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2024-08-17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精选9篇)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1篇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沈素华

江苏科行集团是一家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工业固废资源化、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业务。集团建有江苏省工业固废资源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烟气脱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建材节能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获得授权专利120多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强力扶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加快企业发展,实现集团经济社会效益的双提升,结合当前形势和规划部署,我集团近几年将紧紧围绕“跨越提升战略、走出去战略、人才科技战略”三大战略开展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制造能力、总承包能力,加快市场跨越,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脱硝第一品牌,力争“十二五”末实现市场销售10个亿,并在3-5年内成功上市。

一、实施“跨越提升战略”,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1年,集团将继续推进实施第五个三年发展规划(2010年-2012年)——“跨越提升战略”,以统领全集团的各项决策和发展思路。一是加快盐城环保产业园内的基地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基地先进设备投入,完善技术研发体系,放量生产能力,全面建成集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及服务于一体、占地537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科行国际环保产业化基地,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和制造能力,全力打造规模化、科技化、国际化的环保产业化基地。二是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目前,集团正培育上市资源、准备上市条件,加强资本运作和企业规范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加强品牌运行和维护,实现企业快速上市。三是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充分放大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博士后工作站的平台效应,全方位推动集团技术研发、人才积聚和国际合作,创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四是加快团队建设。以“正气、激情、创新、合作”的企业精神全方位打造“人品”文化,用凝聚力提升团队战斗力,同时实施员工长效培训机制,提升团队综合素质,加快同业经验和高层次

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要瞄准优势领域和目标,形成整体合力,重点突破。一是加大对外投资力度。“十二五”期间,集团将在新疆、宁夏等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整合生产要素,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拓,缩短运输成本。二是加快对外市场开拓步伐。近年来,集团在做精做强水泥行业环保装备的基础上,迅速调整方向和结构,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的项目治理,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和装备生产及工程总承包,目前集团已成功开拓了电力、玻璃、烟草、化工、中小锅炉等行业市场。今后几年,集团将进一步做宽做长产业链,寻求各种方式的国际合作,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步伐,推动环保装备的大型化和国际化进程。三是加快与国际知名环保公司的合作。继续推进与美国燃料技术公司、奥地利Ceram公司、瑞士Flowtech、美国阿米那等公司在粉磨、除尘、脱硫脱硝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依托合作单位的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不断提升集团总包能力,加大国际业务开拓。

三、实施“人才科技战略”,强力推进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集团将不断招才引智,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同时继续坚持自主创新和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发展进步。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合作。高层次人才是第一资源。集团将围绕主导产业和关键共性技术聚才育才用才,通过企业招聘、政府招引、协会推荐等各种方式,引进一批研究生、博士生以及行业的领军人才,打造环保产业人才高地,抢占环保产业制高点。二是加大适用性人才的培养和复制。未来几年,集团将通过内部员工职称申报、内部科技攻关项目实施、项目经理负责制、内训师培训机制、后备职业经理人机制、董良现象等制定与公司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和复制更多的优秀人才,建设企业人才梯队,构建创新型人才团队。三是切实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一方面,继续加强与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调研,利用政府搭台、领导推进等各种方式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合作,并加强沟通和对接,借助优势科技和人才资源,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博士后工作站等的运行和维护,继续实施好江苏省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加快国家环境保护工业炉窑烟气脱硝工程中心申报,构筑高水平的先进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提高科技投入百分比,加快技术消化与改进,掌握脱硝等核心技术、关键或共性技术,率先向各大设计院提供水泥生产线低氮燃烧、SNCR和SCR成套技术,提升脱硝、电袋复合、卧辊磨等技术竞争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组织体系建设。坚持创新驱动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集团将通过科技攻关、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重大科技成果鉴定等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通过提高全员福利待遇、分配20套左右福利房以及向优秀员工无偿赠送公司5%的股份等激励措施,进一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六是突出四大节能环保技术领域。未来几年,集团将把NOx控制技术装备及其产业化、大型电改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高性能大型粉磨站低投资系统设计及其总包工程作为重点项目进行研发、应用和推广。同时要深入开拓环保装备的上下游产业及拓展高端滤料、智能控制系统及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总承包项目。

省建材行业协会为我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我们予以衷心地感谢。同时也借此机会提出三点建议:

(一)希望协会能在今年组织副理事长单位或其他骨干企业会员就水泥行业的“节能环保”到国外考察交流;

(二)在行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建材行业规划标准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以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三)能把我省比较优势明显的粉磨节能和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脱硝技术装备列入到行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推动我省建材装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协会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科行必将会实现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为中国环保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二○一一年三月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2篇

郧阳龙舟赛郧阳凤凰灯舞

“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

郧县九龙瀑风光

郧县大丰仓遗址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今年,郧县确立“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崭新蓝图。

关键词

重大意义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全面实施加快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叠加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赋予了郧县“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历史使命。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和文化旅游工作的生动实践,奠定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施基础。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市县对接发展等叠加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地方文化名县、中国旅游产业强县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整合资源、项目建设和责任制落实为抓手,以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环境整治、招商引智、对外宣传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掘、保护、开发、发展郧阳文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突破、逐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凸显郧县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精品。尊重旅游景点建设规律,力求自然景观生态化、人文景观特色化。

坚持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保护、开发、利用,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市县一体、支撑对接原则。充分发挥郧阳文化作为鄂西北主流文化的功能作用,立足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郧阳文化的渗透交融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

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文化旅游固定资产总投资60亿元。建设国家3A级以上景区(点)8个(其中4A级3个,5A级以上1个),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省级名录10个以上、国家级4个以上。全面形成“两区两园三线”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物保护研究基地。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郧县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事业繁荣、产业发达、人才荟萃、特色鲜明的中国地方文化名县和品质出众、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中国旅游产业强县。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3篇

花园小学毗邻南京港龙潭港区,虽然是一所农村村小,但校园设施齐全,环境幽雅,就跟它的名字一样是一所花园似的小学。学校一直坚持以高位文化质量为支撑,以打造科技教育特色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近几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兴建了百花园草花栽培基地、果园基地,还将街道农服中心的苗木基地开辟为校外实践基地。学校科技氛围较浓郁,打造了一批有志投身科技普及教育的教师团队,和一批爱好科学的学生群体,以及一批支持科技教育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

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会科技研究课题“草花栽培与美化环境”于2008年5月正式立项(2010年5月顺利结题),在课题的指引下,学校科技活动得以扎实推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学校积极参与了上级部门组织的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比赛、小诺贝尔科普知识比赛、探索杯比赛、江苏省快乐科学名校电视对抗赛等,并于每年上半年举办一届校园科技节活动,推进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在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中37人次获一、二等奖,两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连续四年参加江苏省“快乐科学”校园电视竞技活动获得二等奖;校长也多次被授予“江苏省重视科技教育优秀校长”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第七届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4篇

摘要:龙江县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水稻产业,加快科技投入和标准化建设步伐,提高产量,优化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实现水稻生产的二次革命,使其成为拉动龙江农民增收和壮大县域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需要加强水稻新技术推广应用和标准化建设,现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归纳如下。

关键词:水稻生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0.009

1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主导品种不突出

大田“插花”种植现象严重,加重了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不仅影响水稻单产提高而且影响稻米品质。

1.2技术推广难到位

随着农村适龄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水稻生产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下降加上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而收益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种植粗放化生产的现象增加,在技术采用上片面追求省工、省力、节本,盲目应用轻简栽培技术,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很难得到普及应用,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隐患。

1.3机械化水平低

尽管我国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发展较快,机收水平较高,但在水稻栽植机械化方面特别是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等种植机械化生产发展水平较低。此外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够完善、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瓶颈。

2解决问题的方法

2.1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增强水稻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和效益优先协调区域发展。强化政策和科技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稳定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优化品种与区域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2发展目标

生产目标:力争到2016年我县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总产达到36万吨,单产提高到600公斤。

区域化发展目标:进一步推进水稻优势区域建设与商品粮基地建设,促进水稻生产布局向优势产区集中,使优势产区水稻面积稳定在10~20万亩。

产业化发展目标:培育壮大优质稻米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水稻订单种植20万亩以上,培育国家级稻米精品名牌2个。

机械化发展目标: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6年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50%。其中耕整地机械化水平达到80%、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7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95%。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2.3主要任务

稳定扩大面积:坚持适度扩大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015年开始在黑岗、白山等地通过加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农田小水利设施的修建充分利用地表水实现新增稻田面积5万亩。今后还要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要采取综合有效措施进一步稳定水稻面积力争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

着力提高单产:坚持高产优质并重的原则,强化稻田小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科研攻关特别是超级稻和杂交粳稻的育种攻关和技术推广,提高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水平,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大力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提高技术到田率着力提高单产。

3采取的措施

3.1全面推广新技术

2015年龙江县水稻生产重点在“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向新技术要产量、要效益,全县计划推广水稻大棚旱育秧综合高效栽培技术面积50万亩,优质稻谷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面积25万亩,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面积20万亩,水稻大棚钵育摆栽技术面积5万亩,超级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通过各项高产、降本新技术的推廣应用,实现水稻产业的新跨越。

3.2高标准建设水稻育苗棚室

为了适应水稻各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我县在去冬今春的水稻生产中,把水稻工厂化育秧育秧棚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突出出来,通过对水稻大乡逐乡、逐村培训,电视讲座,催芽车间现场参观,效益对比等有效途径,宣传采用工厂化育秧、温室育苗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民学有样本,干有标杆,自觉投入到水稻工厂化育秧标准化建设中来。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完成水稻育秧工厂化催芽车间8个,育秧大棚1000个,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从2015年开始我县水稻育苗将逐年消灭小棚和地趴,力争在2016年彻底消灭小棚和地趴。

3.3高标准完善农田水利建设

为实现水稻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一是清淤扩渠,渠道断面形状、尺寸、结构要达到灌溉要求,确保渠道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做到有足够的输水能力,有足够的水位高度,流速适宜,不冲不淤,边坡稳定,不坍塌、不滑坡;二是加固堤坊,在标准上,严格按照水务部门设计的工程建设标准进行施工。为2015年全县水稻的丰产丰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5篇

http:// 2009年6月9日

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副局长 梁 诚

为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实施好县委第十二届五次全委会提出打造“三基地一枢纽”中“渝东北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的宏伟目标,按照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调研计划,2009年4月,通过到企业考察、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县有关部门座谈会等形式,就做大做强煤炭产业,全力打做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发展目标

通过煤炭产品、产业、企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培育10个年产20万吨左右的煤炭企业或企业集团,原煤产量稳定在500万吨左右;培育10个煤炭销售集团,10家煤炭运输公司。原煤加工转化率达到50%。煤炭产业综合效益达到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带动10万人就业。安全事故得到控制,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煤炭行业平均水平,建立起生态环境补偿和治理机制,将我县打造成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为我县各行各业(特别是火电厂用煤)提供可靠的用煤保障。

二、全县煤炭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奉节县煤炭资源分布广、赋存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据调查,有地质储量3.96亿吨;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已有100多年开采历史,早在清朝末年奉节县的煤炭就远销荆沙一带长江口岸,曾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是传统的煤炭生产和外销大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之一,重庆市第一产煤大县。

(一)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自2005年以来,举全县之力,采取超常举措,一举关闭2646口非法小煤窑,取缔了30家非法经营户,生产、经营秩序逐步规范,一度私挖滥采、非法经营泛滥成灾的形势得到了根本控制。2006年以来,在日常监管中,坚持露头就打,非法启封率严格控制在3%以内,全县炸毁、关闭死灰复燃非法小煤窑270余口,行政拘留非法矿主及管理人员80余人,有效地巩固了“打非”成果,全县矿业秩序趋向好转。

(二)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我县矿小、矿多、资源重叠、互相越层越界、串联通风等比较突出,长期制约我县煤炭产业发展。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规范煤炭产业秩序为重点,以“关小扶大、做大做强”为目标,炸毁关闭非法小煤窑2646口,先后关闭证照不齐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112个。2007年,按照煤矿整合政策规定,将全县煤矿整合为43个公司98对矿井,总规划规模523万吨/年,整合工作正在稳步实施,矿井布局日趋合理。

(三)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始终不渝地恪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不断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顿,加大装备投入和执法力度,强化安全监管,大力实施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煤矿安全基础得到大力提升;强化煤矿安全培训,全县煤矿安全技术力量得到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得到强化,基础资料趋于完善;消灭了独眼井,实现了由自然通风到机械通风;废除了树枝状开采方式,推行了短壁式开采;安装了“瓦斯监控系统”,煤矿安全装备水平得到提高;建立了覆盖全县的安全培训和救护保障体系;矿山事故频率和百万吨死亡率明显下降。2008年累计发生煤矿安全死亡事故19起、死亡28人,占全年控制指标的57%,同比减少26起21人,分别下降57.7%和42.8%;百万吨死亡率5.6,首次实现百万吨死亡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创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历史最好水平。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安全形势稳步好转。

(四)科技办矿水平提升

积极探索科技治安新举措,煤矿“采、掘、机、通、运”五大系统形成,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得到加强,各矿配备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矿井瓦斯监控系统与县监控室实现联网;煤矿机车运输、机械化开采、单体液压支柱支护、金属支护、采煤方法改进等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得到引进并推广应用,各矿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技办矿水平得到提升。

(五)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全县煤炭工业的薄弱环节。全县所产煤炭,除1/5用作本县民用燃料和建材企业能源外,其余全部以原煤方式销往长江下游江苏、浙江等地工业企业。近几年来,煤炭初级加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全县现有富发等7个煤炭洗选加工企业,洗选能力100万吨/年,较原煤销售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新建了4个煤矸石砖厂,年生产煤矸石砖2400万块,年产值近1000万元,年处理煤矸石达9万多吨,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煤炭产业链得到延伸。

(六)税费征收效果显著

自1999年煤炭税费征收实施准运证制度以来,经历了按车征收、计量征收和电子刷卡征收的转变,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监控、计量系统,规范市场管理,“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控制,税费大幅增收。上缴国家税费收入由88年的205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2.6088亿元,增长了127.3倍;加上直接拉动煤矿设备的生产、销售和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税收0.35亿元。全年由煤炭产业直接和拉动形成的税费收入共计2.9588亿元,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76.85%。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大半壁河山,煤炭是奉节主要支柱产业得到体现。

(七)监管网络体系健全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分别明确了分管和联系煤矿安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国土、公安、安监、经委、煤炭、工商、环保、林业、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煤炭产业领导小组,下设煤炭产业办公室,负责全县煤炭产业政策性指导和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专设了奉节县煤炭工业局,内设五科一室,下设煤炭安全执法大队,负责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运销管理、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等项工作;明确各乡镇为煤矿安全监管责任主体,配备驻矿特派员,专设煤炭安全生产办公室;规定县级涉煤部门定点协助、配合乡镇开展煤矿安全监管工作;涉煤乡镇和部门分别明确了分管煤炭工作的负责人;县纪检监察部门成立了煤矿安全督查组,适时对乡镇、部门打击非法开采和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明查暗访,对打击、监管不力的乡镇和部门进行通报,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或个人立案查处。这种至上而下的监管网络,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体系。

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质工作程度低,资源勘探级别低

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2004年对我县煤矿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资料收集,调查全县地质储量/资源量有3.96264亿吨, 其中远景储量1.6亿吨。现有合法生产矿批准的矿区范围,共占用煤炭储量6444万吨,仅占全县煤炭总资源量3.96亿吨的16.26%左右。煤炭地质工作近几年成绩显著,草堂煤矿、佛金山井田、大树矿区、竹园矿区、青龙矿区等分别取得了普查勘探成果。长江以北其它矿区地质成果仍靠小煤窑延伸开采获取。

总体来看,我县境内含煤地层虽分布广,煤炭储量/资源量较多,但煤层厚度薄,分布不太稳定,煤田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煤炭资源量级别低,有待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强化后备资源勘探储备。

(二)矿区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条件差

各矿区主要矿井虽基本通有简易公路,但大部分是煤矿业主(甚至是原非法矿业主)自筹资金、自已规划建设的公路,达标路段较少,多数地段下雨无法正常通行,更谈不上煤炭运输畅通,严重制约煤矿正常生产。在电力供应上,各乡镇主要是为农民照明用电架设了专一电缆,输电量小,煤矿用电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6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按要求必须配备双回路电源,电力保障更是困难。我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了煤炭产业发展。

(三)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办矿环境差

目前,各级直接管理煤矿的部门有9家,主要是国土、煤管、煤监、公安、林业、环保、电力、安监、保险等。各部门按照自身职责,均对煤矿企业实施检查、管理。由此造成到井检查频繁,管理重复,多头并罚等,增大了企业负担。加上部分采煤区相当部分群众受利益趋使,偏极对待矿区的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水源恢复、地灾等情况,无政府状态思想严重,群众与企业矛盾尖锐,上访频繁,甚至封窑停厂,毁损厂房、车辆等,办矿环境较差。

(四)矿井安全基础条件差,安全形势严峻

近几年来,我县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总体来看,我县煤层地质结构复杂,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具全,加之煤矿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差,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生产工艺极其落后,与国家对煤矿安全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随着采掘的不断延伸,部分小煤矿因资源枯竭,越层越界,私挖乱采,甚至偷采保安煤柱,导致一些煤矿瓦斯、透水等事故隐患突出。加之科技投入不足,机械化程度低,设备老化陈旧,矿工安全意识不浓,操作水平偏低,管理粗放不到位等因素,百万吨死亡率将难以控制,安全形势严竣。

(五)企业人才匮乏,办矿水平差

由于我县煤层露头浅、易开采,多数矿井采长不深,在人才配备上业主极不重视。主要管理人员、四大专业技术人员(采掘、地质、机电、通风等专业)、特种作业人员配备不齐不足,所配人员大部分属亲朋好友,文化水平低,个人素质差,管理能力低。不能制作符合本矿工作需要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不能完成本矿矿图的测量填绘,甚至读不懂设计资料,重不懂设计图纸。企业人才匮乏,法治意识淡薄,管理落后,办矿质量低,办矿水平差。

(六)煤炭加工转化少,综合利用率差

2008年在遭遇全球经融风暴的影响下,全县煤炭产量仍达49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外销原煤约388万吨,占原煤总产量的78.23%;全县现有洗选煤厂7个,年洗选加工不足80万吨。由此充分看出,我县煤炭仍以原煤销售为主,煤炭产品单一,用途单调,附加值低,单一资源型经济突出,综合利用率差。

(七)监管难度大,矿业秩序稳定难

尽管有一只专业的打非队伍,长期活动在打非第一线,但由于我县打非战线较长,工业经济成份单一,涉煤人员遍及各行业,受利益趋动与非法矿主连成一气的大有人在。有的合法矿主向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通风报信;甚至有的干部暗中充当保护伞,甚至通风报信;以上种种造成非法小煤窑死恢复然现象时有发生,矿业秩序难以稳定。

四、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的建议

根据奉节县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三峡库区最大煤炭能源基地奋斗目标,必须始终不渝的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依法办矿。必须进一步落实长效监管机制,严格履行打击监管职责,加大巡查密度和打击力度,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措施和手段,巩固“打非”成果。对因打击监管不力造成成片启封、酿成后果的,必须严格追究责任;对合法矿违规违法建设、违规违法生产、甚至给非法矿主提供民爆物品、煤炭准运卡等帮助行为的,必须严加惩处。

二是坚持安全办矿。在煤炭产业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企业就没有生命,更谈不上效益,不抓安全就是对矿工生命不负责任。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加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把安全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是坚持科技办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企业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就会老是停留在原始状态,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引进科技、引进人才的观念,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科技服务体系和机制,引进和推广适合煤矿特点的新装备和新技术,努力提高煤炭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竟增能力。

四是坚持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按照我县煤炭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扶持大矿,淘汰小矿;营造宽松的环境,引进有实力的大集团、大公司来我县开发煤炭资源。现有的中小煤矿企业要在发展壮大上动脑筋,做文章。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要继续保持我县煤炭产业的优势地位,就必须整合资源,整合资产,整合资金,开拓市场,扩大规模,走产运销“一体化”道路,以达到煤炭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改变。

五是坚持建设和谐矿区。煤矿企业建设过程中,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周围群众的利益,考虑环境的治理与恢复。要按照“谁开发,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把企业发展、环境治理和周围群众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建设各谐矿区,发展清洁工业。

六是坚持强化管理与服务。煤炭工作是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能,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充分认识煤炭产业在我县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发展方向、理顺发展秩序,扫除发展障碍。既要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稳定煤炭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要密切政企关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将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管企业不要老是利用手中的特权,动不动就罚款收费。要为企业导向,要多查找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多排查对安全生产不利的隐患,严格督促企业及时整改,排除不利因素,防范事故于未然。为企业服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发展生产,要在采煤方法、采掘工艺上多作指导,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彻底根除各种“办事难”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行为。

做大特色产业打造最美乡村 第6篇

做大特色产业打造最美乡村

祁巷村位于千年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南首,东临如皋市,南界靖江市,西濒姜八线,北接334省道。近年来,该村依托传统猪鬃加工基础产业,充分发挥村庄核心区四面环水的区位优势,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特色产业。已形成以200亩洋葱田、300多亩韭菜大棚、500亩苗木基地为主的1500亩高效农业产业带。并投资2.1亿元,建设规划占地6000亩,集生态旅游、农家乐、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乡村观光旅游区“小南湖生态园”。泰兴农村商业银行横巷支行2010年、2012年、2013年三年中对该村的生态示范村的建设以及经营户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累计发放贷款 101 户,金额达 600 万元。其中:2012年对“小南湖生态园”一次性发放贷款200万元。目前,农家乐园区已建成老兵农家乐、兄弟姐妹农家乐、一品香农家乐等7家农家乐,能同时容纳1000余人就餐,白果烧仔鸡、菊花港红烧鱼、祁巷老鹅等以本地乡土种养的农产品为原料的“祁巷八大碗”,成为该村乡土美食文化的八张“名片”。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7篇

——关于汉川市纺织服装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汉川市政府办公室

一、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依托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集群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一是产业块头增大。我市纺织服装集群从染纱制线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块头不断增大,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43家,2004年总资产达1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骨干企业有3509纺织总厂、裕华化纤、宏基、裕丰、博奥、洁丽雅等,纺纱规模达75万锭,主要生产涤纶丝、巾被、化纤丝、棉纱等产品,年产量过7万吨。

二是企业扎堆发展。马口镇形成了纺织企业聚集的“洼地”,园区精纺业从2001年9家7.9万锭猛增到2004年38家60万锭,相关从业人员达到2600人,不仅辐射到168家个体私营企业、17个专业村,而且带动了庙头、马鞍等地纺织企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湖北轻纺第一镇”。目前,马口镇纺织服装产业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83%、利税的80%。预计今年上半年可实现销售产值10.5亿元,销售收入10.3亿元。

三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我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 —1—

染沙制线的传统,在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纺织业得到长足发展,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形成了以化纤、纺织、织布、印染、制线、服装及包装、印刷、纺机、配件等一条龙的产业集群。

四是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纺织服装产业占市属规模以上企业产值比重达22%。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63%。共吸纳社会劳动力1.6万人就业。此外,还拉动了交通运输、建筑、商业等产业的发展。

二、我市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作法

(一)兴建园区,打造发展平台。抢抓国家“压锭改造”政策的机遇,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利用马口镇的纺织优势,兴建纺织工业园,打造发展平台。马口工业园区建于2002年,是湖北省第一批38家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之一,也是我市规划建设“三大工业区块”的重点项目。园区总体规划1316亩,第一期规划面积716亩,已开发建设完毕。目前正实施第二期开发,启动了规划路硬化工程,配套建设了下水道、人行道,完成了马口110KV变电站改线及二期增容工程,基本上实现了五通一平,园区的承载功能、辐射功能和吸纳功能大大提高。

(二)招商引资,壮大集群经济。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沿海纺织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同时瞄准武汉“退二进三”纺织企业,每年深—2—

入开展“访百引十”活动,去年引进宏丰、凯丰、嘉华、凯迪、中海、华泰等纺织企业11家,今年元至五月,又引进企业7家,注入资金达2亿元。园区现落户纺织企业32家,装机规模60万锭,年可创产值20亿元。马口镇已成名符其实的湖北轻纺第一镇。

(三)优化结构,推动升级。依托精细纺织,以裕华化纤、生力纺机等为骨干,配套发展上游产品;以博奥、宏基、裕丰等为骨干,进一步扩大纺织规模;以鱼鹤、天马、洁丽雅等为骨干,配套发展面料、服装、毛巾等下游产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大力扶持有实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壮大企业块头,做大做强,仅今年上半年,马口镇有9家纺织企业扩能均在1万锭以上。

(四)紧盯市场,出口创汇。鼓励纺织服装加快产品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洁丽雅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洁丽雅商标”是国家驰名商标。嘉华服饰是一家出口创汇企业。今年以来,我市支持企业紧盯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行情,抓住国家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的机遇,投资800多万元,开发了几款深受欧盟、日本、韩国等市场欢迎的产品。

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前景

一是从行业属性看。纺织服装工业是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 —3—

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是从产品结构看。目前纺织业尽管处于市场饱和状态,但从产品质量和结构上看,发展还很不平衡,纺织业仍然有着巨大空间。由于市场上纱线档次逐步拉大,高支纱、高支密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纱线产品仍然销路好、利润大。

三是从外部环境看。从今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尽管纺织品市场仍将面临经常性的贸易摩擦,但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增长趋势,同时,由于世界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回落,2005年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将优于2004年,行业整体将保持良性增长,增幅不会低于20%。

四是从自身发展实际看。我市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明显。首先,地域优势。汉川紧邻大武汉,水陆交通便捷,融入武汉城市圈后,对于承接武汉纺织企业转移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其次,劳动力资源优势。纺织服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市拥有劳动力资源62万余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2万人,可满足一定的用工需求。同时,由于纺织服装业是我市的一个传统产业,造就了一批熟练的产业工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第三,市场优势。汉川纺织服装产品通过华中市场,辐射到全国各地,产品不仅畅销国内20多—4—

个省市,还出口到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四,产品结构不断升级。纺纱制线是汉川的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已由过去30—60S系列产品发展到60—90S,甚至更高档涤纶系列,而且做到了纺绦、纺棉、纺针织系列高档产品。

四、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生产要素协调。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到来,为我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针对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现状,合理调度电力供应,加强银企协调,破解资金难题,引导劳动用工,促进纺织服装行业强势发展。

二是加快产业聚集。加大扶持马口纺织业的力度,切实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制订优惠政策,打造纺织业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沿海纺织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同时瞄准武汉“退二进三”纺织企业,进一步壮大马口纺织企业实力,促进纺织服装大发展。力争2—3年内,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过30亿元,占市属工业总产值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家120万锭,其中,过3万锭规模的企业15家,包括博奥、蓝天、鑫源、惠丰等,过10万锭企业2家,包括3509纺织总厂、宏基公司。

三是推进产业升级。国内纺织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纺织产业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从传统粗放型增长转 —5—

向集约型增长,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高。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依托精细纺织,以裕丰、惠丰、洁丽雅、天马等企业为骨干,壮大织布、巾被、染纱、服装和包装等产业,更加凸显集群效应。要培植骨干企业,大力扶持有实力、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壮大企业块头,做大做强。要加快产品创新,切实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高支纱、高支密度、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打造精品名牌。

四是大力扶持产品出口。我国纺织业是典型外向型经济,随着配额取消,国际市场势必进一步扩大,而我市纺织产品多是实行转口贸易。因此,要积极引导企业外向发展,力争更多企业获取自营出口权,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针对我市纺织企业联系不紧、各自为阵的实际,政府要加强引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联合纺织服装企业对外争取市场,塑造知名品牌,对内统一质量标准,解决行业事务,避免恶性竞争。

(叶新安执笔)

坚持科技打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第8篇

逆势增长2013再定新目标

1月18日, 在时风集团聚焦国家新四化战略构想、打造战略新产品、建设战略新产业, 实施“3151工程”誓师大会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告诉大家, 时风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 实现利税12.5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7.6%和20%。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 同比增长17%, 2012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为时风集团未来向更高层次迈进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此成绩来之不易。2012年是经济形势极其复杂的一年, 出口放缓导致国际贸易形势严峻, 经济下行压力致使工业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高产能、高库存、高成本, 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问题困扰着行业健康发展。这种形势下, 时风集团按照年初制定的“1281”目标及各项措施, 积极落实“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年”的总体思路, 着重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积极推进“战略新品”营销, 时风三轮汽车风云系列车型开发成功, 销量逆势增长8%;小四轮拖拉机深受西藏地区用户认可, 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时风发动机因为在缅甸市场的成功顺利进入云、贵、川地区, 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农机、汽车生产企业云南力帆俊马公司独家配套发动机单位;时风轻卡汽车以风驰2000高端产品成功开拓市场, 实现销量增幅10%。时风经济型玉米收获机通过全国各地市场的现场演示, 以较大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农机部门、经销商和用户的认可,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公司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强化售后服务, 获得了用户广泛赞誉。2012年全年销量超过8000台, 实现了时风玉米收获机中国第一品牌的目标, 拉动了时风品牌整体形象提升。特别是作为时风的新兴产业, 时风电动车也取得了新的发展, 全年产销4万多台, 成为企业发展的增长点和亮点。

刘成强认为, 2013年是时风集团走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一年, 是实施“3151工程”, 打造战略新产品、建设战略新产业, 任务最繁重、发展前景最好的一年。公司制定了新一年方针目标:全体员工凝心聚力, 勇于实践, 勇于开拓, 实干加巧干, 与时俱进, 开创时风集团科学发展新局面。所谓“3151工程”, 即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 重点项目投资超30亿元, 利税过15亿元, 开工建设10个重点项目。确定2013年为“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年”“项目建设年”“战略新品打造年”。

转调并重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刘成强称, 坚持转调并重, 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全力打造战略新产业。所谓坚持转调并重就是继续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思路, 大力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

时风农用汽车、农业装备、电动汽车、化纤轮胎和热电五大产业是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任何一项产业在面临发展机遇时, 都能够迅速集中优势资源, 集中全员之力抢抓机遇, 使其达到最佳效益。2013年, 时风三轮汽车、单缸发动机、小四轮拖拉机产业将立足专业检测线和试验场, 彻底改变用户对低端产业、低端品质的认识, 保证销量增长15%以上。农业装备产品要进一步对接农机补贴政策, 确保大中拖销量翻番, 玉米收获机销量突破2万台。时风电动汽车要贴近市场一线解决质量问题, 创新营销模式, 加大宣传推广, 力争销量达到5万辆, 持续领跑小型电动汽车行业。化纤产业和轮胎产业要降低运行成本, 提升产品质量, 扎实提升营销能力, 拓宽销售渠道, 理顺客户关系, 实现大幅增长。公司提出“棋高一筹”的战略思想, 就是要在产业发展中敢于创新、敢于付出, 是行业第一的要不断培植优势, 打造“偷不走”的竞争力, 不是第一的要自我加压, 每年都有新进步、新提高, 最终目标就是争当第一。

刘成强称, 2013年公司将提升市场适应能力, 实施技术领先战略, 全力打造战略新产品。比制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市场适应能力, 没有强大的市场适应能力, 即使制造优势强, 产品不能被用户所接受, 经营效果也不会好。适应市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造“战略新品”, 战略新品是能够为企业创造较大部分利润的产品, 是能够迅速抢占市场的产品, 是适应用户需求的差异化产品。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 靠的就是品牌定位的成功和差异化战略新品的拉动。2012年玉米收获机产业的成功实践让时风认识到, 无论是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 只要有卖点、有市场需求, 符合时风制造优势, 集全公司之力推进, 就能够打造成为战略新产品。

创新驱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最有效的管理变革是主动创造变革。只有在不断的变革中创造新的优势, 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2013年, 公司从管理学角度提出要深入应用项目管理法、危机管理法和预案管理法这三种方法, 同时在基础管理、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都要强化作风建设, 锤炼执行能力, 推进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刘成强要求时风中央研究院每个研究所要认真总结时风战略新品玉米收获机成功的经验, 按照“战略新品”思维规划产品发展。一要重视技术领先。唯有技术领先, 才能实现产品领先;唯有产品领先, 才能实现市场领先。一个缺乏技术支撑的企业, 注定市场走不远, 企业做不大。玉米收获机、大功率单缸发动机和电动汽车是2013年时风最具潜力、最有优势的产品, 必须要在技术创新方面优化再提高, 使其不仅成为效益增加的关键产品, 也成为时风品牌升级的重要支撑。二是重视产品细节。每一款让世人称道的产品无一不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和测试。时风产品在细节方面将进一步提升, 切实满足用户体验, 满足市场需求。三是重视发挥集团合力。一项战略新品的诞生和运营需要系统的思维和能力, 更需要企业从高到低、从研发到生产、营销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和联合创新, 每一个部门都要结合自己的职责研究工作, 任何一项问题都要想尽千方百计解决。

刘成强还要求时风经销商要推进“共同创造”, 密切战略关系, 实现合作共赢。时风不仅有三轮汽车、拖拉机、发动机、轻卡汽车等传统产品, 也有玉米收获机、电动汽车、锦纶工业布和轮胎等新兴产品, 这些产品在不同区域都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如果固守着原有市场不放, 看不清用户需求, 事业只会越干越小。时风集团号召全体经销商和供应商与我们一起推进“共同创造”理念, 在合作的各个领域更紧密地携起手来, 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共同促进双方事业大发展。

做大绿色产业 打造米业先锋 第9篇

第二松花江沿岸,活水灌溉,土壤肥沃,放眼望去,绿色无垠。这里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名字——陶赖昭。陶赖昭镇位于我省产粮大县扶余县。由于远离工业区,空气清新无污染,土质上乘,以草炭为主,有机质含量颇高,因此是绿色大米生产的最佳宝地。陶赖昭优质大米也因此而闻名全国。在众多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生产、加工大米的企业中,红星米业以不断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经营战略脱颖而出,走到了行业发展的前端。

几年前,红星米业在行业内也曾经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加工厂,创始人金英国携手他的兄弟们并肩奋斗,锐意进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并全力发动当地及周边农户集体种植。

陶赖昭镇红星村是扶余县朝鲜族村,位于陶赖昭镇西侧,拥有农户97户,人口500人左右,耕地面积110公顷,全部为水田。红星村全为朝鲜族人,历来会种水稻,多年水稻生产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水稻种植方面比起当地汉族人,水平高出很多,生产出的大米也相对比较好,金英国借助这一绝对优势,积极发动村民改革种植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并逐渐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红星大米也渐渐声名远扬。红星村年总产量达1100吨,销售收入达110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90%,该村人均纯收入7500元,而水稻人均纯收入就达到2300元,占人均收入的30.5%。绿色稻米富了红星村。金英国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举措受到当地县领导的一致认可与肯定,同时也给金英国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在经过深入探讨与其他城市成功经验的借鉴下,金英国建立了茂源米业有限公司,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茂源米业在稳步中成长、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赢天下,并一步步成长为扶余县米业加工行业的典范。

为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金英国投资2000万元,将红星大米加工厂成功改为红星米业有限公司,占地面积达5.8万平方米,拥有原料生产基地1000公顷。并建设4000立方米的标准粮食储备库及500平方米的标准大米加工车间,同时引进国内先进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及其他相关的先进生产加工设备,使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另外在公司管理制度上,金英国也采取了规范严格的管理方式,形成固定员工30人,专业技术人员5人,销售人员5人的基本团队。红星米业注册商标为“基政”,基政优质大米以产自第二松花江沿岸、活水灌溉的地产东北水稻为原料,经过精细加工、精制而成,产品洁白晶莹、米质松软、米香浓郁、甜润可口。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不仅口感好,且营养丰富。其味甘性平、微寒。经常食用,可补中益气、健胃和脾,有益于身体健康。如今“基政”牌大米已出口内蒙和俄罗斯,并长期供应长春市沃尔玛超市。

上一篇:2024年生态环境组任务分解下一篇:有关机械的见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