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2024-09-01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精选8篇)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1篇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课改的深入,对于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课堂提问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也已成为一大研究方向。但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来讲,课堂提问现状到底怎么样呢?是否还存在一定的低效现象?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所教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实际,探索如何通过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一、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1.在常规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纪律的养成,很多科学教师觉得自己是副科教师,每周只见同一班级的同学两次,而忽略了纪律的重要性,常规课中平均每节课3次停下来整顿纪律,对于教学的流畅性和教学的有效性都是不利因素。科学老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就多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减少为纪律而提问的次数,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对于科学课的教学设计多进行反思与优化,没有一节公开课是拘泥于教材与教参的,每一节公开课都融入了科学教师的智慧与心血,对于常规课教师应该有“这一份心血付出是值得的”的觉悟,花心思的去研究每一节课,而不是为了开公开课而研究。事实证明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弥补学生行为习惯上的一些不足,用流畅的引导、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以减少为纪律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让沉默的孩子大胆,全靠老师的引导。注重内向孩子的自信心。的确,如何公平的分摊课堂资源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积极举手一般就是几种情况:第一种没有认真听讲的,甚至连问题都没听到的。第二种的确经过思考没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第三种胆子小的内向的。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设计提问

1.时代不同了,教师不应该低估孩子的认知水平。有些老师会觉得小学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而过分的低估了孩子,其实现在生活日新月异,家长也注重了孩子的早起教育,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有其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的优势。科学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实验探究的过程,科学的成果在当今社会中处处可见,生活中充满着科学,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所以对于大人眼中认知水平并不高的1-3年纪小学生来说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一类的应用性问题,用所学的知识来说说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一类分析性问题等,他们不但是可以通过思考并且回答的,而且有时候小学生思维广会给出一些棒的出乎意料的答案。所以可以在课程中多加入一些高水平的问题,注重问题的铺垫和提问的方式他们的确可以做到,而不是用知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充斥着整个教育课堂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2.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上限。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老师把最近发展区理论理解为“孩子们跳一跳很够拿到的苹果”,那同样是拿到的苹果,让孩子们用梯子拿到水果行不行?用树枝加上跳一跳拿到水果行不行?“最近发展区”既然被称为一个“区”那说明也是一个范围,那在这个范围中,必定有其上限和下限。教师们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加入一些靠近最近发展区上限的任务,提出一些最近发展区上限的问题,给予孩子挑战,让孩子同样回答一个问题的时间,同样开动一次脑筋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成长。

三、提升学生叫答的有效性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些无效的学生齐答,在总结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用多样的手段来代替教师提问,有些教师将学生齐答的过程转变为是齐声念黑板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比如在《花的结构》一课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花有哪些结构组成呢?(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学生:(齐答)花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上述案例即为念黑板的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动脑筋复习回忆教学重点。也可以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代替这个教学片段,如教师:今天最后的时间呢,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幅画,美丽的花,要求:只需要画一朵花,不需要上色,通过今天学到的知识在画中表现出花的结构,时间2分钟,开始。

学生:画花

教师:停!老师发现啊,有的小组画的花虽然很漂亮,但是有些残缺,想想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走到板书边,用肢体语言暗示学生)看看你们画笔下的画健康吗?完整吗?学生:变看黑板边画花,小组内讨论画的花是否完整,在讨论的过程复习知识。

2.可以通过高认知水平的提问代替惩罚式的提问。1-3年级小学生在科学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可以用多种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科学课和别的课不同,是能够满足学生好奇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被动需要转化为其主动需求从而进行教学,而科学课,学生学习的本质需求就是人类想要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就是满足学生潜在的求知需求的一门课程,所以科学教师不用寻求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途径,只需要寻求如何扩大孩子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的方法,科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差异带来的便利,加以合适的教态,以带有挑战性的提问取代惩罚式的提问从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适当放下课堂节奏,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在访谈中得知教师更愿意请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出于几点考虑,第一点是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教师不愿意给自己找麻烦,请不举手的学生回答可能导致课堂流畅度下降,课堂教学卡壳。所以教师更倾向于请主动举手的学生。

四、结论

总之,本人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提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为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文还缺乏必要的深度,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努力思考、探索,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地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焦安恺,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技巧[J].黑河教育,2013.09.15

[2]李维江,让问题成为科学探究的新起点[J].课程教育研究,2013.03.25

[3]王侯宇,如何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提问[J].吉林教育,2011.11.10

[4]乔金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升自主探究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2

[5]颜敏,关键处搭桥,悬疑处点睛――例谈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苏教育研究,2011/17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2篇

青岛九中

曹成俊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设问,既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艺术。“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而“善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宝殿。所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分类及作用,以及优化课堂提问效果的五个方面作一探讨,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课堂提问的分类及作用。

数学课堂提问可从不同的角度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别。

1、按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分类。

①复习型:这类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回忆旧知识,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②引入型:这类提问的作用是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不愤不启,也是特别强调这类提问的作用。

③启发型: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④诊断型:主要用于诊断学生的认知前提,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⑤强化型:为巩固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反复进行的提问,属于强化型提问。

⑥调控型: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思维及时得到调整;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开小差时,一个提问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

⑦质疑型: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提出一个反问,可使学生自我进行推理否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进而认真思索,不断地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调节学习进程以寻求正确结论。

⑧展示型:这类问题主要用于核对答案,最常见的用法是当大家同时完成某一解题任务时,让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的答案,这样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达到集体订正的目的。

⑨求异型:求异思维能力是现代人应具有的一种素质,也是创新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求异型提问除了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帮助老师发现人才之外,学生的巧思妙解还常常对教师有所启发,有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常见的提法是:还有别的解法吗?看谁解题方法多?

⑩反思型:反思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习惯,善于反思归纳可以使学生更加扎实有序的成长。2、按所提问题的种类可把提问分为以下类型:

①判别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公理做出判断,其典型的提法是:“对不对?”“是不是?”。

②说理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讲清道理,其典型提法是:“为什么?”。

③叙述性提问: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所提问的内容做出完整准确的叙述,例如,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后,让学生总结出法则或方法。其典型提法是:“这个过程所揭示的规律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优化课堂提问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设计好提问的目标,讲究提问的艺术。因此每一次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根据教学的要求,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如提前测评中的摸底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等。如在讲圆的一般方程时,可这样提问:你能把圆的一般方程转成标准方程吗?如何确定圆的一般方程表示一个圆,圆心坐标,半径分别是什么?这样既引出了圆的一般方程的限定条件,同时也推出了圆的一般方程表示的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公式。目的明确了,同时还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性,既要能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又要力求清晰简练,切勿含糊不清。发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应适当重复一遍,以免使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习惯。2、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小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3、灵活设问,把握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课堂提问的良机主要表现在: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时;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时;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时;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时;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应该多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而不因老是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因为前者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人人都可以回答,并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而后者只有知道答案的人才能回答。

4、留空思考,反应及时。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可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举手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做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当学生流畅完整的作答时,一句极普通的“很好”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的回答与众不同,富有创新时,一句赞许的话也会使之倍感成功的欢乐。同时,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5、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东汉王充语),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希望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先点名后提问,或按座次顺序轮流发问,否则,被问者如临大敌,匆忙作答,其余学生则有可能因感到与已无关而不积极思考。

三、诱导思维,发展智力。

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这是提问能否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浅,则学生无需动脑;过深则无从动脑;过淡则无意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记随便发问“是不是、对不对”,教学提问必需有效的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讲四边形的定义时,老师先出示一张三角形纸片,然后随便割去一个角,并问:1、三角形割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几条边?2、你能仿三角形的定义对四边形下一个定义吗?3、你能否把四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吗?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从而使本节内容很快得到解决。

四、分清难易,因人设问。

课堂提问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究实际,充分考虑问题的内容和难度,找程度相当的学生回答,倘若信口点名,则常常造成难题碰到差生,容易题碰到优生,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正面引导,不带私情。

课堂提问不宜搞突然袭击,应保持课堂的稳定与学生心理的轻松,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要假借提问实行惩罚,给学生一个难堪,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学生,而且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妨碍师生关系;同时也不要老是面对几个重点生提问,因为大多数的初学生都希望在全班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倘若这些学生连续几节课、几周、甚至整个学期未被老师提问到,他们往往会不去思考,而且易产生师生间的隔阂。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一时答不出来,要有耐心,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能体罚学生,要进行正面引导、启发,只要答对一点点都应加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能够科学地设计课堂问题,就可以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而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创造思维之门的钥匙,是信息交流的载体。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3篇

一、明确指向, 有效提问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若要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从提问的角度来看, 就需要注意有效提问, 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以免因曲解题意、弄错思考方向、理解片面等而答不到“点子上”, 或者陷入思维障碍, 浪费课堂时间。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思维还不够成熟、不够敏捷的儿童, 如若问题不明确, 指向性模糊, 孩子们就可能一头雾水, 无从入手, 或者思维会无方向地发散, 众说纷纭, 答非所问, 收效甚微。

如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的溶解性》, 分析“物质在水里溶解”时, 某教师如此提问:请说说哪些物体放入水中后会溶解?不能溶解的物体又有哪些?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问题范围太广, 目标性过大, 有的学生思维发散开来, 一发不可收拾, 有的学生却无从回答。倘若教师规定或限定范围, 将问题空间与目标合理缩小, 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唤醒知识与经验。如换成:木屑、味精、白糖等物质可在水中溶解的是?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厨房中的物体哪些物质可在水中溶解?或提问学生实验桌上的物质, 在水中溶解的有?这样, 问题更具体、更具有指向性, 学生的思考会更有方向、更有目标, 探寻答案更高效。可见,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提问的指向性是不容忽视的, 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或知识关键点, 设计具体、方向明确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快速领会教师提问的意图, 找到比较合理而正确的答案, 避免学生思维走“弯路”, 带来一些不必要的, 并耗费时间的“折腾”。

二、提高思维, 适度提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有些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思维与能力, 或者为了诱导学生参与答问, 促进师生互动, 让课堂氛围更热闹活跃, 就随意提出一些答案明显、缺乏思维力度的问题, 这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热闹与活跃。如某教师教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时, 一节课上充斥着大量的“是不是”、“会不会”这种类型的问题, 缺乏思考意义, 影响了提问效益。再如, 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时, 有的教师拿出如滴管等新实验器材,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 是否可以给它取名等“假问题”。这样的提问, 师生之间看似有问有答, 却无法触动学生的深入思维, 不是有效的对话互动, 学生收获不多。

所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思维力度, 围绕学习疑点、知识难点与重点等, 设置有探究价值、有思维层次的问题, 并注意适机提问, 驱动学生积极思索, 步步深入。如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时, 当学生猜测橡皮泥会沉入水底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 可以想办法使沉入水底的橡胶泥浮在水面上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并进行实验验证。在探索利用加入糖或盐等方法使下沉物体上浮时, 有同学讲出土豆上浮的原因在于放到盐水中了。此时, 教师应继续提问促其深入思考:你是如何知晓的, 说明理由。另外, 在课堂提问时, 教师还要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 话音才落, 便让学生发言答问。或者为了让学生进入预设答案, 而急于打断答问者的思路。这样, 表面看似活跃的你问我答, 不但没有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还会挤占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 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限制。

三、注意引导, 高效提问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 要做到有效提问, 教师既要遵循科学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 优化提问质量, 控制提问数量与次数, 以免学生应接不暇, 也要避免挤占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时间。同时, 教师提问后要适时引导点拨, 不然收效甚微。如有些教师预设问题是比较精彩而巧妙的,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引导, 学生无法打开思维, 沉默无语或者答非所问。或者有所引导, 但方法不当, 出现“启而不发”的冷场局面。如此提问, 又怎会有效、又怎能高效呢?

所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引导方法, 开启学生思维。如探索新知时, 提问后, 要结合学生实际反应, 循循善诱。如教学《神奇的水》, 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时, 引导学生将杯子倒满水, 观察水面形状。再指导其慢慢地将回形针放入水中, 看看水面形状有何变化。生:向上凸起了。老师顺势引导:水为什么没有溢出, 而是向上凸起?学生思索后, 继续启发:什么力将其牵住了?这样, 通过亲身体验与问题引导, 让孩子们逐步感知水的表面张力。另外, 当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要架桥铺路, 疏导思路;当学生答问、汇报的答案错误和结论比较片面时, 教师不能急着表态, 或打断学生回答, 不然会挫伤孩子的回答积极性。此时, 可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通过连续追问、迂回反问、巧妙点评等方式, 提供线索, 予以暗示、迷津与引向, 促使学生探寻正确结论, 深化认知。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满堂问”,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倦,就是“高深莫测、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答起,不知所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是以问代罚,使学生觉得难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自如地驾驭40分钟课堂?

一、提问既要抓点又要顾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做到照顾全体学生,不要形成老师问,学生答,“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者只向学习好的几个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长此下去,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给大多数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请没发过言的王红(化名)同学来回答。

2.谁知道王红占她所在组同学的几分之几?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他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又借机了解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计一些提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96÷6=( )÷3=192÷( )=16/( )=( )/18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1.解答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怎样把这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3.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

5.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6.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提问1、2,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除法算式怎样改写成比所吸引,新课便在学生对结果的好奇期待中展开。

通过提问3、4、5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从而解惑,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通过问题6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提问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关于小数乘小数法则的推导过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道题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4.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1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就能轻松回答,问题2、3、4相对偏难,需要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方可找到答案。总之,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主要有:

1.单个提问法——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小组讨论法——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法——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出如下问题: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思考一下是否会有这样的规律:假设A与B互质,B与C互质,A与C也一定互质?这样的提问使得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索性。

总之,课堂提问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才能使学生养成遇事肯动脑、会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曹庆红.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5篇

摘要:本文从科学课堂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等方面进行阐述,用实践和体会说明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构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为新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提问;有效性;科学课堂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优化课堂提问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还有许多方法需要探讨。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行研究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优化课堂提问 第6篇

善教者,必善问。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经常用启发性的问答法进行教学,他主张教学要“循循善诱”,运用“扣其两端”的追问的方法,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去寻求知识。纵观现在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不积极,课堂讨论气氛不热烈,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布鲁纳(美国):“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设计合适的问题

根据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低级认知问题和高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一般不会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而高级认知问题则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答案不唯一确定,促使主动思考。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不仅要注意难易程度,使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还必须问题明确,不能引起学生疑惑、误解和猜测,当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准备对策。

二、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

提问必须把握时机,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和“达其辞”的最佳时刻。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如果找不到提问的时机,或提不出什么问题,或者不根据需要无端地提问,都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厌烦,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注意提问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上课之初,要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以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从平稳向活跃的状态发展,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当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时,就要多提一些说明性、分析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当学生的思维由高潮转入低潮时,可以多提一些强调性、巩固性和非教学性问题,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防止学生非教学行为的出现。同时,每提一个问题后,要有一定的时间停顿,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加全面。

四、面向全体、及时反应,促进交流

提问要面向全班,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责任感,同时便于教师全面发现学生中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差异,因此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顾及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问题的合理分配,容易的问题,让一般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可让优秀学生回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都能享受到参与和成功的快乐。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要进行及时评价,正确分析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误答得原因,分析个别学生的对答与全班大多数同学理解的异同等等。切忌笼统评价,简单处理。同时,教师通过评价、说明、再次提问,促进师生间的交流。

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因此,我们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直接参与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问,是讲、练、思的融合,是教学方法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鸦片输入对中华民族带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清政府为何还有人反对严禁鸦片呢?”“中国的禁烟是引起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吗?”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说明

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对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清朝的腐败、鸦片战争的性质非常有用。

如何教会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教师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会他们求异思维的方法,悉心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从教学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找出矛盾;教会学生善于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心思想来思考,提出问题。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7篇

东阿县大桥镇第三联办小学教师路吉山

在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课堂疑问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应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我们必须清楚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因此,设计一堂课的提问时,应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弄清针对那些问题展开提问,这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提问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应确保知识的科学性

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和运用的方法及所提出的问题都应是科学的某些问题需考虑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应界定范围。如果提出了一些不准确,不科学的问题,就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质量,甚至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在提问题时,应在科学性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严肃认真,符合客观实际,要避免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

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启发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少问学生对或不对、是或不是。提问中,一个问题总是往往有多种提问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启发性更强的提问方式。

四、课堂提问应注意渐进性

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性进行,这也是认识规律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所提问题要符合本学科的逻辑系统,要掌握坡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五、课堂提问应和学生已有知识于自身经验相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以及能增进一个人新知识的问题,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中国古典小说每章回的结尾,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将引起看的人爱不释手希望一章一章地看下去。这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问题,使读者渴望知道后事如何。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点,要善于将新的问题从麽个侧面或某个角度跟学生以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提高分析能力。

六、课堂提问应分层面向全体学生

优化课堂有效提问 第8篇

在最近开展的市优质课评比中,笔者听了几位教师上的《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一课,对于几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感受颇深。有的教师虽然教材难讲,但由于提问巧妙,问得恰到好处,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学习的情绪很高,思维也比较活跃,课堂上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师生的双边活动和谐融洽;而有些教师由于提问不当,学生的思维打不开,课堂上出现冷场,教材并不难,教学却难以顺利进行下去。因此,提问的好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以趣提问,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位教师在上《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一课时,关于婴儿是怎样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是这样引课的:“老师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经常问爸妈我是怎么来的,你们有没有问过自己的家人,他们给了你们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听了非常兴奋,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举手发言很积极。

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已经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初中科学的学习呢?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精神饱满、轻松愉悦地主动积极思维,学生的身心完全地融入课堂,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例如,在教学“氧气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英国的动物学家康莫森在某国家的水塘里发现一种鱼常浮在水面上,并不时向空中伸一伸头,当时康莫森给这种奇怪的现象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这种鱼浮在水面是为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因此给这种鱼命名为‘爱嗅气味的鱼’,现在人们称其为‘嗅鱼’。根据你的估计,这种气体究竟是什么呢?它具备哪些性质呢?”对这个以故事为背景的化学问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联想而进一步研究人类呼吸的原理。事实证明,如果问题的情境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上,必能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探索问题的答案,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一定的思考性

有位教师想通过“人体的细胞很多,但最终是由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引出“细胞分裂”这个概念,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人体中有多少个细胞吗?”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所适从,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讨论了很长时间。这样的问题偏离了主题,没有任何的意义,还影响了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问题的设计要新颖,要有启发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才会乐于去思考。好的问题能把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在课堂上生成智慧。提问要在备课中写出来,要精心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地问。

比如教师指着地球仪问:“这是什么?”“地球经历一昼夜,时间经历了多少小时?”严格来说这两个问题不具有思考性,学生仅凭经验就可以回答。若将这两个问题改为:“地球是否像能转动的地球仪一样运动吗?”“你认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要多少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因为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学生需要重新组合知识才能回答。

在《观察和实验》一节中有一个问题:“图中的横线是直线吗?”以前教师上课都是这样提问的,书上也是这样写的,笔者在第一个班里一问,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看起来好像是有效果,这不正好可以让学生动手去验证到底是不是直线吗?实际上学生是对问题理解错误,有的理解成“看起来是直线吗?”有的理解成“实际上是直线吗?”笔者在第二个班里换了一下提问方式:“图中的横线看起来是直线吗?”“实际上是直线吗?”这样变成两个问题,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

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要讲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问:“物体和物质有什么区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很难回答。可以这样问:“你能否举一个物体的例子和一个物质的例子?”这样问就简单了,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学生还可以从举例中进一步理解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三、分解问题,具体提问,突破教学难点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问题不能太大,否则学生不知道往哪方面思考,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很难进行。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苹果。太大或过难的问题,可化为若干个浅显的小问题,逐步引导。将问题分解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比如:单位换算和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具有共性,是个难点,一般来说教师都会采用让学生观察的方法。但是简单地写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学生较难观察,甚至会去数零的个数。教一遍之后效果不好,作业差是个普遍问题,笔者认真思考,改变了策略:先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先观察小数点的移动有什么特点,再总结有什么规律。把问题变小,具体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得到规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多问几个“为什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能达到学生间相互交流思路,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天平的使用时:平衡螺母在调平时可以移动,而在称量时不能移动。追问一个“为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得很好:“指针向左偏说明物体比砝码重,而移动了螺母使天平平衡,两者质量就相等了,前后矛盾。”以前都是直接告诉学生,不讲为什么,学生不理解,只能硬性接受,这样一问,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印象就非常深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层层设问,实现知识的梯度性,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科学中所谓的梯度性是课本所涉及的知识点的难易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这节课,可以用“比较受精卵和婴儿”为线索贯穿整个课堂:“两者细胞的个数一样吗?”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而婴儿有很多个细胞,引出细胞分裂的概念;“两者的大小一样吗?”引出细胞生长的概念;“婴儿的细胞都一样吗?”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这样层层设问,知识又相互联系,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例如:笔者在上《大气的压强》时,讲到大气压的值究竟有多大?书本上一步到位式地就用水银柱的高度来表示大气压的值,学生较难理解。笔者设置了递进性的演示实验作衔接情景,同时设置好相应的问题。

演示:用导管抽出烧瓶中的空气,然后把导管浸在滴了红墨水的水中,形成彩色喷泉。

师:(1)看到了什么?(水向上喷出形成喷泉。)

(2)水怎么会上去?(大气压压进去的。)

(3)喷上去的水怎么掉不下来?(大气压间接托住了。)

然后换试管做“纸片盖试管实验”。

师:试管中的水不掉下来是由于空气托住了,进而我们设想:如果我们能测出大气最多能托住的水的高度,也就是大气压相当于多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如何才能测出来呢?

生:换用更长的玻璃管。

笔者马上拿出1米长的玻璃管请学生做“纸片盖试管实验”,结果表明,大气压能托住1米高的水柱。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历史上曾经有人用更长的玻璃管做此实验,结果大气压连10米高的水柱也能托住,考虑到可操作性等问题,从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出发,引导学生换用另外的液体(密度比水大)再做类似实验。这样层层设问,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过渡,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教与学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教与学达成水乳交融的和谐统一,真正引领学生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合而为一,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薛伟雄.浅谈提问在德育课中的运用.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8, 6.

[2]金建伟.提高科学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07, 44.

上一篇:提高音乐教师素养下一篇:班组长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