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2024-05-14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精选10篇)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1篇

5月19日早上xx专家和教育局的科室领导来我校开展针对数学的调研工作。在交流活动之前,首先听了羊老师和我的一节数学公开课。听完课后让我们谈谈对这节课的理解。后针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交流。根据与专家的交流,我更能明确今后的工作方向,并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研读课标。

在开展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主要先做到心中有标,严格遵循依标教学,不能超标,也不能不达标。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备课中:

1、明确整个学年段的目标。

2、参与从低年段到高年段的整体目标,熟读教材,做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3、备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时的安排。如,有些课标要求两课时的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动多加一个课时。

二、校本教研。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在来校本培训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每个星期一个学年段进行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让低年段的老师也能参与到中、高年段的教材研究中来,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

三、课堂教学。

对于课堂的教学,教师应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仅要把新课授好,还要注重“做一做”和习题的讲解。要当堂完成,当堂消化。因此就要要求教师课前做好有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四、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面,主要强调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会判断因果之间的联系。

通过了这一次的反思,我觉得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入手,把教育教学做得更好。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2篇

各位专家名师,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xx区是专家汇聚、名师荟萃。“五室两坊”的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将为我们带来优质的示范课,让我们领悟专家的风采,学习名师的课堂。

xx市初中数学“五室两坊”活动的开展,对xx区而言,是一场教研的盛宴。活动得到了周xx校长、xx主任、xx组长的精心指导,得到了xx的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代表xx区的全体师生对莅临指导工作的各位专家和名师团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xx区现有xx个教学班,xx名教师,xx名学生。9月份来,我们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入手,开展了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观摩研讨等活动,以点课、约课、磨课为抓手,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们邀请了王xx主任、xx校长及工作室成员到校送课、交流,邀请区教研室中教组到校诊断课堂教学,安排了数学、语文、英语学科30多名教师到xx高中进行跟岗学习实践,派出20多名老师到cc等地考察学习,其目的就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把导学案作为促进学生预习、展示、检测的有效载体,要求教师做好检查和评价,教师反映良好,但都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和问题,这将是我们以后研究、探讨的课题。

各位老师,我们将带着我们的收获,带着我们的问题,认真地观摩每一节课,积极地学习、反思、研讨,在教学中积极地学习、借鉴、实践、反思,然后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再实践、再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各位老师,xx区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围绕课改的观摩课、研讨课、示范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希望我们认真的学习借鉴,积极地实践反思,努力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名师的莅临指导!

预祝“五室两坊”教学研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3篇

一、在“经历”中生成经验

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并且只能产生于个体所亲历的活动之中。经验不能从外部输入,或由他人替代,需要学生通过自身亲历观察、操作、想象、模拟、描述、分析、 判断、推理等活动不断积累。波利亚曾经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板块一 :为什么要有“分米”

黑板上画出1厘米、1分米、1米三个长度单位。

引导观察 :比一比,这3条线段,你想说些什么?(第三条线段很长,第一条线段很短)

谈话 :这3条线段其实就是三个长度单位。你们的信封里也藏着它们呢!轻轻地拿出来,找一找。(1厘米的小棒,1分米的吸管, 1米的毛线)

引导 :现在要测量这张卡纸的长度(3分米长),你会选择哪个长度单位呢?

学生操作

生 :我是用吸管量的,一共3个吸管长。

生 :我用毛线量的,可是毛线太长了。

追问 :为什么都不选择小棒去量呢?(小棒太短了,要量很多次,不方便)

提问 :现在,你觉得选择哪个单位最合适呢?

介绍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另两个是我们已经认识的是1厘米和1米。

提问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较长的长度单位米,也已经认识了比较短的长度单位厘米, 为什么还要有分米呢?

小结 :一些新的单位的产生源自生活的需要。

“为什么要有分米”是对分米产生的价值的追问,这样的追问是对数学本源的思考, 是启迪智慧的大问题。而如何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曾经有人设计过“填合适的长度单位”作为矛盾冲突引出分米,这种方式看似分米的出现解决了问题,然而并非本质的思考,对于孩子来说更缺乏感知与体验。这里,我们巧妙地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一操作活动,以学生亲历的直观操作,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测量卡纸条的长度毛线(1米)太长,小棒(1厘米)太短,进而体会到用1分米做单位更为合适。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分米”,并在“为什么要有分米”的理性追问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分米的产生源自于生活中的需要,品悟数学的应用价值。这里的经历,有动手操作的经历,有观察的经历、有思考的经历、有探究的经历, 在这些经历中,孩子们生成相应的操作经验、观察经验、思考经验、探究经验……

二、在“交流”中丰富经验

活动的“经历”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的生成与积累,活动后的“交流”则是个人经验的汇总与碰撞。同一数学活动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学生会形成不同的经验。充分的交流能克服个体经验的局限性,并促使孩子的经验由单一走向丰富,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肤浅走向深刻。

板块二 :“1分米”有多长?

引导 :1分米有多长呢?拿出1分米的吸管,用尺量一量。

得出 :1分米=10厘米

引导 :你能利用身边的学具做出更多的1分米吗?

学生操作

生 :我用10根1厘米的小棒拼出了1分米 ;

生 :我用3分米的纸条剪出了3个1分米 ;

生 :我用1米长的毛线剪出了10个1分米。

追问 :真的能剪出10个吗?你们相信吗?为什么?

示范演示(1分米的彩条铺满1米),得出 :1米=10分米

引导 :做了这么多的1分米,现在你能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吗?

学生比划,调整

引导 :用它来帮忙,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 :这根胶棒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 :这种铅笔芯盒子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生 :我的文具盒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

追问 :这个例子是个突破,突破在哪儿呢?

指出 :是的,1分米不一定是物体的长度, 还可能出现在长方形的某一条边上。

……

提问 :看来1分米已经印在了你们的心里,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认识了“1分米”呢?

小结 :量一量,拼一拼,分一分,比一比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如何组织好学生的交流活动呢?我们从两个方面给予重视 :

一是注重交流主体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必然会有“交流” 环节。但如果组织不当,则会流失“交流” 的价值,沦落为师生之间的个别对话。好的交流必须是全体参与的。如“利用身边的学具制作1分米”的操作活动 :

一个学生说 :我用9根小棒拼出了1分米。

师:哦?9根就拼出了1分米,你们觉得呢?

生 :9根拼起来应该是9厘米,10根拼起来才能是1分米。

师 :是啊,问题可能出现在哪儿呢?

生 :拼的时候可能中间还有一些小空隙, 所以出现了偏差。

……

不回避孩子的错误,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这样的交流方能使学生学会倾听与分享,学会判断与推理,并在别人的间接经验里完善自己的经验结构。

二是注重交流内容的多元化。

其一,引导交流不同方法,丰富体验。 在制作1分米的操作活动后,有学生用10根1厘米的小棒拼出了1分米 ;有学生用3分米的纸条剪出了3个1分米 ;还有学生用1米长的毛线剪出了10个1分米等等,孩子的经验在交流中不断丰富。

其二,注重不同方法间的对比剖析,深度体验。孩子找到了很多1分米的例子后,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 :这个例子是个突破(我的文具盒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突破在哪儿呢?学生发现 :原来1分米不一定是指物体的长度,还可能出现在长方形的某一条边上。 在这样的剖析与对比中,孩子们对1分米的认识与体验从单线物体中突围出来,进而找到 :照片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

其三,突出操作中数学思考的交流,拓展体验。数学活动经验,不仅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操作中领悟到的思考的经验。如一学生说 :1米长的毛线剪出了10个1分米。我们追问 :真的能剪出10个吗?你们相信吗?为什么?学生分析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可以剪出10个。 这样的推理源于操作,但又脱离了操作层面, 实现了数学化的思考,学生的经验由感性层面向理性思考跨越。

三、在“反思”中提升经验

史宁中教授认为 :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就是使学生会想问题,会做事情。 这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最终目标。如何达成这样的目标呢?皮亚杰提出“反省抽象”,即自己做了实践性活动后脱身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待自己刚才做了些什么事情,把自己所做的过程置于被自己思考的对象地位上加以考虑,并从中归纳出结论。通俗一些讲,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反思”, 反思,即回头、反过来思考。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 可以提炼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

板块三 :“1分米”怎么用?

谈话 :我们知道了1分米有多长,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新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学生活动 :

(1)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大约是( )分米

(2)量一量课桌的长大约是( )分米

(3)你还想量一量( )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分米

核对结果后引导交流 :

交流 :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 :我用1分米的吸管从头到尾依次量的。

生 :我用几个1分米拼起来量的。

生 :我是用尺子量的。

比较 :方法真不少呢,现在你觉得那种工具测量更方便呢?为什么?

小结 :“尺”将长度单位累加了起来,是一种更方便的测量工具。

提问 :我们测量了这么多,想一想,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怎样的物体长度比较合适? 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时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生 :有时候,物体的长度并不是整分米数,这样得到的数据只是一个近似的结果。

追问 :那如果需要更精确些,怎么办?

指出:看来不同的单位精确程度是不一样的。

回顾与反思 :回顾我们学习分米的过程, 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认识它的呢?

呈现学习的主要过程。

弗赖登塔尔认为 :“只要儿童没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级的层次。”只有经历了反思,才能让知识背后的方法、策略、思想等一一凸显出来。因此,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反思是提升经验的必要途径。这一板块的教学,我们侧重于两方面内容的反思 :

一是方法性反思。经历过程、交流方法后,我们引导学生反思 :这么多方法,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觉得哪种工具测量更方便呢?为什么?学生说 :尺子一下子就可以量出几分米,比1分米1分米地量更快!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我们小结 “:尺”将长度单位累加了起来,是一种更方便的测量工具。交流中学生借助操作中的感知,进而在追问与比较中明晰了用尺量的优越,同时感悟了“尺”与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以及工具的价值。

二是过程性反思。 “回顾学习分米的过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认识它的呢?”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学习过程与方向,即从为什么要有分米,到1分米有多长,再到1分米怎么用。在类同于哲学三问中,明晰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与策略,获得策略性经验。

四、在“迁移”中积累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通常和行为动词积累联系在一起。“积累”有“逐渐聚集”的意思,也就是说,经验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这样学习的机会,才能见效。基于这种“长期性”特征, 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序列化的活动机会,建构前后活动的内在联系,在经验的“迁移”中完善与改造经验系统。

板块四 :还有毫米?

师 :除了分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呢?

师 :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呢,今天我们研究不了那么多,接下来的时间我们先来研究毫米。关于毫米,你觉得我们可以从那几个方面去认识与思考呢?

生 :1毫米有多长 ;为什么要有毫米 ;1毫米怎么用?

师 :是的,我们可以沿着认识分米的路径来认识毫米。

师 :为什么要有毫米呢?

师 :“1毫米”有多长呢?量一量,拼一拼,比一比。

师 :1毫米怎么用?

小结 :有了毫米这样小的长度单位,我们的测量就越来越精确了。

师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在这把米尺上找到这些长度单位吗?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米、 分米、厘米、毫米,如果我们要测量比1米长得多的长度,或者比1毫米更短的长度时, 还有什么呢?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我们的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

“认识毫米”的教学板块中,在学生反思提炼了认识分米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后,引发思考 :关于毫米,你觉得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呢?学生自然迁移寻找到认识毫米的路径与方法 :为什么要有毫米 ;1毫米有多长 ;1毫米怎么用……在每个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孩子们也自然沿袭了在认识分米过程中获得的方法与经验,量一量,拼一拼, 分一分,比一比,并进行着必要的改造与重组。1分米有多长,孩子们是通过量一量得出了1分米=10厘米。而1毫米有多长,则是通过数一数感知了10毫米=1厘米,这两个关系的建构正好是相反的,实际上是一分一合的过程,孩子的经验在迁移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与重组。

初中数学同课异构的活动交流反思 第4篇

1.选题要好,要小,要易于合作探究,易于学生理解,交流探讨。

2.教师、学生语言流畅,分析透彻。

3.选题要典型,选复杂就典型了,越变从简单到复杂,选题太难,火车过桥太难。行程问题,同时出发,同向相向,变式训练,甲先走,没有本质,在原来基础上,本质上一样,螺旋式上升过程。

4.提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小组合作前独立的还是共同的,还是交流完再展示有个程序,细节决定成功与失败:(1)先独立;(2)再交流;(3)你们组做好再展示,学生讲解到位了,展示中,展示后发现问题时自己纠正。

5.用什么样的语言,恰当评价,不要放过一次肯定和赞扬的机会,这个写得很规范,书写的正确性、规范性、美观性,功在平时,利在千秋。

6.教师基本功非常好,题的顺序由易到难,不要把最难的放在刘继春展示课(语言应该精炼)评价杨林最好,表达层次不同,加点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学数学很亲切,小组学习展示好一些。延长时间,后面时间不够留做作业,过桥演示完(王艳凤老师)时间控制得好,解题规范7分钟,适当选取,艳凤(名师,老教师)课堂环节和学生能拉近。

7.年轻教师要学会少讲,老教师说话不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让他干啥心里要有数,提问题:(1)方程组列对了,是否能表述清楚,为什么这样列式,表述清楚;(2)检测、拓展(做到什么程度适宜);(3)评价方式要适当,由学生决定。

8.教师要少说,以“三不讲”“三不说”为原则,很多教学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感悟,更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让学生都能听懂,学会,营造氛围,推进高效课堂,搞好全面提高,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参与。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系统的高度,加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形成数学经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让学生有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设计好、用好导学案,学生有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更出色,我们教师也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5篇

6月4日上午,我镇语文教师在中心小学举行学习交流活动,参加淮安学习的五名骨干教师以还原专家的课堂教学、听课研讨、教学报告等形式请进了先进教育经验。季友志老师执教了《数星星的孩子》,全镇一二三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听评。王超老师执教了《桂林山水》,全镇四五六年级语文教师听评。五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举办了精彩的讲座,全体语文教师收获多多。

6月4日下午,全镇数学教师在中心小学进行学习交流活动。首先听评研讨了王文龙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周德花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两位教师很好的把教育专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请回来,和全体教师一起分享。高报、臧守金、周德花和王文龙四位教师的讲座,思想前沿,理念先进,让广大教师享受了精神大餐。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模仿华应龙老师的课堂教学,能把华老师的课堂理念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节较为成功的课。在课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期待学生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在玩中慢慢的进入思考数学的境界,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王老师用了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四年级的内容,有些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不流畅。但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让我们收获很多。

周老师作为年轻的教师,能在工作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执教了《用字母表示数》结合了专家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让大家很好的分享她的教学艺术。

四位教师的讲座,非常的朴实,观点鲜明,理论超前,让广大教师受益匪浅。周老师的《走进名师,聆听“现代与经典”》,把在淮安学习的感受最深的名师的课堂教学瞬间,形成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教师,让教师眼界大开。高老师《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能结合我镇的高效课堂,结合对名师的学习重新认识,让广大教师获益不少。臧老师《我的“高效课堂”随想---淮安学习有感》,提出了自己对高效课堂的独到见解,可谓观点鲜明,论据有力。王老师《师者若水》,从课堂设计的追求,到课堂出现问题的分析,论据有力,解决了困惑教师的疑难问题。传达了华应龙老师的《师者若水》的讲座精神,让教师耳目一新。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6篇

“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评析

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

虞益锋

周美琴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材设计了摸球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教材还在“试一试”中让学生判断转盘上的指针转动后会停在哪里,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根据摸球的结果倒过来思考应该怎样在口袋里放球,所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曾有人对小学一、三、四年级202名学生作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大部分6岁儿童(一年级)能区分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87%的一年级学生对“从一个装有3个黄球、1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的选择回答是“可能是黄球”。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地等着从我们教师口头得到概率的正确理论,在正式教学之前,学生对概率统计已经有了他们自己心中固有的直观判断、偏见和观念。

设计理念:

按照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教一个内容的最佳途径是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在将要传授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积累的或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基于学生对概率的已有经验,设计多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并在活动后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导学生修正对概率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和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同桌学生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一、激趣导入

师选两位学生问:刚才做游戏的过程中,你赢过吗?你输过吗? 谈话:刚才做游戏时老师看到大家都很高兴,看来大家对一些小比赛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们再来进行摸球比赛。

二、活动探究,初步感受“一定”“可能”“不可能”

1、组织摸球比赛,感受“一定”与“不可能”

谈话:所有的男小朋友是一队,所有的女小朋友是一队,你们每个队各派一名代表上来摸球。

男、女生各选出一名代表。

谈话:为了公平,老师要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教师蒙上两位小朋友的眼睛)游戏规则是每人摸五次球,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他所代表的那个队就胜利。还有一个规则,老师会拿出两袋球让这两位小朋友选,他们选的时候下面小朋友不能提醒,男小朋友提醒就算男小朋友队自动认输,女小朋友提醒就算女小朋友队自动认输。

教师拿出两袋球让两位学生各选一袋。(球用透明口袋装,一个袋里装3个绿球、3个蓝球;一个袋里装6个红球)

两位学生选后提问:你认为哪个队会赢?哪个队会输? 追问:为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后,请两位代表拿下眼罩看看自己所选的球,提问:现在请你们看看自己所选的球,小朋友的想法对吗?

小结:大家的想法是一致的,从全是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只可能出现一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定是红球。(板书)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红球。(板书)

2、分组摸球,感受“可能”

谈话:如果口袋里既有红球又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什么球呢?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每个组都来摸一摸,请组长在不透明的口袋里装3个红球、3个蓝球,比比哪个组动作又快又安静。做摸球游戏要 注意什么呢?摸球前先要把口袋里的球搅一搅,摸球的小朋友眼睛不能看口袋里,摸后要把球放回口袋,一位小朋友在摸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注意看。从1号小朋友开始轮流摸球,每人摸两次。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提问: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红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两次摸到的都是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刚才谁一次摸到红球,一次摸到蓝球,如果再让你摸一次,结果会怎样?

小结:口袋里有红球,也有蓝球,任意摸出一个,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板书)

3、小结揭示课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从不同的口袋里摸球,有时结果是确定的。从这个全是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一定是红球;从没有红球的口袋里摸球,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有时结果是不确定的,象这个袋里有红球,还有其他颜色的球,那就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球。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在装有3个红球、3个蓝球的口袋里摸球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让学生体会到每次摸球都是独立事件,可能摸到红球,也可能摸到蓝球,不管前面摸了几次,不管前几次摸球的结果如何,对后一次摸球的结果没有影响,在每次摸球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三、转盘游戏,再次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出示转盘(转盘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大小一样),介绍转盘上三种不同颜色的区域以及转盘上指针的作用。

提问:推想一下,转动转盘,停下来时指针会指着哪里?

谈话:我们要来转一转,看看结果与我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转转盘的时候一只手拿住转盘后面的小木块,一只手这样转动转盘,尽量要把转盘放平了转。请小朋友先猜一猜指针可能会指着哪里,再由组长转转盘(教师与一小组示范:1号小朋友先猜,猜了以后组长再转,接下去2号小朋友猜,组长再转),从1号小朋友开始,每人猜一次,轮到组长时,组长自己 也要先猜再转。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活动后,提问:刚才哪个小组6个人全猜对了? 追问:为什么这么难猜呢?

教师出示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提问:如果是这样的转盘,你们能不能都猜准确?为什么这个转盘就这么难猜呢?

小结:这个转盘上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分为三个区域,在转盘没有停时我们不能确定指针会指着哪个区域。

2、延伸:

提问:在这样的转盘上,转盘转动后,停下来时指针可能指在蓝色区域吗?为什么?

再出示一个有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四个区域的转盘,追问:如果转盘是这样的,现在指针有可能指着蓝色区域吗?

【评析:让学生在先猜再转的游戏中感受到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再通过与只有一种颜色的转盘的对比,学生不仅体会到而且能用语言来表述为什么有三种颜色的转盘转动后指针停在哪个区域是不确定的。】

四、巩固练习,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谈话:每看到一袋球,先自己独立思考摸球结果,不交流。

依次出现三袋球,每出示一袋球,教师指出口袋里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球,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

三袋都出示后,同桌交流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吗? 全班交流。

【评析:学生根据每个口袋里所装的球作出判断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可能性的已有认识简要说明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做“想想做做”第2题。(1)按要求装球。依次出现三个要求。

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绿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绿球。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绿球。

每个要求出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装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长负责装球。装好球后,检查每个小组装得是否正确,有错误的引导改正,并引导归纳只要怎样装球就符合要求了。

(2)学生小组自主装球。各小组先讨论,再装球。

装好后提问:你们组装的球,任意摸一个,结果怎样?谁知道他们组装的球,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

【评析:从按要求装球到自主装球,问题越来越开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可能性的认识。】

3、联系实际。

(1)谈话: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生,有的是确定的,有的是不确定的。(出示四幅图)你能在括号里填上“一定”、“不可能”、“可能”吗?

明天()还会下雨。太阳()从东方升起。西瓜()长在树上。小明这次()套中。

学生任选题目回答,学生回答后要全班讨论校对。

(2)谈话: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课前我们做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两个小朋友手势没有做出来时你能确定他一定会赢吗?结果会怎样呢?再比如书上的一个问题,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呢?

【评析:启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可能性”,课后小朋友可以观察思考一下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初三数学研讨会交流 第7篇

尊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能代表实验中学初三数学备课组向大家作汇报交流,感到非常荣幸。我汇报的题目是《团结协作,注重实效,提升技能,轻松迎考》。我们初三数学备课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注重实效、提升技能,同心同德、和谐共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先将我们初三备课组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统一思想,精诚合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优势互补,事半功倍。合作才能共赢,共同的目标是工作的动力。集体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们实验中学数学组就充分发挥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向集体备课要效益。我们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发扬团队精神,发挥集体智慧,遵循“4567”的教研模式,即四定、五化、六统一、七备。“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五化”(资料收集全化、个人钻研深化、集体研究细化、回头修改优化、实施教案活化),“六统一”(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布置、统一资料使用、统一单元测试),“七备”(备目标、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作业、备课外辅导、备课件设计)。按时组织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戒形式主义,克服更多的走过场。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教学设计发扬年级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个性化修改。

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根据本届九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计划,积极利用每周四的集体备课时间,重点加强对每一个知识点教学设计的深入讨论与研究。教学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突出指导性,突出自主设计和个性化修改。教学设计重点做到知识储存,小组任务,典型例题,时间安排,课堂检测等内容,巩固练习设置选做题,“扶优扶强”。同时改进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要通过五次备课反思,提高课堂预设能力。即:独立备课——集体研讨——

分头备课——创新使用——课后反思。根据个人备课的情况,进行集体研讨,共同完善,个人再做适当调整,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教案。

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以“三课两评一反思”为载体的“立标——学标——达标”活动,以学科组为单位,人人争立标,人人来学标,人人都达标。认真学习观摩课,上好观摩课,召开课后会议,积极研讨,互通有无,去粗取精!

三、落实培优补差措施,切实抓好分类推进

为了保护优秀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适当为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布置一些稍微难一点的题目。引导优等生克服浮躁、眼高手低等不良倾向,扎扎实实的夯实基础,努力培养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对年级优秀生进行辅导,鼓励优秀生间互相竞争、互相帮助。

学优生一般都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身份加强磨练。通过查验组内成员的作业,提高知识辨别能力、纠错评错能力,通过组内讲评发言,使他们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得更灵活、巩固得更扎实。小组长一职,增强了学优生的荣誉感、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信心、干劲,极大的促进了他们成绩的提高。

针对学困生的特点,我们首先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如课堂提问时故意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表扬。在布置作业时,采取分层次的要求,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并根据情况给与适当的提示,遇到确实不会的问题,允许他们缓交作业,但是必须及时找老师辅导。我们还通过谈心,及时了解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克服对数学的畏惧心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并利用合作学习小组,对学困生给予学习上的帮助。

四、充分利用每周一练、错题本,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在讲授新课时,因为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肯定还有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学生解决不好的问题,我们老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展示、达标测评等方式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所以我们依照教学计划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大纲的和考纲的要求,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将新课中出现的中考考点挖出来进行复习,并且设计成题目,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复习、巩固和训练,以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这就要求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就转移到了每周一练、错题整理阶段。我们

要求学生规范每周一练中习题的解答步骤,整理自己出错的题目或者自己认为的典型题、好题。这为平时和后期复习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以上是我们上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些做法。下面就如何进行中考复习谈谈我们备课组的一些想法:

(一)把握中考动向,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认真研究课标,确保目标合理、方向正确,深度、难度把握准确,确定复习的重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我们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是分四轮进行。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中考试题中属于学生平时学习常见的“双基”类型题约占70%,要在这部分试题上保证得分,就必须结合教材,系统复习,对必须掌握的内容要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因此要让学生配合自己进行复习;其次,复习应配备适量的练习,继续落实每周一练,另外,习题的难度要加以控制,以中、低档为主,另外,对于学生觉得较难的题,或者易错的题,应继续让他们养成做标记整理错题本的好习惯,以便在第二阶段进行再回头复习。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知识专题复习。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比如:阅读理解型、开放探究型、实际应用型、几何代数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型等。

第三轮,综合训练(模拟练习)。这一阶段,重点是通过模拟训练,提醒学生注意做题顺序,训练学生合理分配考试时间,让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培养心理素质,加强解题指导,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四轮,回味练习。在中考的前一周,对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按题型分几块回味练习,扫清盲点,利用之前的每周一练和错题练习进行最后一遍清扫。做到三“通览”,一“不钻”,利用课堂至少要通览一遍数学书;通览一遍错题集;通览一遍复习阶段的所有试卷。在这一阶段一定要求学生不要去钻研深题和难题。同时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编成回味练习。让学生对试卷的题目,对照目录,分析一下哪类问题我还有盲区,我该注意什么,从而实现巩固知识要点,提升实战能力。

(二)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复习期间应抓住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指导:

1、要“过三关”:(1),过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2)过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3),过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个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2、要“学五会”:

(1)会读:把握重要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思想方法;通过归纳与梳理,弄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会记:记住重要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解题规律等。

(3)会练:习题从涉及单个知识点到综合多个知识点,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有梯度的,因此要认真练习。

(4)会思:思考所学知识的联系、思考解题方法与技巧。

(5)会悟:对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要反复理解,通过一些练习,从中悟出新旧知识的转折点,悟出思维过程以及解题方法。

3、要“两坚持”:继续坚持每周一练、错题整理。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每天出一道略比复习内容稍微难点儿的题目,要求中上等生必须做,后进生选做。由于时间紧,课堂点评不现实,教师就将答案公布贴在教室内,学生课余对照评改,同时教师的解答也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每日一题的训练还对学生树立自信大有益处。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做好九年级教学工作是领导的重托,是学生的心愿,是家庭的期待,以上是我们对数学中考复习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谢谢大家!祝大家工作顺利!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8篇

日前, 上海市各区县小学教育科研员聚集一堂, 探讨如何开展有效的科研培训和管理。各区都介绍了在小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管理与培训方式。首先, 各区县都非常重视课题的常规管理。但由于外部支持条件不尽相同, 导致各区县课题管理的实际情况差异巨大。有的区县, 如普陀区、闵行区等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 课题经费充裕, 而有的区县则捉襟见肘。其次, 不少区县都在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科研管理、培训与交流平台。普陀区、闵行区探索moodle平台的运用, 宝山区对原有科研网进行升级, 增加其评价功能, 浦东新区开发教师研修社区等。第三, 各区县都非常重视小学教育科研骨干, 特别是学校科研室主任的培养。有的区县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方式, 让学校科研室主任参与到科研管理之中, 有的区县则精细化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数学研讨交流活动反思 第9篇

2014年3月27日至29日,由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小学分委会和江苏省苏派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闽苏两省中小学名师教学主张展示交流与研讨活动(小学数学专场)”在厦门市实验小学举行,来自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三百多名小学数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分别选派“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人选”和“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若干名,通过同台现场授课、教学主张演讲、专家评点、听众互动等方式,共同研讨教师如何在“教学主张”的引导下走向卓越,进而成为名师。据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余文森教授介绍,以教学主张为引领,重点引导培养人选提炼并明晰自己的教学主张,是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的特色做法。他认为,教学主张从整体上表现了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和教学理想追求的高度,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生长点;名师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特级教师、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编委王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朱永通,特级教师、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勇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数学总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 第10篇

很多家长对中考的重视程度比高考还要高,而数学是考试中的核心课程,这无形中增加了我们肩上的重任,对我们中考前的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考数学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初三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校总复习情况,从想法、做法、体会三个方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复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一、想法

总复习开展之前,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路,有一定目标,或者说要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争取达到某种效果。很难具体地表述清楚。开始复习时,我个人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个想法:保持快乐(数学知识+非数学知识)

第二个想法:强调读题(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

第三个想法:规范格式

第四个想法:注重反思(“埋头做题不反思”是较普遍的解题惯性.教会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审题要注意什么?本题涉及到哪些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在这些基础方面我有哪些缺漏,怎样弥补?在解题思路上,哪一个关节点容易受阻,是如何解决的?解题过程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错?本题的解题方法还可适用于哪些问题?反映了什么数学思想?在考试中如何表述解题的过程?)我要求我的学生至少有两大方面的收获:

二、做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考说明》,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并将计划告诉学生,给学生以积极心理暗示——复习是有计划、有措施的,一定能顺利完成。我们将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单元复习时间大致定为下学期初(一般3月底结束)8个周左右。目的是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是总复习的重点。

(一)主要策略:

1、研读《中考说明》 将《中考说明》上的考点要求和样题印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对照考点要求复习,有针对性、实效性。

2、单元复习“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住关键,以课本为主,进行版块复习。按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把初中全部内容归纳成下面10个版块: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象、统计与概率、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图形变换(图形与坐标)、全等形与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大约共用37课时。(加上作业分析及增加几节综合题 约8周)版块复习过程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时期,也是老师们最辛苦的环节之一。在版块复习中,告诉学生每个版块在中考中占的大致比例。例题、习题选择主要依据课本,将课本上的典型例题、习题进行改编训练。在每一知识块中,即要重视三基,这与该阶段的复习主要目标想一致;又要渗透一些实际应用题、动态探索题,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减轻了第二轮复习的难度和负担。我个人认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呈台阶形,要有一定的时间差,而非斜坡形。在第一阶段复习中适时加入一定难度的综合题很有必要,但要求要合理。某些综合题分析后….3、同步检测 紧扣本单元考点,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近三年中考题为题材,选取有针对性、典型性的考题进行分析和检测,注意训练学生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每个版快同步检测注重前后联系,本单元占70%,其余单元的重点渗透30%。

(二)存在问题

1、复习无计划,效率低(体现在重点不准,详略不当,难度偏低,对大纲和教材的上下限把握不准

2、复习不扎实,漏洞多; 体现在(1)高档题,难度太大,扔掉了大块的基础知识。(2)复习速度过快,学生心中无底。(3)要求过松,对学生有要求无落实,大量的复习资料,只布置不批改;无作业。

3、解题不少,能力不高 体现在(1)以题论题,不是以题论法,满足于解题后对一下答案,忽视解题规律的总结。(2)题目无序,没有循序渐进。(3)题目重复过多,造成时间精力浪费。

(三)几点建议

1、以书为本,重视三基。数学中考卷,试题中容易题(难度系数0.7以上)共103分,占69%;稍难题(难度系数0.4-0.7之间)共32分,占21%;较难题(难度系数0.4以下)共15分,占10%.复习时不能脱离课本。中考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编题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加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难度适宜(起点尽可能低,但要有适当思维度),4、注重尖子生的“尖”(站得高看得远)

第二阶段 专题复习时间大致定在3月底 ——4月底,7周左右。目的查漏补缺,提高分析能力。

(一)主要策略:

1、专题复习、印发讲义 根据我市近几年中考试卷的结构,确定了十个专题:基本运算类、基本证明类、解直角三角形、圆、统计应用类、图表信息类、阅读创新类、动手操作类、课题学习类、压轴类。

2、关注细节,想课堂要思维

3、课后落实,规范格式

4、归纳反思,提高能力

(二)存在问题

把第一阶段复习机械重复 单纯就题论题,(应以题论法)难题太多,难题太难,难题太怪 急于赶进度

(三)几点建议

(四)复习课举例

1、反比例函数复习以基本知识为起点,落实三基为重点,构建知识网络为目标。通过后面几节函数综合题的复习,可以加深该专题的掌握

2、压轴类(动态几何类)不确定的,一般都需要分类,而动态几何题由于其图形的变化,产生多种情形,因此需分类讨论。

用铅笔画动态全过程

例题回顾该题,实际上是两个层面的分类,第一个层面,由于M点的变化 第二个层面,由于直角顶点的不确定又产生了三种情况

例题回顾本题 动态全过程 特别是临界情况,一般分析时,先起始状态,再终止状态,然后中间过程。

第三阶段 提高复习

时间:

目的:

策略:

1、收集信息,出好选好试卷(包括学生错误较多的,方法生疏的但不是怪方法,转化不熟练的,也即学生知识盲点,也包含我们自己有时也存在这样的盲点,难度不大的新题型.社会热点,及时穿插底三阶段的复习中)

2、模拟考试训练;(可适当调整时间)

3、认真做好考后工作(及时批阅,扣分要稍狠,针对性讲评,收集记录代表性错误)

4、穿插专题课(不能完全用试卷代替上课)

问题:

1、模拟试卷没有起到模拟价值

2、过多做练习,以练代讲

3、讲评课就题论题(我们要的是做一个题,掌握一类题)

4.只注重知识辅导,不进行心理训练(该阶段,学生心理负担较大,心态浮躁,要及时调节,特别有些成绩波动很大的)数学这科的波动多数同学都比较大,数学分值高(题目贵),出现这个情况,….建议:

1、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高于中考(刚开始,时间宽松点,难度低一点但….)

2、加强基础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3、选准要讲评的题目,立足一个“透”字(要少、要精、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选择的依据是边缘生的失分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的边缘生出错的题课堂上才能讲。一个题一旦决定要讲,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是要讲透;二是要展开;三是要跟上足够量的跟踪练习题;四是要以题代知识。切忌面面俱到式讲评。切忌蜻蜓点水式讲评,切忌就题论题式讲评。)

4、让学生向错误学习,建立错题档案(对于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总结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是从哪个角度考查的,考查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有哪几种解题方法,最佳解法是什么?当自己出错时,是知识上的错误还是方法上的错误,是解题过程的失误还是心理上的缺陷导致的失误.)

第四阶段 回味复习

时间:

目的:(不能再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策略:

1、做到三 “通览”,一“不钻”

2、无差错训练

3、解题技巧的选择题、填空题,主要强调用以下方法:直接法、验证法、排除法、特殊值法、图示法、操作法、工具法(工具法、操作法对于好一点的同学可用来检验,对于困难同学提供了一个方法)

4、应试技巧的教育(舍得放弃)

5、适度的练习(一天、两天不做题,马上生疏。准备难度适当的练习,我个人倾向应用题)

6、考前心理辅导,调节心态

存在问题:

1、大量的模拟练习卷,加大学生心理负担,过度紧张;

2、只动眼,不动手,过早感受成功喜悦,过度放松

3、计算准确率下降;

4、忽视错误根源,造成分析能力退步;

试卷讲评课

1、分析试卷、了解障碍:教师先要进行试卷的得失分析,着重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学习的难度和障碍。

2、提前发卷,进行“找分”训练:提前半天发卷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分析改正和进行“找分”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考试中的粗心大意的危害,同时“找分”能树立学生自信。

3、归类点评,习得技巧:评讲可以题型归类、知识归类、解法归类;要点评各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如在解答难题方面要力争知多少,写多少,争取得分点,得步骤分,甚至争取阅卷教师恩赐分。

4、“明码标价”,明确查错:评讲时要让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和查错常用手段,避免过失丢分。如解题中忘检验、忘带单位等等。

5、指导学生整理错题集。

三、体会复习阶段五关注

无论复习课怎么上,关键看是否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参与状态(一是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是看是否有些学生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交往状态(一看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二看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思维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二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情绪状态(一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是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感。)、成效状态(一看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二看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初三数学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以上方式方法很粗糙,由于时间关系,点到为止,有什么好的方法,那都是集体的智慧,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我最大的期望。希望我们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上一篇:初中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下一篇:银行业学案例讲操守防风险主题警示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