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2024-06-03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精选6篇)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第1篇

单志广:智慧城市发展策略与顶层设计

2012年8月21日至8月22日,中国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六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聚焦于云、管、端、“台”,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构建合作共赢的产业新生态,打造移动互联新生活。以下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师单志广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速记:

单志广:尊敬的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借助无线分论坛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相关工作,我是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我们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事业单位,而且我们想讲的只是个人研究的一些看法而已。

我汇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发展的现状,我们开展的相关工作,因为我们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联合成立了智慧城市发展中心,有一系列的工作。还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还有我们参与的配合国家发改委智慧城市策略方面的工作,还有我们在武汉市2011年做的概念设计等工作。

大家知道,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08年11月底IBM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在国内引起非常大的反响。随着我们信息化的发展,整个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大的技术发展潮流。全球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特别是包括很多无线城市等等。而且随着我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现在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解决方案。目前有一种统计,在国外在建智慧城市有200多个,特别是欧盟和东亚地方的发展比较快。我国在今年2月底之前有一个统计,说是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量已经达到150个左右,总体的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了1万亿元,所以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在“十二五”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计划有40多个,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几个城市。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好、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普遍把智慧城市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有35个城市的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上,超过8000美元的有十几个城市,所以可以看到,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和信息化发展非常好的城市对于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

现在很多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在着力推进这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里包括科技部门,像发展改革部门,工业信息化部门,还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等等。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和八个城市发改委也联合启动了智慧城市重要问题的研究,我担任联合研究项目的指导专家,主要目的是在国家层面上为未来我们国家的智慧城市发展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有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做一些前期研究。这里看到相关的子课题就变成了我们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方方面面,包括需求、分析、设计,包括基础设施的提升、包括城市的管理、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社会服务发展机制、建设运营的创新模式等等。另外,国家发改委前期也起草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相关情况报告,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目前也正在着手来起草关于我们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还有就是开展一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一些前期工作。科技部大家都知道,在2011年初专门成立了智慧城市一期863专项,今年6月份又评审了智慧城市的二期。科技部主要是从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支撑技术、基础平台来做的支持工作。

我们国家信息中心是国家发改委下属的研究型事业单位,前期主要的工作是配合发改委做一些国家信息化的规划,也包括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指导意见中的相关信息化部分。我们也参与了前期刚刚发布的“十二五”政府工作规划研究的起草,另外我们前期在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发展政策里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课题,这是很多地方做了一些研究项目,也配合发改委做了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研究工作。另外,在08年以后,我们也跟踪智慧地球、云计算、互联网的发展有很多研究的基础。在2011年初,我作为负责人,我们作为国家信息中心的一个团队,参加了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的招标,最后也是在17个投标商里面我们成为第一中标人承担这个项目。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它的发展和城市的功能是衔接的,包括载体功能、经济功能等等,我们国家当前面临着城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应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处理的难度在全球来说是少有的,因此我们国家城镇化的建设也必须依靠智慧这样一个发展才能够确保未来实现整个经济社会战略、模式和机制的转变,也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格局应该以从经济规模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向生态文明来转变。我们传统的模式应该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和智能产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而且我们城市的治理模式也应该按照整个发展潮流,从原有的粗放、经验型和公共参与很少的模式向未来的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讲的数字城市有什么区别。我们知道,我们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已经有至少20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国的基础设施,包括我们电信运营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城市是否真的能够称得上智慧?举几个小例子,像这种司空见惯的路面塌陷,修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就是因为路面塌陷很多相关的水电煤气等等,现在分属于不同的相关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大家对于7·21北京暴雨印象应该还是比较深刻的,突发的灾难之后,我们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会变得非常脆弱,不仅和城市的建设有关系,还和城市的管理有密切的联合。比如说旅游,由于相关信息的不衔接,造成了很多的痛苦和无奈,还有社会公共问题的出现,还有在医疗问题方面。虽然我们现在有很好的相关硬件条件,但是我们的城市还远远达不到智慧,也就是说我们来看智慧和数字的区别来讲,就是数字化它能够推动智能化的发展,但是数字化发展程度很高,并不能够代表智能化的出现。

智慧城市面临的挑战还是传统的信息化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是不同的类别,而且关联性也是被割裂的,比如说像一个人的信息、一个地点的信息、一个时空的信息,信息化在利用的时候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里面既有技术障碍,也有体制的弊端。大家经常讲的公共权利的部门化、部门权利的利益化和部门利益的合法化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整个信息化实效发挥的挑战。

城市不智慧的主要约束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技术障碍,网融合水平低,城市管理柔性差,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弱等等。另外,刚才也提到了我们的体制弊端,由于部门的分割导致了信息的封闭和壁垒,互连互通是非常难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十二五”中央的建议和国务院的纲要都把促进网络的互连互通还有信息共享作为“十二五”整个信息化发展,特别是政务信息化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另外,我们的人才、我们的观念还不到位。所以我们自己理解智慧城市的话,是传统的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向融合的智能设施作为基础,以我们包括无线宽带、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经济社会中充分应用作为主线,而且要充分的展现我们智慧城市的建模、分析、集成和处理。我们要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融合共享和利用各类城市信息资源,构建城市运行的综合信息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提高及时、互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手段。智慧城市的本质上还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行业、群体系统之间的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它本质上来讲,是用中国人的智慧来规划发展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说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

关于智慧城市,现在的观点有很多,我们列举几点,第一是广义性,智慧城市和我们原来提到的城市信息化还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除了信息化含义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要素,比如说以人为基础,以土地为载体,第三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还有,我们在搞智慧城市的规划也好、模式也好,要尊重城市现有的需求和个性,不可能说为所有的城市打造同一个面孔,这就是我们智慧城市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智慧城市应该体现服务于特定的某一个特殊的城市自己的发展战略,这是很重要的,要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规定设计科学化、城市运营管理惊异华、城市公共服务普惠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未来如果智慧城市发展好的话,会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看到,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从我们目前国内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和误区。这里我们有几个归纳,第一就是现在概念口号和轻行动配套比较明显,很多地方大家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往往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方法措施,还有执行方面的组织保障,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第二个误区是比较重视建设投入,但是比较重视绩效提升,现在很多地方还是在建独立的支撑体系的系统。另外,缺乏对真实需求的判断,往往出现我们把简单各部门的细化项目打包,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搞智慧城市建设,这样的话,效果是不可预期的。另外还有就是重设备技术,轻制度建设,包括我们政府配套的法律法规、支撑环境,如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等等。还有就是重建设发展,轻安全风险,这些都会造成比较重要的安全隐患。

我们来研究国外做的比较好的智慧城市的话,有比较好的经验,第一是因地制宜和注重实际,比如说欧盟是从低碳环境的特点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像日本、韩国是比较注重泛在网络、无线平台的建设,来推进公共服务。像新加坡是比较注重高技术产业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比较重视稳步推进和试点先行。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国际上很多城市并没有出现整个城市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多还都是在一个比较窄的领域,或者说一个行业做试点。还有一个就是创新机制和开放共享,国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比较重视来推进一些机制方面的创新,比如说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然后进行增值服务等等。还有一个是比较重视政企合作,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在政府主导的地位还是比较浓的,但是政府的资源比较是有限的,要真正推进好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把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我们看到国外很多城市都有很好的政企合作的模式,像荷兰阿姆斯特丹。

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而且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国外客观上来讲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客观上来讲,国外的经验我们只能够借鉴,但是从全球来讲也没有一个特别好的范例或者说成功的经验直接移植到国内使用,所以说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基于自己的需求探索我们自己发展的道路。

目前,我们也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提了一些重要的发展策略,比如说要加强国家层面总体的指导。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十二五”的规划纲要,中央的“十二五”建议里面,对云计算、对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了明确的阐述,但是对于智慧城市发展应该说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所以我们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希望能够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发改委希望能够联合相关部门比如说提出智慧城市的一个国家总体发展指导意见,来明确我们国家支持发展的路径、原则、目标以及安全保障等要求。第二个,我们看到,现在要做好智慧城市建设的话,必须要下决心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格局。加快建立智慧城市发展统筹协调和协同推进机制,调整和优化各部门工作重点和职责,统筹衔接国家各主管部门的政策资源,强化政策措施的集成。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很多部门都是在推进自己的政策,相互之间的衔接度还是不够的。第三个,要开展智慧城市的试点示范。另外,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原来我们的纵向系统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要想发挥好智慧城市的整体作用,必须要重视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应该从任务、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等等来理清我们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需求分析和整个建设的框架体系等等。另外,我们国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标准体系,推动建立长效的运营和管理体制,包括第三方参与运营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模式。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前期参与做的武汉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设计的情况。武汉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也是从科技部拿的863一期,我们总体是从战略规划角度入手,智慧城市武汉为什么要做,他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基本建设路径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该说这个工作是定位在控制的层面,我们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引入了相关的信息化规划的方法和体系。我们提出来智慧城市建模整体方法论的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绩效参照的模型。给出了从认知域、物理域和信息域的框架模型,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用模型,涵盖了总体的框架、应用体系、技术架构、运营管理、绩效评价和规划实施等等,我们给了四横四纵的框架体系。结合武汉的特点,我们提出了246的概念模型,2就是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和支撑环境。4是针对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4个关键性的要素,这里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数据融合的智慧应用、无壁垒的资源共享和可操作的法律标准制度保障。所谓6就是结合武汉市自己的特征,我们给出6个重要发展目标,这里包括产业强市、平安城市、畅通城市。我们对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架构给出了设计,这里实际上跟我们今天会议主题有很多相关的,从感知到通信的话,实际上有很多都是今天会议非常重要的主题,包括宽带的接入、网络互联的技术、泛在的技术等等,还有数据层的总体设计,包括应用端的设计,包括我们智慧城市云服务的平台,还有整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另外,我们也结合武汉市的现实需求,规划了四大类一共是十几类智慧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市政设施类,我们主要是提出了智慧交通、智慧信息管理、智慧节能项目。公共服务方面,我们提出了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社会管理类,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产业发展包括智慧产业、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等等。每一个应用就从总体的目标、建设内容和技术的框架等等方面来进行总体的设计。最后,我们结合整个建设内容给出了武汉市搞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的整体考虑,包括运营模式的分析以及未来整个发展的路线图,建设的阶段性,也对它的整个智慧城市未来的效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进行了预期和预测。

今天主要是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相关的前期工作,有一些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太正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本文为现场速记稿,不代表移动Labs及中国移动观点)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第2篇

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建设智慧城市

郭容寰

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测绘地理信息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视化、可量测、可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地理信息支撑

测绘地理信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

今天是全国第21个《测绘法》宣传日,宣传日的主题是“依法普查地理国情,测绘服务美丽中国”。

2011年5月23日,李克强同志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基础,事关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利益。测绘地理信息也是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条件,离开了准确、丰富的地理信息,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

世界中的任何地物都被牢牢地打上了时空的烙印。据不完全统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80%以上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当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已全面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科技。以时间、空间和属性为主要要素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反映了自然、人文、社会等信息的空间地理位置,已成为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之一。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将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以更准确快捷配置资源、更大程度降低能耗,最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市民幸福感。资源的合理布局、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应用,都离不开空间地理位置。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中,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上海已建立全国领先的地理信息更新机制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依托先进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全国领先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形成了管理集中、标准一致、更新及时、信息丰富的测绘地理信息资源体系。

上海的空间定位体系日趋完善。以上海国际饭店为基点,通过60多年的建设和改进,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形成了统一定位基准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系统,CORS系统是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能向专业部门提供即时、动态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卫星信号,实现厘米级快速导航定位。

上海的地理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多维、多源、多分辨率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获取,建成了大地、地形、影像、管线、地图等基础地理数据库,形成了“既有地上又有地下、既有线划又有影像、既有二维又有三维、既有现状又有历史,既有基础又有专属”的地理信息,基本满足了多层次的需求。

上海的测绘科技创新能力领先发展。初步建立了互操作、分布式、共享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不同分辨率基础地理信息的无缝衔接和一体化管理。在服务方式上,已经实现了基础地理信息远程实时在线服务,为地理信息的共建共享和权威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海的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广泛。利用丰富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结合历年历史影像资源,对上海的违法违章用地、建筑高度变化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监测。推出的上海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规划国土、公安、水务、文物等30多个部门提供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上海”网站,可提供矢量、三维、影像等空间地理信息查询服务,为百姓生活提供了便捷。

推进数字城市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

2012年3月,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署了《共建上海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合作协议》。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测绘地理信息将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建立起可视化、可量测、可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时空信息云平台,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地理信息支撑。

一是在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方面有突破。以现有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为基础,开展地下空间、管线、地质、工程信息等普查和数据库建设,逐步建立涵盖地面、地下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资源库;要深化拓展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基础地理信息的在线更新、资源共享,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统一、权威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要推进建设交通、治安防控、房屋管理、市容绿化、规划国土、水务、消防、环保等专业信息的开发利用和共享交换。

二是在摸清和监测地理市情上有突破。今年3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明确了普查的具体安排和工作要求。上海将同步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全面摸清地理市情“家底”,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制定发展战略,更好地统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三是在推进长三角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对接上有突破。作为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我们将重点推动长三角区域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智能交通等方面的联合建设,促进区域功能的整体规划、整体发展。围绕长三角地区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共享、长三角地图(旅游)网站、政务版平台、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技术等项目,建立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信息共建共享应用,为长三角信息化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统一监管,促进上海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健康有序蓬勃发展。我们坚信,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它必将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第3篇

城市市政道路通常都早于信息化的规划建设, 而信息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迅速, 规划往往跟不上最新应用的需求。

世博会在园区内全面覆盖地运行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 设置视频监控、广播、预约、信息发布等系统的大量终端设备。由于初期的运行体制和业务需求不明确, 尽管信息管道按预测量的150%进行建设, 但仍无法满足世博会信息系统应用需求。而通信运营商因“光进铜退”的技术发展, 管道预测量大于实际需求, 于是调整了管道分配方案并要求运营商集约化使用管孔。对于永久项目, 规划建设充足的专用信息管道是必要的, 因世博会运行与管理的需要所增加的终端, 工程中可通过“零开挖”技术及增配终端复用设备等方式来完成。

1.1 管道

管道设计除了数量上的考虑, 还应注意系统接入点位置、重要机房冗余路由、地下室管道接入的防漏封堵等因素。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施工协调与技术的可行性, 在建设期和运行期才会取得成效。园区信息及弱电管道设计是一项浩大工程, 经协调按“集约化”、“勤俭办博”的原则满足了各管道使用单位、各应用系统的需求和工期要求。世博园区建设期间, 因各工种交叉施工、立体施工和争赶工期, 难免有一些分项工程未按图施工, 因此在管道施工时, 应特别注意与水/电/煤等管道、行道树、灯杆与遮阳篷等设施的相互避让和建设协调, 以避免破坏建设成果及造成返工。

1.2 管井

对园区1000余个信息井和3000余个弱电井的管理, 采用了密码锁井盖、装饰面板下方安装钢筋网确保承重和安全, 对管井逐一编号 (编号包括数字、路段等属性字段标识管井的位置、种类) 便于建设推进及日后运行的故障定位。

1.3 线缆

世博信息系统数量众多, 其中视频监控系统对光纤的需求量特别大, 从实际使用的情况看, 按四年前预测量的150%来建设是完全需要的, 特别是主干层和中继层应当重点考虑。虽然全光网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也是园区主流接入方式, 但敷设一定数量的铜缆, 尤其是在国外参展方的区域, 满足语音、低带宽电路需求仍是必须的。因铜缆对管道需求量较大, 管道的规划中应注意相应区域的需求测算。此外, 考虑到管道破损将引发大面积的通信中断和系统瘫痪, 还需在所有的道路管道内敷设过路线缆, 并将监控光缆连至浦东、浦西管道监控机房, 一旦监控光缆中断,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1.4 信息通信机房

专用通信机房与信息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和园区运行指挥有密切关系, 但世博会的建筑物以临时建筑为主, 信息通信机房的规划布局困难, 而且可供用房和通信机房的建筑标准相差较大。实施过程中, 我们就机房的选址与运行模式、土建与装修、电源与空调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世博会的专用机房分为核心机房、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两个核心机房一为自建, 一为租赁, 并委托通信运营商运维管理机房及依托运营商的大网优势构建主备网络等, 保证了核心机房安全、可靠、运行, 大大减少资金投入并可由运营商实现机房的后续利用。汇聚机房和接入机房基本为临时机房, 通过向运营商购买服务来进行建设与运维。

我们通过“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来监控信息化机房的配电屏、UPS、环境温湿度、火警、门磁、水浸、综合告警等。IOC (Information Operate Center) 对信息化安保机房内部环境信息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

1.5 移动通信

世博园区共建了13处室外宏基站, 并在热点区域结合建筑物、广告牌、高架步道等设置了400多处街道站以应对大话务量的冲击, 因此园区内即使出现超过80万人次/日的高客流, 移动通信、无线上网却依然畅通。世博园区所有的宏基站与室内无线覆盖均为集约化建设, 这一共建共享的建设和运维模式, 通过上海世博园区的实践与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世博信息化系统

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化让观众们体验到了新鲜, 让参展方和组织者感受到了方便, 默默地为世博会运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本文摘取了一些具有技术特色的世博会信息化系统, 以供参考。

2.1 综合开放的运行指挥应用体系

世博会运行指挥中心是园区运营组织的最高层机构, 功能为信息汇聚、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应急响应, 其覆盖面之广、业务条线之多、运行时间之长在临时性指挥机构中堪称绝无仅有。系统范围遍布园区内外, 联系着一个总运行指挥中心、两个首长指挥决策室、六个片区指挥室、六个重点场馆指挥室、若干个专业指挥机构。系统还包括市级层面多个单位的信息数据接入、交换。世博会运行指挥信息系统除了要充分满足世博会运行指挥信息化需求外, 还作为重大活动运行指挥平台为将来国内各重大活动提供信息化服务。

2.1.1 开放式的应用服务架构

运行指挥应用系统涉及应用系统多、数据种类多、信息量巨大、用户范围广, 且应用终端广泛分布于园区内外, 为此, 系统构建了平台管理、通信、联动、决策、传感、GIS等多类基础信息化服务, 提供标准化、开放的组件服务, 实现应用的共享和重用以及不同平台的多种集成, 为园区内外各类应用系统、业务部门提供各类信息化服务。指挥应用平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汇聚管理、事件的应急处置、指挥调度的可视化, 为跨部门、多层次的统一指挥和决策分析提供了应用支撑。

2.1.2 高度集成的数据平台

世博运行指挥平台不仅是世博园区内的客流、物资、能源、交通等信息的集成平台, 更是上海市各类涉博信息产生、交流和传递的汇聚与交换平台。该平台集成气象、交通、客流、活动、物流、票务、事件、证件等各类数据信息, 在统一规划和指导下, 使园区内外各个部门信息数据互联互通,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统一、协调、共享, 为园区内外各类指挥机构的现场指挥、应急调度、预警预测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2.1.3 全方位立体化的图像监控体系

世博园区运营指挥中心作为世博会的全局指挥机构, 需要支撑组织者在会展期间全面掌握世博会运营态势、执行领导决策、协调解决运营管理中的全局性问题和资源需求, 实现信息统一发布, 快速准确处置突发事件。图像监控系统是指挥中心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作为实时态势观察、案/事件取证等的重要手段, 也是各级领导、指挥人员关注度最高的系统。

1) 分层指挥, 分布接入。图像监控系统覆盖的世博园区面积大, 接入视频数量众多, 园区图像监控系统以“集中管理、分布接入、联网互动”为原则, 以三级系统架构, 即运营指挥中心、片区/场馆管理中心、公共区域监控点, 来充分分解各级指挥中心图像接入的视频流压力, 保证各级视频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2) 数字模拟结合。运营指挥中心的图像监控平台构建了一个模拟/数字/高清混合的视频交换平台。模拟与数字视频的结合, 以保证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点传输的双备份可靠传输;普通摄像机与高清摄像机的结合, 满足了园区图像的全方位覆盖, 为园区出入口、重要广场等的监控提供了高质量的视频资源。

3) 高可靠性设计。考虑到图像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系统的安全策略设有包括网络交换机的双核心、双路由备份策略、终端的安全认证管理, 服务器的安全审计等等, 设备选型采用成熟可靠的产品 (系统) , 在关键节点上部署双机备份及负载均衡, 保证了系统安全运行的万无一失。

4) 视频专网物理隔离。园区视频监控专网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 世博视频专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公共网和业务专网。物理隔离的目的是保护视频编解码器、路由器、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 防止自然灾害、病毒入侵、黑客攻击、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等。此外, 物理隔离也为内部网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 (对视频专网内各种设备严格规范安全措施) , 增强网络的可控性, 便于内部管理。世博会184天, 视频专网没有发生一次故障, 足已证明其高稳定性与高安全性。

5) 全方位立体化的图像监控体系。园区运营指挥中心不是一个孤立的指挥机构, 它需要实时获取园区内外各类重要信息, 园区外的一些市级指挥机构也需要获取园区内的实时信息及实时图像, 为此, 运营指挥中心图像监控平台实现了与园区外市府、公安、交通、武警等单位的视频联网, 园区内实现了与包括一轴四馆在内的100多个场馆、周界围栏、绿地公园、世博村酒店等的视频联网, 同时, 还接入了高空系留气球、水门码头等各类视频, 接入的视频资源多达2万路, 实现了从园区广场到园区道路、从陆上出入口到水门码头、从场馆外到场馆内部、从高空系留气球到黄浦江面、从园区内到园外周边交通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控体系, 充分满足各级指挥人员掌握实时态势及因各类突发事件而调阅各类视频资源的需求, 建成了视频汇聚、共享交换、集成联动的综合性视频监控应用平台。

6) 视频传送技术多样。视频监控系统在世博园区既有通过光缆和视频电缆传送视频图像信号, 也有用以太网传送视频图像信号, 还有通过网络延长器及WLAN系统传送视频图像信号。采用了模拟/数字、标清/高清多种传输和表现方式, 在保证安保工作对于图像时效性要求的同时, 也满足本地与远程多终端实时显示视频图像及其进一步应用的要求。

7) 高效简洁的系统结构。园区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类似于NGN (下一代网络) 的业务与控制相分离的设计理念, 视频码流通过网络传送, 不通过服务器转发;控制信号则由服务器进行管理。当需要进行视频调度时, 由键盘或客户端发出命令给服务器, 服务器将命令转发到编码器, 编码器直接将指令要求的视频信号发送给相应的客户端及解码器。编码器支持ISCSI协议, 可直接将视频存储流写入存储阵列中, 无需通过服务器进行转发。视频监控系统的服务器故障不会影响图像的实时传送及相关存储业务, 使系统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可靠运行, 提高实时传输效率。

8) 组播方式调用图像。园区视频流信息的传输类型有单播方式和组播方式。其中, 录像回放和流媒体服务器视频转发采用单播方式, 实时图像监控采用组播方式。实践证明如此超大规模的视频监控系统, 实时调用图像采用组播方式的调用时间短, 尤其是在重大活动或重大事件期间, 关键监控点的监控终端数量会剧烈增长, 同时调用某些视频流图像的在线人员数会突然增加, 如采用单播方式可导致系统瘫痪。运用组播传输后, 即便监控终端再多, 同一时刻每个摄像机的视频流在占用网络链路只有一条, 大大减少网络的带宽消耗, 提高了网络的承载能力, 而无须增加系统服务器的数量。运用组播技术后, 园区配备的160台视频监控客户端, 可同时调阅某一路图像而不会对系统与网络造成压力。

9) 块存储技术录像调用迅速快捷。世博视频监控系统中采用了块存储技术, 该技术使得历史码流按照块形式记录入IPSAN阵列, 只有当读取该记录块时才生成文件, 因此可以实现快速读取, 即使刚刚发生的事件也可以马上调阅, 时间节点可以精确到秒级, 不存在文件生成时间;任意选择需要调阅历史图像的摄像机名, 选择开始及结束的时间节点, 即可实现对于历史视频的调阅, 无需知道该视频记录是在哪一台磁盘阵列中。在园区运行指挥中心应对重大活动和事件时, 可以最快的速度调阅到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情况, 保证了各级指挥员对事件现场的有效掌控。

10) 多种管理手段。视频专网管理采用Cisco Works 2000 LMS设备管理系统和Cisco Multicast Manager组播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有效地进行系统管理、维护、故障的排除等作业。同时, 加强人员全方位培训, 完善运行管理各项制度及措施, 保证视频专网安全稳定。

2.1.4运行指挥应用系统网络布局规划

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个层次。核心层负责高速数据交换, 汇聚层负责路由聚合及流量收敛, 接入层负责编码器接入和存储设备接入等。核心层设备位于运营指挥中心机房, 采用双核心星型冗余结构, 核心交换机采用多条万兆光纤链路下联各片区二级指挥中心机房汇聚交换机, 有效地分流实时视频流, 减少网络拥塞的可能, 使全网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扩展性。汇聚层设备位于片区二级指挥中心机房, 采用双机双链路设计, 每台汇聚交换机均通过双万兆光纤链路分别接入到两台核心交换机, 有效避免单点失效, 充分保证设备互联的可靠性, 在增大系统互联带宽的同时, 为系统提供充分的冗余备份, 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的可能性, 保证网络系统全网路由快速收敛。地块机房的接入层交换机采用双机双链路冗余设计, 每台接入交换机分别通过1条千兆光纤链路上联对应的片区二级指挥中心机房汇聚交换机。

2.2 历史的突破——网上世博会

网上世博会是国际展览局长期以来一直考虑的课题, 直到上海世博会才真正得以实现。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先生对此评价“网上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革命性创举”。如此大规模的全三维网站在全球也是首创。在应用3DVia Player等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 网上世博会还推出了一些具有自主知产权的国内先进互联网3D技术。

1) 展览展示方式的创新, 第一次以三维方式展示实体世博会内容。

2) 三维技术应用的创新, 第一次大规模的采用三维技术进行内容展示。

3) 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 规模最大的共建项目, 包括200多家参展方一起参与建设的项目。

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亮点之一, 网上世博会项目体现了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形象, 也为国际展览事业做了开拓性的尝试。

2.3 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TD-LTE

TD-LTE网络作为3G的后续演进, 融合了如OFDMA、MIMO等技术, 体现中国在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世博园区首次使用TD-LTE示范网, 其中包括16个宏站和8个重要场馆的室内站。TD-LTE世博示范应用项目包括以下内容:

1)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移动高清视频监控业务, 通过车载、船载、游牧和单兵等接入途径, 实时提供园区公交车辆、渡船、交通干道、人群聚集区域的情况, 保障“平安世博”顺利进行。

2)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高清视图呈现, 通过船载大屏幕向游船上的参观者提供园区展馆活动、航道周边情况, 通过演示车提供高清视频对话以及园区展馆活动图像。

3) 基于TD-LTE网络承载的高速上网, 组织者和媒体使用LTE USB数据卡接入高速移动互联网, 访问互联网、发送邮件, 通过TD-LTE高清视频即摄即传设备, 将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通过LTE网络实时传送到后台, 进行直播。

2.4 世界最大的票务RFID应用系统

上海世博会的票务综合信息系统, 实现了对门票生产、封装发行、仓储、物流配送、销售和检票等门票生命期的信息化管理, 同时实现门票销售、票务资金结算、与外部各应用系统信息交互的功能。销售范围面向全国、覆盖全球, 保证9 000多万张门票制作及物流及时、无误, 园区的检票入园速度必须达到每小时20万人以上。

票务综合信息系统通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四家代理商在全国建立5 300多个代理销售网点, 通过可的、好德、百联集团、上海铁路局四家区域性代理商在上海设立1 000余个代理销售网点, 各销售代理网点能够及时将销售信息上传到票务综合信息系统。本届世博会生产超过1亿张门票, 销售各类门票达到7 600余万张, 入园参观人数达到7 300余万人次, 是世界上最大的会展类票证信息系统, 也是世界最大的RFID一次性票证应用案例。

项目采用物联网等诸多新技术, 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门票的申请、配送及销售, 采用B2B网站技术实现团队票预约定团、销售, 物联网技术贯穿整个应用系统及门票寿命过程。由于团队票涉及结算资金 (保证金、预付款等) 、团队当日允许入园人数、入口及停车场的配额等诸多因素, 网站创造性的动态配置多种参数, 实现了多种团队票 (初期为普通团队票、学生团队票, 后期增加了团队夜票、亲子团队票、署期净价团队票) 的预定、销售功能。由于采用专用USB-Key认证及其他安全技术, 经受住了各种网络攻击的考验。

2.5 参观者援助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参观者援助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及时解决参观者在观赏世博时所遇问题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支撑, 为管理者和决策层了解服务质量和服务中存在问题提供信息支持, 使管理者能及时解决问题, 使决策层能及时优化服务方式。

1) 国际最大的援助服务区域。系统在5.28km2范围内, 向区域内的参观者、参展方、组织者提供信息服务和援助服务, 服务点遍布整个区域。系统提供200个客户端给56个服务点、60个服务管理部、参观者服务中心和园外失物招领中心使用。

2) 提供多层次的援助信息服务。援助服务内容包括:走失服务、失物招领服务、寄存服务、问询接待服务、求助服务、投诉建议服务。实现了从服务点到片区服务中心、片区服务中心到参观者服务中心的分级管理。包含各类服务信息的分级查询、各类报表的分级统计。使得各级部门及时了解本部门的服务情况、事件处理情况, 为了解分析服务情况、调整服务运营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撑。

3) 完整的服务业务流程。实现从服务接待到服务处理的流程化机制, 包含人员走失服务从接待、移交、认领的流程化;失物招领服务从接待、认领、未领物品逐级移交的流程化;出入口寄存、认领、未领移交园外的流程化;投诉建议从接待、上报、分派、处理、回访的流程化, 建立投诉事件的办理时限, 实现投诉事件督办机制。使得一个服务点接待信息无时间间隔就快速流传给下一个服务处理部门, 为快速服务处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化支撑, 提高对参观者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使得组织方能更好地改进工作内容。

4) 建立完整、规范的并可灵活调整的信息库。建立20多类问询信息库, 可快速追加建立而无须修改代码, 包含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提供给问询服务检索和查看用, 为参观者顺畅观赏世博提供了快捷的问询服务。

2.6 世博园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

园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是面向世博会运营管理的服务系统, 对园区电力、燃气、水等能源使用情况、再生能源利用以及园区内各类建筑能源与环境状况、园区总体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监测与管理, 为世博园区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提高能源利用的室内环境效果和保证园区内人员健康舒适提供信息支撑平台, 全面展示世博园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数据。在国际大型公共活动中采用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 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举, 为世博园区能源系统高效运行提供了信息化保障, 促进了园区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充分演绎了世博会推动城市科技创新的理念。

园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根据园区内永久建筑、临时场馆、公共配套设施等的不同特点, 采用分布式架构对园区各类能源、环境、可再生能源系统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监测和管理, 系统兼容多种异构数据源, 适应多种通讯协议和接口来采集数据, 建立区域性、大规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软硬件系统架构体系。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传输功能的多功能数据采集网关, 基于ARM的无线嵌入式的数据实时采集系统, 实现了能源与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 并通过B/S架构IP服务器, 为远程终端提供基于Web数据访问和参数设置功能, 具有良好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建立园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的能源、环境、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监测和分析模型, 实时展现园区能源消耗与分布状况, 对场馆类建筑能源信息的分类, 建立评价光伏电站运行、地源热泵系统的指标体系, 为场馆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营提供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手段。根据世博场馆空间功能的特点, 通过各数据采集点的实时信息, 提出了基于自动监测的室内环境综合评估;根据能耗与室内环境质量水平的内在联系, 提出了体现投入产出效率理念的能源与环境管理水平商数, 评价建筑管理者对能源使用和环境保持的管理水平;实现了永久类建筑能源环境监测、数据分析、能源诊断、能效分析的长效管理功能。

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覆盖了5.28km2内所有的场馆建筑和配套设施的能源消耗、环境状况, 覆盖了园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系统, 是国内首个针对多个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多个大型地源热泵系统的在线监测系统。世博园区能源与环境监测系统的成功应用, 成为向全世界展示世博会节能减排、低碳实践的平台。

2.7 上海世博会的城市信息集成

现代城市不仅是区域的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的高度集中点, 更是各种信息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高度聚合点。目前普遍存在城市信息化建设力量分散、组织管理和协调效率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情况, 业务应用系统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不能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发挥综合优势, 缺少城市信息资源交换中心, 存在信息资源规模小、范围窄、质量差、更新周期长、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世博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整合涉博的所有信息资源, 在各信息系统充分建设的基础上, 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世博会城市信息集成汇聚数据如表1所示。

世博会运营指挥在信息集成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前瞻、统一的进行信息化规划, 实现园区内外各个部门互联互通, 充分整合各条信息系统的资源,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与上海城市信息化系统统一协调, 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世博信息化集成的模式为城市的科学管理做了重要的探索, 其经验具有广阔的应用拓展空间。新模式在理念确立、功能设定、组织设计、方法设计、机制设计、管理对象精确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世博信息化集成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处理;实现了技术支撑体制、体制保障技术应用的良性互动;支撑了精确、敏捷管理方式的实现, 摆脱了过去强调单一业务的信息化、信息化与生产和管理脱节的怪圈, 做到了以需求引导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

3 结束语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系统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本文只针对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热点作些介绍, 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编写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工程》一书。

参考文献

[1]上海世博局信息化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工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1.

智慧城市:国际信息展 第4篇

来自14个国家的50家设计机构和大学实验室展出了55件作品,分享全球各地智慧城市信息设计优秀案例。包括奥地利ARSELECTRONICA电子艺术中心,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可感知城市实验室,法国信息设计机构FABERNOVEL,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丹麦建筑事务所BIG,法国电信北京研发中心等,以及来自荷兰设计师DIRKVANDERKOOIJ,加拿大媒体艺术家JERTHORP,中国设计团队LXU,美国建筑师JORDANKANTER,美籍韩裔艺术家CYJO的设计师等。

展览首次提出“大设计带动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智慧城市”新理念,通过大数据驱动信息设计,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来“大智慧”。“大设计带动大数据服务大城市”的新理念,是通过大设计(信息设计)的引领,结合当下大数据挖掘的新趋势,协同创新数字生产力,将“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新的高度。“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如何更智慧?‘智慧城市’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它应通过大设计(信息设计)充分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潜力,提升公民意识,协同公民智慧,为大城市这一复杂系统带来大智慧,让城市更聪敏、更人性化地服务每一位市民,最终提升全社会福祉。”策展人、CMODA展览总监杨磊如是说。

/2015年米兰世博主题可视化/

2015米兰世博邀请DENSITYDESIGN根据此次世博会主题,创作一个传达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所衍伸的社会、环境、技术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可视化作品。作品超越单纯的可视化分析工具,旨在催发公众兴趣,阐释本次世博会主题的背景和影响。DENSITYDESIGN团队在本项目中更多地参与内容组织过程。世博非常需要彻底重组主题以反映它的复杂性。

/低碳生活/

当今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产生于交通,而CO2GO,这一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可制定更聪明的个人出行选择,从而减少城市碳排量。它充分利用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加速传感器,GPS),采用最新算法计算实时碳排量。通过自动检测步行、自行车、火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方式,跟踪覆盖区域来实现碳排量的统计。

/实时新加坡/

“实时新加坡”为麻省理工学院可感知城市实验室项目,也是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科研技术联盟未来城市流动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由新加坡国家科研基金资助。实时城市就在眼前!作品通过建立一个收集、细化、分布式的反映城市活动的实时数据开放平台,方便公众掌握城市及环境的全方位实时数据,以便及时作出应变。作品关闭公众与实时数字数据间多网络的反馈循环,将公众自己生成的数据即时回馈给公众,方便他们获得城市的实时信息,优化决策。平台并非单纯的应用,相反地,类似于描绘城市动态的实时数据工具箱和生态系统。基于这个平台,开放社区能创建多个应用程序,提取实时数据中的价值,共同挖掘公民的创意潜力。如新加坡的城市流动依赖出租车,而雨天打车是棘手问题。作品结合出租车和降雨数据研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以便在雨天更好地匹配出租车的供给和需求。

/北京除夕夜短信视图/

基于2012年新年夜北京移动短信数据,北京法国电信研发中心与本土VIZMIND共同设计了北京除夕夜短信视图。作品使用3D实景地图与烟火喷射展示北京—万多个基站每一时刻流经的短信总量,同时运用热力图来展现不同地区短信热度变化,并用相应的统计图表描述全北京短信总量走势与各区的变化。作品期望能够在城市“短信空间”与真实城市空间构筑一座桥梁,从基站到实地场景,从坐标到地图,短信总量所代表的含义不止于电信行业运营层面内,更拓展到整个城市人口在时空上的分布与流动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对通讯数据的挖掘、利用以及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短信发送数据由合作伙伴中国移动通信提供。

/哥本哈根之轮/

智能、应变、优雅,哥本哈根之轮是都市出行的新标志。它能很快将传统单车改造成电动单车和移动传感器的结合体。哥本哈根之轮储存骑单车刹车原本浪费掉的能量,转化成提速助推力。它还可以测量污染水平、交通拥挤度和道路实时信息。感知和可持续:公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控制它,成为你生活中的左右手。同时,你可用手机打开和锁定单车、改变挂挡、选择适合自己的动力。轮子上的传感器还收集用户的脚蹬力度和周围环境情况,包括路面状况、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浓度、噪声大小、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网页和手机读取这些数据,有助于制定更为健康的骑车路线、达到健身目标或出行规划。你还可以分享这些数据给朋友或匿名分享给公众。这些成千上万的微小数据的分享组成了一个环境数据库,造福于每一个人。

/波士顿四季色轮/

我们把世界看成色彩的流动,2009年我们脑海中有了色彩流的蓝本。我们先收集了波士顿公众在FLICKR上发布的照片,然后用了WIRED杂志周年庆中可视化作品中的算法,软件算出各种颜色在每个月的照片中的相对比例,然后将它们标绘在一个环上,这个图是初期的草图。夏天位于顶部,之后随时间变化顺时针流动。

/微见城市/

通过受众与一个坐标点在三维空间中的不完全转换,将量子力学(QUANTUMMECHANICS)中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PRINCIPLE)引入社会学范畴。讨论真实社会与虚拟世界(VIRTUALWORLD)中,人与群体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场大屏幕上有一个由所有CMODA的微薄粉丝的头像构筑成的虚拟城市,观众在现场通过微博发言:@CITYPOSITION+内容,进行互动,之后会收到一条回复,内容是观众头像在虚拟世界里的坐标值,即“POSITION”。观众的头像和ID,会随后出现在大屏幕上,当积累到一定数量(数量是随机的)的微博发言,一座虚拟的建筑便会出现在大屏幕里的虚拟城市中。装置借此向观众表达,不论是在真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中,人与其群体所在的空间关系都是随机且不可描述的,但又是确定无疑,不可割裂的。虚拟城市环境的数据瀑布流来自北京的大数据,由幸福佩智提供大数据分析处理。

nlc202309010457

/智慧北京/

“智慧城市”用一种全新的、用户友好的方式,将地理位置数据与信息作可视化呈现。它由奥地利AEC电子艺术中心未来实验室研发,是“智慧城市”继林茨、柏林之后在亚洲的第一个概念原型的试点。这种未来的、互动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可作为移动应用或多用户互动装置使用。“智慧城市”基于特定区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由航拍影像、地图和多个数据集共同组成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数据集包括人口和统计数据、实时数据(网络摄像头、气象数据、交通数据、公共交通数据等)、仿真数据(基于时间的统计推演)和计算数据。

“智慧城市”可当作一个漫游数据库,采用全新的沟通手段直观地传达复杂、相互关联的信息。无论是一本书或是一张城市地图,一切事物都能呈现在交互界面上,实现模拟和数字设备交互,纸笔与电脑、投影的结合。“智慧北京”是一个全新起点,它让我们通过信息可视化理解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它汇聚人口、文化、交通、环境、社会媒体和未来仿真预测等信息到一个动态“总控台”,用以研究北京城市流通性问题。它为交叉学科研究带来便利,同时给城市决策和规划者提供有效沟通信息,启发城市各部门协同创新。

/都市移动族/

如果能把城市通讯数据可视化会是什么样子?当今城市被通讯数据所充斥。每个打电话发短信的人都生成特定时间、地点的数据包。这些数据集几乎无影无踪,无迹可寻,但如果细究就能获得许多发现。城市因人和活动而搏动,观测这些数据会让我们发现活动及城市中令人讶异且丰富的一面。FABERNOVEL受ORANGE委托,研究并显示城市通讯数据,观测巴黎世界音乐节和新年前夕产生的手机数据,它不仅是巴黎节庆日的浓缩一瞥,也是城市未来景象的预告。

/法国高铁准点图/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可感知城市实验室研制了法国高铁准点的动态图。列车晚点时,列车路网运营商最关心通过了解受延误影响的乘客数量和列车位置等关键因素来减少整体延误。作品可视化晚点列车实时数据,现实受延误影响的乘客数量,路网上所有列车实时位置,帮助高铁调度员及时掌握延误乘客信息,迅速采取行动,优化铁路运营,提高旅客满意度。

/蓝天日/

“蓝天日”最初以摄影加文本的形式用油墨印刷记录。CYJO后来将摄影作品转变成投影加白噪音的多媒体装置。北京天空色盘按月为单位记录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与天空实际色彩的比较,数据来自环保部。据空气质量测量表,蓝天日被定义为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状态。此指数由环保局制定,以每50点的递增作为节点区分优、良、轻度污染等级别。作品装置由两个投影组成,一个呈现天空色彩,另一个则传达当天收集的数据信息,视觉展示的同时伴有白噪声的起伏,用音量大小暗示空气污染指数的大小。

/美国推特心情/

关于数据与可视化

图上每部分的大小都是根据MPI-SWS研究收集的3亿多条推文(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计算得出,以密度统计地图呈现。该可视化项目包括工作日和周末的数据,将来研究者会把它们分开做可视化。每条推文的情绪根据特有的词表来推断。县地区的数据来自美国人口普查局,原始地图来自维基百科,用户位置信息从谷歌地图应用接口推断获得,然后用POSTGIS汇总到美国国家地图集上。情绪的颜色挑选自COLORBREWER2。

关于统计地图

统计地图是用变量(本项目为推特数量)替换传统地图上的土地面积。所以,它改变了原有的地图的几何形状,从而使每个地区的形状尽可能保留,而面积则按当地推特数量按比例变化。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等密度地图。这个统计地图由MARKE.J.NEWMAN用CART软件生成。

从信息视角分析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第5篇

对于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一体化规划方案最大程度上给政府、企业和游客等各方找准了在智慧旅游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需要谁去承担那一部分,这部分又需要同那些业务、组织相结合,推进过程中需要控制到那个程度,甚至包括运营模式的设计和考量上如何对位等。其次智慧旅游试点城市通过相应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个方案是符合各方利益并可以循序渐进的落实下去的。

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是建立以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智慧旅游概念体系,能够突出智慧旅游的核心及实质,即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所引发的一切现象和各种关系,也能够与旅游信息化发展脉络实现“一脉相承”,强调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下的泛在化,还能够试图通过智慧旅游解决长期以来旅游信息服务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智慧旅游所带来的精准的旅游信息服务,把现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出来,实现旅游信息服务手段、渠道、方式的质的飞跃,以便使实际工作者可以沿着旅游信息服务的主线,查找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且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信息化、技术整合能力等的实际,找出适合各种情况的旅游智慧化的发展道路,为未来实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不断做出铺垫。

把智慧旅游定位于旅游信息服务,使之成为在旅游庞杂体系中的最核心的信息流在技术和需求双重推动下的无处不在的旅游信息服务,既解决了信息流被“人为隔断”的传统旅游业发展思路,也使旅游信息能够搭载信息通信技术不断更新的快车,并且满足旅游者海量增长的对旅游信息的精准和个性化需求。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 第6篇

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政绩工程„„“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在席卷我国的同时,还给人们留下诸多不佳的印象,甚至变成了房地产炒作,劳民伤财。如何拨乱反正,让智慧城市建设回归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去?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着成效。《意见》中提出的“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的目标,将从哪些层面发力,提出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

合理顶层设计下好全国一盘棋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认为,我国一些城市在组织智慧城市建设中,很少关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城市特点,盲目模仿其他城市,跟风建设,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贪大求全。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智慧城市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经过数年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概念走向落地,从试点走向普及。”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在近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如是介绍。随着包括智慧城市发展内容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全面实施,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将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律,要素资源投入的综合效益和配置效率将会明显提高。据IDC预测,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及发展的投资将显现持续增长势头,全国未来10年的总投资将达到2万亿元。

然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指出,当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存在三大症结:第一,技术驱动的特征比较明显,智慧与城市脱节,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各功能模块的深度融合,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第二,智慧城市规划相对主观,与周围环境缺乏融合;第三,重硬轻软,制度保障弱,实施难度大。

《意见》针对性地提出,要以城市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特色、信息化基础等,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对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智慧城市建设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般情况下包含了网络、共性平台、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和服务渠道等层次,如果缺乏整体的战略设计是难以为继的。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几乎都制定了较合理的计划,既注重硬件投入,更注重软件开发,加强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2009年6月,英国发布了“数字英国”计划,明确提出将英国打造成世界的“数字之都”,在2012年建成覆盖所有人口的宽带网络,伦敦市就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先后提出“电子伦敦”和“伦敦连接”计划。韩国首尔市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将首尔建成世界领先的商业城市,也于2006年提出了“U-首尔”计划。

我们注意到,我国尚未有统一的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无法据此对地方智慧城市建设予以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对2013年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情况所做的总结中也同样指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不全面、不清晰的情况。智慧城市建设目前还未形成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设计,没有明确牵头部门,有关管理职责不清楚。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参差不齐,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严重后果。针对上述难题,《意见》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推行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风险和效益评估机制,定期公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完成进展情况。

当然,顶层设计不可能一次到位,也难以要求所有的部门完全按照一个刚性的框架开展建设。可行的做法是由易到难,建立框架,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地进行改革。而城市人民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细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智慧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对接新型城镇化以需求为导向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也日益多元化,更加注重城市软实力发展,毫无疑问,智慧城市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智慧城市要体现特色,必然要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为中心”的建设思路。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京津冀三地利用石家庄市电视塔开展了大气梯度监测,这也是全国首家投入使用的大气梯度监测站。目前,该监测站采集的20米、86米、116米、200米不同高度的TSP、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数据以及20米独有的能见度、TVOC、激光雷达、粒径分布仪等监测数据,已经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我们了解到,今年河北省启动了“智慧环保”建设,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和五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灰霾重点实验室,解析河北省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及成因,解决对雾霾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缺乏深入研究的不足。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地方特色需求,开发和应用相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典型。

今年7月,11部委联合下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知。据介绍,此次试点将按照城市设置和简化行政机构联动原则,探索新设市城市的行政管理模式,合理增设城市建制,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置,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而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作为城镇信息化的升级阶段,已经得到公认。

住建部已经将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放在城镇化建设,并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表示,“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实际上,住建部也于日前宣布第三批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启动。

国家行政学院有关专家认为,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千篇一律,而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为中心”的建设思路,需要在充分考虑城市所处区域、城市发展规模以及新旧城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例如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位于伦敦西南的萨顿镇,由于紧邻一些被拆毁的建筑场地和废弃的火车站,在建造过程中靠“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大大降低了成本。通过安装智能的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等措施,零碳社区与普通社区相比减少了81%的供热消耗和45%的供电能源,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有“自行车之城”之称,为了保持城市特色,倡导绿色出行,除修建3条“自行车高速公路”以及沿途配备修理点等服务设施外,他们还为自行车提供射频识别或全球定位服务,通过信号系统保障自行车出行畅通。

运用新兴信息技术支撑智慧城市发展

不用搜遍互联网,只要登录“政务云”,就能查询到衣食住行、教育科技、健康卫生、文化娱乐种种信息,就连菜市场卖什么菜品、各大银行ATM机、加油站“地图”、道路交通实时路况都一览无余„„武汉市投资360多万元打造的“武汉市政务云数据网站”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上线运行。专家认为,大数据将成为各地政府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应充分发挥四轮驱动优势,实现政府部门转型。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胡瑞敏说,大数据在政府转型中将起到重要角色。政府部门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本部门的业务运转,从而减轻政府行政负担,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效率。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运用好这些新技术,开发出满足城市运行发展需求的应用和产品,成为打造特色智慧城市的关键因素。

专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为智慧城市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血管”,使得智慧城市实现互联互通;云计算是智慧城市的“心脏”,所有数据、所有服务都由它来提供,所以它是一个“心脏”,为城市各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而大数据则好比智慧城市的“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智慧引擎,在这些新技术与新应用的支撑下,智慧城市得以快速推进和发展。

如果有一个统一调度云平台,从春播时就进行农超对接;种植时,将气象数据结合起来;喷洒农药时与气候、风力结合;果蔬成熟时避开物流瓶颈,那么,毋庸置疑政府的投入资金将变得更有效率。云计算中心的人、机、物、智的大脑可以联系从天上到地下,甚至水里,抑或地面。将后台存在智慧平台比喻为大脑,统筹人、机、物智。资源加模式加智慧,将是未来智慧城市的优化路线。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在各个地方、各个城市普遍建设,除了提供传统虚拟化服务以外,在上一层还提供定位、计费、认证、支付等服务,很多城市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相结合,形成手机上很多的应用,在手机上可以实现城市一般情况下的电费、水费交纳及相关查询。

在日前举行的百度世界2014大会上,百度发布了多款智能硬件新品,其中智能筷子“百度筷搜”成为最受期待的智能设备。这种筷子拥有智能检测回锅油、饮用水酸碱度和水果甜度、品种和产地等特色功能,可连接智能手机,随身携带使用。智能筷子的背后是强大的物联网,物联网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信息、交通流量信息、城市管网状态信息、能源能耗状况和各种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应急指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信息。物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定位跟踪,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跟踪技术,通过计算信息界点和目标节点的电磁波传送时间来实现跟踪定位。

上一篇:生命中的贵人下一篇:张登镇组织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