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2024-06-28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精选6篇)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1篇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我国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革的必然选择,同时转型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提出促进转型的路径,以期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19-04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在此之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各地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通过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并且在积极探索转型的路径。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困境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初期会面对很多历史遗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一)思想层面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重学轻术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转型存在迟疑,学校担心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会被社会理解为降格,不被家长和学生所接受,导致招生困难。从教师层面来说,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很多教师担心自己在社会上的受尊重程度会降低,并且“双师型”的要求对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多年来埋头科研已经与生产一线脱节的老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教师对于转型存在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家长和学生层面来说,在读的学生和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大学在“降格”,担忧未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低,想要报考该校的学生和家长也会处于观望的状态,不敢轻易选择。

(二)专业与课程设置层面的困境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并不匹配。一部分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并没有参照区域经济结构,而是盲目地设置专业。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也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以学科体系为基础,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专业应按照职业岗位需求来设置。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设置方式导致专业缺乏应用性,学生学到的多是理论性知识,而缺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趋同性,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导致一些岗位无法招到适合的人才,而另一些行业又存在大量应聘者,导致人才的浪费。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专业的课程并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通识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课程。并且,在设置通识课时,选择的内容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在转型过程中应精简通识课的内容,选择为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助作用的通识课内容。另外,在实践课程方面,应适度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

(三)师资队伍层面的困境

应用技术型高校要求教师具有“双师型”能力,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在聘任教师时通常只看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如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只看重是否拥有博士学历,并不在乎聘任来的教师是否具备本专业所对应行业产业的工作背景,同时也忽视了招聘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由于这种招聘体制和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专业设置导致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普遍具有重学术、轻实践的倾向。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招聘的教师普遍没有生产一线的工作经验。不仅如此,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时重理论轻实践,只培训理论知识,从未或者很少带领教师到行业企业第一线进行学习。另外,从制度层面看,学校缺乏有效引导教师参与企业行业实践的机制。

(四)企业参与层面的困境

想要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顺利转型,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训都需要企业的配合。但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的沟通都不太顺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企业不了解与学校合作的好处,觉得校企合作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企业仍然单纯地采用传统方式从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校企合作中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没有进行订单式培养。第二,很多高端企业只愿意与更高层次的学校合作,轻视地方本科院校。第三,政府没有提供资金支持,一些中小企业没有实力进行校企合作。第四,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不完善,双方都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

(五)实践教学条件层面的困境

最初,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条件都是模仿在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转型成应用技术型高校必须要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硬件基础设施。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成立之时在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践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劣势,成立后也忽视了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

(六)管理与评估体制层面的困境

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省市共建,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总体来讲,地方本科院校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行政化倾向。我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财政拨款、人事编制等方面都是政府拥有决定权,这就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上过分依赖政府,极大地限制了办学自主权。这也导致管理体制上的第二个问题。第二,内部创新机制和动力不足。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使得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自主权。这种现象导致学校内部创新性明显不足、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从而导致转型不能很好地实现。

从评价体制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评价标准层面,地方本科院校仍然采取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评价的还是学术方面,而应用技术型高校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性上;第二,在评价主体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评价主体仍然与普通高校相同,那就是教育部门。而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型大学,评价的主体不应单单有教育部门,还应有行业、企业以及第三方参与评价。

二、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路径

想顺利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层面

第一,应转变管理机制。在宏观层面上,应该构建中央宏观调控的引导机制,构建地方政府自主管理的责任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及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倾向这些已经转型或准备转型的学校。在微观管理体制方面,应扩大这些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考试方面,允许学校进行自主招生,优先安排录取批次,招收一些技术技能方面成绩突出或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还应开展对口招生,招收成绩优异的高职生,为高职生接受本科教育打通路径。并且要改变考试模式,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模式。另外,也应扩大转型院校人事编制上的自主权,打破原有的人事编制政策,在编制基础上自主聘用教师,尤其是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兼职教师。对于所有教师都要进行定期考核,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考核的重点也应从学术转移到实践教学上。在工资方面采取绩效工资的方式,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国家对应用技术型高校进行评价时也应考核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水平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应转变以教育部门为单一评价机构的状况,应让行业企业机构或第三方评价机构一起进行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评价。

第二,应在财政上给予支持。首先,应该拨款给这些转型学校,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另外,对选择报考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学生实行免学费或提供奖学金政策。除此之外,对积极与转型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财税支持,除了拨款之外还应在进行一定程度上减税或完全免税。第三,政府应提倡地方本科院校与社会的良好互动。政府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源优势,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供更多人力、物力的支持,不断增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优势,逐渐改变人们重学术、轻实践的思想。

(二)院校层面

1.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培养“双证书”人才,即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人才既应该具有本科素养,同时还应具有职业技能素养,是学术与实践并重的人才。

2.专业与课程设置

在设置专业时应摒弃以学科体系来设置专业的传统,而应按照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或预测的未来新兴职业来设置专业,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也能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既满足现在的人力资源需求,又能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另外,应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再结合本校的自身特点设置自己的特色专业。在设置专业时除了考虑自身与社会原因外,还应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用性。例如,把基础的文理科专业改造成应用性文理科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各类课程的比例,削减通识类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同时应改变通识性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更有针对性。除了增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课程外,还应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一定要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注重教师的学术能力外,也应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优先聘请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另外,一定要引进生产一线的师傅来学校进行兼职授课,保障兼职教师的数量。在教师上岗前,应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在全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时,除了培训理论知识外,还应让教师走入企业,了解生产一线需要的最新技术技能知识;在兼职教师上岗前进行教学知识的培训。入职后,仍应组织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以保障教学知识的先进性。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考核教师方面,对于优秀教师进行经费上的奖励,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的改变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变化与教学条件的改变,转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上一直都是以教授法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应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知识输入为导向转变为社会需求为导向,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教授内容应以实践性内容为重,并且要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探究性教学、情境体验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改变教学条件主要是改变实践教学条件来促进转型,如增加实训室等,让学生不仅在企业,在学校里也能进行实践性学习。

5.评价机制

这里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培养的学生的评价,二是对所有教师的评价。转型前的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主要为理论知识的考查。要体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应用性,在评价方式上应该多采取伴随性评价,不断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评价手段方面,不再只采取试卷的考查手段,应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内容的重点也应转移到实践性能力上来。对教师的评价也应转变考查重点,不再只重视考查教师的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的考核比例。对教师采取伴随性评价,不断督促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引入行业企业机构或第三方评价机构,保障对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客观性,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6.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一直被称为软实力,校园文化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行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宣传学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后新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使师生更理解学校的新定位、新发展,了解转型之后的好处,而不再担心学校“降格”。这种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一系列的制度文化,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企业层面

在企业层面,提倡政府为企业拨款,企业也必须将拨款用在促进校企合作上,如建立更大的实训基地,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等。除了享用拨款之外,企业必须与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合同,保障学校的权益。另外,学校与企业应进行“订单式”培养,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就业率。

参考文献:

[1]俞国锋,阮晓菁.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N].福建日报,2014-07-07(10).[2]刘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的路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5.[3]胡晓清,李建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4(21):18-20.[4]刘教民.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J].华夏教师,2013(9):5-8.[5]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3-116.[6]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05-15(18).[7]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责任编辑:杨在良)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2篇

摘要:本文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地方高校财务管理新形势的主要表现,然后基于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了目前地方高校财务向内涵转型中存在的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明确“一个目标”、推行“二项改革”、凸显“三种理念”和提供“四项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地方高校财务如何向内涵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 地方高校 财务管理 内涵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市场的对外开放,地方高校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和新变化。向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发展方向转型,已成为地方高校目前乃至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对于既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又是学校内涵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来说,面对国家财税预算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地方高校财务工作方式方法发生的深刻变化,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地方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常态

1.高等教育发展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地方高校投入注重质量提升和转型发展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总量已能基本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还很大,有的专业甚至为此被叫停。因此,地方高校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提质转型,由“以量谋大”转到“以质图强”的战略上来。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变革,把投入保障重点从校区扩张、校舍建设等外延式发展方式放到注重质量提升、特色办学、科技创新等内涵发展方式上来。

2.地方财政教育投入缓慢增长,地方高校财务经费供需矛盾长期存在

地方财政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偿还地方高校债务,解决地方高校发展历史欠账问题,真正用于培养人才事业方面的经费不足。当前,地方高校人员经费等刚性支出比例偏大,大多已占到学校经常性收入的80%以上,“吃饭财政”特征明显,正在推进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加重学校财务负担,一些学校还有老区改造、新校区建设任务,财务压力加大,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保障任务非常艰巨。

3.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地方高校财务工作内外监管呈现制度化和常态化

现代高校治理体系的建立,要求简政放权,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格局,促进地方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但政府放权,地方高校要接得住。尤其是国家新预算法的出台,对财务提出了新要求,比如,预算管控更加严格、支出责任和绩效评价更加强化、预算公开进入常态化。今后,反腐工作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地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也会不断加大,这类监管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

4.学校财务管理重心发生变化,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职能在逐步拓宽和不断加深

学校财务管理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学校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学校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

二、目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些年来,地方高校财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新的形势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相对部属院校,地方高校财务管理向内涵转型矛盾更多、难度更大,主要表现在:经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经济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工作模式改变更加艰难、财务向内涵转型氛围较为冷淡。

1.学校对转型认识不高,内涵管理观念模糊

由于体制、习惯及发展差异等原因,学校对“如何转型、转到什么方向”,目前停留在讨论阶段的多、真正实施或取得明显成效的少。学校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改革的环境,在财务管理中表现为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学校重大的投资决策缺少科学、真实、可靠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盲目性较大,随意性强,造成了学校一方面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却又低下,更严重的是,存在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导致学校收入流失,财力分散。

2.学校财经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存在制度性缺陷或不足

学校内部控制既有不健全、也有执行不到位之?。纵观高校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无不与单位内部控制内容范围不全面、内部控制执行弱化、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比如,有的未将二级单位财务和校内基层单位纳入内部控制的范围,或控制不严、监督不力,致使校内基层单位出现违规资金运作现象。尤其是,有的虽建立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形同摆设。

3.财会工作模式与内涵管理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大多地方高校财务仍然基本停留在以被动“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层面。重核算、轻管理、缺分析,以至于财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有所削弱。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简单地认为财务任务也只是把钱用好,学校缺乏应对现代财务管理的环境和土壤,很多高校领导以及财务工作者对于财务管理“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也是低层次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尤其是在资金使用上,存在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

三、地方高校财务内涵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须推进两项改革

1.推行二级管理,改革财务政策执行体制

学校可以考虑面向各二级教学机构,部分甚至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校院二级管理的政策执行体制,推动内涵管理顺利进行。学校制定的财务政策,一部分由学校职能部门和人员承担,另一部分可以面向二级教学机构,适当引入社会其他组织执行。同时,在财务政策执行体制中必须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问责机制。要将财务监督融入学校财务管理全过程,实现全覆盖,切切实实使财务监督在财务管理进程中“有为、有位、有威”,确保学校财务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推行成本管理,改革办学成本控制方式

比如,可以引入作业成本法,加强成本控制。地方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管理主要是基于学校教学业务的特点:首先,职工执行“作业”。其次,作业耗用“资源”。资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业”这种活动本身发生的耗费,如教学过程中教室的照明用电、粉笔的耗用等;另一部分是“作业”的执行者的劳动耗费,这种无形的耗费构成学校人力资源成本的一部分。第三,作业形成“产品”。产品体现为学校的办学效益,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量化为教职工的教学课时、作业批改数量、命题份数、评卷份数和发表论文的数量等。

(二)须凸显两个理念

1.凸显过紧日子理念

坚持勤俭办学的思想,一直是我国高校财务制度明确规定的一项重要财务管理原则。当前,随着财政教育投入加大,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减轻,部分学校勤俭办学的思想有所淡化,不能正确处理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基建项目乱铺摊子,人员经费相互攀比,超出了学校可承受财力,挤占了学校内涵发展资金,影响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用好管好有限的教育经费。学校支出预算编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三公”经费和行政运行经费要做到只减不增,人员经费要保证在政策范围内合理增长。

2.凸显绩效理念

绩效管理的理念,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对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省(市)政府将加大地方高校绩效考核力度,绩效评估将与预算挂钩。地方高校要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观念和要求贯穿到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和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开展支出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对使用绩效不佳的经费或资产,要坚决调整,重点保障绩效显著、发展迫切的项目,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须提供机制保障

地方高校财务部门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切实履行对财务的领导和管理的职责。通过机制的建立健全,解决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保障高校财务管理效能的提高。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应着力于以下机制的形成。

1.建立全员成本效益管理的长效机制

要围绕学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这个中心,根据自身财务的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财务战略,准确构建财务战略思想,确立财务战略目标和财务战略重点,制定有效的财务战略措施,使成本和效益、风险和收益达到最佳组合,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学校内部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工。学校任何会发生成本的活动,都是成本效益管理的范围。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应按照“大财务”的观念,对财务、资产、基建、后勤各部门和所属单位的状况结构深入研究和思考,努力构建组织严密、管理科学、运行畅通、工作高效的全员成本效益管理长效机制。

2.夯实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机制

学校必须按照学校管理层次,分别建立各部门、各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制,以及各级财务主管、财务人员的经济责任制,构建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系,将财经工作的任务和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直至个人。同时,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因管理不善、控制不严等造成经济损失的有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3.探索注重效益及节约的财务运行机制

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优化?Y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应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建立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机制。合理分摊公用设施的运行成本,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成本分担机制,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严格执行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完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3篇

一、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 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数量增多, 忽视了人才质量的重要性

自从我国贯彻落实扩招政策之后, 学校升格的现象屡见不鲜, 尽管扩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但是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弊端, 各大高校扩招就意味着就读相同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 使高校办学特色严重缺失, 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竞争力和个人特色的问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以为自己学得非常好, 以至于根本不屑于一般的工作, 而用人单位对这类高分低能的学生却是拒之门外的。因此, 有诸多的毕业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会在社会上流传“毕业就是失业”这句流行语, 而地方本科院校处于夹心层, 其实际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但是现阶段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 而地方本科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客观需求,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深入发展, 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 办学定位过高或过低, 模糊不清

自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针对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即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而各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更加倾向于用“高级专门人才”来对其进行层次定位。事实上, 单单是从“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词语来讲, 其涉猎范围和覆盖面比较广, 无法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过高的定位本科学生培养目标, 在人才培养方面和课程设置方面必然会存在脱节的现象, 从而导致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用人的实际需求。而地方本科院校似乎很热衷于对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进行模仿, 在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及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一味地照搬照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思路, 导致应用型人才缺乏特色。

(三) 师资队伍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 以研究生学历为主的教师学历结构, 较多的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较少的高级职称, 严重偏低的职称结构较为突出。在科研方面缺乏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来起到带头的作用, 基本上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无法兼顾实践教学能力和理论教学能力。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明显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很难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一)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满足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

十八大中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面对经济结构全面调整的必然趋势, 对未来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教育改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若以经济结构的变化来不断地调整教育体系结构,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否则将会起到阻碍的作用。正是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 一旦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势必会影响各个领域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在2014年初教育部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一理念, 事实上这是高校社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的一种体现, 强化了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作用, 由此不难看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势在必行, 其将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动力来源。

(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需求

大量实践证明, 经济发展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体系结构存在必然的联系, 且这种联系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各大企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渐扩大, 而社会上也比较缺乏高端技能人才, 因此, 在社会岗位需求中, 职业技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职业技术教育不再以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为终结, 新的现代职教体系亟须建立健全的体制, 促进全国地方本科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未来应用型高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职业技术教育, 在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三)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可以满足创业就业的需求

当前,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基础进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兼顾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创业就业的需求。在未来我国大学教育中占比较高的高等教育必然是应用型大学。逐渐发展和壮大应用型大学, 不仅有利于打破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的束缚, 使其可以朝着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向发展, 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而且也符合社会的客观需要。这些具备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应用技术型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可以胜任高技能的工作岗位, 而且也可以实现自身价值, 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困境, 提出解决对策

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在人才结构、人才质量、人才规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推进其大众化进程, 其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也逐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目前应该将其精力放在地方院校如何转型以及该怎么做方面。

(一) 针对外部制度方面的解决对策

首先, 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地位,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 还是应用技术性大学, 其在学位方面的效力是相同的。实际上, 现阶段在社会范围内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重要性。不能将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混为一谈, 教学体系、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将面向不同的工作领域。不能否认的是, 职业教育现阶段存在一些不足, 在未来我国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并加快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步伐, 使之不断完善。

其次, 相应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地方本科院校现行的评价机制与研究型大学的评价机制并无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管理机制应该根据独特性, 国家也应该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性建立健全与之适应的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因此, 规范、科学的分类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至关重要, 尤其是该评价体系要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最后, 政府、学校、企业之间要加强彼此的联系和沟通。院校在办学方向、办学理念的调整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 各级政府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来保障企业积极参与到高校育人的活动当中。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的互相促进和融合, 有利于不断完善各自的职能, 为实现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针对内部发展建设方面的解决对策

首先, 转变办学观念。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首先就是要转变其传统的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办学观念和办学理念, 并在其方针政策调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 以社会需求为指导原则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以贯彻落实, 从思想上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达成共识, 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并不断提高和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其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既要重视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地方院校可以向教师提供走入社会进行深入学习和历练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优秀企业人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总之, 要对教师保持清醒的认识, 若仅仅将教师的能力和任职资格圈定在课本知识的范围内, 则有失偏颇, 要想保障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就要格外重视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的丰富性。

总之,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来看, 还是从我国社会实际用人需求来看, 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的论述, 希望可以给予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参考价值, 就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也希望可以与同行展开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咏梅.中国还需要什么类型的大学: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再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 (6) :43-47.

[2]梁丹, 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论坛, 2015 (1) :37-41.

[3]马培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6 (9) :5-7.

[4]杨岭.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 2015 (2) :110-114.

[5]张祺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政府思路与政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2) :11-16.

[6]闫妍, 曹洁, 李薇, 等.应对工业4.0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6 (8) :22-25.

[7]龚添妙.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5 (3) :10-13.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4篇

关键字:创业教育 地方高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38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背景下的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412143)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以推动知识创新、传授、应用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其主要特征为应用性、地方性。特别是在我国正在推行应用技术型高校分类探索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管理的框架设计更是缺乏深度认识,在学科建设、研究阐释、思想认识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亟需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创业教育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014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36.78万人,算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叠加,毕业生求职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方面是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较为困难,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其中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河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另外,在引导高校转型的同时,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也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基础上做好河北省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的一项教育措施,河北高校不断探索已做出不小成绩,相对东部沿海省份,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展较晚,且经验不足,尚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河北省创业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有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创业者讲座、举办创业大赛等。学校创业教育举措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追求。随着大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逐步深入,创业教育也渐渐从学校素质教育的边缘走向中间位置,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目前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数量少,种类仅仅停留在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较少(如创业管理等课程),而目前学生们对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期望很高,包括商业知识、创业心理、交流沟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二 )创业教育师资实践经验较少

各高校创业教育专业教师较少,多数学校都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门教师,其创业教育工作由就业指导中心导师和各学院辅导员负责。

(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系统

依据个体在创业过程中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将美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做了分类,分为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务操作四类。可见,创业教育课程应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课程。就目前河北省地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的现状看来,创业教育缺乏系列课程,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的课程。整体上缺乏系统性。当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脱节,似乎创业只是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掌握而已。大部分地方高校所谓的创业教育实际上是脱离正常教学体系的创业指导或创业培训,只是学生可以选择的“第二课堂”或业余活动。

二 河北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

各学校创业教育的开设目的主要集中在:继续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方面。河北省高校探索创业教育模式时,没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高校的创业模式,在学习先进经驗的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创业教育各方面因素,开展适合本校的创业教育,以应对新形势。

(一) 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健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对与创业教育的组织、协调、开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拥有众多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我国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却残缺不全。从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多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如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以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为主要创业教育形式。只有部分高校成立创业学院(虚拟学院)或创业园,负责组织、管理学校的创业教育,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仍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国家应出台相应文件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建立;社会也应承担一部分责任,企业、企业家等应该在有富余的情况下赞助学生创业项目,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课堂作为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应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中,而非仅仅以校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同时应加大第一课堂对创业教育知识传授的力度,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课堂是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的平台,高校应积极制造机会,多组织有关创业的课外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挖掘创业潜能。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同时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很多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并担任过或现在仍然担任一些企业的外部董事,这使得他们对创业领域的实践、发展趋势及创业教育社会需求变化有良好的洞察力。

(四) 坚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从传统的“读、看、写”等方式向体验式的“知行合一”模式转变。图书馆已由原来的“藏书阁”时代进入到了全新的学习/交流为中心的时代。这些新变化,要求图书馆必须重新定位其为场所的价值,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根据其办学定位、主导思想的要求,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图书馆空间再造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内涵

“空间生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亨利・列斐伏尔,在1974年出版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提出的,这一概念后来又拓展为空间生产理论。书中指出不要再把社会的空间当作“自然的”事实来看待,而必须视其为产物,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产物,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全方位性的特征意义上的产物[1]。空间自人类生产活动开始出现时便已存在,空间的生产不是指空间内部物质的生产,而是指空间本身的生产,即把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要素、秩序、结构、关系整合后作用于某一生产对象,当人类生产活动开始出现时,生产活动中的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就都被调动起来,并与社会发展紧密联合在一起,它不再是抽象的客观物质概念,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依附要素而存在,由此,空间的社会性开始显现,空间的社会意义也开始被赋予。

图书馆空间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存在形式,其空间转变离不开空间本身的生产意义,离不开社会生产的影响。依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把“空间”作为“生命体”来研究,必将为研究图书馆发展变迁、服务再造、空间整合等提出新思路。

2地方应用型图书馆空间再造必要性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新阶段,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水平”是一个标尺,“应用型”是大学的特色,而“地方”是大学能影响的范围。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教辅部门,其发展也必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图书馆要根据社会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规划,这样才能取得长足发展,才能在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贡献。

2.1时代的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涌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图书馆按纸质图书的流程来设计的布局功能划分,已不适应数字资源阅读方式的改变。为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必须进行空间改造,由以“书”为中心逐步转向以“人”为中心。

2.1.1利用新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变革,推动图书馆技术升级

“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了网络信息时代的新格局,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也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再造技术转型升级,推动了空间格局和应用技术的变革。图书馆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对现有技术的升级,要实现图书馆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提高图书馆数字服务的智能化,这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图书馆要内外结合,整合各种资源,推动空间再造,形成适应时代的发展的新格局。

2.1.2空间再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在大家的传统思维中图书馆必须以“书”为中心。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人是推动技术革新,科技进步,文化发展的核心。图书馆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勇于开拓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中要注重人性化,以方便读者、提升读者满意度、获得感为目标和出发点。

2.2评估指标体系下藏书与馆舍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大多由老牌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经历了专升本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其中为满足纸质图书的生均册数等指标要求,图书馆近几年来可谓是大量购进纸质图书,使馆藏与馆舍库房面积不足的矛盾过早出现,在馆舍无法扩建的压力下,布局重整是唯一可行的出路。以笔者所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滁州学院为例,现有的图书馆格局基本是书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休闲大厅、自修室等,随着纸质图书的不断增长,原有的书库开放空间也日益缩小,被书架取而代之,留给读者的活动空间远远不足。为此,滁州学院图书馆也进行了必要的空间改造,如2016年将北馆一楼几个库房打通,改造成集电子阅览、期刊查阅、笾戒览等一体的综合阅览空间,深受读者欢迎,也是该校在空间改造上的初步尝试。但还未有全局考虑,进行综合规划布局。如读者小型研讨室、报告厅、休闲自助售货区域以及面向院部的分馆模式都亟待提上日程。

2.3图书馆空间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办学定位下的用户群需求

图书馆是为其母体服务的,必须满足母体的用户需求。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大学图书馆的空间布局现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学术能力提高是不相符的,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学校迈入了上水平的阶段,可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空间仍在原地踏步,处在传统的以藏书空间为主的借借还还状态,难以凸显学校今后的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之路。可见,图书馆转型期空间再造尤为迫切。

3大学图书馆转型期空间再造对策

3.1科学谋划,统筹发展

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之下,图书馆转型发展、空间再造不可避免。图书馆在不断拓展物理空间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功能分区,公共空间、学习空间成为图书馆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2]。要取得空间再造的良好效果,顺利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发展。要创新思维模式,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从传统空间布局走向向不断创新变革之路。

首先,思维方式要变革。要明确定位图书馆空间指的是什么,图书馆空间的服务对象是谁。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公共话语权的重塑,公共空间主要是提供大家交流、表达各自意见的场所,其核心功能是广泛的公共参与。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必须以人为本,以服务广大师生为目标,协调各方面的不同需要。

其次,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博物馆、体育馆、艺术馆等其他场所,图书馆有其特殊的内在要求和文化特质,图书馆仍然要以“人”和“书”为核心。不能把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简单地理解为向纯粹的娱乐休闲空间的转变。

最后、图书馆空间再造要寻求内涵上的拓展。地方应用型图书馆升本期及本科评估时的基建、馆藏大投入,侧重在量的发展,而如今在馆舍、馆藏遭遇瓶颈效应时要进行反思,追求转型发展,即质的发展。图书馆的部门设置要由传统的从载体出发转向按功能划分,从知识流的角度来思考,编目、阅览、参考以及保存都可能发生在一个主题空间里。从常规规模上的拓展到思维方式的拓展,要实现图书馆空间再造由物质上的建构到精神上的建构的转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空间再造上要符合广大师生对高品质空间的诉求。在共享、开放、平等、包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深度和广度。

3.2利用“互联网+”模式提升图书馆空间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模式在很多行业应运而生。互联网是信息与人之间交流的.平台。“互联网+”给图书馆空间再造和服务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的,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互联网+图书馆”不是互联网和图书馆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的构想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树立“以用户为导向”的空间发展理念。各学科、各专业、各领域之间要充分融合,要创新思维,要注重用户的参与度,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智慧互联[3],地方应用型图书馆要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不断延伸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

其二,地方应用型图书馆在空间再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从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空间的优化。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过程中,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的调整,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阵地服务,开展延伸服务,构建文化公共空间与网络公共空间等方式提升图书馆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4]。

其三,利用“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推动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发展,增强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便捷性。在资源推介、用户服务、主题订阅等方面更加个性化、精确化、人性化,打通空间服务和用户需求之间的通道。

3.3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读者第一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理念和精髓,图书馆的空间再造、空间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再造理念:即用户需求是一切空间设计工作的出发点,应把握人性化、细致性的设计原则。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除了本校学生、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外,还应考虑社会群众的多元需求。如笔者所在的滁州学院图书馆,在旧馆改造时就应充分考虑该校区专业设置及读者群需求,围绕教学科研及社会文化需求改造成教育文献中心、艺术阅览空间和皖东特藏中心等。

3.4围绕自身特质选择路径

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都是以服务大众为出发点和归宿,新空间必然是以“服务站”方式存在着。空间具有终极无限性,不能照搬套用空g设计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选择独特的空间再造路径。如符合高水平、信息化的信息体验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及社会创业人才的创客空间,服务地方文化的地方文献展览特藏中心,提高学生信息、文化、职业素养的多元素养培育空间以及学习、知识、休闲共享空间等。

参考文献:

[1]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于沛,冯东.现代图书馆空间布局发展趋势[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37-40.

[3]张兴旺,李晨晖.当图书馆遇上“互联网+”[J].图书与情报,2015(4):63-70.

[4]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2011(6):20-22.

★ 旧路改造分离式路基设计探讨

★ 城市改造论文经典参考

★ 论园林设计中的空间构思创意论文

★ 论优化经济结构的标准与路径选择

★ 高校行政管理探讨论文

★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规范化路径论文

★ 普洱茶的营销路径研究论文

★ 数字化城市管理完善路径研讨论文

★ 分析媒介素养教学路径论文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第6篇

地方网站是蓝海,竞争小,无孔不入的大型门户无暇顾及,宣传推广相对容易,一旦成型,容易形成口碑和回头客,后期不受搜索流量的限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容易充分利用和挖掘自己在当地人脉资源,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找到一份属于自己、被亲朋好友认同的事业!

草根站长创业,地方网站应该作为你的第一选择。

对于向地方网站转型,有以下几个建议:

1、地域选择:作为练手,门户社区最好圈定在县级,大小适当,地域熟悉,便于掌控,现在随便一个县的网民数量也应该在一万以上,对于行业站,假如在县级市场太小,可以考虑市一级。

2、行业选择:一是自己亲戚朋友熟悉行业,比如我就选择了旅游行业,几个朋友在做,容易看到效果;二是适合网络交流展示的行业,如房产、旅游;三是做综合社区和门户,包罗万象。

3、网站类型:一是产品站,适合做地方土特产销售,或者外地优秀产品在本县经销,这个最好结合实体来做,没有实体店可以和当地土特产店联合经销,按照传统的cps提成,在自己熟悉该行业门户之后,应该发展自己的实体店,网络与实体的结合本来就是最有出路的;

二是行业站,以论坛为主,重点两类,房产和旅游,在当地租房、买房、房主发布信息,这些都是天天有的;旅游心得游记,线路选择,景点点评等都适合网络交流,容易产生内容,现在买房子和到哪里玩是城里人讨论最多的两个话题,而且房产和旅游的广告商一般都有实力,容易拉到赞助;

三当然是地方门户社区了,可以作为终身事业的站点,做一个垄断当地的网站吧,

4、团队组成:技术、编辑、市场三人即可,前期你说我一个人可做,那就单干吧,毕竟草根不都是单干过来的吗?不过拥有一个成熟优秀的团队可以让你走的更远,生活的更加惬意。

5、宣传推广:一是搜索引擎,对于地方行业站,一定要采取绝对白帽的手法,这块竞争本来就小,一般只要做好内容即可,无需发布多少外链,后面排名自然起来了,真正优秀的地方行业网站,搜索引擎也是不会K的;

二是线下推广,如散发名片、张贴海报、活动赞助、地方电视台广告等;

三是线上线下结合,比如旅游网站有一定人气后,双休的时候组织一次周边游,门户社区可以考虑和商家搞联合活动网友聚会等;

四是口碑营销,成功地方行业网站的标志,以上四点,是一个行业网站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什么阶段采取哪种推广方法,要根据自身实力、行业类别等因素确定。

6、盈利模式:一是广告赞助,行业站前期和地方社区长期盈利方法,特别是地方社区,一旦垄断了当地网络流量,广告效果很好,前期拉不到赞助的时候,可以考虑免费为当地企业投放广告,试用效果;

二是与实体结合,行业网站发展的最终之路,做地方旅游行业网站的,最终目标就是开自己的旅游社;做房产的,做房产中介和交易公司;做建材交易装潢的,为什么不自己开店卖呢。

运营地方行业网站或者门户社区,相比草根站长常做的流量站、垃圾站和淘客站,运营起来当然要麻烦的多,人脉资源、行业沟通、前期积累、资金周转、部门监管,都是可能让你放弃的理由,虽然有100个让我们放弃的理由,但当你无穷个淘客站被K、联盟账号被K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一下转型呢?

当你60岁的时候,看着儿子接手了自己生意火爆的旅行社,你会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当你70岁的时候,看着孙女儿和同学在你的地方论坛谈论哪家店的烧烤好吃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对于那几个被拔毛的你一直耿耿于怀的淘客站,你会感觉那真的是浮云。

上一篇:仪表礼仪:“谢谢”是最美好的礼仪下一篇:三年级小学生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