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习感想范文

2024-07-10

国学学习感想范文(精选14篇)

国学学习感想 第1篇

国学学习感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始终伴随着国家前进发展的脚步体现着中华大地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我国的文化有着深深的民族烙印。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们祖国的文化是伟大的!然而岁月变迁时光斗转,千年的文化底蕴千年的文化内涵渐渐不再清晰取而代之的反是西方文学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是批判主义,我们吟诵的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而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仿佛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想来着实让人感叹千年文化是否要就此香消玉殒?但是中华文化作为国人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是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因此中华文化不能断国学不能断。庆幸的是学习国学的号叫在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吹起了,身为一名大学生虽对国学知之甚少但也无限想往因为它不仅是文化也是一种精神!

学习国学先要了解什么是国学,之所谓国学即是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在我国是指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中最为令人称道的是它传授的不仅是文化知识而是方法论是根的思想,因它涉猎广泛思想内涵丰富绝非西方几百年文化可以与之比拟的国学如同是中药治标更治本,他不可一日求成但却是厚积薄发对个人各方面品格能力的塑造深刻持久!学习虽然重要,但人立于人世,最重要的是做人的道德标准。在目前我们学习的国学经典书目《弟子规》中就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就算有了很高的文化水平,如果没有高的做人道德标准,那最终也是社会的隐患。通过学习国学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让自己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更深层次的领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人生感悟!

然而学习国学不应是纸上谈兵更应是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以下几点是学习国学中本人领悟到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学道理!

1、要有健康向上的思想追求

靠素质进步,靠素质立身,靠素质发展自己;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

2、要有积极负责的良好态度

要对组织、单位、集体、他人、自己负责任;人与人之间最需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教育提高;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聪明;吃亏是福。

3、要有宽阔包容的眼界胸怀

任何时间主张和为贵;容人长、容人优、容人错;心中找个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当“对手”,才有提高;要把自己的长处看小,把自己的短处看大,对他人,则反之。

4、要有任劳任怨的顽强毅力

工作中坚持高标准,生活中坚持低标准;看任何事情应当看主流、看发展、看趋势、看长远;困难、波折、磨难、痛苦是财富。

5、要有明辨是非、勘正误的能力

要执行纪律,养成良好习惯;思想健康必须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多说人家的长处,少说人家的短处,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6、要有客观存在的目标追求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明天比今天干得更好一点,每天都要有进步。

7、要有科学合理的提高方法

多看书、善思考、常总结、会结合;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不总结就没有收获、不总结就没有提高;点点滴滴有道理,时时处处有学问;人人身上有优点;坚持白天走、看、讲;晚上读、写、想;追求时时要努力,天天有进步。

8、要有履职尽责的基本素质

用心想工作、下实力做工作、动真劲图发展;要让素质等职务,而不是让职务等素质。

9、要有真切恰当的交往基础

要会听、要会说、要会交流;学会聆听,聆听是一种美德、聆听是一种责任;想出道理来,说出味道来,谈出技巧来;把握语言的分寸和说话人的心理;相互之间要学会交流,注重沟通。

10、要有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团队精神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把关系当“财富”,不要把关系当“包袱”;做人要内方外圆。

相信如果可以这些领悟付诸实际必然将会为以后的人生之路铺就更加畅顺的康庄大道无论是是深造是就业乃至以后的婚姻家庭都将因此有所受用它们会成为我们一生的珍贵成长前进指南!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发表过大国学论,学习国学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民族文化的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因此学习国学不仅是关乎自身的发展,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的前进更是紧密相连的,作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的大学生,学习国学任重而道远,因此大学生要将学习国学进行到底!让华夏民族的天空永远飘荡着国学之彩!

国学学习感想 第2篇

第一部分“ 勤奋敬业”

“勤奋敬业”是我们蓝海集团2018年思想教育的主题,其实,这是两个概念,“勤奋”和“敬业”,”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都是一种被推崇的自我操守。从古至今,也有太多描述,传颂“勤奋”的名言警句,比如,我们本期国学内容里第一部分头四句话,“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业精于勤,荒于嬉”等,除此之外,还有“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这些都耳熟能详,除了这些名言警句外,还有很多因勤奋而成功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乞求邻居街蜡烛看书,遭到拒绝,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看书学习,充实自我,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从中我们能够看到”勤奋“是如何让人在逆境中成长成功的。除此之外,像苏秦的”悬梁刺股“等都是最好的例证,故而,我们想要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践行自我的人生价值,勤奋应该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一份品德。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这是百度百科里对“敬业”的诠释;“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这是辞海里对“敬业”的解释。从这些的解释来看,“敬业”一词不难理解,难的是怎么去践行它。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敬业”就是我们每个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价值准则之一,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更应该自觉得去培养自我的敬业精神。“敬业”好像是新时代的词语和价值准则,其实不然,在古代就有了这种精神和品德的存在,并延续至今,记得前些年读过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故事主线讲述的是在北京的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因时代变迁而引发的爱恨情仇,背景是旧时代向新中国变迁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个家族传承和经营的是玉器雕琢工艺,正式因为他们有一份匠心的敬业精神,才能够将这份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同样的从古至今我们国家有无数的文化瑰宝和传承,现在我们国家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近1400项,这些文化瑰宝正是靠着这种匠心的敬业精神才能传承和发扬光大。当然,”敬业“在新时代也有了新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现代社会也涌现了一系列的”爱岗敬业“道德模范,同样在我们蓝海集团也有无数个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敬可爱的员工。

”勤奋敬业“我们都知道是很好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那么光知道或者说光认知到其重要性,这仅仅是第一步,大家都知道一个客观的准则”知易行难“,就是认知容易行动难,这就需要我们有双重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就是自我激励和外界监督。

自我激励,其实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践行,是自律的分阶体现,首先要对”勤奋敬业“这样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阶段性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计划,然后努力去做,去干,去践行,人都是有惰性的,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区别就在于个人战胜惰性的比例,战胜惰性的比例越高离成功的距离就越近,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不要把眼光看的太远,太高,做要着眼于眼前,从手头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想要提高英语水平,每天从背单词开始,想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就去看书,所谓“开卷即有益”。其实,做的事不复杂,重要的是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外界监督,自我的激励和践行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有外界力量帮助其自身进行约束,当然这个需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否则会适得其反,这种外界的约束,有智能工具的提醒,有他人的监督,有单位的制度等等,这里就不过多的阐述。

关于国学经典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第3篇

1 国学经典教育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作品包含了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内涵, 它也深刻地反应了我国古人在知识思想上的杰出成就, 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道德素养,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 让学生对事物的接触和了解更深一个层次。

现在学生接触到的很多文化知识都是随着时代潮流与社会发展所慢慢形成的文化内容, 大多数都是短期形成的, 学生如果接触到的文化内容都是与之相关的, 那么必然会造成文化吸收的偏位。掌握现代知识但是却忽视了我国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化文化知识的影响下学生会慢慢产生一些不好的思想, 也会慢慢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其实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引导, 让学生变得更加健康、完善, 但是现代化的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 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需要将国学经典教学带入课堂之中。

早在几千年前祖先就已经设计出了文字, 并且学会用文字来表达语言, 这些都是我国辉煌的文化遗产, 是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扬的, 学生在阅读古人所编撰的文章时就能感受到这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文化精髓, 这是现代化教学所没有的, 也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

2 国学经典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2.1 培养纯善心性

对于国学经典教学来说, 应当从孩子的幼年时期就抓起, 在15 岁之前都是一个人记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段时间, 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古文或者古代经典名著, 让学生在阅读朗诵中慢慢受到文化的启迪,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功底。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让学生对以后的人生有一个理性且充满正能量的认知。

2.2 正确对人、对事、对物

其实人与动物的差距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人之所以会有思想是因为人接受教育, 所以教育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不仅关乎到他掌握多少知识, 更关乎到他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社会以及他人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知道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更好地生存。做人是一个终身都需要研究和不断钻研的事业, 因为每个人都不想碌碌无为的过一生, 都想让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 包括对长辈的关心尊重, 对朋友的关怀和共勉, 以及对社会的贡献等, 这些都可以通过国学经典教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

2.3 树立远大志向

教师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从古至今的名人, 他们的故事就是激励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刻苦踏实。这些教育文化都是学生成长道路的一次收获, 让学生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更加勇敢坚强。国学经典中的许多文化内容都是需要从小开始培养的, 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都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3 国学经典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探究性学习是国学经典教学的主要学习模式, 在探究性学习方法中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但是也要注意, 在选择探究性学习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考虑实施。

3.1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文章进行朗诵,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当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主, 中年级学生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 高年级学生就以古诗词为主, 循序渐进地展开诵读。

3.2 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对于国学经典教学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适当引导学生学习, 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国学经典著作, 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

3.3 定期举行教学交流会、读书会

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而且教师也应当相互交流教学经验, 帮助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我国的国学经典著作很多, 通过阅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内涵, 这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一种知识的提高, 在实施教学时才能更加全面。

3.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除了学习渠道外, 通过信息设备也可以增加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接触, 学校应当与家长一起努力为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4 结语

目前我国对国学经典教学的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 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对于我国的千年国学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发扬光大, 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并认知。

参考文献

[1]唐小庭, 吴光路.从内隐学习视角看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01) :46.

领导干部要学习国学 第4篇

首先,要科学认识国学的重大价值,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基本前提。

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深远。第一,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中华文明中的观念文明部分,通过国学这种文化形态得以展现并传承,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二,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流水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段中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第三,就文化的承继性而言,国学是走向新的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的资源。真正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第四,就文明的互补性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民族优秀文明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用于世界新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其次,要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延续性,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之所以要学习国学的逻辑依据。

国学是国魂之学。国学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清楚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告诉世界“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国学能客观地描述中国思想、文明和精神的真实状况,说明影响和决定国人行为的内在体系,以及它如何有效支持国家“硬件”的运行。为什么目前社会上是“国学热”,而不是其他学科的“热”?这最好不过地说明,国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重振国学是顺乎天,应乎时,合乎民。我们相信,随着国学研究和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会接受国学,国学会更好地发挥塑造民族之“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积极作用。

其三,要正确树立笃实理性的优良学风,这是今天我们的干部最终能够真正学好国学的有力保证。

国学本身毕竟是古代社会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因为她存在弊端而一概抹杀;自然,更不应不辨青红皂白地一味高唱赞歌,涂脂抹粉。这样对国学就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问题,从而才能真正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时代的需要。更何况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有自己的政务需要处理,所以,不可能也无必要什么都读,什么都懂;而是应该有所选择,有针对性地进入国学的殿堂,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要贯彻落实正确的学风。

国学知识讲座感想 第5篇

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通过昨天下午听吕老师两个小时的国学讲座,我对国学有了比较深刻的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

我真的觉得我们这一代现在已经迷失了,应该好好学习国学经典并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尊敬师长,孝敬父母,懂得待人接物。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浓缩,讲的是:孝,悌,谨,信。

有一句话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诗》,《书》等经典。”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孔子的`《论语》里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的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

只有再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

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那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升自己,也要始终相信只有亲身付出,才会有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

学习《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和工作,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国学大赛感想 第6篇

”,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随心所欲不越规矩”。||| 孔子自述了一生学习和修炼品性的过程,从求学、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不难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圣人,自己的知识和修养也在学习中提高,良好道德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自我约束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统一,最终到达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此所谓慎独,就是一个人独处时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使我们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道理。 |||

学国学经典感想 第7篇

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经典教育

合川区尖山小学教师 夏忠

听了国学大师们的国学经典课程讲解,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工作特点,感触颇多,窃以为:国学经典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是中国人就要学国学经典。

温家宝总理面对世界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儒尔文雅、富有修养的大国总理形象。毛泽东、温家宝等伟人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塑造灵魂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精深厚重的根,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坚持从小诵读国学经典,就会知书达礼,品德良好,提高文学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根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0-13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孩提时代孩子的理解力发展缓慢,比较薄弱,只鼓励孩子背诵,不强求理解,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这就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以后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发展,到了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该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

能“薄发”呢?因此,组织和指导孩子们从小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诵读一些国学经典,及时播下国学经典文化的种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孩子拥有了国学文化底蕴,就拥有了通向成功人生的绿卡。小学教学中从孩子的美好未来出发,以“国学经典进课堂”活动为载体,选择《三字经》《笠翁对韵》《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书籍,根据学习能力,在每个年级开设了不同的国学课程。同时,学校通过宣传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相约今晚八点”,陪孩子读30分钟的经典。家校配合,创造了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孩子浸濡其中,更加乐意亲近经典。

国学学习感想 第8篇

一、学

《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共360句, 1080个字, 113件事。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全书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该书全面讲解了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如何借用信息技术手段,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脱离枯燥地讲解和背诵, 不会对《弟子规》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让孩子在轻松中学会含义, 学校利用班队会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 把传统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 针对每一部分内容的学习, 适时插入《弟子规》动画视频、二十四孝的视频、感动中国的人物视频、十大孝子的视频、四书五经动画视频以及孝亲歌曲视频等, 让同学们通过讲解和视频, 净化自己的心灵。播放的动画视频既形象又直观,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的意义。学校还将《弟子规》的文字及视频资料上传至云管理平台中, 让家长在平台上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在学习上不受时间、空间上的局限。

二、诵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创设良好的诵读情境对学生积极情感的产生具有重大作用。有了良好的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诵读欲望, 进而引导学生认知、思考、感悟。在诵读前, 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在云管理平台上在线观看《弟子规》的动漫或关于感恩的歌曲等,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诵读的热情和欲望。同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 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 逐段或逐句播放范读视频或音频, 让学生在配乐中独立诵读。

三、画

画与《弟子规》相关的内容情节,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 对其内容和情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学校不仅让学生在纸上画, 也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学生立意新颖, 构图大方饱满, 运用色彩丰富。画图调动了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

四、演

学生的天性就是乐于模仿和表现自己。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能的平台, 让他们结合《弟子规》的内容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时, 为了更好地呈现情景, 他们上网学习, 搜集和整理大量相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等资料。学生在表演和搜集整理的过程中, 使《弟子规》的思想逐渐内化, 形成了自身的行为规范。

五、做

学习《弟子规》,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将所学转化成实际行动。学校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 运用视频录像, 抓拍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之后, 组织师生利用班队会和课余时间进行在线观看, 并按照《弟子规》的内容对其进行在线评价。有的学生在评价中这样写道:“《弟子规》帮助我重新认识到什么是孝顺。以前我总是认为听家长的话就是孝顺, 今天我知道了, 上课认真听讲、生活中讲节约也是孝顺父母的表现。”有的家长写道:“学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国学教育, 对学生来说直观形象生动, 易于被孩子们接受。孩子在学习《弟子规》前不知道体谅父母, 学习之后, 自己不但学会整理学具, 更欣慰的是学会关心父母, 在家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第9篇

种类繁多的国学书籍

笔者走访了几家新华书店,看到少儿读物区里有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包装精美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整齐排列。随意翻开几本,可以看到著作原文都配上了汉语拼音注释和卡通插图。还有精装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里面带有DVD同步教学视频。当然,价格也不菲,配有6张DVD和3本经典著作的儿童套装售价将近200元。

因为是工作日,书店里的儿童和家长不是很多,笔者随机采访了带着4岁女儿挑选书籍的谢女士。“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听其他家长说是时候该让孩子读点《三字经》了,这才来买书的。”谢女士说道,“现在孩子自己肯定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让孩子现在接触一点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国学类儿童图书市场的繁荣,从侧面印证了“国学热”现象。书店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些国学类儿童读物销量很好,购买对象从四五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都有。面对种类繁多的同类型书籍,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选购?她也给出建议,孩子年龄小,大多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家长看得懂、说得清为宜,毕竟国学经典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很困难。

国学回归是历史必然

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等各类新闻不断涌现。面对此现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冉启斌副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些年‘国学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挫败;‘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革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破坏……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国学重归主流,实属必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认为,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学经典是经过前人提炼的优秀文化著作,这些思想精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影响深远。也许孩童对于诵读的内容不能理解,但是留下记忆,将对他们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巩固加强母语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国学热”的确对于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分析孩童诵读国学经典这一现象。冉启斌副教授提醒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时,要格外注意理性阅读,“例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含有一些比较狭隘的观念,如过多关涉孝悌的人伦说教等。这些观念在儒家早期提出时有其意义,但在现代社会则难免过时。另外,除了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以外,儿童诵读古代经典在其他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一项提倡的活动并不多见。”

孩童国学诵读几点注意

上小学二年级的璐璐,现在可以背诵整篇《三字经》。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会背,现在已经开始背《弟子规》了。当被问到是否能解释一下所背的内容时,璐璐摇摇头说,反正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针对儿童诵读国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经典固然重要,但只能作为课外补充,不能替代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第二,经典很多,一定要有选择。作为古代幼学启蒙读本的《三字经》、记录大师及弟子言论的《论语》(节选)等比较适合,而过于夸张、甚至可能产生误导的《二十四孝图》等,就不宜给儿童学习。第三,要进行适度、简单的讲解。

国学感想 第10篇

国学感想

国学是为一国所有之学,在现在来说多指华夏文化中所传承下来的经典文集、著作。如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在进入现代以来,认真读国学的人越来越少,近几年关于国学之讨论常见于新闻媒体之上。

在现代,国学的学习更显重要,教育阶段国学的分量仍有待增加。而个人的国学素养的培养可以从现在开始,即使是现在一无所知,仍需具备大勇气,敢于去学习己国之学。选取适当的书目和学习方法,泛览而专精,多读勤写。如曾国藩所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而要有所成,恒尤为重要。

新国学概论感想 第11篇

在开篇处我不得不承认,国学对于我来说完全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新国学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新了点。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于《新国学》的理解。《新国学概论》这门课在我看来是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思想的总结和升华,它从远古时代讲起直至现代,内容涉及的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思想文化,还包括原子物理学,数学,化学,天体物理学等等多种学科。因此,《新国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有着十分浩瀚的体系,一学期的时间我仅仅学到了它的关于古代三本“神书”一小部分,那么就我所学内容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黄帝内经》

2、《易经》

3、《道德经》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主要讲解了《皇帝内经》的部分内容,那么我就从《皇帝内经》开始谈起

《黄帝内经》字典上的解释如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就我从课上了解的《黄帝内经》的内容大多包含于其中。

《皇帝内经》离我非常遥远,约是战国时期的书籍。但皇帝内经的内容竟如此博大精深,以至于至今仍有很多人在研究。这一点是让我十分佩服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的。《皇帝内经》有五个要点分别是:

1、生命之学之道

2、顺其天地自然之道

3、和谐健康生存之道

4、天人合一之道

5、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五个要点对于我来说是有很大的启发的,首先作为一个人要懂得生命之学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我,顺应自然之道也就是要认知自然,从而达到和谐健康,天人合一。从第一步到第五步,我认为是有一种潜在的顺序或者说是一种规则,要天人合一首先要从一做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做下来才会有最终的天人合一,和谐与健康。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虽然《黄帝内经》与科学发展观看起来似乎相差很远但是,两者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

我们可以先从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入手,可续发展观要求以为人本,《黄帝内经》的要点之一便是生命之学之道,强调人首先要认知自我,以人为本,两者是高度和谐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中还指出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认为这句话对应了《黄帝内经》中的“顺应天地自然之道,和谐健康生存”另外,可持续发展观可以说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一,《黄帝内经》中强调“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天、地、人应依循天地之道,顺应自然规律”东南西北,春夏秋冬。一个是方向的首尾相连,一个是四季的首尾相连,但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循环的圈。循环的特点就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觉得和可持续发展是有联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尽可能的不损耗,不浪费资源,让资源循环往复的利用。在资源的循环中得到发展,又与《黄帝内经》取得了高度的统一。由此看来《黄帝内经》不愧是我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至今仍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其实,国学这门课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对于国学是要抱着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去学习的,因为国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学的思想也很有智慧。因此,我决定今后不断学习有关国学的内容,并使用目前已经掌握的一些国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事情。比如《黄帝内经》中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是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度,否则便会半百而衰。又比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句话启发着我们,到了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产出的蔬菜和水果,要顺应自然则血气顺畅,补益精气。再如根据《皇帝内经》所讲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的对应关系,当我们身体不适时我们可以很快知道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黄帝内经》仅仅学了一小部分,我们已经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了。并由此推广,假如我们不断的学习《新国学》那么我们所能解决的问题将会更多。

国学经典阅读感想 第12篇

大家好!我是七号选手!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国学,不灭的记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一挥笔墨,他写出了气壮山河的诗篇,精炼磅礴的文字刻出如画的江山,似锦的祖国。问有哪种文字如此惊天泣鬼?只有汉字!问有哪种文化才能造就如此博大精深的风骚底蕴?那就是中国国学!

听,是谁独坐幽篁,一遍又遍的弹琴复长啸,轻轻地哼唱着歌谣;看,是谁月下起舞,一次又一次的把酒对婵娟,浓浓的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手足呢?瞧,高城之上,黑云压城城欲摧,黄金台上,却有人提携玉龙为君死;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战乱连连,那燕然未勒归无计的遗憾,那乌蓬桨声摇渔歌的惆怅,都演绎在国学经典中。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从古至今,国学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青春不朽,古风流韵。传统文化就像一阵春风,吹过这个青春而富有内涵的校园。一个有魅力的校园同样需要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弘扬传统文化,美丽情满中华!我们是年轻的斗士,是时代的弄潮儿,风尖浪口磨不掉我们的斗志,起起伏伏摔不掉我们的勇气。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国学,今天我们诵读,明天我们传扬!小至修身,大至治天下。让我们在晨光中沐浴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伟人圣哲的教诲中提升个人素质。在国学经典中既有经世致用又有乐观练达,既有平凡人的生活又有圣哲的狡黠思辨,让你不由陷入其中欲罢不能。

国学,是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文化精华,凝结着睿智的光芒。有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有慷慨激昂的政治观点。在晨光熹微中漫步在古人的思维之中,你会发现原来这里别有一番洞天:经世治国之道,至诚至理名言,让你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是放浪形骸之外,还是郁结在冥想中?收获一种感悟,收获一种心态,收获一种命运……

国学学习感想 第13篇

1. 物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中美两国学生学习物理主要使用的方法分别是透彻法和渗透法,两种方法各有千秋。透彻法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一种学习方法,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详尽、深入、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而渗透法是一种体会式、渐进式的学习方法,它循序渐进地改造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学生习惯用透彻法进行学习,他们奉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念,基础知识扎实,却无法容忍一知半解的状态,因而知识面较窄,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缺乏创新思维;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使用渗透法培养学生,学生通常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意识,易于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能在混乱的思维中孕育出真理,在从学习阶段转入研究阶段时,可以很快地进入状态,但他们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杨振宁曾说:“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透彻法’。懂得透彻很重要,但是若对不能理解的东西,就抗拒,这不好。‘渗透法’学习的好处,一是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二是对整个的动态,有所掌握,不是在小缝里,一点一点地学习。”[1]我们可以看到,透彻法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但也使学生进入了一个误区。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总是一开始便埋头苦干,按部就班地作详尽的分析和定量计算,只是着眼于问题的一点,而不能够从全局和整体上加以考虑。随着物理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透彻学习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渗透法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物理课堂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学习中适度地渗透难度大一点的物理知识,适度地渗透跨学科的知识,这样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开阔视野。用透彻法学习,学生会具有比较深厚扎实的物理专业知识,而渗透法的运用,学生会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它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具备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

2. 学习方法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学习环境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习环境狭义是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环境,广义还包括与学习环境有关的环境和与学生认知动机相关的内部环境。物理学习过程可归结为在一定环境下的激活或链接已有相关经验的过程,可见环境对于学生物理学习方式的影响。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出不同的教育理念,美国教育制度倡导自由式的学习方法,“学生常常在乱七八糟之中把知识学了进去,……许多很优秀的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是非常之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1]学生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对所学的内容往往还不太清楚,但是就在这种不太清楚的过程中,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中国,物理学习常被理解为对前人取得的知识成果的吸收,真知必须通过大彻大悟的境界才能获得,强调学习纯科学,学生缺少对物理知识的真实感知,这样,就造成了他们比较单一的的知识结构。

2.2 教学方式对学习方法的影响

2.2.1 封闭和开放的学习方式

在我国,物理教师的教学是封闭的,而美国物理教师的教学却是开放的。首先,在美国物理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气氛相对比较活跃。而我国的物理教师却以自我为中心,更擅长传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讲,学生安静地听,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其次,美国的物理教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教学方法可以不必效仿其他教师。而我国物理教师通常严格按照教科书授课,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只会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却不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只会对学生进行说教和灌输,却不善于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美国物理教师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得出常用归纳法,鼓励学生多观察、勤思考,在发现中学习。而我国物理教师常采用演绎法进行教学,首先有步骤地阐述概念和理论,然后再举例说明,其间更注重正确与详细。[3]这样,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

2.2.2 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在美国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实验的作用。他们认为,实验教学和直接讲述比较,的确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得出的结论也不如直接讲述的简洁而明确,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从物理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探索能力和动手技巧等,不是直接讲述所能够给予的。实验能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学习物理知识。这种以实验为基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到概括,渗透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4]而在我国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理论的学习、解题技能的提高,忽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一体化”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2.3 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方法的影响[5]

我国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单向型的评价,重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评价中倾向于对学生的甄别和判断;评价方式以他评为主,缺少人性化,课堂评价的激励、调控功能难以发挥。而美国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框架由多种要素构成,并且采用多种方式测评学生对重要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掌握情况,运用“建构—反应”模式来测评学生的解释、分析、应用和表达科学信息的能力,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测评学生观察、实验、评估等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与我国相比,美国的物理课堂教学评价中,更加关注多维的评价目标,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的培养情况,评价能拉近评价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距离,更容易激发学生广泛地吸收物理知识。

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物理学作为一门充满活力的基础学科,它需要大批具有开拓和创新、怀疑和批判精神,并懂得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我国物理教学必须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中美两国在物理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的差异, 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两种学习方法的比较, 分析中美物理教学的异同, 以期能为我国物理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国,美国,物理学习方法,差异,原因

参考文献

[1][2]程民治, 戴风华.培养创新人才之方——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教育观[J].物理通报.2008, (06) .

[3]丁邦平.中美科学教育比较[J].中国教育学刊.2000, (02) .

[4]郭玉英.中美中学物理教育之比较[J].学科教育.1995, (12) .

国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第14篇

【关键词】国学  经典  语文学习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5-01

一、国学的涵义

“国学”又可称为“汉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既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医学、农学、天文、历法、算法、术数等自然科学知识,而儒家哲学为其主流。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华文化的兴起以及走出国门,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另一种是按内容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五大类。

通过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从中汲取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智慧,可以提高高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语文知识,学习不同学科知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国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是学好高中语文的重要途径,是普及并且发展国学、传承中华古典文化的重要手段,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同时,学习高中语文更加有利于普及我们的国学教育,这对我们国学的發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国学兴旺代表着我们当代中学生的一种爱国精神,也代表着国学独特的文化魅力。具体来说,国学对语文学习具有如下十点作用:

(一)记忆能力:轻松背诵大量经典。经典古文诵读伊始可能非常拗口,记忆起来倍感困难,这时一定不要放弃,坚持下去,一篇一篇背诵,久而久之就能摸出规律,记忆也轻松起来,当达到一定数量时,背诵大量经典就不是难题了,而是一件富有趣味和意义的记忆练习,这样自己的记忆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识字能力:轻松认识数千汉字。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是音、形、意的统一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汉字繁多,数以万计,古典名著里生僻字很多,诵读时不得不一一查证和了解,这个识记过程无形中提高了我们的识字能力。

(三)阅读能力:建立广泛阅读兴趣。国学经典蕴含丰富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体现,人的最大天性就是求知,阅读经典就是求知的最好方式,国学经典包罗万象,中华传统文化深藏宝贵智慧,阅读它们让人受益匪浅,从中也能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展自身的阅读能力。

(四)理解能力:增加综合理解能力。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占了很大比例,学生在短时间内往往读不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如果平时注重诵读经典,揣摩作者的思想,积累了大量篇章的思想内涵,那么做阅读题时就能思路清晰,一眼就能看破主题和作者的用意,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五)语言表达能力:锻炼良好的口才。国学涉及到诸多学科知识,是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尤其是经典素材的源头活水,学好国学,写文章自然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面临不同的话题作文或者命题作文都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在日常交流中,国学的学习亦能拓展论辩的口才,让学生在不同场合都能对答如流,侃侃而谈。

(六)行为习惯和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到一定阶段就会形成“书不可一日不读”的良好习惯,即使做不到手不释卷,也能坚持每天阅读一定量的书籍,从这源头活水中汲取知识和智慧。自信源于自律,当阅读已习惯成自然,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有了底气和方法,面临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七)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国学主要是儒家哲学,而儒家哲学主要是道德哲学,要求“仁者爱人”,要求“克己复礼”,仁、义、礼、智、信都是儒家宣扬的道德,儒家重孝道,重忠君爱名,从思想上规范人们行为,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八)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形象和气质是判断外貌的两大标准,外貌是先天的,很难改变,而气质是可以改变的,读书就是提升气质的良好方式。书犹如一面镜子,读书就像化妆师,无形中由内而外为我们打扮。

(九)正音训练:普通话流利标准。国学经典书籍里面有很多古体字、繁体字、生僻字,需要我们使用工具书查找读音和涵义,这个过程会让我们认识很多汉字的标准读音,经常诵读还能锻炼我们口腔肌肉,纠正我们的发音,那么多辞藻华丽的文字经我们反复脱口而出自然能吐词清晰、朗朗上口。

(十)思维能力提升:大格局形成。古代科举考试基本以国学经典为内容出题和作答,考察学生大局观和治国理政的才能,国学中有一类是经世治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这些宏观治国理论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世界、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形成个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下一篇:市场销售部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