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文化基因范文

2024-08-06

重塑文化基因范文(精选6篇)

重塑文化基因 第1篇

重塑文化基因

当今,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无疑,这是对当今时代文化竞争新格局新形势的及时回应。

将这个理念延伸到企业中,就是——企业要充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软实力。

在当今国际竞争格局中,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越来越多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改革创新、改善管理、提高绩效、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促进企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独特作用。如果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那么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局便无立足之地。

坚守道德和诚信

2008年,震动一时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国民信任危机。这使责任企业在检讨自身的同时,也唤起了所有企业的良知与思考——新时期下如何恪守商业道德。

“三鹿奶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诚信危机给社会、人民生活以及企业自身和所在行业带来的严重影响,它值得我们警醒和深刻反思”,在“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严肃地说,“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企业诚信的缺失。”

众所周知,以诚信为信条和强调道德约束的商业文化,谱写了中国商业文明千百年的辉煌历史。如今,我们已进入现代商业文明时代,诚信和道德依然需要传承下去。从商业文明的角度上讲,创新文化需要道德和诚信作为支撑。

王忠禹告诫企业,无论市场竞争有多么激烈,经营环境有多么复杂,企业都应坚守道德底线,永远让消费者享受到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做“阳光”型的企业。同时他呼吁,企业要以“三鹿”奶粉事件为鉴,切实加强诚信道德建设,规范自身行为,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诚信道德建设。

王忠禹说,首先要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通过打造诚信文化,不断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形成“有信者荣、无信者忧、失信者耻”的商业文化氛围,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企业的立业之本、兴业之道。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也从企业文化角度解读了诚信的重要性。他说,企业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将利益的着眼点从企业自身转移到更广泛的公众身上,用企业文化滋养企业的公民意识、民生意识,培养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职工合法权益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此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尊敬。

激发创新精神

很大程度上说,创新是企业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倘若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企业中建立之后,它所带来的创新活力相当于在企业内核安装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为企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看看国际上那些百年老店之所以长盛不衰,最大原因就在于持续的创新作支撑。

在“第七届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说,企业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要不断地培育创新意识和完善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全员的创新冲动、创新勇气和创新的活力。

实现理念上的创新,企业必须创新文化内核,把创新的基因置入到员工当中去,激发企业成员的创新精神,营造一个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对此,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指出,企业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和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企业依靠人的进步挖掘企业的发展潜力,依靠人的能动性激发企业的创造活力,依靠人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同样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更要以创新为突破口,创新文化内涵,不断创新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硬化”企业的软实力。正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会长所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广大企业要立足自主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企业软实力,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他还说,越是在困难的时候,企业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团结广大员工,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创新文化模式

近一段时期以来,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的动荡以及由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导致的信用危机,牵动了经济领域的每一根神经,深深触动了每一个人,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反思以往爆炸式的增长和赶超式的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让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

如果说企业以往靠政策和机会获得了丰厚的资本积累,那么今后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作为制胜的法宝,才能在风起云涌中永立潮头。如今,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的时期,那么企业文化也必须及时跟上日程。因为创新文化是企业实现持续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联想并购IBM个人电脑以后,联想运用全球战略性新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据了解,这个模式可以使联想减少管理成本并提高效率。它有效地利用全球公司各个方面、各个区域的资源、创新、理念和人才,改变了联想的业务结构、运营模式。与此同时,联想在并购时就制订了以“融”致“合”、“和谐为纲”的“坦诚、尊重、妥协”沟通三原则,来指导企业内部跨文化的整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文化框架——“联想全球新文化”。

“全球资源配置的业务模式”与“联想全球新文化”两者的互动,使联想整个组织系统自动地检查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寻求和利用创新机会,刺激员工的自主创新。联想今天能够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创新文化的推动功不可没。

专家指出,2009年将是考验企业内功、检验企业文化的关键一年。中国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企业文化的功能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使企业成员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这股“精气神”共同发挥效力,足以抵御经济危机的侵袭,并使企业在逆境中屹立不倒。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要不断地用文化来提升企业的软实力,给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根基,这样才能使企业做长做久。

重塑文化基因 第2篇

现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有三大主题: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三大发展主题促使竞争激烈的市场出现新的现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随着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过渡,企业间也从单纯的经济竞争向人才竞争、企业文化竞争的综合性竞争;企业的领导人也从做经济人发展到做社会人、文化人;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变成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系统

企业文化在当今已经具有其显赫的地位,企业为了竞争能力,吸引人才的加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重塑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各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以企业员工为主体、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以企业精神为灵魂、以企业道德为准则、以企业制度为保证、以企业环境为基础、以企业创新为动力、以企业形象为表现的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路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一个借鉴。

企业文化前瞻

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脚步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面临更多外国企业的挑战,企业文化的重塑更显迫切。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在这个竞争市场中站得住脚呢?未来的企业文化将会具备这样的内容:网络文化、卓越文化、协同文化,变革文化、生态文化、忧患文化、学习文化、个性文化、人本文化、伦理文化、合金文化、速度文化。如此,企业才能在商海的狂风巨浪中勇往直前。

员工的薪酬菜单

弹性的工作时间会受到青年员工的欢迎,奖励休假是薪酬菜单中青年员工“点击率”较高的一道菜。

在员工刚进入公司的半年里,总裁或高级主管应该接见他们,与他们谈心,在必要的时候设立“在职训练最佳奖”、“员工成长最佳奖”等。

随时准备奖励青年员工积极进取的表现,不断地给他们以惊喜。成功的人力资源主管时常会给新进员工以鼓励,比如写有“你的表现很好!”的精美卡片会不时地出现在员工的桌子上;送给员工的男朋友或女朋友以鲜花用来间接称赞员工的杰出表现;本来应该开例会的时候,带员工们去饱餐一顿。

设立冒险工资。让那些敢于冒险的员工自己设立超乎寻常的目标,并确定相应的冒险工资,总之公司应该不断地帮助他实现目标。

妥善处理员工的加薪要求。如果不能给予加薪,也应该考虑其他的奖赏方案。除了给予杰出员工以高额的薪水外,不时地将自己象征地位的汽车交年轻员工玩两天,他会为了早日开上自己的汽车而加倍努力工作的。

会计文化重塑 第3篇

会计文化的失落

在2012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迈进的目标, 并强调“实现这一突破和跨越, 必须以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为支撑, 提振中国会计行业的‘精气神’, 要努力将会计文化建设成为社会尊重的先进文化。”同年, 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北京、上海、厦门三所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会计报》共同主办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

改革开放逾30年, 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实现了深层次的突破和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搭建体制机制框架, 建立准则标准体系, 行业服务对象和领域不断拓展, 在国际行业规则制定中初步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施加影响的重大转变, 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转换, 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显现。会计与财务工作不再局限于基础核算, 已向会计控制、参与决策管理等方向发展, 会计改革探索虽取得不少成果、具有一定广度, 然而走走停停、执行不足、深度不足, 在地、县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村级经济组织, 会计管理部门、亟待规范财务的企业, 急需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理论和方法, 亟待财务与会计在内的各领域与之适应的制度建设与管理方法等深层次的关注与关怀。

社会环境的变迁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历程中打上新旧体制交替的烙印。回溯以往十多年资本市场发展历程, 在微观经济群体中位于金字塔尖的上市公司, 其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位于塔基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 其“水分”亦不胜枚举: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证实我国80%以上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代表公信力的政府部门会计行为规范性、会计信息透明度引发公众对高昂行政成本的质疑:国家审计署近年来的审计结果表明, 挪用资金、财务混乱成为行政机关会计行为违规的两大“症状”, 国务院55个直属部门中有36个部门被审计查出违规挪用资金21.09亿元, 约占总数的2/3。体现在具体个体则是, 会计人员缺乏信念原则, 随波逐流, 较多关心个人和小集体利益, 缺乏对社会利益的关注;缺乏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职业自信和职业荣誉感;缺乏人文修养和文化底蕴;缺乏进取心, 得过且过, 观念落后, 对工作认识仅停留于记账、算账、报账, 普遍存在求安稳、混日子的心理;本位主义渐浓, 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 由于对个人价值的承认, 会计从业人员开始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集体主义逐渐被本位主义取代, 受本位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损害集体利益, 中饱私囊, 贪污腐败等现象。这些扰乱了经济秩序, 滋生腐败, 打击了公众信心, 危害了投资者和国家利益。会计行为是否规范, 会计资料是否真实、完整, 直接影响到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 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会计行业、会计工作者树立并坚持核心价值观和灵魂。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著经典之作中的《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在我国首先翻译出版了后者,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翻译出版了前者。这实际折射了“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转化趋势。数百年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 随着对“人”的认识, 从“经济人”、“社会人”、“复合人”到“自我价值实现人”的不断深化, 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 已发展到文化管理阶段, 是我国企业乃至经济健康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不平衡、不协调、增速下滑的压力, 实质是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难题, 长期以来赖以支持高增长的要素基础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的商业语言, 作为考核微观经济体与宏观经济综合发展成果的杠杆, 会计行业需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和市场经济发展, 改变传统思维模式, 适应形势变化, 深刻认识和把握时局, 调整职业定位, 准确认识自身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会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明确理念, 并深入渗透到整个行业尤其是理论研究界。改革开放之初,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开放性, 把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成就引进到中国来。由于国外先进会计理论的引入大大加快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接速度, 使我国理论界能够在今后几年内以较短时间了解到国外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开阔了思路。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纵观我国改革与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 配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我国会计学界一直处于“取经阶段”, “亦步亦趋”地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引入中国。改革开放至今, 许多研究都是配合或基于某种驱动的“角色”;转型时代的浮躁风气也侵染着会计理论研究, 部分学者追赶“前沿”, 将发达国家的理论套用于中国现实, 缺失思想、人云亦云的作品不一而足, 中国会计学界还没有真正树立“独立之学术精神, 自由之学术思想”。

“以参互考日成, 以月要考月成, 以岁会考岁成”——《周礼·天官·冢宰》;“三月一复, 六月一计, 十二月一著”——《管子·立政》;“零星算之为计, 总合算之为会”——《孟子正义》……从结绳记事到中式单式簿记、龙门账、四脚帐, 到改良中式簿记, 再到西式簿记引进、会计电算化, 有天下之经济, 即有天下之会计, 会计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如影随形, 会计的改革与发展无不围绕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会计文化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个性, 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 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养分。

而当代会计文化、会计精神的内容和内涵丰富程度远远不止于此。“与时俱进、完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当代会计精神、及时反映国际上会计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方向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王军副部长认为。

西方文化中法治契约、探索冒险、质疑创新、民主平等、个性解放的特点及崇尚科学理性、条分缕析归纳分析的思维模式, 深深融入其会计方法理论、制度建设过程中, 西方会计文化和思想体现出追求公正透明、强调自我职业价值中责权利等特点, 并自近代以来影响着我国会计发展历程。西方会计发展的历程从关注个人利益、法人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逐步过渡到关注经济、政治, 乃至整个社会, 以职业理性和社会理性为基础, 促使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健康和谐。这一路径的行进轨迹, 确已在我国会计发展现状与今后趋势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再现。此外, 当前国际会计业界的格局依然以美国和欧盟为主导, 给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带来了深刻影响, 冲击着我国现有的会计价值观体系和价值观变革。培育中国会计文化、树立中国会计精神, 还需要来自外部的阳光风雨。

以诚实守信为核心, 会计文化的内涵可以更丰富, 外延可以更宽广, 会计文化理念与载体之间存在更多有机融合。与其他领域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浪漫华丽等文化特点相比, 会计文化的美在于质朴、务实、审慎、严谨、庄重、低调内敛, “因长于计算, 所以精深;因职业禀赋, 所以正直;因事务繁杂, 所以勤勉;因责任重大, 所以端于高贵的灵魂”。高层会计管理部门还提出, “再过若干年, 会计集统计、金融、管理等学科知识之大成”的理想, 改观晦涩专业的窠臼, 渗透惠及、优化美化日常生活, 为大众所理解和关注。

中国会计文化和会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需要漫长而艰难的深层精神批判和重铸的磨砺, 完成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尚能达到“引领我国步入世界会计强国之列”的境界。

理论界的疾呼

“会计文化建设是我国会计继法律制度改革、内部控制改革、领军人才建设, 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等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 是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又一个新的起点, 是与党的十八大持续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光辉起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会计学会名誉会长郭道扬教授接受本刊采访时如是说。我国古代会计源远流长却有史无书, 博大精深的会计思想散落于经史、法典、政令、奏议、文学等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他专于会计基本理论、中国会计史与思想史、国际会计比较等研究方向, 其著作结束了我国会计历史与思想长期以来有史无书的研究空白, 改变了西方学者对东方会计的错误认识。此时, 郭道扬教授正埋首于财政部科研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正式立项的“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 以他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首次对新中国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会计史进行研究, 展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成就,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问题展开会计史研究, 把历史、现时和未来三方面有机结合为一体, 坚持全面系统弘扬中国悠久会计文化的创作目标, 坚持写史重在写规律的原则, 既分阶段进行历史运行规律的总结, 也从总体上对历史运行规律进行揭示, 并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体现治史致用的精神。

他告诉记者, 当前中国作为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实体建设, 将会出现许多中国自身特有的经济现象, 也会相应产生许多新的会计问题。因此, 要开拓会计文化资源, 继续端正我国会计的改革方向, 在梳理、回顾会计历史与思想, 反思会计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会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着手当代会计文化建设, 树立起中国会计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金字塔, 确立中国会计发展的远大目标, 建立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与实务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会计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会计发展在会计文化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化, 如果不把会计文化、审计文化、财务管理方面的文化包容在内, 将是很大的不足。”郭道扬说, “然而, 现在出现了会计文化学习与研究断层, 会计业界部分人缺乏对中国上古、中古与近现代会计史的了解, 对中国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联关系从根本上缺乏认识, 因此, 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

“中国的历史灿烂辉煌, 包括会计文化在内的文化史是其中的一串璀璨的明珠。”他告诉记者, “翻开时下的一些会计论文, 其中硬译、硬搬、硬植的现象屡见不鲜, 既不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 也不了解本土文化的历史根源, 故免不了导致榫不对榫, 卯不对卯。”近年来, 由于会计学界对古代、近代历史不了解或者是忽视和淡忘, 一度造成对国外一些会计概念与理论的盲目追从。他认为会计理论研究不能就事论事, 需要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研究问题, 既不能孤立地去研究历史, 也不能孤立片面的研究现实。如研究会计法律制度需要了解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在内的会计法律制度的起源, 把握它的历史基本运行规律。然而时下有不少人, 只知道《拿破仑法典》、英国1844年的《公司法》、美国仿效德法大陆法系汇编法规而出的《统一商法典》。而对我国战国时代李悝的《法经》、秦代法律文书中的《仓律》、《金布律》、《效律》、《工律》等、西汉的《上计律》这些世界上最早关于法典式会计制度的制定与颁行的光辉历史事实缺乏了解, 这是让人痛心的事。

“近些年来产生了一种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割裂古代、近现代文化与当代文化必然联系的拜物、拜金思想与实用主义, 这是必须认真克服的一种思想倾向。”郭道扬认为, 站在中华五千年光辉会计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上, 正确认识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位置和展望中国会计发展更加辉煌的远大未来, 这是一个会计工作者、理论研究者与教育者必修的会计文化课。早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1933年, 我国便发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建设的文件, 这个历史性文献已展现了新中国会计发展的曙光。“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国制度建设遵循着从宪法到民商法到经济法, 到专业法规再到准则最后到行业制度的过程, 会计制度与准则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制推行, 形成完整的、层次清晰的法律制度体系, 这个改革路径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国情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与美国会计发展相比, 中国人讲统一会计制度的历史要比它早2000多年。自2011年下半年, 他在阅读时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发表于《证券时报》与《财务与会计》上的文章后进一步认识到, 当前国际上的确存在“会计霸权”, 也确实存在“会计掠夺”与“会计侵略或侵占”, “这是中国会计界必须高度警觉的一件事”。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连续不断出现的会计造假、财务欺诈等事件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抛开深入思考会计制度本身的效力和内在约束机制, 为防范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会计准则等制度领域的纰漏与弊端这一层面之外, 是会计文化断层导致会计道德断裂的现实反映。”郭道扬说, 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伦理丧失, 会计舞弊、财务舞弊、审计舞弊三方面的舞弊合谋, 是贪污盗窃、经济犯罪的基础。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会计制度, 都必须把会计的道德放在首位, 一个国家的会计失去了道德、失去了诚信、失去了信用, 便会造成经济发展的障碍, 阻碍经济的发展。当前建设市场经济, 作为基础环节是会计治理。“诚者, 天之道也, 诚之者, 人之道也——《中庸》;绳墨也, 规矩也, 衡石也, 斗斛也, 角量也, 谓之法——《管子》”, 在我国历史上, 儒家和法家文化对会计文化影响非常深刻, 造就了我国会计文化包括道德、诚信、信用在内的丰富内涵。“会计当而已”说明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 最重要的品质是道德与信用, 待人、对凭证、对账簿、对会计报告都要讲诚信, 会计方法体系以文化背景为支撑, 文化的背景即以道德诚信作为支撑, 这是会计实务与历史文化领域的最精髓。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道德、诚信问题, 更一直注意打击各个方面的经济犯罪, 这使我们在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乃至会计文化建设方面充满信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付磊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在会计发展的历史上, 人们对会计职业道德有过长期的探讨和追求。上世纪20年代, 我国会计界前辈潘序伦先生在创办著名的立信会计会计师事务所时, 即将诚信确立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 我们可以从潘序伦先生的下列言谈中感受他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追求和坚持:“实践中深深感到, 要开展会计师业务, 首先要取信于社会。因之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 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 再将之引申成‘信以立志, 信以受身, 信以处事, 信以待人, 毋忘立信, 当必有成’, 把它作为我们处理各项会计事务的训条, 要求立信同仁共勉”。

“时过八十多年, 会计界前辈的话语和身体力行, 今天回想起来仍让人内心激动, 确是我国会计文化中应当代代传承的优秀之处。”付磊还说, 一些会计权威机构在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如1983年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在《道德规则》中提出了能力、机密性、正直、客观性等道德标准;199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职业行为规则》中将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规则归纳为:责任、公共利益、正直、客观与独立、能力、服务范围与种类;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1年在《职业会计师道德守则》中将会计师职业道德提炼为公正、客观、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职业行为、技术标准、独立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6年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中宣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为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技术规范、责任;中国财政部于1996年制订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列出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则包括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等等。这些会计职业道德标准是历史上世界会计人对会计工作长期感悟、摸索的结晶, 体现了人们对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和精神从事会计工作的认识, 与今人提出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和所追求的精神风貌与思想境界”有着同样的性质, 是会计的精神财富, 会计文化的精髓之一, 值得我们思考和奉行。

“在会计界中有些问题没有把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出现的认知混乱甚至影响到社会其他领域。”郭道扬告诉记者, “一部电视剧中, 前后字幕所用‘帐’、‘账’不一致的现象不一而足。”“帐”由以往表示帷幕或床帐之“帐”演化用以表示会计帐目、帐簿之“帐”, 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 皇帝与达官显贵热衷巡游, 通常沿着巡游路线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帏帐, 其内所设贵重精良之物一应俱全。为了保管好这些财物, 每一帏帐派一专人进行记录, 并将结果报告给上级主管官员。久而久之, 这种做法形成一种惯例乃至制度, 从财物核计方面讲, 凡登记帏帐之内的财物简称为“记帐”, 而把作成的书面记录称之为“帐”。到唐代, “帐”在官厅会计核算中盛行。此外, 地处边远地带的游牧民族按帐篷计算人户, 一般一户一帐为一个纳税户, 逐渐演变为“记帐”, 隋唐与唐宋之计帐, 或按人丁户数, 或按田土, 或人户与田土结合确定编制计帐, 作为赋税征纳的依据, 其精神与基本做法大体一致。

如何着手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会计文化建设?付磊认为, 会计文化是一个由多层级、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会计文化建设中, 把握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整体思考, 深思熟虑, 从整体上把握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来考虑会计文化建设中组织、协调、措施的等方面之间的关系, 在发挥各个要素独特效用的同时, 充分重视各要素间的协调配合, 使会计文化达到最优。在构建会计文化的过程中, 必须尊重客观实际, 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原理, 借助会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 从会计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 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文化。不同时代会计文化中都包含有一些自身特点, 但无论哪个时期的会计文化又都, 具有共性的价值观念。这些共性的认识虽然还有缺陷和不足, 但却是形成普遍真理的基础, 是构成各种不同会计文化之间进行交流, 互相促进的条件。例如, 我国会计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尽管内容和形式随着改革与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 但在实践和观念的总结中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基本点却一直保存下来, 就是在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共性的表现。

会计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其内涵丰富, 范围广泛, 但就目前而言,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应该是当前开展会计文化建设活动的主体。”他认为, 会计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会计人员, 而会计人员又是遵守会计文化要求, 并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文化的实践者和原动力, 而且会计人员的价值取向、知识水平、工作能力、道德准则、思想觉悟等, 是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如果在会计文化建设中脱离了对人的考虑, 则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文化影响力和认同感, 相反很可能会对会计工作的开展带来相当大的阻碍。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因素在会计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以人为本, 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善于激发会计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这样才能保持会计文化长久的活力。“当下由政府主管部门推进的会计文化建设, 应该明确突出以会计工作健康、有序为目的, 围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开展。”

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全面引入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这种“引入”首先通过翻译大量教材并在报刊上进行宣传。其中马卡洛夫的《簿记核算原理》认为, 社会主义会计和资本主义会计有本质不同, 并提出了阶级性是会计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本书成为奠定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学的思想基础之一。此时, 我国会计学发展的特征为摈弃西方, 贴近苏联, 继承中国原有会计方法, 使会计成为“民族的、大众的”, 阶级性的讨论则贯穿于其中。而后的大跃进时期, 社会大环境提倡“突破旧有思想观念和旧规则”, 人们在会计领域开始“快速、大力地简化”, 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报表原本有十几种, 经过“简化”后只有一种, 科目由原来最多的1000多个简化为66个, “以表代账”、“无账会计”的现象非常普遍。文革时期, 会计工作被认为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典型, 大批会计人员被下放劳动, 企业财务工作形成“三不记”的状况:不记利润、不记奖金、不记成本, 不少企业只有资金平衡表, 记载资产和基金, 利润则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毒草”, 不能提及, 成本管理、费用管理称为节约。会计工作陷于混乱和瘫痪。改革开放后, 是我国会计界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始大量引进西方会计的一系列思想、方法, 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没有选择权、不需要职业判断, 到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纳入准则模式和专业判断平台。而后, 从“与国际会计协调”、“与国际会计接轨”到“与国际会计趋同、等效”, 中国会计界采取了“拿来主义, 其中出现盲目崇外的, 但这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阶段。综观60年新中国会计的发展道路, 如同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相似, 我们也要着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体系, 这看似普通的道理, 但这对于重塑中国会计战略大目标所是不可或缺的。财政部内部控制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张连起梳理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发展的历程后总结说:“文化涉及到‘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的问题。如果不了解走过的路, 就不知道现在为何这么走以及将来该如何走。”

他认为, 会计文化建设包含“中国会计应该有怎样的哲学观, 有怎样的战略观, 有怎样的发展观, 有怎样的运动观”, 找出“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只唯实”的具有中国特色会计发展之道。他说, 会计的发展自始至终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性因素为会计带来的新课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与深广, 会计的全面改革将在参与解决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危机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首先要确立新战略观即大的发展目标:对于会计理论界而言, 应多研究诸如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结构性减税、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计价、产业结构转型、创新型企业价值问题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 这些领域虽有涉及但还未形成体系或只是简单借鉴西方理论, 还未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对策或案例研究。其次, 重大会计政策、重大会计估计等会计方核算方法应优化固化, 并形成体系。其三, 要确立危机观, 时常进行检讨和反思,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会计发展历程有过全部学习前苏联的教训, 有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一切服务政治”的极端, 有过解放思想的振兴, 还有唯“外”是从的浮躁, 这些都是值得回顾和反省的。

“当前进行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与讲授内容要动大手术。”郭道扬将之上升为“培养新一代人才, 弥补会计断层”的层面, “这一环节意味着未来的会计工作者将形成怎样的知识结构。”付磊则认为, 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事业未来的希望, 他们具有怎样的道德观念, 关系到我国会计事业的明天。总结我国几十年会计教育的经验, 不能不让人痛感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推进会计文化建设的活动中, 如何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应当成为大家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热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会计理论认为, 成本是牺牲, 而马克思主义将成本定义为价值的转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永远是真理, 是伟大的。”郭道扬指出, 马克思对会计的论述相当精辟, 接触到会计文化的内涵, 课程设置调整首先应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会计的指导意义。“一门课程全国有数百本教材, 相互照搬套用。”在他的构想中,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从会计学原理作为起点, 而会计学原理须以产权理论为支柱。要着手会计课程设置改革, 须融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加大传统会计文化篇幅, 使新一代会计人才具有新的知识结构, 精通古代、近代、现代会计文化, 融合中西方会计文化, 从知识技术上把中西方、古代现代相结合, 同时从人格与精神上树立起文化上的道德、品质、诚信等重要内容, 使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落脚点、方式方法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 才能完成经得起时间沉淀的精神之作。

郭道扬还指出, 会计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思想、原理的层面, 也应体现在具体方法制度建设与完善的层面上。“仅仅是原始凭证, 仅仅是市场经济下的契约关系, 便包容着十分深邃的文化内涵, 此外诸如账簿记录、报表编制的精确性、真实性、正确性, 更不用谈了。”以合同的来源为例, 他告诉记者, 古代社会人们进行经济交易时, 将双方承诺书写在木板或竹简之上, 包括时间、地点、事件、达成交易的条件、具体法律依据等方面, 一式两份均由交易双方签字, 之后用刀一裁为二各自保存。一旦出现纠纷,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双方当事人将两份木板或竹简作为原始凭证上交给官府, 由官府合二为一进行比较后, 断定双方是否履行承诺, 由此形成早期的合同。此外, 中国秦汉时代的“参办券”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一式三份式凭证, 其中“中办券”设置具有科学性。早期经济交往中的订立合同即具备了社会属性, 通过这一制度层面, 使道德范畴的“诚信”延伸到社会法律法规的范畴。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付磊说道, 会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工程, 尽管一定时期内会计文化会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会计文化的建设除了强调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还要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 应合理规划, 从长计议, 因时制宜, 不断研究和解决会计文化建设创新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会计文化建设从来就不可能一劳永逸, 而是贵在坚持, 不断创新, 循序渐进。

实务践行

“会计文化建设是企业会计工作自身的需要, 从实务工作角度而言, 日常工作是会计文化的载体, 会计文化反过来也会影响会计行为。”中铁大桥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下称中铁大桥局五公司) 董事会秘书管晓华对记者说。该公司为中国中铁下属的三级子公司, 注册资本1.23亿元, 近五年来平均资产总额超过17亿元, 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建筑行业企业具有周期性较强、占用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 经营规模数量效应的背后极易产生财务风险。

近年来, 施工企业经营规模扩张过快给经营和生产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即期支付压力带来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经营规模和管理跨度加大带来管理水平相对下滑等, 企业生产经营面对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说, 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矛盾, 往往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集中通过财务会计工作反映出来。为了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财务会计工作内容逐渐增加, 职能逐步扩展, 增加了工作难度和强度。

他认为, 会计工作要全面履行企业所赋予的各项职能, 离不开一套健全的会计制度和管理办法;离不开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会计队伍;离不开领导支持、同事理解的良好会计工作氛围, “而这一切正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中铁大桥局五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工作逐渐形成“强化资金管理, 盘活存量资产, 增强造血功能, 持续改善财务状况, 保障生存发展需要”的理念。日常工作流程中, 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 强化投标阶段、项目实施、项目完工收尾过程的经营, 集中资金管理、物资采购、机械设备租赁、劳务供应审批、施工组织设计评审。在财务与会计实际工作中, 进一步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强化资金支付审批;盘活存量资产, 及时处置闲置资产, 加大自有机械设备利用率, 减少物资设备的外购;按照“理债就是理财”的观念, 加快外欠款回收进度;充分利用商业信用, 降低有息负债规模。通过这些环节和实际操作, 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扎实的会计基础工作则成为不断推进会计文化建设迈向新层次的现实基础。

“文化是一种积淀, 是一种氛围, 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文化通过每一个微观个体的人来体现, 企业每一位成员都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会计是一个信息综合加工部门, 它的原始信息来源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 因而抛开会计处理方法的影响, 会计结果的优劣和真实与否取决于企业每一位成员。管晓华介绍说, 中铁大桥局五公司将自身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进行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之一,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搭配不同类型会计人员, 在重复枯燥的日常工作中磨练从事会计工作不可或缺的严谨、细致、客观、理性的品质;通过每一个环节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生产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服务企业决策;加强会计人员学习和后续教育, 使之熟练掌握本单位的业务流程, 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企业内部各层次和外部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形成和谐会计的会计文化。

“历史是无言的老师, 会计历史概莫能外。通过了解历史文化, 不但能够汲取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而且结合现实情况可以创新和启迪未来。”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下称华灿光电) 审计总监、高级会计师赵团结说。华灿光电从一家创业型企业转型为规范的上市公司的阶段, 将财务会计工作理念逐步定位为“专业创造价值”。

赵团结解释说, 这一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具体表现为:规范会计核算, 提供决策依据。会计数据的规范性是保证财务部门得以信赖的基础, 从国家宏观经济层面而言, 只有规范会计核算, 企业间的会计信息质量才是可靠的、具有可比性, 国家的经济决策不会偏离客观现实。参与重大决策, 提供专业意见, 即为会计信息具有一定滞后性, 但是通过财会数据的分析和复核, 可以发现企业发展历程, 预测所在行业甚至宏观经济的走向, 为企业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可靠信息来源;积极筹划税务, 合理降低税负, 通过税法合理规避不必要的税赋, 减少公司实际税收负担, 对于微观经济体的企业而言, 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从社会角度而言, 税法是滞后的, 当新的经济业务模式出现后, 税法以及其他经济法都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可以推动法制的建设和完善;全面审核业务, 防范公司风险, 提倡财务会计工作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产品结构和发展趋势, 为企业各项决策进行全方位审核, 提供风险防范预案。

他认为, 通过实务工作进行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包括制度建设, 国家推行, 企业践行, 从体系上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绩效管理, “没有考核的制度仅仅是走形式”, 作为社会经济人, 无论是公司高管或是基层员工, 当个人经济利益和企业利益相结合相捆绑, 个人才会发挥最大的主观积极性;领导重视, 榜样的力量在于方向, 企业领导的言传身教, 胜过汗牛充栋的说教和呼吁, 引起领导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也可以顺利推进;加强外部监督, “没有监管就等于撒手不管”, 监督的目的在于提高违规成本, 会计文化建设工作亦如此”, 监管的另外目的在于通过警醒后来, 逐步改事后监管为事前防范, 以积极的心态来促进整个会计文化建设。

重塑企业道德基因 第4篇

该如何重塑自己的“道德基因”以洗心革面?

上海的馒头与河南的火腿肠,很难组合出陕西经典名小吃“肉夹馍”那样的知名度。

但这两样东西,却绝非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就在过去短短的一个月中,这两样东西的公众眼球占有率,达到了极限。

中国市场占有量最大的双汇集团,年产肉制品超过15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然而央视3•15晚会上的“瘦肉精”问题曝光,直接让这家“中国最大”深陷食品安全丑闻的泥淖之中。

仅仅半个月之后,上海一家叫做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的企业,捅出了更大的娄子。这家供应上海数百家超市门店馒头的企业,在央视镜头前将自己违规加工生产的流程暴露得全面且彻底,其中殃及的超市不乏华联、联华、迪亚天天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大卖场。

继牛奶业的三聚氰胺风波之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企业的诚信,再次被事实批驳得体无完肤。已经完全丧失了市场信任基础的中国食品企业,该如何重塑自己的“道德基因”以洗心革面?

“奸”商有“道”

中国有句老话,无奸不商,但同时也有句俗语,称之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已经有无数成功者用亲身经历证明,在“有道”与“奸”之间一定有一条平衡之路。

企业经营生产,目的是谋求“私利”。在经济学上,这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其分界点在于是否侵犯了别人的利益。我们所愤慨与谴责的道德沦丧,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规则的破坏以及对市场的伤害。就如同至今依然被人诟病的牛奶业,三鹿等企业的行为,让整个行业自上而下所有产业环节都信誉扫地,其实对于规则的破坏力可见一斑。

奸商亦有其道,逐利与道德本身绝对不是相对立的矛与盾。只不过是因为“超速”发展的这些年,对于收益的盲目追求、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左右了一些企业对于未来的判断,错误的以牺牲长远宏观之大利为代价,谋求眼前小利,才导致了中国企业整体公信力的丧失与道德滑坡。

免疫力从何而来?

显而易见,企业家的选择对于企业的道德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在尚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单纯地依靠略显滞后的法律法规,以及不够强大的舆论监督,来让企业家们不越雷池半步并不现实。

所以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应当重新审视自己对于道德的看法,坚守道德准则的最佳方式,绝非日读老庄夜修孔孟,而是应当坚信:这样做对企业的利益至关重要。只需要花一点时间,找个机会,静思一下创办企业时自己制定的目标和使命,看看自己是否正朝着实现这一使命前进,那一切短期的伤害性诱惑都会被自动剔除。这与心理学上的“正向定期免疫”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正向定期免疫,是指一个人在与其他人接触,或有了一定体验后,会强迫自己检讨自己的行为,或为他人树立榜样。作为我们市场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这种免疫力,对于每一位企业家都不可或缺。

此外,商学院的专家们也给出了能收到显著效果的意见:在企业内要有一个信得过的顾问;在企业外有一个能提反对意见的老朋友;有一个真正独立的董事会。这三点最少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会与道德准则背道而驰。

如何重塑“文化自信” 第5篇

习近平主席谈到文化软实力时,提出了要建立“文化自信”。他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的提出无疑非常重要,它与“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自信体系”。正如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成为中国近几十年来在地缘政治上的一个历史性突破一样,“文化自信”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于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的关系,习主席也定位得非常准确:“文化自信是基础”。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针对的当然是中国目前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如果抛开意识形态,从国家层面来看民族自信的话,我们应该承认几个事实:第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中国一百多年来民族自信的一个顶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阶级,首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毛泽东时代敢于在冷战环境下反苏抗美,与这种自信心不无关系。第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显著增强的主要是经济自信,但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人在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方面不仅没有与经济实力同步增强,反而出现了“弱化”和“软化”。

要解释的是,这里所说的“弱化”和“软化”并非贬义,它更多是指中国人在打开国门看世界之后,由于对外部世界增加了更多了解和认知而产生的一种思考和崇拜。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大革命”和计划经济的贫瘠摧毁了中国人过去简单的民族自信和政府灌输的政治信仰,而代之以发展经济带来的对物质和金钱的热切追求。如果说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有什么堪称民族信仰的话,那就是摆脱贫困、赚钱过更好的生活。对金钱的热切追求实际上是拜物信仰的表现。

经济自信并不必然产生文化自信,这就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格局——我们有经济但缺信仰,有物质但缺文化,有政府但缺社会,有价值选择但缺少价值观„„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走向国际社会,在文化、制度的融合与碰撞中,我们却往往是输的一方,哪里谈得上文化自信?现在,习主席提出了文化自信问题,是给中国政府和社会出了道难题:如何重塑中国的文化自信?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葛剑雄先生分析过中国人需要什么文化自信的问题。他认为,中国文化曾经是自信的,这种自信表现为一些特点:一是包容多元。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的开放包容性,容纳很多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其他文化的结果,就是使得中华文化更为强大。二是开放而不传播。中国文化历来有其开放性,但并不主动向外传播。比如汉朝、唐朝的开放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的开放主要是允许万邦来朝,欢迎你、不歧视你,但很少往海外派个什么人出去,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三是统治者可以更替,但核心的文化却一直能够同化外来征服者。

现在谈重塑文化自信,文化的内容、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习主席谈文化自信要从五千年历史中去找,其实,除此之外,中国还需要从当代现实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内容。这方面中国的现状十分令人不满甚至失望。比如中国的影视剧作品,大行其道的有两类题材:一是抗日神剧,二是古装宫廷戏。抗日神剧和宫廷戏泛滥不仅仅暴露出中国电视剧制作的空洞和浮夸,更暴露出了中国人的不自信。牢记日本侵略并无过错,但十三亿人的国家的电视荧屏长时期充斥着垃圾式的抗日神剧和宫廷剧,是否也反映出我们在文化上已极度贫乏,只能从历史中找到一些廉价自我安慰?如果我们不相信中国人在文化上贫乏,那么问题就必然出在制度和政策上。

如果重视习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问题,我们认为首先需要改革的就是对文化创作的限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很多了不起的改变世界的故事,中国的现实社会就是产生优质文化产品的宝库和源泉,如果中国的文化创造也现实都不敢正视,那真是在文化自信问题上的一大失败。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自信的文化是开放的,是能够正视自身不足的,还能够允许不同意见存在并且可以讨论协商的;自信的文化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是自由的,最重要的是,自信的文化还应该包含符合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重塑文化自信远比投资搞经济建设要复杂,后者是作用于物质现实,而前者则事关人的精神世界。(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政府将更注重投资质量处理好三方面关

系】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2月9日至1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据央行网站发布的公告,会议主要讨论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投资和基础设施、国际金融架构、金融部门改革以及国际税收合作等议题,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会议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但复苏进程缓慢且不平衡。一些国家潜在增长下降,需求仍然低迷,就业前景黯淡,收入不平衡上升。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一方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也会对通胀带来暂时的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各国将继续积极落实G20领导人峰会关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目标的承诺,促进就业并增强增长的包容性。在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政府更加注重投资的质量,注意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投资与结构改革的关系。通过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模式,推动私人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资与减贫的关系。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对减贫的带动作用。三是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动绿色信贷,更加重视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央行副行长易纲则表示,中国经济增长更加稳健,更可持续,消费稳步上升,服务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将继续积极推进结构改革,支持低收入人群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密切监测房地产市场和影子银行,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度。中国政府亦十分重视环保,强调绿色增长,去年油价下跌时三次调升燃油消费税,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产业补贴政策】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艰难的产业转型。但当前针对产业的补贴政策引发学者质疑。前两年中国光伏产业遇到的困境,就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从中央到地方对这个行业大量的扶持性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的结果。更为尖锐的批评者认为,政府热衷于推行产业政策,要么是出于对经济理论的误解,要么是出于一己私利,期望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的实施,获得更大的权力以及寻租空间。中石油已经连续多年蝉联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补贴王”,仅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就获得政府补贴316亿元人民币。而中石化,在2014年上半年也获得政府补贴将近8亿元人民币。截至2014年上半年的近10年间,“两桶油”共获得高达1258亿元人民币的政府补贴。在这个按照政府补贴金额排列的上市公司榜单上,还有大量来自钢铁、冶金、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政府获得补贴的理由不尽相同。比如,按照中石油的解释,2013年政府对公司的补贴,主要来自对进口天然气在进口环节的增值税返还。除了直接的财政补助外,中国的石油、石化和煤炭企业还从政策性银行得到大量的低息贷款。根据英国智库海外发展研究所(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近期的一份报告,仅国开行一家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余额在2013年就达7660亿美元。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DP,利用财政资金对入驻工业企业的生产用煤、生产用电实行补贴。不管补贴的名目如何,客观上这些补贴是用公共资源支持了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活动,与能源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面临这些问题,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和梳理当前的产业补贴政策以有利于经济实现顺利转型。(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四季度消费信心指数下降凸显内需疲

弱】

在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消费也明显受到影响。近日尼尔森公司发布第四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7点,较前四个季度的111点下降了4点。同期,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两点至96。但全年来看,2014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仍维持在110点的较高区间,并与2013年持平。根据尼尔森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亚太区(106)四季度整体下降1点,对比经济发达国家,美国(106)和日本(73)分别下降2点和4点,而德国(98)和英国(94)消费者信心分别上升了1点。在所有被调研的60个国家之中,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四季度均排名全球第六。对于从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四个季度维持高位之后的回落,尼尔森中国区总经理范奕瑾表示:“虽然第四季度从111点回落至107点,但107点对于消费者信心指数来讲,依然是一个很高的位置,其他国家的平均值基本是在八九十左右。至于回落的具体原因,主要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有所回调,因为低线城市主要是以生产制造加工型企业为主,可以看到一些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已经在这些方面给了我们一些预示,受其影响,低线城市消费者对就业预期、个人经济情况的预期较上一季度有所跌落。”令人乐观的是,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攀升。尼尔森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在2014年四季度飙升6点至118点,创历史新高。范奕瑾说,“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投资占收入比例是比较高的,进入九月份以来中国股市一路飘红,对消费者投资收益和消费意愿的提升、对其个人财务状况的判断都在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而且四季度有‘双十一’、‘双十二’、圣诞节和元旦,消费者不论在线上还是线下的购买意愿都有了大幅提升,较为成熟的网购习惯也在一线城市消费者的信心提振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作用。”(RSC)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高通反垄断案将对缺少专利的手机厂商构成冲击】

悬了14个月的高通反垄断罚单终于落地,高通认罚60.88亿元,并将配合发改委进行相关整改,改变其以整机计算专利收费费率的模式。分析人士指出,相关整改将给中国手机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因为中国各家手机厂商的专利拥有数量不同,甚至差距巨大,高通“不捆绑、不强制交叉授权”将改变中国手机产业的竞争格局。比如根据“授权协议”,在以往,只要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公司,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即使一些手机厂商使用了别家厂商的专利,只要采购了高通公司的芯片,就不用担心其他厂商的专利授权和收费问题。这等于给一些缺少专利的手机厂商一顶“保护伞”,这些手机厂商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不用在专利问题上作出相应的规避。在高通反垄断案后,这样的情况将发生改变,未来中国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诉讼会明显增加。之前中兴、华为每年在海外都要面对很多专利诉讼,两家公司已经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从去年开始,中兴、华为就对专利诉讼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不排除未来对中国手机企业也展开专利诉讼。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华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截至2013年底,中兴通讯在全球专利拥有量超过5.2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已超过1.6万件。在这个数字上,小米发明授权仅有10项,OPPO有103项。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无论小米签不签高通的“授权协议”,小米都要比华为、中兴多支出专利费。差别只不过是专利费是交给高通,还是交给其他手机厂商。“未来中兴、华为、联想都有可能起诉小米,但战场不一定在国内,而是像爱立信那样选择在国外。因为国内诉讼成本太高。”(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光伏出海化解过剩产能瞄准拉美】

为化解产能过剩,开辟国际市场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共同选择。由于欧盟和美国等方面的围堵和排挤不断升温,拉美市场进入中国光伏企业的视线。2014年拉美光伏市场装机量达625兆瓦,较2013年上涨370%,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地区。2015年拉美地区的光伏装机量将达到2.1吉瓦。对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拉美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良好的品质和成功的营销等因素作用下,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光伏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增强。2012年,中国民营光伏企业天华阳光与智利有关公司签署协议,投资建设3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和智利在新能源领域的首个投资项目;2012年,英利光伏公司收获来自秘鲁的订单,组件供货量达到40兆瓦;2014年,英利赞助巴西世界杯,“中国英利•光伏入户”的广告出现在世界杯球场。不过,中国光伏企业抢占拉美市场也存在一些障碍。首先是光伏电价低。当地政府规定的光伏电价过低,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报率没有吸引力。其次是融资问题。对企业来说,巴西国家发展战略银行提供的6%低息贷款很诱人,但获得低息贷款的前提是项目所采用的组件达到一定的本地化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进来卖组件是做不长久的,必须逐步本地化。第三,近来拉美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如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这也为企业开展贸易和投资带来了经济上的风险。(RWSQ)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反垄断调查令美国公司感到在中国不受欢

迎】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公司越来越感到在中国不受欢迎。近期中国对外国公司频繁展开反垄断调查,已经引起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美国商会对477家美国公司调查报告显示,47%的受访公司感觉在中国不如以前受欢迎,去年这一比例为44%。受访公司代表从资源到IT行业等广泛领域。去年,包括微软、葛兰素史克、高通、奥迪以及麦当劳在内的几家大跨国公司成为中国发改委的调查目标,指控涉及质量安全、垄断以及腐败等。一连串举动让外界质疑,是否外国公司被中国监管机构给盯上了。57%的受访公司认为外国公司成为最近执法行动的专门打击目标,超过一半受访公司称调查行动对其投资中国的意愿产生冲击。分析人士称,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说中国监管机构对外企和本土企业区别对待,因为很难得到本土企业被调查的具体数据。全球风险和战略咨询公司CONTROL RISKS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跟踪公开报道的案件会发现,仅从调查公司数量来看,本土企业确实多于外企,但这个衡量标准不妥,因为对本土企业的调查规模小而且结束得快。”除了监管担忧,对于外企来说,中国人力成本上升、高质量劳动力短缺,以及人员管理也升级为最大挑战。大多数受访公司称外企其他挑战,吸引人才的主要挑战在于,对方对薪水和福利期望太高。而外企要从本国派高级人才来中国也难度加大,53%的受访者称不能接受空气污染,5年前这一比例仅19%。不过,虽然外企在华经营环境变艰难,但有一个方面出现显着改善——腐败。今年的调查中,腐败已经从前十大挑战中被踢出,去年为第六大挑战。这不失为一个积极信号。(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鞋业工厂正在向东南亚批量转移】

临近春节,珠三角鞋厂陆陆续续在放假。一位亚洲鞋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节后不知道有多少鞋厂能照常开工?身边不少台商都已跑到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投资建厂。现在,要在东莞厚街找个朋友吃饭都很难。我们也在考虑今年要不要在越南设立公司。”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5年1月,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数量与金额皆出现大幅下滑,当月鞋类出口56.99亿美元,出口额同比下滑10.9%,出口量同比下滑13.5%。2014年,中国鞋类出口56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8%,数量增长4.5%。即使近段人民币贬值利好出口,但依然无法留住台资、港资鞋业外迁的脚步。多家鞋业负责人反映,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20%,虽然近段人民币贬值有利降低出口成本,但由于此前多年升值过猛,这次回调对鞋业利好有限,关键的是中国内地鞋业成本优势基本殆尽,用工成本上涨和劳动力不足成为传统鞋企发展最大的掣肘,提出将工厂外迁到东南亚要求的海外采购商日益增多。越南海关总局日前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越南鞋类出口市场达4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市场为美国,出口额为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占越南整个鞋类出口份额的32.2%。此外,越南对比利时、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额增速皆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去年对中国出口鞋类5.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出口额总量排在第六位。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启动以来,东盟出口到中国的鞋子品牌全部实现零关税,中国鞋企不仅外销订单被越南等东南亚分流走,内销地盘也逐渐被东南亚鞋业“蚕食”。前述鞋业协会负责人谈到,珠三角不少外资鞋厂纷纷将原有鞋厂缩小规模甚至关闭。一双皮鞋,在珠三角下订单时需要20美元,而在越南只需18美元,客户肯定会要求将订单放在越南。东南亚国家在人工成本、关税等方面占有优势,甚至一些东南亚制造的鞋服产品在广州批发市场上的价格,比在珠三角工厂下单的价格还低。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大陆大约将有一半台商鞋企将工厂从大陆往东南亚转移。(RLX)返回目录

【企业竞争:HTC战略转型成效有限仍未走出业绩低迷

困境】

当苹果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这一季度豪取180亿美元利润之时,HTC却交出了一份净利少得可怜的成绩单。日前,HTC公布去年四季度财报,净利润仅5亿元新台币(约合1588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也下跌20%。不难看出,HTC战略转型成效有限,依然未能走出业绩低迷的困境。从财报来看,HTC去年四季度营收479亿元新台币(约合1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但净利润却出现20%的下滑。综合2014年全年,HTC营收为1879亿元新台币(约合59.68亿美元),比上年的2034亿元新台币下降了7.6%,净利润14.87亿新台币(约合4722万美元),虽然同比增长12.3%,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然少得可怜。要指出的是,HTC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也在寻求转型及战略调整。自2013年底,HTC董事长王雪红从幕后走到台前,重新执掌HTC的日常业务运营,随后HTC在兜兜转转后,一改以往高端旗舰产品“用力过猛”的作风,放低姿态将宝押在中低端市场,推出定位于中端市场即1000-2000元档位的产品,凭借中端机的出货量在中端市场勉强挽回一些份额。刺激HTC向中端市场发力的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市场步入成熟普及期,中低端市场规模扩大,包括华为、小米、联想等厂商借此明显了提升了市场份额,甚至跻身于全球前五大厂商之列,而HTC却在高端市场屡战屡挫,难以抗衡苹果IPHONE,因此向中低端探路成为HTC无奈做出的调整。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尤其是作为安卓阵营的最大霸主三星电子智能手机销量屡屡下滑之际,正是其他安卓厂商反击的有利时机,在众多国产厂商奋力抢食市场之时,HTC必须快速采取行动赢回资本市场及消费者的信任及认可,否则将再一次错过时机。(RLX)返回目录

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

【学习进行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文化自信?我们提出“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又为何要践行“文化自信”?

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之《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带您一起深入探究。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摄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为何重视“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为什么我们在“三个自信”之外还需要“文化自信”?为何习近平如此重视文化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早已给出了答案。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文化自信”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么?不是,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的确,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中国虽然有强大的文化根基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事实不容忽视,那就是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不相称。

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至今已开办十年有余的孔子学院,便是我们推行文化走出去的良好实践。据报道,截至2015年12月1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世界。

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在展现中华文化风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呈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全局,刻不容缓。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为我们的强国自信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系列:

G20展现的是中华文化自信

9月5日,G20杭州峰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西湖美景、杭州美食,经典的越剧唱段、漂亮的中国服饰,随处可见的中国特色和杭州元素展现着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让参加G20杭州峰会的各国政要、企业家、记者以及广大网友朋友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少参会者坦言:中国太棒了!杭州太棒了!朋友圈也在疯转:中国美,大写的服气!

大国复兴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本次G20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东道主,不怯场、有自信,用中华文化征服了各方“宾客”,展现了中国力量和文化自信,让世界惊艳。那么,让我们引以自豪、让世界惊艳的中华文化到底是什么?又缘何让我们如此自信?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叫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自信是什么?你会不会觉得这种问题,我们是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整天都在感受中华文化,怎么可能不熟悉呢?但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的确有很高的难度,因为无论怎么讲,好像都讲不清。这又是什么道理?我们要从“文化”开始了解。什么叫“文化”?文,是纹理的意思,就是花样。美国有美国的花样,日本有日本的花样,意大利有意大利的花样,我们中国有我们中国自己的花样,这就叫文化。同一个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花样,因为每个民族的思路不同,思路不同就决定了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然孕育而成的一套花样,而这个花样是全民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自然孕育,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美国人吃饭用刀叉,这是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标准去看别人的事情。那么,什么叫“中华”?这就更麻烦了。首先,“中”这个字,因为一句话,使得我们长期以来都误解了“中”的意思,叫做“不偏之谓中”。“不偏之谓中”的意思,就是说要走中间路线,不可以偏。实际上根本不是那样。“中华”的“中”,讲的是合理不合理,跟中间不中间没有关系。

孟子讲:“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说,那边有千万个人等着要跟我抗争,要找我麻烦,我该去的,还是要去。这还不够极端吗?中国人所谓的“中”,就是应该极端,就走极端;不应该极端,就不可以走极端。所以河南人表示同意赞成时讲“中”,他的意思就是合理。一个国家处处讲合理,才有资格叫中国;一个人什么事情都要求合理,才有资格做中国人。

其次,中华的“华”,是华丽的意思,也有变化的意思。《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随着时的变动而改变的,但是所有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有一种变化,那就是阴阳的变化,其他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是一切的总根源,一动就分阴分阳。阴阳一动,变成了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太极就叫一,一就是中。然后上边的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那就叫华。所以,不了解《易经》,很难体会什么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宗只有一个。“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之动,什么样的动都有,但是,都是太极的动。全世界没有人像我们抓得这么精准,只用简单几句话,就把再复杂的东西都掌握住了。

中华是什么?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变化。一个人要不要变?答案是当然要变,但是要注意怎么变,就是要有原则地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中华就是有原则地应变,而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就是抓住了根本的一,可以变出所有无限的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外延性。全世界有的,我们都有;全世界说的话,都可以在《易经》里面找到依据。

那么,中华文化真正的根本在什么?四个字: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不是纯粹的天与人合一。那天人在哪里合一?在我们的心中合一。所以,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良心从哪里来?从天理来。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有天理良心。有了天理良心,天人就合一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你想做,随时都可以做,首先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一定要想想别人,不要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就睡着了,那就糟糕了。

人不想自己很难,但是你要留点时间想想别人,推己及人。我们中国人是实事求是的,我们所讲的绝对是每个人做得到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做,能不能坚持,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诚恳地呼吁海内外同胞,全体中国人共同来恢复自古以来就从未间断的道德信仰,即天理良心,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深层次的核心所在。我们相信,良心的回归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十三五提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方法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5周年,波澜壮阔、峥嵘岁月,筚路蓝缕、矢志不渝。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三个自信之后,总书记再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在当天的讲话中,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而要有真切的责任心,就要对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信、真懂、真干,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和基本内容。没有文化发展,便没有国家民族的兴盛。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丘吉尔并非真的愿意放弃英国当年的殖民地印度,而是借莎翁强调对本国文化的珍惜。2013年12月,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深刻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物质层面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浩瀚文物,精神层面的家国情怀、君子人格、魏晋风度、盛唐气象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和印象。但中国是一个文化强国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恐怕还不能毫不迟疑地予以肯定性的回答,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上,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强大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文化的进步、经济的强盛、体制的创新以及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道路,应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与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比还很不相称,还需要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可以说,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国家强盛,则文化兴盛。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并且首次用“三个更”形容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充分说明文化自信在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结果和目标,走这样的道路,有这样的理论,秉持这样的制度,如果都这样实施了,那文化自信是必然出来的。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必然结果和深远目标,文化自信能使理论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动、制度自信更有保障。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自觉”是指人们认识到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主动对文化发展进行反思,尤其是对自身文化的渊源、发展、未来以及作用和地位等有清醒认识和自知之明,并主动承担起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次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没有文化自觉,不可能达到文化自信;而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也是装腔作势、虚假自觉。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发展壮大的。俄罗斯民族的剽悍文化、日耳曼民族的理性文化、大韩民族的创新文化、美利坚的实用主义文化等都是在持续不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样,中国的发展和壮大也离不开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也历尽艰辛、充满坎坷。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相比,在艰难险阻的克服中彰显了其优越性。一是唯有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罗素曾说: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从孔子的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二是自秦以来中国历经两千多年而最终保持统一,不像欧洲那样分成众多国家,这与中华文化不无关系。三是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对西方文化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只是在19世纪以后才开始衰落。四是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世界三大宗教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五是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古文献资料最为丰富,为文化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优越性,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依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的升华和信服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是不忘历史、继往开来。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他同时又说到:“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充分说明了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继承的前途,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发展,文化才能做大做强。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文化既有情感、又有理性。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自傲,文化自觉也不是妄自菲薄。文化是复杂、多元、杂糅的综合体,既有纷繁复杂的呈现形式,也有可以把握的规律可循。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本质抓规律,透过规律看趋势,是把握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对待自身的文化问题,既要有满腔的情感和认同,也要有清醒的理智和认识,绝不可以以情感替代理性,或以理性否定情感。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对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和自觉的升华和信服。只有文化自信,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发自内心和心悦诚服的自信,只有文化自觉,才是对道路、理论、制度清醒、理智的把握和践行。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题中应有之意,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必然行动。自信和自觉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大脑里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和措施上。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分清楚地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导向、原则、方法、目标表述出来。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导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方法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业已进入关键期,“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也开始启动,因此,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这些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可缺席。(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教授)

1949年,毛泽东曾经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对于中国人增强文化自信,他认为成于民族复兴进程之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再次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为什么总书记这么重视文化自信?他深刻地理解到文化至关重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根本性标志。也就是说,这种根本性标志不是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而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灵魂,深刻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世界。文化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意味着什么?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我们党一定要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坚持“逆取而以顺守之”的策略。同时,我们党也意识到,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习近平同志一直重视文化发展,他在《之江新语》里写道,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一套成体系的说法,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所以,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对与错、好与坏、安与不安、幸福与不幸福这些基本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认知理解诉求、心灵活动诉求、人文关怀诉求和理想信念诉求,只能通过文化所设定的认知框架、心理方式、满足体系和自我实现途径来圆满解决。这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重塑文化基因 第6篇

江朝伦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次关于我党、我国文化建设的会议,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是在当前国内国际文化竞争十分激烈,十分复杂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会议。全会指出中国要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跃居全球第二,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是理论教育有待加强;二是思想道德滑坡;三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方法和体制有待改进。以美国为例,虽然建国才短短200年,但其十分重视商业文化的建设,他们的文化能够支持一个强大的国家。反观我国,如果我们把传统的东西丢了,而去学别人的东西,可又学不了,就会整成一锅夹生饭,要想强大是不可能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小偷抢钱没人敢去制止,幼童被车碾压没人敢去救助,叫花子要饭没人肯施舍,这些道德沦丧的表现与我们的传统文明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与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国形象极不相 1

称。

纵观中国历史,我国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其孔孟之道延续了几千年,也崇拜了几千年,其中也不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我国封建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之所以几千年能够稳步发展,是与统治阶级善于搞好文化建设分不开的。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一个道理,经济越繁荣,文化就越繁荣;经济一衰退,文化就凋敝。盛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中国鼎盛。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唐诗三百首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但是国家一走向衰败,到处烽烟四起,赤地千里,百姓过着饥寒交迫日子后,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这些时期留给我们的东西也很少。所以说,我们国家强大了,文化也应该强大起来。

再观世界历史,历史上的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三个都消失了,留给后人的就仅仅是博物馆,是科考遗址。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之列,其原因就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支撑,得益于强劲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国文化是以优秀的汉文化为主的文化,中国政治也是以优秀的汉民族主导的政治,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少数民族执政和少数民族政权,但都一一被汉民族和汉文化同化了,足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足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又观当今世界,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

运动处于历史的低潮期。全世界仅存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四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中国这面社会主义大旗不但不动摇,反而相继淘汰了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强国,实现一路飙升,一直冲刺到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楷模。而效仿中国改革的的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逐渐走上了富国强民的道路,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折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稳定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证明了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必然要求其同时拥有强大的核心价值体系,籍以支撑其发展壮大。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儒家文化的民族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是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自觉的重塑。在当前我国的文化领域里,大江南北韩流涌动,好莱坞大片铺天盖地,外来文化发展强劲,本国文化表现乏力。如果任其自然发展,我们下一代子女就会把传统的东西忘记,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忧心忡忡,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现代战争,其焦点不外乎有两个,一是资源掠夺,二是文化冲突,也就是文化渗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重来帝国主义就亡我之心不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文化渗透,已成功将世界第一强国苏联肢解。现在中国经济位居世界第二,其眼光必定转向中国。一直对中国进行着经济上的制裁、政治上的打压、军事上的围堵、文化上的渗透。但我们国家建国这么多年来之所以能够独善其身,并成功化解重重困难,得益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得益与我们独特的战略策略,得益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说到底就是理想信念的建立。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念,这个民族就是一盘散沙;一个政党没有一个信念,这个政党就是乌合之众;一个共产党人没有信念,他在政治上就是一俱行尸走肉。理想信念的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也是文化建设。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毛主席在总结革命胜利经验时说过,“革命成功,一是靠枪杆子,二是靠笔杆子”。中国共产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充分认识到笔杆子的力量,认识到笔杆子就是文化。在延安时期,很多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方向上存在迷糊不清的问题,存在着与根据地建设不相符的思潮,于是毛主席组织了很多作家举办了文艺座谈,之后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有力推动了根据地的建设,引领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方向,延安文艺座谈会也一直是我党重视文化建设的典范。

文化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文可以化物、文可以化人、文可以化事、文可以强国。剑河的山水本来是死的,但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我们这座县城本来是死的,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我们的温泉本来是死的,把文化一装进去,它就活了。又如一个水杯,整个外表就是白色的,不行,若画一幅画在上面,这个水杯就有内容了,于是文化就出现了,所以说,文可以化物。当前,我们落后的地方之所以落后,就在于观念、文化落后,其他地方教育发达,已经

实现普“十二”了,而我们的高中入学率才四十几,我们的文化建设落后了。但我们可以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城乡文化建设,加大教育培训,让大部分文盲或半文盲,让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渐渐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在这方面,我们的老一辈教育家们做得很好,他们设堂建馆,教化山民,就是运用了文可以化人的道理。再如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没有文化是不行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就是再不讲道理的人,你跟他讲点道理,他就讲道理了;再有怨气的人,你跟他讲点道理,他的怨气就被化解了。用这样的办法去处理矛盾纠纷,都将会得以很好的处理,社会的和谐也就成为了可能,这就是文可以化事的效果。当然,最高的就是文可以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就是对文可以强国的最好诠释。因此,对于文化的作用,我们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既然为民担责,就要拜民为师,强民素质,培养文化自信,重塑文化自觉。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即将到来之际,作为一个资源匮乏,但交通和区位优势又逐步凸显,而且有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天时地利条件的县,剑河将大有可为。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搞好我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政府要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企业要搞好文化产业发展。抓紧申报文化公益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

上一篇:采掘机械考试题下一篇:我最爱吃的水果200字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