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童年范文

2024-06-11

如歌的童年范文(精选10篇)

如歌的童年 第1篇

如歌的童年

在我那如歌的童年里,做过不少可笑的趣事。它们像一个又一个在乐谱上小小的音符,欢笑着,蹦跳着。如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那么可爱。

记得那是我七岁的时候,做过一件幼稚的事。的寒假,我到老家武汉。正赶上快开学回广州时,下了一场大雪。当时是我第一次看雪,高兴得蹦蹦跳跳,闹着要去楼下的花园玩雪。

多美的雪景啊!那白雪纷纷扬扬,漫天飞舞。一片片,就像仙女撒下的花瓣。雪花各式各样,优美动人。像梨花,像棉絮,像鹅毛,洁白无瑕。不一会儿,天地间就挂起了白茫茫的天幕。望着对面的楼房,隐隐约约,似乎在雾中,似乎在云里。雪停后,房屋、草地、树木都披上了厚厚的`白色棉袄,小区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我看呆了,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美丽的景色。突然,我冒出了一个想法。于是我戴上手套,拿着塑料袋飞奔下楼。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用冰冰的小手捧着雪花,看一看,放进袋子里。在往袋子里看一看,把有一点点杂质的雪挑出来,然后又往里面装。很快,袋子里就装满了洁白无瑕的雪。而自己则“呼!呼!”直哈气,因为我的手冻极了。

“逸菲!逸菲!”外婆大声地叫着我,我只好提着沉甸甸的雪回家。那袋子可真重啊!我吹足一口气,一步一步吃力地向上“爬”。总算到家了!外婆问我:“这袋子里装着什么啊?”“雪!”我天真地回答道。“你拿这么多雪干什么?”我如实地说:“我想今天下午把雪带回广州。和那些没有看过雪的小朋友们打雪仗……”“哈哈哈哈……”家里人都捧腹大笑起来。我疑惑不解地看着他们。姨妈说:“傻孩子,等你带回广州,雪早就不见喽!”哼,我才不信呐!偷偷捏一把雪放进包里,可是第二天,我发现雪不见了。“天啊!我的雪,明明放在这的。怎么一下子不见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直到上三年级时科学老师才告诉我。

现在,我每次想起这件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童年是一首歌,我在这有趣的歌里,一天天长大……

如歌的童年 第2篇

人生是如歌的行板,不同的阶段,唱着不同的曲调;人生是美丽的小诗,不同的心境,吟着不一样的悲欢;人生是一块画板,画作境界的高低,全凭思想的高度;人生是一篇散文,不同的性情,写出不一样的文字。人生如花,花开花谢寻常事;人生又如月,悲欢离合平常心。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砂一净土。每个人都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每颗心都是一个自由自的世界。心动,红尘滚滚;心静,净土呈现。人生,在动静之间。心,在红尘与净土里游走。只要有一颗平常心,自在心,清静心,就会在滚滚红尘里,不着不染,开成一朵净土莲花。

浪漫乐观的人,看见的都是希望;悲观主义者,看见的是处处绝望;现实的达尔文主义者,看见弱肉强食的.血淋淋的现实;心态决定一切,你有怎样的心态?有怎样的世界观?往往现实就是:心有净土的人,看见净土;心有红尘的人,看见红尘;心有地狱的人,看见地狱。

宋代大文学家东坡居士,是一个禅者,也是一个风流才子。红尘与净土,在他来说,是兼而得之。一手捧佛经,一手抱美女,空色里游走,也是一种潇洒与自在。红尘看破,就是净土。其实红尘与净土本来是一个。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看破世像,有了一颗平常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风流的人物,再杰出的英雄,都会大浪淘沙,一去不返,东坡有了一颗随缘的心。《前赤壁赋》云:“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人在世间,不过是天地一蜉蝣,沧海之一粟,何不潇洒走一回,快快乐乐过一生?东坡有一颗自在的心。《后赤壁赋》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在日月面前,江山不过如同尘埃,沧海桑田转眼间,有什么值得执着呢?东坡有一颗云水禅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如爬山,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所持的观点也不一样。更如盲人摸象,各执一词,自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真理。真的看见全象时,就会笑掉大牙。

如歌的童年 第3篇

童年的时光,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时的天, 格外的蓝;那时的水, 格外的清;那时的树, 格外的绿;那时的花, 格外的香。

童年的风景, 一切都是那么快活。小溪, “叮叮咚咚”地唱着欢快的歌, 流向远方;小树, 舞动婀娜多姿的身子, 跳着优美的舞蹈;鸟儿, 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唱出婉转的曲子。

在这如诗如画的美好记忆里, 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 我很喜欢干净, 只要看到一点灰尘, 便忍不住去把它弄掉。一天, 爸爸不在家, 妈妈在整理家务, 我在外面和小朋友玩了一会儿, 便回家靠在沙发上休息。这时, 我一眼便看见电视机的遥控板、小闹钟、玩具车等上面全是黑乎乎的手印, 虽说全是我的杰作, 但心里还是感觉不自在。于是我打了一盆水, 对妈妈说:“洗洗, 洗洗。”正在忙碌的妈妈可能没注意听, 顺口就说:“洗洗好, 快去洗洗吧!”听了这话我可高兴了, 就把那些东西一股脑儿放在盛满水的盆子里, 然后学着妈妈洗衣服的样子, 边哼着歌边高兴地洗了起来, 还想:妈妈平时洗衣服不都要放洗衣粉吗?我又跑去抓了一把洗衣粉放在盆里, 并搅了一盆泡泡, 便开始洗了起来。我心里想:一定要洗干净些, 这样, 爸爸妈妈肯定会夸我是个勤劳懂事的孩子的。

正当我忘乎所以时。爸爸回来了, 他刚走到门口, 便一脸惊愕的表情, 并叫出了声。妈妈应声而来, 嘴巴一下子也变成了“O“形, 她立刻把我推开, 和爸爸一起开始了“大营救”。他们把遥控板、玩具车等甩干后晒在了阳台上。但是那些东西只有两样“复活”, 而我那个心爱的小闹钟却“与世长辞”了。

后来, 我问妈妈:“干嘛那点小事, 你们慌张得不得了?”妈妈对我说:“这些电子的东西不能直接用水洗, 否则就会坏掉, 不能用了。”

我疑惑地点了点头问:“为什么?”妈妈却说:“等你长大后就自然知道了。”

从那时起, 我心里就想着快快长大, 弄懂好多好多的“为什么?”

如今, 童年虽然已经远去, 岁月把我们带入青春的乐园。但在如梦如幻般的记忆里, 我却始终忘不了童年的幼稚与憧憬。

简评:作者从众多往事中选择富有典型性的小故事来反映童年的好奇与淘气, 并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让读者看后感觉充满童趣。

如歌的行走 第4篇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

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

就像在藏族姑娘中有无数个卓玛一样,在三江源头的山山岭岭中也有不少叫做跑马山的山。当然最有名气的要数《康定情歌》里唱的那座跑马山。

一个人沿着一条大河不住地走,我一直固执地把《康定情歌》当作黄河源头的民歌。一如甘孜康定一般,黄河源头也有那么多巍峨壮观的冰山雪峰和动人心弦的高原湖泊,黄河源头也是历代相传绵延不绝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故乡,黄河源头那些骑着骏马牧放牛羊的康巴汉子藏族姑娘也不断演绎着玛曲黄河一样清澈透明而又火热纯真的爱情,仿佛为了佐证我的这种猜测。在那个绿色的七月里,我驻足或走过的一些山冈草原时常会飘来一阵高亢嘹亮的藏语版或汉语版的《康定情歌》,而在传统的藏族节日里,布久或者年措部落那虔诚的宗教仪式,漂亮的男女服饰与甘孜康定藏族同胞的仪式和服饰极其相似。

我在黄河源头听到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曾有一位名叫扎西的英俊的青年猎手,为了正式向心爱的姑娘卓玛求爱,决心上巴颜喀拉大雪山取一支珍贵的孔雀翎。他没有同卓玛告别骑上快马就上路了。痴心的姑娘见自己的情人一连几天不见踪影,心中十分不安。这时有人在卓玛面前开玩笑说,扎西早已远走高飞,不再爱她了。痴心的姑娘立即沿着去大雪山的路追赶“负心”的情人,她边跑边哭边呼唤,没有走出星宿海就累死了。

取回孔雀翎的扎西一见卓玛上了别人的当,打马返身去追心爱的姑娘,追了三天三夜,看见卓玛已经死在路旁,大叫三声也气死了。这一对情侣互相追赶时流下的汗珠和泪水汇成了潺潺的玛曲,卓玛的发辫变成了星宿海中散乱的河道。这件事感动了天上的大帝,大帝派来了两个神仙日夜守护在星宿海旁边,这就是峙立在星宿海南北的卡里恩着玛山和琼走山。

卡里恩着玛山和琼走山也就是黄河源头的跑马山啊!已经给我当过半天导游的塔瓦江就在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用藏语大声唱着《康定情歌》,这时那对面的山坡上缓缓走下一位婀娜的藏族女子。塔瓦江骄傲地说那就是我们黄河源头最美的姑娘。话音未落白骏马已经驮着塔瓦江箭一般向对面的大山飞去。不大一会儿,这一对青年男女竟然像藏传佛教壁画中的欢喜佛一样纠缠在飞驰的白骏马上了。

黄河从苍凉的青海流到妖娆的四川,所经过的几乎都是藏族同胞聚居的地方。而且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大河两岸漂亮的藏族姑娘愈来愈多。不知道为什么,这里的姑娘大都有藏名和汉名两个名字,所谓“卓玛”很可能就是“李家溜溜的大姐”。在这里藏汉通婚早已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在那“跑马溜溜的山上”,最漂亮的“卓玛”所爱上的一定是最勇敢的“扎西”。

李农溜溜的大媛/人才溜溜的好哟/

张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哟……

春季么就到了这

春季么就到了这/水仙花儿开水仙花儿开/

年轻轻的女儿家踩呀么踩青来/小呀哥哥……

大凡靠近青海、甘肃、宁夏黄河的地方,每年一到农历的六月十五日前后,一种叫做“花儿”或“少年”的酸歌野曲就地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与“溜溜调”的《康定情歌》比,这些没有经过音乐家整理的“花儿”或“少年”显然野性多了。

这支发源于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花儿与少年》显然是经过音乐家精心整理过了。因其原味尚存,所以在沿黄河几省区的民间赛歌会上一直是压轴的节目。八个民族的民间歌手用一种汉语方言倾情歌唱,再辅之那顶了翠绿色盖头的回族女儿、围肩上似披着闪闪彩虹的土族女儿、身后一条条缀满金银珠宝首饰的发辫垂到臂部的藏族女儿那风情万种的舞姿,对于像我这样孤身一人到处流浪的人说来,一如缚在船桅上的俄底修斯听见海妖的歌声,那巨大的诱惑力实在是难以抵御!

其实我并不怎么懂得音乐,使我愉悦让我忘情或令我悲伤的只是一些音乐后面的东西。我头一次听见这天籁般的歌声,是在黄河口一个小县城的一次演唱会上,一位西北来的女同学登台演唱了《花儿与少年》。那甜美的歌喉似乎引发了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足足一年多的时光,那苗条婀娜的女同学,还有那立在台边给女儿和伴舞者担任手风琴伴奏的年轻漂亮的妈妈,经常闯进我的梦境。可是“天空布满阴霾的日子”很快降临了:一时之间小县城的大街上贴满她们母女的大字报,妈妈因为曾经搜集整理“花儿”,女儿因为演唱“黄色歌曲”,污浊的脏水飘泼似的淋到她们母女头上。于是年轻的妈妈成了小县城文革中第一个跳河者。

其实一个美丽生命的毁灭与一支民歌所见证的苦难历史比起来也许真的算不了什么。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流淌,在高原峡谷中曲折跌宕流到生长着繁茂“花儿”的积石山下。这儿是众多支流一齐汇注的地方,这儿是回、汉、土、保安、东乡、撒拉等兄弟民族共同的家园,这儿也是一片浸透了太多苦难的土地。《山海经》上说,3000年前周穆王率七队军士乘八匹骏马经此西行去“昆仑之墟”会见西王母;据考周穆王与当时的羌族有血缘关系,而他会见的西王母很可能就是藏人的祖先。一部二十四史上记载了那么多“到处逢人哭野坟”的兵燹战火;青年作家红柯的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写的就是上世纪20年代末17岁的河州青年马仲英不堪反动政府血腥镇压“七杆枪七匹马”率众造反的故事。看一看河州一带那被火烧焦了的大山吧,过去这儿可是温暖湿润的青山绿水!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里来到这“花儿”的故乡,我忽然明白“花儿”为什么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了。那或苍凉悲切或高亢嘹亮或欢快热烈或风趣诙谐的“花儿”,多是在表达对和平幸福、对男女情爱、对一种蓬蓬勃勃繁衍不息的生命力的向往和憧憬啊!世代聚居在这片土地上的羌人后裔(藏、汉、土、裕固)和从中亚迁徙而来的色目人后裔(回、保安、东乡、撒拉)在深情的“花儿”中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融合。我在“花儿”的歌海中似乎变回了少年:在“花儿会”上,我拥着一个个美丽多情的姑娘翩翩起舞,心中有一种“此间乐不思鲁”的念头了。

夏季么就到了这/女儿心上焦女儿心上焦/

石榴花个籽儿结的赛过了玛瑙/小呀哥哥……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哟/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咿……

半个世纪以前的一部中国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许就连草原上的人们也记不清电影的内容了。可是那支美丽动人悠扬悦耳的电影插曲《敖包相会》却永远地流传下来了。就在此刻,一轮金盆般的月亮高挂在黛青色的苍穹上,“草原快车”像追风掣电的汗血宝马疾驰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车上的旅客则早已醉倒在这美妙的歌声里了。

记不清是谁说过蒙古人的心肠像绸子一样柔软,不过有时候他们的歌声确实像绸子一样柔软。这些年我时常一个人在蒙古大草原上走,我有幸收集到了第一代歌王哈札布的歌带,也买到了第二代歌王拉苏荣以及腾格尔和斯琴格日乐的歌带,孤独的时候我就一遍遍地听。有时候一个人听着听着眼泪就悄悄地下来了。浸润了蒙古族长调的歌曲很难说有一支是真正快乐的,就连这支描写草原情爱的《敖包相会》也不例外。

几次听内蒙古牧人说这支《敖包相会》就是从一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脱胎而衍生出来的。而那支曲调忧伤的民歌原来诉说了一个悲情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位穿着美丽金边衣裳的蒙古族姑娘在一个生满树丛的山冈上等待年轻的牧人前来幽会,这时一场山火忽然向姑娘所在的山头蔓延而来,不肯走下山冈的姑娘最终倒在浓烟烈火中。从此大草原上多了一个身背马头琴四处流浪的年轻歌手,他用令人心碎的忧伤歌声怀念着那美丽而不幸的姑娘……这幅旧日图景在前些年间根据张贤亮小说《黑骏马》拍摄的同名电影中再度出现了:由腾格尔主演的《黑骏马》中,那匹有着漂亮光泽的黑马,驮着自己的主人跋涉千山万水去寻找失去的恋人。影片的最后,遥远的山梁上似乎出现了伊人的倩影,当黑骏马驰近时骑手却发现不是心上的姑娘。在倾听《敖包相会》时我总能听出如是的惆怅。

敖包,在青海的一些地方和新疆的一些地方,也叫鄂博。在内蒙古那风景苍凉的山头上常常能看见一座座圆锥体的敖包。那是无数的石块堆成的圆锥体,在石堆中央插上枝繁叶茂的树枝,有时树枝上还会挂满红黄蓝三色的彩带。在蒙古人的心目中,石堆代表高山树枝象征森林彩带表示祭祀,在敖包面前鞠躬叩首绕行三周将能得到神灵的佑护。敖包见证了这个马背民族的情爱历史。对于大草原上的青年男女来说,千百年来一直盛行的“抢婚”,以及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婚”旧俗,曾经使得多少云霞灿烂的爱情花朵的狂风暴雨在悄悄凋零?而那些反叛者,在一个个月圆风清的草原之夜,偷偷从蒙古包跑出来和心心相印生死与共的恋人相约在敖包旁,又能演绎什么样的故事呢?

宽广静穆的黄河温柔地环抱着鄂尔多斯高原,同时也以甘甜的乳汗哺育着敕勒川阴山下那月光映耀洁白如银的羊群。我乘坐的草原快车总是追寻着深情的黄河在跑。开放的时代,草原上的人们开始陷在夏季的那达慕和旅游节的狂欢中。我拉开车窗聆听远处的敖包送来一阵阵歌声。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哟/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有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咿……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兰格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地爱死个人……

应该说,所有的民歌里最精彩的那些是都是情歌,而听着描述男女情爱的陕北民歌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行走是再兴奋不过了。我沿着黄河来到陕北,第一站是榆林第二站是米脂第三站是延安第四站是宜川,“一对对毛眼眼儿望哥哥”,那火辣辣的信天游让我的心都醉了。

陕北高原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是胡汉杂处的边防要塞。也许是混杂的血缘时常造就俊美的人物,自古以来就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当地民谣。据说,三国时候的“靓女”貂蝉就出产在陕北米脂,而同一时期的“猛男”吕布就出产在米脂附近的绥德。我猜想,吕布和貂蝉说不定就有十几分之一的汉人蒙古人女真人以及现已消亡的契丹匈奴突厥北羌鲜卑人的血统。也许是因为“对外开放”实行得比较早,陕北的乡间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叫做“比姑娘”的习俗:逢集过会,在小镇或者村庄的高台上往往有三五成群的漂亮姑娘并肩在一起,一展芳容任凭路人品头论足。我觉得这似乎大有现代人“时尚选美”和自由恋爱的味道。

不光有比姑娘而且有争姑娘。这一首脍灸人口的陕北民歌《兰花花》也就起了争议:我到榆林时候,听榆林人说《兰花花》唱的就是榆林定边一个叫做兰花花的姑娘,“榆林桃花水,养得女儿千般美”,可是美丽的兰花花没能嫁给“心上的哥哥”而被迫嫁给仇人的儿子。我到延安时候,听延安人说《兰花花》唱的是延安临镇的旧事,说兰花花是上世纪30年代延安临镇一个姓姬的姑娘,兰花花的情人当红军走了,而她却被迫嫁给财主家的瘸儿子最终抑郁而死。总之,一支《兰花花》在陕北的民间唱响了。一种强烈燃烧的爱情情仇,一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张力,就像那响彻陕北高原的唢呐腰鼓一样,在《兰花花》的歌声中尽情宣泄。

或许是因了我的行色匆匆,在米脂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真正意义的美女,而在延安的时候却又见识了太多的美女。我禁不住就想莫不是米脂或者整个陕北的美女都集中到延安来了?在夜色阑珊灯火辉煌中一个人往返流连延安街巷上,我不无惊异地发现,延安的夜生活,延安的舞榭歌台美容桑拿这类行业竟然就像广州深圳一样生意兴隆火爆异常!一些原本在山头沟边发源的民歌居然堂而皇之地回荡在清凉山下:“哥要拉妹的手/妹要亲哥的口/拉手手亲口口/咱二人圪崂里走……”

这一片大地在我印象里一直是闭塞保守的。当我一站站走过这一片大地时才明白那是一种偏见。这一片大地从来就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无论是历史和文化,还是民俗与情爱。就像我到宜川以后,亲眼看见的黄河壶口瀑布一样,那种一往无前的力量是任谁也阻挡不住的。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如歌的行板》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感兴趣,并乐意了解柴科夫斯基相关的音乐作品;

2、能让学生背诵《如歌的行板》主题旋律;

3、引导让学生用心灵感受音乐,引起共鸣与联想,能把乐曲忧伤、压抑、冥想的情感,通过各种形式(包括形体、动作、语言、音色、乐器、绘画等)表现出来。

教学分析:

1、《如歌的行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俄罗斯作品,它不仅是一个比较有深度、难度的内容,而且它那悠长缓慢、情感真挚的旋律非常富有内涵。

2、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教师应更多的引导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作品触及灵魂深处的真挚情感。

3、《如歌的行板》宛如一副美丽、忧伤的风景画,教师如果借助于俄罗斯的文学、美术等相关艺术内容,从多角度、多侧面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在反复的聆听中熟悉旋律,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动学生一切能调动的感官,来挖掘学生对作品理解的情感深度。

教学准备:

相关声像资料(或多媒体课件)、电脑平台(或声像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

课前播放俄罗斯音乐,通过欣赏该音乐把同学们带到充满诗意、深情、宁静和略带忧伤的俄罗斯风格的音乐氛围中。

(二)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老师钢琴的音乐(如歌的行板)伴奏下,欣赏几幅不同时期的油画,并说出钢琴演奏的音乐比较适合哪一幅画的意境?为什么?” 欣赏油画:

(1)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2)勃鲁盖尔《农民的婚礼》(3)莫奈《草地上的晚餐》

(三)教授新课

1、完整地欣赏《如歌的行板》

师:“你们聆听到了什么,宛如看到了什么?”

教师引用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感慨:“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2、用呼吸来感受第一主题乐句

(1)每个小节处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顺畅)

(2)每个乐句呼吸的感受怎样?(呼吸比较困难,时而气长,时而气短)

3、唱、奏

师:“请同学们跟着弦乐四重奏的音响唱会“主题一”音乐,并模仿小提琴的弓法来体会音乐的分句。”

4、议、说

学生熟唱“主题一”曲谱后并讨论: “主题一”的旋律和特点是什么?

教师从音色的暗淡、乐句不对称美、主题后半部出现的变奏等特点来启发,让学生用美丽伤感的语言来表达一种音乐心境。

5、听、动

欣赏第二段音乐,找出由半音下行的固定动机和情绪变化。(1)固定动机表现了什么情绪?

在学生的哼唱中,教师启发学生用左顾右盼的眼神、形体、和沉重的脚步来想象固定动机中所表达的一种不安、烦闷以及不可排遣的郁闷心情。(2)弦乐出现了明显的高音和新的素材,寓意着什么?

与学生一起做张开双臂、仰天长叹的动作来感受向苍穹祈祷的心境。

6、议、探(探讨第三段再现音乐的音乐形象)(1)播放第三段音乐

(2)学生分组讨论,音乐第三次主题的出现带来了什么感受?

熟悉的旋律再次出现犹如枯草欲生,封冻欲裂,冷寂的心要破解,我们再一次听到俄罗斯人民心底的呼唤。(3)总结小组意见并汇总

(四)创编

1、在第一主题的旋律上创作歌词;

2、在主题音乐背景下创作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散文,进行配乐朗诵;

3、在音乐的伴奏下,用肢体动作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旋律线条分句;

4、用颜料、色彩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课堂小结:

如歌的行板 音乐教案 第6篇

如歌的行板 音乐教案

如歌的行板 教学目标: 1、聆听《如歌的行板》,能感受乐曲是充满诗意的,并略带着压抑、沉重的。 2、背唱主题旋律;了解什么是弦乐四重奏、室内乐以及复三部曲式结构;知道作者是柴可夫斯基。 3、能够根据乐曲的意境为主题旋律填歌词,并能以《如歌的行板》为背景音乐深情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听《如歌的行板》,感受音乐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听整曲 1、在听的过程当中,PPT缓慢出示这首乐曲的作者并创作背景, 2、听到第三部分,再提问题:听到这样的旋律,你眼前出现怎么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出示我认为的画面。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使单一的听变得有方向和目的性,也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乐曲是充满诗意、忧郁和压抑的。】 3、  一曲听毕,让学生选择:从音乐中感受到充满诗意?活泼、高兴?略带忧伤?轻松?忧郁、压抑?苦难?――学生选择充满诗意、略带忧伤、压抑、苦难。再引出列夫 ・ 托尔斯泰听完《如歌的行板》的感慨:从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4、  引出“弦乐四重奏” 师:那么这些深沉、忧郁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生: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 师:你们的耳朵可真厉害!其实里面有2把小提琴,我们称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再加上中提琴和大提琴,这样形成的四个声部,我们把他叫做“弦乐四重奏”。 二、听第一部分(主题和变奏),学唱主题句。 1、师:这么抒情的旋律都忍不住想唱唱。那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 学唱时师提醒坐姿要端正,乐句是充满诗意、舒缓忧郁的,因此声音不能太尖,音量适当控制。 这两个乐句的断句都用圆滑线表示出来了,时长时短,气息也跟着时缓时急,形象地表达出了压抑和苦楚。因此PPT上的谱例,用五种不同的颜色表示五个小乐句,学生学唱时很清晰地知道哪里该换气。 为了更好地去背唱,设计“遮掩”环节,即PPT上出现的谱例由全变简,到唱第四遍时只能看着节拍唱音名。这样学生会感觉有挑战性。 2、  为主题旋律填歌词。 师:现在请你们当一回词作家,给刚才唱的旋律加上歌词。时间就五分钟,内容可以是描写景色,也可以是抒发心情等等,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吧。 五分钟后,请学生“发表”他们的大作。时间有限,就请两位。 三、听第二部分 播放音频,听毕,请学生回答“听后感”,师再做补充:这段旋律非常忧郁 ,好像在祈求着什么… 你听,三连音356X ,让人感到有种急切想摆脱苦难的心情。学生学唱三连音。 四、听第三部分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 播放音频,学生静静地听,PPT出示“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 听到大提琴拨弦的声音时,问是不是听到:“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忧郁不安 ” 结尾是宗教惯用的“阿门”结束,让人产生寄托之情,把希望寄托于宗教。因此结尾部分再让学生感受一遍。 五、配乐诗朗诵 《如歌的行板》  席慕容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 不然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 而侯鸟都能飞回故乡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 不然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 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 忧伤蚀我心怀 一定有些什么 在叶落之后 是我所必须放弃的 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 还是我藏了一生的 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 六、柴可夫斯基介绍 柴科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重点记住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再欣赏视频:《四小天鹅》 七、课堂总结 听着《如歌的行板》 师:音乐总是带给人很多震撼,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回响在我们耳边,让我们的沉思…          

 

岁月,如歌的行板诗歌 第7篇

一直以为

往事,只是一张被岁月褪去鲜亮的网

主题是,亘久不变的流逝

人间的,清欢和浅愁

就如来回穿透的风

如歌的童年 第8篇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望江南》苏东坡

在当代中国美术界, 沈行工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创造的富有诗意、讲究意象表现的油画作品, 在国内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

最初让美术界注意沈行工这个名字的, 是这位艺术家在80年代初创作的《月桥镇的早市》、《小镇春深》、《渡口细雨》、《四月江南》等几幅描写江南乡镇普通人平凡生活情景的油画作品。在这些情节性的写实作品中, 形象朴实的江南男女乡亲, 和着咿咿呀呀的吴侬软语, 伴着远处青石板上踢踏的木屐声, 穿越画面, 扑面而来, 使人感到乡情的温馨与亲切。那是改革开放大潮初期, 作者有感于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气象, 真诚地用画笔表达自己的赞颂之情。虽然这些作品远远没有体现出作者当时的艺术理想和抱负, 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写实的表现力。还有, 也许是更重要的, 他在绘画创作中努力从诗意性的角度去把握现实生活, 而不是如实地描绘和还原生活的真实。正是他理解的绘画更接近诗和音乐, 而不是叙说故事的小说, 他在享受这些作品“成功”喜悦的同时, 开始思考他未来的艺术之路。是写实, 还是写意﹖是再现, 还是表现﹖是写情节, 还是写情绪﹖他悄悄地在改变着自己的观念:从重视“画什么”到关注“怎样画”。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 其形式语言的构成因素主要是形体和色彩。虽然沈行工有较强的塑造形体的能力, 但他更喜欢用色彩来表达感情。他说:“我选择油画, 其中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对色彩很感兴趣。”除了兴趣、爱好和他青年时期受到的表现性油画训练, 受到林风眠、刘海粟以及他的老师苏天赐等人的影响这些因素外, 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他的艺术潜质和才赋更多地表现于绘画的色彩。于是, 沈行工开始放弃代表当时绘画主流的主题性创作方式, 回归到找寻内心感动的艺术之路。这时, 即使仍然取材于江南乡村生活和带有某些情节因素的作品, 如《秋晴》、《春暖》、《乡鄰》等, 在表现平凡生活的人间温情时, 更多地强调写意性和形式感, 使画面色彩和形体、肌理与笔触等形式元素自身的情感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他摆脱如实再现的束缚, 更自由、随意地运用色彩, 并通过对于形体平面化的处理, 使画面色块并置以增强色彩的表现力。他认为:“充分利用色彩的纯度、色相和冷暖这些因素的对比, 而不是仅仅依仗于色彩的明度对比, 显然是达至画面色彩相映生辉的有效途径。”

1.威尼斯风景·45.5cm×53cm·布面油画·2006年

与此同时, 他在风景和静物画的创作过程中, 获得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他可以更加自由、随意地处理画面的图式, 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90年代初的《古镇南浔》、《皖南山村》、《蓝色的远山》、《郊外清风》、《黄色调的静物》等作品, 则代表他新的审美追求和新的绘画作风:主要选用风景和静物的题材, 通过色彩的语言, 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可以感受到画家对江南充满了诗性的爱。无论是远处的山坡、河流, 或是近处的房屋、村庄, 通过画家匠心独运的提炼和概括, 这些富于江南美感的元素和谐地融合在画面里;他重视写生, 珍惜在写生中获得的新鲜感受, 他的写生含有明显的创作元素。他的风景画有的是根据写生加以提炼的, 有的则是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综合形象创作的, 他敢于自由地配置色彩和在图式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沈行工的作品越来越简洁、明快和有整体感。他勤于实践, 更勤于思考;他的古今中外艺术修养, 决定了他思考的深度, 也引领着他的探索方向:他虔诚地向大自然学习, 又坚定地认为, 绘画是高于客观自然的主观创造。他的作品有来自客观自然的生气与新鲜, 又有强烈的个性。沈行工是一位有独立见解的艺术家, 比如,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江南的景色是婉约细腻的, 他却认为, 江南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别有一股气质, 也有一种开阔的感觉;四季的轮回中, 丘陵、河流同样尽显造化的不同……这些主观的记忆、印象都融化到一幅幅画面中, 从《蓝色的远山》、《郊外即景》到《四月》、《雪后江南》等等, 能清晰地看到画家的绘画语言愈加意象化, 愈加纯粹化, 愈加个性化。由此, 沈行工确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诗意性油画。

佛经中说, 断除杂念, 才能明心见性。沈行工在创作的过程中, 一直在做减法。阅读他的画作,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画家去除了人物形象, 去除了故事情节, 去除了繁琐的细节……只剩下色、韵、情、境。在色、韵、情、境中, 只有“色”是技术性的, 韵、情、境则都是画家的自我观照。然而, 缺少了“色”的如诗如歌的表达, 后三个精神层面的升华也就无法产生, 因此, 色彩就成了沈行工绘画最具个人魅力的标志。从《渡口细雨》明亮的黄, 到《蓝色的江南风景》里的蓝, 到《五月》、《锦绣江南之一》的绿, 沈行工鬼斧神工地驾驭着自己的调色板, 在他的画面里弥漫着淡淡的江南的闲适气息, 仿佛看到薄雾细雨, 草长莺飞, 绿波树影, 都罩上了一层嫩绿清新又柔和的春光。在《锦绣江南之一》中, 层层叠叠的绿, 深深浅浅, 充斥着整个画面, 微妙地变幻着, 相互依傍着, 田垄的红色更是衬得一块块绿田青青如滴, 远处点点白屋, 隐在这饱满充盈的绿海中, 可谓“人静乌鸢自乐, 小桥外、新绿溅溅” (满庭芳·周邦彦) 。《蓝色的江南风景》是画家主观印象中的景色, 带有明显的梦幻意识, 他把虚构和象征的造型放入画里。构图上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近处虚实相间的树木、散落的农舍和屋顶、穿插重叠的菜田, 远处横陈的山峦, 中间一池吹不皱的秋水……在这里群青、浅蓝、粉蓝、深蓝、湛蓝, 搭配得那样明亮、清晰, 统一的色彩风格很自然地覆盖整个画面。远景和近景, 天空和湖水, 阳光和树木, 组成和谐宁静的一派景象。近景的村落在正午的阳光的照射下, 仿佛凝固了, 树不动, 风不吹, 灰白的房子映衬着泛着蓝光的树木, 远山的蓝和湖水的蔚蓝色交织在一起, 湖面平静如镜。

沈行工的欧洲写生如《欧洲乡镇教堂》、《希腊圣托里尼岛风景》等作品, 面对迥异于江南景色的欧洲风光, 他的画面一如既往的淡定, 纯净, 从中能感受到他特有的梦幻般润泽的蓝色, 优雅、静谧, 犹如有一只手在《冬日池塘》的涟漪中拨出了柴可夫斯基脍炙人口的《如歌的行板》。

近几年来, 沈行工进一步深入追求艺术语言的精炼与丰富, 不论是写江南景致, 还是画欧洲风光, 画法更率意、更自由放松, 在平中求奇, 色彩更为大胆, 薄敷、重彩灵活运用, 更注重在整体气势中讲究层次的丰富和色调的微妙变化。他采用笔到意到甚至笔不到意到的意象手法, 强化意境的表达, 不少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显示出大家风范。

读他近期的作品, 我还有一个突出的感觉, 那就是他对当今画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意象油画”有明确的态度。他从民族传统绘画中吸收营养, 但不是简单地把国画的造型用于油画创作, 而是着眼于领会其写意精神, 即在保持油画艺术特质的情况下, 强化其意象性。也就是说, 他不是弱化或放弃块面造型, 没有使油画技巧纤细化, 而是在块面中穿挿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线, 赋予更强烈的艺术意味和由笔触、肌理和色彩构成的情趣, 从而大大增强了绘画语言的感情因素, 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 更耐人寻味。

沈行工受惠于江南这块土地滋养出来的艺术感悟, 在他的油画中流淌着江南的湿润、清丽, 他同时扩大视野, 开阔胸襟, 广泛运用各方面的艺术资源, 培育真情至性, 创建了超越江南地域、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风格。他的艺术创造尤其得益于民族传统写意性绘画和欧洲表现性绘画的熏陶与启发, 得益于他对艺术规律与创造原理的认识与理解, 得益于他对人生的感悟。

如歌的行板 第9篇

河水是幽暗的墨绿,溶入些许温柔的晚霞,滟滟生姿。河水中漂浮着翠绿的草,还有随波婉转的落花。两岸小街上有归家的学生;刚刚洗毕头的姑娘;怀抱婴孩神情慵懒的少妇。小音像店里传出含混不清的歌声;点心铺中刚出笼的糕点香气四溢,很撩人。

还有夹岸的栀子与白兰,清冷浓烈地开了一路。船过了几处桥洞,桥洞的石壁阴凉湿润,青苔漫生。藤萝垂挂如帘。

船停在了小小的埠头旁,青帘到了。青帘——我的故乡,江南一处很平凡的村镇,盛产竹子,柑橘,菱藕。青帘有古旧的街道和深巷,在岁月的风尘中愈显沧桑沉郁。

祖父离世后,叔伯们已做主将青帘这间老院卖掉,这次回来,算是与老院作别吧。

院里充盈着植物丰盛蓬勃的湿润芳香,天井里蒿草已没人脚面。那很大的水缸里莲叶亭亭,美丽的花苞尚于水下不谙世事地睡眠。

走进廊沿,伸手推开木格雕花门的那一瞬,浓重的暮色顷刻气势盛大地涌入屋内,细碎的尘灰在微光中轻舞飞扬,我有一丝眩晕。

邻院的六婶殷切地跑来,啊唷,我就晓得侬格时辰要归来了,累了罢?快进屋,各间房我都打扫过了,清清爽爽的。自来水和电水壶还有煤气灶啊都好用。我叫逸仟来陪陪侬。

逸阡,是我的堂妹。她还有一个胞姐,已然出嫁。当年六婶求子心切,却又得一女,还被罚一千元,气愤难平之下,遂唤二女“逸仟”。

阁楼的木梯摇摇欲坠,人走上去总会为它的不堪重负担心。木扶手被磨得光润细腻,竟有熟糯的雅韵。楼梯拐角处吊了一盏灯,25瓦,昏暗晕黄。风轻轻拂过,灯盏漫不经心地荡来晃去,它营造出的一片灯火也颤巍巍地不可停歇。

书房里书架已空空如也。祖父在世时视若至宝的藏书,已被青帘的叔伯们贱价出卖。曾沐浴了芸香草的惠泽、享受了祖父倾情摩娑的书本,不知如今零落何方。

卧房还如原样。墙上那幅云南扎染的挂帘,是那年我给祖母的生日礼物。如今想来,恍若隔世般阑珊。

逸迁读小学,瘦瘦小小的模样。她腼腆地微笑,眼眸清亮。她抱着书包到书桌旁做功课,落满灰尘的台灯亮了,她埋下头,握紧笔很卖力地写。每写一笔她的身子便有节奏地颤动一下,两根细辫也随此轻晃。薄脆的纸张写满一页,再翻过来。

倚在床头看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淡紫色的衣,外面着了白袭的汗衫人,小鸭子,刨冰放进甘葛,盛在新的金碗里,水晶的数珠,藤花、梅花上落雪积满了,非常美丽的小儿在吃覆盆子,这些都是高雅的。”文字很美,却让人愈加清冷寂寞。那份闲散之至的安稳,有着难以言说的凄凉。阖上书,看木格窗外的树影。广玉兰硕大洁白的花朵在暗夜里恹恹开放,外面没有月亮。夜色中缓缓沉淀下各类繁杂的声响:谁家房内有小夫妻的喁喁私语,谁家摇篮里传出婴孩的香甜梦呓,谁家走廊中回转着细微断续的箫声,谁家瓦檐上跃动着猫咪的轻吟浅唱,谁家院中树声窸窣如雨,谁家墙根下草茎拔节,花开悄然,虫唱此起彼落。想象镇外的如黛青山,定然啼红了杜鹃,荼外烟丝醉软。

我说逸仟,早些睡吧。

她点点头,很乖巧地收好书包,熄灯上床来。

被子有温软的阳光香味,枕头里填了干菊花。这张江南人家寻常不过的雕花木床上,有过我们家族的繁衍与绵绵生息,同样也有过湮没在流逝时光中的一声叹息,几许感慨。

夜半时分,天下起了雨。细密微亮的雨丝飘逸着,窗棂仿佛框出一幅幅陈旧的苏绣,妩媚、哀怨。逸仟蜷在大床的一角酣然痴睡,柔发铺落一枕,但眉心似乎微蹙。她在梦中,也想着小小的心事么?寂寂的雨声柔软如唤人名,我轻轻翻身。

天明时雨已停了。六婶来唤逸仟回家,她刚晾完衣服,衣袖高挽,双手湿漉漉。邻院的两株银桂树间牵着衣绳,挂满颜色鲜亮的衣裳,映着淡青的天空,像随意点染的色块。晨风过处,水珠滴落。

巷里有车铃声一路过去,是早早出发的邮递员,或是奋力前行的送奶工人。

在临街的小花店里买了几束菊花、菖蒲,拐过街角,走过大片的橘园和农田,那一处山坡后,便是青帘镇的墓园。墓园有个规矩:葬一人,种一株树。远望去,墓园翠色如云如涛,竟不显寂寥,而是生机勃勃。许多鸟儿在枝叶间啁啾啼啭,桃花败了,梨花谢了,石榴花开如火;守墓的泡桐晃着满树如雪的白花。自墓园中蜿蜒而过的小河跃动清灵的水花,岸边蒲苇青葱,水莲盈蓝。我想,此刻土地下的亡灵一定不会寂寞,他们可以用生前不能有的闲适悠然醉在暮春深处。

找到了亡故亲人的墓地,轻轻献上花束,默默叩拜。斟一盏黄酒,徐徐洒下。酒珠沾在墓前的嫩草尖上,微颤着,折射出绮丽的光晕。仰起头,天高云淡,一群鸟儿无声流徙。

随意走在墓园碧草如茵的地面上,耳听得风声细细鸟鸣悠扬。我发现许多墓穴都是夫妻合葬,墓碑上写了夫君和爱妻的姓名,相依相偎。生要同被共衾,死欲同棺共穴,很美很古老的习俗,被多情的人们延续至今。

死亡与生存一样,蕴含了深邃迷人的哲理。

我的目光渐渐被细细的哭声吸引住:不远处一株新植的银杏树下,倚坐着一名哀哀欲绝的妇人。我突然想起《周渔的火车》里司机中山初见周渔的一幕:“……她悲恸欲绝,整个人被抛进了哭泣的海洋,公墓的千万束白玉兰和百合花被风吹得齐刷刷地颤动起来,仿佛和她同声哀哭……”我轻轻过去,意外地发现她竟是毓绵姑姑。我知道,毓绵姑姑曾和我父亲有过青梅竹马的童年,也许还有过美丽动人的盟誓。但后来父亲离开了青帘,去了另一座繁盛的城市,娶了我那家境殷实的母亲。毓绵姑姑也嫁了小村中一个平凡的男子,为其生儿育女,操劳艰辛。

毓绵姑姑……我发现,墓碑上写了她丈夫和她的名字,她丈夫的姓名已被涂上红漆,昭示了他们的生离死别。

喔,是你呀……回来了?她很认真地擦干泪,好久没见你了。我……那人刚出了车祸,今朝断七。

她慢慢收好提篮,勉强扫开脸上的悲伤,挤出微笑:到我家去坐坐,好么?

我点点头。

走出墓园,我们话渐渐多了。她已过了沉缅于悲伤的年龄,生活依然要继续: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操劳农事,打点家务。遗忘是不可避免的,悲伤的情绪需要生活的勇气与希望来冲淡,时间久了,便成为旷达和超脱。

田埂上盛开了粉紫的野菊,不远处的小村里,有毓绵姑姑的家。

村子很安宁,一两声鸡鸣狗吠亦有闲散的情趣。有人家的小院里,三两位妇人飞针走线地绣着古老繁复的花纹,那似乎是女人内心神圣的图腾:牡丹象征幸福丰足,石榴预示子嗣兴旺,青花瓷瓶隐喻平安宁和,这亦是古老大地上生存的人们最庸常美好的企盼。人们不需要轰轰烈烈大红大紫,他们只渴望平静安宁的凡世生活,自然地生老病死,劳苦挣扎。这是一种温暖馨然的幸福,不遥远,不庸俗。这是江南村镇寻常人家恒久的生活哲理。我于是想起《浮生六记》中“形削肩长,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的芸娘,她娴静清秀,鬓边有几朵小而白的茉莉花。她与夫君举案齐眉,他们追求恬淡安宁的生活,与世无争。然而他们的悲剧还是产生了,林语堂叹息:“这是爱美的自然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毓绵姑姑也坐在了绣床前。阳光暖然温煦,温柔地福泽这一片土地。现在,我居住的那座城市里,早已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而这里,却依然风清云淡。

离开小村,返回镇上,我甚至有些埋怨父亲,当年他的离开,注定了一种与青帘镇绝然不同的生活。是父亲叛离了毓绵姑姑和青帘么?

中午,六婶做了水晶蒸饺:将冬瓜捣成肉蓉,和面粉与蛋清搅拌,擀成极薄的圆皮包饺子。馅儿是嫩鸽肉、香菇丁、火腿丁、笋丁剁成的什锦。小饺子一个个端庄可爱,入口滑齿弹牙,香煞人也。如此精细的吃食,也许只有玲珑的江南才可消受,需用青竹筷小心搛起,盛在小巧的青花醋碟里,观望一番,轻轻下口,七分尝味,三分品韵。

六婶说,多吃点多吃点,你们家没格工夫做呢。

终究该走了。太阳已落山,水气氤氲的暮色里。鸟雀归巢,流云飞转。逸仟在看《大明宫词》,李隆基躺在太平怀中,满含深情地舞动皮影:这故人的春天啊……看那一江春水,看那满溪桃花,看那如黛青山……

广播里在放越剧《牡丹亭》,何赛飞在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提着包出门。蓦地发现廊前零落着半片青花屋瓦,雕刻的花瓣圆润饱满,花茎清晰修长。它曾在屋顶的一方,见证了我们家族的生活变迁,见证了这里的温情暖暖,生离死别,苦难幸福,烟火凡尘。我俯身将它拣起,心中突然盛满感动。

六婶把一个装有藕粉、笋干、菊花茶、菱角的蓝印花布包塞给我,叮嘱常回来。

青帘给我丰厚的盛礼,她的孩子,却又要给她一个模糊风尘的背影。

夜色弥漫,搭上去车站的小船。流水,房屋,树木,如古卷般在我视野里后退。远远的,河水中飘了几盏河灯,竹篾扎成,棉纸糊就。在青帘,河灯是用来引领亡魂回家的,充满诗性的神秘。

美梦如歌的作文 第10篇

我梦――

花开千场,醉月流觞,繁华落尽,笙歌遥响。走过了烟汀水渚,堪破了亭台似雾,最后还是踽踽一人,负手晚,折扇流光。

这是许多文人墨客的嗟叹。有着长安红墙碧瓦下不败的奢靡;有着江河逶迤青山远黛下的静谧;有着花前月下对影成双的迷离;这些浓墨重彩下的词句,就像一个瑰丽的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俞走俞远,历久弥新。

我始终心怀虔诚的瞻仰着古人的梦境,他们的世界里平凡的山水都写满了清峻高雅,宁静致远。我们用心倾听着,用并不成熟的词句临摹着,这似乎是很孤独的一条路。如果我们能当一条路都没人走过,让山重水复带领我们走进桃林深处,我想一切都还是会逢惊喜。

总是一翻开《宋词》就融化在柳梢月亮寂寂的伤感里,任书页上那一溪墨色飘零在月冷烟寒的江南岸。听从祁水上高楼里的朝歌夜弦,游离在画舫烟波里看舞袖轻寒。如梦,似潇。在盈脉清渚的日子,我放下《诗经》,抚一抹画屏上的缱绻,平一仄唇边的浅念,拈一枚枝头的淡香,书一笔水边伊人的婉梦。

似乎这样的生活才略显真实,有着鲜艳饱满的果肉,流动着血红的汁水。就像是汉文化之于中国,就像精神食粮之于人们。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像空气之于个人,不可见便可被忽略。

有许多珍藏已被人们渐渐遗忘,即使它们的残破的躯体还躺在玻璃大厦的某个角落,触不到阳光,连呼吸也早已被电子产品横行的世界逼迫得停滞。我哀叹着他们命运的不争,同时又心存幻想,也许有一天我们还是可以打着一把油纸伞,打江南的青石板上走过。跫音绝响,三月的春帷已揭,在烟雨迷蒙的江南岸梦一场红尘舒浣,穿透那一纸暗黄书页,在一份沉淀里感泊一份文字的柔美。

你梦――

轻舟闲系碧波粼,抚堤杨柳醉春烟。一穹流光湖心皱,幽澜清浅影绰红。

沏一盏茶香缭绕,温一壶酒洒折扇,研一方墨泼书香,点一盏青灯照出岁月里梦想最开始的的模样。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那漫漫的官道上急急的马蹄敲响的跫音不绝已响千年,赴京赶考的学子前赴后继,在黄烟滚滚的道路上写下一行行追梦的诗篇,我细细的一路回味,看到他们的渺小的身影背后是国家一寸寸被挺起的脊梁。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看到战场上风起云涌,飞沙走石,他们一舞剑器动四方,悲歌号响。像在边塞朔风中呜咽的胡笳声一样绵长而又悲怆的诉说着将士们最卑微却最伟大的梦想,纵是白骨埋没于荒草,纵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没有谁为了这片孕育他们的土地而退缩,我看到的是凝聚了千秋万代人之志的旌旗在历史的杆头猎猎飘荡。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我听到谁铿锵有力的高呼,这是为生命不屈的呐喊,这是为国家危难之时不觉之悲愤。何惜此头,却惜衰国岌岌可危的名节。可叹的勇士们都将要奔赴同一个地方,而那些血色染红的梦想终于在黎明到来的一刻迎来曙光,他们不腐的意志撑起了曾经残废的巨人,它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合上书卷,我开始虔诚的规划着自己的梦。我想,祖国需要每一个人的呐喊,即使卑微,但抬头是天,脚踩着地,我觉得我的梦想就是被这方土地所包容的`,它也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

它梦――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我想此刻愁的并不独我一人,也许祖国的文化传承也会偶尔午夜惊醒。它似乎也会梦见自己的源远流长,有足够的关注和延伸。我已经迫切的感觉到它的窒息和悲切。也许不是每个人能梦到它的梦,但它却梦着我们所有人的梦。

一度以为自己沉静内敛,如江南三月的木质楼阁,潮湿温润。而内心却又从来都怀着强烈的恐惧,怕自己有一天捧起桌角发黄的书页,也会发于心而难发于声,尚且周遭无人能懂你的叹息,你的执着。我恐惧教坊弹奏的离曲,秦淮河欢后的低咽,都成了枯简断章里悲切的写意。在汉文化衰退的今天,怎样才能守得自己的一方净土?这个问题一直拉扯着我们的文化发展继承之路歪歪斜斜。

多想在三月的烟雨里轻轻的梵唱,枕着一川烟草,慢慢入梦,哪怕是黄粱一梦,我也坚定它会照进现实。

上一篇:美术社会实践报告总结下一篇:给长辈的春节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