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期货案例范文

2024-07-21

白糖期货案例范文(精选8篇)

白糖期货案例 第1篇

白糖期货服务产业典型案例

作者: 2010-1-6 0:00:00 来源:原创 浏览:6

B公司是新疆一家甜菜制糖企业,由于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区别,白砂糖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2008年,B公司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

2007/2008榨季初,B公司预计中国白糖产量会增加5万吨左右,世界其他国家的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加,供大于求局面已成定局。同时,白糖期货价格远远高于白糖的生产成本,有利于卖出保值。2008年2月底,当白糖期现货价差扩大到600元/吨时,B公司卖出白糖0807和0809合约共计2100手,卖出价格在4300元/吨以上。同年5—6月份,白糖现货市场出现极为严重的淡销局面,到7月份现货价跌至3200—3300元/吨,较2月份下跌1000元/吨左右,B公司便在0807合约实施现货交割,期货浮动盈利2000多万元。

B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其参与期货市场的成功经验具有典型性,值得借鉴:

第一,让管理层接受风险管理的理念至关重要。作为从在国际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集团全体人员对商品价格波动十分敏感,利用“套期保值”管理国际贸易中商品、外汇等价格风险的理念为集团成功进行套期保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第二,必须用制度来保障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实。B公司在风控体系、业务流程、考核标准、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建设,是成功套期保值的保障。一是打破业务单元架构,成立由集团总经理牵头,多个业务板块参加的“商情委员会”,该委员会每月一次共同会商与集团经营有关的商品行情、经济形势变化、经营情况、市场变化、风险状况等,并形成文件指导各业务单元的经营。二是集团根据对风险控制工作的要求成立了风险控制部,集中管理业务单元的套期保值交易。三是建立完善的期货交易系统、信息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随时对行情进行论证和高效率的决策执行;准确跟踪和分析市场,甄别、提炼和研究乃至引导市场;相互制衡,把财务、交易、风险控制完整地分开。四是财务保障。

2006年,白糖期货上市后便出现一波大幅波动行情,某国际知名饮料公司——C公司结合自身经营需要决定参与期货市场。该公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白糖价格大幅波动,并完全打破原有运行区间,价格风险凸现。第二,用糖企业在既有的定价采购模式下处于被动地位。第三,期货市场在交割品标准、仓库布局和风险管理方面更能满足企业需要。C公司参与白糖期货套期保值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冲风险,稳定货源。第二,改变自己在白糖采购中的不利地位。

在实际操作中,C公司不仅建立而且严格遵守套保原则和流程:第一,保值量和实际需求量相匹配;第二,现货采购成本与期货交易盈亏统一核算;第三,保值时机选择和市场形势及采购形势相结合。具体地说,运作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销售进程、库存情况及入市时机做出套期保值操作计划,向风险监控部门提出申请,风险监控部门经过审核,并提请财务部进行资金审批,双方同意后,获得资金,然后进行交易。在从事套期保值交易时,一方面根据套期保值计划书进行操作,另一方面由风控部门进行实时监控,既保证不能投机,又要保证资金的充足。每天的交易结果要报财务部和风控部,然后对交易状况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按照套保操作的四个原则进行审核。

面对各种市场风险,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一整套风险管理体系。目前,C公司已经构建了从最简单的基础套保,扩展到基差套保、价差获取等不同层次的套保运作体系。

基础套保是最简单的套保方式,即企业经常用套期保值,它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有可能期货市场没有给买入保值者提供低于其原材料审核成本的价格;二是即使期货市场提供这一价格,也有可能出现的时机与企业采购数量和进度不匹配,更有可能使企业的套保锁在高位。

基差套保是通过基差的分析,确定套保的点位和时机,不仅仅依靠期货价格低于现货价格这一标准。基差套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础套保的第二点不足,最大程度避免企业的套保锁在高位。

在套期保值交易中,C公司发现可以以低价进行买入套期保值的机会较少,往往机会出现的时候买入的量会比较大,有时不完全与相应月份的需求量相对应,这时该公司会时常使用价差获取方法,通过对市场价格关系的捕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础套保的不足。价差获取实质上是套保基础上的套利交易,但并不双边对冲,只要持仓量和时间允许,将买单不断滚动至被低估的合约上。

白糖期货案例 第2篇

[ 2008-08-25 21:29:03 ]

标签: 白糖期货交易有关规定阅读对象:所有人

(来源:郑州商品交易所)

(一)白糖期货风险控制主要规定

1、分级收取交易保证金。合约最低交易保证金为6%,在上市初期为7%。一般月份 双边持仓量(N万手)N≤40 4060

交易保证金比例 7% 9% 12% 15%

交割月前一个月份 上旬 中旬 下旬 交割月

交易保证金比例 8% 15% 20% 30%

如果交割月前一个月经纪会员、非经纪会员、投资者的持仓(包括套期保值持仓和套利持仓)分别达到最近交割月市场单边持仓的15%、10%、5%,则在正常保证金比例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

2、涨跌停板的三个主要规定。一是涨跌停板为上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4%,进入交割月份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8%。二是当出现第一个涨跌停板时,价幅扩大至6%,保证金提高10.5%;若出现第二个涨跌停板时,下一交易日价幅维持6%,保证金维持10.5%。三是若连续三个交易日出现同方向涨跌停板,交易所可以休市一天,有权对部分或全部会员暂停出金。交易所也可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强制减仓或其他措施化解风险。

3、对投机持仓的限仓规定

项目 一般月份 交割月前一个月份 交割月份

单边持仓10万手以上 单边持仓10万手及以下 上旬 中旬 下旬经纪会员 ≤15% 15000手 12000 6000 3000 2000

非经纪会员 ≤10% 10000手 6000 3000 1500 1000

投资者 ≤5% 5000手 3000 1500 800 500

套期保值持仓不受限制;一般月份跨期套利无持仓数量限制,交割月前一个月和交割月跨期套利持仓实行限仓和审批相结合。

4、大户报告制度。当会员或投资者某品种持仓合约的投机持仓达到交易所对其规定的投机持仓限量80%以上(含本数)时,会员或投资者应向交易所报告其资金情况、头寸情况,投资者须通过经纪会员报告。同一投资者在不同经纪会员的持仓合并计算。交易所可根据市场风险状况改变持仓报告水平。

5、强行平仓的条件。当会员、投资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交易所有权对其持仓进行强行平仓:

1、结算准备金余额小于零并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补足的;

2、持仓量超出其限仓规定的;

3、因违规受到交易所强行平仓处罚的;

4、根据交易所的紧急措施应予强行平仓的;

5、其他应予强行平仓的。

白糖期货案例 第3篇

关键词:白糖期货,误差修正模型 (ECM) ,价格发现,期货市场

从2008年起, 我国开始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各路农产品纷纷涨价, 从绿豆到大蒜, 从生姜到大葱,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助推CPI一路走高, 并起伏不定,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正常消费生活。期货市场价格作为现货市场价格的“晴雨表”, 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起着指导与发现的作用。因此研究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之间关系, 分析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反映的灵敏程度, 追踪现货价格走势已成为期货价格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期货市场起步于改革开放后, 由于市场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88年学者专家建议通过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我国开始了探索期货交易之路, 1990年正式开始起步, 经过20年的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到2009年底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一。

白糖是一个特殊的产品, 其自身是工业产品, 具有工业产品的性质, 但其产品的原料甘蔗和甜菜是农产品, 因此白糖又具有农产品的性质, 因此白糖价格相对于其他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更长, 波动幅度更为剧烈, 2008年白糖每吨价格不到3000元, 但到了2010年末每吨价格高达7000元。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白糖企业具有强烈的套期保值需要, 白糖期货自2006年1月6号上市以来, 成交量一路上扬, 到了2012年末, 成交量已位居全球首位, 但白糖期货市场是否有效, 是否能履行其最重要的职能———价格发现功能, 一直困扰着参与白糖期货交易的各方投资者。

1 文献回顾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 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形成和发现均衡价格, 然而在只存在现货的市场上, 白糖生产企业只能按照现在的价格静态的预测未来的价格, 无法动态的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供求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就导致白糖生产企业只能依据当前的价格安排未来的生产, 价格调节的滞后导致了白糖市场呈现周期性的循环波动, 即经济学上描述的蛛网模型。由于价格信号的误导, 常常造成白糖产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降低了生产企业的预期收入, 严重挫伤了白糖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白糖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 由于期货合约时标准化合约, 且集中在市场上公开进行, 参与者众多, 交易结果基本反映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参与者对白糖未来价格达成的共识, 白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合约的均衡价格判断包含未来供求关系信息的预期价格, 有效的组织生产, 避免陷入蛛网困境, 进而控制成本, 提高利润;与此同时, 市场需求也会在期货价格的引导下, 不断收敛于新的市场均衡点, 因此, 白糖期货价格的前瞻性有助于避免白糖市场出现周期性循环波动, 促进了白糖产业的稳步发展。

此外, 众多学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期货价格的形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持有成本理论和仓储理论, 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 理论模型也不尽一致, 但对现货价格受期货价格影响的观点完全认同。持有成本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由希克斯完善, 该理论认为在动态的市场上, 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与持有成本之差, 如果期货与现货的差距过大, 套利者的存在最终会使现货市场价格反映期货市场价格的预期。仓储理论是由沃金提出, 该理论认为边际持仓成本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异大小的关键因素, 随着到期交割日的临近, 边际持仓成本逐渐递减至零, 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

白糖期货市场要想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首先期货市场需要吸引大量的不同投资主体的交易者参与公开竞价, 不同的投资主体掌握的信息不同, 有不同的成本考虑, 白糖期货的成交价格才能动态、连续的反映整个市场对白糖价格的预期, 其次期货交易必须透明, 期货交易的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 形成的期货价格才会真实的反映未来的供求关系;与此同时, 还要求白糖现货市场规模大, 接近完全竞争, 期货价格出现大幅异常波动才会因大量的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存在而迅速平复, 避免期货价格由于过度投机导致变动趋势与现货价格变动趋势不存在拟合关系。

有效市场假设最早由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1965年提出, 他认为如果价格能完全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那么价格是随机波动的。1970年法马 (Fama) 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定义了有效市场, 他认为有效市场是市场的价格应该充分反映所有相关的信息, 因此任何人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或其他渠道获取超额收益。他根据价格反映信息的效率的不同, 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类:一是强势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包含了所有信息, 包括所有历史价格信息以及公开的和未公开的信息 (即内幕信息) ;二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历史价格信息以及公开的可得信息;三是弱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仅仅反映了历史价格信息。在此之后, Dikey和Fuller以及Malkiel等众多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 使有效市场理论逐渐成熟。

对于期货价格效率的实证分析, 国外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1960年Larson用序列相关法研究美国玉米期货, 证明期货价格波动不具有相关性。1983年David Bigman等最早对农产品市场 (主要是小麦、谷物和大豆)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简单线性回归, 通过F检验认为无效, 但由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传统的线性回归容易出现伪回归。因此, 在1987年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EG两步法的协整检验, 为研究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但是该方法不能做出参数推论。Johansen和Juselius继承EG理论,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 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1995年Zapata用Johansen检验分析美国玉米和大豆与CBOT的相互关系, 证明市场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1996年Mohanty用协整检验分析美国小麦价格, 证明其受加拿大小麦价格引导。2003年Jian Yang通过分析国际小麦价格, 证明国际间的小麦价格不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内外对于白糖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尚不完善, 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探讨此问题。

2 白糖期货市场效率的协整分析

2.1 白糖期货市场协整分析的理论基础

在对金融时间序列数据样本进行建模前, 需要先检查样本的平稳性, 否则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ADF检验。ADF检验是由Dickey和Fuller提出的一种用于检验时间平稳性的常用统计方法, 其模型为:

其中ΔXt=Xt-Xt-1, ΔXt-i=Xt-i-Xt-i-1, n的选择标准是使得残差不存在自相关εt。ADF检验的零假设为H0:β=0 (即时间序列是非平稳性的) , 被选假设为H1:β<0, 如果H0被拒绝, 说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则期货价格变化是随机游走的, 因此投资者不能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来预测未来的期货价格变化, 期货市场满足弱式有效性。

2.2 协整检验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和金融时间序列多数是非平稳的, 均值和方差一般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用两个独立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建立的回归模型, 会得到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回归参数, 即虚假回归。Engle和Granger在1987提出了检验协整关系的EG检验法, 用来考察经济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建模提供了另一种途径。若序列xt和yt都是d阶单整的, EG检验分为两步: (1)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yt=α+βxt+ut, 得到, 则模型的残差为; (2) 对残差模型进行单位根ADF检验, 若, 则说明误差项是平稳的, 即xt和yt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2.3 误差修正模型 (ECM) 的理论基础

协整模型主要用来考察经济变量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误差修正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反映在长期均衡的情况下短期调整的情况。首先介绍自回归分布滞后 (ADL) 模型:

移项后, 整理得

上述模型即为ECM, 其中是误差修正项, 记为ecm, 误差修正项反映了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模型解释了被解释变量yt的短期波动Δyt是如何被决定的, 一方面, 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Δxt的影响, 另一方面取决于ecm;如果变量xt和yt存在长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则有:

因此, 当时, λecmt-1为负, 使得Δyt减少, 反之亦然, 体现了均衡误差对yt的控制。

另外,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可以衡量系统偏离均衡状态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调整速度和调整方向:如果系数为正且相对较小, 则表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向上回到均衡的速度较慢;如果系数为负且相对较小, 则说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向下回到均衡的速度较慢;如果系数为正且相对较大, 则表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向上回到均衡的速度较快;如果系数为负且相对较大, 则说明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向下回到均衡的速度较块。

2.4 Granger因果检验的理论基础

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在统计上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Granger提出了一个判断因果的检验, 解决了x是否引起y的问题。如果在的预测中有帮助, 或者x与y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 就说明x是y的Granger原因。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H0:β1=β2=…=βq=0, 检验统计量为:

服从F分布, 其中RSS1为H0成立条件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 (公式1) 的残差平方和, RSS2为无约束条件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 (公式1) 的残差平方和, p和q分别为y与x的滞后阶数, T为样本数据个数。如果S大于F临界值, 则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 x不能Granger引起y。

2.5 方差分解的理论基础

误差修正模型可以进一下表示为如下形式:

白糖期货僵局将打破 第4篇

进入3月之后,市场有新变化产生:第一是国内供应压力有所降低;第二是是外部市场有所回暖。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糖价面临的僵局存在被打破的可能性。近日,郑糖主力合约SR309以5400元/吨开盘,以5440元/吨收盘,小幅上涨0.39%。

国内供应压力得以缓解

近期召开的2012/13年制糖期广西食糖交易会预计,2012/13年度食糖产量为1350万吨左右,出糖率低以及云南干旱等因素使得产量存在被继续下调的可能。而在国家宏观调控有利条件下,预期2012/13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形势为产销基本平衡,价格趋于相对稳定。

“随着开榨进度的深入,市场对产量的认识也趋于合理,出现了适当下移。同时对糖价走稳的信心也有所提高。”倍特期货研发中心主任李攀峰表示。

而云南干旱问题也成为市场的炒作契机。根据云南糖业协会的调查,2012/13榨季是云南部分甘蔗产区连续第四年遭遇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据云南糖业协会统计,截至1月31日,云南省甘蔗受旱面积达200.9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5.18万亩,因干旱甘蔗已经减产88.1万吨,严重影响了云南产区600万蔗农增收和企业增效,按照每吨420元的甘蔗收购价,蔗农损失达3.7亿元,而企业的损失达5.83亿元。今年榨糖产量可能会因为干旱等因素造成糖产量达不到预期的210万吨。

李攀峰表示,截止到1月末,云南因干旱即损失食糖产量在10.5~11万吨。更需重视的是,2月以来到3月上旬,云南大部依旧无雨,旱情发展成为必然。食糖产量只存在降低的可能性。不排除云南食糖产量最终不足200万吨的情况。

外围市场略有转暖

实际上,就本制糖年度而言,全球食糖供应压力未能出现消减,但是主要预测机构认为,未来供应过剩的局面有所缓解。

咨询机构Kingsman预计,本制糖年全球食糖供应过剩1150万吨。在10月1日开始的12个月内,全球供应过剩量将减少51%,由1150万吨降至560万吨。产量或下滑1.8%,至1.785亿吨;消费量或增加1.6%,至1.729亿吨。

德国F.O.licht预计,本制糖年,全球食糖供应过剩700万吨。始于4月1日的下一年度过剩量或小于当前年度的700万吨,但其未给出具体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将免除两项乙醇销售税,这将使乙醇销售和出口受益。据推算,假设巴西汽油消费继续按年度12%的幅度提高,则2013年汽油消费有望达到445亿升;假设乙醇添加比例能够达到25%,则意味着有111亿升乙醇被添加到汽油中,这一数据较2012年增加31亿升。按一吨甘蔗可生产84.6升乙醇计算,相当于将增加3664万吨甘蔗用于乙醇生产。按12.5的出糖率计算,则相当于减少食糖产量458万吨。这对于目前供应压力沉重的糖价无疑是极大的缓解。

期货投机交易案例 第5篇

1987年初滨中泰男开始在伦敦期货市场建立多铜头寸,当时伦敦铜价为1300美元每吨。到1988年中,铜价涨至2500美元。滨中为公司赚得丰厚的利润,这时,一切都很美好。

盛誉之下,滨中有些飘飘然,他把投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了他,1993年底到1995年初,伦敦铜价从1650美元飙升至3075美元,滨中一跃成为铜期货的投机之神。

滨中春风得意,忘乎所以。他不知道的是,国际游资已经如鲨鱼一般围了过来,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鲜肥的猎物。这其中包括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宾逊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属贸易商HerbertBlack,美国基金DeanWitter以及欧洲一些大型金属贸易商。他们开始跟滨中对赌,在伦敦期货市场建立了相应的空铜头寸。

双方几次交锋,不分上下。然而伦敦铜价的异常波动引起了监管者的注意。19初,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伦敦金属交易所先后宣布将对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进行调查。消息传出,市场风声鹤唳,滨中的对手们借势反扑,铜价应声而跌,一个月内就下跌了1000美元。6月24日,住友宣布解雇滨中泰男,市场立刻出现了恐慌性抛盘。据传住友在此次**中的损失高达40亿美元。

期货交易案例 第6篇

摘要:在期货市场发展的过程中,逼仓事件时有发生,本文以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以及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为研究案例,结合我国期货市场早期的逼仓事件加以分析,提出对发展我国期货市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期货市场 逼仓 建议

引言

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主要表现为逼仓,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头寸又拥有大量的期货头寸。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那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因此,历史记载的操纵事件只是发生在大巨头中间的争夺,基本上交易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逼仓的企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缺乏关于那个时代大户活动的细节、价格波动及其它市场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没有与现货供给、需求相关的记载,更不会有监管者对操纵行为进行控制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逼仓及操纵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制订监管立法的过程非常重要。本文以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以及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为研究案例,仔细分析这起19世纪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纵事件,从中可以发现最初监管立法的思想来源,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为交易所如何应对这类逼仓及操纵行为提供建议,对现在的期货市场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案例1: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

1871年10月6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芝加哥城的大半个城市。芝加哥17个CBOT认可的交割仓库中有6个被烧毁,大大地减少了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小麦库存从800万蒲式耳减少到550万蒲式耳。在此情况下,主要的小麦商约翰·里昂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好的逼仓机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间商戴蒙德结成联盟。

1872年春天,这群投机者开始买进小麦的现货和期货。整个春季,小麦的价格持续上涨。到了7月初,8月合约已经卖到每蒲式耳1.16—— 1.18美元;7月底,价格上涨到1.35美元/蒲式耳。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7月初,每天运进14000蒲式耳。到了8月的第一个星期,每天运进27000蒲式耳。8月5日,芝加哥又发生了一次大火,烧毁了剩余的一个交割仓库——“爱荷华仓库”,进而使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再次减少了 30万蒲式耳。此外,政府公布的关于坏天气的报告也助长了谣言。报告说:新作物将会成熟得很晚,赶不上8月份合约的交割。所有这些消息都意味着市场上存在超买的压力,导致了8月10日的合约价格达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价格又升至1.61美元/蒲式耳。此时,操纵行为也达到了顶点。

芝加哥市场上如此高的价格促使农场主们加快收割。据称,他们通过铁路运来一种手提灯,使农场在晚上也能进行收割。同时,交易商也通过铁路向芝加哥运进了大量的小麦。在8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每天运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麦,到了19日,就是令人大为震惊的每天172000蒲式耳。而在8月下旬,每天运进芝加哥的小麦达到175000—200000蒲式耳。同时,这段时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颠倒了。通常情况下,小麦从芝加哥装船途经布法罗运往西海岸城市。算上运输成本的话,布法罗的小麦价格应该高于芝加哥。但是在1872年8月,芝加哥的小麦价格太高了,以致货主把小麦从布法罗运回到芝加哥卖给里昂都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里昂为了使他的逼仓成功,必须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因此,也不得不大量买进不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但是,持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数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和他的承受能力。他不得不向当地银行借更多的钱。然而,芝加哥银行不愿意再借给他额外的钱了。此外,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仓库也开始投入使用。据估计,仓储量增加到1000万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还要多出200万蒲式耳,这些都耗尽了里昂的财力。直到星期一的下午,8月19日,里昂还在持续地买进小麦。但是当他得知银行不再支持他时,他停止了,小麦的价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天,里昂逼仓失败的消息使小麦价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彻底崩盘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了。戴蒙德也撕毁了他们的协议,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案例2: 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仓后,本杰明·P·哈钦森成为19世纪“逼仓时代”的象征,并受到其它投机者的尊敬。人们给他起了个昵称,叫作“老哈钦”。1888年春天,他开始买进小麦现货和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约。据估计,他的平均购入成本在每蒲式耳0.87-0.88美元。老哈钦控制了芝加哥小麦储存量的绝大部分,那时,芝加哥小麦的仓储量大约在1500万蒲式耳。“老哈钦”的买盘被一群专业交易商接下了。这些交易商每个作物年的年初卖空,希望在收割季节的价格下降会让他们的空头平仓获利。这样一来,9月小麦期货市场很快变成了“老哈钦”和空头们的“多空战场”。

直到8月份,小麦的价格还在0.90美元/蒲式耳左右平稳运行。但是,一场严重霜冻的报告传到了芝加哥市场——这场霜冻摧毁了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收成。此时,欧洲作物的短缺大概有14000万蒲式耳之多,同时,对“老哈钦”拥有小麦的大量需求也导致价格的持续上涨。9月22日,价格突破了1美元的重要心理支撑点。然而,空方还在持续地卖空,希望哈钦森没有能力吸收小麦供应量的持续增加而撤退,最终让价格跌下去。但是,“老哈钦”不停地买进小麦及合约。

9月27日(9月合约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货合约开盘1.05美元,当天很快涨到1.28美元。一些小空头很恐慌,他们乞求“老哈钦”卖给他们一些合约。“老哈钦”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他决定以1.25美元的价格卖给空头们12.5万蒲式耳小麦。当时,他有能力给期货合约制定任何价格。9月28日,他把合约价格定在1.50美元,但是最大的多头拒绝交割。转天(最后一个交易日),他把价格定在2.00美元,并成为交割价。估计“老哈钦”接受了100万蒲式耳的小麦交割,还有100万蒲式耳的交割违约。除去平均的买入成本,“老哈钦”在这场“战斗”中净赚150万美元。

显然,“老哈钦”预测到小麦的短缺,并从中获利。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很少,并长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麦库存,足以从空头那里榨取价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垄断收入。芝加哥小麦的价格在几天内被严重扭曲,逼仓成功了,空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对于同样的芝加哥小麦期货,为什么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逼仓失败了而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逼仓却得以成功呢?

从这两个早期期货市场操纵的典型例子以及其他类似的案例中可以发现,当时所谓的操纵就是各个大巨头之间的多空争夺,争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交易产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拥有足够多的资金。里昂逼仓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他高估了自己控制现货市场的实力,在持续增长的现货供应量面前却没有足够的现金支撑,因此败下阵了。显然,作为投机者的里昂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数量短缺的时机,但是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货源,而且还要吸纳芝加哥西部的小麦供应。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做的努力最终失败了。而“老哈钦”在逼仓的初始阶段,已经预测到小麦将会短缺。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很少,并利用充裕的资金长期地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麦库存,足以从空头那里榨取价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垄断收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期货交易所的制度并不完善,给投机者有机可乘。

期货市场发展初期逼仓事件频发,如1995年海南棕榈油M506事件、1996年广联豆粕系列逼仓事件以及2005年的大连大豆A501事件。除交割制度存在缺陷外,市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于套期保值者发育不足上,本来套期保值者发育不足通过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可以解决,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商品生产消费大国,有发展套期保值的巨大潜力,然而挖掘潜力的重要工作却为当时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忽略。

结合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现状,期货市场逼仓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宏观层次上的原因以及微观层次的原因。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我国于90年代初建立期货市场时正处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市场体系很不完善;

2、期货市场制度建设落后,监管措施不科学,给市场操纵可乘之机。我国早期对期货市场抱着一种试点的态度,而并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统一的监管体系。这是我国期货市场不断发生操纵事件的主要原因。在微观上,主要原因是

1、存在限制交割的做法,我国多数交易所采取了限制实物交割的办法,或限制了交割总量,或进行个量限制。

2、交割手段繁琐,增加了交割成本。空方往往由于交割成本过高,不愿意进行实物交割,在交割到期日前平仓出局。这样,多逼空的成功概率大大提升。

3、交割仓库布局以及管理中存在问题。交割仓库的不合理布局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4、交割品的质量要求不尽合理。除此之外期货交易所会员制的改造不彻底也导致了监管不严。

对于期货市场防范逼仓事件的政策建议:

1、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的控制体系将有效控制期货市场的风险,为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奠定制度基础。

2、实行仓单交割和现金交割制度。仓单的流通,意味着期货交易的交割环节与现货市场发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合,使期货价格越显合理。

3、合理布置交割仓库,减少交割成本。合理的仓库布局对扩大市场辐射面,便于生产者、经营者套期保值交易有积极作用,也有助于吸引大批现货商加入到套期保值的队伍里。

4、科学设计期货合约。国内不少的逼仓事件都与交易品种不合理有关,科学的期货合约可以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5、适时推出大品种,合理升跌水标准。适当地上市大品种可以有效抑制投机,使投资者参与交易时更加理性,交易所便于防范风险,期货市场也日趋稳定。

6、改善投资者结构,培育套期保值市场。如果投资者结构合理,既有大量的机构与散户投机者又有大量的套期保值者,市场信息来源十分充分,投资者队伍实力比较均衡,那么将大大减少操纵市场的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期货案例分析之国外期货市场早期逼仓事件

期货违规案例汇总110311 第7篇

一、期货从业人员违规案例

【案例1】作获利保证 欺诈客户

某期货公司市场开发人员梁某,在开发客户过程中与客户李某私下达成代为操作并且盈利按比例分成的“全权委托”约定,但因市场风险,截止2010年4月底李某期货账户亏损100多万。由于心虚,梁某未向李某汇报真实交易情况,反而谎称盈利。后来李某在查询账单时发现交易亏损,便向梁某质问,梁某竟不辞而别,不知去向。为此李某以账户亏损,梁某控制和更改自己账户交易密码,未经自己指令擅自且频繁进行期货交易,有套取手续费之嫌为由,向期货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期货公司对其工作人员梁某的行为负责。

【评析】本案例中,期货从业人员的主要违规行为包括:

1、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期货公司不得向客户做获利保证,不得在经纪业务中与客户约定分享利益或者共担风险”。梁某违反此项规定,属于欺诈客户的行为。

2、梁某违反中国证监会禁止从业人员代客户决定交易指令的规定,私下代客户做单,交易过程中还企图隐瞒亏损事实,谎称盈利,严重损害客户利益。

3、梁某不辞而别,导致其所在期货公司蒙受损失,反映出梁某缺乏基本职业道德,期货公司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以维护公司及客户的合法权益。

【案例2】以客户为反向指标 缺乏职业道德

某期货公司的投资咨询人员马某同时为甲、乙、丙三位客户提供交易辅导。由于甲的交易水平较差,经常亏损,马某便以甲为反向指 1

标,对乙和丙说:“甲做单亏损率很高,你们可以和他反着做。”乙和丙听从了马某的建议,于是在每次甲下单后,马某便将甲的头寸方向告诉乙和丙,乙和丙按照甲的反方向进行操作。不久,乙和丙小有收获,便到处炫耀,结果期货公司的所有客户都知道了此事,甲客户到期货公司大闹,公司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久,该期货公司辞退了马某。

【评析】作为投资咨询人员,马某的工作是对客户进行辅导,提高其交易水平,但马某却利用客户做单水平不高,为其他客户树立“反向指标”,其行为违反了《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二项“保守客户的商业秘密”这条基本的执业行为规范准则。

【案例3】违反开户程序 造成公司损失

某期货公司交易部张经理说服一家粮食企业参与期货交易,该企业副总经理王总对期货很感兴趣,同意开户交易,并亲自到期货公司办理开户手续,但由于该企业法人代表出差,王总无法拿到书面的开户授权。张经理当场打电话该企业法人代表,对方答应出差回来后补齐授权手续。

之后,王总催促期货公司开户着急下单,张经理碍于情面同意其先开户,存入50万元保证金,并允许王总下单交易。不料第一笔交易就出现亏损,几天后企业法人代表出差回来,到期货公司表示不愿意做期货,也不认可王总的交易行为,要求撤回全部资金。期货公司为避免亏损扩大,果断采取平仓措施,结果造成五万元亏损。后经双方反复协商,期货公司赔偿了部分损失。

【评析】在期货公司经营中,期货投资持有的高风险性,参与各方素质参差不齐,反悔、变卦甚至设局敲诈等情况都是常见的风险。

因此,期货公司及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司的各种规章制度,本着对客户和公司高度负责的态度小心谨慎、恪尽职守。

本案例中,张经理碍于情面,允许客户在开户手续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下单交易,其行为违反了公司有关开户管理制度规定,埋下风险隐患,最终给公司造成损失。

二、期货公司违规案例

【案例】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开展自营业务、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结算数据和财务报表。

2003年11月至2005年8月,A期货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替股东公司归还贷款本息和违规进行期货自营业务行为。挪用金额最高时达到约1683万元。其中,自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A期货公司以B君、C君及其股东公司的名义在三大商品交易所违规从事期货自营业务,共亏损约74万元。

为隐瞒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自营业务的违规事实,A期货公司在2005年4月和8月接受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的过程中,向监管部门提供了虚假的财务报表和交易结算数据。

【评析】本案例中,A期货公司在保证金安全存管制度、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制度等环节出现问题,其主要违规行为包括:

1、挪用客户保证金。违反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 “期货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属于客户所有,除法定可划转的情形外,严谨挪作他用。”的规定。

2、违规开展自营业务。违反了《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七十条

第五款有关“期货公司有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期货自营业务”的规定。

3、向监管部门提供虚假结算数据和财务报表。违反了《期货交

易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和非期货公司结算会员应当保证期货交易、结算、交割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的规定,构成了第七十条第八款“不按照规定向国务院期货监管管理机构履行报告义务或者报送有关文件、资料的”;第十一款“伪造、涂改或者不按照规定保存期货交易、结算、交割资料的”的行为。

白糖期货案例 第8篇

我国期货市场起步于改革开放后, 由于市场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88学者专家建议通过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我国开始了探索期货交易之路, 1990年正式开始起步, 经过20年的发展, 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到2009年底我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居全球第一。

白糖是一个特殊的产品, 其自身是工业产品, 具有工业产品的性质, 但其产品的原料甘蔗和甜菜是农产品, 因此白糖又具有农产品的性质, 因此白糖价格相对于其他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更长, 波动幅度更为剧烈, 2008年白糖每吨价格不到3000, 但到了2010年末每吨价格高达7000元。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白糖企业具有强烈的套期保值需要, 白糖期货自2006年1月6号上市以来, 成交量一路上扬, 到了2012年末, 成交量已位居全球首位, 但白糖期货市场是否有效, 是否能履行其最重要的职能———价格发现功能, 一直困扰着参与白糖期货交易的各方投资者。

一、文献回顾

价格是市场的核心, 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形成和发现均衡价格, 然而在只存在现货的市场上, 白糖生产企业只能按照现在的价格静态的预测未来的价格, 无法动态的预测未来一段时期供求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就导致白糖生产企业只能依据当前的价格安排未来的生产, 价格调节的滞后导致了白糖市场呈现周期性的循环波动, 即经济学上描述的蛛网模型。由于价格信号的误导, 常常造成白糖产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降低了生产企业的预期收入, 严重挫伤了白糖企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白糖存在期货市场的情况下, 由于期货合约时标准化合约, 且集中在市场上公开进行, 参与者众多, 交易结果基本反映市场中不同主体的参与者对白糖未来价格达成的共识, 白糖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合约的均衡价格判断包含未来供求关系信息的预期价格, 有效的组织生产, 避免陷入蛛网困境, 进而控制成本, 提高利润;与此同时, 市场需求也会在期货价格的引导下, 不断收敛于新的市场均衡点, 因此, 白糖期货价格的前瞻性有助于避免白糖市场出现周期性循环波动, 促进了白糖产业的稳步发展。

此外, 众多学者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期货价格的形成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影响力比较大的是持有成本理论和仓储理论, 虽然各自的出发点不同, 理论模型也不尽一致, 但对现货价格受期货价格影响的观点完全认同。持有成本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由希克斯完善, 该理论认为在动态的市场上, 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与持有成本之差, 如果期货与现货的差距过大, 套利者的存在最终会使现货市场价格反映期货市场价格的预期。仓储理论是由沃金提出, 该理论认为边际持仓成本是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差异大小的关键因素, 随着到期交割日的临近, 边际持仓成本逐渐递减至零, 现货价格等于期货价格。

白糖期货市场要想发挥价格发现功能, 首先期货市场需要吸引大量的不同投资主体的交易者参与公开竞价, 不同的投资主体掌握的信息不同, 有不同的成本考虑, 白糖期货的成交价格才能动态、连续的反映整个市场对白糖价格的预期, 其次期货交易必须透明, 期货交易的参与者获得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 形成的期货价格才会真实的反映未来的供求关系;与此同时, 还要求白糖现货市场规模大, 接近完全竞争, 期货价格出现大幅异常波动才会因大量的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存在而迅速平复, 避免期货价格由于过度投机导致变动趋势与现货价格变动趋势不存在拟合关系。

有效市场假设最早由萨缪尔森 (Samuelson) 于1965年提出, 他认为如果价格能完全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那么价格是随机波动的。1970年法马 (Fama) 在此基础上完整的定义了有效市场, 他认为有效市场是市场的价格应该充分反映所有相关的信息, 因此任何人不可能用其他方式或其他渠道获取超额收益。他根据价格反映信息的效率的不同, 将有效市场分为三类:一是强势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包含了所有信息, 包括所有历史价格信息以及公开的和未公开的信息 (即内幕信息) ;二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历史价格信息以及公开的可得信息;三是弱式有效市场:市场价格仅仅反映了历史价格信息。在此之后, Dikey和Fuller以及Malkiel等众多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 使有效市场理论逐渐成熟。

对于期货价格效率的实证分析, 国外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1960年Larson用序列相关法研究美国玉米期货, 证明期货价格波动不具有相关性。1983年David Bigman等最早对农产品市场 (主要是小麦、谷物和大豆)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简单线性回归, 通过F检验认为无效, 但由于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传统的线性回归容易出现伪回归。因此, 在1987年Engle和Granger首先提出EG两步法的协整检验, 为研究两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但是该方法不能做出参数推论。Johansen和Juselius继承EG理论,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影响, 在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1995年Zapata用Johansen检验分析美国玉米和大豆与CBOT的相互关系, 证明市场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1996年Mohanty用协整检验分析美国小麦价格, 证明其受加拿大小麦价格引导。2003年Jian Yang通过分析国际小麦价格, 证明国际间的小麦价格不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内外对于白糖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尚不完善, 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来探讨此问题。

二、Granger因果检验

1. Granger因果检验的理论基础

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在统计上揭示了变量之间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但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检验, Granger提出了一个判断因果的检验, 解决了x是否引y起的问题。如果在的预测中有帮助, 或者x与y的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 就说明x是y的Granger原因。其检验模型为:

服从F分布, 其中RSS1为H0成立条件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 (公式1) 的残差平方和, RSS2为无约束条件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 (公式1) 的残差平方和, p和q分别为y与x的滞后阶数, T为样本数据个数。如果S大于F临界值, 则拒绝原假设;否则接受原假设, x不能Granger引起y。

2. Granger因果检验

我国白糖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但究竟是白糖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 还是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 或者二者互相引导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下表是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

在检验过程中, 根据AIC最小的要求选取的滞后期数是滞后一期, 结果在检验的原假设“BTQH不是NNBT的Granger原因”时, P值为为0.019, 能通过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 即在5%显著性水平下, 白糖期货是广西南宁白糖现货的Granger原因。同理, 在5%显著性水平下, 广西南宁白糖现货是白糖期货的Granger原因, 由此可见, 我国的白糖期货价格的波动和白糖现货价格的波动是互相引导的。

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论说明了我国白糖期货价格波动的和现货价格波动互为因果关系, 相互作用, 互相影响, 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能够发挥一定的预测作用, 现货价格反过来也能预测期货价格都趋势。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 (美)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3]Fama, Eugen,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Work, JournalofBussiness, 1970.

[4]Larson, Measurement of a Random Proeess in Futures Prices, Food ResearchInstituteStudies, 1960.

[5]David Bigman, Futures Market Efficiency and the Time Content of theInformationSets, TheJournalofAgricultureEeonomies, 1983.

上一篇:练口才的绕口令下一篇:淄博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