找因数教学设计终

2024-06-06

找因数教学设计终(精选6篇)

找因数教学设计终 第1篇

《找因数》教学设计

——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1级曾露琦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找因数》 学情分析:

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教材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之后,让学生学会迁移,既然能用乘法算式来找因数,那么,除法算式行不行呢?引导学生尝试用除法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体会用“除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而让学生不重复、不遗漏的一对一对的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过程与方法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教具:投影、课件 学具: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如果老师给你们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要你们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你们能想出几种几种拼法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师:把你们想到的拼法画在课前分发的方格纸上,看谁画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

2、用乘法算式表示所拼长方形的面积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发现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拼法,那下面老师有个任务要交给你们了:把你们画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在方格纸上标出来,并且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你们所画长方形的面积。开始行动吧。

3、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写的乘法算式,让其他学生猜猜他是怎么拼的?(排几行?一行排几个正方形?)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因为所拼的长方形经过旋转后会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 1×12=12 2×6=12 3×4=12。

4、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用拼长方形的方法。

师:12个小正方形可以拼出三种乘法算式的长方形,1×12=12 2×6=12 3×4=12,在咱们拼出的这些长方形中,它们的长与宽都是12的因数,那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说一说)师:是啊,咱们可以通过拼长方形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三、寻找找因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找到12的因数。师:经过拼长方形的过程,你能找出12的因数有哪些么?你能找出12的因数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呢?(预设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或用除法;若学生只说出用乘法时,师则引出:既然咱们可以用乘法找出一个数的因数,那么用除法行不行呢?咱们不妨来试一试。)

2、引导学生写出12的所有因数。

师:其实要找出12的一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有没能力吧12的所有因数全部找出来,能不能?下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合作,也可以独立完成,想一想,怎么不遗漏、不重复的找出12的所有因数呢?在练习本上把你找出的12的因数写一写,如果能把你们怎么找到的方法写下来就更好了。

师收集几份比较有代表性的展示,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写法,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

(1)这位同学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找的呢?(乘法或者除法)

(2)他的因数找全了么?有遗漏或者重复的么?(按乘法或者除法找因数的时候,要一对一对的找)

(3)这位同学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 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 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除法也是依次一对一对的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学生汇报)(板书:12的所有因数有:1、2、3、4、6、12。)

三、应用实践 基础练习

1、找出18的全部因数。

学生独立思考找出18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注意“有序思考”。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指明按从小到大,一个一个有序地说,以免遗漏。

2、学生独立在书中完成第37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投影展示1、2、3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3、把48块月饼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装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47块月饼呢?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此时此刻有何想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并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奥秘,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多去看一看,想一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五、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12÷1=12 2×6=12 12÷2=6 3×4=12 12÷3=4 方法: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 用除法依次一对一对的找 12的因数有:1,2,3,4,6,12 有序

找因数教学设计终 第2篇

科目:五上数学 授课人:李冬林 授课时间:9月6日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和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也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师:刚才老师在观察同学们操作时,都有自己的拼法,下面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的成果,总结一下能拼出几种长方形?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总结出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可能的拼法有:

1:横着摆了12个小正方形。2:横着摆6个,摆了2排。3:横着摆4个,摆了3排。

4:我还多摆了一种,横着摆三个,摆了4排。5:竖着摆12个。

6:横着摆2个,竖着摆6个。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依学生汇报板书: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学生观察算式,找出因数一样的算式。1:3×4=12 和 4×3=12的因数一样。2:1×12=12和12×1=12的因数一样。3:2×6=12 和6×2=12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能用3种方法表示,这三种方法是:1×12=12 2×6=12 3×4=12,并指明算式一样时选择其中一种说出来。板书:12=1×12=2×6= 3×4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几个?(学生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说一说)师:根据刚才的操作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用乘法思路想,看哪两个数相乘得12,然后一对一对找出来。

3、引导得出“有序思考”的方法。

师: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那么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根据学生发言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要用“有序思考”的方法,即用乘法依次一对一对地找,这样有顺序的给一个数找因数,好处就是不重复也不遗漏。师:请同学们按顺序说出12的因数。

找因数教学设计终 第3篇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26~27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 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 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谈话导入

谈话:前一课我们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方式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将用这种方法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板书课题: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前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今天学习的内容与前一课学习的相类似, 而学习的方法也与上一课相似, 所以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不但揭示了课题, 而且对今天学习知识的方法进行了策略引领。)

二、引领探索, 发展思维

(一) 教学例3

1. 呈现例3, 提出猜想。

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例3, 先认真读一读 (生自由读题) , 再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谈话:根据上一课学习的方法, 我们可以先猜一猜哪种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不过我们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要根据一定的依据猜测。谁先来猜一猜?

(设计意图: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 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学时教师有意让学生猜一猜, 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 特别是教师“不过我们一定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要根据一定的依据猜测”的话语, 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考的引领。)

生猜测后, 小结:看来大家都认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铺满这个长方形, 现在请大家用信封里的学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

2. 引领操作, 验证猜想。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待学生操作完毕。

提问: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发现哪一种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与开始的猜测一样?

待学生回答后, 谈话:刚才大家通过验证, 得出了结论, 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 所以在学生猜想后, 让他们运用操作的方法去验证, 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因为学生的操作总是在视觉与触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 悄悄地展开了思维。)

提问:操作后, 你们有没有再想一想,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我们能否列出一个算式来解释呢?谁来说说?

(学生可能回答: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12÷6=2, 18÷6=3)

提问:这里求出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正好可以铺多少个?

(学生可能回答: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 沿着宽边铺, 正好可以铺2行, 沿着长边铺可以铺3列, 所以用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正好可以铺6个)

提问:从刚才的算式中, 你能用“因数”这个词来说明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道理吗?

引导学生回答:从这两个算式中可以知道, 6既是12的因数, 又是18的因数, 所以能正好铺满。

提问:谁能用刚才的方法, 列出算式, 来说明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理由?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12÷4=3, 18÷4=4……2, 所以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 正好可以铺3行, 如果铺4列, 长边还余下2厘米。

提问:谁能用“因数”这个词来说明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从这两个算式中可以知道, 4是12的因数, 但不是18的因数, 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接着请学生一起说一说。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了几个较有价值的引领性问题:“你们有没有再想一想,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而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呢?我们能否列出一个算式来解释呢”“你能用‘因数’这个词来说明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道理吗”……这些问题均恰到好处地引领学生朝着今天新学习的知识“公因数”迈进, 这里一层一层环环相扣, 为学生理解知识作了思维支撑。)

3. 深入探究, 归纳意义。

提问:从刚才的学习中, 你们有没有发现, 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有什么讲究?

谈话: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研究, 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PPT呈现问题)

谈话:如果你觉得研究这个问题还有一点小困难, 可以看看屏幕中老师的提示 (提示:我们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从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开始尝试) 。

待小组研究完毕。

提问:哪个小组先来说说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回答:还有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能铺满这个长方形。

提问:如果用上“因数”这个词,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看这个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是不是既是12的因数, 又是18的因数就可以了。

提问:从刚才的学习中, 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 又是18的因数?

小结:这里1、2、3、6既是12的因数, 又是18的因数, 我们就说1、2、3、6是12和18的公因数。 (PPT呈现)

引导学生一起读一遍。

提问:谁来说一说, 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 知道了什么是几个数的公因数, 现在我们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中, 在解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的问题时, 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 有利于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 这里“如果你觉得研究这个问题还有一点小困难, 可以看看屏幕中老师的提示”的引领, 满足了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 因为当学生在探索而思维受阻时, 可以通过教师的提示解决问题。)

(二) 教学例4

1. 呈现例4, 合作探究。

提问:先独立思考, 想一想, 怎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 研究一下你们能想到几种方法。

待学生讨论完毕。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你们想怎样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 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谈话:这是我们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经常用的一种方法。

提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8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有哪些?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 (PPT同步呈现)

提问:哪个小组还想到另外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先写出8的因数, 再看看8的因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

谈话:这也是一种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8的因数有哪些?再看看8的因数中, 哪些数也是12的因数? (PPT呈现解答过程)

小结:我们要想求8和12的公因数, 可以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 再找一找它们的公因数, 也可以先找出8的因数, 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

2. 比较策略, 完善意义。

提问: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 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平时我们一般用怎样的方法解决问题?

提问: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8和12的公因数, 我们来看看8和12的公因数中哪个数最大。

小结: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是4, 所以8和12的最大公因数是4。 (PPT呈现, 学生读一读)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什么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谈话:8和12的公因数还可以用集合图来表示 (呈现空白集合图) , 你们会自己填写吗?我们先来看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 谁来说说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我们一般情况下先写什么比较好?现在请大家将你刚才求出的8和12的公因数填在集合圈中。 (课前教师提供空白集合圈)

(待学生填写完毕, 教师将集合圈画在黑板上, 与学生自己填写的比较)

(三) 完成练一练

1. 呈现练一练。

提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评析。

(设计意图:例4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通过例题的学习, 让学生运用对公因数的理解, 自己解决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在教学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分层进行。首先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又展现了学生不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个性, 因为两种求公因数的方法各有其优越性, 所以教师没有强调用什么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只是用问题的形式, 提示学生一般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

三、分层练习, 理解意义

(一) 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集体校对)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18和30的公因数是1、2、3、6的?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画“△”的都是18的因数, 画“○”的都是30的因数, 在1、2、3、6中既画了“△”又画了“○”, 所以1、2、3、6既是18的因数又是30的因数, 也就是18和30的公因数。

(二) 完成练习五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集体校对)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知道8和10的公因数是1和2的?你又怎么知道8和20的公因数是1、2、4的?又是怎么知道10和20的公因数是1、2、5、10的?

(三) 完成练习五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集体校对)

(四) 完成练习五的第4题

启发学生与教师一起逐一完成。

(设计意图:这里的练习, 教师完全按照教材提供的材料展开, 只是在解决问题时, 分出层次, 以让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特别是练习五的第1题, 在学生说出结果时, 教师通过“你是怎么知道18和30的公因数是1、2、3、6的”这一问题, 又一次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的意义作了引领。)

四、全课小结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学实录 第4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呼啦圈两个,磁钉5个,卡片5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复习有关因数的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因数和倍数,有关因数的知识你知道哪些?跟老师说说。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分别写出6和9的因数

师:你能写出6和9的因数吗?

(选两名同学板演)

师:6和9的因数各有几个?

生:6的因数有4个,9的因数有3个。

二、游戏介入,学习新知

师:老师把关于6和9的因数都做成了卡片,我们借助这些卡片来玩个游戏,想玩吗?(随定5名同学,一人发一张卡片)请观察你的卡片,现在你就代表你卡片上的数字。比如,张三就代表1,李四就代表3……卡片上如果是6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拿着你的卡片来老师这。

(生拿着卡片走上讲台,确认无误后)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的参与,请先回到座位上。卡片上是9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拿着你的卡片来到老师这。

(生拿着卡片走上讲台,确认无误后)

师:请刚才几位同学也到这来。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呼啦圈,(拿出两个呼啦圈,举起一个)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圈。

师:6的因数站到左边这个圈里来,请君入圈(4个),9的因数站到右边这个圈里,请君入圈(3个)。我们这儿总共应该有7个同学,一起数数(数总数),5个?咋回事?少了2个,那么,还有2个跑哪去了?难道是4+3=5?

生:1和3既是6的因数,又是9的因数。

师:哦,是吗?手里不是有圈吗,自己想办法,让我们看个明白,那2个跑哪去了?(学生自己想办法进入相应的圈里)

师:(数)6的因数4个,9的因数3个,中间两个被数了两次,他们两个(既是6的因数,又是9的因数)。

师:好一个“既是…又是…”,(板书)原来如此,6的因数里有他们,9的因数里也有他们。他们两个可真了不起,结合因数知识,给他们几个真了不起的数起个名字吧,看看你们的发明创造和数学家的发明创造是不是很接近?

(生思索,若有困难,师引导)

师:公共数、公因数、共有数,你们认为那一个取名最好?为什么?

(首先,他们都是因数,前面的“公”字,说明不是哪个独有的因数,而是两个共同拥有的因数)他取的名字太好了!掌声在哪里?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公因数”吗?

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他们的公因数。

师:如果是三个,四个,五个数呢?这句话怎么改?(思考,交流)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他们的公因数。

师:6和9的公因数就这2个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说你的理由。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6和9的公因数里,最小是几?最大是几?

师:我们把3叫做6和9的最大公因数。

师:(手拿呼啦圈)6的因数,9的因数,两个圈重叠的部分就是6和9的?(公因数)。我们如何把6和9的所有因数用呼啦圈这一集合形式画出来,想想怎么画?(黑板上画出集合图)

师:这8位聪明可爱的同学们,请帮你的卡片上的数字在集合圈里找到他的位置。我们比比,看一看哪些同学贴的最快。

(学生把卡片贴在相应的集合圈里,集体订正)

师:重叠部分的这两个数叫?(板书:6和9的公因数,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三、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1.巩固练习

师:请完成练习纸上第2题,完成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学数学需要交流,我们要做个善于和他人合作的人。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若发现错误,展台展示,生观察指正)

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真的都达到第一个目标了,掌声送给自己。

师:一起来看第二个目标(生自由读)

2.强化练习

师: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的,能帮我们科学的解决问题。看看第二个目标你是否能达到?想不想挑战一下?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小红家的贮藏室,自由的读一读,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16分米,宽12分米)

(课件出示:小红的爸爸想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小红的爸爸可以买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说说你的理由。)

师:来疏通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整分米”是指多少分米?“铺满”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不可能实地去铺了看看,但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简单图形模拟贮藏室的地面,请看屏幕,这是一个长方形,长16分米,宽12分米,他要用正方形地砖来铺,我就把长方形地面画成小方格的样子,一起数数,一横排有几格?(师生一起数),一竖排有几格?(师生一起数),我们发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代表几分米?(一分米)答题卡上有方格纸,同学们亲自动手画画看,画好后,同桌或前后4个同学为一组交流,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建议最多。

(生画,交流,师巡视,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师:通过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

(小结:要知道可以买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其实就是找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因数。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其实就相当于找长方形长和宽的最大公因数)

师:恭喜同学们,第二个目标,你们达成了,掌声送给自己。

师:看第三个目标(生自由读),为什么说和他人交流是个良好的习惯?因为,如果我们不和他人交流,会感到孤独,遇到困难会感到无助,就不会发现比自己更简单的解题方法,生活中需要交流,学习也需要交流,数学学习更需要交流,我们不仅要会做数学,还要会说数学,说解题方法,说解题思路,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你能说说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因数是针对一个数来说的,公因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指公因数里面最大的那一个,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离不开因数。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到这就结束了,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找因数》教学反思 第5篇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使我认识到,只要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事先准备了12个小正方形,学生通过拼长方形、观察长方形长、宽用小正方形个数的特点,逐步引出找因数的方法。学生在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参与“勇于尝试”、“比本领:看谁找得快”、“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的思想。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这节课中,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学生排队”、“学生植树”,在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情境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3.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在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 “勇于尝试”、“比本领”、“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第6篇

王村集小学:刘勇娟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设计的,在找因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懂得找出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习观察、分析,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出有特征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有所体验,要注意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模式让学生记忆,对找公因数有困难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能力。教学重点:

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准备:

课件,彩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独立找写出12和18的所有因数

1、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找出来的?

2、在找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3、用集合图表示。

二、学习新知识

1、观察12和18的所有因数,它们有相同的因数吗?找出他们相同的因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相同因数圈起来1、2、3、6 引入“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而指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列举法

2、用集合图展示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参与

12的因数

18的因数

3、写出18的因数中,在18的因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并圈出来

① 18 ② 9

③ ⑥ 这是排除法找最大公因数

即时练习:找9和15的最大公因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展示

4、总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1)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2)再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3)确定最大公因数

三、检测

1、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总结出具有特殊关系的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倍数关系,相邻的自然数和互质关系

8和16 4和12 9和10 15和16 5和7 13和15

2、选择题

⑴9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A)

A、1 B、3 C、4 D、9

⑵ 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数和乙数的最大公因数(C)

A、1 B、甲数 C、乙数

(3)16和32的最大公因数是(D)

A、1 B、4 C、4 D、16

四、拓展

怎样找12、18和20最大公因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上一篇:神华宁煤集团安全过关题库下一篇:我与检察事业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