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2024-06-01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精选6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第1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2011年春季主体班次“菜单化”选学专题设置

(一)上课时间:3月29日

1、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比较与前景研究(甘肃省委党校副校长王福生)

2、文化资源富足与文化产业滞后的困境解读(文史教研部教授杨光祖)

3、侵权责任法解读(法学教研部副教授何志春)

4、网络发展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政治学教研部讲师李龙江)

5、美与美的欣赏(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武劼)

(二)上课时间:4月12日

1、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化建设(哲学教研部副教授成兆文)

2、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开发(工商管理教研部教授/副教授鲜静林/陈治华)

3、加快发展甘肃现代化服务业(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丁国安)

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秀英)

5、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的构建(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张建晖)

(三)上课时间:4月26日

1、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选择(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刘金玲)

2、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考察与规律认识(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王锐)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防控和化解(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占荣)

4、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卫霞)

5、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制及司法实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王建平)

(四)上课时间:5月10日

1、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张佺仁)

2、甘肃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生态化”战略研究(文史教研部副教授雒庆骄)

3、“钓鱼”执法拷问中国依法行政(法学教研部副教授陶清德)

4、行政文明与地方政府行政文明建设(工商管理教研部副教授王旻)

5、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网络中心副教授张诤)

(五)上课时间:5月17日

1、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白旭川)

2、中国安全生产及其法律规制——以山西溃坝事件为例(法学教研部副教授徐世平)

3、张国焘“南下”错误性质研究(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马雅伦)

4、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哲学教研部副教授闫晓勇)

5、甘肃生态补偿模式研究(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王文行)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第2篇

社会学研究方法2006——2007

社会学原理2006——2007

公共行政学2006——2007

公共政策(含管理学)2006——2007

管理学原理2006——2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06——2007

中西哲学史2006——2007

经济理论综合(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2006——2007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西方政治思想史2007

政治学基础2007

政治学(含政治学原理、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2006——2007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含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2006——2007 中共党史2006——2007

政治学原理2006——2007

行政法学2006

宪法学2006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综合2007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第3篇

《甘肃农业》:近年来,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 成为高频词。“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提出背景是什么, 就农业来说, 又存在哪些需要改革的内容?

李含琳:何谓供给侧改革呢?一般来说,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 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始, 关于解决工业过剩产能问题, 就已经成为宏观决策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成为国家经济政策和战略调整的重点。实际上, 过剩经济、或者说“产能过剩”其实质就是政府投资决策和投资行为的过度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由政府的非科学、非理性、非合理的决策导向所造成的, 因此形成了“保增长、增投资、提速度、扩总量、比人均”的攀比型发展机制。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对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 这就是将“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和基本建设投资领域, 而明显忽视了对其他产业和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探讨。其实, 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我国整体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提速极快, 在部分农村产业、部分农产品和部分地区, 已经出现明显的农业“产能过剩”问题。尽管农业的“产能过剩”不能与工业的“产能过剩”比较, 程度可能比较轻, 但是,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不重视, 势必影响未来农业投资的效率和农业结构优化的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统计资料介绍, 我国目前已经是世界农业第一大国, 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蔬菜、水果、甜瓜、西瓜最多的国家。2014年中国农业占全球的比重高达25.2%, 其次, 欧盟占全球17.5%, 印度占全球16.9%, 美国占全球4%, 巴西占全球2.7%, 俄罗斯占全球2.3%。从对西部部分省区的调查和网络资料分析来看, 目前, 在西部的12个省区市中, 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已经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0%~50%。比如甘肃省2014年的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 960万亩, 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5%。另外, 农民利用“三荒地”和耕地开发种植水果的面积也很大。例如甘肃省, 2014年全省水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2 020多万亩, 其中, 挂果面积1 083万亩, 总产量达920万吨。还有养殖业的规模也已经很大, 特别是肉牛、肉羊、草鸡等。

《甘肃农业》:就中国农产品而言, 产能过剩的情况如何呢?

李含琳:我们曾对中国农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做过初步评估, 主要从八个大类的供给与需求来分析。

一是粮食供给与需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 比2014年增加1 440.8万吨, 增长2.4%。2004年至2015年,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年初的中国城乡人口总数为13.68亿人, 比上年末净增加710万人。其中, 65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1亿, 占总人口数的10%。粮食市场结构评估:一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6公斤, 其中口粮消费量为25 389万吨, 人均186公斤;二是粮食的进口数量目前已经突破8 000万吨, 大约占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三是根据预测分析, 预计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需缺口为10 012万吨, 粮食进口量将超过10 000万吨。总体来看, 口粮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大体平均, 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需要增加。

二是油料供给与需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 2015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为1 390万公顷, 油料总产量为3 500万吨。如果考虑大豆和棉籽, 2015年我国油籽种植面积为2 340万公顷, 油籽总产量为5 518万吨。2015年,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340万公顷, 总产量为510万吨;大豆种植面积610万公顷, 总产量1 100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为730万公顷, 总产量为1 430万吨;花生种植面积为470万公顷, 总产量为1 690万吨。油料总体形势是结构性短缺。目前, 中国60%大豆依靠进口, 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2015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 169万吨。

三是蔬菜供给与需求。根据匡算, 我国成年人每天需要食用蔬菜300克~500克。近年来, 中国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2.62亿亩增加到2012年的3.08亿亩, 产量由2007年的5.47亿吨增加到2013年的7.06亿吨, 已经超过粮食产量, 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 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210公斤, 供给已经明显过剩。在供给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 蔬菜出口必须增加, 2013年我国的蔬菜的贸易顺差达到53.21亿美元。在出口市场上, 我国蔬菜已经出口到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 但也面临产品质量水平依然有待提升、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有待增强的难题。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8 000吨的海外蔬菜种子, 占国内销售额的25%以上。

四是水果供给与需求。根据科学计算, 成人每天食用水果200克~400克为宜。按照国家有关规划, 我国的特色经济林面积到2020年要达到4 100万公顷。经济林主要指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目标的林木。截至2013年底, 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3 781万公顷, 总产量1.48亿吨, 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年产值达到9 240亿元, 过剩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4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增长至26 142.24万吨, 人均占有量为200公斤, 总量上已经出现过剩;二是结构优化速度太慢。我国水果的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 果品产量中仅有5%能够参与出口和竞争, 还有近15%是属不合格产品, 而发达国家的优质果率已达到7%, 符合出口标准的高档果品占5%以上;三是大量存在低产低质的果园和品种;四是果品深加工业滞后。

五是西瓜甜瓜供给与需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的有关调查和统计, 目前, 我国西瓜甜瓜播种面积已超过麻类、糖料、烟叶、药材等传统经济作物, 约占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1.5%, 其产值约为种植业总产值的6%, 在部分主产区达到20%以上。2012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达到180万公顷, 甜瓜播种面积达3 141万公顷, 总产量大约在1 000万吨左右, 人均占有量为80公斤。不仅如此, 我国西瓜甜瓜生产逐步走向区域化与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从全国区域布局来看, 西瓜生产布局主要以华东、中南两大地区为主, 甜瓜生产布局已发展成华东、华中、西北产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缺陷主要表现在优质产品比较少、品牌开发和经营不够、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品种更新滞后、种植方式单一、加工滞后、产销失衡。

六是肉类供给与需求。2015年中国肉类总产量应达到8 500万吨, 人均年消费肉类达到60公斤以上, 平均每人每天消费肉类产品3两左右。进口冷冻肉比重持续上升。例如青岛市, 2015年1至5月, 牛肉进口5 960万美元, 同比增长191.2%;羊肉进口总额1.0614亿美元, 同比增长79.6%。预计到2016年以后, 包括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养殖业总产值将超过种植业, 成为中国农业中的最大产业和战略主导产业, 中国在2030年之前养殖业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到2020年和2030年, 中国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将分别达到约52%和55%。但是从区域来看, 2015年西部地区的肉羊、肉鸡、肉牛养殖规模已经出现局部过剩, 价格降低。总量和结构都需要重新评估。

七是奶制品供给与需求。近年来, 我国奶业的发展明显迟缓, 并且受到国际乳制品市场严峻挑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 2014年, 我国奶牛养殖规模超过1 600万头, 牛奶 (生鲜乳) 产量3 725万吨。另根据统计, 2008年至今, 我国进口奶牛超过68万头, 进口奶牛及其后代群体规模估计达到了140万头。与此同时, 我国大中城市人均乳制品购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自2008年以来, 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鲜奶消费量已从17公斤下降到14公斤左右。2014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 400.12万吨, 下降0.91%;全国干乳制品产量251.70万吨, 下降4.17%, 产量降低到2006年的水平。高档乳制品进口依存度加大。2014年我国进口工业奶粉92.34万吨, 同比增加8.07%。目前, 国内进口奶粉的库存约25万吨左右, 国产奶粉库存约15万吨, 去库存压力很大。根据农业部对482个生奶固定观测点2015年1-9月份的价格调查, 奶价已从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已跌至1.6元/公斤。

八是茶叶供给与需求。由于发展绿色农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极快。2015年, 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总面积达到4 316万亩, 采摘面积3 387万亩, 其中, 湖北、贵州、陕西、四川4省茶园面积年均增加20万亩以上。产量增加。干毛茶产量227.8万吨, 比上年增加18.6万吨增8.9%。干毛茶产值达到1 519.2亿元, 比上年增加170.1亿元, 增12.6%。结构优化加快:一是茶园结构优化,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达56.5%, 有机茶园面积比例达到6.2%。二是茶类结构优化, 在干毛茶产量中绿茶、乌龙茶所占比例下降, 红茶、黑茶、白茶、黄茶比例上升。三是茶叶提质增效继续取得良好成效, 主要体现在茶叶质量安全保持稳定, 名优茶比重提高, 亩产量和亩产值提高。但是, 部分地区也出现了销售困难。

《甘肃农业》:中国农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呢?

李含琳:我们只是选择了八个主要的农产品作为分析农业产能过剩的基础。其实, 农产品的种类很多, 结构也很复杂。农业之所以也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各地都发展重视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问题, 土地流转“、四荒地”开发等, 农村资源的开发速度明显加快了;二是做大规模、做优质量、打造品牌是西部大多数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 许多地方把特色农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措施, 因此带来种养业的大发展;三是大多数农民的生产功能比较强, 而经营功能比较弱, 判断市场供需关系、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普遍比较弱。

《甘肃农业》:中国农产品产能过剩的又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李含琳:认识和判断农业产能过剩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一是工业产能过剩的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行为的不当, 而农业产能过剩的推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农村经济的自然增长。实际上,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市场带动的, 政府的招商、引资、贴息、担保、牵线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 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号召、引导和政策扶持上。二是农业产能过剩特点主要是结构性的, 是完全可能调整的。也就是说, 农产品的“产能过剩”主要不是“规模过大”, 而是“结构缺陷”, 即优质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的比重低、产值小、边际收益率低。三是我国的区域农产品产能过剩与农村区域资源的结构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有些地方的过剩带有资源决定性的特点, 资源结构太单一。

从农业内部结构来看, 产能过剩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以及消解成本是完全不同的。总体来看, 种植业的消解成本比较低, 不论是种植粮食、蔬菜、甜瓜, 还是种植油菜、药材和西瓜等, 这个季节市场过剩, 下个季节就调整种植结构, 所以成本不是很高, 主要是影响收入增加。而养殖业的消解成本比较高, 这是因为搞规模养殖一般要建设养殖场、引进大量的母系和父系养殖对象, 规模越大调整成本就越高, 这种情况对于陆地养殖和水产养殖都是一样的。同时, 不同农产品系列的出口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过剩的水平, 出口越好, 过剩情况就好些。相反, 如果出口不行, 过剩程度就比较严重, 消解成本也就比较高。

当前, 我国农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结构性过剩。与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相联系, 优质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的比重低, 传统的、落后的、淘汰的产品比重比较高;二是品质性过剩。同样是优质农产品, 但是由于种植方法、手段、环境的滞后, 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 从而变成劣质产品或者不合格产品。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农产品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惯例”的过剩, 即优质的、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产品的生产比例低, 出口能力弱上;三是总量性过剩。由于全国的农产品生产量确实过大, 国内市场又有限, 而国外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导致结构性、阶段等局部性的销售困难;四是需求性过剩。由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的“下行”影响, 城镇消费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减少了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甘肃农业》:相比工业产能过剩, 农产品产能过剩有什么不同吗?

李含琳:农业产能过剩与工业产能过剩的比较。一是农业产能过剩的程度要比工业弱。农产品的基本生产单位是农户, 产量有限, 而工业是企业和公司, 投资规模大, 生产量也大, 产品和技术的转型难度也大。二是农业产能过剩多数是季节性的, 这个季节过剩, 下个季节就可以进行调整, 而工业过剩一般是周期性的, 需要比较长的调整时间。三是农业过剩的国内市场调节能量比较强。中国有近14亿人口, 国内的消费市场很大, 自我调节空间比较大, 而工业基本上是开放型的, 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 不是一个国家就能够完全调节得了的。四是相对来说调整农业产能过剩的成本要比工业低, 因为原始投资比较小。工业的原始投资非常大, 要真正调整就必然涉及到许多企业、行业或者产业所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但是, 也不能因为农业产能过剩的调整成本相对比较低就认为影响也小, 影响同样很大。农业产能过剩的调整不仅直接影响农民投入的回收, 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当年收入的水平。因此, 不能小觑。

《甘肃农业》:前面您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产能过剩”的特点和基本态势, 那么,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又与农产品产能过剩有什么关系呢?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能否消除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呢?

李含琳:所谓农业供给侧是指农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供给结构、供给区域、供给市场状况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实际上是由两大组织构成的:一是市场总供给与市场总需求, 经济运行的最佳目标就是追求“马歇尔均衡价格”, 即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面同时达到一致的状态。但是,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市场总是表现为不完全的“均衡”状态, 不是供给大与需求, 就是需求大与供给, 这就要么出现供给不足, 要么出现需求不足;二是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为了达到“均衡”状态, 不论是政府调节还是市场调节, 都会运用各种手段或者杠杆, 对经济运行的供给侧、需求侧、结合点等进行调节或者说是控制。

《甘肃农业》:影响农业供给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李含琳:影响我国农业供给侧总体略有过剩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产品品质低下, 大量农产品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对称。许多地方的经济林统计中包含了大量“老品种”, 蔬菜方面的大众化品种也很多;二是生产方式传统, 即就是新品种, 由于耕作方式和饲养方式的落后, 致使大量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三是政府的盲目干预, 许多地方的政府盲目指导农民生产, 许多农业项目存在形成了生产规模, 但是难以形成市场需求;四是农业生产组织的小型化和分散化。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是以农户为主, 难以与城市超市、大公司餐厅、大学餐厅、社区市场等对接;五是大量进口大豆和优质小麦大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给侧的压力。

《甘肃农业》:农业供给侧到底应该改什么, 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李含琳:根据中国的农村和农业国情, 农业供给侧改革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组织创新, 将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农户经营组织改造成有一定规模的商业经营经济实体;二是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 建立农村发展资源基本上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的机制;三是把优化结构的重点放在农产品的品质保证和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上来, 争取在2020年达到实现100%农产品良种化的基础上, 大多数农产品取得国际认证的生产资格。彻底淘汰落后和低质的农产品;四是适当减少农产品的进口, 减轻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销售压力。

《甘肃农业》:对甘肃省来说, 农业供给侧改革能做哪些工作呢?对于甘肃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李含琳:一是要减少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干预活动。要摆正政府在市场农业中的位置。要利用多种方式培育农民、农户、农村市场的自我调节新机制,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加工、如何销售等, 最好由农民和农村经济实体自己决策。政府只起政策引导和服务的功能, 不再向乡镇、村组和农户下达所谓的硬性生产项目和指标。农村经济资源真正实现市场配置状态。

二是信息手段的广泛使用。21世纪是信息社会, 信息的运用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很大。从本原上来看, 我省部分农产品的过剩与农民不了解市场有关。为此, 政府可以利用信息网站向全体农民宣传、介绍国内外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情况, 介绍优质的产品和生产技术, 发布各种农产品的的市场销售信息, 包括价格、需求、地域、供给预测、国际行情等, 使农民及早了解和掌握决策资源。

三是建立农业“产能过剩”的预警和防治系统。分析与预测能力是衡量现代政府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市场、服务民众的重要标准。因此, 在解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时候, 一方面一定要围绕解决农业“产能过剩”这个关键因素, 另一方面, 必须坚持“预先、提前、尽早、预防、预警、防治”的“六位一体”的原则, 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我省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的中长期预测分析, 及时地向全省农民进行通告。对于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农产品, 还要建立必要的政府保护价制度、政府储存制度和市场调剂制度。

四是加快农业种养业的结构优化。建议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种世界上最好的、养世界上最好的”的农业发展新战略。评价我省现有的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适度, 不要过头。实际上我省的特色农产品中有许多只是在国内一定范围内的“优质”, 如果拿到国际市场上就不一定了。为此,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园区、企业等, 有对现有的特色产品进行国际水平的筛选、比较、选优。在现有的特色农产品的架构内, 引进和推广更加先进优质的粮食、蔬菜、甜瓜、西瓜、果品、牲畜等品种。

五是突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瓶颈。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的过剩现象也与加工业发展不足有关, 所以说, 在原料型农业与成品型农业之间, 仍然有大量的发展空间。总体来看, 我省的特色农产品也是如此, 生产量巨大, 加工量很小, 价值增殖的链条比较短, 这既影响农民的收入, 又影响产品的市场销售。当前, 不论是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还是中等发达国家中, 几乎没有农产品零售市场, 全部是“农超”对接的模式。同时, 农村提供给城市市场的农产品大部分是成品, 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我们应该向这些国家学习和借鉴。

六是对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整型”。对明显已经过时的农产品生产项目坚决淘汰掉, 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彻底的“整形”, 这是彻底解决农业产能过剩的措施。我省有些地方农村的“特色农产品”, 实际上不是优质农产品, 只是传统的地方产品。有些生产周期很长, 成本很高;有些品质达不到国际标准要求, 无法出口;有些生产方式落后, 难以运用先进的组织和生产模式。对于这些问题, 要向农民做工作, 争取早日下决心改造。

七是开发新的农产品出口渠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农业发展和农产品销售必然地是个开放行为。我国和我省农业出现部分过剩现象, 一方面是农业供给侧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开发有限和出口太少。为此, 一定有把开发小的农产品出口渠道作为经济供给侧改革问题的措施之一。在原有的农产品出口地域基础上, 既要继续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和出口, 向外汇农业发展。同时, 还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等, 开发向丝路国家的出口渠道。

中共第一所专业党校在北京诞生 第4篇

1925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党内组织及宣传教育问题议决案》,明确作出关于“设立党校”的决定,要求通过创办党校以“造成能够办党的能够做成负责任的工作的人才”。以李大钊为书记的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这一决定,率先在北京成立了中共第一所专业化党校,简称“中共北方区委党校”。

成立于1924年年底的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由李大钊负总责。为了党的需要,李大钊陆续辞去了几个大学的教授职位,专任党的工作。他和中共北方区委的其他负责同志赵世炎、陈乔年等一起,领导了整个北方——东到东北三省,西到陕西省北部,南到直隶、山西,北到内蒙古的广大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在较短的时间里,北方地区的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员和团员人数也大大增加。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迫切需要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专业化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使其更加适应迅速发展的革命新形势,更好地担负革命工作的任务。李大钊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积极筹备党校建立工作。

就在中共北方区委成立不久,共产党员陈为人奉党中央之命,从上海来到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协助李大钊开展北方区的工人运动。李大钊交给陈为人一个新的任务——筹办中共北方区委党校。1925年10月,陈为人经过反复考察,最终选定北京大学三院二楼的一间大教室作为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秘密校址”。

李大钊对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的开办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和北方区委其他负责同志一起,认真分析北方区委所辖各地委的情况,根据工作需要,规定党校学员条件,确定各地委选派学员的名额,并提请中共中央同意,请从苏联回国不久的共产党员罗亦农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党校校长,主持党校工作。经过周密准备,中共北方区委党校于1925年底开学,学员是来自北京以及北方各省的党、团员骨干,先后参加党校培训的达二百多人。

中共北方区委党校虽然只开办了几个月的时间,但对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赵世炎、陈乔年等,都曾为学员讲课。他们分别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内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形势、世界革命形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况等。他们的讲授,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与当时工农革命运动的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学员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据党史文献记载,中共北方区委党校的“最后一次党课”,是李大钊主讲的《土地与农民》。这也是对学员们影响很深的一课。在“大革命”时期,农民问题成为事关革命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李大钊抓住这个关键性问题,在授课中旗帜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至关重要性,并提出必须依靠贫雇农组织农民协会,开展革命斗争。李大钊的这一课,使学员们加深了对农民与土地问题的认识,消除了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坚定了开展工农革命运动的信心和决心。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第5篇

结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

组织建设的关系

班 次:乡镇党委书记班二班

学员姓名:陈 吉平

2007年5月21日

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组织

建设的关系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责任。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加强自身建设。和谐农村的基本内涵,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党基层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能力要求,即要提高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提高统领农村思想文化的能力。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构建和谐农村为总目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即建强班子、带好队伍,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完善制度、化解矛盾,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试论构建和谐农村与加强基层组织

建设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针对我国既面临“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的新情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和谐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体力量,承担着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责任。因此,构建和谐农村,必须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加强自身建设。

一、构建和谐农村,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在认识上的深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显示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和实践创新的非凡魄力。构建和谐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三农” 3 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兴旺、农业发达、农民富裕了,才能兴国、强国、安天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只有充分调动包括九亿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才能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农村全部执政实践的直接组织者,是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去贯彻落实。构建和谐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的大格局中,千方百计搞好农村的经济建设,全心全意带领农民群众往全面小康的路上奔、往和谐社会的路上奔。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和吸引力,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广大农村才能建设得更加美好。因此,构建和谐农村,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同时也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进一步丰富工作内涵、增强工作能力、拓展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还应该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共生。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和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社会改革的新变化,工作方式、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 4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农村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构建和谐农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二、构建和谐农村,为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和谐农村是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综合反映,是农业、农村及农民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表现。胡锦涛总书记阐述和谐社会的内涵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为我们揭示了和谐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基本内涵,刻画了新型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也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方向。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对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集体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产业链条向深度延伸,传统生产型农民向农业加工、销售、服务等市场开拓型农民转换,外出务工农民也相应增多,农民经济行为趋于独立性和多元化。引导农民发展致富,提高群众的认同度,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抓实干,以一流的发展业绩取信于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要求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农村和谐的重要瓶颈。农村税费改革后,“三提五统”及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经费投入难度增大。因此,农村 5 基层组织要善于调动村民的自主性,协调农村各类力量,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整体联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优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构建和谐发展的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三种能力。一是提高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农村发展缓慢导致落后、农民个体差异导致贫富不均是当前农村不和谐的主要体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物质基础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关键。二是提高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切实把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交给村民自己去处理,把人民当家作主与坚持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三是提高统领农村思想文化的能力。农村先进的思想文化是团结农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是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动力。农村党员干部必须及时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给农民,如实将世情、国情、县情、乡情告知农民,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搭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善于运用政策宣传、思想引导、法制教育、典型示范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农村为总目标,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核心,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加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为重点,理顺农村“两委”及其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稳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畅通农民群众表达心声的渠道,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可支配的实力,加强村组织 6 阵地建设,办好农村各项公益事业,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三、构建和谐农村,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农村这个核心,努力为扎实构建和谐农村提供重要保证。

(一)建强班子、带好队伍,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环节。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要按照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原则选配乡镇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选准配强乡镇党委书记。要把乡镇党委抓村级班子建设作为评价乡镇党委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考核乡镇党委书记的重要内容。要切实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按照坚持党的领导、实事求是、群众公认、依法照章办事的原则和有政治头脑、有经济意识、有办事能力、有创造精神的标准选拔农村党组织书记。要努力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大干部培训和学历教育工作力度,重点抓好新任农村干部和后进村干部的培训,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任职资格、专业素质和实用技术培训。要注重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把优秀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农民致富带头人、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注重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弘扬带头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链条式递进培养机制,逐步解决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优化环境、完善服务,这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农村,要靠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完善服务体系,不断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优化环境、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农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认真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资本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7 子女上学难、贫困户脱贫难等问题和现象,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帮扶救助和保障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坚持依法治村,建立以群防群治为基础、以农村民兵队伍为依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和灵敏的预警机制、处警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有效配置整合农村以土地、农机生产为主的生产资料资源,以医疗卫生机构、教育机构为主的社会事业资源,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劳动力为主的人力资源,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鼓励和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城镇居民到农村任职和创业,促进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通过政策扶持,帮助广大农民分享整个社会事业资源等等。三是加强农村事务管理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得到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在党的领导下由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事务,创造自己幸福生活的新路子。对于各地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要及时研究分析,切实加强指导。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文件 第6篇

皖校字[2006]28号

关于印发《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 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事局,各市、县(市、区)委党校,省直 工委党校,各大型企业党校:

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衡量党校系统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党校系统教师队伍,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国家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党校系统教师队伍的实际,特制定《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附件:

安徽省党校系统教师系列 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观公正地衡量党校系统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党校系统教师队伍,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 标准条件所称党校系统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名称是:县级党校为教员、助讲、讲师、高级讲师;市级及以上党校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第三条 申报人通过评审或评审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 教学科研等方面成绩突出者,可以优先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有突出贡献者,可以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直接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 用范围

第五条 标准条件适用于安徽省各级党委党校(含大型企业党校)中申报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讲师及助教(助讲)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以及由省人事厅委托评审的其他院校的有关人员。

第三章 基本条件 第六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忠诚于党校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治学态度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较好地履行党校教学科研工作,任期内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第七条 任现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能或延期申报:

1、受到行政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能申报;

2、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两年内不能申报;

3、发生教学事故造成一定影响的,两年内不能申报;

4、任期内考核或任期考核未达合格等次的,从下次合格之后满一个任期方可申报。

第四章 助教(助讲)任职资格条件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按有关规定直接认定助教(助讲)资格。其余教师申报,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九至十条要求。

1、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职工作;

2、取得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学位后承担教学工作满1年。

第九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本科学历后从事教学工作满2年;

2、县级党校教师,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教学工作满3年。

第十条业绩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比较熟悉,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够胜任并完成规定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五章 讲师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一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以按有关规定直接认定讲师资格。其余教师申报,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十二至十五条要求。

1、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职工作;

2、获得硕士学位后承担教学工作满3年;

3、大学本科毕业后再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且本科毕业后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第十二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后,聘任助教职务满3年;

2、省委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后,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

3、市级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后,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

4、县级党校教师,获得学士学位并聘任助教职务满4年或者取得本科学历并聘任助教职务满5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它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十三条 业务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1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 5%以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十四条业绩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前三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附项目任务书等相关证明材料,下同);

2、参加并完成县局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被授予市级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4、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十五条 论文、著作条件:

(一)县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2出版著作一部或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1万字以上。

(二)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

2、出版著作一部或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

(三)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

2、公开出版3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3、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

第六章 高级讲师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六条 申报高级讲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十七至二十条要求。

第十七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3、取得本科学历后,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4、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它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十八条 业务能力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5%以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十九条业绩成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或主持并完成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2、参加并完成县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被授予市级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4、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二十条 论文、著作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或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2、公开出5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3、参加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编写,其中本人撰写5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高级讲师学术水平。

第七章 副教授任职资格条件

第二十一条 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二十二条至二十五条要求。

第二十三条 学历和资历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

2、获得硕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3、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讲师职务满6年,若为市级党校教师,聘任讲师职务满5年; 4、1 9 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含大学普通班毕业生)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讲师职务满8年,若为市级党校教师,聘任讲师职务满6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二十三条 业务能力应具备下列条件:

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7 5%以上。能够对青年教师或学员的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提供具体的指导(市级党校教师须提供1‘篇总结报告)。省委党校教师还须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较高的造诣,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省委党校教师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二十四条 业绩成果条件:(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

2、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5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本校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被授予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市级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或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或其它专业奖项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上述奖项三等奖以上(前2名);

2、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2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4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5名),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被授予全省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第二十五条 论文、著作条件:(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为国家级,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2、在省级学术刊物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5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公开出版6万字以上的著作1部(或编写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并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3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被《SSCI》全文收录,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2、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2篇为国家级)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1篇为国家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3、正式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主编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副教授学术水平。

第八章 教授任职资格条件

第二十六条 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符合本章第二十七条至三十条要求。

第二十七条 学历和资历条件:(一)市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硕士、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2、1 9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含大学普通班毕业生)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聘任副教授满6年;

3、具有本科学历或大学普通班毕业,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的第一完成人,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

4、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2、研究生毕业或获得双学士学位,聘任副教授职务满6年; 3、1 9 9 3年前具有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取得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进修班省级结业证书并聘任副教授职务满8年;

4、大学普通班毕业,且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奖励的第一完成人,聘任副教授职务满5年;

5、取得本科学历,具有其他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从事教学工作满1年。

第二十八条 业务能力应具备下列条件:

1、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知识面广博,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对中青年教师或学员提供较高水平的理论指导,教学评估优秀率在8 O%以上或具有讲授多个主体班专题的能力(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或符合规定的免试条件,省委党校教师还须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专业实践;

3、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第二十九条 业绩成果条件:

(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项(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项以上(前2名);

2、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参加并完成(市)厅级及以上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前2名),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5、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在全省党校系统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国家级成果奖励1项(前5名)或省(部)级成果一等奖1项(前3名)或省(部)级成果二等奖1项(前2名);

2、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或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

3、主持并完成省(部)级单位委托的调研咨询项目,其成果被采用并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教学科研成绩突出,被授予全国党校系统优秀教师等称号。

第三十条 论文、著作条件:(一)市级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公开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为全省党校系统统编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其中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3、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有1篇为国家级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二)省委党校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2篇为国家级重点并被《SSCI》全文收录,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2、公开出版1 0万字以上的学术著作1部(或为全国党校系统统编教材主编或副主编,其中本人撰写1 0万字以上),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3、主持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泰论文2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4、参加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2名)并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5、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3篇为国家级重点,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

第九章 破格申报条件

第三十一条 破格申报讲师任职资格,除符各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I、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能根据教学计划独立讲授2门以上课程,教学评估优秀率在8 0%以上(须提供1篇总结报告);

2、获得市(厅)级成果二等奖以上(前5名)或获得市(厅)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前2名)或参加并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I项(前4名):

3、有1篇论文被《SsC I》收录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

第三十二条破格申报高级讲师或副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在本学科领域一个方面有高深的造诣,知识面广博,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对学科领域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须提供1篇有较高水平的综述报告);

2、获得省(部)级成果一等奖(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 成果二等奖(前2名),或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前3名)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3、有2篇论文被《SSCI》全文收录或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

第三十三条 破格申报教授任职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六条要求外,还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国家级成果一等奖(前5名)或获得省(部)级成果二等奖(前2名);

2、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并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有4篇论文被《SSCI》全文收录或在国家级重点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篇。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要求的论文必须是任现职以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并公开发表在有“CN”、“ISSN”刊号上的学术文章;专著或教材必须是有“ISBN”书号的正式出版物。

在学术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副刊”等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上收集的论文均不计入规定的数量,只供参考;提交的论文,按条件中的数量要求须有二分之一及以上在非本单位主办的刊物上发表。

第三十五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称的科研项目除特别说明的外指任现职以来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设定的项目或课题。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成果以成果鉴定书为准。未结项课题中人员名次以承担科研量的多少为序。

第三十六条 本标准条件中所称的奖项除特别说明的外指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政府颁发的奖项,例如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社科成果奖等。所获奖项以奖励证书所列名次为准。

第三十七条 本标准条件规定的基本条件、任职资格条件需同时具备(破格申报除外)。申报人的工作业绩从取得现任专业职务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和有关组织提供的有效材料。

第三十八条 本标准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原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省人事厅皖校字[1 9 98]5 7号文同时废止。

上一篇: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刻不容缓下一篇:钢筋工种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