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2024-07-22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精选8篇)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1篇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张庄村由两年前的后进村、脏乱村、上访村、集体经济负债村发展成为市级先进村。目前,张庄村社会安定、村民安居乐业,村集体经济富足,这与村两委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着力实践是分不开的。

1、增加收入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加强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石,张庄村集体经济早已是个空壳,因此,增强集体经济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首要任务。村两委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村辖域内,205国道南侧,利用闲散地块和河道沟渠垫土平整,对外转让,进行招商引资,并规划为工业小区,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与10家企业达成出让协议,目前有3家企业已入驻工业小区。由于出让工业用地,村集体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效。长期以来,由于张庄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洪涝和干旱灾害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村两委及时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先后投资185万元,清淤沟渠18万立方米,建成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平原水库一座,并建成小型水利配套泵站3座,加大了蓄洪排涝能力,确保了农业轮作和春播抗旱的生产。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采取“走出去看看,引进来示范”的工作出发点,打破已往的传统种养业观念。村两委成员先后到邢台、宝坻等地进行参观考察,今年春,投资20万元,引进40亩的大棚蚂蚱养殖项目,已获得成功,经济效益可观。在种植业上,村两委看准了无籽西瓜的发展前景,主动与浙江籍农商洽谈,去年底引进浙商资金120万元,占地面积300亩的大棚无籽西瓜种植项目,目前,无籽西瓜的销售量在天津、北京市场上供不应求。针对以上两个项目,村两委决定,今后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区进行推广,使之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4、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村两委班子6名成员中,有4人开办企业,两委成员深知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就是对张庄村一户村民的帮助。因此,把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作为村两委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村集体先后出资10余万元,对民营企业的水、电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目前,张庄村有民营企业20家,比两年前增加9家,企业员工400人,比两年前增加200人。两年来,吸收本村新增就业人员近百人。

5、以村民中心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村民的公共道德素养。党支部成立初期,党支部成员深深感受到,如何凝聚人心,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党支部认真调查研究,决定建立村民中心,为全面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构建平台。XX年,投资54万元,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的“村民中心”办公楼完工。红白理事会、民事调解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并积极发挥作用。还先后出资5万多元,购置了健身器材、文化娱乐用品和各类图书XX余册。村民中心的建成,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文明素质,还增强了村民的向心力。

6、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两年来,投资13万元完成了村内8条街道的砌砖路面硬化工程;投资近10万元完成了村内全部亮化工程;投资15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实现了24小时供水。目前,村党支部有一个更大的设想,准备把整个村庄进行迁址,迁移后,村庄占地面积由现在1000亩将缩减到100亩,腾出的土地用于民营企业发展,这个规划已上交上级有关部门。又规划修建6公里长的环村路和两条入村路,既兼顾现在的老村庄,又为建设新村做好充分的准备,目前路基工程已经完成。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2篇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提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伟大的实践呼唤和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主题是发展、关键在落实。

只有落实,才能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和行动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和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很快就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非易事。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观念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仍然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有的还在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所谓的发展,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事实上,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只有在深入实践和认真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跟上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只有落实,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等。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理论。但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不落实到实践中,也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重要价值和巨大威力。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只有落实,才能不断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理论指导和推动实践,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因此需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才能不断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并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重点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上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

把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把全面发展的目标变为现实,就必须在实践中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同和谐社社会建设的任务统一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

把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把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最重要的就是在组织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时,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坚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发展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协调统一。

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必须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大力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加大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必须在控制人口上下功夫,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确保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就必须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凝聚人心的旗帜。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就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保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各项任务,都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去实现。当前,干部队伍的素质从总体上与治国理政的要求是适应的,各级领导干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素质不高、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因此,要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正确的决策和思路,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来保证其落实。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就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3篇

1.“兴机”是“富民”的重要条件, “富民”是“兴机”的根本目的。

农业是基础产业, 是万业之母业, 农业关联全局, 维系各方。农业兴、百业兴, 农民富, 国家富, 农村稳, 天下稳。农业不仅是关系国脉的重要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农业也是衍生其他各业, 并与之兴衰存亡的根本, 可以说是“唇齿相依, 唇塞齿亡”。正是这样, 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生产力, 首先是衍生于农业这个“母体”, 然后又“反哺”农业、服务农业的新兴生产力。

2.“兴机”是“富民”的推进器, “富民”是“兴机”的动力源。

毫无疑问, 农民收入的增加, 是建立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的。而作为科学技术结晶和载体的农业机械, 正是生产力不断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可以这样说, 现阶段农民收入的增加, 是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之上, 并逐步向富裕的现代化水平迈进的。因此, 从总体上讲, 在这种基础上的收入增加比原来由温饱水平向小康水平迈进的收入增加其跨度要大得多。而相对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充当这个“推进器”的只有农业机械这个先进生产力。因此, “兴机”就是富民的推进器。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个“推进器”本身的科技含量也将不断提高, 其“推力”也会不断加大, 从而使推进富民的速度也将随着不断加快。

3. 努力实现“兴机”与“富民”的双赢。

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农民购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机是产生于农业这个“母体”, 农机的发展又依附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必然波及到农机化事业。因此, 面对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我们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把农民购机与农民增收扭在一起抓, 力争“兴机”与“富民”的双赢。

4. 深化认识, 确立“兴机富民”战略的新理念。

要用大产业、大农机的思想, 谋划和运筹“兴机富民”行动。农机行业要走出就农机抓农机的误区, 跳出农机兴农机, 破除传统的农机发展模式, 用大经济、大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大农机。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把农机发展的思路延伸到农、林、牧、副、渔, 种、养、加、运、销, 以及产、学、研和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方面。要在发展中坚持大、中、小相结合, 注重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 坚持把发展主机和发展配套机具相结合, 注重大力发展配套机具, 努力提高农机的使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更好地为农民增加收入。

5. 盯紧市场,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农机产业。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农产品市场都会发生大的变化, 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的调整, 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扭亏、农民增收的重大课题。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调整农机结构, 让农民从农业结构调整中增加收入, 让农机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发展。

要盯紧市场, 必须掌握信息, 否则就是盲人瞎马、迷途误路。农民增收要靠信息, 农机发展同样要靠信息。在注意大市场、大信息方面的同时, 重点要注意与农机发展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动态, 即省内外先进农机具技术的发展动态, 本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和农民购买农机的心理动态,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做到避免大风险, 争取多受益。在注重收集国内外最先进农机具和技术的同时, 坚持定期向农民及农民机手发出问卷调查, 把外情与内情, 下情与上情进行结合, 围绕本地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尝试。

6. 贴近农民, 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变化的大市场, 必须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农民机手有效地组织起来, 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 这种组织, 可以是紧密型的, 也可以是半紧密型的。这种组织可以是龙头企业, 也可以是各种协会和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 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 形成利益共同体, 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 解决农产品加工难和买难的问题;又能调剂农机的余缺, 开展本地和外地的跨乡乃至跨省区作业, 使农机作业率和收益率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7. 抢先登高, 用高新技术兴机,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机具富民。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传统农业和过时的农机具及操作办法都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完成“兴机富民”的使命。对应“入世”给农业和农机带来的挑战, 必须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的产业。农机科研人员, 要结合我县的县情, 站在科技前沿, 登高望远, 克难奋进, 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提供全过程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同时, 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都市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系列化的农机服务, 也是农机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机工作者的新课题。农机推广部门要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为契机, 密切掌握县内外行业信息, 加速传统农机技术的更新换代, 及时向农民机手推广最先进的农业机械和技术。这样, 既可以帮助农民加速致富, 又能引发农民购机兴机的热情。

8. 加大投入, 把“农机化服务”作为新产业来办。

我国有13亿人口, 有9亿多农民。作为直接为农民、为农业服务的农机, 既是一个重要的行业, 也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新兴产业。可以说, 发展农机就是发展农业;支持农机, 就是支持农民。换句话说, 没有农机的发展, 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 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因此, 各级政府都要加大对农机的投入, 把农机化服务作为新形势下的新兴产业,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 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要活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积极争取政府对农机生产者更多的支持, 同时还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 以不断鼓励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增设农机贷款保险业务, 积极支持农民贷款买农机具和放心使用农机具。农机化服务要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 要突出经济效益, 在服务农业, 服务农民中大力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不断增强服务后劲, 逐步形成一支势力强劲的新兴产业。

9. 加强培训, 努力提升广大农民及农民机手“兴机富民”的内功。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4篇

【关键词】和谐管理 学生管理 体现及实践

高校平日之内的同学管理,搭建了互通的桥梁,联系着院校以内的师生。和谐特性的管理,能创设最佳情形下的师生关系,形成班级范畴内的优良风气。注重细分出来的管理细节,就要明辨同学心态,协助他们去真正成长,并学着接纳班集体,提升学业层级。促动全面进展,就要建构互通的民主桥梁,让班级以内的各个同学,都参与惯常的班级管理。随时发觉矛盾,并化解掉这样的矛盾,助推学生管理特有的进程。

一、打破惯常的管理途径

和谐管理依托的细化步骤,包含了首要特性的目标设定;在这以后,还应创设和谐态势下的管理路径,突破并更替惯用的管理流程。这样做,完善了既有的规制机制。

(一)改造单一的路径

高校范畴内的学生管理,要促动成效性的提升,就要更替旧有的管理路径。这是因为,惯常用到的管理流程,凸显出单一的弊病;创设新颖的形式,才能与新时段的学生特性吻合。若单纯依凭规模偏大的院校活动、惯常提到的宣传等,很难调动起同学应有的参与热情。为此,要明辨院校以内的学生实际,对现实特性的生活疑难,给予真实的注重。管理者要明晰同学的思维,真正去协同他们,化解关涉思想的、关涉平日生活的疑难。

例如:高校各个层级的同学,都面对了偏大的就业压力;同学担心没能寻找出适宜的岗位,因此存留着深层级的思想困扰。管理者倾听了这样的心声,就要主动去查验同学的思维状态,经由平日谈心、专门特性的就业指引,来协同同学化解掉思维困惑,重树关涉就业的信心。

(二)预定多样机制

创设的多层级制度,都要兼顾科学特性及对应着的人文特性。第一,学生管理特有的机制,要依循同学成长这样的固有规律,注重去指引同学,明辨自身权利,并积极去接纳及履行责任。第二,建构出来的机制,要考量多层级的感情需求。这样创设的新颖机制,才会被同学接纳。尊重多样态势下的学生个性,让平日之内的活动,适应变更着的同学思维,促动同学去参与。第三,学生管理关联着的机制,要凸显出相对稳定这一特性;与此同时,又要明辨变更着的身边环境,依循因地制宜这一总体指引,明辨真实状态。

二、提升素养层级

(一)个体素养的渐渐提高

院校选出来的管理者,要拥有高层级的素养及水准。学生管理特有的主体,要明辨自身素养的弊病,着力去不断提升。从本源上看,管理者既有的素养水准,关涉着整体架构下的管理进展,也密切关联着院校之内的同学素养。管理者配有的素养,要凸显出综合特性及复合的特性。复合型架构下的能力素养,被看成素养范畴内的侧重点。要着力化解潜藏着的多种疑难,不断创设管控的新颖思路,化解各个时段的新难题。有着拓展特性的创设思维,也会感染院校以内的同学,培育同学应有的创造特性。

例如:学生工作依托的管理者,可以创设周末时段的交谈时间。在这个时段内,聚集班内的一切同学,选取校园以内景色优美的某区段,与同学互通心声。在愉悦及轻快的总体气氛之内,同学更易敞开,让管理者明晰真实心态。比对惯常见到的课堂授课,周末时段的交谈,凸显出更高层级的创新特性。细分出来的管理素质,包含了侧重特性的人文素养。要把班内的同学,當成家人去培育及关爱,让他们体悟出真实的关心。

(二)总体结构的更替提升

队伍结构管控着细分出来的内在要素,在预定了的同等条件以下,若搭配了带有差异的总架构,则总体范畴的队伍素养,也会凸显差异。若配套特性的队伍素养,已经达到最优,那么这样建构起来的管理队伍,就发挥出最大态势下的管理成效;若没能配有最优的结构,或队伍以内的摩擦凸显,没能协同及配合,就很难创设最佳成效。

三、互通情形下的协调关系

和谐态势下的学生管理,要依循以人为本这一总理念。调动起内在特性的积极性,把外显特性的机制,变更成自觉的同学行为。平日之内的管理,同学与关联着的管理者,会产生多层级的互通及影响。传统情形下的师生关系,缺失新时段的平等特性;这种没能平等的关系,限缩了教育成效的升高。实际上,同学惯常模仿教师特有的平日行为,在耳濡目染这样的环境以内,接纳高尚品质。为此创设互通的、和谐特性的师生纽带,能促动同学去提升品质,在平等的态势下,逐渐摆脱掉旧有的思维框架,真正去敞开心怀。

加强平日之内的互通及协调,可以借助社区特有的宽广环境,来培育院校之内的同学。社区的互通参与,能创设最优态势下的外部环境。若校园周边这一范畴的环境没能整治,则带来偏大的负面特性的影响。社区环境的调和,不能单纯依托管理者特有的单独力量,而是要整合起共同力量,强调惯常提到的综合建构。利用社区这一范畴的丰厚资源,渐渐去渗透。

结束语

和谐管理依托的新颖方式,包含了明晰的管理目标,以及创设出来的和谐途径。更替偏旧的管理路径,创设完备的新颖机制。平日之内的和谐管理,要建构和谐特性的主体队伍。创设互通及友爱这样的总氛围,让同学体悟出集体独有的温馨。只有这样,同学才会接纳班级,和谐特性的管理手段,才会获取期待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马曦.和谐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5).

[2]刘明莉.和谐管理在中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J].中国西部科技,2012(03).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5篇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分析二者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阐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实践;贯彻落实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问题。必须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在现阶段要实现的目标。在现阶段,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的理论,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就是要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目标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给现阶段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科学发展观在以往旧的发展观基础上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这种三位一体的目标内在地包含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个方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落实和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即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为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理论依据,“五个统筹”也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提供方法指导。

总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指导,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和指导理念,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决定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和兴旺,是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的。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只有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只有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特别是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离开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丧失了价值的支撑,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及时表达社会利益、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这样,全体人民才能和谐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特别是有利于鼓励人们依法经营,勤劳致富,先富带后富,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有利于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使人民当家有权,做主有位,特别是有利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中,社会主义社会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机遇,才能使每个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行动准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空间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彼此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时间的延续,强调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

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增长、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则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妥善处理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发展问题。在统筹兼顾中,“统筹”指的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则强调照顾各个方面,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防止顾此失彼。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在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坚持“两点论”,而不能只顾一头、不及其他;必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就是要把握重点和非重点的辩证关系,而不能平分秋色、不分主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与构建和谐社会强调通过“五个统筹”来实现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际和国内各种形势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证明,只有积极投身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才能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从而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6篇

论文题目: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

课程名称:

和体现

授课老师:

院系: 班级: 姓名: 学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发展概念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注重研究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揭示了社会结构体系的内在联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揭示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在内的,全方位的,协调统一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内在规律。又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分别探究了社会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规律,考虑到各个具体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关系和相互统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这些重要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性质和宗旨。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的。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立足全局,实行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从宏观看,协调就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城乡联动发展配套措施,改变农村发展缓慢状态,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劳动群众知识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防止三大差别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加速后进地区的发展,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防止片面发展而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结构性的破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不断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只向自然索取、不治理和保护环境而遭到自然的严重报复;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把我国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注意趋利避害,既要充分发挥扩大开放对我国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防止对外开放失度,使我国发展过分依赖外国而严重削弱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能力。通过“五个统筹”,推进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协调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国防等协调发展。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发展不是事物的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以辩证发展观为哲学基础的,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辩证的发展观就是矛盾的发展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辩证的发展观就是要用矛盾的原理和方法论去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

第二、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全面的发展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的各个因素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的整体发展。辩证的发展观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兼顾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

第三、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协调的发展观。必须系统、全面、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发展,最终是其他社会发展要拖经济发展的后腿,整体发展还是上不去;只有城市发展,不解决农村发展,农村拖住城市后腿,最终整体发展还是上不去;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不大力推进中西部发展,也没有整体的健康发展。

第四、辩证的发展观就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人文资源包括知识、信息、文化资源等发展。三是政治资源,包括民主政治、法律体系、政治格局、领导核心等发展。

在教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党员、干部、教师,要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就要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一、科学发展观就在我们身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就要提高认识,自觉实践。

1、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

目前,我们有的教师认为,科学发展观理论太深奥了,跟教育教学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每一位教师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 发展观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就必须清楚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教学管理中的体现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针对教学实践活动,如果我们把科学发展观最小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科学发展观和我们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于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实际来说,第一要义就是质量,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各学科团结协作,根本方法就是关注并协调构成教育系统的每一个要素。

(1)为什么说,第一要义就是质量呢?质量是立校之本,是生存之本。学生成绩不好,家长不满意,班级成绩不好,领导不满意,学校成绩不好,社会不满意,因此必须抓质量。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要提高整体的办学质量,每位教师需要首先树立竞争意识,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每个人的不断发展。

树立竞争意识,并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不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而是强调在和谐的氛围中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主体地位,不但会干,而且要干好;不但要干好,而且要干的出成绩。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藐视困难的决心,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要有争第一的想法。

要树立自己的“竞争意识”,就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不盲从,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竞争意识。

比如说,甲乙丙丁是同轨班教师,甲出了一张试卷,不管那张试卷出的多么有水平,也只符合甲班班情,甲用它进行检测,就能够反映出甲班的真实情况。如果乙丙丁 三位老师也使用此试卷对本班进行检测,也许就会因为不符合本班班情而不能检测出本班真实的情况,也许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师生心情上的不愉快,也许会因 为所谓的漏洞而引发教师盲目的补课行为。久而久之,甲教师针对乙丙丁三位教师来说,就具有相对的竞争力。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说的不无道理。因此,试卷也好,教案也好,作业也好,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都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都应该让它发挥预期的作用,并使之产生预期的功效。

(2)为什么说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学生造就成具有高度觉悟、完善人格、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教师的经验来自哪里?来自于学生。可以说,学生的问题与错误是教师的宝贵财富。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当老师介绍管理经验的时候,总是先谈学生的问题,然后才写自己如何思考,如何对症下药取得教育的成功,最后才总结自己对整个事件过程的所悟所感,从而提炼出自己的宝贵经验。从这一点来说,不要片面地认为只 有老师在成就学生,在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的问题和错误在成就老师。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所 以,在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为什么说根本方法就是关注并协调构成教育系统的每一个要素呢?科学发展观深刻地指出,“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

在工作实际中,教师如果让教育面对每一名学生,不分远近,不分亲疏,那么,教师就要把教育看成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目标、方法、策略、时间、空间、环境、服饰等诸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系统,并统筹考虑。

比如:教室里有一张蜘蛛网,上课的时候,不巧,有一只苍蝇撞到蜘蛛网上。苍蝇为了生存在网上拼命地挣扎,蜘蛛为了填饱肚子,不住地拉丝缠裹苍蝇。大家想一 想:这样的场面如果被听课的学生看到,特别是那些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爱鼓捣,坐不住,喜欢东撒西看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能不被吸引吗?看到这样的场面,他们还会再听老师讲课吗?他们还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吗?我想不会。此时此刻,凡是看到这个场面的学生,也许会想苍蝇真倒霉、蜘蛛会怎样享用这顿美餐呢„„

有经验的老师就绝不会让蜘蛛网挂在墙上,绝不会让教室里又脏又乱,一定会让每一幅字画、每一块镜框摆放的井井有条,一定会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干干净净。因为有经验的老师懂得,环境、空间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讲效果。

3、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善于把握发展全局,处理发展关系,兼顾各方利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发展协调”。

在工作实际中,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并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基础和处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这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如何进行分层教学,考虑如何让尖子生吃饱,如何让学困生吃好,如何让中等生吃了还想要;教学中,教师思考并解决了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的学 困生的学习问题,并促进了全体学生有差异的发展,就说明了我们抓住了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利益,促进了班集体的协调发展,实实在在地落实 了科学发展观。

在思想教育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脾气秉性、家庭状况、出生日期等信息,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是缩短师生情感距离的有效手段,是转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剂良药,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尽可能多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对于管理很重要,便于我们选准工作的突破口。一个崇拜明星的同学,你最好和他聊明星;一个喜欢打蓝球的同学你就和他谈篮球,喜欢 画画的同学你就和他交流绘画的技巧,喜欢唱歌的同学你就和他侃唱歌的好处„„你会发现,共同的爱好会产生共同的语言。有了共同的语言就等于开辟了沟通的渠 道,那样在师生之间,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达成思想共识,其结果,用老百姓的话说,叫“能说到一块”,又叫“和得来”。既能说到一块,又能和得来,要想解决问题,那还不容易吗?

二、发展生产力是班级建设的根本任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那么对于班级来说,发展生产力应注意什么呢?

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班级建设的根本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智力水平并没有多大的差距,真正让老师苦不堪言和真正影响教学质量的往往是非智力因素。在校如在家,“学生意识”淡薄;上课不会坐,下课不会走;课前不准备,课上不置疑;不懂忍让,唯我独尊;不懂礼节,随心所欲;任性撒娇,丢三落四;不会劳 动,只会花钱„„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宝贵的时间零打碎敲了;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的精力消耗殆尽了;正是这些非智力的东西,把老师的快 乐和幸福整得没影儿了。所以,为了师生的双赢,老师们一定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利用。

三、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简单地讲,就是以全体学生的利益为本,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所收获,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评价一堂课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但要看老师做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做了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在下边听得目瞪口呆,云山雾罩;教 师只管教课进度,不管学生理解程度;学生回答问题错了,教师就抢过来回答,包办代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不启发,不诱导„„这都不是以生为 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记住:教学永远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不过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罢了。对于“教”来说,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体 现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思考、解答、练习等;对于“学”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主导,体现在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启发诱导、解答演示等,也就是 说,教学中,主导与主体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不断转换的。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角色只有在不断地转换,才能体现出,不单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更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忽略学生中出现的每个问题,也不要怕出现问题。本来“ 教” 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假如学生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没有疑惑了,那么学生不就学会了吗?所以说,课堂上出现问题是正常 的,问题的出现,恰巧为教师进行生成教学提供了条件,为凸显教学亮点创造了机会,为教师展示自己应变能力搭建了舞台。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灵活地对待教学中学 生出现的问题,千万不要对问题置之不理,更不要回避问题。

落实科学发展 体现在具体实践中 第8篇

1 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 这就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六大”以来, 正处于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电厂生产、建设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全公司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但同时也必须看到, 随着省、市、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可靠、优质用电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自备电厂, 由于隶属于煤电公司这个大环境, 在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老煤炭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实践证明, 要真正实现本电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必须坚持一心一意谋求本电厂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发展仍然是本电厂生存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确保电力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建设规模、速度和投资, 确保电力适当超前发展, 确保电能优质才能真正发挥好电力先行官作用才能为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从2001年窑街煤电集团公司电厂第一台机组运行发电以来, 电力生产从刚开始的8000万, 到2007年突破5亿大关, 无论是从装机容量、发电量、成本、效益等方面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了装机容量突破10万kW, 电源结构日趋良好, 正向着好的方向迈进。从国家到整个煤电公司的发展态势, 也让我们看到了老煤炭企业发展的希望。现在中央提到的“生态文明”理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大势所趋,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为老企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发展机遇。当前, 窑街劣质煤热电厂这个拥有近500人的电厂成已为窑街煤电公司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宏观上, 我们必须看到企业技改发展的良好态势, 所以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 树立“立足当前, 着眼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提高驾驭全局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

2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提高科学领导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来推进本电厂协调的发展。要统揽与筹划全厂发展大局, 完善电厂发展的制度环境, 解决好当前全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 进一步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兼顾与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通盘考虑各方面的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增强抓工作落实的科学性上下功夫。首先要突出重点;在工作指导上, 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特点, 突出重点方向、重点部门、重点环节, 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进一步树立经营理念, 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其次要实施层次领导领导干部必须善于统揽全局, 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影响本部门建设的“瓶颈”上, 形成正规的工作秩序和落实到位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力, 实行闭环管理, 达到企业管理的持续改进;第三要搞好分类指导, 遵循本单位发展的规律, 把一般号召与具体指导统一起来, 区分不同情况, 提出不同要求,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努力增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提高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宏观方面, 必须追求全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发展的内容上看, 要注重“全面”。一方面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为全厂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要根据煤电公司的安排部署,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水平。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 要注重“协调”。首先是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 消除发供用链条上的瓶颈, 减少相互制约, 实现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其次, 本电厂的发展要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 要与省、市、区煤电公司的经济发展协调统一。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 要注重“可持续”。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作为国家综合利用电厂, 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 加强职工的生态意识教育, 通过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生产方式, 实施电力生产生态工程, 积极承担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使命。通过多种措施,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 不断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推动整个企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微观方面, 要善于发现新形势、新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 正确处理机关与基层、“硬件”与“软件”、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坚持统筹兼顾, 防止顾此失彼, 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研究和预见性思考。要针对信息数字化、指挥控制自动化、完成任务要素一体化、工作力量联合化和保障集约化的实际, 下功夫学理论、学科技、学管理, 实现能力素质由单一型、经验型向复合型、科学型跃升, 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 体现优势。特别要牢固树立与战略机遇期相适应的发展观,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重点攻关、集中突破, 真正做到以突破“瓶颈”推动整体发展, 以解决难题带动整体推进, 以局部跃升促进整体建设。当前, 本电厂面临的首先是脱硫、灰渣系统的技改和5#锅炉的建设问题, 如何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 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提高干部的能力建设和全员素质是关键。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首先,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 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职工为价值的核心, 把职工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一切为了职工, 一切服务于职工。因此,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 发展作为执政兴企的第一要务, 不只是经济量的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 以及职工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 归根到底, 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 注重以人为本, 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 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全厂发展的强大力量。要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打造和谐的职工队伍, 通过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 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实现企业的不断进步。

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干部职工的物质文化需要,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国有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必须坚持的核心管理理念。在新形势下, 促进企业的发展,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是各级干部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上一篇:保护长江黄河倡议书下一篇:房地产分销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