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2024-06-29

晏殊《浣溪沙》的阅读答案(精选14篇)

晏殊《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第1篇

(2012日照)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8题。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7.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www.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3分)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答案:夕阳、落花、归雁。8.答案: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晏殊《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第2篇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晏殊《浣溪沙》的艺术魅力 第3篇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 而赋予深刻的哲理, 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 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 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 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总体上来看, 这是一首抒发闲愁的词。由于晏殊少年得志, 生于承平之时, 官至宰相, 政事之外, 过着“喜宾客, 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 征歌逐舞, 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 也就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 温润秀洁, 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而这首《浣溪沙》词作所抒发的也正是悼惜残春之感。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刚刚完成一首词作而把酒观景的优雅闲适生活和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 抒发了他感叹春光易逝, 人生易老, 富贵难久的“闲愁”, 表现了作者生活的优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虚, 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达官显贵们的精神状态。

词作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闲适典雅的生活画面:晚春时节, 花园中精之华美的楼台亭榭, 此人独自一人在此填词饮酒作乐, 一切显得那么从容悠闲。但是作品中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 身处同一处, 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 可是岁月匆匆流逝, 如今的自己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 明天还会再来, 而匆匆流走的美好时光却是一去不复返了。词人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透露出其内心的伤感, 使词人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客观自然之间相互融合, 难分彼此。

这首《浣溪沙》词, 上阕主要写持酒听新词, 意兴无穷, 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一样的天气, 一样的亭台, 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 于是感到光阴的流逝, 不可追回, 虽有富贵, 犹有不足, 因而未免深深叹息。而这首词的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 化用了白居易的一首诗, “花枝缺处青楼开, 艳歌一曲酒一杯” (《长安道》) , 晏殊在自己这首词中是化用了这首诗之意, 以诗酒作自我排遣。第二句“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是说自己所处的一切景物依旧, 同样的季节、同一个庭园、同一了亭台, 但过去的一切, 都像夕阳西下, 一去不复返。作者的言外之意似乎是, 人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人了, 即使周围的景物依旧, 但人却在变, 谁都不可能还是去年时候的那个人了, 其中隐然有一种惜春叹老之情。

词的下阕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 百花已在残落, 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衰亡, 这一切又都是不可抗拒, 也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去年的燕子去而复返, 在春天来临之时, 依恋着旧巢, 再一次来到。词人见到它们, 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可是青春的日子却一去不归, 酒阑人散之后, 他只能心中怀着一种莫名的闲愁在花园的小路上独自徘徊。

下阕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是这首词作的灵魂所在, 这首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二句而著名, 成为流芳千古的佳作。这二句词的意思是, 春残花落, 是季节变换时光推移的自然道理, 虽然触景心伤, 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春去秋来, 此刻又回来自己的旧巢, 不忘故主。“落花”的衰亡、无情, “燕归”的新生、有情, 充满辩证法, 思想意蕴远远高过于字面的意义和形象。

通观这首词的整个结构, 它构思精巧, 选景典型, 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刹那间偶然为外物所触发的真实情感。整首词处处是在写景和表现个人的活动, 但处处又是在抒情, 由景及情, 情在景中, 景在情中, 情景交融,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浣溪沙》这首词中, 我们不难发现晏殊词的一个特点, 那就是一种“渐变”意识的觉醒。这一特点, 也正是晏殊词最具魅力之所在。晏殊的这首词所表现的情绪, 在宋代词作中较为普遍, 不外乎表达一种“伤春”、“惜春”的情绪, 而它的精妙之处正是在于, 它精细地描绘出词人对时光流逝、万物推移的“渐变”的敏锐感悟。全词只是写的一种平缓的事物变化, 而非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变,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敏锐地抓住了为一般人所忽略的自然景物或是宇宙人生的微妙变化, 即“渐变”。

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变迁发展, 其实质有两种形态, 一是剧变、质变, 如地震水患、战争政变, 这些变化都是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恐惧;而另一种则是“渐变”, 这是宇宙人生所呈现的最常见的变化形态, 却又往往会为人们所忽略。正是在这不知不觉的“渐变”中, 时间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地流逝, 词人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种时间上的微妙变化, 并用文学的语言把这种变化精细地描绘、揭示出来。王国维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这首词显示了韶华短暂、离别无常的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悲哀, 更把词人对宇宙人生所表达的感叹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种无法挥除的孤独感贯穿整篇词作。

这首词语言通俗晓畅, 清丽自然, 意蕴深沉, 启人神智, 耐人寻味。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 词人面对现境时, 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 这现境却又触发他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表述上回环委婉, 波澜曲折。前几句写景, 一气呵成, 伤春的情绪含蓄缠绵, 而结句翼然振起, 直抒胸臆。感情基调似乎与前文不太协调。这是一种抑扬之法, 先是在抒写内心的衰迟之愁, “无可奈何”一句后突然暗转, 焕发异常精神。愁思而不失理智, 伤感而不失气度, 读起来让人产生不断的艺术联想, 又能够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理。“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 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又是“倚声家”的特殊追求, 目的是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来补充“夕阳西下”一句的内涵, 它准确地捕捉了生活中的“诗意”。有了这一对句, 全词便诗意盎然, 光彩照人。“花”红、“燕”紫, 色彩斑斓, 形成对比。“落去”、“归来”, 变化强烈, 动感鲜明。词人充分运用并发挥了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平仄粘对的艺术技巧, 读之悦耳, 听之悦耳, 恰当不过地增强了词之所应有的特殊韵味。

晏殊的这篇词作, 从表面看似乎只是写了一种迷惘的伤春情绪, 但是从深处细细体味, 其实质是一股深浓的“惜时”意绪, 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 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情文并茂, 音律谐婉, 给人以美的享受。晏殊的《浣溪沙》抒写着品味人生的惆怅, 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层次——珍视生命和人生, 使人们的生活富于一种诗意的美。

摘要:晏殊是我国北宋初期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 以《浣溪沙》一词最负盛名。这首词从中传达出一种词人对生命的留恋与珍视, 同时也显示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优雅美丽的文笔。词人创造了一个情致缠绵而又凄婉美丽的意境, 情文并茂, 音律谐婉, 给人以美的享受。

浣溪沙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第4篇

原文: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⑺。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字词解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阅读答案:

试题:

(1)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

(1)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创作背景:无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 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 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个人资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相关推荐: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

晏殊《浣溪沙》的阅读答案 第5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抒写对人事变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光流逝的叹惋。

B.对春花落去、燕子归来的景象,词人既感到似曾相识,又觉得无可奈何。

C.词的上阕,写词人看着眼前的景况,勾起了对昔日欢聚的回顾,由此感叹时光的易逝。

D.词的下阕,描写春花的凋谢飘落及燕子的归来,抒发了词人伤春怀旧的情感。

8.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浣溪沙晏殊中考试题及答案 第6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晏殊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重视识别和吸引人才,如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都出他门下。卒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工于造语,有《珠玉词》。文集为《晏元献遗文》。

【译文】

一曲新歌一杯美酒勾起思绪万千。去年今日还是这般天气这般亭台。夕阳匆匆落下了何时才重新回来春天要随落花去了真是毫无办法,好在燕子回来了回到熟悉的地方。似寻芳踪独自徘徊在小园花径上。

【鉴赏】

浣溪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让人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晏殊《浣溪沙》两词赏析 第7篇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 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 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 但误以为是李璟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 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

(二) 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 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 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 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 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 有似触著也, 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 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 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 ‘青鸟不传云外信’, ‘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 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 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 一入词, 即成妙句, 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 学者须以此参之, 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 贵整练工巧, 流动脱化, 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 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 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 风流蕴藉, 一时莫及, 而温润秀洁, 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 其所自作, 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 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 馨烈所扇, 得之最先, 故左宫右徵, 和婉而明丽, 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 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 (金凤细细) 、《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关于《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中的“无可奈何”二句, 作为千古奇偶, 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 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 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 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 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 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 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 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 而于缠令格调, 亦未深考。亡佚既久, 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 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 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 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 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 无比兴, 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 即说意中人物, 便觉直率无味, 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 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 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 光摇半壁, 月在万松顶。’沉郁, 以清超出之, 飘飘有凌云气概, 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 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 盖借物言志, 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 《离骚》之香草美人, 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 只可用比兴体, 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 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 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 而后又见“落花风雨”, 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 “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 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 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 虚处难工, 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 有似触著也, 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 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 虚对工整, 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 又喜燕归, 燕归而人不归, 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 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 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 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 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 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 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 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 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 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 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 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 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 却自然可以感受到, 它所给予读者的, 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 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 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 “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 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 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 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 “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 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 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明]胡仔纂集, 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4]唐圭璋选释.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54.

晏殊《寓意》阅读答案 第8篇

2.本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院子里,池塘边清丽的`梨花,柔软的柳絮都沐浴在溶溶如水的月光中,陶醉在轻柔如抚的微风里。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素淡乐景衬托出淡淡的哀愁。

《寓意》译文

我再也见不到你所乘坐的油壁香车,没想到,我们是这么无缘,像那巫峡的彩云倏忽飘散,我在西,你向东。

你是否记得,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

唉,往事如烟,我喝着酒打发走一天又一天,是那么的伤怀寂寞;眼前凄凉的寒食节,怎不令我加倍地思念你的芳踪。

我的心,你知道么?想寄封信儿告诉你,这层层的山,道道的水,又怎能到得了你的手中?

《寓意》注释

⑴寓意:有所寄托,但在诗题上又不明白说出。这类诗题多用于写爱情的诗。

⑵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这里指代女子。

⑶峡云:巫山峡谷上的云彩。宋玉《高唐赋》记有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说自己住在巫山南,“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常以巫峡云雨指男女爱情。

⑷溶溶:月光似水一般地流动。

⑸淡淡:轻微的意思。

⑹伤酒:饮酒过量导致身体不舒服。

⑺萧索:缺乏生机。禁烟:在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旧俗在那天禁火,吃冷食。

⑻鱼书: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后因以“鱼书”指书信。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第9篇

晏 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第10篇

2.词的上片写暮春景色,使人隐觉一丝淡淡的闲愁;下片写翠叶藏莺,珠帘隔燕,写静香游丝,写斜阳深院,完全是为描写内心深处的愁怨作铺垫,起到了一种使寂静中的闲愁更加悒郁深远的烘托作用。全词语言清丽幽雅,虽不十分雕凿,却神情俱得,精微有致。

3.B

4.4.包括出游时的郊外之景和归来后的日落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韶光易逝的惆怅、惋惜的情怀。(4分。两幅图景各1分,情怀1分,分析1分。)

晏殊初仕 阅读答案 第11篇

[古诗文阅读]沈括《晏殊初仕》阅读练习及答案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之阙下①,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②。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③,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④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复,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加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注释】

(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

(12)适:恰好,正好

(13)值:遇到

(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

(15)谕:告诉,使知道

(16)直:仅,只是

(17)嘉:夸奖,赞许

(18)既:既然

练习: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适值: ②执政莫谕所因:

③上益加其诚实: ④卒至大用:

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行者休于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苛政猛于虎也 D、余将告于莅事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2分)

译:

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2分)

译:

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分)

答:

答案:

11、①正值、恰好 ②明白 ③更加 ④最终(4分,1分1个)

12、B(2分)

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惟、如此、为)

②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做这些事。(乐、以、为之)

14、(2分)文段中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请求另出题;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个质朴、诚实、谨慎、忠厚的人。

【扩展】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的词】

晏殊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同时晏殊词非常具有文士气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有一种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的特点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蝶恋花晏殊的阅读题答案(推荐) 第12篇

蝶恋花晏殊阅读答案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3.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土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2分)D

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

【蝶恋花赏析】

诗人晏殊的这首《蝶恋花》,可着一“愁”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愁?词中已明确告诉我们了,是离别之愁。古今写离愁的诗词多如牛毛,那此词有何独到之处,以致能脍炙人口。因为它能融细腻与宏阔为一体,不仅写出愁之真、之深,而且写出愁之变、之动。本词中所写之愁,不管是意蕴内涵,还是其呈现方式,均在不断流动变化着,对比分析词的上下片,这种变化体现得很明显。如果说词的上片对愁的刻画是内倾的幽深的,那么词的下片对愁的展现则是外向的悲壮的,这种格调变化有力地提升了词的品质内涵而区别于一般写离愁别恨的诗词。

在词的上片,作者寄愁于景,通过槛菊、兰花、月光等意象渲染离愁之苦,这种情感呈现方式是含蓄的,幽微的,非常的真切。“槛菊愁烟兰泣露”,传神在“愁”、“泣”二字,用拟人化手法隐约透露主人公内心情感。试着将这二字改成“绕”和“滴”,就韵味全无了。“燕子双飞去”、“月光穿朱户”,这些景象触动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隐秘处,使其内心愁绪弥漫扩散,彻夜难眠。

诗人的内心之愁实在无法装盛了,那就只好设法排解,于是很自然地有下片“独上高楼”的举动和“欲寄彩笺兼尺素”的愿望。“望尽天涯路”似乎为情感宣泄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但天涯路的尽头是什么呢?除了虚空还是虚空,这使主人公内心之愁更深更浓了。欲寄书信,却又是山长水阔,无处可达,更使内心之愁带上一点悲凉甚至悲壮的色彩了。

浣溪沙晏殊的意思 第13篇

《浣溪沙》这首歌是晏殊的独唱曲,可是一、二年来,每次高唱到“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就唱不下去,因为歌词中必须有个对句,晏殊写了上一句,下一句一直对不出来。

有一次晏殊经过扬州,在大明寺休憩。寺庙的墙壁涂满过客留下的诗。晏殊闭上双眼,低头踱步,叫随从把墙壁上的诗念给他听,但不要说出作者的名字及住处。几乎每首诗才念不到几句就被他打断,因为大多穷酸无趣。直到随从念出王琪的〈咏史〉诗,他觉得这首诗写出“当年隋宫乐曲被当成圣乐,不料实为亡国哀音”的哀怨,却又不带怒气,精深而美妙。晏殊如获至宝,马上召王琪来吃饭。饭后两人闲步池畔,这时已是暮春,地上落花片片。晏殊说:“我每次填词时,一得到佳句,就赶紧写在墙壁上,慢慢推敲琢磨,有的一整年都想不到好的对句。就像‘无可奈何花落去’,到现在还想不出下一句怎么对。”王琪不加思索回答:“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个对句,连明朝的大文学家杨慎都说是“天然奇偶”。因为人世间许多美好的事物都无法永远长存,如春花会凋谢,春光易流逝,全是大自然的规律,也都“无可奈何”,人无法阻止。然而,春花消逝的同时,却有春燕的归来,心中稍有慰藉,可也只是“似曾相识”,而不是原来的燕子,让人再次陷入世事变化的惆怅。

晏殊的浣溪沙诗意 第14篇

浣溪沙

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②。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同叔。北宋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加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风格含蓄宛丽。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踏莎行》、《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他亦工诗善文,原有诗文二百四十卷,现存不多,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一。有胡亦堂辑《晏元献遗文》一卷。他的词作很有成就,虽然内容上不过是歌儿侍女、风花雪月的,而且充满了富贵气息,但表现手法很含蓄,用词造句工稳,意境优美高雅,风格蕴藉绮靡。

[注释]

①《浣溪沙》,词牌名。浣:音(huàn)

②香径:散发着花香的小路。

旧亭台:昔日的亭台楼阁。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赏析]

这首词抒写光阴流逝的感伤。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畴中来进行思考,于是,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理韵味了。上片三句貌似淡淡写来,其中却蕴涵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长叹惋。下片通过最有特征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勾画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人们心中所有但却是笔底所无的一种“诗意”的感受。“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晏殊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宦海**中,晏殊也免不了有沉浮得失。在官场平庸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诗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这就是词人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闲愁”,是摆脱不了的一种淡淡的哀伤。

[附]

晏殊才高学富,识见明决,深知治国本末。从三十五岁入枢府刘恕年少学博,“召至府,重德之,使讲春秋”,“帅官属往听”(《宋史.刘恕传》);鉴于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遂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大兴学校,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当时四方学者辐辏,其后显身于场屋和朝廷者,多出于此。宋代兴学,亦自殊始。当时重才、选才、育才,以晏殊为最力。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其门下。以此,仁宗朝被称为宋代人才最多的朝代,造成了北宋鼎盛的政局。范镇在挽词中说:“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对晏殊的这一评论,确是很中肯的。

晏殊执政,正当北宋“承平”之时,也是最墨守祖宗成法之际,在政治上要有所改易更革,虽是宰辅,也难有所作为。但他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或在关键的时刻,却敢于兴革,兴学仅其一例。又如:“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决。”

西夏元昊寇边时,“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费,凡他司之领财利者,悉罢还度支。悉为施行”。凡此都反映出晏殊的识见明决、刚简正直、兼具将相之才。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赡丽,四六、书法无不工。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见欧阳修《晏公神道碑》)但统大部分已经散失。今尚流传者,仅《珠玉词》一卷(约一百三十首),诗百余首,文章十数篇。他的诗,闲雅有情思,或叙事咏物,或言志抒情,往往寓有深意,有时亦含哲理,意境比较深广。如《春阳》、《七夕》、《中秋》、《寓意》、《示张寺丞王校勘》、《吊苏哥》等,都较出色,其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风迷戏蝶闲无绪,露寰幽花冷自香”;“未必素娥无怨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秋河不断长相望,岂独人间事可哀”;“何日九原芳草绿,大家携酒哭青春”等,堪称佳句。但是,他的突出贡献,还是在词这一方面。

晏殊当官表里如一务求诚信词在宋初,风气未开,作者尚少,词坛还很寂寞。自晏殊崛起,喜作小词,流风所及,影响甚大。当时重要词人如欧阳修、晏几道(殊之子)都深受其影响。他的词上继南唐、“花间”遗绪,下开北宋婉约词风,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继往开来之功,对宋代词坛贡献尤大。所以曾被人们称为北宋初期词家的“开山祖”。就思想内容而论,因囿于贵族生活,多祝颂酬答之词,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长于即景抒情的小词,亦多取离情别绪、花酒歌愁一类的传统题材。其中有的.结合了自己的心境,并非全是“无病呻吟”。但更高的成就还在艺术性上。不少,作品写得风流蕴藉,温润秀洁,闲雅平和,含蓄委婉,富有情韵和意境。同时语言清丽,声调和谐。他摒弃了《花间》的浓艳纤佻,又吸取了《阳春》的清丽蕴藉,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脍炙人口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便可代表其一般风格。他如《山亭柳》、《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等,都是被人传诵的名篇;其中“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高梧叶下秋光晚,珍丛化出黄金”;“昨夜西阳春”,都是广为流传的佳句,有的至今常为人们所引用。这就更奠定了晏殊词在宋词中的身价和地位。

晏殊由于文学上、政治上资望都高,因而深受时人的尊敬。范仲淹功业彪炳,地位与之相似,而对晏殊终身以师礼敬之,书题门状,必称“门生”;晚年过访,仍授以崇敬的诗句:“曾入黄扉陪国论,却来绛受师资。”(见范文正公集言行拾遗事录)宋庠、宋祁稍晚出,并以文名,“兄弟虽甚贵显,为文必手抄寄公,恳求周润。”(《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公之佳句,宋莒公(即宋庠)皆题于斋壁。”(《青箱杂记》)韩维官至太子少师,年六十余,对晏殊劝子晏几道,犹自称“门下老吏。”(《邵氏闻见后录》)于此俱见时人对晏殊是极其尊崇的。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10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下一篇:水浒传_复习提纲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