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2024-07-17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精选10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1篇

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变革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方法,不仅能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认知水平,强化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给课堂教学注入一种生机与活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

如教学《燕子专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在总结全文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本课的FLASH动画课件。随着那动人的旋律、感人的画面,学生对那位救助燕子的小姑娘贝蒂的敬佩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看着那些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燕子,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像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这样,我把学生在课文中树立起来的环保意识,通过播放画面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像那位小姑娘那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在无形之中,感染了学生,培养了他们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导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画面显示: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鸟在上空婉转歌唱,到处盛开着鲜花……同时,我在播放图像时,又适时地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画面,并提出了发散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山谷中的小村庄,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踊跃发言,谈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然后,我自然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可是,这么美丽的村庄在许多年以后却消失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小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迅速进入了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马上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小村庄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进而集中精力品读课文、思考问题、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不再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生字词的读写训练,加强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研究性学习更好地落到了实处。如教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调查周围环境》这一节,因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同时,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发扬合作与自主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与学习方式,开展调查、访问、观察、查找资料。有许多学生选择了网络,他们查找了许多环境方面的资料,如《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通过这些资料,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那种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关心周围环境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并为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亲手种花种树、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为花草树木做广告牌等等。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

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燕子的特点,我与学生一起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共同感受了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好。我播放了杜甫的《绝句》和苏轼的《蝶恋花》两组古诗词课件。画面展示:在春风荡漾下,燕子时而盘旋,时而落在柳树上。鲜花怒放,柳絮漫天飞舞,好一派美丽的春光。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丽,增强了热爱春天和大自然的感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课下,我让学生对春天进行仔细观察,学生怀着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很快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篇篇洋溢着对春天的憧憬和赞美。这与上课时多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了语文自学能力

多媒体CAI的介入,为教与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了及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现在有许多软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及兴趣选择课程,只要一做完,学生就可以立刻知道成绩,对的会获得表扬,错了也会被友好地告知错在哪里,以便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知识构架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了语文自学能力。现在有许多课文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课件,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这个桥梁,既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学能力。

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对信息技术运用的一些粗浅认识。我认为,只要正确、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将感性材料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创造广阔空间,活化语文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会因信息技术的加盟而精彩起来。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2篇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开拓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整合,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教出来的学生怎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求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我在小学语文《鲸》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对鲸的一些其它知识也了解了许多。

很多教育家提出: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这就为信息技术的学科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应积极运 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①、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维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②、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图景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③、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体现。

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整合,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离生活现实、离这个时代比较远的信息,而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能弥补此中不足。在教学中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复杂的化石、煤炭形成过程、复杂的地壳运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录音播放。《月光曲》这课内容源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上课前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 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是视频再现。如教《黄继光》一课的重点段落,学生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在怎样的情况下黄继光又站起来?”此时,学生心理发展出现了愤慨,我播放视频《黄继光》中部队攻占597.9高地的部分场面。那机枪声、大炮声、手榴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学生仿佛置身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这一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排除了思维障碍,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时教师让学生答题,他们一改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用自己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回答得有声有色。三是网络下载。《蝙蝠与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这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多彩。

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空间整合,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标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其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效率,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如在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时老师按常规教学,学生总是难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后来借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通过看微缩的太阳系运动,便很快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谓“此时无声甚有声”。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①、实物演示。例如我在上课前准备了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很浓,很认真,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了许多自己认为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②、摹拟试验。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运动的过程中已经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③、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的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3篇

我多年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的体会有如下五点:

一、激发兴趣, 启迪智慧

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 我首先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一, 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 让学生观看欣赏, 激发兴趣, 进入学习状态。其次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 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 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播放“安塞腰鼓”片段二, 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 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让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 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于是, 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体会。有的对“一捶起来就发狠了, 忘情了, 没命了”的体会是:此句以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击打腰鼓起势之猛, 场面掀起之爆;“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 层层递进, 强劲有力, 使人亢奋!有的对“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是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的认识是:以声寓人, 体现了西北人民强大的拼搏精神和势不可挡的抗争精神。有的对“挣扎了、冲破了、撞开了”的理解是:此句是前句的继续, 是抗争的结果, 生动而形象, 很有意味;“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 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这样由外而内、由实而虚, 情感、思绪、波浪的交织, 让人联想到苦与乐、快与忧就产生在正确与错误之间, 成功与失败、繁荣与贫穷就出自于萎靡与舒张之念等。据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

二、绘形显画, 身临其境

在《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教学时, 为使学生能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感受到今日罗布泊的荒凉, 我为学生播放了幻灯片———草木植物全部枯死、胡杨林成片死亡的五幅图片。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技、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使学生产生了极度的震撼。孩子们神情马上变得严肃起来, 可见已经进入了文中的意境。趁此时机, 我加以引导, 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罗布泊是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呢?”“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一系列疑问从学生头脑中冒出来。接着我继续引导学生:“今天的罗布泊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恐惧的死亡之地, 然而它的过去却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请看———”接下来, 我想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情景, 即罗布泊的画面。而遗憾的是昔日的罗布泊如今无法再看到。于是, 我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这一胜景得以还原: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几幅图片:成群的牛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吃草追逐;湖边的绿树倒映在水中;成群的鸟儿或在清澈的水面上飞翔, 或在一片广阔的湿地上觅食、休憩;渔民喜获丰收的一大网鱼等。这些图片使学生从感官上体会到了课文中的“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这个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描写的过去的罗布泊的景象:“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 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通过以上两组反差强烈的图片, 再加上适当的点拨, 我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教学的三大目标:感觉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对比方法,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跨越时间, 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拓展知识, 创新能力

在古诗《观沧海》的教学中, 我的设计其中有如下环节:一是收录机播放海涛声, 轻柔音乐声……老师提问学生:“同学们, 听, 这是什么声音?”此处的导入设计, 用诗化的语言与音乐, 将学生带入本课的学习情境———诗歌阅读中, 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一种诗歌的阅读方法———朗读、想象, 进而体会诗的意境。二是请学生站起来, 多媒体显示波涛汹涌、扑面而来的大海的图片, 配之以澎湃的潮声……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同学们, 现在, 你就是一代枭雄曹操, 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 秋风吹动你的战袍, 衣袂飘飞, 放眼观望苍茫天际的大海, 不觉豪情满怀, 放声吟诵《观沧海》……”此处的结束设计, 为学生创造朗读、体会的情境, 在语言、音乐、画面的渲染下, 再次诵读这首古诗, 使学生情绪达到顶点, 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课后让学生以寄情于物的手法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 或写一首不少于十四行的现代诗, 让他们去拓展, 去创造, 去开辟新的天地……此处拓展训练,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果有不少佳作产生。据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无疑使创新如虎添翼, 将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

四、自主阅读, 终身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 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网络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 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 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 网页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课文时, 由于我们农村的图书有限, 难以查到相关的课外资料, 我就安排学生去电脑室上网查找, 学生通过网上搜索, 分别完成了任务, 收集到了有关月球的知识及有关航天的知识、园林风景及园林知识、古代建筑及皇宫建筑风格等。在此过程中, 学生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 还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 走进“大语文”的精彩世界。这样就充分发挥出了让学生利用网络开拓阅读面的作用。学生的阅读需求随时得到满足, 维持了阅读的兴趣, 就这样, 网络教学轻而易举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可以说, 信息技术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又丰富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资料, 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 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五、沟通课程, 融合信息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 注重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整合, 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如我在《黄河, 母亲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是以澎湃汹涌的黄河为背景展示课题, 同时教师激情讲述来导入。二是教师导入, 学生听配乐、配实景诗朗诵。三是屏幕显示黄河流域简图, 学生运用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知识的资料进行黄河知识竞答。四是学生活动: (1) 屏幕显示黄河断流图及文字说明, 思考答问。 (2) 屏幕显示黄河流域污染图及文字说明, 进行反思答问。 (3) 请一位同学扮演小记者, 游览黄河兼解说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4) 演唱有关黄河的原歌或自编自改歌。 (5) 学生介绍自编、自画有关保护黄河的小品、故事、广告、书画等。五是教师总结, 配乐诗朗诵《黄河, 母亲河》。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沟通、融合: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的学习实践活动, 训练、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融入了地理、历史、环保等学科知识, 采取了多种活动形式;通过黄河知识竞答和学生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能力, 培养了学生热爱伟大的母亲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新路, 拟从时代背景、整合的意义进行论述与阐释, 并以实践探索的例子论证了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实效性与新颖性等。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第4篇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信息技术如下几方面优势,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一、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各种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不但在视听方面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建构起了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有趣多了。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实现整合,就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直接引进语文课堂。这种多媒体信息的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唐诗、宋词,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三、丰富积累、拓展空间,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资源共享、自主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还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能在语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充分应用,是从新视角出发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它的目标,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全部可能,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并实现其整体优化。它最终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语文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整合”过程中实现改造。“整合”不是赶时髦,而是着眼未来的改革;也不是盲目否定以往的成果,而是把过去语文学科中许多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是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5篇

【摘要】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

shallow talk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urse kan wen 【abstract】so-called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course integration, be pass an academics course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the academics teaching organically knot put together, teach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and academics course with learn to merge into an integral whole, be a kind of tool the technique, exaltation teach and the efficiency for learn, improvement teach and the effect for learn, change tradition of teaching mode.【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ique;integration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氛围宽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1.多媒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兴趣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柏拉图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黑板+粉笔”,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学生接受的刺激较呆板,往往兴趣不浓。多媒体计算机却能创设出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生动逼真的环境,将书本上固化的内容,以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既活化了教学形式,又活化了教学内容。

2.多媒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各种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动静结合,视听相兼,就能更充分的发挥各种媒体深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他们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听教师讲课要多得多,不但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而且可以激发思维、指导思维、发展思维、训练思维、培养思维,使学生在展开充分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实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教学 merry christmas!一课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情景:(1)利用主人公 peter和kate 正在高兴地又蹦又跳的动画,设置悬念,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学源于思,起于疑。”(2)屏幕上飞出一些玩具,plane , doll , car , kite , ball , balloon , boat.接着妈妈拿出圣诞树,创设情景,解开悬念,复习单词。(3)用卡通动画的形式,模拟生活情景。peter , kate 和妈妈装饰圣诞树,peter 和 kate 间相互对话。(4)动画飞入圣诞老人,同时响起 “merrychristmas”的歌曲,营造氛围,引出新授内容 “it’s santa!”和“merry christmas!”通过课件的展示,给学生以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强化了视听训练,感受了生活,了解了西方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情景中理解句子的实意,要比抽象的理解容易的多。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情景,把所学的教材活化成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充分发挥了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口语,文字单项信息传递的传统教学的界限,使口语,文字与声像结合,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电教媒体的这些教学优势,使得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易于学生接受,易于唤起师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第6篇

浅谈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在西方国家新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改称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或TIC(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这表示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技术进行交流,也就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所谓信息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获取、分析、加工并能够有效地、创新地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综合能力。因而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外延

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这里所提出“课程整合”我认为应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其它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雪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7篇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且努力做好课程整合的大胆实践者和改革者。文章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两个方面阐释了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方法与注意事项,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也是新课程中优化教育教学新的课改途径。近年来,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图画、色彩、绘图等功能在创设情境中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许多语文教师也努力地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期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于是,唯美的课件、视频渗透到每节公开课中,以致近几年总会听到课堂评价的一种声音“课件制作太精美,教师的课上得不实”,初听起来似乎一切都是信息技术惹的祸。事实是否如此?笔者认为科学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可以积极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融合,并成为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巧妙整合,笔者将从整合的必要性以及课堂整合策略来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必要性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提出了金字塔理论,他认为在几种学习中,采用传统填鸭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是最低的,而采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与机械记忆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的整合提供了依据。现实情况的确如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语文教学创设情境,化抽象为直观,丰富教学手段。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整合策略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必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面对新生的事物,可能有很多教师不适应,尤其是老教师,这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自己能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更要有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的觉悟,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这样就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语文课堂对信息技术的灵活处理

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进行灵活处理,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不同内容适时选用。

首先,导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用《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来导入《孔雀东南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营造课堂气氛: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巴金颁奖视频来引出《小狗包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

其次,课堂中间针对文章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也可以穿插视频资源,来突破重点,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例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笔者播放了小说戏剧情境性片段《宝玉摔玉》,让学生在文本和视频的双向冲击下有效地把握形象。教学《声声慢》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能知人论诗,笔者利用cctv-3关于“李清照诗词朗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李清照的人生经历。精彩的视频、精彩的演绎使学生深受感染,有效地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提高了课堂效率。

此外,高中戏剧单元的教学困扰着很多教师,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只能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剧本的大概意思。针对戏剧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对戏剧认识的模糊性,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的基础上,给他们播放自己选取的精彩戏剧视频,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一节课后,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进入剧本,而且避免了戏剧学习的枯燥。注重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契合点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

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这涉及课程整合的实效性,要想使语文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教师必须思考“为什么要整合、怎样去整合、整合之后优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笔者曾听过一名教师教学《春江花月夜》,但发现该教师一开始就展现“春江花月夜”中唯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进行“有像可想”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没错,但这种过度、不适时的运用却使学生失去了最初的、最美的想象,充满诗意的诗歌没有品出诗意,不能不说是课堂的一大败笔。其实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要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准则,整合要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广泛搜集信息的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8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 也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活力。当信息技术走入语文课堂, 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和课堂教学过程,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探索并尝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信息技术为渠道的教学模式, 体现它的优越性, 是当前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进行了以下的探究。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视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而且可以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中, 使其身临其境, 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 我在上四年级语文《语言的魅力》一课时, 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 通过以下方式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涉及到的资料和信息呈现给学生。

聆听音乐:播放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气氛, 改变了教室里沉闷的学习环境。

展示图片:展示巴黎繁华的大街、尖顶的教堂、美丽的塞纳河畔。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的视觉效果, 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 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

播放动画:播放让.彼浩勒和盲老人的对话, 莺飞燕舞的动画片, 嘻戏的孩子。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 引导学生观察, 各抒己见, 使学生的视听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

不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而且让学生对语言有了发自内心的喜爱。真正做到化理性为感性, 如同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 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 信息技术参与小学课堂教学, 创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 很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1 增加信息容量, 优化课堂效率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教者、参考资料等信息, 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信息技术的使用, 搜集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 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 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 实现资源的共享。

例如, 我在上四年级语文《三月桃花水》一课时, 使用了课件《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 千树万树桃花开的壮丽图景, 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 给学生展示了春天的特征:春风轻轻地吹着, 春雨绵绵地下着, 绿油油的小草钻出了地面, 小燕子边飞边唱着春天的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体现了美文的特色。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 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 学习的容量增加了, 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这样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也有利于知识的保存。

2.2 诱发探究动机, 发散课堂思维

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整合调动了学生的各方面感官———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 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 课前, 我利用课件生动地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独特的异域风光、地理风貌、小艇奇特的样子、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真切动人的画面, 富于感染力的音乐勾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国度, 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媒体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信息, 诱发了学习动机, 孩子们由衷的渴望:我真想去那儿旅游啊!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课堂质量, 优化了课堂效率。

2.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文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 必须把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 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丰富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培养学生语感, 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 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我在《桥》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提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桥的总类以及它们的结构和材料等资料。有了这些提前准备, 课堂上, 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问题, 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的“桥”课件, 首先是让学生对这些桥有个直观的认识, 通过了解外形特征及材料感受它, 再让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桥的图片, 并相互介绍各自的桥。学生在惊叹各种桥的同时, 也理解它们的特点。这样的学习环境, 能够提供学生自我组织的学习方法, 并具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学评价能力, 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源源不断地汇入时代鲜活的内容。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 广泛涉猎知识,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实现了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其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我教学四年级语文《丝绸之路》一文时, 调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学生通过观看, 很快便了解了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及其历史意义。

在教学《翠鸟》一课时, 我先让大家看录像, 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 歌声清脆婉转, 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 多种感观协同活动, 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了解了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 而且增强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有助于化解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深化学生情感活动。信息技术将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延伸结合起来, 使之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授之以“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 科学地设置学生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使课堂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给予学生的全方位接触和感知。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并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来实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升华。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第9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整合”(integration或integrate)是近年普遍使用的新字眼。是指一个系统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系统或事物之间,根据之间的联系,整体协调、通过相互的结合、渗透,使系统各要素都能发挥最大、最优的效益,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信息技术如下几方面优势,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明显有益

1、形象生动,视听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运用各种资料,扩大知识容量,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语文教学中的信息通道。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习的积极性。

如《三峡》一课,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的风光之美,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针对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三峡,对三峡景观没有形成形象认识,而文言文又较难理解,学生单凭想象难以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一实际情况,可以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休播放长江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解说。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教师声情并茂的配文朗诵,学生不但在视听方面得到了美的享受,而且建构起了对三峡景观特点的形象化认识,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有趣多了。

2、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实现整合,就可以将由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直接引进语文课堂。这种多媒体信息的功能恰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课文情境。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大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经典著作,是用来指导学生鉴赏、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极好材料。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如:唐诗、宋词,《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世间最美的坟墓》、《冬天之美》等等,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丰富积累,拓展空间,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语言信息的加工、汲取,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吸纳和输出语文信息的质量,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4、资源共享,自主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还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学生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能在语文阅读、写作等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能为语文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育论文 第10篇

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力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50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四、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六、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如果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让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素质要求,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的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

5、关于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6、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8、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语文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进一步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术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基本技能培训。在大量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

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典型学科教学案例,编辑成学科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给予操作化、系统化,最终提出较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案例。阶段负责人:曹金良

3、展示学生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九、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语文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主体——主导——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用多媒体教室制作大型网络课件,并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冯嘉靖(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王兆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 员:王学凤、杜俊慧、孔庆峰、赵如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俊慧(语文教研组长)

成 员:孙文娟

王建华

张艳青

王东凯

上一篇:单项式的次数是什么下一篇:中心小学创建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