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2024-08-08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精选9篇)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1篇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作者姓名: 王建婷

工作单位:大武口区幼儿园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文明北路文汇巷10号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王建婷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三、区角材料的投放应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学习性区角就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之间的中介,是区角活动的灵魂,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孩子们依靠材料为载体,在与材料互动与客体互动中发展,因此材料的提供很重要。首先,我们应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不断变化,以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的吸引幼儿,注意层次性、多样性、趣味性、多功能性等,符合阶段目标、年龄特点,引起幼儿游戏的兴趣。中国教育资源站

材料是否有趣、可变、可操作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有很大影响。在“科学区”必须提供能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形象的教玩具和具体事物,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探索欲望的材料,如有趣的多棱镜、开锁、会变的颜色、磁铁、翻板、木瓶堆放、沙漏、天平、奇妙的转盘等。在“美工区”,中班准备的材料大部分是半成品和一物多用的成品,让幼儿稍作加工即可完成。而大班则要准备大量末加工的废旧物品,幼儿必须自己动手去做,难度明显增加。又如在“计算区”可投放多变几何体、七巧拼板及简易、实用、可操作性强的塑料雪花片、钮扣、矿泉水瓶盖、彩笔盖、蚕豆、彩色小石子、冰糕棍、珠子等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在操作中感知总数与分合数之间的关系,再配以数字卡片的操作,使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同时还对色彩加以了巩固。再如,在“生活区”添置夹弹子、串珠子,设置“我来喂喂你”的游戏,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培养幼儿爱的情感。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喂饭”,相信不到3天小朋友就对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根据瓶子宝宝嘴的大小不同,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如此一来,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由于材料的操作方法多,简单的游戏内涵被扩展了,不但包含了认知、计算、生活等内容,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较好地达到了学习目标,凡是孩子们喜欢的,他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了学习探索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使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强调的是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的内部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瑞吉欧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没有给孩子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使他们自主的创作、探索和学习。为了遵循瑞吉欧的教育理念,使幼儿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探索和学习中得以实现。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2篇

摘要:

区域游戏是幼儿在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自我探索、学习,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区域游戏中一个活动案例,我们在材料投放时更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注重层次性,注重游戏材料的灵活性。

随着《纲要》的贯彻落实,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幼儿教师的重视,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并将其的潜能激发出来。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一、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教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质量,能使幼儿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活动区材料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然而,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多则滥,滥则泛。幼儿注意力具有不稳定性,过多过杂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幼儿参加活动,但也易造成幼儿玩得分心,玩得眼花,一会儿拿这个玩玩,一会儿拿那个玩玩,只学会了拿起一物,摆放片刻,另换一物,显然这与我们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开设不同的活动区域,活动区内容不同,投放的材料也不同。为此,教师根据活动区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我们所分解的不同的材料层次,投放不同材料,切实促进幼儿的发展。如大班在科学角投放了电线、电珠、塑料、毛线、电池、手电筒、万花筒、纸条等材料,促进幼儿探索、尝试和发现材料的内在不同,激发幼儿对生活中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中班在美工区投放了纸盒、纸杯、纸绳、纸盘、彩色纸、瓶盖、毛线、石子、小棍、果壳、彩泥等,并摆放一些具有艺术色彩的作品,让幼儿在这个环境气氛中引发艺术灵感,使幼儿在制作、绘画、捏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小班在娃娃家投放了小床、衣服、生日蛋糕、图书等,每个幼儿都玩得那么投入,合作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在建筑区投放了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大纸箱,并在建筑区的分隔物上粘贴形状各异的建筑图片,幼儿在搬弄、摆放、围拢、堆高的过程中,发展了小手的灵活性和空间知觉,提高了建筑的能力。为各个活动区投放不同的材料,更加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他们在游戏情景中操作,在合作中学习、探索,在玩中成长。

除了教师有目的地准备材料外,还要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通过自己动手、取得家长的帮助去获得需要的材料。如幼儿对自己没玩过的玩具很感兴趣,就建议他们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这样一个令幼儿留恋忘返的玩具区就可形成了。

二、对材料进行灵活调整

游戏案例:小班生活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喂娃娃。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花生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娃娃嘴中”(用纸盒做的各种纸娃娃)。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早晨来园之后,乐乐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喂娃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操作材料,但乐乐选择的是三种当中最难得一种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乐乐的动手能力相对有些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约有几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乐乐说:“乐乐,你试试夹纸团好吗?”乐乐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玻璃球。”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想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乐乐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乐乐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乐乐忽然抬头对我说:“张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乐乐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孩子的兴趣在玻璃球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不能老是让乐乐坐着呀?于是我从“娃娃家”里借来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乐乐。乐乐拿到调羹就开始舀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舀,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舀,在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张老师,你看!”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乐乐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预定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案例中乐乐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乐乐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次区域活动的时候,乐乐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们尊重了乐乐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及时地为孩子调整了操作材料,才使乐乐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次的尝试逐步得到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一开始,当乐乐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乐乐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们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乐乐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乐乐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乐乐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乐乐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老师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们觉得十分矛盾,因为,我们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们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乐乐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乐乐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材料投放要注意层次性

因为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为了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我们在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如:在小班的撕纸区内,投放难易不同的各种图纸,有直线图铅笔、柳条、小房子,曲线图苹果、梨、小手等,纸的厚度也各不相同:有新闻纸、报纸、卡纸等,这样可满足各类幼儿的需要。再如绘画材料的投放,也可多种多样,蜡笔、水彩笔、水粉颜料,空白纸,添画等,能力强的可选水粉颜料作画,没有把握的选择蜡笔作画同样可表现主题和内容。其次,一种材料可有不同层次的使用方法,即材料具有可塑性、可探究性,如:在大班为幼儿投放了泡沫板和小钢锯后,有的幼儿把泡沫板锯成块状,当积木搭,有的锯后用牙签插成小凳子,有的用来当底板,粘贴或插入些手工作品等,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另外,投放材料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要根据幼儿游戏的水平、游戏的需要,随着目标的递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投放。如:在结构区,开始投放一些大型积塑让幼儿拼插、搭建,接着可投放一些木板海绵块,暗示幼儿混合使用材料,过一段时间后,又可投放一些纸盒、易拉罐等,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材料,搭建有主题内容的物体,这样随着材料的添加,逐渐提高对幼儿的目标要求,使幼儿不断提高构建水平,培养合作意识。再如:接亮灯泡。第一次投放材料:教师给幼儿每人一节电池,一个灯泡和一根电线,试着找出接亮电灯泡的方法。第二次投放材料:教师增加一根电线。用一节电池、两根电线接亮灯泡。第三次投放材料:不出头的导线或两头有塑料绝缘层的电池进行尝试。第四次投放材料:增加2节、3节电池。得出电池的多少会改变亮度,但电池增加到5节,灯泡钨丝就会损坏。第五次投放材;木片、金属片、塑料片、曲别针、纸片。幼儿通过探索会发现什么材料导电,什么材料不导电。在幼儿获得了上述经验后,让幼儿观察电工用具的把手、电线的包皮是什么材料做的,进而理解导电与安全措施。

在对材料的投放时我们还注意:一是要根据各年龄班特点投放相适宜的游戏材料。小班一般多投放一些形象逼真、成形的材料,这样可帮助幼儿确定游戏主题,发展游戏情节。中大班可多投放一些半成品、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供幼儿发现创造。二是保持熟悉材料与新奇材料之间的平衡。新奇材料具有探究性,激发幼儿游戏欲望,同时,使新奇材料与幼儿原来熟悉的材料相互碰撞、结合,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三是通过不断重组材料,拓宽材料有限的使用空间,不定期地各个区角的材料重新组合、搭配,引发幼儿更多地游戏行为。如:将原来分别投放在不同区域的橡皮泥、牙签、卡纸等放在一起,使幼儿尝试新的游戏玩法,有的幼儿用这三种材料做成小鸡,有的做成汉堡包、有的做成小树等,四是发挥让材料说话的功能,教师可做一些半成品给幼儿以稍微的提示、启发,引起幼儿兴趣并进行游戏。

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有心人,选择和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最大程度地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地表达和表现的愿望,让材料和幼儿互动,使幼儿的能力不断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材料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探讨 第3篇

幼儿区域活动之所以能够受到广泛幼儿的喜爱, 其根本原因就是区域活动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对来说自由、开放的独立空间, 并且区域活动中的氛围和灵活多变是普通教学模式中所缺少的, 而孩子一般都处于好动的年龄, 所以区域活动才会广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在区域活动中孩子可以得到久违的自主选择权, 可以自由的选择活动的方式和种类, 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正好是恰恰相反的, 所以区域活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与之匹敌的。

一、材料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一) 材料使用价值有限。

在进行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这一过程中时, 一般教师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性和作用没有进行过多的深入了解, 在选择材料中也不进行认真的筛选比对, 所以在材料投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放、错放、或者重复放的情况, 所以导致了材料的具体使用没有得到最大的教育价值, 反之, 由于对材料应用性认识的不够深刻, 还会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例如孩子在选择材料中第一看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鲜感, 但是其教育意义和研究意义根本就不存在, 这就会使孩子渐渐失去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二) 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在材料投放过程中, 一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是安全问题, 由于孩子普遍年龄都很小, 根本就不懂什么东西是安全的什么东西是具有安全隐患的, 这时就需要老师的筛选和检查。但是一般的教师在选择材料过程中, 不一定会要深入了解到材料的材质和成分, 也不会进行辨别材料是否具有一定的有毒物质、是否易滋生细菌等。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现如今各种材料的接口处一般都是采用胶水进行粘结, 而孩子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损坏材料的事件发生, 材料在断裂时极易发生蹦撞, 这样就有可能损伤孩子的重要部位, 造成孩子和家长心中一辈子无法言说的痛[1]。

(三) 投放材料千篇一律。

由于我国大多数人都存在从众心理, 认为既然大多数人都那么做了, 那我也这样做, 准没有害处, 但其实并不然, 世间万物的独立生命体都具有各自的特征,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也不会完全一样, 甚至会大相径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很多人都宁愿做那个千篇一律的人,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国人缺乏创新性, 不具有勇敢探索精神, 这一点在幼儿区域活动投放材料中显得极为突出。

大多数幼儿区域活动时,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都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认为这个班级的学生投放了这些材料, 那么我的班级也要投放这些材料, 但殊不知每个班级的基本情况都大不相同, 适合这个班级的材料不一定适合自己的班级。由于教师投放的材料大多都千篇一律, 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材料的兴趣逐渐减少, 逐渐失去对区域活动的热情。

二、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合理投放材料

(一) 确保投放材料的实用性。

在进行幼儿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材料, 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在操作材料时能够得到哪些具体的教育意义, 进行规律性的筛选和归纳, 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兴趣并且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材料进行合理投放。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和了解, 发现幼儿平常对于哪些类型的材料比较感兴趣, 在权衡利弊, 将各方面的考虑因素都列入选择条件当中, 再根据相应的活动主题, 科学合理投放材料。并且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孩子的自身认知能力来选择材料的难易程度, 可以先将简单的材料进行投放, 在今后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渐增强之后在增加材料应用的难易程度[2]。

(二) 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教师再进行材料的选择时, 不仅要注重材料的实用性, 更应该将材料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由于幼儿不具有生活经验, 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 却不能清楚的辨别哪些是对自身安全有害的, 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其最大作用, 对于材料的成分及质量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 保证材料的安全性, 使孩子能够更加放心的操作材料。并且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材料的接口位置质量, 额如果接口处质量不过关, 那么孩子在操作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材料中存不存在尖锐的地方, 只有教师在选择材料中的严格把关, 才能够最大限度上的保证材料安全问题, 杜绝安全隐患。

(三) 应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针对性投放材料。

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保证其安全性的前提下, 尽量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进行选择, 将具有针对性的材料进行投放, 才能够最大限度上的发挥其材料材料的真正作用。例如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对每一个孩子进行观察, 总结归纳各个孩子的特点, 在进行因材施教, 将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材料进行针对性投放, 就能够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区域活动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例如, 有一些孩子比较喜欢一些实际操作性较强的材料, 教师就可以将一些自由组装的材料进行针对性投放, 有一些孩子比较有耐心, 就可以将积木、拼图之类需要耐心的材料进行投放, 有一些孩子的动脑能力非常强, 教师就可以将一些刺激脑力迅速运转的解谜类材料进行投放。这有这样的因材施教, 才能够将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发挥其最大作用[3]。

结束语: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区域活动不仅仅只是孩子的一个娱乐环境, 更是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虽然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投放材料种类单一、投放材料教育意义有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 但是只要教师在选择材料时严格控制好每一个环节, 从质量到用途都进行一一筛选, 就能够使此类问题得到解决。

摘要:幼儿区域活动是以在幼儿的兴趣为前提下进行的模拟区域环境中自由活动, 从而最大限度上的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和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对材料投放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总结归纳出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具体实施策略,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材料投放,幼儿区域活动,探讨

参考文献

[1]成蕾.在区域活动材料的互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行为[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校长) , 2012, 03 (11) :119-120.

[2]俞燕芳.谈幼儿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有效投放与适时调整[J].华夏教师, 2014, 05 (33) :56-58.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4篇

那么,如何投放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活动呢?下面从三个方面谈一下。

一、依据近阶段目标为活动区提供材料

实例(一)

1.设计内容。

我们以美工区——手工制作“可爱的小树”这一活动为例。

之所以设计这个活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根据当月主题活动目标“增强动手与创造能力,能反映出春天季节的特征;知道纸的作用和特征,能够利用纸制品做出手工艺品”设计的。另一方面,最近孩子们从家中带来很多小的纸盒,一时没有更好的使用方法,于是开展这样的活动,废物利用恰到好处,既装饰了教室,又起到了节约用纸的作用。所以说,根据这两方面的主要原因来制定美工区内容,应该说是合适的。

2.准备。

让孩子在纸上画小树,幼儿的兴趣不是很大,从美的角度讲也不够美观。所以,我们让幼儿利用废旧纸盒或卫生卷纸筒、硬纸板、各种材料(如布、毛线、棉花、皱纹纸、报纸等)发挥想象制作并装饰小树。

告诉幼儿制作小树的基本方法:用废旧纸盒或卫生卷纸筒做树干,用硬纸板做树冠,利用其他材料装饰小树。之后,幼儿开始自由发挥。有各种形状的树冠,有各式各样的树干,幼儿很投入地制作。

3.指导。

在幼儿基本熟悉了“手工制作——可爱的小树”内容后,教师可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但教师的观察和必要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观察内容包括哪些幼儿选择“手工制作”?幼儿活动的兴趣怎么样?爱玩吗?个别幼儿的活动过程怎么样?幼儿整体活动水平处于哪个阶段?物品摆放是否适合和便于幼儿取放等等。然后,根据观察得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之处,以便改进下次活动或确定是否保留这个活动区内容。

4.讲评。

可采用教师讲评和幼儿自评的两种方法交替进行。讲评很重要,一方面幼儿通过成人的评价知道自己活动的情况,以及通过自己的评价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评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其他幼儿一种示范的作用,引起其他幼儿下次选择“手工制作——可爱的小树”这个活动的兴趣,并从中学到活动的操作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是不可舍去的。但教师要注意正确地评价幼儿,不能主观臆断,这也间接地说明了观察分析的重要。

实例(二)

我班的活动区大致有“美工区”、“数学区”、“科学区”、“西餐厅”、“图书角”、“建构区”、“语言区”等。在投放材料时,首先考虑的是近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如“语言区”,开始我们也只是放置了一些小木偶之类的东西,由于没有一种说话的环境与气氛,能力弱的不敢来,能力强的提不起兴致。为此,我们使用两只椅子,拉上一块简单的“幕布”,新的活动环境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一些能力强的幼儿纷纷加盟到“演员”的行列中,而能力弱的则做起了忠实的观众,参与到活动中。这样,既达到了“培养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能注意听别人讲话”等近期教育目标,又使活动的内容丰富起来,使不同的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当然,老师的参与、指导、鼓励和表扬,都能使幼儿增强自信心,保持对话的浓厚兴趣。

二、材料的投放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个别差异

实例(一)

区域活动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活动持久性有直接的联系。不同要求的游戏材料可以反映出各个儿童的不同游戏水平。

如,在组织数学区“排序”的游戏时,我最初投放了8棵由矮到高的小树。由于过于简单,两三个孩子随意玩了一下,就再也没有人来光顾了。于是,我利用一个废旧纸盒,制作了一个有蓝天白云草地的背景图,为这个游戏加了一个情景。之后又有两三个孩子随意玩了一会儿。之后,我增加了两种不同种类的小树,分别有8棵,游戏者可以将所提供的小树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序。增加了数量、提高了难度,又有了一定的游戏情境,可想而知,这个游戏一时变成了班上的热门游戏,孩子们津津有味地玩着。瞧!一个小小的数学区就反映出不同水平幼儿的不同游戏材料选择。

实例(二)

游戏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给幼儿投放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

如,在组织美工区时,我为幼儿准备不同的废旧材料,让他们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各种车辆。一位小朋友制作“可爱的小树”时,想用牙膏盖做树上结的果实。可是,不知道怎样固定,以往我只给幼儿提供固体胶和双面胶。这次,我在提供固体胶和双面胶的同时,还给幼儿准备胶带、橡皮泥,让幼儿自己找出哪种方法更能将他制作的小树粘牢,固定好。小朋友看了看这些材料,先拿他熟悉的固体胶,将牙膏盖粘上。可他的小手刚一离开,牙膏盖就掉下来了。接着他又试了试,还是没有成功。他看了看其他材料想了一会儿,拿起了橡皮泥,刚要粘又放下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试试?”他说:“我觉得橡皮泥直接粘在树冠上应该更漂亮。”我见他那么自信就鼓励他试试。结果,他的小树做得很漂亮。

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实例(一)

1.目标。

根据阶段目标,初步让幼儿学习用所需的图画拼成一幅画,愿意用自己的话来讲讲。

2.材料投放。

各种小图片、小纸片、油画棒、固体胶、木偶、指偶。

3.要求。

(1)幼儿自制接龙纸牌,玩语言小游戏。

(2)幼儿用小图片自制小指偶,找好朋友说说话。

(3)幼儿可以拿木偶和自己或他人说说话。

4.具体指导。

(1)想一想,你想说说谁的事,然后自己挑选。

(2)这位小朋友(小动物)能做什么事(会什么本领?吃什么?想想你可以干些什么事)?提示:没有的可以画出来(针对能力强的幼儿)。

(3)请你连起来说一句很好听的话。

(4)请你说说别人做的小卡片?

5.活动延伸:玩接龙纸牌。

6.反思。

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旧、破的图书较多,扔了很可惜。于是,我将书内有趣的图片剪下来,引导幼儿进行纸牌的制作,延伸至接龙纸牌,一物多用。而且对幼儿的语言要求也体现渐进性: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讲讲别人的作品→要简单地说清图片的意思→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快速说……

总的来说,材料的投放不是说要一直翻花样,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物多玩,但不能忽视它的渐进性,让幼儿真正地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

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5篇

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开展区域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孩子才能乐意去玩,玩得快乐。在一次滚画活动“美丽的手帕”中,在操作中孩子都能大胆地表现,对绘画形式特别感兴趣,我发现孩子对滚画的兴趣意犹未尽,所以在美工区我投放了玻璃球、颜料、篓子等材料,设计滚画“花背心”。

在第一次的游戏中,我让幼儿熟悉材料,知道怎么玩,应注意哪些要求。在进行第二次的游戏中,我准备好各类材料,让幼儿自己想办法,玩出新花样。两次游戏的重点不一样,指导方式也不同,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要不断地提出相应地要求。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导,加上人数较多,要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区域游戏中得到提升,这就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与指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游戏的快乐,真正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

二、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材料投放的多种多样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究欲望。我在操作区中为幼儿投放材料有平面的,有立体的。有珠子、豆子、袋子、叉子、筷子、粮食、盘子、瓶子、盒子、夹子、别针、卡片,图形卡片、立体图形、饮料瓶、胶卷盒。语言区:图书图片。娃娃乐:各种各样操作玩具,木制玩具,大盒子、小盒子、可操作的玩具。在刚开始的娃娃家里有真实的、制作的家具和用具。巧手坊:各种各样的纸张、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等,这些材料可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

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投放材料。

小班幼儿特点好模仿,喜欢游戏。自我的意识还是很强的,往往在区域活动时因想玩同一个玩具进行争执。为了满足幼儿探索学习的欲望,我在材料投放时增加数量。如娃娃家,提供多个娃娃及餐具。在巧手坊中提供很多的蜡笔与颜料尽量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操作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之间的争执、矛盾。另外,提供的活动材料要游戏化,要有情景,吸引幼儿去玩。

四、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使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操作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投放材料考虑安全性,保证幼儿健康游戏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6篇

幼儿数学区域活动的成效受诸多因素所制约,区域活动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重视,尤其是数学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我们要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身心在活动中得以全面有效的发展。

一、变单一操作材料为多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皮亚杰指出:“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基础,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数学操作材料,对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幼儿园的操作材料比较单一,没有什么层次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众所周知,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的特点,不同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甚至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千万不能一刀切,既要考虑“吃不了”的幼儿,又要考虑“吃不饱”的`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不同能力的幼儿要选择不同难度的游戏活动材料,注意由易到难,增加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具有层次性的材料选择投放以后,关键还在于如何引导幼儿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材料去操作。为了便于幼儿了解每种操作材料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选择利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操作材料的标记来表示。如按投放材料的器具的颜色进行区分,或者给操作材料标记难度一颗星、二颗星、三颗星,同时规定每天学习的新内容必须进行训练,并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

二、变平面的操作材料为立体、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

数学区材料是为幼儿提供操作和互动的,它具有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功能。幼儿是在材料的操作摆弄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的。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同时,它与幼儿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能否进行独立的思维和想象、有无探索和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的天性好玩好动,但是手眼的协调能力差。他们不喜欢操作材料是固定的或者“躺在”桌面上的材料,也不喜欢操作时摆放的材料不能移动,稍微动一动就破坏了操作出的作品,这样没有办法向同伴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投放各种几何图形,让幼儿在彩纸版上拼摆有规律的彩条或者拼摆房子,幼儿因为拼摆出的作品不能移动,不能向小伙伴们展示而扼杀了幼儿再次拼摆的兴趣。

我把操作活动调整为在墙上贴画有房子、院子、桥梁、门洞等背景的图片,吸引幼儿按规律的张贴、绘画等方法进行装饰;提供线绳,彩珠穿出彩色项链或者手链;在墙上挂上绳子,在绳子上挂好各种几何图形拼摆制作的彩旗;提供雪糕棍,在雪糕棍上绕上彩色纸条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金箍棒”等等。这样幼儿从单纯的坐在椅子上平面摆弄各种材料改为可以坐着或蹲着或走动,在墙上、纸条上、雪糕棍上画、贴、绕、挂等,他们可以将作品随意移动、拿出来展示,满足了他们爱动爱玩的天性,既把作品拿出来分享的欲望,又巩固了数学知识,从而吸引幼儿一次又一次的参与到区域活动中来。

三、变机械性的操作材料为探究性、引导性的操作材料

在过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把集中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放入数学区域中,幼儿有了“穿旧衣”的感觉,同时教师也会把做好的成品让幼儿直接进行操作。如让幼儿在钟面上拨整点、半点,或者根据钟面上的时间点数,选择时间卡插入钟点下方。幼儿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没有动脑筋、发散幼儿思维,只是动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操作,根本满足不了幼儿的求知欲,调动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数学区域活动是属于探索性的活动,所以教师要提供具有引导性的数学操作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主动发现问题,尝试动手解决,建构经验。如提供纸张、画笔、指针等材料,让幼儿制作钟面,用自己制作的钟面来玩拨钟,记时间的游戏。幼儿在操作中要思考,应该做什么形状的钟面,钟面上的时间数字应该如何排列,间隔是怎样的,时针、分针的位置、长短关系等数学知识,同时还要想办法固定时针和分针,并能让指针活动起来。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需要不断地思考、观察、学习、尝试去摆弄,一次次的想办法解决困难问题,最后才能正确播动钟面、记录时间。幼儿在活动中,因满足了自己探索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战胜困难,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并获得了经验,从而会更加专注地、持续地探索参与游戏。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7篇

蔡群

所谓低结构材料,我的理解就是其结构松散,可变性强,内容宽泛。在现今大力倡导幼儿自主性活动的形式下,低结构材料发挥的作用日趋重要。布鲁纳曾说过“教育对象是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进行学习,教师提供的材料,必须尊重幼儿在心理发展上的不同速率”。因此,区域中投放的材料如果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那么幼儿将无法与操作材料产生相应的动态性的互动,就不能也无法获得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各种经验的积累,因此如果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多考虑其层次性、递进性,将能够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求。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生活化低结构材料的研究,我在实施过程中,重点从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做起,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满足了他们探索和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为中班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操作材料?结合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一、提供的低结构材料必须贴近孩子的生活,能引起孩子生活经验的回忆,并满足他们继续探索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如在本学期开展的“热闹的马路”主题活动中,我先是引导孩子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汽车,然后在教室里创设了这一场景,可没有一辆车子,很多小朋友就把家里的玩具车给拿来了,我就请一位家长用牙膏盒做了一辆车,孩子们看到了都高兴了起来,他们不再是拿车过来了,而是拿来了各种各样的包装盒子,有牙膏盒、药盒等等,一会儿篮子里就装的满满的,接着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还需要一些圆形的片片,这可以做汽车的车灯车轮,在孩子们的创意下,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一个“百宝箱”,区域活动时这个区域也是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特别象顾郁、朱天乐等几个平时很不愿动手的弟弟小朋友,就经常会去那儿制作,每次制作时还会讨论我今天又看到了什么车了,做做看好吗?从孩子的讨论和制作中,我发现汽车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而那些包装盒也是他们平时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他们在摆弄中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当然他们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二、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由于个体差异造成孩子在学习、动作和心理发展上有很大差别,又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教育和环境的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幼儿间的差异,逐步增加难度,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有合适自己练习的材料。如:“在秋天里”的主题活动区域中,我创设了“豆贴画”的内容,并准备了木胶、大豆、画上画的纸盘等材料,孩子们一下就看明白了,并动手操作起来,一会儿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完成了,他们就开始叫起来,太简单了,而能力相对欠缺一点的还饶有兴趣的创作着,我就又提供了更多品种的豆子,有大的有小的,这回他们在拼贴时就有挑战了,有的是结合计算内容按照模式来排列拼贴成线条状的,有的就用撒的方法拼贴成块状的,贴出来的画面也更好看了,这些能力强的孩子也不再叫了,他们有事可做了。接着我又提供了空的纸盘,让他们自己画,自己贴,结果还是有孩子愿意挑战,还说要比老师画的更漂亮呢。作品的展示使孩子们参与这个区域的热情越来越高,我就又增加了一个“工作岗位”,提供了筷子和碗,让一些孩子根据他们的意愿夹豆进行分类,这样使贴豆贴画的孩子在选择材料时更方便,也满足了更多孩子的需要,更使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低结构活动材料投放中老师的观察和引导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将要投放材料时,要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进行预先思考,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还是“在秋天里”的主题区域创设中,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内容,按以往的经验,我把重点定为了树叶贴画和树叶拓印,孩子们拿来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很多家长还把树叶拼贴的画面拿到了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很高兴的模仿着,创作着,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我渐渐的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拓印时只是很盲目的把叶子涂上颜色按在纸上,成不了画面,我就给予他们引导和提示,象费金菁等几个能力较强的孩子马上能接受而且也拼贴出了花、小兔等的画面,而对另外几个孩子,我索性就在墙上画了一棵树,让他们把树叶拓印在“树”上,看到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叶子在树上一天天的增加,他们高兴着,满足着。

随着秋意的渐浓,宝宝们拿来的树叶有的干枯的很快,孩子们往往在拓印和拼贴时常常出现破碎的现象,有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况就会放弃了,我从豆贴画中得到了启发,把叶子揉碎然后把它们撒在画面上,不是也有很好的效果吗?我把这个提议带给孩子们时,好几个孩子跟着响应起来,他们还根据叶子的颜色揉碎后粘贴在不同的画面上,给小动物穿上了漂亮的衣服,那些干枯的叶子也不再是孩子们丢弃的“废物”了,现在再去看这个区域就更热闹了,孩子们选择不同的树叶进行着不同的创作,每个人都有了成功的可能,就是这些飘落的树叶给孩子们带来了相同的创作乐趣,使每个孩子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育来源于生活,废旧日用品、素材玩具,结构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都属于低结构的材料,它们对幼儿游戏行为的限制也比较少,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能力、兴趣,充分地想象,并赋予材料独特的意义,但低结构材料的适时适宜提供对于教师也有很大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研究孩子,排查、挑选最适合的材料,才能使孩子在安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游戏。总之,作为教师就应该精心为幼儿创设适合的区角环境,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和区角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也使低结构的材料真正成为区角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一把钥匙。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8篇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区域活动活动中得到发展, 就必须提高区域活动质量, 而影响区域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区域活动材料。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或操作的物质材料, 具有诱发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增进游戏持续发展的重要功能。幼儿通过对区域活动材料的经常性操作, 可以使大小肌肉得到锻炼、活动能力不断提高、手眼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可以与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分享、互助与谦让的良好行为习惯, 建立起理解沟通的同伴关系;可以尽情地抒发情感、建立自信心, 体验成就感;可以使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掌握初步的学习技能。

二、现状调查

1.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

通过访谈了解到, 每个教师都能认识到区域活动材料对幼儿开展活动的重要性, 但是从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现状来看, 教师对材料的概念理解不够准确, 大部分教师都仅仅认为玩具就是活动材料, 活动材料就是玩具, 因为语言表达习惯的缘故, 我们通常所说的玩具就代表了活动材料, 但是它们本质上存在着差别, 玩具是活动材料的下位概念, 包含在活动材料中。另外, 许多教师把材料片面地理解成成品材料, 从而忽视了半成品的投放。即使有的教师意识到材料包括成品和半成品, 但是她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半成品的多功能性, 她们认为形象逼真、制作精美的成品材料更能激发起幼儿的游戏兴趣, 对于形象不真实的半成品, 幼儿常会感到无从下手, 对游戏的持续开展起不了大的作用。

2.教师缺乏选择区域活动材料的系统理论

笔者在观察时发现, 幼儿园投放的材料中, 有些缺乏操作性, 不够紧固耐用等。另外, 许多班级在安全卫生方面缺乏重视, 如角色类区域活动材料, 有许多洗化用品的瓶罐都没有清洁干净, 有的幼儿在使用时会把里面的剩余东西用在脸上、嘴上等。这或许是由于教师粗心, 但是深究其原因, 仍然是教师缺乏应有的选择材料方面的知识, 没有把理论系统化、实践化。

3.教师对材料的投放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

材料的投放方式是教师的一种教育行为, 受多种因素影响, 但最终都要以能够最大限度和最大效益地调动幼儿的发展为目的。投放方式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适合的。笔者经过访谈发现,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 她们十分注重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 积极贯彻园内关于区域活动的新理念, 把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她们认为采用目标导向式这种投放方式最为直接、有效, 忽视了自由开放式和探索发现式这两种投放方式在某些区域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比如, 在建构类活动中, 自由开放式这种投放方式会使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更富有创造性。

三、建议与措施

(一) 提升教育观念, 充分认识材料

1.充分认识材料

首先, 教师应该明确材料的概念, 分清材料与玩具的区别。其次, 教师应该明确材料在活动中所起的激发幼儿游戏动机, 支撑游戏开展, 促进游戏水平提高等作用。

2.明确选择投放材料的原则

陈鹤琴主张在选择区域活动材料的过程中应考虑技术、安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该明确以下几个原则:

(1) 安全卫生原则

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 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 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 应注意包装和制作的艺术性, 比较坚硬、原始的易拉罐和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改造, 以吸引幼儿对活动材料充满兴趣, 积极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2) 坚固耐用原则

给幼儿提供的材料必须是结实耐用的, 容易损坏的材料往往会给幼儿带来失望和不快, 有时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因为孩子在使用易损的材料时, 为了不损坏这些材料, 幼儿在玩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 长期如此, 会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 标准化原则

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关于物体的概念。玩具的标准化程度会直接影响这些概念的科学性, 比如, 积木的形状和尺寸关系到幼儿建立几何形体的概念。另外, 材料的使用搭配也存在合理性问题, 把大小不同的材料投放到娃娃家, 投放的蔬菜、水果比餐具还大, 就不能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概念, 不利于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

(4) 一致性原则

幼儿园购买的材料不一定是专为幼儿园设计的, 一套材料数量有限, 不能满足班级中幼儿同时游戏的需要, 也就多买几套, 但是有的幼儿园为了追求材料的丰富性, 将材料买一部分, 分到各班级, 导致游戏时不能通用, 因此幼儿园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一致性。

(5) 突出年龄特点原则

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材料, 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在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功能等方面形成各年龄班的投放特点, 做到特定的材料投放到特定的班级。

(二) 投放经济实惠的材料

1.重视自制品的投放

自制材料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节约成本, 可以以废旧物品为主, 例如瓶罐类、包装盒类、袋类、泡沫类等。除了教师、幼儿制作, 可以号召家长参与制作。

2.重视半成品材料的投放

半成品材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多功能性、经久耐用性、成本低等特点, 为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活跃其思维, 形成思维的概括性提供了条件。

(三) 选择多样化的投放方式, 注重材料投放的动态性

适宜的投放方式可以使材料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区的特点, 选择适合的投放方式, 可以采用单一的投放方式, 也可以多种投放方式相结合。为了使材料的投放更具有动态性, 可以对材料进行添加和组合。教师可定期在游戏区投放新的材料, 形成新的刺激点, 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 同时, 教师投放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 未拿走的破旧材料, 会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 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

(四) 加强材料与幼儿的互动

1.投放丰富多样的材料, 强化材料的时代气息

教师投放的材料应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为前提, 投放丰富多样化的材料, 材料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熟悉的材料和新异的材料都需要, 二是成品材料和未成品材料都需要。同时, 丰富多样化的材料应体现时代气息。

2.注重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投放活动区材料时, 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材料内容的深浅程度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基础, 又能促进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这种层次性包括纵向纬度、横向纬度。

3.明确材料的投放功能, 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

材料的投放功能关系到材料投放的区域中会起什么作用以及幼儿对此会产生什么反应, 因此, 每投放一种材料, 教师应分析其特点, 明确材料的投放功能, 探索材料的多种玩法, 从而在观察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基础上, 及时指导幼儿游戏, 引发幼儿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持续兴趣。

摘要:通过对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概念理解存在误区、教师缺乏选择区域活动材料的系统理论、教师对材料的投放方式缺乏深刻的认识三个方面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第9篇

关键词:材料投放;幼儿自我发展;区域活动;

蒙泰梭利基于对儿童内发性的深刻信赖,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理。所谓自我教育的原理,就是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使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她说:“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实际上就是保障儿童的自由,即保障儿童内在的一个一个的自发发现得到发展的自由。” 一切都立足于幼儿能自己选择,自由取用、自由操作。幼儿既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具,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游戏场地。幼儿不管选择哪一种活动,不管在何种发展阶段上热衷于什么活动,都由他们自身决定。她所主张的“培养自我活动的教育”,正是通过教具来实现的。幼儿们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去进行比较、推理、观察、体检,最终达到感知事物的法则,从幼儿内在的感受力是通过教具给予刺激这一点上看,蒙泰梭利的自我教育原理是通过教具去“激发内在动机”的。

当今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就是根据蒙泰梭利所创设的“幼儿之家”而创设的。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主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它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幼儿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和幼儿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操作和交往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和表现,有效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是对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理想的教育手段之一。可以说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在区域中学习、活动,它更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载体。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目标、形式、指导等理解认识比较肤浅、笼统,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发展水平等把握不够,以致于在投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好区域活动中材料的“度”,活动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中介、桥梁,活动的发展目标、活动的内容以及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都蕴涵在所提供的材料中。

那么,该如何来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比较关注的,也是我们努力在做的:

一、活动材料投放要有足够的量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幼儿在某一角落中经过几分钟的专注思考,很快地完成活动目的,然后就东张西望、无事可干。另外有的老师为完成活动目的,常常东拼西凑完成材料的提供,即时的应付一下区域活动,以致于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几个幼儿抢着一种材料,幼儿间的矛盾就自然增多了,也有的幼儿选不到合理的材料就干坐在那里。也有的老师在材料内容的安排上考虑不均衡。再有,区域材料内容数量上缺乏均衡多样性和全面性。如美工区中有粘贴、绘画、剪纸、吹画、泥工,探索区中有磁铁、走迷宫,生活区中有编辫子、编织、钉纽扣,操作区中有积木,显然该教师强调了美工区、生活区而忽略了探索区、操作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而主要是希望从中得到快乐。”对于幼儿喜欢玩的活动材料要投放足够的数量,一般来说材料的投放数量要多余人手一至两份,以充分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避免发生争抢的现象。在具体的自主活动中,有的材料可以一下子都投放出来,给幼儿大量选择的机会,有的则要按照难易分批进行投放,让幼儿通过练习都有不同程度地进步。如中班快乐屋中的活动“各种各样的纽扣”,老师第一次只提供两种颜色的纽扣和布条,请幼儿把同种颜色的纽扣钉在与它相同颜色的布上。等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再投入更多种颜色的布条和纽扣,并且穿插了花纽扣和花布,把同种颜色的纽扣钉在与它相同顏色的布上。这样通过材料的追加,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丰富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活动材料的投放要具有可操作性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就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因此提供给幼儿游戏的任何一件材料都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只具装饰效果的材料对于孩子来说教育价值不大,它只不过是活动室的一个点缀。如我们经常会发现活动室里的墙面上贴着许多不能变化的动物图象,高高地挂在那儿,一年四季一成不变,可能在开学的时候对孩子来说还有些新意,他们或许会拉着家人的手问这问那,天天面对了,也不觉得新奇了,久而久之,图片上有的只是一层淡淡的灰尘。还有那些星星点点的装饰物,在教育过程中也起不到多大的意思。这些只具装饰效果的材料只会增加老师工作的负担,对于孩子来说毫无教育意义。他们需要的是可以操作的、能够玩的材料,即便是廉价的、自己用废旧材料制成的,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材料往往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在和“可操作的材料”互动中,他们会乐此不疲。因此我们选择区域活动材料首要考虑的就是“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区、数学区等的材料一般具有很明显的操作功能,但表演区、语言区、主题墙等的活动材料操作性就不是很明显了。为此我们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区域间的互动合作,使这些区域的材料也能活起来。如美工区的孩子画好头饰、做好服装、道具等,送到表演区,表演区的孩子根据故事情节,对以上物品提出修改意见,然后重新回到美工区修改。这样通过区域间的合作,这些材料真正就活起来了。

三、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注重个体差异,有层次性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从而满怀信心地对待生活,对待明天。刚开始开展区域化学习活动时,我们根据每个活动的教育目标提供统一的活动材料。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对活动明显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的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有的幼儿能力较弱,思维还达不到这些活动的要求。找到原因后,我们在选择和投放材料时,总是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准备做什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在同一活动中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索,去发展。在“拼图”游戏中,我们投入了不同数量、不同形状的拼图,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材料。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数量多一些,拼接口不规则的拼图;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可以选择数量较少,拼接口较整齐的拼图。由于在游戏中找到了难度适当的材料,幼儿兴趣浓厚,且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多,幼儿逐渐选择数量多、难度大的拼图,空间形象思维较以前灵活了很多。为此,我们又增添了一些其它类型的、难度较高的拼图,更好地满足了幼儿的操作愿望。通过操作活动,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地学习和发展,从现有的水平上向前迈进。

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材料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和幼儿游戏不同角度的需要。然而有的老师在投放材料时往往出现这一现象,如:生活区中,中班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给袜子配对、扣纽扣、系鞋带这一内容,可大班也同样提供了这些材料的话,这显然不合适。中班孩子与大班孩子的能力明显有差异,这些材料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似乎简单了点,幼儿只能机械操作,达不到更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投入相应的材料,如“丰收的秋天”主题中,小班美工区是让幼儿在教师画好的树叶中填上不同的颜色。而中班的美工区则是幼儿在教师画好的大树里添上形状不一的树叶,并且填色。大班的美工区内是孩子们捡来的形状各异的树叶,他们以此制作树叶标本,进行树叶粘贴画等。通过不同难度的活动,使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活动中都能感受秋天的到来。材料的层次性不仅体现在年龄上,还要体现在能力上。幼儿的学习是一种个体性的学习,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有能力、思维、动作、观察、表征等方面,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教师在区域材料的选择还得考虑层次性,要更多地思考怎样使材料促进不同幼儿更有效的发展。如语言区一活动“自制图书讲故事”,老师为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了不同的材料,给能力强的孩子只提供空白纸和画笔及一些辅助材料,需要他自己构思画面,自己制成图书;给能力一般的孩子提供了一大堆废旧画报,孩子需要根据故事进行筛选,然后将图象剪贴组合,制成一本图书;能力较弱的孩子则根据故事提供现成的图象,只需他边听故事边将图象粘贴在空白图书上。这样通过有层次的材料活动,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成功地完成这一活动。即便能力弱的孩子他如果完成了最低层次的材料,只要他愿意,他仍可尝试再难一点的材料操作。

四、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能变化性

幼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区域的材料应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材料也应尽可能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笔者认为,一成不变的材料投放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更是教育资源的极端浪费。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也会发现很多材料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如各种形状的积木只在建筑区里作建筑材料使用,各色绒线只在美工区做美工材料,各种图书只是语言区里的阅读材料……殊不知,这些材料的用途是无限的,只要每个教育工作者挖掘,很多材料都可在不同的场合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如何挖掘活动材料的可变性呢?我们需要对活动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使用方式进行多方面分析,找到这些材料的变化点,然后引导幼儿进行发现、探索,激发创造的愿望和需要,使幼儿对活动材料进行反复组合、加工和创新,从而使这些材料的教育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如废旧雪碧瓶在美工区就是制作树木、花篮的原材料,在科学区是浇花的工具、漏沙的器皿、探索平衡的材料,在建筑区是造房的辅助材料,在音乐区是变换节奏的乐器――沙球,在体育区是练习跳高的器械……师生通过灵巧的双手,将如此廉价、普通易寻的雪碧瓶的可变性充分挖掘,使之在不同的区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充分满足了孩子探索、游戏的需要。

五、活动材料最好具有功能性,趣味性,直观形象性,安全性

(一)由于受到班级环境的限制,玩具橱柜較长,无法轻易移动的限制,我充分利用班级有限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各种区域角,并根据活动提供材料,如自然角设在班级的门口,那里光线充足,有利于一些植物动物生长,供幼儿浇水,喂食,实际操作方便。再比如将快乐屋、宝宝诊所、小超市摆放在一个比较宽阔的环境,摆上所需的材料,垫上泡沫垫,以便幼儿操作,拿取方便。

(二)留给幼儿创新的余地,提供未成品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美工区提供一些牙膏,铁丝,奶罐,皮筋,胶水等,幼儿共同合作,有的钻洞,有的剪,有的画,没有的材料自己想办法,到活动结束时,在小朋友一双双稚弱、灵巧的小手摆弄下,坦克、火车、花蓝形象地出现在操作面上,虽然显得粗糙,但也是他们的成果。

六、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当前社会,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创造力是幼儿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品质。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如何将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在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材料是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会在玩具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和创造愿望.因此,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如在“沉和浮”科学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把木块、石块、回形针、纸片、插塑玩具、有盖无盖的玻璃瓶等材料放入水中,观察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在幼儿把这些材料按沉、浮进行分类后,我又给幼儿每人一块橡皮泥,让他们试试怎样使橡皮泥稳稳当当地浮在水面上。幼儿在反复的“玩”中,学会了把橡皮泥做成船形。在这个活动中,橡皮泥是半成品,幼儿就是通过自己的操作,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把潜在的创造性表现了出来。

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幼儿活动区探索活动的物质支柱,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准备的活动材料应体现因人施教的思想,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单一与多功能结合,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使用材料,使幼儿在活动中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真正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操作风险中内部流程下一篇:我爱足球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