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2024-07-08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精选14篇)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1篇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是一则成语故事。以下是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欢迎阅读。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2篇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是一个口才很好的商人。有一天,他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天底下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了起来:“我的矛,是天底下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天底下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3篇

教参16页说:《蝙蝠的故事》在伊索原文是《蝙蝠和黄鼠狼》, 寓意为“我们遇事不要一成不变, 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灾难”, 第6页还特别注明:“‘蝙蝠的故事’原来阐明寓意的议论是:‘世人卒遇险情, 不必过于拘执, 倘能随机应变, 自可转危为安。’蝙蝠本来是让人们学习的正面形象’。”

翻到21页却又说“刺善变者”。查阅词典, 这里的“刺”显然只能作“讽刺”讲, 那就应该是讽刺骑墙者。一肯一否, 为什么同一本教参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呢?我们到底该依据哪种说法进行教学?

《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的故事原句如下: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 表示高超出世……

作者是在借“蝙蝠”说事。而“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在《伊索寓言》原文中究竟是如何表述的, 成了我们解决疑惑的关键。翻阅九卷的《伊索寓言》 (白山译,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笔者发现第二卷中《鸟、兽和蝙蝠》《蝙蝠与黄鼠狼》和引文的关系最为密切, 那到底钱先生用的是哪个故事呢?我们来分别看这两则寓言:

鸟、兽和蝙蝠

鸟与兽展开了一场战争, 双方互有输赢。但是战争的结果如何蝙蝠不知道, 它十分害怕自己会倒霉, 总是哪边胜利了就靠到哪一边。后来鸟与兽宣告停战, 它的谎言被双方揭穿了。因此, 鸟兽双方都因为它不守信用而责备它, 惩罚它不许在白天出现。从那以后, 蝙蝠白天只能躲在阴暗处, 总是在黑夜里才出来孤独地飞行。 (《伊索寓言》第二卷, 第25页)

这故事是说那些两面三刀的人, 最终不会有好下场。

蝙蝠与黄鼠狼

蝙蝠跌到地上, 让一只黄鼠狼给逮住了, 它哀求饶命。黄鼠狼不同意, 说自己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蝙蝠对它说:“不, 我根本就不是鸟, 我是老鼠。”黄鼠狼说:“是吗?让我来看看。”它于是就把蝙蝠给放了。没过多久, 这只蝙蝠又跌到地上, 被另一只黄鼠狼逮住了, 它同样哀求不要伤害它。黄鼠狼说:“我特别痛恨老鼠。”蝙蝠向它证明, 它并不是老鼠, 而是一只蝙蝠, 于是它第二次也逃脱了。 (《伊索寓言》第二卷, 第27页)

这故事说明, 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方能避免危险。也就是说, 教参21页“讽刺说”是就《鸟、兽和蝙蝠》而言的。到底哪种分析更接近先生的原意?我认为, 取21页的说法更恰当些。

首先, 先生原文“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 照字面理解即蝙蝠遇见鸟就冒充鸟, 遇见兽就冒充兽, 这就接近《鸟、兽和蝙蝠》的故事了。鸟与兽宣战, 双方各有胜负。蝙蝠总是依附强的一方。稍加想象, 不难理解, 鸟和兽交战时, 遇到鸟胜利, 蝙蝠就说自己是鸟, 遇到兽胜利, 蝙蝠就说自己是兽。如果按照《蝙蝠与黄鼠狼》的故事, 我们虽然可以认为老鼠是兽类, 那么蝙蝠碰到第一只“生来就是鸟类的敌人”的黄鼠狼时, 它说自己不是鸟, 是兽;碰到第二只“特别痛恨老鼠”的黄鼠狼时, 它又改口说自己不是老鼠。如此应该是蝙蝠碰到“是鸟”的情况“非鸟”, 碰见“是兽”的情况“非兽”才对, 如何是“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

其次, 按照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教给我们“不拘泥于故事本旨”的读书方法, 他写“蝙蝠的故事”是讽刺“比蝙蝠聪明多了”的人, 说“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 表示高超出世”。把蝙蝠方法反过来用的“人”碰见鸟充兽, 碰见兽充鸟, 岂不恰恰是《蝙蝠和黄鼠狼》的情形?当然, 蝙蝠为了保命, 人是为了显示自己“卓尔不群”。

那似乎又出现一个问题, 如果说先生是用了《鸟、兽和蝙蝠》的蝙蝠的故事, 如何理解“反过来用”呢?“碰见鸟就充作鸟, 碰见兽就充作兽”是说蝙蝠碰到鸟就当鸟, 碰见兽就做兽, 是冒充同类, 而“在鸟类里偏要充兽”, “在兽类里偏要充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冒充了异类?那的确是反过来用了。

“中山装”的由来及寓意 第4篇

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一心为公,个人生活艰苦朴素,从不讲究吃喝穿戴。他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日常穿的就是一件长袍,外面只罩一件马褂而已。有人向他建议说:“你如今是临时大总统了,要经常接待宾客,应该做一两套像样的西装才是。”孙中山没有采纳。

1923年,孙中山到广州出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期间,他深感传统的对襟扣绊马褂和长袍式样太陈旧了,而西装又不太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点。为此,孙中山萌发了应该有一套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新款服式的念头。他想到在日本居住期间曾看到的学生装(也有说是日本铁路制服或广东便服),不但简单朴实,而且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请来当时正在大元帅府任职的著名服装设计师黄隆生,将这种学生装加以革新,改成单立领,前胸门襟有9粒钮扣,上下左右有4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且中间外有一腰带的一种新式服装。

新衣做成后,孙中山十分满意,就穿着它出现在国人面前,见者无不称赞这种新颖服式简朴、庄重、美观、实用。不久,一些有志于革命的人士都纷纷仿效孙中山穿了起来。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经孙中山改进以后的服装称为“中山装”。这就是中山装的由来。

在流传的过程中,中山装又不断得到改进:后背除掉了腰带,领子改为翻折式小立领,前胸门襟上的9粒钮扣改为5粒钮扣,4只明袋改为吊贴口袋,不久又改成有软盖的平贴袋,袋盖上面有明扣眼。这是今天中山装的式样。

改进后的中山装,不仅从整体上显得严谨、朴实、端庄,给人以信心和力量,而且它还蕴含着设计者强烈的主观意愿和设计思想,并与民国历史的背景和使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形制上来看,改进后的中山装紧收颈部的衣领,是一种压力与危机的象征;前襟上的4只口袋,代表着礼、义、廉、耻的传统儒家理想,并认为这是“国之四维”;4只口袋的袋盖,均呈倒山形笔架式,称之为“笔架盖”,蕴含革命还要重视笔杆子;门襟上的5粒钮扣,则含有“五权分立”的深刻内涵(“五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

中山装因其造型大方朴实,结构严谨持重,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指定为国民党政府官员的礼服。国民党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凡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要穿中山装,春、秋、冬三季着黑装,夏季穿白装。

中山装历经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服装之一。1945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山城重庆同国民党和谈期间,曾特意送给《八十一梦》的作者、著名小说家张恨水先生一套中山装。后来有人问这身中山装是不是买的,张恨水直言不讳地回答:“不是买的,是共产党毛先生送的。”十年“文革”期间,毛泽东喜欢穿的中山装曾一度成为国人的“流行时装”,工、农、学、商都以身着中山装为荣。

如今,随着外来服饰文化的渗入,我国男子服装款式已变得“百花齐放”起来,但在国家庆典礼仪、春节团拜会、中国大使递交国书时等正式场合,国家领导人中有的还着中山装。现在,在国际上,中山装仍是中国的正式的礼服之一。

团结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第5篇

冬天来了,大雪纷飞,树林里铺满了厚厚的白雪。

北风呼啸,猛烈地吹打着树丫上那只做工精致的蜂巢,温度迅速下降,蜂巢内的蜜蜂被冻得直哆嗦。一只蜜蜂当然无法熬过严冬,可一群蜜蜂则不同了。它们伸出手臂,热情地拥抱到一起,一只、两只、三只、四只……成百上千只,它们欢呼着,嗡嗡嗡地紧紧拥抱彼此,温暖顿时一点点传遍全身。一层、两层、三层……无数层,层层叠加,它们抱成了一个大大的蜂团。气温越低,它们就拥抱得越紧,蜂团的温度也随之上升。

此时最里层的那些蜜蜂们,觉得好暖和呀,仿佛是在阳光煦暖的春天,热烘烘的感觉让它们几乎就要睡着了。可是,就在昏昏欲睡间,它们突然想起,最外层的那些伙伴们,它们会不会冷呢?肯定会冷的啊。于是它们挺了挺腰杆,开始往外钻,和外层的蜜蜂循序渐进地调换位置。渐渐地,外层的蜜蜂调到里面去了,里面的蜜蜂换到外面来了。过了一阵子,里面的又钻出来,外面的又换进去。这样微微而有序的运动,不但让大家都感受到蜂团中心的温暖,而且运动产生的热量又温暖了彼此。就这样,它们的身体暖呼呼的,心里更暖呼呼的.。

蜜蜂们觉得有些饿了,怎么办呢?虽然勤劳的它们早已为过冬准备了充足的蜂蜜,但若是纷纷离开蜂团各自去吃的话,它们就会被冻死。就在这时,外层的蜜蜂们镇定地安慰大家:“别着急,我们张嘴就能咬到蜂巢里的蜂蜜,我们喂你们吃。”说着,它们咬下蜂蜜,却不急着自己吃,而是送到了里面一层的蜜蜂嘴里,然后蜂蜜又被传到更里面一层的蜜蜂嘴里……一层层传递,直至最中心的那只蜜蜂。不必解散温暖的蜂团,但所有的蜜蜂都吃到了甜滋滋的蜂蜜。它们嘴里甜滋滋的,心里更是甜滋滋的。

就这样,睿智、团结、互爱的蜜蜂们,在温暖与甜蜜中战胜了一场场严寒,迎来了属于它们的春暖花开。

古代的寓言故事及寓意 第6篇

听说这家要嫁女,说媒的人立即找上了门。同时来求婚的有两户人家。住在东边的一家,家境不错,有田有地,日子过得挺富裕的,可就是儿子长得很丑。住在西边的那一家,儿子长得有模有样,十分漂亮,可是家境不好,生活很是贫困。

这老两口想来想去,总难定夺。

父亲说:“把女儿嫁到东家去吧,女儿到了东家,吃喝不愁,住的房子又宽敞,我们还可以跟着沾光呢。”

母亲说:“那怎么行呢?那个丑女婿我闺女看得中吗?吃得好穿得好有什么用?还是过得一点也不开心!我看还是答应西家吧,西家儿子的相貌才配得上我闺女!”

父亲一听又不同意,说:“长得漂亮有什么用?连肚子都吃不饱照样过不开心!不能让女儿跟着他受委屈。”

老两口思来想去终究拿不定主意,只好直接去征求女儿的意见。

老两口把女儿叫出来,对女儿说:“闺女呀,你年龄不小,该出嫁了。这来提亲的两家的情况,想必你也知道了,愿意到哪一家,就由你自己来决定好了。如果你不好意思说出口,就露出一只胳臂来表示。”

接着,母亲开口问:“那西家的女婿人长得不错,就是家境很穷。你的意思如何?”

母亲话音刚落,女儿就露出了右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西家。父亲不觉一怔。

父亲赶忙说:“东家十分富有,不愁吃穿,只是那女婿长得很丑。你愿意去东家吗?”

不料没等父亲话说完,女儿又露出了左胳臂,这表示她愿意嫁到东家。

老两口都被女儿搞糊涂了,一齐问道:“闺女,你这是什么意思呀?”

女儿不慌不忙地说:“这还不清楚吗?我愿嫁到东家去吃饭,再嫁到西家去住宿,白天夜晚各去一家……”

老两口又气又急:“这可怎么使得?这可怎么使得?”

女娲补天的故事及寓意 第7篇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寓意:

窗帘中的图案及寓意 第8篇

窗帘的主要作用是与外界隔绝, 保持居室的私密性, 同时它又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现代窗帘, 既可以减光、遮光, 以适应人对光线不同强度的需求; 又可以防风、除尘、隔热、保暖、消声, 改善居室气候与环境。因此, 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巧妙结合, 是现代窗帘的最大特色。

窗帘布艺的价格受织物的质地左右, 棉花、亚麻、丝绸、羊毛质地的价格较高, 但也最受消费者喜爱。目前价格不是左右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而花色设计的新颖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首要因素。如一些新式带有团花、碎花图案设计最受欢迎。

现代人挑选窗帘时也越来越考究, 从款式、颜色、材质、做工到图案等在购买时都会纳入考虑。窗帘的图纹有两种: 一种是素面平板, 像竖机布, 绒布等; 另外一种是各种图案构成的花纹。分为: 花型, 几何图形, 动物形, 生活用品形等。

我们经常见到的窗帘上多数是花型, 各种各样的花型, 尤其是在当今印染工艺的发展, 带来了五彩纷呈的印花图案。艺术源于生活, 花型也是来源于自然界植物花卉以及通过后人的想象加工组合而成。

不管国内外, 玫瑰花元素是被运用到窗帘图案中最多。玫瑰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 它的花大色艳、香味馥郁。据阿拉伯回教中传说, 玫瑰花是回教教祖穆罕默德的汗水洒在地上变成的。总的来说, 玫瑰花的含义主要在于象征美丽纯洁的爱情,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 是表达爱情的重点花材, 也可以用于任何场合。

其他比较受国人欢迎的花有牡丹、荷花、菊花、兰花、月季、杜鹃、山茶、桂花、水仙、向日葵、百合等。牡丹代表着富贵吉祥, 是中国的国花, 自是使用频繁。荷 “荷”因与 “和”同音, 用来寓意 “和睦”、“和顺”, 象征夫妻恩爱; 荷的莲蓬寓意 “早生贵子”; 荷花也称“莲花”, “莲”与 “廉”谐音, 有 “清廉高节”之意。菊花, 傲骨怒放, 高风亮节。兰花, 空谷佳人, 花中君子, 王者幽香。月季, 和平、纯洁。杜鹃, 美丽高雅。山茶, 质朴, 卓越。桂花, 友好, 吉祥, 荣誉, 考试及第誉称” 折桂”。水仙, 纯洁, 自尊。向日葵, 明朗快乐。百合, 圣洁和吉祥, 有百年好合, 百事合意之意。

这些是除了花型的美丽外, 重要的是人们赋予的含义。例如: 松竹梅图案, 岁寒三友, 有自己的文化地位。它们在岁寒中同生, 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 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 挺拨多姿的翠竹, 傲雪报春的冬梅, 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

几何的图案讲究对称, 一个循环内上下左右对称, 呈中心对称图形。常见的几何窗帘图案以菱形、圆形、方形等为基本元素创作的。几何图形给人以时尚简约之感, 适合现代装修风格。近几年非常流行格子花型, 尤其是刷毛过的格子窗帘适合冬天用。

动物图形的窗帘图案多以鸟、虫、熊猫、企鹅等动物图形, 适合挂于儿童房间, 充满童趣, 颇受小朋友喜爱。

生活用品图案的窗帘来源于生活, 多以鸟笼、盘子、闹钟、海洋动物、美食等为元素创作的图案。反映了人们对美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不同的图案适用于不同的房间, 像大气的欧花, 多用于客厅, 显得美丽庄重。卧室和餐厅是休闲场所, 可以选择循环小的碎花或者素面窗帘, 尤其是卧室, 考虑到遮光的必要性, 配以装修风格。

每个国家的窗帘都有自己的风格, 一个国家的窗帘图案和风格也体现了本国的文化。

欧式奢华窗帘风格是继承了欧洲古老的思想文化潮流, 窗帘图案是广受喜爱的卷草花卉, 简洁的形状与细密的描绘手法表现出特有的优雅之美。色彩上采用枣红与棕黄交错运用, 使整体色彩既和谐朴实又不失丰裕华丽。在款式上不能忽略它本身所散发的华丽大气, 所以非常适合做重叠的秋波状, 层层叠叠的秋波帘头和帘身, 繁琐考究, 但也能使形态富有动态变化。在装饰上用一些色彩稳重华丽的珠子边和流苏一些古典的小配饰, 给人一种惊叹的视觉奢华, 在细节创意上, 则注重蕾丝花边的加工, 极力营造床位立体美。

乡村风格的窗帘在近年来也是装修的主流, 有英国乡村风格, 地中海的风格, 美国乡村风格等, 是偏点欧式但是充满乡村味道, 主旨是回归自然, 享受那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与闲适, 轻松与愉悦的乡村时光。花型也多以各种花卉、小鸟、风景等充满乡村气息的图案为主, 简单朴素, 没有复杂艳丽的图案和奢华累赘带有镶边或者是流苏、蓬蓬球等装饰的窗幔、金丝银丝织造的绑带等配饰。每片窗帘都透着阳光、露珠的自然味道, 仿佛信手拈来, 毫不矫情。

各种各样色彩艳丽的布艺装饰是东南亚和印度家具的最佳搭挡。像泰国, 泰丝在全世界闻名, 泰式纱幔透明而性感。并非浓烈的色彩, 却以大胆的配色和精巧的搭配创造出华美和谐的色彩感。这便是含蓄、妩媚并蕴含着神秘色彩的泰式环境。吉祥的各种大象图案, 佛教的文化, 像火腿的佩兹利图案, 繁琐的几何图案等都会出现在东南亚的风格中。印度风格带有神秘色彩。拉贾斯坦风格, 充满了古印度文化的韵味, 奢靡华丽的宫廷装饰密码延续至今。通过层化图案、肌理与色彩并加入现代元素, 你可以将拉贾斯坦风格进行今古混搭, 创造出绝对惬意的异国情调效果!

窗帘的做工有打褶, 拼接以及平板, 在工艺上常见的有印花、压花、刺绣、色织三种, 绣花又有刺绣, 绳绣, 两片绣, 贴布绣。任何繁琐华丽的图案或者是简约流畅的花型, 都要符合人的审美性, 可适用性。

不同的人群也适合不同类型的窗帘。一般老年人的居室就最好用那种能够使人精神更佳, 心情更佳的大方对称的大花图案窗帘。喜结良缘, 当然是选择类似大红色这种充满喜庆气氛的窗帘, 颜色上艳丽了, 图案就相对要朴素一些, 多选择绣花类的拼接或者部分绣花图案, 满绣则显得过于华丽。绣花本身价格也稍高, 加上国人传统的思想, 绣花在喜庆的场合颇受欢迎, 上档次, 但是又低调有内涵。儿童, 正如前面所说, 色彩艳丽活泼, 带有卡通图案的窗帘更为适合。另外, 春夏更适合冷色调, 秋冬更适合暖色调的窗帘。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9篇

“托物寓意”类作文就其写作样式来说,要求能运用多种手法,准确、生动地说明、描写事物,并能从具体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或特点上生发想象和联想,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托物寓意”类作文试题的命制方式和其他类型的作文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一般也都是命题、半命题或话题作文。从题目本身来说,一般有两种形式:

1. 独词式。这种方式是直接以“物”来命题,前后不带任何修饰成分,也没有相关的提示,由考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生发思考、发掘素材。例如2012年江苏省淮安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那条河”,2011年山东省德州市的中考作文题是“风筝”,2011年甘肃省的作文题是“雨露”。

2. 复合式。题目中虽也出现了“物”,但作了一些修饰和提示。命题者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突出“物”的某种特征或发掘“物”背后的精神品质。比如, 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的中考作文题之一“温暖的阳光”, 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的中考作文题“那是一本 的笔记本”,2012年广西省玉林、防城港市的中考作文题是“给你(我)一片阳光”,等等。

就其关注的热点来看,“托物寓意”类作文题所选的“物”都具有某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容易引发同学们对美好情感的感受或良好品质的思考。比如从“阳光”中感受温暖,在“大树”上看到坚强,从“大海”里体会宽容,在“星星”上看到希望,等等。因此,这个“物”应该是人们所熟知的,能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

二、“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命题趋势

1.就命题的价值取向而言,“托物寓意”类作文会继续采取“以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命题方式,发挥积极的价值导向作用,使人从具体朴素的“物”上能够联想到社会现象、思考人生问题,表达较为深刻的哲理。在考查同学们的写作基本功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适当的评价。

2.就命题方式而言,除了会继续以“命题”“半命题”“话题”等形式来命制外,“读写一体”极有可能是一种命题方向,即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能节约卷面空间,也有助于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向深入。另外,基于作文的文体要明确的呼声,描写片断的考查形式也有可能会出现。

3.就命题内容而言,生活中常见、易见而又容易被忽略的“物”都有可能登上舞台,因为越是能从这些“细小”事物身上发现“深刻”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就越有价值。另外,“独词式”命题不会太多,因为考生既常见又能写的“物”毕竟还是有限的。如想翻新,命题者只有对“物”的象征意义重新提炼发掘。

三、“托物寓意”类作文的写作技巧

从字面上看,“景”“物”“情”“理”四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然而一旦融入到具体的文字中,又很难将四者截然分开,因为写“物”必然涉及“情”“景”“理”。怎样才能写好“托物寓意”类作文呢?下面,我来给大家支两招。

1.取象于物,立意求深。将一枚铜钱放在手中,有人觉得它就是一枚实实在在的铜钱,有人却从中悟出了做人的智慧,正所谓“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也就是做人应该外表随和,内里严正。的确如此,托物寓意类的文章,写物只是手段,寓意或喻人才是目的。因此,文章要想出彩、有新意,在构思时,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所包含的意蕴。要善于打破常规思维深入思考,也要善于反弹琵琶逆向思考。比如看见螃蟹行走,我们既可以联想到“漠视交通规则”,也可以联想到“趾高气扬、横行霸道”,还可以联想到“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等等。总之,不管是花草树木还是日月星辰,重要的是要找到物与人在形象与品质上的相似之处,要能别出心裁地挖掘其精神内核,做到立意要新更要深。

2012年湖北省黄石市的中考满分作文《沿途的风景》的开篇有段非常美丽的风景描写。如果文章继续罗列沿途的风景,你可能会觉得文章美倒是很美,但是味道淡了一些。怎样才能让作文的语言优美又醇厚呢?作者接着写道:

放眼远眺,我在路途上发现了他们。他们有着黑玫瑰一样的皮肤、历经艰辛依旧坚定的眼神。铁铲、锤子等工具静置旁边。我看呆了,是啊,这风景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人创造出来的,为了造就一次这样的风景,他们要遭受多少次烈日的炙烤,又要付出多少汗水呢!他们是远道而来的农民工,他们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

看完这段“风景”描写,你的心里是不是感觉有些沉重?尽管这不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却是打动人心的独特“景观”。正如作者所说,这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是这风景的创造者,他们也是时代的奠基者”。如此构思立意,既新颖独到又准确深刻。

2.精雕细刻,描写求真。对“托物寓意”类作文来说,深刻新颖的立意固然重要,但立意不能脱离“物”而单独存在,必须从物的特征生发开去。比如要以物喻人,就要在对物进行精雕细刻的同时,找到物与人的精神品质的相似点。这里的相似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但都需要对相似点反复地摹写、放大,要紧紧地抓住“物”的“色”“形”“声”“态”“神”等方面的特征,细腻地描摹物的外在形象,并抓住其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关联的突出特点来写,让读者在看过文章后如见其物,领会其精神品质。

比如,2012年山东省青岛市的中考优秀作文《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作者先从一株白玉兰切入:

一树摇曳的白玉兰,庄严而又圣洁,刹那间纯净了我的心灵。只可惜西边的枝叶比较稀疏,我在心里不禁暗叹那树干能力不济。都说万物皆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可看来看去,我还是弄不懂。

如果接下来文章直接转到用白玉来比喻母亲,就显得非常生硬、蹩脚了。读者可能就会发问:那么多的树、那么多的花,为什么偏偏白玉兰像母亲呢?所以,接下来描写白玉兰,对其内涵的挖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我看到了一种极美的景致,远远望去,一朵洁白而又硕大的白玉兰花静静地绽放在高高的枝头,周围是墨绿色的叶片。我不禁惊诧于它的素雅,惊诧于它的高洁。如果你不注意,就会无视它的存在。它不像别的花开满枝头,而是一棵树上只开有几朵,有的树上甚至只有一朵。

增加这样一段细致的描绘,我们就能发现下面关于母爱的抒写就有了载体,读者也就能顺着作者的思路,体会到母爱与白玉兰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啊,有时候,我们的母亲就像一朵素雅高洁的玉兰花,她对子女的爱从不做作,也不矫情,始终实实在在却又默不作声。

3.寓意抒怀,叙述求曲。古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像没有人喜欢看空洞的风景一样,没有哪一个人会喜欢直白的“状物”。要想让文章寓意深远、回味悠长,就要在写物时多加一点“情”“理”做调料,再加上一些曲折的叙事来增添味道。要想让“物”“情”与“理”之间的结合不留痕迹、合情合理,就要对“物”的自然属性和品质特征着意挖掘和提炼,还要在抒情言理之前安排好叙述的层次,设计好铺垫,营造好氛围,达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目的。

比如在2012年山东省烟台市的中考优秀作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中,有位考生以“我曾无数次地对着天空许愿。我记得,满天繁星,带给我感动”一句开头,相信很多读者会以为“许愿”一定关乎“最好的朋友”,作者却将笔锋一转,用三段文字忆起了家事:“七岁那年,我一个人在卧室里偷偷地哭泣,门外是父母的争吵声,他们总是把离婚挂在嘴边……”可能就在读者猜测家事与最好的朋友有何关联时,作者将笔锋再转:“我听说,星空可以带给人幸运,我要许愿,我轻轻地闭上双眼,双手合十,在心里默默地许愿:‘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分开。’我注视着天边的一颗小星星,在幽深的夜幕下,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是,它好像听见了我的愿望,跟身旁的星星喃喃低语。”那么最好的朋友到底是谁呢?作者给出了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我对它们诉说着心中所有的愁绪,它们安静地倾听,像一位知心朋友,不时给我安慰……星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白荷花的花语寓意及传说故事 第10篇

1、荷花花语:清白、坚贞纯洁、忠贞和爱情、孤傲、冰清玉洁、自由脱俗。

2、不同种类荷花的花语:银莲花—失去希望、渐渐淡薄的爱、期待被抛弃;紫银莲花—偷偷地爱慕,属性暗;白银莲花—恋情的喜悦,属性光;雪片莲—纯洁的心;陆莲花—谴责。

荷花的传说

传说一

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更使玉姬流连往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把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

传说二

荷花亭亭玉立于随风摇曳的田田荷叶间,远远望去秀美绝伦。在我国,流传着许多关于荷花的动人传说。相传元代有一书生,偶遇一素衣红颜的少女,他把一个玉环赠给了少女。一日,池边有朵荷花开了,他走近观赏,发现莲房内有一玉环,正是他送给那女郎的,大惊之下,他折断了那荷花,而那女郎也就从此不见了。

传说三

从前,百里洪湖水患无常,民不聊生。一天,美丽的荷花姐妹驾着祥云,赶赴蟠桃盛会路过此地,只见黎民饿殍遍野的惨境,不禁潸然泪下,毅然将胸前的珍珠项链撒了下来。蟠桃会上王母娘娘发现她们胸前的珍珠不见了,当问清缘由后,即将荷花姐妹派到人间拯救百姓。两位仙子下凡后,一片汪洋的洪湖便变成荷花争艳,鱼跃鸭栖的鱼米之乡。

荷花的象征意义

1、喻为美女

早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中,便有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描写一男子将莲花比作久已倾慕的美女,许久未能见到,悲伤得不得了。如今醒着睡着,眼泪和鼻涕下雨般淌下来。

2、象征爱情

唐初王勃《采莲曲》中“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便以并蒂莲和藕丝不断,表示男女爱情的缠绵。莲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加之“藕”与“偶”谐音,藕断丝相连,“并蒂莲开”,都非常适合表示爱情的绵绵不断。

3、意比和合

莲又称荷,与“和”谐音。民间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持荷,一人捧盒,以示和合。八仙中的何仙姑,以手执荷花为表征,象征其貌美并姓何,表示祥和吉利。

4、表示清廉

青莲与“清廉”谐音,人们便以莲花比喻为官清正,一尘不染。如画青莲和一只白鹭组成的图画,名为“一路清廉”。

5、喻示吉祥

以荷花、海棠、飞燕构成一幅图,谓之“何(荷)清海宴(燕)”,喻天下太平。佛教的八宝吉祥,以莲花为首。以莲花和鱼剪纸成图张贴,谓之“连年有余”,表示富足有余。

6、代表圣洁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秆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已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7、象征清白

伊索寓言里面的故事及寓意 第11篇

这故事说明,一切财物如不使用等于没有。

伊索寓言故事《女主人与侍女们》

《女主人与侍女们》 有个女主人很勤劳,她雇了几名侍女。夜里每当公鸡一打鸣,她就叫她们起来去干活。侍女们每天日夜劳作,累得精疲力尽,她们十分痛恨那只公鸡,决定要弄死它,她们以为是那公鸡不到天亮叫醒女主人,才使她们受苦受难。然而在她们把公鸡弄死之后,反而比以前更为不幸。那女主人不知道鸡叫的时间,总是在黑夜里更早地把她们叫起来去干活。 这故事是说,许多人的不幸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伊索寓言故事《燕子与蟒蛇》

《燕子与蟒蛇》 有只在法院里做窝的燕子飞出去了。蟒蛇趁机爬进燕子窝里,把小燕子都吞吃了。燕子回来发现窝空了,极其悲痛。另一只燕子飞来劝慰她,并说她不是唯一丢失孩子的妈妈。她回答说:“我这样悲痛,并不仅仅是为了丢失孩子,而是因在这受害的地方本是所有受害者都能求得帮助的地方。” 这故事说明,灾难来自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时,最使人悲伤。

伊索寓言故事《牧人与海》

《牧人与海》 有个牧羊人在海边的草地上放牧羊群,看见海很宁静而温顺,便想去航海做生意。于是,他卖掉了羊群,买了些枣子,装船出发了。不料海上刮起了大风暴,船将要沉下去,他只得忍痛把所装的货物全都抛到海里,才乘坐着空船幸免于难。很久之后,有人路过海边,偶遇海面很宁静,大为赞美。牧羊人却对他说:“好朋友,大海又在想要枣子了,所以才显得如此宁静。”

儿童故事及寓意 第12篇

一天,小鲫鱼厌倦了小河里的生活,想去大海里看看。

它背起行囊,出发了。

它游啊游,游啊游,游了三天三夜,终于到达了大海。

“哇!”它不由得赞叹道:“大海真是辽阔无垠、波澜壮阔啊!太美了!”

起初,它兴奋地在海水中游来游去,可是渐渐地,它感觉浑身难受。

“好渴呀!好难受呀!”它不断地呻吟着、挣扎着。

它奋力的向河里游去,当到达河里的时候,小鲫鱼逐渐不难受了。

从那以后,小鲫鱼再也不敢随便乱跑了。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13篇

⑴ 关于“狗”的几个例子。

Chien qui aboie ne mord pas.“吠犬不咬人”。狗是忠诚形象的代表,同时也是反叛人物的象征。汉语中有句俗语——“好狗不拦路, 吠犬不咬人”,就是说狗虽然对陌生人很凶,但是也要分场合的,如果在不是自己的地盘上还对别人吠的狗就是不识趣了,这样的狗不是好狗。通常狂吠的狗是不咬人的,它不过是给自己壮胆量罢了,最可恶的沉默不语的狗,突然袭击咬一口,那是最可怕的;

法语中有大量关于狗的谚语,法国人对狗也有特殊的情结,比如Qui m’aime, aime mon chien.“爱吾及犬——爱我, 就爱我的狗”,汉语中用“爱屋及乌”表达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这句成语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⑵ 关于“牛”的几个例子。

Mieux vaut en paix un œuf, qu’ en guerre un bœuf. 直译过来是说“和平时一只蛋胜过战争时一只牛”。 汉语中说“宁做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指最好的自然是太平时代的人,可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即使太平犬的地位比太平人低,也未必差过朝不保夕的乱世人生活。

Le bœuf mange la paille, et la souris le blé. 这句话本义是指“牛吃稻草,鼠吃稻麦。”汉语中我们用到最熟悉的蔬菜表达同样的意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每个人的审美和价值观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⑶ 关于其他动物的几个例子。

Ne réveillez pas le chat qui dort. 字面意思是说 “猫都睡着了,你不用叫醒它了。” 换言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自找麻烦。法语中有大量与猫有关的谚语和俗语,猫可称得上是法国人最喜爱的宠物。然而中国人对猫是并不喜欢的,认为猫是一种怪异、谄媚、阴冷、奸馋的动物,所以常常是避而远之,比如俗语“夜猫子”“猫腻儿”,比如“猫哭老鼠”、“猫鼠同眠”、“争猫丢牛”、“照猫画虎”等成语, 以及“猫狸换太子”之类的古代传奇。

C’est un vieux renard. “他狡猾得象只老狐狸。”中国古人关于狐狸的传说很多,虽然狐狸是狡猾的代表,但是某些文人依凭想像塑造出来的“狐狸精”使得中国人普遍有着狐狸精情结,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影视作品中,人狐相恋成为许多作品的原型和素材,甚至对其寄予了对真善美的渴望和浪漫爱情的憧憬。这一点上,法语中关于狐狸的描述更多地来源于童话故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寓意。

二、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

谚语和俗语最能反映市井民情和文化风貌,中法两国相隔遥远,在谚语、俗语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 却又在很多意象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汉语中,出现动物名词的谚语不少,有的动物用于比喻人们的爱情关系,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如今人们用鸳鸯比喻恩爱夫妻,俗语中有“乱点鸳鸯谱”;有的动物用于比喻人的勤劳,如“牛”,鲁迅先生遗留给后人的座右铭“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甘愿做人民大众的牛。这些关于动物的谚语和俗语,是中国人在长期历史社会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人通过对各种动物不同的观察体验,产生的不同好恶心理,从人们对这些动物的态度既可以看出其民族心理,也反映了其文化心理倾向。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对周围事物价值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虽然法语谚语中,常常也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 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以“母牛”在法语俗语中为例:“Quelle vache!” 字面意思是感叹句“这是怎样的牛啊!”喻指凶狠的人;“La vache!”指“真糟糕!”(表示气恼、怨恨)或者“真棒,真好!”(表示赞赏、钦佩),在不同语境下会有两种相反的语气;“C’est vache, ce qui lui arrive.” 直译“这是牛,他遇到的。”意为“倒霉事发生在他身上”;“Manger de la vache enragée!”意思是“吃疯牛”,实际上指“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由此可见,法语谚语中的“牛”大都含有贬义,完全不同于中国人对“牛”的特殊情感,认为它身上承载了勤劳、本分的象征意义。

三、结束语

法汉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谚语和俗语,这些语言反映了法、汉两个民族相应的文化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这些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语言成份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艺术性,它们凝结了不同民族人民智慧的光芒。探讨与研究法汉谚语和俗语中动物名词的寓意,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所赋予法汉谚语和俗语的独特内涵,通过谚语和俗语对两个民族语言差异和语义有一定的认识与积累。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和俗语作为一种语言文化形式在语言表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不仅广为口传,言简意赅,而且表现力强,富含深意。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有很多以动物名称设喻的语言现象,法语和汉语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习俗,因此赋予了动物名词不同的文化色彩。本文通过解读和比较这些动物名词的文化内涵以及蕴含的文化渊源,帮助法语学习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第14篇

【关键词】变形人面纹 葫芦形造型 寓意 内涵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于1983年在甘肃省张家川县大阳乡阎家村遗址中出土,属于仰韶文化早期遗存,距今7000~6000年。该器物口径3.1厘米,底径10厘米,器身高26.5厘米。整个器物造型酷似葫芦,器身施以黑色彩绘。器物颈部以上为黑色,器腹为三组纵向图案构成,由方格圆点、双线竖条纹分隔;三组纵向图案是由上下两组相同的纹饰构成,颇似人的眼睛;中间以弧形条带纹分隔,形成椭圆形空白,空白内为细长的垂弧纹,像张开的嘴巴。该器物纹饰奇特,耐人寻味,如此大面积的彩绘很是少见。

关于该器物出土经过的详细介绍并未见于正式的发掘报告中,后笔者询问了参与当时发掘的甘肃省考古所郎树德老师。据郎老师介绍,该器物是由阎家村当地村民发现上交至考古队的,该村民当时还带领考古队前往发现该器物的地点进行考察,器物出土位置位于河床边的台地下,随后考古队在该地又发掘出大批文物。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的造型、纹饰在已出土的新石器时期彩陶中较为少见,笔者试从其葫芦形造型及器身纹饰两方面阐述其象征寓意及文化内涵。

一、葫芦形造型的象征寓意

葫芦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据考古资料记载,亚洲的中国和泰国、南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以及非洲的埃及等地,都有发掘出土古代葫芦的报道,时间跨度是距今七千年至一万年左右。对于葫芦种植的起源研究,不仅仅是植物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因葫芦种植而形成的葫芦文化问题。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可知,葫芦不仅仅具有实用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如钟敬文先生所说:“葫芦是中华文化中有丰富内涵的果实,它是一种人文瓜果,而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瓜果”史前葫芦形造型器物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以葫芦形彩陶为主,主要集中在甘青地区和陕西地区:1974年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1件翅羽纹彩陶葫芦瓶;1975年在陕西临潼姜寨第二期文化遗存中共出土了114件葫芦形陶瓶;1976年在陕西渭南的史家遗址发掘出土了35件葫芦形瓶;1981年在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半坡类型晚期墓地遗址出土了23件葫芦形瓶;1985年陕西临潼任留乡村民上交了4件葫芦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已经由采集和渔猎过渡到原始农业,人类从以广泛自然环境为范围的流浪生活转向了以特定自然环境为范围的定住生活。当人类相对固定的生活在某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就能查知其生活范围内的特殊自然物,进而选择其中的某一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为崇拜对象。

原始社会人口稀少,生产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人口的增减成为种族繁荣与否的标志,因此,人类原始的崇拜与生育有关。《开元占经》卷六五《石氏中官占篇》引《黄帝占》言:“匏瓜星主后官……匏瓜星明,则……后官多子孙;星不明,后势弱。”同上引《星官制》:“匏瓜,天瓜也。性内文明而多子,美尽在内。”匏瓜,即葫芦,葫芦(匏)多子,《开元占经》中所言的匏瓜星明暗与子孙多寡的关系,反映出古人已赋予葫芦(匏)生殖的象征。此外,葫芦的腹部轮廓,与女性怀孕时的腹部轮廓极为相似,再加上葫芦多子,繁殖力极强,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原始人类将葫芦作为女性生殖的象征。总之,原始人类以葫芦象征母体,表现了他们对葫芦的羡慕与崇拜。这种羡慕是对葫芦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原始先民尤其是女性,希望对葫芦的崇拜能够将葫芦的旺盛生命力转移到自身,或许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换言之,原始人类是渴望通过对葫芦生殖能力的崇拜,产生一种功能上的转化效应。当然,葫芦形造型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象征意义,但生殖崇拜却是诸象征意义中最早出现的。

二、变形人面纹的纹饰内涵

陶器是伴随着原始先民开始定居生活之后出现的,它被广泛应用于煮饭、盛水、存放粮食、陪葬、祭祀等社会生活中,其纹饰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原始先民的社会生活。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低下,先民们过着采集、渔猎、农牧的生活,每天都与自然密切接触,因此在绘制彩陶纹饰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这时,各种花草、树木、动物就成了他们艺术表现内容的首要选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体系不断细化,一部分人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由于艺术和劳动的分离,使艺术从现实生活中脱节,变为一种纯粹享乐性的东西。所以,彩陶上的纹饰,应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化过程。

纵观彩陶纹饰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推进的过程,这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时期先民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和理解,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称彩陶纹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反观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上的纹饰,该纹饰结构复杂,画面抽象,按照彩陶纹饰从简单到复杂、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化规律,该器物年代似乎更接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但该器物却是一件仰韶文化早期遗物。这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中出现了这样一件纹饰结构复杂、画面夸张抽象的遗物呢?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曾这样说道:“批毛饰尾的服饰起源可能极早,原始人为生活去追逐大动物时,至少需接近到弓箭射程之内,在发明弓箭以前,则需混迹于兽群之中或埋伏到非常接近的程度,才能有效地捕获动物。”这就为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的存在提供了极好地解释。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先民,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有限,使用的石镞等捕猎工具射程和杀伤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必须把自己伪装成动物的样子混迹于兽群之中才能有效地捕获猎物,这就需要原始先民身披动物的皮毛,脸上也要涂绘成动物的模样。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上的纹饰整体以黑色为主,方格圆点,双线竖条纹为面部的中轴线,中轴线两旁为人的眼睛,眼睛下方的空白处是人的嘴巴,其整体结构颇似已涂绘成动物模样的人的面部,这正是对原始先民社会生活最真实地描绘。

三、结语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策略下一篇:接近的词语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