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

2024-06-07

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精选15篇)

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 第1篇

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或名言

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或名言1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南园十三首·其五》——(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荆轲歌/渡易水歌》——(先秦)佚名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别云间》——(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 第2篇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5、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陆游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

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9、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林升)

10、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1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战国策》)

13、“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1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15、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辛弃疾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辛弃疾)

20、“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

21、“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济翁

2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3、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24、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5、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秋瑾《失题》)

26、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27、“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

28、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29、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柳宗元《韦道安》)

30、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31、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3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3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李百药《元景安传》)

3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37、“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

38、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陆游

39、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4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辛弃疾)

4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岳飞)

43、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文天祥)

4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

46、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47、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读陆放翁集四首》(梁启超)

48、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49、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丘迟《与陈伯之书》)

5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5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5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5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同上)

56、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57、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辛弃疾)

58、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辛弃疾

5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6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61、“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岳飞

62、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

6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感悟《橘颂》的爱国情怀 第3篇

一、走近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 , 名平, 字原, 楚国丹阳 (今湖北秭归) 人, 战国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杰出的诗人,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一) “美政”理想

纵观屈原的一生, 了解他的政治活动经历, 是研究屈原思想和文学成就的重要前提。作为战国时期楚国一位重要政治家, 屈原的一生一直都在追寻“美政”的理想, 就是要实现“圣君贤相”的理想, 主张“彰明法度, 举贤授能, 东联齐国, 西抗强秦”。

屈原生活的时期, 正在战国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在内政方面, 楚怀王曾让他参与图议国家大事, “造为宪令”, 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推行变法等事宜。然而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贵族子兰和南后郑袖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 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 不加明辨是非的楚怀王便“怒而疏屈原”, 这使得怀有“美政”理想的屈原倍感痛心, 他怀着内心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 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在外交方面, 屈原客观地分析了当时战国七雄的形势, 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 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 楚怀王曾经采纳他的主张, 并派他两度出使齐国。后来, 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楚怀王改变了对外政策, 采取“绝齐亲秦”方针, 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都吃了大亏。不久, 秦昭王想要拉拢楚国, 提出秦楚两国联姻, 要与楚王会面,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谏, 陈述利害, 楚怀王非但不听, 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流放到汉北地区。楚怀王如期赴会, 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 楚怀王悔恨交加, 忧郁成疾, 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此时的屈原正在在流放途中, 当他接连听到怀王客死秦国和郢城被攻破的消息后, 万念俱灰, 仰天长叹一声, 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 以表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说:“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爱祖国爱人民, 坚持真理, 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 千百年来始终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二) 世界影响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屈原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20世纪中叶屈原研究走进西方高等学府, 叩开知名学者的斋门, 磁石般地吸引他们。前苏联著名汉学家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目前, 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 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 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士·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 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 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代表的西方式, 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 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 其中一些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 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得到超越时空的、世界性的传播。

二、文本意蕴

(一) 解题

“颂”是一种诗体, 是对美好事物的描写和赞颂。

南国多橘, 楚地更可以称为橘树的故乡。早在汉代以前, 楚地江陵即已以盛产橘子而闻名遐迩。《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是说橘树的生长习性非常奇特:只有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 才能结出又甜又美的果实, 倘要将它迁徙到北方, 就只能吃到又苦又涩的橘子了。这种现象在自然界来看, 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然而对于深深热爱故国故土的作者屈原看来, 橘树这种“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的秉性, 恰恰可以作为自己砥砺志节的榜样, 所以, 在被逐出郢都, 放逐期间, 诗人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另外, 从题材上看, 这是一首咏物诗, 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咏物诗之祖”, 开创了中国古代咏物诗的优秀传统, 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

(二) 内蕴

从全篇结构来看, 全诗结构很清晰, 可以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 重在描绘橘树俊逸动人的外在美。

诗中前三句, 在诗人的笔下开篇立意, 不同凡响, 似乎使读者看到了一株坚挺的橘树, 傲然屹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根深深地扎在南国故土上, 那凌空而立的坚强意志、那受命不迁的坚定神采, 都会使人内心升起无限的敬意。橘树是令人可敬的, 橘树又是俊美可亲的。接下来诗人以精工的笔致, 为读者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橘树形象。

在诗人笔下描写了橘树的根、叶、花、枝、棘、果这六个方面。橘树的根———深, 表现了橘树生长在南国的坚定不移;橘树的叶———绿, 表现了橘树生长得生机勃勃;橘树的花———素, 表现了橘树的花正在蓬勃开放;橘树的枝———曾, 这是一个通假字, 通“层”, 表现出橘树生长得枝繁叶茂;橘树的棘———剡, 表现出橘树自身具有防范侵害的能力;橘树的果实———抟, 表现出橘树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指出, 橘树所贡献给人类的, 是无数“青黄杂糅”、“精色内白”、光彩照人、香气弥漫的果实。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 如此“纷缊宜修”, 如此“姱而不丑”, 如此堪托大任, 可以说, 在每一个字里行间, 都能令人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后皇嘉树”的一片自豪、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热情讴歌了橘树独立不迁的内在品质。

诗人赞美橘树, 年岁虽少, 却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等它长大以后, 更是“廓其无求”即胸怀广阔, 无所欲求, “横而不流”即醒世独立, 内心坚定, 不随波逐流, “闭心自慎”即清心自守, 谨慎自重, 始终也不犯错误, “秉德无私”即坚持公正无私的品行, 立于天地间,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 更加表现出橘树秉性善良、从不放纵的高风亮节。这些诗句, 表现了诗人对橘树内在品质的倾心赞美。

咏物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那么, 诗人是怎样将“橘树”和“我”联系起来的呢?诗人用“愿岁并谢, 与长友兮”一句, 作为实现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 橘树也依然郁郁葱葱, 绝不肯向严寒屈服。在这里, 面对严寒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 与面对严峻的岁月, 不改操守屈原自己的形象便叠印在一起了。诗人愿意与橘树长相为友, 常相为伴, 永远相守。

而后诗人思接千载, 以“行比伯夷, 置以为像兮”收结, 使全诗境界得到了升华———橘树的精神堪比商末的贤士伯夷, 在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 文中所赞美的橘树精神, 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 高高印在历史的天幕上了。

纵观全诗, 这首诗既是描写橘树, 又是表达自己的理想, 写物与写人完全结合起来, 客观形象与艺术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式与内容和谐地得到统一。诗中的描写未脱离橘树的特点, 却又不局限于橘树, 而是把橘树拟人化了———就是通过对橘树的赞美, 抒发了作者独立不移, 不求私利的坚贞意志和高尚情怀。屈原赞美橘树, 实际上寄寓着自己人格的修养。作为一个追求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 屈原借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橘颂》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作者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 运用类比联想, 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 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 以物写人, 既沟通物我, 又融汇古今, 正如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 句句不是颂橘, 但见 (屈) 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 彼此互映, 有镜花水月之妙。” (《楚辞灯》) 此后, 南国之橘便因蕴含了仁人志士“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 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 尤其对于当今时代人们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也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健强.屈原传.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6.

[2]聂石樵.屈原论稿.中华书局, 2010.5.

[3]张亚新.人格的独立:从陆游到屈原.济南出版社, 2008.4.

[4]郭维森.屈原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4.

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第4篇

2、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5、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6、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7、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张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8、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9、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10、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11、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12、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温庭筠《过五丈原》

13、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温庭筠《过五丈原》

14、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15、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6、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开辟荒野,种出粮食,挑来河水或井水把我哺育长大。

17、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1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19、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20、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21、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22、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23、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2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25、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6、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27、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李白《鞠歌行》

28、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29、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杜甫《为农》

30、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琴台》

3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32、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三》

33、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3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36、试听别语慰相思。——辛弃疾《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

37、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3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国殇》

39、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表达爱国情怀的散文名篇 第5篇

表达爱国情怀的散文名篇一:祖国在我心中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代擅”的江边,到《史记》“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我想说又不愿说,我也曾看到祖国的孱弱,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祖国是一滩血;在邓世昌勇猛的“致远舰”上,我看祖国是一团火。但我的祖国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活。中山先生,在黑夜里开始规划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瘠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血肉与骨骼;邓小平,把饱经沧桑的瞳仁放大,指引多灾多难的祖国,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大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祖国的富饶与辽阔,看祖国千里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国崇高与巍峨,看祖国繁荣的霓虹灯日夜闪烁,灿若银河……

给我肤色的祖国,给我智慧与胆略的祖国。尽管在乡村,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尽管在城镇,还有下岗女工无奈地诉说,但我知道,更有改革的浪潮迭起,冲破旧的观念,旧体制的束缚,迎来新世纪磅礴的日出!

这是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这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这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

表达爱国情怀的散文名篇二:爱国,不分年龄

以前自己对历史知之甚少,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横老师的演讲视频,一横老师的演讲让我有很深的感受,一横老师表达的这种爱国思想值得所有的有良知的国人学习和传承。当初我们中国人的领土被日本侵占,还要中国人割地赔钱买回自己的领土!1931年和1937年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被日本杀害了多少人的生命!这还只是侵华的开始,日军又对中国华北地区三光政策,企图灭亡全中国!但中国经过八年的抗争终于让日本停战了。但中国却承受了无比巨大的牺牲。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一直以为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友好的,没想到日本人曾经给中国人造成那么大的伤害,今天,他们又像以前一样来欺负我们了,不过我们的今天已经不再懦弱了,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不容许任何人来侵占我们的国家领土!

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所以能做的就只有认真读书,读好书,长大了献出一份力,报效祖国,让祖国更强大不让外国欺负我们中国人!一横老师说的对: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保卫国家人人有责,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莫忘国耻,努力学习。购买国货,自强不息!

表达爱国情怀的散文名篇三:点燃爱国情

古今中外,爱国人士比比皆是,古往今来,爱国人士层出不穷。

中国乃是屹立在东方的雄雄大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光辉历史。上至商夏,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这个词,从未从人民的心中忘却。中华儿女都已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王师比定中原日,家怨无忘告乃翁”这是宋朝陆游在临终前告诉自己的儿子,宋朝军*收复中原时,一定要告诉他。陆游死时唯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国家,这爱国之情有多么强烈啊!

爱国的人,历来被世人称赞甚至于名垂千古,而卖国贼,不仅受到世人的唾骂,一致留下千古骂名。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爱国人物和事迹,这些人物和事迹深深的打上国家的烙印。同时这些人物和事迹又代表着本国的国之情,推向世界。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爱国事迹仿佛把每个国家都团结得更加紧密。

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句 第6篇

2.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3. 愁损辞乡去国人。——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4.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5.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6.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于谦《岳忠武王祠》

7.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8.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9.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10.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1.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12.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屈原《国殇》

13.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4.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5.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6.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1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8.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19.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刘禹锡《蜀先主庙》

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 第7篇

关键词:杜甫,诗歌,浪漫主义,理想主义

明代张载曾经以四句话概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使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年开太平。中国古代的文人始终与封建政治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孔子儒家思想讲求士大夫要追求:内圣外王, 所以对朝廷的忧患意识贯穿在整个封建王朝, 当然, 唐朝也不例外。唐朝整个朝代对于儒家文化看似没有什么发展, 但是文人却将自己的“济世使命”深深植根整个仕途之中。受到良好家教的杜甫从小就表现出对诗歌极高的天赋,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这是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七岁就可以写诗, 确实可以算的上才华横溢的少年。此时的杜甫, 心怀“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年幼的杜甫, 是对未来抱有极大的憧憬, 应该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少年。像所有的古代文人一样, 杜甫也选择在长安去展示自己, 希望在天子脚下可以施展抱负。天宝六年, 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可以参加考试, 对于一个对仕途满怀信心的少年, 杜甫可谓是尽平生之所学, 洋洋洒洒的抒写自己对社会的认识, 不过, 时运不济, 由于当朝权臣李林甫从中作梗, 参加应试的学子全部落选。杜甫却没像陶渊明那样寄情于山水之间, 而是通过拜谒权贵门下, 希望能够有所得。但是久居长安十年, 他始终是没有获得较大的发展, 也没有陈子昂那样碎琴于长安遍发诗文而获得青睐的命运, 每次进士考试都落榜。

这十年应该是杜甫一生成长的十年, 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文人, 诗风还没有完全确立, 但是, 十年的郁郁不得志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对社会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此时的理想主义情怀应该在职场上消磨殆尽。然而, 这十年却让他更倾向于以一个现实主义的风格描绘生活的酸甜苦辣, 人生的不尽人意。而我认为, 真正让杜甫转型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不是这十年, 而是随后的“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 安史之乱爆发, 面对唐军的节节失利, 杜甫不得不举家搬迁, 躲避祸乱。不过, 在逃亡的路上却被叛军俘虏, 被压至长安。后逃亡到肃宗所在的地方, 任“左拾遗”, 然而, 刚正不阿的杜甫在面对权贵敢于直言, 因直言进谏, 被贬到华州, 在华州也没任职多久, 就西去秦州。最后, 辗转到了成都, 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 在城西建了后世瞻仰千年的草堂:杜甫草堂。

有人说: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那么我想, 杜甫应该算是富甲一方了, 但现实却是一生贫困不得志, 一生没有获得致仕途而腾达的愿望, 也空有一腔抱负无所施展。不过, 杜甫却没有忘记“为百姓立命”的使命, 在颠沛流离中,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 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看到安史之乱给老百姓造成的无尽灾难和前方军队浴血奋战, 奋勇杀敌的爱国之心。杜甫奋笔创作了伟大的现实主义史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和“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种现实主义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同时, 也希望统治者能够救百姓于水火, 减少战乱的发生, 我以为这应该也包含理想主义的成分在里面了。

纵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 尽管有《三吏》《三别》这样纯现实主义之风的诗歌, 但也不乏在现实主义诗歌中注入理想主义元素的佳作。

虽然,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但诗人的理想主义却满含对劳动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的热切关怀, 也表达希望建立美好生活的愿望。正如诗人在《蚕谷行》中所描绘的那样“天下郡国向万城, 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 一寸荒田牛尽耕, 牛尽耕, 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 男谷女丝行复歌”, 诗歌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有着“大同社会”的思想, 让我们真切感觉到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

我们可以想象, 此时的杜甫应该有陶渊明描写《桃花源记》的心态了, 希望社会可以安稳太平, 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但是, 杜甫始终没有释怀的还有他“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驎, 战骨当速朽”的济世报国之心。我想, 这也暗合了古代士大夫对国家的爱国之情。不过, 这首诗歌却极具浪漫主义的特色, 作者此时已然充满理想主义, 希望能够为国捐躯, 报效祖国。这种理想主义甚至应该说有些迂腐了, 毕竟现实已经将他打得体无完肤。我相信这种迂腐的理想主义政治思想也存在在整个封建社会, 我相信这就是古代士大夫最让人值得敬佩的地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杜甫的理想主义情怀还表现在纯粹的理想主义去对待君主, 纯粹的希望自己可以以济世报国的心态去报效祖国。纵观“安史之乱”之后杜甫的出行路线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唐肃宗即位于灵武, 杜甫就马不停蹄的投奔灵武, 不过路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虏。至德二年四月, 杜甫冒险又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投奔肃宗。所以, 杜甫中年之后的颠沛流离很大成分是因为自己希望能够为统治阶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能够将经世致用之学应用于现实社会, 为统治者分担一点责任。然而, 这种纯粹的理想主义却没有现实生存的沃土, 杜甫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相信杜甫的魅力不仅在于他“诗史”的现实主义风格, 也在于他有点可爱的理想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晨.浅谈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J].阅读与鉴赏, 2010 (12) .

[2]王海明.浅谈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J].盐城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03) .

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词 第8篇

作者: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去世前半年多,即公元770年(大历五年)春停留潭州(今湖南长沙)的时候所写,表现他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

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第二句刻画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点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穷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忧心时势,思念朝廷,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第二联紧接首联,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舟中的所见所感,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左成文评此二句: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笔触细腻含蓄,表现了诗人忧思之深以及观察力与表现力的精湛。

第三联两句写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戏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说“过闲幔”。第二句“片片轻鸥”是舟外远景,所以说“下急湍”。这里表面上似乎与上下各联均无联系,其实不是这样。这两句承上,写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片片白鸥轻快地逐流飞翔,远远离去。正是这样蝶鸥往来自如的景色,才易于对比,引发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长安的忧思,向尾联做了十分自然的过渡。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引朱翰的话评价:“蝶鸥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对景生愁。”也是指出了第三联与尾联在景与情上的联系。

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云说“白”,山说“青”,正是寒食佳节春来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浦起龙说:“‘云白山青’应‘佳辰’,‘愁看直北’应‘隐几’”,这只是从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应。其实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对时局多难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所以《杜诗镜铨》说“结有远神”。

表达爱国情怀的励志经典语句 第9篇

2、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3、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4、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5、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6、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7、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8、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9、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0、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11、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1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3、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6、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1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21、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22、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

23、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24、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2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6、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27、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28、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29、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30、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

32、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33、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34、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35、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

36、没有祖国,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37、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38、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

39、祖国是一丛永不凋谢的鲜花,战士是一片永不变色的绿叶。

40、必须经过祖国这一层楼,然后更上一层楼,达到人类的高度。

41、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4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43、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44、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45、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46、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47、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

48、我怀着比对我自己的生命更大的尊敬、神圣和严肃,去爱国家的利益。

49、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50、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51、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52、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53、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54、能够献身于自己祖国的事业,为实现理想而斗争,这是最光荣不过的事情了。

表达爱国情怀的古诗句 第10篇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宅秋。

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悟——人人讲授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王维——《山居秋螟》古代名言警句大全 名人名言警句大全

王维——《秋夜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孟浩然——《宿建德江》表现爱国情怀的诗句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于谦《石灰吟》:爱情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点火若轻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世。”

爱国情怀始于团结友爱的培养 第11篇

一、意识培养为前提

一个人团结友爱品质的形成, 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因此, 对孩子良好品质的培养, 必须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为切入点, 通过直观的图片、短片、课件等, 让孩子们简单了解团结友爱的基本概念, 这种直观的视觉刺激, 是认知、识记的过程, 在识记的基础上, 才能演变成领会的层面。如看电视、听故事、读儿歌等直观的教育方式, 通过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孩子们初步明辨了是与非, 才能弄明白自己学习、努力的方向, 这种心中确定的思想动向, 就是孩子们萌发的助人、心中有他人的意识;通过教师帮助他们穿脱衣服、系鞋带、喂饭等生活小事, 让其体验到被关心、被帮助的感受, 用真挚的爱传递给孩子们爱的信息, 萌发孩子们爱的意识, 也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二、榜样示范为引领

孩子由于年龄小, 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差, 因此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特别是教师的以身示范, 无论是正确的, 还是错误的, 孩子都会在观察、模仿中在现其行为。因此, 教师严禁是用反语或示范一些反面的事例, 要做到为人师表, 要广发开展“今天我最棒”“我是乖宝宝”“你的进步我知道”等积极正面的活动, 来充分激发孩子的参与、表现积极性。如一名孩子不小心摔倒了, 另一名孩子把他扶起来, 教师及时地表扬了这个孩子, 他已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其他的孩子会为得到教师的表扬而模仿其行为, 久而久之, 机械的模仿行为就会变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活动机会为平台

家庭、班集体、社会活动、与同班的游戏等等处处都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这机会, 为孩子们搭建展示自我、寻找自信、分享成功的平台。如在组织节日活动、生日活动、游戏活动等, 活动中, 不仅需要孩子们要以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更要以友好的方式与人交流, 来让别人认可自己、赏识自己, 这种必须先主动付出再有所收获的过程, 就是让孩子关注别人、关心别人的机会。在“感恩重阳”的活动中, 将孩子们的活动引向社区, 与老人们共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 在老少同乐的愉快气氛中, 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 各个人老童心犹在;孩子们看到自己让奶奶、爷爷们这样开心, 自感了不起、欣慰的同时, 也体验到了当让别人快乐的同时, 自己也是最快乐的, 会突然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能被大人真正关注, 自己是有用的人, 会萌发自豪感、增强自信心。玩“娃娃家”“小医院”的游戏中, 让孩子扮演妈妈来关心他的孩子;让孩子扮演一声去照顾她的病人;或让其扮演警察去帮助有困难的人等, 在玩中让孩子亲身体会关心别人和被别人关心的感受, 从而培养了孩子团结、谦虚、合作、明辨是非能力的同时, 会在关心别人的过程中不断感悟自己、提升自己。

四、集体风气为氛围

良好的环境氛围, 即知、情、意、行是必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 它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从认知层面来看, 好的环境会直观的告诉孩子良好品行的概念, 这符合认知内驱力的教育策略, 他会激发孩子效仿的愿望, 从而变成自觉行动。在教育活动中, 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 通过讨论, 讲述自己帮助别人的故事、讲述别人帮助自己的事情, 形成互相关心的集体氛围。情感是一种内在的体验, 通过情感的陶冶, 可以促使认识转化为有效行动。如游戏《幼儿园像我家》, 目的是使孩子喜欢上幼儿园、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并培养孩子在相互交往中对集体、对同伴的感情。因此, 要让孩子多参加此类游戏活动, 使之对有幼儿园、教师、同伴产生感情并形成互相关心的氛围。生活在这样集体中的成员之间都会有一种同化作用, 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受到感染,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要积极的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因素, 让每一个孩子在集体中得到尊重、信任, 并得到关心和相互关心。重视、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 使孩子人人都有收到表扬和鼓励的机会, 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集体。

五、常抓不懈为手段

现代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可以说都是“温室花朵”,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不同程度都有“唯我独尊”的个性, 因此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团结友爱的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爱国情怀都是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因此, 此项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机制, 常抓不懈, 方能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教育从娃娃抓起, 爱国情怀从团结友爱做起, 这是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 也是我们育人的起点。

摘要:培养孩子的爱国之情, 是幼儿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培养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与同伴的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使孩子逐渐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高尚道德情操。

表达爱国情怀诗句 第12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令狐楚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成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夏 日 绝 句 *

宋·李清照

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过单独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江山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单独洋里叹单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历史。表达爱国情怀的诗句

八、《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猛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九、《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零、《出塞曲》【唐】王昌龄爱情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牡 丹关于家乡美的`诗句 家乡美 诗句

宋·陈与义

表达爱国情怀诗句 第13篇

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宋·陆游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宋·陆游

4、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5、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6、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7、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8、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9、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1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11、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12、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13、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14、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15、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16、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1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9、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关于爱国情怀的名言 第14篇

个人正义维护着国家正义,个人尊严组成国家尊严,国家惟一能让国人感到骄傲和安全的,就是它对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所作出的承诺和保障。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国家还有什么尊严和荣誉可言? ——左拉

除非你把爱国主义从人类中驱逐出去,否则你将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宁静的世界。爱国主义是一种有害的、精神错乱的白痴形式。爱国主义就是让你确信这个国家比所有其他的国家都要出色,只因为你生在这里。 ——乔治·肖伯纳

爱国主义就是积极地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并被杀。 ——勃特兰罗素

爱国主义:一堆随时可以被任何野心家所点燃,去照亮他的名字的易燃垃圾。——安卜罗斯·皮尔斯

要让我们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家应该可爱才行。 ——爱德蒙·柏克

用爱国主义之拳打击思想自由是一种陈旧而不祥的狡猾行为. ——史蒂文森

国家主权这个概念的本身是为保护个人而构思出来的,因为人是国家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相反。 ——安南

恶国家甚于无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胡适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爱因斯坦

工人没有祖国。 ——马克思

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 ——马克思

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 ——塞缪尔·约翰逊

不能允许你用爱国主义蒙蔽双眼而不能面对现实。错就是错,不管是谁说的。——马尔科姆

当智慧存在的时候,作为一种愚蠢的形式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才会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

对他们来说,爱国不过是谄媚统治者的一种方式;只要他们认为统治者再也听不到,他们所说的一切马上就惊人地诚恳,因为那些听他们说话的人是可靠的。——卡斯汀侯爵

民族主义是我们的乱伦模式,是我们的偶像崇拜,是我们的疯狂。“爱国主义”是它的迷信崇拜。不必说,我所谓的“爱国主义”态度将自己的国家置于人道之上,置于正义与真理的原则之上。 ——埃里克·弗罗姆

那些没有自尊的人仍然可以是爱国的,他们可以为少数牺牲多数。他们热爱他们坟墓的泥土,但他们对那种可以使他们的肉体生机勃勃的精神却毫无同情心。爱国主义是他们脑袋里的蛆。 ——亨利·大卫·梭罗

任何时候当你听到一个人说他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信号,表明他在期待为此获得报偿。——门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的名人名言。 ——(清)顾炎武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是事事关心。——顾宪成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班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爱国名言《爱国的名人名言》。——鲁迅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就义诗》

渴饮美龄血,饥餐(介石头。

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吉鸿昌《无题》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赵博生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邓-小-平

西南联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溯源 第15篇

一、北大、清华、南开的爱国传统

西南联大是由当时国内堪称一流的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所组成。这三所学校有着不同的际遇与历史、不同的传统和校风, 却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 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1912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学校诞生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师生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早在光绪二十九年, 京师大学堂的师生便参加了著名的拒俄运动, 积极推动了拒俄运动的发展, 尽管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 但爱国主义作为优秀传统却一直延续到北京大学成立。新文化运动便是始于北大。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 不仅全方位的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还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 起了宣传动员的作用。北大还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1919年5月4日, 在北大的发起下, 北京有五千多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集会, 抗议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这场由北大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很快波及全国, 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清华大学的建立源自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在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后, 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赔偿11国白银高达4亿五千万两。其中美国分得3200多万两。1908年, 为了加强美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为了从知识上和精神上控制中国, 美国决定退还赔款中多余的部分。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 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 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11年, 清华学堂作为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备学校成立, 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自建立之初便被称为赔款学校, 被视为国耻纪念碑。然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 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 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 自当负特别义务。肩负着国耻的印记, 反而激发了清华学子强烈的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爆发后, 最早响应北大的便是清华。两校学子联手奔赴京、沪、汉等地宣传爱国运动, 并积极参加了全国学联成立大会。

南开大学是1919年由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创办的。张伯苓生活的时期, 正是中国最为黑暗的时期。年青的张伯苓曾在北洋水师实习, 亲眼目睹了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 义愤填膺, 既痛恨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中国的欺凌侮辱, 又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决定退役并前往日本进行考察。在日本, 张伯苓看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蒸蒸日上, 又感受到日本对于教育的重视, 决心以教育救国。1904年回国后, 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张伯苓认为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然后始可实际救国之宏愿, 并着重“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 与夫服务社会的能力”, 这一爱国主义思想也对南开师生影响颇大[1]26。五四运动爆发后, 南开师生积极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 并在南开学校操作进行集会, 为营救被捕的北京学生群策群力。

二、西南联大的成立

五四运动后, 学生和青年为了真理和正义而战的使命感愈发强烈, 而不畏强暴和黑暗的精神也愈发彰显。这时期, 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后, 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脚步, 亡国灭种的危机空前严重。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12月9日, 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 以北大清华为首的爱国青年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 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 实现抗日, 从而掀起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南开师生也站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最前线, 除了编撰《东北经济地理》作为南开必修课, 还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宣传日本种种罪行。当时全国多所高校的学生均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抗日情绪极为高涨。这些都使日本人认为各级学校均为反日集团, 所有知识青年, 均系危险分子。

1937年7月7日, 卢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自此全面入侵中国, 中华民族开始了坚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战争初期, 由于日寇蓄谋已久, 中国军队虽进行了坚决抵抗仍节节败退。7月29日北平失守, 30日天津沦陷。为了报复, 也为了毁灭中国的固有文化, 达到全面占领统治中国、奴化中国人的目的, 日军对中国文化采取完全摧毁的极端方式,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各学校进行了狂轰滥炸。在攻陷天津时, 日军对南开大学连续大肆轰炸数小时, 之后又开着军车进入南开, 火烧幸存的教学楼、图书馆及馆舍, 南开几乎被夷为平地。8月, 日本宪兵进驻北大灰楼, 竟然要求北大承担日军在这场侵略战争所受的损失, 并查封了北大二院, 将北大变成了关押拷打学生的地牢, 将中国历史最久的学府, 变成了撒旦统治的地狱。而清华的损失也不可估量。图书馆藏书及仪器, 或被焚毁、或被掠夺、或被变卖、场馆均被日本人占用。有数据表明,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全国被日军轰炸破坏的高校达到91所, 因受损程度严重无法恢复而停办的25所, 对于当时只有108所高校的中国来说, 这个数字可谓是触目惊心。为了保存中国的教育文化, 8月19日,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协议南迁。9月10日, 三校联合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0月在长沙开学。1938年初, 随着战事持续恶化, 日军战线全面逼近内地。上海失守、南京沦陷、武汉告急, 国民党被迫迁都重庆, 长沙也面临着危险。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再度内迁, 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分海、陆两路开始了西迁长征。这场西迁全程1600多公里, 师生们步行达1300公里以上, 历时68天, 不仅在身体和意志上受到磨炼, 还面临着日寇的轰炸, 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而在行程中, 曾经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们在领略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同时, 更多的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苦难, 更多地了解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这一切都激起了师生们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闻一多先生由此感叹, 虽然是一个中国人, 而对中国社会及人生生活知道得很少, 困难当头, 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1938年4月, 全校师生历尽艰险抵达昆明, 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5月4日正式上课[2]25。

三、西南联大的成就

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之差, 堪称世界上最为简陋、最为艰苦的大学。所有校舍均为租赁, 后来好不容易筹款购地, 但通货膨胀下经费很快告罄。即使是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大师, 也只能设计出泥地土墙、铁皮屋顶的校舍。夏热冬冷, 逢下雨时, 雨点打在铁皮屋上, 老师们唯有提高嗓音来与雨声相对抗。后因经费紧张, 不得不将屋顶的铁皮拆卸变卖, 换成茅草顶。同样以茅草为顶的学生宿舍, 每逢下雨就变成泽国, 学生们只能打伞过夜。生活的困苦令人难以想象, 学贯中西的老师们只能依靠变卖藏书、摆地摊、卖大碗茶、刻图章、在其他学校兼职为生。由于学生大多家在沦陷区, 完全没有经济来源, 仅靠学校当局发的衣服和补贴生活, 时局艰难, 往往一天只能吃两顿饭, 课余时间靠兼职家庭老师、保安、邮务员、卖报、当编辑等为生。物质上的贫乏并没有动摇联大学生的求学欲望, 反而铸就了联大师生匹夫不可夺志的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 认识到努力工作刻苦学习, 不是为了个人荣辱, 而是为了国家民族之复兴, 并将自己命运融入到抗战救国的大时代中, 选择了以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作为实现自己爱国情怀的途径。

当时联大条件简陋, 教室与宿舍均没有书桌。最开始时只有八人共用一盏油灯, 全校唯有图书馆的条件可供学生自习。但图书馆只有不到200人的位子, 每天晚上七点开放, 抢占座位成了西南联大的一道风景线。后来学生们发现可以去校外的茶馆学习, 五分钱一杯的茶水不仅有煤气灯照明, 而且可以读书写字一个晚上。周围的茶馆老板们大多非常理解学生的苦处, 甚至有茶馆专门为学生推出了喝白开水只收三分钱的服务, 而茶馆也成为了校外的第二学习阵地。进入1939年后, 日军开始对昆明进行空袭, 联大几度惨遭毒手。师生们常常要跑警报逃命, 即使是在跑警报时, 不少学子也会带上书籍, 忙里偷闲的学习。而警报一旦解除, 便又回到课堂继续上课。

西南联大存在的历史非常短, 从1938年成立, 到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三校各自迁回原址, 只存在了短短八年。在这八年里, 联大共有约有8000多名学生就读, 约3800余人毕业。这些学生大多成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经济各个重要领域的专家, 包括两弹元勋邓稼先,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 物理学家朱光亚, 经济学家刘国光, 社会学家费孝通, 高分子化学家何炳林, 气象学家叶笃正等等, 而成为中国两院院士的约有80人之多。应验了当年林语堂抗战时期对于西南联大的评价:“西南联大物质生活不得了, 但精神生活了不得。”除了学习, 西南联大的学生还成立了许多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社团, 如由中共地下党员发起的群社、由闻一多等文学名家担任指导的冬青文艺社等。联大成立的话剧团, 出演过《前夜》、《汉奸的子孙》、《祖国》、《原野》、《夜未央》等大型抗日救亡剧, 并向联大同学长期宣传抗日救国活动, 极大的树立了联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联大还曾有过数次从军热潮, 许多联大学生踊跃奔赴前线抗日, 目前有数据可查的多达834人, 这些学生或是当技术人员, 或是运送伤员和物资, 或是加入游击队, 十分活跃。抗战中期, 来华美军需要大量军事翻译, 联大学生积极应征, 1946年在获得美国授予的铜质自由勋章中, 西南联的学生有10人获得嘉奖[3]101。另外, 有些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 浴血奋战, 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鼎民.北大、清华校园文化探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1 (4) .

[2]沈素珍.冯友兰先生为西南联大撰写的爱国主义颂歌[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1) .

上一篇: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下一篇:股权质押融资的含义及业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