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扫墓作文范文

2024-07-25

去扫墓作文范文(精选13篇)

去扫墓作文 第1篇

早晨,喂饱肚子后,我们就去与其他两家会合,然后出发前往目的地。

去山上,要经过一条陡峭的山路,山路上铺满了枯黄的落叶,轻轻一踩,会发出“吱吱”的清脆响声,旁边,栽着一排像绿色长廊似的轻松翠柏,风一吹,好像一片翻腾起伏的绿云。我手里拿着扫把,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哎呀!”我重重地摔了跤。趁他们落在后面,我继续向上爬。

来到祖父祖母的墓前,妈妈摆上供品,烧香,撒米,锄草,还在墓碑上放了一丛绿油油的草,显得更加生机盎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人们用黄纸在地上搭了个“纸城堡”,将其中一张卷成烟卷状,点起火,放进“房间”里。不一会儿,就烧起了滚滚浓烟。我们受不了这刺鼻的味道,忙退到一边。我发现,一边的阳光明媚,一边却“云雾迷蒙。”周围“狼烟四起”,像在空中腾云驾雾。

我们来到“纸城堡”前,跪在草堆上,对着墓碑拜上三拜。我怕脏,所以手只是轻触土地,谁知脚没站稳,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结果落下了笑柄。

该放鞭炮了。哥哥将鞭炮挂在树枝上,举着香,站远点了,才准备点燃。可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双珠阿姨打趣说:“平时很胆大,怎么到了这儿,胆这么小!”爸爸还故意大叫,吓唬哥哥,结果哥哥一个机灵,伸手点着了,人却忘记走开,吓得哥哥像受惊的小鹿似的,蹦蹦跳跳地跑开了。我们笑得更厉害了。

冬至二重奏,Putacross!

落幕!

去扫墓作文 第2篇

我们坐车来到了一座山的山脚下。下车后,我抬头一看,哇,好多的石阶,顶上还有一座大房子,上面写着:韦岗革命烈士陈列馆。我们经过了陈列馆,继续往上爬,就看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它是一座灰色的石碑,正面有几个大字:韦岗革命烈士纪念碑。它的顶部设计成一把步枪的样子。

爸爸看见一面石墙上写着很多字,他认真地读了起来,是关于一场战斗的。妈妈说,当年,就是在这里,爆发了那场战斗。站在纪念碑前,听妈妈说着,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打仗的情形,为了保卫祖国,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非常敬佩他们,于是,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了我亲手做的小白花。我想对他们说:“你们安息吧!我们会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

作文教学亟待去伪寻真 第3篇

一、去虚情假意, 寻真实自我。

课堂上这样的现象也不难见的, 一旦要求写作文许多学生总是去找作文选, 看看有没有相似的文章, 这本没有再翻那本, 试图发现“新大陆”, 试图套用现存模式, 于是, 思维模式化, 写法模式化, 内容虚假化, 就成了作文丝毫也不奇怪的正常现象。这样, 五湖四海的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有着惊人的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深刻的社会嬗变中缺失了理性和个性。本来青少年的思想应该最活跃, 视界应该最澄明, 生命意识应该最鲜活。然而, 我们的作文教学却培养了大批思维相似, 无个性差异、无创新意识的“克隆人”。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

1、误解“主体性”。

以学生为主体,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时尚话语。我们强调教学的主体性, 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有多少, 教师大张旗鼓宣称的主体性恐怕只是教学的一种点缀或时髦。主体性的基本特征是独立的、积极的、自主的、自由的、创造的。不少老师仅仅理解为一般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谓的主动、积极即表现为课堂上的活跃。课堂上这样的情形是我们屡见不鲜的:有的学生在说, 有的学生没听;有的抢着说, 而不顾他人话没说完;讨论半天也没有结果, 连对方说什么也没听着, 教师为了按时完成课时计划和教学任务, 急于呈现写在教案上现成结论, 就这样草草“鸣锣收兵”。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 高高兴兴搞形式”, 并以为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长此以往, 期望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其实这是无效的“放羊式”教学, 是对主体性的最大误解, 不但不能助长反而在摧残和泯灭学生的个性思维。

2、误解“思想健康”。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着力强调“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对写好作文的重要作用, 把它们作为作文训练的“两个致力的目标”。高考《考试说明》中作文部分中有“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的“基础等级”要求。这项要求符合我们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的目的。但高考并不是一项超越考生的思想实际和写作实际的很高的要求, 并不是要把作文的思想感情升华到很高的高度, 更不应把它宽泛化或神圣化, 好像有思想上的要求, 就必须把作品的主题步步深化, 调子拔得很高, 这实在是对“思想健康”要求的误解。

比如, 中学生的恋爱题材作文, 许多老师常常定评为立意不高, 思想不健康, 甚至, 不少老师把此类作文列为考试作文的禁区, 告诫学生不要在考场上去写这类作文。其实, 中学生的“爱情作文”, 是他们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是真正的心灵之作, 只要态度积极, 文笔优美, 真挚感人, 思想内容就应该是健康的, 老师就应该给予正确的认定和评价。新课标改后的中学语文教材不也设置了爱情单元吗?目的就是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的目标。如果把学生的一切“爱情作文”视为洪水猛兽, 不分青红皂白就给予封杀, 只能与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渐行渐远, 与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南辕北辙。

再有, 关于社会腐败、丑恶现象题材的, 历来被视为危险的“雷区”, 这种题材的作文往往得了低分甚至是零分, 在备受社会关注的高考作文评判中不乏其例。这类文章, 不仅检验着中学生对腐败丑恶问题的认知程度, 也反映了中学生对社会传统道德的挑战, 同时, 还在考验我们的老师对社会问题的道德审美,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折射着社会文明的进退。我们认为只要学生作文所表达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庸俗的、片面的, 感情不是虚假的、苍白的、颓废的, 即便是暴露腐败丑恶, 就都应视为思想健康。过分的强调“思想健康”或对“思想健康”的误解是学生作文有个性、有新意的一大“杀手”。

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假话连篇。在高考作文中, 也出现了不少胡编乱造、感情虚假、缺乏生活逻辑的文章。某年某省在一个阅卷组评阅的同一袋作文里, 就发现有将近一半的考生写自己如何在父母双亡或父母离异或自己伤残的境况下苦战奋斗。在父母“被双亡”、“被离婚”, 自己“被伤残”的背后, 有的是本身生活的贫乏而煞费苦心的杜撰, 有的是为了赢得阅卷老师的同情而获得高分。

从自我到文章, 是一个艺术化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思维创作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做到思想、见解的新颖独特, 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生活中可以入文的稍纵即逝的信息, 写出“人人心中有, 人人笔下无”的文章, 将自己善于发现、敏于感受、长于抒写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努力消除作文中的虚情假意, 力求有真实自我的立意情怀。

二、去“模拟生活”, 寻真实体验。

写作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 生活是写作的前提, 没有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试教育下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成了一种“奢侈”或遥不可及的理想, 而作文教学的改革又强烈地呼唤回归生活。在两难的尴尬处境下, “模拟生活”作文便“应运而生”了。

“模拟生活”作文分为两大类。

1、活动式模拟, 即开展一些社会活动来体验生活的方式来作文。

比如, 学校组织春游, 语文老师就叫学生写一篇游记;带领学生参观一家企业, 就要求学生写一篇参观企业的体会作文或关于企业改革的调查报告。诸如此类的先活动后作文的模拟生活做法, 它不是真正的体验生活。暴露出的问题是很多的。第一, 它受活动时间的制约, 不可能深入实际, 体验不到生活实质和生活细节, 只能走马观花, 流于形式。第二, 活动安排的随意性很大, 某个时间节点的生活, 不可能是真正的生活。第三, 这种统一的活动, 不可能顾及所有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等等。生活是需要长久的体验与积淀的, “活动式模拟”是短暂而肤浅的“伪”生活。

2、成熟化模拟, 即成人化的腔调作文。

相当一部分同学写出来的文章成人腔比较严重, 缺乏青少年特有的情趣。这些文章内容空洞, 语言干瘪, 千人一面, 千句一腔, 千篇一律。比如, 有一位同学在《发生在食堂的一件事》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张千同学吃饭时不慎将饭米粒都掉在地上, 看到这里, 王鑫同学气愤极了, 说:“浪费粮食是极大的犯罪,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古人不是说过‘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吗?快把这些米粒捡起来吃掉它!’”显然, 这不像学生所说的话, 吐露的也不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文贵以真。学生有学生的视角, 学生有学生的思维方法, 学生的语言习惯跟成人也不一样。用自己的嘴巴去说别人的话, 总让人感到别扭、不自然。所以十分重要的, 是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 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不生搬硬套成人话, 要吐真言、抒真情, 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 真实可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模拟生活”作文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积累素养, 形成能力, 提升思维品质和高尚人品, 仅仅是学生作文的一针兴奋剂, 这样的作文教学和作文训练不可能与生活紧密联系, 反而恰恰是脱离了真正的生活。

作文应是生活的写照。生活处处都有, 我们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一般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有见地的老师还要求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感受、同化、变异和加工, 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在文章中自然流淌自己的情感潮水。诚如莫言所说“文章是流出来的”。

三、去随意操作, 寻科学路径。

当今教坛的作文教学可谓是乱象丛生,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教师把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放在阅读教学上, 作为重要部分的作文已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了。仔细想来, 也不能过多地责怪我们的语文老师。因为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高中新课标实验本每学期要完成两册书的教学任务, 按每周五节课计算, 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差不多没有多少空余时间了, 作文自然被挤到边缘, 出现了教学的种种随意性。

1、作文命题的随意性。

是写命题作文、写话题作文, 还是写 (新) 材料作文, 选定形式后具体写什么题目, 出现了更大的随意性。不少题目缺乏新意, 难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更谈不上触动心灵调动情感;不少题目大而空, 过分强调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感, 没给学生留下驰骋想像纵情挥洒的空间。这样的陈旧题目、代学生“立言”的题目, 明显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尽管新课标实验课本有一些作文好题可供教师命题参考, 但不少题目也具有上述特点。

2、作文篇数的随意性。

因为每个学期作文要做几篇没有定论,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 有的要求5篇, 有的要求6篇, 有的要求8篇, 还有的要求每周1篇, 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要求, 随语文老师的便, 这样, 同一所学校学生做作文的篇数不一样, 甚至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作文的篇数也不一样, 不少老师总是一时觉得好像很长时间没写作文了, 才想起来偶一为之。乍一看, 不同的量是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的, 其实不然, 只是教师的随意操作, 甚至教师本人在开学初也没有计划写作的数量。这种凭经验凭感觉甚至凭一时兴起作出的每学期作文数量的标准, 是缺乏科学的根据的, 真正的科学标准应该是从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和阅读学生能支配的总时间、作文批改时间、写作规律、写作心理等等方面的综合考量。“真正的量化不是为不同的对象硬性作出统一的规定, 而是借助数学方法来探求事物内部的各种关系。” (章熊:《语文教学沉思录》)

3、作文指导的随意性。

作文布置后, 有的教师只从审题方面稍对学生提醒, 有的只从文体方面稍作提示, 有的只从书写和字数方面作一点要求, 有的甚至不做任何要求和任何指导即让学生作文。教师没有从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安排写作指导, 没有自觉运用心理规律 (或联想规律) 、认识规律来指导学生作文, 更遑论运用头脑风暴法 (又称智力激励法) 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了。

4、作文评改的随意性。

不少教师还在固守传统全批全改, 改评“一言堂”;有些教师抽起部分批改, 从中发现共同问题进行评讲;有的教师在探讨学生互改互评, 小组合作批改, 或学生批改教师抽看学生的批改再作评改, 凡此种种。实践证明, 教师全批全改的传统做法, 费时费力, 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说:“修改文章不是雕虫小技, 其实就是修改思想, 要它想得更正确, 更完美。想对了, 写对了, 才可以一字不易。”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什么样的批改方法更有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师生同批同改, 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 让教师真正成为主导, 师生间能架起沟通、融合的桥梁, 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并且让学生创造性的提问、思考、修改,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育。

作文教学显露出来的种种乱象, 其根本原因是中学作文教学还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和训练体系, 先锋老师探索出的的一些有效做法在语文教育界还没有形成共识, 推广起来更是举步维艰。尽管作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一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必须亟待努力去“伪”寻“真”, 否则, 所有的辛苦将会劳而无功。

摘要:作文教学的现状是高耗低效, 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寻找到教学的本真。要力戒虚情假意、“模拟生活”和随意操作, 寻找到真实自我、真实体验和科学路径,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才能事半功倍。

清明,我们扫墓去 第4篇

小cool龙:扫墓?

精灵豆:笨龙,瞧你那记性!4月4日清明节,我们不是说好了去烈士陵园扫墓的吗?

小Cool龙:对对,想起来了,那一天还放假呢!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最早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节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清明节便成为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习俗

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

小cool龙: 乐乐姐姐,你说我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他们真能收到吗?

乐乐姐姐:呵呵,没想到你这脑瓜子还真有些迷信呀!烧纸钱那是旧的习俗,现在,为了环保。也为了破除迷信,人们都利用鲜花,或是栽种树木等新方式来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

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植树

清明前后很适合树苗生长,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流传已久。人们在放风筝时,牵线奔跑,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还能强身健体呢。

乐乐姐姐:除此之外,清明还有蹴鞠(cuju旧指踢球)、打马球、插柳、斗鸡、荡秋千、拔河等传统活动。

小cool龙:哇噻,这么丰富的活动內容,清明节,你快些到来吧!

小链接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即将登位为国君时,因为国内王位纷争,被迫长期逃亡。在重耳饥饿难耐之时,家臣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成汤,以解重耳之饥,令他十分感动。

19年后,重耳归国即位,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做了国君以后,晋文公对跟随自己在外流亡的人进行赏赐提拔,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请赏,而是悄悄回到家乡,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执意不肯。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晋文公封绵山为介山,让人民和他一起忏悔,并从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开始,禁止用火三天,人们只好吃冷食喝冷水,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去扫墓作文 第5篇

刚来到外婆家,外婆他们就要出发了,并且是步行的,我有些纳闷了。步行,那得走多少路啊?

走了一会儿,我们走进了一个小巷子,巷子底有条河,该不会是乘船去吧?

我猜得果然没错,是乘船去。我很害怕,我从没坐过船。看到停在水面上的小水泥船摇摇晃晃的,看上去很不安全,我更加害怕了。但是,大家都陆续地上了船,每个人都好好的,我还有什么办法呢?我伸出一只脚,慢慢探出,轻轻踏在船头上,身体重心,仍稳定在脚踏实地的那一只脚上,生怕船猛烈地一抖,把我抖下去。大家都过来帮忙,扶着我来到船尾坐下,让我稳稳地坐下,我这才安下心来。

我发现这条船的船头和船尾是由一块木板连接起来的,船舱中有三个大格子可以坐人,但底下有水,只能坐在一条横梁上。船慢慢动起来了,是外公在摇船。外公熟练地摇着船,带着一船人慢慢前行。没过多久,我开始适应了,感觉坐船并不可怕,反而觉得舒服。抬眼看两岸,青山绿水,旁边有金黄的油菜花和很多整齐的柏树。油菜花和柏树,我看到过很多,但坐在船里,还是第一次看到。你看,油菜花和柏树全部倒映在水中,这样,岸上的跟水里的相映成趣呢!更加奇妙的是,我们的船儿,在水上的“油菜花”和“柏树丛中”穿行,一会搅乱了一水的美丽,一会又将这些美丽归还给小河。河岸上的野花野草也特别茂盛,像是给小河戴上了花环,真是太美了。外公还带我们逛了一大圈水域,那边的河无比的宽敞,让我觉得心也有那么宽了。

到了墓地,我都不想下船了。

去扫墓小学作文 第6篇

今天,我和哥哥他们一起去扫墓。

我们早早的起床,准备好东西,一路坐着车来到山脚下。我和哥哥很兴奋,你追我赶的跑了起来。突然,“哎呦!”我的脚被竹桩扎到了,好痛啊!妈妈很着急,连忙把我的鞋和袜子脱下来,看看有没有破,还好,没破,不过还是很疼。妈妈嘱咐我“在这种山路上千万不能跑。”我们走到墓前,开始给外公烧纸钱和烧香。我在一旁不停的丢这纸钱,哥哥拿着香在祭拜外公,就在我也准备祭拜时,哥哥一不小心,手上点着的香碰到我眼睛上了,我当时就哭了,妈妈也吓死了,连忙带我去小沟边用冷水敷敷眼睛。渐渐的就不怎么痛了。妈妈说:“还好没有到眼睛里面,不然就惨了。”哎!外公今天怎么不保佑我啊,害得我两次受伤。好在都是有惊无险,看来是外公提醒我以后做事情要小心呢!

接着我们又来到几个墓前烧完纸后,就回家了。

去扫墓小学作文 第7篇

来到了烈士陵园,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宁静而庄重。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陆续走上了一个很高的楼梯,来到高大的烈士墓碑前站好。几只燕子,轻巧地在我们头顶上飞来飞去。看着墓碑上的大字,一股激动、感恩之情如喷泉一般涌入我的心中,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呀!

音乐响起,所有人都举起手行队礼,默默注视着墓碑与随风舞动的红旗。然后献上了一个大花圈,少先队员宣誓。老师所:“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我们便以铿锵有力的声音齐声答道:“时刻准备着!”宣誓完后,唱队歌,再唱扫墓歌。随着优美而坚定的歌声,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最后,一个个同学排着队,绕着烈士墓走了一圈,并为烈士们献上了自己亲手做的白花。

庄严的扫墓终于结束了,此时的我们,早已被火辣辣的太阳烤的满头满身是汗。大家依旧拍着整齐的队伍,走下了楼梯。

去扫墓作文 第8篇

课后冷静下来想, 不做班主任以后, 我和学生的沟通渐渐少了, 导致师生间的感情有所冷淡, 这就势必影响到教育教学效果。又联想到学生的作文实在不如人意, 特别是写议论文, 只是观点加材料, 不会说理成了通病;即使说理, 也常常有失偏颇, 不能自圆其说, 经不起一驳。其要害是不会分析问题, 不善于分析矛盾。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次课堂突发事件?我对此作了比较认真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是:课堂上的问题以在课堂上解决为好, 教学中的问题以在教学中解决为好。这样, 无论是问题本身, 还是师生的长远关系, 都有可能坏事变成好事。

经过反复酝酿, 我把这次事件引进了作文教学, 以下是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分组讨论, 激发学生的说理兴趣

十七八岁的高中生, 他们对社会、人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喜欢评头品足, 不爱人云亦云。根据这一特点, 我把56个学生按座位就近分成7组, 让他们围绕“老师该不该批评”的议题,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每组指定一人做记录。小组讨论十分热烈, 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事有一定感触, 加之即兴发言, 不受老师约束, 思维十分活跃。小组讨论结束后, 我当堂浏览了讨论记录本。有些学生平时作文不会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观点, 可在这次讨论中却运用了最难掌握的归谬法 (合理与否暂不去讨论) 。

根据学生的观点, 我认为对如何看待学生跟老师顶牛这一问题, 有必要在全班进行一次思想交流, 从而进一步明确是非, 提高辩证说理的能力。

二、引入竞争机制, 鼓励学生求异争辩

这次争辩, 分成“老师批评对”和“学生顶牛对”两个阵营 (以下简称“批评派”和“顶牛派”) , 只要观点相同, 就可以自由结合。论战前我明确四点要求: (1) 中心突出, 观点鲜明, 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自圆其说; (2) 半个小时完成书面材料, 不少于500字; (3) 争辩中根据对方发言, 不断修改充实内容; (4) 每人发言不超过3分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辩, 让学生懂得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 消除他们害怕说错话而遭批评的心理障碍, 我反复阐明, 这是“思想辩论会”, 即使说偏说错, 也不扣帽子, 不打棍子。同时, 同学之间也千万不要由于观点不同或对立而影响关系, 而应该因为得到了面对面的沟通而增进相互间的关系。思想解放了, 任务明确了, 这使得学生兴致勃勃, 跃跃欲试。几百字短文, 不到半小时全部完成, 双方还进行了串连, 讨论辩论方案。辩论开始, “批评派”代表先发制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十一条规定:‘上课专心听讲, 勇于提出问题,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上开小差本来就错了, 老师批评反而顶牛, 这更是错上加错。”“顶牛派”代表反驳:“中学生自尊心较强, 尤其爱面子, 老师不应当众批评学生, 使其难堪。学生也是人, 这就需要尊重他的人格。”这反驳马上就有学生附和:“老师的批评最好是和风细雨, 润物无声。邹忌、触龙面对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并没有板着面孔摆出理正词严的态度, 而是巧用譬喻, 娓娓动听, 这种‘迀迴战术’终于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结果。为人师表, 课堂上即使学生顶牛也不宜一般见识, 发生争吵。美国的一位教育家就主张用微笑代替惩罚, 使学生听起来语气和蔼, 感到温暖, 从而产生内疚, 反思和改正错误。”我听了, 暗暗为这位学生能用这么多论据作逆向思维而喝彩。“批评派”反唇相讥:“照你这么说, 为人师表, 学生犯了错误就不用管了? (运用了归谬法, 但偷换了论题, 笔者注, 下同) 我看, 即使老师批评错了, 也不能顶牛。《中学生守则》第八、第十条规定:‘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对人有礼貌, 不骂人、不打架。’‘谦虚诚实, 有错就改。’对老师有看法, 可以课后交换意见。”“顶牛派”代表接过话头:“达尔文说, ‘人要是发脾气, 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 人在发怒时血压升高, 加重心脏肝脾负担, 老师动怒生气, 说不定一连几天心情都不会平静, 影响健康, 也会影响教学情绪, 僵化师生关系。” (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说理, 把书读活了) “批评派”毫不示弱:“既然知道老师生气会影响健康, 那么作为学生, 仅仅从这一点出发, 也不能当众顶牛。做老师的谁不想桃李满天下, 谁不想自己的学生专心致志, 刻苦奋发, 成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材, 看着学生开小差, 心里会好受吗?撒手不管, 这只能是误人子弟!老师的批评, 是关心学生的一颗滚烫的爱心, 是一片真诚的苦心。”这一番话, 说者动情, 听者动容。但沉默片刻, “顶牛派”又反驳:“既然老师煞费苦心, 那又为何不被学生所理解呢?学生开小差可能是对老师匀速运动的讲课方式的无言反抗。而且, 从某个角度讲, 学生顶牛也是对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师的一个挑战, 也是提醒老师教书而别忘记育人。”

双方争论不休, 在“动嘴”的过程中急速运转着脑子。“批评派”旁征博引;“顶牛派”寸步不让。于是, 我趁热打铁, 在肯定了双方善于积极思考的基础上, 相机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双方在辩论中有否把话说绝说死、夸大事实的地方? (2) 老师批评学生, 学生顶撞老师, 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达到和谐统一?并要求学生就辩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是否正确作出评判, 从思想、实践两个方面真正去弄明白生活中的辩证法。

三、借助形象, 弄清对立统一的哲理

传授真理比传授方法更重要。我拿出画有图案的笔筒, 问大家各自在笔筒上看到了什么。左面的学生异口同声:“月亮!”右面的学生不约而同:“太阳!”为何只见月亮 (太阳) 不见太阳 (月亮) ?我告诉学生, 因为双方“各执一隅之解, 欲拟万端之变, 所谓东向而望而不见西向也。”说着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把笔筒的位置转动了一下, 左面的学生马上见到了太阳, 右面的不再固执只有月亮。这样就进一步明确:如果只从自己视角之内对所看到的事物下结论, 难免有失偏颇。因为生活中的规律不因为你的发现而存在, 也不因为你看不到就消失, 尽管你看到的那一部分是事实。何况, 有时你看到的未必是事实。最后, 我要求学生以“对老师的顶牛”为话题, 根据辩论会的内容, 各自重新修改自己的文章。学生以眉飞色舞代替了往日作文的愁眉苦脸。作文本收上来, 绝大多数学生说理都比较辩证, 分析也较透彻, 这是因为他们已初步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事物, 分析问题, 阐明事理。

刘思齐:我给岸英去扫墓 第9篇

客厅简朴干净。电视柜上,摆放着毛泽东主席的白色座像。她戴着眼镜坐在沙发里。我该开始采访了,可我从哪儿,问起,如烟的往事会不会让老人本已平静的心再起波澜,

老人让我稍候一会儿,她起身往里屋走去。不一会儿,她回来了,手中捧着几张照片。我一眼就认出来,照片上是志愿军英雄毛岸英。老人看着我,我看着照片,此时此刻,我们谁都无法平静

志愿军司令部遭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1950年6月25日,美国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 9月15日 美伪在仁川登陆后,朝鲜处于危急之中,中国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批准向朝鲜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

10月7日,在毛泽东发布命令的头一天晚上,毛岸英去向妻子告别 :“有个朝鲜半岛,你知不知道,”

“知道,那儿正打仗呢,”刘思齐猛地一愣,问丈夫 :“怎么,你?”

毛岸英活到嘴边又忙改口,笑道“我是考考你的政治哩,担心你读死书,成书呆子了。”

第二天,10月8日,晴空万里。一架军用飞机从北京西郊机场腾空而起,向着东北飞去。飞机上坐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还有他的秘书、参谋、警卫以及一位苏联专家,毛岸英是彭德怀的俄文翻译,人们叫他“毛翻译”。

10月1 9日,毛岸英跟随彭德怀跨过鸭绿江,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朝鲜。

志愿军总部设在朝鲜北部山沟里的大榆洞,阴暗潮湿。战斗打响后,从司令员到参谋干事,全都守着烛光,通宵达旦。

11月25日早饭后,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来到彭德怀办公室,请他去刚刚挖好的防空洞研究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方案。彭德怀离去不久,1 2架F—Q0战斗机嗡嗡地飞来,随即丢下几十颗白色的东西。敌人丢燃烧弹了,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燃烧弹在志愿军司令部周围落地燃烧。彭德怀的办公室和与之相隔的作战室霎时一片火海,

有人大叫 不好了,作战室里还有毛岸英和高瑞欣,”高瑞欣是作战参谋。

防空洞里,彭德怀正刘着地图冥思苦想。听得外面的叫喊声,扔掉手中的铅笔大吼 :“赶快救人”。说着就往外冲。警卫员却北死箍住他,说 “彭总,你不能去,”彭德怀暴跳如雷,骂道:“你放开我,你再不放开,老子就毙了你!”警卫员哭着说 ”你枪毙我吧,毙了我也不松手!”

彭德怀对着作战室嘶裂着嗓子呼喊“岸英、小高,你们快往外冲啊。你们快出来啊,”但毛岸英和高瑞欣都没有能出来。

燃烧的大地在震撼,苍天也为之抽泣!扑灭大火后,抬出来的是两具烧焦了的尸体。彭德怀在泪水朦胧中,记起出国前毛泽东的家宴。父亲用手指着儿子说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办公室烧掉了,彭德怀趴在一块石板上起草电文。他写了一遍,撕掉了。又写,又撕。最后,纸上出现这样两行字 “今天,志愿军司令部遭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彭德怀掷下笔,长叹一声说 ”马上报告毛主席、党中央吧!”

上面的文字,是从刘思齐给我的资料中摘录下来的。我注意到,当老人把那本厚厚的资料递给我时,她的手在微微颤抖。 第一次扫墓是秘密赴朝,毛泽东叮嘱儿媳思齐:不要惊动朝鲜党和政府,来回的路费从他的稿费中支出:“我一共去了四次,连同这一次。”刘思齐慢慢地进入回忆。“1959年2月,我第一次去给岸英扫墓。以后,1985年、1 990年,都是志愿军入朝的纪念日,我跟着代表团过去的。惟独第一次和第四次,我悄悄地过去,然后悄悄地回来……我的心愿,就是去看看岸英。他不光是我的丈夫、毛泽东主席的长子,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中国人民的儿子。我也是代表我的公公、代表祖国人民去看望他、祭奠他、追念他的…一”老人讲不下去了。

有一部叫做《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电影里提到,毛岸英牺牲很久了,毛泽东始终严守秘密,宁愿自己承受巨大的痛苦,也不愿把这个噩耗告诉给刘思齐。

又岂止毛泽东,就连思齐的母亲张文秋,在得知女婿牺牲的消息后,也向女儿隐瞒了这件事情。正因为如此,刘思齐才急切地想去朝鲜看望岸英。从1950年那个金色的秋天,到1959年这个寒冷的严冬,9个年头过去了,她盼望岸英归来的愿望成了泡影,岸英回不来了,她怎能不去看望他。

“我知道他牺牲的消息已经是两年以后了。一是因为我在学校学习,二是那个时候我还年轻,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长期没有音信是不正常的。而且,岸英走的时候我不知道,当时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刚刚做完手术,正在住院。他到医院来看我,说要去一个通信不方便的地方工作。开始一年我没有担心,后来就觉得不对了 岸英他怎么老也不来信呀,心里老犯嘀咕,但不敢去问主席。直到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见一张照片,那是岸英头戴朝鲜人民军军帽、站在朝鲜大雪覆盖的山坡上,才感到他不在国内,才恍然明白 岸英是抗美援朝去了,我忍不住了,一刻也不能等了,立即去问主席。我说:“爸爸,岸英已经有两年八个月十八天没有给我来信了!”主席:“哦,啊啊……”地支吾着。也许是他想再瞒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就掐灭手里的香烟,沉沉地对我说,思齐,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亲人之间的离别,是很不好受的。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和你们的开慧妈妈在板仓离别。清早,太阳还没有出山,田垅里有雾。她送了我—程又一程。我说,我们很快会见面的,你回吧,她就那样站在田畴里,直到浓雾把我们隔开互相看不见。三年后,却传来她不幸的消息,还有你们的泽民叔叔、泽覃叔叔、泽建姑姑、楚雄小弟……

他讲亲人们为革命牺牲的用意,是再清楚不过了,他是在做我的工作,我什么都明白了,我的心被击碎了,我扑在他的膝上撕肝裂肺般嚎啕大哭。我的哭声,把整个中南海都惊动了……

为了帮助儿媳改换环境,摆脱噩梦,毛主席让刘思齐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之后又回国转入北京大学攻读俄罗斯语言文学。毕业后,她参加了工作。 对于思齐提出来要去朝鲜给毛岸英扫墓的要求,毛主席表示同意。那是1959年2月的一天,刘思齐和妹妹邵华从北京乘火车抵达丹东。鸭绿江边,寒风凛冽。刘思齐心潮翻滚,激动万分。马上就要见到岸英了,他可好,他安葬的地方怎么样,岸英啊,岸英一…思齐一遍又一遍在心底呼唤着亲人的名字,直喊得热泪滚滚。

毛岸英烈士原安葬在他的牺牲地——大榆洞山上。1955年秋,桧仓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初步建成,便迁葬至陵园内。

这天,刘思齐终于“见到了她久别的亲人。一声“岸英”,泪水夺眶而出。她跪倒在岸英的墓碑前,双手抚摸着碑身痛哭失声。”岸英啊,我看你来了,代表父亲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我来晚了……”思齐的哭诉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

刘思齐和妹妹邵华在毛岸英的墓前久跪不起,直至被陪同的任荣将军等人连劝带拉地搀扶起来。临别时,思齐对着岸英默默地说 “岸英,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在毛岸英牺牲50年后的一天,她又给岸英献上花篮,还有从祖国带来的桃子

“我第二次结婚是在1962年,这当中过去了十多年。这个爱人,是经过毛主席同意的。”

刘思齐继续回忆道“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我从失去岸英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修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被分配到军委工程兵工作。但对于父亲来说,这只了却了他的一半心事。他要完全尽到做父亲的责任,这样,另一半心就一直悬着……”

有一次,女儿和儿媳在一起闲谈,毛泽东插进去旁敲侧击,说 :“你们都可以考虑找对象罗,”孩子们直嚷嚷 “我们找不到哇,”毛泽东乐了: “你们就闭着眼睛瞎抓一个呗, ”孩子们也笑开了,逗父亲说 :“假如抓回一个麻子怎么办,”毛泽东收敛了笑容 ”不会那么巧。”而后,他面对思齐,慈祥地试探道”你去抓一个回来看看,保准不是个麻子。”

思齐的心情很复杂,她明白父亲的心思。在那段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做她的工作:“思齐,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得很,你不能这样过一辈子。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将来老了,也还要个伴嘛。老来没伴,好凄惶啊,”“我知道你对岸英感情很深。但望门守节,从一而终,这些都是封建的东西,岸英不会赞成,爸爸也不赞成。你年纪轻轻的,就这样孤苦伶仃地生活,爸爸心里不安,很难过。让爸爸给你找个对象吧,“

刘思齐哭了,哭得很伤心。不久,她又接到父亲给她写的信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

五心不定输得千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

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问父亲:

“他叫杨茂之,我在苏联学习的时候见过他,但是没有说过话,没有什么交往。有一天,空军的一位领导来找父亲,说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有位教员,人很不错,也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并把材料给父亲看了。父亲很高兴,认为他的出身、经历都很不错,政治上也很可靠,就同意了。随后,父亲马上给我的母亲张文秋写了一封信,信上说我托人给思齐介绍了一个朋友。我看此人不错,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如你认为满意,可介绍思齐见面,让他们自己去发展感情。如两人感情成熟,委托你为他们举行婚礼。

”这样,我和他相处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正式结婚了。那是1962年2月,婚礼在南池子缎库胡同举行的。 ”

毛泽东的另一半心思终于了却了。结婚以后,刘思齐和杨茂之养育了四个子女。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尽管刘思齐组建了新的家庭,子女绕膝,但她对岸英的思念和追忆并未随着流水般的时光渐渐淡去。岸英牺牲50周年的纪念日就要到了。这次,她决定只身一人去朝鲜,”就我一个人去,作为他生前最亲密的人,我要再好好地看看岸英”。她的丈夫杨茂之理解妻子,赞同和支持思奇的想法。于是她报名参加了一个旅行社的旅游团。

?月27日,车先开到平壤。尔后再看板门店。

7月29日,天突然阴了下来,紧接着下起了蒙蒙细雨。一辆小型客车载着刘思齐从平壤开出。路途遥遥,车前是一层层冲不破的淡雾。远方,山峦叠嶂,那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就深隐在丛山峻岭中。

两个多小时的颠簸之后,车径直开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大门。

刘思齐手捧花篮,又一次走近了岸英。雨停了。苍松翠柏显得格外清新夺目。毛岸英的墓在最前面,他的身后,安葬着另外133位志愿军烈士的英灵。

思齐轻轻地走到岸英身边,放下花篮,摆上从祖国带来的鲜桃、香烟和白酒。墓碑的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背面,是她闭上眼睛也能读下来的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0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看青年的一代。

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公历一九五五年四月

刘思齐取出一块白色的丝绢,小心地擦拭着墓碑。做完这一切,她靠近岸英的头像,请旁边的同志为她和岸英拍下照片一—

这时,天又沉了下来。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劈劈啪啪掉下来。一场瓢泼大雨降临了。思齐恋恋不舍地看了岸英最后一眼,准备上车返程了。突然,她又扭过身子,向着岸英和他身后的1 33位烈士深深地鞠了一躬。雨点打在岸英白色的圆形墓上,也打在她的脸上和身上……

去扫墓作文 第10篇

今天我早早的起床了,因为今天我们要去扫墓。听了这个,弟弟大声喊到“快点,快点,老师说如果不去扫墓就要写日记呢!”我听了,心想:弟弟真会偷懒。过了一会我看到弟弟拿着扫把,背着背包,做出马上出发的样子,我很好奇:“咦,弟弟,你干什么带扫把呀?”弟弟反而惊讶的问我:“不带扫把怎么扫墓呢?”喔,原来如此!我装着明白的样子说:“不过我想,外太爷家有扫把的,我们不是要路过外太爷家么?”,“是啊,我们还是从外太爷家借扫把”他边说边放下扫把,这就是我那可爱的弟弟。

于是我们上了车,路上,到处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苗,可美了。我们一边欣赏着美丽的乡间春野一边唱歌,没多久就到了墓地,于是我们开始扫墓了,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扫把,扫墓结束了,弟弟终于明白扫墓是一种仪式的名称。

【关于去扫墓作文六篇】

全家一起去扫墓作文 第11篇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在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农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我们首先上的是我爷爷的爷爷和我奶奶的奶奶的坟,其次是爸爸的爷爷和奶奶,最后才是我的爷爷奶奶。我们先在坟前画一个圆圈,再在圈中将买好的纸衣服。假钱都烧掉,在烧的过程中,还要把预先买好的米饼放在坟上,让先人品尝。

全家一起去扫墓作文 第12篇

而我对这个节日却是不闻不问,一副无聊的样子。只是到了清明那天,我就和爸爸一起去上坟。

在快要到清明时,大人们总是说:“天黑了不能在外头玩。”我听着很烦,但还是在家里待着。

在为清明做准备时,我总是一会儿跑到爸爸身边看他折纸钱;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看包粽子,自己还时不时包上一个;又一会儿跑到妈妈身边看妈妈洗菜做饭。最有趣的还是跟着奶奶学做金元宝,好一会儿我才折好一个,往奶奶那一看,她已经折好了五六个了!

清明的前一个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去每个灵位前先祭拜一下,插上香和烧些纸钱。在那时我会偷偷学爸爸的样子拜几下,也表示表示我对祖先的敬意。

清明节那天,我跟爸爸走着山路去扫墓,一路看着野景慢慢往前走。我看着天空心想:这太阳也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所以才时隐时现吧!

来到坟前,爸爸就开始打扫坟墓附近的杂草,然后把纸钱点着,再烧金元宝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最后,在走之前拜一拜,再放几根爆竹以表问候亲人。

天即将擦黑之际,奶奶走到屋后,把纸钱烧给她的父母。

用爱心去感化,用信心去引导 第13篇

一、用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用爱心感化学生

班主任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良好的风范必将产生崇高的人格魅力与吸引力, 学生因而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俄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必须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无私、公正、真诚、谦虚、好学是班主任应有的品格。只有班主任以身作则, 严格遵守, 久而久之, 班主任就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根标杆。这样, 学生也会跟着自觉遵守。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一个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更为重要的是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用无私的爱心来感染学生。惟有爱心, 敦促施教者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竭力去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尤其是“差生”, 因很容易被老师忽视, 被同学嘲笑, 而常感自卑。因此他们更需要关爱与温暖。要想让受教育者愿意将心里话对班主任讲, 愿意将要求对班主任提, 愿意将管理班级的好方法对班主任说, 这样班主任工作就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说教上, 必须用情感用爱心去触动学生内心的心弦, 而让学生写周记则是虽常规却实用的交心方法。在周记里, 他们会把想说的话, 真切的感受, 心路轨迹, 思想动态, 目标意识等尽情地倾泻。我篇篇细看, 认真斟酌, 用心体会, 总结归类, 发现问题, 单独谈话, 或者在他们的日记本上以同样的方式与之进行“笔谈”。这样就能更好的和学生沟通, 激励他们更努力学习。

二、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并且能持之以恒

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会犯一些错误, 而且同一错误还可能犯很多次。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一味的严厉批评, 学生不但听不进去, 还容易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我们应该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 多一些理解与宽容。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可见, 如想让一个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是何等不易, 那又需要老师们具有多大的耐心呢!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迎难而上, 不急不燥, 细心、耐心、专心、用心地做耐心型的教师, 用自己的耐心带动学生的耐心, 实施耐心教育。

三、对学生要有信心, 多鼓励学生, 相信他们能学好

实施信心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相信自己能学好, 知道该怎么学并能认真去做;能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并尽可能表现自己, 相信自己能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做得比较出色;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能够笑对人生, 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不轻易改变或者放弃信念;相信自己的社交能力, 能够和多数人融洽地相处, 轻松自如地交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相信只要自己努力, 就能处理好一切事情;相信自己是最好的, 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热情鼓励和充满爱心的善意批评才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

总之, 班主任就象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 给夜行的航船做导向, 为学生点亮前进道路上的明灯, 让他们在艰难跋涉的路途中看见希望与曙光, 这是教育的起点。我们要注意教育教学中的细节, 教学要落到细处, 落到小处, 经常与学生沟通, 找出工作中的不足, 与他们心对心, 心贴心, 平等相处,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以真情感动学生, 多一些耐心, 相信每位学生都能不断的成长进步, 最终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摘要:现在的学生都是家庭的天之骄子, 从小就被宠着、惯着, 作为班主任要和他们处理好关系, 只依赖严厉是远远不够的, 要多关爱他们, 多鼓励他们, 走进他们的心里,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上一篇:移动培训计划范文下一篇:校园管理科2016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