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024-05-21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精选8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1篇

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顺利完成“十一五”时期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

经济增长是靠资本、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不同,经济增长会呈现不同的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和劳动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增长就是粗放式的;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就是集约式的。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转向主要依靠提高各类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从1980到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从13.26吨标煤下降到4.75吨标煤,下降64.2%。这样的下降幅度既不逊于发达国家,也不逊于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按国际购买力平价(2000年美元)计算,从1990年到2003年,我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增长了1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只增长21%,其中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分别只增长11%、40%和20%。

但是,这种明显的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数的。从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特征依然十分突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8%,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也呈增长之势。展望未来,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任务更加紧迫。

深刻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体制根源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我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整体技术水平有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以住房、汽车需求快速增长等

为代表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使我国现阶段的增长呈现出某些高物质消耗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导致增长方式粗放有深刻的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

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比如,水资源是我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但我国的水价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低水价导致了对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农业用水的低价格,弱化了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投资激励,固化了农业的大水漫灌方式;居民用水的低价格,造成了生活用水的严重浪费。再比如,土地也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征用、交易制度不完善,致使大量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低价征用,转让价格没有充分反映土地的稀缺程度,从而降低了稀缺土地资源的使用成本,形成了粗放利用土地的惯性。

企业成本未能充分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一定的质量、安全、能耗、物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标准,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是市场经济中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明确和严格的标准之下,企业为了达到社会要求,就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更新设备或加强管理,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不仅缺乏比较完善的社会标准体系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已有的法规标准,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一方面使企业丧失了进行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企业敢于在执行现行标准和政策时弄虚作假、顶风违规。

税费政策不合理。比如,当前在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方面,由于资源税实行按照开采量征收,开采过程中往往发生只开采易开采部分和遗弃不易开采部分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采取综合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涉及经济、技术、社会等多方面体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需要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管理、鼓励理性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综合系统的措施。要真正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国策,当然,最根本的是要为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当前,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优化经济结构,增进结构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的表现,也是导致经济低效运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抓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制造业,大力开拓服务业新领域,抓紧构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吸纳就业多的产业结构体系。二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形成既有利于规范、有序、有效竞争,又有利于实现

规模经济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布的格局。三要优化所有制结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局面。四要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增加出口,提高比重。

增加政府投入,促进资源和环境技术的进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资源节约、污染处理、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研发成功后社会效益比较明显,但研发过程投资密集,研发失败的风险比较大,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研发积极性不高,使得这些技术的供给难以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要加大政府对这些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提升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漏洞。从政府的角度讲,应当通过制订严格的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标准,并依法严格执行,从外部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转变生产方式。从企业角度讲,则要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和工艺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倡导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消费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消费者对我国基本国情和面临挑战的认识,增强其合理消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同时,要通过完善消费政策,提倡文明、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

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完善相关制度。一是加快重要资源价格改革,增加粗放利用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重要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严格土地法制,合理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适当增加利用土地的成本。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根据新的资源供求形势,进一步完善国土资源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严格区分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健全并坚决执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确保土地价格形成的公开化、透明化。四是完善税收制度。从生产、销售(包括到国外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鼓励节约,抑制浪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履行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恰当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社会管理职能。要通过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等,创造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要完善各类质量、安全、环保等法规和标准,强化执法体系,提高执法能力;强化对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技术创新;打破市场垄断和市场封锁,维护市场秩序。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2篇

【论文摘要】党的17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我国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论文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17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这一论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属于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所谓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或提高生产效率,引起产品数量的增加、产值的增长、劳务总量的增加等。其衡量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民收入(NI)等。但经济发展不仅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经济的增长出现的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升级、资源配置的优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福利水平的提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增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的内涵型转变。但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不要求经济质量的改善。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仅包括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的“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二、从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资源问题瓶颈凸显,能源消耗过度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的消耗也是在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为8%~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 14%~15%,位居世界第二。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能源消耗的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可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的。与此同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瓶颈制约也日益明显,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50%左右,铁矿石、氧化铝、精铜矿石等40%甚至50%以上依靠进口。而且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贮藏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7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铁、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6、1/6和1/9;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资料,2006年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仅为1.282亿公顷,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正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可见再过几年,我国就没有可以用来开发的耕地了。同时,我国耕地的土壤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耕地的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 万吨标准化肥。此外,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之一。

2.环境污染严重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所占比重过高,造成粉煤灰、废水、废渣、废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据资料,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量约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位居世界第一;化学需氧量、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危险废弃物每年约1100万吨,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几十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甚至在我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已经很难看到蓝天白云了。

与此同时,全国有18个省、471个县、近4亿人口、耕地和家园也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尤其是黄河、长江、淮河的发源地三江源已成为草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今草原退化和碱化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在以每年200公顷的速度增加。

三、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此外还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在节能减排等关键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

2.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

由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产业的增长,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3.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关键的是促使经济发展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的方向转变。首先应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振兴制造业。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和完善涉农补贴政策,保证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发展。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3篇

一、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障碍

1、思想观念方面的束缚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首先, 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对于节约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人们总以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充足, 对节约资源的认识不足。但是实际上, 我国的一些重要战略资源还存在着严重的而不足, 并且十分匮乏, 因此, 在生产中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从我国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的投入产出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却远远的低于发达国家。其次, 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简单的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 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 那么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了, 换句话说, 我国的经济发展片面的追求的是经济增长率。实际上经济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分属于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三, 我国的经济增长始终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考虑, 一直追求的是产值和产量。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全面的考虑到经济的协调和全面的科学发展观。

2、体制性因素的影响

从微观经济来说, 一些企业特别是一部分大型的企业改革虽然在持续的进行改革, 但是, 改革不到位, 存在着产权不清的情况, 企业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上商品经营者和生产者。也就是说, 企业本身缺乏内在的动力,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本不能通过自主创新的方式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宏观经济来说, 我国的企业存在着强烈的数量扩张的内在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是因为投资权力和资源配置权力的不断扩大。企业没有明确的权责关系, 并且各级地方政府也本身存在着财政收入产值增大的问题。从市场方面来说, 资源配置的机制不健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的起点低, 缺乏一定的经验, 市场体系不完善, 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非体制因素

非体制因素因素指的是在硬件设施上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技术改造资金的短缺、技术设备的老化以及科技教育事业的成果不能转变为生产力, 或者在这个转化中, 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

二、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要首先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要不断的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并且处理好人的全面发展与物质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或者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才能够达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统一。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尊重自然规律, 要充分的考虑到生态环境和资源二者之间的承载力。

2、推进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条件。对于国有大型企业来说, 它们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推动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要对国有企业的战略资源进行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的将产业政策和市场作为导向, 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 将国有资产的结构进行优化, 使大型企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效益, 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第二, 要转换企业的经营生产机制, 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和政企分开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第三, 加强企业的科研自主创新能力, 使企业面向市场, 走向集约化。

3、深化体制改革, 增强企业的的调控能力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更新技术, 调整投资的中国店, 不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 最终保证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因此, 作为政府应该切实的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政府机构的改革, 使振幅在规范上和企业行为分开, 不断的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在宏观调控的机制和手段方面应该试试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建立严格的投资约束机制和监督约束体制, 将企业粗放的经营方式转变为集约式的增长方式。

4、完善市场体系

作为统一的市场体系应该讲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作为发展重点, 尽快的打破区域之间的封锁, 以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发的市场体系, 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 作为生产经营者也要完善市场机制, 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式, 保证市场内的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

5、建立符合集约式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

有效的考核指标和评价体系实际上在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起着导向作用。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能够杜绝企业盲目的追求产值, 追求企业规模扩张和各种攀比的速度, 这样能够哟徐奥的降低消耗, 优化结构并且加快技术进步。各种奖惩和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是从粗放型经济走向集约型经济,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投入, 并且保证经济的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封思贤, 李政军, 谢静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金融支持——来自长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11 (5)

[2]王化民, 李角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7)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4篇

世界经济严重失衡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来自于美国过度透支未来财力的消费。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而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自身消费不足、严重依赖海外市场,低水平扩张产能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同时,由于近几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石油输出国积攒大量美元,为了寻找获利空间,这些美元流入国际市场推高资源价格和资本市场价格进行投机或回流美国,供其借贷消费。这也是加剧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全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的失衡:即主要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主要经济体间的国际贸易失去平衡、当前与未来失去平衡等。

世界经济应当作出调整

世界经济未来要走向健康的新模式。首先要解决经济体自身的消费与生产失去平衡的问题。而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的引擎,是这次危机的始作俑者,因此经济转型也必须从美国开始。因此,美国必须解决过度的透支消费、金融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偏高、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等三个问题,改变纵容居民过度借贷消费的政策,引导国民注重储蓄、量入为出。同时。对金融业要加强监管,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杠杠化、泡沫化。另外,为了解决美国劳工成本过于高昂,使得美国制造业失去竞争力,美国必须解决美国劳工阶层贵族化、工会权力过大等问题。

对于亚洲主要经济体来说,必须改变无限扩张产能和依赖出口的局面,做到自身的生产与消费保持基本持平。亚洲地区必须深刻了解到为什么本国储蓄率居高不下、为什么国民消费不振。因此,除了必须改变分配体制外,亚洲地区更要转换原来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的基本思想,放弃“世界工厂”的虚名,放弃追求经济规模的“GDP崇拜症”,而把思想放到追求国民的福利上来。

我国经济在这次危机中显现的问题

中国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和知识的比重越来越低。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的问题逐渐暴露,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走不通了,经济下滑,社会矛盾凸显。

21世纪最初几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已经完全收紧,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害,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暴露出来,但是转变一直没有得到实现。其次,由于中国一直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利用劳动要素禀赋优势和国内的自然资源优势,走一条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近些年,我国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保持巨大顺差,积累了将近2万亿的外汇储备。到了2003年,出口需求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显现。等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种矛盾都同时暴露出来,就使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式显得更加复杂和难于处理。与10年前积极财政政策的“时代背景”相比,中国经济结构已然大变样,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从1995年的近40%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约67%。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

对于应对本次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应吸取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财政货币政策经验。当时,中央政府以基础设施为主的财政支持填补了外部需求暂时下滑造成的缺口。当全球经济恢复增长时,中国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已经占据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贸易上升带来的机遇,使中国形成了外向型增长模式。中国近些年从中获益匪浅。但是近两年,此模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可持续性,遇到诸多麻烦: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国内资源消耗过量、环境污染严重。况且本次危机之后,外部需求是否会加速回复,值得怀疑,因为本次危机横扫全球主要经济体,而不像1998年只有东南亚遭殃,所以经济快速恢复的几率很小。当外部需要没有及时跟上时,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不可持续,到时经济还会陷入麻烦。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其初衷是希望通过政府投资的扩大,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民间投资意愿增强,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动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实际执行的情况是,积极财政政策对防止经济失速的效果是明显的,1998——2002年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6%,保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但是作为一项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财政支出主要专注于基础设备投资,而当时经济变革的方向却截然相反。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改革,企业将员工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包袱转移给家庭。因此,家庭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住房和医疗支出的增加。正如1999年至2003年间家庭储蓄率的显著上升所示。此次经济政策加剧了我国内外失衡,内需不足,严重依赖出口,为这次遭受外部冲击,埋下了伏笔。

四万亿投资的分配应考虑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

虽然四万亿投资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看到,四万亿投资的目的绝不只是为了保持增长速度这一目标。应该看到我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并未解决,经济结构畸轻畸重、民众消费能力低下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由出口和投资导向到消费导向的转型也还远未完成。

本次金融危机,中央政府已经迅速做出反应,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刺激经济增长力度之大几乎前所未有。虽然加大了对民生的投资,以降低预防性储蓄,并鼓励居民进行消费,但是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支出还是占的比例过大,其对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有限;政府花费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资金有限,只有有限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支出:医疗、廉租房、教育、养老金以及社会保障,而这些措施有助于支持消费并重新平衡经济增长。

分析四万亿投资分配方案可知,用于基础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费用在中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长期偏低。以教育支出为例,中国教育经费在2007年是全球总教育经费的0.78%。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近几年还有不断下降趋势。我国教育支出与GDP之比,医疗卫生与GDP之比,均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家财政投入全民社会保障份额较少,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都制约人们不敢消费。在外向型经济调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费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中央财政可以借此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只有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补贴,大幅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实现内需型增长。

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还是在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方式上。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出现的问题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着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采取科学的发展方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压力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开创出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挖掘出一个大国消费市场。

我国应借助此次机会,化“危”为“机”。概括说来。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那些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实现国家一直提倡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二是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三是转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四是放弃长久以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行资源集约型、健康长久的发展模式;五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国今后长久的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5篇

今天付出,明天收获。

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人之所以有两只手一张嘴是因为做的要比说的多。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勤学习,谱文明直风;争创新,绘秀美蓝图。

组织拓展根基牢,个人发展展望好。

后悔,是对精力的消耗。

生活不会否定任何人,就怕自己否定生活。

一步被动,步步被动,步步落伍,煎熬受穷。

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宁可停工停产绝不违章蛮干。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6篇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开篇,即精炼而突出地表明了改革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所在和紧迫性,特别是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同时在规划纲要中提出推进以下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在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上,提出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在企业与个人分配关系上,提出平等协商形成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在居民内部收入关系上,提出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取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已经总体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过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然而,改革进程不仅没有完结,而是进入更多触及深层矛盾的“深水区”。特别是人们认识到,市场不是万能的,社会领域和政府自身的改革任务日益凸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坐起: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另一

方面要迎接信息化的挑战, 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从这一目标出发,(1)要促进工业化进程的深化。从目前我国工化所处的阶段来看, 发展很不平衡,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加速实现工业化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性任务;(2)要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中, 要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现代化;(3)要加快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工业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由于“我国是在传统农业部门没有得到根本改造时提前发动工业化的” , 我国传统工业化仅从单方面考虑工业发展, 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 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在走新工业化道路时必须把农业的工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4)要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我基础的, 通过扩大工业的规模, 提高工业的从业人员比例来实现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是以集约型经济增长为基础的,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强调利用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

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要进一步扩大内需

进一步扩大内需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增加对城镇低

收入居民和农民的补贴。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文化体育、旅游、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和养老消费。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放宽市场准入,真正破除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指导和规范管理,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四、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打破目前“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组织模式,推进专业化生产,以产业链整合生产要素,通过联合、重组、股份置换等方式,形成若干开发和集成能力较强的配套产品和中间产品的产业集团和一批高技术、专业化的“小巨人”,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按照低投入、高产

出、低消耗的发展模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线;在新建项目中积极推广低消耗、高效率的工艺和设备,严禁使用国家淘汰的高耗能设备和产品;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改造提升;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研发产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推动成套设备、生产线的对外出口和转移;采取吸引外资和到境外投资等多种方式,促进国际贸易与合作;采取联合开发、联合设计、合资合作等多种

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五、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进一步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审计和监测。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节能工程节能技术改造。农业领域要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交通领域要积极组织交通企业参加交通运输部开展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能源领域要加强清洁能源建设和用能管理,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全市综合能源消费中的比

重,加强对高耗能企业、高耗能产品的跟踪监测;积极推动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太阳能与建筑集成应用技术、中水回用、海水淡化、能源替代与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发与示范。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和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7篇

鲁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定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当前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小型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农村信息化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不高。与夯实农业基础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

步步伐,特别是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专门机构,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技术落后,缺少技术推广、科学实验的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沼气、农机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影响了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农村金融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去年部分农产品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小麦、油菜籽亩均纯收益比上年减少,生猪养殖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亏损比例居高不下。从未来形势看,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难度增大。迫切需要采取增加生产补贴、加强市场干预和价格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稳定农业生产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在农业经营收入方面,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明年世界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恢复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难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就业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

六是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任务艰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困难,进口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出口困难、进口激增,对国内市

场份额的挤占和市场价格的打压十分明显。迫切需要继续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农业发展的法制和制度保障亟待加强。虽然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机制不牢等问题,农业经营机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日益显现。在农业法制建设方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肥料及农药管理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有待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加快农业法制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国民经济从超常规保增长到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一年,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2010年,中央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要狠抓措施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着力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继续搞好油料、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标准化改造。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展会经济,扩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推动完善和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布局规划,重点支持主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坚决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新认定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启动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地力培肥技术指导,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模和范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认真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精心组织跨区作业,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启动一批重大协作项目和区域科技项目,实施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和948计划。加强良种培育,支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加强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管、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爆发流行。进一步加强病虫监测,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积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加强重大疫情阻截带、优势作物非疫区和边境防疫带建设,加大对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的防治力度。

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农业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草原承包经营

规范化试点范围,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进程,搞好人工饲草地建设,发展舍饲圈养,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8篇

鉴于上述问题,铁路运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转变铁路运输经济增长方式: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铁路运输应摘掉“铁老大”的帽子,剔除自身的行政化痕迹,以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和理念进行自我定位。要面向市场,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根据供求关系合理调整运输线路。转变等货(客)上门的自我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积极的投身到运输市场的竞争中,树立运输围着营销转的观念。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要扭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既要注重数量,同时要关注质量;既要注重速度,也要关注效益。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走精细化的发展道路,实现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服务质量,抢占市场份额

参与市场竞争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运输行业正在由以往的生产指向性行业向服务指向性行业转变,尤其是在客运业务上,服务质量高的企业自然会受到顾客的青睐。铁路运输应当从以下几点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在工作人员素质上,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打造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增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以及考核晋升机制,打破铁饭碗的传统职业观念。二是,在信息化建设上,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支持,大力研发推广铁路系统软件。推进铁路客货运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步伐,形成全品类物流、全流程服务、全方位经营、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三是,在服务项目上,努力提升现有服务项目的质量。同时,在现有的服务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类型模式,尤其是客运业务中的配套服务项目,横向拓宽业务范围,力争将铁路运输打造成集休闲娱乐、旅游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列车。

三、调整运输组织结构,提升运输效益

在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调整运输组织结构,提升运输效益。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建立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企业组织经营模式,强化营销机制,实现专业化经营。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实现集约化经营,梳理铁路沿线站点布局,以提升效益为导向,调整或关停一些业务量低,投入大的站点,整合相邻站点,实行集中办理。提高运输能力,增加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同时要注重均衡,提高综合效益。日常运输组织中,各铁路段应牢固抓住车流调整这一关键环节,加强装车调整,防止车流波动,从而提升运输组织效能;并通过妥善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运输与施工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现铁路运输的均衡发展。

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铁路运输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脱离了科技的支撑,任何产业都难以实现质的突破。铁路运输尤其是近几年风靡海内外的中国高铁项目正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才能一步步的走到今天。在未来的发展蓝图中,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可与相关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研发生产模式,形成科研、应用一体化的格局。要建立科技创新和推广奖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快铁路运输的科技化发展步伐。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输市场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航空、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齐头并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的迟缓于其他运输方式,在这种日新月异的变革形势下,加快铁路运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铁路运输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转变铁路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服务质量,抢占市场份额;调整运输组织结构,提升运输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增强铁路运输的科技含量等。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在结合自身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为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的迟缓于其他运输方式。转变铁路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分别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服务质量,抢占市场份额;调整运输组织结构,提升运输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增强铁路运输的科技含量等。力争通过这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我国铁路的发展创造出跟过经济效益。

关键词:管理理念,组织结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罗晴.加快铁路运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综合运输,1997.1.

上一篇:高校酒店管理人才职业素养解析论文下一篇:大班蒙氏《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