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2024-08-07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精选11篇)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1篇

解答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分开划线等相关问题※ 来源: 同济大学 论坛 BBS.TONGJI.NET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专业硕士。专业硕士以前就有,但都是非脱产,非全日制,非应届毕业生考的。只有学位,没有研究生学历。去年开始国家开始招收应届毕业生能靠的专业硕士,有学历,有学位。全日制,和学术性研究生一起参加全国统考!

必须提醒的是,专业硕士毕业后和学术性拿到的毕业证书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学位的话,请注意了,不是“专业硕士”这四个字眼!而是分类的,专业硕士是个统称。它包括“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等等。所以根据你的专业,拿到的学位就是相对应的。比方说你是“结构工程”的专业硕士,那么你拿到的学位上面的字眼就是“工程硕士”。你是建筑学的专业硕士,那你拿到的就是“建筑学硕士”!不是“专业硕士”字眼!特此提醒!学术性的话,学位证书就是“工学硕士”等等!

所以,今年的分数线大家看一下,就会明白其实专业硕士已经重新划线了。

专硕和学术型硕士(科学型硕士),在校课程是完全一样,生活,学习等等!

有五点区别的是:

1、三助申请的岗位有区别。专硕的比较少。

2、奖学金,同样有

A.B类。学术型的每个人都有奖学金,而专硕型,只有部分人有。也就是说有一部分人要自己出全部学费、(其实这是和学校有关系的,比方说武大,上海交大的专硕是全部有奖学金的。同济特例!)

3、专硕研二要外出实习半年。这是必修的课程。(但是如果导师有项目就不要出去了,可以跟着导师做)

4、毕业论文,专硕既可以做学术型的论文,也可以做工程实例型的。

5、专硕不能直博,考博正常。总结:对于工科类的来说,外出的实习不乏为一件好事情。但综合还要靠自己的考虑,和导师的态度!

国家政策立案:

1、向国际接轨。香港和西方国家专业型硕士占到总硕士比例的70%-80%。很多去国外读研的同学,其实他们拿到的就是专业学位的硕士!

2、教育部文件:2015-2020左右,全国硕士总人不变的情况下,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比例=7:3.学术型的硕士必须读博。专稿学术研究!上海交大,清华等大学今年的专硕就已经接近40%。

去年招收和今年包括以后的招生区别:

1、09年,是一条线,大家一起复试,将录取的人定下来后,再将排名靠后的人安排成专业硕士。

2、10年及其以后。分两条线,分别招收!但是,专硕刚出来一年,基本没人报。所以,今年最有可能的就是仍然像去年一样,讲排名靠后的人填补专硕的名额!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2篇

很多同学对教育学考研的各种硕士有各种疑问,甚至有些同学把专业硕士当成学术硕士来报考,耽误了时间,也可能会影响前程。老师和你们详细的说说教育学考研的各种硕士。

1.333是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主要学习内容应用,担任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333教育综合、专业二(报考学科)。

2.311是全日制教育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三年。主要学习内容理论,未来打算继续深造,考博的同学请选择311。现在很多学校自主命题,比如北师740,首师774等,都属于全日制教育学术硕士。最后,给大家补充一下,在职教育硕士,要求考生有三年工作经验,请应届考生及工作经验不够的考生不要浪费时间在了解在职教育硕士上。

接下来老师重点说一下333全日制教育硕士。

333全日制教育硕士要求能够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因此333教育综合更关注的是学生对于各种教育理论的应用,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对于死记硬背的客观性知识考察较少,重点在于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展示的主观性题目的考察。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识记一些概念的知识,诸如教育学原理中的教育、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学制、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德育模式以及学校管理等概念的识记,也不能忽视教育史中所涉及到的一些专有名词的记忆,诸如六艺、七艺、骑士教育、稷下学宫、智者以及产婆术等概念;另外,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固定的专有名词也是作为名词解释的重中之重,诸如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以及创造性等。

除了这些固定的概念需要识记之外,整个333教育综合的考试的重心是放在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各章节中一些重点基本理论的灵活运用是必备的能力。

333教育综合和311教育学基础综合考察的侧重点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所有考生切勿用应对311的方式来应对333教育综合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会令您的学习事半功倍。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3篇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有各自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学术型硕士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医师、律师等。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根据专业领域特点和职业性质,不同专业学位在招生对象、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上也有很大不同。有的专业学位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阅历,招收对象不面向应届毕业生,例如:工商管理硕士(MBA),其培养目标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教学方式是研讨、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问题导向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要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拥有直接的感性经验。有的专业学位则可以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例如:翻译硕士,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双语交流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在教学环节强调口译笔译实践,加强翻译实践能力,其学习过程就是实践过程。此外,按入学时间划分,专业学位硕士可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属同一层次。

表一从招生对象、教学方式、培养侧重等十个方面对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异同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2 正确认识专业学位,合理进行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间的选择

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学位硕士正是大势所趋,各类专业学位硕士将逐渐成为社会新宠。理智而正确地对待这一新鲜事物,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与思考。

2.1 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以说,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硕士学位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1999年以前,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规模较小,而且主要是为教学科研岗位培养学术人才,因此,当时的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已经工作的在职人员,实施非全日制培养,满足他们在职提高的要求。截止到2008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累计招生86.5万人,其中学历教育招生24.6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28.4%;在职攻读招生61.9万,占专业学位总体招生数的71.6%。可见,该时期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的比例明显过大。

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不仅仅是要满足在职人员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吸引优秀生源,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使之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拥有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实施全日制学习方式和面向在职人员开展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双重任务。

为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等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均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应抓住机遇,采取措施,积极促进专业学位教育较快地发展。

2.2 专业学位硕士发展空间巨大,报考热度逐年攀升

自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一直以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专业学位硕士进入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

近年来,专业学位硕士因其报名人数的迅速增长成为一支备受瞩目的队伍,但实际在专业学位硕士设立之初,却曾一度被边缘化。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仅占到大约10%;而2012年这一数字呈现了显著的变化,全国报考人数为165.6万,报考专业学位硕士人数达43.7万人,占26.4%,最终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人数占所有录取人数的比例超过了1/3;预计到2015年,录取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比例最终达到1∶1,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将平分秋色。

由此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考生将目光瞄准更加注重实践的专业学位硕士,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人群:

一是欲提升文凭的上班族。随着专业硕士录取人数和学位种类的增加,考研大军里的成熟面孔越来越多,他们是来提升文凭、转换跑道的上班族。通常他们会有这样的考虑:本科文凭想再往上发展会受到限制,获取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可为今后发展作积累。

二是欲尽早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生。2013年是我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第四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报考选择上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想要继续深造的一般都报考学术型硕士,而倾向于毕业后马上就业的逐渐开始青睐专业学位硕士,另外还有一些应届生则将专业学位硕士当作转换专业的途径,想借本硕阶段不同专业背景来增加将来就业的砝码。

2.3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改变我国以理论知识研究为基础的学术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加大专业学位硕士的比例,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这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是一件好事。不过,各种质疑也开始见诸报端,有的高校开始担心生源质量,甚至有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专业学位硕士将其诟病为“第二学术硕士”。

2.3.1 社会依然对专业学位存有偏见

虽然在近一两年时间里,专业学位硕士的社会认可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也不断遭受“不如学术硕士硬”、“山寨研究生”、“培养无特色”、“就业前景担忧”等质疑。

2010年至2012年的招生实践表明:高校在调剂和录取过程中,大多数专业学位硕士指标都给了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落榜”调剂者,专业学位硕士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报考学术型硕士的“备胎”。此外,报考或调剂至专业学位的也不乏有傍名校的学生,他们认为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的风险要比学术型硕士小很多。

2.3.2 应届生教不明白,社会生考不进来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终录取的专业学位硕士大部分是应届生,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但要对他们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讲授结合实际工作的相关理论,这让教师感到十分费劲和吃力;而那些有着丰富实践业务经验的社会考生参加统考,却只能止步于笔试。

2.3.3 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的培养差别不大

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而言,普遍意义上的理解是学术型硕士偏重培养理论研究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则更注重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培养计划中,考生更加关注的焦点则是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这种区别是否有的放矢。

由于之前大学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招收在职人员,如今招收全日制且以应届本科生为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这种挑战并不局限于班级人数的变化,而是在于具体的教学以及导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改革,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完全适应,还没有配套的、完善的、有别于学术型的培养方案。仅就课程设置而言,除了学位课有两三门不同之外,并无太大区别,导师也不清楚针对专业学位硕士是否要提出额外的要求,如何区别对待。短时间来看,在很多高校,两者的培养目标即便表述上有所区别,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差别培养。

3 实现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共同发展

3.1 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学术型为主向专业学位为主转变的深远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经济结构正处于调整和转型时期,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在工程、财经、管理、法律、教育、农业等专业领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复合性、应用性等特征也在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其吸引力势必不断增加。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必须相应有较大的发展。教育部明确要求:研究生教育要积极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有效调节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增加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就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要通过一定的增量,激活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阀门,进而发出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进一步促进硕士研究生存量的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就是要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得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需求;就是要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逐渐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3.2 当务之急是通过改革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的含金量

高校办学,归根结底提高培养质量才是最关键的。落实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方案,探索专业学位硕士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差别,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特色,全面、有效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的含金量已成当务之急。

3.2.1 从生源和师资两方面夯实专业学位的培养基础

高校应更关注生源质量而不是招生规模,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的同时对招生规模适当加以控制。要给予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招生。高校应专门为专业学位加大校内外师资力量的投入,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

3.2.2 及时调整高校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

专业学位硕士不能只坐在书斋之中,要真正走到社会实践中去。为了增强对专业学位硕士的有效服务,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各个部门进行合作,这其中涉及到跨领域、跨部门的管理,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校管理范畴。高校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积极调整过去“关门搞学术”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在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社会实践资源等方面下足功夫,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良性互动。

3.2.3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实践与就业

应由政府出面,建立高校实习基地,以科研项目、研究课题以及实际工作平台为依托,由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对接,使其培养应用型人才优势与高校系统的科研理论教育优势有效结合起来,为专业学位硕士创造实习机会的同时也服务于自身,实现“双赢”。应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拓宽专业学位硕士就业渠道。

3.2.4 借鉴国外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优秀经验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非常迅速。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美国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其中,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图书馆科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培养规模非常大。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的55%以上。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护理等领域。以新闻学专业为例,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通过办自己的报纸《密苏里人》、KOMA电视台和KBIA公共广播电台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这些实践平台上,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如此类优秀的国外专业硕士教育经验值得国内借鉴。

3.3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实现均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理念。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小;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全日制攻读比例还比较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尽快地、坚决地予以扭转,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实现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具体呈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研究生就业去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

第三,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赵映川,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06):52-59.

[2]周远清.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05):1-5.

[3(]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潘大仁,潘东明,林清泉.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04):62-67.

[5]王海燕.我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6]刘世清.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02):58-59.

[7]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02):37-38.

[8]孟红艳,谢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108-110.

[9]曹俊杰,盛科荣.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98-104.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4篇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具有较高层次、较高素养的科研人才,是我国学术界的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科学的开拓者和各领域的创新者、带头人,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培养创新人才中具有决定意义。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近几年来关于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事件屡屡发生。目前,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主要有: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捏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低水平重复或一稿多投、标注虚假引文及参考文献、请人代写论文等。虽然,很多学者、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硕士生学术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分析过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但是从现状来看,硕士生学术失范的局面改观不大,而且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继续探索研究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问题仍然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根源的思考

学术制度不完善

学术评价体系不完善。现行的高校评价制度,将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成果数量与奖学金评比、优秀干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挂钩,这种量化指标往往会忽视硕士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定,迫使硕士生“高产出”,导致硕士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思想,弄虚作假、抄袭拼凑、粗制滥造,不愿潜心研究,“沉”不下去,严重影响硕士生学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近些年曝光的学术失范案例来看,学术监察制度缺位。另外,对学术违法行为处罚形式单一,仅靠罚金来惩戒,力度不够。据《新快报》2009年7月消息,广州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永刚所著的博士论文全书共354页40万字,计有202页约19万字涉嫌抄袭,其中包括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的文章。此抄袭事件处理意见至今未公布,许永刚仍堂而皇之坐在院长宝座上,并未受到相关法律制裁。

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深度不够

随着学术界对学术道德重视程度的日渐增加,很多高校也先后出台了针对硕士生的学术规范和管理条例,并积极开展了学术道德教育。但高校针对硕士生的学术道德培养工作有失深度。学术道德教育与硕士生的习惯培养、品德培养没有挂钩,硕士生只是把其当作一门课程来学习,学完就放在一边,没有深刻认识其重要性,不少硕士生在明知故犯,知行脱节。可见,高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并未真正“深入人心”,缺乏差异性和层次性。而且,从硕士生的教育实践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道德教育存在着忽视硕士生学术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硕士生层次的学术道德教育和要求尚未系统化。

社会浮躁风气与投机心理的影响

现今,受社会浮躁风气和投机心理的影响,学术界也刮起了浮躁之风: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现象不断出现,玷污了学术殿堂,腐蚀了学术队伍。不少硕士生也随之心浮气躁,投机取巧心理加重,不能端正学术风气,静下心来做学问、做研究。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部分硕士生产生了功利至上的错误心理,过度追逐名利,忽视自身学术道德素质的培养,轻视学术道德规范;另外,学术出版市场的不良风气与管理疏漏,也严重破坏着学术文化传播体系。不少出版社为谋求可观的经济利益,不论文章好坏优劣、成果真伪,来者不拒,造成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的文章满天飞,使学术出版市场乌烟瘴气。

硕士生自身因素

“思想决定行为”,由于缺乏严谨求实态度,学术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硕士生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硕士生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抄袭剽窃、论文一稿两投或多投、杜撰参考文献等学术失范行为,便是科学精神缺失的具体体现。同时,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学术价值观严重。不少硕士生读研不是出于兴趣或者追求真理的需要,而是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读研就是为了混文凭,为将来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优越的生活;发表论文不是出于科学研究,仅为了学校规定的发表论文数量;硕士生还缺乏道德自律,将学术道德规范视为他律之法,没有将其内化为必遵之法。

加强硕士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探究

健全完善学术制度

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对一些不合适宜的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例如在研究生申请学位时,取消论文发表的数量规定,把能否发表与毕业论文相关的高水平论文,作为参照;或者提供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到二篇已发表论文作为参照。这样,就会减少研究生仅为追求发表数量而出现学术失范行为。高校要摒弃学术管理中的数字追求,尊重学术规律,减少甚至取消各式各样的行政干预,把学术管理的权力集中到导师手中,以便给硕士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空间。同时,落实学术监督与惩处制度。首先,完善调查程序。成立一个为学术界所信赖的中立调查专家组展开调查,对调查的原因、程序、结果都应该进行公布。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认定学术不端行为。其次,加大处理学术失范行为的力度。高校或各培养单位应加大学术失范者的行为成本,进行学术失范行为严肃处理、决不姑息。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增加学术道德教育内容

高校除了通过校园网站、研究生守则、学术报告会、研究生的学术论坛等途径来加大学术规范的宣传力度外,还应开设专门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高校教师要结合各种成功的案例,宣扬优秀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此外,要对硕士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使硕士生掌握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明白如何合理借鉴、正确引用文献资料,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构成抄袭、剽窃;了解发表论文应遵守的学术规范,为何不能一稿两投或多投等。确实做到使硕士生明白学术研究有禁区的原则。同时增加学术诚信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相关法律教育等。这样,硕士生才能够多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崇尚科学精神,并内化为恪守学术道德的品质。

净化学术道德教育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尚和优良的学术环境能为硕士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积极正面的氛围,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学术道德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自律。大力弘扬主流的学术道德价值。宣传、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及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积极倡导“勤奋求实、严谨创新”的学术价值观,为硕士生学术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硕士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术舆论倾向应侧重于严谨求学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肯定学术典范,讴歌高尚的学术道德行为,从而来熏陶、启发硕士生。还要加强期刊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对出版社、学术期刊进行定期评估,并将其出版期刊中的伪劣抄袭作品比率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令屡次发表、出版剽窃抄袭作品的出版社、期刊行业限期整改等。

强化硕士生自我教育与管理

硕士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自律,应主动学习更多有关學术规范的相关知识,明确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可为与不可为,自觉地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习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考试、科研等过程中做到诚信、言行一致。硕士生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言行、活动的参考,维护发扬科学精神;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诚信意识、规范意识和自律意识;正确看待功名与利禄,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诱惑和障碍。同时,在服务社会、诚信助人的社会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学术道德情感。

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SCXX2011-13。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 第5篇

一、定义

学术型研究生接收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的研究生教育,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二、培养方向不同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一月考试,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

1.学历教育:一月考试,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个就和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一样了)

2.非学历教育:十月考试,获得可以申请学位的资格,再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这里指的是在职的研究生)

三、招生条件不同

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指在职的研究生的条件),而普通硕士则不需要。绝大多数专业硕士还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我们学生平时说的专硕是和普通学术型的一起报名,一起考试的那种,应届的往届的都是,和在职研究生的要区分开来。

具体的报考条件上所要报考的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去看,一般有明确说明,一般学生当然全满足了。

三、招生考试不同

对学生来说,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我们学生理解的那个专硕同样是统考,和学术的一起在一月份进行考试。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这里偏向于说在职)。

四、入学难度不同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2005 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 万,招生人数只有32 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 月份的“联考”(在职那种)和年初的“统考”(我们学生的理解的那种)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 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 的录取比例在6:1 左右;2004 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具体数据来自于中国考研网,仅供参考)

五、学习方式不同

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 年。

专业硕士:半脱产,学制2-3 年(这里偏向指在职的)。

具体的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学术和专硕,有两年、两年半、三年。具体以报考学校招生简章上显示的为主,具体学校具体分析了。

六、学习费用不同

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 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 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 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偏向于说在职研究生)。

学费标准具体也以学校的招生简章上注明的为准。

七、文凭颁发不同

与普通硕士不同,大多数专业硕士(在职)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我们学生理解的那种专硕也发双证的,和学术一样。

八、认可度不同

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6篇

核心提示:

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研究生教育要积极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有效调节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招生规模,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原则上硕士生招生计划的增量主要用于专业学位,要将存量部分中的学术学位计划按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用于增加专业学位计划。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7篇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

专业硕士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这是一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

学术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第二,培养方式不同。

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实践学分比重较学术学位更大。

学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报考条件不同。

专业硕士,部分专业报考要求和学术硕士相同,但其中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专业,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或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

学术硕士报考条件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第四,招生专业不同。

专业硕士,招生专业比较有针对性,仅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城市规划、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中医、军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艺术等,共计40个专业。

学术硕士,招生专业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13大学科,及其下设的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涵盖所有的专业方向。

第五,调剂要求不同。

考生调剂基本条件,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学硕的考试科目一般可以涵盖专硕的初试科目或者达到专硕的考试难度,因此调剂一般为学硕向专硕调剂。专硕的考试科目和考试难度决定了它几乎没有调剂到学硕的可能性。即,学术硕士可以调剂到专业硕士,但专业硕士不能调剂到学术硕士。

但要注意临床医学类专业硕士则相反。报考临床医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可按相关政策调剂到其他专业,报考其他专业(含医学学术学位)的考生不可调剂到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

第六,入学难度不同。

对于大部分专业来说,专业硕士较学术硕士难度略低。专业硕士公共课英语科目多考英语二,难度相对较小;学术硕士公共课英语科目考英语一,难度比较大。专业硕士多数不考公共课数学科目或考数学三、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学术硕士公共课数学科目考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数学(农)或招生单位自命题理学数学,难度较大。

第七,学费标准不同。

全日制专业硕士收费标准,按不高于本校现行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收费标准确定(没有普通专业学术型自筹经费研究生的学校,应参照当地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有关收费标准确定)。

从秋季学期起,学术硕士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年硕士生不超过8000元、博士生不超过10000元。

第八,学制不同。

具体表现为,专业硕士学制一般为2-3年,学术硕士学制一般为3年。具体情况依各招生单位当年政策为准。

第九,导师制度不同。

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以教授理论知识、学术指导为主,而校外导师则以培养技能、指导实践为主。

学术硕士,实行单导师制。在基本职能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学生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课题研究指导与学位论文指导。在导学内容方面,研究生导师对其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的全过程进行指导。研究生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研究生作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并负责向导师组申请审查同意,提交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组织答辩。

第十,学位论文不同。

专业硕士的论文,必须强化应用导向,形式可多种多样。鼓励采用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学术硕士的学位论文,强调科学理论研究与原创学术创新,形式相对传统,一般为学术性论文。

第十一,读博方式不同。

专业硕士,一般不能硕博连读或直博,硕士毕业后若进行考博,请咨询招生单位了解相关政策。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8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71-04

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热点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对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其培养质量现状,探究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从而不断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调查样本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培养机制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现状,而且有助于发掘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着力点,进而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最近五年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的性质,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毕业30人。故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样本数较少,总共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经毕业人数为11人(占25.58%),在读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级9人(20.93%)、二年级13人(30.23%)、三年级10人(23.25%)。

(二)指标选取及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关键因素为设问重点,根据培养环节和培养诸要素等相关因素提取评价指标,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培养、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外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致有四种视角,即学术视角、过程视角、效益视角和就业视角。本调查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选取了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外语运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区域等9项指标。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特色培养的根本,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广泛,意向工作单位分散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尘埃落定,留在机关单位的人数为0,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且在国有企业的占首位,高达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却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单位,走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道路,比例达到37.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仅占18.75%,比较符合当下公务员热的时代背景。并且,已毕业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记录为0,而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却有少部分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这和时下国内创业热潮的影响有关。然而,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即无人选择继续升学。由此可知,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短短几年间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发生变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影响力极其微弱,对其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引导性和影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应当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型人才,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工作区域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仅占36.36%,可见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明确的社会导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尤其是热点专业更是几十个研究生一个班,而上课的老师只有一个,或者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如此一来,研究生的课堂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教学模式,进而任课教师很难发掘学生的资质,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特别辅导以培养拔尖人才。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调研对象中的在读群体,在学术上表现优秀的极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发表过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仅有18.75%;而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群体,在读期间科研产出如图4所示,无论是一般期刊论文或是核心期刊论文,能发表2篇以上的人数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时,在读期间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的次数也集中在1-2次,并且,获得奖励情况也不太乐观,所获最高奖励为省级奖励,获奖人数仅为总人数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由此可见,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即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

(三)研究生外语能力跟不上国际化步伐。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是当今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写作、学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运用则是国际化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和学术交流与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正如表2所示,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大部分都只是勉强可以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及论文写作,能够非常熟练或者比较熟练使用英语的仅占极少数,完全不能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数,在已毕业研究生中占36.36%,在读群体中则占18.75%。二是研究生的英语六级成绩。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由一项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评定的,用来衡量应试者的英语能力的全国性考试,因此英语六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中,英语六级成绩在425-500分之间的占71.88%,在500-600分之间的仅占15.63%,在600分以上的人数为0,而在425分以下的占12.5%。由此可知,大部分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六级成绩仅仅满足合格的要求,并且还有少部分人不合格,优秀者更少。综上,传统区域经济学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低,无法与国际接轨。

三、思考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区域特色。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即便是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也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目标,突出区域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即“国际化+本土化+创新型”三维素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首先,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才能将知识无国界、思想无国界发挥到极致,才能知晓并借鉴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例,成为高级研究型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同时,立足于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构建具有高校所在区域特色的研究生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引导研究生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兴趣,并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最后,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提升生源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从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培养机制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把关。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升生源质量,提高复试环节考核的规范性,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激励措施,加大各类奖学金额度,发挥校内学术组织的引导作用,遴选各学科资深教授担任拔尖学生导师,负责对“精英计划”内学生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学术研究与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道德的培养;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研究生在学制内得到足够的科学训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

然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工程,监控的实施必须与时俱进,能及时掌握、反馈、控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不符的活动。鉴于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应加强过程监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控体系和问责机制,严抓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重点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学术交流活动、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汇报、学位论文结题汇报、论文答辩等重点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从学校到职能部门、学位点、导师等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根据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汇集权威的教授组成院级学术组织,并赋予相应的质量监督职能和权力。院级学术组织掌握本院学科建设的脉络,熟悉学科发展的特点,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发挥重要的力量。

(三)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研究生英文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践能力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因此,应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第一,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教师指定研究题目或范围—学生课前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发言稿—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结果修改并撰写完整的报告。seminar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或合作研究能力,非常适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第二,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促进中外融合。改变原有外国留学生独自上课的模式,将国际留学生与我国研究生集于一个课堂,合班授课,在相互学习和影响中,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既能得到促进,中国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又可以获得提升。第三,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全英文作业考察、全英文论文考核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在香港的高校中普遍使用,虽然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却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阅读、日常口语运用、本专业国际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双语教学模式一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英文水平。

(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域经济学专业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致力于培养研究区域经济开发、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政策与产业布局等有关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都应该肩负着为政府、为社会提供人才的使命,然而,纯理论型的培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更应该偏向于实践教育,减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增加参加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途径的社会实践时间。学校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教育平台,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提供专门的工作实践机会,让在读研究生以学生身份亲身参与到社会部门的运行、决策、活动执行当中。由于这种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快速磨炼专业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大大减少毕业后就业的磨合期,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实践教育期间,各实践部门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研究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

同时,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中,若是研究生能为所在实践部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策划方案,写出一份出色的项目研究报告,参与重大的产业布局改革,做出受到有关单位认可的经济发展规划等此类贡献,均可以视为与毕业论文同等的学习成果,在满足其他毕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顺利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产生的认知,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并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可写成创业成果及项目发展建议书,作为获得毕业证书的方式之一。不过,这种考核方式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审核及监督机制,以防止弄虚作假或权力干预的行为发生。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会激励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

[2]夏品奇,江驹,王严.创新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建成,李育佳,陈露洪.实施多元创新措施 培养化学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4]徐瑞.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9篇

专业学位硕士

学术型硕士招生条件 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中的项目管理、教育硕士中的教育管理、体育硕士中的`竞赛组织外,其它专业学位应届生均可报名……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自考生和网络教育学生…… 教育方式 1.学历教育:一月考试,毕业后获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

2.非学历教育:十月考试,获得可以申请学位的资格,再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

学历教育:一月考试,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后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培养目标 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人才。 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学习方式 1.全日制(一月考试)

2.在职攻读(十月考试)

全日制

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区别 第10篇

法学硕士要求必须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不限本科专业,原则上不招收同等学历的非本科生;法律硕士要求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的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但从起,允许法学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硕士(法学)方向。

二、考试试题倾向不同

法学硕士专业课试题倾向于理论化试题,以主观题为主,重视理论深度。而法律硕士起源为英美,遵循美国法律人才培养原则,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所以法律硕士是由本科为非法律专业毕业生考录,题目倾向于实务,其试卷较法学硕士试卷难度相对较易。

三、录取比例不一样

法学硕士的录取比例,按每个高校的报考程度不同而区分,一般在5:1-10:1之间徘徊,个别学校个别专业可能在12:1以上。法律硕士由于引进于英美国家,属于国内考研热门专业,加上有权招收全日制法律硕士的院校主要是国家重点大学,所以竞争极为激烈,通常起步比例在15:1,更有甚者在20:1的比例。当然,这其中有一样特殊情况,即法律硕士(法学)的报录比,因其仅仅限于法学专业报考,大部分高校报考人数过少,近些年大量出现调剂情况。其报录比常在2:1,甚至更高。

四、教学培养方式不同

法学硕士分专业采取导师制,每个学生一个导师(教授或者副教授),在读期间能够得到导师的不断辅导,深入学习相关法律理论,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其实践阶段时间较法律硕士少了许多。

法律硕士大多数不分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或教研组教学制。以经世致用为原则,实务为先,贯彻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教学理念。但近些年,一些高校在法律硕士教学与培养方式上也开始变通,有些高校已经在研究生一年级开始分导师培养,主要教学老师即校内老师,校外导师仅仅在二年级做实践阶段的课程指导。还有些高校,已经将法律硕士分方向培养,通常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始进行。另外,法律硕士(法学)在某些高校已等同于法学硕士培养。

六、学制不同

法学硕士一般学习期限为3-4年,以3年较为常见。法律硕士分为两种情况,法律硕士(非法学)通常学习期限为3年,而法律硕士(法学)通常学习期限为2年。

七、学费与奖学金比例

自起,我国各大学将逐步进行奖学金改革,即逐步取消公费读研,改成自费读书,然后依据学生入学成绩进行奖学金评定。通常情况下,一等奖学金额度为当年学费。法学硕士在此环境下也未曾幸免,但其优势是大部分高校奖学金为法学硕士设立,甚至个别仍在实行公费(主要为非985、211高校)的高校其照顾对象主要是法学硕士而非法律硕士。法律硕士通常是实行自费的,个别学校也给与其参加评定奖学金的资格,但大多数学校仅仅是在单项奖学金上给与其政策优惠,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任何奖学金。法律硕士的学费一般较高,越是名牌法学高校的法律硕士,因其就业形势较好,通常学费越高。

八、未来就业取向有少许差异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因其培养模式的稍许差异,以及社会认知情况的影响,其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也有稍许差异。以法学硕士为例,常见的就业去向,多为继续深造读博、教师教学、科研等工作;法律硕士以务实为主,主要毕业生,还是以律师、法务等工作为首选。这也是未来其他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发展区分的大势走向,特别是在硕博化深度发展的未来,学术硕士主要还是以科学研究、高校教师为主要培养目的。

工程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 第11篇

悉尼大学的授课硕士和研究生有区别吗?到澳洲留学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悉尼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是比较特殊的,一般来说,授课硕士与研究生之间是存在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进行了解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样才可以顺利申请留学。悉尼大学的授课硕士和研究生有区别吗?一般来说对于研究生留学来说,它的文凭课程设置是非常独特的,为了能够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硕士、研究生文凭之间的区别,在毕业生颁发证书的时候是有不同的,通常来说,对于硕士来说,它是没有学位证书的,往往各大高校颁发的是这个学校的毕业证书。

悉尼大学的授课硕士和研究生有区别吗?这个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而且对于课程设置来说,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硕士授课来说,它与研究生硕士的学习课程不同,通常来说,硕士授课在毕业的时候是不需要参加答辩的,而且研究生硕士则是不一样的,毕竟提供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得到导师的认可,这样才可以顺利毕业。

温馨提示:因为悉尼大学每学年的录取要求、费用都会有所调整,本文信息仅供参考,同学们可咨询相关留学网站信息,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确保申请成功率。

上一篇:小学毕业留言摘抄下一篇: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