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状况调研

2024-06-19

社会公德状况调研(精选6篇)

社会公德状况调研 第1篇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就可以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我们应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来自觉维护公共生活秩序。那社会公德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大学生如今的社会公德状况又如何呢?我为此从图书、网络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为着三个问题做出解答。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其“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当今的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代表大学生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而当今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社会公德状况却很不尽人意。在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04级学生对福州大学城内的5所高校的1000名本科生随机进行了问卷调查中,针对高校食堂的插队的问题,70.1%的大学生对此“无动于衷”,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只有24.3%的人表示将“阻止他人插队” ;针对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这一问题,46.6%的人“无动于衷”,38.6%认为应该“制止这种行为”,只有4%的人表示会采取行动“向辅导员汇报”;对于是否带手机进入自习教室或图书馆这一问题时,1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会自觉关机,76.3%的人“将手机设置为震动”,而保持铃声状态的有6.6% ;而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如果碰到上课迟到的情况,56.7%的学生会“直接进教室上课”,23.3%的学生选择“旷课一节等下课后再进教室”,3%的人干脆“不去上课了” ;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 ;针对大学生外表形象问题,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染发无损自身形象;而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同学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对于校园内勾肩搭背的现象,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或“无所谓”; 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觉得这是亲密而非不尊重,仅有11.3%的人认为这有伤他人自尊;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

赞同“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

这令人担忧的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从主观上讲,是由于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大学的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意思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如果没有人教育、提醒,不会主动去遵守社会公德。而且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个性、追随大众,若看见别人没有遵守社会公德,受从众心理的驱使,也会不自觉的去不遵守社会公德。其次,从客观方面讲,存在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定位不当、教学内容脱离现实和教学手段单一,致使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一直以来,德育的定位往往存在着理想与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具体来说大多高校思想教育有三种倾向:泛政治化倾向,过度理想化倾向,观念的绝对化、片面化倾向,应试化倾向。而且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日益显露,有些父母过分看重教育的功利性,片面重视子女的智育,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

为了改善如今的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树立几个典型的社会公德心强的典型,以少数带动多数。家庭教育上,应多注重社会公德培养放在首位,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思政道德修养课上,不应从应试通过为要求,让学生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多从公德心培养上去要求一个学生,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无疑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去遵守“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

参考资料:

网上查阅:“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书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社会公德状况调研 第2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社会调查

题目 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姓名 徐慧(201119181030)胡斯汉(201119181009)

颜梦琦(201119181024)陈奥乐(201119181021)

郑瓅炜(201119181008)刘智琦(201119181016)孙思颖(201119183018)田露(201119181010)

专业 艺 术 设 计

班级 环艺1101

武汉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年 月 日

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调查目标:在公民尚未将社会公德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格、养成道德习惯时,提高公民的社会公德,主要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亦即他律",才能规范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并且,长期坚持,形成一种习惯,直到最终内化为公民自身的道德品格。道德“他律”有多种方式,社会舆论和制度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民的行为都具有约束力。但是,在外在强制性的约束方面,社会舆论远远不如制度规范。一些缺乏自觉性的公民,经常对社会舆论可以充耳不闻。例如,当一些人“见义”,“不为”时:当一些人公然践踏社会公德,其他人予以制止时。对这些,失德者反而撅撅有词,表现出一副毫无顾忌、奈我如何的情形。这表明,社会舆论对这些现象的惩戒作用极其有限,社会没有强有力的制度规范,对公民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支持。

社会公德现状已经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防止公德走下坡路,让公德建设步入正轨。

课题:社会公德状况。程序方法:问卷调查。

时间:2013-4-20——2013-5-10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等方面,已有了很人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一是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二是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三是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四是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这些,已成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主流。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教育上的失误,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也大量存在。

在广州市一条不足400米长的步行街上,清洁工人清理出人们遗弃的约15公斤的口香糖;在哈尔滨漂亮的中央大街,随处可见斑斑痰迹;在郑州,庆祝节日时摆放的鲜花被哄抢、折毁;北京的一次游泳馆水质抽检结果显示,水中尿素含量全部超标,而街头的自动售货机屡屡被毁„„类似不文明、缺乏公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罕见,有些甚至让众人见怪不惊。

对于发生在白己身边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你有何反应?在对广州市民社会公德万户调查中显示:只有15.7%的人表示会“多数会出言制止”,选择站出来“偶尔会出言制止”的比例为50.3%,而选择“只限于心里反感”的有33%,选择“会视若不见、听若不闻”的占到1%。

北京某公司业务部经理宁健乘坐公共汽车时,因制止歹徒行窃,被扎成重伤,住院治疗费共1.7万元。他所在单位以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为由,不给报销医药费,他治病期间的工资、奖金也被扣除。而四川成都青年黄健见义勇为英勇牺牲后的遭遇也使他“死不暝目”。面对手持匕首挟持两名柔弱女青年的歹徒,不满18岁的黄健英勇而上与歹徒博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遗憾的是,他用生命救下的两名女青年及其父母对此却表现出惊人的漠然,声称:“我们又没有叫他救人,他自己要逞能,死了活该。”

在对北京公民公德素质的一项凋查显示:处于低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能够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维护社会公德)是多数,大约占50%;处于中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大约占25%:处于高层次公德素质的(亦即敢于同破坏社会公德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大约占10%。

由于地域的限制,我们对武汉市民进行了关于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

二、基本经验

我们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了部分武汉市民对社会公德状况的相关信息,并且通过查阅相关图书,对社会公德的现状进行了思考与分析,总结经验并向一些调查对象给以可行性建议反馈。

本次调查我们尽量全面了解现今武汉的社会公德的情况,社会公德对于市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他们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也是将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通过对武汉市民对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研究,让调查对象明白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帮助和引导调查对象提高自己的精神文明和素养,促进武汉市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三、社会公德调查问卷

第1题,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第2题,您脑中的社会公德是什么概念 A.文明礼貌,乐于助人

B.心理上对社会的热爱,继而用行动支持 C.遵纪守法,不违法 D.没有明确概念

第3题,您觉得当前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 A.很满意 B.满意 C.一般 D.不满意 E.很不满意

第4题,您觉得下列哪些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最常见(多选)A. 乱丢垃圾,B. 随地吐痰

C. 破坏公物,在公物上乱涂乱画 D.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E. 在公共场所吸烟 F. 随意横过马路 G. 其他 第5题,单项选择题,必答: 在一些建筑上涂鸦你认为好吗?(单选)A.好,它展现个人风采,并且可以自由宣泄感情 B.不好,它破坏了公物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C.随便,管住自己久别行了

D.杜绝,它会给一些部门带来损失危害

第6题,当你早公共场所看到别人吸烟,你的想法?(单选)A.指责 B.上前劝说 C.捂鼻子避开 D.无所谓

第7题,你在公共场所排队,此时有人插队,你该怎么做? A. 马上制止 B. 心里抱怨 C. 口中谩骂 D. 视而不见

第8题,当人行道上出现红灯,可一直没有车辆通过的时候,你会怎样? A.直接穿过去 B.直到绿灯再走 C.别人走我就走

第9题,.公交车上,您是否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

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没有

第10题,假如您身边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发生,您会? A.总是出言制止 B.偶尔出言制止 C.只是心里反感

D.试若不见听若不闻

第11题,你打着伞在马路上走,看见有人冒雨前进,你会怎么做? A主动共伞

B若是熟人就和他共伞 C看对方是否要求 D视而不见

第12题,在车棚看到有一辆车倒了,你会怎么样? A.扶起来 B.置之不理 C.旁边有人就扶起来,没人就不管

第13题,您如何看待公益活动? A.非常有意义,会经常参加 B.无所谓,随大流 C.没有兴趣,不想参加

第14题,您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A.罚款 B.教育 C.拘留 D.其他

第15题,您觉得周围的人能做到见义勇为,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么? A.几乎都能做到 B.大部分能做到 C.只有个别人能做到

D.没听说过看到过有人做过

第16题,你觉得该用什么方式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A.从小灌输

B.加大社会公德宣传,实行公德考核 C.严查严惩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 D.其它

第17题,你认为要改善社会公德现象,您自己应该怎么做?

第18题,对于改善当今社会公德的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四.存在的基本问题

社会公德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公德未成为现代社会多数成员真正认同的道德规范,制约了社会公德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社会,以狭隘的血缘、亲缘、地缘观念为基础的传统道德,缺乏体现“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精神。“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本是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并不缺少的内容,但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传统的“仁爱”,主要是围绕着“亲亲”、“尊尊”原则,并以家族关系扩展而建立起来的人伦之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推己及人,讲求次序和“爱有等差”,以报恩、孝道为前提,并不具有“博爱”的内涵。在这种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大众对他人的爱是狭隘的、分等级的。在对他人提供帮助时,首先关注的多半是“亲缘”、“地缘”、“关系”;在对他人施以救难的行为时,首先要看是否为亲人、朋友、同乡、邻里等。我们经常看到济困解危的行为,被一些人视为虚伪,反而追问施助者与遇难者是否有“亲属关系”,“学雷锋”在这部分人的眼里成为可笑的代名词;经常看到当有人见义勇为时,旁观者竟无人响应,反而还怀疑施助者的善良本意。

文化中所存在的消极社会心态制约着人们的公德行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人被动“等待”公正,祟信“善恶相报”的因果循环,以安分守己、少管闲事、避祸自保为处世原则。我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加塞”不守公德的人。对于这些人,大部分人采取的是“忍”的办法,认为一点小事,何必大动肝火,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明哲保身的学。勇于站出来为维护社会公德的人不多,甚至在他站出来维护社会公德时,很少有人出来声援。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也存在着随大流的心态。本来在公共场所想遵守社会公德、也很注意遵守社会公德,但看见他人不守公德时,自己也就往往同大家一样。在内心里或许也知道这样做并不对,但没有勇气坚持选择正确的公德行为。因为自己如果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就表明自己和他人不一样,有可能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受到孤立,这种“孤立感”并不一定是外显的,多数的时候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这种现象更多的在一个群体中的某个人的个体行为中体现出来。实际上,随人流的心态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强调“过犹不及”,主张整体的一致性,要求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太过,追求一种和谐。但是,一些人对中庸思想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扩展至绝对的和谐,而不管这种和谐是否符合原则。

其次,社会公德教育不够得力。社会公德是调节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具有简单易行、一目了然等特点,看起来只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往往容易被人疏忽。正由于社会公德的这一特点,造成一些人将社会公德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细枝末节,导致了对补会公德教育的不重视、不得力。这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道德包括公德的培养。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是注重一些所谓的人的伦理原则的灌输,而忽视学生日常养成中的公德教育。这样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知识技能和伦理素养的严重失调。这种倾向在大学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高知识技能和低公德水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公德教育不得力,还表现在一些人试图用一些人的道德原则的教育来代替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只乐意讲大道理,不屑于讲“小道理”,将公德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造成了一些人只知道道大的道德原则,不知小的公德规范,将公德和我们自己的交往、生活隔离开来,不知在自已的公共生活中处处需要遵守社会公德。

搞好社会公德建设,需要“两于抓”,即一手抓扬善,一手抓惩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注重宣扬先进,用以鼓励鞭策全体公民,这是必要的。然而,我们对于社会中损害公德的不良现象的监督、批判、惩罚却缺乏力度。我们重视了扬善的功能,但忽视了法纪等制度建设中惩恶的功能。当前,社会公德缺失与社会公德制度建设过于软弱有很大的关系。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武汉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武汉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武汉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武汉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武汉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武汉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从总体上看,武汉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武汉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武汉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武汉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六、今后的建设方向或应该采取的措施

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市民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市民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市民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市民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市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市民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四)提高个人修养。只有在微观上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德素质水平,才可能在宏观上改善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面貌。

七、参考文献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社会公德状况调研 第3篇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表明, 健康风险的最大负担通常由脆弱群体——贫苦者、很少受到正规教育和低等职业的人群承担 (第55届世界卫生大会, 200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合作医疗是我国农民应对健康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后, 农村医疗事业发展缓慢, 合作医疗失去了集体经济的支撑和由于自身管理的问题而逐渐衰退, 农村居民丧失了医疗保障的覆盖, 因病致贫、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据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 38.6%的农民因经济困难应就诊而未就诊, 75.4%的农民因经济困难应住院而未住院。[1]因此, 本文关注农村居民的健康风险及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

健康风险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制因素和非可控制因素两类:前者是指因人而异的健康相关行为, 例如积极的疾病预防行为, 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后者包括社会经济状况、个人和家庭特征、自然环境等难以改变的或在短期之内难以改变的因素。由于个人和家庭特征、自然环境等难以改变, 因而我们可以通过积极地进行社会化的风险防范, 改变影响健康风险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达到降低居民健康风险的目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Socioeconomics Status, SES) 是社会阶层的测量指标, 社会各阶层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健康风险。由此, 本文提出假定一:较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促进居民获得资源的能力和机会, 有利于降低居民的健康风险。在影响居民健康风险的社会经济状况一组因素中, 收入是一个最重要的变量。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表明, 低收入人群可得的公共服务处于较低水平, 而且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每千人的患病卧床率、休工率、休学率均高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地区。[1]由此, 本文提出假定二:低收入居民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更为广泛, 居民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能通过提高公共服务利用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部分地抹平其他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二、变量选择、模型与数据描述

1.变量选择

健康风险是由于疾病损伤导致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是居民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或医生对其是否有必要进行医疗的判断, 通常健康状况较好的人, 发生疾病的概率也较小。以往的研究[2][3][4]多使用自评健康状况指标测量健康状况, 现有文献还构造出质量调整的生命年 (QALY) 和伤残调整的生命年 (DALY) 来作为衡量健康的两个指标;另外, 还包括由Kaplan和Anderson (1998) 等发展起来的生活质量指标 (QWB) 等, [5]罗楚亮 (2007) 用健康日常行为能力、生理与心理症状的自我评估和疾病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天数三个方面来代表健康风险。[6]用各种方法测度健康状况各有优缺点, 可以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可获性做出适宜的选择。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 并考虑到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影响公共卫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采用自评健康状况和是否患有慢性病两个指标来测量居民健康风险。

对于因变量为有序分类变量“自评健康状况”, 本文采用Ordered Logit 模型进行累积比数logistic回归。因变量为k=4个等级的有序变量, 设定x= (x1, x2, …, xi) 为自变量。则等级为j (j=1, 2, …, k) 的概率为:P (y=j/k) , 有序分类结果的logistic回归定义为:

logitPj=logitundefined

对于二项反应变量“是否患慢性病”, 取值为0和1, 选择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二元Logit模型的形式为:

undefined

其中, β0为常数项, βi是Xi的 (j=1, 2, …, m) 对应的偏回归系数。

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用收入、教育和职业三个变量表示。收入会影响到医疗服务的可获性, 较低的收入水平会使居民获取生活基本要素的能力受到限制, 缺乏对诸如营养、住房和医疗保健的基本消费能力;教育变量作为人力资本, 可以反映居民获取资源的能力;职业特征可以反映出居民的社会地位和与工作相关的风险, 也反映出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排斥或融入状况。因此, 本文还将可能与健康风险相关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生活方式和医疗保障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变量的定义和描述如表1所示。

2.数据的描述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3月对江苏省北部五县 (新沂、东海、涟水、泗洪和响水) 农村居民健康风险及医疗保障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居民的个人和家庭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健康风险状况、家庭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调查样本兼顾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收入水平, 共获得有效样本1461个。

“自评健康状况”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身体状况做出主观评价, 用1、2、3、4分别表示居民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为差、一般、较好和非常好。是否有慢性病指标是医生实际诊断的结果, 将患有慢性病赋值1, 未患慢性病赋值0。将调查样本按照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从低到高分成三组:低收入组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中等收入组为人均年纯收入为1500元至3000元;高收入组为人均年纯收入高于3000元。

从表2可以看出, 调查地区大多数居民认为他们的健康状况较好或一般, 有19.6%的农村居民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评价为非常好, 14.8%的居民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为差。由方差分析可知, 这种存在于不同收入组间自评健康状况的差异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 低收入组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为很好和较好的百分比均低于高收入组, 而健康状况为较差的百分比则高于高收入组。

注:采用方差检验的F统计量来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Sig.是显著性检验的相伴概率, 同方差检验概率度为方差分析的前提检验。表2用同样的方法检验差异的显著性。

表3的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中约29.6%的居民患有慢性病, 低收入组居民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不同收入组患慢性病概率的差异虽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 但是, 不同收入组之间不符合方差分析同方差假定的前提, 因此, 不同收入水平与患慢性病的概率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注:回归结果已进行了异方差调整, 报告的标准误为稳健的 (robust) 标准误。***、**、*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由于篇幅限制, 本表省略了报告边际效应和优势比, 但在文中通过部分变量给予了描述。

首先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表4显示了回归结果。总的来说, 表现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组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同将导致居民健康风险具有明显差异, 收入、教育和职业状况这三个社会经济状况变量对居民健康风险的影响均表现出一致性, 即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越好, 健康风险越小。这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定一。高收入农民较之于低收入农民的健康状况更好, 患慢性病的概率更低。一方面, 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消费与支出水平, 低收入使得居民投资于健康的经济来源更有限, 而收入的增加能获得数量更多和质量更高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 健康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 当经济困难无法就医时, 小病拖大病, 导致劳动力的丧失, 疾病和贫困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其次, 教育水平反映了居民获取资源和增强健康的能力, 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风险态度, 文化程度高的居民更能主动学习有关健康护理的知识, 有利于健康状况的改善。回归结果表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 居民患慢性病的概率减少0.7个百分点 (模型计算边际效应为0.7) 。另外, 职业状况对健康风险也有显著影响, 如果某一职业对人的身体有潜在的危害, 长期从事这一职业就可能会有某一方面的疾病损伤的潜在威胁。

生活方式对健康状况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调查结果显示, 经常吸烟的居民自我健康状况评价比不经常吸烟的差, 并且经常吸烟的居民患慢性病的概率比不经常吸烟的人患慢性病的概率高0.3倍 (模型计算优势比为1.3) 。

居民个人特征是影响健康风险的显著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 健康状况下降, 患慢性病的概率增加。年龄对健康的影响更多地可以用医学或生命周期来解释, 年龄的增加也使医疗服务的边际产出下降。性别也是导致健康风险差异的显著因素之一。男性的健康状况更好, 患慢性病的概率较之于女性更低。家庭住址离最近医疗点的距离近的居民能更方便地就诊, 回归结果表明, 距离越远, 自评健康越差, 越容易患慢性病。另外, 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参加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险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风险的作用, 本文将总样本分为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三组样本, 考察不同收入组之间居民健康风险影响因素的差异。表5和表6分别是各收入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和是否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所有收入组居民的健康风险均受到年龄和职业状况的影响, 年龄的增加将引起健康资本的折旧, 健康状况会越来越差, 职业状况也与健康风险密切相关, 这说明了年龄和职业状况对健康风险的影响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无关。收入变量在几个模型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是因为将总样本按照收入水平分为三组样本相当于缩小了组内各观察值之间收入变量的方差, 导致收入变量不显著。

注:回归结果已进行了异方差调整, 报告的标准误为稳健的 (robust) 标准误。***、**、*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从表6可以看出, 低收入组居民健康风险影响因素的种类多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高收入组居民的自评健康状况受到年龄和职业状况的影响, 中等收入组居民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性别, 低收入居民自评健康状况受到性别、婚姻状况和经常饮酒因素的影响。这说明了居民良好的经济状况可以抹平诸如个人特征、不良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对他们健康状况的影响。对不同收入组居民是否患慢性病影响因素的考察结果同样呈现出类似的规律, 这也说明了这一结论是稳健的。如果中等收入组居民经常吸烟, 患慢性病的概率更高;单身居民比已婚的低收入居民更容易患慢性病, 低收入的女性比低收入的男性患慢性病的概率也更高, 受过较少教育的低收入居民患慢性病的概率也比受过更多教育的低收入居民患慢性病的概率高。这同样也说明了, 较高的收入水平可以弥补较低教育水平等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而减少居民的健康风险。

注:回归结果已进行了异方差调整, 报告的标准误为稳健的 (robust) 标准误。***、**、*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水平上显著。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的结论和建议是:第一, 由收入、教育和职业状况一组变量测量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健康风险的影响表现出一致性, 即, 较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降低居民的健康风险。穷人比富人更容易患病, 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健康风险较小, 由所从事的职业对健康造成的潜在的危害是一个较大的健康风险。第二, 低收入组居民较之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居民健康风险的影响因素更多, 来源更广泛, 居民良好的经济状况可以抹平诸如不良生活方式、低教育水平等影响居民健康的逆向因素, 然而, 收入水平低的居民则不具备这种风险平滑能力。

本文阐明了具有优良社会经济状况的居民拥有更多的促进健康的机会和能力, 证明了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 确保优良的工作环境,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将对增进居民的健康状况, 减少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也发现, 合作医疗在短短几年内对降低居民的健康风险并无明显作用, 这是因为政策的实行效果不可能在两、三年之内立即表现出来。因此, 旨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公共政策需要从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 以及对居民的健康教育等各种方式配合实行。

摘要:本文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SES) 作为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分析了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况对健康风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利于缓解居民健康风险, 较好的经济状况可以部分地抹平其他因素给健康带来的风险, 但经济状况较差的居民则不具备这种收入平滑健康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社会经济状况,健康风险,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中国卫生服务调查研究——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

[2]Gerdtham UG, S gaard J, Andersson F, JonssonB.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Health Care Expenditure:ACross-Section Study of the OECD Countries[J].Journal ofHealth Economics, 1992, (11) .

[3]刘国恩, William H.Dow, 傅正泓, John Akin.中国的健康人力资本与收入增长[J].经济学季刊, 2004, (01) .

[4]赵忠.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管理世界, 2006, (03) .

[5]Kaplan RM, Anderson JP, A General Health PolicyModel:Update and Application[J].Health ServicesResearch, 1988, (02) .

社会公德状况调研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调研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其不但应学习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应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更应争当道德模范。而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为贴近生活实际的。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大学生们每一天的生活。因此,有必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作调查了解和分析。

由于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因而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表现上可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

据调查显示,总体情况而言,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较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一、大学生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有54.3%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自己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合会将手机调成振动,其余被调查者均表示忘记或没有人有提醒自己不会这么做。同样有5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如果在公共场合中看到有人不符合文明礼貌行为是会选择视而不见,仅有2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强行阻止,另有4成左右的被调查者说自己会口语提醒。走在校园里,经常可见到各种不文明的现象:有的同学将塑料袋随手扔在楼梯间、操场中,以至校园中总显得不太干净,各个教学楼后也会零星地发现若干垃圾;有的同学满口脏话,开口带脏字,不堪入耳,完全不像一个大学生;有的人在楼道里、宿舍内大呼小叫,追逐打闹;有的同学躲在厕所里抽烟、打架,还有男女生在公共场所行为举止过分亲昵,旁若无人,没有丝毫羞耻心。有的大学生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地接听手机;有的大学生坐在公共汽车上,对身边的老人视若无睹。另外,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形象美的正确认识及追求,对美的仪表、仪态方面的客观标准认识模糊,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的“潮流”,以时髦、前卫、新奇为美,浓妆艳抹、服饰怪异等等。文明礼貌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据另一项调查84.54%的大学生表示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二、大学生助人为乐方面的表现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传统美德,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大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在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受访大学生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被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从调查数据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会去献血。

三、大学生遵纪守法方面的表现

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响,这就需要用法律与法规来维持。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一是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较欠缺,据调查,对我国法律体系很了解的仅占2.8%,了解一些的占64%,还有近25%的人称不了解。在被问及是否知道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时,能答出6项以上的只有12.2%。常言道,知法才能守法,大学生如果不知法不懂法,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之间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也往往由于不懂法而错失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机会。二是大学生对涉法问题的认知较模糊,比如对“抓住小偷后围打”,仅16%的同学认为打人不对,84%的同学认为“小偷作恶人人可以打之”,而对于个别学生因盗窃同学财物而被处罚,大部分学生又选择了“放过他们”。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往往未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仅仅根据事件的表象情绪化地发表极端评论,这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法律认知的不成熟性。三是大学生遵纪守法意志较薄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93.2%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在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调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存在,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

四、大学生环保意识方面的表现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究其原因,当今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时尽量逃避。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

综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良好,基本符合一名当代合格大学生的标准,但仍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何谨记肩上的神圣责任,时刻以社会公德典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弥补不足,让自己变得更完美,是大学生应思考解决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http://www.51edu.com/lunwen/yyw/diaochabaogao/2559085.html.

[2]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和改善——商务礼仪实用知识论文.百度文库 - wenku.baidu.com/view... 2014-07-06.

社会公德状况调查报告 第5篇

班级:11秋行政管理A班姓名:赵萌萌学号:1***9

一、芜湖市民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

1、环境与卫生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卫生与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任凭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在汽车站牌、广告招贴画、建筑物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将咀嚼过的口香糖随处粘附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垃圾分类投放、不使用超薄塑料袋和不环保的一次性餐具、不乱扔废旧电池、善待花草树木等每个市民都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普及。由此可知,芜湖市民本身是非常日常生活中的环境卫生问题的(否则也不会反映这些问题),但从这里我发现了一种矛盾:芜湖市民有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芜湖市的环境卫生现状却值得我们忧虑。这是不是反应出了这一现实:大家都认识到了环境卫生的重要性、都在痛恨和指责不讲究环境卫生的现象和行为,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却可能自己也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

2、文明交通问题

文明交通问题也是芜湖市民认为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其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或行人闯红灯、行人斜穿马路或翻越交通护栏等是反应犹为严重的问题。

3、文明礼貌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芜湖市民在文明礼貌方面仍需继续努力,以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问题主要表现为:遇事围观、起哄,夏天在公共场所光膀子、脱鞋、抽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公共场所争吵、说脏话,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等。

二、芜湖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排序

从总体上看,芜湖市民最讨厌的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占第一位的仍然是随地吐痰。市民最讨厌的不良行为排在前二至五位的依次是: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不予清理;乱扔杂物;乘坐公共交通时争抢、拥挤;在公共场所异性间过度亲密。

三、公德实践与公德认识的比较

在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许多群众自发地、积极地向我们反映他们所遇到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但是当被问及“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回答结果并不不尽如人意。有25.4%的市民表示会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出面制止,若要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则仅有5%的市民会出面制止;另外,26.6%的人表示会随大流,有人出面时也出面,没人出面就不出头;

33%的人因为怕打击报复所以敢怒不敢言;10%的人认为制止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是有关部门的事,与自己不相干。

由此可知,大多数芜湖人还是属于“理论上的长子,行动上的矮子”,光说不做。按照调查项目,可以把芜湖市民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保证自身利益情况下会出面制止;第二类是能够为了维护社会公德,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第三类是不顾个人利益,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做斗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多数人属于第一类,因此,芜湖市的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违背社会公德现象产生的原因

违背社会公德现象时有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管理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那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相反对于乱搭乱建这样的处罚措施过于严厉,使得这些不文明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不利于有关部门地查处,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成为空中楼阁。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

(二)个人修养

1、公德意识不够。有的违背社会公德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膀爷在大街上随意走动,许多膀爷本来觉得光不光膀子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不相干,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是不文明的。

2、对公对私标准不一样。“室内天堂室外垃圾场”就是这一点的典型写照。许多人将自己的家布置得富丽堂皇,犹如天堂;楼道里却被他们堆满杂物,犹如垃圾场。

3、公德行为不能自觉化。有人监管时能遵守公德,无人看守时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觉的、习惯性的公德行为。

(三)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偏斜。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人们优点自私自利,使得社会公德淡化。

(四)舆论导向不正确、舆论压力不够。

(五)教育的失败。现在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只限于书面口头教育,缺乏道德实践教育,所以现在在学校那样的场所,公德执行情况也不好,校园里也充满了不文明行为。甚至有些教师、家长本身就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自身就有许多不道德行为。还有些家长把违反社会公德、占小便宜的错误思想当作人生哲理教给下一代。

五、提高公德水平的对策

社会公德,是为社会的全体公民所公认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共同形成的,用以维持公共生活、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系列准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社会公德作为全社会统一的道德规范,其意义更为重要,作用更加广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尊重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义务。

研究表明:道德观念的形成遵循以下的阶段性原则,第一阶段是道德的他律阶段。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甚至是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置或惩罚,是公民社会公德观念形成的基础环节和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道德的自律阶段。这个时期,人们逐步形成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正确的评价能力,道德行为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是外在约束的结果,而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促使人们从道德的他律阶段向道德的自律阶段转化的主要方法是道德教育,在社会公德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重人、关心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只有相互

尊重、关心和照顾,才能避免造成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建立一种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关系,使社会生活正常进行。尤其要教育青年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儿童,尊重妇女,尊敬老人、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二)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上,要教育青年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社会公共秩序的好坏,对整个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社会的公共秩序良好,人们就能解除后顾之忧,整个社会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就会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局面。反之,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青年人不仅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对于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要敢于制止,敢于斗争。

(三)在个人修养上,要教育青年讲究文明礼貌。文明礼貌既是尊重他人的良好表现,又是维护人们社会交往中友好和睦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就是要求青年讲究文明礼貌,遵守社会公德的基本准则。

(四)在家庭关系上,要教育青年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道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青年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必须教育青年正确对待家庭关系。

综上所述,提高社会公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制度和规则,使公德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时,轻则有规则可循,重则有法可依。

(二)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毫无疑问,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监督和导向作用。同时,每个个体也是公众舆论的构成者,是舆

论方向的形成者。

(三)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口号,要掌握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规律规则,遵循这些规则,采用复杂多样、灵活多变、易于为老百姓所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第6篇

指导教师: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调查

摘要

社会公德是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具有广泛适应性、普遍认同性、历史继承性等特点。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调查研究。因为大学生是将来中国社会构成的主体,所以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估计将来中国公民社会公德状况。为了提高大学生公德,应该加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督,加强社会的舆论力。对于个人,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修养.多学习,多实践,多参加公益活动。

关键词 : 大学生 公德 调查

导语:为了调查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本人在校内发放了并收回了100份问卷。能够基本反应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并对此进行了讨论。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不错,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这种“好”字当头的快速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实践中既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更要依靠道德的力量,提高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但公民社会公德状况却一直不让人乐观。十几年前外国酒店厕所中只有针对中国游客的中文提醒,曾引起大家的强烈愤慨,但十几年后的今天中国游客的素质依旧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 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 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相对肤浅、社会公德情感较冷漠、社会公德意志比较淡薄、社会公德的知与行脱节。比如: 公共卫生习惯差, 随地吐痰, 乱丢杂物, 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 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 就餐时任意插队, 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 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 不能尊老爱幼, 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 不讲节俭, 互相攀比, 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 图书失窃, 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 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 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 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 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79%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21%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4%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4%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 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45%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有55%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在保护环境方面,有17%的同学才会自觉地保护环境,主动捡起干净教室中的碎纸屑。30%的同学会视而不见,其余被调查的同学会考虑去捡,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在有车祸发生时,有10%的同学选择围观,27%的同学会径直走开,26%的同学会提供帮助,47%的同学选择仅了解情况。可看出受调查同学虽然不会做违背道德的选择,但选择用行动来维护道德的同学仍属于少数。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近几年做好事反被告的例子越来越多,使人们的自保意识越来越强。但刨除这个原因来看,很有可能是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在起作用。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1%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然而,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状况并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考试作弊更是屡见不鲜。在我们关于考试舞弊的调查中,竟有76%的同学认为舞弊不足为怪,能够泰然处之。这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规则意识不强。许多大学生过早的有了世故圆滑、投机取巧的意识。诚然,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要重视社会公德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 要 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重要内容纳入思 想品德课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 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 己自制等优良传统。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 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 生, 以“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 导学生。在教育方式上, 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 公德规范, 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 有意识地 不断实践, 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 高尚的 思想、行为得到强化。要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学生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自强之星”便是一个很成功的道德典范。在评选的过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用自己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在其内心深处产生正面的影响,起到典范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徐再接再厉,争当道德模范。加强公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我们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我们要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科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下一篇:赴高级中学教育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