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端午散文范文

2024-07-02

情浓端午散文范文(精选13篇)

情浓端午散文 第1篇

常去的菜场,这两天到处飘出一股粽香,沸腾在摊上的粽子,像在提醒我端午将至。

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好小好小的时候,就从祖辈嘴里听来说是对先贤屈原的缅怀与祭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浪漫与无奈,亘古在汨罗江。一节离骚,悲壮感慨,千年走来多少志士依然还在高歌吟唱他的《离骚》、《九歌》、《天问》。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怀。端午节,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这一天,人们为寄托哀思,荡舟江河竞龙渡,包粽吃粽流传为屈原,更是“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个节日,肩负着历史的厚重,带着那一湾浅浅的汩罗江水,烙印在中国人的情怀里。

虽然离过节还早,看见热腾腾飘香的粽子,不免想犒劳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可几次品偿,总不合心意。这时,真的很怀念婆婆包的南方小脚粽。甜甜软软、粘粘糯糯、清香扑鼻,而且每一粒粽子都那么可口,因为那是带着母亲的温度。记得有一年,俊姐回老家嘉兴带给我一箱五芳斋鲜肉粽,可就这驰名中外的嘉兴粽也没有比过我心目中的小脚粽,小脚粽是妈妈的味道,是几十年的情感。婆婆包的粽确实不错,样子好看又好吃,那些个小脚粽包的扎实很俊,假如把它放到地上就能走路似的,灵气着呢!粽子的品种亦多,松软的豆沙馅、香甜的红枣馅、咸的有鲜肉和香肠、清香的是寡白米的。婆婆一辈子心灵手巧,嫁到婆家的这些年,过节包粽都是她一个人包揽,节气的前几天,便开始选粽叶挑上好的糯米,一切置办停停当当。端午的头天晚上,一人轻轻松松洗叶淘米切肉拌馅包呀煮的,第二天一早香喷喷的粽准时会出炉在餐桌上。婆婆是江苏无锡人,出身商贾人家父亲经营十几家米行,生意做到苏州、江阴等地。安安静静的江南女,烧火做饭、缝衣绣花、透着静谧温婉,家里家外主持的红红火火,日子拿捏的好,80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艰苦不好过,可我们家逢事过节样样置办,小孩有礼物、丰盛的节庆晚餐,如水的日子和和美美。正是婆婆对米的耳闻目染,这便是挑米包粽的意义,是婆婆把对子女的爱融入了一个个香甜的粽子里。

如今,我八十几岁的婆婆老了做不动了。我不禁双目湿润,眼里浮现出婆婆筋骨好的时候,夜半忙碌,包粽过节,一生为儿女们做的一切……端午将至,婆婆,今年的端午儿媳为您包粽大家一起陪你过节。

祝天下友人端午安康!

情浓端午散文 第2篇

传来了粽叶飘香的缕缕情怀

让夏日的芬芳在天地间绽放

也为艾草的悠悠伟岸

点缀了节日里深情问候

于是,这个端午特定时空

天空湛蓝、万里无云

仿佛都在放下昔日娇惯身姿

与大自然亲情互动

与节日氛围交相辉映

这个源远流长的节日

悠然穿越了五千年历史

沉淀了诸多文化沧桑

将人类文明传承在华夏大地

虽如今,节日主题发生变化

形成了旅游小长假热潮

是人们徜徉自然、走出户外的契机

不仅能体验山水乐趣

还让节日浓情陶冶身心

或许,这个所谓端午佳节

更多演绎了亲人重逢的温馨

以及合家团聚的瞬间

毕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团圆时刻

已让节日的喜悦传递每个家庭

更是游子们“回报双亲、承欢膝下”之契机

因为多抽出时间陪陪二老

才是世间最为珍贵的画面

才会使节日的篇章多姿多彩、温暖永恒

情浓端午散文 第3篇

2015年6月20日,希望工程·义卖童园“手绘公益梦·情浓端午节”主题活动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幸福路中环尚街举行,约有200余人参加活动。 在黑龙江大学星光志愿者团队、哈尔滨理工大学艺随益动团队、东北农业大学逆光志愿者团队的带领下,小朋友们分组开始创意手绘。绘画以端午节文化内涵为核心,通过丰富、奇妙的想像,自由创意的发挥,小朋友们在大学生志愿者和家长的协助下绘出心中端午印象。公益课堂的课程还特别邀请民间艺人菊先生现场传授“捏(niē)面人技法”,并将手工作品进行义卖;设置粽(zòng)子制作站教授小朋友包粽子,小朋友积极踊跃,就连家长们也与孩子一起当学生。此间,民间艺人菊先生制作的面人、玫瑰花、动物深得大、小朋友们的喜爱,现场制作的作品被排队购买。小朋友还亲自将购买作品的钱捐入希望工程捐款箱中,在公益实践中体验助人乐趣。近3个小时的活动里收到义卖款691.6元。

“希望工程·义卖童园”是黑龙江省青基会全新推出的公益项目,设有“义卖集市、公益课堂、自助捐款”版块,以企业无偿支持、在其商场建立公益实体义卖店和青少年物品義卖区为主要方式,号召小朋友义卖自己的手工作品、闲置的书籍和玩具等筹集善款帮助省内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并致力打造青少年儿童公益体验与奉献爱心的公益乐园。

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 第4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1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叶飘香时……”当妈妈读到这篇短文时,我便知道端午节来了。

端午节那天,妈妈准备包一些粽子,叫我搭把手,我欣然答应了。

我和妈妈早早地就起床了,手接着地到菜场上买包粽子的原料,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粽叶,买了十斤糯米。我嚷着说要吃肉粽,妈妈笑呵呵地说:“好好好!小馋猫,给你做肉粽!”转过身去买了二斤猪肉和一些红枣赤豆。

回到家,妈妈叫我把粽叶先洗干净,烧上水,然后把洗干净的粽叶轻轻地放入水中煮熟,接着把煮熟的粽叶放到盛满冷水的盆里浸泡一会。妈妈解释:“这样叶子不会发黄,碧绿碧绿的叶子包起粽子来可漂亮了。”

粽叶准备好了,接下来该拌馅了。妈妈把肉切成小方块,倒上若干酱油、鸡精、盐拌匀,腌制半小时,让它入味。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买来的糯米、红枣、赤豆分别洗干净,最后按照比例把红枣、赤豆倒入糯米中。哇!白白的米,红红的红枣和赤豆,好漂亮呀,像一锅闪闪发光的珍珠玛瑙。

开始包粽子。我搬来小板凳,坐在妈妈身边,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粽叶里抽出一张比较大的粽叶,打算包一个小粽子。我先把叶子裹成一个漏斗型,然后把拌好的“珍珠”放入“漏斗”,轻轻用手压一下,三角粽的形状出现了。我手忙脚乱地把叶子沿着三角粽的轮廓绕呀绕,可是粽叶好像不听使唤,我用力过猛,叶子碎了,还好米没有漏出业。我胡乱地往粽子上绕线。这哪里是粽子呀!简直是个“伤兵”,我忍不住自己都笑了出来。

在妈妈的精心指导下,我终于包成了一个看起来顺眼的小粽子。我一次一次地包,我一次一次地学。最终,我和妈妈一起包完了所有的米。看着我的杰作,我满意地笑了。

晚上,我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美美的。

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2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今天,姥姥家也包起了粽子。我就跟姥姥学包粽子。姥姥拿了一张粽叶,用手一卷,粽叶便成了一个空心的圆锥形。我学着姥姥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想将它卷成圆椎形,可就是卷不好,卷来卷去还是一个直筒。姥姥见了,就在旁边指点:“左手捏紧粽叶一角,右手将粽叶的另一角往里卷,下面用力拉紧,上面放松一些。”在姥姥的指点下,我卷好了粽叶。

接着,姥姥在空心圆锥形的粽叶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调勺舀一些糯米放在里面,然后均匀地摇动筷子,直到将糯米包的紧紧的。我也在粽叶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摇动筷子时,不是将粽叶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紧。姥姥说:“摇动筷子时要轻一些,将粽叶包紧些。你看……”姥姥边说边示范,我边听边学。哈哈!我包的粽子像点样子了。

然后是捆绳。只见姥姥两手捏紧粽叶,用绳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缠了两圈,结上绳头,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个粽子。随之,第二个,第三个……我一连包了好几个。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煮粽子了。将绑好的粽子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厘米左右,点火……水开15分钟后将锅里上下粽子换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时即可。

这时我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活儿,包起来非常不容易。

我感受到人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纪念屈原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要保护它,传承它,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

端午情浓粽飘香作文3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包粽子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事。

听奶奶说,公元前278年,楚国灭亡后屈原满怀悲愤投入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当地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投下粽子喂鱼,后来逐渐把这一习俗流传下来。现在端午节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一天,家家户户包起粽子来了,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

这天早上,奶奶早早起了床,把粽子叶洗干净晾干,我也好奇地跟着奶奶走来走去。奶奶说,我们一般用箬叶,北京人用苇叶,汕头人用竹叶。再把各种馅料调好味道,装在一个个盘子里。

然后选2-3片粽叶,再把这些粽叶错开折叠,叠成漏斗形状,铺一层米上去,可以是糯米或各种米,然后把猪肉、绿豆、腊鸭、虾米等各种馅,把一层米铺在上面,又再把一二张粽叶铺在上面,然后包起来,隆起尖角,最后见奶奶用一条水草捆起来。我也有模有样地做起来。

看似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

奶奶说:“捆起来时一般绕4-5圈,再紧紧系上活扣,方便吃时解开。”

到了烹煮时间了,只见奶奶等锅里的水烧滚沸了才放下粽子,大约过了3至4小时就可以把它们从锅里捞出来,放在盘子上,解开绕在外边的水草绳,打开粽叶,终于可以吃了。哇!真是想嫩鲜美,粽叶的香味扑鼻,使人神清气爽!看着一篮子我包的粽子,多么自豪啊!

情浓端午活动方怎么写 第5篇

一、活动目的

以端午佳节为契机,通过举办包粽子等活动,让我办事处干部职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在与辖区困难群体共同联欢中倾听民意,增进相互了解,帮助青年干部尽快融入群众,适应基层工作。

二、活动主题

淡淡棕叶香,浓浓世间情。

三、活动时间

__年6月18日(星期四)下午15:00

四、活动地点

惠环街道办事处饭堂大厅一楼

五、参与人员

惠环街道机关各部门、各村(居)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干部职工。

六、组织机构

成立“浓情端午”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邱__(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副组长:廖__(街道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

谢__(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

成 员:刘__(党政办主任)

邓__(组织办主任)

在惠环街道团委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张奇峰担任,成员由叶婷、刘芳芳、南江涵、李鹏成组成。

七、活动内容

1.齐动手包粽子。

(一)由工作人员向参与者讲解粽子的制作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以及配料等等。

(二)各团队必须完成合格粽子10个,现场由工作人员评选三个最优团队。

2.快乐美食分享。

(一)将刚蒸好的粽子送到辖区困难群众家里。

八、其他事项

1.米、芦叶等原材料,盆、勺子等辅助工具均由办事处食堂提供。

粽叶飘香情浓端午作文700字 第6篇

采粽叶是不易的事,不仅要爬山越岭,还要经受蚊叮虫咬,相当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喷喷的金黄色的粽子,我们就兴奋无比,唱着歌撒着欢,如小兔般跳跃在林间,寻找着粽叶。找到之后,小心翼翼地将这种纺锤形的粽叶摘下,一枚一枚叠放好。采完粽叶回来,我们往往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扛着一编织袋粽叶,小伙伴们都有一种收获的喜悦,虽然腰酸背痛,却依然叽叽喳喳个没完。

采完粽叶回来,奶奶就把又宽又长的青翠粽叶,一扎一扎捆好,泡在水里,用大锅煮透,此时,浓郁清香便弥漫满屋,把过节的意味熏浓。端午节头天下午,奶奶从米缸里舀出白白的、珠圆玉润的糯米,装在水桶里,清凉明澈的水细细地清洗糯米中的杂质,再掺上几把红枣,红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粽子时,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满了糯米和粽叶的锅盆前,等着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说是“一起”,其实,用奶奶的话说,是“瞎掺和”。但奶奶却从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还未及开煮就脱线散架,或者样子奇形怪状四不像,都不会被指责半句。不一会儿,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一个个精神饱满,可爱极了,还没煮就有一股隐隐的清香。

吃完晚饭后,在灶里加些木棍杂柴,把粽子倒进锅里,翻腾几遍后,大人们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则闻着粽香,心里如翻滚的粽子,兴奋,难眠。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熟了,清香四溢,轻解开来,那嫩黄色彩的粽肉,升腾着蒸气,散发出一股特有的粽香。轻咬一口,过节的滋味就从舌尖弥漫到全身。

雨绵情浓散文 第7篇

雨,浓了思绪,淡了睡意。

这缠绵的雨是在午夜梦回时轻烟般飘落的,伴着这细腻的雨滴滴落声的是轻拂身体的风,那夹着丝丝雨的气息,蒸笼般的热浅了淡了。

伫立窗前点点荧火醒目了这午夜三点飘雨的夜色,整个人神清气爽起来。

细雨飞花,复苏了我的思绪,了无睡意的我一任思绪散落,很散很散地点击一些往事,然后关闭,然后再点击另一页,再关闭,漫无边际的游弋,很多年前的很多个白昼,很近很近的一则一则,围绕着来,旋开着去,展开又收拢,折起又摊开,心情氤氲在一个个雨滴中。

这晚的心,很散很散。

散乱的思绪里,一幕幕远的近的都那么的清晰且深刻,思绪里更多的是关于妹妹的那些这些。

妹妹,乌海市第五中学普通而优秀的英语教师,在乌海市妹妹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相当有名。

夏全国选拔十五人去美国对外汉语教学一年,妹妹是众多参赛者中笔试与面试的佼佼者之一。

妹妹的入选,在西北地区内蒙古的偏僻小市乌海市教育界轰动一时。

207月底妹妹去美国,一年后的6月底回国。

妹妹在异国他乡工作一年,我们在家乡思念一年,尤其是老母亲,对她的小女儿更是牵肠挂肚思念殷切。

6月29日下午下班门卫告诉我,有人让你下班后去你母亲那里,说是有事,好像是你老公。

翻开手机,没有来电显示。

猜测,什么事呢!怎么不给我打电话!一路走一路猜测。

来到母亲家,推开纱门走进,一个身影扑向我:“二姐!”定睛,眼眸一亮瞬间惊喜,“不是说一号回来吗?”“想给你们一个惊喜。”

一别一年,肥了思念,瘦了容颜。

妹妹,瘦了些,白了些,润了些,一别一年,时光流转,恍然一梦。

“我还想着我会抱着你们落泪呢。”“从大洋彼岸回到一年前离开的家乡,有陌生感嘛!”“没有。”

在母亲家聊着一年里彼此世界里的一些事,邀妹妹夫妻和大姐一起去我家晚餐再叙。

电话告知老公,枝从美国回来了,一会儿我们一起回家吃晚饭,辛苦你给准备一下,要熬一锅稀饭哦。

老公亦惊喜,满口应承着好好。

一年前的离别,一年后的归来,点点滴滴,人情事理,异国风情在这几日时间允许的小坐里翻阅着,折叠着,一次次小坐,一声声笑语填满了一年里彼此牵挂与思念的空白与落寞。

妹妹真是太棒了,在美国工作也是那么得心应手风生水起的,还上了美国教学报,她所在区的政府教育部门还给妹妹颁了奖,报上的妹妹捧着奖杯在校领导的簇拥下优雅从容落落大方。

妹妹,很多时候都会让我的记忆退回到三十年前,退回到那些个在大漠中有妹妹朝夕相伴的严寒酷暑里,退回到那些个属于我寂寞孤苦的艰难岁月里。

妹妹,一个对任何事从不斤斤计较大方大度的女人,一个有着好性格好脾气的女人,一个有着甜美歌喉灿烂笑容的女人,一个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女人,一个被社会、学校、领导、家长、学生称道的好老师。

时间翻过一页,一年如烟似梭,妹妹,只身一人在大洋彼岸遥遥思念了一年后再度回到我们这个大家庭,再度回到她的学校,也会再度用她的爱心与聪慧授业她的学生,美丽她美丽的人生。

此刻,烟雨蒙蒙,很有些江南烟雨的韵致。朦胧、诗意而温情,一如妹妹!

阳历的7月7日居然会有如此缠绵不休的雨!

这雨是为你祝福吧,妹妹,阳历7月8日,是你给自己定的生日(你说喜欢过阳历)。

棕榈情浓散文 第8篇

不管是割了棕叶作蒲扇,还是把叶片一片一片撕下来,打上结,结长长的绳,那都是一些孩时的玩法了,都无以勾起我太多的遐想。

前不久看一档电视节目,忽然听电视上说,我国有些地方可以用棕榈树上的花苞作美味的菜肴。电视节目主持人采访了许多人,有人表示不知,有人满脸狐疑地表示怀疑和不相信。我看了当时就急了,我几乎要喊起来:“傻瓜,肯定能!”

不是我吃过这菜肴,也不是我见过这菜肴,更不是我们那地方有人作过这菜肴,我只是在小时候实实在在地吃过那棕榈树上的花苞。

那是棕榈花开之前,长在棕衣和树枝之间的一种花苞,我们管那叫棕苞,每一根树枝下面都有一个棕苞。割开棕衣,棕苞就露了出来,像掌状,又像鱼形。摘下棕苞,剥开外面裹着的苞衣,里面就露出一粒粒包裹在一起的、金黄的、形状和大小如小米又像鱼籽的花穗来。掰一块塞进嘴里,那味道甜涩而爽口。

小时候,每当父亲拿了刀去割棕皮(又称棕衣),我们就围在棕树下捡父亲扔下来的一个又一个棕苞。有时候兄弟们围在一起,常常争着抢着吵起来。

棕榈不是我们那儿的主产,我们那地方也不以种植棕榈为主业,只间或有人家在闲置的空地上,或田地的边角处,偶尔种上一两棵,以备日常之家用。

棕榈的需求虽不是很大,但也不可或缺,最常用的是棕衣(俗称棕),那都是家用和农用不可缺少的材料。有人用棕缝蓑衣,有人用棕编蒲团。用得更多的是搓棕绳,将一块一块棕皮打散了,打散成一绺绺棕丝,然后搓成一条又一条棕绳。挽箩筐的绳索、系在牛鼻子上的缰绳和套在牛轭与犁之间的粗大牛绳,用的都是棕绳。

每年春前或冬后农闲时节,母亲总是对父亲说:“家里的棕没有了,你去菜园的棕树上割几片棕回来,我抹(贴)几块棕浆褡,趁这入冬时没事做几双布鞋子,给你们入冬时穿。”父亲就操了刀,端了梯子,爬到棕树上,将棕一片一片割下来。

而我们也会在这时候跟了父亲下地,捡回来一些棕苞和棕叶。

父亲将割回来的棕交给母亲,母亲就将棕晾干了,然后抹上一层又一层浆,三五片贴在一起,然后再刷上浆,贴在墙上。晾干了,就揭下来,剪成一片又一片鞋底垫片,然后包一层白布,有时候为了暖和,也会在白布和棕片之间包一层棉絮。这是贴在鞋底(千层底)上面的一层垫片。她们管它叫棕底,又叫小底。后来我出来打工,在鞋厂上班,常常把皮鞋的中底称作布鞋的棕底。其实不光是中“棕”谐音,更是觉得它们所处的部位和功用也基本一样。

而我们就把捡回来的棕苞掰了吃了。也有时候,我们会把捡回来的棕叶去了叶,只留了枝杆。枝杆上长满了错落的锯齿,我们就拿了枝杆当锯,去锯树干。树皮锯透了,树干却锯不进去,我们就扔了枝杆,又去玩棕叶了。

我们拿棕叶结绳,我们也拿棕叶撕了,撕成很细很细的碎片,一头散着,一头打上结,然后绑在一根木棍上,甩起来像道士的拂尘。我们用它打“雷公”(陀螺),催发得陀螺越转越快。冬日里天很冷,我们却跟着陀螺转出了一身的`汗。

春夏相交的季节,菜地里种满了各种蔬菜,有蕃茄,有黄瓜,有辣椒,有豆角……它们都分占着一小块菜地,集中种在一起。唯有线瓜(又名水瓜),却沿着菜地的边沿种上一圈。当藤蔓长成,父亲就从山里砍回来一根根树枝,在每一棵瓜苗旁插上一根,藤蔓便沿着树枝往上爬。当藤蔓越长越高时,父亲就从棕树上砍下几枝棕叶,然后将棕叶一片片撕下来,接在一起,然后用接好的棕叶把瓜苗旁的每一根树枝都连接起来,沿着菜地绕上一圈。当藤蔓爬上藤架,就把整个菜地给围住了,父亲母亲进入菜地时便都要弯着腰才能进去,我站在菜地外看着线瓜花围着菜地开了一圈,仿佛看到了一个大花环。

那一年,我们家菜地角落的两棵棕榈树死了一棵。一夜之间,那棵棕榈树上面带棕的树冠,忽然被风刮断了,掉了下来。

父亲看了后说,都是当时割棕的时候割得太早,也割得太多,把树干都给割细了,所以风一刮,树干就折断了。父亲把树冠上的棕都割了下来,然后带回家,树冠和树干就留在地里了。

那时候柴禾很紧缺,我就问父亲:“咋不把那树冠捡回来当柴禾呢?”父亲说:“棕榈树一旦死了,割不了棕了,就什么用都没有了,那树冠或树干,既不能生火,又不能锯木板。”我问父亲为什么,父亲说:“那棕榈树根本就着不了火,而且木质太疏松,根本就锯不了木板,锯成木板,一折就断,所以棕榈树既不能作木柴,又不能作木材。”父家说得很精当,我听了却不信。我曾经拿那棕叶试着点燃,果然连那叶子也与别的树叶不同,怎么也点不着火。

那棵棕榈树死了,父亲就从别的地方又拔了一棵棕榈苗栽在旁边。那棕榈苗极易生长,每年树上的种籽一落下来,地上就会长出一片棕榈苗来。要不是父亲每年锄地时把那棕榈苗铲了,那菜地早成了棕榈园了。

那棵折了冠的棕榈树,父亲一直懒得去动它,便任由它一直留在菜地的角落里。一天,父亲一个邻村的朋友找到他,说要替父亲砍掉那棵棕榈树,父亲答应了。我就问父亲:“你不是说棕榈树死了就什么用都没有了么,那他又要砍走那棵棕榈树拿去做什么呢?”父亲神秘地说:“他是要拿去做善事的。”

父亲后来告诉我,说他砍走那棵棕榈树是拿去架桥的。父亲说,他们夫妻俩中年得子,喜出望外,为了感恩天地感恩上苍,他们便想修桥补路,多做善事,为孩子祈恩祈福;父亲又说,因为其它的木材都是有用途的,架了桥就费了材料了,而棕榈树架了桥就派上大用场了,也不怕人轻易损坏和破坏了。听了父亲的话,我于是就明白了,这也算是物尽其用,也是棕榈树最好的归宿了。

不久,人们就听得炮竹响。在村口的浅沟旁,人们就看到一条由三段棕榈树搭建起来的短桥,上面还拴着红布。

粽香情浓的散文诗 第9篇

虽然阳光荼毒,但热情丝毫不减,正午时分,依旧奔跑去小河边,青涩的芦苇直挺挺的,水上阴凉处,青蛙睁大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希冀风儿吹来。咔 咔 咔 ,小伙伴们使劲的扯下芦苇叶,一个劲地,一个劲地,似乎要塞满筐,装一筐幸福吉祥。

端午节,母亲会用勤劳灵巧的巧手,包一个漂亮的三角粽子,寄托一幅念想。

期待的目光,早已是把一副馋相暴露无遗,童稚未脱的弟弟妹妹,和我一样。

红枣、糯米、粽香。

诱人的、诱人的香!

筐里的.粽叶剩余的太多、太多,围着锅台的目光,早已是煮熟了童年的馋相。

不多的米,不多的红枣,更多的粽叶,注定了限量。

生活的清贫,唯有不缺的是笑声,还有憧憬,夏日月夜,场院里数星星的梦想。

妈妈讲给我们的故事,总是那样娓娓动听,这一夜,好想、好想汨罗江,好想、好想拜祭汨罗江。

妈妈不再是巧手了,粽子不再限量。妈妈一头银发,不再重复过去的故事,只有望着月亮,回忆成了新的篇章。

妈妈不再是年轻清秀摸样,因为我的鬓角也染上岁月银霜,故事,是由我讲给妈妈听,妈妈此刻笑得最灿烂,是最幸福的老娘。

当生活已经排斥含糖的食物时,总会想起清贫时光,儿时无忧、快乐与贪婪的模样。

当生活已经是小康的时候,总会想起场院的明月那样亮。

时光荏苒,豆包情浓散文 第10篇

外甥女在电话里和我说;”老姨,我家今年有好多粘豆包,都是我妈到乡下拿回来的,可好吃了,你要想吃的话,让我妈休班的时候给你邮点去呀?”外甥女的一席话说的我心里一股暖流直往上涌,眼睛立刻润润的,仿佛看到金黄的粘豆包在雪白的盘子中一个挨着一个,腾腾的冒着热气,米香和豆香缭绕着痒痒的心,鼻子使劲的吸着香气,张大着嘴,口水顺着嘴角自然的往外溢着,哦,真的好香呀!

说起粘豆包,我真的馋了,真的好想吃哟。从去年的年初到南方至今,一个粘豆包都没吃过。南方人不喜欢吃粘豆包,很多人都不知道粘豆包具体是什么食物。街边,小市场,大批发市场,以及超市我都没见过有卖粘豆包的。到了十月份,我就开始心神不安,走在街上和超市,眼睛就滴溜溜的乱转,四处寻找粘豆包的踪影,就连在超市看到袋装的大酱和东北酸菜也会想到粘豆包的样子,心里特别亲切,仿佛见到熟人一样的温馨。

粘豆包是东北人冬季家家都喜欢吃的食物,每到了冬季,尤其是农村,几乎家家都做粘豆包。不只是做给自家吃,粘豆包是城里人嘴边的新鲜的食物,也就成了农村人到城里给亲属送礼尝鲜的佳肴美味之一了。

一过十月,天空飘了雪花,地上泼出的水也能结冰了,农民秋收也基本结束,农村的电磨也就是打米场便开始忙上了。打米场的主人要专门洗出来一个机器打粘米,不然打出的面做出的豆包会牙摻。农村人的消息传播的也快,打米机一转,几乎家家都知道米场打粘米了,家家就开始泡米。大黄米、小黄米或者粘苞米、糯米都用水泡上几天,米泡涨涨的,打出的面会更加细腻并增加粘度。有的人家最长时间要把米泡一周。我不喜欢把米泡那么久,会觉得没营养了。

我出生在农村,我没出生的时候父亲就是公办老师,也意味着城市户口。并不是父亲没能力把家里的户口办成城市的,而是那个年代城里人的生活不如农村,城市每个月定量的粮食是不够吃的,很多城里人到了秋天会到乡下来捡地。尽管父亲说办城里户口会对孩子们的`将来有好处,母亲坚决不同意,母亲说,孩子不出息,什么户口都不会出息。因此,等我出生后,我便是农村人,记事的时候,冬天里,就能看见母亲做豆包的情景。当时的粘米有大黄米、小黄米,糯米很少见。大黄米比较黏,通常母亲就用大黄米做豆包。先把米放到大盆里用水泡上,然后母亲用水瓢使劲的在米里搅合,米里的沙子大多就会沉到锅底,再用一个比较小的盆装一些带水的米,往另一个空盆里倒米,再往米盆里倒水,反复的几遍,最后盆底里会有很多沙子,这个过程叫做“过米”。以前打粮食和现在的程序不一样,米里几乎都有沙子。待觉得米里的沙子没了以后,就把米装进一个布袋子里,扎进袋子口,把袋子倒放在地下的饭桌上,饭桌要倾斜,袋子里溢出的水好流往下流,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把米拿到打米场粉成面粉了。只是单有黄米还不行,做出的豆包会“趴稀”,做熟了开锅时,豆包看不出个数,连成一片,吃着还不劲道。泡黄米时连同苞米碴子一起泡了,找好比例,苞米碴子多了豆包不好吃,苞米面味就会压抑着黄米的清香。打回的黄米想做豆包时,面要用开开的水汤面,汤熟一少半,再慢慢的往里揣面添水,水温、凉都可以。面不要太稀,要干一些才好。然后把面盆盖上,再用棉被捂的严实些,放到比较热的炕上发酵,发酵的过程中还要把面上下倒一下,发酵的才会快一些。发酵时要用人看着,不能发过劲了,会有酸臭的味道。看到面盆里面鼓起来时,就可以了。农村谁家要是发面较多,邻居们就到哪家炕上地下的坐一大帮人打扑克,唠家常,等着面发了好大家伙一起包豆包。发面的那天就把饭豆烀了,烀好了饭豆还要把豆弄碎了,一个个的用手攥成小团,等着包豆包时好用。农村的正月和腊月就非常的热闹,不想包豆包的就可以把面放到仓子里冻上,啥时想包都行。通常我家都是打一面袋子黄米,后来也做少许的糯米豆包,只是糯米豆包蒸熟出锅的时候米香味太淡,吃着的时候也没什么味道,感觉就是个粘。

在我的记忆里几乎都是二姐帮母亲包豆包,母亲不想麻烦邻居,最主要的是我家城里的亲属比较少。我不喜欢吃豆馅,就坐在一旁拿出母亲揉好的面,学着母亲和姐姐的样子包小豆馅的豆包,有时会往豆包里放一个没弄碎的豆,有时会往豆包上放一点豆馅做标记。我包的豆包没人吃,样子不好看不说,豆包外面会有很多手指印和豆馅的颜色。姐姐说,看着就没食欲。我还生怕谁和我抢,每当母亲蒸豆包时,我总会拿着个盘子,把我自己做的豆包先捡出来,吃的比谁香。我家搬到城里的时候,因为母亲健在,就一直没间断过冬天做豆包。

母亲做的豆包比较大,形状像小山。一般人家的豆包比较小,几乎都是圆形。母亲说,他们是为了送礼和卖,做的小一些省面,是按个数送礼,小点儿熟的也快。记得一天早上,一个亲属来串门闲坐,正赶上母亲开锅往外捡豆包,豆包的香气实在的浓郁,金黄的豆包捡到盘子里,泛着光亮,像一个个金黄的小塔屹立在眼前,黄米的清香特别诱人心脾,直往鼻子里钻,谁闻到这香气都会流口水。母亲微笑着对那个亲属说,坐下来一起吃吧,亲属的喉结动了一下说,吃完饭了。母亲又说,跨个门槛吃一碗,那就尝尝吧。那个亲属脸微红一下,眼睛笑成了两道缝,盯着饭桌上的豆包就真的坐下来,母亲给他的碗里用小勺盛了几勺白糖,亲属两口一个豆包,一尝就尝了一大盘子,盘子里的豆包是落上的,外加半袋白糖。母亲看他的吃相有点害怕,不是怕他吃,是怕吃多了涨肚,又不敢说。事后母亲笑着和我们说,想吃就吃呗,还假装客气,吃完饭还能尝了一盘子,要是正经吃得吃多少呀,母亲笑出了眼泪。那个亲属再来我家时说,粘豆包真抗饿,一顿豆包下肚,两顿不用吃饭!母亲去世以后,我每每看到粘豆包,就会想起母亲做豆包的情景,就会想起母亲给我讲那个亲属吃豆包的故事,就会想起母亲开心的笑出眼泪的样子。

在城里居住久了,就会很向往乡下的生活,索性在乡下建了两处房子,闲着没事还开了十多亩荒地,黄米也不会种,再说后来黄米也很少有人种了,大都用粘玉米代替了黄米。我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就一直种粘玉米,到了冬季,就会学着母亲的样子,做很多粘豆包。喜欢吃粘豆包,只是吃的不多,每年都会做两千多豆包,几乎都送给了亲朋。包豆包的时候也会学农村人,叫来邻居帮着我一起包。我不再像母亲那样把烀好的豆弄碎了,再团成一个个的小团。我直接放整个的豆子当馅,省时省事,自己仍然会包一些一个豆馅的豆包。帮忙的人就笑我说,包了几十年的豆包,还没听说过像你这样包豆包的,更没见过豆包馅是一个豆的。可我包的豆包真的很好吃,帮忙的人吃完豆包,走的时候都会主动要一些豆包,说给家里人尝尝。我的大方也是出了名的,告诉他们,吃完了还想吃的话,尽管来拿,只要还有,就不会舍不得。这些人也从不和我客气。我觉得不只是豆包好吃,更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感情的融洽融合在其中,无形中增加了豆包对人的诱惑力。只要亲朋们觉得好吃,我就没白费力气,他们吃得香,我也开心。那些年,就连远在丹东的姐姐也能吃到我的豆包。赶巧她有个战友正好在列车上当列车长,赶上那个战友的班车,我们就托那个战友车长给姐姐稍些豆包过去,每次听姐姐给我讲吃豆包的感受,我心里都会暖暖的,眼里都会润润的,感到亲情也是浓浓的。

外甥女的电话,唤醒了我对以往的记忆和肚子里昏睡的馋虫,我和老公说,要家乡的姐姐给我邮点粘豆包来。老公训斥我,这老远邮豆包,还不邮臭了呀,看看大一些的超市会有的,买点吃得了……

我心里痒痒着,快递呀!这句话却没能说出声来。我沉默,又想起了乡下做豆包的日子,想起了小时候看着母亲淘米做豆包的情景……

伤感的散文:江城情浓,奈何缘薄 第11篇

那日,是谁惆怅感伤,失意醉酒,却用最浪漫的诗心写下了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缱绻词句。今日,是谁拥怀浪漫,心愿得偿,却用最无奈的情绪写下了江城情浓,奈何缘薄的文字。微风伴雨,一路北去。一百二十公里的时速难道只是为了早些赶赴目的地?还是也想早点结束路途的奔波劳累?四个多小时的急速行驶,三百多公里的风雨兼程。夕阳落去,夜幕降临,在这样一个惹人相思的时间抵达了江城,正式开始了这场北上毕业之行。

江城五月,在樱花落尽之后,好像多了几分刚毅,少了几许柔情。即便在如此浪漫美好的季节和时刻,还是让人寻不到隽永缠绵的心绪。也许钢筋水泥建造起来的城市都免不了略显冷漠吧。又或者是自己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涵养还不够,无法发现这座城市的底蕴和美丽。更或者自己本是一庸俗之人,又怎发现得了这座城市的诗情画意。可是,一个人与一座城到底要相处多久,才能与之结缘。一座城又到底要邂逅多少人,才能寻到其有缘之人?

五月傍晚的风,那么的温柔可人。江城傍晚的景,那么的感伤迷离。也许是自己的心绪太过诗意和浪漫,所以当抵达武汉那一刻,我竟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民国美男子汪精卫与陈碧君那段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假若卸下政治的包袱,他们又何尝不是一段金玉良缘,只是太多外来的束缚注定了他们的`感情得不到善终。可谁又能够说不佩服汪陈二人对于爱情的勇气和决心呢?幸在感受过武汉大学这样高等学府的广博和高深之后,扫去了内心对于汪陈爱情惋惜嗟叹之阴霾。可又复生了一段五年前周瑜之败的懊悔和羞愧。那些曾经与自己同窗共读的人,那些曾经与自己海誓山盟的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为什么有的栖上梧桐,而有的只能苟安低檐,为什么有的能彼此铭记,有的却已相忘江湖。莫不是时间真这般残酷无情,还是你我早已缘分消尽?

晚饭过后,行车数里,到了武汉长江大桥。九点的江城夜,江畔的霓虹灯,分明能让我感受到江城的诗意与繁华。只是身受簌簌而来的江面之风,眺望滚滚东逝的长江之水,又怎能不心生悲悯。这一江之水承载了多少文明兴衰,历经了几多繁华起落?如母亲一般的长江,哺育了千万炎黄子孙,泽嗣了无数华夏儿女。其恩情自是可比天地,可堪日月。然江水既有情,何故分南北?让那么多的痴情儿女隔江而望,渡口而别。想来世间之事从来就不是圆满美好的,免不了要有阴晴圆缺。终于,当自己登上轮渡,眺望长江,无尽的江风漫面而来,我方知道自己确实要跨越长江了。转身回眸,偶见跨江轮渡之上,竟有一位红衣女子。在江风的吹拂下,红色裙摆,随风起舞,柔顺长发,凌空飘动,明眸皓齿,含情凝睇,梨涡浅笑,翘首东望。只是任凭我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也猜不透眼前这位红衣女子究竟思念些什么。可我很明白自己与她确实是毫无缘分的,哪怕是再喜欢,再痴迷,也是毫无缘分的。而这位红衣女子,会是南塔路上那位红衣女子么?还是那位让自己生出红衣情节的家乡丽人?又或者是我朝思暮想的047?不,不,不,这怎么可能,南塔路远在郴州,家乡丽人我本相识,047虚无缥缈且是紫衣女孩,这些都不是。可惜,红衣飘然,清秀美丽,却入了他人之怀,又怎不让人觉得怅然若失呢?这样一位清秀美丽的红衣女子,本该是不食人间烟火,远离世间纷乱。孤高,冷傲,该是她的风格,又怎么能够被世间浅薄的男子所玷污呢?回顾身旁,再生感叹之心。如果今之玉人所着为红衣,必是国色天香,当可令众女失色,花柳无颜。也难怪当年东坡先生泛舟游赤壁会感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此刻,水好,人美,情浓,奈何缘薄?

山有山情,水有水韵,却不是每一处景致都可惹人相思,也不是每一次游玩都可尽心尽兴。之后的东湖也好,光谷也罢。不过是走马观花的路过,蜻蜓点水的观赏。可这样也好,没有那么多的交集,没有那么多的故事,就不会生出那么多的相思和无奈。诚如我们遇到的某些人,假若不曾相识,就不会相知,也不会相恋,更不会相思了。又不知为何,在光谷步行街,红衣女子再现眼帘。是我对红衣女子太过在意了,还是天下的红衣女子太过美丽迷人,总让我对此不能释怀。只是可惜,那绝丽的背影是再也见不着了,大概又会让我念想几世吧。

两天的北去旅程,倏忽而过,稍纵即逝。无论你我愿意与否,若不归属于某座城,即使在为留恋,也终要离去。5月10日清晨五点半,匆匆收拾,便开始了南归行程。也许是清晨赶路让人困乏无语,又或者是前一晚的某些插曲扰乱了心绪,更或者是别离江城的不舍和留恋,总觉得气氛有些凝重,感觉有些尴尬,所有人只是一路无话,默默无语,任凭江城消退在急速的行车中。而自己更是了无心绪,困乏不已,所以单曲到了《白狐》,让这样的歌曲来结束这场毕业旅行。我是一介书生独醉江湖了,十年寒窗十年苦读。从今以后我就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了,就再也不是书生了,再也不能以书生自称独醉江湖了,而那只千百年前放生的白狐,也自然是与之无缘了。可《白狐》新曲中所写生生世世都是你的狐之真情誓言呢?还有那个最懂我的人呢?不早就没有了吗?所以自己要把520只纸鹤抛洒到长江之中,让所有的情意和誓言都随着长江之水东去大海,也许520只纸鹤的归宿就该是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既然今生再无缘分,那便尘归尘,土归土,桥归桥,路归路。牵动三百多公里的滔滔情思,只为见佳人一面,结局如何?决心北去江城的毕业旅行,只为圆今生夙愿,结局又如何?醉了红颜也罢,断了琴弦。哎,不问也罢!

一曲《白狐》,睡眼朦胧,南归长沙,仿佛心中一直在揪心一件事情。今次北来,心在登楼,却终又与之无缘。怎能不叹。是否洪荒宇宙,无论是古之迁客骚人,还是今之红尘俗子,都做了繁华阡陌的匆匆过客。当年崔郎偶过黄鹤楼题下千古绝唱,大概真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叹仕途坎坷,是诉情路无涯,只是无论如何,这漂泊颠沛还是要独自承受。倘若他是酒入豪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酿成剑气,哪怕流放发配,困苦艰辛,也要登楼作诗,独树一帜,吟唱浪漫之词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今,匆别江城,与楼无缘,只叹长江之水,太为澎湃,我心缱绻,不解其情!那黄鹤楼上多少迁客骚人,那长江两畔多少痴男怨女。人间的故事是否也像汉口江滩那一束无心玫瑰,所赠之人如不是它真正的主人,所以会在奔波三百多公里到达长沙后,被遗弃在无名的角落,承受末了的纠葛和痛楚。因没有结局,便也寻不到开始。

江城此行,多少情愫临江而生,多少红颜望江而忆。但终究成了不归人,就像江水永世东流,又怎会再回呢?也好像江畔渡口,每天送走和迎来的人不计其数,可是那些熟悉的人呢?却再也不会归来了。只能默默的想起,偷偷的念起。我们终究做不了世间的自在之人。我们会被太多太多的感情束缚。爱情,亲情,友情。情是天下第一,却也是天下第一恼人。因为有情,又生出了许多情丝,就会有许多烦恼。越王勾践剑即使再为锋利,又怎么斩得断世间的爱恨情痴?还不如浪子神剑的无我剑,无情无我才是天下第一?不过谁又能真正做到无情无我?既如此,那世间又真的有天下第一剑么?只不过是江湖问路不问心,问心问得几路行!

朱庆,建平,走心如何?走肾如何?到末了,都免不了要伤情。幸运有你们陪我毕业北上,跨越长江。他年,三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再忆往昔情谊,共叙兄弟情深。

闲言碎语话情浓散文 第12篇

剪一段时光,裁制成美丽的裙裳,舞动在你的眉上。

浅吟低唱,紫陌红尘,清风晓月,柳絮花香,曲意悠扬。

美丽的邂逅,惊艳了那年、那月、那时光。

春光潋滟,青梅绽放。缕缕清香,温润了彼岸的彷徨。初冬的雪,飘落在眉眼间,温暖在心房。

你说,细水流长;我念,地老天荒。

眉底心间,一朵婉约的莲,蜻蜓点水意蹁跹,彩蝶飞舞恋花间。

转眼,岁月的枝头,摇曳着淡淡的忧伤,驻足、凝望,时光渡口,留不住地久天长。驿亭外,折柳盈袖,可曾见故人泪洒潇湘!

萧歌晚唱,满目霞光,掩映着支离破碎的过往。碎碎念,暗暗伤,青丝添白发,几度红颜老。往事知多少,一笑红尘多情殇。

捡拾遗落的记忆,续一曲高山流水,念一段红尘过往,撵沉香,入诗行。墨迹斑斑,勾勒消失的轮廊;信手拈来,描画着模糊的.模样。

任寒来暑往,任春短冬长,请无情的岁月,慢点刻画你明媚的脸膛,不要迷离的忧郁,再在你目光里流淌。还记得一颗小女孩般的心,连着你心房,心灵的小船,悠悠荡荡,载着她的天真与调皮,任性与迷茫。驶航,驶航!

端午节散文《飘香端午节》 第13篇

走过明媚的五月,转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这是人们很注重的传统佳节之一,于是眼前尽是一幅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画面。自然想起小时候在农村过端午节的情景,端午那天我跟妈妈学着用红纸折纸葫芦,然后用红线将艾叶、纸葫芦串起来挂在大门口、房门口,那大红色的穗儿在风中轻轻地扬起。最温暖的时候,是妈妈为我和妹妹“赐福”,她亲手将五彩线绑在我们的手腕上,用红线拴着艾叶缝在衣服角上,一边还祝福:“艾叶青青,保佑平安!在家亲人爱,出门朋友爱……”中午的时候,各家都忙碌起来。妈妈将提前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还放上鸡蛋,加火再煮,等到锅里飘出糯米香的时候,就已经煮好了。然后,妈妈还要做些美味的菜肴,再把粽子、鸡蛋摆上餐桌,妈妈说那象征着团团圆圆。菜肴备好了,粽子又香又粘,合着菜肴和艾叶的香味,从各家的院落里飘出来,整个小村子便浸泡在端午节的浓香里了。

渐渐的长大后,知道了离骚,知道了屈原,也知道了过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那天将煮熟的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现在的生活过得都好起来,过端午节时吃东西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份温馨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其乐融融的感觉。这一天,出远门的人赶着回家,在家的父母同样也盼着儿女回家过节,那种急着往回奔的心情和老人等着孩子回来的期盼,都是亲情浓缩的珍藏底片,而我们也都珍惜这样的传统节日,因为持久的是一份亲情,留住的更是一份民族文化遗产。

过端午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记得在广州上学时,那里的粽子格外的香,其实那里面放了咸香的瘦肉,有的.还放上大枣桂园,吃上一口,粘香粘香的!这使我这个北方长大的人第一次知道了粽子原来可以这样做,可以这么香!就象是我第一次在那里喝早茶,其实就是吃早餐,每个精致的小瓷碟里面都放着一种食品,品种非常多,比如三两块小排骨,或是几个凤爪等等,再来一小盘炒米粉,真的非常美味,悠闲中吃出了一份精致的心情。当然,现在的北方,食品不象以前那么单一了,随着文明的进步,食品文化的传播也非常快,每到端午节,大商场里有各种南北风味的粽子,大可以一饱口福。

上一篇:安徒生童话: 曾祖父下一篇:工程监理学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