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2024-07-20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精选6篇)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第1篇

记叙文阅读之记叙中的说明

【阅读目标】

说明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说明文中极其常见。但在记叙文中,分析说明性文段却往往是一个难点。因为同学们总是很难把握好说明性文字的特点及作用。而记叙文中的说明,一般简明扼要,主要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补充交代。在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几句或几段文字来简要地说明事物或阐明事理,会使所叙的人、事、物更加清晰。

分析记叙文中的说明性语句,有利于同学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更好地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另外,记叙文中的说明语段的特征是言简意赅,因此,在通讯类或人物传记类的文章中运用较多,从内容上来看,往往是一些概括性的内容;而从语言特点上来看,则以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为主。

【即学即练】

取名在出生前 □杨俊生

在河北省西南部,涞源、易县、徐水、满城等地的交界处,太行山余脉延伸到这里,耸起五座直刺云天的山峰——狼牙山!在那百丈悬崖之下,绿荫中立着一座白色石碑,石碑下排着三座汉白玉石墓,三个英雄亡灵永远地躺在这里„„中国人民永远忘不掉的那场民族战争,在进入第4个年头——1941年时,八路军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残酷、最困难的时期。日军集结六七万兵力,对晋察冀进行了“铁壁合围”的秋季大扫荡。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

9月25日,日军第一一○师团三千五百余人扫荡狼牙山区,误以为包围了杨成武的老一团主力,穷追不舍。老一团第七连在完成掩护部队主力和数万名地方干部群众转移任务后,留下第六班掩护全连撤退。六班边打边撤,把日军引向三面绝壁的棋盘峰,激战五小时,击退敌人四次冲锋,毙伤敌人五十多名,全班只剩下五名战士!在弹尽粮绝、敌人再次冲上山顶的危急关头,他们砸毁枪支,一齐纵身跳下百丈悬崖„„其中,有两名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落挂在绝壁上的乱树枝上侥幸存活,另外三名勇士(马宝玉、胡福才、胡德林)壮烈牺牲!于是,在中国抗日军民中流传起一个英勇悲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

1943年12月26日,漆黑寒冷的夜,狼牙山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易县东西水村)。村东北一个破烂的茅草房,堂屋透出昏黄的灯光。地委妇委副书记赵志珍,一手撑着怀孕7个月的肚子,一手往热气腾腾的灶锅里添水。八路军一支敌后武工队刚在隔墙院裹住下,她想烧些热水送过去。房东李大姐一边往窗棂上拴绳,一边念叨:“听说寨头那边,鬼子把房子全烧了,还杀了不少百姓„„”“大姐,地委指示给寨头筹粮的事,你替我转告村长了?”志珍突然问。“放心吧,”李大姐下了炕,又咕哝着,“不知杨司令在哪个山上。”赵书记——杨成武的妻子,已习惯了战争时期一年半载见不上一次面的夫妻生活。

几个月来,赵志珍一直忙着秋季反“扫荡”,这几天觉得肚子不对劲儿,似要早产,赶紧在这个村的老据点住下来。这时,她想起最近在狼牙山与丈夫的那次偶然相遇。一个月前,反“扫荡”战事正酣,身怀六甲的志珍带着4岁的女儿易生,被地委安排到狼牙山里一个老据点——不老庵暂住。一天清晨,门外山头那边猛然响起枪炮声,不知哪支部队与鬼子接上了火。正午时分,门口突然停下一伙身着灰色军服的八路军。赵志珍定睛一看,竟是丈夫身边的警卫和卢医生等人!

警卫员从骡子上抬下了昏迷的杨成武。“司令员!”志珍边唤边跟着跑进屋里。半年多没见,丈夫瘦多了,青黄色的脸上长满胡子碴,额头上虚汗津津,前胸衣服上沾满黄土„„

在不老庵,杨成武高烧昏迷不醒,他时不时地惊叫着,似在阵地上发布命令。志珍挺着肚子,陪在丈夫身边,在那个年代,像志珍这种“媳妇”,既要履行好做妻子的责任,还要承受着时刻牵挂丈夫生命安危的精神压力,这就是战将妻子的“荣幸”。第三天,杨成武终于苏醒过来,志珍一边招呼给丈夫做饭,一边向丈夫轻声叙说这些日子的事,还把大女儿易生叫过来见父亲。看着女儿漂亮的小脸蛋,杨成武蜡黄的脸上荡出笑容。志珍靠在丈夫头边,说:“下次见面还不知到什么时候,你给肚子里的小东西取个名儿吧。”杨成武转过头,欣喜地看着妻子隆起的腹部,用幽默的口吻说:“漂亮的母亲生的孩子„„名字就叫‘俊生’吧!”

(选自《武警女将军》,有删节)1.请你在文中画出第一段中的说明性文字,并简要概括其作用。

(解题思路: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而这篇文章开头在写人物之前,会先用说明和概括叙述的文字,交代背景,烘托气氛,给人清晰明快的印象。)

2.仔细分析第二段中的画线语句,简要说明列数字在文中起到的主要作用。

(解题思路: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说明方法,能够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3.文章在叙述时为什么要穿插“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情节?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做这类题目时,同学们应理清文章主旨,在前后文的具体语境中揣摩文段的内涵及作用。)

参考答案

《1.从开头到“躺在这里”。作用:概括说明,交代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2.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六班掩护全连撤退的情况,体现出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的英勇顽强的特征。3.好处: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得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更显具体真切。同时,也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战况的惨烈。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第2篇

1. 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 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 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4.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5.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6.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 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 2 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F、开门见山。G、倒叙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16.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答:

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

(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17. 表达方式 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分析写景状物记叙文景物描写的方法——①时间推移法 ②空间变换法 ③稳步换景法 ④分门别类法

19. 领会写景的作用和写物的目的。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20.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 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7)心理描写 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B、侧面描写 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二是环境描写:

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21.分析人物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22.小说三要素

人物(主要要素)、环境、情节。其中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3.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24.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25.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26.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27.语言赏析或广告:

类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见第13个知识点.结合第28答题点回答.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28.文章用典的赏析:

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9.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30.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答:A、能或否

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31.问文章写作特色:

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④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⑤表现技巧:

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32.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

①文章通过 的叙述;②本文 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3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指导 第3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结合议论和抒情,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 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 在阅读试题中,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 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 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 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 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 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 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 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 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 关注体验和感悟, 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 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 把握记叙的要素, 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 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 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 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 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 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 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 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 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 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 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 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 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 栩栩如生, 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 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 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 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 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 一般是先叙后议, 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 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 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 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 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 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 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 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 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 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 寄情于事, 寄情于物, 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 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 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 常起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 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 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 是立足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 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 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 (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 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 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 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 与作者对话, 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 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 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 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 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 要结合作品内容, 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 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能力。所以, 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采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 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浅谈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 问题 方法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48-01

在初中语文120分的中考试卷中,除了作文50分的重头,下来就是阅读了。而阅读中,最难啃的那块骨头就是记叙文阅读。分值大,难度大,学生易丢分的地方多。大多数学生对这一阅读信心不够。有的学生大量的做题,还是收效甚微。还有的学生干脆避而不理了。究其原因:即使练了,还是错太多。难道记叙文阅读就攻克不了了吗?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决定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反应及平时对他们考卷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想尽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一、搜集、整理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审题不清,考点不明确;

2、答题思路不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全面;

3、理解生活感悟的能力不够,情感体验不到位;

4、表述不完整;

5、答题速度太慢。

二、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解决记叙文问题难度的思考

(一)在课堂精讲中让学生了解记叙文的知识

在记叙文单元教学完后,借助单元里的课后题,带着学生做一系统的归纳。然后罗列出考点要求,让学生一目了然,弄清楚这一文体都考查什么。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中的“知彼”。

比如以七年级(上)为例。学生刚进入到初中,重点学习的就是记叙文。《散步》《我的早年生活》《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王几何》是写人记事性的散文;《荷叶母亲》《金色花》《春》《济南的冬天》等借景抒情的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小说。我们可以采取目录法,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体,搞清楚知识点。

记叙文包括散文和小说。具体知识点如下:

1、表达方式:(5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以缺少的。

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

(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

(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不一定在记叙文中都出现。

3、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同一件事)、插叙(另一件事)

4、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好处是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好处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5、记叙的线索:一人、一事、一物、时间、地点、感情。线索要贯穿整篇文章。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6、表现手法:

对比(一般情况中,指的是正面和反面的对比)

象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读出隐含在表面意义之后的意向)

烘托(有时是环境的描写)

(二)明确记叙文的考点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简明、连贯、得体的相关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筛选、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7、准确地评价语言材料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发觉其内在价值;

8、结合自身体验,对语言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发现和探究问题。

(三)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围绕文章主旨如何答阅读的整体思维。化繁就简,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核心主题。从写作的角度去思考,文章先要确立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选材、构思,最后就是完整地表达,来突出主题,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那我们做阅读,就是先要揣摩出作者的思想立意,即文章的主旨。明白了这一点,就是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然后出题者就会从不同方面来出题。

学生明白了阅读题与写作文之间的来龙去脉,就会放下心里的石头,认识到记叙文阅读题是有据可循的,不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做题技巧方法的训练,学生就易于接受了。

(四)针对考点,梳理归纳题型,总结答题思路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五)结合阅读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做题的顺序,做到快速、有效的答题

拿到一篇阅读,先从题目、首位段落迅速确定文体,接着梳理所有问题(设置的题目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题型——细节研读题——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文章的谋篇布局的特点或阅读感悟,是按照人们阅读由浅入深的逻辑思维习惯出题),然后带着问题由前往后阅读,先解决局部问题,是从全篇来考察的题,放在读完全文后再作答。这样节省了来回重复阅读的时间,在熟练把握考点与题型的前提下,也能大大提高作答的准确率。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修辞手法篇 第5篇

【能力解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有删节)

阅读感悟

尽管文中所叙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它却在作者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作者近乎一生的痛。它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告诉我们,伤害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有时内心的歉疚会让自己一生无法释怀,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

悦读悦练

1.结合上下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倒数第四段横线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2.选文中有许多因采用修辞手法而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美文展示二】

年夜思

□冯骥才

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扬扬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

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A是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B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节)

阅读感悟

过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

重要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食粮,它是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的。尽管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如果没有了“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一切的物质享受都失去了滋味,一切精彩的节目也将变得空洞乏味。过年回家吃饭,吃喝只是一种载体,吃年饭时全家人团圆的归属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才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悦读悦练

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2.文章第五段中A、B两个画线句均采用了修辞手

法,使得文章耐人寻味又不乏形象生动,请结合上下文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现在人们经常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美文展示三】

□季栋梁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那里的山非常的一般,既不是悬崖,也不是峭壁,一脉的祥和慈善,十二分的平易近人。和尚峁,卧岗„„连名字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让人感到慰藉的东西;然而却有鹰,许多鸟中的一种。

鹰飞翔于村庄的上空,偶尔俯冲下来抓只鸡去,然而却没有人诅咒它,是因为它并不贪婪的缘故。更多的时候,鹰只是在高空飞翔。

一段时间,我总是坐在山头,观察鹰的飞翔。我看到它几乎一天之中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空中飞翔,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高一些。当它困乏的时候,它总是借助风的力量,伸开那宽大翅膀,滑翔在天空之上,如同

;待恢复精力之后,又冲击更高的穹宇。如此复如此,毫不厌倦。

我想,那高空到底有什么东西呢,值得它如此地执著!

春天以花朵的形式过去了,夏天以枝叶的形式过去了,秋天以果实的形式过去了,冬天以仓廪的形式过去了;鹰仍在飞翔,仍然在冲向高空,想必它是为太阳所诱惑吧。我明白了鹰的形式就是永远地冲天而去。

山谷里,我常常能见到鹰的尸骸,那绝不是一种像鹰雕那样的英雄气概十足的姿态,或者是鹰之标本那样的气派完整;有点无奈,甚至有点窝囊,羽毛已经脱落,翎翅已经残折,是和别的鸟之死没有什么两样的一种死。然而就是这样的鹰尸,曾经有过无休止冲天的辉煌。远离山村,也远离了鹰,在连麻雀也很难见到的城市,我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些动物园里的鹰雕了。然而在我见到过的所有鹰雕中,我认为没有一个鹰雕能真正体现鹰魂。因为,这些以泥土为骨骼,以烈火为血液的鹰雕,虽然与真正的鹰并无二致,然而绝大多数都是俯冲下来,这并不是鹰的思想。(选自《季栋梁散文集》)

阅读感悟

鹰之所以高翔于蓝天,是因为它为太阳所诱惑,向往冲天的辉煌!于是,它不在乎山是否平淡无奇,村庄是否贫困萧条。困乏时,它滑翔于天空;精力恢复时,又冲击高宇苍穹。它成长于土地,死后亦归于土地,但终其一生都充满烈火般的战斗精神。鹰的思想,鹰的精神,岂是雕塑家所能领悟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像鹰一样,永远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无休止地搏击长空,赢得冲天的辉煌,直到生命的终结?

悦读悦练

1.第一段中“祥和慈善”“平易近人”描写的主体是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为第三段横线处选一项最恰当的喻体()

A.一叶自由游弋的小舟 B.一朵悠闲自在的云

C.一柄巨大的蒲扇

D.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

【美文展示四】

雨和瓦

□苏 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和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青年文摘》2009年第18期)

阅读感悟

本文如一首旋律多变、优美动听的抒情乐曲,让

人置身于想象中的世界,渐近痴醉;又如一帧充盈着童趣亲情的水墨画,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仅仅是瓦吗?它何尝不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家呀!虽然瓦片年代久远且带有灰尘,但是在音乐般的雨声中,雨水洗去了瓦上的灰尘,使家的记忆变得那样清晰而温馨。那里有“我”童年在故乡的生活,也有为“我”缝补衬衣的母亲。在瓦和雨的交响曲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尘封在记忆中的永恒的情

感——对家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

悦读悦练

1.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2.“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这句话如何理解?

【美文展示五】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赵功强

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

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她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此后她又在2009年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选自《东西南北》 2009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感悟

珍妮芙太太为了她心中“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献出了生命!不幸的结局让我们怅惘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和我们亲如手足。在我们孤独寂寞的时候,她(他)给我们送来欢声笑语;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一文不名的时候,她(他)倾囊相助;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她(他)却默默地在远方守候着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亲人,但对我们或有恩,或有情,让人难以割舍,再次想起他们,总不免潸然泪下。每当想起这些人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因为有他们陪伴,我们将不再孤独;因为有他们相伴,你这朵“世界上最美的花”必然会开放,吐纳芬芳!

悦读悦练

1.文章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B16-B17版

美文展示一:1.仿佛自己也深深地挨了一刀。2.示例:“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竹篾的恐惧,同时也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

美文展示二:1.示例:(1)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是比平时的饭菜更丰盛些。(2)成年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格外重要。(3)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2.A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肯定了“家人的团聚”是为了重温欢乐,也是相互致以美好的祝愿。B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夜饭比作“黏合剂”,形象地写出了年夜饭能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表现了生活的温馨甜美。3.略。美文展示三:1.山;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赋予人的情感,使山显得亲切生动。2.B

美文展示四: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2.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屋顶的瓦遮住了自然的雨,母爱遮挡了人生的风雨。母爱令人难以忘怀,它抵挡着雨给人带来的恐怖和孤独。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记叙中的说明 第6篇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三——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阅读指导] 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是阅读理解试题考查的重点,但是很多同学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总是出现答题不够准确、全面、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思考度角度不够全面。下面谈一下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思路一:结合语句使用的表现技巧

考查到的语句大多使用一定的表现技巧,所谓“表现技巧”指词语、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表现方法(讽刺、对比、象征、想象、虚实结合、动静互化、欲扬先抑等)、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议论、抒情)等。如果语句使用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在回答作用与含义时一定要结合表现技巧来回答。

思路二:结合记叙文的阅读术语

体现记叙文特点的阅读术浯,如生动形象、表现、表达、突出、揭示、揭露、抒发、赞美、赞颂等,在解题时注意套用这些阅读术语。

思路三:结合语句的上下文

我们常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思考“语句作用”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因为文中的任何一个词句应该与上下文关系最近,所以思考时应该先从上下文开始,有时答案就在上下文中,或者可以从上下文中筛选关键词语,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作答。

思路四:结合语句所在位置

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语句的作用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等;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结构严谨等。

思路五:结合文章的中心、背景等

因为文章的遣词造句都是围绕中心而定的。关键语句应该是最能突出中心的。所以在回答语句作用时一般要扣住中心。

当然具体到每一道题,在解答时这五个方面不一定都答到,但只要从这五个方面去考虑,答题就会更加全面、完整、准确。

[例题解析](2008年河北省试题)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妈啦?”我笑着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冰着——那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就惊诧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小院。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他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题目的含义,其实也是变相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这种“题目”一般都有两层以上的含义,结合其所在的语言环境“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小扇轻摇的时光既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又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2.你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这一段写了母亲神情的变化,结合上文“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出乎母亲的意料,结合下文“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写出了母亲能有女儿相陪时的欣喜心情。这样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这句话描写了母亲的神情变化(使用的表现技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阅读术语)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结合上下文)。

3.选文中加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解析]这是一题两问,第一问,考查“表现技巧”,第二问考查“作用”。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定不要漏掉“渲染了……,烘托了……”这两个阅读术语,再结合上下文“我与母亲很清闲地在纳凉”,结合中心背景“农村夜晚生活的恬静”,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表现技巧);交代了(阅读术语)人物活动的场景(结合上下文),渲染了(阅读术语)农村夏夜安适的气氛(结合中心背景),烘托出(阅读术语)“我”轻松闲适的心情(结合上下文)。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解析]这是对词语的品味,解答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作细致赏析。上文是“我爱吃家乡的瓜果”和“母亲盼望已久的“我”终于回去了,我吃到了母亲亲自种的并亲自摘的瓜”,下文是“母亲看我吃瓜的样子很兴奋”,所以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阅读术语)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结合上下文);“心满意足”突出了(阅读术语)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结合下文)。[实战演习] 你在伞里吗 白丽娜

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

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

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

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

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

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首:“它没湿,还热着呢?”

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

(选自《读品》2008年1月)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①段中加点的词“砸”换成“落”好不好?为什么? 3.试分析文中“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的作用。4.试分析第③段中“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的作用。

5.试写几句对第⑦段“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赏析性的话。(搜集整理于《作文指导报》中考版第42期)(参考答案见“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四”)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二——提炼概括题》参考答案 [实战演习一] 1.妈妈匿名告拜“我”为师参与网络游戏,帮助“我”戒掉网络游戏习惯(意思相同即可)

2.厌倦

厌恶

彻悟

3.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尊重孩子、很有教育方法的开明的母亲形象(意思相同即可)

4.主要运用了语言、心理描写。

示例一:语言描写,如“你说过的,游戏而已”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虽然伤心,但还装出无所谓并劝慰对方的情景。

示例二:心理描写,如“我何尝不知呢?只是迷恋巳久”直接写出了我明知陷入网络游戏是陷阱,但又无法自拔的矛盾心理。

5.示例:“小火柴”成为“我”的徒弟后对“我”沉迷游戏的劝告。

暗示着“小火柴”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妈妈对“我”的关心和恰当的教育方式,为后文的情节变化作了充分的铺垫,(意思相同即可)

6.对话体的写作模式。写一段话时要注意除重点写清人物对话外,还要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声音等。[实战演习二] 1.父亲三次选寿地的故事。

2.离孩子近,能更好地陪孩子,保佑孩子。3.从小到大,她都没有离开过父亲,即使是父亲去世后,她也觉得父亲始终在身边。

上一篇:一曲生命的挽歌下一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决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