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2024-07-16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精选8篇)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第1篇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应该建设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而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问题的难度大小,问题的目的性是否明确,如何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就一堂课来讲,我们特别要注意三个阶段即:课堂的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设置符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适宜的问题情境中激发思维热情,调动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新课程改革,课堂效率

目前,在新课程改的背景下,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许多教师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出了很多的建议。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思路和手段。我认为要非常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师要把课上好,就要在课堂效率上动脑筋。因为课堂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而怎样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就很值得研究。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这里,结合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谈谈体会和认识。

我认为,要把一堂课上好,教师必须注重课堂的三个阶段:课堂初期的引入阶段;课堂中期的深入提高阶段;课堂后期的收官小结阶段。并非说一定要在这三个阶段设置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三个阶段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而如何利用好这三个阶段,真正体现出设置问题情境的优越性,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课堂初期问题情境的创设

课堂的引入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个阶段设置恰当的问题,不仅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已学知识或现实生活回顾,还能为顺利开展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新课当中更能体现作用。例如在《讲打折销售》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设置一个具体的打折销售问题: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有两种优惠方式:一种是

8.5折销售;一种是满100送20,如果你去购物,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购买?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兴趣,势必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一来,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打折销售这个主题,新课的展开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讲解《统计图的绘制》时,先问同学们见过哪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它们有什么作用,是怎样绘制的?学生很快就会在头脑中搜索见过一些统计图,像人口统计图、社会课里见过的有关几个产业的圆形统计图、报纸上看到过的股票走势的折线统计图等等。同学自然而然会展开讨论,从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展开铺平道路。又如在《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时,可设问:“转盘任意转动一次,一定是偶数吗?说说你的想法?”“转盘任意转一次,一定是9吗?说说你的想法?”“重复转几次,结果将如何?”利用转盘游戏提出了三个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思绪立刻被引到了充满新奇、渴望的意境中。因此,注重课堂初期问题情境的创设,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搞活了教学气氛,形成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课堂中期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在课堂的中期也应该引起重视。此时,学生虽已经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掌握了初步的知识,但还不稳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这个时候思维高度活跃,正是巩固和接纳新知的最佳时机。在这个阶段可以设置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疑问,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从模糊的概念中摆脱出来。比如在讲解《实数》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问一些有关概念方面的问题如: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吗?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无理数的和是否都是无理数?那无理数的积呢?通过这些非常容易使学生混乱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掌握这些知识,就我本人认为,效果是相当不错的。除了这些带有判断性质的问题以外,还可以设置一些帮助学生

扩大和深化知识的问题。仍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可以问学生这样的一些问题: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哪些?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哪些?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又有哪些?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比起教师费尽口水的说教有力的多。因此,在课堂中期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我们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该使学生能够利用已学的或刚学的知识解决,应该在获得的知识上有所提高,在范围上稍作扩展。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这里,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体验,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课的时候,学生已经了解怎样的数是勾股数,并且也能举出一些勾股数的例子。接下来,我在黑板上写了几组勾股数:3,4,5;5,12,13;7,24,25;9,40,41;11,60,61。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一下这些勾股数有什么特点?这是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比较热烈的探讨后,有同学回答说后两个数的和等于第一个数的平方,其他的同学也恍然大悟。这时,其实我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让他们体验到了探索后的喜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至于为什么这样,以后他们随着知识的积累,自己会找到答案。其实从跟学生交流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很欢迎老师设置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可以在思索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很可能在这个阶段为了急于帮助同学搞清概念,掌握新知,所以没经过精心的安排,就问了一些“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启而不发,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只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变的毫无生气可言。

(三)课堂后期问题情境的创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思维兴奋时间大概能坚持30分钟左右。当一堂课接近尾声,学生略显疲态,探索的热情已经有所下降,这时候若问题提的过繁过难,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一定要符合学生此时的心理。在讲解《生活中的旋转》一课时,最后的一个例子是关于钟表的指针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相当快的掌握了指针的转动角度和时间的关系,并且觉的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我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分针和时针两次重合的时间差是多少?由于这个问题很容易让学生参与讨论。这一下,学生的探索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有的同学忙着看手中的表,有的同学在纸上写写画画,有的同学互相讨论,答案出来很快又被他们自己推翻。终于,他们意识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虽然生活中极其平常,但用数学来解决它也是不容易的。当他们迫切的想知道答案时,我把刚刚学过的知识即指针的转动角度和时间的关系运用到问题中来,结合追及问题中的知识稍加提示,很快许多同学就把这道题目解出来了。学生们经过这个过程,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也从中得到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我认为,在课堂后期问题情境的创设上,我们要注意:作为一堂课的后期收官阶段,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新颖、综合的特点。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更稳固、深刻地掌握新课知识。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现在能够在老师的提问下思考问题,获得新知。将来在工作中,也能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也是大有好处的。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该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回到生活中去。

从上面的教学体会中我看到了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的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基于目前教材的改革正在进行中,需要我们的教师建设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出适合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这也就意味着问题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情境创设的内容安排要注意数学学科的系统性,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境创设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取材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从课堂中我们不难看到: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所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的几个原则:

(1)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应该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让学生踮起脚尖甚至跳一跳才够的着。

(2)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4)要注意问题的数量,争取问题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5)要注意时机,提问时要注意学生的思维突破口,在关键时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巩固所学。

老师要上好一堂课要具备多方面的技巧和修养,不可否认的是,创设好的问题情境的确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非常有帮助。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较快、较容易的掌握课堂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实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更能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这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许,这才是我们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所在。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巧妙地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为数学教师,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做法

1.在学生认知冲突中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认知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当学生已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看个位上的数能否被2、5整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一组数111、234、456、229……问:“它们能否被3整除?”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如456。”有学生立即反驳:“229却不能被3整除。111、234,个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而它们却能被3整除。”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2.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生疑发问的时机,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动画出示一只青蛙的画面,旁白“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再依次出示两只青蛙,旁白“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然后让学生自由说下去,此时学生情绪高昂。我适时设疑:“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所有的内容呢?”有的学生说用图形表示,有的学生说用字母表示。学生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获得了新知识,不仅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精巧的提问、幽默的语言,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必要的情境,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学生有的用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去铺方格;有的用透明方格直接测量,然后一个一个数方格;还有的用直尺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再在上面画格……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创设这样的情境,就好比在抽象知识和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了一座形象的桥梁。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努力使现代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融入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演示课件,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屏幕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吵着说:“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课件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学生的认知是在无意中完成的,因而对新知的掌握快捷,记忆牢靠。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创设学习数学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

5.以教材为基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出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数学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因此创设情境必须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3.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一切都得由教师去组织去引导,去创设,所以说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一个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第3篇

一.支架式教学。在建筑行业中, 为了便于作业, 必须用钢管、木料或其他材料来搭建脚手架解决各种垂直和水平的材料运输。没有脚手架, 建筑施工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也必须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这就是支架式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深入课文, 领悟课文, 体验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有位老师在教学《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学习状态, 别出心裁地出示一张关于刘备、诸葛亮、刘禅年龄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学生在填表时就发现, 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已经年近五旬, 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才二十多岁, 此时刘禅还没有出生。风风雨雨、同甘共苦二十年之后, 写作《出师表》之时, 刘备已经去世, 而刘禅才二十岁, 弱冠之年, 虽已成人, 但是涉世未深。此时, 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 他最担心的就是大后方能不能稳定, 担心的是刘禅能否担当起国家重任。在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蜀国所面临的困难之后, 老师顺便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 你会对年轻的国君提些什么建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 就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缩小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很好的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回抛式教学。所谓回抛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的问题回抛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得出问题的答案。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时就非常善于运用回抛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一句时, 突然向他提出:“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的时候, 老师没有手足无措, 而是顺其自然, 把这个问题回抛给学生:“是啊, 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什么鱼?”当学生学生回答“娃娃鱼”的时候, 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真是见多识广”, 然后乘势追问:“我想跳鱼也有两字脚, 你看到过没有?”在学生摇头的时候, 老师说:“但是有人见过。谁?”在学生回答之后, 再次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终于豁然开朗:“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老师及时加以赞许:“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 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 期待的心愿。

通过回抛, 通过反问, 老师既赢得了思考的时间, 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 这是老师的教学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填空式教学。所谓填空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 先填写有关课文段落句子的词语,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赏析, 进而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时候, 我让学生先看投影, 完成词语填空: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我的母亲早已着出来了, 接着便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第一句话, 学生有的填“有”, 有的填“排”, 有的填“摆”等, 然后, 再引导学生与鲁迅的用词作比较。通过比较, 大家发现, 确实“横”字用得好, 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 而不是生气勃勃。

第二句中, 不少生描写“母亲”用的是“走”, 描写宏儿用的是“跑”。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鲁迅描写母亲用的是‘迎’, 写宏儿用的是‘飞’。这两个词能不能调换?”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老师及时启发:“你们笑什么呢?”同学们自然懂得了母亲年老体迈, 腿脚不灵便, 但是想见儿子的心情又特别迫切, 所以要“迎”;而宏儿是小孩, 活泼好动, 当然是“飞”。通过填空, 同学们既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精当, 也从中感受到课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灰暗低沉的基调, 为进一步学习、研究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老师,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时间, 学习情境的创设也会千变万化, 其运用之妙, 在乎一心。只要我们不断耕耘, 我们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从支架式教学、回抛式教学和填空式教学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做了有益的探索。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第4篇

一、引入新知时 创设情境

1.1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新知识探索,思维发展的内驱力。游戏、故事、谜语、音乐、小型竞赛等趣味性活动,都能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圆的周长”,结合右下图给学生编了蚂蚁赛跑的故事:两只小蚂蚁从同一点出发,一只沿大圆边上爬,另外一只沿8字形的小圆边上爬,过了一段时间后,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俩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爬的路程多。老蚂蚁马上跑过来调解,这可是真是有趣的数学问题,摇头表示无能为力解答此题。同学们,该怎样解决这问题呢?讨论后,学生认为必须学会计算圆的周长。这样就能给小蚂蚁当裁判,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2创设激疑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我设计了“ 4∕5×( )=7∕4×( )=6×( ) ”这道题,让学生填写,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我自告奋勇,迅速填写完毕。为了打消学生认为老师事先算好的念头,并补充说:“谁能出几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都可随时填完,不信试试。”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结果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其中有什么诀窍?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二、探究知识中 创设情境

2.1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使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成为学生见、摸、听得到的现实数学。如教学“元、角、分”,创设超市买卖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顾客,开展买卖活动。活动前,每生准备5元人民币,分别是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活动中强调:(1)每人商品的购买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看谁买的东西多又好,买后评论。活动后集体讨论,每生说出买了那些商品,每样商品的价钱。这样,学生既认识了元、角、分,又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且学会了换算,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2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出示课题后提问:同学们想了解什么呢?学生争先提问:什么叫圆?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学生在启发下,通过折圆、画直径、量直径与半径等实践操作,探讨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知识,整个认识过程都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3创设活动情境,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出概念、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规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与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这个圆同心、半径2厘米的圆,并计算出这个圆的面积,接着要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的大圆剪下来,再把小圆从大圆里剪掉,这样就得到一个圆环。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经整理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圆心的内圆后,就得到圆环。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圆环的制作过程,说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始终参与实践活动,兴趣倍增,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引导总结,创设“表现”情境

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梳理概括、提炼升华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之后,问学生学习之后懂得了什么呢?帮老师总结这课的内容?这话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全班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的说,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来的;还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不论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体,它们的体积都要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整理板书:

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圆柱的体积,而且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 第5篇

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吴 玲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情境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有时候可以通过讲故事、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有时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为此,创设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学科教学中设计教学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情境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1:“乙醇”教学情境设计

[讲述]酒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已经渊源流长,古代很多文人无酒不成文,欧阳修写出了著名的《醉翁亭记》,苏轼写出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绝妙诗句。当今社会人们说酒是谈判的工具,感情的润滑剂,是各种聚会的必备饮品之一。有人酒量很大,而有人没喝多少就醉了,为什么会醉?是什么物质在起作用?

[回答]酒精。

[讲述]酒精是俗名,学名叫做乙醇。

[设疑]那你们知道乙醇进入人体后是如何代谢的呢?

[讲述]乙醇进入人体内后,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醛,然后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实验室无法模拟人体内的反应,那么我们怎么实现第一步转化呢?

[实验]将一根光亮的铜丝现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再将铜丝伸向焰心。观察现象。(学生描述现象并分析、讨论)„„

这个“乙醇”的教学情境的片段,通过与生活中日常现象的联系,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浸透了科学方法教育和实验意识培养,随后的教学活动将沿着有关问题一一展开,比如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反应物中化学键如何断裂,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何实际应用价值,并可教育学生现在要绝对禁止饮酒,只有成年后才可以适量的饮酒。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这节课将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二)与大自然联系,创设情境

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社会和大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 握,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自然环境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生产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2:“氯气的生产原理”情境设计 [放映美丽的大海图片] [讲述]浩瀚的大海中蕴含着80多种元素,有着丰富的盐类资源。它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这个专题,我们大家要一起到大海中去寻宝。从海水中获得的氯化钠除了可以帮助我们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它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这是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的片断,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大海寻宝”,不但引导学生解决了寻到哪些宝,这些宝有何性质,有什么用等有关的化学问题,又能结合资源开发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渗透人文教育,同样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情境一般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教学情境,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活动,是化学学科适用的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在学科发展史、学科学习中都可以找到生动的问题素材。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有着巨大的价值。

实验是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它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强化、突出物质的各种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构建富有真实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

例3:“原电池”情境设计

[史料展示] 1780年意大利著名生物学家伽伐尼为了给妻子治病,遵医嘱买了不少青蛙,在解剖青蛙时发现,已死去的青蛙竟然发生了抽搐。伽伐尼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一枝铜钩插入死青蛙的脊髓中,再挂在铁栏杆上,当青蛙腿碰到铁栏杆时,就发生颤抖。

实验2:将青蛙放到铜制的解剖盘里,当解剖刀接触蛙腿时,蛙腿发生抽搐。

他根据实验得出:青蛙自身肌肉和神经里的“生物电”是导致抽搐的原因。1791年,伽伐尼发表了《论肌肉中的生物电》论文,引起广泛关注。

善于质疑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死去的青蛙还能产生生物电呢?为什么只有青蛙腿和铜器和铁器接触时才发生抽搐?为此,1792─1796年间,经过一番研究,伏打用实验推翻了伽伐尼的结论,所谓特殊的“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蛙腿是否抽搐,与金属有关。他发现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有用盐水浸过的多孔材料(例如硬纸、皮革等),并用金属线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有电发生。后来,他把铜片和锌片放入盐水中,制成了能提供稳恒电流的“伏打电池”,为电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化学的创建开辟了道路。

对于伏打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发生了一场持续一百多年的争论,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不同观点。

[提出任务]为了弄清楚产生电流的原因,请你完成下列实验并进行思考。

实验:把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无气泡产生;如果没有,试试把铜片跟锌片接触。

思考、实验1:推测铜片表面生成的是什么气体?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2:什么情况下铜片表面才会有氢气生成?设计实验验证。

思考、实验3:为什么溶液中的氢离子会在铜片表面变成氢气?设计实验验证。思考、实验4:哪个是正极?哪个是负极?设计实验验证┅┅

铜不能跟稀硫酸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学生所熟知的。可是,现在学生却发现铜片表面产生了氢气!这里不但利用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又利用有关的化学史资料来创设人文和情感环境,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和实验探究,在历 经跟科学家类似的科学研究过程之后,最终认识、理解原电池的原理。

(四)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例4:“苯分子的结构”情境设计 ┅┅苯的分子式为C6H6

[探究]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苯分子可能的结构。

[学生]书写结果:CH2=CH─CH=CH─C≡CH、CH≡C─CH2─CH2─C≡CH等。[设疑]怎么验证这些结构是否正确?

[学生]看它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结果]都不褪色。

[讲述]凯库勒发现苯分子的结构的趣史。┅┅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推测结果与实验事实之间的不协调,引入了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探究。

设置情境有时候还可以和时下的热点问题相结合,例如这学期的第一节课讲物质的分类时,我先让学生将下列人物进行分类:王楠、火亮、杜丽、郭晶晶、菲尔普斯、鲍春来、谢杏芳、陈忠和、北岛康介。由于这些全是今年暑假北京奥运会中的人物,同学们的兴致很高,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这些体育人的分类,学生意识到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将物质进行分类,分类以后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方便。

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6篇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通过学而起作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具体措施,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求知欲

在讲授内容之前,通过演示实验、讲史料、生动的举例和类比、提出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等,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对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讲重力之前引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等,这样的引入直接,能迅速激发学生兴趣。在讲动量定理时,提出茶杯从高处落到不同的地面上会不会摔碎?这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且能根据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尽管他们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但给新知识的讲授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创设探索情境,增强学习信心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按照前人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来安排的,讲授这些内容时,不能只着意传授知识,更应侧重于介绍知识的探求过程,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接受转化为全身心投入的主动探究。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层层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体会了研究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能知其所以然,能体验到成功感,能将直接兴趣转化为持久的间接兴趣。

三、创设成功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教学是一个不断地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读书者无疑,须教其有疑。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将学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比如许多学生总认为物体对支持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这样的错误虽经多次纠正,效果不明显。我在教学中在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列举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不等于物体重力的实例,列举多而巧妙者获胜。在比赛中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思维都异常活跃。学生通过自己列举的实例归纳得出结论,既澄清了概念,又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激发了胜利的喜悦。

四、创设类比情境,轻松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创设类比情境,可轻松突破重难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如何向学生讲清机械能定恒的条件,是教学中的难点。为此,我在教学中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某人身上的两只口袋里装了钱,其中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动能,另一只口袋里的钱相当于势能,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相当于机械能。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两只口袋里的总钱数始终不变呢?”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多种回答,因而气氛轻松热烈。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从能量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再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就不难得出从功的角度表述的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由此可见,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时机设疑,能使兴奋持续下去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

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的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六、抓住时机激疑,使知识巩固深化

中学生缺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激疑,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讨论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的分布及导体的表面为等势面等性质,其结论学生是认可的,但其是否真正理解了呢?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激凝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凝点,必定进行深入思考,这无疑对于深刻理解静电平衡的真正内涵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七、以错悟理,创设评错情境

物理知识除了要从正面理解外,还应作一些反面文章,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理解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创设的评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

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

在学习中出错是难免的,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如果直接给出正确答案,可能造成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用就错。若能将错就错,创设纠错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是教师硬塞给他们的,而是理解了的知识,掌握得也就牢固了。

九、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

利用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像等多种技术组合而成的信息系统称为多媒体系统。在中学物理中,讲授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化的物理过程、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体内部结构时,由于受时间、空间或条件的限制,单纯语言、仪器、教具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觉和听觉等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变化,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美的熏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第7篇

案例呈现:

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在一条标有数的数轴上比赛跳格子。

师:1只小兔和1只小狗在进行跳格子比赛,小狗每次跳3格,小兔每次跳4格。(多媒体显示:小狗3格3格地往前跳,小兔4格4格地往前跳)

(看着这样有趣的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多学生为小狗的落后而着急,情不自禁地为小狗喊加油)

师:请同学们分别观察小狗和小兔跳到的数有哪些?

(课堂中的热闹场面立刻冷了下来,学生们强行收回一直追随小兔、小狗跳动的目光,重新回到数轴的0起点,逐一找出小兔和小狗所跳过的数)

生1:小狗跳到的数有:3、6、9、12、15、18……

生2:小兔跳到的数有:4、8、12、16、20……

师:小狗和小兔所跳到的数分别有哪些特点?你们能接着写下去吗?观察并讨论,小狗和小兔共同跳到的数有哪些?这些数又有什么特点?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参与讨论的情况下,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分析思考:

在案例的情境中,“趣”远大于“思”。学生看着有趣的比赛,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比赛结果,没有学生会主动小狗、小兔所跳到的数。后来在接受的引导下,学生迎合着教师有问必答,由热闹的比赛场景又绕回到课本设置“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这一情境的创设显然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享受短暂的乐趣(并非是探究数学的乐趣)之后,学生仍然得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纯数学”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感悟体会:

让学生在一定的现实情境中学习,使枯燥与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但是,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下面谈谈

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 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谢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在课前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东、西、南、北几个方位的场景,在上课时先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面对熟悉的环境,勾起了脑海中的记忆:那么熟悉,在哪儿见过?我告诉学生,这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拍的。同时问:“你知道这些场景在我们教室的那个方向吗”学生兴趣盎然,探求的眼光急切往教室外搜索信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多样:那是我家的小区,在教室前面,我都给予了肯定,当学生说到东、西、南、北几个方向时,我揭示本课主韪,紧接着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我们教学楼东面还有哪些景物,南面呢,让学生尽情表达,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我在旁推波助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和东西南北有关,这时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心急地站了起来,有的摆动身体,有的晃动手臂,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迫不及待的想得到发言的机会,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然,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北方有北斗星,凌晨东方有启明星,学生越说越深入,从奇妙的自然界认识方向,从奥妙无穷的宇宙中认识方向,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朝气,学生认识了方向,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首先与学生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年也是12岁,你们猜,他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与自己一样过12个生日,有的说他可能忘记过生日,有的说他家可能没钱帮他过生日,这时老师宣布,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年月日这后就明白了,通过生活经历的对照,设计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 创设有效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很高,多种感官参与,带动大脑进行思维,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由于许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其所以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纷纷说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又问: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师说: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请你们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看能摆成怎样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序号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接下来,分小组进行操作、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成因的活动中。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便在所创设的操作情境中顺利突破了。

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习效率教育论文 第8篇

关键词:创设,探究教学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教学情境的内涵: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通过个体的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从探究领域来看,它既可以是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也可以是一般人解决问题的活动;从年龄结构来看,它既包括成人深思熟虑的‘思想实验’,又包含儿童尝试错误性的摸索或探索”。从活动实施的主动性而言,它们都具有探究活动开展的自觉性和自发性的特征。将科学探究引入教学,其目的在于期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那样自觉地、独立地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来获得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所以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是学生自觉自愿努力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探究。而欲使学生在探究中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和自发性,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和内在动机,因此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其重要。情境,《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情景;境地”。其内含情形、景象、环境、境况、氛围之意。以上表述中,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境”,即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它可以是通过实验所呈现的实验现象,可以是课堂游戏,亦可以是教师表述的与探究主题有关的事件或场景或学生在习题中出现的冲突氛围等;另一个是“情”,即学生在“境”中引发的强烈的情绪体验或认知冲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交融。所谓探究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探究教学目标,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创设与探究主题相适应的场景,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借助一系列外部行为(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予以自我内化,经过自身思维碰撞、认知冲突,直至豁然开朗的顿悟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这个过程是充满生命的历程,它强调在亲身体验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识数学,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合作交流和与人分享的氛围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展示过程,是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适时地创设探究教学情境,这里我说说自己的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问题性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想探究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探究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探究才有创新。”创设问题性的探究情境,是以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途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具有独特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置于问题性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能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想探究。

(一)引发好奇心理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课时,我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学工具,对例1进行改造,出示小狗、小兔赛跑课件,先猜一猜狗兔赛跑结果会怎样?再看一看电脑演示, 进而产生“小狗为什么输了?小兔怎么赢了”的悬念, 使学生被问题深深地吸引住, 激发了探究的动机。

(二)诱发求知欲望

如果探求“是什么”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探究“为什么”则更多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们探究、了解未知的东西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它鼓励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探究规律。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内在动机。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课时,先出示一组数字3、12、116、27、309让学生试练哪些能被3整除。由于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思维走势影响,有些学生认为这些都能被3整除,通过检测发现116不能被3整除,于是学生产生了“困惑”,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接着再由学生出示数字考老师,老师都能对答如流,学生更是迫切希望掌握规律:“个位上是3、6、9的数为什么不一定能被3整除?如何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究竟有什么特征?”这一串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三)激发挑战精神

具有创造性的人都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他们往往有大胆探究和挑战的精神,在教学中要设置问题情境,设法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挑战的勇气。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这样一道题:某儿童服装车间要加工一批童装,4天完成了总量的2/5,如果再加工54套正好完成这批童装的1/2,照这样的工作效率加工这批童装共需多少天?为了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教师说:以前教学这题时,有的同学用了五步式子才做出来,而有的同学却一步登天,那你们想用几步式子来解答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接受挑战。这样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成功体验中逐步培养挑战精神,不断强化探究的动机,促进动机的内化。

二、创设互动性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敢探究

探究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探究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的探究就没有主动性,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有探究的行为。创设互动性的探究情境,营造和谐、合作、愉快的互动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主动操作、主动思维、主动探究,才能形成有利于发展,有利于探究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树立敢于探究的勇气。

(一)在民主和谐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首先,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和研究。其次,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只有让学生感到毫无压抑感,毫无拘谨、害怕,感到非常自由、温暖,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现代教学论认为,“放权”是最有效的建立民主和谐氛围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在注意力比较集中的前提下有不同的坐姿,允许学生在激烈讨论时自由站起,允许学生在取得进步时自由鼓掌或一片欢呼,允许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请教的自由,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允许学生不满足现有结论时提出不同看法……这些“允许”,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嘴、脑,让学生多种感官自由参与教学活动,使探究成为可能。

(二)在自主操作中探究

活动最有利于发挥个体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指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数学,既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又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师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摸一摸、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比一比,通过摆弄学具产生疑问,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寻找答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课时,先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大小不一的圆形纸片,量出它们的直径,然后大家亲自动手做实验,采取在圆周绕线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心理就自然而然产生了疑点:“这些圆大小不同,为什么它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有的同学又进一步发问:“3倍多一些,到底多多少,这个倍数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小数?”这样整节课都在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质疑探究的活动中进行,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整个学习过程完全处于自主探究状态。

(三)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探究的过程,不单是个体活动的过程,而且是群体合作、互动的过程。因此,当个人的活动置于群体活动中时,群体的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探究活动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中,产生互动,能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发挥其“学习共同体”的作用,促进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取得进一步的认识。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这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可以把圆转化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将圆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同学们有的将圆分成16等份,有的将圆分成32等份。再拼成图形:有的近似长方形,有的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近似三角形,有的近似梯形等。每组都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各部分与圆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质疑和解答,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交流,很快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融于自己的小组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探索中充分享受学习之悦、攀登之美、体验之乐、创造之美,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三、创设生活性探究教学情境,使学生爱探究

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不等于计算,也不等于逻辑……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将获得的数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爱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的越多就知道的越真。”

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只有到实践中去检验、运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教学《比例尺的知识》这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量出操场的实际长和宽,然后选择适当的比例尺,把它画在作业纸上。也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欣赏墙上挂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应用,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二)在参加生活实践活动的情境中乐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模拟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巩固知识,在“玩”中发展能力。如:在教学《时、分、秒》这课时前,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每一位同学每天记住几点起床?刷牙、洗脸、吃完早饭、从家到学校各用了几分钟?几点到学校?通过这种与实际结合的应用情境,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了“时、分、秒”的知识,又在其中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等等。又如:在教学《统计图》这课时后,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调查各种生活数据,并制成统计表,有的学生到各自居住的村庄挨家挨户调查上月每户的用电情况,根据各户用电量,制成统计图,然后贴在各户门口,这些统计图引起了用电多的用户的高度重视,增强了村民节约用电的意识。贴近生活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了“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进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关于杜绝浪费的宣传口号下一篇:行政工作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