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2024-07-02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精选11篇)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1篇

教育随笔:给孩子关注的目光

老师关注的目光是金钥匙,能打开孩子的心灵窗户;是泉水,能滋润孩子的心田;是阳光,能温暖孩子的心窝。那目光中的关切与爱意能让孩子的一天都充满欢笑和甜蜜的温情,它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汤屹强小朋友是这学期转来的幼儿,家长是外来务工人员,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对他进行教育。虽然汤屹强在镇江的时候也上过幼儿园,但是通过一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汤屹强在绘画、语言表达、计算和人际交往方面与班级其他幼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自理能力方面,表现得比较差,差距很大。了解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给予了他特别的关注。

汤屹强刚来我们班级的时候,不是很适应。一开始的时候不爱说话,害怕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但是在我们老师和小朋友的关心下,没多长时间,他就能适应中八班这个集体了,从刚开始的不主动到后来很主动地找小朋友玩,我们惊喜地看到他的这一转变,家长也对强强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而感到高兴。这里特别要感谢班里的小朋友,是他们的积极主动让给强强心理上的安慰。班上来了一个新朋友,孩子们都很高兴,纷纷表示要和这个新朋友玩,我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经常是引导孩子们多多关心强强。所以,在这样的关怀下,强强能很快的适应新的集体。

除了刚来的不适应外,强强的自理能力也是比较弱的,和其他孩子比起来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个时候,我利用我们孩子班自理能力较强的特点,引导孩子来帮助强强,教强强束裤子、脱衣服、擦嘴等等生活活动,帮助强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每当强强生疏的时候,我们老师又会及时地在旁边提醒他;每当看到他进步的时候,我们又给予他及时地表扬,诸如“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本领,自己的事情能自己看了,真不错呀!”如此一来,强强不仅没有表现出刚开始自卑的一面,反而很高兴去学,有时候也会主动地去学,比如静静地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也会尝试着去那样做。现在的强强已经不需要老师和小朋友来帮忙提醒了,因为他的`自理能力已经赶上甚至是比有些小朋友还要好了。

此外,在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上,我也给了强强很多的表现机会,我从简单的打招呼开始,鼓励强强大胆主动地和老师打招呼,经常会在他进来的时候用鼓励而又期待的目光看着胆小的他,当他说出“王老师早的时候”我就会摸摸他的头,并表扬表扬他。在开始的日子里,总是会问问他认不认识旁边的小朋友,引导他去关注旁边的朋友,帮助他记住一些小朋友的姓名和特征,让他有这个意识去和身边的人进行交往。到后来,我对强强的期望提高了,经常给强强回答老师问题的机会。首先是鼓励他大胆的举手发言,然后是在其表达清晰上提要求。最后,强强不仅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能够表达得很清楚。我还提供强强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的机会,锻炼他的胆量,如今的强强已经不是当初来的时候那个腼腆而又有些害怕的小男孩了,经过半年的学习和生活,他已经喜欢上了中八班,同时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老师的关注和同伴的帮助为强强展翅飞翔插上了翅膀,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我们老师关注的目光。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2篇

我上四年级时,那是我第一次练习学骑自行车,是爸爸教我的。刚开始骑时,爸爸在后面推着我,我骑得挺好的。练习一段时间以后,爸爸突然松了手,我心里一紧张,手一抖,车子瞬间倾斜,我摔在了地上,但我还是咬牙站了起来。之后爸爸就再也没把着我,我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有好几次想放弃,但我感觉到身后爸爸鼓励的目光,又温暖又慈爱,它使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继续骑下去,最后我终于学会了。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还有一些不适应,所以当我考试的时候,妈妈就在门外看着我,外面不只有我妈妈一个家长,还有一些同学的家长也在外面。当考数学时,我遇到了一道题,怎么做也不会,我紧张得冷汗都冒了出来,好几次想放弃,不写了,但是我感觉到,在我的身后,有妈妈期望的目光,那目光是鼓励又是关心,妈妈的目光鼓励我,使我的心情不再紧张,放松下来。我心情放松下来之后,继续答题,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把那道数学题做了出来,但那次考试不是很理想,我相信在妈妈的鼓励下,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3篇

因此, 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单位, 对评课的工作都相当重视。但是,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评课工作, 就会发现仍存在着不少弊端, 评课应有的功效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听后不评。这是评课的大忌, 使听课失去了意义;二是评得不痛不痒。做老好人, 害怕伤害执教者, 就说一些好话, 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三是抓不住关键。虽然评起来头头是道, 却没有深入关键与实质内容, 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四是只看重教学手段。现在各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 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评课过程中, 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 就不能获奖的现象, 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五是只重结果。有些评课老师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只关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而没有重视这些知识是死记得来的还是活学得来的、是听来的还是学来的;六是脱离教学实际。评课过高估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 潜意识地认为教师的教改课堂应该是十全十美的, 学生的理解应该很到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点差错, 就认为是一堂失败的课;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 就是老师引导不力;七是观念陈旧。上课者观念变了, 努力探索新课标, 实践新课标, 而评课者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的转变, 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观念上, 意识中仍然抱定“教师中心论”这一陈旧观念, 这势必给上课者的改革实践带来消极影响;八是追赶时髦。现在流行什么新的教育理论就赶紧用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 这样的评课并没有给予执教者多少收益。

这些做法无疑使评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是对评课真正目的、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认识不清的具体表现, 是对评课不能正确定位的具体表现。关于评课, 唐晓杰等编著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一书中指出:“考虑较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 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 评课就是要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 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等诸个方面。评课涉及的方面很广, 但无论评价哪个方面, 最终围绕的核心只能有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教师的教, 教法的选择, 多媒体的运用, 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 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评课的目标自然也应锁定“学生”这个中心。如果抛开“学生”而来评课, 说得再天花乱坠恐怕也是华而不实的空话, 说得再多恐怕也是无关紧要的废话。

一评目标: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还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在课堂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思维, 比较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把它正确地表述出来。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以及可检测性。在课堂教学前, 教师如能根据学情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 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 还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之始, 教师可明确陈述目标, 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学, 学到什么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目标, 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措施。

二评过程:学习怎样展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现学生主体, 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 主动发现与创新。所以,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我们在全面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 必须抓住其中主要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否有效。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学习心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状况、学生的学习绩效。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应该让人感到一种乐趣, 能体现探究的快乐, 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真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 教师用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 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而生动的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又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 使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 直至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说, 高效的课堂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评效果:学习结果如何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评课自然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 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考察。北京教科院文哲教授在《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一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的同时, 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活动的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 并且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同样,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的时候, 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度以及他的学习外显行为等各个方面。

当然, 我们强调评课应聚焦“学生的学”, 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关注“教师的教”。事实上, 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设计、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等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但是这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只有在能很够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上表现出来时, 才具有现实意义, 其价值才是最大化的。

一句话, 评课涉及的内容的确很多, 但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锁定学生、聚焦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

[3]宋运来编著.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让关注的目光停留在学生身上 第4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爱是世界上最祥和的语言,它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一个微笑,是一首婉约清丽的诗,不仅给同学们巨大的鼓舞,而且孕育了他们善良的人性;一个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荡涤着同学们善感的心灵;一个举止,就是一首雄壮的进行曲,激励着同学们奋发进取,去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人生之歌;一句言辞,犹如一条彩虹,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心里,引领着他们追寻美丽而多彩的梦。没有爱的语文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语文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语文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语文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不要偏爱大款、大官的子女而忽视贫民百姓的孩子;不要偏爱成绩优秀、反应敏捷的同学而轻视学习落后、反应迟钝的孩子;不要偏爱唯命是从、循规蹈矩的学生而小视个性张扬、桀骜不驯的孩子;不要偏爱相貌怡人、乖巧伶俐的同学而无视长相平平、沉默内向的孩子。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育的功能是要给学生的情绪生活以积极的支持。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积极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进而促使其在学习中能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在语文课堂上,应该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和愉快。这就要求我们从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不断求索。一种积极而和谐的课堂风气的形成,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较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境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进行理性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目中有人”的教学,进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场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有了兴趣,就有了热爱,也就有了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用好激趣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个个兴趣盎然:以情激趣,学生会得到感染,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振奋精神;表演激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情绪高涨,趣味横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探究激趣,让学生拓宽视野,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争辩激趣,可以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体味哲理的乐趣等等。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过程。教师的人文关怀是指帮助学生辨别是与非、美与丑,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保护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克服焦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走近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影响人格,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人文关怀归根结底就是促成学生人格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塑造与健全学生人格的过程。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给学生创造幸福,否则,我们的教育毫无意义。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5篇

亲爱的朋友,请允许我描述这样一些场景与您分享:孩子们正在游戏,几个刚完成大幅拼图的孩子,兴奋地跑来邀请我去欣赏他们的作品,一双双亮闪闪的黑眼睛里充满自豪,期待着老师的肯定与赞美,让人无法拒绝……;操场上孩子们奔跑嬉戏,不小心撞倒的孩子眨着水汪汪地大眼睛委屈地看着我,心一下子揪紧,责备的话在嘴边又咽了回去……;站在一起布置的世博倒计时展板前,孩子们为自己的努力欢呼,为世博的临近雀跃,那激动地盯着我的目光让我的心也飞扬起来……。我想面对如此可爱的孩子,理智如你也会被感动吧!

这么多年过去,在孩子的目光里我读出了祈盼、羞涩、快乐、自豪、新奇、憧憬、羡慕……我读懂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渴望关爱,我读懂了他们对老师无上的崇敬,也读懂了他们对老师纯真的挚爱……

在孩子的目光中我快乐地忙碌着。

你看,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总是脚步匆匆。每一天,在充满依赖的目光里忙着给孩子们穿衣、喂饭;在他们信任的目光里忙着一起游戏;在他们好奇的目光里忙着搜集资料,解决疑问;在他们热切地目光里,我爬的高高,挂起孩子们的作品打扮教室。当孩子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自己的过错,说出:老师我错了的时候,当我解析了孩子们想知道的秘密,看到他们眼里的快乐时,当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为他插上梦想翅膀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升腾起成功的快乐,忙碌的每一分钟都不再是辛苦,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能给我幸福和快乐。

在孩子的目光中我快速地成长着。

是的,不要怀疑不要惊奇,当孩子们不经意的表达,却带给我无穷的乐趣,给我深深的启迪时,我在和他们一起成长。

在一次自由活动时,奇奇告诉我:“我看到蜗牛的眼睛很小。”我为他的认真劲儿喝彩,才发现面对身边的琐碎我竟未能用心去看!我的孩子,是你不经意的句子深深地启迪了我:静下心来,会发现很多……

但是,我可爱的孩子对我的教育,却远远没有结束。美术活动中,奇奇画了三只蜗牛,每只蜗牛的眼睛都很大,很夸张,又圆又亮,我心里想:这孩子,不是说蜗牛眼睛小吗,怎么忘记啦!

我悄悄地提醒奇奇,他却小声地对我说:“可我今天画的是蜗牛一家,蜗牛妈妈背着孩子,不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怎么能看清楚回家的路呢?蜗牛爸爸看着自己的孩子,心里很高兴,当然也会把眼睛睁得很大呀。”我明白了,不是你把蜗牛的眼睛画大了,而是蜗牛一家把眼睛睁大了!我又一次深深地羞愧,面对孩子灵动的心,我竟如此迟钝,当你天赋异秉,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着你的思想,我竟难以体味。孩子,是你教会了我如何走进你们的心灵,了解你们的天性。

当我的孩子们用求知的目光看着我时,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于是我只有不断的鞭策自己,从大专到本科孜孜不倦、三年的县骨干班学习求知若渴、市短期骨干教师培训风雨无阻、特色带教活动全心投入,精心设计开展的多次片级、县级活动给孩子们带去了惊喜,孩子的知识面更加拓展了,孩子看我的目光里多了仰慕和信任,于是我又醉了,小小的心里幸福的冒泡啦……

在孩子的目光里我感动着!

那回儿子病了,在上海住院,整个家老老少少都乱起来。忙碌过工作,赶去医院照顾儿子,又挂心着那一群孩子。也许是这样匆忙的奔波,短暂的睡眠显出了疲惫和憔悴,我从孩子的眼睛中看到了担心,“老师,哥哥生病好点了吗?”“老师,别担心,哥哥一定会很快好的!”这样纯真的关爱、这样贴心的话语直击我此刻脆弱的心灵,我泛着红丝的眼睛有点酸涩,眼前稚嫩的小脸有些模糊……曾经有人称伟大诗人泰戈尔是孩子诗人,因为他“单纯的诗句,就像草叶上的露珠,天空里的星星,闪烁着智慧与童真。”保存了孩子般童真的诗句是撼人的,那么我们身边满满的是这样的诗人,我们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纯真的诗人,让我们一起被感动吧!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6篇

——观“亲子运动会”有感

伴随着乔迁新禧的喜悦,带着全家人的信心和希望,2004年9月我们把孩子交给大港三幼的老师。看到孩子在集体生活中一天天长高,一天天进步懂事。作为家长,我们激动,我们骄傲。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大一班的一次“亲子运动会”,在畅谈深切的感受之际,我想携孩子及家人说一声:谢谢老师,谢谢领导给予孩子细心的关爱和母亲般的呵护。(每天我们的孩子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在激烈的竞争和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对年轻的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扎根,在他们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亲子活动”创造了温馨的氛围,使孩子从小感受了人世间最美的真情;锻炼了勇于挑战的意志;培养了乐观坚强的性格。

第一次参加“亲子活动”是在2004年秋天,在孩子一次次“妈妈,你一定要来”的期盼下,我终于放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牵着欢呼雀跃的儿子和大一班全体老师 家长 孩子们一起参加了“亲子运动会”。儿子在赛场上总是回头看我,寻求我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的“加油”声中本来很瘦弱的他非常出色的完成了项目比赛,看到赛场上的儿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孩子想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而我们却忽视了孩子最朴素的感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中。沐浴着秋日温柔的阳光,孩子们家长们都掩饰不住第一次参加“亲子活动”的喜悦和兴奋。我亲自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感悟了孩子天真无邪的一日生活,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童年。在此之前我对亲子活动的认识是肤浅的,直到亲眼看到小班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第一次用稚嫩的小手切开了瓜果,穿起一串串奇形怪状种类齐全的糖葫芦的那一刻,我深深体会了“亲子活动”的真正意义,家长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份久远的童趣和天真,更重要的是使家长孩子和老师之间多了一种互动,一种理解,我觉得与孩子一起体验生活,一起成长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最后,在真诚期盼下一次活动的同时,也衷心感谢为此次活动做了大量工作的领导和老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相信,在三位老师的呵护关怀下,孩子们一定能成为家长自豪老师骄傲的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

大班家长

关注“省心”的孩子 第7篇

虽然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可我心中还是感到很愧疚,辰辰肯定和我说过尿裤子了,可我怎么就没听见呢?我想,以后我应认真倾听孩子们对我说的每一句话,把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周到。反省工作,觉得辰辰平时很乖,安静又懂事,我常认为这样的孩子没什么问题。他那么让人省心,我真希望班上再多几个这样的孩子,因为作为教师,我有这方面的体会:为了维护集体正常的秩序,使活动取得较好效果,我们会常常为了一个行为问题突出的孩子费尽心机,以求得他的转变和进步,但却忽视了那些不太起眼的,安静的、让人省心的孩子。

这件事还使我联想到:一个这学期刚刚转园过来的小朋友恒恒,她的妈妈曾对我说过:“我的孩子转园是因为原先的老师太忽略她了,我的孩子属于比较‘乖巧’这一类,又不是特别优秀,以至于老师不会太关注她,孩子认为老师不喜欢她,很少得到老师的夸赞,每天上学都不开心,心里压力大。”这些像辰辰、恒恒一样“省心”的孩子,老师往往忽略了他们传达的“请你关注我”的信息。不管他们是否很敏感、脆弱,我想老师对他们的忽视、淡漠所造成的心理上的伤害远比身体上的疼痛更为严重。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8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

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爱是世界上最祥和的语言,它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一个微笑,是一首婉约清丽的诗,不仅给同学们巨大的鼓舞,而且孕育了他们善良的人性;一个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荡涤着同学们善感的心灵;一个举止,就是一首雄壮的进行曲,激励着同学们奋发进取,去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人生之歌;一句言辞,犹如一条彩虹,深深地烙在同学们的心里,引领着他们追寻美丽而多彩的梦。没有爱的语文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语文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育的功能是要给学生的情绪生活以积极的支持。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积极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机,进而促使其在学习中能发挥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同时发生,它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里有民族的情结,我们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这样一个人文的学科,千万不能把它教成技能技巧,重术轻人”(于漪)。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充分体验到丰富的人生:从李白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的尊严,什么才是人格的彰显;杜甫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博大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赞美》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忍辱负重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人要有顽强的生命力;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古典悲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双双殉情演绎了人类永恒的爱情……

在语文课堂上,还应该让同学们体验到成功和愉快。这就要求我们从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不断求索。一种积极而和谐的课堂风气的形成,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较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境式”、“探究式”、“尝试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运用,使学生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进行理性的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成为“目中有人”的教学,进而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的场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策略,有了兴趣,就有了热爱,也就有了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用好激趣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个个兴趣盎然:以情激趣,学生会得到感染,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振奋精神;表演激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情绪高涨,趣味横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探究激趣,让学生拓宽视野,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争辩激趣,可以让学生提高思辩能力,体味哲理的乐趣等等。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文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语文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体现教师人文关怀的过程。教师的人文关怀是指帮助学生辨别是与非、美与丑,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保护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克服焦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走近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用灵魂塑造灵魂,用人格影响人格,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人文关怀归根结底就是促成学生人格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孕育高尚人性的过程。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无不把培养崇高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低标准,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人性的培养,惟有如此,知识才能成为人创造而不是毁灭美好世界的力量。人性之美是人生最亮丽的风景,也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因为自己的生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获得幸福。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塑造与健全学生人格的过程。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给学生创造幸福,否则,我们的教育毫无意义。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关注孩子的目光读后感 第9篇

心理学家霍尔将青春期形容为“暴风骤雨的时期”,这个说法是指青春期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的变化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巨大挑战。要平稳地度过这一阶段,需要家长和孩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更重要的是,双方都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本文通过对一个渴求父母关注的孩子的家庭辅导,讲述了关注孩子感受对改善亲子关系、解决亲子冲突的重要性。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胡是一名初二男生,跟父母一起到心理辅导室咨询。相比小胡的镇定,父母显得很急躁、很激动。据父母讲,小胡现在上网没有节制,父母不让他上网时就与父母吵架。昨天他与父亲吵架后,用力关门还压伤了父亲的手。小胡有时会打心理热线或找邻居评理,认为心理咨询师都站在他这一边。最近他向父母索要历年亲朋好友给的红包,说这是他的钱,扬言要离家出走独自生活。在咨询中小胡回忆起一件事情:在他4岁时跟妈妈与亲戚外出旅游,还剩一个番茄,妈妈叫他与妹妹(1岁半)猜拳决定给谁吃,结果他赢了,但妈妈却还是把番茄给妹妹了。因为这件事,小胡还用很难听的话骂了妈妈,而这些脏话都是平时父母骂他的。

在与小胡的单独会谈中了解到,小胡对父母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他认为父母都很爱他,但他对母亲的感情更深厚一些。妈妈对他管束较多,而爸爸经常要在外面应酬,平时跟父亲交流很少,常常感到很孤独。小胡说:“就是要搞点事情让爸爸妈妈注意我。”甚至他会把妈妈惹哭。另外,小胡还谈到父母对自己的惩罚:小时候妈妈叫他跪过洗衣板,从晚上11点开始跪了整整两个小时;有时妈妈会扇他耳光;爸爸帮着妈妈把他按在床上打。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胡的问题,咨询师让他父母做了CONNERS父母量表。该量表是目前国内常用的反映儿童多动及行为方面的量表。结果发现,小胡在品行问题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父母评价的真实性。在他父母看来,小胡容易与人发生冲突,不服从管理或不遵守纪律,爱发脾气,具有破坏或偷窃倾向。另外,咨询师还让小胡填写了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结果表明,小胡在人际关系因子和受惩罚因子上的得分较高,说明小胡的人际关系状况紧张而且受到较多惩罚。

二、问题分析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发展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渴望脱离父母的约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的缺乏,又必须依靠父母生活,因此就会造成一种矛盾冲突。本案例中的小胡就是这样一种情况,根据咨询师了解到的信息,小胡的父母与小胡的沟通交流较少,冲突较多。对于小胡的一些出格行为,比如索要压岁钱、故意气哭妈妈等行为,小胡的父母始终不了解小胡这样做的动机,而是简单地将其行为定性为“不听话”、“欠收拾”。父母的态度自然会引起小胡的不满。

另一方面,对于小胡而言,处于青春期的他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这在他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试结果中也能体现出来。他的动机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搞点事情让父母注意我”。“搞点事情”的结果是父母确实注意到他了,但注意的结果却是冲突和惩罚,这个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三、辅导过程

本案例的辅导过程主要包括倾听和建立关系、心理测试及评估、单独会谈和家庭会谈以及回家作业等几个步骤。

1. 倾听和建立关系

倾听来访者的诉说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这个案例是父母强烈要求咨询,孩子也不反对;父母要求咨询的基点是让咨询师评理,证明孩子是错的,而孩子则认为咨询师一定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批评父母。这时就需要咨询师倾听所有家庭成员的诉说,了解所有人的情绪、态度和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2. 心理测试及评估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理测试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手段,它们可以让咨询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及问题的程度。

3. 单独会谈和家庭会谈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对小胡进行了单独会谈,会谈中,小胡对沙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主动要求做一盘沙盘。小胡这样解读他的沙盘:“沙盘中的人是智慧的代表者,这个人是我。但我很迷茫,在找有房子的地方,后面有怪兽追赶着我,但是父母会拦住怪兽保护我的,我是未成年人,父母保护我是他们的责任,他们应该把别人给我的压岁钱给我,这是属于我的钱,我拿着这些钱就可以离开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从小胡对沙盘的解读中可以看出他对父母有依赖的一面,即渴望父母保护他,他的生活离不开父母,他希望与父母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连接;同时又看出他想独立的一面,即感到自己长大了,希望能找到自己的空间,不受父母约束。在随后的评分中,小胡也认为父母对他是百分之百的关爱。在谈话中,小胡提到自己常常会把母亲弄哭,并认为让妈妈哭是为了让她宣泄情绪,有好处的。咨询师针对他这一观点进行了认知调整,让他认识到妈妈会哭首先是因为受伤害了,而且40~50岁的人生命开始倾斜,情绪不好,容易抑郁焦虑,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所以哭对妈妈是有害的。同时,让他认识到伤害一个百分之百爱自己的人,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此时,小胡觉得自己确实是伤害了妈妈,内心感到愧疚。

随后,咨询师与父母、小胡进行了家庭会谈。在会谈中,咨询师请父母分别给小胡对自己的感情打分,父母对小胡感情的打分远远高于小胡认为父母给自己的打分,这让小胡颇为感动,也让父母看到了孩子对自己的感情。对亲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感情评分,这是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通过这个方法可以让家庭成员更多地感受到彼此间的亲情与爱,增强了对修复双方关系的信心。另外,咨询师要求小胡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说出自己为什么要搞出这么多让父母心烦事情的真实想法,目的是为了让父母理解孩子的需求,并鼓励小胡正面向父母提出要求。

4. 布置回家作业

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讨论了关于咨询后良好互动行为的巩固和强化的回家作业。

回家作业一:父母要学会多倾听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的感受,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孩子的想法有过分的地方,也不要主观地否定和指责,坚决不能动手打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错在什么地方,让孩子心悦诚服。家长表示会认真完成回家作业。

回家作业二:鉴于小胡难以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父母上班时也难以监控。于是与小胡一起列出了每日上网时间记录表,格式如下:

其中,规定上网时间由父母和小胡商量后制定,要考虑到小胡目前的实际上网情况,不要强调一步到位,应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个案反思

通过家庭心理辅导,小胡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有了些许改变,父母表示出了对孩子进步与成长的信心,小胡也体会到了父母的真情和挚爱,亲子关系不断趋于缓和。该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如下:

1. 激发家庭亲情的正能量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基础

在亲子冲突中,彼此之间往往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足,沉浸在愤怒的怨恨情绪之中。在个案咨询中,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把注意点转到感受亲情上来,激发隐藏在内心深处彼此对对方的情感和爱,这种正能量一旦被激发出来,就能产生强大的修复力量,为解决亲子冲突奠定基础。当然,此类个案不是一次咨询就能解决全部问题,需要一个阶段的跟踪咨询。

2. 倾听家庭成员的心声是提升亲子关系的保证

亲子冲突往往都是因为家庭成员各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对对方横加指责所产生的。这种家庭互动方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使家庭矛盾激化,其结果必定是家庭所有成员精疲力尽、深受伤害。因此,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倾听对方的心声,才能关注到家庭成员的需求,使亲子关系不断得以提升。

3. 关注来访者的早年经验和深层次信念

用赏识的目光注视孩子 第10篇

从古至今,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中西方的古圣先贤们为此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大量的研究。时至今日,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被提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促进教育的发展。而在众多的教学新理念中,赏识教育就像是一颗璀璨的钻石般散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光。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知道因材施教的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恐怕为数不多。扪心自问,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氛围中,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吗?孩子固然是受教育者,但首先他们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赏识,因为据科学研究发现,婴儿会对看他的人微笑,其实是对关注他的人的一支能够鼓励,这种心理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幼儿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关注和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因此他们更需要教师、家长的赏识。有些孩子甚至会用“出格”的行为引起大人们的关注,孩子对关注的渴望可见一斑。家长和教师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里需求,进而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才能使教育有的放矢,与孩子形成健康互动的教育关系,促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赏识教育在今天看來已是耳熟能详,尽人皆知了,但赏识教育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人人都了解的。很多人都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及其片面的,甚至可以说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赏识的本质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被看得起。古语说“士为知已这死”,为什么愿意为知己者献出宝贵的生命呢?很简单,三个字——看得起。也许有的家长说:“我那么爱孩子,吃穿用的都是最好的,照顾的细致入微,要什么买什么,这还不够么?”是啊,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应该怎么“爱”是需要智慧的。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在爱里获得了成长,有待孩子却在爱里养成了坏习惯,聪明的你一定能从中找到原因。赏识是被看得起,“看得起”首先要强调这个“看”字,看就是关注。关注孩子的哪些方面?怎么去关注?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

教育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看得起”,怎么去“看”呢?要怀着赏识的心态去看。卡尔威特在赏识教育法中提出:家长应回到孩子学说学走路的心态上去。教孩子学走路和说话,往往百分之百成功,百分之百高效,百分之百快乐。为什么呢?想想那时做父母的抱有什么心态就明白了。每个父母都坚信孩子一定能学会走路,一定能学会说话。概括这种心态,好就好在一个“行”字上,因为绝对相信孩子“行”,所以家长宽容地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甚至欣赏,享受这种差异;欣赏、享受这种失败。在这种心态中,孩子丝毫没有恐惧感,个个都轻松快乐地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赏识是一种心态,更是教育者的一种精神状态,虽然我们并不能十分清楚地说明我们的心态会怎样改变我们的行动,但孩子却能真实的感受到这种赏识,他们会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看得起”,看什么?要看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又何况是一个涉世未深懵懂无知的孩子呢!过多的矫正、责怪只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不知所措,尽管家长对孩子的“纠正”和“责怪”是在爱的前提下,但这种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伤害。曾经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氏之所以口吃,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他的父亲指示导师纠正他的左撇子所引起的间接后果。这个例子就让我们深刻地看到了“纠正”的伤害,希望家长们都能引以为戒。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的好行为得到强化,最终变成好习惯。表扬和鼓励其实也不只是用语言这一种方式,当孩子有了进步,父母或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竖起的大拇指或一个充满爱的怀抱都会给孩子以莫大的鼓舞,当这种鼓舞化为动力,孩子的心就会像鼓起的帆,牵引着心之船驶向成功的港湾。

父母,请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 第11篇

“倔强”的黄头发小乔仅仅是因为染黄颜色的头发而产生各种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头黄发只是小乔突出、外显的负面标记,仅仅是一些事件的导火线而已。细细读来,倔强、任性、懒惰、娇气、情绪化、学习动机弱、抗挫力不强等缺点都在小乔同学身上有所表现。显然,她是一个令教师头痛的学生。

但我更想说,她是一个十分需要帮助的孩子。她需要教师的帮助,更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和作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有的表现为家庭结构的支离玻碎,有的表现为家庭教养的偏差错误,有的则表现为家长的放任不力……小乔的背后,显然也有一个问题家庭。父母非理性的家庭教育,日积月累造就了小乔上述“精神气质”。笔者试图分析小乔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其一,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过度自我。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儿童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分化的,它是造成儿童社会化水平高低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不同的角度,教养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而言,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权威型、放任型等基本形式。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相当比例的父母采取非权威的教养方式,其中以溺爱与放任这两种极端方式居多。

目前国内家庭普遍呈现“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即四个祖辈家长、父母二人和一个孩子。与“四二一”家庭结构相伴相随的往往是宠爱有加的家庭教养方式。独生子女成为六个大人生命的延续与生活的企盼,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父母竭尽所能给予孩子充分的照料和爱护。沪上某普通高中在家长调查问卷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将对孩子的宠爱程度用1到5表示。1为最低等级,5为最高等级。你认为自己达到哪个程度?”父母中至少有一方认为自己非常宠溺孩子的达到了总数的42%。而祖辈,更是“隔代亲如天”,对孩子溺爱无边。即使祖辈家长不与孩子共同生活,相当多的孩子在0-11岁的学前、小学阶段,受到祖辈充分生活照料的也占了绝大多数。

家长无条件满足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案例中的小乔,遇事我行我素,根据自己喜好染黄发,甚至在教师严令禁止下还偷偷佩戴戒指。父母骄纵孩子,导致学生遇到一点点困难要么放弃、逃避,要么对教师及学校产生对立情绪,甚至是敌对情绪。比如小乔开学后没几周就跟好几门学科的老师有过或大或小的冲突,甚至吵闹着要转学。

其二,物质化的养育方式导致孩子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小乔抱怨学校食堂饭菜太难吃,纪律卫生规矩太多,管理太严,嫌弃新发的校服不合身,即使别的女孩都凑合穿了,她仍坚持穿着自己的牛仔裤……我们不禁感慨,小乔怎么如此挑剔?其实,小乔只是众多口味挑剔的“90后”的一个代表,他们过分的要求大多是被过度讲究物质养育的父母骄纵出来的。

的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逐步宽裕,多数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关怀备至、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吃穿用习惯以高标准来配置。所以,在学生中追名牌赶潮流并非个例。即便是并不宽裕乃至清贫的家庭,父母长辈也会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生活中长期物质化的享受、有求必应式的满足,犹如精神鸦片般让孩子上瘾,造成学生的物质欲望膨胀,攀比之心日渐滋长,致使有些学生沉溺于舒心的物质生活,渐渐失去了勤奋刻苦的动力。

其三,重身轻心的互动模式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家庭应是孩子生活中温暖的港湾。案例中提到了小乔对于自己父母的态度,如她怪罪“爸爸帮她填的志愿,全是爸爸的错,却要让她来受罪”。一叶知秋,显然小乔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远远没有达到亲子间沟通、信任、互助的和谐状态。

是什么原因导致亲子关系不良呢?一方面,在父母眼中,自家孩子样样好,容不得任何人的批评和指责。父母长期骄纵孩子,对孩子无条件顺从而不是有原则地回应。一旦父母的回应不能令孩子满意,孩子就会反过来责怪父母。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审视小乔所处的年龄特点。作为高一新生,即15岁左右的青少年,小乔正处于青春发育的中期,经历了初中阶段突出的“发身”成长之后,情绪情感逐步内隐,表现为内心活动越来越丰富,但表露于外的言行却越来越少。同时,他们对友谊、对同伴的渴望非常强烈,希望有朋友来关心和理解自己。如果父母仅仅关注孩子的吃穿、重视孩子的身体发展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的话,孩子就会成为父母无话可谈的“陌生人”。此时父母最直接的感触就是,孩子变得“独头独脑”了,与父母“难沟通”甚至“不沟通”了。

高中是一个人从儿童期走向成人期的重要发展阶段。孩子从初中升入高中,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富有挑战的环境:学业压力骤然增加,学校氛围相对陌生,人际关系有待重新建立,等等。孩子面对“高一”这一危机境遇时自我尝试的解决方法不同,取得的效果也不一。其中不乏一些孩子因无法顺利、安全度过转折期而产生各种生理、心理问题。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第一,父母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而良好的沟通。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与家庭双方的良好合作。面对孩子高一这一关键期,父母更应该正确认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意义;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熟悉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孩子面临“高一危机”时主动与学校保持密切而良好的沟通,与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引领孩子顺利度过学习生活的适应期。当孩子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时,父母不能一味责怪学校、指责教师,要以合作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

第二,父母要学会从宠溺之爱走向理性之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如流淌在生命躯体中的血液,人人皆有,但这种爱只是父母发自身体的生理之爱和自然之爱。父母对孩子有天然的血缘纽带,这种发乎血缘的自然之爱容易走向极端。进入高中阶段,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业辅导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但同时又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异乎寻常地关注与在乎。为了应付高考,父母常陷于“有求必应”的泥潭,对孩子无原则顺从,凡事包办代替。因此,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更需要展现理性之爱。

第三,父母要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上一篇:高考作文导写和例文下一篇:《女儿的故事》读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