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

2024-09-12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精选18篇)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 第1篇

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但如果我问:“你的家美在哪儿呢?”可能大多数人会愣好一会儿。

我的家处处都有风景。进了我家的大门,右侧是一条“花廊”。里面种了许多花草。春天,杜鹃为院子打上腮红;夏天,荷花引得蜻蜓点点;秋天,丹桂带来丰收的喜悦;冬天,水仙让白雪蒙上阵阵芳香。

一楼是客厅,正前方有一台电视机,电视机旁是一个生态鱼缸,里面是十多条小鱼穿行在一株皇冠水草的叶片间,好像让水草开满了花朵。再往左,是几块凹陷处。正中间摆着一台挂钟,秒针嘀答地转着一圈又一圈,时刻记录着逝去的一分一秒,警视我们要珍惜时间。

其他凹陷处都放满了书,有我最爱的《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也有父母最爱的《明朝那些事》、《瑜伽》。我家一共有三个书柜,每座书柜都塞满了书。可谓是外有花香,内有书香。

二楼有一间教室,我在其中练习书法,满屋子都充满了墨香。我还在一张桌上养了几盆可爱的“肉肉”,给单调的书房添了一点嫩绿。书房外是一台乒乓球台,闲暇时,我可以约上好友对战几局。

再到屋顶上,是一个小平台,我最爱夏夜在这儿乘凉。

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只是你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已,难道不是吗?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 第2篇

何时有了睹物思人这个习惯,我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很小的时候,有时便突然莫名其妙地大哭,不过是看到某个地方,想起你同我一起来过罢了。小时您送我到幼儿园,见过老师后,你走了。我则在已进教室后反应过来,不住地抽泣,发上仍残留有被你抚摸的温度。身旁的同学在一旁哄我,老师也过来安慰,询问为什么,你下午不出现了,明天也不出现了,一个月都不出现了。我眼里,却一直都是你动人的风景。

犹自记得,你来郑州急忙给洗袜子的情景。不亮却温暖的灯光,柔和地打在你身上,身后形成一道影。白皙的手握着我的袜子在满是泡沫的水中,轻轻地揉搓。猛然想起儿时的画面“小小的我被你抱在怀中,笑着说着自己所有的故事。有一个摄影师在外奔波大半辈子,只为寻找最美的风景,却在回到家时,家中老母光脚奔出为他开门时,他看到了世界最美的风景。”你当时是在想什么?期待我早些发现世界上最美吗?那么,我发现了。熟悉的地方有了你,便成了风景。有许多事,被做的理由都是想让你为我留下风景。只是错的是,风景中的你不快乐。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作文 第3篇

那么,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如何将基于理解层面的“悟课文”和基于运用层面的“会表达”这两个教学的旨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呢?近期, 我上了一篇学生已经学过的课文《伊索寓言》, 以“会表达”为旨向, 带领着学生在熟悉的地方找到了更多的风景。

第一步, 导入文本。让学生联系实际, 说说“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意思;抛出“课文如山, 从不同的角度去研读, 每读一遍, 就会有新的收获”。

第二步, 讲述故事。要求学生按照三种要求讲述故事, 一是携手课文讲故事———我模仿, 要求学生忠实于原文讲故事, 这是课文后面的学习要求;二是三言两语讲故事———我提炼, 要求学生用更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三是添枝加叶讲故事———我创造, 将预先拓展好的寓言故事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评价改编后的“寓言”与教材文本的异同。

第三步, 比较明理。小结三种讲述故事的方法, 让学生找到最喜欢的方式, 并说明理由。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课文不采用“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方式, 把寓言故事写得更精彩, 更生动, 更富文采?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寓言的文学特征。

第四步, 创编寓言。先投影“添枝加叶讲故事”的段落和相对应的原文, 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感知寓言故事语言简洁精练的“度”, 知晓对于揭示寓意和故事人物个性表达有关键作用的情节。接下来, 利用第一则寓言故事进行创编———狐狸吃到葡萄了, 反复强调语言特点和故事的最后一定要用一句话点明寓意。学生的故事创编十分精彩, 不仅仅语言基本符合寓言故事的特点, 其中的寓意也是比较准确的, 得出了如“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努力, 就会成功”“狡猾的人永远改变不了本性”“有付出才有收获”等寓意。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 将理解层面上的“悟课文”和运用层面上的“会表达”有效地融合在了一起, 体现了我对从“悟课文”到“会表达”的三点理解。

一、“悟课文”是“会表达”的基础工程。要让学生“会表达”,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表达才算是“会表达”。这需要给学生一个“会表达”的范例, 而这个范例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文本。因此, 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文本“讲了什么”“怎么讲的”,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悟文本”。对于“讲了什么”, 我们并不陌生, 因为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阅读教学中都确立了“知晓文本内容, 了解写作意图”的目标, 而且每一节课下来, 我们都会用这样的目标检测教学效果。对于“怎么讲的”, 我们也不陌生, 过去我们理解为“写作特点”或者是“写作特色”, 着重从写作的技巧上进行分析。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 我想“怎么讲的”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作者的“话语图式”, 即作者的写作路径。当然, 对于小学生而言, 我们不可能教给他们这些专业名词, 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说话———按照要求把意思表达清楚, 做到有重点, 有条理。这节课中, 三个层次的“讲述故事”, 就是给学生指明了“如何表达”才是“会表达”———用两三句话讲, 按照原意讲, 添枝加叶讲。这三种讲述方式, 都是在“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提出第一种和第三种讲述要求时, 都是在与原文的比较后进行的。特别是在学生的生成过程中, 我时刻不忘紧扣“讲述”50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4.6的要求, 提醒、纠偏、引领学生。这样的教学, 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如果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一定会形成“本我”的话语体系,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也就会水到渠成。

二、一定要按照文本的特点寻找言语训练的点。叶圣陶先生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过去, 我们的理解就是“举一反三”, 即通过一篇文本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回答相关问题的技巧, 以应对相似文本的分析。因而, 也就有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条分缕析”, 教师讲得辛苦, 学生学得无味。结果,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提高了, 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递减, 特别是学生的言语能力“一代不如一代”。我们选进教材的文本无论从内容还是语法, 应该都是些精品, 为什么学生学了之后言语能力反而得不到提高呢?个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希望立竿见影的教学得到的往往是高耗低效的结果。我相信, 这三则寓言故事对学生而言, 在寓意的理解上是没有任何难度的, 即使我们不讲, 学生自己也一看就懂。因而,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更多的应是让学生知道文本的用语特点, 能够让学生在每一节阅读课课堂中接触一个言语的方式。长此以往, 日积月累, 学生的言语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不要刻意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而必须按照文本的特点给学生寻找言语训练的一个点。我在这节课上的言语训练是很明确的———解构寓言体裁的话语图式并学习创编寓言故事。这样的“点式”训练, 让学生知晓并获得了如何讲寓言故事、如何创作寓言故事的能力。一节课一个训练点, 一本教材十余篇文本就会有数十个训练点, 学生6年的学习就有了数百次言语训练。如果我们将这些点抓扎实了, 就会真正地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实现精神的建构。学生的言语训练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在场的语境中, 这个语境的基调必须是积极向上而富有张力的, 必须让学生在言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敞亮和人格的熏陶。虽然是异校借班上课, 但课堂让我明显地感觉到我和学生的真性在场———学生的表达是个性化的, 具有“异构”的特征和趋势。就拿学生创编寓言来说, 几位学生的创编不仅符合寓言故事的文体特点, 而且体现了学生在道德情感、社会价值方面的正确体认, 丰盈了精神世界, 提升了人格品位。这是因为, 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氛围———没有刻意规定创编的方向, 学生赋予了狐狸更多的品性———正面的、负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样的创编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公共话语到私语再到公共话语”的训练过程, 克服了传统意义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没有“私语”权利、被动接受公共话语的教学弊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4篇

再一次来到阳朔,在阳朔攀岩节的时候。《户外探险》杂志应邀连续三年报道阳朔攀岩节,因此阳朔攀岩节于我就像一个老朋友。每当北方的第一场冷空气来袭,我的心里便装进了它,如候鸟般。

2011年12月1日,我像所有报名参加第四届阳朔攀岩节的攀岩爱好者一样,首先来到阳朔体育馆进行签到和检录。体育馆外,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气温骤然直下,尽管背囊中的轻薄羽绒服迅速派上了用场,却依然感受到几分凉意。体育馆内,定线员正在抱石墙上为明天的比赛做着准备,参赛者则陆陆续续来到签到台前注册以及领取礼包。三年了,阳朔体育馆的样子似乎从没有改变过,那有些斑驳的地板、那有些生锈的座椅……与相距不远的西街恍然隔了几个年代。不过,明天它将被唤醒,或许一年之中,也只有岁末攀岩节的这两三天,它才焕发出最为光鲜与年轻的光芒吧。

当我们笑着说每年的阳朔攀岩节都仿佛节气一样准确带来坏天气的时候,谁也没有料想到—12月2日,阳光明媚得竟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于是,阳朔公园简短的开幕式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把礼包中的路粮换成三明治,而后疾步走到单车点挑选一辆适合自己的自行车,向岩壁出发。工作人员早已在酒瓶山、瑞士奶酪、矮山、太空站、同门山、大榕树岩区等候着大家。

酒瓶山,因位于岩壁的右侧有一座类似酒瓶的山体而得名。但是,好像需要喝下几瓶酒之后再看它,它才更像酒瓶。这里有着很多简单又有意思的线路,难度由5.6~5.11d不等,是阳朔最好的攀岩地之一。它的对面是阳朔著名景点蝴蝶泉。

岩壁上,钟齐鑫的速攀首先将现场的热情点燃。随着工作人员的一声“开始”,只见他敏捷迅速如猴子般攀上岩壁,就在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触摸到线路的顶点,转身向大家挥手微笑了。一条30米的线路,他仅用时1分15秒。这刺激也蛊惑着人们纷纷一试身手,于是每条路线前都排起了攀爬的队伍。与此同时,岩壁前的一处空地上,CMDI学员针对初学者的攀岩培训也开始了。

为什么今天的酒瓶山人气如此之高呢?我想,一方面是这里离阳朔最近,岩壁就在公路边不远处,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是精彩的节目不断上演,无论是钟齐鑫的速攀,还是钟齐鑫与Ines的竞技,或是CMDI的培训,内容丰富;此外,这也是酒瓶山纠纷发生后的首次正式解冻。尽管你依然可以在岩壁上看到“攀登者20元/人”的油漆字迹,但据阳朔攀岩联合会的工作人员讲,经过与承包者近半年来的协调与沟通,酒瓶山岩区今后对自由攀登者免费开放,对商业队伍每人收取10元。如何区分自由攀登者和商业队伍,或许不是一个难题,但却是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纠纷的隐患,就连最新版的Yangshuo Rock Climbs(目前只有英文版)上也在关于酒瓶山的介绍旁标注了“Attention:Access is a problem here,may get asked for money”的提示。

由当地11家攀岩俱乐部组成的阳朔攀岩联合会是阳朔攀岩节主办方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比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攀岩者更关心阳朔攀岩的兴与衰。因为阳朔与我们,是一种写满美好岩壁与自由生活的假期;而与他们,则是留下青春的热土与填满现实的生活;假期可以随时开始与结束,而生活总是要一天一天地过下去。所以,在阳朔,他们的努力也正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他们努力尝试与修建一种与当地农民、与土地承包者双赢的可持续的关系。他们努力开发新的岩区,并为具备开线能力的攀岩者提供电钻、挂片以及交通补助费,因而这两年中阳朔共增加四个新岩区两百多条新路线。

当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恣意地又流过一年,我相信熟悉的地方依旧有风景。

与往届相比,本届攀岩节增加了多爬多得大赛、自然岩壁接力赛、走扁带大赛、引体大赛、上升器大赛、打绳结大赛、耐力PK大赛、岩友创意表演以及攀登音乐节、攀岩节摄影大赛和攀岩节历史文化展。其中“多爬多得”是本次攀岩节最有突破性的活动,线路不分难度,根据完成线路的数量,得到的不同价值的奖品,这或许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公平分配原则。而新增的攀岩文化展,则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认识攀岩运动,从而加入到这项户外运动中来。

第四届攀岩节嘉宾

KAILAS攀登队员 钟齐鑫

2004年9月进入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就读,2005年5月开始在该学院进行攀岩训练。2007年4月入选国家攀岩集训队。2007年,在世界攀岩锦标赛上他以8秒76的优异成绩获得了男子速度比赛冠军,并且创造了速度攀岩世界纪录。现为中国国家攀岩队队长。

KAILAS攀登队员 谢卫成(阿成)

1999年开始进行攀岩训练,十多年不懈地攀爬,至今已完攀难度为5.13以上的路线超过50条,中国内地第一个完攀5.14级别的攀登者。现为国家攀岩一级运动员、国家攀岩教练员、国家攀岩裁判员。

KAILAS攀登队员 刘勇

从事登山、攀岩、攀冰运动多年,具有丰富的攀登经验,多年来在世界各地进行攀登旅行,开发及首攀过多条大岩壁线路及未登山峰新线路。2011年10月,与曾山、苏荣钦、美国高山摄影师Tim Bolter组成的小型登山队首登央莫龙峰。

VAUDE赞助运动员 Ines Dull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5篇

匆匆跑入教室的同学,课堂上激情四射的教师,考场上争分夺秒的考生……这些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但它们也是我们心底的风景。

依稀记得有一次,学校开展运动会。同学们都踊跃报名,渴望在赛场上大显身手。

百米赛跑开始了。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大家你追我赶,场面好不壮观!一马当先的是一班的体育委员,只见他用力摆动双臂,脚下像踩着弹簧一样向前弹跳着。他迈着矫健的步伐,似乎掀起了万丈尘土。紧跟在他后面的是我们班的班长,只见他奋力追赶毫不松懈,恨不得能插上翅膀,超过一班体育委员。离终点只剩下最后十米了,运动员们都鼓足了气,开始了最后的冲刺,整个运动场上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加油!”“坚持住!快!”叫喊声连成一片,大家都拿出吃奶的劲尽力呼号着。广播室里,广播员忘乎所以地提高嗓门为运动员助威,裁判员已捏紧了手中的秒表,全神贯注地等待着飞奔而来的健儿。“快!超越他!”班长离一班的体育委员只差两步了,我们班的同学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死死盯着他们,拼命地呐喊。只见班长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大步冲了过去,行云流水般第一个跨过了终点线。全场沸腾起来,“班长,你真棒!”大家欢呼着,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那是最靓丽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6篇

还记得一年中的每个上学日,都会步经它的身旁,它从来都是沉默不语。夏天,它如其他树一样忍受灼热;秋天,它自然而然地枯黄;冬天,它隐退成黑秃的枝条;春天,才只有那几天的吐艳。

值得吗?只为那一年一次的绚烂?

这样熟悉的场景,让我对阳春三月的粉嫩花朵,也事情了赏玩的兴致。

再次步经这颗海棠树前,风吹花落,我不由得心生怜惜,捧起落花埋入浅土。这时,耳边传来了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老师的叮嘱,父母的期望,十四岁的我们,多少次,放弃童年未完成的游戏,将头埋入书本,深夜的月光照在紧锁的眉头上,有隐隐刺痛的冷,心里想睡觉的念头激起想哭的情绪。但是我们抹去清亮的泪痕,依旧每天重复着熟悉的思考与苦读,可那是美的,伏案读书的场景曾被多少文人墨客歌颂?为什么?是因为我们同样是为了那个理想的彼岸迈进,而用辛勤的汗水搭建桥梁,这样的精神多么熟悉,又多么美好!

凝神细看眼前的树,枝条顶端还有微微泛起的花苞,下面也有早就舒展开的粉瓣,一起在和风中摇动,花底的嫩叶愈发衬托出树的灵动,而如今,因为有了精神的支撑,它变为一道信念的风景,闪动着无与伦比的光辉。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7篇

我认为我们的校园就是衣服被赋予生命里的画卷。站在亭子里向远处眺望:错落有致的石块在河边堆砌,潺潺的柳树从弯弯的小桥底下流过,偶尔有几条小鱼在水中悠然休息,实在是令人陶醉。

走出亭子,周围一片翠绿映入眼底,翠绿的小草,小树在努力的向上生长。微风拂来仿佛赋予了他们生命,一个个跳动着摇曳的舞姿,让人不得不驻足观赏。

拜别了留恋的草坪,来到河边。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让人不由得想玩弄一下水流。手从水里划过,除了即将消长散的微波,什么痕迹也没有留下,让人想起了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的诗句,我喜欢水的意境,柔中带刚。

河边的自然不能多留,来到桥上,桥的洁白让人觉得身处一片无欲无求的纯洁世界,闭上眼。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你的阳光,浑身都无比舒畅。这种感觉是不是和小说里说的`那样,被人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一样呢?

享受完大自然的恩泽,继续沿着河岸行走,前方的草坪见有序的摆放着几块平整的石块,石块的尽头直通一个亭子,外形酷似一个雪花从天飘落。沿着石块来到雪花亭,形象的说雪花厅就是一个海中的小岛,周围全是水。水中种着莲叶,莲下面总是会有几条小鱼在其中游乐。坐在雪花亭的台子上,回望刚才的景色,真有一种留恋往返的感觉。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第8篇

就在最近, 我们家楼下来了一个卖酱香饼的, 不论风吹雨打, 每天都会准时叫卖, 搅了我的好梦。 我仔细听着这低沉而沙哑的声音, 应该是个老人。 我往窗外探了探脑袋, 今天风和日丽的, 我一骨碌爬起床, 情不自禁地循着声音走下去。 哇, 好多人呀, 生意这么好, 怪不得天天都要来。我看人群中有一个瘦削的老人, 个子不高, 围着一件油腻腻的脏围裙, 他正在忙碌地招待着客人。

我想反正我也没吃早饭, 不如尝尝他的手艺怎么样。 我好不容易挤进人群, 看着他娴熟的手法, 虽然旁边人在叫着快点, 他却毫不慌乱。 他先在锅上均匀地抹一层油, 把擀好的面摊上去, “嗞嗞嗞”的声音伴随着香味一起蹿了出来, 撒上绿绿的香葱, 香喷喷的饼就出炉了, 最后再涂上一层秘制的酱。 闻着这扑鼻的香味, 我迫不及待地付给老人钱, 拿起饼就咬了一口, 满嘴的酱香味, 心中不觉多了几分对老人的赞赏。

我一边吃一边往回走, 可刚走了几步, 背后就被人拍了一下,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转过身, 原来是老人。他伸出黑黑的手, 手里有三块钱, 说:“小姑娘, 你刚刚走得急, 忘拿钱了。 ”原来我光顾着吃, 连钱也忘记拿了。 我接过钱, 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 老人就搓搓手, 急匆匆地跑回去了。我握着还留有余温的三块钱, 看着老人的背影, 心里暖暖的。

我又跑回去, 现在人不多了, 还剩下一些饼, 我说:“爷爷, 您做的饼真好吃, 我还想给爸爸妈妈买一些。 ” 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一抹笑容, 像天上暖洋洋的太阳。他把切好块的饼递给我, 说:“小姑娘, 你买了这么多饼, 这还有一些剩下的饼, 就当我送给你的吧。 ”

原来, “人不可貌相, 海水不可斗量”。人的美不只是通过肉眼可以看到的, 还有通过肉眼看不到的那颗火热的心。 只有走进一个人的心, 你才能看到他真正的美。

熟悉的路上也有风景。

点评:小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 从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以小见大, 窥见了小人物身上的动人之处, 折射出平凡生活的美。 本文详略安排得当, 描写细腻, 尤其是对老人做饼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在细节的咂摸中流露出小作者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9篇

我的家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会稽山麓,这里层峦叠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的雾有它独特的魅力。

家乡的雾白得美,白得朴素。像瑞雪一样的白吗?它没有。它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比白雪美多了。可不是,浓雾沉睡在青山秀水之间,汲取了山间草木的灵气,不要打扮得更秀美了吗?这样的白雾只配乡村才拥有,任何丹青高手,也很难调得出来吧?家乡的雾白得自然,白得真诚,我真想抓一把在手中,甚至拥它入怀,把它点染在画纸上,不时地欣赏它。

家乡的雾浓得深,浓得纯,丝毫没有城市中的雾那般含有油烟味。它很可爱,尽管行人相隔几步时,只能闻声,而不能见人,吸入一丝雾气,清凉清凉的。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堂,浓雾飘上了我的前额,和我亲吻,我没法回避,这个多情的女子啊,你是在渲染你的热情和好客吗?望望四周,雾茫茫的一片。或许有人会感到憋闷,看不到连绵逶迤的群峰,看不到苍翠茂盛的竹木,可我不在乎。

浓雾变幻着,一会儿化做了凉风,一会儿变成了小露珠,沾在我的发梢上,沾到我的睫毛上。我轻轻合上眼,清凉的感觉使人心旷神怡,经雾水的洗礼,我似乎明眸含“泪”了。

家乡的雾柔得真美。它韧如白云,剪不断扯不断。它轻轻敷在小草上,草也真爱雾姐姐,尽情地吮吸着甘汁。

太阳渐渐升起,雾渐渐地变淡了。一轮红红的圆日高悬在半空中,高山、峰峦、树木渐渐露出了轮廓,经雾水洗涤的山川大地,充满着勃勃的生机。那奄奄一息的枯木似乎也滋润了,有了洒脱的生命。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0篇

可我错了,游览了那么多山山水水的组画,我却更安逸于常州这座古城的风景了。

躺在红梅公园的大草坪上,数着朵朵白云;靠在荷园古朴的栏杆上,闻着悠悠荷香;坐踩在武进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听着小桥流水,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了。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又何止我一人这么想,有的网友说,“看到售货员辛苦摆放的商品图案,我都不忍采购了,怕破坏和谐。”有的网友说,“看到园丁精心修剪的灌木丛,我真是感动!”有的网友说,“何必去看画展呢?我的小区就是一幅画。”看完这些,我怦然心动。

又快到梅花盛开的季节了,我瞪大眼睛看着一个个小花苞,好像能看到它们盛开的样子,整个公园都成了花的海洋,从北面到南面花色渐变,放眼望去,没了尽头——这比起苏州园林,也许要美得很多呢!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这些风景,当你在街上看见一个小丑和一个环卫工时,你会选择跟小丑合影还是给环卫工递上一杯水呢?小丑无疑是新鲜靓丽的风景,而环卫工时我们熟悉的城市风景线。也许你会选择与小丑合影,而我却想为环卫工递上一杯水,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是真正美丽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1篇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光秃秃的梧桐下,没有一个人不这样说。

这株梧桐,所生长的地方,别说还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地方,每俩家必定中间有一个小巷,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央,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线。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淅淅沥沥的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自然也是两家一起分享。

不幸的是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身劈断,就只剩孤零零的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玉立。

谁说这棵梧桐不能再活?当春天来临时,它就长出了新叶,长出了新枝,不久便会恢复以前的阴美了。

一阵风吹过,叶儿被风“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被蚂蚁咬的破烂不堪。可恶!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折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来了,好不容易长出了巴掌大的树叶儿,又飘了下去,但它不管,仍然萌发新芽,吐新叶。古人云“梧桐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自己的所见而已。梧桐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老柏和香橙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现在的梧桐,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少了葱笼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每当人们走过,总是这样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明年的春天仍有蚂蚁和风。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2篇

谆谆教导=一道风景

期末考试把我抛向无底的深渊,望着那惨不忍睹的成绩,我感到了失望、伤心、无助。我不愿看到您那失望的眼神,我更不愿看到您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但女儿仍不想骗您,便告诉了您。您的眼中仅闪过一丝伤感,但很快地挂上了笑容:“孩子,不要伤心,人哪能事事都顺心,总结一下教训,下次考好就行了,妈妈相信我的女儿,我知道你是尽力了!”您用宽容之心扫去了我心灵上的阴霾,还给了女儿一片艳阳高照的晴空,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点燃了我拼搏的火焰。

妈妈的教导,是一道风景,一道绚丽而又熟悉的风景。

无私奉献=一道风景

自从上了初中,我的地理生物成绩总在及格边缘徘徊。体育老师看我这两门课成绩总提不上去,就找我谈话。当老师知道我对这两门功课不感兴趣时,她告诉我:“没有人生来就对所有的科目都感兴趣,兴趣是要培养的。学好功课,不仅仅要有兴趣,还得注意学习方法。学习不是盲目的,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动力!”听了老师的话,我觉得上天好像赐给了我一根爬出黑洞的绳子,讲话的您是那样的和蔼可亲。

老师的关心,是一道风景,一道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风景。

助人为乐=一道风景

“小a,这道方程题该怎么解啊?”听到我的话,你放下手中的作业来到我眼前,说:“解这个方程得先移项,也就是说两边同时加上3,然后再合并同类项……”讲完题后你匆匆地拿起你未完成的作业做了起来。望着你的背影,我的心里不免有些内疚。

同学的帮助,是一道风景,一道五彩斑斓的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13篇

一、目标重设——从内容理解到形式发现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体裁为散文,作者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叹。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学生已经在原先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知晓了作者写作的主要旨趣。如果复习课上以复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为目标,那么这样的复习课肯定就是停留在“炒冷饭”的层面上,是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设,将复习的重点从对内容的关注转移到研究作者写作艺术。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勤劳、朴实,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师:有同学说老人很慈善,显得很有精神,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2:我从“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读出了老人的慈善。

生3:“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师:想想我们平时在写人的作文中,一般也会先写人物的——(生齐)外貌。但我们在写作时,一般只会写一次人物的外貌,但作者却写了——(生齐)两次。仔细比较一下,这前后两次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4:一处写的是衣着,一处写的是脸部。

师:继续找找,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5:第一次作者写的是傍晚时分看到老人的,第二次是作者借着淡淡的星光仔细打量老人的。

师:作者观察的时间不一样。

生6:作者第一次看到老人是在武夷山的石阶上,这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的小屋里,这时已经走近了老人。

生7:第一次,“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远处观察老人。第二次,作者是“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时就在老人面前了。

师:作者的用词非常精准,你的眼睛也很亮,能从作者用词的差别中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生8:第一次,作者是粗略地看,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主要写了老人的穿着;第二次,先总写老人的脸部,再具体写脸上的神情,而且看得很仔细。

师:你在前面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知道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就是粗略地看,第二次却要细细地打量呢?

生8:因为第一次作者还不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而第二次,作者是在老人引他进了小屋进行了交谈之后。

师:武夷山有那么多人,但作者的目光就仅仅锁定在扫路人身上,不仅是一般看看,还仔细打量呢。这是为什么?

生9:想更好地了解老人。

师:那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想进一步了解老人呢?

生9:因为作者与老人交谈之后,知道老人每天一上一下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感到很吃惊。

师:除了吃惊,更多的是——(生齐“佩服”)。作者前后两次对老人进行的观察,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这样一品读,还真的有了不少收获。其实,再仔细看看,这两段文字中还藏着共同的秘密呢!

生10:作者在远处看到的老人很精瘦,仔细打量时,看到老人还是很瘦削。

师:是呀,作者两次都提到老人很瘦。这个瘦就写出了老人的特点。今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除了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更要突出人物的主要特点。作者写扫路人,第一次是粗略地观察,但随着对老人的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吸引他走近了老人,并仔细打量,观察更为细致了,对老人的敬佩之情也就溢满字里行间。

这样的复习教学,将关注点从对文本内容的关注转移到对写作形式的关注,让学生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还有新的秘密等待着去发现,并从对内容的温习中发现写作的技巧,不仅仅为学生打开解读文本密码的又一条途径,更让学生从教材的“这一例子”中学会了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内容重设——从单一文本到主题文本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对某一篇课文的再读再议,更应该引导学生观察与“某一篇”相似的“某一类”,以期发现更多的信息。《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篇写人的散文,这一类文本在教材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册教材中特别是已经学过的其他教材出现的类似文本进行新观察。《只拣儿童多处行》《我和祖父的园子》《理想的风筝》等课文和《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都以文字清丽优美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在复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可以将这些课文进行呈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发现相似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鉴赏性阅读能力。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不仅写了扫路人,还写到了“天游峰”。能迅速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吗?

生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生2: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师:课文明明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的景色呢?

生3:这样可以衬托出老人在这么高和险的天游峰扫石阶非常辛苦。

生4:我补充,从中可以看出扫路人的豁达开朗。

师:第二次写天游峰的时候,还有这样一句话(出示——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作者还写了谁?

生5:作者写游客辛苦爬山是为了和扫路人进行对比。

师:作者越是把天游峰写得高,写得险,游人攀登是那么不容易,就越能显示出老人的不怕辛苦、豁达开朗。其实,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里,也有这样的写法,写人不仅仅是写人,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以此来衬托主人公。能举例子吗?

生6: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中,作者冰心多次写了园子里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海棠花,表面上在写园子的美,其实是在衬托儿童的烂漫、充满生命活力。

生7:《我和祖父的园子》里,作者萧红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写到了园子的景色,到了课文后面又写了园子里的景色,这些景色写得很美,其实是反映祖父带给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

师:这些课文的作者,在写人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写了与人物与事情相关的景物,你们发现这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吗?

生8:写人不能单纯地写人,还可以通过写与人物相关的景色,衬托人物。

生9:写人的文章如果写景,这个景色一定是为写人物服务的。

……

因为有了相似文本的链接,使得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对写人文章的写作技巧有了更多的认识。这也提示我们,复习“某一课文”时,如果有“某类课文”的链接,会让复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厚和丰富,可以避免在单一的课文中机械地“重复”甚至“啰嗦”,可以打开学生仓库的大门,让语文的“积累”作用真正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三、策略重寻——从机械训练到智慧建构

字词抄写、内容重温、题海训练是复习课的最大弊病,使得学生对复习课充满了畏惧。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给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机械训练中解放出来。《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对于字词篇章而言,只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课堂上需要检测复习效果的话,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随机抽查便可。因此,在复习这篇课文时,一是可以从“微习作”入手,让学生仿写某种写作技巧,或者仿写某个片断,或者续写几年后再见扫路人的情景;二是可以从“泛阅读”入手,让学生继续寻找已经学过的类似文本的其它写作技巧,或者阅读更多的相似的写人类的文章,让学生远离机械训练,重构新的语文知识,提升更高层次的语文能力。

师:在写作中,景物描写一定不是纯粹的写景,而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才能恰到好处地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这篇文章中,作者两次写扫路人的外貌,也有两处写天游峰的景物。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先写远处的景,看到的是扫路人大概的形象;然后走近天游峰,看得更真切,仔细打量老人,并与老人有了更多的亲切交谈。因此,在作者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扫路人。现在,如果让我们再来写一写写人的文章,你是不是有些构思或打算了?

生1:我观察的是一位清洁工,准备细致地写好她清扫路面时的一系列动作,并通过写与她的对话,表现出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特点。

师:对,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写,不可面面俱到。

生2:我准备通过一两件具体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选取典型事例很重要,这可以让你的作文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生3:在写作时可以尝试进行适当的景物描写,融情于景,以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形象。

师:是的,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刻画,如果能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用上衬托或对比的写作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推荐大家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是季羡林先生的《我的女房东》,还有一篇是冯骥才的《挑山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现在,请大家写一写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那个人,可以模仿这些课文的写作方法,当然,老师更希望看到你们有自己的表达方法。

这样的复习,从重新认知开展,关注了语文学习的一个“点”,并让学生在“点”的认识上主动构建新的习作策略,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既没有“炒冷饭”之嫌疑,也没有“工具化”之倾向。面对“某一课文”,需要我们牵“一”而动“全”身,让学生在复习中主动开启经验之门,敏于发现类似文本的更多写作奥秘,智慧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4篇

走进我们的小区,只看见一幢幢高楼耸立,绿草如茵,小径蜿蜒在草坪中伸向远方。闲暇时,经常有人在楼下的花坛边散散步,在草坪中寻找小虫子,坐在长椅上聊聊天。我也经常跟妈妈一起下楼,抬起头,仰望蓝天,一任思绪飞扬在高高的云端……

就在那个傍晚,我和妈妈走下楼去,瞬间传入耳朵的是欢快的曲调和激动人心的节奏。我们不约而同地加快了步调,想一探究竟……

夕阳西下,余晖还未散尽。路旁的草丛中传来了虫儿阵阵的鸣叫,飕飕凉风吹过,拂过我们的脸颊,好舒服啊!路灯下,一群群孩子在尽情玩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有的溜旱冰,有的骑自行车,有的踢足球……小广场成了欢乐的天堂!

老人们并没有因为太阳的沉落而离场,一个个都精神抖擞,嘴边漾起了快乐的笑容。咦,那不是保安吗?那位资历最老的保安也加入其中,只见他拿着个小型的播放器,原来那优美的乐曲就是从那里传来的。老人们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手拉着手,随着乐曲的旋律快乐地舞动起来。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搀和着花草的芳香在晚风中游弋、飘荡。老人们正享受欢乐的老年时光呢!他们跟着舞曲的节奏协调地踏起舞步,夕阳吻着斜阳,将绚丽的光辉披洒在他们身上,好美的一片夕阳红啊!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5篇

每天上下学,我总是要经过这一条街道,放学的时候,走在这条道里,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夕阳映下,这片林子显得那么古老,一条一路旁边是杂乱无章的树丛,一颗颗红色的果实点缀其中,衬得叶子更加耀眼,棵棵粗壮的树直入云霄,抬头望望它们,碧绿的叶子遮盖住了大片的天空,有时会有两只松鼠蹦过,那两只松鼠一只黑色,一只栗色,毛色在它们跳跃的波动下光鲜柔软,在夕阳下反射出绸缎般的光泽,帽缨形的尾巴翘得老高,真是惹人怜爱。

那条石板路真是再熟悉不过了,青色的板块参差不齐的摆在土地上,由于常年的风雨洗礼,板面上渗满了青苔,在夕阳的映照下反射出耀眼的金光。

多么温暖的风景啊!

小区的工程不太先进,没有装电梯,楼下就是菜市,每天早晨都非常热闹。

我踏着夕阳走在楼道里,一步一个脚印,邻居家又种了一盆花,是凤仙啊。

“吱呀”邻居的防盗铁门打开了,岁月的风吹雨打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一股铁锈的味道铺面而来。“呀!你回来了啊,快回家吧,饺子已经送过去了。”说完自顾自地忙着去切肉了,丝毫没注意到我还在那里驻足。

铁门上系着一个风铃,风吹过,会发出“铃铃”的声音,优美又动听。

邻居喜欢种花,她认为种花在充实生活,充满希望。她看着花,目光变得温和柔美。

风吹过,风铃“铃铃”响起,夕阳金色的光芒洒在走廊上,多么温馨的风景啊。

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了,打开台灯开关,暖黄色洒在桌面上,夜色浓了很多,万家灯火显得格外耀眼,我的台灯,也是其中一盏。

完成了一天的作业,我总会抬头望一望台灯,它就像是一位年迈的长者,弯腰注视着我,洒下黄色的温暖,我摊开画卷,用彩笔勾勒出一笔一线,这盏台灯伴随我很久了,灯罩上落下一层薄薄的灰尘,有点锈斑,有很多夜晚,任凭我在它的头下,看书、画画、写字、撒野,多么寂静的风景啊。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6篇

我的家乡处在江南水乡一带。春天,烟雨迷蒙,万物复苏;夏日,天晴蝉鸣,蓬蓬勃发;秋色,天高云淡,金桂飘香;冬季,轻风微寒,梅花傲放。这便是这城市的真实写照。但也许正是太熟悉,很少有人会为嫩芽的破土而感叹,为花苞的羞放而怦然心动。但正是这熟悉的地方,为我带来了令人难忘的风景——

小区里,有这样一片景色:午后的阳光悄悄地洒在一面斑驳的老墙上,映出一片美丽的光影,隐约还能看到因为岁月流逝而泛黄的残缺广告纸。不知何时起,空余时端详这墙已成为我的“必修课”。事实上,这样的墙在我们小区里随处可见,也许,也正是因为常见,所以它占据了我记忆里不可缺少的“配角”角色,似乎只要一抬头,望望四周,便能看见它。

从我记事起,这青蓝色的墙似乎就已经有了,可能更早些它便存在。当时,它是那样的崭新、神气,就像个骄傲的兵士。因为是拆迁小区的缘故,小区里所有人都熟得很。儿时的午日,奶奶便会拉着我,在这墙下,与她的老朋友唠家常。而我,则与小伙伴们玩游戏。我们会为墙角无意间发现的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颗蛇莓而兴奋,也会调皮地拿粉笔在墙上留下自己稚嫩的“大作”,然后沾沾自喜地向大人们汇报,在长辈宠溺而和蔼的笑容中,在玩伴调皮而欣喜的嬉笑声中,墙面被阳光折射得熠熠生辉。

接着,我上小学了,头上扎起高翘的羊角辫,脖子上歪歪扭扭地系着红领巾,脸上挂着稚气的笑容,背上背着早已准备好的小书包,一蹦一跳地经过墙,去上学了,墙面此时已不再那么崭新,但也不破旧,它带着我那已被雨水冲刷得模糊的大作,面带笑容地看着我远去。路上,还能听到熟悉的邻里长辈用昆山话打着招呼,“上学去啦!”“今天这打扮真神气!”“要好好听讲啊!”……和蔼的声音中,老墙静默地矗立着。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墙下,爷爷奶奶们唠家常时的笑声越来越少了。老墙,在寒风中,显得有些孤寂。

后来,我升入了中学。开学前几天,我如儿时般,重新站在老墙前,凝望着它。随着我的长大,它似乎也苍老了。远处,如银铃般清脆的笑声惊醒我。原来,幼儿园般大小的孩子们在老墙前玩耍着。我望着那些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老墙将陪伴一群如以前的我们的孩子成长。走在林荫道上,耳边依旧是邻里的招呼声,一切,其实都没变。

在那之后,伴随着脚手架搭拆的响声,我们小区来了不少工人,手里拎着工具——老墙将被重新粉饰,他将和以前一样崭新、神气,他将为更多的孩子带来回忆。

远处,墙面已不再斑驳,阳光依旧温和。邻里和蔼的笑容,玩伴调皮的身影……哦,还有老墙,那面不变的老墙,在午后暖黄色的阳光中,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第17篇

上班的日子,早出晚归,两点一线的生活,听听都觉着乏味,其实——并不尽然。一路上,可以看绿树葱茏,闻花儿飘香,可以听鸟儿啁啾,风儿吟唱,这是很美的事情吧?然而还有更美的风景,我把它叫做“执子之手”。那是一次上班的路上,就快迟到的我偏偏遇到红灯,无奈地停在十字路口。我看见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想过马路。快点啦,我心里想,要不然,等那边绿灯一过,你还没到中央呢,这边就是汹涌的车流。正着急着呢,就看见一位小伙子,左手拉着老太太的手,右手扶着她的肩,很快地过去了。呵呵,原来她有孙子作伴,多亲热的祖孙哪!可是,再看过去,老太太正在向小伙子道谢,小伙子则笑着向她招招手……那一刻,从此在我脑海中定格。

到了学校,迷人的风景更多。喜欢看孩子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这个说“我认为”,那个说“我觉得”……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听得频频点头;喜欢看孩子们动情地朗诵诗文,比如读“再别康桥”的时候,徐志摩的那份依依之情,同学们感同身受,他们的语调时而舒缓柔和,时而喜悦兴奋,时而低沉惆怅,那眷念,那不舍,都从他们的眼中尽情流露出来……还有辛弃疾、陆游,从孩子们的表情和声音里,我知道,他们读懂了这两位爱国词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炽热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忧愁……

课间,常有被学生包围的时候,听他们急急地询问、叙说,慢慢地给他们提示、讲解,看他们若有所思或恍然大悟的神情,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偶尔,还会有一只手伸过来:“老师,给你糖!”抬头,是一双热切的眼,这时,又会有暖流漫过心头。

办公室窗前,有一排香樟树,我最喜欢看那些新生的树叶在阳光下闪烁,它们就像我的学生,快乐,活泼,生气勃勃。我看着它们,总觉得有说不尽的妙处。是啊,其实只要有心,有爱,再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而我,会每日徜徉其中,乐此不疲。

【同题PK】

在评析两篇文章之前,首先说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这道题。这是多好的一道题,其质感与韵味远比许多高考题还要棒。首先,题目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它是可以成为座右铭的一句哲言。其次,题目体现了一种写作的创造之美,可以成为写作命题的典范。

“熟悉的地方”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中充满无限情境的集合,可以因不同的人而产生无限的列举,但必须是“熟悉的”,而“地方”本身又是一个可实可虚的自由时空,这就是第一关键词。第二个关键词是“风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视觉意义上的美丽的景色,即自然风景,仅仅如此,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写作对象;也可以引申为体现美好的人格和洋溢着人性光芒的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即社会风景,这也是一个写不完的话题;当然,还有前两者的结合,这样作文就更为完美。每个人的理解或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不同,“风景”的意义就不同,作文的主题也就五彩缤纷了。家庭、学校,常经过的林间小道、烟柳池塘、弄堂小巷,留心观察,总能发现意外之趣;一棵树、一株草,一抹残阳、一轮明月,亲友、师长、同学、街坊邻居,稍加润色,总可以成为你风景的主角;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抹微笑,一个生命不为人知的奇迹,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都可以为属于你的风景添上精彩的一笔。

但要真正写出这道题的味来,千万不能忽略的是这个副词“也”,它不只是关键词,更是“题眼”。你书写的“风景”存在一种相对照的“风景”,有一点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参照物。结合上下文,这个风景应是就在身边的、本应非常熟悉的、却被长期忽视的、最终又恍然大悟的一种美的存在,“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想到这两篇同题的文章,应该说都写得不错。学生文章重点写了两幅风景,语言清新优美,读之打动人心;老师文章,文笔老到、自然,信笔所至,风景迷人。但两篇文章读后,总有那么一丝遗憾:所写是“熟悉的地方”,所写也是“风景”,总觉得这题目好像被写成“熟悉的地方有风景”,套用一句话,就是“也”字不知到了何处,“熟悉”依旧共“风景”。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第18篇

因为觉得学校对于自己熟,所以以前我从来不觉得学校有什么欣赏的风景,也就是每天朗朗的读书声和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就这样从踏入这个校门到初一结束,再到初二,早上来到学校,晚上放学回家,做着同样的事,没感到有什么不同。

初二的最后一场梦想大舞台,我们精心准备着。从开始排练到最后演出,一直努力着,争取做到最好,也就是那个时间里,让我改变了想法,让我感受到了学校从未有过的美丽与魅力。

演出前的彩排肯定是必不可少的,从黄昏一直到傍晚。那天下午,由于彩排,一直到天快黑才开始离开学校。彩排完,我和我的好朋友回教室拿完书包便准备回家,下完楼梯,走下坡,再到校门,这就是每天放学要走的必经之路,每天重复着走,也没有什么不同,而在那天傍晚,在办公楼前,操场前,我停下了脚步。和朋友匆匆的走着,偶然一抬脸,像是画里画的一样,美里的晚霞映入我的眼里。

天空已经发暗,月亮也已经漏出了自己的半个身子,云彩就在这暗暗的天空上飘着,有些发蓝,有些发红,又有些发紫,那是种美妙的说不出的颜色,许多片云彩在上方的天空上,各种形状,各种姿态,暗暗发蓝的天空环绕着整个操场,整个学校,一边的天空还是深深的黄昏的颜色,也许在那里太阳刚刚落山。

我从来没注意过这些,所以眼前的美开始让我有些震惊,我拽住朋友,示意也让她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景色。操场旁微微发出淡黄色的灯更加给这美丽增添了几分温暖的气氛。“是阿很漂亮”朋友也说到,“只是以前从来没注意到过”我点了点头,依旧沉浸在这傍晚的美里。晚霞,月亮,灯光……周围的一切都是这美丽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都为这美丽释放着自己的小力量,而我和朋友也忘记了为时间而匆忙,后边同学的叫喊声才让我们俩回过神来。我把这份美印在脑海里,带着这份美带来的美的心情回了家。

这个熟悉的地方,有着属于它的独一无二的美,独一无二的风景。

上一篇:当我面对寒风凛冽的时候作文下一篇:读书快乐成长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