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2024-07-25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精选7篇)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第1篇

收集地方文献须责任与识见并驾而行―――抗战时期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述论

摘 要 地方文献作为分布广泛而又非常分散的文献类型,其收集和整理面临着许多困难。如何充分有效地做好这一工作,不仅需要责任心与勇气,更需要识见与策略。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期间收集云南、四川等地的西南文献,就充分地展示了当时的馆领导及全体职员在收集地方文献方面所具有的无畏精神和过人见识,这对我们今天的文献收藏与整理工作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 地方文献 文献采集 国立北平图书馆 抗日战争

由于地方文献的形成及分布都比较复杂,因而收集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更为特殊的素质要求。国立北平图书馆在抗战期间征集西南地方文献的实绩,向我们充分昭示:收集地方文献须责任心与识见力相辅而行。

一、西南文献的危境与北平图书馆的果敢决策

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民族构成、人情风俗,历来给人们一种十分神秘的印象,也一直为中外机构和学者们所关注。尤其是在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之后,各方人士既感到迫切需要了解和研究西南,又认为这种**的年代正是搜集、收藏各种资料的绝好机会。当时,除了中日两国的有关机构与个人参与此事外,美英德法等国家也纷纷派人前往,趁机搜掠西南地区的各种文献。西南地区的各种文献一时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而在中国方面,由于政府机关和重要文化机构的西迁,使大批的文化人士云集于此,特别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如顾颉刚、方国瑜等人的到来,以及北平图书馆在昆明设立办事处等等,都为收集、整理和研究西南文献创造了良好的人力条件。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极差,但学者们却可以利用比较有利的地域条件,就地开展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这也就是说,在抗战时期,收集西南文献既面临着许多的危险和挑战,同时也蕴含了某些机会和条件,从事这项工作,需要识见,需要魄力,需要奋斗,需要牺牲。做好了这项工作,无疑对于保存祖国的文献、对于建设国家皆有莫大功劳;反之,如果放任民族文献流失他邦或者湮没毁坏,则将不利于祖国文化的发展,不利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当时国家文献收藏中心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可以称得上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七七事变、北平失守之后,便与北大、清华等学校一起先迁至长沙,后又辗转到了昆明,继续坚持文献的采集、编辑、整理工作。1938年3月,在当时的代理馆长袁同礼的倡议下,于香港九龙蔡元培住宅召开馆务会议,即研究将征购西南文献(包括各种民族照片)和传拓西南石刻确定为昆明办事处的采访工作大纲;又决定编辑西南边疆图籍录、云南书目和云南研究参考资料等书;并明确指定万斯年、邓衍林、袁同礼等人分别负责各项事务或具体落实完成①。北平图书馆在1940年1月18日呈报教育部的该年工作计划中,再一次将“西南文献”和“西南石刻拓本”作为1940年度的购书计划,并分别提出要求:“对于此项文献继续搜求,俾能成为有系统之收藏,以供学术界之研考”;“传拓云南、四川(广西石刻已入藏,贵州省为数甚少)之石刻,以便编印《西南石刻录》”。报告中所列当年出版计划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出版“西南文献丛刊”,共有《滇南碑传集》、《云南民族民俗史料集》、《云南史料丛刊》、《云南图经》、《贵州图经》、《盘江铁桥志》、《黔南类编》、《滇粤要纂》、《桂胜》等9种;第二条关于汇集印刷馆藏目录,也对续编西南方志目录特别予以强调。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示了北平图书馆领导层在战时的艰难情形下,对于收集西南文献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决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的明确态度。由于他们率先具备了这样的识见和态度,从而很快就在图书馆的采访和编纂环节,展开了一场广泛深入又富有成效的文献征集活动。

二、抢救稀见彝族、纳西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文献

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活动中,首先值得我们称道的是对武定彝族文献和丽江纳西族文献的艰难征购过程。

武定位于云南的西北部,境内居住多个少数民族,尤以彝族为多。在该地的凤土司署内,传藏了大量的彝文经典和文物。其中的彝文经及其刻板以及凤氏自宋以来的世系谱,无论就其版本还是史料,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英法德等国的官员和学者曾先后光顾,用各种手段取走或复录了一些很重要的资料,这些资料被公布之后,很快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更多的外国人循此线索,纷纷赶赴武定,希望将全部典籍及文物予以收购。而土司本人则因国内正遭受日本侵略,当地的流匪也常常滋事骚扰,他担心这些古物难以保全,又加外国人诱以较优厚的价格,因而已动了出售之心。1943年,正在此地从事民族调查工作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学良先生得知此事之后,一方面想法接近土司本人及家族,劝说他们勿将藏品售予外人,另一方面则及时向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写信,呼吁史语所或其他文博机构设法购买这批珍贵文献。傅斯年很快将马学良的信转交给北平图书馆代理馆长袁同礼先生,希望由北平图书馆来购取这批文献。袁同礼先生在5年前就参与制定了北平图书馆收集西南文献的决议,对马学良及傅斯年的这个建议当然格外重视。他在收到傅斯年转来马学良的信后,就立即起草了给教育部的呈文,请求划拨专项经费,同时委派已在昆明的北平图书馆编纂员万斯年先生前往武定,与马学良协商征购事宜。

万斯年虽与袁同礼有表亲之谊,但在接到袁同礼的指示后也丝毫不敢懈怠。他原本想带一同事相伴前往,但一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于是只随身带了一些药品及纸墨,就匆匆地只身出发了。一路栉风沐雨,经寒历暑,翻越了崇山峻岭,饱尝了无食无医之苦,甚至还遭遇了当地土匪的袭扰。历尽千辛万苦后,终于到达了土司所在的武定县茂连乡。在与马学良先生取得联系以后,又认真协商对策,积极走访县政当局及土司的亲戚,从多个方面做争取土司全部让售的工作。在耐心细致的说服和艰难的谈判之后,终于使土司答应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将全部藏品售予、赠予国家。这批文献计有彝文写经五百零七册,彝文写经卷子一轴,彝文刻经十五块,汉文档册十二册。数量虽不为多,然其文物及文献价值则不啻连城。正如袁同礼先生当时给教育部的报告中所说:这批文献“对于西南民族之语言文化历史制度之研究,有绝大之参考价值。”事实上,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这批珍贵文献,也的确成了中外学者了解和研究彝族历史及文化的稀世珍宝。

如果说北平图书馆征集武定的彝文经典多少有些被动,那么搜集丽江纳西族文献则是一次主动的出击。

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的滇、川、藏三省交界地带,境内活动的纳西族人是远古氐羌人的后裔,而他们的直接先祖则是秦汉时代即有活动的摩梭人。由于他们的族源关系和活动地域关系,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东巴教以及有关纳西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学作品,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文化焦点。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德、意、荷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这一地区,不少外籍传教士、旅行家、动植物学家及人类学家先后进入丽江地区,对纳西族居住区的自然情况和社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并收集纳西文献。其中,美国人约瑟夫・洛克从192月起,调查纳西文化、收集东巴经典,到1949年返回美国,成功地收集到了三万八千多册东巴经典。继他之后,美国罗斯福总统之长孙昆亭・罗斯福于1944年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也收集到1861册东巴经典。这些外国机构和个人的文献收集活动,在迅速孕生了纳西文化国际热的同时,也导致了纳西文献的大量流失。

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当时的政府机构却不但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反而对纳西文化进行了摧残。如民国年间丽江县政府就曾下令禁止举行东巴仪式;一些行政官员以改革习俗为名,削弱东巴教的地位;甚至有些提倡新文化的纳西族学人也不加区别地否定传统文化,称东巴象形文字为“牛头马面之字”。这对于纳西文献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命运堪忧。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危难形势,当时国内一些有眼光的学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收集和保存纳西文献的责任。其中,最有影响、最有成效的是纳西族学者方国瑜、周汝诚协助万斯年为北平图书馆收集文献的活动。

大约在1940年7月,国立北平图书馆派当时在云南省从事文献征集工作的万斯年先生,前往丽江地区调查并收集纳西文献。关于这次实地的文献搜集过程,万斯年先生有《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述之甚详。据《报告》介绍,万斯年在丽江前后驻扎约15个月,主要进行了包括搜访传抄丽江地方文献、访购整理东巴经典在内的9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具有建设意义的是对东巴经典的搜求。

东巴教信仰山、水、风、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是原始巫教的典型表现,它又吸收了藏传佛教的某些教义与规则,形成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宗教。因此,其教义与规则本身就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内容。而记载这些教义及规则的东巴象形文字,又是语言文字领域的一个有趣现象。所以,无论是记载内容还是书写形式,东巴经典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万斯年先生到达丽江后,在当地大姓和其他人的帮助下,先后征集到东巴文经典3200余册,包括精写本、绘像本、彩绘本、封面装饰本、圣手写本、校读本等多种版本形式。这些版本对于研究东巴经的内容及纳西人的文献制作,皆有很重要的作用。经过万斯年等人的精心整理,这批文献与此前北平图书馆已经入藏的547册东巴经典合为一体,构成了国家图书馆十分珍贵的纳西文献。

万斯年在丽江地区所收集的纳西族文献除了东巴经典之外,还有丽江地区的志书、纳西族谱、纳西族人诗文集等,并传拓了纳西人的墓碑、庙碑和摩崖石刻,踏访并照录了纳西木土司的遗踪等,这些文献和文物,都很具体地反映了纳西族人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活动,是纳西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们的内容情况,下文将做进一步介绍。

三、收集西南方志、传拓西南碑文

西南地区作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该地区的方志文献自然就是关于此地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等信息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敌我双方当然都会格外关心西南地区的方志。比如当时的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就曾竭尽全力地搜集川、贵、黔以及广西等省的地方志。国家图书馆现在还收藏有当年曾被兴亚院华北连络部调查所占有的《楚雄州志》、《宁州志》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保存机构,国立北平图书馆自然也就将收存西南地方志作为重要任务。

根据笔者对1933年印行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和1934年发表的《续补馆藏方志目录》的统计,当时共有四川方志283种,云南方志125种,贵州方志46种,广西方志79种。万斯年先生1941年整理发表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中,计有四川方志351种、536部,云南方志173种、227部,贵州方志58种、74部,广西方志93种、115部,西藏方志23种、33部。而1945年发表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近年入藏方志简目》所统计的近年入藏西南方志,则分别是四川276部,云南93部,贵州34部,广西24部,西藏15部。我们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多少是抗战期间收集的,因为对所谓“近年”的上限,目录编制者并没有明确说明。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万斯年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没有包括他在1941年后所采集的部分云南方志,比如他在1941年至1942年间所收集的[光绪]《丽江府志》、冯骏修《中甸县志》、《贡山志略》、《荡山志略》等,《国立北平图书馆西南各省方志目录》就没有收录。这说明他曾经历经艰辛收集到的西南方志文献,在他所编制的目录中并没有得到反映。而1939年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昆明部分)的统计却明确显示,仅1938至1939年一年间,北平图书馆购入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的方志就达177种、1585册,在战时状态下能有这样的成果,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万斯年先生的夫人、国家图书馆退休研究馆员戚志芬先生也曾指出:抗战期间“西南五省方志所获甚丰。”傅增湘1928年12月20日致信张元济也说:“目前急欲遍翻四川府县志,京馆存者不及半”,这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抗战时期也许正是北平图书馆馆藏西南方志的增长时期。在国家图书馆现藏的多部抄本云南方志上,万斯年先生不仅亲笔题写了书签,还认真地做了校改。就笔者所见,即有[正德]《云南志》、[乾隆]《?益州志》、[光绪]《越州古志》、〔雍正〕《马龙州志》、〔民国〕《续修马龙州志》、〔康熙〕《云州志》、〔康熙〕《剑川州志》、〔康熙〕《禄丰县志》、〔康熙〕《武定府志》、〔康熙〕《琅盐井志》、〔雍正〕《临安府志》、〔嘉庆〕《阿迷州志》、〔道光〕《广南府志》、〔光绪〕《平彝县志》、〔光绪〕《丽江府志》、《蒙化乡土志》、《腾越乡土志》等数十部。这些志书在谭其骧主编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录》没有著录,却被《国立北平图书馆近年入藏方志目录》收入,可以基本肯定它们就是抄写于抗战时期。还有一部抄本《滇南抄录》,则留下了抄录于抗战之间的准确时间标志。在其扉页上,有这样几句话:“此书原题《滇南抄录》,不著撰作人姓氏,原抄本首三则所用纸张较小。树斋廿八年十二月四日。”在该页的天头处,万斯年先生补充说;“原书为北平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见目录史部七十一页。”并注明“一月三十日寄到。”根据这些代表性的事例,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北平图书馆当时确实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了驻近西南的自然便利,抢救性地抄录、收集了一批方志文献。国家图书馆现藏西南方志当然不可能只是在那一时期才收藏的,或者主要不是在那一时期收藏的,但在那一时期,肯定是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尤其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环境下,这种收藏行为就包涵了更多的艰辛与奋斗。

散落于西南各地的石碑、石刻,也是当时北平图书馆采访人员关注的重要文献。在万斯年先生《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中,就已经说明调查传拓丽江地区的墓碑、庙碑、摩崖石刻等文字,是他当时丽江之行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图书季刊》新第八卷第一、二期合刊上所发表的范腾端1946年10月所编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藏云南碑目初编》,则显示了北平图书馆传拓收藏云南省各地碑刻文字的整体情况。所著录的351种碑刻中,有汉碑、晋碑、唐碑、宋碑、元碑、明碑、清碑和近时刻碑。我们现在还无法肯定这些碑刻都是在北平图书馆移驻昆明之后所寻访,但近时所刻的76种则基本为此时所拓,其他的恐也有相当部分是在此间所得,因为只有在此时才更有条件直接深入碑刻所在之地,进行实地的勘察与拓写。前文所引北平图书馆1940年的工作计划,已经显示了馆领导层对传拓云南碑刻的坚定决心,而1939年度《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昆明部分)则显示,当年购入四川、云南的石刻拓本有108种,实地传拓的100余种。这些碑文的价值与意义,一如万斯年先生《迤西采访工作报告》中所说,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以及与中原的交往交融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

三、对现代地方文献工作的可贵启示

对于抗战期间北平图书馆的西南文献征集过程,本文的论述非常简略,但这对于说明收集地方文献所必需的基本人力素质已足够充分。

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中国的危难时刻,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曾经这样要求自己:“根据国家之需要,以谋适当之供给,于建国程序之中努力所事。”这种在危难关头不忘民族文化建设大计的精神,的确难得。但是,如果仅有这一份精神和热情,则仍然难以达到非常之目的。要有效地完成神圣的选择,还必须具备对时世的正确认识,并做出准确、及时的判断与决策。正如前文所说,抗战期间收集西南文献潜伏着许多危机或危险,同时又蕴含着难得的机会和条件―――不少文献拥有者虑及文献的命运而急于为其找到更安全的处所,那些原本秘不示人的文献此时不得不考虑尽快脱手;文献采集机关驻近西南则占据了地域上的极大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施用各种收集方法。所以,当时的北平图书馆领导决定广泛征集西南文献,是非常英明的举措。另据资料记载,在抗战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即1938年,国立北平图书馆还做出了征集整理战时资料的决定,并且很快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果。1937年7月至1938年6月的《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还报道,此期,北平图书馆与原北大、清华等校组成的联合大学图书馆合作,编制了《中日战事资料》和《国际舆论汇辑》等,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中日战争,提供了丰富、直接的资料。在1938年至1939年的西文书采访活动中,甚至还包括了采集有关欧美国家战后经济建设的图书。

新时代的图书馆当然已无亡国之虞,也无需考虑图书馆在何处立足,甚至也不用担心文化资产的外流。但是,作为图书文献的主要收藏与提供机构,如何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广泛地收集和保存起来,永远是图书馆的天职。而在各种信息蜂拥出现的形势下怎样用有限的力量保证社会最需要的文献的完整程度,就不仅需要责任,更需要很准确的认识文献能力。

北平图书馆当年采集武定彝文经典和丽江纳西文献,都是在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的指导、协助甚至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历史上的国家图书馆曾经吸引和聚拢了一大批学者,他们有人直接参与图书馆的馆务,有人则参加购书委员会,为遴选书籍出谋划策。《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务报告》在图书采购一项,就多次非常郑重地写上“本年度购书在购书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今天的图书馆既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同时又与社会其他行业与机构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作为一个图书收集提供中心,文献的选取越来越离不开读者的阅读要求甚至直接参与。因此,类似于北平图书馆的“购书委员会”制度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制度也许并不能保证文献入藏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但却可以使那些最有价值的文献适得其所。我们在文献采选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地借用各类专家的智慧,从而提高对文献价值的认识水平。

抗战时期直接参加西南文献征集活动的万斯年、范腾端等人,既是图书馆的职员,同时又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或学者。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以及所有的文献都了如指掌,但坚实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专业意识,却可以使他们对一些具有特殊价值的图书表现出异常的敏锐认识,并采取坚定的自觉的保护行动。现代图书馆采选人员整体的工作热忱和牺牲精神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客观地讲,这种热忱只是一种职业热忱,而不是事业热忱,因为出于事业心的热忱是包含热情在内的做好这项事业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但其中最主要的是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要使文献建设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必须首先提升文献采选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否则即使将世界上的出版物一揽无遗(事实上也做不到),也未必会让社会公众满意。

(张廷银 副研究馆员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文献中心)

〔出处〕 国家图书馆学刊 第1期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第2篇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

一是争取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 保证收集工作顺利进行。图书馆要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 说明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必要性, 争取当地政府对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 规定当地各有关部门有向图书馆呈缴的义务, 使其严格遵照政府规定主动呈缴各种地方文献, 积极推进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二是开展以地方文献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利用节假日或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 深入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内容、范围、作用, 让更多的人得以了解、知道地方文献的使用价值;同时, 召开征集文献座谈会, 从个人和团体的角度向广大读者进行宣传, 争取支持;亦可采取边收集边展出的方式, 将已征集到的地方文献选展, 进一步宣传地方文献, 扩大影响, 在展阅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征集工作。三是社会募捐。地方文献相当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 其中绝大多数散失在某些单位或个人手中, 面向社会募集不失为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一种新途径。可通过向社会印发倡议书、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等方式, 宣传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与作用及征集、保存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让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图书事业, 取得其支持和协助, 或提供有关线索, 或自愿将其保存的有价值的地方文献捐赠给图书馆收藏;可不失时机地扩大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对向图书馆捐赠地方文献的部门、集体和个人, 图书馆应代表广大读者对他们支持文化积累工作致谢, 赠送收藏证书以资纪念, 也可考虑向他们提供借查阅资料的优惠条件。四是馆际交换。开展馆际协作, 是图书馆谋求彼此支持、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馆际交换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双向交流, 互通有无, 互为补充, 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料的价值, 共同促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发展。五是复印、复制、摘抄。对于一些刊行年代久远、存世不多、具有收藏价值又不易收集且广大读者又很需要的文献资料, 均可考虑采用复印方法补充藏书;对于包含在一般图书资料中的有关地方文献, 则可进行摘录保存。六是坚持主动收集、常态收集。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应派事业心强的专业人员专职或兼职负责此项工作, 在广泛性和主动性上狠下功夫。实践中可采用电话询问、信函联系、上门拜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多样的收集方法, 力争收到实效。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克服困难, 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想办法寻找线索, 跟踪收集。同时, 收集人员队伍应保持相对稳定, 以便有利于熟悉业务, 开展工作。七是提高人员素质。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是图书馆一切建设中最根本的建设。每位工作人员的素质集聚将构成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地方文献工作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外, 还应对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类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应把握地方文献的工作理论和方法, 还要了解本地区社会发展现状及科研动态;为了适应多媒体文献的迅速发展, 应学会使用各种载体的文献。主要应培养三种素质:善于判定、识别各种文献形态中与地方文献有关的素材及其信息价值;善于用适当的形式将这些文献信息进行加工重组, 并形成新的文献形态;善于与特定用户进行有效交谈, 并在互动合作中直接参与课题的查考和研究。此外, 图书馆领导应为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创造条件, 通过继续教育, 使其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知识。只有提高专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才能为读者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

二、地方文献的利用策略

第一, 应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收藏。把广泛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进行科学地分类, 正确地将其归入所属学科, 进行科学系统的加工整理, 准确、完整地揭示其内容。地方文献的著录与编排, 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规则进行, 采取整体著录揭示其整体外部特征, 必要时再作单元著录, 深层次揭示其有关内容实质, 以便利用。在地方文献数量不多、暂不具备集中管理的条件下, 可采用分散管理的方法, 增设地方文献目录, 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以便检索利用。若地方文献数量多、内容广, 则应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方法, 设立地方文献专藏或地方文献部, 将反映地方内容的文献资料相对集中, 逐步形成适合本地读者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藏书。

第二, 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地方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史料价值会随时间的久远而增加, 而信息价值则会随之相对减弱。地方文献记载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对于未来的地区建设和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 对目前从事科研经济开发的单位和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要面向社会, 根据经济开发的进展及科研课题的需要选择编纂专题, 通过精心阅读有关文献获取资料, 将散见于文献中的有关地方内容的主题或事件资料, 进行摘录、整理, 汇编成册, 为专题研究者提供原始依据, 把文献信息有目的地及时输送到读者手中。

第三, 走联合开发之路。地方文献内容丰富, 形式、文种多样, 具有重复使用价值。要调查了解本地档案馆、博物馆、文物所、图书馆、资料室收藏地方文献的情况, 各馆应以平等互利为基础, 对现有馆藏文献进行交换、转让、补缺、复印等, 谋求大范围内地方文献的资源共享。

战国与汉唐时期的铜镜 第3篇

中国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有铜镜,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两面铜镜。 面是圆形素镜, 面是圆形七角星纹镜。商代的铜镜出土了六面,均为圆形。两面为叶脉纹镜,三面为多圈凸弦纹镜,一面为平行线纹镜。西周与春秋时期铜镜的发现也不多,除了一面重环纹镜和一面乌兽纹镜外,其余都是些素镜。到了战国时期铜镜的使用才流行起来。

战国时期流行的铜镜主要有弦纹镜、云雷地纹镜、花叶纹镜类、山字镜类、菱纹镜类、乌兽纹镜类、蟠螭纹镜类、连弧纹镜类等。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是薄而轻巧,镜钮为弦纹拱桥形,边缘多数卷起。其制作精细,工艺精湛,纹饰精致美观。

汉代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类、草叶纹镜类、星云镜类、目光镜、昭明镜、连弧纹铭文镜类、重圈铭文镜类、鸟兽纹镜类、蟠虺纹镜类、博局纹镜类、多乳鸟兽纹镜类、连弧纹镜类、夔凤纹镜、变形四叶纹镜类、神兽镜类、画像镜类、龙虎纹镜类等。汉代铜镜出土的数量较多,它是当时普通的日用品,又是普通的随葬品。汉代铜镜早期较轻薄,后期变得厚重,镜钮多为半球形。汉代铜镜主纹饰鲜明突出,铭文成为铜镜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创了中国铜镜铸制铭文的先河。

唐代主要流行镜类是瑞兽葡萄镜类、瑞兽鸾乌镜类、花鸟纹镜类、瑞花纹镜类、神仙人物镜类、盘龙纹镜、八卦镜等。唐代以前铜镜的造型绝大多数是圆形,极少数为方形,唐代发展了铜镜的形状款式,创造出菱花形镜、葵花形镜等花式镜及六角形、八角形、亚字形镜。花式镜不但丰富了铜镜的外形,而且使铜镜的纹饰美和形式美相得益彰。唐代铜镜铸工精细,纹饰华丽,格调清新,图纹偏重于写实,构图生动活泼。唐代以后铜镜艺术渐趋衰落,纹饰简单粗放,制作拙劣。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 第4篇

一、地方文献的概念和类型

(一) 地方文献的概念

地方文献资料记载着该地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 风土人情, 人物事迹, 有浓烈地域性特色和巨大研究价值, 对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有深远意义。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如此多知识财富给我们, 我们应当加以收集与利用, 同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各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工程中, 也逐渐加大对地方区域资料的需求, 因此, 如何有效地收集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料, 充分挖掘其潜在价值,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是目前公共图书馆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 同时也是其首要任务与未来发展方向。

(二) 地方文献的类型

那么, 怎样的文献资料属于地方文献资料呢?笔者给大家分为以下几类。

1. 地方史志谱。

这类文献主要指地方历史性资料, 史志谱是三种不同文体, 史是历史性材料, 记录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时代变迁, 发展历程;志是记载某一地区人文、政治、社会等某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著述;谱通常指家谱, 主要是某地区比较有代表性有价值性人物的家族关系和延续情况。

2. 地区情况资料。

主要是指某地区政治、经济、人文等某一方面详细情况的文献资料, 比如地方年鉴, 地方概况, 统计书籍等都属于地区情况文献。

3. 地方人物资料。

每个地区都有著名人物, 他们对该地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类著名人物的人物传记、书籍、图册等资料不仅是可以作为其重要研究价值的地方文献, 并且, 他们走访各地区留下的笔记著述也属于重要的地方文献。

4. 地方民族资料。

除该地区著名人物外, 更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习惯, 风土人情则呈现了该地区的风貌, 中国民族众多, 各少数民族聚居生活产生了许多的民族类著述, 对研究该地区民族人物特性有重要意义, 也属于重要地方文献。

5. 地方民俗和特色资料。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习惯, 以及特色的支持性产业, 这类文献资料对因地制宜的开发与建设该地区有极大意义, 因此, 包括民间传说、坊间特色等地方性民俗文献和特色资料也属于地方文献。

6. 民间自库藏书资料。

我们民间通常活跃着一批地方文化爱好者, 他们喜欢收藏地方特色资料, 并且有些非出版的手稿或善本落入这些民间爱好者的手中, 不仅属于地方文献, 而且这类私家珍藏文献更具研究价值。

二、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的有效措施

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是一项长期性、且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需细致系统地进行分类和整理, 并且, 不同区域不同的历史和当今状况, 也决定了该地区文献的独特性, 因此, 如何对地方文献进行合理有效的收集与整理, 能对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打下根基, 同时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重点和难题。

(一) 多途径收集地方文献

1. 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2.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大众长期开展征集地方文献工作。3.定期开展征文活动, 扩大对文献收集的影响力。4. 建立网络征集专项通道。5.多与同类型的部门单位进行交流与合作。

(二) 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库

建立地方文献资料库的目的不仅在于把所有地方文献统一归类放置, 同时也应注意加工处理, 把资料库进行分门别类, 提高开发与利用效率。

1. 收集、整理、加工。2.划分特色数据库。3.加强管理制度, 注重后期维护。4.利用互联网打造地方文献网络数据库。

三、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深化开展

除了加强收集与管理地方文献的基础工作, 还需持续有效的开展揭示地方文献的揭示报道工作, 地方资源的深度挖掘工作等等, 以方便广大社会人士广泛检查, 提高文献使用阅读率。那么, 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为精神文明建立服务

地方文献详细地记录着某一地区丰富的综合性资料, 给老百姓深入了解地域文化, 社会形态, 风土人情等信息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同时也提高了广大社会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 对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加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 公共图书馆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有以下方式。

1. 注意完善阅览服务。2.合理编制文献目录。3.定期举办地方文献展览会。4.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

(二) 为地区建设发展服务

地方文献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 针对性比较强, 它承载着该地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变迁, 历史与现状, 优势与弊端。对合理开发和整顿地区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们可以更加完整有效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地方, 避免决策行为上的失误和漏洞, 以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建设地区, 为地方服务。

1. 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2.为地区建设提供数据。

综上所述,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为地域性文化, 政治, 经济等综合信息提供重要数据资料的来源, 他的开发与利用将影响发展的进程和状况, 因此, 要求我们不仅应该多了解和阅读地方文献, 提升自身的素养, 同时应加入到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队伍中来, 为时代的发展, 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容友.公共图书馆对地方文献收集和利用的实践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 (07)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第5篇

关键词:清至民国;利碑刻;论纲

中图分类号: K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90-2

1 清至民国曲靖水利碑刻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的意义

水利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水利事业的规划和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①清至民国水利碑刻是了解曲靖地区水利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记录了这一时期曲靖水利设施的概况,水利纠纷的处理原则,用水的规则。水利碑刻提供的信息为今天曲靖水利建设和改革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这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清至民国时期曲靖水利碑刻文献,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尽管水利史,特别是水利社会史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以往水利史研究往往局限在水利发达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抑或是华北和江南地区,对西南地区,特别云南地区,水利史研究较为薄弱,因此,通过水利碑刻资料,对曲靖地区水利史的研究,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水利与曲靖地区的社会变迁,进而扩展到云南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同时,可以为反思中国“治水社会”和“水利共同体”理论,提供现实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水利社会史的研究。

2 清至民国曲靖水利碑刻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的现状

水利碑刻既是水利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又是水利史的研究内容。国内学界对水利碑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利碑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水利碑刻见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方志,如,《新纂云南通志》、《续云南通志长编》、建国后各级政府编纂的地方志和水利志中,如马宁主编的《中国水利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6)、云南省水利厅《云南水利志》、《昆明水利志》,专门的碑刻资料有《河东水利石刻》、《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辑录》、《云南名碑名塔》、《楚雄历代碑刻》、《宜良碑刻》等,具体到曲靖地区有《曲靖地区水利志》、《陆良水利志》、《师宗县水利志》、《曲靖文物志》等。另一方面是借助水利碑刻资料进行水利史,特别是水利社会史的研究。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行龙主编《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山西社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田东奎著《中国近代水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董晓萍、(法)蓝克利著《不灌而治:山西四社五村水利文献与民俗》(北京:中华书局,2003),代表性的论文有胡英泽“凿池而饮: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民生用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2辑)、赵世瑜“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利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张俊峰“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读书》2005年第8期)、钞晓鸿:“灌溉、环境与水利共同体-基于清代关中中部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等,涉及曲靖水利研究的有《民国年间云南曲靖恭家坝水利纠纷》、《元明清云贵高原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变迁》,上述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条件。

国外学者关于水利碑刻的研究,除了进行资料收集,如由白尔恒、蓝克利、魏丕信主编的《陕山地区水资源與民间社会调查资料集》(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更多是以水利碑刻为载体进行水利史的研究,美国学者卡尔·魏特夫提出的“治水社会”观点(《东方专制主义—对于集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以此观点为基础形成了很多成果。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学者在继承和批判魏特夫治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共同体”理论,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出现了一系列论文,相关成果见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亚纪书房, 1974 年)。

上述国内外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其不足之处在于,研究的区域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华北、长江流域的江南,而对地区西南的曲靖鲜有问及,同时,其侧重于常态研究,多集中在水利工程、水利建设等传统水利史的研究上,对于非常态下“水利社会史”的研究,尤其是水利纠纷的研究提及较少,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3 清至民国曲靖水利碑刻文献收集与整理研究的内容

本研究循序渐进地探明以下三个问题:

①“有什么”的问题,即清代至民国时期曲靖水利碑刻资料的概况;

②“是什么”的问题,即通过分析清代至民国曲靖水利碑刻资料,了解曲靖水利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曲靖社会变迁;

③“有什么用”的问题,即清代至民国时期曲靖水利碑刻的当代价值。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包括:

①清代至民国时期,曲靖地区(主要范围包括富源、沾益、麒麟区、陆良、马龙、会泽、宣威、师宗和罗平)水利碑刻的分布情况;

②水利碑刻的内容特点;

③清代至民国时期曲靖水利社会史研究;

④清至民国曲靖水利开发和建设的当代价值。本研究通过运用新材料,即通过收集到的碑刻资料分析曲靖水利建设,并采用新方法,即利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曲靖水利建设情况。

本研究试图得到的主要观点是:

①清至民国曲靖的水利,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②水利建设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还关注社会效益;

③清至民国曲靖水利建设对当下水利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注 释

①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29/c_121039106.htm下载于2016-4-20。

参 考 文 献

[1] 杨祖诲.曲靖地区水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2] 本书编纂委员会.曲靖文物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

[3] (清)毛玉成.咸丰南宁县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74.

[4] 史军超.云南名碑名塔[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1.

[5] 丘勤宝.云南灌溉问题[J].云南建设,1945(1).

[6] 吴绍墨.云南农田水利事业的检讨[J].云南建设,1945(1).

[7]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8] 汪家伦,等.中国农田水利史[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9] 行龙.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走向田野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7.

[10] (美)卡尔·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 (日)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M].东京:亚纪书房,1974年.

[12] 冯贤亮.近世浙西的环境、水利与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新时期档案收集工作的困难与对策 第6篇

关键词:档案部门,收集工作,困难,解决办法

一、加强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档案馆 (室) 是对档案、资料进行保存、整理、提供利用的专业职能部门。对这样一个部门而言, 档案资料的接收、征集是其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第一步, 做不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综合档案室保管、整理、提供利用等基本职能就如同无源之水, 不可能有所发展。因而, 档案资料收集工作的水平对于一个档案室的发展以至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档案部门与高校整体教育改革关系密切。档案部门只有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 对外提供完整的档案, 才能更好地为改革与发展服务。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主要难点

1. 档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收集工作的艰巨性。

高校档案不仅门类多, 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 而且内容新、科技含量也相应较高, 这就决定了收集工作的艰巨和重要。《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中将高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十大类, 直接涉及到的有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等各个方面。有些门类专业性很强, 比如:科研项目和基建工程项目材料等。做好档案收集工作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档案人员, 更需要教学、科研等部门和人员协同进行。

2. 档案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收集工作的开展。

高校虽然建立了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 业务部门的档案工作制度机制尚未健全, 缺乏制度的监督与保障。有些部门的领导有“重教学、轻档案”的思想, 直接影响部门立卷归档工作的正常进行。

3. 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影响档案收集工作的质量。

随着人才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人才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机构调整, 人员流动频繁, 新上岗档案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知识。档案收集工作的指导能力欠缺, 造成归档的文件不能齐全完整。

4. 办公自动化的开展给档案收集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 办公自动化带动文档一体化的开展, 以磁盘、光盘为介质存储的文件大量出现, 使档案载体由过去的纸质为主变为多载体形式并存。现代化的档案收集网络管理方式及电子文档的出现也对传统档案收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电子文档的真实性鉴定、电子文档的保存格式多种多样、软件的升级周期等问题加大了档案收集的困难。

5. 收集与利用脱节。

许多在新形势下已不适应改革的步伐, 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就不可避免。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档案的利用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电子档案的需求成为人们当今新的利用热门话题, 而这些恰是档案收集的困难和不足。

三、加强和改进档案工作的措施

1. 加强“两法”学习, 开展档案宣传工作。

针对影响档案收集工作的难点和问题, 应当首先加强学习意识, 学习贯彻《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同时, 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积极开展档案宣传教育工作, 使档案服务于各项工作意识和价值深入人心。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举办《档案法》知识竞赛、聘请专家进行讲座、举办展览、开展档案立卷归档工作的检查评比活动等, 让广大教职工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自觉遵法守法。

2. 建立档案工作保障机制, 确保档案事业发展。

应建立“依法治档”的新秩序, 健全档案工作管理制度, 真正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提出的“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把各部门立卷归档工作纳入各部门岗位职责、纳入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 要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档案工作应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一样, 纳入部门与干部年终考核范围。

3. 建设档案工作网络队伍, 疏通档案收集工作渠道。

档案工作网络队伍的建设是落实部门立卷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岗位培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6页) 训, 提高兼职档案员业务水平, 将档案收集工作做得更加及时、完整、准确到位, 真正建立工作得力的网络队伍。

4.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体现的是行政管理职能, 它保证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档案部门的管理者为做好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指导素质, 增强指导能力, 提高指导水平, 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档案工作原则、办法以及各个时期的任务、要求, 了解部门各阶段档案工作的情况、问题;熟悉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有较强的综合归纳能力, 有较好的传授表达方式, 熟悉不同文件材料的价值、作用。

5. 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 促进档案收集工作的开展。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 第7篇

(一)建立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馆藏体系的重要途径。

每个地区的图书馆都收录有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刊物,这些刊物是本地区文化建设和风土人情的综合体现,一个完善的图书馆能够有效地保存国家、地区文献,提高社会受教育程度,提高整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地区人才的综合素质,从而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因此发展地区图书馆对地方文献的收录和整理工作不仅能够使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得到实现,发挥文献的参考价值,还能提高一个地区的人民的整体素质,为该地的经济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为本地区各项地方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

因为地方文献主要是对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历史和现实的记载,因此在研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类文献是构成地方史的重要素材,各行各业的工作文献是对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细节的反映。其次研究地方文献有利于让地方领导人以史为鉴,充分借鉴文献中总结的前人的经验,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做出更加准确直接的决策。地方文献包罗万象,对于该地的经济、政治、科学、人文、历史等因素都有涉猎,能够对政府决策部门提供更为完善和详尽的参考。

二、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

要想对一个民族地区的区域文献展开研究,对文献的收纳和管理必不可少。因为不同民族文献有着不同的特性,民族文献的统计和整理工作应该充分考虑地方文献的民族性、多样性、复杂性、区域性等特点,以便更好地发掘出各类地方文献,丰富图书馆藏,这就对我们的文献发掘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1.发掘活动要深入人民,民间收藏的文献数量极多,对地方文献的丰富是一个极大的助力;2.民族文献很多都是来自于民族传说和神话故事,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收集相关题材;3.重视对民族文献的归纳收集;4.在各类古语文献中获得参考模型;5.突出文献的民族性,注重收集相关的民间著作;6.利用好各民族区域的寺庙、道观等资源;7.利用国外人士的研究成果从侧面反映本地区文化情况。相信通过以上几点多角度、多层次的整理和收纳活动,地方区域的图书馆藏必将极大丰富,为民族文献的整理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

对地方文献的收编是我们研究一个地区发展轨迹的最有效的手段,如何进行相应的文献收编工作?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主要遵从以下几个原则:1.正确认识地方图书馆在民族文献整理工作中的职能;2.对文献的收集建立一个长效化的机制;3.全面撒网,重点收集;4.文献的购买和定期募捐结合起来;5.注意对文献的截留工作,防止文献缺失;6.重点收集本地区文献,但也不忽视省级文献的采集;7.收集上来的文献应该有相关的登记行为。

三、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建立民族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对于民族文献的保障一直是我们研究工作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文献保障体系,推动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系统化、有序化、常态化发展,对每个地区的民族文献都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各地区地方文献的民族性,利用地方文献建立起一个丰富有序的地方文献资源系统。要形成一个文献管理网络,以地方藏书为主,通过省市图书馆建立起与中央的联系。

(二)加快民族地区地方文献资源的网络化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为地方文献收藏整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可能,也使我们有机会用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编制出该民族的历史文献并且收入到国际互联网当中。我们应该着手建立一个地方文献收藏与分享的网络平台,并与中国各大数据库合作,建立起一个大型的地区文献管理系统,利用现代手段对文献进行管理和共享。

(三)编制民族地区地方文献资源联合目录。

对地方文献进行目录化管理能够有效克服地方文献的杂乱性、无序性等弊端,不仅有利于对文献的调查和引用,更能为现有文献的分享和利用提供便利。

(四)发挥文献资源优势。

我们对一个地区的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来发展地方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一直是我们研究地方文献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在进行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图书馆原有的社会职能,更要积极创新,提供更多的服务来适应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发展自己:1.扩大文献的借阅范围;2.编写目录,方便读者和组织的查找验证;3.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地区文献的专属数据库,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地开展各类课题研究活动。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图书馆机构就能够在地区经济增长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地方文献是一个对特定区域的人文历史和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载,能够反映出该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一个地区历史和现实的综合。这种文献拥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对地方文献的撰写和研究能够有效地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方面的发展。图书馆是整理和保存一个地区地方文献的最有效的机构组织,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书馆,地方文献

参考文献

[1]齐清萍.略谈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J].知识经济.2011(09).

[2]王卓杰.深化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服务的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1(07).

上一篇:个人发展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相思的诗句王维-相思的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