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2024-09-08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精选8篇)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1篇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常德市四中 唐圣君

现代社会,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正逐步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从2009年开始,我校在各学科中广泛开展了以合作小组为平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并总结出了“五环节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在课堂实践摸索中,对于合作学习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有着深刻的体会。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怎样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及其意义

1、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是对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式教学的否定,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

2、音乐学科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而成功的合作学习就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这些目的。

1)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3)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4)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现状

在音乐课越来越多地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变革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加上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自由性,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得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在教学中没有有效地发挥其最大作用。究其原因:

1、片面追求学习形式而轻视学习的实效性

2、片面注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3、片面注重群体而轻视个性发展

三、如何有效组织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不能说明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种种缺陷。好的教学策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去贯彻,也不能发挥其作用。认真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们所使用的合作学习获得显著的收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滥用,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教师应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有效的合作学习。

2、教师应善于引导、协调整个教学过程

新课改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等多重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及时、准确地对合作学习进行调控与指导,如合作学习时间的长短,合作秩序的好坏、合作中出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3、优化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1)营造宽裕的合作环境。学生只有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才能敞开心扉,思绪飞扬;才能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悟,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才能有创新意识的萌发。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拥有充裕的发言、补充、更正、与展示的时间。在动脑、动手的体验中感受音乐合作学习的成功感。

2)承担责任,成为专家。在合作学习中,要让每个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促进每个成员都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允许”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能增加能力较差学生的参与,降低能力较高学生的“垄断”。在分小组探究知识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尝试成为小组中的“专家”,指导组内成员一起来解决问题与建构知识,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负责人

总之,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一生都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是每位音乐教育教学者的最终目的。初步实施合作学习,对任何一位教师都是很大的挑战,让我们努力寻求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使之在新时期中小学音乐课堂中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2篇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只需自主单独的进行接受、记忆、模仿学习.这种教学体系忽视给予学生学法方面的指导,忽视学生之间合作互动在教学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受到了遏制,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受到束缚,使学生失去了学英语的信心.

作 者:张春媛 作者单位:鞍山市第二中学,辽宁,鞍山,114000 刊 名:商情・科学教育家 英文刊名:SHANGQING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H3 关键词:

浅谈《科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3篇

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解放了学生的“学”, 也给教师的“教”指明了新的方向。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但是, 听了几堂课后, 我的感觉是, 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握住“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真正要义和精髓,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追求形式的多, 实际效果差。

现在看到的“合作学习”常常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前排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谁也听不清学生在说什么。几分钟后, 教师一声“停”, 学生马上安静下来, 就像被声控的机器。而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仍是“我认为是……”;“我觉得应该是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 根本没有小组讨论的成果。从发言来看, 学生关注的依然是“我”自己。也有学生发言时用“我们小组认为……”, 但是发言的内容其实是他个人的意见。很显然, 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地融合, 表现出只有独立思考没有合作学习, 如发言的往往是一些基础好的学生, 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只有合作没有独立思考, 讨论时只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结果加速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

因此许多课从表面上来看, 学生是“动”起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 学生也似乎都参与其中了, 课堂气氛看起来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 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为活动而活动, 专为公开课而设置而已。学生的思维深度不够, 学生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导致的结果是, 传统的教学的优势没有了, 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没有掌握。如果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 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 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 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 是机械套用。

课堂教学中要不要合作学习?怎样合作?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首先, 合作学习模式并不适合任何一堂课, 必须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 而且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地思考, 不是每一个学生做同样的事情, 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 每一个学生做不同的事情。自主、合作、探究, 好像是孤立的, 实际上是在合作中探究, 在探究中合作, 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 谈《科学》教学中如何落实合作学习。

一、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 才能思路开阔, 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 思路狭窄, 思维迟钝。同样, 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 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 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现。因此, 在教学中, 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已有的经验和感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 让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学生的引领人和伙伴。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要因命题而异, 通过巧妙的诱导, 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科学知识来源于实验, 学习科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验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 可以尝试改变过去的那种教师讲, 学生听, 座位固定, 小组实验、方案统一, 实验材料统一的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性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按照核定人数自由结成合作伙伴。推举一位学习好、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进行工作分配, 协调组内成员的相互关系。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学习, 共同完成任务, 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学生按照对命题的不同推测意见来分组, 也可以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地进行。这样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 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 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学源于思, 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探索, 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中, 让学生观察、讨论, 甚至争论,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尊重事实并用事实验证假设和猜测的科学态度。

四、导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核心, 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合作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 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规律归纳中, 引导学生讨论

科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 引导学生讨论, 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 主动地去探求, 自觉地去运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方法, 锻炼了思维, 培养了能力。

2.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 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中, 教师不一定要把某一知识的重点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因为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

3.在出现难点, 学生思维受阻时, 引导学生讨论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 而使学生思维受阻, 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 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 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的心理, 组织小组讨论, 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 合作交流, 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在出现一题多解, 思维发散时, 引导学生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 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会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训练, 会使学生广开思路, 萌发创造性思维。

五、导交流——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 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小组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 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 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 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 增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小组讨论中, 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科学学科已经给教师提出, 要把培养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其中就包括教育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 认真听取他人意见, 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说服他人。而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或在一节课、两节课的教学中就能形成的, 需要长期的、一系列的科学学习活动的训练;需要通过不断的指导, 长期的熏陶;需要通过相互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如果一味追求合作学习的表面形式, 反而会远离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科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乐于合作, 学会探究的本领, 只有当学生从小就能够尝试着去合作、探究、交流, 并且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了鼓励和承认, 才能真正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从而获得成功与自信。

参考文献

[1]彭钢、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蒯超英.学习的策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浅谈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4篇

【关键词】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教师学生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特别多,孩子在家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做什么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懂什么是合作,合作在学习及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培养他们有合作意识尤为重要,有了合作意识才有合作的行为。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几点尝试,在此与同仁们探讨。

一、培养合作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各种方式的互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各抒己见,广泛交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分类”时,给每组提供一大包物品(水果、玩具、学习用品等),看哪组分得又对又快,此时引入竞争意识。学生为了争第一,他们会分工,有只拿水果的,有只拿玩具的,有只拿学习用品的,在这样实际操作中产生了合作意識,分享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给小组米尺,让他们量出自己桌面的周长,他们会分工,有记数、有测量、有计算,只有通过小组内合作才能很快算出桌面的周长。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提供给每组一把剪刀,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把直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套工具看似简单,但要做的事复杂:需分析剪、补、量、算,一个人难以很快完成,学生自然会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如果经常组织合作活动,学生会逐步领悟到合作前要分工,合作中要各负其责,并互相关照,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体验到在合作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二、激励质疑,合作解决

质疑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表现。教师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共同探索,合作学习。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引导学生学习了1/2后,提出:“你们能自己创造出新的分数吗?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张长方形和圆形纸,试试看。”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只见学生拿着纸先思考再操作然后写出分数,这时我又要求小组交流一下,说出你们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成果怎样?顿时,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小组,相互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有1/4、有1/3、有1/5还有1/8,忽然一个同学说到:“老师,我的1/4和他的1/4大小形状不一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立即让他俩说说自己的1/4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其中一个学生说:“我是将长方形对折,再对折,一个小长方形就是1/4。”另一个学生说:“我是把圆形纸对折后再对折,一个像三角形的就是1/4.”我给予订正说:“这个像小三角形的纸更像什么?”我做出扇风的手势,他恍然大悟说:“像扇子。”我说:“对,它就是扇形。你们都很棒,都是对的,1/4不一样,关键是你们平均分的物体和方法不一样。想想,你们创造的分数要怎么说才准确?”学生回答: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 份,1份就是长方形纸的1/4……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很快学习了1/3、1/4、1/5.在合作中提出了质疑,在交流中领悟了分数的含义和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鼓励合作探究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价值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商店去参观了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学生学习用具的价格。回来后在教室内布置一个小商店,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模拟卖货、买货。通过小组内角色的变换,认识了人民币,并且正确应用人民币。又如,在讲三角形、四边形的特性时,先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大门为什么都是多个菱形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多个三角形呢?回到教室以小组为单位用木条组装三角形和四边形,小组内得出答案,班内汇报。结论是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稳定性。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四、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改变。老一套的一言堂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正潜移默化地渗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做游戏的活动中,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中,老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老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参与其中加以引导共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老师是一个帮助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的观察小组的活动进展情况,要看学生的参与情况,要避免有的学生忙得不可开交而有的学生坐享其成,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小组内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这时老师又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像放散羊似的任由学生去做,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该出台时就出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合作中快乐的学习,在合作中快乐的成长。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5篇

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首诗,寥寥二十多个字就表达了一种意境、一种景象或一件事情,古诗中每个字的含义和今天的语言文字有着一定的区别,学生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但是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学习古诗,免去老师繁琐的讲解,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预习成果,小组合作交流。

预习对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有预习,哪怕是后进生,也会学习和接受得快些。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而本班学生的预习查资料途径,一是上网,二是参考书,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所要学习的古诗,但每个人收集的资料又不尽相同,因此,课前的预习成果的交流可以弥补某些学生资料的不足,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特别是对于诗人、写诗的背景的了解,这样对于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相得益彰。

二、理解诗意,小组合作探究。

古诗学习切忌逐句讲解,力避繁琐分析之嫌,但古诗学习毕竟有规律可循。一首诗一般总有诗题、诗人、诗句三部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适时渗透了古诗学法指导。根据诗的形式结构,概括出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三个基本的学习步骤。根据这样几个步骤,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围绕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探究、交流,然

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适时补充,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明确的诗的含义,领悟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合作学习胜过了老师繁琐的讲解。在这几个步骤中,我结合课后问题进一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如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根据课后问题的提示,设计了为什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能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作为探究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两句诗,理解了字面意思,再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感知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朋友远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牵挂之情。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应该珍惜和同学之间的友谊。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让学生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还要让学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又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从诗题中看,明明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只是写了夏日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根本就没有一个体现作者的依依惜别的情感。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终于发现,作者写荷花美,就是告诉朋友,这六月的西湖这么美,你舍得离这而去吗?实际上也是表达作者的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因此,在古诗教学的环节中,一般都是从明诗意、悟诗情两个步骤中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任务。

三、合理分工,小组完美展示。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所长,通过小组合作,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

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小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句的感悟。当小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朗诵诗句;然后,再让学生推荐代表汇报结果,班中其他同学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上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互进行的立体型的交流网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张扬、体现,课堂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四、拓展延伸,小组合作学习。

精读古诗一首,再带读一两首。抓诗的内在契合点,以读代讲,整合资源,形成诗诗交融,景景融通的意境,丰富了本文以及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如我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人把黑云翻墨与未遮山、白雨跳珠与乱入船、望湖楼与水如天的比较,表达了诗人被夏日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陶醉后,我把苏轼第二年再来望湖楼边饮酒观景时写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出示让学生欣赏。再根据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首诗。通过“水光潋滟晴方好”与“望湖楼下水如天”以及“山色空蒙雨亦奇”与“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比较,来体会西湖夏雨的变幻无穷,再体会把西湖比喻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更突出西湖的美。

五、由课内到课外,丰富组内知识。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认真布置学生的作业,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起到

复习巩固、理解概念的作用,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还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因此,古诗教学中应该布置让学生喜欢的作业才行。如我在教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为了更好地落实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作业的设计还可以改成分层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

①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②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③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

①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②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实施分层作业,形式多样,有抄、有写、有背、有画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同时,作业的难易程度也实现了不同教学目标,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差异。时间的放宽,小组的合作等作业要求的变化,同样充满人性化,又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6篇

内容提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改革也积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基于协同理论,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就要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方式,实施恰当的语文合作学习活动,以期取得较显著的实际的教学效果。本文就理论基础、方式途径、实施活动等几方面,对语文合作学习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协同理论方式途径实施活动

21世纪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导(试行)》也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新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合作学习,明了其方式途径,实施有效的活动,培养出不再是“镙丝钉”而是具有“生存力,发展力,变革力素质”的人,不再是“等饭碗”而是“造饭碗”的人,不再是“未来的期盼者”而是“未来的实践者”。

一、语文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开展,均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有较好的成效。语文合作学习的教学也不例外,这是协同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1、什么是协同理论

1976年联邦德国的赫尔曼q哈肯出版了《协同学导论》专著,标志着协同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处于完全无序的混浊态时,系统从无到有的变化就不大,当外界条件接近临界点时,变化就很大,最后在临界区域就出现宏观有序结构。哈肯指出,一个开放系统中的子系统既有自发的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又有由于子系统之间因一定关联而形成的协同运动,这种协同作用导致系统总是处在“……无序─有序─无序─有序……”的波浪式前进状态之中。

在协同理论中,形成协同作用的关键在于自组织。自组织是指每个人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地协同工作,以一定的方式活动并形成协调行动,不是靠外部组织而是自行组织起来的集体。

2、协同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从宏观层次讲,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科技、经济等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提高社会的发展程度。教育发达,科技进步对经济繁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

从微观层次讲,人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养成需要各育的协同。以往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现在又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就在强调各项教育内容的协同。例如,在我们的语文课教育中渗透德育、美育,使传统的单一课转化为新型的综合课,就是协同理论的运用。

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协同,还需要生生之间的协同,师师之间的协同,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社会学校之间的协同等等。所以,如何形成教育的自组织,显然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避免采用命令式教学,放弃填鸭式的灌输方法,而采用启发诱导、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还要设置尽可能多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形成一种默契的行为规则并按之协同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

3、协同理论对语文合作学习的指导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实际上就是对协同理论的有效运用。所谓合作学习,就是针对一定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个体学习”而言,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这是对《纲要》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合作技能”这个一般性发展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

我这里所说的语文合作学习,并不局限于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家庭学校之间,社会学校之间等等。我们就是要广泛的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有效资源,从而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倡导合作学习,形成语文教育的生机勃勃的自组织,让学生、老师、家长、学校领导、社会其他成员都能协同学习,共同发展。

二、语文合作学习的方式途径

语文合作学习既然有协同理论的指导,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又可以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呢?我认为有如下一些类型。

1、学生学习--学生学习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合作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一起确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在学习中,不是单个个体的活动,而是很多个体的积极协作的活动,形成高效的自组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教师教育

这是教学相长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学懂未知;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合作改进教学。

3、教师教育--教师教育

这是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成绩。

4、学生学习--校领导管理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学生与校领导互相影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5、教师教育--校领导管理

首先,教师根据校领导指示进行教育教学;其次,校领导通过教师的反馈改进领导艺术。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6、学科学习--学科学习

语文合作学习不仅要在语文科内进行,还要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将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全方位地教育学生。

8、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这是广阔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多方面得到教育,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9、学校教育--学校教育

这是加强和巩固单个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使得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效果明显,互为补充。

10、地区教育--地区教育

这是较大的`教育行政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便于成果与经验的交流。

11、地区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局部与整体间的关系,特别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补充。

12、国家教育--国家教育

这是国际之间的教育教学合作交流活动,也体现了合作方之间的扬长避短。

三、语文合作学习的实施活动

语文合作学习有了以上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在实际的操作环节上,又应该实施哪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呢?结合有关资料,我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语文课内合作学习活动

这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自行分解学习目标,合作交流,将学习目标掌握清楚的一种语文合作学习活动。如课堂上学习一篇古文,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翻查字音,有的辨清句读,有的明了词语用法,有的分析文言句式,有的搜集作家作品及有关背景,有的解答课后习题等等,最后再一起交流,教师可以参加,做适当点拨。

2、语文课与其他学科合作交流活动

这种合作学习,可以是全班同学,可以是几个同学,甚至是一个同学,只要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学习就行。如将数学的加减乘除引进语文课堂,小说〓人物p情节p环境等。

3、语文研究性合作学习活动

A、语文小组合作研究

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满意的指导教师,各成员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如组成名人之死因语文研究小组活动。

B、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如全班同学围绕对联进行研究,可以从渊源、类型、修辞、艺术等方面进行。

4、语文hands-on合作活动

语文hands-on意思是语文动手活动。它不仅强调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它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它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行动、提问、研究和实验。如语文暑假作业,可以布置学生观察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潮起潮落、雨雪风霜、雷鸣电闪等现象,然后写出有心得有文采的好文章。

5、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合作学习语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经常在电脑上学习语文,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如带学生直接上网学习语文课文,利用网上语文课件和素材资源在多功能教室上语文课等。

6、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合作学习语文

这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深刻体验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7、语文小课题和长作业合作活动

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势必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小课题的评估主要不是看结果,而是注重过程。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完成这一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伸。如可以布置学生对比研究中国近现代几位文学大师对母亲的回忆文章等等,让学生在课外合作学习语文。

8、语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合作活动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等等,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如到敬老院打扫院坝,为老人们朗诵诗词,书写春联,读读报刊杂志等。

9、大语文合作学习活动

叶圣陶说:“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学习》封面上曾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话。可见,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与工人、农民交谈,可从他们身上学到活生生的语言,从而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这样就不愁文章写得不生动。

参考书目:

1、《现代教育科研及其方法》(冼光辉、王者主编出版)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6月8日发布)

3、《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教育部20制定颁发)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出版)

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4月出版)

6、《师资培训校本教材》(重庆市梁平中学5月20日)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第7篇

摘要: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参考其他教师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心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小组合作学习的回顾;(2)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3)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4)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5)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字: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是随着学科门类的剧增,学科知识的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复杂化应运而生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合作研究”,即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它是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这种形式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实现集智取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回顾

小班分组的合作学习,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形成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对改善课堂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近年来也有一些地区进行小班分组教学的实践,但多数地区由于受班级人数多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其中有一些小组合作的做法,多局限于共同讨论解决某一问题,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核心开展的学习活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

(一)时间安排的统一性与自主性。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而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学习”正体现了这一要求。在时间安排上,除了有整体教学时间,还应留下个体学习时间,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度,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探究问题的时间,使教学时间的安排和组织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包括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等),对被机械分割的教学时间进行灵活重组,给学生的学习以足够的选择机会和主动发展的时间,改变那种由教师单方面支配的整齐划一的学习状况。

(二)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情境性和广延性。

传统的教学空间是学生面向黑板、整齐有序的秧田型的组合形式,适应于教师单方面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但带来了学生被动、服从、消极、依赖等弊端,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有机地融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交往关系。因此,课堂空间就更自由开放,讲桌与课桌可以固定排列,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各种摆法,如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团式”,或利于集体讨论交流的“圆桌式”等。从“大课堂观”出发,“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空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寻找、探究课题,提出见解,开辟 “第二课堂”活动。

(三)语言交流的多边多向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是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而人的素质是通过活动,即个体在习练、体验的过程中才逐步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学习方式、多种交往方式、多种教学状态。课堂教学的言语特征,除具备一般教室言语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直观性与概括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特征外,还应具有提问、提示、讨论、回答、评价、反馈、倾听、激励等多元化特征及多边多向性。

首先,提问不仅仅由教师主导,有时也由学生主导。将学生的“提问”作为交流的出发点。一方面,学生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状况和水平;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答案应该是多元的,应允许学生多样的回答,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师生之间、集体之间、小组之间通过民主的、平行的交流,结成学习共同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中得到充分发挥。

再次,“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角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要将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师生共同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设立正确的评价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内容进行客观的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调控自己、发展自己。这种教学语言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是多层面、多方向的交流。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包括以下一些要素: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着明显的优势:

1.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都以小组活动为核心。它把一个班级以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等为依据平均分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既要随时解决一些软硬件故障,又要直接地充分关注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是相当困难的。而这样的组织方法打破了教师把每个学生作为教学子系统的格局,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激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主。由于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激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而这样的评价体系正好可以解决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实际问题,那就是,班级中总有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他们可以很快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又不会主动地去关心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造成这些学生在剩下的时间里无所事事或是偷偷玩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而在这种环境下,各小组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系统内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过程。在合作小组里,不同基础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自由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共同解决困难,共同实现着认知与情感的发展。学生进行的是愉快和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自然会产生快乐有趣的情绪气氛,这种氛围一旦形成并保持下来,必然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商、情商的发展。而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却往往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合作意识被忽视了。在信息社会里,人的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课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有一个首要前提,那就是任务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组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前,首先必须充分重视任务的设计。1.明确教学的目标,使任务具有典型性。

“任务驱动”的本意是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因此,任务不是目的,任务只是手段而已。因此,在任务的设计时,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设计的这个任务是一个典型的任务。切不可为了任务的所谓“完美”,而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或者造成教学目标的不清。应该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每一个教学目标有相应的任务与之相对应,并形成一个训练主题互不重复的系统整体的一个任务框架。

2.符合学生的实际,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

任务最终是要交给学生去完成的,因此,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诸如现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避免由于任务的过于简单或复杂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不可过多,一般只能是一至二个;规模宜小不宜大,要以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衡量标准。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机房等实际情况,要避免“纸上谈兵”。如在设计“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网上资料”的任务时,要先考虑机房电脑和学生家庭电脑的上网速度,并预先进行进行尝试,一般不可设计让学生下载费时很多的诸如下载电影之类的内容,或是在网上根本无法查到或是很难查到的内容。

3.注重分工的需要,使任务具有合作性。

由于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要让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于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努力,并能把总任务分解成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分任务。这样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并促进小组成员间情感的交流,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如“设计新年贺卡”这个任务时,应注意贺卡的完成应尽量调动小组内每个人的作用,在评价标准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构图、色彩是否美观(2)新年贺词是否有新意(3)语言介绍时是否生动。这样,小组内美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设计图画,语文比较好的可以写新年贺词,或者是小组内的一个同学负责操作电脑,一个同学负责内容上的设计,一个同学则准备交流发言。这样,任务就具有了合作性。

4.渗透方法的培养,使任务具有启发性。

任务设计的好坏,还体现在这个任务是否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有的任务在学生完成后,学生的思维往往到此为止,那这个任务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任务本身的内容;而优秀的任务却能在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或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或是给人以启发,从中悟出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思维或方法,而这就是任务设计的最高境界。例如:如在“复制、剪切与粘贴”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就要避免设计成纯粹是复制、剪切、粘帖技巧的任务,如在写字板里把一些毫不相关的词语剪来帖去。尽管你的任务可能在知识点上的训练考虑很周到,如复制与剪切的区别、粘帖的操作流程等,但是这样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感觉无聊之外,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启发呢?因此,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修改完善一封短信。这封信是一个同学写给远方的外公的,但信中有几个地方的格式错了,内容次序颠倒了,而且他还希望把自己写的已存在电脑中的一篇获奖作文的片断也写在这封信中,向外公汇报。请各小组想一个最快的办法修改好这封信,提高办事的效率。这样,到最后,学生一般都能从具体的操作中得到启发,原来复制粘贴可以减少很多重复的劳动,剪切粘贴可以移动字词句的位置,这样的功能在平常自己的作文过程中是多么有用啊!一部分同学可能还会受到启发,如果我要把我画的一幅图画也放在这封信中,是不是也可以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呢?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在与实际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任务完成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又能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发挥任务的最佳作用。

5.加强横向的联系,使任务具有整合性。

如果把信息技术这门课孤立地进行教学,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走课程整合之路,已经初步形成共识。因此,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也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这样的好处是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任务具有亲切感,同时,也会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任务的设计应尽量使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例如:在进行画图教学的任务设计时,可以与美术课紧密结合起来,把美术课的一些非技能训练内容,在画图教学时进行整合。如冷暖色调的感受与画图软件中绘图工具的教学,可以设计成让学生根据冷暖色调的要求在画图软件中选择颜色并用颜料筒等工具对线描图进行填色的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

1.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每个学生都应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此外,在小组划分与组织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人数适中原则:一方面要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因此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能达到该目的。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②优势互补原则: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班级成员进行合理的分配组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互补的前提下尽量合理组成在协作、竞争等能力方面水平均等的小组。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注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及时发现由于小组成员问题而造成的影响学习的苗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④方便实用原则:小组的座次排列要打破一般横平竖直排放的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排列方法,只要方便本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讨论、协作就可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1)全班教学。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必要,对需要全班进行知识铺垫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讲授。

(2)任务布置。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优秀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

(3)分组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或指导一些小组开展学习,注意调控整个班级的情况,及时给予提醒及有关信息的通报。同时帮助各小组解决一些硬件或软件设施的一些疑难问题。(4)交流反馈。这是反馈调整阶段。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各组间分享大家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密切注意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进程,纠正一些错误,并对一些问题组织讨论。

(5)鉴定评价。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书面证明、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五、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使课堂教学的气氛得到了活跃,也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但是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及听课中发现,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或多或少地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合作,各持己见。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做好自己份内事的目的就是合作,也是合作的基础。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只顾做好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甚至不愿合作,各做各的,各说各的,这样根本就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叫合作学习。

2.没主见,人云亦云。

一个学习小组内的成员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必然会有好中差之分。对于同一个问题,好的学生会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这一现象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很常见,也正是这一现象的常见而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3.欠主动,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发现老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造成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坐享他人之成。一些能力低的学生有时会把任务留给他人去做,从而产生“搭便车”效应,同时,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少作努力,以避免去做所有的工作,即“吸盘”效应。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4.不专心,易受干扰。

仔细观察一下平时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学生不够专心,精力不集中,自制力不强,易受干扰,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如教具、学具的制作好坏,问题的多向性,学生之间的无关话题等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有影响。

5.缺乏实质的合作。

目前很多的小组合作主要停留在组内互相帮助的层面上。在课堂改革的浪潮里,许多转变了教学观的老师都乐意接受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形式。但我们通常看到的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学习,如: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一起互相交谈或者让已经完成任务的学生去帮助未完成任务的学生,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实质的合作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议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无法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的。

6.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7.缺乏团队精神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自顾自地去完成任务,学生站起来回答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8.教师缺乏主导、参与活动

我们经常在一些课堂看见老师像蝴蝶般的穿梭在每一个小组之间,看似很忙、很关注,实际上并非如此。

(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要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要教育学生成功的合作学习既要有统一的学习目标,又要心中有他人,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多为他人、集体着想;要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不自卑,要主动参与学习。这些思想品德教育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很重要保证,也是合作学习的目标之一。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闹烘烘地跟着小组成员人云亦云,这样只能是掐灭个性思维的火花,滋长依赖心理。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有了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的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服务于小组合作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出示一问题之后,马上就着手进行小组合作。其实。这时候都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合作什么,交流什么呢?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要有个缓冲时间。比如,在进行移动文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行思考文字的移动方法,再到小组交流学习心得、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又能解决移动文字方法多,知识点琐碎的问题,效果良好。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在平时的合作中,会出现小组成员盲目顺从"优生"的现象,导致反馈时只有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这样的合作就失去了意义。鼓励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管对错,只要是自己的思想便提出来讨论。

3.关注共同成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在"大班"尤为明显,经常是一不小心,小组合作就成了"优生"唱主角,"学困生"跑龙套的局面,这样的小组合作同样是行而无效的。教师在设计设计任务时要有知识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所长、积极参与,形成资源共享、智慧共创的良好局面。

4.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可以从自身的一些细节做起,比如,在要求小组汇报时,应首先将自己的口头禅: “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同时,还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任务完成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5.明确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6.此外,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应,还要做到六巧:(1)巧选内容

是不是所有的教学点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学习呢?不,一般来说,教师可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设计“小组合作”;也可以选让学生自学,质疑,对学生独立不能完成的内容,改为“粘组合作”学习。这样,“小组合作”有目的有重点,避免了盲目从事,列开形式,从而收到最佳效果。

(2)巧组合

部分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是“同桌组合”,就是“全班自由组合”。其实,小组组合的方式,应灵活多样,便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而定。从性别上看,可以是男女分开组合,男女混合组合;从知识的层次来看,可以是好、中、差混合组合,也可以是分开组合;从兴趣爱好来看,可以将不同兴趣爱好的各分一组;从性格上来看,可以将不同性格的混合组合,也可分开组合;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可以将相同学习方法的分为一组;从家庭住址来看,可将邻近组合在一起,便于课外学习。不论是哪种组合方式都各有千秋,我们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另外,小组组合成功,还要巧选组长。组长是一个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小组学习的往往取决于组长的能力。因此,要选好各组组长,并适时召开“小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督促、指导小组长搞好本组的操作、讨论、总结、汇报及组员互相学等活动。(3)巧设计

根据不同内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要巧妙设计,常见的合作方式有:讨论、操作、实验、辨论、在交流、根据学习提示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以及小组内成员互助学习(优帮差)。课前或课中,教师要精心构思设计小组学习的方式方法及全部过程。

(4)巧选时机

同一堂课,同一个问题,让不同的人来进行探讨,会因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而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或者采用不同的探讨方法,不同小组会得出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结论。因此,我们在采用“小组合作”时要巧妙选准两个时机。一个是,我们要将设计好的“小组合作”在课堂中随机而巧妙地插入。另一个是在讨论时,也要选准时机,恰当把握讨论的“度”,使之既不至于因太容易而使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也不至于太羞涩使学生摸不着头脑。

(5)巧引导

小组合作,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其教学主导地位不可忽视。首先,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捕捉疑点,趁机参与合作,给以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对学生不同的思路和办法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用课本上的规范语言和要求束缚学生,要给其反思,完善的机会,做到点而不拔,引而不发。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敢说、敢想、敢问的精神;培养各抒自见时,要保留、要坚持的态度,培养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的意识和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6)巧汇报

汇报是小组学习的中心环节,通过汇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鼓励学生再次学习。在汇报中,汇报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从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使全班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将过去的“按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合作学习方式。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服务于教学目的,从而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①《且待明日见分晓——关于小组合作的再度思考》,徐小泓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合作学习” 第8篇

一、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课堂环境,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环境应该是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应该把民主和谐的气氛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让学生在民主、活泼的“开放”氛围中,探究、感悟,在亲自实践中愉快学习。

另外还要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把学生当作朋友,多一些理解、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就会更强,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最后,教师在教课的同时,还应该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或表演,确保学生有所参与。这样每位学生都拥有了表现的机会,各种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可以得到尽情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能够更认真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二、指导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获得参与学习的钥匙

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三种较好的学习方法:平等———参与式学习方法;合作———互补式学习方法;探究———研讨式学习方法。

(1)将音乐和绘画相结合。在上《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时,由于印象派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太深奥抽象,很难理解。此时,笔者让学生边欣赏作品边进行绘画创作, 由于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把他们对音乐的直接感受画在纸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既可以知道他们的心里所想,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一举数得。

(2)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情绪积极、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更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因此,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 这样讲台上的学生教得认真,台下的学生也听得更认真、学得更开心,这样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合作参与的精髓。

(3)让学生学会评价。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虽然已有分析音乐作品的独特眼光,但要让他们主动开口真的很难,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笔者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 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在这里,“真好听、我也喜欢”始终是学生得到的评价。学生互评,就是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认知表现出来, 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学生自评,就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及时跟小组成员或者全班共同分享。

三、注重角色转换,变化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参与的动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由坐着听,转变为摆脱束缚,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我们主张让他们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上视觉、触觉的活动去感受、去把握、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来表达。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已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形象逐渐转变为一名可以和学生互相学习的参与者、一位艺术顾问。在上完一个单元新课后,笔者都会留有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才艺表演。他们有的唱歌、有的演奏乐器、有的表演舞蹈,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此时的他们无拘无束、自由创作,教师从而更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上一篇:创意的结婚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四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