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对我的影响

2024-05-27

读书对我的影响(精选14篇)

读书对我的影响 第1篇

读书对我的影响

人们看到的虽然只是一本本普通平凡的书,但是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很多,它给予我力量,给予我知识,给予我前进的动力。

读书使人明智。我从《十万个为什么》中知道了熟鸡蛋不能放到冷水里浸泡,要放进煮鸡蛋的热水里浸泡。煮熟了的鸡蛋,外面的一层保护膜已经脱落了,放进冷水里,冷水里的细菌就会进去,吃起来不健康了。

读书使人明志。我看过一本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刘亦婷的成长历程,读书识字的点点滴滴,全都纪录在这本书里。我好羡慕她!我想:如果我有她那么厉害就好了,我要向她学习。现在,我正抓紧时间学习英语,也立志留学哈佛呢。

读书使人富有。据说,比尔?盖茨九岁读完了百科全书,长大后创办了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你看比尔?盖茨,就知道读书至少不受穷。中国目前还相对贫穷落后,为了赶超发达国家,过上富足生活,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知识创造财富、改变命运。

读书提高人文素养。有些人,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书了,出口骂人,满嘴脏话,被人鄙视;有些人,文化层次高,饱读诗书,彬彬有礼,受人夸赞。两者相比,每个人都愿做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当然,我也不例外。

啊,读书对我的影响真大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使人受益无穷。我一页一页地读书,正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读书对我的影响 第2篇

四、五岁时我就会拿着一本《婴儿画报》看。里面的故事我到现在还记得。名字叫做《小青虫避雨》,小青虫问了三个动物怎么避雨,先问了水蜘蛛,水蜘蛛说:“我的毛不沾水。”又问了小蜗牛,小蜗牛说:“我下雨的时候我躲进壳里。”小青虫又问了小青蛙,小青蛙说:“我的皮肤不怕雨。”小青虫想了想,三个动物说的话就自己吐了个茧自己睡了进去。

六、七岁时在字典的帮助下我看了许多的童话故事,有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的白雪公主,骑着白马的王子。我看到一篇童话,它是这样写的:国王的眼睛失明了,要用鹦鹉油治疗,王子去找鹦鹉油治疗国王失明的眼睛,回来时得到了一只鹦鹉和公主。从书中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和处事的道理。

《艾滋病小斗士》对我的影响大 第3篇

这学期, 我们学了26篇课文, 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第15课《艾滋病小斗士》。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恩科西的小朋友, 他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 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世界上永远会有善良的人, 一位白人妇女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九岁时, 恩科西被拒绝上学, 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及养母的不懈努力, 恩科西才得以走进学校。而我们都是三岁走进幼儿园, 七岁就进了小学的呀!恩科西非常顽强, 他曾被邀请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大会上, 恩科西的一番发言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2001年初, 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 在所有孩子最应该快乐的日子———国际儿童节那天, 他悄悄地离开了世界。多么的巧合, 让我们心痛的巧合!

读了这篇课文, 我想对艾滋病人说:“面对疾病, 就应该像恩科西一样, 坦然一些, 不要悲观消沉, 应该继续带着快乐去生活。”我也想对那些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看的人说:“你们应该关心艾滋病患者。一点点的关心就能给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另外, 我还想对所有健康的人说:“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 健康是生命之本, 有了健康的身体, 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我是不是很棒?陶行知的这句话是本学期学的课文《陶校长的演讲》中的。学用结合真好!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4篇

记得那时父亲到香港开辟事业,家里为照顾父亲请了一个阿姨。每天早晨,为了让阿姨休息好,母亲会先起来把荷包蛋煎好。过年过节,要先给阿姨、司机、大夫包好红包。我们在爸爸身上学到正直、求实、诚信,在妈妈身上学到善良。联系到联想,我是联想的主要创始人,但和大家共同分享联想的股份,我在其中只占2%左右的股份,我觉着这和妈妈对我的影响分不开。

妈妈公私分得清楚。记得父亲在1984年到香港创立了一家专利公司,直到现在这家公司仍然是香港最大的一家专利公司。公司有一座大的住宅楼,员工大多数都住在楼里。可在那里,父母只住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房子,有时我去看他们,晚上就只能住在仅能睡下一个人的客厅里。

随着事业逐渐做大,爸爸有时因工作允许想带妈妈到国外去走走,妈妈却总要问清是不是经过对方允许、费用是不是自己公司出,如果是,妈妈绝不会去。这对于我很有触动。我在香港办公司时,她一度担心我爱钱财,后来看我对这方面根本不在意,看我和香港人都是公事公办,才放心。即使这样,她对我也总说我爸爸公私分明,表现出她内心的那种自豪感。她就是这样,对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刻意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

我上初中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妈妈在中国银行的秘书室工作,我要大量地读课外书,妈妈就一本一本地为我借。

我除了看一些如《青春之歌》提倡看的书外,还看一些历史书,一些文学名著,如《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恩仇记》等,像杰克·伦敦的、大仲马的书,我都爱看。后来她管图书馆时,一拿回来就是三十来本,基本是她拿什么我看什么。妈妈说:“就知道老大要看书,满足他看书吧。”

现在一般人愿意请我讲些事情,认为我讲演逻辑性强,也挺生动,我这个特点也是受了妈妈的影响。记得1952年前后,没有谁重视讲演,讲演在那时叫讲话。但是我妈妈对此很重视,她鼓励我在课堂上举手,让我觉得讲话没有什么可害臊的。也许是因为她在抗日战争时期看到了宣传鼓动的力量,因此她对我说:“你应该有讲演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是,她平常是很好静的人,但1949年我们刚从上海搬到北京时,我大概5岁左右,就读的贤宁小学要开一个庆祝会,竟然邀请她作为家长代表讲话,她答应了。开会时,看到妈妈走上主席台,把我吓一跳。后来想,她那是要给我做样子。

但是,对后来的我和父亲,妈妈就不再鼓励我们讲话了,总是让我们悠着点儿,让我们和同事之间及周围人处理好关系。她认为想要把事情做好,要先想别人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人家起什么作用,如果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就要先向后退,多让给别人。我和爸爸都是一样的脾气,有着愿意向前冲的性格,后来妈妈就是向我们说这些话了。

我母亲和父亲这一辈子不管多艰难,真是恩爱了一辈子,少见这样夫妻恩爱的榜样。早年,刚一解放,爸爸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中国银行要筹建总行,爸爸从上海调到北京,妈妈带着全家跟着爸爸过来。

当时北京风沙漫天,条件很恶劣,但妈妈从来没有埋怨。后来,因领导人之间的问题,爸爸卷入一个案子,被无辜地发落到黑龙江安达一个小城市去当中国银行的行长;“文革”期间,我父亲又受冲击,说他是阶级异己分子,被打入“牛棚”,送到干校,由于他不肯承认所谓罪行,被押送回老家一个干校。我有一次出差路过,看见干校到处是写批我爸爸的大字报,对此妈妈却无动于衷。她柔中有刚,始终陪着爸爸,并且把她的首饰全都卖了,坚决支持爸爸。

妈妈的坚强给了父亲力量,也让家人对父亲充满信任。很多年后,我父亲成为中国专利代理方面的创始人,在业界很有名气,但是他对妈妈始终很敬重。爸爸说妈妈是外圆内方的人,无论遇什么事心态都很平和。

我和爸爸性格相似,属于那种天上有云彩要下雨,没云彩也要下雨的性格。我妈妈总是按着我俩,怕我们有哪一点不周到影响事情成功。她在后面总是很稳重、很安详,让父亲把事情做好。她总是让我们谋定而后动,谋不定不动,但如果真做了,就不后悔。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每当我们有一点成功,她不会有什么褒奖,只是在后面微笑。到后来联想的路走顺了,在家里她从不谈我;当然了,如果电视台采访我,我也不告诉她。

2008年,爸爸和妈妈都走了。我和弟弟、妹妹在妈妈的住所用一个房间作纪念室,摆满了妈妈曾用过的东西、父母及家人在各时期的照片。每每在房间驻足,看着妈妈慈爱的目光,我便会感到妈妈还在身边,对她的孩子们,还在给予,给得很多很多。

博主简介:联想控股董事长

书对我的影响作文 第5篇

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朴素的书,就像看到了一个老朋友,我轻轻抽出它,坐在一旁看了起来。看到“我们也要经常把自己干枯的头脑泡在冷静的智慧之水中。”这句话时,我看到了跟少年林清玄一样的自己,冲动、愚蠢。当我们无法理解别人而怒火万丈时,我们要把自己“泡在智慧之水中”试着理解别人。

看到“虽然柿子枝只是一根树枝,但它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是一枝柿子枝呀!”时,我想:世界上有许多人,为了些微的小利,出卖了祖国,出卖了朋友,这些人,连柿子树枝都不如。

有一次,妈妈让我去做练习,我想:作业都做过了,还练习干什么?我说我不做,要玩。妈妈一直让我去做,不让我玩,我气坏了,摔了玩具就走。妈妈登时火起,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嗯?多做一点又不害你!”我啪地关上了门。想起要“泡在冷静的智慧之水中”,于是我静下心一想,妈妈也想让我拔尖,她是一片好意。我快六年级了,是该学习了。于是,我就主动找妈妈和好了。

书对我的影响作文 第6篇

书就像一位良师,把所有知识传达给我们;书就像一杯茶,细细品尝它就能尝出其中的美味;书就像一位知心朋友,我读懂了它,它也读懂了我。我有一本对我童年影响最大的书——《爱的教育》。

这本书对我有很深的意义。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书,而这本书是在我生日时爸爸送给我的书,我还记得爸爸当时对我说:“女儿,这本《爱的教育》里充满了无限的爱,希望你看了之后能感受到爸爸对你的爱。”这句话让我难以忘怀。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心里就蹦出了爸爸对我说的那一句话。这一页一页地翻,一个又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章节让我特别感动。这一章节主要说一个叫西西洛的孩子突然接到一个坏消息,他的爸爸脸上生了丹毒,正卧病在床。西西洛一接到消息就马上赶到医院看爸爸,当时西西洛爸爸已经是没什么精力在说话再起身,他就像一个睡得很沉的病人,怎么叫也叫不醒。一次,西西洛丹毒与父亲对话,父亲竟然能艰难地说出话来,西西洛听到了:“小西,虽然爸爸快不行了,但是,你不能因为爸爸而放弃自己的前途。小西,以后的路爸爸不能与你共度,但爸爸的心会永远伴随着你奔跑。”说完不久,西西洛父亲就去世了……这一章节让我感受很深刻,从中我体会到了父亲伟大的爱,就像我的父亲对我那样,无怨无悔,什么都愿意为我去做。这真是世间最伟大的父亲。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看见了各种各样爱的表达方式,还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爱。从这本书的启发中,我的童年彻底改变了,在我的童年里都是充满爱的画面,这让我的童年变得更加五彩缤纷。我要谢谢爸爸,他的一本《爱的教育》是影响我童年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使我一生难忘。

书对我的影响作文 第7篇

每当我拿起这套书阅读时,那些励志的、奋斗的故事,都给予我极大的鼓舞,那些揭示真谛的道理,都给予我全新的感悟。

书中一些经典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曾国藩与小偷》的故事,让我明白:努力与收获是成正比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勤天下无难事,即使天生愚钝,只要不懈努力,奇迹迟早会出现的。我们小朋友在学校学习,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从点滴做起,要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好的收获。又如《蚂蚁与鸟》的故事,教会了我们要心存善念,乐于助人。《一只狼的疑问》的故事教会了我们要学会强大。书中一个个小故事,都揭示了一个个大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我对这套书爱不释手。

读书对我的影响 第8篇

LOMO最让笔者有感触的特点就是它完全不受传统美学条框的限制, 突破古典构图方式, 没有严谨的画面重心, 有的就是放松, 以最快乐简单的方式捕捉生活中的美, 只要是能够勾起人们内心世界哪怕就一丝情怀的, 全都能够融入LOMO带给大家的独特精神世界中来, 能让人感到它有一种魔力, 能让人很容易就接受它的美。而且, 这种魔力亦能引导人们自己勇敢地从原本死板的记录方式中解放出来, 不刻意地去牵引寻找, 不无主见地复制抄录, 而是用心感受, 不用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不用取悦他人, 只为了自己的随性地释放和吸纳。当别人问你的时候, 你也可以尝试着拿出不解释的勇气和态度。

1.视角独特。LOMO相当注重角度的选择, 一般都不会按常规选择恰到好处的角度, 只要是有趣的, 精彩的, 令人兴奋的景物都会成为焦点。受其启发, 笔者也经常从不平凡的角度观察作画对象。虽然尝试不一定有理想的收货, 可这也算是一项兴趣追求。会一直探索下去, 视角的标新和立异肯定能有益于绘画创作的进步。

2.内容贴近生活。LOMO对于所取的景物也有它的独特之处。与以往的绘画作品不同的是, LOMO绝不仅限于刻画看起来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就算是地上的一颗小石子, 被丢弃的一件褪色T恤, 路人踩踏过无数次的泥泞水塘, 全都可以在LOMO的世界里成为画面的焦点中心, 并且可以让这些一般人眼中丑陋无趣的事物摆脱死气沉沉, 变得精彩动人。

认为LOMO的这些发光点对于美术教学来说也存在它不菲的价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刻意地积累关于LOMO的文字资料, 有特点的用色图片, 独具匠心的取景模式, 及时整理并保存记录下来, 使课堂教学各处存在LOMO元素的影子, 让LOMO环境对学生的审美影响总保持新鲜度。并且积极融入LOMO开放精神, 加之随性地色彩表现,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捕捉刻画美的镜头。

在以往早期的专业学习中, 老师们经常会让学生主动地捕捉寻觅美的存在, 并用艺术形态表现它们。但是当人的搜索性思维力不够强大, 或是客观实际不能满足去发现美的条件时, 为什么不能把主动地发现美升华为主动地创造美?就像老师挑选摆设静物或是让模特做出造型, 然之辅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并认为能方便入画的角度仔细刻画是帮助学生发现美。而学生能够自己摆静物或模特造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这样的主动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美术学习和今后的美术创作是十分有必要, 十分有帮助的。只要敢于大胆地尝试, 无论能否很快地驾驭美的能力, 一定能够在这方面有所得, 有所进步。

LOMO的非传统性与美术新课标中的“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不过多地讲究表达美的方法形式, 只要自己看着舒服, 有自己的想法, 有创新点就行。提笔之前不会让作品的最终画面效果在脑子里板上钉钉。每一笔都跟着对画面的感觉走, 用情感触发下笔时的笔势和力度, 没到最后一笔走完就看不见这幅作品的尽头。有时觉得差不多了, 再画可能还没当前效果棒, 那就收笔。有时想法一来, 那就多加几笔瞧瞧。思维不一定非得照着蓝图实行。LOMO与笔者都相信灵感的重要性。

传统艺术者和艺术理念偏爱把内在的真实情感本能地隐匿于艺术作品中, 有感而画。随之, 现代许多模仿者就把想让观者发现体会到的中心思想放在作品中, 再蒙上一层“纱”, 就好像也到了那心境高度。可这永远只是为画而感, 造作情味就是“纱”也遮不住的。LOMO则不同, LOMO作品中所展示出的情感气氛极其有力, 活泼那就一定活泼到底, 缤纷的色彩, 律动性强烈, 深沉就一定深沉到底, 昏暗的色调, 悲叹味浓重。这种青春直爽的表达也符合了LO-MO让生活更开放更有活力的宗旨。这样的精神调味剂对于这一代学生去冲击开创未来应该是有益的。因此, 笔者认为自己的美术教学就一定要有自己真实的感情思想。

LOMO由上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能够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与推崇是由于它的风格的特殊, 有自身的特点和精神宗旨。不会呆板地克隆抄袭, 不会向大众口味委曲求全, 完完全全以自助的形式展示它的个性与活力。它冲出艺术审美的条框, 从别样的视角观察周边的生活细节。LOMO的价值并不是局限于摄影, 美术或者是其他艺术领域。在生活中, 处理事务的态度, 看待事物的眼光, 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心态都会受到LOMO精神的影响。在教学中, LOMO笔者用LOMO精神提醒学生坚持不懈, 不惧阻碍, 勇于挑战。希望借此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美术专业修养。能够把LOMO理念很好地贯彻到对艺术专业的认知, 提高美术技能, 把对美术的学习向更高更好的层面推进。

小学生绘画下一步将发展到哪个方向?纵观历史, 表明每种艺术思潮都有消失的危险。LOMO如今还算年轻, 很有发展的潜力。现如今, 没有特色的作品就没有生存之地, 反复模仿和“借鉴”只能是提高熟练度, 增加绘画感觉。自然事物无穷无尽, 我们应当依靠自然, 而不应该抄袭那些也是向自然学习的画家。从生活中出发, 把自己亲眼发现的美通过感性的再创造在画面上表现出来, 才是代表自己的艺术真理。

母亲对我的影响 第9篇

我母亲出生在普通家庭,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福建省的化工厂。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没有途径好好读书,她在化工厂找了一个和她一起分到工厂的大学教授,开始自学。在我五六岁的记忆中,每天晚上她都借着昏暗的路灯学习。她的经历让我感觉到,知识能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要发掘稀缺人才,她是为数不多能转行的人之一,进入了福建省的科技研究所。她之所以去创业,是因为觉得我跟我弟弟生活得太差。我和我弟经常躲在别人房子后面偷看电视,她觉得很心酸。后来她就找到一本日文书,利用掌握得并不多的日文翻译了这本日文书,用稿费买了一台松下牌17寸的电视机。因为她翻译了那本书,又得以调回了母校,也就是后来的福建农业大学。

后来她又争取到机会,去复旦大学进修了遗传基因,自学营养学、生物化学,在学校做各种研究。1985年左右,她有几个专利,希望学校帮她报上去,但是学校觉得没前途,她就离开学校,成了中国第一批下海的创业者。

她做了其他研究,其中有一项是关于抗癌药的,后成为当年知名的851。那时候三株口服液、昂立一号在当时都非常有名,但851在营销方面没有推广太多。

我看着她一步一步,从一无所有,到最后叱咤风云。在我读书的时候已经受到她的影响,我学的是生物化学,希望有朝一日继承家业,也帮着家里做了些研究。但到了快30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做和电脑有关的事。她对我说过,虽然自己不懂电脑,但是知道做这种行业肯定会碰到困难,这时候不要害怕,你碰到的别人也一定碰到了。如果你能够跨过这个坎儿,就会成为你的竞争力。

20世纪90年代,她去美国继续做研发,她一直希望在癌症研究上有突破。1999年,她还从851营养液中分离出能够促进癌细胞凋亡的成分。虽然她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在美国,851的研究还在继续。

在中国,我母亲是第一代创业者,也是个科学家。她是唯一一个能给我言传身教的导师。

父母对我的影响 第10篇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环境

人的成长也是如此

我们性格,习惯,脾气的形成 都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影响 父亲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 吃苦耐劳是他的特点

母亲是一个聪明细心的人 虽不识字但心算能力很强 爷爷去世的早

奶奶又离家出走

年迈的曾祖父,曾祖母

以及年仅5岁的二叔

都迫切需要十三岁的父亲 那稚嫩的肩膀承担起这个 “大锅饭”时代风雨飘摇的家 这一切的遭遇

使父亲过早的经受了千般苦 沉默,吃苦耐劳就成了性格 也可以说是习惯脾气

在沉默,吃苦耐劳的后面 我所读懂的是

父亲的坚强

是啊,是父亲的坚强

让我们这个家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岁月 外公是大队的干部

家庭条件比较好

经管同处在那个时代

但母亲的童年过得还是很甜 只是老辈人的偏见

没能让母亲识字

但这

并没有太多的影响

母亲那份天生的聪明

聪明的母亲

勤劳的父亲

便注定了我们

姐弟三人的勤学、聪慧

也注定今日的我们

从农家子弟走上了工作岗位 回头看看

感谢我的父母

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影响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

真是如此

国培对我的影响 第11篇

此次培训让我对以往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反思,回首自己多年的教学生涯,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思考、自省,自己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专家教给我的不止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是一种境界,一种努力的方向,他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幼教之路。

整体说来,此次国培,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到课堂的作用

1.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场所。

教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主要实施、落实环节主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堂课只有达成了原定教学目标才能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所以说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场所。

2.课堂是教师课题研究的源泉。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也是教师将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予以实践的主要阵地。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在传授过程中具体怎样组织、怎么实施,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方式。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课堂的教学环境及自己的教育理念等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设

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每位老师针对相同的知识点,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并不相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来检验自己所设计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对应的学生。这个过程是不断摸索、实践、改进的过程。此过程也可以激发教师对相应课题研究的灵感,可以促进教师对相应课题研究的思考,因此说课堂是教师课题研究的源泉。

3.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阵地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和深刻理解和剖析能力等等。

教师要如何通过课堂促进自己的成长呢?

首先要学会“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提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和深刻理解和剖析能力。教师要吃透自己所教课程的知识点,做到所教内容的准确无误。如果一位教师仅有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而没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那么就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传授错误的教学信息,这位教师显然是不称职的,因为他没有把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完成他的教学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看来,学生可以包容一个老师的严厉,但不能包容老师学识的浅薄。

其次要学会“怎么教”。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灵活应变

和处理能力。教师要练就精练、准确、富有激情而不煽情的课堂语言。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语言组织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积累自己的课堂语言。教师要把握课堂语言鼓励性、引领性、启发性等基本原则,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运用,现场发挥,精彩展现。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学习能力,要通过日常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才能提升教师自身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师要加大对普通话我国这一通用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讲普通话、多用普通话,尤其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通话的应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提升他们对普通话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妥善地处理突发事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作出调整,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能力,而是教师教育观念、常识、教学经验及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实践提高自己的灵活应变和处理能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事情要调整好自己心态,保持镇定,不要过于慌乱;在进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情况可以巧用教学机智和幽默来化解,以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生活中药提高自身素质,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此次培训过程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新素材,专家帮我们全面解读课堂、课程,我们充实并享受着,累并快乐着,“充电提升,再次起跑”,但我们能不能自己“跑”起来,需要消化,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用心用脑去做。

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与他所拥有的资源量(学科资源和学科人力资源)密切相关。如,当以为老师需要完成某个任务时,他能够在资源库中找到自己的所需要的东西,交流中有人会给他一些好建议。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想法,而是缺少相应素材来帮助我们达到教育目的,达成愿望。

我在想,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资源库,更好地服务教学。那么,如何构建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做日常好资源的分类管理;

2.做好资源的日常收集工作(尽量以电子稿为主); 3.做好资源库的共享工作。

三、发现了研讨交流的意义

上好一堂课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关于课堂的研讨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这次培训期间,我们每个班级都在班上安排了三次实操课的交流展示与研讨,各班学员热情高涨,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堂。这种久违的感受,让彼此熟识、亲切和受益。

课堂研讨的意义在于提高对课的认识。讨论中,我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看法,我们常常会受一些主导思维的影响,而忽视其的方面;当别人提出新的见解时,我们原有的认知会受到冲击;容易让我们对照自己的教学找到改进的办法;讨论中会呈现可操作性的策略。

课堂研讨的意义在于引起教师的反思,提升教师的水平。我班一位培训学员说,我在观看别人上课时我会不自觉地去反思自己,“如果是我来上这堂课,我会怎么上,我会怎么处理这些知识点,我会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我们的课堂研讨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汲取有益的元素,见多才能识远,有站位,才能俯视。

胡适先生曾这样解释交流,“我让你说话,你也让我说话,这样我们大家便都自由了。”我们课堂也要营造自由、民主、主动的交流文化。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到我们的研讨交流达到甚至超出了我们国培所要求的效果。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我要充分利用好“研讨交流”这个工具,更好的提升自己。

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此次培训让我认识到,我们的幼儿教师是生活在“镜子”里的,时时刻刻都有孩子在注视并模仿着我们的幼儿教师,我们的幼儿教师是每个孩子的榜样,我们的幼儿教师应该做一个有理有节的人。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各种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生活常规。

而切,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强的学前儿童,幼儿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

我感受到了幼儿教师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的使命。面对这重大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我们的幼儿教师要怎么做呢?

首先,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有爱心、且应有耐心; 其次,要有广泛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知识; 再次,应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总之,作为幼儿教师,要在为人处世方面积极活跃、情绪乐观、兴趣广泛、敢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自身的实际行动不断的影响孩子,时间久了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孩子健康活泼的发展。

而此次国培为我们的幼儿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我们的学员们要认真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书对我的影响作文 第12篇

五年级,我又迷上了大作家的名著,因为他们的品质很高尚,能对人有和常人不同但又正确的观念,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似是要表达文章中主人公保尔,而我却体会到了作者绝对是个刚毅果敢,坚定不移的人!他想表达的含义感动了我,从而使我更加坚固了对生活的向往,信心与对名著的热爱!

我看的书很广,不只是文学名著,从天文到地理,从童话到校园剧......看着看着,我仿佛置身书中那种那种充满正义或乐趣的世界中,仿佛我也是书中一个活泼乐观,坚强的角色!可以说书籍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不仅丰富了我的视野,而且还赋予我一颗纯真无邪的心!

王瑶——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 第13篇

我在当研究生期间,写得较多。先生说:“研究生就是要研究,研究总要有大大小小的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结果。但你如果不学,有什么可写?所以强调写,也就迫使你学。写是苦事,却最能锻炼人。”后来,我在3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总是深深感到先生的话含有至理。所以我把写阐释为思维能力的全面深刻的训练,并经常向文科学生强调“学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的方法,实际上只是发挥了先生的主张。

先生对我所写的文章总是详加讲析。在讲析中又总是旁征博引,广泛联系,突出表现了他那博闻强记、深知学术动态、善于总结是非得失的特点。这些自然对我很有教益。但教益最深的还是他说过的一句话:“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

先生认为我的文章总的来看是“清通”的,但一篇之中往往有那么几句“不明白”“不醒豁”。他指出几次之后,便觉察到我心里不以为然,有时还要辩解,就对我说:“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别人看不明白或看不出好处,自己再怎么解释也没有用。”他又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这句话是讽刺,但也可以谅解。因为只有自己用力最多,用心最苦。但客观的事实是你不能要求读者也那么用心用力来读你的文章。所以你必须处处为看的人着想,而不要强调自己的理由。”对于这些话,我是终身感佩的,而且其教育作用也不仅仅限于写作。

在我当助手期间,我曾多次对先生讲到某某老师讲课效果好,倾慕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有一次,先生对我说:“我知道你急于到讲台上去试一试。不过你放心,将来你的讲课效果不会比他差的,可能比他还好。”我以为先生是在讽刺我,脸胀得通红。先生却接着说:“我说的不是笑话,你是有一些有利条件的。”于是他就讲了几个我的所谓“有利条件”。我听了自然受到鼓励,但却说道:“我将来讲课,假如效果还好,主要的原因肯定不是您说的这些条件。”先生拔出了嘴里的烟斗,眼睛瞪着我问道:“还有什么呢?”我说:“那是因为我已经在您这里学到了一个奥妙。”“什么奥妙?”“课是讲给别人听的。”先生哈哈大笑,连说:“好,好。”我们的交谈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使我得到许多感悟。不久以前,我在报刊上见到一篇报道,说有个拍摄过多部影视片的著名编导对记者说,他现在认识到“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这又一次使我想起先生说的那些话,这些话平凡之极,明显之极,然而真正要做到,却是多么不容易啊。

有一次先生突然问我:“你在《文学遗产》发文章,为什么老是变换笔名?”这又使我满脸通红,只得答道:“因为这是私货。”“什么意思?”“我是跟您学现代文学的,文章却是古代文学方面写的多。怕您知道了说我不务正业。其实也不是我自己要写,……”先生笑笑说:“你不必解释了,我知道是陈翔鹤同志要你写,笔名的事也是他对我说的。”接着他又讲了一番话。他说:“我这个人,对自己的子女不大民主,对学生却非常民主,我反对按照老师自身的样式来塑造青年人;那样做只能一代不如一代。让青年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发展,才能做到各代人各有所长。我开的是‘通用公司’,你在我这里只要学习用得通的方法。千万不要我会的你也会,我不会的你也不会。”他还特别指出:“我讲的‘民主’,不光是指学古学今可以随便,而且是指观点和我针锋相对也不要紧。只要你的研究成果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就可以了。”先生的这番话,我也是长期努力奉行的。所以我历来不同意所谓“近亲繁殖”的说法。我认为,如果导师有讲学术民主的气度,那么即使在本校招研究生,也不会出现“近亲繁殖”的弊病;反之,如果导师不讲学术民主,完全按自己的模式来复制学生,不许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便从天南地北招收研究生,也只能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复制品。

自从我认识先生以来,深知他遭受的磨难不少。然而他总是以豁达的气度、宽厚的胸怀对待他所遭受的一切,不但毫无怨言,而且总是以德报怨。现在我仅就学术方面说一些所知的情况。

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他一生中的力作。此书出版以后,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但后来的研究者又几乎人人借助此书。我在大学期间因为看了许多批评言论,对此书也没有正确的印象。后来当他的研究生和助手,常常应用此书,才知它的价值和功用。因此有时便为先生感到不平,但他却总是一笑置之,说:“我写此书只是匆匆忙忙干完一件工作,工作完成了就好,其它何必计较。”他还说:“‘实至名归’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一个人的‘实’到了哪种程度,并未张扬,别人怎么能知道?但事实上‘名’却总是大致与‘实’相符。你说怪不怪?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学术界对人是公正的。你将来也不要把一时的褒贬得失看得太重。”这些话很能使人心胸开朗。但是,后来又出现一部现代文学史的书,却让我们几个同门大为生气。原来该书竟是大篇大篇地抄袭先生的著作,而学术界不仅没人出来说句公道话,反而好像该书一出,先生的著作便该扬弃了。我曾想要写文章揭露此事,却被先生阻止。他说:“一个人写了书就是给别人用的嘛。虽然用与抄是有区别,但我们自己不能斤斤计较。”又说:“那部书也是有一些研究成果的,只是还搭不成架子,所以用一点别人的观点和材料。”他甚至还说:“那部书至少避免了我书中的错误(指关于胡风的章节),所以用它来替代我的书,是可以的。”后来那本书的作者来到北京,先生还请他吃饭;在交往中也处处退让,毫无不豫之色。我想,凡是和先生接触过的人,都会认为敏锐坦率是他的突出特点,其实他的宽厚一面,却是更加难能可贵的。先生晚年,品格学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重,真正应验了“实至名归”的古训。

我和先生的最后交谈,是在两年多前,那时我偕先妻同去探望他。问到近况,他乐呵呵地对我说:“我现在写点什么是‘垂死挣扎’,什么都不写是‘坐以待毙’。”这类言语表现了他一贯乐观幽默的风格。我说:“您虽然满头白发,却是红光满面。我看不出‘垂死挣扎’的迹象。”他说:“不行了,不行了。你们俩现在还精力充沛,要抓紧时间多干点。老了就是不行,力不从心。”他还笑对我说:“你爱人对民间文学忠贞不二,不像你,干的事太杂了,当然这也不能怪你。”我问先生是否还记得“通用公司”这句话,并说:“不杂怎么能成为‘通用公司’呢?”先生听了又哈哈大笑。后来他一直把我们俩送到门外桥边。回家路上,我和先妻还说先生这个人肯定活得长。谁想去年一年中,妻子和老师先后逝去,一念及此,悲从中来,便再也无话可说了。

达尔文对我的影响 第14篇

在达尔文诞辰100周年时,对他的纪念活动并不多。1959年,我给自己的一群中学学生作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报告,他们相聚只是来讨论文化与文学。第二年,我去剑桥大学读书,在剑桥大学基督学院的餐厅里挂着达尔文的画像,因为学生时代的他也在剑桥学习和生活过。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伦敦大学学院做一名讲师,上午茶歇的时候,我经常和一位来自生物系的达尔文专家Richard Freeman聊天,所以我的一生都对达尔文和他的著作非常熟悉。

达尔文间接地为我开启了我作为地质学家的事业。《物种起源》一书的整个第10章都用来介绍他对自己理论的科学反证,其中最有力的是“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在形成于5亿3500万年前的寒武纪的岩石中,突然发现了大量古生物的化石,这段时期对于地球整个45亿6000万年的历史而言仅仅是短暂的一页。1859年,当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第一版时,人类还不能准确地判断岩石的年代,而且寒武纪这个名称也没有被使用。他曾经的导师Adam Sedgwick推荐以此命名志留纪早期的古岩石,达尔文随后采用了这个名字。

达尔文写道:“如果进化论的理论是正确的,在寒武纪地层沉淀之前,应该存在一个很久的时代,这是无可争论的,这段时期可能与从寒武纪到现在的时间一样长,甚至还要久。而且,在这段时期地球上物种繁多。对于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大量的属于这个比寒武纪还要早的时期的化石,我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以R. Murchison爵士为首的一些杰出的地质学家,直到最近才证实,志留纪最底层的有机物遗留是生命的第一道曙光。”达尔文认为,也许未来在早于寒武纪或前寒武纪的地层中发现化石,才能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地质学家只调查研究了地球上的很少的一部分岩石,比如当时中国的地质几乎丝毫不为人们所了解。他注释道,加拿大在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一块可能是化石的沉积物。

自《物种起源》发表一个世纪过去了,地质学家研究了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地层,化石生物的每一次新发现都出现在寒武纪的初期。似乎达尔文错了。

1957年的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两个同学从英国中部小城莱斯特骑车去附近的charnwood森林山区。我们带着绳子去一个废弃的采石场玩攀岩。我爬到一个小悬崖的顶上,把绳子放下去,我的朋友在下面等着。其中一个人注意到一块石头上有叶子形状的印记,就让我下来看看,因为我对地质学感兴趣。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岩石是前寒武纪的,因此不应该还含有化石,因此我告诉了我的父亲,他邀请他的一位朋友来帮忙看看。他就是Trevor Ford,莱斯特大学的地质学老师。我们穿过树林看到了岩石,他说,“我的上帝,这是一块化石!”

几周后,他把发现告诉了地质系的主任,并为当地一本英国地理学杂志写了一篇科学文章,且于1958年发表,他为这种化石命名为Charnia masoni。Ford博士带领英国地质调查队考察了这块化石,发现前寒武纪化石的新闻迅速传遍全球。这在地球另一端的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也引起了轰动,因为9年前,阿德莱德大学的研究生Reginald Sprigg就告诉过他的导师,自己在弗林德斯山一个叫埃迪卡拉的地方发现了前寒武纪化石。Sprigg声称发现了比寒武纪更早的化石,但他的导师将信将疑,认为那些岩石是寒武纪而非前寒武纪。Ford博士文章中的图片显示Charnia与一块Sprigg发现的化石很像。澳大利亚地质学家都匆匆赶去埃迪卡拉,并带回很多化石来研究。著名的科学杂志《自然》在1958年刊登了对澳大利亚化石的介绍,埃迪卡拉现在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前寒武纪化石也以埃迪卡拉生物的名字被全世界所熟知。除了南极洲,每一个大陆都发现了前寒武纪化石,包括中国的长江三峡。地理学家确信,在寒武纪之前存在一个埃迪卡拉纪,在距今6亿3000万-5亿4200万年前。“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世界上物种繁多。”当达尔文写下这句的时候,他是正确的。我开始了自己作为地质学家这一生的事业。

Charles Darwin (1809-1882) was born on 12 February 1809 and 200 years after his birth he is a national hero in my country,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 His anniversary is being celebrated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V and radio programmes, books, museum exhibitions, meetings and many other activities. This year is also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publication of his controversial book, The Origin of Species.

Celebrations were less extensive at Darwin's 100th anniversary but in 1959 I gave a talk about him to a club of my fellow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at met to discuss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 went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the following year where Darwin's portrait hung in our dining hall at Christ's College because he had lived and studied there when he was a student. When I got my first job as a lecturer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 regularly chatted to Dr Richard Freeman, a Darwin expert in the Biology Department, over coffee at our morning break. So I have been familiar with Darwin and his work almost all my life.

上一篇:《简爱》中学生读后感200字下一篇:员工停薪留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