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期中考试试题

2024-05-26

区域地理期中考试试题(精选6篇)

区域地理期中考试试题 第1篇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以行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是

A. 太阳系 B. 地月系 C. 银河系 D. 总星系

2. 黑子和耀斑分别对应的太阳大气层正确的是

A. 光球、日冕 B. 色球、光球 C. 光球、色球 D. 色球、日冕

3. “太空垃圾”的主要危害是

A. 危害宇航员的健康 B. 干扰自然天体的正常运行

C. 撞击地面建筑物 D. 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4.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

A. 黄道平面 B.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C. 地平面 D. 赤道平面

20xx年10月14日,“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10月19日凌晨顺利返回。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多人多天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回答5--7题:

5. 宇宙中可供开发的资源有

A. 水资源和矿产资源 B. 空间资源和太阳能资源

C. 风能资源和生物资源 D. 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

6. 宇航员在飞船上进行科学实验,主要是因为与地面实验室相比,宇宙空间有以下特殊条件

A. 高密度、弱辐射、失重 B. 高真空、弱辐射、失重

C. 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D. 高密度、强辐射、失重

7. “神州”六号在太空的5天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B. 赤道上昼渐短夜渐长

C.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D.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大

8.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时,正值北京的

A. 夏季 B. 秋季 C. 冬季 D. 春季

9. 下列四天中,我国各地昼最短的一天是

A. 11月1日 B. 1月1日 C. 7月1日 D. 3月1日

10. 下列关于地方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同一条纬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B.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C.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边的时刻总是比东边的早

D. 纬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11. 读图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④两点角速度相同 B. ②点线速度比③点快

C. ①点线速度比③点慢 D. ②、③两点地方时相同

12. 图2为某条大河河口,该河位于哪个半球?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A. 北半球,甲岸 B. 南半球,乙岸

C. 北半球,乙岸 D. 南半球,甲岸

13. 读图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14. 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有保温作用的是

A. 氮 B. 氧 C. 二氧化碳 D. 臭氧

15. 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何时开始北移?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16 .7月,北半球陆地热低压的形成,破坏了什么气压带的连续分布?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17. 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应出现在

A. 赤道附近B. 南北纬30°附近

C. 极地附近D. 南北纬60°附近

18. 下列地理现象,按其内在联系的正确连线是

A.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大气的反射作用

B. 霜冻多出现在早春或晚秋的晴夜—大气的散射作用

C. 雨后天空格外蓝—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D. 夏季的白天天空多云,感觉凉快—大气的反射作用

19. 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是

A. 大气环流 B. 季风环流 C. 热力环流 D. 三圈环流

20. 形成气候的最基本的因子和具有双重性质的因子分别是

A.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大气环流、地面状况

C. 太阳辐射、人类活动 D.人类活动、地面状况

2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地区间的气压差异 B. 各地区间的地形差异

C. 各地区间的温度差异 D. 各地区间的人类活动差异.

22. 图4中所示大气运动正确的是

23. 形成“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

24. 读图5,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平稳飞行,此时,乘客透过舷窗可以看见下面是厚厚的云层。这时飞机应该已经

A. 进入了对流层 B. 飞出了平流层

C. 进入了平流层 D. 进入了高层大气

图5

25. 图5中所示为此时的水平气压状况,据此可判断飞机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北侧来 D. 风从东侧来

26. 读图6,分布在北纬30°—40°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27. 我国由于冷锋活动出现的天气:①北方夏季暴雨②沿海地区的台风③冬季爆发的寒潮④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除南极洲外,其他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29. 从天气系统的角度上看,台风是一种

A. 冷锋天气过程 B. 暖锋天气过程

C. 低压气旋天气系统 D. 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

30. 读图7,图中A、D都在陆地上,B、C都在海洋上,其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二)双选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两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代表字母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选对一个答案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31.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32. 若黄赤交角变小,地球五带的范围会

A. 热带变大 B. 热带变小

C. 温带变大 D. 寒带变大

33. 以下关于图8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狂风暴雨的天气

B. 图中降水多发生在锋前,为连续性降水

C. 白天同一时间,a处气温高于b处

D. 图中锋面过境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图8

34. 读图9,“热力环流等压线剖面图”,其中画法正确的是

35. 读图10,会出现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有

图10

36. 主要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引起的地理现象有

A. 昼夜更替 B. 极圈内有极夜现象

C. 时差 D. 影子长短的季节变化

37. 有关地球上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 高气压带均易成云致雨

C. 高气压带均是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而形成

D. 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38. 有关大气各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A.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并反射无线电波

C.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D. 对流层厚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39. 有关季风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南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B. 我国各地夏季都吹东南风

C. 华北地区冬季位于反气旋的东部,盛行偏北风

D.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位于亚洲低压东部,盛行偏北风

40. 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太阳活动的影响

A. 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的短暂中断

B. 色球层有些区域突然增大增亮,短时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 黑子数的多少与降水量的多少成正比的关系

D. 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二、综合题(共50分)

1. 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8分):

图11

(1)这是_________(填日期)前后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在图中画出晨昏线。

(2)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天A、B、C、D四点中昼最长的是_________,C点的昼长为_________。

(4)从该日以后的半年里,下列现象正确的有:_________(选择填空)

A. 北京的升旗时间越来越晚

B. 南极圈的极夜范围不断扩大

C. 罗马由多雨季逐渐向少雨季转变

D. 非洲北部的热带草原由青转黄

E. 香港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

F. 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变快

2. 读图12和图13,下面两图为北京市某房屋朝南窗户的阳光照射情况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请回答:(5分)

(1)当阳光未射进屋里时,屋内就已明亮,这是大气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2)地球公转到_________位置时(填字母),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

(3)地球从A公转到C期间,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_________(选择填空)

A. 越来越大 B. 越来越小

C.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D. 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4)屋内接受光照的时间越来越长是在地球公转过程中的_________段。(填字母)

(5)如在该房屋南面加盖一座建筑,为了保证该房屋全年光照不被遮挡,应该采用哪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来计算房距。

3. 读图14,“某日天气形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4

(1)图中按照气流运动状况属于气旋的有_________(填字母);按照气压分布状况属于高压中心的有_________(填字母)。在图中适当位置画出一条高压脊线。

(2)图中箭头E 所指的风向为_________。E与F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_。

(3)选择填空:

图中北京地区在该锋面到来前,天气状况为_________;锋面到来时北京地区的天气状况将是_________;锋面过境后,北京地区的天气状况将是_________。

A. 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好 B. 大风,天气转阴

C. 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好 D. 气温高,气压低,阴雨天气

4. 读图15,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图15

(1)气压带A 的名称是_________;图中气压带A、B之间的风带是_________,并在图中画出风向。

(2)图中B、C气压带之间大陆西岸有两种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气候、_________气候。

(3)亚欧大陆东部有三种气候类型,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4)暑假,气压带A位置大致在_________半球。

(5)A、B、C三个气压带中降水较多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5. 资料表明,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出0.5到3℃,甚至更多一些,形成了“热岛效应”。读图16,按要求答题:(5分)

图16

(1)用箭头表示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并简要说明“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明两点)

(2)A是图中中心城市的卫星城。从环流角度看,A的分布是否合理?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对比是地理学习常用的方法。任选下面三题对比,只要求列出至少四项比较项目,而不写出比较内容(12分):如:比较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① 特点 ② 分布 ③ 成因 ④ 与人类关系

(1)气旋和反气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冷锋和暖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流层和平流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区域地理期中考试试题 第2篇

这一次的考试试题并不难,很多都是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点我在课堂上不止讲过一两遍,但一到考试,学生还是会出错。我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查找原因,得出以下几点:

1.学校对地理这门学科不重视。

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应试教育,这所学校也是一样。学校只重视中考考试的那几门学科。地理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学校不会花太多功夫在地理上,而且地理成绩不纳入学生的总分。学校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学生地理这门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2.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很多学生上课只拿出两只耳朵来听老师讲,并且是左耳进右耳出的那种,一下课就把课本收拾起来,直到下一次上课时在找出来,课下不会多看一眼。以这样的方式学习,老师不管讲多少遍,学生也记不到脑子里去。

3.学生的做练习的强度有待加强。

做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并且有效的途径。学生对知识点不断的练习,从中查漏补缺,才能不断进步。就地理而言,学生的练习就是每堂课之后的两三道作业题,题量太少,练习的力度明显不够。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做出以下的措施:

1.尽量改变学生对地理的态度。

地理虽然不纳入总分,但它是对我们很有用,跟我们联系很紧密的一门学科。在古代也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有学问的一个标志。学好地理,你可以知道宇宙星空,你可以知道整个地球,你可以知道中华民族,你可以知道自己的家乡等等。你们来学校学习是来学习知识的,而不是应付考试的,考试只是对你这段时间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检测而已。希望你门能够摆正学习的真正的目的,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2.改变你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要做到认真听,仔细记,踊跃发言。一节课老师讲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用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记不全,所以我希望同学门能够在听的同时,把老师讲的知识点拿笔记在课本上,这样不但可以加深记忆,也有利于可以复习。

课下,学生要复习巩固。论语中也有提到,学而时习之和温故而知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进行复习,很快就会遗忘,所以,我们要在课下不断的复习。

3.加强学生练习的力度。

2012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评析 第3篇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年高考试题都非常注重对区域地理相关内容的考查, 并且主要从区域特征、区域发展、区域差异以及区际联系等方面来考查学生进行空间关系分析、区域综合分析以及比较的能力。本文以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为例评析高考区域地理试题。

一、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由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构成,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区域的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及第三产业等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区域特征时, 要注意某要素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

【考题再现】 (2012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37题) 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1) 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 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 据表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 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经纬网图为依托, 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和区域发展。前两个小题以及第3小题的前半部分考查区域特征分析, 具体考查内容是地形、水文两个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分析以及图示区域土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第3小题后半部分和第4小题考查区域发展问题, 这里不作分析。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东部某区域图 (结合经纬线) 以及区域等高线来命题, 考查学生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地形、水文) 以及分析其成因的能力, 具体包括: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及疏密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形特征的能力;分析河流下游 (河口) 地区堆积作用强烈 (多沙洲) 的能力。第3小题前半部分考查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用信息和归纳、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 做好“三审”

(1) 审材料。地点:中国东部某区域。

(2) 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地区是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河流——长江。由经纬网可以判断图示区域是长江入海口。

等高线: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反映了地形的高低及坡度陡缓。据图示等高线可判断此区域地势为南高北低, 也可判断图示地区的地形。

图表:1991年和2008年用地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直接读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3) 审问题。问题包括: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

2. 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特点。一个区域的地形特点包括地势、地形类型构成、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有无特殊的地貌等几个方面。地势包括海拔高低 (是确定地形类型的依据) 、倾斜状况和起伏状况等。地形类型构成从是复杂多样还是以某种地形为主来判断。空间分布状况则是指各类地形在此区域的分布特点。判断特殊地貌则需要分析此区域有没有特殊的力量起作用。

第2小题, 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河口的位置已经确定, 应从外力作用中的堆积作用角度分析。同时还要注意特殊的地区 (河口) 有特殊 (海水) 的作用。

第3小题, 变化特点从图表中可以直接读出。

【试题答案】 (1) 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 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 南部海岸线曲折, 多岛屿。

(2) 河流径流量大, 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 地势低平, 流速缓慢, 以堆积作用为主, 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 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 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 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 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 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 城市密集, 经济发达, 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 信息网络发达, 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 高校多, 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 能耗低, 污染小。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 学生对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角度不是很清楚, 出现漏点的现象。容易漏掉的是地形的空间分布状况, 特殊地区的特殊地貌 (海岸线状况) 。

第2小题, 学生觉得答对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会忽略河流的泥沙含量大, 以及海岸地区海水的顶托作用。

二、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是一个区域的重点内容, 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 应遵循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结合本区域的特点和条件制订合理的发展规划。

【考题再现】 (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 下图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有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 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种植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 每至棉花收获季节, 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 推断并说明这些国有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 请解释原因。

(3) 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4)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考查内容】本题以区域地图 (经纬网图) 和相关材料为依托, 考查中学地理的农业区位理论、区域发展等内容。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理论以及区域开发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地理事物 (国有农场) 空间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农业生产 (种植优质长绒棉) 区位因素分析, 包括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商品棉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合理人类活动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疆地区的棉花种植为背景材料命题, 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具体包括:根据区域图判断地理位置的能力;结合南疆地形图判断、描述国有农场分布规律的能力;依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分析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能力;阅读材料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 做好“三审”

(1) 审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点:许多国有农场;地理事物或现象:引种优质长绒棉;生产特点: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种植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问题:近年来收获季节需大量外地民工前来采摘棉花。从材料中可知, 该类农场主要农产品商品率高, 劳动力比较缺乏。

(2) 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该地区是我国的南疆地区。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四周是山脉, 河流为时令河, 据此可以判断此区域是盆地, 且水资源缺乏。

面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结合沙漠分布区域、线状地理事物 (山脉) 的分布特点能判断沙漠的形成原因以及点状地理事物 (国有农场) 的分布规律。

(3) 审问题。问题包括:分布规律、有利区位条件、距离市场远但商品棉销售好的原因、图示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 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 根据经纬网确定图示区域为西北地区, 或根据图例 (沙漠) 确定此区域是干旱地区;图中国有农场很明显是沿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分布的;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可以侧重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 具体包括光、热、水、土等四个方面。

第2小题, 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的原因, 可以从产品 (长绒棉) 本身适合长途运输和产品 (长绒棉) 质量优良两个方面来阐述。

第3小题, 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分析:一方面, 据文字材料可知缺乏劳动力 (近年来, 每至棉花收获季节, 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另一方面, 据图中信息可确定该地是干旱地区,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过度开发最终导致区域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恶化。回答该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比如加剧水资源危机、荒漠蔓延、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试题答案】 (1) 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 (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 (棉花生长期) 光照充足, 热量充足, 有灌溉条件。

(2) 棉花易储存、易运输 (交通条件改善) ;棉花品质优良 (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 市场需求量大。

(3) 劳动力不足, 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 (降水稀少) , 水资源有限。

(4)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会过度消耗水资源, 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 (生态环境恶化) ;灌溉用水过量 (与排水失衡) , 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 (渍) 化。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 学生进行区域定位时易出现问题, 不能通过经纬网准确定位;忽视了图中的图例, 没有通过图例中的沙漠判断出图示区域是干旱地区。如果不能准确定位或忽略了图中的信息, 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会大大降低。

第2小题, 学生没有仔细阅读分析材料, 同时也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比如忽略了最后一句“近年来, 每至棉花收获季节, 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反映的劳动力缺乏。

第3小题, 学生不善于在共性特点中寻找个性特点。学生对农业的区位因素非常熟悉, 看到这道题后会一股脑地把自己记忆中的所有区位因素全写出来, 而忽略了结合本图、本题提供的一些信息。

第4小题, 学生缺乏地理思维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 会造成对该问题回答不全面。

三、区域比较

认识区域间的差异及某区域典型的地理特征通常要借助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区别区域间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本质, 找出区域间差异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考题再现】 (2012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29题)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 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 受益于该调水工程, 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 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 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 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 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 完成下表。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考查内容】本题以两个区域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分布图 (经纬网图) 和相关材料为依托, 考查区域差异, 区际联系以及区域发展等。该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影响, 解决资源缺乏的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不同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沿线气候的比较, 工程线路优缺点的比较, 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 解决水资源缺乏的措施。

【考查能力】本题以我国南水北调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为背景材料命题, 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比较区域气候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评价的能力, 根据问题产生原因制订解决措施的能力, 具体包括: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结合调水线路途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评价调水线路优缺点的能力;分析调水工程对调入区影响的能力;结合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 做好“三审”

(1) 审材料。地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沿线地区;影响: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问题: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 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 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措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年底通水, 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2) 审图文。

线:图中经纬线。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可以确定图示区域的位置, 但该题已经给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美国加州的北水南调工程, 经纬线对本题确定位置意义不大, 但是可以根据经纬线确定气候类型。

线状地理事物:图示区域中的输水线路经过了哪些地区 (地形区、地势高低) , 注意输水线路所在区域及其经纬度。

面状地理事物:图2所示区域有面积广阔的沙漠, 并且在南部, 据此可以判断南部地区水资源较缺乏。

(3) 审问题。

问题包括:气候类型的判断、单位调水量耗能的比较,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2. 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第1小题,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往水资源短缺的地区, 气候特征要从降水量方面来比较;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与输水线路沿线的地势有关。根据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借助于经纬网) 可以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不同高度, 可以确定调水线路沿线地势的高低。

第2小题,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调入区环境的影响, 学生应注意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即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三个方面。

第3小题, 节水措施应该是节流方面的措施, 应该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节水意识等方面考虑。

【试题答案】 (1)

(2) 满足生活用水 (或促进社会发展) ;促进工农业发展 (或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答题错因分析】第1小题, 学生结合经纬线判断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的能力欠缺, 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不知道单位调水量耗能与哪个因素有关, 或忽略了图中的图例, 无法判断地势高低。

第2小题, 学生仅仅回答出某一个方面, 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即要实现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统一。

第3小题, 学生对问题审得不细致, 把开源的措施也回答出来了。

四、区际联系

不同区域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区域之间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 为了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最大程度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际联系势在必行。实现区际联系, 首先应研究不同区域的区域特征, 并从中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然后确立区域间联系的方式并分析区域之间联系的可能性;最后评价实现区际联系的意义或影响。

【考题再现】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6题)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 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 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 工农业生产集中, 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 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 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2) 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 分析其原因。

(4) “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5) 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 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考查内容】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地图 (经纬网图) 和相关材料为依托, 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及区际联系。其中第5小题考查区际联系的意义, 具体考查“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考查能力】本题以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以及辽河流域的相关资料为背景材料命题, 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评价区际联系意义的能力, 具体包括:根据辽河流域相关材料判断区域特征的能力;结合区域环境分析工程建设意义的能力。

【解题方法和技巧】

1. 做好“二审”

(1) 审材料。地区:辽河流域;问题:水资源较缺乏;措施: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2) 审问题。问题: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2. 根据问题及题中的材料确定回答的内容

通过调水工程可以缓解辽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影响入手。

【试题答案】 (1) 略。

(2) “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 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 多暴雨。

(3) 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 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4) 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 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 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 (答对一点即可)

(5) 增加水资源量, 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 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 促进旅游业发展 (或优化投资环境) 。

【答题错因分析】学生对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不十分了解, 回答时可能只从某一方面展开。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复习策略 第4篇

一、构建“心理地图” 准确区域定位

【试题重现】

例1:(2013年海南卷1~3题)

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 B.风能C.水能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分析】 本题根据经纬网、陆地轮廓和海陆位置进行区域定位。确定该区域位于纬度较高的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地热能丰富。因为该区域所处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气候寒冷,夏季气温较低,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景象。从纬度位置来看,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象。而且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

【试题重现】

例2:(2012年四川卷第39(1)题)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的理解。根据经纬网、河流湖泊形状以及山脉走向进行区域定位。甲地位于塔里木盆地,种植业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主要分布于藏南河谷地区。

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上述几道高考试题中不难发现,区域定位是信息解读、试题解答必经的一道坎。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区域位置都无法确定,接下去一系列问题解答可能就无从下手。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我们首先要指导学生跨过区域位置这道坎,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推理地理特征和成因。

那么如何根据区域地图进行准确定位呢?

【复习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一)引导学生熟悉重要经纬线经过的区域

通过经线和纬线进行区域定位是最为准确的定位方法。所以,在复习区域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是关键。

(1)纬线:0°,南北回归线,30°N,40°N,南、北极圈等。

(2)经线:0°,30°E,60°E,90°E,120°E,120°W,90°W,60°W等。

(3)经纬线交汇点:(30°N,30°E)尼罗河入海口,埃及开罗附近;(60°N,60°E)大洲分界,乌拉尔山脉;(30°N,120°E)长江入海口附近;(30°N,90°W)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等等。

(二)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

国家、地区、海峡、岛屿、半岛、三角洲都有自己的轮廓,河流、湖泊有自己的形状,山脉、河流、铁路也有自己的走向。例如,意大利半岛像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黄河则像个“几”字形等。因此,熟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和走向,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小尺度范围的区域图。

(三)让学生记住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

(1)世界地理: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分界线、六大板块分界线、各大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例如,乌拉尔山脉是亚洲和欧洲的大洲分界线,是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区分界线。

(2)中国地理:三大自然区分界线、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地形区分界线、气候分界线等。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等。所以,熟悉这些重要地理界线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大致判断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运用综合比较 描述区域特征

【试题重现】

例3:(2014年上海卷第44题)

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读图,阐述中南半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对该区域水稻主产区、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有利影响。

【试题分析】 根据中南半岛所处纬度与海陆位置,判读该地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根据河流中下游地区,得出土壤特征。结合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的习性特征,可以得出水稻生产区的分布——气候暖湿,地形平坦。这些地区通常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人口与城市多在此分布,特别是河口三角洲。

例4:(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气候特征中的降水特征差异,一般可以从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比较。降水差异的原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入手:大气环流和下垫面是影响气候的两大主要因素。a地接近30°S,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明显,b位于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压影响大。endprint

解答2014年上海卷第44题,学生必须掌握中南半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而要解答2013年天津卷第13(2)题,考生则须对两个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降水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此类高考题出题的意图,旨在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因此,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成了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

如何准确把握区域特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复习策略入手。

【复习策略】

(一)构建知识模式,描述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经济特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定桩、扯线、结网”,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间的联系

区域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因此,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抓住区域最突出的特征,然后采用“定桩、扯线、结网”的方法进行记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日本主要地理特征的分析,可抓住“岛国”这一主要地理特征,进行具体展开。如图所示。

(三)运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区域特征

课程标准要求“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我们可以运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对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既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区域地理特征异同点,也可以纵向比较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特征。

例如,横向比较东亚东、西部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特征等);纵向比较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三、建立问题模型 分析事物成因

【试题重现】

例5:(2013年北京卷第36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新西兰对外联系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原因。

(2)分析南岛降水量西多东少的原因。

(3)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4)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分析其成因,并概述火山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

【试题分析】 本题是以新西兰区域为载体,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和成因”的能力。(1)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为岛国,远离世界大多数国家,调动知识可知新西兰经济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根据图中国际机场和主要海港的分布可知新西兰对外运输中货运依靠水运,客运依靠航空。(2)解:根据经纬度可知新西兰南岛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东侧为背风坡降水量少。(3)解:从人文、自然两个角度对比南北二岛,机场、海港、陆路交通线均是北岛较多,北岛平原地形比例较大、纬度低热量充足,城市较为密集。(4)解:读图可知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附近地貌景观独特,地热资源丰富,温泉较多,是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复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在复习区域地理时,除了让学生熟悉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运用系统地理知识阐释地理现象的成因,阐释地理特征、现象的成因。笔者认为,建立问题分析模型是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

以分析沼泽形成的原因为例,可建立如下问题分析模型。

依据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我们可以建立各类问题分析模型,高效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一般来说,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1)自然原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河流和湖泊)、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

(2)人为原因: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

分析时应注意把握主要原因:①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天气状况和气候、昼夜长短、地势(空气密度)、坡向等;②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度)、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③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④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降水量、蒸发量、支流、下渗等;⑤影响盐场形成的因素: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前提是要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和系统地理知识。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两大板块,任何系统地理知识只有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才变得具体而生动。同样,只有具备扎实的区域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系统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阐释各种地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和成因。

四、分析区域问题 关注区域发展

【试题重现】

例6:(2014年海南卷第26题)

图中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试题分析】 本题以我国新疆某一局部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环境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根据新疆干旱的区域特征,思考耕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中常见的问题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人口和城市化问题等,而不同区域情况千差万别,问题的解决措施又截然不同。那么如何才能在区域复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这一类知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

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可以构建如下的思维导图。

(二)与时俱进,注重时事,关注热点区域

时事和热点问题,是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因此,在对区域地理进行复习的同时,必须加强对相关热点区域的关注,并分析焦点区域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例如:①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及降落——关注区域:甘肃酒泉及周围区域、内蒙古地区;②香格里拉古城被烧毁——关注区域:川、滇、藏地区;③西气东输二线贯通——关注区域: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工程沿线地区;④蓝色国土,维护主权——关注区域:钓鱼岛及周围海域;⑤“雪龙”号被困后成功脱困——关注区域:南极地区;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关注区域:西北太平洋;等等。

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分析区域特征,目的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个角度,全面地分析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和劣势,得出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区域问题提出治理措施和开发对策,从中寻找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期中考试地理总结 第5篇

1、学科渗透性加强

本次地理试卷命题以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为载体,变相考察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以齐鲁历史考察山东的地理位置,以于右任的《乡愁》为综合题背景考察台湾。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可以丰富知识面,但在准确把握命题立意上就需要认真审题,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发生思维迷惑的问题。此外,试卷还直接以填空形式考察了《过零丁洋》的默写。

2、注重地理知识考察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局限当前所讲内容

本试卷考察面涉及到初一的大陆板块学说、太阳高度角的理解以及引入了更深层次的纬度距离计算,并且在题型设计上加大难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这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系统性、综合性及严谨性,需要学生在理解题意下调用自己的地理知识储备进行综合加工得出正确答案。

3、体现新课标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思想,要求学生积极拓展地理知识

本次试卷除了考察课本上的知识点外,还设计了课外知识的延伸考察。例如考察北京城市用水的水源地(密云水库),以及黄河近年来出现的新问题(断流)等,这些都是课本没有而需要学生下面通过各种渠道阅读获得的。很多没有地理知识拓展储备的学生在这些题目上失分严重。而了解这些正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具体化。

4、命题立足课本,高于课本

试卷综合题设计上以课本原图为背景,设计新问题。考察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第24题,以课本活动原图考察新疆知识。学生对于题目环境有相当的熟悉度,但对于相关题目的回答则需要认真分析,不能照搬照抄课本原话。

5、命题需要更加规范严谨

此次地理试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知识性错误,例如对于西藏地区地形隆起的解释出现了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的错误,正确的应该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此外,试卷分数标注疏忽,总分超过100,与答案分值截然不同。希望以后命题过程中更加严谨,避免同样事故发生。

试卷总体上是高水平的、有难度的,体现考察对学生的区分性,选拔性。

与初二其他学科相比较,我所教授班级的地理成绩大致位于平均分的倒数第二或第三位,与成绩靠前的政治(83、43开卷考试)等学科有很大差距。

学生在答卷时因为错别字失分现象很多,即便课上黑板写出来的也会出错。此外思维灵活度和跳跃力需要加强锻炼。四个班整体成绩差异明显,这与学生学习情况有关,更与我的教授方法有关。总之成绩有一定进步,相比较上个学期,但和其他学科相比差距也是很大,这需要借鉴其他学科教师的优秀管理经验加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试卷出现的新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自己:

1、备课立足教材,备熟课本,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出现的资源。课堂讲授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地理教材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应注重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2、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化教授,在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适当科学的设计以往知识的考察。调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起系统的地理知识框架和地理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综合性和生活性,并和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反馈机制。

3、注重地理知识的拓展性,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学习区域的拓展知识,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储备,开拓视野。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以增加课堂地理学习的趣味性。

七年级地理期中考试题 第6篇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是( )

A、黑海 B、死海 C、贝加尔湖 D、休伦湖

3、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的原因是( )

A、亚洲降水多 B、亚洲面积大

C、亚洲河流多 D、亚洲的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B、地形起伏最大的一洲

C、位于面积最大的洲、面向世界最大的洋 D、地跨纬度最多的一洲

5、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

6、下列河流最终流入印度洋的是( )

A、湄公河 B、叶尼塞河 C、长江 D、恒河

7、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北美洲

8、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人是( )

A、印度人 B、孟加拉人 C、阿拉伯人 D、贝都因人

9、位于亚洲西部的人类文明发祥地是( )

A、印度河流域 B、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C、尼罗河三角洲 D、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10、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是( )

A、日本 B、韩国 C、马来西亚 D、沙特阿拉伯

11、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

A、处在太平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处在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处在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12、日本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域狭小 B、资源贫乏

C、海岸线曲折,多良港 D、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13、日本最著名的旅游胜地是( )

A、琉球群岛 B、富士山 C、濑户内海 D、金刚石

14、日本国土由四大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是( )

A、北海道岛 B、本州岛 C、四国岛 D、九州岛

15、日本人20岁时,要举行“成人节”仪式,这时他们会穿上心爱的( )

A、唐装 B、西装 C、和服 D、牛仔服

16、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是( )

A、泰国 B、柬埔寨 C、老挝 D、缅甸

17、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是( )

A、菲律宾 B、日本 C、印度尼西亚 D、马来西亚

18、东南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橡胶最大生产国是( )

A、泰国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印度尼西亚

19、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在我国称澜沧江的河流是( )

A、湄南河 B、湄公河 C、红河 D、伊洛瓦底江

20、东南亚最著名的佛教建筑是( )

A、大金塔 B、婆罗浮屠 C、吴哥窟 D、泰姬陵

21、印度也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总数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22、目前对印度农业影响最大的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沙尘暴 D、旱涝灾害

23、印度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24、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区分布在( )

A、新德里 B、孟买 C、班加罗尔 D、加尔各答

25、印度最大的港口和棉纺织工业中心是( )

A、加尔各答 B、班加罗尔 C、孟买 D、新德里

26、下列关于俄罗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首都是乌兰巴托 B、领土跨亚欧两洲

C、工业、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D、热带雨林面积广大

27、被称为北半球“寒极”的是( )

A、雅库茨克 B、圣彼得堡 C、摩尔曼斯克 D、奥伊米亚康

28、俄罗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产业是( )

A、农业、畜牧业 B、核工业、宇航工业

C、纺织工业,食品工业 D、消费品制造业

29、俄罗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 )

A、铁路、管道 B、铁路、公路

C、海运、航空 D、管道、海运

30、被称为世界舞蹈奇葩的是俄罗斯的( )

上一篇:生活会个人发言稿下一篇: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