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2024-09-13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精选12篇)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1篇

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成计时工具,感受到时间就像流水一样在流动,了解各种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用心

爱心

专心 1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流50毫升水需要(用心

爱心

专心,流300毫升水需要(。2))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2篇

陈老师的这堂课闪光点较多,我认为较为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把握理念,重教材处理。

陈老师的《用水测量时间》一课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由谈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流水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然后展开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经历三次积聚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从三个数据的分析中深刻认识到流水确实具有等时性,感受到用流水确实可以测量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探究活动二:连续测量积聚50、100、150毫升水各需要多少时间?从而认识到流水的速度会随水位高低不同而发生变化,要准确计时,必须保持水位高低始终一致。最后组织学生欣赏古人设计的水钟,感受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学生去思考解决水流速度不恒定的难题,并用所学的知识去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钟(课外作业)。整节课的处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一气呵成。

二、关注探究,重思维发展。

这节课,陈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3篇

一、聚焦幼儿的经验与环境

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外在的不容易改变的因素。选择主题内容时应该尽量从身边真实的可触可感的事物中寻找,而不是舍近求远。在具体的操作中,主题活动内容虽然以教师预设居多,但都应该是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能感知能操作能记录能改造的事物(如:风、动物、水),同时,材料和工具尽管大都也是教师所预想的,但要让幼儿一起参与收集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引起幼儿对该事物的关注,也激发了其最初的思考探究活动。

《风》和《有趣的测量》是从环境中取材的典型。这两个主题活动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可以尝试让幼儿带着问题在自己的生活中观察记录、收集材料,教师则通过创设好墙面和活动区来体现指导原则。为让幼儿更好地了解风,教师在天气预报栏增设了风级的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教师可以早早地在探索区投放各种长度不一的测量工具,以使幼儿对主题活动内容有初步的感受。

主题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是一个不断梳理、提升幼儿原有经验的过程。幼儿知道活动区的小棒吸管可以用来量东西,教师就在一个集体活动中提供了足够的甘蔗让幼儿来真正测量一回,以此开始进入主题。这时他们发现了原来测量是有方法的,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在与同伴的配合、讨论中学会了测量的技巧,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进一步萌发了测量的兴趣和信心,他们为自己能发明一种“翻跟斗”的方法并得到肯定而欢欣鼓舞。

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原有的经验是开展科学主题活动的基石,它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支持一个科学主题活动的成功开端,更将支撑起推进主题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的重任。

二、提倡个体探究与小组合作

科学操作活动需要幼儿亲自体验、亲自尝试,每个个体都会产生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感受。在《风》的主题中,幼儿对采用什么样的纸条来制作风标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对粘贴纸条的位置方向有自己的主意。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幼儿在制作时会模仿同伴、互相谈论,但都能独立完成。其间就有幼儿做了又拆、试了再做,就是为了能让风标迎风动起来,最好是很小的风也能带动它。制作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把风标绑在高处,看着它们在风中飘动,幼儿的自豪感不言而喻,对它们的关注和讨论自然也是更多更持久了。就科学现象本质而言,大家的答案都会有一个方向。比如:为什么我都是尽力地吹风了,重的东西不动,轻的东西会动?说明重的东西就是不容易被吹动的。有些经验要被幼儿共同认同,就需要建构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交流中,有幼儿提出,我们吹的方向也有讲究,自上而下地吹也是不能吹动东西的,无论它是重的还是轻的。这是教师没有事先想到的,在经验的分享中我们又知道了要吹动一样东西,还需要一个让它能动起来的空间。这应该是教师在实验前排除的干扰因素,却在幼儿间、师幼间的交流中以经验形式浮出水面,也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了。而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正应该是在这样求实的、一步步接近真理的过程中完成的。

三、尝试引导分散学习

幼儿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兴趣能力各方面,他们对一个科学主题活动的投入、得到的提升,与教师互动程度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可能所有的活动都以集体形式开展。更多的时候,分散的探索活动对幼儿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而教师要做的,是利用一点时间将幼儿零散的局部的经验加以整合、归纳、梳理,再引导幼儿向更高层次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操作更深入,探索更持久,经验也更科学。

例如,由于客观原因,制造风的一个集体活动被取消了。相对说,在《风》的主题活动里制造风处于比较靠后的环节,它不会对后面的活动有很大影响。为了更切实地让每个幼儿有独立实践的机会,我们临时决定把这个活动改成了分散的宽松的学习形式,让幼儿带着任务自己去尝试。

第一次的讨论时间,幼儿带来的作业纸出奇地相似,画的都是空调和电扇,只有极少数幼儿还画了扇子。我们的结论是:电器占据了幼儿的生活,也占据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这次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没有电,靠我们自己来制造风。

第二次讨论时间到了,幼儿带来了自己画的扇子。时值初夏,他们把制造风等同于纳凉方法了。教师也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没有把要求表述得足够清楚?于是,重新给了一个游戏化要求:能产生风,并让一个物体动起来或者我们感觉到就算完成任务。

第三次的风源一下子显得丰富起来。幼儿的记录纸上五花八门,讨论时不得不挨个儿地解说和演示。有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用手拍到桌子的、摇头的、跑步的。更有许多借助工具的,书、纸张、泥工板、衣服裙子,都被用来造风,来让小纸片动起来。

比较这三次讨论归纳,呈现出递进的态势。幼儿的思维逐步深入、开阔了,操作也更具有童趣和科学性。他们通过自己对教师语言的理解来完成任务,又在教师的点拨下更深入地思考,更多角度地尝试,最终在经历过小误区后圆满成功。相对一个集体活动,它更能体现幼儿学习过程的渐进,显现幼儿个体的差异,也更反映出教师在幼儿学习主体地位上的认识。虽然讨论用的时间比完整的集体活动还多,但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分散活动更有益于幼儿主动学习,是值得推广的。

四、教师适时适度帮扶

幼儿的兴趣点有时和成人设想的并不一样,所以观察幼儿的目光、琢磨幼儿的感受是教师必须坚持的工作。只有在顺应幼儿兴趣方向的同时加以引导,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内驱力,达到“我要学”的目的。科学小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一个紧凑又不可逆转的过程,其中的起承、转折都是即时体现的。幼儿的学习过程会出现各种状况,但他们还不具备足够的驾驭学习探究过程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帮扶。适时是教师能在幼儿遇到困难、主题活动停滞不前、出现有价值教育内容等时候加以引导。而适度则是指教师要给幼儿留有自己探索发现的空间,把自己放在支持者的位置,通过提供工具材料、提问暗示等方法来达成指导幼儿的任务。

比如,在测量主题活动中,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开始尝试量走廊的长度、楼高时,他们的思维总是停留在选择一根长长的测量工具和让测量的人站得更高等方法上。怎样才能让幼儿把视线转移到测量对象上,继而思考测量对象和工具的匹配问题呢?教师抓住一个偶然的契机,用一个茶杯让幼儿想到了使用替代物的办法。因为茶杯的周长要用我们现有的工具来量,必定要经过一个转换的步骤。这下,幼儿的思维终于开始换方向换角度了。很多幼儿想到测量走廊的长度和楼高时需要的是一根长绳,教师再适时提供相应工具。可以发现,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思考找寻答案的状态,而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幼儿的学习。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4篇

学情分析针对本节内容,搞清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具有的心理、思维特点和可能出现思维误区,便于从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做到“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就利用了刻度尺,学生对利用刻度尺有肤浅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基础。

2.知识基础

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3.心理特点

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喜欢表现自己,这种好奇心需要在物理课堂进一步刺激,

4,思维特点

思维简单、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片面性、通过运用物理模型进行思维加工而形成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这就决定了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实验,要重视展现物理表象的作用,

5,思维误区

学生在小学就认识了刻度尺,反过来去认识测量的实质有一定难度;由于日常生活的随意性和简单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的自己测量错误,忘记估读,漏写单位,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的模式下探究刻度尺的使用,学习这一节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三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所以本堂课主要从生活引入测量的必要性,利用课本和同伴一起探究刻度尺的使用技能,最后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完成一些生活中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4,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自主研究、协作学习,

教学准备米尺30根,80 cm左右木板一块,

教学实录

(一)生活引入

当你做衣服,要量腰围和胸围;体检要量身高;建房要量建筑面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长度需要测量,长度是很重要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测量的相关知识,(板书标题)

(二)协进新课

师:让我们所有的同学对你的课桌的长、宽、高的长度进行估测,看看谁的估测能力强?比较它们的长度,按照从长到短的次序填写在下面,

生:从长到短的次序为——、——、——,

师:在你目测结果的基础上,想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如果不用尺,该怎么做?(各小组讨论,确定实验方案并实施,看看哪一组想的方法多,)

师:物理上把公认的标准量叫什么?

生:单位。

师:什么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是什么?及各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怎样?学生自习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你了解的常用长度单位还有——。

(2)各进率关系:—一

生:汇报自习结果。

师:板书:测量的定义:

测量的单位:

长度的基本单位:米(m)。

其他单位:千米(km)厘米(cm)微米(um)

纳米(砌)。

进率:

师:对于进率关系一根数轴帮助记忆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完成下列题目单位换算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过程是

A,2,5 m=2,5 m×100=250cm

B.2.5m=2.5×100cm=250cm

C.2.5m=2.5 m×100cm=250CEll

(2)2mill=——cm,

学生汇报:(1)B,总结方法:数字不动,进率换算,

(2)10-(3)

师:掌握了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单位间的进率关系后,请大家阅读课本P107页的相关内容,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生:看书。

师:我们思想上对自然界中这些物体的长度可能没有多大的概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常用的几个单位长度,请你借助老师给你的米尺从自己身体上找出1m、1dm、1cm的长度,小组活动。

生汇报:1cm的长度——小指甲宽

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

1m的长度———手劈的长度加肩的宽度

师:根据你对1m、1dm、1cm的认识在下列题目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窗户的高度约2——;

(2)乒乓球的直径为4——;

(3)小明的身高为17——;

生:(1)m

(2)cm

(3)dm

师:如果要知道物理课本的具体长度是多少,该怎么办呢?

生:量。

师:用什么量?

生:测量工具。

师:出示: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给学生看,

师:今天我们一起來学习实验室一种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它是什么呢?

生:刻度尺。

师:板书,(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师:取出老师发给大家的刻度尺,仔细观察,你从这把刻度尺中填写下列特征。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mm。

师:请你再看看下面尺子的量程和分度值

(1)它的量程是——

(2)它的分度值是

生:(1)0~8cm;(2)1cm

师: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108页的方法,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1.测量前:观察刻度尺的——和——,(看)

2.测量时:使刻度尺——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

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放)

3.读数时:视线与尺面——,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读)

4.记录时: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准确值和估计值)和单位,(记)

生:(1)量程分度值;(2)刻度线零刻度;(3)垂直下一位

师板书:测量方法:看放读记

师:针对第3点,请完成下列一道题,写出测量时的读数,准确值——,估计值——,物体的长度为——cm,

生:(1)准确值:13mm;估计值0.5mna;物体的长度

1.35cm,

(2)准确值:13mm;估计值0.0 mm;物体的长度1.30cm(对)

第(2)题学生可能会回答物体的长度1.3cm(错)

师:估计值就是把最小分度值分成十等份,看占十分之几,如果是十分之一,就是0.1个分度值,如果是十分之零,就是0.0个分度值,(0不能少)

师:对于刻度尺的使用,通过学生的自习和读书的练习,现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吧,现在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来测量木块的长度,同时请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生:实验:测量木块的长度。

师生: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师:下面请所有的同学拿起你的刻度尺来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注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4点。

生:同学们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

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小结本节内容。

生:汇报内容,

师:补充。

(四)知识应用

师:我们来做做看,查一查你们学得怎样,完成下列题目。

1.一只钢笔的长度最接近于

A.1m B.1dm C.1cmD.1m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3.2km=——m(2)36cm=——m

3.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分别用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示意图,

(1)甲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2)乙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cm;数据中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

4.如图是用厚刻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指出其中的错误之处,看看你能找几处?

师:要求学生汇报完成结果,

生:汇报,

师: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板书设计

长度的测量

1.测量的定义,

2.长度的單位:

基本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mm)

纳米(nm)

3.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①看②放③读④记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第5篇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每一节课基本上都是以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构成各个教学环节的。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及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应该在科学课堂上尽可能的组织学生以探究合作小组的形式做实验。

在上五年级《用水测量时间》一课时,我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古代的水钟及古人如何用他们计时,然后进入本课的重点——滴漏实验。这是一个学生实验,要用到的实验材料也较容易获得,所以我在课前让每个小组自己准备一个塑料瓶和一把剪刀,然后给各个小组提供铁架台即可。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反应热烈,并在讨论中强调着各自在小组中的职务以及各自的分工任务是什么。

实验要求在塑料瓶里装100毫升水,然后让学生测量流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再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50毫升水所需的时间。考虑到水的表面张力,塑料瓶中的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让学生往瓶中多加些水,具体的水流了多少根据下面接水的量筒来读数。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第6篇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几次试教,对教案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最后的结果还算比较顺利。

上完这一课以后,我觉得教材的编排还是有欠考虑的地方。首先,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20毫升水的时间有难度。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比较短,学生测量起来也有难度。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教材做了一些改进。把书上的几个实验进行了整合。我的改进方法是:分别测量积聚20毫升、40毫升和60毫升水的时间。得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积聚同样多的水所用时间基本相等的概念。再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水流的速度会受到水位高低的影响,水位高,流速快,水位低,流速慢。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再让学生思考,既然水流的速度不是匀速的,那古人又怎么能用水来测量时间呢?从而引出对古代水钟结构的分析。有了前面的探究,孩子们很快就明白了,原来古人是想办法让水位保持在一定高度来保持水流速度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在实验前,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一下实验器材,然后让他们讨论怎样做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实验任务。孩子们说了很多,特别提到了这个实验必须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样,,让他们自己分工,每个孩子都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避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

《用水测量时间》的教学反思 第7篇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泄水型”水钟,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其次,认识实验器材,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注意事项

再次,我让学生三次测量从二百毫升水流出一百毫升水需要多长时间,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学生发现:同一个小组用相同的材料做同样的实验,所测的结构有差异!“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认为:”可能是同学间的配合不够默契;也可能是实验中有水珠溅落;或者是因为量筒壁上有水珠残留。“通过这样的思考,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中更严谨细致。”这里有了三个数值,取哪一个好呢?”学生商议后决定取平均值。这样一来,三次重复实验就显得很有意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数据是建立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是可以反复验证的。

由于材料的巧妙设计,学生还会发现,同样从二百毫升水里流出一百毫升水,各小组所用时间差别很大!“这也是误差?”学生认为 这可能是各组瓶盖上的孔眼大小不同造成的。

至此,我让学生根据第一次实验猜测:“各组还用自己原来的瓶子,流出五十毫升、二百毫升水流完,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有些孩子脱口而出,认为所用时间是流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一半、两倍。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流完五十毫升水所用的时间少于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一半,流完二百毫升水所用的时间大大超过流完一百毫升水用时的两倍。“为什么这样?”同学们认为:起初瓶中水多,水位高,流得快,后来随着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流速就慢了。体会水位高低对流速的影响。那你有什么办法可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学生讨论解决办法,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吗?课件展示“受水型”水钟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获得自我肯定,享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

现在,你也能设计制作一个水钟吗?如果我们的水钟每分钟刚好滴60滴水,那该多带劲!想一想,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制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机会,使课堂向课外延伸成为可能,也为下一课制作水钟积累经验。

这节课,整个教学活动分为“整体感知——难点突破——分析理解——拓展延伸”四步,学生的认知是呈阶梯状上升、层层推进的。

在教学中,我尽力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问题衔接、材料的控制保持学生的新异刺激,使每个孩子主动参与探究;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做,提高了他们科学实验的技能;在提问时不急于指名作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思考,有机会经历分析、推想、解释等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心智技能。活动中孩子们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愿意表述也乐意倾听,体验到学习合作的愉快,也感受到协作的重要、时间的珍贵。真正把科学探究的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8篇

教学重点

1.时间的单位,停表的正确使用

2.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难点

停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动手实验、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提前收集有关记时间测量工具的资料。

教学器材:常用的计时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时间的单位

用停表测时间

国际单位简介

复习巩固

思考并回答

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相互合作学习。

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

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个别答疑

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精讲

安排课外查找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下节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提问:世界上最宝贵的,人人都拥有的东西是什么?(启发并允许学生有多种回答,最后点明是时间)

讲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到底什么是时间呢?时间又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请同学们自学回答如下问题:1。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二、新课教学

学生以学习小组(4人一组)的形式交流自己提前收集的有关古今中外的记时工具和方法,相互合作学习

时间测量的工具和方法

古代:日晷,燃香,沙漏

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在记时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和主义教育。

常用:手表、闹钟、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原子钟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秒、分、时、天、月、年……

1小时=60分1分=60秒

设问:你知道现在最先进的计时方法什么吗?

教师简介:世界时、铯原子钟(也可以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介绍,教师根据情况补充)

设问: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呢?

3.时间的测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同桌相互总结并补充完善

实验室常用工具: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使用方法: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读数方法:机械表中的短针读出的是分,长针读出的是秒,注意每大格,每小格各代表多少。

学生练习:学生同桌实验:测量从1数到100需多长时间。相互测量每分钟的脉博

强调: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师简介:国际单位制。

三、复习巩固

小结:让同学们自己进行。

课堂练习:P21T1——4。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查找当今中外最先进的记时工具,并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第八节时间的测量

1、方法和工具

方法: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工具:钟、表(电子停表,机械停表)

2、时间的单位:秒、分、时

1时=60分1分=60秒

3、停表的使用:回零、开始、停止、读数

注意:机械停表用完之后要放弦,电子停表长时间不用时应取下电池。

教案点评: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燃香、沙漏(滴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变化等,并使学生知道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时间的单位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简单介绍;实验室的计时工具的正确使用与读数,由于学生接触较少是个难点,教学中通过动手实验多次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时间秒的规定和国际单位制都可以向学生作以简介,培养学生的兴趣。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9篇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2、能准确用语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知道节约用水的主要方法。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点:

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关于我国缺水现象)、《小水滴旅行记》、水、节水标志牌、日常用水图片、枯萎的花、手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花儿要枯萎了,怎么样做才能将它救活?

2、自己的小手绢脏了,怎么能让它变得干净?

3、幼儿可以分小组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知道用水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二、幼儿观看课件(我国缺水现象)

1、师提问: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这些图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幼儿:没有水了,土地干旱了、植物和庄稼不长了、人类不能洗澡洗衣服、不能做饭、没水喝危及生命。。。

教师小结:水是生命之源,庄稼需要水,花草树木也需要水,动物要喝水,我们人类要用水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离不开水。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提问:小水滴的家在哪里?太阳一晒,它就变成了什么?(水蒸汽),水蒸汽飘到哪里去了?遇到了什么?!.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又变成了什么?落下来,庄稼、花草树木就喝到了水,人们喝的水则是通过各种办法把水从江河中引过来,经过多次处理,才能饮用,所以呀我们大家都要节药用水。

三、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洗手时开小水,冲厕完厕所后立即关紧水龙头,水管坏了赶紧修好,洗菜水、洗手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或拖地板。。。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很适合我班的孩子,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始终保持高涨的活动情绪。但个别幼儿对课件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幼儿没有经历过缺水的体验,不能真正的体会水的重要。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

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设疑”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巧妙运用课件的观看与问题及时的提出,使节约用水要求变成孩子们的自身需要,而非被动的说教。尤其是孩子们在解决日常问题需要动手去做,从而了解了水的重要性,注重了幼儿自身情感体验,从而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此活动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使幼儿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继而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够做到及时关紧水龙头,并能提醒家长用洗脸水冲洗便盆等,节约用水的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与坚持才是让我最欣慰的事。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10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二、新课学习

(一)时间的测量

1.计时工具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2.时间单位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二)长度的测量

了解了国际单位制,我们知道不只是时间有国际单位,长度也有国际单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长度的测量,了解长度的单位。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 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00m= 103m;

1dm= 0.1m=10-1m;

1cm= 0.01m=10-2m;

1mm= 0.001m=10-3m

1μm= 0.000001m=10-6m;

1nm= 0.000000001m=10-9m

3.阅读课文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5.学生分组实验。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1(卡尺法):如左图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右图,用两把三角板紧夹住硬币,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 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л。

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

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

(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页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

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三)误差

任何实验测量结果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小结

1.时间的测量:时间的单位、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及手表的正确使用。

2.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误差。

用水测量时间科学教学教案 第11篇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

(2)

(3)

3学的兴趣

.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二.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量筒

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三.教学准备

量筒,量杯,饮料瓶,橡皮泥,木块,冰糖,细沙,铁块,大头针,小石块等

四.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初一学生首次接触到的测量的知识,虽然学生对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测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应该说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教师应利用实验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五.教学思路

课前复习

教师活动 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现在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所找到的商品?(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教师灵活利用课件加以补充)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带来的带有体积标识的商品,如饮料瓶,洗发

水瓶等,香水瓶等(图一)。

并说出自己收集到标识的含义,如矿泉水瓶上写的“550ml”表示瓶中水的体积为550ml 教师活动 大家的收集到了非常多的体积标识,那么谁知道这个体积标识的含义是什么呢?

【板书】一.体积:物体所占有的空间的大小

【提问】请大家和我一起观察大瓶可乐和小瓶可乐体积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呢?(可乐瓶可从学生所带商品中选用,若无则用教师事先准备的)

学生活动 观察后发现体积单位不同

教师活动 现在请大家尽可能多的说出你知道的体积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二.体积的单位

升,毫升,米,分米,厘米333

333米大小关系如何呢

【提问】知道了这么多体积的单位,那么到底1米,1分米,1厘【板书】 1立方米=1000升 升=1000毫升 毫升=1立方厘米 【提问】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有哪些呢? 【板书】 三.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师生互动 认识量筒和量杯 最小刻度值及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现在到了实验时间了,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观察你们桌面上的量筒,记录下刻度单位,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学生活动 【学生实验一】

①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量筒

② 讨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并练习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水

③分析俯视与仰视造成的结果并加以验证

教师活动

【板书】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1、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2、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桌面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教师活动 展示一块不规则的小石块

【提问】如何测出它的体积?

【板书】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观察测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实验二】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事先准备的小石块放入原先含 45ml 水的量筒中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为排水法。【板书】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师活动 总结大家的方法,我们就得出了任意物体体积测量的三种方法: . 液体体积测量:直接使用量筒或量杯 . 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计算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探究活动一】

【提问】某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会溶解,该怎样测量它的体积?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交流。

【探究活动二】

【提问】某不规则的物体放入水中有一部分浮在水面,该怎样测量它的体积?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交流。

教师活动

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想法也很多,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发现有些实验方案可能在设计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这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善于动脑筋思考,怎样把自己的实验方案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班科学节约用水教案 第12篇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用途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2、知道一些节约用水的方法,进一步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幼了解水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以及水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关系。

2、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观察记录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不当行为,并与家长一起商讨一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物质材料准备:

1、多媒体宣传片:地球的“渴”望。

2、生活用水图片以及展板。

3、游戏情境创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出水的用途。

1、播放水滴的声音,引出话题。

——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打开幻灯片)

——你们的耳朵真灵,一下子就听出了水流动的声音。

2、讨论人类、动植物与水的密切关系。

——请你仔细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要用到水?

小结:水的用途可真大,我们人类离开了水会活不下去,动物、植物也离不开水。

3、如果没有了水会怎么样?

二、观看国家干旱地区现状短片,感受水的宝贵性,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

——现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已经严重缺水,那里的人们连喝水都很困难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讨论干旱地区没有水的危害。

——你在短片中看到了什么?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是啊,那儿的河流干了,鱼儿都死了;那儿的田地干了,庄稼没有了;那儿的小朋友可怜得只能在水沟里舀水喝!看到这些,真是让人心痛啊!

三、案例判断,落实节约用水行为。

1、每人一张生活用水场景图,判断行为的正误。

——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图片中画的是什么?这样做对吗?

2、个别幼儿展示并小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用水可以重复利用、还要省着点用,最重要的是不能随便玩水,这样浪费就更大了。

四、游戏“小水滴旅行记”,巩固节约用水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师幼情景游戏:你们听:嘀嗒!嘀嗒!小水滴从水管里流出来,一个个跳进水盆里,在水盆里自由地玩耍、自由地跳舞(为了不浪费,谁也不愿意跳出水盆);你们看,来了一个大苹果,水滴们快给苹果洗一洗吧;又来了一串大葡萄,一颗颗都要洗干净哦,最后冲干净;水果都洗干净了,水滴还能干什么呢?要不来拖地板吧!要所有的水滴一起来哦,这边拖拖、那边拖拖、来回拖拖;地板也拖干净了,小水滴还能干什么呢?还能浇花呢!你们看,那里有很多小花,请每个小水滴都去浇一朵小花,并学小花的动作。

——小水滴的旅行结束了,坐下来吧!这次旅行感觉如何?

——原来节约用水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五、宣传海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上一篇:关于时间的伤感英文句子下一篇:支部委员会换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