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新语荟萃

2024-07-11

网络新词新语荟萃(精选6篇)

网络新词新语荟萃 第1篇

网络新词新语(流行语)研究

中文摘要

个性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词语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词语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关键词:网络;词语;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1 引言..............................................................1 一.网络词语的分类.................................................1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1

(一)创新性......................................................1

(二)经济性......................................................2

(三)形象性......................................................3

(四)诙谐性......................................................3 三.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4

(一)英文原写形式................................................4

(二)字母缩写形式................................................4 1.英文字母缩写形式.............................................4 2.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形式.........................................4

(三)汉字谐音....................................................4

(四)英文简写谐音................................................5

(五)数字谐音....................................................5

(六)数字与字母合写谐音..........................................5

(七)语义变异....................................................5

(八)符号与字母合写谐音..........................................5

(九)别字新意....................................................6

(十)拆字新意....................................................6

(十一)缩写意音..................................................6 1.合音新意......................................................6 2.合字新意......................................................6 总结..............................................................6 参考文献..........................................................7 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应当如何看待这些网络新词语?

本文从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特点原因及对网络词语的态度等方面对网络词语做了初步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网络词语?在本文的论述中,并非所有在网络上出现的词语都被视为网络词语,它特指起源于网络,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是和传统汉语使用规则不同的部分词汇语法等等。

一.网络词语的分类

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浏览器、万维网吧、聊天室、Email等。第二类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触网、网虫、网友、网姐、黑客等。

第三类是网民在网络上的常用语,或日“口头语” :美眉、伊妹儿、大虾、菜鸟、灌水、沙发、秒杀、买了个表、欺实码等。

其中第三类网络新词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

网络词语是作为网络的伴生物相应而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际工具,记录了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这种语言形式有如下特点:

(一)创新性

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词语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在推崇个性、追求个性方面走得有点极端的世界,它为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间,这种空间因缺少了传统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监督”而显得更加自由、更加珍贵。网民们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同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较,网络词语由于减少了外来的束缚,发挥了作者的自由性,往往在构思上更为巧妙,往往语出惊 人、令人瞠目,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一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新语的创造;一是对常规语法的突破。请看下面的例子:

“灌水”原指向容器中注水,在网络中则表示在网上发表长篇大论而又内容空洞、“水分”含量高的文章;“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络语言中则指相貌丑陋的女性网民;“青蛙”是指网上的男性公民;“水母”指在BBS上极能灌水的女性网民;“猫”是调制解调器MODEM的汉译缩略语。这些词语都是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还有一类是网络中形成的新词语,如“菜鸟”,指初上网的新手;“见光死”,指网恋后与网友初次见面感到不满意而迅速各奔东西;“东东”意指“东西”;“偶”是“我”的一种比较调皮的说法,并由此推衍出“偶们”。这些词语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至少是没有这样解释的,而在网络中却已习惯。构成网络新词语的词素大多是语言中固有的,它们利用仿拟、飞白、比喻、谐音、拟人等手法构成新词。除在构词法上的随意组合、任意搭配外,网络语言在句式的选择上也常常冒传统语言学天下之大不韪。如常采用港式语法的说法,像“难过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早上(早上好)”等;还常在文章的标题末尾添加相当于语缀的成分“„„的说”,如“今天晚上谁去听音乐会同去的说”,其实“„„的说”并无实在意义,这种句式的使用只是表明紧随时尚罢了;还在句末常用“喔、噢、的噢”等语气词作语缀,如“要记着去捧场噢”、“慌乱是会出错的噢”等。

(二)经济性

由于网络交际所依赖的手段的特殊性,网络词语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网络语言除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如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等,其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语言模式,并且靠这些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网络中的语言符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汉语拼音的缩写,如“GG(哥哥)、DD(弟弟)、PL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PMP(拍马屁)、RMB(人民币)、GXGX(恭喜恭喜)”等;2.英文的缩写,如: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FM(FOLLOW ME跟我来)、GF(GIRL FRIEND女朋友)、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等;3.数字和字母的谐音,如“1314(一生一世)、1573(一网情深)、596(我走了)”、“U(YOU你)、CU(SEE YOU回头见)、HOW A YOU(HOW ARE YOU 你好)、WHOAU(WHO AR EYOU你是谁)”等;4.英语、拼音、数字谐音混用,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3KU(THANK YOU谢谢你)、CBA(COOL BI LA酷毙啦)等。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缩短信息交际的宝贵时间,并且这种跨度的设置,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全可以逾越,而一旦跨越,便会带来一种愉悦,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2至10个字的句子非常多,句子的省略现象极其普遍。我们在网上随机选取了10句聊天记录,其中字数低于5个字的有9句,超过5个字低于10个字的有一句;标点符号1个;有修饰成分的3句;没有复句。虽然这不能代表网上聊天的所有记录,但也可窥一斑而知全豹,透露出网络语言经济性的特点。

(三)形象性

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如:^-^微笑(@@)童心未泯:—)高兴:—))非常高兴:—p吐了一下舌头悲伤:,-—喜极而泣。

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网络符号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成分,它没有语音形式,书写形体也不同于文字形式,但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内容。它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和实在感、即时感。

网络语言的形象性还表现在一些形象的网络词语上。如把网民称为“网虫”,于是初级网民是“爬虫”,高级网民是“飞虫”。再如,把“这样子”连续为“酱紫”(多少受到了风靡于青年网民中的卡通片《蜡笔小新》的影响),既有视觉效果,又隐含了味觉效果。网络中这样的词语不胜枚举,下文中“诙谐性”中所列举的词语实际上也同时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了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语言的形象性的风格特点。

(o)(o)非常吃惊:—(不幸或

(四)诙谐性

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再如“欺实码(70码)、河蟹(河蟹)、斑竹(版主,指网络管理员)、板斧(版副,指网络管理员)、童鞋(同学)、瘟都死(windows)、板砖(用来攻击别人的帖子)”等词,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三.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

(一)英文原写形式

网民经常会直接使用英文来交流,以满足键盘输入的方便与快捷,如:

“chatroom”(网络聊天室),例句: “我选择了一个chatroom,(聊天室)用了 “papa”(匿名)做匿名,里面大约有十多个人,好象是女孩子,从她们的聊天当中,好象彼此都很熟悉似的,她们看到一个 “新人”出现,都很热情地打招呼,由于我的匿名叫起来就是“爸爸”,所以突然之间,聊天室里许多人都在叫我“爸爸”。科技色彩较浓的直接用英文形式的比率很高。如:“Gopher(分布式稳当查找与检索系统)”。

(二)字母缩写形式

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由字母构成的缩写形式,主要是网民在网上快节奏交流的产物。为了方便,快捷地交流,网民们既用英文字母缩写,又用汉语拼音缩写。

1.英文字母缩写形式

网上的英文字母缩写数量较多,可以是首字母缩写形式,“GF”“GIRL FRIEND”(女朋友)的首字母缩写形式。也可以是英文单词中个别几个字母的缩写,如:“CMFT(安慰)”的缩写。多用于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

2.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形式

汉语拼音的缩写在网络上也很常见,如:“LD”指领导,当然不是专指通常意义的“领导”,大多用来指家里的成员:老公或老婆。这些词语还有“老LD”和“小LD”,指家中的老人或小孩。这类词语集形象生动,简洁感于一身。还有“MM”指妹妹,网语 又称“美眉”。“GG”是汉语拼音“哥哥”的字母缩写。

(三)汉字谐音

汉字谐音可以是另外的汉字谐音,如:“斑竹、版竹”指聊天站、论坛的管理人员,即“版主”。“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上网经历,对网络非常熟悉的,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还可以是英文的谐音,如:“欺实码”是“70码”的谐音。“伊妹儿”是“e-mail(电子邮件)”的谐音。

(四)英文简写谐音

这类网络词语多用于网络聊天室,论坛及手机短信中,显得较为随意。如:“whoru”是“who are you(你是谁?)”的谐音。“CU”是英文“see you(再见)”的简写谐音。

(五)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多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小说、论坛及手机短信中。比如;“2456”是汉语拼音“饿死我了”的谐音。“7456”是汉语拼音“气死我了”的谐音。“94”是汉语拼音“就是”的谐音。

(六)数字与字母合写谐音

这类词语多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小说、论坛及手机短信中,具有谐趣意味。如:“B4”就成了英文“Before(首先)”的谐音,诸如此类的还有“3X”(thanks谢谢)、“3Q(thank you感谢你)”、“U2(you too你也是)”等。

(七)语义变异

网络上很多词语借助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发生了语义变异。如:“潜水”,指在网上看帖不回帖。多用于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

还有数字隐喻,如:“286”是说人类本时使用的谐语。多在网络聊天室、网络小说、论坛甚至手机短信中被使用,显得很时尚有方便快捷之感。例举:“你真是286,怎么就给你讲不明白?”

(八)符号与字母合写谐音

此类词语数量不多,如:“十U”是汉语拼音“加油”的谐音。由数字运算符和字母组成的新形式。网络聊天室里常用,有谐趣味。例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十U,偶要先去灌点LU水,88”。

(九)别字新意

网民们往往在键盘输入时将错就错,用别字代替想输入的汉字,从而使得一些别字在网络上有了新意。如:“斑竹”不是竹子,而是版主的意思,因为多数网虫用的是拼音输入法,当输入“版主”这个词的汉语拼音时,“斑竹”先显出,所以网民就渐渐用“斑竹”代替“版主”。诸如此类还有“果酱(过奖)”、“霉女(美女)”等。

(十)拆字新意

为了充分地体现其创造性,标榜自我个性,网民们有时又会忽略交际的经济原则,故意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以突出自己当时强烈的感情,还具有一种谐趣意味。如:“丁页”就是“顶”、“弓虽”是“强”。这类词语多用于网络聊天室和论坛。

(十一)缩写意音

1.合音新意

网民们会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的音节合起来,如:“表”可以既不是手表也不是表格,而是“不要”的合音。在构词方法上与用“甭”来表示“不用”是相同的。再如:“酱紫”是汉语拼音“这样子”的合音。

2.合字新意

如:“天才”是“天生的蠢材”的简称,具有戏噱色彩,网络聊天室和BBS中常用。例句:“现在人们也称我为天才”,意思是天生的蠢材。诸如此类的还有“蛋白质(笨蛋加白痴加神经质)”。它在网络聊天室和论坛中经常被用来开玩笑,当然有时也用来骂人。例句:周围的稍稍对他提出一些规劝,他就讥笑他们是“蛋白质”。

总结

总之,网络犹如一个管轨,可以为网民们提供一个自由宣泄情绪的通路。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发。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体验“我言故我在”的生存快感。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语言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网络语言的出现对现有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作为一种虚拟空间,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势必会引起我们对现有语言以及第四媒体有关问题的深 入反思。在虚拟空间使用的网络语言,其构成特点、所蕴涵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等,将是今后信息传播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06 北京 2.许志龙.中国网络问题报告.[J] 兵器出版社,2000.05 北京 3.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1.07 上海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2 广东

5.阮帆.网络语言‘敲’出新天地.[J]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2月 6.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J]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7月6日 7.网络语言-是恐龙还是美眉?.新浪网的调查

网络新词新语荟萃 第2篇

从幼齿看网络时代新词新语的产生与扩散的新途径

我们考察发现, “幼齿”应是中古时期产生的一个新词,指称“幼年或小孩子”,今仍存活在汉语方言口语中.网络中出现的新词“幼齿”源自台湾闽语,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其词义及语体色彩也发生了变异.该词的.传播途径是以方言翻译外来文化产品,再以文化产品为载体,通过网络等手段输入大陆,遂扩散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

作 者:杨荣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刊 名:现代语文(语言研究)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年,卷(期):2008“”(7)分类号:H1关键词:幼齿 方言 网络时代 词汇扩散

如何看待作文中的新词新语 第3篇

1.时尚化

如:拼—拼车、拼吃、拼购、拼房

2.个性化

如: 美眉 伊妹儿 防火墙 灌水 恐龙 青蛙 偶像

3.简洁化

如: 顶 强 酷 炫 囧

4.英语化

如: PC BBS EMAIL CU F2F

5.符号化

如: : - ) 高兴 、 : - D 大笑 、 : - I 漠然

6.数字化

如:007(我有秘密) 10或100(你很完美)

而这些新词新语在学生作文中出现,是有其合理性及现实土壤的。

新词新语群体的主体是15岁到30岁的年轻人,在这个年龄阶段,时尚的标新立异是年轻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自由的需要。正如瓦西列夫所说:“时尚有权以自己的独出心裁使人们感到惊奇,有权嘲笑任何陈旧的传统,影响人们的鉴赏力,形成不断变化的美的信条。”这些有着特殊含义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隐私,同时这也显得自己时髦有个性。

当前我们处在电子时代和读图时代,特别是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迅速崛起和普及,人们沟通信息依赖于网络,以图象为主的电视、电影、漫画、电子游戏和网络等文化产品,取代了传统上以文字为主的书籍作为主流信息来源的地位。人们迷恋五花八门的信息,泛泛阅读压倒了深度思考,于是对于爱好接触新事物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对感官刺激和流行信息更为敏感。于是,在语言上,越简约越好,也无暇顾及深入的思考,所以思想的认识也越来越肤浅。

当代青少年群体是全球化的影响下的一代。网络沟通了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足不出户,就能网阅天下新闻,这使人们的视野更广阔,思维更活跃,资讯更丰富,生活也更加自由。但这一代人既处于全球竞争的压力下,也处于各种异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语境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对轨国际,使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和英语进一步普及。年轻人对网络和英语的钟情和熟练运用,使之更加挥洒自如。这都使得我们的语言异彩纷呈。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词新语。新词新语是文化发展的一种现象,层出不穷的新词汇确实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复杂与丰富。但我们的文化传承是不能根植于这些没经过时间检验的语言上的,我们的学生肩负着承传文明的重任,如果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要将情感表达得更加真挚动人,更加深刻,我们还必须用文学的语言教导,用文学的语言教他们表达运用。当然一味地拒绝是不理智的,我们应当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只要不产生歧义,不影响信息传递,完全可以使用。我们倡导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吸取那些有较强生命力的,对社会、对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这样我们民族的语言就会更加健康,更加新颖,更加富有魅力!

在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给同学们介绍中国优秀的、能鼓舞人心的、引导人积极上进的诗词文章,帮他们确立正确的语言观 ,以及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多读文章,用声音让优美的文字洗涤孩子的心灵,让精美的话语擦拭孩子心灵的尘垢,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感受音律韵律的优美,用飞扬恣肆的文风感染聆听者;多介绍文章,让学生在檐廊下,在文字里,感受到文字非常的抒情,从文字中看到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出鲁迅的“身躯”,品味巴金一次又一次鼓励我们向前迈进的声音,那该是多美好;感受到文字非常的写意,王勃的“落霞孤鹜图”,陶渊明的“东篱观菊图”,李白的“破浪沧海图 ”,画面历历在目,那是多么的振奋人心!有了心灵的共鸣后,我们引导学生再去作文,让学生比较哪些文字真正能表达意思,哪些文字才是真正的有分量。这样,学生才会对新词新语有一个清晰地认识,这样,再在作文中运用新词新语,学生就会自觉的运用有分量的字眼。那么在学生文章中流露出的嘻哈气、萎靡气,或者故意装出的那种追求新潮、不顾语言环境的坏文风就会得到改变。

网络购物中的新词新语 第4篇

关键词:网购;新词新语;特点

中图分类号:F0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63-0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而2003年淘宝网的诞生,更是为网络购物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交易平台。网上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并热衷于这一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

伴随着这种网购热潮的出现,大量的新事物和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许多新词新语便应运而生,广泛活跃在日益庞大的网购人群中。下面以淘宝网中出现的部分新词新语为例,来探讨它们的一些特点。

一、网购中的新词新语

(一)网购宣传中的新词新语

1、秒杀。秒杀最初用于网络游戏,指在玩家PK或者是和怪物打斗时,对方过于强大,在玩家还没有来得及逃跑的情况下,就被杀死,一般指用法力攻击。网购中所谓“秒杀”,即指网络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所有买家在卖家所指定的同一时间上网抢购的一种销售方式。卖家灵活借用了“秒杀”这个词用于宣传自己的商品,以此吸引买家眼球,由于商品价格低廉,商品往往就在指定时间来临时的几秒内被抢购一空。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秒”的解释只有一项,即“计量单位名称”,(a)指时间;(b)指弧或角;(c)指经度或纬度。日常生活中,“秒”字大多和时间相关,如“争分夺秒”、“分秒必争”等,都表示时间的短暂。但在网购中,“秒”已经不是单纯的时间计量单位名词,而是意味着买家必须要以极快的速度在卖家给予的极短时间内“杀”得价廉物美的商品,“秒”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对状态的表达方式。淘宝网购物页面中,“秒杀”一词比比皆是,如“限时秒杀真空压缩袋”,“一元秒杀无盲区后视广角镜一对”等。“秒杀”一词新颖独特的构词方式也使得“秒X(货物)”模式大量盛行,如“秒衣”、“秒鞋”等。这表明,“秒”在高频率地出现和使用后,自由程度提高到可以直接作为动词使用,并独立地表示原型“秒杀”一词整体所具有的迅速抢购的含义了。

2、红心、钻石、皇冠。符淮青认为:“新词就是新创造的词。它或者只是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周祖谟和张永言所认可的新词有两种:一种是词形、词义两者都新的词语,一种是虽然词的形式是旧的,但词义是新的,而且新义同旧词形原先承载的意义毫无联系。红心、钻石、皇冠这三个词都是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的,但是其旧有的词形在网购中具有的含义已经大大地发生了变化,成为了网店信誉等级的量化标志。在淘宝网上,卖家的信誉度从零逐渐累积的同时,等级也从红心升级到钻石乃至皇冠,这无疑成为网店的一种无声无息的宣传方式,也是买家在考虑是否购买该家商品的抉择指标,因此成为了网购中讨论的热门话题。为了迅速累积自己的信誉度,网购卖家会用“冲钻石”、“冲皇冠”的广告宣传语吸引买家,即表示买家提供了许多特价的商品,希望薄利多销,尽快将自己的信誉度累积到更高的等级。这里截取了“冲”的“迅速往某一方向奔去”的义项,显得生动形象,呈现出卖家一种积极努力的状态。另外,因为信誉等级的不同,也出现了“双冠”“三皇冠”等字眼用以对店家进行描述,网店的等级在这些称呼中一目了然。

3、爆款。爆款指的是网购中款式特别新颖时尚或者热销的商品。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爆”有三个义项:①猛然破裂或迸出。②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③烹调方法。网络购物宣传词“爆款”中的“爆”字,首先截取了“爆”的“破裂、迸发”之意令人感受到如“爆竹”般如雷贯耳的刺激和震撼,同时视觉上也带来一种迸发的冲击力,所以,“爆”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义项中“猛然、出人意料”的意思也延伸为令人眼前突然一亮,再延伸为时尚、新颖之意,“爆”字的形象性自然给买家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它的出现也尤其吸引眼球,因而也成为了广告宣传中的常见词。

4、潮人。潮人最初本是潮汕人的简称,而在网购中,则专指那些在服饰装扮上引领时尚潮流,富有个性的人。“潮人”的装扮是时髦新潮的风向标,因此卖家纷纷利用这个词吸引顾客目光。“潮”字在词语“潮流”、“潮水”、“高潮”中,或表示具体的水流,或比喻抽象的发展变化形势,且都是名词性质的字眼,而在“潮人”中,人们将“潮”与其典型特征——流动、发展相联系起来,最后直接借代该名词来表示其形状特征;也可以说,这是对词义的截取及延伸,即将“潮”字所代表事物所具有的流动、发展这种向前的趋势的特征凸显出来,从而延伸出引领时尚潮流之意。所以“潮”一跃变身为时尚、个性的标签,俨然已经具有颇强的形容词的修饰性质。淘宝网中,常常可以看见“潮男装扮”、“潮女最爱”等广告语来宣传自己物品的时尚、前卫。

(二)网购买卖交流中的新词新语

网购中,当买家有疑问要与店主进行咨询交流时,卖家多在这时称呼买家为“亲”或“亲们(面向众多买家发帖时的称呼)”,即是“亲爱的”、“亲爱的们”的简称。

“亲爱的”一词本是专用于关系亲密的恋人间的称呼,近来却已经被普遍化,而广泛运用于各种关系的人群中,成为拉近相互距离的一种客套词;“亲爱的们”则是利用了“们”具有表示复数的作用来对众多对象进行称呼,从而形成了这种已经超越了现代汉语普通话规范的称呼。网购交易本來就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进行,不同于传统购物中买卖双方直接地面对面交易。在这种缺乏声音以及神情体态的环境中,商家更多地选择这样亲切简短的字眼来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购物环境,而且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亲”、“亲们”的出现并不会显得尴尬,反而以便捷友好的形式成为了买卖双方的流行称呼。

(三)网购交易评价中的新词新语

1、赞。“赞”在《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中,有三个义项:①帮助。②称赞。③旧时的一种文体,内容是称赞人或物的。可以看出,除了表示文体时,“赞”都是黏着的,一般不单说,但在网络用语中,“赞”不仅可以单说,甚至能直接单独成句。淘宝网中,买家常使用“超赞”、“赞一个”、“赞!”这样表示好评的语句给卖家进行评价。这里的“赞”,都取“称赞”义,据此引申出“值得称赞的”、“好的”、“令人满意的”等新义项。

2、超A货。这是由汉字与字母搭配而成的,“A货”代表正宗货品,而“超A货”并不是比A货更好的货,而是表示对名牌正品的模仿度高,外表上可以以假乱真的仿制品。当买家收到卖家货物并进行查看或者试用后,对卖家做出的评价中,他们会使用“超A货”、或者“超A”来表示自己对货品特别满意,同时也成为大家相互宣传中的流行词。

(四)网购新兴职业中的新词新语

1、麻豆。麻豆,就是MODEL的音译词,是网购活动衍生出来的新职业。他们并非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模特,只是身着网络店家的商品进行实体拍照,成为网购店家展示商品的活招牌。随着这个职业的专职化趋势,“麻豆”一词也渐渐渗透入人们的日常言语中。

2、网拍师。网拍师的任务就是专为网上店铺拍照片,然后放在网店页面上以供买主浏览。这个职业也是网购催生的新兴职业,随着网购人群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拍师成立了自己专门的“网店摄影棚”为网上店主提供服务。

二、网购新词新语的特点

从以上一些网购中的新词新语,可以看出它们既具有网络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在购物这样的环境形成自身独有的典型性。

(一)新颖性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大多为年轻人,他们力求在语言上跟上时尚步伐,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所以不管是利用已有的词形来标志新的含义,还是利用语言中已有的材料构造新词,新词新语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潮人”、“爆款”在由“潮”、“爆”的本义引申到潮流、时尚的标志时便积聚了流行元素的色彩;而“秒杀”从网络游戏借用到网购中时也具有强烈的表现力;“赞”、“亲”、“亲们”的简缩形式、“麻豆”的音译形式、“超A货”中汉英组合的形式,都由一种陌生化的效果产生出较强的新奇感,从而也使得它们成为网购人群的流行语。

(二)趋简性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追求信息传递的快捷、便利,在不影响交际效果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复杂的事物、现象和概念,常常略去词语中的某部分而趋于使用载体小、内涵丰富的简略形式来进行交流和表达。以上例子中,“亲”、“亲们”都是以简短的称呼用于网购交流,和它们的完整形式相比,风格上简洁、明快,也具有亲切的情味;其余如“包邮”(指由卖家承担货物运送的费用)、“网银”(网上银行)等缩略形式的表达则符合人们避繁趋简的心理以及语言的经济原则,因此成为了网购中使用的流行语。

(三)商业性

网购作为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其本质还是零售业,利润的最大化是商家竞相追逐的目标。在虚拟的购物场景中,顾客不能与真实的店主进行口头交流,更不能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商品,所以商家更多地需要借助字词形式来制造强烈的冲击感来吸引消费者,广泛使用于网络购物中的新词新词也由此呈现出鲜明的商业色彩,刺激消费者产生购物动机。广告宣传中的“爆款”、“潮人”以其新颖性迎合了大众追求时尚、求新求异的心理,使购物者体验这种新的购物方式带来的新鲜感和刺激,符合人们的求新动机;“秒杀”及“秒X”模式则刺激大众产生“物美价廉”、“划算”的条件反射,驱使买家不由自主地点击进入网页浏览物品,起到了促销作用,符合购物者的求廉动机;而网店等级标志“红心”、“钻石”、“皇冠”则直接与卖家信誉度相联系起来,提供给买家一个货比三家的简单便捷的识别方法,符合人们求方便的动机;而交流中“亲”、“亲们”的称呼则营造出亲近友好的交际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这种和谐的购物方式,符合人们的人际交流的动机。从中可以看出网购提供给购物者便利性、实用性,同时也提供给他们享受乐趣和进行交流的方式,这都鼓励着消费者更多地进行网购活动。“麻豆”、“网拍师”等由网购催生出来的新兴职业也使得网购的商业性变得多元化。

(四)局限性

以上的新词新语产生于网络购物这一行业,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有的词语只在网络购物流程中或在涉及到网络购物的信息时才会出现和使用,这些词还并没有被广泛使用,如“网拍师”等本来就依赖于网店的存在而兴起的职业,它们还没有走出本行业被未涉入网购行列的人所熟悉;而“赞”、“超A货”、“爆款”、“包邮”虽然使用频率更高,但也多是涉及到购物的宣传或与物品运送有关时使用,都更多地依赖网购环境而存在;而“亲”、“亲们”则本来就是一种简缩式的亲切称呼,多出现在网络购物或者是手机短信这样虚拟的空间里,当脱离这样的环境时,人们几乎不会将其用于口语中作为直接的称呼方式。这样,新词新语在使用中便自然而然形成了自身的使用场合和特殊风格,与其相对应的等义词在语用、色彩上形成了互补,也是对新词新语使用原则上的一种规范。

姚汉铭先生在《新词语•社会•文化》一书中,曾引用了美国学者布赖特的观点,“1964年,美国学者布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的共变’的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从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紧密度看来,最直接的莫过于词汇系统了,而其中的新词新语就像是灵敏的试纸,渗透着社会的斑斓色彩。网络购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而其中应运而生的新词新语则是时代的產物,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并折射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的心态。它们以鲜活、多彩的形式让语言变得多样化,如有的新词“秒”、“爆”在构造形式上表现出很强的能产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那些有利于交际、规范度较高、在某个团体使用较广泛的新词新语,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平和的态度去接受,同样,对于那些生硬拼凑、无生命力的词,则应该进行淘汰和净化。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校本部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姚汉铭.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

[5]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J].汉语学习.2009,2,1.

[6]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2,1.

[7]肖煜.网上消费者行为研究[J].开发研究.2004,5.

新词新语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的“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教学内容。它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贯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它的教学,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我想,编写者意在让学生了解新词新语,并学会梳理探究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文字,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合作探究学习的思路。

【学情分析:】

对于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新词新语,学生很感兴趣。但高一新生自主思考的思维习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还没有形成,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语言变化发展的轨迹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理解。

2、能够对产生的新词语作较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思考,从而能够正确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学会从语言变化的中感知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新词新语的产生中领略当代流行文化的脉动。

【教学重点】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教学难点】

对产生的新词语作较深层次的透视和理性思考。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出示PPT1)

有人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风景;也有人说: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变迁;词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它永不停息的推陈出新。你看,现在的“粉丝”不是食品,“轮胎”不是汽车配件,“爆炒”不再仅限于厨房,“韩流”和冷空气没有关系,“狗仔队”不是由狗组成,语言进入了超级“选秀”时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新词新语这个崭新的时代。

一般认为,新近创造出来的词语,或是旧词新用,这样的词语就叫新词新语。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和感悟新词新语。

一、走近新词新语

1、近年出现许多新词新语:

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些新词新语,做简要的说明。(5-10个左右)(出示PPT2)比如:高大上,低调奢华有内涵,伤不起,造吗,卖萌„„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的搜集、整理、梳理,让我们领略了各个领域的新词新语,可以说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这么多的新词新语,如果让你研究学习,你能说出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吗?

二、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途径(出示PPT3、4、5、6)

1、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网恋,志愿者,特首,义工、月光族、土豪金、学霸、钉子户、宅男„„)

2、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访问,奇葩,白骨精 去哪儿、囧„„)

3、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Hold住,Show、卡拉OK、AA制、粉丝、迷你、控„„)

4、词语衍生和略缩形成的新词语。(词语衍生:高富帅、白富美、矮矬穷、糕富帅、白领,蓝领、粉领,金领,灰领„„

词语缩略:航母、央行、高考、春晚、高大上„„)

三、新词新语的优点与注意事项(出示PPT7、8、9、10、11、12)

1、优点:形象生动,方便简洁,富有时代气息

2、新词新语使用举例

3、使用新词新语使用注意事项

教师过渡语:词新语的产生必定代表着某种新生事物的出现,某种新现象升温。那么,请大家来探究新词新语产生的背后隐藏着哪些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探究:新词新语产生反映的文化现象

教师点拨:如:黄金周、按揭、快餐、大片、韩流、新新人类、微信、大片、韩版、恶搞、模仿秀、韩剧等。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出示PPT13):

1.新词新语的出现反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2.新词新语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3.传统文化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4.一些新词新语反映出流行文化热。

5.新词新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使汉语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化。6.折射出中国人开放、包容的心态。

阵阵“韩流”袭来,意味着我们追随韩版服饰的潮流到来;网络歌手的DJ,音乐人的RAP,无不渲染这流行的浪潮;“超女快男让选秀节目风靡一时;恶搞红色经典,街头嘻哈文化,更是把流行文化推向了风口浪尖。新词新语就像流行文化的温度计一样,时时刻刻反映他的热度。流行文化的高涨同时造就了更多新语独特的魅力,为汉语注入了活力。可以说,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互为见证,相生相克。

教师过渡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新词新语,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词新语都能流传并被收录下来。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新词新语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新词新语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如何呢?是兴盛还是衰亡? 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PPT14):①有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事件的结束而消亡;如:非典 ②有的被收录汉语大辞典中,成为生活中常用词语;如:酷,爽,白领„„ ③还有的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访问,杀手,奇葩

五、小结(PPT15)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的新词新语,并且探究它的产生途径,优点与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新词新语的产生背后的文化内涵其未来发展趋向,感知了流行文化的脉动。希望我们课下能将新词新语的探究进行到底,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为我们将来更好的学习做准备。

六、作业(PPT16)

分别从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分类搜集近几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并作一些分析。

板书设计

一、走近新词新语

二、产生途径

三、优点与注意事项

四、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五、新词语未来: ①成为常用词收录词

②词义发生变化

③逐渐消亡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 第6篇

二 规范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

(一)规范的目的是有利于交际。(二)规范的对象是可能给交际带来某些情况或者问题的语言现象,而且是规范能够起到一些作用的语言现象。还是郭沫若1955年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开幕词》里说的:“……要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采取必要的步骤使得这全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语法、语汇上减少它的分歧,增加它的统一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1页,科学出版社,1956)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要去规范一下,要管应该和能够管的,不要管不该和不能管的。主要是面向社会的有较大影响的用语,如报刊用语,广播电视用语。(三)规范的标准是看交际值即交际到位的程度,这是同语言的功能相一致的。交际值里包括感情、色彩等。如“手机”是口语词,是俗称,“移动电话”是学名,两个词都说。总的是文和质结合。大的规范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交际的原则。经常是多种综合的下位的基本原则有:1.必要的原则。看是否填补了汉语词汇的空白,普通话中是否有这些词语。如“博导、一国两制、减肥”。2.丰富的原则。即丰富了汉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词语反映了新的观点、新的事物,这跟上面一点交叉;二是新词语提供了有用的同义或近义形式如“的士、健全人”。3.经济明白的原则。经济,如“扫黄、共识”等双音节化的简称。明白,即表义清楚,让人理解。如表示设备等的“硬件”和表示管理等的“软件”。表示人才的“活件”就比较牵强。4.符合结构规律的原则。即符合汉语允许的大的结构规律。如“泼辣”和“洒脱”合成的“泼脱”,就比较牵强。5.重视国际通用的原则。有些东西汉语中没有译词,不用字母词就难以交流,有些字母词又回避不了,如“CT”“B超”。6.大汉语观。要考虑到汉语使用广大地区的情况。如“E-mail”,台湾用“电子邮件”。大陆规定术语时应考虑到世界华人区,沟通一下好。7.品位的原则。品位主要指思想性,列在大规范观里。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如“搓蜜”。但反映社会消极面的需要存在,如“包养、三陪”。二是注意适当的避讳。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8.使用和动态的原则。不存在抽象的不分使用情况的规范。有时候不是词语本身的问题,使用也很重要。还有“BP机”到“呼机”,“大哥大”到“手机”都有个变化的过程。9.引导的原则。我们常说鼓励创造,常说规范有利于创造,但是我们很多关于规范的意见和规定没有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我们要在规范的原则里列上这一条。一是指鼓励创新,二是指规范策略。(四)词语的规范有一定的特点。新词新语的规范更有一定的特点。不能拿别的词语规范的特点来要求新词新语。1.新词新语的特点就是新。一是用的时间短用的人少,就不能拿用的时间长和用的人多来要求。二是新颖,就不能拿稳定来要求。三是人们还不怎么熟悉,一方面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让人好懂,另外一个方面不能拿一些人不懂来指责它。四是其中包含着许多创造,而我们可能不容易判断,所以要特别宽容。不同形式往往是色彩不同,不要轻易地只要一个。真正是完全同义而一时难以取舍的可以先都留着。2.还有田小琳提出和做了初步研究的社区词,指形式上是普通话词而在某个社区流通。这个语言现象和新的观点,我们要有足够的重视,并且尽量在我们的研究中体现。3.规范的策略和途径也有些不同。词语的规范同文字、语音的规范不同。文字、语音的规范可以由管理机关、职能部门经过调查研究,确定标准来推行。即使这样,人们平常口说读音的差异、手写文字形体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因此文字、语音的严格规范也只能在一定范围中实现。词语规范的实现是另一种情况。人们接受某些词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一是简易经济的因素,如“扫黄、共识”;二是求新求异的因素,如“氛围(气氛)、大腕/大款(富豪、阔老)”;三是丰富语言的因素,如“生猛、靓丽”;四是名人、权威机关的引导,如“出台、举措”;五是传媒的推广。此外,词语本身的因素也起作用:一是双音化的因素;二是语言发展中类推的作用。这些因素又分为几个方面:一为语词的来源:有音译、意译、方言、港台、名人等。二为语词本身的条件:有双音、新异、经济、理据等。这些因素互相作用,此消彼长,形成一种合力。传媒、管理部门的倡导起很大作用,但语词本身的条件也很重要。因此,在词语的规范方面,语言学家的作用是提出有根据的意见,但仍要借助管理机关的倡导以及传媒的推广才能起作用,单一因素不行。要正确估计语言工作者的作用。语言工作者只能因势利导,要看准“势”。这是在操作时首先要考虑的。以为定出标准就是万能的,一呼百应,这不可能。词语规范比语音、语法难。难在词汇的数量大、变化快、标准不明。每个词语的性质不同,是有个性的存在单位,用衡量这个词语的标准去衡量那个词语可能就不行。词汇系统是开放性的,自由度比语音、语法大得多,词语的变化也太快。除了明显不规范的词语可以马上决定,大部分词语不能操之过急。

三 关于“生造”

(一)1980年以后,生造词的研究有所深入,但还局限于产生的原因、辨识的方法等具体方面。虽然也提出了判定标准,但实际并不明确,仍然划界不清,难以操作。因此也就很难避免出现今天说是生造词明天又不得不承认是规范词的尴尬。我们认为“生造词”的提法恐怕有问题。生造词实际也是新词。只不过许多文章所列举的生造词大多出现于文学作品,频率低,范围窄,因而人们感到陌生,自然就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不能望文知义了。自1955年以来,防止生造词和不断消灭生造词一直是汉语规范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生造词的说法在20世纪50年代也许有它存在的可能和必要。但在今天,社会和语言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语言规范观也发生了转变,生造词的说法就显得含混模糊,不够科学了。如果我们仍围绕着生造词做文章,恐怕很难有所突破。“品位”和“规范度”的说法比较有意义。新词语确有规范与否、规范的好与不好之分,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分析评判,如表义、构词、语音、频率、范围等,进而认定它是可以被接受的还是需要淘汰的。似乎没有必要非定位在“生造”上不可。(二)以前说“生造词”或“新造词”,都是指以前没有的、新的形式。只是一般认为,新造词必须要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否则就是生造的,不规范的,没有生命力的。另外,新造词必须适应语言表达实际需要,词汇中已经适应这种需要的词语,就不能再造了,否则也是生造。这种说法是比较笼统的。有的我们都认为是生造词,可以说是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如仿造的一些形式像“下了一夜劲雪”(仿造“劲风”“劲敌”等),“感到工作乐味无穷”(比附“乐趣”),“被人殴揍了一顿”(比附“殴打”)等,这些不怎么为人们接受,但原因似乎不是不合构词规律。此外,认为词汇中“已经有现成的某个词,不必另造某一个新的词”这种要求也显得有点简单化。实际表达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多方面的,有时候就是为了和已有的不一样,为了新奇。如“锋尖的匕首”,“锋尖”是个生造词,但不能说是因为有“锋利”“尖锐”就不必有“锋尖”了;“锋尖”不好还有别的原因。(三)新造词语当中确有一些生硬拼凑、难以为人们接受的词语,如“成立了剪纸、舞蹈等课外兴趣小组,并重点培养吹歌艺术人才”(吹歌),“哪一部是最受追捧的影片?”(追捧),“本报近期将推出绿色环保分类广告,即绿环信息集装箱”(绿环)

等。这些都是规范度或者品位度不高的问题。(四)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或者动词常常能合成一个双音节词。有一种情况是并列的两者之间有“而”或者“又”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比较牵强,也比较难合成,如“泼辣”和“洒脱”,而且“泼脱”的构音也有些不妥,像拟声词。即使有不少“而”或者“又”的关系也不一定能合成。否则“而”和“又”一类的短语不是只起过渡和松开的作用了吗?像“灰颓”里的.“灰心”和“颓丧”,后者还包含了前者并且程度又甚于前者。从“又”的关系方面来看,色彩一褒一贬,也合不成。合成一个词,还合得好,要有达意、逻辑、读音、色彩等好些方面的考虑。

四 关于简称

(一)简称跟原词。缩略语是原词语缩略而成的,它必然是后生的。即原形出现在前,缩略产生于后。一些汉语缩略语词典把“朝鲜、俄罗斯、印度”说成是缩略语,这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词在汉语中早就出现了,不能都看成是某个国家全名的缩略语。缩略语出现后,一般说来是与原词语共存的。缩略语与原词语不是一个取而代之、新陈代谢的关系,而是互有特点、互相依存的关系。当然这里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有差别。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使用频率要高得多,原词语反而变得很冷僻,很少有人使用,但绝大多数没有潜藏。如“冠心病、高考”,这些缩略语可以说已经词化了。有些缩略语能量很大,超过了原词语,如“东单、东四、西单、西四”,其原形现在几乎无人知道。大多数缩略语与原词语是要长期共存的,对于缩略语和原词语来说,共存是一般的、基本的,取代是个别的、偶然的。缩略语与原词语在表达意义上是一致的、等义的,但是它们在风格上、情味上却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说来,原词语比较庄重和细致,缩略语则比较简洁和明快。因此缩略语在语言修辞上也有一定的作用。缩略语的创造,多数具有类推性,即创造了一个缩略语后,可以类推出一群成族的缩略语。缩略语的能产性是很强的,不仅表现在它自身的成族创造,而且还表现为成为构成新词的一部分,有了构造新词的能力。有学者曾经提出全称和简称并存的时候说明简称还是不稳定的,是临时用法。实际上,简称除了经济之外,有比较随意等新颖色彩。嫌繁嫌正式的时候想到用简称,可是用简称肯定要失去一些东西。而且随意,有人是不喜欢随意的。有时候有几种简称,有的又简得不够好。人们接受简称本来要有个过程,加上有的简得不够好,人就更有意见。例如数词式的,的确有的是套套,往往是出自擅长搞套套的人之口。缩略词的现象比缩略语多,缩略词不一定有原形,数量很大,构词方式也不是原来的五六种方式能解决的,如“的哥、的姐”等。(二)简缩手法和简缩词语。脱离具体语境(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所指代意义独立稳定的,就能固定而使用开来。否则,对具体语境依赖性较大的,就固定不下来,用不开来。如:仅仅用于标题的“寄小、经谈”;仅仅用于某些场合的“热巧、女配”。数字式简缩尤其依赖语境,很难独立稳定下来。二是具有一定能产性的。否则多为临时用法。数字式简缩除应适应上述两条原则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意义方面:一是代表性。提取字要能足够代表被简词语意义。如“三好、三废、三通”。但“三开、三信、三青”就差一些。纯数字式的如“五四三”更是谈不上代表意义,可以说是意义非常不明确的暗号。二是有理性。若干同字词语首先在逻辑意义上有并列的道理,不是硬凑的、一味形式化的。三是一致性。提取的字,词性要一致。如“三头干部(赤脚光头、手拿锄头、生产带头)”,完全是凑在一起的。关于简缩手法和简缩词的区分,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就是数字式一类的,许多人意见大,许多人也没有都收录,但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段有交际价值,不能认为是不规范的。我们现在认为是规范的,但是没有词汇化。简称手法还有《红》《要略》《讲话》等。还有,就是我们说的是语文性的,在别的领域里可能是已经词汇化了的,不一定是语文性的。(四)有关规范原则。前人提到的一是两个平列的附加语公用一个被附加语,古已有之,但不太自由。如“演职员”不太好,“大小学”不能说。“挑应战、劳畜力、长短处”生硬。二是用数字概括平列的几项,省略太多,初次看见简直无从猜测它的含义,应当少用。三是县名不宜用简称。四是“市计委、市纪委”在广播里要区分,“中指委”在广播里用效果就差些。(五)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有的简称不完全是代表字的问题。如“考研”,指考研究生,已经占位了。所以指“考试研究”的就不容易进来。不是说这个“研”本身着重指研究生而不是考试。“律考”就同“路考”的格式相同而不同于“考研”。二是过去曾有人认为,政府文件中不应出现缩略语,用了似乎就有损于文件的庄重与严肃。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半个世纪前,政府文件中就出现过一大批缩略语,现在政府文件中使用的缩略语就更多了,并没有影响到文件的庄重与严肃,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助于文件的贯彻执行。三是关于数字式缩略语,现在用得很多。如“211工程”,在本行业、本地区相当流行。四是对缩略语的使用应有不同的宽容度。如:“华东师大”在全国范围内通用,同指的“华师大”在上海和整个华东地区通用。不同的范围里可以有不同的缩略语,要有不同的宽容度,在有些特定场合可有临时简缩。可见其区别性特征也还脱离不了地域的制约。五是有的词语演化为缩略语时,不同的人提取的语素不同,即一个原形有多种缩略语。这里有的有优劣之分,有的难分高下。如:爱卫会/爱委会、清华(大陆)/清大(台湾)、房管局/房地局、文研所/文学所、邮编/邮码。如何解决?要共存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的发展趋势不完全一致。如“爱卫会”用的多了,因它有区别性特征。但“邮码”比“邮编”更有区别性特征,却用的不多。六是有时孤立地看某一个缩略语,觉得不规范,总要有所责难,但放到同类成族的缩略语中,就觉得并非不规范,而是相当合理合法了。如有人认为“工行”缩略得不合理,但如果和“建行、农行、交行”放在一起并列,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合理的了。六是我们今天认为规范的一些缩略语,其实它们的表义未必明确,区别度未必高。有的缩略语使用寿命很短,因为它们所代表的事物很短寿,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缩略语本身却不见得有何不规范。可见,表义明确与否、寿命是长是短不能视作规范与否的标准。规范与否除了受词语本身内部诸因素的影响,恐怕更多的还要受词语外的某些因素的制约,而我们对这些因素并未完全认识和深入研究,未及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规范与否不能只看词语本身,一定要考虑到词语外的因素,要看使用。七是新词语的简缩与人们对新词语表达内容的认知程度有密切关系,人们对新词语表达内容的熟悉程度,常常影响简缩词的产生与被接受。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是动态的,因此,对新词新词的简缩也应持一种动态的观点。有了动态的观念,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新词新语的简缩。例如,“考研”一词,可以由“考试研究、考察研究、考证研究、考研究生”简缩而成,但人们现在只是接受最后一种简缩,主要原因是社会上研究生入学考试比较火爆,人们对之相应比较熟知。而如果研究生入学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有那么大的影响,而人们对各种考试的认知提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对于“考试研究”简缩,或许也可以接受。八是对于科技方面的术语或行业专有名词,无论是原形式还是缩略形式,语言工作机构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参考境外或民间已有的相应说法,事先规定其规范的称呼及规范的缩略形式,以避免

混乱,减少分歧。

五 关于外语词、音译词、字母词和借词

(一)外语词、音译词、字母词和借词等使用频繁,形式多样。音译词、字母词的出现和使用势头,将随着我国加入WTO还会有所发展。这是国际性的一个问题。北京申奥成功,北京组织很多人学外语,这样的情况还会发展。(二)有学者认为意译就规范了,原型、音译都是不规范的。我们认为这是个过程,有时候来不及想什么音译、意译,而且想出来也不准确,就把原型拿过来了,在过程当中有人想出个音、想出个意出来子,三个同时用了,原型还用。这很复杂,从内部原因来说,把外语词语移进来是简便、快捷,可能音译、意译一下子想不好,也不如移进来准确,有的移进来的是外语词缩写,意译起来很长。有的过些日子想出音译的了,或者后来又想出意译的了,几种情况可能并用,当然会有主次,主次的情况也会变化。“麦克风”到“扩音器”,可是现在说“麦克风”的人又多起来了。一些音译还有两个的。不是说到了意译才完成了规范。入世之后音译词会增加。(三)外文原型或简缩形式如IT。MTV,我们叫外语词。汉语拼音的简缩形式如RMB,我们认为是汉语词。有外文字母又有汉字的字母词如“卡拉OK、AA制、B超”也是汉语词。这些都是汉语大系统里的词。(四)现在很多人接受了“IT产业”,很少说“信息技术产业”,但“VC”网络界说得比较多,其他多数还是说“风险投资”。网络语言有一个跟国际接轨的问题。

六 关于新词新语的品位

(一)新词新语的品位是客观存在的。品位包括思想情趣、文化含量、新颖程度等方面。(二)确定品位要注意的几点。一是过于粗俗的从严,但反映社会消极面的需要存在,如“包养、三陪”之类。要区分词语所反映的事物的好坏与词语本身格调的高低。就是有些粗俗词也并不都是“品位”低的,要看具体使用,使用在什么场合,指称什么事物。使用得体恰当的,不能说“品位”就低。比如“骂娘”就是。“倒爷、息爷、三陪、小蜜”等词语,从词语蕴含的色彩看,都有一种调侃、嘲讽甚至否定的情绪倾向,不属于低品位之词;而“挎蜜、嗅蜜、搓蜜”等“蜜”系列词则属于低品位。词语的品位与它具体所指的事物、行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一定要把这两者分开。要充分重视一些高品位的新词新语的语用价值。表达积极事物的也可能品位低,表达消极事物的也可能品位高。对一些消极的事物,我们指称的时候满含愤怒,例如“豆腐渣工程”,就美,品位就高。还有“红眼病”衍生的“白眼病、绿眼病”,“白条子”衍生的“绿条子、红条子”品位也不低。我们常说“硬件、软件”衍生的“活件”就不怎么样,因为生硬、别扭,文化含量低,虽然指的是积极的事物。二是人们对一些表达消极内容的词语避而远之,这又是事实。一个原因是避讳。大众场合,又是大雅之堂,做报告老举性活动或者厕所做例子,不雅,需要避讳。三是要有动态的观点。一个词的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新词语,在尚未成为基本词语以前,变化的可能性更大。如“写真”,单从这个词看,其表达含蓄模糊委婉,品位不低。当然它所表现的行为与中国长期以来的民族心理不相符合,所以似乎给人以品位不高之感。但是,民族心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反之,一个词的品位还会由高到低。如“小姐”,本来品位很高,不仅是尊称,而且含有年轻、漂亮、时尚等积极的倾向,但现在又生发出一些不太好的含义,而且使用者在用这个词的时候似乎带有一种暧昧的色彩,于是这个词由高品位生发出低品位,使人们现在被该词称呼时,有了一种复杂、尴尬的心理。还如“绿色食品”一类,如果一旦人们滥用,或者有很多绿色食品并不安全,“绿色食品”的品位马上降低。四是品位也有个度,叫品位度。了解品位度,要从实际出发,要调查人群的感觉。但是有不少人群会有误解,需要经过我们的过滤。误解也有原因,对我们也有启发,但是误解毕竟不是正确的理解。

七 关于新词新语的使用

(一)我们说语文性的词语,除了“美丽、高兴”这一类之外实际上是跟各个领域跨界而有不很专门的词语,就是伸到各个领域里面但又不深。现在群体的知识结构也发生变化了,知识面扩大了,语文性的范围也扩大了,有许多原来认为比较专门的词语也为大众了解并且经常使用了。这跟一些术语进入语文性词语如“反馈、反思、信息”还不同,而是要把整个语文性的圈子往大里画一画。所以人们使用了一些原来的术语、行话等,这是词语使用的发展,是群体知识结构的发展,当然是社会的发展。(二)还有个“说”和“听”的关系,各人说各人的,听的时候宽容一点儿,不要求别人跟你说的一样。

[收稿日期]-04-06

【参考文献】

[1] 郭沫若.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开幕词[A].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秘书处编《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文件汇编》.科学出版社,1956.

[2] 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N].《人民日报》1951年6月6日.

[3]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4] 许嘉璐.容纳·分析·引导·规范[N].《文汇报》12月30日.

上一篇:关联词语运用下一篇:害怕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