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2024-06-16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精选10篇)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1篇

《3的倍数的特征》评课稿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来。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课前5分钟,由小主持人组织复习题,体现了学生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导入激趣,通过学生组织的摆卡片组数游戏复习了“

2、5的倍数的特征”,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

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4.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唐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5.达标测评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给予学生的时间不充分,只是看到优等完成了,没有考虑到弱势生他们的情况;

2.在展示环节中,展示的机会只给了几名活跃的优生,而让弱势生成为了看客;如果能先开展小组内的展示,再进行小组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就不会有沉默者了;

3.在展示中,几个小组的结论和表现方式都相同就可以不重复展示,重点要放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的展示上;

4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来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2013-3-12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2篇

云竹中心校

张亮光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3篇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例1, “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和验证, 自主发现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学过因数与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在此之后, 学生还将学习素数和合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 并与2、5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从因数与倍数这个角度去观察数和判断数。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 通过观察、分析, 让学生得出无法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进行判断的结论;二是启发学生借助计数器的操作, 从新的角度展开思考, 从而发现并归纳相应的特征。教材充分显现出对学生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培养的重视, 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可以发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知识的学习, 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自主地探索规律并归纳出结论。

学生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个难度存在于两点: 一是存在于学生思维的宽面, 很容易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二是存在于学生思维的纵面, 2、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明显 , 只要学生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规律, 可是3的倍数的特征要稍微隐秘一些, 仅仅观察是不够的, 需要学生透过表面思考本质规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 体情境中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 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 能够正确运用探究出的结论。

2. 通过情景的 创设激发 学生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积极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复习旧知

1. 谈话 : 同学们 , 咱们先来 进行一次比赛。愿意参加的请举手!

提出比赛规则:用课前准备好的一套数字卡片 (0~9) 摆一个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1) 课件出示 :摆一个三位数 , 它是2的倍数, 摆好请举手。

学生很快举手 (请2人回答, 请1人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2的倍数———数的个位是0、2、4、6、8。

(2) 课件出示 :摆一个三位数 , 它是5的倍数, 摆好请举手。

学生很快举手。 (请2人回答, 请1人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5的倍数———数的个位是0、5。

2.谈话过渡 :通过刚刚的比赛反映出同学们对昨天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很好, 下面还有几道比赛题, 愿意接受挑战吗?

学生兴趣高涨。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经历和体验3的倍数的 特征这一 知识的形 成过程, 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策略就是创设教学情景。教材中提供了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情景———百数表和计数器, 但笔者认为这个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模式联结得不是很紧密, “百数表”这一数学情景容易让学生产生与2、5的倍数的特征相关联的思考形式, 从而产生负迁移;“计数器”这一数学情景虽然显示的效果比较明显, 能够通过算珠的颗数引导学生去观察 本课学习 的一个关 键点———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但是用计数器来观察数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有一定的距离。在这样的情景中探索规律的思路就不是很自然、顺畅, 学生在观察、思考3的倍数的规律时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激发不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创设了用数字卡片摆数的游戏情景, 这个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 趣味性也比较大,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个游戏情景为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动手操作的活动形式, 能将数学情景和学生的认知情景有效结合, 也能将数学语言和儿童语言进行沟通。这个情景贯穿了整个课堂:复习旧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在课始的导入环节, 学生在摆数情景中比赛, 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复习旧知:2、5的倍数的特征 ; 二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上课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操作探索, 猜想验证

1.课件出示第三个比赛题 :摆一个三位数, 它是3的倍数, 同学们会摆吗?

学生活动, 师巡视。

提问:同学们动作很快, 刚说完你们就摆好了, 谁来说说你摆的是哪个数,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回答, 板书×××。 (×××表示学生摆的数)

学生说明理由:一个数个位上是3、6、9, 那它就是3的倍数。

设计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答案很正常, 可以说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会这么想 (除一些在课外补习已经学过这一知识的学生) 。因为学生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往往会受到“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产生负迁移, 这就是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偏概全。教学时就应该充分运用这一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想法的不全面性, 从而让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激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亲身投入到探究知识之中, 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启发 :3的倍数咱们没学过 , 同学们是依据2、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了大胆猜测, 所以我们要进行验证。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学生回答: 计算×××能除尽3就可以。

明确:我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验证。

学生验证 后回答 :×××不是3的倍数。

提出要求:发现问题了, 验证一下自己刚刚摆的数, 看是不是3的倍数? 是的, 请举手。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一个3的倍数×××。

(教师引导 ) 刚刚的验证表明 :一个数个位上是3、6、9的数, 不一定就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稍停一停) 同学们别急, 黑板上现在有2个数字都是3张卡片组成, 用这3张数字卡片 (师手指着的不是3的倍数) , 你们还能摆出哪些数?

学生回答, 板书。

提出要求: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验证一下。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

引导:那这3张卡片 (师手指着是3的倍数的 ) , 你们还能摆出哪些数 ?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

学生验证回答, 板书。

3. 启发猜想 : 仔细观察 这两组数, 你发现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在这变与不变中, 你想到什么? 自己先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

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两组数中, 数字没有变, 数字的顺序变了;以此得出每组数的数字之和是不变的。

启发猜想:同学们, 你们发现了每组数的数字之和没变, 这与我们要探索的3的倍数的 特征有什 么联系呢? 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举例验证明确: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启发:刚刚同学们举的数都能验证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但是这仅限于三位数, 这个结论还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比如四位数、五位数。

学生举例验证明确:这个结论可以运用到更大的数, 即3的倍数的特征就是: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出创设用卡片摆数这一数学情景的作用, 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 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内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探究知识的兴趣。板书学生摆出的2个数 (一个是3的倍数, 一个不是3的倍数) 因为是卡片摆数, 所以可以通过变换数字卡片的位置, 所组成的数发生了变化。学生仔细观察变化后形成的两组数, 马上会发现两组数中数字没变, 数字的顺序变了, 而且要么都是3的倍数, 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学生有了这些发现后, 他们就会顺势往下再思考:这些发现又反映出什么呢?在接下来的思考交流中, 学生就会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得出:每组数中数字不变, 顺序变了, 各数位的数字之和是不会变的。学生开始注意到数中各数位的数字之和不变, 这样就寻找到了知识的本质内涵的正确方向。学生在摆数这个情景中较为顺畅、自然地经历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对于新知的探究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探索出三位数内3的倍数的特征后 , 学生的思路就戛然而止了, 他们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这又显现出学生思维的不严密性、不完整性, 容易以偏概全。为了拓展学生思考的眼界, 进行较全面的思考, 笔者追加了一个问题:“这个结论还能推广到更大的数吗? 比如四位数、五位数。”这个问题就是让学生把刚得出的结论拓宽运用的范围, 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4. 提出要求 : 同学们 , 我们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提出了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猜想, 并进行了验证。那现在请问: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 那么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会怎样呢? 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

先独自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后明确: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 那它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就不是3的倍数。

引导小结: 通过刚刚的探索研究, 同学们都学习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灵活掌握新知

1. 同桌比赛 , 用卡片摆 一个3的倍数, 互相检查。

学生活动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 (将第一题和第二题的数进行融合并稍作改动)

课件出示题目, 理解题目:有余数说明被除数不是3的倍数。

提出要求:经过刚刚的练习, 老师发现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同学们掌握得很好, 那么加大一点难度比赛判断速度, 愿意和老师比判断速度吗?

学生积极参与。

一题一题出示:29÷3 (老师速度快) ;67÷3 (老师速度快)

启发:知道老师的速度为什么比你们快吗?

明确:像29、67这2个数中已经各有一个9和6, 它们都是3的倍数, 所以直接看另一个数2、7这两个数不是3的倍数, 所以29和67不是3的倍数。

出示 :45÷3、51÷3、96÷3、342÷3、802÷3、963÷3

学生快速判断口答, 说明理由。

3.“想想做做”第三题。

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理解完成。提示答案不唯一 (请学生说全答案) 。

学生完成回答, 说明理由。

提出要求: 如果把题目改成□最大能填几? 你会做吗? 题目还可以怎么改?

学生完成。

4.“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独自思考, 小组交流。学生回答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想想做做”第五题。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提出要求: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课后感兴趣的同学, 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问题。

设计说明:第一题的练习是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依然运用了卡片摆数这一情景, 学生在相互摆数并检查时增大了练习量, 练习形式也显得比较灵活, 对于情景的使用也是贯穿整个课堂, 比较完整;第二题的题目进行了适当融合, 并且在原先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基础上, 将判断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以便学生在做题时灵活运用, 快速判断。这样就在第一题的练习基础上上升了一个层次;第三题在题目上进行了适当变动, 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第五题有个课外延伸的练习作用, 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课上学到的思维方法去猜想9的倍数的特征, 并进行验证。因为9的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的特征类型一样, 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及思维方式的自觉化。

四、回顾课堂, 总结收获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第4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版五年级上册第6页“3的倍数的特征”,及第7页试一试、练一练1~3题。

教学目标:

1.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会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对给出的数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是2或5的倍数的数各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例如120、52、34、76、98等。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例如40、125等。同时是2、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说明。

2.同时是2、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的数。例如10、130等。

3.我们是怎样研究和发现是2或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

二、引入新课

1.下面这些数是3的倍数吗?试一试。

30 21 42 63 54 45 36 57 18 69

2.师:上面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观察一下“是3的倍数的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字还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这些数的个位上包括了数字0、1、2、3、4、5、6、7、8、9。

3.师: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三、探究新知

1.创设教学情景。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过老师掌握了一种巧妙的判断方法,不论数目大小,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来。不信,你们可考考老师。(学生举例,教师判断)

2.师: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请自学课文第6页。

3.小组交流讨论:(1)是3的倍数的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与3有什么关系?(2)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板书: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5.试一试:在下面的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4553873665

6.质疑、解疑。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与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特征方法相同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判断方法不同。是2或5倍数的数的特征都在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不在个位上。

四、生活中的数学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3的倍数?

1.我们班有54个同学,其中男生30人,女生24人。

2.小明的爸爸每天打工收入84元。

3.小红家养鸡69只,养鸭75只,养鹅97只。

五、巩固练习

第7页 练一练 第1、2题

六、深化练习

师:在6834和19456中,谁是3的倍数?谁不是3的倍数?

生:6834是3的倍数,因为6+8+3+4=21,21是3的倍数。

19456不是3的倍数,因为1+9+4+5+6=25,25不是3的倍数。

师:在上面求和的计算中,如果我们把本身是3的倍数的数字3、6、9排除,只利用余下的其他数字求和来进行判断,结论是不是相同的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互相举例,分别用上面两种方法来判断,再看看结论是不是一样的?

生:两种方法判断的结论是一样的。

师:比一比:哪种方法较简便?

生:第二种较简便。

教师小结:今后同学们如果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当遇到数目较大的数时,采用第二种方法来判断较好。

七、拓展练习

第7页练一练第3题“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

1.学生独立练习。

2.小组讨论:(1)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2)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征?(3)如果把这张表格扩充到200,并找出99后面是9的倍数的数,它们将在表中的什么位置?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做一做,检查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正确的。

八、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你还想说什么?

九、作业设计

1.在26、48、85、60、42、75、20中。

(1)是3的倍数的数有:()。

(2)是2倍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

(3)是3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4)是2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5)是2倍数,同时又是3、5倍数的数有:()。

2.在1~20中,是3的倍数的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最大的奇数是(),最大的偶数是()。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第5篇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的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的设计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究规律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平台:(1)猜想

温故知新,直接导入,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师:前面我们学过了2、5倍数的特征,回忆一下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生:2的倍数的个位数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师: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是不是还看个位数呢?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6篇

一、说教材:

《2、3、5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7——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3、5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认识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4、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3的倍数。

2、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森林智力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在运动会上,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编号,同时也有自己的所属队,通过他们的号来判断自己在哪一队,让学生帮助这些队员找找自己应该站在哪一个队伍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由于学生在《森林智力运动会》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用大象裁判请出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猜想“2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达各种各样的想法,让学生总结出2、3、5的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再次《森林智力运动会》的情景图让学生解决问题,帮帮这些运动员。为了验证前面的结论我随即说道:“这三个运动员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很多运动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你是否也愿意帮帮他们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帮他们站好队,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

(四)、实践应用。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五)、归纳总结。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运动会胜利闭幕,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在这次森林智力运动会上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接着思考(1)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2)为什么2和5的倍数看个位数就可以判断,而3的倍数需要把各个数位的数相加?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

自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7篇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对于本节课,我会以这一思想为指导思想,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着重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提出重要的数学思想,猜想、验证并概括归纳总结数学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是数论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数的特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之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计算奠定基础。

中公教育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特征,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比较、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提高合情推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中公教育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3的倍数特征;难点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新课导入

中公教育

在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上节课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用0、2、5这三个数摆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三位数,并尝试给出多种解法。紧接着抛出疑问“能不能随意说出一个三位数是3的倍数?并说说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此时学生独立思考,结合之前2、5的倍数的特征,发现123是3的倍数,继而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这时候,我并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板书强调234、333、555都是3的倍数,但个位上的数却不是3、6、9;继而要求学生自主动手验证,并最终得出结论: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比如13。此时引出课题,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在这一环节,通过设置复习问题既回顾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紧接着趁热打铁抛出疑问,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猜想,并给予验证,渗透数学思想的同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知探索

紧接着出示百数表,人手一份,要求学生观察百数表,标记其中3的倍数的数,大胆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标记、验证,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完成的同学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各自方案,比一比谁的想法更棒,形成小组意见。

中公教育

学生分析得出3的倍数的数在百数表上组成了一条斜线,比如:3、12、24;6、15、24、33、42、51。我会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百数表并提问: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均没有什么规律,那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呢?此时要求学生利用百数表列举、验证,最终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为了夯实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我会抛出课文开始的234、333、555要求学生思考探索大数是否也满足总结的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或列竖式计算、验证,得出结论:2+0+1+6=9,9是3的倍数,2016=3*672,确实是3的倍数。

至此学生已经亲身经历了3的倍数特征探究的全过程,为了巩固旧知,夯实新知,我会提出拓展延伸题目,要求给出一个三位数是2、5、3的倍数。

本环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来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猜想,并通过百数表和列举数来验证,最后借助生活情境中的大数进一步佐证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个数位上的和有关。整个环节既让学生明晰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又拓宽了思路。

(三)课堂练习

我会设置如下的练习题目:

中公教育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8篇

九年义务教育 (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第八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是“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发现特征、概括特征是难点。因为, 其一, 学生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时, 很容易受前面学习的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 而只注意用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其二, 3的倍数的特征不够明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其三,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 难以准确叙述特征。故而笔者认为,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以便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设疑引思, 引出新知

本课一开始我便出示一些数, 让学生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当学生用所学判断2、5的倍数的方法去探索, 结果发现所学方法不再管用时, 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便发生了严重冲突, 这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此时, 我又设计了学生和我比赛的活动:“谁敢和老师互相说数, 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比赛的结果是老师又快、又准。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促使他们急于探究新知, 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 重新构建与新内容相适应的认知结构, 自然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操作实验, 自主探究

接下来, 为了让学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我设计了一个实验:

(1) 实验说明:我们用小棒代替数字来摆数, 1根小棒放在个位上表示1, 1根小棒放在十位上表示10, 1根小棒放在百位上表示100。如:百位上摆2根小棒, 个位上摆1根小棒就代表201。

(2) 实验规则:第一组分别用1根、2根、3根小棒摆出一些数;第二组分别用4根、5根、6根小棒摆出一些数;第三组分别用7根、8根、9根小棒摆出一些数, 然后判断用几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

(3) 学生分小组操作, 让学生形象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

(4) 分组汇报,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

(5) 总结:分别用3、6、9根小棒摆出的数是3的倍数。分别用1、2、4、5、7、8根小棒摆出的数不是3的倍数。

(6) 展示结果:分别用3、6、9根小棒摆的数 (图略) 。

通过分别展示学生的不同摆法, 为学生的归纳、概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在众多的事实中抓住了它们的本质属性。

最后加以总结:用3根、6根、9根小棒摆出的数, 小棒的根数就是这个数各位上数的和, 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大胆猜想, 推理验证

然后, 我让学生顺着这个结论猜想: (1) 分小组用12、12+1、12+2、12+3根小棒摆数来验证。 (2) 分小组任写一些数, 并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验证。这样, 不仅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寓方法的传授于知识的认知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的意识。

归纳总结, 提炼升华

学生通过前面探索学习的基础, 总结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紧接着我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练习题:让每位同学说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数, 然后让其他同学独立判断, 将是3的倍数的数写下来, 最后看谁写得多, 判断得准, 并且邀请做得好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方法, 以供其他同学借鉴。

3的倍数特征评课稿 第9篇

关键词:倍数;因数;3的倍数特征

小学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这一章先研究了2和5的倍数特征,知道“个位上是0、2、4、6、8的非零自然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非零自然数”是5的倍数;2和5的倍数特征都只要看个位上的数的特点即可。由此是不是能得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呢?即个位上是0、3、6、9的非零自然数就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设疑,来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活动,先圈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然后观察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看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能不能发现3的倍数的规律,通过观察圈出的3的倍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也就是说个位上是0、3、6、9的非零自然数不一定是3的倍数。然而计算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发现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通过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总结得出3的倍数特点:“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最后验证这一规律是不是对任意的多位数都成立。

验证时先验证对三位数是否成立?再验证对四位数、五位数以及对任意多位数是否成立。

多数教师一般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然后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这样学生记住的这一个知识点一般都不是很牢固,容易遗忘。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我结合长期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想到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算理。

首先是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如果3个3个的分,能正好分完,它就是3的倍数,如果不能正好分完,那它就不是3的倍数。但如果每一个数(特别是位数较多的数)都这样分或先除以3后再判断都非常费时费力,这一方法不可取。是否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法呢?

其次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这个方法对任意多位数自然数都是可行的呢?

找几个数验证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把其扩展到对任意的一个多位自然数,我是采用以下方法来突破这一知识点的:

1.理解3的倍数中最大的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分别是9、99、999、9999……

2.1个一、1个十、1个百、1个千、1个万……都刚好是比3的倍数多1。

3.理解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几个万……都刚好是比3的倍数多几。

4.这样可以把一个多位数分成两步来判断:一是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来判断,先把是3的倍数的一部分分走:二是把第一次分后余下的部分合在一起再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这样,就简单得多了。

例如,要判断251384是不是3的倍数。从最高位一位一位的分起就是从十万位分起,2个十万比3的倍数多2,5个万比3的倍数多5,1个千比3的倍数多1,3个百比3的倍数多3,8个十比3的倍数多8,4个一比3的倍数多4;然后把分后剩下的几个数合在一起再分:2+5+1+3+8+4=23,23比3的倍数还多2,所以251384不是3的倍数。

同理让学生理解9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也可用上面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理解了“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9的倍数,这个数就是9的倍数”的算理以后就不会遗忘这一知识点了。

《因数与倍数》评课稿 第10篇

《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

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 ?”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

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应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

上一篇:幼儿中班教育随笔200篇带有名字下一篇:教师负面言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