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2024-07-30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精选11篇)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1篇

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报告

近两年来,我公司安全生产状况呈现健康稳定发展,但也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的薄弱性。2008年,国家住宅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关于印发〈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的通知》(建质

[2008]91号)。为规范开封两馆两中心项目建筑施工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根据规定,现针对第三项目部安全环境部现有安全管理人员情况以及项目工程概况进行汇报:

第三项目部有安全员证和即将办出安全员证人员总共13人,其中5人从事其他职务,其余8人中3人证件正在办理中,1人档案关系还未转入公司,1人为7月新入职的毕业生,因此目前从事安全工作的人员中仅有3人有安全员证,证办后有6人持证上岗。开封两馆两中心项目博物馆、规划馆部分现已开工在即,项目建筑面积达73000平方米,建筑工程程序多、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必须要确保工程的程序化规范化进行;除此之外,两中心项目业已开始筹备,面积为160940平方米,两馆两中心项目建筑面积总数已达230940平方米。按国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标准,并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则需要配备专职安全人员两馆项目至少4名,两中心项目至少8名,然而实际数量配备上与国家标准相差较大。

鉴于以上所述情况,为有效的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杜绝建设施工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项目安全有序化进展,希望公司各位领导及人力资源部给予支持,能尽快为我第三项目部增遣4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期正常快速有序的开展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请领导批示。

第三项目部安全环境部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四日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2篇

1、专职安全员配备情况:×××住宅楼工程,砖混6层,面积3100平方米,施工条件较好,按要求工程只配制一个专职安全员×××和一个安全资料员××。该两位同志管理经验丰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工作一丝不苟,能够胜任该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2、专职安全员简介

3、安全资料员简介(样例)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3篇

1项目强力支撑, 水稻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

近年来, 由于国家和省各项农机扶持政策的落实,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水田机械的政策倾斜, 优先建设水田农机合作社政策的引导, 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空前高涨, 水稻农业机械保有量持续增长, 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截止到2014年末, 水稻生产中机耕、机插和机收等环节机械化程度飞速提升, 分别达到100%、100%和99.82%,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9%, 比2010年提高45%。全市农村水稻生产农业机械保有量2481台, 其中水田拖拉机保有量667台, 水稻插秧机保有量619台, 水稻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7台, 激光平地机45台, 水田耕整地机械保有量593台, 水田整地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整地, 水田作业能力达到50万亩, 基本能够满足现在水稻的生产需求。

2措施得力, 为水田生产全面机械化提供有力保障

2.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为了增加水稻种植户购买先进实用水田农机装备的热情, 各县 (市) 区不断加大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在有限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 用于水田机械的购置, 共投入补贴资金1000万元左右, 通过积极争取共组建水田农机合作社5个, 争取资金1500万元。从2012年开始爱辉区和嫩江县水田种植户购置水田机械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政府分别补贴机具总价的10%和20%, 从而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证和政策保障。

2.2强化宣传培训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掌握水稻机械化新技术, 各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19次, 为水稻全程机械化推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几年共举办水稻机械化培训班19期, 聘请省里的专家讲解, 培训水稻种植户3365人次, 召开水稻机具现场演示会10次, 发放《水稻育插秧技术操作规程》《水稻育插秧技术要点》《水稻联合收割机使用调整》《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等技术资料8000余份。

2.3提升示范引导档次

各地都建立了水稻示范园区, 强化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区辐射度,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 组织种植户近到逊克高滩园区远到五常、建三江等水稻种植技术先进的县市进行参观学习, 通过示范引导, 使种植户认识到高标准机械化生产的意义和好处, 种植户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 学习经验和技术的热情高涨。目前已引进激光平地机45台, 大型高速插秧机65台, 水稻联合收割机335台。

3配置低档, 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在水稻机械创纪录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配置低档, 效率低下, 不能满足标准化生产需要的问题, 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虽然现有的水田机械能够基本满足水稻生产, 但是还存在大部分生产机械科技含量低, 状态老化, 作业效率不高, 无法达到标准化作业要求, 每年都需要从农垦引进高速插秧机和水稻联合收割机150台左右。特别是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619台, 大型高速、技术含量高的插秧机仅有65台, 占总数的10.5%, 独轮步进式的简易插秧机占主导, 且使用寿命仅有三年左右, 作业量只有1.5 hm2/天, 生产效率也只有高速插秧机的四分之一左右, 影响插秧的进度和标准化水平;先进的激光平地机只有45台, 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水田的平地标准, 用其他机械代替也影响水稻的产量。

(2) 作用发挥受限制。受耕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制约, 农机作业成本高、效率低。在水稻种植较早的北安市和五大连池市由于规模种植的合作社较少,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都需要购买水田机械, 造成重复购置, 而且使用时间只有几天的时间, 使用效率低, 作业成本高。

(3) 从业人员结构不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随着水稻机械化的发展, 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对操作人员文化水准、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有知识、有技术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或不愿从事水稻机械作业, 农机操作人员年龄趋于老化, 新生力量跟进不足, 亟待补充。

(4) 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缺口大, 补贴品种相对较少。由于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 农民对水田机械的需求量大, 而补贴资金数量少, 不能满足全市水田种植户的购机需求。目前, 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国产水田机械多, 相对的是农民认可的国外合资品牌的机械没能进入补贴目录, 农民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

4加大保障措施力度, 确保规划保质按时完成

按照全市水稻种植的总体规划, 到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50万亩, 需要配置机具总量为5450台, 其中配置45~90马力拖拉机600台, 配置平地机1000台, 配置插秧机1500台, 配置水稻联合收获机650台, 配置其他机械1700台, 需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00万元, 需要新组建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30个 (500万元规模) 。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资金和组建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项目, 力争利用五年时间解决所需的项目资金。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人员培训, 每年培养40名合作社理事长和技术骨干;利用阳光工程培训、企业培训等方式, 每年培训200名财务人员及操作手。充分利用科普之冬和农机大培训活动, 着力培育一批有技术、善管理、带动能力强的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 以点带面, 加快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三是强化指导服务。成立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协会, 免费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机技术、经营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通过协会组织合作社与农机作业中介组织直接对接, 使合作社的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 最大限度降低合作社经营成本,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四是加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投入的推广示范项目, 在全市四个乡镇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区。结合黑河市水稻种植的区域特点, 农机推广部门严密制定实施方案, 加大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 确定农机局主管领导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专家组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全程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

摘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水田北扩”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黑河市抢抓机遇, 做好种植业调整, 加快高纬寒地水稻发展, 由于水稻种植在黑河市属于新生事物, 水稻生产种植过程中存在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由于土地分散造成农机具作用发挥受限制、从业人员结构不适应农机化发展要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缺口大等诸多问题,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的问题, 黑河市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纳入重要日程, 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保证、科技上突破、生产水平上提高、管理上加强, 从而加快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进程。

河南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调研报告 第4篇

综合报告显示,近年来,河南省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河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以下简称“一法一办法”),在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步构建了政府监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参与、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一是蔬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以来,农业部每年对河南省蔬菜进行5次监督抽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每年对全省蔬菜进行4次例行监测,历次检测结果显示,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全省水产品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农业部对河南省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7%。二是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平稳。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连续4年风险评估,河南省小麦、玉米、花生等大宗作物平均合格率均在98%以上。2014年前三季度,经过21次集中抽检,以及对9566批次畜产品和兽药、饲料产品的例行监测等,猪肉平均合格率为98.6%,牛肉为99.3%,羊肉为98.5%,禽肉为95.2%,生鲜乳中三聚氰胺合格率为100%;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的3次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河南省畜禽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99.7%。三是其他重点品种农产品质量良好。自2011年开始,河南对食用菌、茶叶和水果等重点品种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的专项监测结果是,食用菌合格率为99%,茶叶为99%,水果在96.5%以上,总体合格率位居全国前列。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管责任。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县(市、区)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各地普遍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了各级政府和农业、畜牧等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如邓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主任、分管副市长为副主任,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委员会,定期组织对全市农产品安全进行统一检查,形成以安委会统一牵头协调,成员单位相互配合,信息共享,职责明确,灵活高效运转的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新体制。

(二)重视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共治。2011年以来,省农业部门组织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水生动物检疫人员、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三品一标”认证检查员和企业内检员进行培训或轮训,累计培训各类执法监管人员20多万人次;各级农业、食药部门积极响应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了新闻媒体面对面、公开承诺行动和实验室开放日等系列宣传,提升了执法部门依法监管意识、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群众参与监督意识。

(三)紧抓重点环节,严把质量关口。各地按照“标本兼治、堵疏结合”的原则,执法监管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两手抓”,落实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质量监管,严防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一是执行法规标准,把好源头关。主要是通过全面加强药肥、水土样品、饲料等产地环境检测和综合治理,建立农业投入品准入制度,严格管理禁用农药、限用农药、违禁饲料添加剂等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并结合农时季节重点查处制假售假问题。如周口市始终保持对违法添加“瘦肉精”“三聚氰胺”“沙汀胺醇”等违禁药品及售卖病死畜禽等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较好控制了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安全。

二是推动标准应用,把好生产关。各地以标准化“三园两场”(菜园、果园、茶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品健康养殖场)和整体示范市县建设为抓手,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机构,严格认证登记和后期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新野县先后出台了《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蔬菜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办法》、《出口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县20.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了省级认定,甘蓝、西瓜、四季豆、西红柿、茄子等18个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甘蓝、大葱、胡萝卜等3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15个养殖场(小区)通过了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

三是严格产后控制,把好贮运关。各地严格执行农产品分级包装要求,加强贮运环节“三剂”(保鲜剂、添加剂、防腐剂)管理,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重点环节“三剂”的监督检查,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贮存保鲜冷链物流。如沁阳市印发了《沁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各乡镇(办事处)均建立了检测站,固定检测人员,各项制度、工作流程上墙,2014年各乡级检测站对贮运农产品共抽检样品2300个,抽检合格率100%。

四是实施准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关。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农产品安全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产品必须经检测合格后方能进入市场销售。目前全省已有18个市级城区和127个县级城区实行了蔬菜市场准入,8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331个农贸市场、330个超市被纳入市场准入日常监管范围。郑州等市已扩展到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粮油等农产品,南阳的镇平、内乡两县已延伸到乡镇农村超市。

(四)落实保障制度,提升监管效果。着力从例行监测、风险评估等方面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全面强化监管保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扎实开展。

一是实行例行检测制度。各地把农产品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县“三级检测,四季不断”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准出准入检测。省财政每年投入检测经费900万元,监测样品近80万个。针对2013年山东“毒生姜”事件,三门峡、焦作、平顶山等地开展了专项检查和检测,及时堵塞漏洞,有效防控类似事件发生。

二是实行产地环境监测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区土壤污染普查,在全省布设监测点位2326个,对采集土样进行重金属的检测分析,目前已累计采集土壤样品6.4万个,布点面积达1.1亿亩。并于2012年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进行了动态更新,基本摸清了全省土壤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状况,为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南阳、新乡等市每年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条件及其产品进行监督检测,市级对全市范围内“三品一标”生产基地进行30%监督抽查,县区全年对所辖区域“三品一标”基地进行100%监督检测。

三是逐步实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省制定实施了农产品生产记录、包装标识制度,督促指导农产品销售企业建立追溯信息平台,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进销台账制度和入市检测制度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明责任,防止不合格产品混入。郑州市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鹤壁市建立了具有追溯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平台。

存在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一法一办法”的要求和社会公众的预期还存在差距,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还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地方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认识不到位,“重数量、轻质量”和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个别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法律意识淡薄,不但不履行法定义务,还想方设法逃避法律责任。

二是检测监测执法机构标准化装备水平差,缺乏科学手段,相关保障经费不足,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不健全,基层农业部门与食药部门在食用农产品的监管、检测、执法等方面职能划分不够明确,造成监管缺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面对违法犯罪分子制假售假场所的隐蔽和手段的不断翻新,农资监管执法力量普遍较弱。而有些地方对假劣农资案件的处理仍存在“以罚代刑”、“以罚代养”的问题。

四是由于认识、宣传及政策扶持不到位,制约了“三品一标”的发展,“三品一标”产品产地占比较低,群众没有真切感受到创建品牌带来的效益。标龄长、标准水平低的问题还普遍存在,现行有效的标准亟待修订更新,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也亟须健全完善。示范区建设后劲不足,带动能力亟须加强。

五是由于专业物流、口岸建设滞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河南作为全国农产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未能发挥出来。加上科研力量分散,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使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资源和信息共享不够充分,部分设备设施又严重缺乏,制约了农产品科技创新和标准提高,突破性成果匮乏。

相关建议

(一)积极推动“一法一办法”的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贯彻实施“一法一办法”,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拓展优势农产品的市场潜力,让人民群众享用到质量安全信得过的农产品。

(二)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加强领导和工作协调,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配套资金,配齐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设施设备;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考核评价等措施;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诚信经营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对监管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格问责。

(三)提高监管水平。建立并完善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县级检测机制要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档案”的“五有”标准,乡级区域监管服务站要加紧配备仪器设备,充实技术人员,落实运转经费,确保工作开展。做好对达到考核标准的县(市)农产品检测机构进行考核验收和“双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业务培训。完善食用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对于现行法规制度尚未完全明确的监管职责和监管事项,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避免重复监管或出现监管漏洞和盲区。

(四)注重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队伍,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开展专项整治,突出解决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瘦肉精、三聚氰胺、抗生素和制假售假以及收储运环节非法添加等问题。建立检打联动机制,监督抽查不合格的及时立案查处并追溯制假源头;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涉及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严惩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犯罪行为。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业投入品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及时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件。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深入推进农业、畜牧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场)建设,不断扩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场建设规模。要切实采取措施支持农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三品一标”产品设立扶持专项资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证后监管,完善退出机制。

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自查报告 第5篇

为了搞好本单位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工作,配合卫生局开展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专项督查工作,我院组织医务、药剂等相关人员根据《关于做好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本单位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

1、基本药物配备情况

自2010年10月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我院严格按照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目前我院备有国家基本药物 种,省增补药物 种,共 种,为总数的 %。

2、基本药物采购情况

我院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都是通过浙江省药械采购平台采购,并优先采购了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产品中的最低价中标产品。

3、实施基本药物情况

我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医疗保险给付都是按现行药品价格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医师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本院基本药物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为 %。

4、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

我院制定了院内基本药物相关制度和基本药物遴选相关规定,并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基本药物制度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部分基本药物缺乏

大部分因为供货单位配不及时或缺货,采购网上平台上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采购目录上有货,但点击后却没有,且配送不及时,造成临床断药,给患者带来不便。

2、相关指标未达标

配备基本药物品种率为 %,比要求低 %;基本药物销售额率为 %,比要求低 %。

3、部分群众对基本药物种类不满意

由于部分基本药物缺货或种类不全,医生用药习惯和老百姓用药偏好,造成目录实施困难,部分患者来就医购药时,对基本药物的种类不满意,认为基本药物的种类太少,不能满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要求。

三、整改计划

1、采购国家基本药物时,提早联系供货单位是否有货,及时付款,防止因供货单位配送时缺货或配送不及时而导致缺货。

2、严格按照要求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物,对其中规定许可药物加强采购,增加品种,以满足临床供应。

3、严格执行基本药物相关制度,鼓励和督促医师优先基本药物。对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使用基本药物率偏低的医师及时通报,必要时按基本药物相关制度进行处罚。

关于安全人员配备的情况说明 第6篇

关于安全人员配备的情况说明

根据原建设部91号文的规定,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成立由项目经理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企业派驻到项目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为:

(1)建筑工程、装修工程按照建筑面积配备:

① 1万平方米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人。

② 1万-5万平方米的工程不少于2人。

③ 5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不少于3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

员。

(2)土建工程、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按照工程合同价配备:

① 5000万元以下的工程不少于1人。

② 5000万-1亿元的工程不少于2人。

③ 1亿元以上的工程不少于3人,且按专业配备专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

员。

(3)专业承包单位应当配备至少1人,并根据所承担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危险

实际情况增加。

(4)劳务分包单位施工人员在5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1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

人员;50人-200人的,应当配备2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00人及

以上的,应当配备3名及以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根据所承担的分

部分项工程施工危险实际情况增加,不得少于工程施工人员总人数的5‰。

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包括:

小汽车配备情况工作自查报告 第7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和国办的通知精神,下发了《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省纪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为严肃纪律,刹住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违反规定超标准购置、更换小汽车的不正之风,重申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机关小汽车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市委、市政府及时认真贯彻落实了两个通知精神,对我市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配备的小汽车进行了全面清理。

这次接到省纪委传真电报《关于报送党政机关配备使用超标准小汽车情况的紧急通知》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要求购买超标准小汽车的单位,对本单位的超标准车辆进行了重新自查、上报,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逐台进行了核对,确保了这次上报材料的真实可信。对超标准的小汽车进行了认真整改。

一、领导重视

我们按照中纪委和省纪委的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第二次清理小汽车工作,责成市纪委的领导主抓这项工作,并对清理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清理的时间和范围,主要是对1999年6月15日之后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购买小汽车情况进行清理,同时要求有关责任部门必须认真落实好上级规定,把清理工作抓准、抓实、抓好。为了认真落实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市纪委将清理小汽车工作列入到全市反腐败抓源头防范的专项治理工作中,同时从市纪委党风一室和市财政局政府采购办公室抽调了四名工作员,成立了清理党政机关超标准配备小汽车办公室,市财政局为主要责任部门,与市纪委党风一室共同负责全部清理工作。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指导工作力度大,清理办公室的同志增强信心,认真负责,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克服上报情况不准,有关单位资料不全等困难,使清理工作按时完成。

二、工作到位

为了把清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立足自查自纠,注意上下结合,重点摸清底数,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工作。第一阶段是进行发动,自查自报。一是XX年11月20日以市纪委、监察局、财政局三家名义转发了辽委办发[1999]22号和辽纪发[XX]12号文件,要求各部门和各单位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立即组织自检自查。二是召开了全市的动员大会,市直各部门和各县117个单位参加会议,提高了各单位对清理小汽车工作的认识。三是限时要求各部门在XX年11月28日前将各单位自检自查报告和《鞍山市自查自纠超标准小汽车情况表》上报清理办公室。一共有120个单位上报了自查报告和《自查情况表》。第二阶段是组织调查,摸清底数。在各单位自清自查的同时,清理办公室的同志相继做了两项调查摸底工作。一是三次到市交警支队车辆管理科,查阅了1999年6月15日以后车辆初次发照登记表,并对有关排气量在2.0以上,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小汽车进行登记。二是两次到市控购办公室和市政府采购办公室查阅摘抄《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调拨单》和《鞍山市小汽车定编通知单》。通过两个方面的摸底初步摸出排气量在2.0以上、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小汽车68台。第三阶段上下沟通,具体核实。根据我们调查摸底的情况,通过各种渠道逐台进行核实。首先我们对涉及到的单位,逐家认真进行核实,对发现的问题再进一步详细落实。XX年3月20日和4月9日以市纪委和市监察局名义向114个单位下发了重新自查自纠通知,明确规定不论是哪个单位,都要实事求是的进行登记上报,如果继续有隐瞒不报的情况,一经查出要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同时要求在新上报的自查报告中除了加盖单位公章外,“一把手”一定要过目签字承担责任。其次为了使工作更深、更细、更准,我们对摸底摸出的超标车辆和自查出的超标车辆,要求车属单位提供“三证”复印件进行核实确认,即《辽宁省专控汽车准购证》、《机动车统一销售发票》、《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调发单位》或《鞍山市小汽车定编通知单》。

三、效果明显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8篇

为了确保生鲜乳的质量安全,2012年省财政安排1050万元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实现了适时动态监控。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该平台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中国电信3G网络、结合翼机通等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乳企POS机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来实现奶账统计结算电子化,达到精准掌握生鲜乳数量;以GPS定位和奶车罐口电子抓拍,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以在奶站关键点安装摄像头和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输现场实时画面,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4个基本功能:一是能够精准掌握奶量,防范非法添加。由于目前机械化榨乳站的普及,使奶农开始牵牛到奶站集中榨乳,为开展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精准掌握每头牛的挤奶量,得到奶站的总收奶量数据,同时也能精准掌握乳品企业的收奶明细,得到奶站的交奶量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有效防范非法添加行为发生。二是能够有效监督奶车,防止调奶行为。通过监控奶车的运行轨迹,可实现生鲜乳运输途中监管,掌握是否有非正常中途停靠,防止在运奶过程中添加化学物质调酸、调碱和压菌等行为。三是能够远程控制奶站,监视关键部位。信息化平台可以监控奶牛乳区消毒和弃乳留样过程,储奶间的制冷罐有奶封闭过程,散牛奶收购、私收抗奶等行为,确保奶站管理科学、规范。四是能够联网现有数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既能结合生鲜乳“三方检测”每天抽取的生鲜乳样本检验的相关数据,将生鲜乳入厂前的监测数据与之并网,进行统计与分析,又能结合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相关数据,指导奶牛养殖环节,还可以与已经运行的奶牛保险、购买奶牛贷款、奶牛合作医疗等系统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完善奶业服务体系。

二、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运行方式

在运行方式上,主要采取三步连环监管法:一是奶农牵牛到奶站挤奶后,由奶站将奶量和奶价信息输入POS机,经奶农核对无误后,再用指定手机在POS机上刷机确认,确认后奶农会收到短信,短信载明奶量、奶资的当日当次数据和累计数据;与此同时,相应数据同步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自动生成当日、当月、本年度的该奶农、该奶站和所有奶站的奶量、奶资数据,从而得到精准的统计结果;系统生成每个奶站当天的收奶量以后,自动比对该奶站向乳品企业交售的鲜奶数量,一旦发现哪个奶站收奶量和交售量差异超过合理误差,系统在控制中心界面提示的同时,向监管人员手机发送“报警”短信,监管人员马上介入调查,为彻底杜绝“非法添加”行为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对每辆试点奶车加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载奶罐口开启自动抓拍装置,一旦哪个奶车中途停车开启奶罐口,监管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20秒之内该车奶罐口实拍图像就会传送到控制中心屏幕上,监管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奶车运行情况。三是通过对试点奶站关键部位安装3—6个摄像头,影像数据二次压缩后,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至控制中心,监管人员随时调取实时数据,管控生鲜乳收购、贮存过程。在分级查询上,根据不同授权等级设置了4个查看页面:一级界面为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管理员掌握全部系统数据;二级界面为乳品加工企业、管理员掌握自己企业的全部数据;三级界面仅供奶站查询相关数据;四级界面为奶农公共查询窗口,奶农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以后,可以查询自己的交奶数量和奶资发放记录,系统信息最低保存三年。在技术保障和服务上,重点开发了奶农服务功能,指定专业运营商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奶业信息平台运行与配套服务,开通了“6010000”奶农咨询专线,奶农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固定电话获得便捷帮助与服务。

三、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取得的效果

从先期启动试点的齐齐哈尔市的运行情况看,2012年,信息平台共对齐齐哈尔市1.37万名奶户、211个奶站、69台奶车实施全程监管,监控范围覆盖运营奶站的35.17%、运行奶车的17.25%。监管期间,共发现奶量差异自动报警72次,监管部门查处牛奶掺水案件9起,26.37吨。奶车运行轨迹改变自动报警31次,监管部门查处违规倒运含抗奶26次、117.22吨,控制酸败奶欲私卖现象11起、46.53吨,涉案的生鲜乳全部予以销毁。使非法添加行为得到有效根治,保障了进厂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下一步,随着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全面启动和其他地市的陆续实施,监管平台的作用和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下一步政策建议

下一步,将在总结完善目前监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对全省的3062个生鲜乳收购站配备监控系统、1330台生鲜乳运输车配备GPS定位及监控系统,运奶车全面纳入监管范围,为奶农配备手机和物联网卡,实现奶业生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一是完成硬件设施的建设,届时可以对全省境内所有奶站、奶车实施数字化监管。二是应用、驳接牧场管理系统,对境内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监管与服务,力争承担起奶牛疾病预警和生鲜乳理化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在畜牧防疫、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力求功能与效用最大化。四是积极申报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认证,稳定长效地发挥平台作用,目前项目已被推荐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证”重点项目,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农业部的支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30个项目之一,使其真正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功尝试和典型范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姚集小学教师配备情况分析报告 第9篇

姚集小学位于偏远农村,是典型的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学生长期以来存在着师资短缺的难题。

学校原有的14个老师。而学校却有学前、一、二、三、四、五、六9个班级,实在无法保证正常上课。学生296人,其中学前106人,一年级49人,二年级36人、三年级38四年级

28、五年级

18、六年级21人。学校现在在职在岗教师14人,其中30岁以下2人,30-35岁3人,45-50岁3人,55岁以上6人。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由于年级跨度大,科目多,师资仍然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经与中心学校协商,允许我校自行聘任教师一名。经过多方打听,聘任附近退休教师一名,才算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明年,我校又将增加一个班级,两位老教师已经面临退休,双休弱多病,濒临内退,师资缺乏还将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已经成了姚集小学学校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为此,我向上级领导提出以下建议:

1、延长支教年限。现有支教政策仅为一年,许多老师应付一下就返回原单位。老师的考核事宜还不属于学校管理工作,这对于支教学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所支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建议支教年限延长为二至三年,支教期间的考核事项由所支教学校进行。这样可以让支教老师能够安下心来教学,不至于不服从管理。

2、扩大支教范围。现在,城区学校富余人员下乡支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今后应该加大支教范围,增加支教名额,以有效缓解偏远学校师资匮乏的现状。

3、建立稳定的合理的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一位老师不能在同一所学校里超过30年,这样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超过规定的年限,就要交流到其他学校进行工作。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10篇

保安配备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标准》,加强对全乡学校(幼儿园)保安工作的管理,根据十堰市教育局关于填报《十堰市中小学(幼儿园)保安配备情况调查表》通知的要求,结合我乡实际对我乡中小学、幼儿园保安员配备工作情况进行督查,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各学校按照要求,结合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实际,联合公安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校园保安员的监管,共同做好派驻校园保安员培训工作。一是组织保安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让保安员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掌握处置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措施。确保派驻校园的保安员素质良好,做到管理有方,切实提升校园保安整体服务水平。二是要按照规定为保安员配备相应的器械,指导保安员在勤务岗位上严格执行门卫登记制度和验证核查制度,严防不法分子混入校园寻衅滋事。三是各学校、幼儿园安保员由公安、教育等部门联合管理,建立校园安保工作长效机制,共同致力于维护校园安全。各校保安人员具体情况:

一、上龛中学(含附属幼儿园)

上龛中学(含附属幼儿园)现有12个教学班,教职工31人,在校学生315人,住宿生66人,现配有保安1名。还需配备保安2名。

二、上龛乡白玉小学

上龛乡白玉小学现有3个教学班,属于非完全小学,教职工2人,在校学生15人,无住宿生,现无保安人员。需配备保安1名。

三、上龛乡双龙小学

上龛乡双龙小学现有1个教学班,属于非完全小学,教职工1人,在校学生4人,无住宿生,现无保安人员。需配备保安1名。

安全员配备情况报告 第11篇

李向阳卞恒飞昂正义陈惠

11月3日至11月7日,我们第一调研小组分别对银屏、栏杆、中旱三乡镇及该乡镇部分村(居)委会开展了调研活动。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认真开展了调研活动。从调查情况来看,当前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干部整体素质有很大的提升,各项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当前我区农村基层组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来看,我们所调查部分村组建设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所呈现的特点是:一是自2006年并村以来,村组规模较2000年之前有所增大,人口一般在4000至6000人左右,村干部设立党总支部,每个村党总支平均下属支部4至5个,平均党员人数在200人左右。二是从年龄结构上来看,近几年来,年轻党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村党(总)支部对培养后备干部力量的意识明显增强。但总体上党员队伍老化现象仍然突出。在我们所调查的三个乡镇3600余名农村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有1800余名,约占50%。三是从党员的文化程度来看,党员的学历有较大提升,在近几年所发展的党员中,高中以上的文化占90%以上。另外,吸收大学生和致富能手进入村级班子,是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亮点。调研中,中旱镇从高校毕业回乡的大学生中招收10名大学生和7名村级致富能人进行培养,并充实到村级班子

1中,从制度、待遇等方面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优厚的条件,这项举措将会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从村级两委班子职数配备情况来看,当前两委班子健全,且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较多,成员总体数量较并村前有很大的减少。并村前规模较小的村,一般干部职数都在7人左右,目前,一般村平均职数在4至5人。约40%的村书记主任职务一肩挑。从调查情况看,多数村两委成员都能团结一致,紧密配合,共谋村级发展大业,干群关系明显好转,党组织战斗力、号召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五是从班子结构来看,总体上趋于合理。在年龄结构上,村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保证了中青年干部占主体地位,老中青干部合理搭配的班子框架。各村都选派了村级后备干部,从而保证了村级基础组织的持续发展。在文化结构上,两委成员中初中毕业占总体的约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25%左右。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六是从村级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多数村两委干部的发展意识增长,发展手段也逐步增多。特别是“班长”综合素质较高的村两委成员团结一致,紧密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村集体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村级组织及后备干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是村干部带领的致富能力与群众快速致富的愿望不适应。在调查中,当前不少村两委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能力匮乏,有的虽有一定的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一味只顾自家而忽视其他群众。二是农村党员队伍总体老化,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党员队伍的教育管

理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农村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心鲜血液补充不足,党员队伍文化素质较低,“双带”能力不强。部分党员宗旨意识不强,组织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机制滞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办法不多,“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很好执行。党费收缴不能及时,组织活动很难开展。三是集体组织经济实力普遍薄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不稳定,部分村仅有的经济收入就是国家的几万元转移支付资金。就调查的栏杆集镇而言,全镇8个村几乎全部负债,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导致为民办事能力低,支部失去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发展普遍缺乏有效手段和资金支持。四是村干部待遇普遍较低,使全村干部很难一心扑在工作上。如今,农村干部事务繁多,工作量大,而所得报酬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多数村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自己创收上,这对基层组织建设产生了制约作用。六是部分村支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少数村书记把党支部在农村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理解为领导绝对化,忽视和否认村委的职能作用,仍然沿袭着不论大事小事都有支部说了算的做法,导致两委争权,谁也不服谁,最终导致村内工作瘫痪。七是村级后备干部难选配。由于村级经济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村干部工资报酬偏低,导致村内有文化、有能力、有作为的年轻人不愿进入村班子。在后备干部的选配上,很难选到年富力强、甘于奉献的年轻接班人。

三、加强村级组织和后备干部队伍的对策与建议。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

和纽带。如何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把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保证农村基础组织优质高效运行,从而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当前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必须切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因此现将我们的建议总结如下: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观念,利用创新观念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化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转型期,传统的农村组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如村级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村级民主建设的推进、村干部的管理和教育等等的问题是当前农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且长期困惑着基层组织建设,甚至涉及到国家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不得不使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革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的角度来思考和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要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狠抓班子队伍建设。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哪个村两委干部综合素质高,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哪个地方哪个村就兴旺,新农村建设就会搞得好。反之,工作就难以开展,经济发展不力,群众怨声载道。在农村群众中常讲的三句话是:村民富不富,重点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这三句话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带头人的重要性。如何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首先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即农村主职干部队伍建设、农村退职干部队伍建设和农村后备干

部队伍建设,重点是选好“班长”。要强化制度建设,创新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改善村内民主,协调两委关系。创新长效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创新培养方式抓党员的发展和后备干部的培养,着力解决人才问题;创新活动载体,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

3、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民服务的经济能力。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如何解决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民生条件,也只有靠发展。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发展壮大集体纳入村级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因村而宜,发挥各自优势,发展地方性特色产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化解村级债务,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机制,完善村内民主。制度是规范、是依据、是准则,它规定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坚持它就能得到肯定,违反它就要受到处罚。要以规范运作,民主治村为目的,制定完善上班制度、村务决策制度、会议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审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组织建设和管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创新治村方式,规范村级工作,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稳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村两委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管事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逐步让村级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5、完善基层组织管理机制,解决村干部的待遇问题、调动农村

上一篇:扬尘污染费用计划下一篇:施工变更签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