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2024-07-30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精选9篇)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1篇

《电阻》说课稿

物理教育1001班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电阻》。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从,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学法教法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的定义、符号、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3)知道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4)了解半导体及超导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电阻概念的建立;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认清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互学互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应用演示实验,将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铜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同一电路,闭合开关后,让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

在学生观察的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同一电路中接入不同材料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会有变化呢?从而引出新课——《电阻》。

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小灯泡的亮度的变化是因为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发生变化,而电流发生变化是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而造成的。此时我将强调导体与绝缘体是根据物体是否容易导电来划分的,导体对电流都有阻碍作用,从而提出电阻的概念。

由于电阻的概念较为抽象,我将从河床对水流的阻碍或者道路对车流的阻碍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相对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阻的概念。

新概念的得出后,顺其自然会介绍新概念在物理中的符号、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并将其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向学生介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电阻,让学生了解电阻单位的大小。(人双手间的电阻:100—500欧

照明灯在工作时的电阻:100—200欧

实验常见的导线的电阻:0.01—0.1欧 等)我将介绍在电路图中电阻的表示符号。

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科学探究活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在前面的演示实验中,相同长度和相同粗细的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却不同。这说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材料有关。我将提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除了材料还有那些?

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猜想,例如长度、粗细、温度、体积、颜色等,教师对学生进行诱导,例如,与车流对比,像道路的结构、道路的长度,道路的宽度都会影响车流的速度;高压输电所用电线又粗又直,而电炉丝却不是。让学生对猜想进行筛选,去伪存真,逐渐趋于合理,明确引导探究方向。

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后,我将简单介绍两组实验器材,(1、长度相,粗细不同;

2、粗细相同,长度不同。以及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因素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正确选择实验器材,经历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交流与总结;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在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导线粗细不同时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导线长度不同时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最后由我总结得出结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导线越细电阻就越大;相同粗细,导体越长电阻就越大。)

为了更好理解影响电阻的因素,可以将高中所学的

最后对探究实验中所用的方法进行讲解,得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强调该方法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4、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1、提问学生今天有什么收获,以使学生得到巩固升华。

2、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5、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1、布置习题 1.2.3.题使学生对知识加以巩固

2、让学生阅读后面的半导体与超导现象做一了解

公式 告诉学生,并对公式进行简单阐述。

五、板书设计

电 阻

一、电阻:

1、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符号为R。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为Ω; 电阻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影响因素: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2篇

《电阻》一节课是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3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学生需要理解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知道电阻的概念和单位以及换算;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道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从而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同时,在实验探究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再次加深并熟练掌握物理研究方法之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本节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参照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

(3) 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难点: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通过生活引入新课,咱们家里的电线、用电器的导线都是用什么做的呢?有些重要的电器设备还要用昂贵的银来做的导线。并(追问)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想想看,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通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活动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学,小组间互相交流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电阻 ?电阻符号?

2.电阻单位是什么?单位符号?

3.电阻的单位还有有哪些?单位间换算关系是什么?

4.电路中电阻器符号?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课堂活动三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实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思考实验一:1.如何判断 电阻大小?2.这个实验控制了什么?3.这个实验同时还说明了导体的电阻与什么有关?

必须向学生讲述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的导体,并启示学生寻找各导线之间的异同,并告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猜想: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要求学生来观察:粗细相同,相同长度的锰铜和镍铬,粗细相同,不同长度的镍铬,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当把他们接入电路时他们对灯泡亮度、电流表示数的影响。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导体的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用控制变量法去进行武力探究,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之间人人参与的合作精神,实现人人有收获的理想课堂效果。

关于温度这一因素进行演示实验:将灯泡钨丝接入电路中,用打火机给灯丝加热,要求学生观察灯泡亮度和电流表示数。让学生直观的真正认识到电阻大小受温度的影响。

课堂活动四引导学生自学18页半导体和超导体,并进行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分享的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测

在进行完这些内容后,及时进行课堂小检测,题量不能多,但都要具有代表性,对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从检测反馈形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起到回顾的作用: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导体是否接入电路,电流、电压大小及形状无关。

七、 板书设计:

一、电阻(R)

1.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单位:欧姆。符号Ω

1 kΩ = 1 000 Ω= 103 Ω 1 MΩ = 1 000 000 Ω=106 Ω

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材料 2.长度 3.横截面积 4.温度

三、半导体和超导体

1.半导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超导现象:某些物质温度很低时电阻变为0。

八、作业布置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目标,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出: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 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而教师应该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 让学生能够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真正做到心动、神动、身动, 然后厚积薄发、破解疑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高效学习, 在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当中学习, 合理安排时间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 达到知识、能力、成绩三者的平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 学生年龄虽然在不断增长, 但是其学习的兴趣却在慢慢下降, 课堂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并积极思考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相当部分的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而这一现实与物理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课程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相悖的。

那么, 如何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 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并提升其自身的探究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些案例及思考。

在新课程背景下, 初中物理要进行探究学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过程中, 学生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 并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笔者仅以“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为例, 论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合作探究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应分以下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

教师创设特定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

教师:多媒体展示《天鹅湖》片段。创设疑问:舞台灯光的强弱和声音的大小都是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实现的, 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入课题。

学生小组探究:取电源“2.5V 0.3A”的小灯泡, 开关, 滑动变阻器串联组成调光灯, 先将电压调至2V,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灯泡逐渐变亮, 但是总体较暗。

问题引导:灯泡逐渐变亮时灯泡中的电流如何变化?

学生:变大。

二、提出课题

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后, 通过引导、讨论, 教师向学生呈现待探究的学习课题, 同时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仪器。

教师演示:再将电压调至12V,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灯泡逐渐变亮, 继续移动, 灯泡过亮, 然后突然熄灭, 经查灯丝烧断。

问题引导:灯丝烧断是由于通过小灯泡的电流过大造成的, 引起灯泡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如何操作、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

三、合作探究

这一阶段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要素, 它要求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学习探究, 得出结论。结合合作学习, 分小组进行探究, 一些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收集的信息作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假设和探究方案设计;一些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一些学生带着问题或实验方案进行探究;一些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处理, 得出结论;一些学生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实验验证;一些学生对得出的结论作出科学解释。

学生行为:小组合作交流。可见, 要设计调光灯, 我们还必须了解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设计方案并实施:探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四、讨论分析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 将各自的猜想、假设、实验方案或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 比较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和思维结论, 从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使自己的思维过程更趋于合理。

按照实验设计分组实验, 有了实验数据之后, 学生上讲台, 展示自己的数据, 分析数据, 概括数据之间的关系, 并说出所得到的结论。

五、课题小结

学生对各自的探究过程进行小结, 陈述各自的探究结论或实验现象与结论, 并对各自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反思、评价;对相互之间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进行比较、评价,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对学生探究结果进行小结并且进行适当必要的补充、总结和评价。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回顾学生所做的实验, 重点展示电阻改变时, 如何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通过创设制作调光灯的活动, 首先让所有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到同一小灯电流发生变化后, 小灯的亮暗发生了变化;其次,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提供了引起小灯电流大小变化的更多信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分析整合所获得的信息, 就能够使提出的问题更加具有指向性, 也更加具有探究的价值。

六、测试

探究结果小结后, 寻找相关习题, 完成自我测试。

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课本中的例题, 先由学生尝试解答, 后展示部分学生的解答情况, 再后由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

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很多, 比如, 培养合作精神;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竞争意识;培养平等意识;培养承受能力;激励主动学习等等。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劣势, 比如, 历史局限性、理论观点与教育实践存在不一致、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远低于实验室效果、合作学习的使用条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合作学习的多元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等。

小组探究活动中, 一些小组可能由于各种因素没有完成探究, 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实验时的问题之所在, 便于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 并总结经验教训, 使有问题的实验甚至失败的实验也成为学生的一种收获。同时, 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研究课程标准, 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 研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则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而不仅仅是合作学习这一种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及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炳界.漫谈演示实验的精心设计[J].物理教学, 2011 (08) .

[2]廖伯琴.关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概述[J].物理教学探讨, 2012 (03) .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精品课程开发;电压;电阻

一、物理精品课程模块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建设背景

20世纪初期,随着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起,课程问题受到重视,课程建设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的学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以人为本”。也就是说,学校课程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课程建设同时也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的过程,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提高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教学的课堂,在学校课程建设中也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

精品课程模块建设的流程:模块结构结构上精品课程模块“电压电阻”主要包括六个部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件、教学学案、教学反思、教学拓展。教学设计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电压电阻”的整体设计,重点阐述本单元知识的结构和地位,整体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方案。

本单元规划5个课时。教学实录主要是采用录播教室拍摄和文字实录的两种形式,通过同组教师研讨、经过反复研磨之后将教师演示、学生实验,课堂教学部分的衍生内容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呈现,使课堂更生动,高效。教学课件包含“电压和电阻”授课过程使用的PPT、实物投影,Flash动画。学案主要是教师授课过程使用的随堂练习和课堂作业,以及知识小结、检测反馈题目。教学反思在同组集体备课中,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进行的探讨、改进以及对某个问题再进行二次探讨,设计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

二、模块分析:包括分析教材、分析学情

1.分析教材:教材内容: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电压、串并联电路、电阻、变阻器、四节内容。本章涉及电学的两个基本概念:电压、电阻,是学习电学的基础。同时为下一章欧姆定律的学习做好概念、分析电路做好基础。符合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

教材地位: 在物理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初中阶段还无法讲清楚电压是什么?电压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电阻的概念侧重帮助学生建立电阻概念的事实依据,并进行定性描述。变阻器的学习为下一张欧姆定律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变阻器要直观演示在电路中连入电阻中阻值的变化,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电路的变化。

课标分析: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会连接简单的的串并联电路、了解生活中简单的串并联电路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

2.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电压电阻”本章知识是学生学习电路、电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有了初步的电学基础,对电路中有电流小灯泡发光有了直观的印象,对电路中为什么有电流?小灯泡明暗情况为什么不同?在电路中如何控制小灯泡明暗情况?带着这样的兴趣进一步学习电压、电阻。

对学生而言、学习任何科学概念有需要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只有电压、电阻的概念形成的结构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才易于掌握。在教学中要要更具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让学生感知电压、电阻的存在。变阻器要直观演示在电路中连入电阻中阻值的变化,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电路的变化。

3.课时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电压、串并联电路、电阻、变阻器、四节内容,计划为5课时,电压计划为1课时、串并联电路计划为2课时、电阻计划为1课时、变阻器计划为1课时。

4.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电压、电阻、概念,探究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认知电压的概念是难点、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是难点、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是难点。

5.专题资源:包括专题教案、专题课件、专题学案、据集体备课的研讨成果,根据集体备课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进一步加强教学精细化设计,写出详略得当的教案,设计好生动、可用的教学课件及教学学案。

6.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中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电压的应用。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用电器认识电压、电压单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直流电压表使用说明书”比較学习如何正确连接电压表、正确读数与使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7.实验分析:物理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章教材安排教师演示、学生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实验,学生探究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学生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在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处理好课堂中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两个矛盾培养。培养学生善于发问、根据探究问题提出质疑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合作交流的品质。同时,教学过程通过中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师建设制作

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备课形式,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互相合作、相互学习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艺术的有效形式。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根据集体备课操作流程备课后,参与备课的所有教师,(包括主备人)要根据集体备课的研讨成果,选择集体备课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进一步进行教学精细化设计,并写出详略得当的教案。集体备课中确定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设计的任务进行分工,进一步制作、完善、修订学案设计、课件设计、教学实验的设计、自制教学学具设计等。

在初步形成共案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交流展示和点评、反思、研讨共案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使共案不断升华。建设必须以国家确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建设准则与导向,减少课程建设的随意性,既保证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又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根据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及时有效的评价调整课程建设内容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收获与反思

课程目标与综合素质。教学实践证明,在电压 、电阻课程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课程建设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物理学习过程的快乐。

同时通过的课程建设,同时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在相互教研的过程中,共同备课,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研磨课件,教师不断进取,大家团结一致,互相学习,共同努力以然形成本校的教研风气,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化素养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出版) .

[2]物理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社出版 2013) .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5篇

电路图: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 保护电路

(2) 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六、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6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电压是在学习了电流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电学基本物理量,是历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下一章学习《欧姆定律》和进一步学习电功率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2、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记住干电池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3、知道电压表的用途与符号,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的规则,能识别和选择电压表量程,会正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

1、在初步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推理方法。

2、通过电压表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认识电源、电压、电流关系,以及电压表量程的正确选择、连接和读数。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实验法、观察法、类比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通过联系实际——演示实验——对比学习——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尝试探究——拓展应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学会使用电压表,获得成功,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结构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生疑;(二)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三)合作互动,交流分享;(四)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五)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生疑

设计活动:

老师提问生活中与电压有关的一些现象,如有时家里灯泡忽明忽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有关电压的知识呢?引入本节课主题。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现象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既自然地过渡到课题,又体现出物理学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习电压的概念,单位,常见的电压值。

设计活动:

1、幻灯片演示起电机的高压放电现象,

2、水果电池,让学生认识到水果在这里扮演了“电源”的角色。

3、分组实验:学生观察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供电时,灯泡亮度的不同。

4、利用水压和电压进行类比,从而分析电源的作用以及和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的作用。得出: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电压的准确概念,对于初中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理解,所以在初中阶段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干电池的电压,家庭电路的电压,高压电线的电压,以及水果电池概念中直接提取电压这一物理量。然后通过分组实验,观察灯的亮暗,分析原因,引出电压的作用。再通过与水压进行类比,体会出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从而来理解电压,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知道纷繁的科学现象与电压的关系,感受到对于电压的认识有趣且有用。

第三环节:合作互动,交流分享

设计活动:引导学生自学电压的测量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书。

设计意图:

学生已掌握了电流表的构造,电压表与之相似,学生可以利用类比的方法,举一反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小组合作,互助互学意识。然后总结电压表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很好的掌握了新知识。

第四环节:实践体验,当堂内化

设计活动:学生应用桌面实验器材,结合课本图16。1—5电路图,连接实物图,进行试验。练习用电压表测电压。同时通过实验得出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电压相等。

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对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等等;而教师则起到了帮助、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第五环节:迁移拓展,提高素养

设计活动: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示7道由浅入深有梯度的习题,巩固本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重于实践的意识。

第六环节:归纳小结,提炼概括

设计活动:

1、课堂小结:电压的概念,电压表的使用与读数

2、练习反馈:练习册部分题

五、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电阻说课稿 第7篇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

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难学的部分,学生往往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以至于丰富的物理含义被形形色色的数学符号所淹没。面对这一现象在这一节教学中突破重点上我主要采取了如下方法。

(1)首先在引题上创设情境,以毛主席诗词“坐地是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开端,引导学生从宏观上复习运动现象,故而知新,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2)通过物理实验进行启发诱导/ A:做课本中小车演示实验,让学生对此实验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以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

每次实验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使学生找出实验中哪些条件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不变:同一小车、同一斜面、让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上滑下,变化: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再针对实验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渗透比较,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引导起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动脑筋思考问题,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

B:其次通过上面的演示实验,简单介绍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得出的结论。突出他的理想化实验和推理方法,理想化实验虽然不能实现,但都有可靠的事实基础,因而推理是合理的。

C:在此基础指出牛顿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出一条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一条真理,牛顿第一定律。

3:在教学突出重点中,对定律中关键词语进行说明,各种易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生活观念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大胆而合理的确良外推,它只是一种基础假设,由于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这条定律无法直接用实验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于它推得结果与客观事实相吻合,形成对比知道知识的发展过程由错误

正确

完善学生一目了然地看清其框架,把握重点和关键。投影

牛顿第一定律

一、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错误)

二、运动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正确)

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完善)

环节五:难点突破

牛顿第一定律虽已建立,但学生对其建立过程仍比较生蔬,常不能予以接受因此造成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形成难点针对此现象采取了,实验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使直观实验与抽象受力分析相结合的起来,这样做到了使其难点先简后繁,先定性,后定量;先具体后抽象;先特殊后一般的解决方法,使其难点被逐步得以解决,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二程序安排

本节课在程序安排上针对学生特点主要采取了如下程安排:

1、引题,创新情境,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形成新旧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2、重视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猜想,推导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重视各种变成恰当的应用,对其定律中学生不易接受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进行解释,使牛顿第一定律得以巩固,理解定义、特定的含义。

4、在此引导说明,对其进行加深,从而形成深刻印象,通过不同层次联系,加强基础与习题的配备,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认知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加经改进,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5、归纳总结。由学生回忆本节学到了什么为主线,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经过这一回顾,让学生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问题,从而进一步发展了思维能力设计。

6、定量作用: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学习困难的同学加深对本节特点及基础知识理解认识,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行如下设计。

(1)明确目标,激发动机(在复习运动和力基础上)

(2)新旧联系,指引注意。

(3)创设情境,提供感性材料(实物、小车实验)

(4)讨论分析形成结论。如果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那么物体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讲座得出结论,从而养成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5)反馈强化,通过对定律本身说明及习题配备,使定律得以巩固和深化。

确定教学目标

导入课题

提供感性材料

分析推理

形成定律

反馈强化

巩固应用

高中物理电学实验——电阻的测量 第8篇

一、在测量电阻时的通常方法是“伏安法”

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时有分压电路和限流电路的选择、电流表内接和外接的选择、电流表和电压表量程的选择、滑动变阻器的选择以及电源的选择等问题。

(一)分压和限流电路的选择

看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与被测电阻值之间的关系。

1.若R变<Rχ,通常选分压电路。

2.若R变>Rχ通常选限流电路。

3.若R变~Rχ分压和限流电路均可,但最好选限流电路。

4.当变阻器的所有电阻都联入电路时,用电器的电压、电流都会超过额定值时应采用分压电路。

若题目中要求测量电路的电压从零开始或要求测多组数据,则要用分压电路。

(二)内外接电路的选择

判断方法主要有3种情况。

1.已知RA则选择内接法,因为内接法时有R测= R真+ RA所以此时没有系统误差,理论上可得到RA的真实值;同理已知RV时则采用外接法,因为外接法时有1/R测=1/ R真+1/ RV所以这时也没有系统误差。我们在选用内外接法时应首先考虑此种方法。

2.比较法:若RV/Rχ>Rχ/RA,则选用外接电路;若Rχ/RA>RV/Rχ则用内接电路。也可用试触法选内外接电路。

3.试触法:如图我们分别把开关K与a,b接触,得到两组U,I数据,然后比较电压与电流的变化率(不是变化量)的大小关系,电压表变化率大,则说明电流表分压明显,则我们选择外接法,电流表率大则说明电压表分流明显,我们选择内接法。

我们在判断的时候应依次判断,因为第一种方法最为准确没有系统误差,第二种方法较为简便。当然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 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

1.如果题目中给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即隐含给出此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这种情况要从保护被测用电器的角度出发,用电流表或电压表示数来控制用电器中的电流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2.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出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则要从保护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角度出发,要求测量的电流或电压的最大值不能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量程。

3.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大于测量值的前提条件下,量程越接近测量最大值越好,即表盘刻度尽可能大范围利用,一定不能只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刻度。

(四)滑动变阻器的选择

在满足实验要求的条件下,要选用阻值比较小的变阻器(阻值越小,电阻的变化越平缓,不至于使测量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增加的非常突然,在调节时比较容易控制测量的物理量的变化,即调节方便)。一般情况下分压式电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电阻阻值越小越好;而限流式接法一般要求变阻器的阻值为被测电阻的2—5倍为宜。

二、几种测电阻的方法

(一)伏安法

利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类型我们的课本及各类参考书中已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利用伏安法测量电表内阻的类型。

例:某电压表的内阻在 20k Ω~ 50k Ω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

待测电压表 V (量程 3V )

电流表 A 1 ( 量程 200 μ A)

电流表 A 2 ( 量程 50mA)

电流表 A 3 ( 量程 0.6A)

滑动变阻器 R (最大阻值 1 k Ω)

电源 E ( 电动势 4V)

开关、导线

1.所提供的电流表中,应______________

( 填字母代号 )。

2.为减小误差,要求多测几组数据,试画出试验原理图 。

探究:把“待测电压表 V ”看作一个能够说出自身两端电压的电阻,且该电阻可以显示自己的电压,无需另外测量。根据欧姆定律,我们只需测出其电流即可。器材也恰恰有电流表,从理论方面讲,问题可完全解决。电流表选哪块呢?由电压表的规格可算出其满偏电流不会超过 150 μ A ,从精确度和电表的安全角度考虑,应选量程 200 μ A 的 A1 。工作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电路图如图所示。

(二)等效替代法

原理:将电键接到1处,读出电流表A2的数值,然后将电键接到2处,调节电阻箱R1使A2的数值回到原来值,此时R1的电阻 就等于A1的内阻。

例:为了测量一微安表头A的内阻,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中,A0是标准电流表,R0和RN分别是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S和S1分别是单刀双掷开关和单刀开关,E是电池。完成下列实验步骤中的填空。

1.将S拨向接点1,接通S1,调节________,使待测表头指针偏转到适当位置,记下此时_____的读数I;

2.然后将S拨向接点2,调节________,使________,记下此时RN的读数;

3.多次重复上述过程,计算RN讀数的________,此即为待测微安表头内阻的测量值。

解析:以等效法测电流表电阻为背景考查电学实验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涉及闭合电路欧姆定律。(1)将S合向1,闭合S1,将Ro调至使Ao表指针偏转到接近满偏值的某值I,记下此示数。保持Ro不变;闭合S1将S合向2,调节RN使Ao表示数恢复到I。由于电源的电动势E、内阻r、Ro不变。因此,待测电流表的电阻等于RN。

答案:(1)Ro,Ao;(2)RN,电流表Ao的示数为I;(3)平均值。

(三)半偏法

1.测电流表的电阻。控制条件:如果满足Rg<

原理:在K打开的情况下,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满偏的位置上。然后,闭合开关,并且调节电阻箱R1,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半偏的位置。电流表的电阻Rg和R1相等,读出R1即可知道电流表的电阻。

2.测电压表的电阻。控制条件:如果满足Rg>R0,电路中的电流就几乎只由R0决定。电压表的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原理:在K闭合的情况下,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指针指在满偏的位置上。然后,打开开关,并且调节电阻箱R1,

使电压表的指针指在半偏的位置。电压表的电阻和R1相等,读出R1即可知道电压表的电阻。

例:2007年理综全国卷Ⅱ.22(2).

有一电流表,量程为1mA,内阻Rg约为100Ω。要求测量其内阻。可选用的器材有:

电阻箱R0,最大阻值为99999.9Ω;

滑动变阻器甲,最大阻值为10kΩ;

滑动变阻器乙,最大阻值为2kΩ;

电源E1,电动势约为2V,内阻不计;

电源E2,电动势约为6V,内阻不计;

开关2个,导线若干。

采用的测量电路图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

(1)断开S1和S2,将R调到最大;

(2)合上S1,调节R使     满偏;

(3)合上S2,调节R1使     半偏,此时可认为      的内阻Rg=R1。试问:

①在上述可供选择的器材中,可变电阻R1应该选     ;为了使测量尽量精确,可变电阻R应该选择        ;电源E应该选择    。

②认为内阻Rg=R1,此结果与的Rg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相等”)

解:①根据半偏法的测量原理,R1必须选R0;由于电流表的满偏电流很小,要求R1的阻值很大,故R应选滑动变阻器甲,电源选择E2,误差较小。

②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及电路特点可得:

Ig=■

I总=■

合上S1,调节R使电流表满偏

合上S2,调节R1使電流表半偏

故:I总>Ig

所以,通过电阻箱的电流IR1:IR1>IgR1=■<■=rg

用U表示电阻箱两端电压,即:rg>R1

故认为内阻rg=R1,此结果与 rg真实值相比偏小。

初中物理说课稿 第9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物理专业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的学法,小结,板书,作业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下面就我在实施本课时的教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使用

这节课选自版,年级物理册第章第节的内容,在教学中这一课叫“”教学对象为初中年级学生,本课针对初中生的现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本着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

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动手实践的能力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③ 情感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生的思想,树立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4、教学与学具

(1)电教器材:

(2)教师演示用:

(3)学生每组器材:

二、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 分组实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变被动为主动,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

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等方式,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的学法来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本人利用“小组制目的是考虑到整个班级水平有差异,分成几个小组,在每组中设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本组的一切事

务,学生的答疑和管理本组的纪律等,这样不但能分担教师的负担,而且能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并且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五、教学过程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的概念。

设计意图:将以“认识新朋友”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学习对象孙速产生产新近感,课堂教学在气氛中展开。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

1、问题2、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六、小结、按学生先总结,然后老师在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易记忆。

七、板书

八、作业

上一篇:感恩父母从心开始下一篇:控烟活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