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2024-08-03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精选8篇)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第1篇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提出的背景

新时代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人的一生是与人的责任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幼儿时期起,在家里按父母要求去做,进幼儿园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小学生上学学习,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就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开始。它的训练起点,首先是在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上。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承担起了一种社会责任。学习是社会、国家与民族赋予他的一种历史责任,而承担起这一责任,就要从良好习惯的养成做起。从小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但要有始有终,而且要有恒心有自信;今天的事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任。

2、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康的人格,而健康的人格必然以一系列优良素质为基础。对广大小学生而言,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爱学,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进而到会学,能独立自主探索、研究,这都要靠平时的习惯养成,靠教师的科学指导。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责任心的养成,特别是学习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形成,既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适应新时期形势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的利益及目标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所谓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社会和自然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一个人的责任心表现与他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责任心根据其年龄特点,可以从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这几个维度,划分

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心及其八项重点内容: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三、研究目标

1、寻求有效的小学生责任心教育培养的教育模式。

2、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促进小学生责任心的养成。

3、促进小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学习习惯对小学生责任心形成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4、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低中高年级段,在我校一、三、五年级选择一个班作为重点实验班,进行重点研究;全校教师根据本学科、本班实际,自选子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点面结合。

2、研究内容

围绕研究目标,确立了本课题研究内容是:

(1)各年级段有关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具体内容。

(2)有效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方法措施。

五、具体教育模式践行

1、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预期目标体系的研究

如何将责任意识与学生的思维达成共识,引导其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必须构建学生责任意识目标体系。我们准备设立《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预期目标》,分别设立横向、纵向责任目标体系。

(1)横向目标:将“小学生责任感培养”内容分成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对自己的集体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五大版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具体将责任感培养目标分解为“五点五会”:①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②以对做事负责为实践点,学会自理;③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④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⑤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

(2)纵向目标: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发展特点,根据小学生低中高三个年段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分阶段地对其进行责任感教育,形成一个序列。

(3)围绕学校责任总目标,各试点班根据各自承担的子课题,制定了各自的责任目标。

2、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及培养途径、方法。

课题重点是责任感教育的途径、方法及其实效;难点是学生责任感的梳理。我们想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逐步树立责任感;以贴近学生的事例作为教材,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

(1)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角色”责任感的研究。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内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使他们都能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班级活动的各项责任,使学生得到锻炼。

围绕班级责任教育具体目标,学生结合自我教育小目标,设计个人责任目标。

①开展“责任班”和“责任生”教育,变值周生的管理为责任生的服务。

②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人人当小干部,增强学生岗位责任和非岗位责任的责任意识。

③巧设岗位,人人有岗,各尽其责。如黑板长、电管员、水管员、保卫队长、监督员等等。

(2)在活动实践(体验)中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落实课题目标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景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责任行动,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

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教育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

如: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责任感。

围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可以开展“我和责任做朋友”;

围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可以开展“锻炼身体真好”、“面对挫折”、“我不是小太阳”、“今天我当家”、“我做家庭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别人添麻烦”、“假如我是……”、等活动;

围绕“对自己的集体负责”我们可以开展“我是一年级小学生”、“我爱班集体”、“我爱老师、同学” “请让我来帮助你” “我与你”、“手拉手献爱心”、“不让一个人掉队”、“大雁齐飞”、“十周岁集体生日”“送你一个金点子”“ 谈公德”、“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等活动;

围绕“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可以开展“我爱我家”、“我是爸妈乖女儿”、“我知道节约了”、“面对家庭危机”、“人活在关系中”、“我是财政部长”、“父母一日工作生活调查”、“我和爸妈手拉手”、“家务知多少”、“善解亲人心”、“感悟亲情”、“假如我是家长”“ 如何做选择”等活动;

围绕对社会负责:可以开展“环境小卫士”、“我们的社区”、“关心边缘人”、“我心目中的人”、我与你”等活动。

(3)在课堂环境中培养小学生学习责任感的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环境中,教师要创设情景,挖掘教材因素,积极引导,质疑牵引,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端正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自律能力,增强责任感。

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①在心理健康课中培养责任感;②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挖掘教材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巩固

学习责任感;③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第2篇

开题报告

九台市兴华小学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

2009.8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各种习惯的培养。如培养良好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教育者重视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但常常付出巨大努力而收效甚微。这可能是对养成教育内容的特点缺乏认识的结果。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必须讲科学,而不是教育者脑袋一热就能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养成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的责任感教育更应该尊重这一规律,必须讲科学,只有科学、系统的对学生实施责任感教育才能达到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目标。

为了在工作中科学、系统、有效的对小学进行责任感养成教育,只有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发现运用严谨、规范的研究手段,总结出具有实效性、可推广性的一套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才能更好的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中养成教育工作,形成我校独特的德育教育特色,并通过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形成经验材料,推动小学生责任养成教育工作健康快速的发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小学生责任感教育这一内容一直是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作为养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没有一套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供我们一线教师参考;没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系统的模式供我们小学德育工作者去参考、去实践。因此,探索出一套更高效、更科学的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为我们当前小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丰富基础数据,提供更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我们学校当前德育养成教育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出供更多研究者参考的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为全国重点课题《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提供参考性基层资料具有重大意义。教育研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为推动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支撑理论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提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之一,明确指出“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要组织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五爱”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新课程标准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获得、轻能力培养、责任心培养的局面,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

4.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个体社会化中亲社会性发展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①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②以他人需要为定向期水平阶段③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④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水平阶段⑤深度内化阶段。其中①~③阶段主要出现在儿童时期,而④~⑤阶段则为中学阶段,这时的学生依据内化了的价值观、社会准则、责任感为依据做出行为的决定。

5.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

从心理学规律看,青少年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青年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道德行为的实践,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步形成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巩固和强化“责任心”意识,养成良好的责任行为。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教育内容(1)对自己的责任

在认识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的基础上能满意地接受自己;能利用一切条件和各种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关心自己的健康,谋求必要的生活条件;自尊、自爱、自制、自强。

(2)对家庭的责任

尊重、体贴、帮助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热爱家庭,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履行和担负起家庭的各种责任。(3)对他人的责任

接受和信任他人,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同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尊重并愿意考虑他人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平等待人,有事大家商量;同学、朋友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重妇女,关怀残疾人;珍惜时间,信守诺言。

(4)对集体的责任

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学校、班级、社团、社区的各项集体活动,行使好自己的各项权利,承担并完成集体赋予的任务;为集体的建设和集体活动的开展出注意、想办法。

(5)对国家的责任

了解祖国的悠久文化和历史,维护珍贵的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中国的国情、国体、政体和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忠于宪法,尊重国旗、国歌、国徽;关心时事政治,了解祖国建设情况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了解世界的重大事件;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履行公民职责。(6)对人类社会的责任

对人类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热爱世界上所有的人;利用一切机会参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尊重和欣赏别国文化,努力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7)对生态环境的责任

对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进行深刻的反省,确立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的观念;爱护动植物,关心其它生命物种;搞好环境卫生与绿化,减少环境污染,明智地利用能源。

2.探索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力图从课堂教学、班级活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

3.探索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效的培育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采用不同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不同的目标。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责任要求内化为责任情感,并自觉落实于责任行动,多方面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开会调查、家访、问题答卷等方式,摸清情况,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操作等。

2、比较分析法

通过横向、纵向、同类比较,寻找规律,获取新发现。

3、个案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事例或人物进行分析,找出理论依据,采取相应措施,了解其中的规律,取得实验效果。

4、行动研究法

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来研究。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反思研究过程,不断改进方法,进一步解决问题。

5、实验法

为方便调整,积累数据,采取实验法,确定已有成果,再度推广。

6、经验总结法

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归纳,科学地总结出可供他人借鉴的有益经验。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8、9月)课题小组成员对学生对他人、对社会漠不关心,责任感缺失的成因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查阅研究资料寻找责任教育的理论依据,努力使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构建以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为贯穿的责任教育体系。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论证和骨干力量培训。

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2年8月)(1)抓好师德建设。组织教师通过学习相关内容,树立正确的“三观”,对责任教育认识到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言传身教,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启迪教育,用实际行动实践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为社会负责的要求。

(2)课题研究组完成基本内容、目标、操作的初步确立,进行方案论证和实践完善。

(3)组织各年级组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思想状况制定各自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逐步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4)课题组成员对实验进行指导和调控,搜集资料,借助于问卷法、调查法、测验、实验等方法来收集资料,不断积累资料,跟踪、调查、分析试验效果,肯定试验成果,并适时进行修正。在研究进行中不断地检讨工作并加以改进,写出实验记录、体会和论文。

3.中期评估阶段(2011年8月)课题组定期鉴定实验效果,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个案、论文等的形式进行推广,进行中期评估。

4.总结汇总阶段(2012年8月-2012年10月)汇总研究资料,形成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组长:范国良

副组长:王伟平王非 张书英 景艳梅 李梅 温玉华 成员:全体班主任 学科任课教师

(八)经费保障:根据预算总体课题预算1500.00元,从学校三年教科研经费中按预算支出。

九台市兴华小学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第3篇

1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养成现状

1 . 1高职教育显现的矛盾——学用脱节

随着近几年招生政策改革和扩招,高职院校生源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没有热情,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与毅力不足,许多毕业生仍存在爱岗敬业不足、意志品质薄弱、工作倦怠、人际沟通技巧缺乏、团队意识欠缺等职业素质缺陷,没有树立牢固的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规范。

据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企业用人的第一要求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标准。调查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而其次才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在聘用高职生的关注点是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所以,研究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成为职业养成教育的主要目标。

1 . 2体育教育改革的困惑

现阶段高职高专体育教育改革,多为围绕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关于体育教学以外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创新实践研究匮乏。其原因在于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学校支持等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内外一体化”的发展,也滞后了全方位发展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有效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载体,如果说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横向发展,职业素质养成则是纵向深入,高职体育教育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对体育教育改革终极目标的提出,构建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养成模式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价值。

2高职体育教育对职业素质养成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2 . 1有利于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对于体育教育内化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与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体艺[2007]14号)中均指出“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真正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由此观之,高职体育的价值显现于健康性、职业性和文化性,其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养成是高职体育职业性的重要表现。

2 . 2体育活动促进职业素质养成的机理

体育课内外活动是一种校园中特定的文化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利用体育活动的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从感性的体验开始中形成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所以,校园体育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变化,是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需求和发展相适应。

体育活动的体现于体育课内、外教育教学两个方面。通过认识体育,了解身体运动和生命的必然规律,从而影响每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直至影响人的工作、生活方式。因此,营造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性质和功能,可为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

3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研究

3 . 1职业素质养成的核心要素构成

3.1.1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与锻炼习惯养成

以课余体育锻炼考勤、体育课堂教学考勤以及课余体育锻炼、运动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杯系列比赛等载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养成经常参与锻炼的良好习惯,并建立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育选项课课程设置为平台,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提供有利支持。

3.1.2职业岗位核心素质

根据专业岗位的职业工作特征和服务特征,在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同时,需要通过特殊身体素质练习,提高工作耐力、腰背肌肉力量和心肺机能。同时,利用野外生存、自我保健、应急救生与防身防卫技能学习,培养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3.1.3职业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

素质拓展主要利用室内或场地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并期望产生积极的、持续的后效应。

3.1.4运动休闲技能与身心健康

根据岗位的工作特征和活动方式,休闲体育将成为职业人未来主导性的体育活动,通过学习休闲体育基础知识和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台球)运动、体育舞蹈(社交舞)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基本掌握休闲体育的核心技能,为未来职业人激发锻炼参与热情,提升锻炼效果,引领生活方式作积极的保障作用。

3 . 2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框架构建——以民航空中乘务专业为例

基于以上高职体育教育中核心要素的构成,构建职业素质养成模式,包括课内职业实用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定,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功能的开拓以及校外社会服务团队的培养三方面。

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融入高职体育教育中,其主要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体育特点,分为课内、课外体育课程。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也可按岗位需求,增加其它教学内容,本文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例。根据民航乘务职业“站立型”工作特征和“文明形象”服务特征,课内教学结合专业与岗位特点,以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职业素养能力为目的,所以,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可以由不同模块内容组成,如职业体能、防身防卫、实用游泳、休闲体育、形体礼仪等。

职业体能与保健按摩课重点培养学生一般耐力素质、抗疲劳能力、抗晕旋能力、身体平衡能力、肢体反应敏捷性与应急能力;了解职业工作疲劳状态下积极性休息的基本保健按摩技术与应急状态下的急救常识。防身防卫课重点传授防身防卫的基本技术与技能,重点发展腰背肌肉力量,培养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实用游泳与水上救护课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培养路径,使学生能基本学会实用游泳技术,掌握水上救护常识与救护技术;重点发展心肺机能、身体协调素质、腰背肌肉力量与一般耐力素质。休闲体育培养学生体育舞蹈(社交舞)的运动基本技术和技能,重点发展手腕灵巧性和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能力、腰背肌肉力量,培养协作精神、意志力、竞争能力和抗挫能力。

职业岗位非智力核心能力的培养,素质拓展课利用室内或场地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活动,主要由拓展训练教学完成,采取室内场地或室外基地开展素质拓展途径,培养职业人需要的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意志力、注意力和抗挫能力等非智力核心能力。

在课外体育课堂中,以体育协会或俱乐部以及运动队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开展素质养成教育。导师制的组织方式,帮助和提升体育爱好者的运动体验,组织校内联赛、校企联赛等,积极推进体育运动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分享和利用良好的体育氛围,吸引和迁移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激发职业素质自我养成能力。

4结论与建议

高职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模式的构建,包括课内职业实用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定,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功能的开拓以及校外社会服务团队的培养三方面。以体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基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创新教学模式,为构建高职体育大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提升了高职体育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是现代高职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体育教育手段,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能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丰富高职体育教育的内涵建设。

摘要:体育教育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目标紧密结合,是现代高职体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现状和意义的分析,以素质养成的核心要素构成为基点,构建体育教育中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以利于提升高职体育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第4篇

培养中小学“十个”好习惯:①诚实守信②尊重他人③规范行为④不忘责任⑤学会勤俭⑥物归原处⑦健康第一⑧勇于表达⑨做事有计划⑩喜欢清洁。习惯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而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作为现代人必备素质--责任感,如何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的现代少年。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班会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基础

利用班会课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用集体力量去约束不良行为,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不是学生一两天就能做到,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让学生明白在这样优秀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充实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向往。“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使学生个人努力与集体奋斗目标一致,如我校开展“流动红旗”竞赛活动,集体奋斗目标明确是“夺旗”还是“保旗”。进一步落实责任到每一个人,使人人肩上压担子,人人头上有责任。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组织机构建立对班集体建设起事关重要作用。没有组织机构,集体就不复存在也谈不上管理,更谈不上履行职责。在班集体中有了班委,才产生了班长,学习委员,劳动委员,文娱委员等班干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份内事,每个人肩上都有责任,而这些责任是每个学生干部的义务。学生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当然班干部的产生,必须起先锋模范作用,学习委员学习必须起带头作用,要求学习优秀,而且要热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等等。

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养成教育寓活动之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初一年级刚入学,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上了一个台阶,从心理上产生了自豪感。他们单纯、热情、好动、精力充沛,善于模仿有積极向上的愿望,必须在新的环境里有一个好的开端,每年九月份,配合学校“规范教育月”活动,指导学生按“规范要求”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懂得“规范”才能在行动中给予落实,养成教育才得以顺利开展。可以开展“如何迈好中学第一步”、“向新集体介绍自己”、“一天我应干什么”、“纪律是成功的保证”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学习,纪律方面教育,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为顺利度过初中阶段打好基础。

四、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唤起学生实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肯定过的观点。自我教育为教育最高形态和归宿。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中学成立三周年时,向全校师生发表讲演,题目叫“每天四问”,即每天应该问问自己: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我校开展“五自”教育即自尊、自信、自律、自强、自立。为使养成教育由他控转为自控,培养学生责任感,我采用了让学生记“周记”的方法:(一)提出要求①本周自己有哪些进步,有何感想?②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哪些好人好事,哪些值得你学习?借鉴地方?③有哪些方面需要老师帮助你解决的?④内容要求真实。(二)利用周一班会课分类进行处理包括批注、谈话、班级进行推广等等。“周记”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增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小学生行为养成的教育模式 第5篇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规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搞养成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行为规律。江阴市西郊中心小学蒋菊老师等对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筛选,总结出“明理一立标一示范一训练一反馈”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1朋理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晌的选择和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可以利用集体晨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采用老师讲、班干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2立标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

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促成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可以把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解成许多不同层次要求,建立“纵向、横向、交叉”的教育目标体系。

纵向目标体系:根据小学生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设立不同年段的教育方法系列:

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横向目标体系: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分成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交叉目标体系:在学科活动、教学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都建立养成教育目标,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保证教育活动的全方位进行。

3示范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树立示范班级和示范学生,以点带面。

可以根据目标的阶段性特点,分年级树立不同目标层次的示范班,其它班级则派学生代表到示范班观摩学习,并按训练要求回本班进行示范表演,全面推广,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4训练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更为重要的一环。

为此,可以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强化训练中,可采用四种训练方法:一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常规竞赛”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结合起来。二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学科活动和传统教育活动时间,定期开展;规范》条文演示活动,用小品、相声、表演等各种形式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三是寓;规范》

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学校可建立校内外教育阵地,在丰富多采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四是;规范》训练于社区教育之中。

可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社区教育组织,并制订;好家长条例》 ;学生在家庭、社会行为规范评估表》等,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训练。

5反馈所谓反馈,就是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进行反馈激励。

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评比办法,用“大雁”表示守纪,用“公鸡”表示惜时,用“蜜蜂”表示勤劳,用“小白鸽”表示讲卫生,用“春风”表示助人为乐等进行正反馈。还可设立“小喜鹊”、“小剌猬”评议台等来进行负反馈,对学生中的不良典型事例开展一事一评,让每个学生置于集体舆论之中。这些正负反馈,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学生良好习惯也随之而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路线和养成教育过程图示如下:

养成教育的这种操作模式,一方面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的心理过程,因此,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

★ 其他教案-养成文明行为班会课教案

★ 遵规守纪明荣知耻演讲稿

★ 食品安全小报

★ 读书小报模板

★ 现代诗歌小报

★ 劳动节小报

★ 寒假小报模板

★ 中秋节小报简单

★ 中秋小报模板

浅谈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管理模式 第6篇

当前,很多农村初中学校都出现过学生无故旷课、吸烟、上网吧、打架、早恋、留奇怪发型、穿奇装异服的现象,不少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尊敬老师,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的教育不听,学校的制度不遵,严重影响了班风、学风、校风,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很大。有很多班主任都在感叹:学生难教、班级难管,班主任难当!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上有不良网吧,市场上有垃圾图书,电视上有儿童不宜的画面,初中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什么样的环境都想感受,什么样的事情都想尝试,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是家庭环境因素。这几年国家农村政策好,农民收入高,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物质条件改善,但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没有跟上。有些家长放纵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些家长把虚荣心显示在孩子身上,让自家孩子和人家孩子比吃、比穿、比花钱。特别农村孩子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暇教育管理子女。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接受隔代教育,有的在亲属家庭寄养,亲戚们深不得、浅不得,教育成了空话,放纵了孩子的坏习惯。

三是学生生理因素。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好,发育成熟早,特别是初中学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主意识强烈,想有独立的思想和见解,特别叛逆,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思想单纯,情感冲动,想法不成熟,心里发展不稳定,很容易沾染上坏的思想和习惯,甚至“好的孩子在学校也学坏了”。

四是学校教育因素。虽然我们的很多学校很重视养成教育,但是口号式、体罚式的教育管理,空洞教条,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很难有效。有些班主任、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或者方法简单,没有耐心,不能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入心、入情,甚至放纵学生的“自由发展”。一些学校只重视教师培养,忽视学生教育,只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学生管理。很多学生流失的原因,不是学生“考的差”,而是学校“管得差”,是家长怕学生在学校学坏了。确实,如果没有稳定、有序的教育环境,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事倍功半。

在以上的四个因素中,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生生理因素我们都无法改变,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如何加强养成教育,我们也遇到过不少难题,也进行了苦苦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9条中谈到了“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问题,他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想抓好养成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的品德、生活习惯,这才是有效的养成教育方法。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养成教育课程化、规范化,开设了养成教育课和后进生心理辅导课,在班级建立“四我、四自”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我爱我家—自我凝聚;我守规范—自我约束;我要争星­­—自我发展;我要反思—自我教育),以自主管理推动学生的养成教育。

一、我爱我家——自我凝聚当前,农村初中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学生在家时间短,在校时间长,特别是寄宿的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学生和班主任及其他老师朝夕相处,班主任和老师就像是学生的家长一样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已经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家。学校通过集会、班会和养成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家”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是我家”,大家都要呵护好这个家,用“家”的观念凝聚学生的感情,增强学生的自我凝聚力。

“有了家,还要管好家”。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班级干部由学生集体投票选举产生,选出学生心目中有威信、有能力、有热情的同学担任班干部。班级成立好班委会,分好组,选好小组长,建立一个有凝聚力、能干事的班级组织。班级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班干部、组长都明确分工,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管理,还是水电、图书、桌凳管理等,无论大事小事,都有专人负责,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的好习惯。

“学生的家学生管,学生的家学生建”。班主任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各显神通,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搞好班级布置,创设班级文化,营造一个凝聚力强、学习风气浓、思想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

二、我守规范——自我约束。每个家庭都有他们的一个生活习惯,班级的大家庭也是这样。为了保证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班主任要带领全班同学制定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适合班级情况的班级活动规范,保证班级的学习生活活动正常进行。班级活动规范体现了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和班级特点,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实现自我约束。利用班会召开学习行为规范研讨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如何遵守行为规范,当一名守规范的好学生,让每人写一篇守规范宣言,对守规范进行承诺,装订成册,一旦有学生违规,再让违规者重读宣言,让学生对自己的宣言负责,巩固自我约束。制定《班级规范情况周记录表》,分组记录学生每周的遵守规范情况,一周一总结,召开班级会议,违规较多的同学要在周会上做表态发言,写出书面反思,违规情况严重的交给学校处理,学校分年级每月组织一次心理辅导教育,对多次违规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如果再解决不了还要请家长。

三、我要争星­­——自我发展学校在班级组织开展以“优秀之星”为主题的评星活动,评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创造之星,推动学生养成教育。每个类别的星都有评价的标准。例如,学习之星的标准:课前预习,上课注意听讲,作业认真,月考成绩在年级前十名。纪律之星的标准: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遵守作息时间,不迟到、早退,不旷课,衣装整洁、朴素、美观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举止文明,仪表整洁,尊师守纪,团结同学,无其他任何违规记录。

“优秀之星”评星工作由学校组织,分班开展。在各班级,学习委员负责学习之星评比、纪律委员负责纪律之星评比、卫生委员负责卫生之星评比、副班长负责进步之星评比,文体委员负责创造之星评比。学校设置评星公示栏,被评为“优秀之星”的同学照片在评星公示栏张贴,以示鼓励。学校制作了优秀之星胸牌,每月结合班级考评工作,开展一次挂星活动,让优秀之星受到学生关注和羡慕。“优秀之星”的评比要和“我守规范”要求相结合,学生如有违反校规、校纪,取消其评星资格。通过培养、评选“优秀之星”,激励学生争先上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四、我要反思——自我教育一是后进学生月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反思,学生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反思。这里的后进学生是指在遵守学校规范中违纪违规较多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每月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后进学生召开反思会,让他们谈谈一周的自我表现,回顾一下守规承诺宣言,想一想自己的问题,说一说下一步的打算,还要把反思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给老师保存,甚至在教室张贴。反思会既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会,也是学生的自我发展会。有些同学经不住反思会的反复教育磨练,终于改正了毛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是后进小组月反思。把每个小组的学生违纪违规情况进行累计,违规违纪较多的小组是后进小组。组织后进小组进行反思,在小组内部开展互相批评和自我批评,促进小组内部的自我反思,促进了小组同学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强化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三是学生干部月反思。班干同学既要负责“优秀之星”的评选工作,又要负责“我守规范”的值日工作,方法措施可能不当,学校的意图可能曲解,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不满意。学校要求每班每个月召开一次学生干部反思会,会上班干部先述职,谈谈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经验,反映班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然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让老师和同学帮助他改正。学生干部反思会既是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会,也是班级工作总结会,还是学生干部培训会,对规范班级管理作用很大。“四我、四自” 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几个过程是互相联系的,四个方面共同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我爱我家”是基础,“我守规范”是方向,“我要争星”是目标,“我要反思”是总结。“我爱我家”主要侧重在班级,“我守规范”主要侧重学校管理,重点是预防违纪违规,促进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为学生学习生活上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而“我要争星”主要是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争先进位方面,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不断进步。“我要反思”既是对一月来学生思想学习的反思总结,也是新的月份自我教育的开始。

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第7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就推崇“百行以德为首”,讲文明,有礼貌„„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周围的社会群体文化水平相对滞后,道德水平不尽人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再加上现在很多孩子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和关爱,生活上浪费随处可见„„基于这些情况,我们迫切需要构建出一个“三位一体”的礼仪教育模式,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教育程度的标尺。“三位一体”礼仪教育模式指的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协作教育,全面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即学生的礼仪知识、礼仪意识、礼仪能力、礼仪行为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唯物辩证法、课程理论、教育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理论 一般来说,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有三个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二,有序性原则,系统论认为各种系统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系统是分层次的,组成要素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每一个要素都处于一定的层次,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其三,动态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依据系统化理论,我们认为文明礼仪也是一个系统。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有自己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这些子要素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有序性原则来看,文明礼仪是由小学低年级礼仪、中年级礼仪、高年级礼仪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

(二)关于课程论的理论

所谓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这三个特点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根据课程的理论,我们认为文明礼仪也是一门课程,需要学校设置贴合实际的课程来学习,促进整个社会的重视。

(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那么,究竟什么叫全面发展的人?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把全面发展的人定义为:“各方面都有能力,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各方面都能适应当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他们的一切才能和品质都得到全面的和合理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因此,礼仪教育对实施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点,为小学文明礼仪课程化培养目标的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德育入手抓礼仪教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有小到大,抓的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良好的社会风气起于家风,关键在于所有家庭都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但要“养”,更要“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是生活的载体,人从社会中来,回归社会中去,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也受到一定的礼仪道德熏陶。因此,我们应将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2、实践目标:

第一阶段: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雏鹰争章》等为依据,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现状和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发放文明礼仪问卷调查和“促进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个案征集表。系统地梳理出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礼仪素质要求和礼仪行为准则,让全校学生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阶段:家校结合,深化推进。在校园礼仪的基础上,推出“家庭文明礼仪”,继续深入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

第三阶段:走向社会,细化延伸。将文明礼仪在校园和走进家庭、走向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细化、深化。制定出“小学生社会文明礼仪”实施细则,并开展系列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研究内容

(1)构建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特点,操作性较强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操作体系。

(2)制定出不同年级段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3)开发小学生“文明礼仪”校本课程。(4)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操作制度。

2、研究重点: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文明礼仪教育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全面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张庄学校全体学生

七、课题组成员

陶咏梅 崔秋舫 曹海龙 左运涛 董亚平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探索教育机制,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加强了文明礼仪教育队伍建设,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7月)

1、资料收集(研究方法:调查法、问卷法)

(1)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放相关的“文明礼貌”方面的问卷调查,回收并做系统分析。

(2)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发放有关“如何帮助促进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的个案征集表,回收后组织展开沙龙活动,筛选典型个案进行分析研究。

(3)在各个年级中选取典型的学生进行家访,了解其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做好相应的记录。

(4)完成相应的调查表反馈分析报告。

2、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行为研究法)

(1)结合上述资料,初步设计活动方案,确定试验班级,选定实施的任课教师。

(2)召开专题研讨会,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3)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4年7月)(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

1、各教师严格执行《实施方案》,并做好个案和反思的记录工作。

2、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召开相关专题研讨活动。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个案法)

1、把实验班的情况和其他班级进行系统分析对比。

2、完成《构建农村学校“三位一体”文明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相关的论文、个案集、专题讲座,实行指南、校本教材。

3、完成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3、个案法

4、经验总结法等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思想保证:建立科学的研究网络模式,建立课题学习制度,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与课题相关理论和经验,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2、组织保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课题组,课题主持人主管,校长、及德育领导负责管理指导,协调课题组方面的工作。根据课题的侧重点组织相关的骨干教师参与,使研究工作做到实化、细化、规范化,力保课题研究有条不紊、规范有序。

3、制度保证:邀请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交流与研讨。相信在课题顾问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会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

4、经费保障:学校将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拨出专款用于课题研究。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

3、图片和音响资料。

3、个案分析材料。

4、学生的现场展示会。

5、礼仪课程校本教材。

小学生责任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 第8篇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通过调查座谈, 发现小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漠视亲情与友情。

调查数据显示, 近50%的学生在家里不愿意或没有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有时父母外出回来晚了, 从未问过父母吃饭了没有;至于父母干活累不累、苦不苦, 他们更是不关心。在学校, 常常为了一些琐碎小事, 和他人相互争吵对骂, 甚至大打出手;只要求别人对自己尽到某种责任, 从不愿对别人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2.胸无大志, 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职责,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调查数据显示, 有近4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20%左右的学生从来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上课或乱说乱动, 像“大闹天宫”;或萎靡不振, 酣然入梦;或手捧小说, 如痴如醉。课间, 成群结队, 到处乱跑, 有的甚至一头钻进了游戏厅;做作业或有始无终, 或龙飞凤舞……

3.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

抽查中发现, 有70%左右的学生不仅没能承担起社会责任, 而且连最起码的责任意识都没有。

以上虽然只是三个方面的粗略统计, 但足以说明当前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二、小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原因

小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出的上述问题, 绝不是偶然的, 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有密切关系, 也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

1.社会方面的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有悖于传统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逐渐暴露出来, 并有蔓延滋长之势。在经济流通领域, 一些不法商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置商业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不仅使国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 而且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这些都是导致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社会根源。

2.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空间,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养不教, 父之过”的古训, 正说明了良好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如今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 而将孩子应该独立完成的许多事情都自己做了, 孩子犯错了也舍不得教育。因此, 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很难在家庭教育中形成。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 其中“育人”更是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对于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来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高考指挥棒下, 许多学校及老师感到无奈。在学校里, 唯学生的成绩说话, 完全不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 学校道德教育缺失了, 怎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呢?

4.学生方面的原因。

由于一些小学生不注重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不能从教材中或通过其他渠道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 使得他们不求上进, 不思进取, 过分讲究吃、穿、玩等。由于他们不努力构筑自己的思想防线, 不注意加强自身的政治免疫力, 使他们的灵魂不知不觉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所腐蚀, 他们的头脑也在不知不觉中为那些腐朽的东西所占领, 他们正处于形成阶段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被弱化或扼杀了, 他们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社会责任感则面临夭折的危险。

上述四个方面是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淡薄的主要原因 所在。

三、增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在社会上, 政府应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作用 , 通过这个渠道, 大张旗鼓地报道那些尽职尽责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 使这些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充分发挥模范榜样的示范引导作用, 以激励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 努力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在家庭中 , 每个家长不仅要明白自己对孩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还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对长辈应怎么做, 对兄弟姐妹应怎么做。要从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 转变家庭教育中的传统观念, 摒弃家庭教育中错误和落后的教育思想,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想方设法给孩子留下独立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空间, 创造让孩子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的环境, 千万不要再“一切包办代替”。

3.在学校里, 教师首先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 , 在各方面尽到自己的职责, 做好自己的工作, 给学生做出表率, 切切实实做到为人师表; 其次要明确加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花大气力, 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把思想教育真正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中。尤其要注意《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努力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通过上述活动, 使学校在“德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中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对学生来说 , 要明白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 , 明白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这个大集体, 还要努力使自己尽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这就要求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上一篇:羊街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自查报告下一篇:物业一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