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2024-07-08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精选8篇)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1篇

《最后一次演讲》新授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演讲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的扎实掌握

2、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4、结合本文理解演讲的特点。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二.时代背景:

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调动 200 万军队准备进攻解放区,并加紧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内战的阴云笼罩大地。

1945 年 11 月 25 日晚,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校师生在国民党军警的枪声中召开大会,反对内战,呼吁和平。闻一多参加了大会。11 月 26 日,昆明 31 所大中学校宣布罢课抗议反动派暴行,提出一系列民主要求。12 月 1 日,数百名特务和军人袭击四所大中学校捣毁教具,劫掠财物,用铁棍、刺刀和手榴弹残害爱国师生,制造了“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为烈士的灵堂送去挽联并在会上发言。

1946 年 1 月 10 日,国共双方签定了《停战协定》。2 月 10 日,重庆各界举行庆祝大会,国民党特务前来捣乱,郭沫若、李公朴等 60 多人被打伤。3 月 17 日,闻一多参加为“四烈士”举行的出殡公葬活动,参加游行、路祭,并在入殓典礼上致词。4 月 17 日,闻一多任社长的《民主周刊》发表时事评论,严正批判蒋介石。其后不久,国民党“悬赏 250 万元购买闻一多的头颅”。闻一多不怕反动派恐吓,坚定地表示:“我留在昆明一天,就要战斗一天”。7 月 11 日晚,反动派暗杀了杰出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带病主持李公朴的丧事。这时,闻一多的处境非常危险,许多消息表明,国民党特务下一个暗杀的对象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未予理睬,没有躲避。月 15 日上午,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召开大会,请李夫人报告李公朴遇难经过。闻一多准时参加会议。李夫人发言泣不成声,混入会场的特务却起哄扰乱,公开挑衅。为防止意外,事先约定闻一多不作讲演,但此时他难压怒火,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说,即“最后一次讲演”。

当天下午 5 时,闻一多在参加完“李公朴先生被害事件记者招待会”回家的路上即遭暗杀。

三.相关知识:

【基础知识梳理】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卑劣()诬蔑()蛮横()恐怖()屠杀()挑拨离间()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卑劣:赋予:蛮横:挑拨离间: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读一读,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感情。

【探究活动二】研读赏析

1.闻一多先生从开始就义正辞严的痛斥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先生的罪恶行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揭露?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3.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4.这篇演讲语言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觉最深?请举出几例,运用以前学过的语言知识(如感叹句、反问句等),分析一下它们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示例:“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运用感叹句,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愤怒的控诉及无比的激愤。

5.本文的语言除了有句式化的特点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口语,比较下列几组句子,说说每组中前一个句子体现了怎样的口语表达效果。

(1)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有理由和事实都可以讲出来。)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

(妄图用杀人来达到目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

6.概括这篇演讲词的主旨。

【探究活动三】质疑问难,说一说,品一品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文中“你们”指的是,“我们”指的是。

(2)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区】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闻一多的认识,以“我认为,他是一个________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2、在叹服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之余,你得到了哪些做人方面的启示

【作业超市】

本节课学习的仅仅是演讲的基础,更多的研究与时间还有赖于日后的勤学苦练。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武力征服中国失败后,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妄想,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回答”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2篇

编写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生僻字词读音以及成语意思;

2、 正面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并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重难点:熟练运用正面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学法指导:旁批法模仿写作

一、预习自测

1.读准字音

戊(wù)戌(xū)显宦(huàn)叱(chì)咤(zhà)莅(lì)校迥(jiǒng)乎不同精悍(hàn)步履(lǚ)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博闻强记(jì)博闻强识(shí)酣(hān)畅屏息以待蓟(jì)北

2.解释成语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也说博闻强识

短小精悍:①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②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涕泗交流: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二、整体感知

1、 看到这个标题,你最想从文章中知道哪些东西?

明确:

1.这次演讲是关于什么的,都说了些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次演讲?它为什么值得回忆?

3.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次演讲是在哪里进行的?

5.这次演讲是否精彩?

三、探究导航

1、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

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真性情)

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相关链接

梁实秋(翻译家、文学家)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2、 选取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用作者的人物描写方法来描写他,大约两百字左右。跟作者赛一赛,我们谁更厉害。

例:《我的妈妈》片段

再给大家透露一条消息,可千万别告诉我妈!我妈是一个十分爱唠叨的人,她那股唠叨劲是得到了我外婆的真传,但我妈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我外婆还唠叨!我要是周末做完了作业想看一会电视,那在妈妈来看可是犯了滔天大罪,妈妈一定会苦口婆心来侃我:“小明,妈妈不是强迫你学习,可你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想考个好中学,这样怎么行呀?快去看书!”“小明,我平时就最反对你看电视了,你干什么不好,下棋,打电脑,非要看电视!”诸如此类,我的耳朵听得都要磨出茧子了,可妈妈还是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有时候我忍不住跟妈妈提意见,妈妈总会无可奈何地望着我:“我哪里唠叨呀?”,每当我看到她那幅满脸疑惑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就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熟练学习并运用侧面描写;

2、 熟悉作者的写作特点;

3、 了解主人公的执着精神。

1、 除此之外,作者还用到了侧面描写。如果说我们班的李亮打篮球很好,那么除了展现他的球技很高超外,还有什么可以展现呢?是不是现场的喝彩声和周围同学的评价啊?对,这些就是侧面描写。

所以,梁启超的形象也需要侧面烘托,比如现场的观众和“我”的评价。找一找。

明确:

作者的评述: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观众的`反应: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分析《口技》中侧面描写的部分

遥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夫起溺,妇亦抱儿起溺,床上又一大儿醒,狺狺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溺瓶中声,溺桶中声,一齐凑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嘿叹,以为妙绝也。

明确:表达口技艺人艺术之好。

3、文章第六段中作者有这样的描写,“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作者难忘的真的是梁任公讲的这首诗吗?

故事背景:

这首诗讲的这样一个故事:此是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明知前方是死路、却要奋勇向前的一个白首狂人,他具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让我们不由地想起梁启超的生平。

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

明确:

可以说他的前半生力主变法,后来离开政界,用文学的方式继续自己的理想事业。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白首狂人的故事,也拥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精神。所以作者怀念的并不是那首诗,而是梁启超的人格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作者。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梁启超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并训练了人物写作这种题材。请同学们自己去阅读文本中的细节。比如梁启超为什么广东官话比普通话要讲得好?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3篇

在其宣布辞去这一职务的前一天,他在北京出席了一家媒体的论坛,对外界正在热议的中国式改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们急切地等待听到更多的细节。

自骆家辉2011年8月接任这个职位以来,因为华裔的身份,骆家辉收获了与他的各位前辈相比更多的关注度。

2012年4月,骆家辉参加海南博鳌论坛时,拒绝入住会议指定的五星级酒店。他告诉媒体,因为该酒店价格超出了美国政府所允许的差旅费用3倍。这引来了《北京日报》的批评。

《北京日报》批骆家辉喝咖啡、乘飞机坐经济舱是“包装成‘平民’的作秀行为”,并请骆家辉公布财产。一份中国的地方党报,要求美国驻华大使公开财产,引发网友热议。

很快,有网友搜索找到了骆家辉两年前就已公布的个人财产,数目清晰。

2011年9月,骆家辉乘坐经济舱去参加大连达沃斯论坛。在论坛上,央视记者芮成钢向他提问时调侃道:坐经济舱来开会是否在有意提醒“美国欠中国钱”。

有趣的是,在骆家辉宣布离职的前一天,他在北京参加了财经杂志主办的一个论坛。在这个论坛上,他再次遇到了芮成钢这位“老冤家”。芮成钢作为主持人,将其引荐出场,在这个论坛上,骆家辉做了其卸任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讲。

以下是骆家辉卸任前最后一次演讲全文:

骆家辉:非常感谢芮成钢刚才的介绍,我很荣幸能够到这里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财经会议,有机会开始讨论美中关系,这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首先,刚才大家听了比尔·克林顿总统的演讲,他的确对美中关系以及中国经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像他刚刚所说,他一直热心美国跟中国的关系,在2011年美中关系的签署使它得到正常的贸易关系。40年前,对现在两国经济互相依存的程度是不可想象的。1972年尼克松总统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美中双边贸易还不到一亿美元,对对方的投资接近于零,只有非常少数的美国就业机会依赖于中国的贸易。现在大约有16亿美元的服务,每天来往于我们两国之间,美国除北美之外最大的贸易市场就是中国,而且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农产品首要出口地,有80万美国就业机会依赖生产一些销往中国的产品和服务,而2009到2012年我们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增长率达到65%,还有上百万的中国就业机会依赖于同美国的贸易,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超过它对所有欧盟国家的总和。

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从这种非常深的互相依存的经济一体化中得到了很多的实惠。由于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很多人一直在讨论,说美国再平衡,或者向亚洲转向。很多在中国的人认为,美国再平衡和转向是为了限制中国,限制中国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崛起。实际情况绝对不是这样,美国在亚太地区已经有将近两个世纪一直处于领导地位,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稳定,促进所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给更多人民带来更大的繁荣。亚太地区有40亿人口,世界最大的4个经济体当中,3个在亚太地区,而且有一些最关键的生态体系,亚太地区加起来占全球GDP的将近60%。所以,这个地区对我们当前面临的每一个国际上的挑战都是至关重要的。奥巴马总统从执政开始,就把同亚洲地区的交往作为主要的策略之一,而且实质性地增加了我们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和战略方面在这个地区的投资。

为了这个目标,我们正在给整个地区的各种关系,包括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注入新的活力。从执政以来,奥巴马总统已经和胡锦涛主席进行了12次会晤,而习近平当主席以来,奥巴马和他进行了两次会晤。12月初(指2013年)奥马巴总统还要再来进行访问,包括国务部、财务部、证监会主席还有国家安全顾问他们都来过中国。增加的交往也包括在双边军事交往方面,上个礼拜有一个解放军的团队和美国陆军参加了一个共同的人道主义救援的演习,每年我们遨请中国和美国海军参加一次环太平洋的军演。所以我们再平衡并不是要限制中国,是要同中国共同合作来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来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通过这个再平衡,我们希望促进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建立一个区域的经济秩序,一个公平的、开放的、透明的制度,而且我们保护地区内所有人民的普世权利和自由。美国同亚洲打交道的基础就是加强我们长期以来保持的同盟关系,同时和新兴强国建立一些新的伙伴关系。我们这个政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努力同中国建立一个稳定的建设性的关系,这个关系会给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都带来好处。

当前美中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我们两个国家正在努力建立一种关系的新模式,我们双方都在竭力避免一个新兴强国和历史强国之间的抗争,这是个历史性陷阱。相反,我们正在努力扩大我们务实合作的数量和增加它的质量,建立信任,建设性地管控我们的分歧。这不是一个游戏,不是如果美国赢中国就会输,相反的,美国的成功同中国的成功是不可分的。奥巴马总统多次公开和私下地表示过,一个强大的、繁荣的、和平的中国是符合美利坚合众国的根本利益的。而且我刚才提到了很多髙层的会议,在我们的领导人之间,内阁成员之间,部长之间,还有我们90多个对话机制之间,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找到一些合作的机制,在利益一致的时候或者不一致的时候处理好这些分歧。问题是,这个关系的新模式能不能给两国人民带来一些真正的实惠,一些具体的成果。光是宣布有一个新模式是不够的。提出这个新模式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所采取行动的实质内容和取得的真正成果才是衡量这个新模式的真正标准。我们希望这个新模式会展示一些新的成果,在我们面临国际安全和和平挑战的时候,比如面对可持续能源时,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作为能源的最大消耗方和最大的碳排放方,要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必须要作为伙伴共同协作。光是中国或者美国单独行动,不可能解决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中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世界性的国家,不与美国合作,所有这些都是白费的。即使美国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它的碳排放,找到一些新的技术,使得一些国家取得能源独立、减少碳排放,如果中国什么都不做,所有这些努力也都是浪费的。

这话并不夸张。可以说,整个世界尤其期待着中国和美国在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另外,我们还认为加强合作来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应该成为我们其中一个新模式,这是一个共同利益,也会促进更多的合作。美国和中国还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我们两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进行的密切合作,希望近期内能够同伊朗达成一个协议。中国领导人正在持续不断地使他们的社会现代化,重组他们经济进行再平衡,从过去不可维持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和低成本的出口和低工资的制造业,要转向更多以国内消费驱动的模式和创新的模式。在同中国打交道的每一个层次,我们都表示,从中国自身的经济目标来考虑,要采用一些法律来控制包括军事财产、自由企业、开放市场和公平竞争,这最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中国还应该放松对其境内的外国投资和商业活动的限制,允其是在金融服务方面,还应该消除国有企业所享受的一些特权,让它们在公平的场地上和国内外公司竞争。还要对中型小型企业有政策上的支持,这对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这几十年来的惊人发展和现代化是由于邓小平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所进行的改革和开放。上个礼拜在中国的三中全会上,中国领导人重申了他们致力于进一步地改革和开放,使中国的经济更可持续性地发展,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宣布使我们受到鼓舞,包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利率改革、放松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以及一些农村土地改革等等。我们非常急切地等待能够听到更多的细节,有关怎么执行这些改革。

花一点时间谈谈人权,这是美国全球政策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管是同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所有人有权得到《世界人权宣言》的各项保护,这些是普世标准,包括法律应有程序的确立、能够自由发言的机会等,以自己选择的方式享受一个自由新闻媒体的好处。我们认为,一个等重人权、满足人民期望的社会是更繁荣、更成功、更稳定的。增加开放性这一做法已经使整个中国社会开始转型,就像世界各地一样,英特网已经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上百万的中国公民的声音能够被人听到,他们可以在网上讲讲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些事情,也有一些空前的机会能够接触到他们的领导人。所有这些越来越多人参与的全国性的变化,目的是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说到开放,我认为邓小平所开始的经济和文化的开放,已经促使中国成为一个更繁荣、更受到尊重、更成功的国家。我们希望这个开放的过程会继续下去,在各个方面展开并加快,因为中国最近的历史已经证明了——释放它的人民全部的潜力,有可能实现一些伟大的成果。

6月份在和习主席参加加利福尼亚技术联席会议的时候,奥巴马总统说一个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是有好处的。这一次奥巴马总统没有能够去APEC会议,但是不要误解,这是因为我们的一些已定的事项或者活动,或者国内有一些紧急事情要处理。奥巴马总统没参加APEC会议并不意味着我们减少了对亚太地区的投入,或者将会改变我们要同中国发展新的关系的目标。国务部长可能最近要到中国来,可能明天年初的时候,拜登副总统也要到中国来,所以我们致力于亚太地区的投入,并且有坚定的决心。

一个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一个强有力的美国经济对中国有好处,一个强有力的美中关系对全世界是有利的。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不可能由美国单独解决,或者由中国单独解决,应对气候变化、或者防止核武器的扩散、或者一些最可怕的疾病治疗方法,都需要美国和中国共同的努力,我们正在取得进展,但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做。非常感谢!

相关链接:

骆家辉2011年8月接任美国驻华大使一职,2013年11月20日上午发表声明,宣布辞职。这位华裔美国驻华大使在中国期间,推荐过以下5本书。

①基辛格《论中国》

在2011年来中国前,骆家辉做了不少功课,除了表示要向洪博培看齐、努力学习汉语而外,骆家辉还把基辛格的经典著作《论中国》列在书单的头条。

《论中国》是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他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斯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

②理查·威廉斯《中国新时代的黎明:一个美国外交官的见闻》

2013年8月28日,骆家辉向广州图书馆赠送80本前美驻穗总领事理查·威廉斯的回忆录《中国新时代的黎明:一个美国外交官的见闻》。骆家辉说:“威廉斯总领事有华裔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曾回到故土、追寻家庭传统,而我本人的家庭祖籍华南,这点让我更加高兴在这个时刻,回顾这段有意义的历史。”

③奥巴马《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

2012年4月,骆家辉携夫人参加了在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举行的《赞美你——奥巴马写给女儿的信》一书的分享阅读会。在这次阅读会上,他谈到了对阅读的看法,并和夫人用英语现场朗诵了此书。为总统的新书站台,也理所当然。

④商鞅《商君书》

“在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一位中国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商鞅,就在《商君书》中阐述了他的法律哲学。他所确立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体现在他的一句名言中:‘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因此,在2300多年前的中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就已经被提出并被公认了。”——2013年2月在人民大学的演讲

⑤《论语》

在《论语》中,孔子谈到统治者的责任以及其个人行为的重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天,在我们的现代社会,孔子主要说的是,有效的政府是一个官员遵守社会法律的政府,在本质上是法治。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4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九课,是一篇有关演讲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而是重在塑造演讲者的形象,所以对本文而言,采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是一个教学重点。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围绕梁启超的演讲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加以了解和体会。

学情分析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而他的学者身份并不为大多数学生所知,所以可以将此作为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激发点。

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课文较短,可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课文,探究对梁任公形象的塑造方法;探究课文语言特点,讨论有关梁任公其人其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谈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了解其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体会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叙、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等。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设问

本文属于记叙文,偏重于记叙讲演的过程,突出人物形象。为了“说”清楚“梁启超”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表达技巧,即多种多样的“说”。下面为同学们整理、命名了十一种“说”,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并回答。

(一)比喻式地说

明确: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演讲,趣味相差很多。

(二)排比式地说

明确:1.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2.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

3.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三)比较式地说

明确: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四)评价式地说

明确:1.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

2.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五)议论式地说

明确: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六)描绘式地说

明确: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技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2.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完,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3.他悲从中来,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己。

(七)阐述式地说

明确: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八)举例式地说

明确:1.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2.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九)赞美式地说

明确:1.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纸上,十分美观。

2.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3.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4.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十)烘托式地说

明确:1.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悲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2.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十一)衬托式地说

明确: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通过以上十一种说,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五、总结梁启超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启超不说,在文坛上,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六、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5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式导入:

清末时有一位十岁的少年,一天随父亲到朋友家做客。一进家门,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微妙之举,恰恰被父亲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亲教子甚严,但又不好当面开口,便匆匆走进客厅安然落座了。

父亲总为儿子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声色地训示儿子一番。筵席开始了,父亲灵机一动,便当众对少年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能对好,方可举杯,否则,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

少年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但凭腹中的才学,自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父亲略加思索,作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这少年听后一惊,恍然大悟,但也未显失色,随口对来:“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对联一经出口,堂前喝采不已。父亲早忘了那件不体面的趣事,他被儿子那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对仗工稳的下联陶醉了。

那么,同学们猜一猜,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梁启超,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主人公。

我再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的原名叫梁治华。

2、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3、作品:《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

4、作品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5、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还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即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曾追随康有为参与百日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辛亥革命后,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又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晚年任清华大学研究员教授,一生著述达千万字,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致力于救国,然而幻想能通过君主立宪这种较平和的方法,与当时的革命党人发生矛盾,后依附于袁世凯、段祺瑞政府,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结果反被他们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使他格外痛苦。他痛定思痛地反省这一段经历说:“别人怎么样评价我我不管,我近来却发明了自己一种罪恶,罪恶的来源在那里呢?因为我从前始终脱不掉‘贤人政治’的旧观念,始终想凭藉一种固有的旧势力来改良这国家,所以和那些不该共事或不愿共事的人也共过几回事。虽然我自信没有做坏事,多少总不免被人利用我做坏事,我良心上无限苦痛,觉得简直是我间接的罪恶。”(《外交欤内政欤》)于是他对政治失望已极,最后从自己深卷其中二十余年的政坛中抽身而出,转入学界。

二、解读课文:要求学生养成作旁注的习惯。

3、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四、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梁启超的1927年

1927年给王国维和梁启超这些学有根底、历经世变的学人带来的心里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

王国维投湖自尽,与其说是为过去殉葬,不如说是对未来的绝望。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变局中,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冷静地选择了离世。与王国维不同,梁启超一生常处在政治漩涡中,对世变的承受力也更强一些,但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当时的内心波澜。但他仍想为未来用力,也就在这一年,他对同门师弟伍宪子说了两点想法:一是做人方法,在社会上要造成一种不逐时流的新人;二是做学问的方法,在学术上要造成一种适应新潮之国学。他思考的重点还是人,培养人才,并转移风气,建立新学术路数。这和他一贯的思路也是吻合的。

梁启超在晚清提倡“新民说”、办《新民丛报》、自号“新民子”。他曾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在他流亡异国的十几年间,以其“新民体”的文字为媒介,不断地将他的思想主张传递给国人,也确实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梁启超生于1873年,在比他小20岁的这一代人,比如同是生于1893年的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这些人将来走的道路各不相同,而他们在成长的年代都曾浸润于他的“新民体”文字中。在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上,像他那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读书人,似乎唯有印度的泰戈尔、甘地。

到1927年,梁启超却不再提“新民”,也不再提“国民运动”,而是“不逐时流的新人”,即“新人说”。他认为难的不是造就新人,而是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伍宪子如此理解梁启超的两点想法:“做人要不逐时流,此有同于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功夫。为学要适应新潮,即在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学之间的会通调理。这两点都从求上进而来。令人起敬。”

伍宪子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但伍宪子对“新民”的这一解读并未触及梁启超思考的内核。如果说,“新民”还是群体性的概念,寄望于国族群体的觉醒,来改造这个国家,那么,“不逐时流的新人”则是个体性的,是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不随波逐流的。

梁启超瞻望未来时,当然会想到他所亲历的世变。他曾说清末15年之变超过了以往150年,其实何止是150年。但1927年的冲击带有更多不可预测的成分,超过了他以往的经验范围。他的同事王国维自沉带给他的震撼不能

忽略,虽然两人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不同,但在那一年他们的许多感受是一致的。这是他说出上述两点思路的时代背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心目中的“不逐时流”当然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曾国藩式的个人修养层面,而是想得更远、更深一些。

晚清大变局造就的梁启超,在新的民国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在老大帝国瓦解之后,他所期待的“少年中国”并未出现,唯有新人才配得上一个新的国家,他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没有这样的新人,中国还将是

那个老中国。两年后,56岁的梁启超一病不起,对于如何才能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他却已来不及作更深入的思考。

(摘编自2016年第12期《杂文月刊》)相关链接

①“曾涤生之强调诚拙、振拔向上的工夫”:曾涤生,即曾国藩,字涤生。“诚拙”即诚实。曾国藩说:“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②“他(梁启超)懂得中国历史,说得明白中国文化,同时又了解西方学术,他一定能提得出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人类社会的方案,让大家减少盲从和瞎碰。这于世界、于中国帮助多大呢?可惜死早了,留给我们后死者这么一个沉重的任务——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估量中国文化。”

——伍宪子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度的泰戈尔和甘地都曾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梁启超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足以与之媲美。

B.在做学问方面,梁启超一直认为要创造一种能沟通中西文化,“从事人学与物理学之间的会通调理”的适应新潮的国学,来改变不良的学术风气。

C.1927年,梁启超一改过去提倡“新民”“国民运动”,而提出“新人说”。他认为,只有造就了“不逐时流的新人”,才会出现一个崭新的中国。

D.既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又了解西方学术的梁启超,却令人遗憾的过早去世,对于造就“不逐时流的新人”的方法和途径问题,未能作更深入的思考。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学有根底的王国维和梁启超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人生经历也有很大的不同,但1927年的大变局给两人带来的心灵震动,却是一样大的。

B.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常年流亡异国,期间他仍不断将“新民说

”思想传递给梁漱溟、毛润之、左舜生,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C.伍宪子虽追随梁启超多年,对他有相当的了解,也对梁启超1927年说的两点想法有较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仍未触及其内在核心。

D.由于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在时代的大变局中,王国维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恐惧,最终出于对未来的绝望,选择了投湖自尽。

E.梁启超对亲身参与的戊戌变法给予了肯定,他认为清末15年的变革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这点从他写给女儿的家书中可窥见一斑。

6.“不逐时流的新人”有哪些特点?梁启超为何在1927年提出“新人说”? 参考答案:

4.A 5.AC 6.特点:①“诚拙、振拔向上”;②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随波逐流

原因:①1927年给梁启超带来了很大的心灵震动,超过了辛亥之变;②1927年,他期待的少年中国一直没有出现;③他对救国方法有了新的认识,想到了“不逐时流的新人”,认为唯有新人,才能配上这个新的国家。

【解析】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对20世纪早期亚洲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理解错误,是“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深远影响”。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他仍不断将‘新民说’思想传递给……”理解有误,是“梁漱溟等

受到了‘新民说’的影响”,并不是梁启超直接传递的;D项,“未曾经历大的政治变革,对事变的承受力较弱”文中未曾提及;E项,“超过了以往150年甚至更多”理解有误,“甚至更多”是后人的评价。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6篇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3.熟悉课文内容,领略梁任公的演讲风采和人格魅力。

【学习重点】

1.学习圈点勾画、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

【知识链接】

1.作者(梁实秋)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19秋(13岁)考入清华学校(即今清华大学)。1923年(20岁)毕业后赴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他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自1930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近40载,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注:“饮冰”一词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意为“现在我早上接受任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

先生早年即投身政治,领导或参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等,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改变中国。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他的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一直不变的。他在文章《少年中国说》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并依此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学法指导】

在阅读中,对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段作旁批,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作旁批,可以概括内容,可以品析词句,可以分析写法,可以评点人物,可以阐发感情,可以记写感受……请仔细分析下列示例,然后给课文中的相关句段作点批注。

示例(一):“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批注:这是一个“前果后因”(旁批)的句子。叙写“因”的分句由“倒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实在是因为……”(圈画)的关联句式组成,三个分句的内容“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学术文章”(圈画)按时间顺序(旁批)排列,前两个分句先从“否定”方面说(旁批),虽巧妙地点示出梁任公先生此前的不朽历史功勋(旁批),但在这篇文中不是重点;后一分句再从“肯定”方面说(旁批),突出强调了梁任公先生现今的学术水平及其引领作用(旁批),这才是主要的,并以此句为下文记写“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铺垫(旁批)。

示例(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批注: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旁批)。

(或:“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圈画)写出了他准备充分、办事认真(旁批),“书法”“秀丽”“美观”(圈画)表现出他书法功底深厚(旁批)。

梁启超手书

示例(三):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批注:“四‘一’五‘有’”--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丰富,形象呼之欲出!(旁批)

【学习过程】

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梁任公的演讲为什么能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呢?他的演讲有哪些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3.精读课文,旁批句段--请研习【学法指导】中的示例,给下面四个语段作恰当的批注。(如果在课文中还有自己感兴趣或特别有感受的内容,亦可在课文中作好批注)

(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的批注:

(2)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我的批注:

(3)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我的批注:

(4)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我的批注:

4.课堂总结,写法探究--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梁任公先生写得这般活灵活现的呢?

【当堂检测】请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班级里的某位同学或是某位老师,在小组和班级交流,看能不能让同学们猜出你写的是谁呵!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学生讨论本文写人的方法。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7篇

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择定理由】

本文作为写人叙事单元的自读课文,应梳理基础知识,故设目标1,;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突出,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上,同时,梁任公作为改革派,人尽皆知,但学术上的贡献人们知之甚少,所以,应全面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故设目标2、3。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3.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4.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梁启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戊戌变法相关知识/sc/html_doc/27062.htm

2.《鸟》(梁实秋)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稳健(jiàn)踱步(duó)顿时(dùn)恪守不渝(kè)

B.酣畅(hān)欺侮(wǔ)瘦削(xuē)含英咀华(jǔ)

C.景仰(yǎng)激亢(háng)抛掷(zhì)垂涎三尺(xián)

D.寒暄(xuān)焦灼(zhuó)阴凉(yīn)涕泗交流(t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景仰戊戌启迪风神潇洒B.谦逊宏亮箜篌公竞渡河

C.弥漫苍茫引证不能自己D.机缘酣畅沾襟步屐稳健

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道,从今年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B.在德国,狂欢节常被称为一年之中的“第五季”,这是人们全年最狂放的时段。因为根据习俗,基督徒随后将进入复活节前的斋戒期。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B.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D.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二、课文探究检测

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请分析“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这句话中三个动词“扫”“翻”“点”的作用。

7.本文叙事的同时也有抒情,主要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下列各组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D.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8.“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格?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9.梁任公先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为什么“涕泗交流”之中又“张口大笑”呢?

10.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有人由此推断梁启超晚年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爱国热情,他是在借研究学术来逃避现实。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课文加以阐述。

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博闻强识、自由洒脱。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梁任公先生由明亡联想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导涸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救国强国的壮志难酬,故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nbsp;

4.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有爱国情怀。

【对应检测】

1.C(“亢”应读“kàng”)

2.A(B公竟渡河,C不能自已,D步履稳健)

3.B(“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惯于玩弄手段,贬义词)

4.B(A项,虚词使用不当,“从”可改为“在”或去掉;C项,句式杂糅,将“主要”删掉;D项,搭配不当,应将“丰富、细腻”和“沉静、平淡”互换位置。)

5.B(顿号都应改为逗号,并列谓语用逗号)

6.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7.D(A、B、C三项均为直接抒情,D是通过外貌描写间接抒情)

8.反问。是总的概括和赞美,是发自内心的极高的评价。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9.“涕泗交流”照应梁任公先生讲《桃花扇》“悲从中来”,“张口大笑”是为杜甫听到胜利消息后的高兴而高兴。作者意在表现“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10.此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课文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惜缘

《最后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8篇

一导学案的涵义

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 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二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编写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步, 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前必须研读教材和大纲, 确定教学目标, 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照本宣科地讲教材。

三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课堂导学、当堂检测、归纳总结等。

1.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确定, 包括知识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同时要指出学习的重难点, 应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 不要使用“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字眼, 而要使用明确具体的词语, 如“说出、复述、识别、背诵、举例”等行为动词, 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2. 自主学习

这部分一般在学生预习时使用, 可采用填空 (如细胞的分化) , 连线 (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选择 (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等方式进行, 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 或对旧知识进行回顾, 问题一般较简单, 学生可通过预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并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3. 课堂导学

课堂导学是导学案的核心, 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 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水平的部分, 可以填空 (如人类遗传病) 、概念图 (如细胞生活的环境) 、表格 (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例题 (如伴性遗传) 、比较 (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流程图 (如免疫调节) 等形式出现,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合作探究,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应把核心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领学生逐步分析, 层层递进, 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在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中, 课本中给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但很难理解, 我就通过一道实验题来引导学生理解, 先让学生以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 生根数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 学生通过分段描述曲线图, 逐步分析讨论, 这样更容易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 当堂检测

根据所学内容精选习题, 夯实基础, 突出重难点, 难点适中, 题量控制在8题以内, 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堂检测完成后再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复习巩固。

5. 归纳总结

这部分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也可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使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系统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四导学案的使用步骤

1. 课前

在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印发给学生,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可以在课前收回批阅,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及时调整上课思路。对学生掌握了的不讲, 不会的、易错的、易混淆的内容精讲, 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上

上课时, 教师用导学案组织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上台展示, 得到反馈,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驾驭好课堂, 要适时设问、启发,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就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3. 课后

学生课后可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复习, 再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导学案使用的注意事项

上一篇:大四的学习计划书下一篇:表达心情好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