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2024-05-16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精选8篇)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1篇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络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现代企业中国际贸易方式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加强网络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创新,而无论是从国际贸易商务模式市场运行环境和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贸易宏观管理都表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笔者就基于网络经济角度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方式的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健康稳步发展,同样,给国际贸易发展方式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经济;国际贸方式;

一、互联网经济概念述一网络经济的本质性内涵特点

网络经济是被用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新的运行发展方式,换一种角度上看,这是利用网络与经济的融合,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对比之前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特点影响而衍生出诸多的发展方式特点。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经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时段进行网络商务活动。第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所以,网络经济活动要能将空间因素制约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使得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让各个国家的经济依赖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三,网络经济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可以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逐渐成为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第四,同样的,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企业的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处理一切的信息,从而逐步加大现代企业的贸易活动速度。第五,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现代化企业的经济制度和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在另外一方面,现代企业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就可以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有效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了现代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这对我国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间的转型。

二、电子商务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商务模式。它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大为简化,缩短了国际贸易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国际贸易的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的简易化、无纸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是国际贸易方式划时代的变革,对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电子商务开创了效率更高的国际贸易市场

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出现了“网上国际贸易市场”。电子商务能够在网上相互交换有关贸易信息,超越了传统国际贸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全球的贸易市场纳入一个快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对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也诞生了新的国际贸易主体,出现了“网上虚拟公司”。这些网上虚拟公司主要是指在互联网上进行经营的贸易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等。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将那些具有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联成一体,实现了单个公司或者企业难以实现的市场职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方便、优质、高效地为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二)电子商务简化了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国际贸易的运作流程更为流畅

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实现了“四流一体”的运作格局,即“以商流为主体,以信息流为核心,以资金流为形式,以物流为依托”的现代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单向物流运作格局。在新的“四流一体”的运作格局下,国际贸易能够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互动式营销服务,国贸贸易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互联网贸易方式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大国,国际贸易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和重要的影响。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只能说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国际贸易在我国的外贸公司和代理公司还很少见,最常见的也仅仅是网上在线洽谈,网下签订合约和履行合约。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作为当前新型的国际贸易方式,未来必然会在我国发展起来并逐步替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还没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两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普及,我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推动和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两种新兴的国际贸易方式在我国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互联网+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现代化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针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还相差很远,并且在网络运行速度上比较慢,所产生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二)加强企业外贸的信息化程度

在当前我国企业实行全球化的战略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外贸信息化程度,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挖掘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我国现代化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而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同时,还要能够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逐步加强我国企业法律以及贸易法规的制定,制定一系列更加契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制度,有效确保我国现代化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各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企业逐渐转型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除了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眼光,还要能够加强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与其他的商务活动有所不同,这就集中体现在对它所涉及的部门和业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例如,在现代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海关”银行以及保险和商检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五、结束语

本文在新时期经济运行条件下,对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提出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要求要与宏观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增长率相一致,根据货币政策运行条件和所需环境的分析,恰当地处理好相关经济运行参数和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两难处境和选择,并以大量的统计学数据和经济指标来实证了这种两难的处境表现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表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最优化策略,并分析了货币信贷扩张与通胀预期,最后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作用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调整和优化机制。希望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新时期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问题的有效协调。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2篇

转变

【摘要:】虽然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在初级阶段,按照自然的成长模式我们离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人力资源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但是互联网的到来让这段距离变的没有了意义。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深入,世界已经因为互联网而改变。企业也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调整自己姿态,所以再纠缠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到必然是被淘汰。而面对互联网这个未知的家伙,所有的企业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是生存还是被淘汰就看在互联网的环境里能否长久适应下去。【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互联网走进生活和社会,就开始出现很多关于互联网的认识,有人说互联网是一种思维,有人说它是工具,但彭剑锋教授认为它是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正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改变着一切。互联网让沟通实现了无障碍。人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可以减少很多企业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降低管控与交易成本,减少内耗。

在说互联网对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及如何应对前。在这里我们还是得先说一下企业人力管理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在商品进入商场进行竞争之前,其实双方企业的人才就已经在各自的科研室内进行着彼此都看不到的竞争,但这竞争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商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才的竞争,而谁能在人力资源上抢的先机,那谁在未来的竞争中就掌握了先机。所以人力资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未来道路的长短。

在我们迎接到来的互联网时代前,先回首看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在管理内容上,以事为中心;

二、在管理形式上,属于静态管理;

三、在管理方式上,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

四、在管理策略上,侧重于近期或当前的人事工作,就事论事,缺乏长远,属于战术性管理;

五、管理技术上,按规章制度办事,机械且呆板;

六、管理体制上是被动反应型的;

七、管理手段上是以人工为主的单一管理手段;

八、管理层次上,只自上而下的执行部门,参与决策的机会少。

从这些模式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粗、大、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而企业对于这中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其实没有太多办法。若想完全根治这些问题首先要打破现有的企业运行模式,这显然是一般正在运行的企业无法忍受的,其次外在的环境也不允许,在追求效率和时间的今天是不会给企业很多时间让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后企业的正常运行也会麻痹顶层对人力资源问题神经。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主要措施也只有在招聘流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在企业内部制定出完善的员工制度;建立开发的绩效考核系统;建立健全酬薪制度和体系;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契约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建立人才储备库、签订担保协议、加强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等等。

这些措施在面对当时的问题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如果仅凭经验就借用到互联网时代可就要犯错误了。要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就要看看互联网首先改变了什么。

互联网改变了原来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与社会交流协作的方式[1]。人与人、与社会、与组织的交流成本变得非常之低,成本不再是阻碍交流的条件,一切因为各种各样的交流开始。互联网使得信息对称和透明,让传统的暗箱操作和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再也没法生存下去。取而代之就是尊重客户的价值和尊重人力资源的价值,以此来重新获利的盈利模式,互联其实是让人更尊重人,这个时代更突显人的价值。从金字塔式、命令式的协同方式到自动交互协同,流程化、团队化会变得更重要。人与岗位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以组合交互的方式进行劳动方式和合作方式的创新,它可能是围绕客户的一个问题、围绕客户的价值创造来形成不同的团队,打破部门界限和岗位职责界限,管理也相应地要转变为流程管理和团队管理。如果说传统是一个金字塔形状的组织形式,那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大平台网状的组织形式,在个平台之上,人可以直面组织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价值主张。人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期望的时候,企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围绕消费者转,生活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又岂能幸免。

首先在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内容上由事转变到人身上,而这以转变将是牵一发动全身。组织形式不再是原来的链条形式,而是现在的网状的平面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所管理的不再是一样样的事情,而是具体一个一个的人。所以人力资源从招聘开始就不再是大范围的招收,而是针对网状节点的每一个位置去招聘适合的对象,这个适合是要求应聘者有很好的自我管控和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走上他所在的节点发挥他的作用。所以在网状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能力,不再是原来静态状况,每时每刻都可以向客户展现企业的动态也可以每时每刻想企业反馈客户的诉求,此时如果还是一味的用原来的制度去进行有效的风险管控,那么将只会适得其反,即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动态,也阻碍或者延迟了向企业反馈客户的诉求,这样是不利于创新,没有创新企业的路也不可能长远。在重视企业发展的时候要注意人,注意人的时候注意创新,不管这个创新是大还是小,微创新也可能是大贡献。互联网时代,实际上是人的一场革命,这种革命是人的能力的革命、人的价值创造的革命,即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益能够放大,一个小人物就能够撬动大事业、创造大价值。因此许多企业家讲,互联网时代要更关注企业的“小人物”。小人物也能大创造、大贡献的时代,什么叫核心人才?核心人才的定义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谁是核心人才?它的定义和理念都发生变化了,在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时就要看到这些变化。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人力资源招聘,但光重视是不够的,怎么能有智慧的创造条件引导人才的加入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才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招聘后人力资源管理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培训,而这个培训不在是原来事无巨细的培训,而是要针对每个人在节点上的工作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更重要的一点是培训的忠诚度,从组织忠诚到职业忠诚和专业忠诚。现在老板最困惑的是流动性太大了,所以老板都试图通过文化来解决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凝聚力的问题。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个时代不再强调组织忠诚了,而要更强调职业忠诚和专业忠诚。培训的另一个目的是让每个人自己培训自己,自己介绍自己的工作,将培训转变成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样让每个人明白在整个网状的平台里中心将失去作用,每个人都是中心,也都不是中心。核心人才非核心。组织内出现了去中心化、去核心化的趋势。互联网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关系,改变了人与组织的力量对比。个体借助于组织平台,其价值创造能量和效能被极度放大。组织与个人关系不再是简单依附与绝对服从关系,在网状价值结构中,CEO 不再是组织的唯一指挥命令中心,或者说没有首席指挥官,CEO只是一个象征的存在,犹如蜂巢中的蜂王,每一个成员都高度自治、自主经营。组织不再界定核心员工,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关键作用[2]。正如张瑞敏在海尔所倡导的“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组织管理思维。同时,组织的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是分散的,过去组织的话语权在上,是自上而下的单一的话语权链,但在互联网时代谁最接近客户,谁最接近企业价值最终变现的环节,谁就拥有话语权,谁就可能成为组织的核心。比如现在微软放弃员工分级制,认为任何层级的人将来都可以变成组织运行的中心,都可以变成组织的资源调配中心;在华为倡导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小米科技提出的合伙人组织,扁平化管理,去KPI驱动,强调员工自主责任驱动。海尔提出的人单合一、自主经营模式,就是所谓的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化经营的具体体现。

员工的内在潜能激发与有效激励,是人力资源效能提升的动力源泉。有效激励也将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而在处在现在的平台人力资源管理靠物质的刺激的作用就没有原来那么有效,有效的激励首先应该做到的是理解他们的需要,也算是对企业组织有些什么样的期望,他们需要在工作中实现他们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的起点是明白每个人的需要,在根据企业情况制定特定的管理政策,方便在每个人完成目标时得到的就其是想要的,这也算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肯定。此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必须重新审视对人的肯定,对人的肯定将更能激发潜力和热情,原来的预防风险现在也需要转变成以疏导为主的方式。随着新生代员工日益成为人力资源主体,传统的薪酬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员工的期望要求,难以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及价值创造能量。如激励手段太过单一,激励过程缺乏员工的互动参与,绩效考核滞后导致激励不及时、激励失效以及无法吸引、保留人才等。将员工激励体系由周期激励变为全面认可激励,是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认可激励是指全面承认员工对组织的价值贡献及工作努力,及时对员工的努力与贡献给予特别关注、认可或奖赏,从而激励员工开发潜能、创造高绩效。

互联网一方面使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诉求的表达更快捷、更全面、更丰富,另一方面,移动互联也使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可以做到更及时、更全面[3]。因此,互联网时代呼唤全面认可激励,并且也为全面认可激励的实施提供了技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移动互联让组织对员工的绩效认可与激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员工所做的一切有利于组织发展、有利于客户价值及自身成长的行为都可以得到即时认可和激励。全面认可激励可给组织带来良好的组织氛围、更高的绩效产出,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为员工提供优秀的企业社交网络平台,实现激励措施的多元化与长期化,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参与互动精神,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协作、关爱和共享,维护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利于公司文化和制度的落实和推进。

网络时代人力资源员工招聘、培训、沟通、绩效考核与传统人事管理有很大不同。在网络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做到:个人被尊重,知识转为资本,效率得到提高,企业更富有竞争力,工作将采用许多新的设计,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的重点是知识性管理。只有经营知识、经营人才,才能充分体验“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愈加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任用。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资本和土地。而留住人才,让人力资本得到最大发挥是重中之重。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人力资源部在企业中的位置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分工细化的影响已是大势所趋。伴随着人力资源部角色的转换,人力资源部的很多事务性工作逐渐外包给服务供应商。,节省了成本减轻了压力。更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放开权利让员工做企业的真正主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实施时间有价证券为其他企业起到了良好带头作用,也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创了新的篇章。伴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殿堂。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3篇

一、运用“互联网+教育”的直观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充分利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历史具有过去性和唯一性的特点,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仅靠语言叙述去感知变得困难和枯燥无趣。互联网中的历史图片、漫画、数据图表、音像视频等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运用它们创设历史情境,使初中历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场景“重现”在学生面前,能够使历史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如在讲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互联网上的“清明上河图”中的动态图,根据人物穿戴和行为判断人物身份等,又通过播放农村节日活动的视频讲述农村生活的变化,然后通过历史地图比较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的状况,感受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而且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二、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智能化,关注学生群体的需要,促成教师教学方式的迁移

“互联网+教育”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初中历史教学虽然重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与认识,但是因历史的过去性等学科特点,新时代的学生对有些历史事件不理解,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微”时代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程、慕课等媒介转变教学方式。微课程、慕课等都是通过生动的声像构成一段视频。教师可以将历史概念、历史事件通过微课程、慕课等形式展示出来,放到一个和学生共建的学习终端上,学生可以在终端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师制作的视频专题,以达到更加深入的历史学习,从而体现了“互联网+教育”的智能化。

如在初三日本史专题复习中,学生对日本的历史不能系统掌握,于是课下在互联网终端上选择了一个有关日本史的微课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展厅是摆脱民族危机篇,展示“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和图片。第二展厅是中日关系篇,从明朝戚继光抗倭,讲到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讲到全面侵华战争;从抗日名将李宗仁、彭德怀讲到在中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三展厅是日美关系篇,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矛盾,两国都曾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中先后加入协约国中。矛盾则从美国侵日引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将美日之间的关系按合作与矛盾两条线索归纳,学生对两国举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运用“互联网+教育”的交互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教育”的介入,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学习时空跨边界、超界限,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这也促成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由依赖于书本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进行个性化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教育应用云平台达到这一目标。教育应用云平台是以Web网页形式呈现,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访问,用户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可以把教学课件改编成学习课件)放在教育应用云平台,学生也可以自己收集学习材料,放在云平台与同学共享。平台也可以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随时随地交流,不受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证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化、自主化和个性化。

四、运用“互联网+教育”的数据化,转变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学实效性

网络发展速度之快,形式更新之快,时常令我们瞠目结舌。智能手机已经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冲击,而将手机带进课堂,成为学习工具,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跟踪和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达成课堂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互联网条件下,运用网络数据分析工具如“问卷星”“umu互动平台”等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使用“问卷星”设置一些检测题,学生每人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做题,答题完毕提交后,网络能够对学生的答题结果(答题人数、错误率)进行数据分析,教师根据数据分析进行针对性教学和指导。以数据说明学生对知识掌握和理解情况,使学生更为信服教师的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运用“互联网+教育”的及时性,挖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发挥以史鉴今的历史教育功能

历史教师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更迭速度快的特点,及时搜集时事新闻,尽量挖掘当下的时事、鲜活资源,搜寻初中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新生事物或新鲜观点,为学生架起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的桥梁,通过历史理解现实,通过现实感悟历史。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4篇

但金融危机给我国我外贸造成严重困难,并进而拖累经济增长。可以说,金融危机放大了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近年国际贸易格局变化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发展为贸易强国,更好地发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刻不容缓。

一、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上世纪70、80年代,特别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始终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地位持续攀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货物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达38%,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中国仅次于德国,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据德国媒体分析,2009年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跃居世界第一。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突出,已成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区域贸易成为主流

得益于地理和传统上的优势,区域内贸易始终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位置。根据WTO的数据,2008年,区域内贸易在北美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5.8%,在亚洲地区的贸易总额中占51.2%,在欧洲的贸易总额中更高达73.2%。由于多哈回合谈判迟迟无法完成,越来越多经济体将推动自由贸易的努力从多变框架转向双边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据WTO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5年的不到100个上升到2009年的超过225个。其结果是,全球超过一半的商品贸易,以及相当比重的服务贸易都是在区域贸易制度下完成。

(三)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据WTO统计,1980年-2008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从3650亿美元增加至37779亿美元,累计增长9.35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出口7.26倍的增幅。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1980年的15.8%上升至2008年的19.0%。近年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极大发展,以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服务贸易的主体,以其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征,为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四)产业内贸易成为主要方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进一步加强全球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分工的更加精细化,产业内贸易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即一个经济体既出口也进口化工和电子产品,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贸易更多地按照产业内部价值链的分工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广义上的加工贸易,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形式。

(五)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贸易保护主义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全球贸易预警组织(GTA)2009年12月1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未因多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而缓解。自2008年11月二十国集团峰会(G20)承诺杜绝贸易保护主义以来,各国政府共实施了297项保护主义措施;而过去3个月中已宣布但尚未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达188项,显示2010年国际贸易仍将面对沉重的保护主义压力。

此外,在后危机时代,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不仅在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地位,而且正在试图通过规则的制定进一步巩固其优势,如碳排放交易、商品的碳标签、拟议中的碳关税,等等,都有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深刻变化。

二、我国外贸发展现状

我国外贸30年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自身要求看,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增长仍存在不少需要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包括:

(一)贸易的地区结构不平衡

一是出口市场偏重发达国家(地区)。2001年,我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个市场的出口占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52.7%。此后,我国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依赖度逐年下降,2007年对上述三个市场的出口占比降至41.2%,但2008年和2009年出现较大反弹,分别回升至46.3%和46.2%。事实上,如果考虑到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出口对发达市场的依赖度将更高。

二是贸易顺差主要来自欧美。2008年,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合计3310.4亿美元,是当年我国外贸顺差总额的1.12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增加了29.9倍,对美贸易顺差增长了5.08倍。2009年,由于美、欧市场需求骤减,来自两地的贸易顺差合计为2518.5亿美元,较上年减少23.9%,是我国当年外贸顺差总额的1.28倍。如果考虑香港转口因素,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规模可能还要大得多。

(二)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尤其加工贸易出口约占外贸出口的一半。2001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55.4%,而同期一般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为42.1%。2007年以来,我国着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2008年首次降至50%以下,为47.5%,但仍高于同期一般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46.4%)。2009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升至48.8%,而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降至44.1%,两者间的差距有所扩大。

加工贸易的发展是我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成果之一,是符合国情并与国际贸易格局接轨的贸易方式,对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方,处在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最底端,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缺乏产品话语权。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能源、环境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低水平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所难免。

(三)服务贸易有待更大发展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取得长足发展。据WTO提供的数据,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464亿美元、进口1580亿美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3.45倍和3.05倍。从2001年至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2%上升至3.9%,排名从第10位上升至第5位。

但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一是与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差距较大。2008年,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四大服务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值分别达到5214亿美元、2830亿美元、2416亿美元、1605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分别为13.8%、7.5%、6.4%和4.2%。二是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较低。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9.3%,不仅远低于同期美、英、德、法四国服务贸易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分别为28.8%、38.2%、14.2%和21.0%),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0%)。

(四)外贸依存度比较高

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该项指标1978年是8.9%,2007年达到66.2%的峰顶,2008年回落至60.2%,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根据WTO提供的数据测算,从1980年至2008年,世界贸易平均依存度从35.9%上升至41.0%。二是出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出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5.9%,2007年升至37.1%,2008年回落至33.1%。其中,工业品出口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90年为32.2%,2007年超过七成,2008年仍高达62.6%,显示我国工业产能的很大部分需要通过产品外销来消化。三是进口依存度也在上升。进口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3.7%,2007年已接近三成。目前原油、铁矿石等重要能源资源产品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对进口的需求十分庞大。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决定外贸依存度高低的因素很多,与经济面临的风险并无直接联系。但从此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到,由于外部需求剧降,我国出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事实上拖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五)贸易保护主义威胁较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遭遇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经济体。据WTO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球19.8%的反倾销立案和21.9%的反倾销措施针对我国产品。仅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就遭受21个国家和地区的93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61.4亿美元。其中遭受反倾销调查70起、反补贴调查11起,分别占全球反倾销立案总数的35%和反补贴立案总数的71%。

另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产品在全球共遭到116起贸易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27亿美元,比2008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而GTA的数据显示,仅2009年9月至12月的3个月,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就增加了47项。

此外,人民币汇率、环保和气候变化、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国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借口,困扰着我国的对外出口。

三、有关对策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更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转变政府外贸管理方式

一应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外贸涉及全国约1亿人的直接就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必须高度重视外贸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发挥好外贸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通过发展外贸,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福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二应进一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特别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尤为重要;在政策出台和实施过程中,应尽可能防止大起大落,避免 “休克疗法”式的短期集中出台,给予企业过渡消化期,对历史遗留问题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对老企业不搞“秋后算账”。

三应使财政金融扶持政策更多地惠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中小出口企业。还出口退税政策以其本来的功能,结合增值税转型改革,逐步对出口产品增值税实行不征不退,从根本上解决以调整出口退税税率调节出口所产生的种种问题。

四应进一步加强贸易促进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在外贸主管部门领导下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为一体的贸易促进体系,提高现行商协会的服务水平;组织和利用好现有研究力量,做好对涉及我国外贸发展的国内外重大问题的研究,注意把握国际经济和贸易新动向、新事物,通过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发挥对企业的引导作用。

(二)进一步坚持以质取胜

在出口中坚持以质取胜,归根到底是要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努力使产品的国家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进一步加强对产品生产和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减少直至杜绝劣质低价产品走出国门,避免少数“害群之马”损害“中国制造”的声誉;对于产品质量问题,应做到公开、透明,不回避、不遮短,树立我国质量监管部门的国际信誉。

其次,应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独创性,包括技术、安全和环保等方面的内在独创性,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外在独创性。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大的扶持,扶持的对象,不仅是大企业,更应该面向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鼓励创新的最主要保障手段之一。

再次,应注重品牌的创立和管理。创品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持和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一个品牌的创立,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企业诚信等多种要素多年积淀的结果,通过大量宣传和推广,可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但要使之为市场认可,最关键的还是产品的“内功”,即在消费者之间的“口碑”。

第四,应特别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质量。不能因为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低于我国,对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不如发达国家,而自降产品质量标准。应逐步扩大援外规模,在强调援外政治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贸易功能,发挥其在推广中国产品方面的独特作用,把我国最好的产品通过援外介绍到发展中国家,提升我国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

(三)努力促进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问题,是美、欧甚者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实行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主要借口之一。我们一方面要客观看待顺差问题,这是由我国与美、欧贸易结构及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目前拥有极为充足的外汇储备,并不需要追求贸易顺差。解决贸易顺差问题,压出口不是办法,因为这会冲击国内经济,只有通过扩大进口的方法来解决。具体而言,一是要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增加战略资源的进口和储备;二是要放宽对国外优质消费品的进口限制,促进国内消费品行业的产业升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国内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自发展中国家尤其对我逆差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四是鼓励“走出去”,通过在境外投资设厂转移过剩产能及对发达市场的顺差;五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类产品,应统筹考虑,进一步加强出口管制。六是逐步但坚决淘汰“两高一资”产品的产能。在扩大进口的同时,应更好地运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各种贸易救济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免遭冲击。

(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货物贸易由于受到资源、能源、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可预见的将来,其发展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而服务贸易则还有很大发展潜力,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一个好的抓手,将成为我国外贸和经济的新增长点。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管理和支持服务体系。二是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利用境外服务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加快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三是加强对国际服务贸易新趋势的研究,鼓励服务贸易创业,营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四是加大有关服务贸易的培训力度,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增强服务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五)改革现行加工贸易管理方式

近年来,为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国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收紧劳动、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执法,对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造成较大压力。从政策实施的效果看,推动转型升级政策给予企业的扶持力度和过渡期都值得商榷。首先,加工贸易企业无论是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还是就地转型升级,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完全或大部分由企业承担,难度很大。其次,通过创立自有品牌、开展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方式,实现加工贸易的升级,对于绝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同样有难度。2008年东莞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合俊破产倒闭,并不是本业出了问题,而恰恰是因为不成功的“转型升级”尝试导致资金链断裂。

从我国经济和外贸的长远发展考虑,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刻不容缓。解决加工贸易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改革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参照其他国家和地区做法,取消现行对加工贸易的特殊管理方式,简化管理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透明度。作为替代,可将继续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迁入出口加工区,或直接在加工贸易企业集中的地区就地建立出口加工区,实行保税监管,使企业对自身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对于规模大、雇佣工人多、技术含量高的独立加工贸易企业,也可参照韩国的做法,直接指定为出口加工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在出口加工区以外的企业一律转型为外资企业,不再从事目前意义上的加工贸易。

(六)更坚决地与贸易保护主义作斗争

一是在人民币问题上,应坚持汇率事关主权不容谈判的立场。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逐步解决估值不合理问题,避免人民币过快升值对外贸出口和国民经济造成冲击。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境外贸易结算试点,简化手续,最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二是加强多双边和区域贸易合作,共同构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联盟。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欧盟和亚洲周边国家合作,共同应对美国国内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积极与其他贸易伙伴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建设自贸区。实践证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途径,但同时此项合作也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需以更高的智慧加以推进。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5篇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题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题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2.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3.改革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6篇

一、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化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由于我国的各个高中受到规模和时间的限制,一般很少有高中化学教师会组织自己的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的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将理论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学习思维也存在一定的障碍。一般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会试图使用板书绘制的方式来进行对化学实验课堂缺失的弥补工作,但是这种教学缺少了学生自己动手绘声绘色的`教学功能,学生往往会感觉到这种课程索然无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也就难以记住化学实验过程的各个步骤流程以及相关的化学仪器设备,化学实验课也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

1.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同时,由于化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很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并且在化学课堂教学阶段,学生学习到与自己关注的东西有关的知识时,都会有很大的兴趣。

2.让高中学生感受化学的美

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高中化学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化学结构都会产生一种美感。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总而言之,新课程背景下,我国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当然,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效率需要很多方面的努力。因此,现阶段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及其转变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7篇

变分析

[摘要]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过度关注教师“教”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学生“学”的感受。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新课程标准虽然已经实行了多年,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有个整体上的提升。当前,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还不适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有很多困惑,所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 转变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很久,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让小学教学完全符合新的课程标准呢?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呢?这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从小学的教学实践来看,仍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误区,对新课程改革很迷茫。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小学语文新课题改革的进度。

所以,有必要让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近些年来,新

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利于课题教学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理念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接受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形式。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题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

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题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简介。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改进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题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题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

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身体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4.改革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由于编写年代较久,其内

容有很多地方不能适应现代的需求。而新颖的图片、优美的文字将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提升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传统教材相比,新课标下的教材在封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图片说明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内容上减少了知识含量,在知识难度上也有所降低,这就降低了学生的理解和背诵难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记忆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加强了课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小学语文课堂贯彻一种人文主义精神。

5.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精神,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创造足够的机会,让其自由开展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进行演讲比赛、知识问答竞赛、办手抄报或者辩论赛,等等。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后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化实践,将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利于将静态的语文教学变成动态的实践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会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推广,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积极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互联网+下的国际贸易方式转变 第8篇

近年来, 我国林产品贸易迅速发展。2010年我国林产品出口总额463.17亿美元, 占全国商品出口额的2.94%;林产品进口475.07亿美元, 占全国商品进口额的3.41%。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较2009年增长27.54%、40.13%。随着国内外林产品贸易的发展, 林产品贸易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傅京燕等 (2002年) 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指出环境成本内在可减少污染, 使污染达到社会最优水平。Mihoko Shimamoto等 (2004年) 在分析了东南亚三国—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近几年的林产品贸易与环境的情况, 指出贸易自由化不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环保主义的盛行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 以森林认证和产销监管链为代表的为代表的绿色贸易条件增多, 美国《雷斯法案》、欧盟木材法案等都对林产品的进口提出各种标准。在当前形势下, 提高我国参与贸易的林产品的附加值, 走绿色发展道路, 成为当前林产品贸易亟需解决的问题。傅京燕 (2001年) 在《论环境成本内在化》中指出, 环境成本内在化使协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 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实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将环境成本计入林产品贸易, 解决在环境成本约束下林产品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既能满足国际上对林产品的环境要求, 又能促进林产品贸易的发展, 进而带动林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林产品贸易的环境成本进行分析, 研究环境成本约束下林产品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环境成本约束下的林产品贸易

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的《海关进出口主要林产品代码》标准, 将林产品分为木质林产品和非木质林产品两大类。木质林产品主要包括:原木类、锯材类、单板类、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纸类、家具类等项;非木质林产品主要包括:苗木类;菌、笋、山菜类;果类;茶、咖啡类;调料、药材、补品类;林产化工;竹藤软木类7大类。

在我国的林产品贸易中, 木质林产品一直占主要地位。木质林产品在取材、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相对非木质林产品更大。因此, 环境成本对木质林产品的约束性更强, 本文中所研究的木质林产品主要指原木、锯材、人造板、木质家具、纸浆及纸制品, 其他木质林产品在我国林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大, 本文不予具体讨论。

1. 林产品贸易中环境成本的构成。

国内关于环境成本的构成界定中, 厉以宁 (1995) 认为环境成本=环境治理费用+为预防环境破坏而投入的费用+给受害者的补偿费用+发展环境保护产业投入的费用+资源闲置的损失+按新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而可能导致的损失;曹凤中 (1995) 认为环境成本等于自然资源的价值、人类劳动产生的新价值和恢复环境的价值之和;肖序 (2002) 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划分方式不同, 环境成本构成组合不同。林产品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发生在林产品在取材、生产、流通、消费中的各个环节。本文认为林产品贸易的环境成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资源成本、生态效应成本、环境污染成本。

(1) 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的耗减, 即产品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价值, 计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这部分成本称为自然资源成本。例如, 林产品生产过程中, 所需要耗用的水资源以及木材资源, 生产过程中发电所需要的煤, 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油气资源等。所有参与贸易的林产品都有自然资源成本。

(2) 生态效应成本。从森林采伐木材, 必然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 森林资源一直是具有固碳释氧、保持水土、生态审美等功能的, 大规模的森林资源的砍伐还会导致水土流失、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林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采集而对森林资源进行采伐, 所造成森林生态多功能效应的减少, 也是要计入到环境成本中的。

固碳释氧作用的减少,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审美功能的减少、涵养水源作用的减少、保育土壤作用的减少等各项生态功能的价值都是可以计算的, 郑丽凤等 (2010年) 对于山地森里采伐的环境成本进行了定量研究, 分别计算了由于森林采伐带来的森林各项生态功能减少的价值。林产品贸易中由于森林采伐带来的生态效应成本分别记为EV1, EV2, EV3, EV4, EV5。

森林的生态效应是森林各项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于波涛等认为不同种类森林的生态功能的比重结构不一样, 于2011年提出的修正区位商系数。首先参照产业经济学中区位商的内涵和计算方法, 提出森林生态服务使用权副证价值的区位商ELQj, 然后根据ELQj提出的修正区位商系数AELQj。当AELQj≥15%时, 第J项生态功能具有明显重要性;当5≤AELQj<15%时, 森林第J项生态功能具有潜在重要性;当AELQj<5%时, 该项生态功能不具有相对重要性, 在综合计算中可以忽略。

生态效应成本的计算:

C2=∑EVj×CPj+∑EVi×CPi×αi (i, j=1、2、3、4、5)

j∈{AELQj≥15%}, i∈{5≤AELQi<15%}, αi= (AELQi-5%) / (15%-5%) , CPj为生态服务使用副权证折算系数, CPj=AELQj/max{AELQj}, AELQj>5%。

区位商系数适用于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生态效应的计算, 田晓妮、赵明华 (2008年) 综合考虑森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保持野生动物、森林游憩等功能, 计算了不同类型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值。并根据不同种类树木的出材率和森林的成熟度, 计算了不同种类森林产出的原木带来的环境效益值。

(3) 环境污染成本。林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除了消耗自然资源, 减少生态效应外, 还会排放出大量污染物。由于环境的吸收能力有限, 当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我净化能力能吸收的数量时, 就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类的环保意识加强, 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将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范围之内成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目标。

污染物排放成本都是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及以污染后果的治理与损坏赔偿金额作为计量基础, 都能计算汇总出较为准确的支出金额, 因此这些环境成本入账金额的确定一般并不存在困难。废弃物清理成本和废弃物处理成本, 可以根据发生的历史成本进行计量。

我国生产的木质林产品的自然资源成本、生态效应成本由于木材来源复杂, 且国内计算方法、计算口径并不一致, 环境污染成本根据国内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对环境负面影响的价值乘以产出量来计算。

2. 环境成本内在化对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下面对环境成本内在对出口贸易带来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以林业生产行业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作为环境成本内部化变化强度的指标, 这个数据代表了政府在治理、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支出, 反应了政府治理环境付出的努力, 同时也能反应企业的执行程度。同时选取木质林产品的进口额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作为相关变量, 原因是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是属于加工贸易类产品, 进口与出口密切相关;同时美元作为世界货币,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影响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其他次要因素和偶然因素都归入常数项。

Y代表商品出口额, X1代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 X2代表木质林产品进口额, X3为汇率, e为常数项。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2

首先对数据进行统一单位处理并进行标准化, 利用SPSS17.0对木质林产品出口与三个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可得回归方程为:

对自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可知, 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相关性显著。同时判定系数R2=0.944, 表示模型对样本的拟合度较好;DW检验值为2.175, 在2附近, 说明方程没有自相关;F=39.502, F检验显著, 说明整个方程回归较显著;VIF为方差扩大因子, 检验回归方程的多重共线性, VIF<10时, 方程没有多重共线性, 由表可知, 本回归方程没有多重共线性。输出结果如下:

对出口函数中的X1求一阶导, 当环境治理投资增加时, 木质林产品的边际出口量呈下降趋势, 即当前条件下, 环境成本内在化会降低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出口。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的木质林产品属于环境密集型产品, 环境成本内在化会增加环境密集型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降低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且我国木质林产品的成本吸收能力和转嫁能力有限。而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最佳途径, 因此, 从长期看, 必须实现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木质林产品的生产效率, 节约成本, 生产具有环保特性的产品, 实现产品生产的差异化, 从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这个模型我们可知, 从短期来看, 环境成本内在化会对木质林产品的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从一定条件下也是促进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的重要机制。通过强化环境成本内在化来解决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冲突, 一方面必须加快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木质林产品的生产效率, 彻底转变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贸易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从而带来我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 国家宏观层面实施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 完善我国的环境方面的法律体系,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标准。根据德国造纸工业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 2001年德国造纸厂 (非纸浆) 废水排放量为11.2m3/t, 《欧盟综合污染防止导则》 (IPPC2001) 的废水排放量标准为8~25m3/t, 而根据我国自2009年开始执行的《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 (GB3544-2008) , 造纸废水排放量为20~50m3/t;在1999年时美国废水排放中AOX为0.4KG/t、BOD的排放量为2KG/吨, 欧盟2001年废水中AOX排放量为小于0.25KG/吨、BOD的排放量为小于1KG/吨、COD排放量小于23KG/吨, 而我国09年的标准为AOX8KG/t、BOD为10KG/吨、COD排放量小于80KG/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09年的污染排放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排放标准。

我国环境标准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一方面是环境政策的宽松, 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决定的。宽松的环境标准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 同时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导致被拒之门外, 造成贸易损失。

(2) 积极参与森林认证和林业领域的国际经济合作。据统计, 我国经过森林认证体系认证的森林不到我国森林面积的5%, 积极参与森林认证, 一方面可以借此引进过外先进的森林管理和考核标准, 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森林认证体系认证的森林也相当于贴上了“绿色环保”的标签, 有利于改善我国木质林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同时, 我国也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林业经济合作中, 这既有利于我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的发展, 也能引进国外林产品生产相关的先进的技术水平。

(3) 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成本内在化。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实施要求对国内各种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定价, 同时也要求实施比较严格的排污权管理制度。对各类资源的合理定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对资源的滥砍滥伐;现在我国的排污权交易体系只在少数地方试点, 并未大范围推广, 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积极参与到对污染物的治理中, 尽可能地转向清洁生产。

2. 行业中观层面实施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 实行产业整合,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生产, 除大型国有林区外, 林农生产的林产品数量相对较小, 而且生产分散, 且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浪费严重。产业发展建立在以环境为依托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上, 因此实行产业整合很有必要。产业整合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 使有限的资源集中有限的使用, 可以优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同时可以加快产业升级, 形成产业整体优势, 产业升级之后的产品才能更有竞争优势。

(2) 推动技术创新, 采用新的生产工艺, 提升产品附加值。我国生产的木质林产品属于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的产品。通过推动行业内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使用,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使生产的产品向着环境友好型发展;随着新技术、新的生产工艺的采用, 产品的绿色附加值明显增加, 在国际市场上将会更加受到欢迎, 产品的竞争力更强;同时生产的产品实现了从污染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3. 企业层面实施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 取材途径的转变。由于我国采取一系列森林保护措施, 可供采伐用于生产的森林资源非常有限, 大部分所需木材都依赖于进口。近年来, 随着美国《雷斯法案》和欧洲木材法案的中提出对使用非法采伐木材为来源的产品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 以打击非法采伐为理由的绿色贸易壁逐渐兴起。严格考查木材来源, 可以尽量避免来自非法采伐国家的木材, 从而越过国际上相关的贸易壁垒, 这对提升林产品贸易的国际认可度也是有利的。

由于国内外对森林资源一系列保护措施, 林产品贸易的取材受到诸多限制, 开发林产品贸易取材新的路径至关重要。在我国南方, 很多林产品的取材逐渐使用生长周期短、经济产量较高的竹子, 或者开发速生丰产林, 另外, 对废弃的木质产品或木材边角料进行充分利用也是取材的一个方向。

(2) 生产方式的转变。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够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林产品贸易的循环经济图如下图所示:

以造纸业为例, 通过对车间内白水进行回收处理, 纤维流失量降低, 污染物排放减少。同时, 对废弃物综合利用, 可以形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废纸中的一些铝盒、金属、聚酯也可集中收集后当作原材料出售, 价格比废纸高出很多倍;污水回用中沉淀下来的废浆和污泥, 用于生产污泥纸板或造纸, 也可以通过焚烧等处理后制成新型墙纸。

(3) 销售方式的转变。开展绿色营销, 对销售阶段的产品进行绿色管理, 采用环保包装、回收包装, 尽可能降低销售阶段的管理成本。同时, 也需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由于环境成本计入林产品贸易, 贸易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发生变化, 污染严重和污染处理技术落后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逐步丧失, 而由于采取清洁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的企业和产品的成本优势会逐步增强。因此, 贸易的产品应该以成本优势较强的产品为主。

总之, 在环境成本的约束下, 我国林产品贸易生产方式的转型, 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在环境成本计入的前提下, 既不额外增加企业成本负担, 又有利于林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

四、结论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经历了先发展, 后治理的过程, 林产品贸易的企业也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不断严厉, 林产品贸易的企业不得不控制其对环境的污染, 加大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 具体到生产成本中, 就是其环境成本的增加。在环境成本约束下, 林产品贸易应逐渐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实现既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又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提出了林产品贸易在环境成本约束下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从取材途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各个方面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而使林产品贸易的单位能耗和单位排污水平大大降低, 贸易的产品在国际上也更具竞争力。考察生产出口木质林产品给环境带来的损害, 发现环境成本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有一定的差距, “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不能完全抵消由于环境成本内在化带来的成本压力。但是, 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品逐渐转向清洁生产, 这种环境成本计入带来的成本压力会有所改变。

摘要:环境成本计入贸易的成本是解决贸易与环境冲突的最佳途径, 本文分析了林产品贸易中环境成本的组成。在环境成本计入林产品贸易的情况下, 根据相关数据构造环境成本对林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模型, 指出环境成本计入会对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带来负面影响, 并提出相应发展方式的转变策略。

上一篇:整体把握系统构建下一篇:民间鬼故事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