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2024-09-10

图式语言课程小结(精选6篇)

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第1篇

“图示语言”课程

为期四周的图示语言课程就要接近尾声了。临近期末,感慨颇多。作为一个美术理论专业的学生,大一伊始,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自己动手画画、创作;随着近一年来对该专业不断深入的学习与思考,我觉得自己动手创作,感受每一个小小的成就感和每一个小小的迷茫与纠结,还是大有裨益的。

记得第一天上课,雷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品。那许许多多的装置艺术真是让我眼花缭乱,有的寓意一目了然,有的要仔细推敲、揣摩——然而,我并不明白装置艺术存在的意义。后来,我校有幸请到徐冰老师来为咱们演讲——那天多媒体教室里人山人海,我找不到落脚的地方,于是趴在窗台、竖着耳朵、探着脑袋向教室里张望——这是第一次,我带着那样一颗真挚热诚的心,作对艺术的致敬。以后,我去了武汉美术馆观赏了徐冰老师及其学生的关于装置艺术的作品展,收获很大。我以为,装置艺术是现代艺术从二维画面过渡到三维立体实物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是现代艺术观念的进步。装置艺术包括其观赏价值和艺术家赋予它的意义。但是,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就该后现代兴起的艺术分类曾指出,“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

在武汉美术馆内,有一个反战争主题的大型的装置艺术展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照片中,艺术家把韩国的某个战后废墟改造的很唯美,我深感艺术有如此之魅力,把原本残酷、丑陋的东西以血腥的、美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战争与艺术的关系的更多的思考。此外,还有用模糊的镜面映射人像,表现人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自我的,有用制陶影像,追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等等。我逐渐体悟到,装置艺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产儿,以一种前卫的表现手法,反应了当代人的困境与思考。

最后,谈谈我们组在创作时遇到的一些困难与解决办法。

刚得知创作要求时,大家都很活跃地参与讨论;通过一个星期的筛选、整理,最终拟订了两份方案——“工业反哺”与“失心木偶”。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才发现之前的很多想法并不可行,如,铁丝过硬、可塑性有限,易拉罐搜集困难等等;雷老师与助教都很耐心、负责,热情地给我们出点子。且许多原来咱们计划着能一天轻松完成的活儿,做起来才发现不那么简单,多耗了很多时间。中途,组员们有因意见不合发生争执的;有努力尝试后失败了,想放弃的;有抱怨天热、活重,手被刮伤的——每每这时,当看见其他同学认真工作和自己辛苦做的半成品时,倒也有了继续工作的动力。最终,我们小组按时完成了作业,看见那俩注入了很多心血的小家伙,觉得不胜亲切。

做该“装置作业”时,我渐渐认识到那些优秀的“装置艺术品”需要艺术家注入多少心血。这是第一次,我脱离了纸质的、平面的美术创作,尝试做立体的美术作品。

总之,这一个月的美术课,我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意义。贡布里希曾在《艺术的故事》中写到:世界上没有艺术这回事儿,只有艺术家而已。我以为,每个好的装置艺术作品中该是有一些体现永恒的、共性美的东西;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个性,及该时代对艺术家思维的影响。

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第2篇

转眼又一个课程将告一段落,这一个多月的素描训练,不但提高了我的绘画技能,同时也帮助我更进一步地理解绘画的本质和要求。

此课程的内容是“造型语言素描”,第一周,我们就“素描语言”做了一些尝试,以后几周,我们回到基础,练习素描造型。

记得徐老师第一堂课声情并茂地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毕加索的一些轶闻趣事,向我们揭示了现代艺术中的一些炒作成分,及用数学方法对某些绘画本质的问题给出了奇妙的答案。印象最深的,是他向我们提问“圆、三角形、长方形这三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哪个最简洁”;同学们面面相觑,但跃跃欲试,答案五花八门,却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徐老师用美术理论的知识给出了答案——长方形最简,因为构成该图形的线段只涉及两个方向。当然,我相信还会有其他的答案,但此思考方式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明白了:许多看似奇奇怪怪的问题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严谨例证。

而后一周的课程都是就关于如何“最简画面”所做的尝试。

我们共上课六周,两周静物,四周人物。上学期基础课课程的内容比较生僻,一下子把我从高中时对绘画中规中矩的定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艺术世界,促使我对“何为艺术”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近几周,徐老师又鼓励我们回到基础,让我再次拿起画笔,静心观察、思考绘画的对象,经营布置整体画面,对我绘画技巧的提高还是很有益处的。

最后,谈一谈素描吧。

素描来自西方,隶属于欧洲绘画。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素描是由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版画发展而来的。这种早年流行于德国的民间绘画类似于中国的作圆——起初只是一些出自民间作坊里的宗教题材的版画,随后在民间广泛流传——但那时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存在。直到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发现了其独特的表现魅力。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画家马萨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发明并运用了透视学、解剖学和构图学原理,为素描表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逐步完善了素描。从此,素描便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绘画形式在欧洲画坛独树一帜。

故现在所指的素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它涵指一切单色的绘画,如上文所说,它起源于德国早期的民间木刻版画;狭义上,它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文艺复兴及以后的艺术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素描同时是一种造型艺术,它的目的是在两维的纸面上创造三维的立体形态。造型的准确和内在结构的科学是最为重要的。

我念的是美术高中,绘画,尤其是素描,在那时开始走进我的生活。那时,我们把苏派的那一套绘画理论体系看作拿高分的捷径与学习的关键;美术老师教学很严谨,十分重视实物结构与构图完整,对笔触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但是到了大学,通过近一个半学期的学习,我看到了绘画的生动性与多样性,更深层地理解了“艺术”一词。我以为,要学好绘画,我们既要重视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也要敢于大胆尝试,有创新精神。

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图式的艺术语言 第3篇

一、中国当代油画更关注人的生活现状

中国加速进程的城市现状下, 过度膨胀的城市空间以及跨越了西方近百年历程构成了现下中国现代化的城市, 都市人急速膨胀的物欲需求、越来越被忽视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及西方文化的反渗透等则是构成了当下中国都市人生活的主要社会形态, 而中国当代油画则更多是立足这种社会现状, 紧扣城市快速发展的脉搏, 人物图式下大多是被这种现代都市文化所影响到的群体, 尤其是都市年轻人作为其创作的主要对象, 构成了中国当代油画最重要、最主流以及最广泛的艺术表现形态。

作为这种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油画典型, 杨少斌的油画人物即为城市体验的真实感受, 极富渲染力的将都市生活中色欲、偶然以及暴力的故事通过狂乱、混沌手法将这种内心感受直白的呈现在油画作品中。而《飞了》的作者曾梵志则是用一种类似神经质的油画表现语言生动形象的将都市大环境下年轻人生活的“病态”灵魂以及“变态”意识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 因其叙述性的特征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震撼力, 更能打动人的灵魂, 十字架的眼球, 面具一样的面容, 充分将现下年轻人灵魂中的痛苦隐藏起来, 而谁也无法预料的危险则是深深藏在美丽的花朵下, 就好像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即便是对物质的无限索取也难以弥补这种现状下年轻人苍白而无奈的灵魂。

二、以自然为切入点关注当下人的生活状态

《中国故事》的作者吴涛则是采用一种极抽象的形态结合以一些数字符合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粗犷人体巧妙交织在一起, 从而形成一种令人匪夷所思而后触目惊心的人物艺术表现形式。其作品强烈的精神隐喻性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另一方面, 这种人物艺术表现图式则是更多的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世界这些转瞬即逝的自然关系充分呈现出来。

朝戈的内心深处总是存在着个人经历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辽阔荒原中行走的人虽然是孤独的, 却是灵魂上真正的自由, 然而将这种精神自由投射到现代都市生活中, 则是会陷入精神的孤独, 从而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边缘人, 这正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写照。

至于孟新宇的作品则更多是想要将西方的表现主义和中国画中的意境充分结合起来, 以写意的触笔以及当下生活中浓郁的民间色彩, 充分表现出东方诗韵的黄河流域风情以及淳朴的民风民情, 在宏观和微观中画面的构成则是更多呈现出源于生活又游走生活边缘的静态, 因而更是作者内心真实的精神家园, 并且在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相关物种逐渐灭绝的今天, 作者也暗示人类要多保护自然环境。

三、农民、工薪阶层为体现图示的艺术语言

油画作者的趣味往往是与其所生活的社会是一致的, 成功的油画作品即便是间隔几个世纪, 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心声仍旧能够有利的传达到我们的眼睛中来, 供人们辨别民众复杂而无穷无尽的生活状态。当代油画始终立足于发扬艺术人文关怀的社会精神层面, 这方面的代表有郑艺、罗立中等。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 底层民众特别是背井离乡的农民总是能引起人们的相关联想, 人们往往都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来感受这些人物形象的。从古至今, 农民、农民工始终是社会中最大的生活群体, 而他们往往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他们的辛勤工作不仅是片面的满足于他们的个体生存需求, 更多还是这个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以致他们筑起人类生存的城市空间。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罗立中就一直忠诚的描绘他精神世界中的农民图式, 在早期画家们更多还是立足于写实的手法, 而20世纪80年代的《父亲》更是成为这种图式中的一座丰碑, 而画家们一改这种手法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转而开始尝试德国表现主义泼辣奔放的画风, 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人物图式相结合的手法, 将作者最原始的情感直接注入到农民图式的艺术中来。

而郑艺的作品也是忠于黑土地上的农民图式为主要艺术追求, 将人物图式安排在黄金分割线的视觉中心上是他的作品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更能突出画面中的主体。他的画面多是采用写实风格、相关人物专注的神情以及坚韧不拔的一例来变现画作群里对美好生活的充分向往, 并且在郑艺的艺术作品中, 人物、动物、作物等都具有了表情, 那是艺术家通过独有的内在感情对天地人的内在沟通所实现的, 而他所采用的这种特殊的艺术图式也成为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精神符号。

总结

显而易见, 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图式的艺术语言还有很多难以梳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客观真实的、虚幻想象的以及梦幻臆想的相互交织有机交融, 不管怎样一种人物图式都是艺术家现实生活和个体情感体现的结果, 艺术家将本身的精神特质以及内在气质附加在这些特有的人物图式中, 而艺术家个体本身也是社会精神渗透和感染过的个体。

摘要:油画语言并不单单只是一种片面的绘画手段, 对于从事这门艺术的创作画家而言, 对油画语言的发展历程以及审美价值的研究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 油画语言对于创作画家而言如日常汉字语言使用一样具有同等重要性, 所传达的正是创作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中国当代油画更是进口社会发展的脉搏, 从关注自然、亲近社会以及贴近现实等多层面出发, 除了风景、静物, 在表达形式上更是多以人物图式艺术为主, 其主要创作特征为写实、表现、抽象、精神转换以及个性表达等。

关键词:中国当代油画,人物图式,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 (美)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 (德) 马科斯·多奈尔著, 养鸿晏, 杨红太译.欧洲绘画大师和材料[M].重庆出版社, 1993.

图式语言的对话 第4篇

作为时代因素影响下的一员,我的艺术观念的生成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出生在60年代的我们,短暂的经历却赶上诸多社会与文化变迁:在“文革”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初等教育;大学期间赶上新潮美术迭起、艺术观念更新的文化焦灼期——精神领域受到来自西方的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的冲击;从学院走向社会时,又适逢一个新的文化转折期。这种特殊的经历与社会剧变叠加在一起,直觉引导自己的艺术视角对准当下现实与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确切的位置。与此同时,伴随社会科技进步,工业化、都市化、商品化成为时代特征,社会学意义上的“大众社会”正式形成,出现了一个以都市大众为文化艺术主体的形态,引发了对往昔的文化记忆与流行的商业文化的反省和深思。以入微的观察态度切入社会,用对比、批判、调侃、戏谑的方式去审视现实,从文化与精神领域的各个方向去品味和表现身边的人和事,以讽喻性的笔调述说都市的寓言、世风的批判。

从艺术观念及文化特征上讲,艺术家对社会变迁的敏感使其作品具有一种体验的深度,当我们将个人经历的印记融解到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之中时,便显出其独特的视角。因此,这种艺术状态是非常“个人化”的。

在今天,技术媒介的丰富多样,不同画种之间的技术、媒介材料的互通,促使绘画的形式语言的改进与多样成为必然。重要的是根据艺术家自己真实的需要,选择媒介、语言、主题,以充分表达画者的观念和心态。探寻绘画语言的代表性、塑造形象符号的独特性是绘画者所关注的。

我的作品分为三种材质媒介形式:生宣纸上工笔形式的作品:照片上的丙烯绘画作品:布面丙烯、混合材料作品。工笔形式语言在生宣纸上、照片上、亚麻布上均能体现。

作品中许多诗意与画意的思考是由生活引发的——京剧与摇滚乐,朋克、嬉皮与民间艺术,闭塞的乡村与喧闹繁华的都市,高耸的摩天楼与老胡同,电脑、时尚与民族传统文化……我是在纸上导演了一幕幕舞台剧,讲述了一个个时尚的当代众生故事。曾经在京剧界结识了一些朋友,常去演出的后台拍照,帘子一挑,“守旧”放下,前台欣赏的是戏,后台看到的是景儿:生旦净末丑,垂名青史的古人们做着与你我同样的事情——红脸的关公吃着油条,白脸的曹操抽着香烟,千娇百媚的贵妃喝着可乐,楚楚动人的虞姬嚼着汉堡包……置身他们中间,我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男扮女装的旦角儿款款走来,举手投足间那惊人的美艳令人不禁怦然心动,传统的奢华与现代场景的交融,拉近了古代与现代、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时空距离。谁说这古老的剧种与现代社会难以合拍,换个角度看,不是颇具“后现代”式的幽默吗7正是从中受到启发,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天空。

2004年与法国时尚摄影师Yann Romain合作,开始了我“照片上的绘画”的工作,即在布面精细喷绘照片上进行绘画。与Yann合作的宗旨是一个西方人的眼睛里看到的摄影世界与一个东方人的脑中的绘画思维相遇,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生存背景、文化环境因素,所造就的碰撞与相遇,有着现实与荒诞的意味。

2007年美国圣地亚哥大火灾,2008年“5·12”四川地震,我都曾到过现场。这些人类不可控制的灾害残像给我强大的震撼,感觉它预示了一种社会与文化被自然破坏的残像氛围。当站在一幢幢火灾废墟旁,残像中依稀捕捉到那旧日的辉煌与鼎盛的文化胜景及温暖的市井生活。关注灾难及背后所产生与呈现的内涵,由此产生了《废墟神话》这一系列作品的想法。

作品《废墟神话》系列之一是在美国圣地亚哥火灾的背景下,画面显现一种神秘的神谕气氛:飘渺的中国天神:带防毒面具的惊恐的面孔:死神(骷髅)戏谑的手势与朋克的发型,暗示着死而无畏的摇滚精神:一个孕育着新生命的母亲的放声狂歌,是生命的呐喊与命运相抗的勇者之歌。《废墟神话》系列之二在带有暗示意味的一种文化和社会废墟中显现的残像的背景下,显现或描绘着背后两种文化与社会境况的比较,一些带有寓意的形象——戏剧装束的女人搂着从废墟中冒出的骷髅,是对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暗示;像动物一样叼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影射了社会与人们的心象,是对家庭与教育的忧虑;远处神通广大的孙行者无奈地看着这一切;画意通过摇滚青年愤怒的指引传达出来。借助京剧与西方艺术的一些符号形象,体现生与死、昨日与今天、传统与当代的交错,从人文生活多种意义与层面上延续文化比较这一主题。

认知图式与语言理解 第5篇

认知图式与语言理解

概述了有关认知图式的`理论成果,讨论了认知图式在语言理解中的意义和作用,并以英语为主要研究语料对部分图式进行了例证说明.

作 者:伍腊梅 作者单位: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中国包装工业英文刊名:CHINA PACKAGING INDUSTRY MAGAZINE年,卷(期):200297(7)分类号:B84关键词:认知 认知图式 语言理解

图式语言课程小结 第6篇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以抽象、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形式储存于我们的`大脑中.这种知识形式可以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外语学习可以看做是这两种知识的建构与重构过程.本文指出语料库资源和工具在教学应用中可以为学习者的外语知识的图式性建构和重构提供基础,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外语.

作 者:徐曼菲 何安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2004 27(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图式理论   语料库   外语教学  

上一篇:动画专业怎么样 就业方向与前景下一篇:二线城市(珠宝)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