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偏义复词的文言文

2024-07-12

出现偏义复词的文言文(精选7篇)

出现偏义复词的文言文 第1篇

【正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nbs

[1][2][3][4][5]

出现偏义复词的文言文 第2篇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

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偏义在“母”,“父”是衬字;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

7.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

8.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偏义在“兄”,“父”是衬字。

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10.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11.冀缓急或可救助偏义在“急”,“缓”是衬字。

1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

13.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

14.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偏义在“女”,“子”是衬字。

15.去来江口守空船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16.孰与君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17.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

18.死生,昼夜事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

19.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2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偏义在“实”,“虚”是衬字。

2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偏义在“巷”,“陌”是衬字。

2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

24.噌hóng如钟鼓不绝偏义在“钟”,“鼓”是衬字。

2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偏义在“钟”,“罄”是衬字。

2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27.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在古代有区别,种树曰“园,种菜曰”圃。现代则泛指种植果树蔬菜的地方。在本句中,看句后有“窃其桃李”,可知“园圃”在此仅指种树的地方。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偏向分析 第3篇

偏义复词原本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复合词, 它“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的, 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 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特殊的复合词之所以产生, 在最初主要是出于表达的需要, 在恰当的时候偶以为之, 以起到舒缓语气、协调音节、增强语言音乐美的效果, 可以说在当时它仅仅是一种临时的修辞手段, 不能算是定型的词。后来, 随着词汇的发展与演变, 它们中有些使用频度高、可接受程度高的逐渐凝固成词, 保存了下来, 并且形成了“偏义复词”这一特殊的小类。客观上, 这也符合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双音化趋势。在古今词汇的交替更迭中, 现代汉语吸收了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偏义复词, 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古今偏义复词的比较

偏义复词的构造方式属于联合式复合词, 一般我们可以根据义素关系把偏义复词分为两类, 一类是类义偏义复词, 由意义相关或相近的两个语素合成, 例如国家、窗户、人物、质量等等。另一类是反义偏义复词, 由意义相反的两个语素合成, 例如、动静、忘记、睡觉、作息等等。

与古代汉语相比, 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主要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在语义的偏向上, 现代汉语更为明确, 不易造成误解。

首先, 在古代汉语中要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 现代汉语则不需要。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有很大优势, 偏义复词中的两个构词语素在古汉语中原本都是独立的词, 所以在句子中, 究竟这两个单音节的字合成的是一个词组还是一个词, 往往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理解的负担。

例如在下例中, 第一个“国家”是偏义复词, 偏向“国”;第二个“国”和“家”分别指的是“国”和“家”的历史义。

(1) 吾闻国家之立也, 本大而末小, 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

在先秦时代, “国家”中的“国”指的是诸侯统治的行政区域, “家”则指卿大夫统治的行政区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 分封制被取消, 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国, “家”的意义也自然随之而消亡了。读者想要真正理解句义, 就必须了解什么是“国”, 什么是“家”。

再如:

(2) 饥而食, 渴而饮,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其所以饮食作息者, 皆道之所在也。———朱子语类卷第六十二中庸一纲领

(3) 书头教娘勤作息, 书尾教娘莫瞌睡。———《五灯会元》

(2) (3) 两例中 (2) 中的“作”、“息”是词、“作息”是词组, (3) 中的“作息为偏义复词, 根据上下文偏向“作”。

其次, 现代汉语的偏义复词其偏指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 而古代汉语则不一定。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如“好歹”、“长短”、“动静”、“褒贬”、“国家”、“窗户”、“忘记”的偏指义分别是“歹”、“短”、“动”、“贬”、“国”、“窗”、“忘”。虽然有时候我们也要依靠语境来检验, 但是大多时候是不需要的。而古代汉语中却常常需要借语境的制约来区分哪一个是陪衬语素。如

(4) 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谏逐客书》)

(5) 是芙蕖也者,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芙蕖》

同样是偏义复词, 例 (4) 中的“耳目”偏指“耳”, 因为下文是听“秦之声”, “目”是陪衬语素;例 (5) 中的“耳目”偏指“目”, 因为下文是“观” (芙蕖) , “耳”是陪衬语素。

二是现代汉语构词的两个语素位置固定, 而古代汉语有时会根据表意和韵律的需要进行调整。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语素位置前后固定, 不能随意改变;古代汉语中则不然。

(6) 竹简漆书科斗文字, 杂写经史, 与今本校验, 多有异同。———《太平广记》

(7) 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朱子语类》

(8)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惧於生死。———《祖堂集》

(9) 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6) (7) 两例当中的“异同”和“同异”都是偏义复词, 语义都偏向“异”; (8) (9) 中的“生死”和“死生”也是偏义复词, 语义都偏向“死”。可见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其语素位置不那么固定。

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语义偏向特点及分析

通过对两类偏义复词的语义考察, 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偏向有这两方面的特点:

一是类义偏义复词语义大多偏前。

类义偏义复词构成的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 这类偏义复词的语义一般偏前。如“衣裳、步伐、国家、窗户、妻子、人物、人马、家庭”等, 它们的语义分别偏向前一个语素“衣、步、国、窗、妻、人、人、家”, 后一个语素的意义消失。

二是反义偏义复词语义偏向语言禁忌。

反义偏义复词的构词语素大多是隐含主观好恶的抽象名词、形容词和动词, 它们意义相反, 相互对照, 这类偏义复词的语义一般偏向人们忌讳的那一面。如“存亡、安危、好歹”、“忘记”、“死活”, 虽然词性不同, 但语义都无一例外的偏向含贬义的那个语素“亡、危、歹、忘、死”。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偏向的这些特点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其背后所反映的汉民族文化心理。

首先, 它反映了汉民族分清主次, 讲究伦常、次序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 五千年的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不仅深入到汉民族的思想和心理层面, 也影响了整个汉语言的发展。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 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推而广之到汉语的词汇系统中, 便出现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姐妹”等等词汇。因而在偏义复词中, 事物名词总是把重要的语素放在前面, 如“人物”这个词, 后一个语素没有前面的“人”重要。虽然原来“物”也曾指过“人”, 如魏征《十渐不克终疏》中的:“损己以利物。”, 但是后来这个义项逐渐不用, 而表示和人相对的“事物”了, 因此它的地位降低, “物”排在了“人”的后面, 而且丧失了意义, 彻底成为陪衬语素。

其次, 反义偏义复词本身的构成是辩证法的思想在汉民族早期文化语言中的证明, 其语义偏向则表现出人们趋善避恶、趋利避害, 向往真善美的传统文化心理倾向。

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 ;“以柔克刚”、“阴阳相互转化” (《易经》)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 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等等。反义偏义复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它直接包含了这些辩证的理念, 是一笔语言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财富。

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偏向反映了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普遍心理, 即渴望快乐健康、美满富足, 驱逐疾病苦痛、贫穷落后。“趋乐避苦”的总体倾向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避讳语言禁忌的心理暗示, 虽然语义是偏向不好的那一面, 但是表达的时候却总是习惯于把好的放在前面。这样造成了一种避重就轻的效果、客观上舒缓了人们的紧张情绪, 顺应了人们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三.余论

有些古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 在现代汉语中词义发生了引申和转变, 如“作息、成败”等等, 由原来的偏指一义而转变为一个整体的意思。如“作息”现在指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安排, 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辨别。

另外,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 有些词的义项既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 又增加了现代汉语的用法, 要注意区分。

例如“人马”这个词, 有两个义项。 (1) 指军队:“全部人马安然渡过了长江。” (2) 泛指某个集体的人员:“原班人马”, “我们编辑部的人马比较整齐”, “一套人马, 两块牌子”等。第一个义项中“人”和“马”这两个语素的意义共同构成了词义, 转意为“军队”。而在第二个义项中, 它是一个偏义复词, 语素“马”只是个陪衬语素了。

综上,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进化而来, 它们之间是一种连续性的关系。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在表义的明确性方面具有一些优势, 因其具有更为明确的语义偏向, 并且两个语素的位置固定, 因此不太可能造成误解。现代汉语的语义指向特征为类义类偏义复词语义大多指向前一语素, 反义类偏义复词语义大多指向语言禁忌。前者反映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 即讲究上下等级秩序和家庭伦理关系, 后者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人们追求幸福的心理倾向。在汉语教学中, 适时地介绍偏义复词的构成特点,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语义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摘要: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 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 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 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 第4篇

一.同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作品,同义复词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所谓“同义复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复用,并列构成复合词语。它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其中作为构成成分的同义词,义同义近是相对的,他们往往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就是所谓“对文则别,散文则通”。意思是说,某些同义词当分别使用在对偶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当分别使用时,常常各自保留了他们原来的词义或用法;当连用于散文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又有相通之处,我们在阅读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

同义复词,少则两个音节,多则有三四个音节,以两个音节的居多。但在功能上却只能是一个词。由于有些同义词经常连用在一起,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复音词。现代汉语中相当一部分的双音词就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近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例如“恐惧”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务必注意同义复词与今天使用的形同而义不同的双音词的区别。

从词类上分,同义复词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实词型和虚词型。

(一)实词型

⒈名词同义复用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孟子·梁惠王上》)斧,伐木工具。斤,斧的一种。

⑵积反货而为商贾。(《荀子·儒效》)运货贩卖的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商贾”即做生意的人。

⑶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史记·刺客列传》)庸,受雇佣,此指佣人。保,仆役。“庸保”,仆役。

2.动词同义复用

⑴先帝创业未办,而中途崩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说文》:“崩,山坏也。”引申为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说文》:“殂,往死也。”“崩殂”指帝王死亡。

⑵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徒,步行。跣,足亲地也。“徒跣”,光着脚走路。

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汉书·李广苏建传》)《说文》:“操,把持也。”“持,握也。”“操持”,拿着,握在手里。

3.助动词同义复用

⑴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二章》)“可”助动词,“得”助动词。“可得”,能够。

⑵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堪”,可以,能够。“可”可以。“可堪”,能。

4.形容词同义复用

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疲”,疲倦,劳累。“弊”本义是败坏,引申为疲困。“疲敝”,人力物力受到消耗,不充足。

⑵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史记·伯夷列传》)“彰”、“明”、“较”、“著”都有明显义。“彰明较著”,形容极其明显。

(二)虚词型

1.代词同义复用

⑴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庄子·山木》)“彼其”那,那个,指代较远的物,作定语。

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乐府诗《十五从军行》)“阿谁”犹“何谁”,代人,二字同义复词。

2.副词同义复用

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尚犹”,还是,仍然。

⑵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报任安书》)“适会”恰好,刚好,表示两件事时间相合。

3.叹词同义复用。

⑴噫吁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噫吁戱”是同义复词,表示惊叹语气,蜀地方言。

4.连词同义复用

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遂”,于是。

⑵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纵,让步连词,即使。“便纵”,纵。

5.语气词同义复用

⑴又何学为乎?(《说苑·建本》)“为乎”,连用后表示的疑问语气更为强烈。

二.偏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复音词:偏义复词。它是颇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类词。什么是偏义复词?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陪衬作用。”解慧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词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语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有关联的或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了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到陪衬作用。当然,这个陪衬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复合词有两个构词要素:两个语素和一定的构词规则。两者不可或缺。因此,偏义复词中某一个语素的陪衬作用便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语法作用来说,它标志着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有使复合词完整定型的作用;从词汇意义来说,它有提示语义区别近义词语素的作用。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语素即不直接表示意义的语素,仅仅明显地表示语法作用,这是汉语的结构形态与语汇意义脱节的一种语言现象。endprint

偏义复词按语素分,可以分成三类: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一)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故“禽兽”偏指“兽”。

(2)世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贾谊《论积贮疏》)“穰”庄稼丰收,“饥”,饥荒,年成不好。禹汤时代遭受连年水旱灾害,故“饥穰”偏指“饥”。

(3)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没有公公,故“公姥”偏指“姥”。

(4)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圃,种菜的地。园,种果树的地。“园圃”偏指“园”,与“桃李”照应。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市”,买卖之所。“朝”,朝廷。“市朝”,偏指“市”。

(二)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存亡”上文指出形势危急,“存亡”偏指“亡”。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刘邦驻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其他农民起义队伍入关,“出入”偏指“入”。

(3)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诗中是说刘兰芝日夜操劳,“作息”偏指“作”。

(4)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遣回家,走上堂去感到无脸面,故“进退”偏指“进”。

(三)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刘邦是说项伯跟张良相比哪个年岁大。“少长”偏指“长”。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是迁升,升官。罚是处罚。“臧”是善,“否”是恶。“不宜异同”,不应该有所不同,“异同”偏指“异”。

(3)而某不量敌众寡。(《答司马议书》)根据原文语境,“众寡”中只有“众”的意思。

偏义复词既然是复合词在表示多种意义所呈现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怎么辨识它呢?

判断是不是偏义复词,首先要看语境,联系上下文,对词义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主观臆断。偏义复词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存在的,离开了这种具体的语言环境,就谈不上有什么偏义复词,有时要考察全篇内容才能确定偏义复词。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从全篇看刘兰芝只有母亲、哥哥,所以“父兄”是偏义复词。其次,要区别偏义复词与并列词组,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一切意义相反或相关相类的词并列在一起都是偏义复词,有时,即使是两个同样的词,在此是偏义复词,在彼就不是偏义复词,而是并列词组。如上述“父兄”,在“父兄都是革命者”中“父兄”是并列词组。我们不能把偏义当成全文,也不能把全文释成偏义。否则,都会妨碍我们对原文的确切了解。

出现偏义复词的文言文 第5篇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三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古今异义和偏义复词)

复习要点: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②颜色不少变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 练习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

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四.综合小练习:区别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不寻常,意外,现指很、极,程度副词。

⑥属余作文以记之

作文:写文章,现指学生的写作练习。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

语文高中阶段偏义复词一览 第6篇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2、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3、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没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偏义复词曾经在1996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2分)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2003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如果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把高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整理了一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偏义在“亡”,“存”是衬字。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偏义在“谢”,“代”是衬字。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偏义在“兄”,“弟”是衬字。指刘兰芝的兄长。⒎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偏义在“目”,“耳”是衬字。只要注意到“耳目之观”的“观”字就可知道。另外,“芙蕖”即荷花。⒏ 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在“兄”,“父”是衬字。⒐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⒑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⒒ 冀缓急或可救助 偏义在“急”,“缓”是衬字。⒓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偏义在“饥”,“穰”是衬字。“饥”,灾年;“穰”,丰年。联系下文禹汤遭受连年水灾旱灾,故“饥穰”当偏指“饥”,⒔ 但欲求证煞费苦心,不复顾利害 偏义在“害”,“利”是衬字。⒕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偏义在“女”,“子”是衬字。⒖ 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⒗ 孰与君少长? 偏义在“长”,“少”是衬字。意谓“谁的年龄大”; ⒘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⒙ 死生,昼夜事也 偏义在“死”,“生”是衬字。⒚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偏义在“往”,“来”是衬字。指宋朝的使者北往,不指元军的使者南来。

⒛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偏义在“实”,“虚”是衬字。2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2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偏义在“巷”,“陌”是衬字。23.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24.噌hóng如钟鼓不绝 偏义在“钟”,“鼓”是衬字。25.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偏义在“钟”,“罄”是衬字。26.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状语“勤”只能修饰“作”不能修饰“息”因而“作息”偏指“作”,“息”无义起陪衬作用。

同义复词与偏义复词 第7篇

一.同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中, 特别是先秦作品, 同义复词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所谓“同义复词”, 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复用, 并列构成复合词语。它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 其中作为构成成分的同义词, 义同义近是相对的, 他们往往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就是所谓“对文则别, 散文则通”。意思是说, 某些同义词当分别使用在对偶句中的时候, 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当分别使用时, 常常各自保留了他们原来的词义或用法;当连用于散文句中的时候, 它们的意义又有相通之处, 我们在阅读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

同义复词, 少则两个音节, 多则有三四个音节, 以两个音节的居多。但在功能上却只能是一个词。由于有些同义词经常连用在一起, 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复音词。现代汉语中相当一部分的双音词就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 (近义词) 作为语素构成的。例如“恐惧”等。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 在最初的时候, 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 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 一个单词。”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 务必注意同义复词与今天使用的形同而义不同的双音词的区别。

从词类上分, 同义复词可以分成两个类型:实词型和虚词型。

(一) 实词型

⒈名词同义复用

⑴斧斤以时入山林, 林木不可胜用。 (《孟子·梁惠王上》) 斧, 伐木工具。斤, 斧的一种。

⑵积反货而为商贾。 (《荀子·儒效》) 运货贩卖的叫商, 囤积营利的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 “商贾”即做生意的人。

⑶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史记·刺客列传》) 庸, 受雇佣, 此指佣人。保, 仆役。“庸保”, 仆役。

2.动词同义复用

⑴先帝创业未办, 而中途崩殂。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说文》:“崩, 山坏也。”引申为死。《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说文》:“殂, 往死也。”“崩殂”指帝王死亡。

⑵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战国策》) 徒, 步行。跣, 足亲地也。“徒跣”, 光着脚走路。

⑶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 节旄尽落。 (《汉书·李广苏建传》) 《说文》:“操, 把持也。”“持, 握也。”“操持”, 拿着, 握在手里。

3.助动词同义复用

⑴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二章》) “可”助动词, “得”助动词。“可得”, 能够。

⑵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堪”, 可以, 能够。“可”可以。“可堪”, 能。

4.形容词同义复用

⑴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疲”, 疲倦, 劳累。“弊”本义是败坏, 引申为疲困。“疲敝”, 人力物力受到消耗, 不充足。

⑵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史记·伯夷列 传》) “彰”、“明”、“较”、“著”都有明显义。 “彰明较著”, 形容极其明显。

(二) 虚词型

1.代词同义复用

⑴彼其道远而险, 又有江山, 我无舟车, 奈何? (《庄子·山木》) “彼其”那, 那个, 指代较远的物, 作定语。

⑵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乐府诗《十五从军行》) “阿谁”犹“何谁”, 代人, 二字同义复词。

2.副词同义复用

⑴向其先表之时, 可导也;今水已变而多矣,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察今》) “尚犹”, 还是, 仍然。

⑵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 适会召问 , 即以此指 推言陵之 功。 (《报任安书》) “适会”恰好, 刚好, 表示两件事时间相合。

3.叹词同义复用。

⑴噫吁戱,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 “噫吁戱”是同义复词, 表示惊叹语气, 蜀地方言。

4.连词同义复用

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史记·项羽本纪》) “于是遂”, 于是。

⑵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纵, 让步连词, 即使。“便纵”, 纵。

5.语气词同义复用

⑴又何学为乎? (《说苑·建本》) “为乎”, 连用后表示的疑问语气更为强烈。

二.偏义复词

在古代汉语的词汇中, 有一种特殊的复音词:偏义复词。它是颇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类词。什么是偏义复词?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 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 另一个词素只是陪衬作用。”解慧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 也认为: “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 两个词素是并列的, 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 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宋学农主编的《古代 汉语教程》 进一步认 为 : “偏义合成词两个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 并列组成双语词后, 在特定语言环境中, 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 只是作为一种陪衬。”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语》 也认为: “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 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义, 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 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有关联的或意义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 在某种语言环境中, 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了这个复合词的意义, 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到陪衬作用。当然, 这个陪衬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因为复合词有两个构词要素:两个语素和一定的构词规则。两者不可或缺。因此, 偏义复词中某一个语素的陪衬作用便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语法作用来说, 它标志着两个语素是并列关系, 有使复合词完整定型的作用;从词汇意义来说, 它有提示语义区别近义词语素的作用。偏义复词中起陪衬作用的语素即不直接表示意义的语素, 仅仅明显地表示语法作用, 这是汉语的结构形态与语汇意义脱节的一种语言现象。

偏义复词按语素分, 可以分成三类: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一) 名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 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独何与?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衅钟之事发出责问的, 故“禽兽”偏指“兽”。

(2) 世有饥穰, 天之行也, 禹汤被之矣。 (贾谊《论积贮疏》) “穰”庄稼丰收, “饥”, 饥荒, 年成不好。禹汤时代遭受连年水旱灾害, 故“饥穰”偏指“饥”。

(3) 勤心养公姥, 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没有公公, 故“公姥”偏指“姥”。

(4) 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 窃其桃李。 (《墨子·非攻》) 圃, 种菜的地。园, 种果树的地。“园圃”偏指“园”, 与“桃李”照应。

(5)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市”, 买卖之所。“朝”, 朝廷。“市朝”, 偏指“市”。

(二) 动词性语素合成的偏义复词

(1) 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崩”, 指皇帝死。“殂”, 指平民死。偏义在“崩”, “殂”是衬字。

“存亡”上文指出形势危急, “存亡”偏指“亡”。

(2)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驻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其他农民起义队伍入关, “出入”偏指“入”。

(3)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诗中是说刘兰芝日 夜操劳 , “作息” 偏指“作”。

(4) 入门上家堂, 进退无颜仪。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被遣回家, 走上堂去感到无脸面, 故“进退”偏指“进”。

(三) 形容词性语素合成的偏 义复词

(1) 孰与君少长? (《鸿门宴》) 刘邦是说项伯跟张良相比哪个年岁大。“少长”偏指“长”。

(2)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陟”是迁升, 升官。罚是处罚。“臧”是善, “否”是恶。“不宜异同”, 不应该有所不同, “异同”偏指“异”。

(3) 而某不量敌众寡。 (《答司马议书》) 根据原文语境, “众寡”中只有“众”的意思。

偏义复词既然是复合词在表示多种意义所呈现的一种形式, 那么我们怎么辨识它呢?

上一篇:关于毕业和放暑假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文化与组织的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