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2024-06-16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精选6篇)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第1篇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想像一下城市像“海绵”一样很有“弹性”,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那么,园林行业与海绵城市建设有何关系呢? 实际上“海绵城市”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雨洪调蓄、水源涵养,雨污净化等功能,这也是“海绵城市”构建的基础。但是,各种关键性生态过程在土地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通过“景观设计的安全格局”合理规划在城市雨涝调蓄、水源保护和涵养、地下水回补、雨污净化、栖息地修复、土壤净化等重要的水生态过程中关键性的区域、位置和空间,它们共同构成水生态基础设施。“海绵”不是一个虚的概念,它对应着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观格局;构建“海绵城市”即是建立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这也是最为高效和集约的途径。故此“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密不可分的。

下面由中国时创带您走进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那么,具体要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海绵城市中与景观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低影响开发吧。

低影响开发,其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如果说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

律。

研究表明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措施繁多,不利于传播和普及,因此我们在本文中按海绵城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在三大类雨水处理措施中初步阶段的收水措施与景观设计的联系最为密不可分。接下来将首先就被归为收水措施的七种最为常见的雨水处理手法进行重点探讨。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雨水花园做为低影响开发最为常见的设计手段,如今已延展出了多种形式。狭义的雨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而广义的雨水花园则可囊括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如下图中的墨尔本爱丁堡雨水花园,在调蓄的同时运用生物净化手段对径流进行阶梯式处理,为其所在公园提供了大量灌溉水。

生态滞留区

和雨水花园具有相同功能的措施还有生态滞留区。但较前者不同的是,生态滞留区土壤对于工程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对于土壤和工程排水结构也都有明确的要求,并且根据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生态滞留带、生态树池、生态滞留池等。如同下图街边生态滞留区,通过对街豁口将路面径流引流至收水区进行蓄留。在对于通行或树荫要求较高的区域可将单个的树池作为一个生态滞留单位。

植草沟

假设比起调蓄下渗径流,更需要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的话,则可以设置植草沟。植草沟为横切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的带状下凹绿地,适用于道路两旁绿化隔离带等狭长地带。由于水流速度相对较快,在植草沟内应以石头铺于底部防止土壤侵蚀。

如果植草沟的竖向坡度较大超过4°,则应设置消能坎减缓水流,可以根据风格设计不同的消能坎。下图中的消能坎为河中卵石铺置而成。虽为带状转输雨水措施,但植草沟的宽度并无硬性规定,亦可设计为绿地形式,成为集休闲绿化、转输渗留于一身的多功能区域,如下图。

如果说以上的几个措施都更适用于绿化空间较小的区域,那么渗透池则适用于绿地面积较大的开阔空间,渗水池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补充地下水。同时可以设计为草坪绿地,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供居民放松。

与渗透池规模相近但功能不同的人工湿地是对雨水调蓄与净化的措施。其可以将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措施收集的雨水进行集中净化,与其他处理手法一起形成多功能的雨水调蓄系统,打造怡人的湿地景观。

透水铺装

除了设于绿地的雨水管理措施,在硬质地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景观。

低影响开发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下图为屋面收水的结构示意图

下图为铜质排水沟

排水管道还可以发挥创意为建筑物的外立面起到装饰作用。

下图为德国音乐排水管,下雨时不仅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还能“演奏”一曲雨中交响曲。或者景观风格较休闲的区域如私宅,可以利用雨水链代替排水管道收集雨水

通过收水措施收集的雨水在下渗补充地下水之后多余水量由蓄水措施进行储蓄。蓄水措施是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的中间步骤。

雨水桶

雨水桶是规模较小的雨水收集、沉淀、净化设施,设于地面之上。普遍用于住宅等建筑密度较低的区域。

在建设密度较高的区域可以设置位于地下的储水箱。透

特制的可渗透地下水箱在储水的同时也具有被动收水的功能。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在各方面进行利用,减少对自来

水的需

求,缓

力。

本文集中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具体措施——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作为强调以生态方式收纳雨水的雨水管理理念,是传统排水防涝系统的优化和加强。

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问题日渐突出的当下,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海绵城市作为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改善城市生态的规划理念与景观设计的结合密不可分,要求通过景观设计打造既科学有效又外表美观的绿色基础设施。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人了解和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变得更美好,更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第2篇

转型换档是大背景,去库存是新形势,未料一二线城市房价暴涨;行业层面,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开放式小区讨论的余音还在绕梁,住建部发文要求综合管廊建设采取周报制度。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件(还有PPP、垂直园林建筑等)背后,有着怎样深刻的联系,中央布的是怎样一个大局?企业层面,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这背后有多大的企业机会和个人机会?本文将逐一给出观点。

一、海绵城市建设之建设内容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比喻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核心理念是“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或低影响设计(Low Impact Design,LID),是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模拟原有的自然生态水循环模式,削峰补枯,从传统“人定胜天”开发模式转向新型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开发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并不存在技术障碍,以目前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图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海绵城市”核心在“海绵孔”和“海绵孔”之间通道,还原到城市建设中就是城市中的各个调蓄水设施和给排水系统。海绵城市核心调蓄水方式包括入渗、蒸发、滞留、蓄集等,采用的基本设施有生物滞留带、绿色屋顶、植草沟、雨水花园、储水池等。

”海绵城市“开发建设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

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水的考虑主要围绕着“给水”和“排水”两个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设计规划是线性和平面的,但正如海绵是三维立体的,“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自然也是立体工程。虽然“海绵城市”概念提出针对的是城市的“水”问题,但由于水本身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海绵城市”的开发建设注定是一个立体的系统工程。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城市水系、绿地系统、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多领域规划,同时需要政府规划、排水、道路、园林、交通等部门与地产项目业主之间协调合作,以及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等多专业领域协作。城市改造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周期又相对较长,这就决定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详尽合理的顶层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示范区总体建设技术路线框架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为补充

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互相补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下综合管廊是重要市政管线(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的公共隧道,旨在提高城市在供排水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综合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重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通过源头分散、储存的方式,降低地下管廊排水负担。二者互相补充,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负载能力。海绵城市建设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均涉及对地下排水系统的改建,均属稳增长、惠民生的“有效投资”,未来有望常态化,成为基建投资稳增长的最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一:

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建筑是城市最基础的细胞,如果建筑对雨水能呈现海绵特性,那么城市离“海绵”也就不远了。这里需要引进弹性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一是引入弹性城市的设计理念。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概念。所谓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准备、响应特定的多重威胁并从中恢复,并将其对公共安全健康和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能力。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二是结合园林设计的理念。如果把中水和雨水在建筑中的充分综合利用,就可以把整个园林搬到建筑上去,即垂直园林建筑。这种建筑整体上呈现出海绵状态,能将雨水充分收集利用,实现中水回用,排到自然界中的水体污染物几乎等于零,所有的营养素都能在建筑内循环利用,并且绿色植物还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如果城市广泛推广垂直园林建筑,不仅可显著减少地表水径流量,而且会营造出一个非常美妙而且可以四季变化的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二:

海绵社区结合水景观再造海绵建筑推而广之就是海绵社区。快速城镇化到来之前,我国许多地方曾经有过良好的城市水景观被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代城市规划师应该传承历史文化,回归社区魅力,增加社区的凝聚力。通过由下而上的再设计,将社区水的循环利用和景观化、人性化相融和,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开展海绵社区建设。

海绵城市设计趋势三: 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使原来非常困难的监控参量,变得容易实现。未来,我们将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反应;通过智慧水循环利用,可以达到减少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通过遥感技术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利用等等。此外,建筑智慧化方面,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显示公共建筑水耗、能耗的排名情况。根据试点城市调查,建筑单位面积水耗最高和最低相差十倍之多,有的建筑由于设计和运维问题,水管出现了严重的漏损,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系统诊断出来。将水耗情况在媒体进行公开排名,有助于建筑管理和产权单位清楚的认识水耗情况,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对水耗最高的建筑进行强制性改造,明确控制性指标性和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整个城市的水循环利用和用水效率得到提升。在这方面,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做的非常好,低影响雨水设计系统通过数字模型和信息化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把GIS、云计算这些技术落实到位,并将其作为一种手段,使海绵城市智慧起来。

二、海绵城市建设之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突出,具备全国推广潜力。海绵城市对于北方城市将主要起到“止涝济旱”,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的作用。对于降水量较大的南方城市,则主要起到防灾减害,分化利用的作用。预计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城市(涵盖我国城市数量90%以上)将作建设海绵城市的强制性要求。当前全国658个城市中仅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全国性市场形成才刚开始!

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过亿

据测算,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绿色投资”每平方公里投资需求约在3000~5000万元。新城建设将加入管线建设等基建内容,整体投资需求每平方公里在1亿元以上。按照国务院设定目标,海绵城市不仅在新城建设中将起到吸纳雨水,综合利用的作用,还将在旧城改造,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旧城改造难度大,与原系统兼容性要求高,设计复杂。单位投资将超过新城建设。整体而言,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将超过1亿元,达到1.5亿左右。

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一:

据国泰君安预测,根据国家近期提出海绵城市75号文要求,657 个城市在2020 年全面完成任务——即不低于20%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 亿元之间,全国657 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 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 万亿元。海绵城市市场规模测算二:据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估算,海绵城市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7855.28平方公里,近5年来一直保持约5%的增长率,依据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由此可得,2020年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规模至少需达2万亿(47855.28*(1+5%)7*20%*1.6)。据悉,首批16个城市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已公开的数据显示,16个城市公开计划投资已达1359.23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对16个试点城市的专项资金补助目前在200亿元左右,未来有望扩大试点并加大补助预算。仅16个试点城市,已披露的未来三年投资额已近1200亿元。其中,湖南常德未来三年计划投资高达266亿元,山东济南计划投资148.75亿元。16个城市平均每个城市投资额71.6亿元。试点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额高达2.8亿元。我国共有332个地级行政区,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铺开,保守假设每个地级市未来投资60亿元建设海绵城市,则未来3-5年,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总额将至少高达2万亿。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海绵城市投资规划统计

市场规模测算二:16个试点城市试点面积和试点区域海绵城市

市场规模测算三:根据公布的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如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最高可至231亿元。从现有公开信息可以看到,目前16个试点城市2015年到2017年拟投资金额将达到1300亿元左右,每个城市平均投资约83亿元。2013年开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即使不考虑新城镇建设的增量投资,一旦海绵城市建设由试点推广到全面铺开,假定过去三年中出现内涝的300多个城市中一半需要进行海绵城市改造,按照每个海绵城市83亿元投资额估算,总共拉动投资有望超过1.2万亿元。海绵城市建设投资既是补旧债,又是启新程,当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尤其被政府重视。

海绵城市的投资构成

以安徽省池州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项目为例,未来三年规划相关项目共117个,总投资约221.6亿元,包括道路交通海绵城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建筑小区系统、水生态及水安全系统、能力保障系统5大类,全方位打造城市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从投资金额看,建筑小区系统投资金额最多。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一)除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投资之外,海绵城市所必需配合的传统排水管网的改造、水体生态修复等都是动辄数亿级别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仅现有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投资。水体生态修复也耗资巨大。例如,江苏宜兴对城区西氿湖进行的生态修复,计划投资10亿元。此外,在中央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政绩驱动之下,海绵城市建设与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有机结合,将掀起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投资带动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将带来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我国工程设计界长期以来沿用灰色排水方案,造成城乡社区大量的硬化地面,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施海绵城市技术以后,新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体系将逐步建立。社会资本被引导到绿色科技领域投资,大量的企业创新转型,相应的产业技术装备也会跟进,形成新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就业及经济增长。另外,海绵城市建设也将在我国节能减排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并带动产业转型,绿色生态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现有2万多个社区,假设每个社区投资5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仅北京市的投资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有专家估计,我国城乡生态修复领域的投资,将从最初的几千亿元发展到成熟期的数万亿元,市场规模庞大,生态工业体系将得到完善。

三、海绵城市建设之掘金方向

海绵城市涉及上下游多个行业

海绵城市要求构建低影响开发的先进雨水系统,包括从前端的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恢复,中端的低影响开发建造多种雨水系统组件,如透水性铺装、绿色屋顶、植被覆盖、雨水蓄水池、下渗装臵、雨水管道等,到后端的污水污泥处臵,涉及包括生态修复、园林绿化、绿色建材、管网建设与运营、智慧城市与物联网技术、污水污泥处理等多个行业,投资巨大,将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受益领域

海绵城市建设是立体的系统工程,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市场也将会让多个领域受益。对于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获益的将是具备相当实力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事实上,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申报过程中,部分实力雄厚设计院通过申报方案的设计已经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掘金海绵城市之建筑建材

1.建筑路面。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材的需求最大,据相关专家估计,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过去城市化建设的“升级版”,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明确了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与小区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能通过相关设施进行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这一规定将使特殊建筑屋面、绿色建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业务已涉及该领域的企业将直接利好。

2.城市工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人民政府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要从城市规划层面上对新老城区区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从事水务工程,具有城市综合工程经验的企业有望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水处理

海绵城市对污水净化要求很高,而我国现阶段水污染严重,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氮、硫、磷等物质,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恶臭水质。在海绵城市建设会增加城市雨水的留存,这些留存的水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净化处理,将造成很大的城市污染。海绵城市的构建,将对雨水回收系统、净化系统、供排水系统产生大量需求,相关企业将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地下管网

海绵城市建设将大量地表径流转至地下,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流量,需要在地下铺设大量管道,原先落后的地下管网系统难以适应地下水流量的大幅增加。雨水在地下的分散过程中将提高对地下管道、管材及设备的需求,布局立足于综合管廊工程、管网材料及设备制造的企业。

掘金海绵城市之园林产业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回归自然,加大园林建设,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需对城市内部已有湿地、山体进行扩建、复建,为了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比例,需要建设一系列人工湿地、生态公园等设施,将极大程度地使涉足园林修建、生态设计的园林企业受益。

掘金海绵城市之智慧海绵

信息化管控平台在建设中有重要地位。立足城市规划实践,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阶段就需要对现有规划进行海绵评估,评估数据需用于对新一轮规划的前置性参考文本和专项规划,后续形成的大量数据也将用于实现海绵城市的常态化建设,包括对城市高程信息、水文气象条件、城市排水设施和雨水利用设施进行动态信息管理和监控,进而得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方法、技术指南和相关费用效益。信息化管控平台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四、海绵城市建设之竞争态势

超一半省份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

截至2015年8月,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总数约为84家,覆盖我国48.4%的省(市、区),超过一半的省份基本没有专门从事海绵城市建设的企业。其中海绵城市建设企业数量位居前5的省(市、区)依次是江苏、广东、北京、上海和山东,占行业企业数的比例分别为22.6%,19.0%,17.9%,16.7和6.0%,前5个地区的累计总和约占行业总量82.2%。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数量分析

按照行业的一般特征,将海绵城市业务内容分为规划、设计、设备、材料(建材)、施工、运营、模拟、投融资和综合类(参与三项以上),对初步调研的企业进行分类统计。84家初步统计的企业当中,通过对从事的业务数量分析,81.0%以上都能够承担三项以上的业务能力,承担一项的主要是材料(建材)和模拟;承担两项的主要是设备、施工等。

海绵城市从业企业涉及的业务领域分析

从单项业务分析来看,规划、运营和投融资领域的专业企业目前没有。由于海绵城市规划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涉及空间规划、市政排水、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等专业。因此,传统的城市(乡)规划设计院、水利规划设计院、市政设计院和景观设计院等涉及城市排水领域,但是,从事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的专业人员较少。运营需要有稳定的市场和有效的盈利模式,才可能促进市场化的公司发展,特别是私营部门的参与,当前,海绵城市正处于培育阶段,运营即便要开发,主要还是依托公共部门。而投融资领域专业企业的空白,主要是行业处于培育期,但不排除有相关的融资机构正在考虑这一新兴市场。而海绵城市工程设计、设备和施工类的企业占总调研企业数83.3%以上。从事城市雨洪模拟的企业有两家(北京、上海),其中北京HY企业有雨水排水模块的开发,而上海WB企业则能够为城市提供区域性商业化的雨洪风险预报服务。从事海绵城市材料(主要指建材),约占11.9%,企业数量与分布均分散和有限。

海绵城市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经估算,2013年,7个省(区)份洪涝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当地GDP的1%,包括海南(2.05%)、江西(1.66%)、广西(1.38%)、吉林(1.30%)、甘肃(1.17%)、四川(1.12%)和湖南(1.08%),而安徽接近1%(0.91%)。海绵城市行业可认为是传统城市市政排水行业的子领域,行业产能和规模占城市排水行业总量的比例微乎其微。有限的产能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和山东等地,其中东北、华中和西部(包括西南)严重空缺。我国城市雨洪灾害空间分布极为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和中西部地区,其中华北和东北同样存在较高的城市雨洪风险。将产能和洪涝分布对比可见,以江西、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供需矛盾严重不平衡。

五、海绵城市建设之PPP模式

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的资金规模大,以及国家对PPP模式的政策补助,可以预见PPP模式将会大规模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而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又要求PPP项目公司有强大的统筹、协调和规划能力。这几方面的特性将会使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同时又具有相当市政项目施工经验的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为PPP项目合营公司的热门之选。

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

财政部鼓励海绵城市的建设采用PPP模式,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整体战略,一个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是经过系统设计的城市水资源整体利用方案,包括雨水利用系统、排水管网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的提标改造或建设运营等,因此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将成为未来环保PPP领域的最重要模式之一。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是其常见商业模式。此外还有ROT(改建-运营-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等模式相结合。项目收入一般由项目运营收益、政府购买及财政补贴三部分构成。其中运营收益将受政府特许经营权的保障;政府购买费将列入政府跨财务预算,其支付的费用所形成的回报率按合同约定执行,通过人大代表会议审核

海绵城市PPP项目DBFO模式示意图

DBFO(设计-建造-融资-运营),由社会投资人负责项目的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期满移交等相关工作。①项目参与公司和试点城市当地政府授权部门联合建立PPP项目特许经营公司,并负责相关管理,具体工程建设招标及建成后运营;②政府在运营期开始后依据绩效考核标准进行付费;③合作期满,项目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按约定方式移交至政府指定机构,或委托项目公司继续运营。

六、海绵城市建设之趋势前瞻

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

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根据16 个试点城市工作会议(武汉召开),16 个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 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从16 个试点城市的中期工作汇报情况来看,所有试点城市对PPP 运作尚未有实质性成果,有的城市还没有思路,有的城市仅有1-2 个项目马上开始招标。因此2015 年4 季度投资机会预计不会太大。但是在4 季度还有不到3 个月的时间里,所有关心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机构一定在思考75 号文带来的影响、以及自身如何介入海绵城市投资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尚处探索阶段

号文中最核心内容之一是第9条“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即要和以往运营机制有所不同。此前污水处理领域执行的是单个项目,采取的模式是BOT、TOT 等,是传统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也促使国内污水处理在近10 年内实现高速增长,但是海绵城市建设领域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应,看不到经济效应。从国外情况来看,欧美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资金部分通过激励机制来解决,即如果通过收费不能解决径流排放任务,那么管理部门将征收管理费。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有城市开展此项工作,更多还在政策探索阶段。

2016年或是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

预计 2016 年1 季度将成海绵城市项目落地黄金时段。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从名单公布走到今天,经过三部委上报3 年行动预算以及专项规划工作等流程,近期已有一部分城市的先期项目(如道路、局部小区等)开始进入招标程序,有些规划设计也在招标。财政部正式下达拨款以来,2015 年下半年是海绵城市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目前从市场来看,海绵城市还没有实现产业爆发,需等到2016 年。2016 年第1 季度预计第一批16 个示范城市的绝大部分PPP 合作方均将确定。

海绵城市单独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

海绵城市单独项目金额在20-40 亿元,对于大型企业产生的资金压力不会过大。未来5-6 个月内,海绵城市PPP 招标中比较大的合同包金额应该在20-40 亿元,10 亿元级别项目比较常见,很少会有50 亿以上。所以对大型企业的资金压力不会太大。

七、海绵城市建设之对策建议

建议一: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与以前污水厂单一标的不同,PPP 项目比较复杂、尤其是海绵城市的PPP项目,甲乙双方无论在商务条款还是具体技术实现互信都需要长期标前沟通。针对具体项目,只要有意向投标、均要提早准备,因为后面成立PPP 项目公司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时间合作,像一次婚姻,需要长期的沟通过程。城市选择公司、公司选择城市属于双向选择,公司也将在具体合同中投资很大,选择标的城市非常重要。

建议二:强化集约化运作能力

海绵城市项目模式未来发展趋势是从“碎片化”走向“集约化”,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不断提高。从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运营来看,国家未来明显趋势是不希望项目碎片化运营。例如16 个城市申报项目之时,需要完成不低于15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但是有些城市报了400-500 个项目,数量众多不便于管理。住建部希望把碎片化项目进行集约化运作。集约化运作对投资机构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具备资本实力,即融资成本要低,其次需拥有运作资本能力,此外还要有解决方案的整合技术。因此海绵城市工程是系统性工程,目前具备综合实力企业或投资机构很少,有些企业资本实力很强、但是解决方案技术来源存在问题;有些企业原本做下游终端产品、长期做雨水利用产品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在北方缺水地区的雨水利用企业经验确实丰富,这些企业也看到了海绵城市行业未来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因此目前存在相关企业欲从下游走向上游。这对该类下游企业是一大挑战:虽然这类企业在雨水利用产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但是要提供海绵城市全流程解决方案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可能仅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某几个环节,但是全流程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还达不到。

建议三: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

针对海绵城市,建筑企业需要做两大方面准备:一是资金筹措,二是技术储备。从资金筹措方面看,如果公司是上市公司,则可以制定并上报定增计划;公司自身资产、以及资本运作(集中资金、或采取低成本资金)也可用于海绵城市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产业链来看,公司需要在人力资源、技术细节、产品储备实现明显改善。如果公司不具备相关业务优势,可以通过收购拥有甲级资质的设计院进行外延式拓展,如缺乏道路业务经验、则可并购具备道路建设资质公司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建议四:好项目特征=擅长领域+回报率高+支付能力

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第3篇

一、当前传统型园林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采用透水沥青铺装的方法, 进行园林设计的相关探索, 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多孔沥青的材料, 通过对雨水进行滤层处理的方式, 将干净水储存在蓄水层中去, 利用原土壤实现对于城市透水路面的保护。

传统类型的城市园林设计工作效率比较低, 对于排水和水净化、蓄水功能开发程度不够高。在新的设计方式中, 使用低影响技术体现开发模式应用于园林建设中, 显著提高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 在雨水管道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 主要以雨水径流的尽快排除为根本出发点, 通过对道路排水模式的优化, 降低道路雨水井流的峰流流量。在规划设计方面, 传统市政园林系统对于绿化带的功能价值开发不够全面, 高程普遍高于路面, 路面雨水径流却不能够直流入绿化带中去。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由于规划缺陷, 往往会导致其没有雨水储存的功能, 也没有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 传统型的城市园林设计难以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需要。传统型的设计活动中, 路面结构为非透水路面, 并且人行道结构为非透水人行道。其道牙形式为传统道牙, 雨水口的位置一般位于路面上路缘石处, 排水管道基本为老旧的传统雨水设计管道。在连续降水天气中, 雨水排除多, 并且入渗效果不过明显, 洪峰流量大, 管网的负荷比较大, 面源的污染压力相当严重。推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减少园林基础系统的维护难度, 对于提高园林设计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

二、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 利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园林结构合理化建设

利用管理规划软件实现空间尺度的灵活缩放。设计人员应该认真采集单位园林面积的蓄水量数据, 进行城市地表污染物作用及转化模拟算法的适应性分析, 从而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服务。

在园林设计活动中, 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污染负荷结果可视化与GIS耦合的设计工作, 将城市地表的雨水进行收集和简单净化, 从而满足城市园林日常性用水浇灌消耗量的需要。

技术人员应该从城市园林整体设计模型不确定性的角度出发, 实现设计方案可控性和多方案实现性进行比较, 做好雨水花坛结构设计和透水路面结构的整体把握。在海绵城市科学设计活动中, 技术人员应该依靠建筑物的外墙开展边缘环境的节水设计。采用在墙外连接一根雨落管的设计方法, 将建筑物屋顶上的水引入到墙根处的人工土或者天然土中, 实现城市绿地的有效涵养。城市绿地建设应该满足一定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综合功能。城市低碳园林绿地评价体系的分析, 需要设计人员进一步细化这些功能性指标的考核研究。城市绿地的生态型功能考核, 包括城市绿地应该起到一定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绿地结构应该固碳释氧、增湿降温、阻滞尘土, 并且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低碳型的城市绿地还应该起到降低噪音增加绿地率的作用, 有效满足绿地多样性建设。

2. 生态多样选择功能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

经过土壤过滤过的水资源, 虽然还达到不饮用水的标准, 但是其物理指标中不含大部分杂质, 可以进行花坛灌溉和室内冲厕所的相关处理。

在透水砖块铺装的过程中, 技术人员应该从基层开始铺设, 在透水垫层上进行透水找平层和透水砖的导引处理, 从而显著提升路面的排水效果, 防止长时间大水漫灌环境下, 城市园林排水系统被洪水冲击瘫痪的问题产生。对砖墙体和石砌体的结构改造进行设计, 园林结构中需要抹灰或者增加涂饰的地方, 也要注意装饰的细节把握。在园林施工成本管控中, 造价工作人员应该做好施工场地的绿色环境保持工作。为了保证绿地环境中的花草架、廊架能够常绿常青, 需要在施工环境中修建管道和沟渠, 开挖深度较大的沟渠需要工作人员在后期加入管道安装的材料, 实现排水通畅。并且为了保证排水管道的使用寿命得到提高, 对于已经开挖完成渠道的作业环境, 需要施工人员重视回填工作, 将裸露在外的供水管道进行土壤填埋保护。做好绿地植物的供水工作, 在灌木丛周围安装喷头设备, 每天定期给这些大株绿色植物浇水, 保证园林周围的绿色植物能够常绿常青。

3. 透水路面结构设计的海绵城市设计

在透水路面结构设计活动中, 技术人员应该做好透水砖铺砖和透水沥青铺装相关技术操作处理活动。在设计活动中, 能够保证路面不积水的情况下, 从源头控制雨水的水量和水质, 确保城市园林植物绿化配置生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在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活动中, 强调将雨水线性排入下凹式绿化带储存场中去, 部分超标的雨水径流可以使用管道输送的方式予以排除。在绿化带功能开发活动中, 采用下凹式绿化带设计方式, 以植生滞留槽的形式开展建设工作。保证园林设计系统具有较强的雨水储存功能, 并且还能够具备一定的雨水净化功能。在路面结构设计选择上, 采用透水路面结构, 确保海绵城市在洪峰来袭天气状态下能够保证道路安全。使用透水沥青材料和透水混凝土材料进行园林路面结构设计, 不仅能够优化道路质量, 还能够通过有效的透水功能建设, 满足城市建设的防洪等其他功能性表达。在雨水口位置的设计过程中, 在绿化带内部进行园林设计方案建设, 保证雨水口高程高于绿地面并且低于路面高程标准。在排水管道设计活动中, 可以采用穿孔排水管作为排水辅助设施展开建设, 从而将海绵城市功能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 可以有效地提高对于雨水的利用效率, 并且能够有效削减洪峰和径流总量, 显著控制面源污染问题的产生。

三、结语

园林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应用 第4篇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措施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地深入,而对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步完善,并在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海绵城市这一理念在2012年被提出至今,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基于这一理念建设的城市会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同时,还能在下雨时发挥吸水、储水以及净水等功能,从而合理利用所存储的水,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在自然灾害来临或者环境出现变化时,海绵城市都会具有良好的“弹性”,还能对雨水进行合理收集并加以利用。目前,国家为了观察海绵城市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的积极作用,正在镇江、武汉、重庆以及济南等地进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此来实现对降水的有效利用以及消纳。其中,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合理解决城市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第一,实现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对自然河流、湖泊、林地以及草地等海绵体进行保护,使城市能够涵养水源,维持开发前的水文循环。

第二,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的城市建设会对海绵体造成毁灭性打击,而海绵城市的建成却可以对这些被破坏的海绵体进行修复。

第三,构建新的海绵体。借助低影响开发技术(LID)以及相关设施,构建新的海绵体,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进行严格控制,这就可以有效缩减城市不透水面积,并将城市开发对原有水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

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海绵城市的优势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现如今,我国绝大多数的城市河道建设仍然沿用的是以往传统的建造模式,一旦城市遇到雨水冲击,不仅无法起到吸水、供水及净水的目的,同时也不能减少城市内涝或者季节性干旱对城市日常生活中水循环的干扰。所以,要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加入海绵城市理论,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风景园林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借助滞留塘或者下凹式绿地等设施,可以将风景园林规划与雨水调蓄设施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并实现以下目标:绿化覆盖率过半、透水性地面超过七成、绿地率超过四成以及人均绿地面积超过20平米左右等,与此同时,径流系数也可以被有效地控制在0.15左右。另外,通过对雨水的回收再利用,风景园林也可以作为一个应急水源地来应对突发状况。打个比方来说,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区域,日本政府在分析总结了地震经验后,在每一个城市公园都建设了雨水蓄水池,一旦出现断水断电现象,这里的水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三天用水量。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吸取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发展的先进技术。举例来说,通过把处理后的砂层铺到池底,来提升沙地雨水处理池的含氧量,操作无误后,它的含氧量甚至会达到普通池的三倍,从而让水长期保持新鲜。其中,设计工程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将海绵城市理论引入风景园林规划中:

(一)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要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第一要务,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来进行规划。在实际规划设计中,可以通过环状路网的设计来合理降低道路面积。将传统的直线路形用曲线或者折线等替代,间隔绿化带的设计面积要能满足排水需求为最佳。将原有道路两侧排列整齐的行道树用分散、连续以及高密度的绿化植被进行替换。路面材料的选择,也应该贴合海绵城市理论,选用那些质量以及性能都能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渗透材料,这些材料不管价格如何,都应该具备改善雨水水质以及消纳雨水径流量的功能。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会用到大量的透水性生态铺装材料,包括嵌草路面、草皮砖、各类疏松粒料以及多孔混凝土等。嵌草路面以及草皮砖的铺装,会在路面中留有一定空隙来进行草皮或者地被植物的填充,孔隙率可占整个路面的两成到五成,可以与植被紧密结合在一起,常被用来建设公园游步道以及次干道等。这里的疏松粒料指的就是木屑、碎石以及卵石等材料,它们的透水性能优越,常常会被用在树池或者公园游步道边的装饰工程中,但是它们并不具备良好的附着性,管理难度也要高于其他材料,因此通常被用于一些面积较小的设计项目。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园林道路的渗水性,可以采用多孔混凝土或者多孔沥青来进行道路施工。另外,在对现有园林道路进行改造优化时,可以通过修建凸字形绿化带来达到减少道路面积的目的,这也是有效降低径流速率的重要举措。

(二)园林水景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景观中,借助园林绿地中的河道、人工湖或者溪流等水景,可以更好地对雨水进行储存。在过去的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设计师们常常会将池壁以及池底固化,让整个水池处于一个封闭状态,尽管这极大地为换水以及管理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阻碍了水體与外界的自然交换与渗透,这种形式的蓄水池只能在雨量充沛的季节发挥它的优势,其他季节都需要额外利用自来水来满足园林用水需求,并在这一过程中对水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

针对上述情况,设计工程师在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地形,有意识地去进行一些低洼地的设计规划,让雨水能自然而然地在低洼处汇集从而形成园林水面。与此同时,水岸或者水底要保持或者部分保持渗水功能,通过人工湿地以及生态河岸的建设,来提升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这也是建造海绵城市的最终目的。在风景园林规划中,正确处理好雨水储存以及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景观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关键。

(三)公园建筑物的规划设计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建筑物也能充分发挥“海绵”特性,在对建筑物的规划布局以及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之后,可以进行雨水收集系统的建设。在雨季,可以借助建筑内部的暗渠来对雨水进行收集,也就是将建筑各处接落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中,滤水槽内壁要用砾石或者卵石等材料进行铺设,雨水在经过滤水槽后直接进行蓄水池,或经过汇水管连接到各绿化植被的种植槽,从而实现植被灌溉的目的。除此之外,依托建筑屋顶回收利用雨水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表现方式之一。屋顶建设的花坛会对雨水起到渗透进化的作用,这些雨水会与道路雨水汇合一起通过低绿地,最终流入渗透浅沟;如果雨势持续加大,这些雨水则会通过浅沟进入渗渠继续下渗。

(四)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能过多地对自然形成的地形起伏等进行改变,设计工程师可以结合它们的走向以及深度等基本信息,灵活地将这些天然形成的凹陷处设计成蓄水池或者排水的隐形区域以及通道。打个比方来说,在公园林地规划设计中,会存在大面积的绿地,设计工程师应该对林木的根系分布进行综合考虑,合理规划设计集水坑塘,并围绕着集水坑塘来实现对灌木、乔木以及草地等植被的合理配置。

在风景园林绿地规划中,应该对地下管网以及排水口的位置进行准确把握,并结合景观设计布置凹地的流水通道。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基本的排水需求,同时还能让绿地起伏多变,从而增加景观设计的趣味性。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选用植被的种类、人工湿地等都会对水质的净化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对以上问题引起重视。

(五)人工湿地的规划设计

保护自然湿地以及建设人工湿地,是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同时它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改善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过去曾有人在自然湿地周围进行生猪养殖,并把粪便排入到湿地中,以期能增加湿地水藻营养度来提高鱼的产量,但是这种方式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当地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甚至会影响到候鸟迁徙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对该自然湿地进行了重新规划,将原来的养猪场用休闲旅游胜地来取代,从而起到了非常好的调节削污作用,不仅让水里原有的营养得以保留,同时还滋养了当地的水产以及水生植物,大大提升了鱼的品质,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理论,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相互协调。所以,相关设计工程师要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有一个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对风景园林规划涉及到的每一个环节都加以重视,从而在海绵城市理论背景下,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以及节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艺.分析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主要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8):5148.

[2]张冠,顾红男.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镇广场设计探索——以晴隆县东观区广场方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10):159-160.

[3]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129-129.

[4]刘书影.园林生态学研究进展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技服务,2016,(05):248.

[5]姬智,杨畅.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30):10-11.

[6]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等.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40(36):5-7.

[7]鄧勇刚.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7):6.

[8]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作者简介: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第5篇

姓 名:刘伟鹏

学 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四)地块内部规划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

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二)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实施。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提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引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建议选取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城市小区、园区、高校等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并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试点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和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和实现路径。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交流,切实起到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四)研究制定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法规

根据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公益性特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应研究制定强制和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限制城市建设中过多地采用不透水路面和屋顶,强制在市政工程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中采取雨洪利用措施,采取财政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等形式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生产和使用,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

6海绵城市相关名词解释 第6篇

--摘录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

行)》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低影响开发控制单项指标

下沉式绿地率:广义的下沉式绿地面积/绿地总面积,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积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的可用于调蓄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等;下沉深度指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的平均深度,下沉深度小于100mm的下沉式绿地面积不参与计算(受当地土壤渗透性能等条件制约,下沉深度有限的渗透设施除外),对于湿塘、雨水湿地等水面设施系指调蓄深度。

透水铺装率=透水铺装面积/硬化面积总面积 绿色屋顶率=绿色屋顶面积/建筑屋顶总面积

低影响开发设施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面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科超过600mm,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池、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渗井是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湿塘指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雨水同时作为其主要的补水水源。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

调节塘也称干塘,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一般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也可通过合理设计使其具有渗透功能,起到一定的补充地下水和净化雨水的作用。调节池为调节设施的一种,主要用于削减雨水管渠峰值流量,一般常用溢流堰式或底部流槽式,可以是地上敞口式调节池或地下封闭式调节池。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渗管/渠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2%-6%,宽度不宜小于2 m。

初期雨水弃流指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降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弃流雨水应进行处理,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或雨污合流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等。

人工土壤渗滤主要作为蓄水池等雨水储存设施的配套雨水设施,以达到回用水水质指标。

主要术语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 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volume of LID facilities of cathment runoff control):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时,单位汇水面积上所需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有效调蓄 容积(不包括雨水调节容积)。

雨水调蓄(stormwater detention,retention/storage):雨水储存和调节的统称。

雨水储存(stormwater retention or storage):采用具有一定容积的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滞留、集蓄,削减径流总量,以达到集蓄利用、补充地下水或净化雨水等目的。

雨水调节(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一般不减少排放的径流总量,也称调控排放。

雨水渗透(stormwater infiltration):利用人工或自然设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

上一篇:描写麻辣烫作文400字下一篇:收藏生活的美丽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