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思想汇报

2024-08-24

九一八思想汇报(精选6篇)

九一八思想汇报 第1篇

思 想 汇 报(九·一八)

敬爱的党组织:

今日天空中漂浮着刺耳的警报声,久久不能散去„„刺痛中华儿女的心扉。脑海中总是不断浮现那段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屈辱的历史。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一起追忆,缅怀这段难忘的岁月。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炸毁沈阳柳条屯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这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企图以此来侵略中国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那天之后3个月,由于内战和“不抵抗”政策等因素,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许多人将那天叫做国耻日。3000万东北同胞在“九一八事变”后,14年里过着亡国奴的生活。疯狂扫荡解放区,“无人区”与“人圈”,对城乡的狂轰滥炸和破坏,细菌战部队第731部队„„件件都是中华儿女的血泪,字字都饱含屈辱,我们的同胞完全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自尊,受到了关东军的百般欺凌。每年的9月18日那震耳的警报声在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是历史的钟声在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也在向每一个中国人在警告在控诉。

不管时间的洪流会冲走些什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那些或屈辱或血腥或惨痛或沧桑的历史记忆。看过了千年朝代的更改变迁,赏过了文明古国的盛世皇

朝,哭过了丧权辱国的近代历史„„中华民族虽然背负着沉重的故事,却如大山一样无言,却也伟岸的屹立着,任凭风吹雨打,任凭血雨腥风,无论兴衰荣辱,中华民族文明都如阶梯一般盘旋上升。

1931年的那一天是国难日,那一天是中国的耻辱,那一天更是东方巨龙的子孙们觉醒的日子。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血脉岂会断绝!在那一天,我们中华民族的脊骨必须更加挺直,我们民族的气魄变得更加具有震慑力。我们会告诉我们的敌人:“中华民族永远昂首,中华民族永不屈服!”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勿忘国耻,我们应当思考的更多,更深。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齐心支撑,需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那么沉重的敲进了中国大地的心脏,所有的华人为之愤懑不已,距1931年的9月18日历史的车轮已过了八十个春秋,岁月轻轻地拂过历史的伤痛,却抚不平它在中国人的心里留下的那一道道的伤痕,经历“九.一八”的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不仅只是得到一些文案、一些文物、一些遗迹,还有那来自历史的天空深切的呼唤。先辈们用他们的的血肉铸成中华民族的前进道路,这条路上曾经尸骨满地,曾经血流成河,曾经哀鸿遍野,现在这条道路上铺满青青绿草,开满香郁鲜花,生长参天大树。看昨日知国

耻,看今朝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成“弱肉”,为了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大踏步地向前追赶。“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牢记国耻日,我们必须增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自强不息精神,积极地投身到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中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身。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等这样的名言警句,时刻在提醒我们肩上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维护祖国的权益,维护人民的利益。在这段历史留下深深车轮印的路上,我们忘不掉的是这段历史带来的耻辱,但我们更忘不掉的是我们必须铭记这段悲壮的历史,延续那份不屈的精神,继承这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中华民族精神。

纪念“九一八”是为了不忘国耻,是为了不忘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是为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痛彻心扉,总有一种精神催我们不断前行。那天空中的警报振聋发聩,鞭策着我们不断努力,为了那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强健自我,强我祖国。

九一八思想汇报 第2篇

面对已经过去的78个九一八,勿忘国耻,我们思考的应当更多、更深。

其一,勿忘国耻,当思国运。走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让人深思的莫过于“国运”二字。从高耸的残历碑到蜿蜒的展厅,如同是用一串串“难”字勾画出的国难图,国家的灾难、民族的苦难、抗争的磨难……抚今追昔,百感化作一念:当苦日子离去的时间越久远,当富日子光临的越急匆,我们心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如何才能让国耻一去不复返?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成败,需要全国人民的齐心支撑,需要把十三亿人的力量凝集起来。

其二,勿忘国耻,当思发展。78年前,我国经济落后也是造成国门洞开、列强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看昨天知国耻,看今天想国兴,看明天盼国强。只有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了不再成“弱肉”,为了不再被“强食”,我们必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大踏步地向前追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总体规模虽然比较大,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100位之后。面对现实,倍感发展之急迫,不思发展就如同当年的不抵抗,有发展才谈得上民族尊严,才能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真正巍峨挺立。

其三,勿忘国耻,当思忧患。古往今来,我们的民族不乏“忧论”: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先忧后乐、进亦忧退亦忧等等。忧,具有很重要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而,这个道理似乎没有“直奔主题”,没有落实到目的上―忧患是为了国强,而自强又必须先进。如今,我国人民先进意识大大增强,国家也正在欣欣向荣地强大起来。这是个大醒、大幸。然而,世界风云变幻,“落后就要挨打”还将是一个长久而严酷的现实。因此,面对78年后的九一八,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居安思危”应成为我们须臾不可忘却的忧患意识。

史路迢迢,多有一鉴:“兢兢以强,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奋发图强。唯有人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我们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此致

敬礼!

申请人:fwsir

8月28日

思想汇报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不觉地,我的大学生活已过去一半有余。在这逝去的日子里,我的生活简单而又平凡,我习惯了这种节奏,也似乎很能做到安之若素。自我感觉如果继续下去,很快就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仍然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仍然期待着生活多一些感动。我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不受羁绊,不会因你的徘徊而停滞不前,感受到它的从容淡定,不会因你的悲喜而改变步调。还是朱自清在《匆匆》里说得好”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是啊,人生苦短!尤其现时是一个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需要我去学习的实在有很多很多,而这一次的加入党校学习无疑是这众多学习中令人激动的华彩部分。

十月十七日下午四点,我院在院会议室召开了第三十六期党校学员动员会。这是我与党校的第一次正面接触。院领导韩书记,梁老师和班主任詹老师先后对我们做了动员,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严肃的会议气氛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是我不曾想到的。会议过后,对于党校学习内心有不安,也有期待。

十月十八日晚六点二十分,我们第三十六期党校第六分党校的开学典礼正式开始。诺大一个阶梯教室硬是被塞得满满当当,由于座位不够,还有少部分同学自带小板凳坐在走道上,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体啊!这场景让我深受感动,一种久违的学习热情在我内心高涨。简短而又隆重的开学典礼过后,是我们的第一次党校课。有着”xx最好的课堂“之称的党校课堂果然名不虚传,课堂秩序相当好,同学也一个个精神气儿十足,汪老师的课也是讲得精彩绝伦,颇有学者风范,尤其是最后给我们党校学员的几点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们要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开展批评,认真进行自我批评“的话语警人深省。短短的两节课后,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党校学习才刚刚开始。我的大学生活还会好好的继续……

此致

敬礼!

申请人:fwsir

九一八与日侨遣送 第3篇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战败投降,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月2日, 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签订投降协议。此后, 根据《波茨坦公告》精神, 中、美、苏等盟国开始磋商解决滞留海外的日侨俘问题, 并作出遣返安排。而东北日侨俘遣返, 则是中国战区日侨俘遣返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后, 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人共有660万人[1], 而滞留在中国各地的日侨俘有350余万人, 其中分布在关内、台湾、香港和越南北纬16度以北的日侨俘约214万人, 分布在东北地区的日侨俘约140万人 (不包括被押往苏联的日俘59.4万余人) [2]。

9月9日,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当日,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向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下达了“军字第一号”命令:“贵官应于本日将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名义取消, 并自明日起, 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长官。贵官之总司令部, 应自明日起, 改称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此后, 中国战区各受降区先后举行受降仪式, 至10月中旬, 日军大部缴械集中完毕, 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总数为1283240人。9月13日,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下达了“诚字第三号”训令, 对日俘日侨的管理作出规定:一是日本官佐士兵之眷属, 应与日侨之眷属及侨民集中于指定地区。其中集中地区在南京, 由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中将指定。其他各受降地区, 则由各受降官指定之。二是日本营妓与歌女等, 需集中于另一指定地区。三是所有日俘, 除担任警戒或勤务公差者外, 兹规定每日6时以前, 及午后8时以后为留营时间。在此时间内, 不得外出。日侨每日留居所时间, 与日俘同。四是驻华日俘及日侨因返国日期难以确定, 故各集中地准由日人构筑房舍, 并准备冬季服装。同时, 中国陆军总司令部还颁布了《战俘管理计划纲要草案》。中国战区 (不含东北) 除大量日俘外, 尚有日侨78万余人, 分散于关内各地。为便于日侨的管理和遣返, 9月30日, 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颁布了《中国境内日侨集中管理办法》。

为解决如此众多的日侨俘遣返问题, 中、美、苏等盟国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关于“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 将被允许其返乡, 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的规定, 开始酝酿和筹备遣返日侨俘工作, 并作出相应的部署。1945年9月29日, 中美在重庆召开联合参谋会议, 集中讨论中国战区内日本俘虏及侨民遣送回日事宜。会议内容以备忘录形式, 通知了中国陆军总司令部。10月25日至27日, 中美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遣送日侨俘会议, 并制订了较为详尽的《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1946年1月4至5日, 中美双方在上海召开第二次遣送日俘日侨会议。出席本次会议代表单位有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军政部、交通部、中国后勤司令部、第七舰队、第七十八派遣军、战时船舶运输管理处及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部。1月15日, 中国战区遣送日侨俘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中美双方对上海会议制订的《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和各项具体措施进行了充分研究, 并于2月6日下发了《东京会议纪录 (中国战区遣送会议) 》等文件。

关于东北日侨俘遣返问题最早于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会议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中提到, 要求其“尽快制订遣送日人计划”, 并指出:“为中国战区接收苏俄之责任, 则东北区日人之遣送, 当于中国本部遣送完毕后开始。”[3]10月25日, 中美双方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遣送日侨俘会议, 制订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 原则规定:东北地区日侨俘的遣返, 当于关内地区日侨俘遣返后进行。1946年1月5日, 在上海召开第二次遣送日侨俘会议, 美军总部日侨俘遣送组长魏特曼上校提出:“关于满洲之组织, 至少需使用两港口, 其一预计为葫芦岛, 若获得允许, 另一港将为大连。”[3]1946年初, 国民党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张嘉璈传达了行政院有关遣送东北日侨俘的指示。这样, 中国东北地区日侨俘遣返终于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东北日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侨居时间早。日本军国主义为推行“大陆”政策, 变东北为其殖民地, 长期实施移民侵略政策。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 日本即开始有计划地向“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移民, 到1930年, 共移民215643人。二是侨民数量多。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武装占领东北, 移民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1944年9月, 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侨民人数达1662234人。从日本战败投降到遣返前夕, 东北日侨除先期回国和死亡外, 尚有140万左右。三是分布范围广。东北日侨大部分滞留于大中城市, 还有相当部分集中在中小城镇和偏远农村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所以, 东北日侨俘之遣返, 较之关内, 更具有地域上的广泛性、时间上的紧迫性、任务上的繁重性和组织上的复杂性。

为顺利完成东北日侨俘遣返任务, 切实做到统一部署和协调行动, 1946年1月10日, 军事三人会议 (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群) 商定, 设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 (中共代表叶剑英、美国代表罗伯逊、国民党代表郑介民) , 负责东北日侨俘遣返的总体部署, 具体遣返工作由国民党东北行营和东北民主联军组织实施。军调部三人小组决定: (1) 尽快成立遣送日人机构; (2) 除安东日侨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组织, 陆路经朝鲜、海路从鸭绿江口登船, 大连日侨27万人由苏军负责径直遣送外, 在东北的其余日侨俘, 无论是国民党控制区的, 还是共产党控制区的, 全部经葫芦岛遣返; (3) 自1946年5月初开始, 先输送国民党控制区的日侨俘, 由国民党东北行营负责组织实施; (4) 对于共产党控制区的日侨俘, 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集中, 从当年8月开始, 在陶赖昭、拉法两地移交国民党当局, 再向葫芦岛港口输送。

根据军调部三人小组的决定, 在国民党控制区, 成立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4], 处长李修业和副处长刘佩韦、齐云阶、彭克负, 都是少将级, 在一些市县设立日侨俘管理所, 所长由当地军政主官担任, 办理日侨俘管理、集中、补给, 以及有关日侨俘一切事项。复令各地日侨自行组织善后联络总分处, 务期遣侨工作得以早日完成。所有遣出之日侨俘, 均由各该地日侨善后联络处依照当地日侨俘人数、生活状况, 编制遣送计划, 订定遣送日期, 呈由日侨俘管理处审查后, 编组团队, 拨派车辆, 并派押运人员, 由各该地车站登车, 经检疫后, 由运输工作人员按照运输办法, 分别由火车遣送至锦州、锦西, 取葫芦岛, 再由美方预备船只, 定期登船返国。在设立遣侨相关机构并规定各自承担的责任后, 为使遣侨工作规范化, 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制订了《东北各省市日侨管理通则》, 颁发了《东北九省各市县日侨俘管理所组织纲要》, 拟订了《遣送日侨计划》等文件。

1946年5月7日傍晚, 随着两艘载运遣返日侨2489人的轮船鸣响汽笛, 东北日侨俘遣返拉开了序幕。随之, 国民党控制区日侨俘遣返依次展开。从8月20日起, 重点遣返共产党控制区的日侨俘。至9月18日, 东北日侨俘共遣送116批, 728842人, 约占葫芦岛日侨俘遣返总数的70%。

在东北日侨俘遣返期间, 李修业将军除了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外, 还多次接见东北日侨善后联络处日方负责人, 对日侨俘进行反军国主义教育。与此同时, 还在多家报刊上撰文宣传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和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回顾和总结日侨俘遣返情况及经验教训。

李修业, 生于1907年9月, 四川邻水县人。1926年春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 1927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团直属连三排排长, 参加了南昌起义。同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高级军官学校学习。此后历任远东游击队区队长, 鄂西北游击队政委、代理司令、中央军校第二分校第四队队长, 上海申报图书馆外语补习学校教员。1936—1945年, 李修业先后任国民党交辎学校少校教官, 留日归国学生队中校队长, 国民党200师参谋处上校主任、补充团上校团长, 中国驻苏大使馆陆军副武官, 国民党第5军第48师少将参谋长, 青年军第207师少将副师长。期间, 曾参加著名的昆仑关战役并赴缅参战。抗战胜利后李修业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外事处少将处长兼日侨俘管理处处长。作为一名经历过抗日战争洗礼的中国军队将领, 对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师长和战友的流血牺牲, 是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然而, 李修业对日侨俘没有采取冤冤相报的态度, 而是不计前嫌, 以宽大的胸怀去善待他们。在葫芦岛日侨俘遣返期间, 中方以报纸宣传、图片展览、领导讲话等多种形式对日侨俘进行感化教育, 以清除其军国主义色彩和极端国家主义倾向, 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 发展中日友善关系。正如李修业所讲:“除了积极的遣送以外, 我们更根据了以下的几点来施行感化的教育:第一, 我们以三民主义伟大精深的哲理去教育他们, 用我们伟大善良的民族性及我们领袖宽大为怀仁爱的精神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一改过去的错觉, 使中日之间不致再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 为世界未来的和平奠定下一座基石。对于这一点, 我们认为相当成功, 不过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指出的, 我们对于日侨俘中的战犯, 绝不放松, 战犯们也难逃我们的法网, 我们把战犯集中在沈阳, 已经由最高当局组织了军事法庭在侦察中, 不久即可正式审判, 给予他们应得的惩罚。第二, 我们要使他们深深地体认到, 他们过去在东北过分优厚的生活享受, 是侥幸的, 也是不义的;今天的败亡生活自是他们穷兵黩武的军阀所赐, 也是他们盲目拥护军阀的结果。使他们深知他们国家的侵略行为, 不仅残害了中国人民, 也残害了他们自己, 并扰乱了世界的和平, 人类的安宁。这个历史的教训, 是值得他们珍视的。如果他们不痛悔前非, 仍然包藏祸心, 蕴存侵略他国的观念, 德意是他们的前车之鉴, 终必走向毁灭之一途。第三, 我们要使他们切实认清楚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也是未来东亚和平的维护者, 以中国民族性的伟大善良, 对于任何弱小国家或民族都是一股强大的安定力, 因为中国的强大, 永久只是在自己的国土内建设和发展, 绝不妨碍任何国家的独立自由, 所以日本要有前途, 唯有依赖中国的扶助, 始能在他们的三岛上改造他们自己理想的国家, 否则, 侵略之念再萌, 未来的世界史上恐难找日本的名词了!”[5]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中国人民的仁慈善良、中国有关方面的正面教育, 使绝大多数日侨俘对过去的侵略行为有所反省, 并愿意痛改前非, 与中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当然, 有的日侨俘在遣返期间规规矩矩, 点头哈腰, 等到乘上遣返船后, 立刻凶相毕露, 挥拳高喊:“二十年后再见!”有的日侨俘对东北有所留恋, 不愿意舍弃在中国掠夺所得。也有的日侨俘对中国宽大政策不仅不感恩, 反而视中国为软弱。

对不服输的日侨俘, 中国政府当时就曾予以警告。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李修业处长在一次对日侨训话中说:“日人勿对东北有所留恋怀念, 因为这是中国的地方, 一切都是中国人的。十四年来你们住于斯, 吃于斯, 一切建设及其努力, 莫不取给于斯。故所遗留者, 并非属于日人。今日主人归来, 不向你们索回旧债, 已属宽大。如再有所眷恋, 就是日本全部毁灭之导因。中国人并不怕你们再行侵略, 因为再行侵略, 日本只有更惨于今日之失败。希望日侨返国后, 建设自由国家于自己国土上。过去中国日本虽是同文同种关系, 但其志趣不同。中国爱和平喜正义, 日本则为军阀侵略思想所垄断, 故有此不幸之战争。希望中日两国本着同文同种的方向, 共同努力于世界和平。”“中国几十年来, 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 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把你们妥善地遣送回去, 这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道义和人道主义。你们回国后要细细地想一想、比一比, 你们是怎样对待中国人的, 中国人是怎样对待你们的!希望你们以后只带友谊来, 不要再带刺刀来!”[6]

1946年9月, 东北日侨俘遣返进入高潮。日侨俘中一些不健康思想开始浮出水面, 对遣返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为加强正面教育, 李修业将军借纪念九一八事变十五周年之机, 撰写长篇谈话, 发表在《东北导报》上, 主要内容是: (1) 深究日侨俘问题产生的根源。十五年前的今天, 日本军阀乘我国战灾匪祸之危机, 发动沈阳事变并吞并辽吉黑三省, 接着建立伪满洲国, 富饶的东北成为侵略的基地, 企图征服中国和全世界, 以实现其恣意妄为的野心。 (2) 阐明中国政府的宽大政策。日本战败投降后, 蒋介石号召全国同胞对待日本人持以宽大的态度, 不要施以报复, 国民政府遵守这个号召, 有日侨俘的地方设立机构, 集中船舶, 日侨俘中难民优先遣送, 竭尽全力把所有日侨俘遣送回国。 (3) 正告不服输的日侨俘。诸位在东北居住长达十四年之久或在东北享受生活, 把东北看作故乡。可是诸位有什么资格说回到东北, 接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毒素的部分日侨俘现在必须猛醒和觉悟。日本占领东北十四年, 侵略中国战争达八年之久, 而今惨败。产生这样的结果, 诸位应吸取教训。 (4) 展望中日未来的关系。有谚语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诸位或者成为解除屠刀的日俘, 或者成为失去一切的侨民。从诸位过去的行为来讲全都属于战犯, 诸位中没有一个人未奴役过、欺负过中国人, 诸位昨天是我们的敌人, 诸位如果放弃侵略的思想, 悔改前非, 诸位是我们的朋友[7]。

李修业将军的这番谈话, 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乃至未来的中日关系上颇有值得深思和回味之处。

参考文献

[1]关于战后滞留海外日本人数, 日本外务大臣在1945年10月12日致北京公使馆的信中称有700万人, 同年11月19日在致驻亚洲各国公使馆的信中称有713万人。日本《昭和史》决定版第12卷记载, 战后滞留在海外的日本人有660万人, 其中军人和家属330万人, 一般平民330万人.

[2]据《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受降报告书》记载, 日本战败投降后, 在中国关内、台湾、香港等地的日侨俘有2138353人。据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制定的《东北地区日侨俘遣送计划表》统计, 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侨俘约有145万人.

[3]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第二处:《遣送日俘侨及韩人归国有关条规汇集》.

[4]“国民党东北日侨俘管理处”在隶属关系上出现几次变更, 最初称“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日侨俘管理处”, 1946年6月1日改称“东北行营日侨俘管理处”, 9月1日改称“东北行辕日侨俘管理处”.

[5]1946年10月10日《新报》第3版.

[6]1946年10月21日《中央时报》第3版.

九一八思想汇报 第4篇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 思想改变 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

纵观从日本入侵东北到蒋介石“不抵抗命令”下东三省沦陷,然后到被迫下野留样考察,最后到发动西安事变,这三个历史阶段张学良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他对爱国思想有过无数次挣扎,也曾经经历过数次细微转变。下面就来一一论述:

一、忍辱负重,对蒋妥协

九一八事变之后一直到热河失守这段时间期间,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跌入了低谷。在这个阶段张学良的思想是极力挣扎的,纵然有满腔爱国统一抱负,却又不得不为保存东北军实力考虑,此时的张学良,内心的矛盾主要集中体现为维护国家统一利益还是维护东北军狭隘利益。为什么他要拼命地保全东北军队,就是因为他始终挂虑着观念中的地方主义因素,迫使他毅然实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与此同时,受国破家亡的打击,他积极支持和拥护东北救亡运动。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4天,东北爱国人士王士一向张学良提出要组织东北救亡团体、全力满足东北义勇军抗战的要求,地点就在北平协和医院,张学良也默认了东北军人参加抗日团体的请求,而且暗中给予帮助。此后,他在暗中支持东北军抗日团,全力帮助那些流亡民众和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支援东北义勇军是他最愿意做的事,虽然他还不能与蒋介石的政策完全背离,但他与民众反日爱国行动是基本保持一致的。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为何日军能轻而易举地霸占了东北,又盯上华北,想搞“华北五省自治”,就是因为张学良和东北军盲目奉行“不抵抗主义”。1931年12月7日,蒋介石电令在北平的张学良阻止学生反抗,是因为他收到东北流亡学生组织请愿团赴南京请愿的消息。然而机智的张学良就用谎言瞒过蒋介石,他说学生“不服劝解,不听劝导。倘以武力制止,则该站紧邻使馆,又恐别滋事端”等。[1]156

二、旅欧考察,反思国内形势

1933年3月4日,热河沦陷,再度掀起了全国上下谴责张学良的浪潮,张学良被各种罪名“花花公子”、“生活放荡”、“欺诈”等骂名扣在头上。蒋介石假装全力支持张学良守热河,事实上却在攻打鄂豫皖三省,私下里还准备让何应钦接替张学良的位置,主持对日妥协。就在热河失守后,全国喧哗一片,怒谴国民政府,强烈要求张学良撤职,国人的哀鸿遍野彻底刺痛了张学良的心。他对王卓然说:“如果中央决心抗日,就要向日本宣战,动员全国人民与日本决战。我决定亲临前线,为国家而死我很自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谁知蒋介石却暗示张学良主动下野,张学良顶着蒋介石的压力和舆论的冲击,只好发出下野通电,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陪同张学良一起出洋。

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带着家人回到上海,当天,张学良就公开发表讲话:“东北军是国家的军队,即使我免去了职务,但作为军人,我应该将所统军队还给中央。现在我因为辞掉了这个职务,才有空闲的时间,来增加学科知识,锻炼自己的意志,还能修身养性,成为国家的好良民,如此闲适的生活,不是所有平民百姓都会去追求的。现在我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就希望以后社会人士可以待我如平民百姓,我将很感谢你们这般对待。”

张学良从欧洲考察回来后,他的心中充满的是大公无私的爱国激情,对于国家统一充满了信心,也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的统一作出最大努力。这也就集中体现在后来不久后,当蒋介石派他前往西北剿灭共产党时,张学良一开始的时候自信满满,认为完全有能力帮助蒋介石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然后就能够一致对外,向日本帝国主义开战。旅欧归来的初期,张学良发表的演讲其中有一句最经典:“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体质和脑汁虽然相同,但中国人的爱国之心为什么就远远比不上外国人呢?中国人多半怕死,贪图荣华富贵,而外国人却誓死效忠于自己的国家。”张学良觉得国家利益永远要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中国人为什么无出路,还不是因为国破民穷,国家的前途才是最重要的,这关系到全国人民。所以只有解决国家的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2]57

张学良回忆起当初的不堪岁月。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 ,而自己又做了蒋介石的替罪羊,还被迫出洋,所以精神就更加颓废,只能靠注射吗啡强来安慰自己,最后竟然染上了这个毒瘾。才三十多岁的他,曾经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长得一表人才的少帅却已变得行动迟缓,骨瘦如柴,说话支支吾吾,就像七十多岁的老伯一样弱不禁风。赵四小姐无比担忧,于是便请张学良的顾问端纳和他的好友宋子文前来劝告他,她希望少帅可以戒掉毒瘾,端纳说话一直比较直接,他劝张学良趁下野这个机会,悬崖勒马,东山再起。最后还是宋子文的一句话如棒槌敲醒了张学良:“汉卿,你一定要在出国之前把毒瘾戒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也关联到国家的对外形象”

张学良这才恍然大悟,如果给人一副“东亚病夫”的样子,势必使国家形象大损,西方人可能还会借机侮辱,为什么“不抵抗将军”不反抗呢,还不是因为太弱了无力抵抗啊。下定决心戒毒,张学良立即让宋子文请了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德国名医,请他治疗毒瘾。

过了半个月生不如死的折磨后,张学良硬是凭着自己的毅力和信念,终于摆脱了把自己摧残地体无完肤的毒瘾。德国米勒医生惊呼:“这是一个天大的奇迹,张汉卿坚不可摧的意志力,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还偷偷跟端纳说:“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药可以治疗毒瘾,完全是靠个人的意志力和无坚不摧的信念来战胜痛苦的,张学良真是一个能吃苦的汉子。”自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戒掉毒瘾,张学良也很惊讶,也许正是因为爱国的力量吧,他不想让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特别是他这个代表整个中国的人。

nlc202309051330

三、拥蒋剿共抗日,以图对内统一

在1935年12月18日,日本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有“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张学良觉察到日本已经不断扩大侵华,联想到日本人对中国提出的无理要求不单单是局部的土地和主权这么简单,更可怕的是日本决心要趁机消灭中国!这样看来中日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根本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所以中国能做的反击只有对日抗战。原因很简单,日本要以“大陆政策”来统治中国,从而解决其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在矛盾。张学良偷偷考察了日本的大陆政策,认为它在山县有朋时代便有了一定的解说,而到了田中义一时代,就列举了大陆政策的所有纲领,首先侵占台湾,其次收服朝鲜,征服满蒙,然后占领中国全土,最后征服世界。他还进一步研究了日本之所以推行大陆政策的原因,是为了通过战争带来新的领土和资本积累,解决其资本主义国家内在矛盾。

张学良是一个东北人,日本人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他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1921年日本进行秋季大训练,任关东军司令的本庄繁陪同张学良赴日观操。这次访日,张学良切身体会到日本对中国的图谋不轨。1928年张学良接替父帅的位置,执政东北,来促进东北与日本进行外交。

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东北军退守关中,张学良逐渐认清楚了对日实行不抵抗主义是错误的决定,日本亡我之心不死,中日之间就难免一场恶战,绝对不可能有和平解决的希望。因此,他在1936年秋的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对日实行抗战的言论。然而,从张学良一开始的不抵抗主义,到后来的决心抗日,其思想经历了一段非常复杂的过程。而导致张学良出现这种复杂的思想转变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日本对我国的侵略气焰越来越嚣张,中华民族随时面临着灭亡的危险。然而,面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命令,张学良又不得不暂时搁置与日本人决一死战的念头,转而充当蒋介石的打手,对共产党实施围剿。在国家面临灭亡,民族被肆意涂炭的危机关头,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不再任由日本人嚣张跋扈,不能继续愚忠于蒋介石,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呐喊,唤醒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对日战争。于是,在1936年6月的一天,张学良对着长安军官训练团的全体教职员激动说道: “中国的土地主权被 人剥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没有保障;我们已经到了生死边缘。”[3]143

其次,在旅欧期间的所见所闻,使张学良对抗日“准备论”不再抱有任何期望。1933年3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赴欧考察。在欧期间,张学良细心考察了欧洲各国的政治军事,他说世界列强备战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即使厌恶情绪高涨。断言对日本不能一再妥协,积极宣传抗日“准备论”。张学良对抗日“准备论”的有效性深感怀疑,因为张学良认为政府对抗日准备并没有什么实际行动,主张“要马上将准备与行动联系起来”。

他反思了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自傲心理。他说:旅欧归来“自信心确实高了,对于过去的一切也确有所觉悟。张学良表示“我已决心为国牺牲了,所以东北军也要有牺牲精神,还有我的部下也要随同我来为国牺牲”。张学良从抗日雪耻出发,将反共和拥蒋抗日作为前提,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寄予了深深的希望,他的思想和行动之所以进入了误区,就是因为他无条件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蒋奉若神明。

1934年,蒋介石派他去陕西“剿共”,少帅胸有成竹地表示一定在三个月内完成。就这样张学良先后任“鄂豫皖剿匪副司令”和“西北剿匪副司令”,率东北军进攻红军,希望国民党可以统一中国,再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两个月都不到,三个师的兵力就已经被消灭地所剩无几,张学良为此大受刺激。大批释放回来的官兵,皆在探访亲友时大力宣传红军的优待和陕北的情况,被俘的官兵不仅没有一人被红军枪毙,反而受到物质上的优待和人格上的尊重,这就愈发动摇了张学良“剿共”的决心。

1935年11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大上提及剿共失利之事,对着众人破口大骂:“有些草包将领,三十万大军竟然统统被打得落花流水,赢家却是陕北的一二万残兵败将,真是耻辱,窝囊。”令人更恼怒的是蒋介石还取消了东北军两个师的番号,终止发食粮,更拒绝补贴两个阵亡将领家属的10万丧葬费,张学良痛哭地感叹:“我张汉卿活到这个地步,奋斗了大半辈子,竟然到最后比不上那10万元。”经过一番思考,张学良的思想终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开始怀疑乃至抵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他更觉悟到与红军再战只能是自杀,所以必须反抗,逼蒋抗日,否则,我们会鹿死他手,死得更惨。从1936年开始张学良就开始与红军进行秘密联系,并且双方达成了停止交战的协议。

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联共抗日

为了表明发动西安事变的动机,张学良在12月12日当天即向全国发表申明,声称自己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和促使全国一起武装力量抗日救国,绝不是因为一己之私,篡权夺位,同时,自己也不畏惧牺牲,甘愿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做出牺牲,并在随后妥善处理了此次事变的善后工作,将蒋介石平安护送回了南京。毛泽东曾经对委员们说:“在12月25日那天,如果张汉卿先生没有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如果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做法我们不认同,那么和平解决永远都只会是一个妄想,不可能实现,而且国家也会变的一塌糊涂,这必然会使日本人大肆入侵中国,将中国洗劫一空,中国也许会因此亡国,就算不亡国,至少也要受到颠覆。[4]153

究根揭底,反日爱国思想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思想斗争才使他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如果没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和东北军强烈要求抗日的呼声,就没有促使张学良转变思想的巨大推动力。有两个重要原因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二是东北军奋力抗战所取的成效,正是因为这两个重要条件,张学良才能够用行动诠释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他的戎马生涯,立志报国,为民除害,视国家前途为己命的精神人人敬仰,他的传奇让世人着迷。

参考文献:

[1]魏晓文.论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2]张同新.从国家观演变看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心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

[3]白冬.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历史探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4]胡玉海.张学良国家统一观的理念与实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沈宗艳,女,1975.10.08,蒙古族,辽宁省朝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学。

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第5篇

篇一: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九月十八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甘愿做日寇的奴隶。东北沦陷后不久,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头来,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等无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人民在14年的水深火热后,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把日本人赶回了老家。

但是现在,日本领导竟数次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千方百计美化日本侵华这一铁的历史事实,这引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个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的一道疤痕。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最耻辱的一天。当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发动武装进攻,接着对我国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武装侵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为了重温历史,我们今天观看的“九一八事件事迹”,让我感触很深。

本片介绍了“九一八”纪念馆收集的资料图片。一幅幅图片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有一幅图片展示的是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残害中国人民。还有一幅是日军屠杀中国人民,并把人头挂在电线杆上示众。看着这些图片,我的心在流血,在颤抖。通过解说,我还知道了日本帝国主义很早就有侵吞中国的野心,他们制造许多伪证,说中国侵犯了日本人的利益,并向中国挑衅,无能的清政府竟签定了丧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还不罢休,出兵侵占中国的领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攻北大营。共产党军队7000余人听从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惨遭失败,只用了20天左右时间,华北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长白山上焚烧的尸骨、713部队遗留下来的实验室,都是不可抹去的历史罪证。他们毁我家园、辱我民族,掠夺去的是大批奇珍异宝留下的却是死尸遍地、血迹斑斑。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反抗,不屈的中国人民***联合抗日,虽然共产党的武器没有日本先进,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也被抓住很多,不过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重温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鲜血铸造出来的,如果不好好学习,又怎能对得起先烈们呢!“九一八”事件也让我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建设出强大的、富绕的国家才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部影片更赋予我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汇报人:xxx

20xx年x月x日

篇二: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作为当代大学生,熟知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从小我们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等这样的名言警句,时刻在提醒我们肩上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在这段历史留下深深足印的路上,我们忘不掉的是这段历史。那是源自1931年9月18日的历史记忆,在那一天,日本蓄意已久的阴谋终于“亮相”。当日十时,天空中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足足响了20分钟,这天是我们的国耻日。现在,我们就翻开这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一页。1931年9月18日清晨,日本关东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犯沈阳,短短四个月内,长春,锦州,哈尔滨等各大城市,在蒋介石的一声“不许抵抗”中相继沦陷。美丽的东北三省和三千万勤劳的人民就这样轻松地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3000万东北同胞在“九一八事变”后,14年里过着亡国奴的生活。疯狂扫荡解放区,“无人区”与“人圈”,对城乡的狂轰滥炸和破坏,细菌战部队第731部队......件件都是中华儿女的血泪,字字都饱含屈辱,我们的同胞完全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自尊,受到了关东军的百般欺凌。每年的9月18日那震耳的警报声在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那是历史的钟声在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也在向每一个中国人在警告在控诉。我们只有把国耻铭记在心,并化作一种前进的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句箴言,相信历史的教训,中华儿女会不断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也会逐渐强大起来,定会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颠,傲视群雄,永不受外人欺凌。

想独自、自强、民主、富裕谈何容易,多少次努力多少种方法都失败了。历史和人民最后选择中国共产党!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中国共产党员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不屈不挠地反抗。共产党员曾说过一句话“竹签 是用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杨靖宇、赵一曼等等的抗日英雄,就是凭着这种意志、气魄,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 史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不管时间的洪流会冲走些什么,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后继者,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那些或屈辱或血腥或惨痛或沧桑的历史记忆。更不能忘记党的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用知识做武装。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用党的精神、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面对喧嚣的物质世界的各种享乐、拜金诱惑时,要毅然决然地选择正确地道理,要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要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要所有的精力、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祖国和社会,要在这多元化的世界挥洒自己的青春与激情!

史路迢迢,多有一鉴:“兢兢以强,迤迤乃亡”;“盛世不怠,奋发图强。唯有人人不怠,才有举国不怠,我们民族才能长盛不衰,明天才会更加美好。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汇报人:xxx

20xx年x月xx日

篇三: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xx周年纪念日,东北三省在沈阳举行了撞钟鸣警仪式。虽然身在武汉的我没能听到这发人深省的钟声,但是在今天,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不约而同地在心中鸣起警报声。警报为记忆长鸣,九一八事变是不能为中国人所遗忘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而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我也在网上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在图片档案中我看到了日军入侵前沈阳城内的繁华街市,看到了“柳条湖事件”的爆破现场,也看到日军残杀义勇军和老百姓的图片...日本侵掠中华以及对中国的暴行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原谅的,然而事到如今,我们除了更多地指责别人的罪过,更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各方面的落后还有南京政府的软弱,才使得悲剧上演。

在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主页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勿忘国耻,复兴中华。在今天的鸣钟仪式上,辽宁省省委书记王珉也表示:

“让我们重新敲响警钟鸣响警报,就是再次警示人们一定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的昭示,并将其转化为宏伟征程上奋进的强大动力。”回忆和反思耻辱的过去,是让人不愉快的;但知耻后勇的道理又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耻辱。耻辱的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我们作为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不让耻辱的历史重演。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中国人民吸取了“九一八”的教训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终于发出愤怒的吼声: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为标志,停止了妥协退让,从青纱帐到万山丛中,中华大地到处燃起了抗日烽火,原始的大刀也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是这种持久的英勇抗战,在世界上引起普遍钦佩,一些大国也因感到中国有力量可借用才采取援华政策。只有自身的强大与团结,才能让别的国家敬畏,才能不受强势的凌辱。事实证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九一八”是中华民族陷入近代以来最黑暗历史的开端,是值得我们全民族永远铭记的耻辱日。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方针,并为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努力。

xx年过去了,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压迫、奴役的命运一去不复返。今日的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依然很不太平,我们既面临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更有这份责任,始终要居安思危、自强不息,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汇报人:xxx

20xx年x月xx日

篇四: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逝者如斯夫”。点亮希望,祭奠生命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xx周年。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近几日,全国各地民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共襄复兴。

对于新一代大学生的我而言,“九一八”事变这些字眼仅仅只是出现在政治书和历史书中,那时候通过书本只是了解一些该事变前因后果。如今,在“九一八”事变80周年的日子里,我重新回顾历史,找寻历史的痕迹,让自己感觉一下那时那刻身为炎黄子孙的悲壮和愤怒。但是,再愤怒也是无济于事的,毕竟世界还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

进入大学,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曾写过一篇《落后就要挨打》的论文,是写关于中国近代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落后就要挨打”这六个字是这个世界永恒的真理。我们都知道,古中国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的繁荣昌盛,但却苦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内发展停滞不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迅速地茁壮成长,因此,“落后”是中国的必经之路。然而,中国的丰富的资源却引来了众多如狼似虎般的外国列强,中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九一八事变的到来,这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怒潮,中国人民以此为起点进行了长达14年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最终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历史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推进中国社会变革、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而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则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回顾好中国近代的历史,我们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是古老中国弱则被辱的沉痛教训。但是如今,中国由于各族人民的坚定团结之一力量的源泉,从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展望中国的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中国国家领导的指挥下,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集中力量把中国的实力搞上去。中国,必定是一头雄狮!

这里,我们也要知道,中国强大的前提是国人强大,国人强大的前提是教育事业的努力奋斗。孩子,祖国的花朵,中国强大的栋梁。所有的这些,都要归功于教师,只有在教师不辞辛劳的教导下,才能为中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能让中国不再落后。身为实习教师的我,更是肩负为祖国培养好下一代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应在实习中更加努力,学好扎实的教学技能,才能为中国做贡献,才能更好的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汇报人:xxx

九一八事变思想汇报 第6篇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纪念日,东北三省在沈阳举行了撞钟鸣警仪式。虽然身在武汉的我没能听到这发人深省的钟声,但是在今天,我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不约而同地在心中鸣起警报声。警报为记忆长鸣,九一八事变是不能为中国人所遗忘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逐步确定了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战略方针。193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为了转移日益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日本加快了武力侵华的步伐,于1931年7月和8月在东北制造了“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而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

我也在网上参观了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在图片档案中我看到了日军入侵前沈阳城内的繁华街市,看到了“柳条湖事件”的爆破现场,也看到日军残杀义勇军和老百姓的图片...日本侵掠中华以及对中国的暴行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原谅的,然而事到如今,我们除了更多地指责别人的罪过,更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各方面的落后还有南京政府的软弱,才使得悲剧上演。

在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的主页上,有八个醒目的大字--勿忘国耻,复兴中华。在今天的鸣钟仪式上,辽宁省省委书记王珉也表示:“让我们重新敲响警钟鸣响警报,就是再次警示人们一定要勿忘国耻,牢记历史的昭示,并将其转化为宏伟征程上奋进的强大动力。”回忆和反思耻辱的过去,是让人不愉快的;但知耻后勇的道理又提醒我们,不能忘记耻辱。耻辱的历史是无法改写的;但我们作为后来者,有责任、有义务不让耻辱的历史重演。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中国人民吸取了“九一八”的教训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终于发出愤怒的吼声:以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为标志,停止了妥协退让,从青纱帐到万山丛中,中华大地到处燃起了抗日烽火,原始的大刀也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正是这种持久的英勇抗战,在世界上引起普遍钦佩,一些大国也因感到中国有力量可借用才采取援华政策。只有自身的强大与团结,才能让别的国家敬畏,才能不受强势的凌辱。事实证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强盛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

“九一八”是中华民族陷入近代以来最黑暗历史的开端,是值得我们全民族永远铭记的耻辱日。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灾难和耻辱中获取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中日关系,始终坚持中日友好方针,并为中日友好作出了不懈努力。

上一篇:会计实训成果及说明下一篇:我的一幅自画像小学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