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2024-09-06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精选6篇)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1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学习内容:《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二课时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学习内容:《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课时:二课时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学习内容:《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课时:二课时

主题四:《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1)主题: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课时:二课时

(2)主题: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课时:二课时

(3)主题:登高的情怀

学习内容:《望岳》《春望》《登高》 课时:一课时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课时:三课时

【教学篇目】 【教学目标】

主题一: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 桑晓丽 李显清

《乡下人哪儿去了》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并请说明你的理由。(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

二、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

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3.三读文本,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

(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明确: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

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默读课文,思考: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分别是什么样子?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

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

六、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 《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咏物之神韵 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 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 包根英 【教学内容】

重点阅读:《陋室铭》《爱莲说》 延伸阅读:《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和文体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初读文本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四、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

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理解内容:

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 明确:

托物言志: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丛书五 《枫叶礼赞》39页 《松树的风格》41页 小组合作,思考:

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推荐阅读 《看树》 《走进芦苇》 《骆驼》

主题三:古今追梦 心系天下

——《大道之行也》(1+x课型)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 白新玮 陈宁 【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小组竞赛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

2、思考: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明确: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3、讨论:

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

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 程莉莉 孙立静

【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

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

二、盛世之怀:学习《望岳》

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

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

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

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

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

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心怀百姓的。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

(二)学习《春望》

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

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

四、漂泊之言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并进行诵读展示。(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

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

六、推荐阅读:丛书五《杜甫诗四首》

主题四:志远似山忧国民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

车行》《登高》

(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教学用时】二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教师: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

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

1、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教师: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读诗。

明确: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

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

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师点拨: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师: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下面欣赏《石壕吏》。

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

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为什么?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怎能不令人同情!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教师: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

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主题四: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

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

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屏幕显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你能看出来吗?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明确:登高远望)

总结: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板书“登高”)

二、豪情万丈说《望岳》

过渡语: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

不朽的作品《望岳》。美读

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学生展示。(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男女集体比赛朗读。感知泰山美

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明确:望)

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提示:可以用原诗的句子、词汇作答。

(明确: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

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 【屏幕出示参考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品读字词美

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教师准备:“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钟” 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凌”字体现居高临下,俯视一切。“览”不能用“看”、“见”代替,总览无遗。)知人论世

气势非凡的泰山,荡气回肠的诗句。你知道杜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首诗吗?

(检查预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书香世家(祖父杜审言)

“官二代”(父亲杜闲其时正在山东做兖州司马,杜甫作为年轻公子轻歌裘马齐赵间)

青年才俊(已有诗名,才高八斗,结交了高适等人)侠客(打抱不平,心怀大志,有《房兵曹胡马》)】

这样一个年富力强、心怀大志的杜甫,站在泰山之巅,他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豪迈自负、报效国家、慷慨激昂、志存高远、济世救民)请大家带着这种豪迈的感情,再读一遍那句响彻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总结:《望岳》中体现的这种豪情壮志,就是登高的第一重意义。(板书“志”)

三、家国忧思道《春望》

过渡语:当然,登高的意义远不止这些。时过境迁,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假如杜甫作为一个天涯失意的伤心人站在破败的长安城头,又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下面我们学习《春望》 情景朗读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首配乐,它的名字是《故乡的原风景》。在老师播放音乐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试着用忧伤的情绪吟咏诗文。学生个别展示。齐读。感知内容

观察题目,统领全文的字是哪一个?

(明确:望。可见题目中的动词往往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次,杜甫望到了什么?

(明确:解决两个重难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既可以是花朵落泪、鸟儿惊心,也可以是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前者是拟人,运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求答案的统一。“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使用了动作和肖像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自画像。)

所有这些景物,都带有凄凉忧愁的色彩。发生了什么事,让杜甫如此耿耿于怀?你能从诗文中找到蛛丝马迹吗?(明确:国破。恨别。烽火连三月。)知人论世

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春望》的写作背景?(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依次显示四个关键词

难民(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沦陷,杜甫一家裹挟在难民群中向西逃难。历尽千辛万苦,将家安置在羌村。)俘虏(杜甫只身投奔肃宗,不幸被安史叛军俘虏,押往长安。)幸运儿(好在官职小,闻名度也不很高,叛军对他不重视,甚至允许他自由出入,拜访故人。杜甫有机会登上长安城头。)孤雁(杜甫毕竟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困居长安半年之久,和家人音信不通。)】

此时的杜甫豪情不再,变成了落魄江湖的难民。他孤零零的站在长安城头,远望河山,大家认为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思念家人。痛恨战乱。为百姓而忧心。想念君王。)请大家用杜甫这种忧伤焦急的心情再读一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总结:《春望》中体现出的这种家国忧思,就是登高的第二重意义。(板书“忧”)

四、沉郁悲苦数《登高》

过渡语:安史之乱终是过去了,繁盛的唐王朝也一去不返。历经

青年时代的志存高远,中年逃难的焦急忧愁,晚年的杜甫像李唐王朝一样陷入了老病孤愁的境地。

朗读感知

试读出杜甫的悲苦。个人展示。集体气度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听见了什么?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首联颔联。望到了“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渚”、“沙”、“鸟”,听见了风声、猿声、鸟鸣声。悲凉的画面)

文中哪些句子写登高所感?画出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颈联、尾联。悲、独、艰难、苦恨、潦倒、浊)知人论世

综观杜甫一生,说说杜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屏幕展示关键词: 多病(身体每况愈下)作客(杜甫草堂)

困窘(依附严武,靠接济度日)漂泊(四处为家)】

用一个词概括作者晚年的心情。(悲苦)(区别于忧愁,比忧愁更进一层。忧是对未知的忐忑担心,而悲是对自身世界的死心。无可名状,发自内心深处的忧伤,无从逆转的忧愁叫做悲)

请大家用悲怆的语气再读一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总结:《登高》中体现出的这种沉郁悲苦,就是登高的第三重意义。(板书“悲”)

五、结语:

无论是青年、中年、晚年登高,变的是登临人的心境,是登高的地点,不变的是登高者心中始终如一的使命感。班固在《艺文志》中这样说道:登高为赋,可以为大夫。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这种责任意识,使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的脊梁,化成血液融进中华文化的长河之中。

六、作业:

马上重阳节就要到了,重阳节有一项习俗,和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相关,那就是登高。请大家在重阳节那天选择一处你喜欢的高地登高望远,用你多情的笔墨谢谢自己的所见所思。

主题五:意高韵雅抒心曲

抚松外国语学校 牟宗英

【教学篇目】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教学目标】

1、自由读课文,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对诗歌或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评价和感受,并从中得到思想的提升,培养表达交流能力。

3、学习“夹叙夹议”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解感悟,训练写作能力。【教学用时】三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疏通古诗古文的文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一、激情导入:

通过这单元的学习,我们探访桃源,理解陶渊明的光明心志;走进陋室,感受刘禹锡的傲岸节操;静听莲语,明白周敦颐的高洁情怀;品读《礼记》,折服儒家文化的深邃;欣赏杜诗,仰慕诗圣思想的崇高。这些古人贤者,如巍巍高山,令人仰望;更如一本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用心解读。这节课,我们继续仰望贤者,解读“崇高”。

二、自主阅读:

A组:《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B组:《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文章自由阅读,用勾画批注的方式赏析课文,领会诗歌意境,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探讨交流:

下列问题任选其一和同学展开交流,并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1、《归园田居》四首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同时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你觉得陶渊明的人生是否洒脱逍遥?

2、《孟子》、《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通过读诗我们了解杜甫,你觉得儒家思想在杜甫身上得到怎样的体现?

三、布置作业:

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何谓“崇高”?根据本课的收获,任选一点,写一点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写作指导

托物言志,抒写心曲

教学过程

一、选读随笔,体验夹叙夹议

上节课,我们仰望贤者,解读“崇高”。何谓“崇高”?下面选读几位同学的作品,听听他们的观点。

1、2、学生读随笔。

学生交流:他的观点是什么?分几层论述的?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议论?叙事和议论有什么关系?

明确:叙事是基础,议论是升华;叙事是材料,议论是观点;叙事诗文章的血肉,议论是文章的灵魂。要学会夹叙夹议。

二、回读课文,学会托物言志

回读《短文两篇》,从下列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回答:

1、《爱莲说》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莲怎样的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莲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2、《陋室铭》中,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作者想借陋室表达怎样的情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对所托之“物”要生动描写,突出某种特点,并与所言之“志”吻合。可以直述心志,点明景物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含蓄隐晦,留有余味,让读者体会揣摩。

要学会托物言志。

三、主题阅读,品味蕴藉雅文

自主阅读主题丛书《走近芦苇》、《看树》,讨论交流:

读这些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从艺术效果上谈)?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感悟思想,有什么好处?

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长,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写作实践(第三课时)

花草树木,皆有生命;梅兰竹菊,各有风姿。你喜欢哪种植物?对它是否曾有过一些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作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抒写心曲。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2篇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

一、古今战争知多少

以下三项活动任选其一。通过讨论,可以使我们对战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在书店、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一下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哪些大规模的战争。重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它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领土,杀害我国同胞,是非正义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消灭敌人,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请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 3.邓小平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请你关注近几年媒体有关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等)的报道,了解主要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和平阳光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珍惜今天。请从下面三项中选择一项,开展活动。

1.在你的家乡附近,也许就有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战争遗址,如长城、虎门销烟池等。班上可以组织实地考察,寻访战争遗址。事前查找资料,访问当地老人,了解情况;考察中拍摄资料,做好记录;考察结束后写一篇日记,记下自己的见闻和感触。

2.如果有条件,了解一下你周围有哪些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军、老志愿军等革命老人,或登门拜访,或请他们来学校,听听他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3.班上开一个故事会,讲一讲王小

二、张自忠、赵一曼、杨靖宇、牡丹江八女兵、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感人。

三、文艺作品与战争

以下两个问题任选一题,开一个主题班会。1.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影视作品,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可能使你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

☆吟诵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讲一讲你记得的一个故事。

☆谈一谈某一部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评一评作品的得失。

2.伴随着战争,产生了丰富的战争文化。了解它们,同样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积累。就以下两项内容进行探究,展开交流。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有关战争的古今名言。

四、铸剑为犁应有日

在下面几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展开讨论。

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

4.你认为将来的世界是否会有永久的和平?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文章,可以是:

☆记叙这次开展某一项活动的经过。

☆分析、评论某一件大事或某一个问题。

☆想象未来的尖端武器和战争。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文体,字数不限。

参考资料

一、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下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长征·七律》)

4.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5.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那就请你们去问问/宁静的辽阔耕地和原野,/还有白桦和杨林。

请你们再去问问/埋在白桦树下的士兵,/他们的儿女将回答你们:/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不仅为自己国家/士兵们在那场战争中牺牲,/也为全世界的人们/能安然地步入梦境。

„„请你们去问问母亲们,/去问问我的妻子,/你们那时就该明白: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叶夫图申科《俄罗斯人要不要战争》)

二、安妮和她的日记(华宗德)

安妮•弗兰克,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是大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宠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1933年纳粹上台后,安妮随父母迁往荷兰阿姆斯特丹。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荷兰,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1942年7月全家躲进普林森河畔小屋(现安妮•弗兰克纪念馆),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这位13岁犹太少女在日记中记下了她的孤独和恐惧,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后被人告发,1944年8月被捕,1945年3月死于集中营,年仅16岁。1947年《安妮日记》在荷兰出版,后被译成55种文字,纪念馆内也陈列有这本动人心魄的日记的中译本。

这位少女在特定年代记下了对人生和战争的看法。她说:“我较其他少女更早开始思考,我认为,作为人应对自己负责。”她的日记就是明证,表达了她对法西斯和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

下面是安妮的两则日记。

最亲爱的吉蒂:

阳光普照,天空深蓝,和风轻拂,我渴望着,真的渴望着一切:交谈、自由、朋友、独处。我渴望„„哭一场!我觉得我仿佛要爆炸。我知道哭会有帮助,可是我不能哭。我浮躁不安。我从一个房间踱到另一个房间,从窗框的细缝呼吸,感觉到心在跳着,好像在说:“终于,满足我的渴望吧„„”

我想,春天已经在我内心里。我感觉到春天在苏醒,我在我整个身体和灵魂里感觉到它。

(1944年2月2日星期六)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为什么英国人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有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样疯狂?(1944年5月3日星期三)

三、军事成语举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四、战争名言举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六、未来战场七大尖端武器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3篇

语文书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本凭借,对写作内容进行调整重组、开发整合,能使作文教学结构化、序列化,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示范导写训练,就是根据完整、系统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将阅读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能给学生写作以良好示范作用的资源进行梳理、开发,以达到资源优化的示范导写效果。

下面以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发示范导写素材为例,简要阐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导写训练的内容

1. 文体样式的示范导写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特定的文体样式,并进行模仿写作,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各种文体,更能促进对阅读文本的感知。如对于寓言、诗歌、戏曲等文艺类的文本的解读,多采用“感性自然的解释方式,是以想象与感觉为主导的想象方式,是诗性的体验与诗性的思考”(李咏吟《解释与真理》),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童话、寓言、戏曲等文本中存在那么多“不合理”的现象:小白兔怎么会说话?天上怎么会有九个太阳?而进行适当的模仿写作,又能加深学生对童话、寓言等“诗性”语言及想象的理解,其他特殊文体当然也一样。

教学《新闻两则》时,正值学校开学,要求学生根据新闻的写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写一则小新闻,写出学校近两千师生开学第一天的风貌、学校的新变化、学校为开学安排的特色活动等。教师提供标题:两千师生开学第一天。这样训练,在写作中更加深了学生对新闻这一文体的了解,也提升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2. 表达方式的示范导写

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很多文段的表达方式不是单一的,但可以有侧重,有主次。教学中可以把模仿表达方式和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统一起来。叶圣陶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比如在《芦花荡》一课中,要求仿照课文“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钻入了苇塘的深处”几段话的写法,从分段、对话、环境描写及表现人物性格心理等角度,写一个片段,话题也是仿照课文,写在激烈的冲突之后,气氛开始趋于平静时所发生的事情,可以写与父母(同学、兄弟姐妹等)的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等。

这个导写训练,教师主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等进行综合运用。如果没有课文段落,仅将要求布置给学生,那还是停留在概念性的层面,不够感性,学生也不易写作,但有了“模仿”的凭借之后,写作就显得“感性”了许多,学生写作就会生动起来了。

又如《蜡烛》一课,教师要求通过对比课文段落“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与段意概括句“她很艰难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的不同,让学生明白“具体描写”与“概括记叙”的不同,进行概括到具体的写作训练,消除学生作文弊病。要求学生仿照上述文段的写法,扩写一句话:老师感冒了,上课时显得很累。

3. 言语形式的示范导写

所谓“言语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中的内在言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也关涉到修辞、标点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课文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也关注文本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模仿,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言语范式,以利迁移运用,尝试自己在实践中模仿练习。

如《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虽是译文,但教师充分认识到文章言语形式的特点,语言铺叙,言辞犀利,感情充沛,所以教师设计了以下两个导写训练题目:

1.请仿照信中雨果赞誉圆明园的一段话,用丰富的言语进行人物描写(“姑娘太美了”,或“小伙太帅了”),尝试铺叙写作。

附学生习作:

请您用羽毛,用红宝石,用花朵,用彩虹建造一个梦,用贤惠作为她的生命,给她上上下下喷洒香气,披上羽衣,脸上带些微笑,心灵带些纯洁,带些天真,展现出优美的身段,似蝴蝶飞舞,并饰以彩虹,饰以阳光,饰以雨露,饰以清风。请同是诗人的描绘师描绘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幻想,再描绘柔嫩的皮肤、灵巧的双手、迷人的眼神,加以优美的语言、动听的歌声、文雅的举止,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魂不守舍的身姿,其外貌是嫦娥,是西施,那,就是这位女子。

2.请仿照雨果在抨击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时运用的“反语”写法,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按要求进行片段作文。

班里阿三与隔壁班的炳哥闹了点小摩擦。阿三回到班里一宣传,男男女女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群情激奋,个个摩拳擦掌,要为阿三鸣不平,欲群起而攻之,更有冲出教室者,场面颇为壮观。

请你从一个正面的角度,用反语的形式描述一下这样的场面,表达你的看法。

需要说明的是,表达方式也可以属于言语形式范畴,都属于文章“怎么表达”的层面。因此,在导写训练时,是很难单独分列的,只是有所侧重。

3.写作思维的导写训练

什么是“写作思维”?顾名思义,写作思维就是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写作思维具有敏捷、灵活、独特、深刻的特点,写作思维中存在着“模块”现象。所谓“模块”,我们指的是贮存在记忆中的人或事物呈现的组块形态,它或是对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而形成,或是阅读获得信息的心理印象,这些“模块”都有可能成为写作时的模本,一旦作者进入写作状态,它们便会在头脑里活跃,而阅读教学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可成为这“模本”。

如在《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词一句,四个短句,四样事物,四个修饰词,不仅写天气,而且表现作者沉重的心情,用恶劣的天气来渲染气氛,使人感到无限的悲哀。教师让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尝试表现“喜庆”或“浪漫”的氛围。

有学生写出下列习作:

(1)柔月。和风。小桥。花伞。

(2)礼炮。彩带。气球。新楼。

(3)朦胧的月。清亮的水。温和的风。芳香的草。

若经常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写作思维的导写,就会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构思、布局、立意的能力。

二、操作方式:分散与有序相机结合

导写训练并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属物,也不是为导写而导写,它是阅读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写作教学的相机开展,因此,进行导写训练时选择的时机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对整篇阅读材料、整个单元教学,甚至整册教材都要有统筹安排,要兼顾各方面导写内容的训练,不可盲目无序。我认为在导写训练时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效果较好。

分散,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进行时穿插导写训练。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及教学环节的推进,选择在课堂进行时、课堂小结时及课后训练时,相机开展。

集中,可分为两个时机,一是单元复习时,要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进行主题式作文写作,如八上第一单元,让学生评述战争;二是大作文写作时,综合各要素的训练,可与征文写作、月考作文等结合起来。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模仿中的提升

阅读教学中的示范导写不是单纯地模仿课文和句段,机械地套用文章。如果机械模仿别人,久而久之会使自己的思维变得僵化,失去活力和生机,那样导写将适得其反。示范导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它更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要学生摄取范文之“神”,融入自己作文中去。如此“模仿”多了,就会有“出格”的作文,有新的创造。

2. 激趣后的训练

要让学生不机械参照例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模仿写作的乐趣与激情,进而在模仿中写出特色,超越模仿的蓝本,就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对写作话题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置导写训练的话题或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心理,使写作内容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中来。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只有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形式的训练才能水到渠成。

利用阅读教学,捕捉写作契机,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写作实践,从而以读促写,将能很好地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同时,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材的示范价值,能使资源具有更多的教育附加值,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宽了课程研究的领域,从而促进了课程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4篇

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蜡梅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数九隆冬,地冻三尺,这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的确,“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风和雨的锤炼、雪与霜的磨砺,蜡梅变得更加幽香。人何尝不是呢?一路走来,事事顺利未经风雨的人,往往经不起风寒挫折;反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的人,却能经得起大风大雨,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

郑钫方|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由此我想到,梅花真是一位智慧老者。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赞美梅花的气节,凌寒独自盛开。若细看梅花的姿态,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但梅花在世人口口相传中,却往往要高洁上不少。为什么?因为她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道路,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在冬天一枝独秀。在这条偏僻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是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为梅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

一中龙山文学社

诸老师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一种美好的意象,往往象征着孤高绝俗、凌寒不屈、贞洁自爱等美德,文人常借梅怡情、抒怀、表节。早在魏晋时期,梅花就被写入诗歌中,有关梅的诗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如何写好这个结尾,写出新意确实比较难。连敏华同学另辟路径,换个角度,赞美梅花是一位“智慧老者”“并不比春天的各类缤纷强上多少”,她不在“春天争芳斗艳”,而走上了一条“与别人不同”“偏僻”“充满艰辛”的道路,在“冬天一枝独秀”, 凭借着“坚强的毅志”,从而给自己“戴上了别样的王冠”。小作者能有如此独特的感悟,实属不易。郑钫方同学紧扣文题中“迎雪绽放的蜡梅,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自然地引出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由梅花经过风霜雨雪的锤炼更加幽香,从而联想到人,只有经得起大风大雨的人,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与香、光和热”。行文流畅,联想自然,没有牵强附会之感,所阐释的人生哲理与梅花精神契合。

二 关于灯的作文

路 灯

◎施秋清|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一中龙山文学社

茶杯里夜色倾覆,水声噤默,像年少时的我,写下的一节节温柔的诗,现在都趁夜色水声,一页页地模糊…… ——题记

你站在远方,闪闪烁烁,像鲸鱼的眼睛,像海鸥的翅膀,像穿透我心中迷茫的一根针。你站在远方,橘黄色的裙摆,摇摇曳曳,我像是看见春天的一层浪,把你慵懒的妆容融化在金黄色的月光里。

凌晨,到了火车站。

风比起晨时凉了许多,我仿佛可以看见它冻僵的身体,在树枝间来回穿梭,偶尔贴着地面,卷起几张废弃的旧纸,又扔下。等风停下来不再吹的时候,世界又静了下来,仿佛一下子,就只有我这么一个活物了。我哆嗦着身体,快步走着,路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记得在很小的时候,也是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里,母亲穿着单薄的衬衫,拉着我,走过没有人的街道,走过一盏又一盏黄色的路灯……

我不知为什么会突然驻足,停在一盏路灯下。昏黄的灯光照着我的头顶,感觉有一股暖流从头顶开始充斥着我的全身,渐渐蔓延至每个细胞的角落。我举目望着黄色的路灯,几只飞蛾忽上忽下地胡乱飞着。隐隐约约,我仿佛看见母亲的面容,苍白但温暖。我努力睁大眼,死命地看着,尽管灯光已刺得眼睛生疼,但我怕一闭眼,这让人心疼的面容就不见了。

我累了,靠着路灯,蹲坐下来,空气中有一股城市的气息,渐渐抚平了我不安分的情绪。我红了眼眶,默默地闭眼。

清晨,我就听见了鸟鸣声。

睁开眼,火车站已人潮拥挤,有西装革履的,有衣着休闲的;有行色匆匆如我一般的,亦有优哉游哉的……我逆着人流前行,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都像一阵风,吹过后,便没有了……

在这明亮的早晨,路灯已经熄灭,此刻,我也要赶上我的火车,去往属于我自己的目的地。

我懂,我不能永远拉着你的手走路,我需要独自去面对新的征程,但你关爱的目光会一直伴着我,那颗牵挂的心永远不会变,如同寒冷夜色中的路灯给我温暖。

我知道,当夜幕降临,你一定又穿上橘黄色的裙摆,满怀爱意,静候亲人,一如路灯,独自明亮,静守岁月。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灯我们每天都可见,确实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了。在古典诗词中就有烛灯的意象,有柔美朦胧之意境,亦常光明、希望和力量的象征。在小作者的笔下,路灯如同给“我”温暖、伴“我”前行、一直关爱着“我”的母亲,引发“我”的许多联想和感悟。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文笔略带忧伤,又不乏积极向上的亮点。

三 记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心是一棵

会开花的树

◎连敏华|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一中龙山文学社

入夜,月痕清明,风很瘦,门前的桂花已经开了很多,风一涓涓从纱窗里流进来的时候,还夹带着桂花香,丝丝正扣心弦。

桂花一定是秋天最深刻的相知,一年只开一次,一开整个秋天。孩提时代,每每到了桂花开的时候,桂花做的糕点是必不可少的美食,睡前泡上一杯桂花茶,因为喝了太多水,晚上不得不起来去洗手间,月光照落在瓷砖上都是桂花味。初中之后,每每躺在房间里,暗香萦绕,睡得也深了。

我于是没有一天不盼望着回家的。

可是后来,我回家了,树却没了。

那天周五,刚回到家的我从后院走到前院来想去看看门前的两棵桂花树,浓郁的花香一下子就带我找回了家的感觉,可看到的却是满目狼藉。

桂花落在地上,像是院子里起了一层鹅黄色的轻烟,香气在院子里游走,香味的浓烈,像是用尽了余生的力气在开花。也的的确确用尽余生在开花——桂树被拦腰折断,倒落在地上,罪恶的斧头就躺在一旁。

nlc202309030156

“树太大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

刚放下斧头的爷爷坐在树的主干上,一边吐出一个烟圈一边说着。树的生命像是他手中的烟丝,正在被消耗殆尽。

我失落地回到房间里,趴在窗台上,一低头就正好能看见底下的桂树在呻吟,我像是在同情一位被家长训诫的小友,又像是在送一头战象入冢。

我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去送一位陪伴我一整个童年的老朋友的离去,只是贪婪地多吸吮了几股花香,满是离别的芬芳。想来下一次就闻不到了吧。

一周后我再回来家里,几天来的疲倦使得我精神不振。刚一进家门,浓郁的桂花香就扑鼻而来,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信步走到后花园,树还倒在哪里,树叶有些干瘪了,但是香气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却更为浓烈而热情,已经不是桂花香了,而是香气经过时间的酿造,微微发酵,像是酒香。

我可以想象桂花树在生命逝去的最后时刻,它拼尽全力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希望留给这世界以最后的馨香和别样的美丽。

生命终究要终结,但桂花树给生命以美丽的终结,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我们的生命正年轻,正处于朝气蓬勃的花季时期,难道不该为这多情的世界绽放更多的美丽吗?

(指导老师 诸爱英)

【诸老师评】

小作者是个恬静的初三女生,她善于观察生活,也善于思考生活,情感细腻真挚。陪伴“我”多年的桂花树因长得太高了,“再长房子里都照不到光了”,被爷爷拦腰砍断,却在生命终结的最后时刻释放出更加浓郁的馨香来。这是一件很轻易被人忽略掉的事,却引发了小作者诸多的思考和感慨。小作者两次提到了桂花树是用尽余生力气开花,给自己的生命以美丽的终结。也许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桂花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能留下馨香,留下那别样的美丽,让她联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给世界以美丽。读罢令人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小作者在最后点题:“那一缕缕桂花的精魂萦绕在我的心头,像一棵树在我心中扎根发芽开花……”

本文是典型的“一事一议”作文: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写这类作文,切口一定要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通过小事情来阐发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行文上把握以下几点:1.叙事典型,紧扣文中的“事”定好“论点”,即事说理,有感而发。2.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反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是非分明;也可以联想与叙事内容相似的事例,使论据更加充分;还可以联想自己的思想与做法,使论述更加真实、亲切。3.最后深化或强化中心论点,亦可以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语文八上第五单元备课 第5篇

第24课 课题:《大道之行也》

主备:济钢鲍山学校 刘春娣 复备:

【课标依据】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品味能力。

4、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教材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道之行也》是第五单元的第4课,文章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教读本文,应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理清大同社会的特征,学习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引导学生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培养他们分析、探究的能力,鼓励他们形成个人创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2.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掌握文中的与、亲、子、分、归、恶、等重点实词、之、其等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3)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4)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情分析】

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学生对初二以来的文言文学习不再陌生,对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天下为公的说法也不再陌生。1.学生能够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学习了《桃花源记》,对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已经初步有所了解,那么“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又有何不同呢,必会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何为“大道”,是怎样的情形。大同社会能否实现。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策略。【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积累掌握 “分、大同、大道、与、亲、子、之、其” 等重点文言词语。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学生活动一】 :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二】 背诵检查评比

【学生活动三】解释课文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句子。(见课文标记)

【设计意图】活动一、二、三为达成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全文。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和目标

2、积累掌握 “分、大同、大道、与、亲、子、之、其” 等重点文言词语。

三、交流探究

【学生活动四】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生活动五】全班齐读课文。(出示留空诵读)

大道之行也,______,选__与__,讲__修__。故人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矜、__、__、__、废疾者皆有所养,男_____,_______。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是故 ________,_________,故_______,是谓大同。

【设计意图】活动五为巩固教学目标3.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学生活动六】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4.多媒体显示板书设计,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全文。【学生活动七】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活动六、七为达成教学目标

4、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综合建模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五、【当堂检测】:学生背课文 【板书设计】

大道之行也

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 论:大同社会 【作业设计】

A、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本课《目标检测》

八上语文三单元集体备课 第6篇

主备教师:陈使用教师:

单元教学计划(第三单元)

单元内容:八年级上册11—15课(课本92页—123页)

单元目标;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初步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学习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3、阅读课文,明确写作说明文必须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4、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单元重点:

1、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点。

2、抓住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的写作方法。

单元难点:文章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文章中,既有说明文,又有带说明性质的小品。这样安排不仅方便了进行比较教学,又使本单元不至于单调乏味。11、13、14、15课都是比较典范的介绍事物的说明文,12课是一篇美学小品。

学情分析: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建筑作为承载文明的标志之一,已经完全融入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同时,本单元全是说明文,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注意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4、可以在开展本单元学习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石拱桥、苏州园林及故宫的图片和资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唤起他们对祖国传统建筑的热爱。

课时安排:总课时为12课时。第11课《中国石拱桥》3课时;第12课《桥之美》1课时;第13课《苏州园林》2课时;第14课《故宫博物院》2课时;第15课《说屏》1课时;写作3课时。

11中国石拱桥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体会分析举例的典型性。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作者链接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文体链接

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1.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物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1)前后左右、(2)上下高低、(3)东西南北、(4)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 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1)因果关系、(2)层递关系、(3)主次关系、(4)总分关系、(5)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定义作用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通过具体事例,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列数据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作比较选择有内部或外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打比方运用比喻,增强被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更能吸引读者。此外,还有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弧(hú)形拱(gǒng)桥洨(xiáo)河 陡(dǒu)坡和谐(xiã)饮涧(jiàn)桥墩(dūn)郦(lì)道元张鷟(zhuï)匀称(yún chân)惟妙惟肖(xiào)

巧妙绝伦:形容非常灵巧,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的。伦:同类、同等。

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

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征? 2.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特征?

3.作者又是怎样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4.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还有其他说明顺序吗? 【交流点拨】1.桥洞为弧形、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2.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分布广、许多惊人的杰作。

3.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的例子使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增强说服力。

4.(1)逻辑顺序,从一般到特殊,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2)时间顺序: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长虹大桥:建成于1961年。

(3)第九段写到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其次”“再次”——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文本研读

1.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点?

2.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3.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交流点拨】1.异同赵州桥卢沟桥同历史悠久1300多年800多年结构坚固保持雄姿极少出事形式优美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独一无二,美丽的奇观异建造奇特拱肩加拱联拱石桥历史意义世界著名使用到 现在的最古的石桥反帝斗争纪念意义2.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 5 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特征的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称为举例子。)3.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拓展延伸

赵州桥、卢沟桥图片欣赏。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列数字、引资料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1.本文文体是说明文,作者茅以升。

2.本文先总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接着举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说明,然后介绍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和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这是运用了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一)探究说明方法

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4.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交流点拨】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3.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4.运用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点。2.请在文中再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二)探究说明语言 1.说说下列划线词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交流点拨】(1)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轻。

(2)“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了绝对化,语言严密。

(3)“几乎”只是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

(5)“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去掉“不但”“而且”可以吗?或把“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次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交流点拨】不可。这两个词表示递进关系,去掉就成了并列关系。不可颠倒。形式优美,是初步的直观印象;结构坚固,是进一步的理性认识。

3.下列关于表述赵州桥的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正确吗?(D)A.大拱的两边有两个小拱。B.大拱的上面有两个小拱。C.大拱的两边的上面有两个小拱。D.大拱的两边的上面各有两个小拱。拓展延伸

1.口头作文:要求:根据学到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和自己仔细观察,以“笔”为题进行口头作文。

2.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本地的桥梁,简单记下观察到的各桥的特点,准备下节课发言。

当堂训练

12*桥之美

出示目标

1.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作者链接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现代著名画家。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春雪》《长城》等。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纤(xiān)细着(zhuï)重 驻(zhù)足脂(zhī)粉 颐(yí)和园前瞻(zhān)后顾 煞(shà)风景矛盾(máo

dùn)赡(shàn)养煎熬(áo)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看图片听范读,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吴冠中是一位画家,那么在他眼中桥的美体现在哪里呢?

【交流点拨】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桥,判断在作者眼中哪些桥是美的? 【交流点拨】 小桥

乌镇苇丛中的石桥 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 铁索桥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成昆路上的直线桥 鹊桥 文本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

示例:

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交流点拨】1.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2.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3.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4.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5.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6.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同是写桥的文章,本文和《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

《中国石拱桥》《桥之美》内容介绍石拱桥的结构特点。从美学角度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写法用科学、平实、简明的语言向读者解说,很少用修辞手法,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2.我们来收集。

(1)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桥名的由来,如西湖的断桥名因何而起。(2)收集有关桥的诗歌、谜语、俗语、谚语等。(3)收集有关桥的故事与传说。3.写一写。

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试以“之美”为题,搜集相关资料,模仿本文,写一个片断。

要求:

(1)抓住事物美的总特征。

(2)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3)不少于400字 当堂训练

13苏州园林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文章结构。2.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学习三种表达方式及三大文体的区别。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欣赏苏州园林图片,请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一幅幅优美的图画)作者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1921年,他和茅盾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讨会,提出“为人生”主张。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轩榭(xuān xiâ)重峦叠嶂(luán zhàng)丘壑(hâ)嶙峋(lín xún)镂(lîu)空蔷薇(qiáng wēi)池沼(zhǎo)相间(jiàn)着(zhuï)眼

阅历:由亲自体验、经历而得来的知识。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 宜,适当、适宜。

文本链接

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

具有浓郁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有被称为“吴中第一名园”的留圆;有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有“园中瑰宝”之称的网师圆;有石狮林立的狮子林。中国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占据二席。苏州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于一身,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遗产的园林有: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

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期身居城市,却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朗,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 3.文章结尾写什么?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从七个方面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体特征,总分结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1)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2)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12(3)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4)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5)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6)门和窗是高度的图案美。(7)极少用彩绘给人色彩美。

3.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

文本探究

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记叙:

1.“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景象。)2.“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3.“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议论: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是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对称的美学原理。)3.“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拓展延伸

1.三大文体的区别:

记叙文:重在记叙、描述与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 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

说明文:重在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的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2.苏州园林关于以下内容的图片欣赏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

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说明文最基本的说明方法。2.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本文按照总分结构,先总说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个角落、门和窗、色彩七个方面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小组内交流看法。【交流点拨】1.作比较

(1)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2)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

(3)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2.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引资料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4.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5.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二)揣摩语言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往往”能去掉吗?)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1.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似乎表明是作者细心的观察和体悟。“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昂然,沁人心 15 脾。

小结:本文说明语言准确而又生动,严密而又精练,表现力很强,使文章充满情趣、画意。作者为我们介绍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点,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同时赞美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

拓展延伸

试着把你到过的让你记忆最深的景点写成一篇说明文。要求:

1.要运用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2.语言要准确精炼。当堂训练

14故宫博物院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学习介绍建筑物的说明顺序。3.学习正确处理详略安排。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1.你去过故宫吗?说说你所了解的故宫。

故宫方圆72万平方米,有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藏品,九百多万档案材料。

2.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

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yuán)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指三个宫城,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中间,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于是古人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被认为是天帝之子,故皇宫取“紫”字,又因为皇宫是禁区,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背景链接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 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作者链接

黄传惕,1934年生,湖南省平江县人,笔名黄羽。中共党员。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金銮(luán)殿蟠(pán)龙 鎏(liú)金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 lěi)翊(yì)坤宫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然后欣赏以下故宫图片,说说你对故宫的整体印象。2.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故宫博物馆的特点。

【交流点拨】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风格独特。3.作者将故宫的建筑物分为哪两大部分进行介绍的? 【交流点拨】分为“前朝”和“内廷”。文本探究

1.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填写这个图。

【交流点拨】

2.用横线标出文中所有表方位的词。

小结:作者准确地运用方位词语,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条理清晰的向我们 17 介绍了故宫博物馆。

3.文中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哪些?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作者选择了太和殿作为前朝三大殿的代表而详写;略写中和殿和保和殿,内廷“后三宫”也是略写;这样安排,点面结合,既节省了笔墨,又照顾了全局,且突出了重点。

拓展延伸

按照空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当堂训练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重点探究“太和殿”部分; 2.明确本文说明方法; 3.珍视故宫,热爱故宫。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对象的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独特风格; 3.说明顺序:空间顺序(从南到北)。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重点阅读“太和殿”部分,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交流点拨】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2.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交流点拨】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帝的尊严。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

【交流点拨】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按空间顺序介绍的;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

4.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说明其作用。

【交流点拨】列数字:准确的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宏大,突出了它的雄伟壮丽。

摹状貌: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太和殿内部装饰的富丽庄严。作比较:突出了建筑物不同的特点。5.我来当导游。

假设你和你的家人或同学去祖国首都旅游,你将作为“友情导游”,带领他们游览太和殿,你将怎样设计导游词呢?

设计要求:

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 有恰当的开场白、过渡语和结束语; 有自己的创意。拓展延伸

1.说一说:以“‘故宫’知多少”为话题,列举你所了解的内容。2.画一画:请你设计一条参观故宫的最佳线路。当堂训练

15*说“屏”

出示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 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作者链接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帷幕(wãi)伧(cāng)俗 休憩(qì)韶(sháo)光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欣赏各类屏风图片,说说你对屏风的印象。

【交流点拨】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其形制、图案及文字均包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既能表现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也包含了人们祈福迎祥的深刻内涵。各式各样的屏风,还凝聚着手工艺人富于创意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术。

2.读课文,思考:

(1)用文中的原话给屏下一个定义。【交流点拨】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2)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交流点拨】屏风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屏风的分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屏风的设置: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交流点拨】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文本探究

文章引用了许多古诗词,请找出来并理解其诗意。【交流点拨】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小结: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拓展延伸

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说到屏,你能找出来吗?

1.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2.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3.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4.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5.《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当堂训练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出示目标

1.培养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2.较全面地了解有关桥的结构、功能、建材、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预习导学 【活动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科学、乡土、文学、艺术四个兴趣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并且在每组选出主持人和组长,负责汇总资料及制作课件。各小组进行交流。

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说桥。“跨越障碍的通道”,这是“桥”简洁准确的定义。桥梁是人类所建造的最古老、最壮观、最美丽的建筑工程,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这两个星期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找书籍,询问家长等途径对桥和桥文化进行了学习和探究。今天,就让我们向大家来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活动程序】

(一)逐组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制作的课件。1.科学组

(1)桥的基本构造:桥墩、跨度、承台、承重结构等。

(2)分类:①梁式桥(梁分成简支梁、连续梁以及悬臂梁);②斜拉桥(桥塔与桥面之间有许许多多钢索相连);③悬索桥(容易与斜拉桥搞错,判别方法:观察是否有一根主索与其他钢索相连,若有就是悬索桥)④拱式桥(拱分成上承式拱、下承式拱和中承式拱)(3)建桥的常用建材:钢铁、木料、石料等。(4)桥梁之最

中国最大的斜拉桥上海扬浦大桥

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悬索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桥湖南凤凰乌巢河桥 中国石拱桥中桥孔最多苏州宝带桥)(5)桥名与其命名方式:

①表扬:安济桥、绩麻桥②纪事:兰亭桥、虎渡桥③抒情:销魂桥、思乡桥④神异:圣女桥、白鹤桥

(6)桥的引申义

①电话——沟通的桥 ②家长——成长的桥 ③老师——知识的桥

④班干部——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 ⑤捐资助学——希望的桥

当你要摆脱困难、跨过厄运时,你所期望的眼前那一座能使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之地的“桥”。这也许是“理解之桥”“友谊之桥”“心桥”“智慧之桥”“财富之桥”“命运之桥”“人生之桥”“亲情之桥”„„

2.乡土组

(1)中国十大名桥:

①卢沟桥②广济桥③五亭桥④赵州桥⑤安平桥⑥十字桥⑦风雨桥⑧铁索桥⑨五音桥⑩宝带桥

(2)世界十大名桥: 第一名明石海峡桥(日本)第二名大带桥(丹麦)第三名亨伯桥(英国)第四名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中国)第五名青马大桥(中国香港)第六名费雷泽诺桥(美国)第七名金门大桥(美国)第八名梅克金海峡桥(美国)第九名南备赞濑户大桥(日本)第十名博斯鲁斯二桥(土耳其)3.文学组

(1)与桥有关的成语(濠梁之上、河梁携手、架海金梁)主持人说解释,同学猜成语(桥归桥,路归路;过河拆桥;河梁之谊)(2)介绍与桥有关的对联

①一楼一水一桥,千古文章千卷画;万国万商万旅,满城春色满湖诗。②贯通八百里重湖,浩渺今看联一线;翻遍几千年历史,巍峨那见有斯桥。

③小江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山会两县;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

④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⑤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3)介绍与桥有关的歇后语: ①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②烂板子搭桥——白搭 ③烂桩子搭桥——不牢靠 ④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4)交流描写桥的诗歌。

①鸡声野渡溪桥滑。(《疏影》吴潜)

②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刘禹锡)③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④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⑤朱桥翠径,不许京城尘飞到。(《谢池春》陆游)⑥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临江仙》陆游)4.艺术组

(1)欣赏富有艺术美的名桥:绍兴纤夫桥、八字桥,泰顺廊桥,扬州五亭桥,广西三江程阳桥,福建泉州安平桥,西安灞桥等。

(2)欣赏画家笔下的桥:孟克《桥上的少女》,梵高《阿尔的吊桥》,达芬奇《蒙娜丽莎桥》等。

(3)欣赏邮票中的桥

(4)介绍有关桥的音乐和电影:《北京的桥》,《卡桑德拉大桥》,南斯拉夫著名电影《桥》,《廊桥遗梦》,《桂河大桥》,《遥远的桥》,《魂断蓝桥》等。

【活动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进行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后的心得和感受。

上一篇: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多媒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