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2024-07-03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精选10篇)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第1篇

其实我挺不高兴的 这学期我的绩点遭遇了滑铁卢

我不是很能接受上一年3.97这学期3.5都不一定的事实。

事实上,我的确如今也把握不住老师的品味。

但是我能说我绝大多数都尽到了85%的努力问心无愧,好吧,除了把老师做成表情包还有怼她的那一点,有点儿愧疚。

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的啊,我觉得自己挺好的了,我也不觉得别人比我好多少说真的啊。

我也不会感激生活的暴击的,伤害和原谅可能是两回事,但伤害永远是伤害。

盔甲是怎么长出来的呢,是血肉模糊以后伤疤结痂成的。这有什么好值得感谢的? 又不是斯德哥尔摩候群症人,你打我我还谢你??

我没反手一巴掌就不错了。

有些人是顺风顺水的,有些不是。但无论是谁都不会傻到请人来暴击他。感谢挫折在百度搜索前十条里都是 感谢挫折作文怎么写。大家都知道这是假的。

所以我自我地发泄一下吧。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成为别人眼中重新的好。

但我觉得我已经很好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第2篇

熬夜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说实在的,我曾经也不熬夜。早睡早起的时光回想起来让自己都羡慕。当时还在想为什么熬夜的人会睡不着。到了自己头上,才无奈的明白,克服熬

夜的困难。此时此刻,十一点半,我有睡意,心却躁动。我该怎么让自己睡着呢?如果睡不着,我又该怎么办?怎么去做?回想前几天,总是在手机上把自己的精力透支至

尽以后,才能不知不觉的睡着。既然精力消耗完就能睡着,那我便可以去尝试一下。可是,该选择什么来消耗自己精力呢?这又是一个问题,手机?不爱推荐这玩意,倘若刷

东西刷到精疲力竭,一则无益,二也只是无谓地增加自己头脑的负担,在刷东西至睡,对熬夜的我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还有呢?看小说?曾经的我,失眠了,去看

小说,虽然有点趣味,但我也不想这么做因为小说的含金量,本就低。再加上熬夜时那并不算好的状态,可以说几乎毫无收获。虽然自己最后还是睡了下去,但只能说,浪费

时间。游戏呢?显然,在被迫熬夜的状态下,玩游戏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虽然玩着玩着困了就可以睡着,但我并不喜欢这么做。

昨天晚上,写到上一段的时候,感觉到了倦意,便睡着了,今天的我回想起来,觉得消耗精力确实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快速入睡的方法。回想高三的时候,晚自习想学习都困,更不用说身心疲惫的回家之后了。但是,我觉得即便是消耗自己的精力,也应该把这些时间消磨在刀口上,而不应该去浪费这些时间,即便是次品时间。但是,同样的时间,这一段的时间并不是可以完成高强度工作的,吸收知识的速度也会落下一个档次。同样是一段时间,一些琐事同样也需要消耗那么多时间,比如洗衣服类的,用这些时间干

这些事,可以消耗自己的精力,又可以使这些琐事能够完成,不至于拖累明天的自己,而且完成一件事的满足感,也可以让自己带着一丝丝幸福感进入梦乡。

在大部分大学里,大学也是有熄灯的,在黑暗的光线下,看手机对自己的眼睛也是一种极大的负担,虽然就是非常想在失眠的时候玩手机,可这确实不好,当然,实在没办法的话,就利用手机干些有意义的事情,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便在失眠的时候,写写东西,写写自己新的感悟,写写一天的心态。一般,当写完后,我也便睡

着了。对于每个人来说,不同的事情对自己有意义,我现在也没想到太多在失眠的时候可以做的事,还是要靠自己继续去探索。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第3篇

《阿尔迈耶的愚蠢》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 • 康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也是“马来三部曲”之一。正如小说题目所显示,该小说讲述的是西方白人阿尔迈耶不远万里来到西方殖民地之一的马来群岛积累财富以荣归故里,但最后幻想破灭、客死他乡的故事。跟康拉德其他作品一样,该小说里的女性人物非常少,而主要女性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阿尔迈耶之女妮娜及其无名妻子阿尔迈耶夫人。以往,学界主要是从女性形象、女性观和后殖民主义对该小说进行研究, 以探究康拉德的女性观和帝国主义情结,但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系统着墨很少,深度不够,忽略了其内心的声音。为此, 本文将系统地针对小说中的主要非白人女性妮娜进行剖析, 不仅揭示其在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更注重探究其在双重压迫下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与对悲惨命运的抗争过程,使读者对该小说中的有色女性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二.后殖民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同属西方学术界的“少数者话语”,前者主要关注被殖民的第三世界男性,后者则重在研究被压迫的白人女性。虽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但它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研究那些处于边缘、从属地位,被看作是异已的“他者”的受苦受难的人们。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者们经过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整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理论模式和文本阐释策略——后殖民女性主义。这两种理论的成功结合是由于“在妇女与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与白人男性所占据的中心和主宰的地位相比,他(她)们处于边缘的、 从属的位置,都被看作是异已的‘他者’。正是这一种相似性, 使本世纪后半叶蓬勃兴起的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有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正因为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似性和天然亲和力,后殖民女性主义应运而生。它着力研究和探讨了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妇女的各种历史和现实问题,以揭露她们所遭受的残酷殖民剥削、种族歧视以及父权压迫, 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第三世界妇女所处的悲惨境地和她们的真实面貌。

三.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压迫下的妮娜

纵观东西方历史,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远非女性能及, 后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不平等待遇,而对于殖民时期备受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压迫的第三世界妇女而言,这种从属地位和不平等待遇更为明显。 殖民主义时期,作为欧洲帝国主义者拓展殖民主义和积累海外资本的工具,殖民地女性与殖民男性一起被欧洲殖民者当做奴隶一样残酷剥削和压榨。他们默默忍受,看不到希望, 更不敢奢望境况有所改善,连满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痴心妄想。终其一生,生活的真谛对他们而言不外乎是没完没了的受苦受难,无他。在康拉德的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中,妮娜作为该作品唯一两位主要女性人物之一,同样逃不过这等命运。

一)种族歧视

在父权起主导作用的殖民主义社会,女性还被定义为孝敬的女儿、顺从的妻子和无私奉献的母亲,她们决不能涉足男人的世界,否则,就会惹来大麻烦。在男人眼中,女人就是麻烦制造者,一个男人如果与女人有过多牵扯,将一事无成。与其他第三世界女性一样,妮娜就是生活在这么一个女性毫无发言权的环境中。妮娜是小说主人公阿尔迈耶的混血女儿,尽管阿尔迈耶非常喜爱妮娜,把她视为掌上明珠,但在内心里他对自己女儿是一个带有马来血统的混血儿耿耿于怀,因为在他一个西方白人眼里,一切非白人血统都是低贱的,是永远无法比拟欧洲纯在白人血统的。因此,妮娜在很小的时候就白人父亲安排送到新加坡接受西方白人教会教育,希望通过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来让妮娜变成一位有教养的西方淑女。阿尔迈耶经常沉浸在他的发财梦中,希望有一天他的付出有所回报,带着女儿妮娜荣归故里,到那时候他就可以用大笔的钱以及妮娜的美貌来掩盖她有色的皮肤和是混血儿的事实。在妮娜在新加坡求学期间,阿尔迈耶从来没有去看过她,因为“He did not want to meet her with empty hands and with no words of hope on his lips” ( 康拉德,17)。他完全不敢想象如果妮娜跟当地马来人一样也过上野蛮的生活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他对这样的生活鄙视不已,他几乎快忍受不了满是马来人在身边转悠的日子,这个牢笼是他一生的噩梦,他决不能让自己的女儿重蹈覆辙。

当妮娜回到Sambir待在阿尔迈耶的身边后,阿尔迈耶把妮娜与外界隔离开来,以避免其受到过多乌烟瘴气的马来生活的影响。同时,他开始策划把妮娜嫁给在当地当军官的西方白人,认为只有白人从配得上自己的女儿,而妮娜只有与白人结合才能减轻她身上的有色人种特性,才会让他从心底上接受她是混血儿的事实。直到妮娜违背父愿与一个巴里王子私奔的时候,阿尔迈耶对东方非白人的鄙视从真正爆发出来。一见面,他劈头就质问妮娜 : “tell, me, tell me, what have they done to you, your mother and that man? What made you give yourself up to that savage?” (ibid: 114 ) 话语里,他丝毫不在意那个男人到底叫什么名字,更不屑于提及。他继续追问,“have you forgotten the teaching of so many years?” (ibid: 114) 最后他发誓,如果妮娜不跟他回去,他将永远都不会原谅她。但事与愿违,妮娜还是执意离开,阿尔迈耶也坚守了自己的誓言, 尽管痛彻心扉,在那之后他再也没有提及过妮娜,不再认这个女儿。一个优越白人的女儿居然与异族人种结合,这是何等有失颜面并十足荒谬的事,对阿尔迈耶来说,这是一个永远也跨不过的坎,也是他直到孤独终老也无法释怀的不堪往事。

二)父权制压迫

妮娜除了被专权的父亲拴在身边之外,还被有着非常强的男性主导意识的巴里爱人戴恩所左右。妮娜第一次见戴恩是在他与自己父亲在家中谈生意的时候。根据传统规矩,女性是被排除于男性种种事宜之外的,对于男人之间的事务更是如此,因此她只有在内屋偷偷地看他,为此还与马来母亲起了争执,被训斥说不守传统规矩。母女的争执引起了阿尔迈耶的不满,意外地,戴恩看到了妮娜。只是匆匆一瞥,戴恩被妮娜意想不到的出众美貌所倾倒,久久不能忘怀。尽管戴恩非常倾慕妮娜,然而,他不想让其他人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因为他深知,在男权传统教化里,像他这么一个有名望的男人,若是把女人当做一回事,甚至还被女人干扰心思, 那恐怕是会被上上下下的人取笑的。

从第一眼看到妮娜的那一刻开始,戴恩就坚信她迟早和会是他的。他是一个王子,一个勇士,女人对他来说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纵使他俩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愉快,但不可否认的是,戴恩喜欢的是妮娜的迷人外表和她身上特有的女性温柔,如果妮娜失去这样的特质,而戴恩的热情满满殆尽,这一么段关系可能戛然而止了。因此,妮娜作为一位女性爱人,在恋爱或者婚姻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的、 从属的地位,她毫不犹豫地接受戴恩的宠爱,她丝毫不怀疑戴恩对她的爱,即使戴恩以专制、命令的口吻让她做事情的时候,她也是百般顺从,不求半句说明或者解释。

在婚姻中,马来女性被视为商品在买卖双方中出售, 一旦价格合适,买卖就在双方相互满意的赞叹声中画上完满句号,女性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发言权,作为其中一员,妮娜自然也不例外。戴恩之所以能在阿尔迈耶的眼皮底下与妮娜约会而其却毫不知情,是因为俩人约会的时候有阿尔迈耶夫人掩护。阿尔迈耶夫人为了女儿的幸福自愿作二人的守护者?当然不是。受马来父权制影响,阿尔迈耶夫人自然不可能在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允许自家女儿与一个不相干的人约会谈恋爱,事实上,戴恩已经给了她一大笔钱作为俩人约会的回报,而阿尔迈耶夫人也坚信她将从女儿的婚姻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利益,因为她的女婿是一位巴里王子。她甚至兴奋地告诉妮娜 :“That is all mine,and for you. It is not enough! He will have to give more before he takes you away to the southern island where his father is king. You hear me? You are worth more, granddaughter of Rajahs! More!More!” (ibid: 42) 也不在意关心女儿听了这话是否会受到伤害,亦或者是她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高兴而不是伤心。毫无疑问,在阿尔迈耶夫人看来,把自家女儿嫁出去的前提是必须要有相应的利益作为回报,而最好的回报方式莫过于白花花的银子。

于是,从妮娜的身上可以看出,在欧洲殖民主义剥削和父权制压迫下的第三世界非白人女性充当的是伺候东西方男性的劳作奴隶,此外,她们还有担任好孝顺的女儿、温顺的妻子和默默付出的母亲的角色。她们被驱赶到地里没日没夜的劳作,回到家里还有没完没了的家务等着她们,但却被永远地排斥在男性事务之外,没有半句发言权。

四.妮娜的觉醒与反抗

在小说中,妮娜幼儿的时候就被白人父亲阿尔迈耶安排送去新加坡接受西方基督教会教育,让其学会如何作文明守规矩的淑女。但阿尔迈耶却不知道妮娜在新加坡求学时期受尽了白人老师、同学以及受托照顾她的维克一家的嘲笑与羞辱。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希望有一天等妮娜长大成为文明体面的淑女,他能赚到一大笔钱,然后和妮娜一起回到他魂牵梦绕的欧洲,逃离让他恶心厌恶的东方牢笼,重新过上正常的西方文明生活。然而,十年之后,当妮娜到了会判断对错、明辨是非的年纪,她下决心违背父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Sambir。在新加坡十年所受到来自白人的蔑视与羞辱,让她明白,不管她怎么努力, 西方白人永远都不可能接受她,因为她是一个有着深色皮肤的混种人,东西方之间有着一道永远也无法逾越的鸿沟。 事实上,在妮娜心中,她从来不觉得西方文明有多好、西方白人有多高尚,所有像她老师和维克一家的白人不过是一些“dresses-up monkeys”,虚伪、矫揉造作并且势利。 于是,她在没有父亲允许的情况下回到了Sambir,她甚至没有问他的意见,毫无征兆地就出现在他眼前。虽然对未来一无所知,虽然也担心害怕,但这是她的自由选择,并且她相信再怎么生活不如意,总比生活在一群穿着衣服的虚伪猴子中强。回到Sambir之后,出乎妮娜的意料,她并没有被失望和厌恶所淹没,相反,她渐渐习惯并且融入了在当地的新生活,这样的生活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从她异族母亲那里,她知道了马来人辉煌的历史,那些英勇善战的人们、那些振奋人心的事迹和热闹非凡的聚会, 无一不让她兴奋和向往。

在小说中,妮娜对父权制和种族歧视最大的反抗是,她挣脱种种东西方传统观念束缚,选择跟一个巴里男性结婚生子。阿尔迈耶对女儿在Sambir的出现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留了下来,同时还开始计划女儿的终身大事。关于女婿,他要求必须是有钱有势的白人,至于马来人或者任何一个非白人,那种厌恶感是他连想都不愿意想的。于是,他邀请当地的白人军官和生意人到家里与妮娜进行接触,希望从中挑选出一位合适的人选作为女婿,但却不知妮娜已经有了心上人,而这位未知女婿是他蔑视的异族人。妮娜瞒着父亲跟心上人巴里王子约会,知道父亲不可能接受两人结合之后, 毅然选择私奔来捍卫自己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当追赶上来试图阻止两人私奔无果后,阿尔迈耶嘶吼 :“I will never forgive you, Nina — never!” (ibid: 118) 他甚至还威胁说如果妮娜不跟他回去,他会亲自向荷兰当局告发戴恩, 但妮娜最终还是不顾父亲的威胁与反对,忍痛与父亲诀别, 誓死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选择。

从阿尔迈耶把女儿送去教会学校,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体面的淑女,可妮娜却从新加坡回到了Sambir, 到他处心积虑地让女儿嫁给白人,但妮娜却选择了一个土著男人戴恩,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妮娜在父权制的压迫下没有屈服, 反而一直在反抗着,她坚强地面对着父亲的责难和来自西方白人的蔑视。妮娜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坚强有力的女性形象,她不仅选择了一个土著男人当丈夫,更是选择了继承马来血统而非西方白人血统。这是妮娜反抗西方种族歧视和父权制压迫的结果,她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的顽强反抗结果是满意的,即使作为一个非白人女性,她认为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必要的时候,抗击也是情理之中的。

五.结语

当今世界,虽然所有前殖民国家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争取了各国的民主和主权独立,但曾经被殖民主义压迫的许多亚非国家在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还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还处于发展挣扎的状态,国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发展国家,而长久以来处于被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双重压迫、还未摆脱二者影响的非白人女性的生活境遇更加槽糕,引起了全球各界、特别是文学界许多学者的关注。当下,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去解读殖民主义时期背景下的作品,探究东方非白人女性处于双重压迫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揭示其悲惨境遇,以引起全球对现今发展中国家非白人女性的关注,并寻找出能帮助这些女性改变悲惨命运的途径,这也是本文的写作初衷。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第一部小说《阿尔迈耶的愚蠢》中主要人物妮娜的女性形象,向读者展示其在殖民主义剥削与父权制压迫的双重压力下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并进行抗争的过程,以引起读者对殖民主义时期和当今后殖民主义时期非白人女性的生存背景、生存状态以及挣扎反抗的思考。

摘要:《阿尔迈耶的愚蠢》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也是“马来三部曲”之一。本文将系统地针对小说中的主要非白人女性妮娜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进行剖析,不仅揭示其在殖民主义和父权制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境遇,更注重探究其在双重压迫下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与对悲惨命运的抗争过程,使读者对该小说中的有色女性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引起读者对当今后殖民主义时期非白人女性的生存背景、生存状态以及挣扎反抗的思考。

自我唤醒的勇气杂文随笔 第4篇

傍晚很晴朗,夕阳的余晖静静洒在临窗的床沿上。

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询问我出书一事。

自己纳闷,怎么好心人从天上来?主动为我出书?

之后,是熟悉的声音:“还记得每年给你们下发的卡吗?一年两张,共三年。”

“嗯嗯……”我答应着。

我明白,此刻,我只能答应着。

主管领导进去了,不知还会牵扯多少人。不知有多少人内心惴惴。

都是“素质手册”惹的祸。

“中小学生素质发展手册”是省厅组织我们编写的,历时三个月,有正式书号,学生自愿征订。我是编写组首席专家,从内容到排版都是自己设计……

一阵风吹过,太阳的影子倏忽不见了,几片乌云好整以暇地蹲在窗口。

那是不分昼夜的三个月。研究1-6年级所有学科的课标,设计学生综合素质检测报告。一审二审三审,字斟句酌。十几次研讨会,整合40几位专家意见,修订成形。编辑手册要用photoshop软件,自己不会就自学,命令是英文,上手很慢,从网上买了破解版,设计好花边纹饰和封面。电脑内存不够,只好重新换了一台主机。开始制版印刷,自己打车跑出版社、印刷厂,用套色还是用麻肯纸,边线封线是多少,可否骑马钉,专业术语太多,隔行如隔山。

天色蓦地暗了下来。

回忆这些干嘛?是的,后来领导换任,新领导盗了版,改头换面下发全市,收上来的钱全都打到他自己的卡上。省里得知,收回了书号。

但愿,别再牵扯无辜的人。

心,有些酸酸的,还有些痛。

入群,一卒先生在分享《金陵断章之一:石城怀古》:

我想还是去看看石头城吧。既然带了孩子来,就从头开始吧。再则,我似乎也难以平抑自己怀古凭吊的莫名心绪,不然,心底里何以又一遍遍地叩击起刘禹锡的诗句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一卒的文笔充满了历史感和悲悯情怀。行文构思充满象征意蕴。苍穹这样评价。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历史的记忆,历史是可以遗传的。而遗传的`肯定不是大事件的感受,而是城墙里的一些东西,青瓦里的一些东西。因此,当我们看到这些遗迹的时候,会陷入沉思,因为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开始响起。

是啊,“当我们触摸到内心深处历史的遗迹时,我们自然会想到当下和未来。时过境迁,乐观的人会憧憬,悲观的人会有所不确定。”

“手册”事件已是历史,然而又是当下。

何时,乌云被星星镶上银边,隔着窗帘,透了光进来?

我在想,评价多元化的内心世界,除了“手册”,世上可有一种诚实的方法?

应该有,除了身临其境,我想到了叙事。教育,或者说教育者,以自传叙事的姿态身历其境,是对历史和当下的负责。

很简单,比如我们观察彼此的教学,可以对彼此有足够的认识,这需要展开真诚的对话,既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也提高自我的认识。这是我们从彼此身上找到帮助自己教得更好的资源小径,而且,是互通的心路。对话即是叙事。

但是很难。我们常常喜欢寻求技术支持,冠以学术研讨,而心灵还是水泥滩涂。

心灵唤醒,一直是我们卓越班的研修重点。从南京的“文化自觉”到北京的“实际获得感”,一路走来,仿佛一条通道渐渐打开,自己成为站在通道上的人。

上周卓越教师高研班现场研修活动,我鼓励授课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说课。她用“忐忑不安”一词概述,然后具体讲了自己是如何上“真实”课的。最后感慨:“以前对学生充满了不信任,总想牵着走,总想不会的时候多讲点,这次我发现自己真的错了。”这些话作为全国名师很少有人敢在众人面前表达。同台授课的一位特级教师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动听的说课。”

我们彼此坦诚的壁垒,除了竞争和展示欲望所带来的恐惧感,还有技术标准。我们背上历史的语文,自身四分五裂,不自觉“秀”课、争“分”、要面子。

那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的分享交流非常流畅。本来,她的理念很好,围绕丰子恺的《鹅》,构建主题教育综合实践语文单元课程体系,拓展学习空间。但由于全年级组教师帮忙准备,于是所有关于鹅的知识学生背得滚瓜烂熟。课后有老师私下议论:这些背熟的知识有用吗?席间用餐,我说了一句:准备得太假了。

能理解,教学是个人化专业水平的代言。作为特级,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即便是普通教师,当我们走进教室,学生被我们关在门里,教育也被我们关在门外。我们习惯讨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少和人分享“我是谁”的体验。像帕尔默形容的,我的教室就是我的城堡,其他封地的君王一概不受欢迎。我们不仅不称其为孤立主义并努力克服之,反而美其名曰“学术自由”。

和“评价手册”私售相较,教育可以轻而易举成为打着的旗号或“独奏文化”,或追求经济利益,或追求高“分”的回报,致使我们置身在同事的眼光以外私欲膨胀。

之所以倡导教师叙事,原因在于唤醒教师走出壁垒,在了如指掌的同事的眼皮底下自我觉察,清晰看见自己的技巧和知识,连心性的高低都一目了然。

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呢?

一弯眉月隐现在沉沉的天幕上。“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梦得的“旧月”又照人间,残月光照见教育的绵长。

读一读《“支教岛”刷爆朋友圈,李淑芳善举感动万千人》,养心。

在“爱心支教岛”,一直跟进姜老师在进行叙事观察和学习。今日他对“集体备课中的失效研讨”做了行为分析:一是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二是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降低(集体备课能给我什么?);三是技术层面还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怎么进行集体备课)。

这些,仅仅是这些,就够了吗?

想起北京教育学院吕教授指导《白鹅》教学,全程参与培训后的感言:

清晨五点半启动一天的生活,大巴一路顺畅,到达唐王李世民命名的唐山开始一天的学习,看着作课老师的变化,孩子们的变化,心里美美哒……两节课饱含两位老师的疑问焦灼思考怀疑……所有的苦都经历过之后,今天的呈现让人很是满意。

从理论到实践这个过程如此艰难,不过,我们总算有进步有生长。四地卓越的老师们侃侃而谈,每个人都是一门优秀的课程。培训要给老师发表的机会。他们帅帅的板书,软软的温柔的动听的声音让我好迷恋。

回到北京,已经夜里八点,灯火辉煌的帝都在微雨中阴冷潮湿。才知道这一天,我们竟是如此辛苦劳碌,睏得睁不开眼睛了……

掉进完美主义的坑杂文随笔 第5篇

我的理智告诉我,我应该尽快整理出差报告,如实反馈情况,但是我的内心却充满纠结,迟迟不愿行动,一拖再拖,直至最后一天,不得不紧张慌乱地完成任务。不仅如此,有几个晚上,并没做什么正事儿,胡思乱想,竟磨磨蹭蹭到了凌晨两点才睡。

我这才知道,尽管一直跟自己说要修炼心境,要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按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一旦真的遇到事情,一旦感受到压力,人就没办法淡定了。理智完全被情绪占领,困难被无限放大,压力陡增,为了逃避压力,开始拖延。结果,越是拖延,越是焦虑,越是焦虑,越发拖延,变成一个死循环,直到外力作用,被动行动为止。

这样的模式在我身上曾反复出现。

我到底在逃避什么?

其实这件事情,放在别人身上,也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换做别人,我觉得很正常,为什么是自己,我就很难接受了呢?是我对自己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还是我只允许自己成功,不允许自己失败?抑或是,我总想给别人一个好的结果,不允许别人对自己失望?

我想我是掉进了完美主义的坑。

当我评估一件事情的时候,我脑海中会第一时间冒出一个所谓的“最好的结果”,并且会用这个结果去要求自己或者别人,而一旦结果并不如自己所想时,很容易出现一种悲观,失望,沮丧,灰心的情绪,从而开始消极应对——我很难接受现实,比如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自己没有达到预期的表现,或者别人没有给予预期的正面回应。

心理学上说,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于完美有着不健康的需求:

1.你会将错误视为自己不足的证据

2.你不能庆祝你的成功

3.你的自我价值感取决于你的成就

4.你会要求别人完美

5.你的精神健康蒙受影响

6.你会避免做你可能失败的事情

7.你对你的生活不满足

8.你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9.你会投资很多精力来掩饰你的不完美

我不想简单粗暴地给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因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其中的一点或几点特质,但实事求是地说,我感觉自己的状态基本符合这些描述。我很想弄清楚,为什么自己会有这些特征,又应该如何面对自己,让自己跟自己和解。

又要说回原生家庭。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形成这样的观念:“好好学习是唯一的正事儿”“你必须取得好的成绩”“你一定得考上大学”“你应该改变整个家庭的状况”......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以至于我早已分不清这到底是父母的期待还是自己的理想。

步入职场后,我的观念自动切换成“好好工作是唯一的正事儿”“你必须获得好的职位”“你一定要有好的收入”“你应该改变整个家庭的状况”……然后,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非常乏味的人:只知道工作,尽管有时候并不真的喜欢工作;精神紧张,丝毫不敢享受生活;向前奔跑,不敢停下来;苛求自己,也苛求别人。

我清楚地记得,当自己做了一些欠妥的事情,或者是遭受了外界的打击时,我会整夜整夜睡不好,会连续好多天翻来覆去想着这件事。脑子里各种思绪:有自责,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考虑得更全面一些;有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会说出不该说的话;有痛苦,痛苦别人施加给我的压力;有懊恼,懊恼自己的脆弱与不堪......佛说,有人刺了你一刀,这一刀过去了,而你,在事后反复回忆,对方拿着怎样的一把刀,用何种姿势刺向你,你如何受了伤,伤口留了多少血,这些细节,在你脑中一遍又一遍地回放,你说,是对方给你的伤害多,还是你给自己的伤害更多?而你,竟然理直气壮把这一切的伤害都归结到对方身上。

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倒吸一口凉气:我一直以为我的痛苦是别人带来的,而由此看来,放不下的竟是自己?!太让我震撼了!

完美主义者,其实并不完美,甚至并不是个褒义词,于我而言,这种过度的苛求和在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

我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心理状况?

1.承认自己能力有限。

我们是人不是神,每个人能力有限,我们一定会遇到凭借个人能力解决不了的难题,所以不必苛求自己非要达到某个“最好的结果”,遇到困难时,适时的求助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2.接受自己的真实情绪。

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难免会灰心丧气,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不必因此觉得自己“罪不可恕”,毕竟,谁也不能永远做到所谓的“积极乐观”“正能量”,不是吗?

3.破除对完美结果的偏执。

因为想要完美的结果,又觉得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完美,于是形成拖延。这时候,不妨按正确的逻辑做事,做不到100分没关系,做1分也胜过什么都不做。事实是,只要开始行动,结果并不会太差。

4.不必去猜测别人对此的评价。

完美主义者往往太在意外界的想法和评价,把自己交给别人去审判,问题是你永远没有办法去左右别人怎么想啊。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倘若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别人怎么看怎么想,真的没那么重要。

我想找回失去的自我杂文随笔 第6篇

爱情,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我真的还没懂。但我应该看见过,是痛苦不堪的,是欢心雀跃的,是生死仇人的,是甜蜜幸福的。但,我不认为我正经历着。我们是在两个不对等的时间错里,无论如何该也平衡不了。他的风花雪月与我无关,而我想要风花雪月的时候却又只有现实的俗世生活了。尴尬的时间错。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没有在一起,我希望我也是快乐的,他也不悲伤。

跑出一个新的自我杂文随笔 第7篇

由于在新区上班,我就开始晨跑。记得刚开始,一二百米都跑不下来,跑一小会就气喘吁吁、两眼发花、汗流浃背,从家里跑到新区一路上要休息十几次,花近一个小时才能跑到,还没别人走路快,几天下来,腰酸背疼腿抽筋,真的不想再坚持了,但一想自己身上的肥肉还没掉,狠狠心,咬咬牙,跑!继续跑!

在以后跑步时,我先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路上的一棵树、一个花坛、一个景观亭子,跑步时自己给自己打气:“坚持!一定要坚持!”不跑到那个目标就是再累也绝不停下休息,然后再慢慢加快跑步的速度,以自己能承受的住为标准。

慢慢地,我休息的次数越来越少,跑步路程的间隔越来越长。经过一年多的坚持锻炼,现在我一口气就能跑完五六公里的路程,体能增强了,体重减轻了,腰围减少了,每天上班时精神也比原来强多了,看来这跑步还是真管用的。

现在,一星期四到五次的晨跑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在我看来,晨跑最能磨练人的意志,贪图被窝享受,畏惧风霜雨雪,严寒酷暑的人,肯定不会坚持下来的,懒惰与贪图享受是晨跑的天敌。晨跑要战胜自我、克服慵懒,不畏艰难,持之以恒,通过晨跑,人的意志就会越来越强。

在晨跑中,我们的身心可以得到净化,吸进的是新鲜清澈的空气,吐出的是体内的浊气。大自然的芳香,不时钻进鼻子里,喧嚣的闹市,在清晨却显得出奇的安静,被浮躁、紧张所困扰的都市人,渴望得到的就是这种田园诗中描绘的宁静。

现在有很多人加入到了早上锻炼身体的队伍里,每天晨跑时,我身旁不断有晨练的人跑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一个个与我擦肩而过,又无声地远去。早上步行上班的人也越来越多,成群结队;还有的人小跑着,有的反身退行,有的快步行走……“一天之计在于晨,”清晨大好时光怎能浪费,人生犹如晨跑,起得早多运动,收获不少,其乐无穷啊。

愚蠢的自我主义杂文随笔 第8篇

与蒙德里安,毕加索一样,梵高也存在着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早期的初学的画作,比我想象中好得太多。《吃土豆的人》是我印象中他早期的画作,朴实的劳动人民因为细节的刻画显得更加地操劳,过分的写实—这就是我对于他早期画作的印象。但是如今才知道,他也曾经有过细腻油画的画作,普通的风景,日常的安逸。当我在国家博物馆看见他的自画像时,我觉得与我想象之中的笔触实在是过于不同了,复杂的点状油彩,并不是以立体的笔触存在的,而是十分平坦的画布,连最后的保护的油彩都没有涂,一切都与这绚丽的色彩不符合,过分地简朴了。我觉得他是将素描的手法来画油画,以看似粗糙的色块来模拟物体的明暗,我实在觉得神奇,对于同一幅画作,远处与近处观赏,人物的神态也会发生变化,在忧郁与平和之间琢磨不透,近处能看见色彩的平衡,远处则能体会到画作的氛围。所以在博物馆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挤到前处去看这个画作,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是如此之少。此外,他还很喜欢用对比色来营造出强烈的冲突,与颜色自身带有的信息无关,他表现出了“明”与“暗”的冲突与交融。

同形的同学说她不喜欢高更的画作。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出现在了梵高的故事里。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人们虽然惊讶于他的疯狂,却仍然会被他追求艺术的态度所折服。每一个人都活在某一种片面的评价之中,我们需要许许多多的碎片,才能将他们拼成一个看似完整的个体。

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两年前夜晚散步时路过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直至深夜仍在对外界开放,希望能有顾客能喜爱并购买他的作品。我们总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努力,但是努力本身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价值观,这本末倒置的举动让人疯狂地渴求注目,我们回顾梵高未成名的年代会觉得他不能被别人所理解而觉得他可惜,但是这世间有多少寂寂无名的画家即使是死后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的幸与不幸又会有多少人能够得知?有时候我听一首歌觉得感动,不是因为他唱腔多么的美好,而是被他终于被大众认可而感动。要让大家都肯定自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而我们庸碌大半辈子,也只是想在茫茫人海中至少能找到一人的认可。

一点点自我心理干预杂文随笔 第9篇

哀叹当初青涩时代花季雨季,虚度了好年华,未曾白首,已悔读书迟。

当初信誓旦旦要印个册子留个纪念,如今诧异,何德何能,庸物岂敢?

对于文学的热爱让我一直混迹于此。也正因为探之逾深觅之越切,逾能看清自己的斤两。逾是正视鸿沟天堑般的距离,逾是仰止高山,心向往之,恨不能至。不曾妄自尊大,却已自惭形秽。

每每不胜负荷,便追忆当年初心,尚能得片刻安好,春和景明。不得不说,最初的一片赤诚,一直救我于水火。

公考前一次自我对话杂文随笔 第10篇

这个年头,年薪如果低于4万,生活质量可想而知。所以以我当下的角度,我依旧认为“编制”才是铁饭碗,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但至少不至于寒酸。

因此,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公考”的念头,似乎从大学时候开始,我一直是公考口号最响亮的一个,但也是那群人中至今为止还在“岸下”的少数人之一。

毕竟后的两三年里,我领教透了低收入对于支撑一个家庭是多么艰难,我也领教透了经济实力对人生对生活简直是一种毋庸置疑的蜘蛛网似的束缚!

这三年里,我推掉了所有同学聚会也包括很多次朋友聚会。因为差距,我怕我的窘迫和落魄已经和他们失去共同的语言,我怕他们问起我糟糕现状,我甚至怕她们在心中质疑曾经在学校里也辉煌过一时的我怎么混成如今这副模样?

其实,那些被我大放厥词的后“刚强”早以不是我人生的真实标签,婚后的我,很脆弱,也有些自卑,面对父母和孩子我都充满诸多愧疚。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似乎早已不复存在,而昔日琢励风发的轩昂气度早已被现实磨砺得荡然无存。因为迁就,因为处理生活关于需要的起码的包容和理解,我降低了自我底线。变成一个“傻子型”女人。

所幸的是,无论现状有多不堪入目,我从来没有放弃过“追求”的念头,我不想被生活打败,更不想被现实打败,我的骨子里始终埋葬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劲儿,我可以至别人的冷嘲热讽为泡沫而一如既往的追求我认为对的东西。

面对失败,我从来没有自暴自弃和怨天尤人,当然我也没有盲目乐观着自欺欺人,或者是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失败的原因永远只有两个,要不是努力方向不对、努力不到位,要不就是遇到了更厉害的强者。

所以每一次失败以后,我都会给自己列出一系列的失败“清单”,从备考复习战略和考试临场发挥的做题方法和心理战术及考后的与对手的成绩差三大方面,综合分析失败的原因。

最后,我都能一一给出自我答案。或许你会问照我这个逻辑,我没有理由不成“公”,可事实是,我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不是以分差零点几的成绩与成功插肩而过,便是以强大的岗位竞争与成功失之交臂。

说我没惆怅过伤心过失落过,这简直是弥天大谎,这点从我的文字里就有显而易见的折射光晕。说我不自卑,不自责显然也有点自欺欺人,不然也就不可能丧失聚会、常回家看看的勇气了。

我唯一还健在的东西几乎只剩下三样“自尊、自立和自强”,这大概就是我的天性,也或许是自小家庭背景所造就的性格。

也有人说我其实也混得不差,有一个愿意和自己并肩作战的爱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有一群可以无条件支持我鼓励我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家人和朋友,即便没有家缠万贯,起码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我应该满足。

但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公考”才是我的人生所向,才是我的真正目标。正如大学班主任给我的评价是:我的性格思想适合公务员,不说成为一颗闪亮的“政治之星”,但以我大学四年作为一班之长对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的锤炼,我具备一个基层服务者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意识。

说真的,大学时代我的是充实的,考证,兼职,多次参加创业大赛。那些“荣誉证书”虽然如今已经泛黄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但是至少那也见证过我曾经的努力和辉煌。

怀旧向来不是我的性格,因为我深知人只有立足当下活在当下才是最明智的。这样才不会被过去左右,被未来迷失。一个人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所走的路是否有违初心。

毕竟,只要是生活,就要面临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如果一味的看淡得失会让自己陷入麻木的生活状态,但如果过于看重得失,又会让自己陷入生活的忧郁里。所以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让自己轻松的活着。

攀比,是人的天性,正如没有对比就看不出差距,没有对比就不会赢来进步。但是,适当的攀比可以切忌“盲目”,盲目攀比只会滋生个人不必要的烦恼,只会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失去理性做出一些急功近利可能让自己悔恨终身的选择!

一个人要实现理想,不要知道“理想”是什么,还要知道该如何做以及认清自己正在干什么。这是高中时候一个心理学考试说的原话。如今想想真的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往往能成功实现理想的只是少数,而很多人的理想永远都只是镜花水月。

那是因为很多人的目标和行动不一致,不同步,甚至他的所作所为压根和实现理想不沾边。就如一个号称减肥的人每天依然暴饮暴食,一个宣言要努力学习的人进了图书馆但看的全是网络小说,压根书就没翻开过,即便翻开也只不过停留在最初的那一页,正如一个说了上万次要离婚而出门后不停翻开手机查看是否收到对方“挽留”的信息一样!

人就是这样和目标脱节的,而没有行动力的目标又怎会和你结缘呢?

写着写着,感觉自己又在历练“打鸡血”、泼“辛辣鸡汤”的功夫了,但是仔细想想,人生有时候确实需要适时给自己来点辛辣鸡汤,这样不至于太伤心绝望。起码可以让自己走出垃圾的心情,获得相信自我的勇气,起码不会让自己堕落到无可挽救。

自我勉励与鼓励是我的习惯,适当的乐观是每个人的生活所需。一个要想崛起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沉入生活的底谷,他有一万种方法让自己站起来,越过生活的坎坷不平,为自己寻找一条可以走通的路。

上一篇:乡村少年宫经验下一篇:函数与导数的综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