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2024-09-10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精选5篇)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1篇

学习目标:

1、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

(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

(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

(1)出现的问题。(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

四、尝试应用

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

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

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

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

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 )

a、蜘蛛结网捕虫 b、小鸡破壳而出

c、海浪拍打堤岸 d、晰蜴遇故断尾

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 )

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 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4、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 ,生物能进行 ,生物能排出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 ,生物能 ,除外,生物都由 组成。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走进新单元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引出主题。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借助显微镜。

取镜和安放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强右手握,左手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托;略偏左,安史。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目镜。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回答是光学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兴奋,跃跃欲试。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

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用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四种观察标本:

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情况不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对光 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③动植物玻片标本;(1)低倍物镜观察到物像的。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对准通光孔。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2)左眼看,倾听,引起注意明确应注意的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右眼睁。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3)转动反光 同学上前演示。镜,看到明亮的给予鼓励性评价。视野。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观察: 提出疑问,明确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1)标本放在动手操作,观察,说现象,并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载物台上,压加以解释。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住,正对通光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孔。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2)镜筒先下数越多。看着物镜。

降,直到接近标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本。察。(3)左眼注视认真观看 观察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目镜,使镜筒缓动手观察,注意规范。同解决问题。使 缓上升,直到看学生明确: 清物像。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播放显微镜的使用录像。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按座位纵向分成四大组,随机明确评价标准,限定2分钟内找到物小组竞赛 抽查一组,起立操作,另外三像。组指出问题,评等级。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3篇

1. 归纳与演绎

何为归纳?何为演绎?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具体而言, 归纳是从个别性案例抽象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先列举事实, 再总结规律, 这是从个别到一般, 寻求事物普遍特征的认识方法;而演绎则是从一般性的前提推论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 即从一般到个别, 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

简而言之,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演绎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通过对个别现象的研究, 把握个性中的共性, 以个别的、表面化的经验中抽象出原理;而演绎所依据的前提则是由归纳得出的一般性原理, 然后根据具体的情景推导出特殊结论。

2.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高中生在这一时期, 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 各种认知能力不断完善, 正处于形象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化阶段, 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阶段, 抽象概括能力大有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产生的新想法多, 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能力较强。如何在教学中既能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宗旨, 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认识生活现象, 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 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的益处。

3.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

从上面的探讨中可以发现, 先归纳后演绎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也符合当前的课程理念。

“先归纳”———从学生所了解的事例出发, 构建教学情境, 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并对材料进行分析, 归纳出有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将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后演绎”———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之后, 再进行必要的演绎, 有针对性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分析实际问题, 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表现, 从而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学识与主见,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4. 案例———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为例

教材以“美国东北匹兹堡及其周围区域的发展状况”为例, 阐述了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

材料一:在美国建国初期, 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 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中叶, 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 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 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 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工业中心。

材料二:在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 随着匹兹堡等早期中心城市的逐步扩展, 涌现出了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等工业中心, 工业化区域不断扩大。同时, 产业结构也趋于复杂化, 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工业生产需求, 当局不仅在当地大规模开采铁矿和煤炭, 而且从外地输入大量资源。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 所排放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本地环境, 五大湖的生态也遭受到一定破坏, 人地关系变得空前紧张。

材料三:近半个世纪来, 美国东北部受到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等因素的影响, 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钢铁产量明显减少, 工业化地位显著下降。目前, 匹兹堡的钢铁产量只相当于以往高峰时期的70%—80%。而美国西部的硅谷、南部的休斯敦等新兴工业中心迅速繁荣起来, 对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构成严峻挑战。

材料四:严酷的现实迫使匹兹堡从以钢铁为主的重工业向多样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该城已经成功地完成经济转轨, 从低谷走向新的繁荣。在匹兹堡新的经济结构中, 高科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城历史上就有一定的科技基础。1886年, 电气发明家威斯汀豪斯 (1846—1914) 在这里创办了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 (又译西屋电气公司) 。早在1920年, 匹兹堡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使广大听众第一次感受到这一现代传播媒介的无穷益处。1957年, 该城郊区建成美国第一座核电站。今天, 匹兹堡集中有150个科技研究机构, 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1.5万人, 开发从核反应堆、计算机软硬件到机器人等各种高新技术产品, 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此地还是美国的几大医疗中心之一, 装备着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经过治理的匹兹堡, 恢复了山清水秀的面貌, 遍地绿树芳草。市内空气清洁度和河流水质均已达到政府规定标准。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 可以归纳出美国东北部以匹兹堡中心的周围区域的发展过程:初期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快速成长的工业化阶段+衰退阶段→再生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具体发展变化表现为:

经济发展水平:低→高

区域产业结构:“一、三、二”或“一、二、三”→“二、三、一”

→“三、二、一”

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区域空间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小→大→小

城市分布:点→面 (缺少大型中心城市→出现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密集)

对外开放程度:低→高

对外联系方式:稀疏的线状分布→密集的交通网络, 现代信息网络

区域发展状态: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不平衡的加速发

展状态→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因此, 判断一个区域处于哪个阶段就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发展状态这四个方面来探讨。

还可以将这个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新的案例, 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加深其对理论的理解。如: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 人烟稀少。

20世纪50年代后期, 在松嫩平原发现了油田。1959年大庆的第一口井喷油。从1976年开始, 大庆原油产量跃上5000万吨, 直至2002年, 大庆油田在每年5000万吨产量上稳产了27个年头。四十多年来, 大庆累计生产原油17亿吨多, 接近全国陆地原油总产量的一半。大庆也由一个矿区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现辖4县5区, 总面积2.1万多平方千米, 人口242万, 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千米, 人口104万。

随着石油开采量的不断增加, 大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

WENJIAOZILIAO

长期以来以生产原油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给大庆市的持续发展带来许多难题。一是结构性矛盾, 石油经济“一柱擎天”;二是体制性矛盾, 国有经济占绝对比重;三是观念问题, 计划经济的观念根深蒂固。

为了避免矿竭城衰的命运, 大庆正进行二次创业, 大力发展后续产业,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大石化产业, 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 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 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 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 以城养城……计划到2010年, 初步形成石油、石化、地方经济“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到2020年, 完成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转变, 全面建设成为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问题:分析大庆的区域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大庆区域发展的历程对我国其他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这就是先归纳后演绎, 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教学过程, 也是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

5. 不足之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这种方法的局限之处在于, “先归纳”应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 是通过对某类地理事物的部分对象经过分析考察后所归纳出来的结论, 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一种不必然的或然性推理, 有可能归纳出来的是一般规律, 也有可能这种结论不是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当考察的对象较少时, 其推理的依据仅限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表象时, 推导出来的结论有可能会出现偏差。因此结论的正确与否就需要从成因上做进一步探索。另外, 可以通过考察尽量多的事例或者尽量寻找存在反例的事例, 尽可能提高结论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 “先归纳后演绎”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遵循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 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但是, 在课堂教学中不应只局限于一种教学模式, 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从认识世界的方法归纳和演绎入手, 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及地理学的新课程理念, 总结了“先归纳后演绎”的地理教学模式, 并举例说明该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及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归纳,演绎,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捷宾.归纳与演绎体验与探究——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逻辑.基础教育参考, 2010 (05) :68-70.

[2]肖仕权.“归纳演绎法”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教师, 2012 (27) :39.

[3]贺业明, 丁萍.认知过程中的归纳与演绎的统一.重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8 (2) :27-28.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第4篇

1.让学生了解与遗传有关的结构与物质的基本知识,即染色体、基因以及遗传物质(核酸)与性状遗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认识遗传现象的物质基础。

2.通过分析某一具体性状的遗传现象,帮助学生认识性状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其他遗传现象。

3.在区别遗传病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遗传病的基本特点以及禁止近亲婚配的生物学原因,对学生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基因的概念以及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是课堂讨论的中心。对基因这一名称,学生从各种媒体和一些科普读物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能认清基因的本质以及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以性状在上、下代传递为线索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基因的基本知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基因在生物上、下代的传递规律以及显、隐性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2.染色体在生物的上、下代传递规律与基因的传递的关系也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讲清染色体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的变化以及在生物上、下代中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基因的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图表甚至制作相应的教具帮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活动规律。

3.国家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国家为什么要通过立法来禁止近亲结婚?生物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认识近亲结婚所造成危害的遗传学原因上——遗传病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和发生遗传病概率较高的原因,可以以具体的例子认识近亲结婚的危害。

参考课时

本课题建议授课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在上一节课结束时,向学生发放一调查表,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某些性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为学生在上课时的讨论分析材料。调查表如下: 性状调查表

调查前教师应注意:

1.要求学生如实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不能为完成作业而随便填写。通过这项活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向学生说明如何识别这些性状特征,特别对上眼睑这一特征中的双眼皮、单眼皮,应说明不是美容后的特征。

【教学过程】

引言在了解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之后,有些同学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各种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是否会有共同的规律?比如说,每种生物是怎样将自己的特征传给后代的?最初的生物是怎样发生又是怎样演变的?)生物能否孤立的生存,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我们将在以后的生物课的学习中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新课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对于“遗传”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同学们可以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许多遗传的现象,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儿子的长相像爸爸,等等。我们知道,不同种类的生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就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在这些方面也会有所不同。这些特征,也就是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在课下,同学们对人的一些性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看到了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是否也是遗传现象?这些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过程中有没有规津?我们先来分析这些性状。

【学生活动】

(1)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项特征,分析该特征在上下代传递中有几种方式,比如某同学的上眼睑是双眼皮,他的爸爸、妈妈也是双眼皮,这是一种传递方式。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本小组的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2)全班讨论。各小组介绍小组讨论的结果,所分析的性状有几种传递的方式;各种性状在上下代的传递中是否有共同点;将讨论的结果以列表的方式做出小结。

性状与父母相同,或者与父母之一相同,这种现象就是遗传。用生物学的术语叙述遗传这一概念,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若性状与父母不同,叫做什么?子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于父母的性状?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讨论。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学们在自己身边到处可以遇到。但是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如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

提出问题,讨论: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

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提出问题: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为什么可以决定后代具有什么性状?

我们必须研究细胞内部的结构和细胞所含有的物质。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只有其中的一个。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讨论分析了什么是遗传,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最终决定性状的遗传的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具体到某一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决定的。不同的基因会有不同的性状。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有些同学会提出新的问题,这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五部分生物的遗传、进化和生态

第一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

1.遗传的现象: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称为性状。

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

各种生物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2.染色体和基因:

(1)染色体:

(2)基因:

第二课时:

【复习】

(1)什么是性状?什么是遗传?请举例。什么叫染色体?什么叫基因?

(2)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通过什么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基因又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我们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一对基因怎样决定性状?

(2)同样是一对基因,为什么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是单眼皮?

(3)为什么会出现子女与父母不同性状的现象?

【新课】

下面我们以人的上眼睑为例,研究以上问题。

生物的一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如人的眼睑,耳垂等。

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第5篇

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分组搜集所知道的生物名称、图片并选l~3种附简介(生活习性及用途)。 教师准备:仿教科书图1—l制一大轮盘,另备各类群中2~5 种常见生物图片。 教学过程 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实际上组成它的物体不外是两大类(稍顿,引起学生思考):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如(停,引导学生回答)太阳、空气、山石、河水……另一类是有生命的,如……(学生说出的大多是动物、植物)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微小的……(生答:细菌、病毒……)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生塑。(1ivingthings) 那怎么叫有生命呀?生命有什么现象?小组内(板书)讨论并记下生命的特征。(师分组指导)5 min后,我们来听一听同学们的高见。 a组:生物能生长!师问全班:同意吗?齐答同意 师引导深入:举个例子(略)。 师板书:能生长。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生物要从小长大,得不断地从外界——(学生抢答:获取食物)对,从外界获取食物来建造自己的身体,还能把体内产生的废物和没有用完的物质排到体外。(故作疑问)咦!植物怎吃食?(生纷纷回答:吸收水、进行光合作用)太棒了!师板书:新陈代谢。 生命还有什么特征?b组补充道:生物能亡生后代! 师用眼神向全班探询。生答:是! 对!植物会开花结果,把种子散到各地,所以“天涯处处有芳草”,动物也各有其生/l育女的方式,而且(稍顿,语气加重)总是猫生猫、狗生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说:生物在产生后代时把性状也传给了后代,这叫遥传。(稍停)可后代和亲代一模一样吗?(生答:不)后代之间完全—样吗?(生答:也不!)看教科书中图1—2,你能发现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说:两个西瓜。 引导观察:大小?大小不同。 花纹?也不完全一样。 还长在同一条蔓上,这种不同的差异,叫变异。总之,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c组继续说:生物能自己运动!(学生表示赞同) 师: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彩蝶飞舞、骏马奔驰,可这都是动物,植物会不会运动?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议论纷纷。几秒钟后一同学声音响亮而坚定地说:能!我示意其说下去:含羞草的叶子一碰就闭合,这也算动!有些同学立即反对,有些支持,争论起来……,我做和事佬: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刺激作出反应,行吗?(思考片刻后同学们一致认同) 师板书。 看图1—3中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花盘随太阳转动,这是对什么刺激反应?生答:光。目光转向窗外:看外面那棵大树,观察树叶大都朝向——南;再观察南北两侧的树枝?——南边繁茂,这也是植物对光的刺激作出的反应。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睡莲美丽的花瓣日出而开、日落而睡!做个有心人吧!自然界的奥妙是无穷的。 再请同学们看一幅图(图1—1),图中是纺锤树。有的学生说像花瓶,有的说像萝卜树,师大声地说:这是一棵树!(生惊讶!)叫瓶子树,又叫萝卜树,还叫纺锤树,旁边还站着一个人!它怎么长这样呀?(生很好奇) 师道:它长在南美洲的巴西,生活在热带雨林和稀树草原之间的地带,这里有雨季交替。在雨季里它枝叶繁茂,树干中贮存大量水分。进入旱季落叶,胖胖的肚子里贮存的大量水分使其顺利度过旱季。(稍停)这是说: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板) 另外,生物体都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以后还会详细学习。 好了,看课本第5页总结一下生物有哪些生命现象: 1.能生长; 2.能新陈代谢; 3.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和变异; 4.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5.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教师出示资料,学生分析,下面二则资料说明生物体具有什么生命现象? 资料1: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生长着一种“极雨花”,其花瓣对湿度很敏感,当空气湿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花瓣萎缩,将花蕊包起来,预示天要下雨;而花瓣展开时,则预示不会下雨;我国广西忻城县有棵青冈树,晴天时叶呈深绿色,要下雨时,树叶则由绿变红。还有些植物能指示空气污染程度,能指南。 资料2:蚯蚓对人类的益处很多,能改良土壤,利于植物生长;营养价值高,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还能高效率地处理有机废物,如1亿条蚯蚓1d可吞食40t有机废物。细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没有了它们,地球上将尸体遍布。 生物世界绚丽多彩、奥妙无穷,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植物约有30多万种,动物更多,约有150多万种,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下面咱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生物最多:各小组上台介绍他们所准备的资料,约5min后,取出备好的“生物主要类群图”,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生物名称,并尽量多地写出其同类生物名称。结合课本第4页文字认识生物类群。 教师出示图片(图1—2),要求学生将下列各种生物进行归类。 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调查周围常见的生物,将它们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其生命现象。课后反思 本节课完成的第1个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第2个目标以游戏的形式,以师生课下搜集的生物图片为介质,师生、生生之间展开的丰富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上一篇:我对台湾问题的一些看法下一篇:后勤集团的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