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2024-06-08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精选14篇)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1篇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院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2篇

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师范大学生个人简历封面模板

2.师范大学毕业求职简历表格

3.师范大学简历封面模板

4.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简历范文

5.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简历表格

6.湖南师范大学简历封面

7.北京师范大学简历封面

8.

9.

从大学校徽的更新看校徽设计 第3篇

关键词:校徽,象征,传统文化

0 引言

大学校徽是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 是大学文化的代表, 是大学精神的浓缩和精华。近些年来,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我国高校数量增加迅猛, 从1936的108所, 增加至2010年的2305所, 每所学校都要建立自己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校徽是核心。

1 校徽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校徽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 只有一些自由团体和学术团体, 类似于“商业行会组织”, “享受广泛的自由权”, 校徽就是这些团体具有特殊意义的徽章。

据考证, 徽章源于一种标识, 最初是氏族的族徽, 为国王所独有。随着历史的发展, 国王开始把自己独有的这种象征王权的徽章奖励给臣下, 从而使徽章具有了奖赏的作用。大臣、贵族纷纷效仿国王开始制作象征一定等级权力的族徽, 并在图案设计上形成一定的风格, 如以盾牌为核心, 盾牌左右两侧为对称的凶猛野兽或手持武器的勇士, 顶端是象征权力的徽冠或其他圣物。这就是欧洲盾形徽章的起源。

2 大学校徽分析

高校校徽的设计体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源自欧洲, 我国院校设置借鉴欧洲的办学理念, 校徽设计自然少不了对西方校徽设计的模仿。西方人思考问题比较具体实在, 因此会用实际的物品代表实际的意义。如盾牌、十字架、教堂、人、绶带、书等。

校徽设计是言意象三者的统一, 使得校徽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更多地体现了图形的内在精神。如人民大学校徽设计, 龙舟上三个人正在划船, 体现同舟共济;北京大学校徽设计, 采用传统书法字体, 两个背对背的人和一个站立的人, 构成“三人成众”, 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山东大学校徽设计, 图案上部“山”字是中国象形文字“山”的变形。底部是“大”字变形, 像浩瀚大海, 寓意学海无涯。“山”、“海”一体, 极易使人联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表现山东大学师生勤奋求知, 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以下分几种典型类型, 分别分析校徽的设计。

2.1 复兴传统型校徽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的老校徽 (如图1) , 以SF组成燃烧的蜡烛, 其下方是打开的书本, 用蜡烛隐喻光明和真理, 以书本象征知识和智慧。

学校旧校徽颜色昏暗, 主体图形模糊, 与学校蒸蒸日上的发展和仁爱精勤的校徽不够吻合, 显得陈旧落伍。2000年, 随着高校形象识别系统的发展, 为使得学校的校徽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 湖南师范大学开始启用新校徽。图2为新校徽的设计。这次校徽设计以湖南师范大学的首字母H和N进行创意、简化和组合, 形成图形, 像一个“人”字, 体现学校百年树人的办学理念, 同时, 这个图形又是一本翻开的书, 体现教书育人, 开卷有益的思想。

新校徽的设计更加简洁, 色彩更加明亮, 主体图形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将湖南师范大学学生的朝气和向上的精神表达了出来。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理念, 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2 发展演绎型校徽设计

如图3所示, 徐州师范大学的校徽主体设计源于校内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这是江苏师范大学迁至徐州市铜山新区以后的新建筑, 正对学校的东门, 建筑风格简洁大方, 对称而稳重。这种设计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以校园的典型建筑的抽象作为校徽设计的核心, 这是很多国内高校校徽设计经常采用的方法。如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随着人们视觉文化的提升, 我们希望看到校徽中蕴含更多的文化意蕴。2011年11月, 教育部通过了学校的更名, 由“徐州师范大学”, 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这促进了学校校徽的更新。

2012年3月18日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简称江苏师大, 随着学校的更名, 以校徽为核心的整个高校形象识别系统也进行了更新, 校徽设计见图4。新校徽的设计从学校的地理历史背景入手, 融入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江苏师范大学校徽由建校时间、校名中英文、盾牌、“龙载日”图案及玉兰花等元素组合而成。校标整体构图为圆形, 代表圆满恒久、团结和谐、博大精深之意。盾牌代表庄重典雅、高贵与荣耀。核心图案“龙载日”来源于汉代瓦当, 意指学校地处汉文化发源地。徐州的前身是东夷之首的徐氏部族, 虎图腾是该氏族的族徽, 新校徽设计以汉画像石中的虎图腾为中心元素, 喻示学校事业发展龙腾虎跃、蒸蒸日上, 也象征学校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抱负和担当。盾牌的下半部分是水的象征, 寓意该校建于江南水乡, 发展于苏北, 龙行水上。校徽中的玉兰花象征纯洁与奉献, 盾牌刚强, 玉兰柔美, 刚柔并济, 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

新校徽的色彩设计也更加丰富, 校徽标准色定义为黑色和红色, 红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色彩, 象征热情奔放, 喜庆热闹, 黑色是最有包容量的色彩, 稳重大方。另外配有金色、蓝色、绿色作为辅助色彩, 起到衬托的作用, 增加了学校的表现力, 避免了颜色误用引起的混乱。

2.3 改良扩展型校徽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1921年改成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响应国家建设西北的号召内迁西安, 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从目前学校保留的文字资料来看, 该校最早启用的校徽是1926年确定的, 校徽为圆形, 中间有一铁砧, 向左斜靠着一把铁锤, 右边有五节链条相垂, 上面摆放着中西书籍数本, 铁砧底座上刻有创校年代, 后面的背景为一盾形, 有勉励交大人当忠于一己, 勇于前进之意。环绕盾牌是一圈齿轮形, 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 也可喻其为交通事业, 外圈刻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见图5。

该校徽设计含义:铁砧、书籍、一圈齿轮形, 略似电机中转核的横截面, 表示工程与交通之意。这款校徽的设计代表了西安交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同时, 将交通之意隐喻其中。

新校徽的设计, 将其外轮廓改为圆形, 校徽的主体图像更加清晰, 外面一圈齿轮齿数减少, 相对规整。新校徽更加简洁明了, 铁砧和书籍有很好的象征意义。

3 总结

以上几所学校校徽的外形不再沿用西方校徽的盾形外形, 而是采用圆形,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 认为天圆地方, 春秋四季的轮回, 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循环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 这种特有的时空观使中国人对圆形充满了偏好, 圆成为运转无穷、生生不息的表现。所以, 在校徽设计中, 以圆形替代西方常用的盾形, 这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知, 国内校徽的设计已经逐渐走出对西方校徽的模仿, 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内涵和设计理念。

这些设计虽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但是整体上形式单一, 造型雷同, 创新不够彻底;表现方式粗略, 抽象不够深刻, 没有更高的格调。在今后的校徽设计中, 我们要从传统出发, 挖掘深层次的文化特征, 使得校徽融信息化、视觉化、现代化于一体, 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张庆林, 韩超.高校要有名牌意识, 名牌是高校的生命——高校校徽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2.19:88-90.

[2]向黎, 李卯.论民国时期大学校徽的文化诉求[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8:106-108.

[3]洪缨.纹章学影响下的欧美大学校徽[J].艺术评论, 2011.9:123-125.

[4]李金桥.大学校徽设计的形体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1.10:100-103.

[5]于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大学校徽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89-90.

[6]高金锁.大学校徽设计中的汉字引用分析[J].包装工程, 2007.4:128-130.

从北京大学的校徽说起 第4篇

本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一部分内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原因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课堂教学实例

1.导入幻灯片:北京大学校门、校徽、校训的一组图片

师:同学们好!请看这组图片,应该是比较熟悉的吧?北京大学的校门、校徽和校训。北大校徽最初是在1917年由鲁迅先生设计,后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样式。北大人称之为“北大红”,这是因为红色是校徽特别选定的颜色。同学们对于这个校徽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生:(自由发言)校徽上有英文PEKING UNIVERSITY,表示中西结合;1898说明北大1898年成立;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北大两个字是篆体字;两个篆体字像是人形……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很多。校徽中,“北大”两个篆体字上下排列,构成了三个人形,这样就突出了一个办学理念,即“以人为本”。正所谓“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

2.教学主环节

(展示幻灯片“自主学习填空”)

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结合我们刚才提到的学习目标,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在阅读过程中,把学案“自主学习填空”部分完成。

等待时,教师查看学生的填写情况,并请两个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时间到,來看看大家做的情况。前面都没有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这里能否再精炼一些?

生:猛烈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还有马克思主义。

师:总结一句话:冲击了旧思想,传播了新思想。

(幻灯片展示填空答案)

师:好了,基础知识我们就学习到此。下面我们将要以问题和材料的形式来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知识。

师:(幻灯片)第一个问题: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发生新文化运动,如何理解“新”的含义?

生:以前的探索都失败了。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有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

师: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政治制度。还有呢?

生: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思想!

师:好。那“新”在哪里?

生: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新”在学习西方思想。

师:以前学习西方思想吗?和这次有区别吗?(学生思考)

师:以前也学习思想,不同的是以前不以思想为主,也没有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所以“新”是指宣传民主与科学,猛烈抨击中国的传统封建思想。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这节调研课,引入了学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个班的学生表现得不错,课堂气氛活跃,勇于回答问题,使我的教学设想基本实现。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材料的选取,要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课堂教学就如一个分层递进的登山过程,教材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各种材料,从属于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学习方式,成为登山路上的景观。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材料选取和问题设置时,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课堂导入中对北大校徽校训的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原因,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复述,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具体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三个提倡三个反对”,理论性较强,学生表达清楚比较难。我一方面提示些结论性的语言,如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重视引导学生的思维,如“宣传新文学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问题,逐步解开了这个难题。这里我并没有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因为对于高一学生而言,理论性较强的思考引导着来理解更为有效。

课堂教学结束了,编写教学案例是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文本化的处理。在这个教学案例的撰写中,我还参考了木垒一中历史教师的听课笔记,力求维持课堂活动的原貌,以使读者尽可能对此课堂教学展开批评,给出建议,从而推进历史课堂教学的进步。

云南师范大学校徽 第5篇

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诞生于1938年(戊寅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据学校官发网11月信息显示,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总面积3030亩,建筑面积1089331平方米,有呈贡主校区和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2个校区。学校下设19个二级学院,2个独立学院,1个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和1个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及1个和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云南省监察厅共建的云南纪检监察学院,开设86个本科专业;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截止年6月,有本科生26208人;研究生3685人,其中博士83人;留学生842人,其中本科留学生465人,硕士留学生132人,博士3人,非学历留学生242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人数16124人。

历史沿革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云南师范大学诞生于1938年,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1946年,组成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

昆明师范学院时期

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更名昆明师范学院。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

1953年,昆明师范学院(物理、历史、地理、教育等专业部分)并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

1954年,昆明师范学院(矿物地质专业)参与合并组建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

1959年,昆明师范学院(艺术系科)改建为云南艺术学院。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部分)并入云南大学。

1965年,昆明师范学院(生物专业部分)并入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校徽 第6篇

辽宁师范大学(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辽师大”, 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一所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始建于1951年9月,初建时为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3年4月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大连师范学院。1960年7月,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辽宁师范大学拥有黄河路、西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100亩,馆藏纸质图书149万余册,下设22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900人,专任教师1161人;有全日制本科生1500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000余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辽宁师范大学由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和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8月,时称旅大师范专科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建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

1953年,东北地区7所师专调整归并为3所时,学校更名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

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于1950年建立,初为旅大市委和中苏友好协会在大连和旅顺办的3个俄文班。

1952年,两地俄文班合并为大连造船俄专。

1953年,大连造船俄专更名为大连工业俄专,后改为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

合并之后

1958年7月,大连师范专科学校与大连外国语专科学校合并,改为大连师范学院。

1960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3年12月,辽宁政府决定将学校更名为辽宁师范大学。

1996年,学校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BA)授予权,成为全国第一批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有权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16个试点单位之一。

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9年,学校获批招收艺术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年,学校获批招收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主持完成及在研科研项目1445项;出版专著926部;发表论文8879篇,其中被SCI收录836篇,被EI、ISTP、SSCI等收录405篇;获授权专利42项;获得各项科研成果奖励558项;签订“四技”合同71项;推出高校新型智库成果13项。 2015年,学校获评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2016年,学校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干细胞神经损伤修复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5]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智能多媒体计算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研平台

据2017年3月学校网站信息显示,学校共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拥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其他类型研究基地;8个省高校创新团队;有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2]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制药

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海洋基因工程药物与天然活性产物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 、植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与分子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光电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心理学重点实验室[37]

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分子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与分子药物研发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重点实验、运动人体科学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生物技术中心

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评定与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筹建)

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辽海历史与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省高校创新团队:生物化学、辽海历史与文化研究 、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生物化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发展模式研究 、粒子物理理论与高能实验数据分析、海洋经济地理 (不完全名单)

市级重点实验室:大连市新材料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不完全名单)

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大连市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中心

其他科研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政务服务研究中心、节能项目研发合作实验室、辽宁(大连)知识产权培训中心、辽宁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动物细胞研究室、工业微生物研究室、自然辩证法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12月,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96703册、电子图书375692册、期刊合订本404222册,拥有CNKI、万方数据、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及多媒体教育资源库、美星外文数字图书、Springer外文期刊数据库、Proquest心理学数据库等多种电子资源。

学术期刊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78年正式创刊。其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自然辩证法以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成果,是国家科技部审核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重庆师范大学校徽 第7篇

,经批准成为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单位高校。

5月,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名单。

9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

月,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

9月,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以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第2号核准公布《重庆师范大学章程》。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释义:

校徽由以下四种元素组成:

1、CNU是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的缩写。

2、山茶花是重庆市花代指学校的地理位置。

3、中心图案为花蕾含苞待放,体现求知、求学、期待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4、中心图案下方为书本,代指知识、学校。[48]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笃学、砺志创新 ”

释义:

“厚德”语出《易经·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意即以德为厚,强调通过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笃学”语见《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意为专心好学。“笃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做学问。

“砺志”意即磨砺意志,砥砺人生。人之于世,必逢各种际遇,只有保持“胜不骄,败不馁”之信念,不断磨练,才能在逆境中奋起,在顺境中笃行,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新”即创新是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必经之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厚重的知识底蕴,锐意进取的态度,专心致志和深邃的洞察力,构成了创新“三要素”。[49]

大学精神

“自强不息、躬行师道 ”

释义:

“自强不息”语出《易经·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自我砥砺,坚持不懈,奋斗不止。

“躬行师道”语出《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朱熹《朱子语类》又云:“道之以德,是躬行其实以为民先。”既强调严格要求自己,三省吾身,检点提炼,也重于践行,以身作则,为楷为模。[49]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8篇

关键词:河北大学校徽,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浪潮。国外的O’Toole, M和Kress, G & van Leeuwen, T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建立了早期的理论模型。随后,Royce, T. 和O’Halloran K. L. 等人也不断丰富其理论基础。国内的语言学家,如李战子、胡壮麟、张德路、朱永生也纷纷对多模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些学者还对漫画、广告、PPT、网页和教科书等的多模态语篇进行了实证研究。然而,对与高校文化相关的校徽的多模态分析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对展现河北大学文化的校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旨在解读其再现、互动和构成意义。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韩礼德 (Halliday M. A. K.)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语言系统有三个元功能 :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不仅能被用于分析各种语言语篇,还能被运用于对视觉图像、声音、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交际手段之中。其中,以Kress, G & van Leeuwen为代表的分析框架开始被广泛运用。

Kress, G & van Leeuwen在其Reading Images:The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中以韩礼德的语言系统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对视觉语言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提出了视觉语法的基本分析框架。依照韩礼德的理论,他们提出了视觉语法的三个意义层面 :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二、河北大学校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河北大学是河北省综合性公立高校之一,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保定市。建校90多年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其校徽更是学校魅力和文化的彰显。

(一)再现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相对应的是再现意义。它在视觉上再现了图像中的人、事、地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叙事再现体现的是变化过程、动作和事件、转换性的空间安排 ;概念再现体现的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参与者通过各自的属性、类别及特征来体现相互间关系。

河北大学校徽是一种概念再现图像。在河北大学校徽图像的意向中,中心部分为中国长城背景,配有篆字“河北大学”,周围是河北大学英文“HEBEI UNIVERSITY”以及建校年份等参与者联系起来构建了河北大学校徽的整体面貌,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万里长城起源于河北山海关,象征着河北和燕赵大地 ;下边的“河”意味着黄河,水象征着人才培养,说明河北大学依托黄河的智慧,是智慧的聚集地 ;长城的图案为“U”型,是“University”的简写,这象征着河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高等学府。

(二)互动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相对应的是互动意义。它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有的态度。接触、社会距离、权势关系和情态是构成互动意义的四个要素。情态是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陈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河北大学校徽为蓝色,高饱和的蓝色代表着成熟、永恒和包容,象征着河北大学办学理念。

(三)构图意义分析

在视觉语法中,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篇功能相对应的是构图意义。它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构成,即各个构图元素组成一个有意义整体的方式。它主要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取景来实现的。本文主要分析其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各元素在图像中放置的位置来体现的。左边已知信息,右边新信息 ; 中间核心信息,边缘信息起到辅助核心信息的作用 ; 上方代表理想信息,下方代表真实信息。在河北大学校徽中,中间的核心部分是万里长城和篆字“河北大学”。边缘信息,如建校年份和学校英文名称,都对中间的核心信息进行了辅助。上方的长城代表理想信息,下方的黄河代表真实信息。

三、结束语

北京大学校徽的诞生 第9篇

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虽被刘半农戏称作“哭脸校徽”,但校徽图样交蔡元培后即得到了充分肯定,并未加任何修改就被决定采用了。

其时还处于蛰伏期的鲁迅是抱着对北京大学的热切期望为北大设计校徽的。该校徽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瓦当造型。“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像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纯由3个“人”字组成的图案,给人以北京大学“以人为本、肩负着开启民智重任”的整体印象。再看“北大”两个字又形似一副脊梁骨,象征北大人应成为中华民族民主与进步的脊梁。从3个人的上下叠加,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大科学家牛顿的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整个徽章用中国传统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笔画均匀合理,排列整齐划一,线条流畅,结构紧凑,简洁明快,蕴涵丰富,透出一种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这样一枚北大校徽,我们还可视作“五四”前夜先他人而觉醒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张扬人的个性与尊严、肯定人的价值与创造精神的充分体现。它以简洁有力、大气磅礴的形式诠释了北京大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堪称现代标识史的一枚经典作品。

华中农业大学校徽 第10篇

华中农业大学(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入选“863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脚,其办学源头溯源于18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学校前身华中农学院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以及原中山大学、原南昌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在1952年组建而成,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截止4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206人,其中本科生18625人,研究生6581人。

历史沿革

湖北农务学堂

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上书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扩建为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

19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办学时代结束。

19,湖北省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学校迁回武昌宝积庵。

华中农学院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原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当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首批研究生,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取得新的进展。

1957年,华中农学院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20世纪60年代,首次招收外国留学生。

华中农业大学

1985年,正式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

,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

,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校园文化

校训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语出自20世纪40年代的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具有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原创者是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朱再庵。

“勤读”即勤奋学习钻研,“力耕”即努力开拓实践。“勤读力耕”是对学风的倡导,对学问的指引,也是对“知”与“行”辩证关系和成长成才规律的揭示。该校一贯倡导学风建设,勉励学生勤奋刻苦,用心于学,掌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知识本领。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改造世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就人才培养规律而言,“勤读”是“知”,是条件,也是过程;“力耕”是“行”,是途经,也是目的。只有勤奋学习钻研、努力开拓实践,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己达人”语出自《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是指加强自我修养,自强自立,使自己品德高尚、事业有成;“达人”是指要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使大家共同发展和进步。“立己达人”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是崇高的人生境界,也是庄严的社会责任。只有做到“立己达人”,才能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立己达人”是对人格的期望,对责任的要求,也是对自我与他人、个人成才与回报社会相互关系的辩证阐述。

校徽

该校徽采用圆形造型,主体部分以楚国“编钟”和传统农具“耒耜”为基础,在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和篆刻技法,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体现了该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以农科为优势的办学特色。

一、图案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乐器和礼器,产于楚地,是地位的体现,亦是楚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精神文明。最著名的编钟是享誉世界的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校徽主体设计采用编钟的抽象图形,暗示我校位于湖北,在我国高等农

业教育格局中举足轻重,在全国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耒耜是楚地古代农具,相传由神农氏发明,是技术生产力的象征,代表着物质文明。校徽主体设计采用耒耜的抽象图形,与我校所在地和学科优势相符。在行为层面,耒耜代表劳动和创造;在精神层面则代表着勤奋和务实。

编钟与耒耜共同形成了“打谷图”,演绎出两个手拉手合力打谷的抽象人形。打谷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喻指丰收。手拉手合力打谷则寓意我校师生团结奋进、教学相长、教学科研互促共进,不断取得累累硕果。

校徽主体图案寓意着该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象征着我校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传统和校风。

二、文字

主体部分图案由华中农业大学的英文缩写大写字母(HAU)变形组合而成,其下方为建校年份“1898”。在线条处理上吸收中国传统纹样特点,采用抽象的流线型叶片形状,使之更具生机和活力。在外围处理上,采用单环形式。上部为手书体“华中农业大学”,下部为英文校名“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色彩

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单色设计,标准色为深绿色,象征华中农业大学蓬勃的发展生机、鲜明的农科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与我校“绿色校园”的特点相吻合。此外,为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要,提供了棕、土黄、红、蓝、灰、浅绿、橙等7种备用色和黑色墨稿。

校徽设计者为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刘涛、王娟。

校歌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立农学院(我校前身之一)西迁鄂西山区,全体师生筚路蓝缕,坚持办学。时任教务长的包望敏教授曾在《论“耕读”与“新农”》一文中写道:“湖北省立农学院创立于烽烟遍地,万方多难之日,集海内农学者及三楚青年一堂,朝夕孜孜,耕读不辍,以革新农业为己任,其坚苦卓绝之精神与乎兴农建国之宏愿均有足多者。”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武汉,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

歌词:

挹江流浩浩荡荡,

挟沃野郁郁苍苍。

萃俊秀于三楚,

聚硕彦于一堂。

勤读力耕肩重任,

立己达人图自强。

雍雍穆穆,

跻跻跄跄。

宏农学,

扬国光,

日新永无疆。

作者简介:

朱再庵,湖北省立农学院国文教授,知名学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抗日战争时期在恩施创办并主编文学月刊《晓月》,有较大影响。

喻宜萱,著名声乐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音乐,是我国美声唱法和声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的首唱者。她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首任系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20世纪40年代担任湖北省立农学院音乐指导。解放后,喻宜萱出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声乐教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如今年事已高,深居简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她的《康定情歌》唱遍了世界,却极少有人知道这首传世经典与湖北省立农学院的特殊联系;而那首《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更是没有几人能够记得。

校庆

110周年校庆时间:10月2日

110周年校庆主题:花开一百一十季,情传无限山水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农业大学园艺设计本科生个人简历模板

2.农业大学毕业生英文简历范文

3.农业大学毕业生简历模板下载

4.中国农业大学校徽图

5.南京农业大学校徽设计

6.农业大学学生求职简历表格

7.南京农业大学校徽

8.华南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9.南京农业大学简历封面

吉林师范大学校徽 第11篇

吉林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时名四平师范专科学校,1973年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 1962年至1966年吉林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四平师范专科学校。20学校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据2月学校网站显示,吉林师范大学建有四平、长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有22个学院,2个教学部,30个研究所,181个实验室;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4.5亿元;图书馆藏书236.6万册;有全日制本科生16970人,研究生2362人,留学生234人,专科生1491人;有教职工1549人,其中教师1279人。

历史沿革

吉林师范大学建于1958年9月15日,当时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全校仅有教职员工29人,学生285人,分中文、数理、地生、政史四个专业。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舍,就借用四平一中西楼(学生宿舍)的二楼作校舍开始了自己的办学之路。

1960年,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首批四年制本科生129人。同年9月,校舍从四平一中西楼的二楼迁到新校址(原四平专署办公用房),结束了借地办学的历史。10月,四平师范学校从公主岭迁回四平并入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070人,教职员工达到184人。

1962年至1966年,吉林政府先后将通化师专、白城师专、吉林师专并入四平师专,校名为四平师范专科学校。

1966年,学生总数达到1228人,教职员工总数达到393人,占地面积达到1500亩,分东西两校办学。

1973年,经上级批准,四平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

1979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4年,学院设立外事机构,扩大学院对外交流。国际上,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985年,学校各系全部迁入西校,结束了长达的东西两校办学的格局。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四平师范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年3月21日,经教育部批准,四平师范学院更名为吉林师范大学。

12月1日,学校被政府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

吉林师范大学校徽 第12篇

词:孙伟志

曲:徐沛东

松江辽水源远流长,莘莘学子沐浴朝阳。青春在这里飞翔,理想在这里起航。我们挽起气色阳光,奔向知识的海洋。好学近知惟实创新,力行近仁团结向上。我们是人民园丁,我们是祖国栋梁!白山黑土雄浑坦荡,灿灿桃李播撒芬芳。青春在这里闪光,理想在这里高昂。我们采集百花芳香,回报智慧的土壤。好学近知为人师表,力行近仁志在四方。我们是时代骄子,我们是祖国栋梁。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13篇

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话语不再以单模态的文本形式体现表意, 更多的是以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多种模态出现来生成意义等。这种多模态话语使得人们之间的交际趋于多模态化和多媒体化的特点, 并改变着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而传统的只分析语言和以语言分析为核心的单模态分析方法, 因其难以全面系统地解释意义的产生与交际, 局限性日渐突显。因此, 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出现, 为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极大地丰富了话语分析的研究手段。

近20多年来, 语言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重心转移到图像、声音、动作等多模态的交际手段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Kress&van Leeuwen所构建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 不仅可以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交换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而且可以看到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本文将以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 对2013年新启用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这一集图像、文字和颜色于一体的多模态话语文本进行社会符号学分析, 尝试性地研究图像和语言等多种符号模态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各符号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成意义的手段, 从而说明多模态解读对正确理解多模态话语含义和意义构建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1. 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 (如声音、文字、形象等) 来传递信息的语篇。李战子认为, 多模态指的是除文本以外, 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 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胡壮麟指出, 多模态话语就是由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所构成的话语。朱永生还提到了识别多模态话语的两个标准:一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的多少, 即视、听、嗅、触、味“五个模态”;二是看涉及符号系统的多少。

Kress&van Leeuwen认为, 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 各种交际模态在信息意义表征上日渐一致, 因此, 具有多技能的人应可同时进行和完成不同的交际形式, 即具有良好的多模态识读能力。

2.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并活跃于西方的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它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 是一种为融合多种交际模态 (如声音、文字、图像等) 的语篇组织传递信息, 实现语篇元功能等多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其主要的分析方法是Halliday功能语言学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 尝试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研究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的一些符号资源 (如面部表情、手势、图像、音乐等) 的研究上, 以克服传统上只注重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与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关系的局限性。多模态话语分析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多种模式和方法, 也为语篇中各种意义资源的整合和其各项社会功能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意义。

3. 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

语言是社会符号, 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 因此, 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 还应注重声音、颜色、图像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系统功能语言学除了对各种语言语篇的分析外, 还被应用到如视觉图像、声音、建筑设计、电子媒体和电影等语言以外的符号资源和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

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为参照, 把图像也当成社会符号的前提下, Kress&van Leeuwen构建了由再现、互动和构成三大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图像分析的语法框架。其中再现功能对应于概念功能, 包括叙事的再现和概念的再现, 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为过程、反应过程以及言语和心理过程三类, 概念的再现则相当于功能语法中所描述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互动功能对应于人际功能, 涉及距离、接触、视点三要素和情态, 三要素能够共同作用, 创造出观看者和再现内容之间的复杂、微妙的关系, 而情态在图像中的资源十分丰富, 也是实现互动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功能则对应于语篇功能, 从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项资源进行分析,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 取景指的是有无取景手段, 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总之, Kress&van Leeuwen认为和语言一样, 所谓的模态 (视觉的、姿态的、动作的) 是在社会使用过程中形成社会资源的模态, 所以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

三湖南中医药大学新校徽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认为所有语篇总是多模态的, 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是一套多目的的工具, 包括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2013年新启用的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集图像、文字和颜色于一体, 是一个多模态文本, 可进行社会符号学分析。

1. 校徽释义

校徽外环为圆形图案, 融入全球化概念, 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标准中英文校名全称, 意在将中医药事业发展至全世界, 外环上嵌入120个齿轮, 既象征学校辉煌的历史进程和传承, 也代表中国120急救电话, 内环图案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标志性校门为设计主体, 与书籍式底托相互衔接, 简易通俗的表明教书育人的中医行业和学校属性, 书本中间为一“中”字, 由银针和书法阴阳组成, 体现中医药大学的专业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积淀, 学校名称标准字体采用毛泽东书法, 更加体现学校的湖南特色和中医药领域的权威。校徽整体采用标准紫檀色, 既传承中医中药基因, 也代表中医药的发展、永恒, 象征着湖南中医药大学热情洋溢的精神和活泼盎然的生机。

2. 校徽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图像由意象和文字组成。因此, 可尝试从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图像再现意义、图像互动意义和图像构成意义三个角度对该图像进行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看该多模态图像语篇中的文字、图像以及颜色等各种符号模态如何结合并构建再现、互动和构成意义的。

第一, 图像的再现意义。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模态, 能再现自身符号系统以外的实体和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Kress&van Leeuwen对应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提出的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他们在解释图像的再现意义时把图像区分为叙事的和概念两大类。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三类, 表达的是展开的动作, 事件、变化的过程和瞬间的空间安排。概念的再现是图像的类别、结构和意义, 表达一种概括的、稳定的和没有时间限制的精华, 可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实际上是一种概念图像, 下面看它是如何体现各种概念过程的。

李战子认为, 概念性图像的再现意义的分类过程通过分类关系将参与者联系起来, 至少有一组参与者将对另一参与者扮演“从属”的角色, 其中一个关键的视觉特点就是从属者之间的等同在视觉上是通过对称的构图实现的。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图像的意象中, 标准中英文校名全称左右对称, 中间校门、书本和“中”字字符两相对等, 而整个校徽是由三个外粗内细的标准圆环构成, 这些参与者联系起来共同体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的整体面貌。

在分析过程中参与者具有部分—整体的结构, 参与者之一是承载者, 即总体, 参与者之二是任何数量的所拥有的特征, 即部分。在图像中, 部分和整体并不总是配以同样的凸显度。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中, 承载者即湖南中医药大学, 是总体, 中英文校名全称摆在凸显位置, 是观看者关注的焦点;而参与者之二, 部分, 即校门建筑、书籍式底托、“中”字字符等, 同时这些部分由大学中英文名称环绕, 最外围又由三圆环包围, 这样就突出了中医药大学的组成结构和整体框架, 更清晰地展示了中医药大学的学术氛围。

象征过程是关于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可以有两个参与者——其中一个的意味或身份在关系中已经确认, 即承载者;另一个参与者表示意义或身份, 即象征性属性。也可以只有一个参与者, 即承载者。前一种叫做象征属性, 后一种叫做象征暗示。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中, 标志性校门、“中”字字符、书籍式底托以及三圆环的外观结构都形成了一种象征:校门和书本外观结合, 隐含行动过程的动作者, 象征着中医药大学教书育人的中医行业和学校属性;“中”字字符由银针和书法阴阳组成, 是一个象征过程中的承载者, 象征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业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积淀, 外环的齿轮象征着中医药大学辉煌的历史进程与学术传承。

第二, 图像的互动意义。在多模态话语中, 与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相对应的是互动意义。韩礼德认为“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 (包括人) 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图像互动意义时, 有四个要素: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 本文重点分析图像的情态要素。

情态要素是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某种图面表达手段 (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 使用的程度, 指我们关注的世界所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图像的情态以感官的编码倾向为出发点, 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Kress&van Leeuwen从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义量值的高低。情态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尺度, 把这尺度和“感官编码倾向”相互联系, 强调的是感官的愉悦 (或不愉悦) 。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采用标准的紫檀色, 其属于高饱和度色彩, 代表着稳重、踏实、可依赖和永恒, 有利于体现中医中药基因的传承, 也代表中医药发展的稳重、踏实和永恒, 给观看者一种安定、可靠的情感含义, 产生对大学专业建设、教书育人、学科发展和职业前景的好感及安全感, 具有高感官情态。

第三, 图像的构成意义。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即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构图意义包含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三种资源。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特定的元素因其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信息值, 或“理想的”, 或“真实的”。“理想的”指它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实质, 因此它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真实的”指更特定的信息, 如细节等, 或者说更实际的信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校徽中英文名称分别在图像空间的上下位置, 说明了中文名称是概括性的实质, 是信息的最显著的部分, 是“理想的”, 而英文名称是更特定或更实际的信息, 是“真实的”, 意味着在湖南中医药大学就读能实现学子人生的理想, 继而实际地将中医药发展推向全世界, 给全球人类带来希望。然而中医药大学的中英文名称相对于图像中间的其他元素又是边缘的, 这也反映了边缘的概括性名称包括了中间的细节 (校门、书本、“中”字字符) , 如此布局也体现了中医药大学各事物之间和谐融合的意境。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 可通过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 (或色彩) 、鲜明度的不同等来实现, 同时还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中医药大学校徽中, “湖南中医药大学”七个字是采用标准字体毛泽东书法, 字体是繁写体粗体, 一方面彰显学校的湖南特色和中医药领域的权威, 另一方面是突出体现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的传统性与独到性, 同时英文名字全部由大写字母拼写, 字体采用Times粗体, 代表着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校名使用的规范性。粗体齿轮外环和常规细线双圆环形成环环相扣的整体构图, 增强了校徽的层次感, 蕴含着中医特色的书本托起大学的标志性校门也表现出充分的立体感, 吸引着观看者的注意力。总而言之, 校徽内聚性、外拓性、向下放射性凝聚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提倡的“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和治学理念。

四结束语

本文以视觉图像分析语法框架为理论依据,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湖南中医药大学校徽的再现、互动和构成意义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进而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于分析图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Geelong, 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2]Halliday, M.A.K.LanguageasSocialSemiotic:A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Arnold, 1978

[3]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 l994:256

[4]Kress, G.&vanLeewen, T.ReadingImages:The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 1996:183;2006:59、117、148、149

[5]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 2001:2、59

[6]O’Toole, 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7]Martinee, R.Cohesion in Action[J].Semiotica, 1998 (1/2) :161~180

[8]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3) :3~12

[9]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0]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1~8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 第14篇

关键词:图案意象pattern image;校徽school badge;视觉传达visual communication

0 前言

本研究旨在脱离名校传统名称给大众带来的固有主观印象,仅从最客观的视觉感受来评判这些学校的标识——校徽,能否与这些学校的名字所给人带来的信息匹配。所以本研究以国内39所“985工程”院校的现用校徽作为实验样本,并且邀请台湾亚洲大学的50位师生对这些校徽的视觉图案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这个实验研究,希望能给国内院校在学校形象设计上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目的

第一,探讨在脱离主观印象的情况下,传统名校的校徽所传递的视觉信息。

第二,通过比较39所院校校徽,以作为其他院校在学校形象设计上之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语义分析法,进行39所院校徽视觉效果极其图案意象探讨,研究设计与进行分析方法如下:

2.1 实验方法

以语义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探讨39所院校校徽的视觉印象。

概念(concept)——39所院校校徽。

量尺(scale)——设计10组七点量尺之评量用表,分别为:传统/现代、科技/文化、西方/东方、华丽/朴素、活泼/稳重、个性/大众、美观/简陋、精致/粗糙、简洁/复杂、好感/反感。

2.2 受测者

采用判断抽样(judgment sampling),以台湾亚洲大学50名台湾籍学生为受测样本。

3 研究结果

图案视觉意象:

3.1 尺度值与标准差

计算出全体受测者对每个校徽的各个量尺的平均值(M尺度值),由尺度值可以看出每个校徽在语义量尺上的偏向。

3.2 语义折线图(SD Profile)

将尺度值在量尺上作直线连接,则每个校徽可以得到一个折线形状图,即为语义折线图(SD Profile)如图1所示。

3.3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

研究发现影响受测者对10组量尺(变项)的反应,是由以下的三个共同因素所造成的:

第一因素:现代/传统,科技/文化,西方/东方,个性/大众,活泼/稳重。5组量尺,命名为“现代感因素”。

第二因素:美观/丑陋,好感/反感,精致/粗糙。3组量尺,命名为“美观感因素”。

第三因素:简洁/复杂,华丽/朴素。2组量尺,命名为“华丽感因素”。

上述三个因素所能解释的变异量为总变异量的87.292%,其中以“现代感因素”所占的40.989%为最高,可知在校徽图案视觉意象中受“现代感因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美观感因素”的29.379%,而“华丽感因素”所占的比例最低,为16.924%。

3.4 因子得点和语义空间类型

本研究的39个校徽样本,共被分成八种类型。其中只有17所院校的校徽被归为“美观、好感”的,占43.6%,其他56.4%的校徽被归为“丑陋、反感”的。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得到以下的结论:

(1)由因子得点来推论,受测者较能接受其校徽图案(兼具现代、美观、华丽)的院校为:08南京大学、20哈尔滨工业大学、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6中国农业大学、31北京理工大学、32重庆大学。

(2)由结论(1)可以看出:接受度最高的六个校徽中,1)08南京大学和26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徽是不规则的形状,类似盾牌形状。而在所有“985工程”的39所院校中,只有这两个院校的校徽采用该形状。2)6个校徽中,20哈尔滨工业大学,26中国农业大学,32重庆大学都有齿轮元素与不规则图形结合的现象。3)其中有5个校徽的主要构成元素是动植物,可以发现,区别于其他校徽的抽象图案,这5个校徽的动植物造型都高度写实。例如,麦穗,松树,鸽子。通过上述结论给出的建议:

第一,各院校的校徽造型可以突破传统的圆形模式,向不规则的图形发展。第二,可以适当减少校徽中的内容,这样更容易记住和分辨校徽的内容。第三,如果有需要,可以使用具象的动植物元素,避免太抽象难以辨识。

本研究虽然得到上述结论,但亦有诸多不足之处,列举如下:

第一,本次研究的量尺为10组,各组量尺选用的两个对立形容词不够严谨,使得数据输出之后各個因素的分类没有明显被区分,语义相近。第二,本次参与实验的受测者虽为台湾籍学生,但还是东方文化的受教者,后续可以邀请与中国文化差异更大地区的人员受测,相信这样的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字下一篇:技术指导小组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