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024-07-14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精选11篇)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1篇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动物科学专业介绍

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动物生产与管理、动物遗传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受到与动物科学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动物育种、繁殖、生产、经营管理、饲料生产、饲料资源开发、饲料品质监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三、主要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化、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育种学、饲料配合学、饲料质量检测学、饲料添加剂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等课程。

四、学制:本科学制四年。

五、授予学位:农学学士学位。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2篇

本文由自我评价网提供参考!

我叫***,是**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届本科毕业生。

大学四年中,我不仅学好了动物科学专业全部课程,而且对兽医方面有一些了解,在班级的考试中均名列前茅。但我并没有满足,因为我知道,在大学是学习与积累的过程,为了更好适应日后的工作,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一次性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

四、自我评价网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等和辽宁省计算机二级考试。

思想成熟、为人诚实、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能够同他人一道很好地工作、吃苦耐劳、学习能力优、事业心强,勤奋务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热爱集体,助人为乐,能恪守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愿意服从集体利益的需要,具备奉献精神。最重要的是我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3篇

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校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需结合实际情况, 从政策导向、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改革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动物科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 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教育管理者需认清影响大学生创新的主要因素, 结合专业的需求和特点, 在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能力培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影响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动物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畜禽养殖及相关工作, 为人类提供优质高效的畜禽产品, 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多方面原因, 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较为棘手。

1. 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

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快速发展, 但人们的思想认识没有得到同步提高,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不良习俗。在此过程中,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 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丰富的影响和个别不良风气的诱惑, 学生的心态变得急躁、功利, 不能“耐得住”寂寞清苦;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上进心不强, 甚至连正常的学生任务都难以完成;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目标, 缺乏学习动力, 很多时间投入到个人感情交往上, 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更多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够, 无法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进而畏惧不参加。另外, 动物科学专业亦属农科类专业, 不少学生是服从志愿录取, 这种现象在综合类高校比较常见, 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 不愿在专业上花时间, 只想考试应付过关, 更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教师教学方式待改进。

虽然各高校都在逐步推进教学改革, 但因职称评审、科研申报、岗位评聘、综合考核等导向因素的影响, 使得教师对本科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不愿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投入精力, 仅仅满足于不出现教学事故。部分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力度、重视程度不够, 只停留在基础性的启示阶段, 指导方式呈现出偶发性、个别化、随意性的特征[1]。与此同时, 高校仍旧把考试和及格率作为考核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 将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为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 教师则更是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归结于自身的锻炼和提高, 未从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多思考;只发现自己在指导学生方面所投入的精力, 未充分认识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 动物科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 还承担了很多科研任务和科技服务工作, 自身也存在精力不够分配等客观原因, 难以在本科教学上投入足够时间。

3. 组织活动方法需创新。

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作为育人主体学校也着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组织学生赴养殖场参观、组织专业技能比武、牧场见习、实行科技导师制等等, 虽然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由于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譬如不管学生是否对学术报告感兴趣要求学生全部进入会场, 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术报告厌倦;组织学生参观养殖场, 缺少相关的专业情况介绍, 学生难得有机会问为什么, 反而让学生感觉是去看热闹;虽然实行了科技导师制,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平台及激励措施, 使得导师不热心指导学生, 学生无事可做。诸如这些, 都需要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提高活动质量和效果。

4. 学校管理措施未到位。

学校管理状况如何决定了各项制度和活动的执行效果。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会出现“重文件发布, 轻实际落实”的现象, 导致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校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 难以有效地沟通和配合, 很多程序设置复杂, 不便于执行, 导致多种平台流于形式;评价指标不科学, 表现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相关考核验收、评优奖励等配套制度不健全, 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 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所有这些, 都因管理问题使得原本较好的活动无法很好地贯彻执行, 而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相关部门在策划活动的初期就要全盘考虑, 做好沟通协调, 简化程序, 以便于活动得到较好地落实, 提高活动效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依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 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 开展引导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国家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作出贡献。为此, 高等学校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 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要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办法和单一的评价标准, 实施创新学分制, 即把学生的创新成果折算成相应的学分予以注册, 以便对学生创新成果的量化考核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物化肯定[2]。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良好能力结构的形成, 要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原则,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将课程分为若干模块, 各模块自成体系且相互联系, 让学生自由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实行弹性学制, 促进文理交融, 促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第一学期课程设置可以以科研为主线, 适当安排科研规范、科研方法、科研项目等专题讲座, 指导大学生如何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秉承奉献精神,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 加强教育和引导, 使学生能够重视学习、认真学习, 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努力实施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主动关心学生, 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其创新意识的增强。

2. 实施创新性教学,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结合本学科特点, 运用启发式、双向式、课题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使学生达到学会求知方法和提高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总体不够活跃这一特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 培养学生“发散性”、“求异性”的思维习惯。

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深化对所讲授知识的认识, 把最新科研成果、个人研究的最新体会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把科研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带入教学过程中, 促进教学改进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 进而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 可根据情况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寻找突破口、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 在科研指导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实现从传统型教育到创造型教育的突破。

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更大程度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质,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 丰富体验式实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必须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坚持教育教学与畜禽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提供进入畜禽养殖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从事实践和科研训练的机会, 开展各种课外、校外科研活动。在生产实践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感受科研工作的乐趣,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则深入细致地考察学生的科研潜能, 并择机有重点地培养。

学校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设立学生专项科研基金, 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找到相应教师, 共同商讨和设计研究课题,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设计、试验实施、数据统计等工作。由于研究课题源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并与教师共同设计和实施, 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 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即能得到高效锻炼。在组织各类科研活动的过程中, 也可根据需要物色具有创新思想的个体, 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另外, 鼓励本科生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并有意识地安排专人进行指导, 使其对感兴趣的学科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和钻研;我院组织开展的暑期“试就业”, 让学生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增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的经历, 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所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以及进行优先就业、高质量就业优选条件, 促使其努力学习, 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在相关课程教学、课外科技活动方面组织学生深入基地第一线, 主动发现生产中的不足之处, 并让他们带着问题回校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活动, 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实行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式培养模式[3], 集教学、科研、就业于一体, 实现学校、企业或研究所多方面联合, 对科研、生产以及人才培养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值得关注。

4. 建设开发式平台, 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

高水平的硬件资源和实验室条件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因此, 学校应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 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目前, 不少高校逐步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 由单一的、应用型科学体系向多科性、研究型转变;学科体系则由传统的经验化管理模式向开放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 建立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3]。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投入,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 尤其要建立实验公共平台, 设有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题, 制订实验方案, 自主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闻、安排实验用具, 同时学生所在院系还要从本科教学经费中列支这类专用经费。除此之外, 对需要饲养动物的试验, 还应配备试验动物房, 并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 确保常规试验的顺利开展。

实施科技导师制,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机会, 同时也让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相关科研工作。我院全面实行导师制, 即学生自进校后就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 将新生分配给学院的专业教师, 由他们指导学生生活、学习, 通过教师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及学院科研工作的运转情况, 有经验的教师还会择机组织学生参观高技术含量的实验操作, 促使学生对科研及创新工作产生兴趣, 进而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并能在其进入高年级后主动开展相关科研创新工作。

除此之外, 国家目前所组织建设的农科教大学生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都是很好的平台, 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科技先进企业, 一方面学习他们的先进养殖技术和饲养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可以从中给自己带来一些启发, 即在现有的基础上换一种方式方法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这些想法以及后期的研究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

5. 完善激励性机制, 促进师生的创新投入。

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促进学生培养与成才的重要保障。学校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 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 可通过设立大学生科研基金, 并将其作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专项经费。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 对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优秀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或专项科研奖学金, 在党员发展、毕业分配等工作中予以优先考虑;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奖励, 表彰其创新精神和事迹, 实施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 对科研成果突出的可以颁发科研能力等级证书, 特别突出的甚至可以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从而激发大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对大学生从事科技开发与推广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通过以上措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跃学术气氛, 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们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过程中, 学校或学院要对教师的工作给予肯定, 要根据其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多少和质量核定教学工作量, 对工作突出的优秀教师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将他们树立为教书育人的榜样, 让更多的教师向他们学习, 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奉献育人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方仲炳, 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7) :35-37.

[2]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6 (4) :75-77.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4篇

关键词 动物科学 ;动物医学 ;复合应用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S8;G642

Abstract Dur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profession about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science, we have cultivated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through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chang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ng training base. We have accomplished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out multi-skill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The quality of two major students have been accepted widely.

Key words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science ; multi-skill application ; talents cultivation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动物遗传资源丰富,包括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五指山猪、海南猪(屯昌猪、临高猪、文昌猪和定安猪)和白莲鹅等16个畜禽品种与遗传资源[1],以及蟒蛇、金钱龟和黄喉拟水龟等特种野生动物资源[2]。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正是基于热带畜牧业和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应运而生[3-4]。

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即培养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与畜牧兽医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5]。该人才培养体系历经多年的改革、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与手段、“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践与创新,为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思路。该成果获得了海南大学2014年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在2014年,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进入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表明这2个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新的阶段。

1 全面深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根据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其它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见图1。通过课程重组,加强了不同学科与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改变了原有教学计划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系列性和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了学生英语拓展教育、创新创业以及人文素质教育,加大了公选课和实践课教学的比例[5]。新的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教学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劳动、科研与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实习、临床诊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动物科学专业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率逐年提高,在2013级的培养方案中分别占到总学分的17.2 %和16.8 %。

2 加强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海南特色畜牧业及热带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生产的需求,提出了“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3 a在学校内学习专业课程和进行校内教学基地实习,1 a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 不断开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 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与共建关系[6]。每年派出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去锻炼,学习和参加生产。目前,该专业已建有校内养殖基地1个,龟鳖、蟒蛇、孔雀、野猪等校外特种养殖实践基地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多个(表1)。

3 积极探索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培养过程

当前,尽管本专业建立了多种校内实训平台,但学生一般都要到大学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后才能进入论文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研究试验时间过紧,时有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因草率完成而出现质量欠佳的现象发生,有的甚至无法依据试验中的新发现开展探索性研究,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此,本专业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重点介绍本专业的特点、专业老师的特长、不同模块课程体系特点与差异等,加快学生对专业、专业老师和教学模块的认识;采用“双向选择”方式构建模块式教学和导师制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7]。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要面临毕业论文试验、考研、考公务员和择业等的不同情况,结合专业老师的特长,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每个教师5-6名学生。导师将全程跟踪,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升学和就业等方面的困难;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有效推动本科教育与科研和生产实际的有效衔接。

4 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除重视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否合理外,特别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和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一线参加生产实践,还聘请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声誉单位的高级技术骨干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增加实践知识。截至目前,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任课率为100 %。

nlc202309011813

5 强化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与文件,强化学生实践参与意识,并进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在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反映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能力训练的教材、实验讲义或指导书,有必需开设的经典性、验证性实验,也有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将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课程教学开展一些辅导、研讨、实验、设计、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活动。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践教学基地中去,进行项目承包经营,获得的效益归班级所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生产经营与管理能力;其次,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去,让其主持或参加其中的某些子项目,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研活动和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实践教学必须要有与之相关的条件作保障,例如:实践教学基地、相关仪器设备、师资、内容、实验动物、实践教学环境、时间安排以及相关经费等。

6 进行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建立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制度。教学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试方法除笔试外, 还有口试、答辩、辩识、仪器设备操作和现场测试、技能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通过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南金龟园实业有限公司、海南临高狄娜孔雀养殖基地、海南文昌东盛弘蟒蛇基地以及儋州正清源野猪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来校讲学或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现场听课与观摩,或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考察锻炼和顶岗挂职,以及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技术攻关课题,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保证了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办出了独有的教学特色。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创新与实践,项目组成员累计主持校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1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主编教材3本,参编7本;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门;以第一完成人出版译著3部;近几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8项。2011年以来指导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9名,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和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9篇;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所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 肖 杰.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

[2] 周 婷. 龟鳖分类图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 林 苓. 海南省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 170-7 171,7 173.

[4] 罗 锐,张 彬,宋虎威. 海南畜牧业资源现状及发展研究[J]. 饲料博览,2012(2):27-30.

[5] 海南大学教务处. 海南大学2013级本科培养方案(内部资料). 2013:16-25.

[6] 杜 丽,于向春,杨雨辉,等. 综合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14,38(2):64-66.

[7] 吴科榜,满初日噶. 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89-92.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5篇

本专业学科齐全,基础条件好,设备先进,师资力量强,主要培养从事畜禽品种(系)培育与遗传改良、产业化经营、动物营养研究、饲料加工与质量检测及现代养殖企业、饲料企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学 制:四年,授农学学士学位。

主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等。

就业去向:毕业后既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特别优秀的学生可直接保送硕士研究生),又可面向现代养殖、饲料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与动物生产、营养及饲料有关的技术与设计、生产与营销、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6篇

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研究及现代动物生产方面基本知识的高级科技人才,突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学习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生物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生产与管理、饲料厂及养殖场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动物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管理、饲料加工与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的高级科技人才、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求实创新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主干学科:动物科学

相关学科:动物医学

主干课程: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饲料学、饲料生产学等。

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设计、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技术推广和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亦可在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国家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遗传学、水生生物学、动物学等学科攻读硕士研究生。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7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在食品工业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商检、质量监督等单位,从事生产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检测、教学与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食品化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学习食品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和设备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食品生产有关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食品工程设计、食品实验优化设计、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掌握食品生产工艺单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4.熟悉食品或与食品领域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了解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及国际食品领域的发展动向

5.掌握食品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对生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分析检验的能力

6.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和英语能力

7.具备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的基本能力

8.具有食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基本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六、专业主干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加工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农产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1学分,基础教学课程35学分,专业教学课程42学分,实践教学课程37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

本专业毕业另须修满10个素质拓展学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1F10693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化学概念,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几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研究的方法学,酶催化原理,核苷酸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跨膜运输原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能量学,生物分子的分解合成代谢,遗传信息的复制及表达调控机制。推荐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Biochemistry》 B.D.Hames 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上、下册)沈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生物化学》 周爱儒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聂剑初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代码:1F10825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

内容简介:围绕着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规律、生态及诱导育种、菌种保藏等作比较系统和详细的阐述。使学生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生物学观点,在发酵工程中赋于实践,以便开发微生物所具有的卓越功能和潜在能力。

推荐教材:《微生物教程》周德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

《微生物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组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原理 Principle of Food Process

学分:3.0

预修课程: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内容简介: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热加工、冷加工、浓缩、干燥、挤压和发酵等加工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和各类食品加工所需的设备。能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推荐教材:

《食品加工原理》美 DennisRHeldman、RichordWHartel著夏与水译中国轻工出版社1998年

主要参考书:《食品加工与工艺原理》钟立人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年

课程代码:1F12305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与分析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食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对食品的成分及营养进行分析;食品成分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及生物化学变化;是开发食品贮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的食品资源的基础。推荐教材:《食品化学》 韩亚珊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业学院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主要参考书:

《食品化学》 刘邻渭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食品化学》 王璋、许时婴、汤坚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分析》(第二版),S.Suzanne Nielsen 著,杨严俊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食品分析方法》(上下两册)日本食品工业学会《食品分析法》编辑委员会编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罗明家编译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

《食品分析原理与技术》 李超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食品检验与分析》 黄伟坤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课程名称:农产品贮运学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学分:2.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贮藏的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和采取的保鲜技术及方法。是开发食品贮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产品保鲜技术和农产品运输的基础。

推荐教材:《农产品加工学》董绍华主编浙江农业大学1986年

主要参考书:

《食品保藏技术》黄琼华、俞平等中国食品出版社

《国外水果蔬菜贮藏保鲜技术》 陈文林等科技文献出版社

《果蔬加工实用技术》 张中义、张福平天津科技出版社

《肉蛋奶最新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付星魁 韩宇等吉林科技出版社

《食品加工技术工艺和配方大全》 刘宝家、李素梅等科技文献出版社

课程代码:1F11545

课程名称:食品机械与设备Food Mechanic and Equipment

学分:3.0

预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加工中常用机械设备的基础知识,介绍原料处理机械设备、关头食品机械设备、饮料生产机械设备、糖果生产机械设备、食品干燥设备、真空浓缩设备、食品包装设备、是批机械设计的方法和制冷机械设备等。

推荐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 肖旭霖主编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0年

主要参考书:

《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3年

《食品通用机械与设备》蒋迪清 唐伟强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 2000年

课程代码:1F10795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logy Technology

学分:2.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

内容简介: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了食品发酵和酿造是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食品的原料的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如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的进化工程等内容。

推荐教材:《食品生物技术》刘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食品生物技术》陆兆新农业出版社2002年

课程代码:1F11575

课程名称:食品工艺学Food Technology

学分:4.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农产品贮运学

内容简介: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课,是根据内贸部系统食品工业产品结构特点而设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烘烤工艺学、糖果工艺学、肉制品工艺学,饮料工艺学,它主要是分别阐述上述四大类食品的加工原理和加工方法以及原料的性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我国食品行业业培养专门的科学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人才。

推荐教材:《食品工艺学导论》,无锡轻工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面包糕点饼干生产工艺学》,吴孟等,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糖果工艺学》,叶怀文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6

《烘拷食品》,张守文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8

《软饮料工艺学》邵长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实用果蔬汁生产技术》李正明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茶叶深加工技术》严鸿德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8篇

1 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提出

1. 1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决定了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现实性

动物科学类专业是一种应用性学科, 既需要培养理论素养高深的学者, 也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级工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 国外粮食、棉花大量涌入, 对国内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原本绩效比低下的普通种植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人们为了寻找新的出路, 许多人开始尝试特种农业, 包括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家禽、水产等养殖业。而养殖业应用性很强, 不是仅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就可以胜任的, 需要真实的操作技巧, 熟练的动手能力。这些对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2 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决定了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紧迫性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向普及化教育时代的快速推进, 高校学风浮躁, 既表现为教师科研诚信度下降, 也表现为学生学习风气下滑。然而, 在实践中, 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却面临着两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学生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工作与相关企业招不到专业人才相矛盾; 二是动物科学毕业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学非所用, 而企业招贤困难, 有用人才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整个高校学风浮躁, 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力所致。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教育, 踏踏实实地开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 重新设计和审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1. 3 高等教育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使命性

从理论上讲, 动物科学类专业应当培养专业性强、适应性宽、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这种高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必须具备必要的动手能力, 无论多么高水平的科学家都是从最基本的实践工作开始的, 动物科学更是如此。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动手能力, 连最普通的动物养殖、动物疾病的医治都不能胜任, 根本就谈不上高素质, 所谓的国际视野只能停留在计划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要使我国动物科学保持在国际领先地位, 必须从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抓起。这既是高等农业院校的责任, 更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

2 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提高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需要从基础做起。为此, 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组织课题组, 对动物科学类专业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 制订了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三段式培养模式, 即“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执业资格认定”, 取得了显著成绩。

2. 1 落实专业课程实践, 奠定实践能力的基础

动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更加重视专业课的实践和实验。实验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和训练, 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3]。特别是动物临床医学、动物养殖学是两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靠理论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为此, 学校课题组研究决定, 按能力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解, 即明确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 划分为不同的能力模块及其对应的能力要素, 使得学生能力训练更有针对性[4]。将原来完全按理论课讲授改为一半理论课一半实践课, 由任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 再带学生到学校实习养殖场结合动物的真实情况进行现场讨论、讲授。把动物的临床医治、科学养殖从课堂搬到了实习养殖场, 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在养殖场做兼职, 从而为提高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2 实施专业综合实践, 强化实践能力的整合

传统的动物科学专业学习实习实行的是综合实习, 即在大四阶段, 由学校出面联系实习单位, 将学生分组分配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 实习结束后回学校交一篇实习报告, 就算完成了综合实习。这种实习模式在精英教育阶段广泛使用, 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大众化教育阶段, 整个社会都很浮躁,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强, 因而更多地流于形式, 效果并不好。为此, 课题组设计了专业综合实践模式。在大四各门课程课堂学习基本结束后, 组织动物科学类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 这种综合实习和综合实践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有三点: 一是对学生培养的目标不同。综合实习侧重于培养学生各种知识的综合理解; 综合实践侧重于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二是对学生培养的方法不同。综合实习重在让学生了解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 综合实践采取顶岗实习的办法, 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对学生培养的结果不同。综合实习结束后, 学生基本上回到学校, 与实习单位失去了联系; 综合实践结束后, 学生和企业有了相互了解和信任, 大部分学生会留在企业就业, 成为企业的一员。通过专业综合实践, 学生可利用实习期间深入畜禽生产一线, 从事具体的畜禽繁殖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实习项目, 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直接途径[1]。

2. 3 尝试执业资格认定, 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动物科学类专业始终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 如何让学生顺利地走进动物养殖企业, 能真正成为生产经营的骨干成员, 这是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为此, 课题组在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支持下, 建立了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中心。学生毕业前, 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表现, 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 由学生自己申请, 开展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定, 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就业创造条件、奠定基础。这种办法取得了三个突破: 一是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的开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加用功, 实践的精神面貌有了突破。二是促进了学生顺利就业的进行。由于有了从业资格认定, 学生就业更加顺畅, 专业更加对口, 表现为学生安心专业学习, 热爱专业建设, 在学以致用上有了突破。三是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目标更清晰, 方向更明确; 因此,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更加认真, 学习的主动性更强。特别是在执业资格认定的激励下,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配套措施

要做好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必须加强大学生培养方案的改革, 端正培养的指导思想, 完善以下配套措施。

3. 1 挑选好实践指导教师

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起着指导、解惑的重要作用, 必须认真选配。最好选择双师型的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 而不能仅仅具备一定学历就可成为大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在美国, 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实习教育者、教练和指导员, 要求受过专门的培训并获得资格认证。实习指导教师必须是富有经验的非常称职的教师, 还要有能力和学识去帮助其他人学习[5]; 因此, 提高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必须选配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 以保证实践指导的有效性。

3. 2 选择好综合实践单位

在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 很重要的一环是组织大四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培养, 采取的是顶岗式实践。为此, 学校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并经过精心的挑选, 确定可供学生实践锻炼的企业。这些企业最好是综合性的、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有岗位可顶, 而且可以学习到必要的知识, 学习结束后, 经过执业资格认定, 能快速进入企业就业。农业院校动科动医学院领导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认真负责地选择综合实践单位, 不断拓展学生实践的区域, 保证综合实践的质量。

3. 3 指导好学生发展方向

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发展面很宽, 涉及的专业也较多, 虽然大学只是学习的基础知识, 锻炼的是思维能力, 但每个学生的特点是有差异的。因此, 每个学生发展的方向也应当有所不同。为此, 从事动科动医教学的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准确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 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 避免学生向同一个方向上挤。真正按照因材施教, 因人定位定岗, 差异化培养锻炼,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共同发展, 前途美好。

摘要: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 必须切实提高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华中农业大学采取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执业资格认定三阶段培养模式,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了学生就业。在这一改革中, 注重挑选实践指导教师, 精心选择综合实践单位, 准确指导学生发展定位, 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动物科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执业资格认定

参考文献

[1]孙淑霞, 闫峰, 杨月春, 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10上) :188-190.

[2]韩庆, 黄春红, 成钢, 等.构建地方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与企业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11下) :132.

[3]高明, 栾新红, 唐仁龙.应用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 (11下) :138.

[4]严玲, 霍双双, 邓娇娇.基于能力导向的工作坊实践教学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 (6) :113-121.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9篇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概述了产学研合作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探讨了动物科学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延边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民族院校动物科学专业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GJ2012001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9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的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性活动。产的任务是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它遵循的是市场经济的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研的任务是创新科技成果,遵循的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追求的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追求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就人才培养而言,发挥三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实现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是动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1 产学研合作对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作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只停留在点或环节上,即实践环节,培养目标仅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即适合培养学术型人才,又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大趋势。动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整合了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缩小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

2 动物科学专业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途径

产学研合作在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经历了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多年来动物科学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结合地方民族院校的特有的本科人才培养环境和边疆民族地区畜牧行业、产业发展的特点,探索了符合地方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规律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途径。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和畜牧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建设重点,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构建以“复合型、创新型”培养规格为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项目为载体推进产学研结合,主动围绕延边黄牛这一地方产业需要开展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2.2 围绕地方畜牧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科研主攻方向

结合地方畜牧业资源优势和本专业的科技优势,确立科研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延边黄牛、特种经济动物这一区域牧业资源,打造科研团队,构筑研究平台,开展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学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有效对接铺路搭桥。

2.3 以项目为依托,校企联合构筑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

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延边黄牛研究上的技术优势,通过与企业联合申请项目和合作开发,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通过项目合作激发了企业的合作动力,依托这些项目,我们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的教育资源,构建了“学校+企业+项目合作开发”的开放、互利、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中加大综合性实践课程比例,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组织学生到合作教育基地学习,通过基地人员示范、教师讲解和学生参与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备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场所,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培训等各方面提供了一个平台。

2.4 以教师开放研究课题为载体,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通过整合实验室开放和传统的课题组活动,组织教师开放研究课题,学生根据研究内容自愿申报,按照学生研究兴趣和课题研究内容组建若干学生课题组,并由学生课题组集体讨论提出研究计划,根据需要向学生开放转基因动物育种与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延边黄牛科技创新中心、良种肉牛选育吉林省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大批学生以这种形式加入到“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具体科研活动中,本科生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2.5 依托国外优质产学研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发挥民族院校的多元文化环境和语言优势,积极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交流、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通过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形式与国外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了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并以“3+1”、“2+2”模式有计划选送优秀本科生赴国外高校学习,聘请国外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兼职授课,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或短期进修以及举办国际学术会等形式,引进先进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开拓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丽娟,马云阔,赵继锋.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3):107-108.

[2]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6):15-16.

[3] 林卉,赵长胜,景海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1):85-88.

[4] 张振海,陈红喜.江苏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研究[J].江苏高教,2010(4):48-50.

[5] 付晓茹,陈敏东,方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9):6-8.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10篇

招生简章

湖南农业大学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一所以农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教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学校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5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19个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设有49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2个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油料改良分中 心,1个国家柑橘改良分中心,1个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1个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1个国家烟草中南农业试验站,1个农业部科技成 果转化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7个省 级研究基地(所),1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我院招收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硕士,GCT实行全国联考,政治、专业综合和专业课程学校组织考试。现将有关事项介绍如下:

一、我院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类别及报考条件

(一)报考类别

我院2012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类别有农业推广硕士(养殖、渔业、设施农业领域)和兽医硕士(水产动物医学方向)。

(二)报考条件

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的报考条件:2012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士学位),且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或具有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二、报名方法及时间

报名工作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报名程序如下:

1、报考资格自我审查,考生自我审查是否符合所报学位必须具备的报考条件。

2、网上报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网上报名时间为2012年7月1日-15日,考生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http://)进行网上报名。考生对报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完全责任。

3、报考资格审查和现场报名:2012年7月16日-17日,完成了网上报名的考生携带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到我校10教北一楼现场报名点办理报考资格审查、交纳报名考试费、确认报名信息、现场照相、辅导班报名等手续。

4、现场报名完成后,考生将现场打印的《2012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字、盖章,于2012年7月25日前送(寄)到所报考的学院。

三、考试方式及时间

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全国联考,全国联考时间为2012年10月下旬。第一阶段,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

“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语种为英语、俄语、德语和日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

第二阶段,通过了第一阶段考试的合格考生参加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或相关测试。我校第二阶段的专业课考试定于12月中旬进行。具体时间以准考证为准。

我校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或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政治理论由我校在复试时单独组织,时间另行安排。

四、录取

录取工作由湖南农业大学按国家有关政策自行组织。

五、培养方式以及学习年限

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学员在读期间,一切关系留在原单位,其工资、福利、医疗等均由原单位负责。学位论文必须由攻读专业学位者本人独立完成,并能体现其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年限(从入学到获得学位)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六、收费标准

学费每年10000元,三年共计30000元(含论文指导费与答辩费用),另收教材费400元(多退少补).七、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湖南农业大学审查合格后按有关规定授予教育部认可的硕士学位。

八、预科生报名办法:

凡是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报名时间可以跟班预读,凡需要预读的考生在2012年的4月来学院办理预读手续,预读时须交毕业证、身份证的复印件,预读费3000元(正式录取后冲抵学费),所修学分记入硕士课程的总学分。

九、其它事项

1、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邮政编码:410128

2、联系电话:0731-846***89***(颜)***(扶)

3、联 系 人:颜老师扶老师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青海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第11篇

关于举办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届专业兴趣小组工作汇报会暨颁奖大会的通知

(初稿)

各专业兴趣小组:

为依照《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专业兴趣小组章程》进一步做好专业兴趣小组在专业实践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巩固学院领导和老师们联系学院同学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培养专业兴趣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展示青年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主义畜牧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象和范围

评选表彰的范围为各专业兴趣小组现有的组长和组员,评选对象原则上应为本科阶段大学生。

二、评选条件

各小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自主进行。

三、名额分配

按照各专业兴趣小组成员人数比例确定。各小组优秀负责人 1

一名;养蜂兴趣小组优秀组员一名,其他小组各两名。

四、大会安排

各小组组长按顺序上台做工作汇报(对之前工作做大致总结并对新的年度计划作介绍,时间在十分钟左右)、领导发言等。(具体流程另文附)

动科院团委

二O一三年三月十八日

主题词:汇报总结颁奖通知

上一篇:《我将来是个有钱人》读后感500字下一篇:潜能生帮扶计划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