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2024-06-26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精选6篇)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第1篇

传奇人物宋美龄

——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汇华学院2008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张轩 摘要:

宋美龄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追寻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是家庭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宗教的信仰对她的少年成长、对她的性格、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直率、坚强、有活。喜欢权力,爱抛头露面”。

二、是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小宋美龄11岁就和姐姐庆龄一起去美国留学。她在美国度过了美好、快乐的少年时代,深受美国文化的熏陶,思想开放,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能说四国语言,弹一手好钢琴,写得一手好字,在绘画界也有一席之地,并且毕业时获得“杜兰学者”最高荣誉。

三、是和蒋介石的结合,1927年,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上海举行盛大婚礼,轰动世界,备受瞩目。当时曾被戏称(蒋)中(正)(宋)美(龄)合作。从此她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蒋介石那个与上层社会的现实格格不入的政权装饰了门面”,开始施展自己的外交才能,为国民政府争取美援,提高国民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在美国尽情享受中华民国第一夫人的外交风光,掀起了“宋美龄旋风”,创造了美龄神化。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造就了宋美龄传奇的人生。关键词:

教育 家庭 留学 美国 宋美龄 宋嘉树 倪桂珍 蒋介石 正文

(一)家庭的影响

1、父亲的影响

(1)父亲,宋嘉树,1863年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原姓韩,是宋代名将韩琦的后代。宋嘉树的生父是商人,因为施舍救济穷人,导致家境贫困。宋耀如后来跟随堂舅去美国做生意,并认其作养父,所以改姓宋。宋耀如在美国经历了漫长、艰苦的求学之路,结识了不少朋友,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帮助,深受美国文化影响,被美国文化所鼓舞、激励,最终成为了一位颇有资格的牧师。他在中国传教时也历尽坎坷,他一直很坚强、勇敢,从不向困难低头,愈挫愈勇,一手创下了宋氏家族的基业。他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宋嘉树有自己的教育方式,他思想开放、先进,他的六个子女中有四个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用符合孩子天性的方式去教育子女,尊重孩子的兴趣,注重知识教育、精神教育、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不向困难低头的乐观精神,并且让孩子到社会中去磨砺。宋霭龄在十多岁时就去了寄宿学校上学,而小宋美龄在11岁时就去美国留学了,她在美国一待就是十年,她是宋家孩子中在美国留学时间最长的一个。宋家的六个子女先后都上过寄宿学校,都去了美国留学。

宋嘉树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他在充分发展孩子美好天性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乐于融入大自然的人生境界,训练他们成为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斯巴达式勇士。充满着民主气氛、宗教色彩、艺术精神和田园牧歌式宁静的家庭教育造就了宋美龄非凡的气质和良好的教养。

2、母亲的影响

(1)母亲,倪桂珍,1869年出生于浙江,她是徐光启的第十七代孙女,是清未民国之初余姚县最杰出的女性人物之一和贤妻良母。父亲倪韫山也是牧师,母亲姓徐,是中国最早皈依基督教的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17岁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中学,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留校任教员。倪桂珍嫁给宋耀如后,先后生有6个孩子,他们是3个女孩,3个男孩。倪桂珍是一个善持家务、又具有先进思想、乐于助人的家庭主妇。据她儿女的回忆:那时“母亲料理家务,设法量入为出。凡是省吃俭用节余下的钱,她即捐赠给革命事业。她也接济穷人,并且是学校和教堂的赞助人。”“虽然,父母并不十分富裕,但母亲仍然让全家人都生活得快活和舒适,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她也始终保持这样。”

(2)母亲对子女的教育

她对6个子女都视为掌上明珠,细心照料,传授知识。倪桂珍对子女的教育,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管教甚严,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倪桂珍却常说“养不教父之过,也是母之过”,她一反“严父慈母”的习俗惯例,对子女始终严加管教,严禁孩子们做有失体统的事情,宋氏三姐妹始终盘着发,即是谨守母训———女孩永不剪发的典型例子;二是重视女孩的教育,古语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接受过西学的倪桂珍不相信封建的孔孟之道,她认为女子与男子一样,都可以成为有作为的公民,为国家作贡献,她与丈夫共同决定要把子女都送到美国去读书。

有如此先进思想的父母,实在是宋氏三姐妹的造化与幸福。宋耀如夫妇的“男女平等”思想及他们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更使他们的3个女儿感受至深。日后,性格迥异、立场不同的三姐妹皆热心于中国的妇女运动,并程度不同地从事中国的慈善事业,不能不说受她们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出国留学,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

(1)1908年,宋美龄和姐姐庆龄一起乘油轮“满洲号”赴美求学,美龄入读波特文学校。虽然在异国他乡,小美龄依然没有改变它那顽皮的性格,不过,她偶尔也会思念家乡,想念家人的。美龄也是非常爱学习的,她经常和二姐一起去图书馆如饥似渴地看书。当然了,现在的她还是以看童话类的书为主,在天真浪漫的童话世界里小美玲一天天长大。在波特文学校的生活是快乐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培养了美龄积极进取的精神。

(2)1909年,庆龄考入卫斯里安女子学院,美龄居住在莫斯夫人家里,进入皮德蒙学校读八年级。这时,她已经12岁了,不再对童话和图画书感兴趣,开始读狄更斯的大部头著作,不管她读懂了多少,她开始懂得些人情世故。她体会到那些家境贫困的孩子为了能够上学读书,不得不含辛茹苦地奋斗,她体会到了他们的艰辛,同时,她也真正体会到自己条件的优越,她开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在这个南方小镇上,在皮德蒙特学校里,美龄生活了9个月。这9个月中,她不仅对美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对这个美国南方小镇充满了乡土之恋,从此她的英语发音带着浓郁的南方乡情。

(3)1910年,宋美龄就读卫斯里安女子学院特别班,因为年龄小,学校派专人对美龄进行个别辅导。在卫斯里安学校,美龄是快乐的。她没有学业的负担,也没有考试的担忧。她同她的两个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戏耍,而且成立了一个组织,叫“三个小家伙”。有意思的是,美龄还为这个组织主编了一份报纸,用学校普通纸抄写。美龄是文学编辑,另外两个小妹妹一个担任美术编辑,一个做记者。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虽然它每天只发行5份,但每份各不相同。每份售价5美分,而且总是销售一空。

(4)1912年,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她就读的是距离哈佛大学不远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在这里,她主修英国文学课程。同时,她热情地选修了哲学。这不但从外观上优化了她,更从心智上锻炼了她。不仅如此,她还有更广泛的爱好。她拼命地学习法语和音乐――不只是进行理论的修养,而且疯狂地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不断进行心灵磨炼的同时,进行心灵的净化。她还如饥似渴地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圣经史和讲演技巧。几乎涉足了所有专业。这时的宋美龄,似乎一天之中长大了,似乎几天中就想把天下的知识学到手。为此,她几近神经质。有朋友说:“虽然她通常是心情舒畅的,但她的脾气难以捉摸,变化无常。”他们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美龄,一时快活,一时忧郁。就在她追求这个学校她感兴趣的课程时,她又到佛蒙特大学选修了教育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年的学习,宋美龄获得了这所大学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1917年6月,宋美龄毕业于韦尔斯利女子大学。10年的美式教育,不仅使她走完了少年进入青年期的黄金时代,更使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等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这时的宋美龄,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

(5)1917年7月,宋美龄回国,定居上海。宋嘉树坚持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针,他要女儿补课,补中国文化课。美龄也是这样想的,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文化。她开始读《大学》《中庸》《孔子》《孟子》《史记》等等。这对她日后起草文稿和演讲起了很大的帮助,她完全成了中西文化交点上的人物,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

宋美龄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对她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完全西化了,连她自己都说“只有我的脸像个中国人”。她喜欢穿洋装(回国后很久她才习惯穿中国的传统服装),吃西餐,习惯欧美人的作息时间(她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她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在美国结识的人际关系对她人生的辉煌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和蒋介石结合

在婚姻问题上,美龄深受二姐的影响,她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非英雄不嫁。同时,她也深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反对父母包办式的婚姻。他不喜欢文弱的书生,她不想成为平庸的阔太太,她要在中国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她要成就多彩的人生。虽然和刘纪文私下定了婚约,但刘不是她心中理想的人物。她迟迟没有结婚,她在等待着、寻找着,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蒋介石,那一年她25岁。可是蒋介石既有妻室又大她10岁,其实这在她眼里都没什莫。在将介石长达5年的马拉松式的追求后,她答应嫁给他。

有人说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是一场政治婚姻,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她和他是有感情的,他们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宋美龄和蒋介石的结合,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在当时的中国只有他能给与她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她为蒋介石政权装饰了门面,打开了国民政府通往美国的门户。1927年12月1日,一场世纪婚礼在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世界瞩目,影响海内外。

从此,宋美龄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她协助蒋介石进行革命事业,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在国际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她周旋于多位世界巨人之间,她涉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她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宋美龄漫长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是在美国度过的,她的一生和美国有着深刻情缘。少年时留学美国,中年时数次辗转美国,老年时定居美国。可以说,美国是她的第二故乡。她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回忆,她一生最辉煌的时期都和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少年时的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教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宋美龄的两个弟弟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没有什莫影响,也很少被提及。他们和宋美龄一样也去过美国留学,同样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教育,为什莫会有如此的差距呢?宋嘉树对前四个子女的家庭教育投入要多于两个小儿子,对于两个小儿子宋耀如投入的经历、时间很少,因为当时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关注两个孩子的成长,他真的太忙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所以说,二者缺一不可,成功的教育是二者完美的结合。成功的人生始于成功的教育。

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宋美龄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能力为主,应该注重孩子的天性发展,应该让孩子到社会中去锻炼,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社会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只有接受社会的教育,到社会中去锻炼,才能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获得人格的全面发展。其实,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西方的民主教育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吸取二者的优点,并发扬光大,创造一种先进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式教育体制。参考文献

《宋美龄的外交生涯》 作者 阳雨 张小舟

《宋美龄在美国》 作者 洪亮 姚岚

《桃花映面宋美龄》 作者 阳武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宋美龄》 作者 王丰

《在蒋介石和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侍卫官回忆录)》 汪日章等著 附:各界对宋美龄的评价

纽约时报:

宋美龄,一个耀眼然而专横的政治家。

西格雷夫:

蒋宋美龄成了历史上最著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影晌了两代美国人,美国人多年来一直把她列为世界上最受欢迎最受尊敬的十个妇女之一。她影响了美国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并通过这些决定影响全世界整整三十年。

美国将军史迪威:

一位聪明、有头脑的女人。持有西方的观点。(我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人在政治和斗争上往往采用拐弯抹角、间接、隐晦的方式,而她能够理解一个外国人对此做出的反应。)她直爽,坚强,精力充沛,喜欢权力,重名誉,喜奉承,对于她的过去满不在乎。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她从不向西方观点让步。中国人永远是正确的;外国人永远是错误的。文笔引人入胜,但也失于肤浅,对西方的缺陷极尽讽刺,但从来不提中国任何一个微小的缺点。能够随心所欲地施展魅力。她知道该怎么做。对蒋介石有很大影响力,主要是好的影响。有几次帮了大忙。

丘吉尔曾对罗斯福:

“这个中国女人可不是弱者!”丘吉尔这个骄傲有名的英国首相,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宋美龄是他在世上最欣赏的少数女性之一,她的骄矜和妩媚,都让人极为心动。

张学良

宋美龄绝顶聪明,是“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来”的人物。西安事变之后,我之所以没

有被杀,是因为蒋夫人保护了我。

陈纳德:

他激情地说:“宋美龄对于我,永远是一位公主。”

蒋介石:

“夫人的能力,抵得上20个陆军师。”

尼克松《改变亚洲历史的人物》:

蒋夫人除了担任她丈夫的议员,还具有其他意义,一般人认为:一位领袖的妻子系因夫而贵,与个人在历史上的表现无关重要。这种看法,不但忽视一位领袖妻子在幕后所担任的任务,且玷污了领袖妻子所具有的特质与性格。我相信蒋夫人的智慧、说服力和道德力量,已使她自己成为一位重要的领袖。蒋夫人是一位文明、美丽、整洁、女性化及坚强的女性。

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

1924年我在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学院留学时,我的美国老师经常自豪地和我说,本校有一位中国学生,即1 917年毕业的宋美龄小姐,她非常聪明、漂亮。在我至今为止见过的妇女中,确实从未有过像夫人那样敏锐聪颖的人。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特别是那双澄清的眼睛非常美丽。宋美龄并不是一个政治的符号,一个令人生庆的达官贵妇,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人,是一个极有中国传统美德又受西方现代文明熏陶、善于交际的夫人。

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汪日章:

宋美龄有较高的文化教养。她头后梳一个小发髻,旗袍贴身,大衣适体,穿高跟鞋,在甬道上都是轻步走过,我每次碰到,她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每每不觉得有骄矜盛气,和她谈话不觉得拘谨。她言谈委婉适度,声音从不放重,6年中,我从未见闻过她和蒋有过口角。她和别人谈话,总是只让对方可以听清楚就是,从不大声,颐指气使。

《生活》周刊 :

议员们全被夫人的风采、妩媚和才华吸引了,惊愕了,缭乱了。议员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达四分钟之久以后,蒋夫人开始演讲,她的主题是:战胜日本比战胜德国更重要,美国应当让她的人民去中国战斗,而不应该在太平洋花费那么多的力量,当她说到,经过五年半的抗战,中国人民相信,“与其忍辱接受失败,不如光荣地冒失败之险,去争取胜利”时,欢呼的掌声达到了高潮。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第2篇

光的六要素既是:光度:光度是光的发光强度和在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光位:简单说即光的位置。光型: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光质、光比、光色、光位。光位一般有七种: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脚光。

光效:就是指拍摄人像摄影时一些特殊用光方式而产生的效果。包括阴阳光、蝴蝶光、平光、三角光、U形光、十字光、鳄鱼光、夹光、包围光等光效, 会对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及思想表达方面产生不同的效果。

中国人物画相对与山水画的发展显得有点薄弱, 在中国人物画技法的发展史上大多是用平面的线条来塑造人物, 明末后才略有了光感的表现, 自清朝西方绘画在宫廷的出现, 才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如郎世宁利用中国画的材料画出具有侧光立体造型特点的新水墨画来, 加入了用光的造型元素。再后如任伯年和徐悲鸿这些国外留学归来的画家对用光进行了融合运用, 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就运用了光影明暗的造型手法, 此后蒋兆和的《与阿Q像》《流民图》更是运用了平光下的造型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强烈心灵感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出现了很多描绘光线的作品, 一类借鉴了摄影用光里的写实效果路线, 一类是光线没有形成客观呆板的光影关系, 视画面所需而用, 不一定是体现立体的关系而是根据画面的感觉和构成需要而用, 即复杂又丰富不必遵照客观, 使之有抽象的意味。现代画家田黎明就是致力于光感表现, 他有意识地把光强化以作为贯穿画面的气脉, 用接近没骨的墨与色的“连体融染”和“围墨”的方法来表现自然生活以及映象在作者心中的光感。《西藏阳光》从摄影用光来分析, 画家利用了光位中90度角侧顶光, 光质较硬的束光反映了正午强烈耀目的单光源, 即太阳, 在画中女人的头部右侧是造型光里发光的运用, 起到了破除呆板使人物生动的效果, 而男人脸部右侧暗影里的亮点和帽子下的亮带恰是反射光的夸张运用, 而又起到了使脸部明暗分割有平面构成的趣味, 背景用光相当于摄影背景光中的侧光, 即一面明亮逐渐转暗, 衬托人物突出画面的气氛。画家是个用光高手, 用光却又可以变格活用, 表现出画面忘我超俗的精神境界, 光影斑驳, 色彩清淡, 光的高层次结合运用使含蓄的情感和自然流露的审美意境正是文人思想深层人生哲学和艺术知觉的外化。而他出画作中很大的一个用光特点就是喜欢用顶光这一不常见的用光方式, 顶光使人物脸上突出的地方形成一块块的耀目光斑, 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 使人物脸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 通常不运用, 但根据画者的需要使用恰当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如作品《蓝天》《在那遥远的地方》。同一时期的画家王赞对用光的使用效果也是十分显著且丰富的。作品《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蔡元培·林风眠》就是使用了明亮的室外光透过窗子在室内造成的散射逆光效果、亮背景衬出人物浓重有着剪影般的效果, 氛围庄重浑厚大气。在《血浓于水——白求恩》这幅作品中同样光源来自背后是自然的散射逆光, 但是光位较高, 在白求恩的头顶和脸部部有一圈亮色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细节, 同时运用了地面的反射光, 使人物包围在一圈光环之中刻画了一位伟大有着崇高心灵的医者形象。在画家另外的一些人体写生作品里对光的运用也比较巧妙, 并融入色温冷暖, 在人体亮部用藤黄暗部掺入胭脂补色, 衬布亮处的点点留白和暗影的花青, 都衬出了明亮的光感, 使观者眼前一亮。刘庆和的作品《河边少女镜心》利用了光质里折射光的造型手段, 是摄影里常用的手法, 有灵动、奇幻的味道画, 作品《入水》暗紫色的暮色下, 黑山亮水白衣静谧神秘的意境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落日已下的色温和水面的反射光与天际漫射光的运用渲染了整个画面的氛围, 值得称道。作品《班长》极其巧妙的利用了眼神光突出了小女孩天真无邪的明亮眼眸, 眼神光体现的是夹光光位, 而为了突出脸部的圆润体现的是正面光的光效, 两种光源实际的方向是冲突的与现实客观中用光效果是不符的, 但画家根据画面和塑造人物的需要, 把光为我所用进行主观处理, 合二为一, 使画面看起来生动和谐。给画面构成带来多种可能性。另一位画家周思聪也对用光颇有研究, 在晚期作品《矿工图》中由于运用了现场光的点光源照射特点, 画中强烈的视觉反差显现的既是造型又是笔墨光影变化, 具有抽象构成的节奏情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摄影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完备的用光理论给中国人物水墨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产生新的视觉语言和形象变化, 是意境的表达和审美空间的拓展, 使中国画视觉语言得到了丰富和生发。

参考文献

[1]王大力.光感在中国山水画中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探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4-12.

[2]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网络 (http://www.mt029.com) 》.

[3]楚晓红.《艺术百家》, 2008-10-15.

[4]刘振生.浅谈摄影用光规律.《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09-15.

[5]徐铭.浅谈光与色对现代中国画创新的影响.《理论与创作》, 2005-05-15.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第3篇

私营执照第一人

1954年冬天,15岁的邓镇发和弟弟妹妹跟随母亲从老家山东莱州,风尘仆仆地来到哈尔滨,投奔在此立脚的父亲。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道里区一间只有10平米、四面透风的板夹泥房子里,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贫苦的生活让少年邓镇发萌生了赚钱养家的念头。然而,他在山东老家只念过5年小学,文化底子薄,在哈尔滨又人生地不熟,加之年龄小,找工作到处碰壁,只得去离家不远的一条坡路拉小套(注:在上坡处,替拉车的人用绳子将车拽到坡上)。别人拉一趟小套能挣4分钱,他是孩子,拉一趟人家只给他2分钱。但他仍是乐此不疲,钱虽然少,毕竟可以帮父母分担一些生活重荷啊。

两年后的一天,邓镇发路过中央大街时,忽然发现一家商店的橱窗上贴着一则招工启事。邓镇发不由得一阵兴奋,按着地址来到了汽修合作社的办公室报名,幸运地成了令人羡慕的汽修厂钣金学徒工。

邓镇发不但肯吃苦,而且悟性好,别人需要三四年才能学会的技术,他一年多就掌握得非常娴熟了。但邓镇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汽修厂干了两年,他就嫌每月30元的工资太少,第三年开始,便离开了汽修厂,一个人带着修车工具,跑到道里区一家汽车配件商店门前蹲着,看见有人进进出出购买汽车零配件,便凑过去搭讪:“师傅,要修车吗?我钣金活儿好,修车又快又省钱。”当时,没有个人修车的,哪个单位车坏了,都送到修配厂,不但价格固定,而且要等好多天才能修好。听邓镇发这么说,有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他去修车。邓镇发不敢怠慢,修起车来连水都顾不上喝,小毛病一会儿就能修好,大毛病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就能解决,而且质量上乘,车主直夸他手艺好。就这样,靠车主问的口口相传,邓镇发揽到了不少修车的活儿。有时自己忙不过来,他就找人帮忙。

邓镇发靠给人修车维持了家人的温饱,但在那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也因此遭受了一场磨难。1968年6月10日,邓镇发替人修好了一辆车,刚把钱揣进衣兜,忽然闯进来一伙人,将他连人带工具弄到了公安局。随即,他因私包工罪名被关进了拘留所。在拘留所关押501天,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邓镇发又被“发配”到了绥棱农场强制劳动。

强制劳动结束后,邓镇发于1976年结婚,再也不想出去修车了。凭着前些年考的机动车驾照,他谋到给一家水泵厂厂长开车的活儿。

时间一晃到了1979年2月。一天,邓镇发开车拉着厂长外出办事,途中两人唠起了家常。厂长说:“老邓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意思,就是要抓经济,国家开始鼓励干个体,我要是有你这么一手修车的绝活,厂长我都不干了,自己开修配厂,赚大钱!”

厂长的一番感慨令邓镇发平静的心激荡起来,伏蛰在心底想要靠手艺改变命运的念头,也在这个早春二月渐渐复苏了。与家人商量后,第二天上午,邓镇发来到南岗区工商科,一眼看见工商科牌子旁边,还挂着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牌子。他心里不由得变得忐忑起来,试探地对工商科的工作人员说:“我想办个汽车修配厂,可不可以领个营业执照?”工作人员看了他一眼。说:“你动作挺快呀!”随即便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和厂名,盖上公章,交给了他。邓镇发拿过执照一看,这执照也不是工厂里的执照那样是印刷出来的样子啊,便问道:“这执照咋是手写的呀?”工作人员说“刚下来文件允许办个体执照,还没来得及印刷呢。”邓镇发又仔细看了一下手里的执照,见上面的编号居然是个体经营0001号,便揣着执照回家了。

小锤敲出大品牌

然而,邓镇发领了个体经营0001号营业执照后,并没有马上挂牌开厂,因为他吃不准政策会不会变。思来想去,他决定“投石问路”,先试探一下再说。

于是,邓镇发辞去司机的工作,重新拿起自己的修车工具,在路边竖了块修车点的牌子,遇到过往的车辆“抛锚”,便上前揽活。为了让人家相信自己,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总是先把自己的0001号营业执照展示给对方看,然后再认真地帮人家修车。一来二去,许多人都知道有个姓邓的钣金工在路边给人修车,而且还有营业执照。

从此,找他修车的单位络绎不绝。邓镇发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相关部门来找他的麻烦,这才花1000元钱在南岗区三姓街买了个棚子,挂上了“大新汽车钣金修理站”的牌子。

由于邓镇发手艺精湛,诚实守信,他的修理站办得红红火火,待修的汽车在门口排成了行。邓镇发一个人忙不过来,产生了扩大企业规模,招收工人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几个好朋友,有个朋友善意地劝他:“老邓啊,枪打出头鸟,你把摊子扑腾大了,万一政策再变,给你扣上顶资本家的帽子,你想想会是什么结果?”邓镇发心里没底了。

1980年11月中旬的一天夜里,邓镇发睡不着觉,心里想着扩大企业的事和朋友的那句话,不知该何去何从?一番冥思苦想后,邓镇发披衣下床,提笔给哈尔滨日报社写信,将自己的心理矛盾和盘托出:“……最近,我们几个人还准备集资合股扩大企业,但又都担心将来政策会变化,将来能否给我们定个资本家,真是让人猜测不定,特请编辑同志给予答复……”第二天大清早,他就将署着自己实名的信投进了邮筒……

11月17日,《哈尔滨日报》以答读者问的形式,请哈尔滨市工商局以“现行个体经济政策是否会变”为题做了公开答复:“……国家提出适当地发展个体经济,并且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方便其发展,这是从当前我国实际经济状况出发所制定的符合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长远政策……”

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邓镇发终于可以放手放脚地干了。他自己的积蓄和借来的钱,建起了700余米的新厂房,招收了20多个工人,将厂名更为“邓钣金汽车修配厂”,生产经营搞得风生水起,每天都能赚上千元的利润。由于他是靠修车的“锤子”吃饭的,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一锤子就能敲出一只烧鸡”。很快,邓镇发就成了哈尔滨的第一个百万元户,当上了南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体户,还被选为市政协委员。

在艰苦创业的同时,邓镇发还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那就是自己因为私包工问题曾被关过拘留和强制劳动。于是,在建厂之初,他多次找到曾处理过他的公安机关,要

求对自己的问题给予明确说法。1982年9月,公安机关以书面形式给予答复,承认对他的强制劳动是错误的,撤消了对他强制劳动的决定,恢复名誉。由此。他由衷地感谢党的好政策,也尽自己所能积极回报社会,在照章纳税的同时,多次捐资助学和为社会捐款。

邓镇发渐渐地成了哈尔滨的名人。不过,许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都称他“钣金大王”。他也因各种机缘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著名电影演员李仁堂、许还山、谢芳等,来哈尔滨拍摄电影。由于剧组的车坏了,便来到邓镇发的工厂修理。邓镇发热情地接待了这些老艺术家,令他们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临走,李仁堂为他写了“白手起家”的书法条幅,许还山为他题写了“邓钣金”三个大字。许还山的字遒劲有力,邓镇发非常喜欢,将其制成匾额,悬挂在工厂的门楣上。

“邓钣金”成了邓镇发的别名、厂名,也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工厂最兴盛时,邓镇发率先在私营企业成立了工会,由此他成为全国私企成立工会组织的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分别将邓镇发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人物作了报道。

笑对沉浮人生

成了老板的邓镇发并没有用西装革履包装自己,依然是平素的装扮。冬天喜欢穿黑棉袄,无论是干活还是上街都是这一身。夏天就穿平时修车的工装,往人堆里一站,怎么看都像个民工。为此,邓镇发没少遭受白眼,也留下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

1988年,邓镇发和一位朋友吃完饭去逛街,顺脚迈进了一家车行。突然,一辆最新款式的摩托车吸引住了两人的目光。那个朋友穿戴整齐,售货员见了,急忙过来陪着笑脸,向其介绍各品牌摩托车的性能。当时,摩托车对普通百姓而言还属于奢侈品,一般人很少问津。这时,售货员一抬眼,看见一旁的邓镇发正用手摸着摩托,便冲过去扒拉开他的手,斥责道:“去去,上一边去。”邓镇发有点委屈地说:“我摸摸不行吗?”售货员说:“这不是自行车,摸你也买不起。”邓镇发低头看了一下自己,见自己穿着一身油腻腻的衣服,明白是售货员把自己当成要饭的了,便来了犟脾气:“你怎么知道我买不起?你说个价。”售货员用眼睛斜楞着他说:“说出来吓你一跳,5000块!”

看见售货员鄙视自己的眼神,邓镇发被激怒了,他当即从兜里掏出一张支票,拍在售货员眼前:“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不是白纸?我买一台!”售货员立刻傻眼了,他没想到这位穿着穷酸、说着一口山东话的人会买摩托车,而且使用的竟是支票。这边一吵闹,商店经理过来了,他也疑惑地打量着邓镇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时,邓镇发的朋友过来了,弄清事情原委,对商店经理说:“你们怎么看人下菜?他可是民营企业家‘邓钣金’啊。”商店经理听说眼前这个像叫花子似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邓钣金”,急忙向邓镇发赔礼道歉,随后又打发人将摩托车送到“邓钣金府上”。

邓镇发的那身穿着,一方面让他遭受到别人的误解和怠慢,另一方面也为他体察民间疾苦,发挥政协委员角色起作用。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邓镇发正蹲在修配厂门前,和几个在那里等活干的“盲流”闲聊。邓镇发修配厂门前是一道大坡,那些“盲流”每天都守在那里等着拉小套。由于自己年轻时也拉过小套,邓镇发对那些“盲流”有一种亲近感。这时,突然开来一辆车,随即从车上下来一伙穿制服的人,将那些拉小套的“盲流”抓上了车。一个人看见邓镇发的穿着打扮,把他也误认为“盲流”,一起抓上车了。好在司机认出他来,把他撵下车去。后来他才弄清,因为这些闲散人员妨碍市容,有关部门联合行动,要把他们送去劳动。

邓镇发有些想不通,拉小套本身就是参加劳动,难道这也错了吗?后来,在参加政协会议时,邓镇发将这个问题写成议案,递交上去。不久,相关部门经过慎重研究,取消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些“盲流”知道是邓镇发为他们仗义执言,感动得一个劲地给他作揖。

然而,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不断进步,与汽修行业朝着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方向迅猛发展相比,文化落后、观念落后、技术落后以及缺少现代科学管理手段等因索严重制约了邓镇发,使他的企业难以再有大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邓钣金”逐渐踏上了由兴到衰的历程。尤其是汽车保险业兴起以后,许多保险公司都指定了修配厂,而没有一家保险公司看中邓镇发“手工作坊式”的修配厂。这无形中也加速了他的企业衰退的步伐。

当年,邓镇发并没有让自己的一双儿女子承父业,而是送他们去当兵。现在,他的一女一儿全都在机关里工作,对企业经营全都是“门外汉”,谁也无法帮他重振企业。到了2003年,与邓镇发“一锤子敲出一只烧鸡”相比,他只能是“一锤子敲出一粒花生米”了。无奈,邓镇发于这年的7月正式办理了企业废业手续。

在关闭企业之前,有人找到邓镇发,说他的0001号执照和“邓钣金”的牌子值钱,劝他转卖出去。邓镇发淡然一笑,说:“我修车没骗过人。可要是遇到个心术不正的主儿,拿着‘邓钣金’的招牌去拐骗坑人,我这老脸可往哪儿搁啊?所以这两样东西多少钱都不卖,留着做个念想吧。”

如今,邓镇发已经把原来的厂房租出去了。经历了商海沉浮和人生起落,邓镇发把一切都看得很开,人也很淡定。他告诉记者,他个人的成败无所谓,重要的是,他亲历了社会发展的历程,借助改革开放富足了,辉煌了,甚至还创造了许多个“第一”,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

浅谈地方戏曲对社会人生的影响 第4篇

一、地方戏曲取材民间,深入民间,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潮流

地方戏曲走着一条漫长的而曲折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地方戏曲充满着艺术魅力,把生活内在的真与人物内心的真冶炼成诗化的美。它在广泛的生活题材的领悟中探寻美,并且把这种朴素的美加以诗化,因而,常常不是着眼于一些生活具象的真,而且着眼于刻画人的精神美,情感美,为开倔生活的真实内涵,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发挥自由而严谨的结构美。

他们在自己喜欢的艺术之中,对生活进行高度的锻炼,夸张,再加上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音乐,皆宜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展望,以及对精神美的追求,他们热爱劳动,赞美劳动,有很多戏曲直接描绘了劳动的高尚,并创造了许许多多热爱生活,勤劳勇敢的人民形象。民间戏曲中的是是非非,剧中人物的善恶好坏,都反映了人民的道德标准和美学理想,他们希望有一个清明的社会,有廉洁奉公,为民做主的清官,主张人们忠厚善良,朴实勤劳,反对奸诈虚伪,为恶霸道,欺良压善,赞美好人,同情支持受害者,善良,勤劳,都是美的价值之所在。善的必然也是美的。所以民间戏曲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并不是按照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记录下来的,而且按照人民群众,也可以说是农民的道德观及其审美观,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理想人物。

二、地方戏曲是反映社会现实,对人们道德伦理的规范

地方戏曲的作用,对人民群众来说,主要是它的娱乐性,但它寓教于乐,也有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地方戏曲在它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就和宗教等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从先秦的“象神”“乐神”之巫术,到后世的祀神娱神之戏,一脉相通,绵绵不息,娱神之戏也是娱人之戏,它演变为娱乐民俗的重要内容。

戏曲艺术多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它也就具有了多种教育功能,在许多戏曲剧目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主精神,历代人民为追求自由生活坚持不懈的斗争意志,仍然激励着今天的人们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地方戏曲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一面镜子。地方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因此它对生活的反映也具有立体效果。如果仅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那么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据此可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查看社会的各种风情和习俗。

许多戏曲不仅深刻的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本质,而且描绘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真实画面,从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了解,还有有些戏曲直接描写和反映了民俗活动,对研究民俗都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在个戏曲之中,使得我们通过它可以看到时代的风情习俗,从而也可以查知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对于研究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都可以找到足以借鉴的资料

三、地方戏曲是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休闲,娱乐,艺术欣赏的方式日渐多样化的商业时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迅猛发展,外来艺术的传入,广播电视等传媒的高度发达和普及,来越多的人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多种艺术节目,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某些文艺形式,人们对于娱乐方式和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高层次追求迅速导致了戏曲舞台了不景气。年轻人开始转移对单一的戏曲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对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民间戏曲被有意无意地疏远和淡忘。地方戏曲正是这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的表现,重新对地方戏曲的关注和重视,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体现。对中国传统的艺术的重拾,正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和弘扬。

地方戏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更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我们在发展地方戏曲的同时,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步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地方戏曲的各个剧团以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机制灵活的经营方式,以通俗的眼和乡间情趣,包容农村大众的文化心理结构,贴近生活,以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借以发展自身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自身文化产业的同时,也为自身带来了不少的收入,这样的收入,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氛围的活跃,促进当地社会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摘要:地方戏曲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多种独特的美呈现给世人。在它发展的这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上,总是和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地方戏曲的生命力来自时代,取材民间,对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第5篇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 曾经说过:“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因此, 谚语是一个民族天赋、智慧和精神的体现。而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的一个精华, 从形式到内涵独具特点, 它简洁凝练, 句式多变, 音韵和谐优美, 描写生动逼真, 内涵丰富, 蕴含了说英语国家人们的人生哲理, 警喻功能明显。学习英语语言不可能不学习英语谚语。英语学习者则可通过领会英语谚语的形式特点来学习英语, 同时通过领会英语丰富的内涵, 学习人生哲理并且知晓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影响英语谚语的诸多因素的解析

谚语是一个语言的核心和精华, 它也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因此我们要正确的理解英语谚语, 就得先研究影响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因素。

1、历史背景

任何一种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 就的语言会衰退, 而新的语言则不断的产生, 语言也有新旧交替的一面。而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谚语就好比一面镜子, 能够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公元前55年, 古罗马统帅凯撒征服了大不列颠岛屿并且将其占有近400年之久, 因此, 罗马文化对英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今天的英语谚语中仍可以追寻到历史的痕迹。如: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还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比喻殊途同归。

2、地理环境

同样, 言语的产生也和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地理环境紧密相关。众所周知, 英国是一个岛国, 南面有英吉利海峡, 多佛尔海峡, 东面隔北海, 所以英国的海上运输业和渔业就特别发达, 也就出现了不少于航海业与渔业相关的谚语。例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儿游泳, 其寓意是“不要在行人面前卖弄自己”, 相当于汉语的“不要班门弄斧”。又因为大不列颠岛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雨水充沛, 风大雾多, 因此: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雨则已, 一雨倾盆) , 其寓意是指“祸不单行”。

3、宗教信仰

宗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语谚语与其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美国家, 大多数都是基督教徒, 基督教在其文化中作用非常重要, 因此很多英语谚语都来自于《圣经》, 例如:Every man must carry his own cross. (每个人都必须背他自己的十字架) , 其寓意为“人人都要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承受生活中的负担”。又如Forbidden fruit is sweet. (禁果是甜的) , 寓意为“得不到的东西格外具有诱惑力”。

三、通过英语谚语的特点来学习英语

1、英语谚语的形式特点

英语谚语在形式上具有简洁凝练、句式多变、语音和谐、描写生动等特点。因此英语学习者则可以通过模仿英语谚语来遣词造句, 并且将其灵活运用到所学的语法结构、语音、修辞知识中去。其语言简洁凝练, 句式多变的特征, 如No pain, no gain.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Accidents will happen. (天有不测风云) 。Be not hasty to outbid another. (不要锋芒毕露) 。另外英语谚语的语音和谐优美, 这具体体现在押韵、重复和对仗等形式上, 例如: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 (知音难觅) 。Call a spade a spade. (有啥说啥, 直言不讳) 。再加上英语谚语的手法上描写惟妙惟肖, 常可分为直描、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上的例子就是为了能使英语学习者能够很好的抓住这些英语谚语的形式特征, 从而是语言在应用中也变得鲜活起来, 这样就更能激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了。

2、通过英语谚语的内涵特点来学习人生哲理

谚语是人生的箴言, 它具有非常强大的警示喻人作用。从英语谚语内涵上来看, 其颇具警喻功能, 而其包含的人生哲理也比比皆是。英语谚语的人生哲理覆盖面非常广阔, 可用包罗万象来形容, 其涉及到动植物、饮食、身体、颜色、服装、数字、时间、天气和四季、婚姻和家庭、职业和阶层等各个方面种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As long as the green hill lasts, there’ll always be wood to burn.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 (富不过三代) 。A bird never flies on one wing. (孤掌难鸣) 。这些娓娓道出了人生哲理的英语谚语, 不胜枚举, 语意丰富, 不管是严厉警示, 还是温和的提醒, 都给人以人生启迪和精神鼓舞。

四、结论

英语谚语是英美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同时也是英美文化中一支奇葩。本文通过分析了影响英语谚语的四因素, 如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从而更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谚语的学习和理解。又通过对英语谚语自身的两大特征的学习和探讨 (即其形式特征和丰富的内涵特征) , 让英语学习者们更是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和应用, 在以后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会更加正确且灵活的运用到英语语言中去。

摘要:谚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每个语言的谚语都具有起一定的内涵和特征, 而英语谚语从形式到内涵都颇具特点。英语谚语言简意赅、句式多样、音韵和谐、描写逼真、底蕴深厚并兼具警喻功能, 从对其的深入学习中, 它的影响力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对影响英语谚语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剖析,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能准确的理解英语谚语的影响力, 并且能够正确地、灵活自如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关键词:英语谚语,英语学习,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卢晋.英语谚语2000 (英汉对照)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0.

[2]郑易里, 等.英华大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 第6篇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 将人生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人生哲学与教育观具有着共同的价值趋向。人生哲学是把人生经验、关于人的科学知识和哲理融为一体, 解释人生的实际存在, 阐明人生的价值, 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教育的对象是人, 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二者的融通之处在于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教育观、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基础, 人生哲学为教育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构想。人生哲学中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类社会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等的看法, 对教育目的至关重要。西方教育史上把体、德、智三育作为教育目的, 承袭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哲学中追求的真善美与心理学中研究的知情意结合起来构造的教育哲学体系, 由我国较早研究教育哲学的范寿康等人引入国内, 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范寿康在《教育哲学大纲》中指出, 教育的整个目的在于将一个实在的人提高到理想的人, 前者属于人性论, 后者属于人生观, 二者都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其实这里所强调的伦理学在广义上应该是人生哲学。

二、教师个性的人生哲学

哲学具有其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的特征, 而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群体, 也必将有着其不同于其他群体个性的人生哲学。它往往反映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人生模式和人格理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都有时代赋予它的不同特点, 人们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不同理解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生哲学。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人生哲学不但具有时代性, 还兼有自身的特点。普通的人生观只是个人对自己人生的理解, 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 是自我意识的结果, 缺乏理论指导, 具有偶发性, 它会与所处时代的特性相符合, 但也不排除相悖的情况。作为教师, 因其职业的特殊, 其个人的人生哲学产生的影响会更直接、更持久、更深刻。教师的人生哲学将直接影响到他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 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教育模式。

三、教师人生哲学的教育影响力

社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使得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形式各样的生活模式。作为普通人, 拥有平安、健康、家庭、工作、生活五大因素就是人生的全部, 这是简单型人生。在简单型人生五大因素的基础上, 把生活中的某一特质放大再放大, 这种人生叫做体验型人生。有的人可能更多的把关注点放在了事业上, 除了专业、行业和产业以外, 对政治、金融、社会都有足够的了解, 成为了商业领袖, 都是典型的事业型人生。还有一个类型是价值型人生, 人生就为了“他的世界”, 当然这种人少而又少。每一种生活方式都代表不同的价值观, 是自己行为方式的客观体现。教师的人生哲学为他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提供了参考, 使教育活动具有现实性、具体性。也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模式是教师人生哲学的反映。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他致力社会和谐安定的政治主张和重视精神生活的道德价值取向;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他健全人格、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则是他人生奉献与创造的理想之具体化。由此可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影响, 这就是常说的教书育人, 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 更要学会做人, 教书和育人并举、并重。教师个体关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等在他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会充分体现出来。教师的态度、职业道德、人格等会通过自身的形象、作风、言行呈现出来, 通过对学生的感染、熏陶, 从而影响学生和整个教育过程。教师自身的言行修养, 就是学生明日言行修养的写照。教师可以把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好学多思的进取精神、乐于奉献的高贵品质、正直诚实的做人原则、平凡朴实又令人敬佩的生活理想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毫无保留地流露给学生。从孩童时养成的文明习惯、获得科学文化知识, 到形成成熟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教师的影响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四、教师应自觉引领学生的高尚人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不仅取决于他的主观想法,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表现可能会成为引导学生的一种教育行为。对工作、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往往决定着一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一个冷漠的教师最终只能成为一个传声筒, 永远也不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一名具有高尚品格的教师, 在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充当的一定是指路灯的角色, 不但在学习上指引学生, 更会在精神层面上去影响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不但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创新能力的人。提倡素质教育, 旨在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它包括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则统领着这些素质, 属于精神生活范畴。但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 无法量化、无法一蹴而就, 更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生活态度和习惯。

摘要:人生哲学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思想、意义、态度等。时代的人生哲学都会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从宏观层面影响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教师的人生哲学则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关键词:人生哲学,教师人生哲学,教育观,教育行为

参考文献

[1]刘光义、摆卓:《教育哲学对于人的使命之我见》, 《零陵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 , 2004 (2) 。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奇人物宋美龄——浅谈教育对人生的影响】相关文章:

传奇女首富的传奇人生05-23

影响历史的英雄人物05-20

永恒的传奇07-11

玩传奇的感言06-18

最简单的传奇范文06-11

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02-28

盒子炮的中国传奇06-28

阿司匹林的传奇08-18

有关敦煌的传奇故事08-24

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02-07

上一篇:学校双拥共建活动方案下一篇:199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