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2024-06-27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精选8篇)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第1篇

教育心理学指出:增强兴趣、激发动机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有兴趣,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地学,才能持久地热爱所学的学科,化平淡为热烈,变枯燥为有趣。

提到信息技术课,恐怕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感触: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不爱学信息技术知识,爱上课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可以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游戏也就因此成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劲敌。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实习的经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机器猫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我在给三年级的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能够突破教学难点,自己导出结论。此时,老师的课堂应问题鲜明,要言不繁,促进

创造,使学生达到主动思考、积极议论、热情创新的状态,进而实现掌握知识要点的目标。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第2篇

1.通过培训,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软件和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效率。

2.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利用教师网络研究社区,培养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具体措施

1.每天用1-2个小时登录国培计划网络培训平台,在此期间认真完成所有任务和操作。

2.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和指导,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培养目标

1.提高自己理解和操作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够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反思和总结语文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

3.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四、训练方法

1.倾听并寻求建议

对于讲解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及时在线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尽量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加研讨班的研讨班,尽量和学生交流学习,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他们讨论。

2.反思与改进

加强专业培训,主动关心国内外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通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刊物、多媒体技术、观察、听课、上网等多种渠道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网上讨论。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软件和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利用教师网络研究社区,培养网络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推广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推广项目的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认真听课,认真听专家报告,做好必要的记录。无论专家报告的风格如何,我们都坚持在最快的时间内调整思维,整合专家讲解思维,内化自己的知识,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将培训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积极参与教育系统组织的教学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五、具体措施

1.每天登录网络培训平台1-2小时,认真完成培训期间的各项任务和操作。

2.认真听专家视频讲课,做笔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水平。

3.在培训期间,我们要与同行进行讨论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努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第3篇

一、开展大师训格局中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14年8月28日至9月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地市管理者高级研修班”,2015年6月29日至8月30日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区县管理者工作坊高端研修”,2015年9月22日至25日教育部举办的“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后简称“国培计划”)骨干培训者集中培训等,我院都派专人全程参加,进而逐步形成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完整认知。.

自2015年10月21日起,我区24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近一千两百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涉及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所有学科。为适应教师校本岗位问题解决需求,本次培训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重点与难点问题,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保教为宗旨,以提升教师职业素养践行能力、提高教师教学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在本次培训中,我院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单元同步解难,优化教学策略”主题培训,对幼儿园教师开展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保教能力”主题培训,同时整合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体验”“精心设计研修内容”等内容,培训课程共计120学时(线上研修80学时,线下研修40学时)。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及各阶段任务选学相应的课程,参与线上线下活动,完成学习和实践的任务。整个“国培计划”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研修社区,紧密结合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采取“课中学、学中做、做中变”的混合研修模式,实现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保教)能力,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立基于网络的区域与校(园)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

在培训过程中,我院坚持单元同步、任务驱动、成果导向,设计递进式任务主题,聚焦教学策略优化或科学保育能力提升,结合学员在不同阶段所学习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训课程主要按照集中培训环节、启动环节、调研环节、实施环节、总结评价环节等五个环节进行。课程目标如下:1.聚焦师生关系改善,欣赏身边同伴践行师德的亮点,理解教育政策法规,能说一个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或依法执教的师德故事;2.聚焦学科重点中的学习难点,学会多方位确定学科重点的新思路、多视角诊断学习难点的新方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难点的新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检测学习成效的新手段,能完成一堂难点解决的实践课;3.聚焦保教问题,以幼儿为中心,学习经验,理解新知,改善保教行为,学会观察幼儿的新方法、活动设计的新思路和问题解决的新策略,能上一堂问题解决的活动课;4.聚焦边教边学和课例研究,针对重点、难点教学问题,掌握课例研修的常用方法和技术,熟练掌握网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技术。

此次国培计划分六个阶段实施,具体主题和时间如下页表1所示。

二、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的区域本土化课程体系

自2013年以来,我院一直以建设“研训一体”大师训格局的研究与实践为学院发展的核心项目。我院承担了“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与实施”课题,课题研究人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承担了管理者、坊主、培训者等任务。我院课题研究人员和课程建设人员全面深入理解提升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课程体系的部分,在“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以下简称“区域提升课程”)。我们基于“国培计划”项目,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为实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共同愿景,形成了“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光新学校与回民小学作为课题基地学校与项目成员学校,与我们形成了研修共同体,进行全程深度整合,共同实施“区域提升课程”。从学校的校本研修实践成果来看,我们形成了国家、市、区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对接,形成了网络研修与线下研修的对接,也形成了教师从学习、体验到真实的课堂教学的对接。

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课题组通过对教育部相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学习与研究,寻找课程的具体构成要素;通过“线上学习,线下调研”等形式对已有课程进行梳理与针对性的改造,研制了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媒体传播特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

“区域提升课程”由课题组筛选、规范和组织,形成了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三个层次的课程架构。其中,导入课程满足教师“短时快知”的要求,让教师有技术认知并能有所选择;体验课程满足教师对专项技术的学习需求,提供了技术体验的环境,让教师感知技术应用的真实过程;研修课程满足教师对掌握技术的需求,将一项信息化技术用于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同时,“区域提升课程”与“国培计划”保持高度的时间同步,在内容上也形成互补,补充了一些具有我区特色的拓展型课程。

该课程针对本区信息环境,提供区域、学校信息环境优化策略;针对区内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补充国培“本土化部分”的解决方案;针对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互动,为教师提供培训互动、认知互动的机会(如图1所示)。该课程的研究团队也是现实中的实践团队,课题人员跨部门、跨学科领域、跨学段,涉及教育技术、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部门。课题实验学校也是参加“国培计划”的学校。该课题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研究实践共同体,对于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推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区“区域提升课程”的建设是在“国培计划”网络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区情在技术上进行梳理、合并,在内容上概要化、系统化、教学化的过程。它为教师提供了既符合区域技术环境,又能够解决教学需求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课程。该课程基本覆盖“工程能力标准”要求,包含视频资源的制作与应用、微视频的制作与应用、多媒课件体的制作与应用、交互课件的制作与应用、移动平台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概念图的教学应用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的真实需求,对课程进行排序加权统计,形成了与学校、教师对接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主要彰显了“国培计划”课程的以下属性。

1.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国培计划”课程以网络课程为主,内容大多数为短视频和文本,教师可自主选择学习完成课程。“区域提升课程”通过对“国培计划”课程的学习研究,在技术素养的条线上深化整合,形成纵向的系统性、基础性的覆盖;形成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整合长期以来教师培训过程中积累的课程案例,以确保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 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研修的整合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有效“继承”校本研修的成果,整合学校的线下校本研修,为学校提供线下课程支持与技术支持,与学校形成教育技术研修共同体。学校为教育技术研修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与教研、教师、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融为一体。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学校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

3.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线下实现的支持性

“区域提升课程”能提供临床的、专业化的教育技术支撑,使教师能直接面对信息化课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之中,提升了教师面向信息化的知能(TPCK)。

在“国培计划”的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区域提升课程”课题组与“国培计划”融为一体。课题组成员作为“国培计划”的管理员、坊主、线下校本研修的培训员,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与光新学校、回民小学成立数字化教与学混合研修项目组共同完成课程实施。经过两轮的导入课程,课题组获得了第一手资料,更明确了教师的信息化需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整合了区域专业资源,研制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运用了多种途径和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争取到了区域教育的业务支持,联合了区域各业务部门,形成了区域实践性教师技术素养课程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教师技术素养研修路径。

通过整合专业资源,结合区域教育信息化环境及一线教师教育技术研修,课题组提炼了区域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践经验,将课程建设植根于教学一线,根据新技术的特点不断吐故纳新,增加真实案例。这一课题不仅培养了教师技术素养的理论与意识,还向全体教师提供了教育技术体验环境,更实现了区域教育技术装备高效利用的重要路径。

三、拓展提升区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路径

近一年的混合式研修过程使我们感受到“十三五”的大师训格局正在形成,教师培训正在经历严峻的挑战与深刻的变化。“十三五”教师培训的基本特征是在技术上与互联网融合,在机制上与多业务部门融合,在课程上形成多层、多元化课程融合体系,在形式上将线上、线下的多种研修形式相融合。我们强调的混合式研修就是“研训一体”的过程,是一种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在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的自下而上、行动贯穿的教育成长模式。

数字化教与学混合式研修项目的实验学校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师发展需求,以课例研修的形式开展基于技术应用的学科教学混合式研修。在确定学科教学内容后,在学校的主持下,执教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技术研究人员、学科教研组同伴等共同进行预设、试教、教学反思及教学再实践的课例研修。我院就技术环境和技术应用提供专业支持,对每一项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提供引导和示例,由教师自己体验技术解决过程;对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整合方案并提供设备应用支持。我们希望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情境中实现技术的无缝、自然对接。

1.“自评+他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前期测评精准定位

以往教师培训课程的选课,往往出于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判断与选择。在“十一五”“十二五”教育技术课程培训中,有些教师所选课程并不符合自身的需求,存在看授课教师选课、看难易度选课、看上课地点选课等情况,甚至出现了一名教师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重复选修同一门课程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定位不准,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哪些课程。

在经历了“国培计划”后,我们将尝试借鉴其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初始能力测评的做法,准备在培训开始时,对教师进行自评和他评,即除了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自评外,还将尝试加入所在学校教导处或区学科教研员的评价,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整合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探究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找出教师的不足和短板,为他们指明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每一位教师进行精准定位,以便为他们更好地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

2.“硬件+软件”,培训课程内容与学校实际环境更加贴近

“十二五”期间,区内学校的信息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从多媒体教室的硬件环境来看,有短焦投影加电子白板,有液晶一体机,也有普通的投影机加幕布;从软件环境来看,我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购买了微软windows7和office2010等软件,但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安装的系统和软件依然存在多个版本混用的情况,而创新实验室、智慧教室、大型会场的软硬件配置就更加个性化了。在这样复杂的实际应用环境下,培训课程的内容就需要与学校实际环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出现学习的技术与应用环境不匹配的情况。

我们重点选取光新学校和回民小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展了基于学校实际使用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培训之初,我们实地了解了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并对课程进行了调整,重点开展了“电子液晶一体机上的电子互动白板应用”“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和APP应用”“妙用PPT”等课程的针对性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完全根据学校的环境和校长的重点工作“私人订制”,课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好评。两校教师纷纷反映这样的培训贴近工作环境,边培训边使用,有问题立刻就能解决,培训后立刻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学科+技术”,研修内容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到为学科服务

回顾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培训者往往由计算机教师担任,这导致了培训内容大多注重技术的应用,而忽视了如何让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在培训时轰轰烈烈,参与率、达标率都很高,但真正到应用时,却出现了注重技术应用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甚至有为用技术而用技术的情况出现。课堂上,教师的技术应用炉火纯青、绚丽夺目,但并没有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因技术运用不当而导致喧宾夺主。技术和学科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没有很好地整合起来,起到共赢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尝试继续借鉴“国培计划”中的学科工作坊模式,让学科教研员或学科专家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培训中,尝试将一个长课时的培训课程切割成几个模块,分别由教育技术和学科专家承担,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再设计技术应用的课例,再由学科专家基于教学设计看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最后形成实际运用的课例实施,让课程中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学科教学应用有效整合。

4.“必修+选修”,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

以往的教师培训课程,教师的选课是一次性快速选择,一次历时几分钟的网上选课就决定了接下来16~20课时的学习内容,有的时候教师自己都不清楚选择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总会有一部分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发现种种问题。如培训难度不符合现状,培训内容不符合需求,培训成果没有在课堂内体现等。

借助“国培计划”,我们尝试重新设计和规划“区域提升课程”,分为导入课程、体验课程、研修课程。其中,导入课程是必修课程,导入课程的目的是在教师选择课程前为教师提供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认识,便于教师广泛地了解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必修课程。在完成导入课程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对多门课程的理解,选择1~2门课程进行进一步的研修,可以选择2个8课时的体验课程,或者1个16课时的研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让教师既能够从面上了解多种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又能掌握1~2项技术应用的特长,在确保基本应用的基础上,满足了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6-0074-03

一、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校本研修

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一方面,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

从实际情况看,这些年国家的投入,使各地区中小学硬件设施的装备基本达到均衡,然而各个学校的使用状况却难以达到均衡,甚至很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成为长期阻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观念问题、技能问题、整合层次问题三个方面。

所以,要提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首先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然而,由于国培等项目属于个别性、临时性、精英式、通识性的培训,不可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参加,也就不能期望藉此解决所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更不用说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

因此,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的、常态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机制,在培训中使用、在使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重庆市第七中学自1995年以来,立足常态化,坚持校本化,从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本资源库建设到课程整合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校本研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建立有效的研修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本土的全员工程,因此既要有正确的理念,更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

1.理念是灵魂

学校的管理者和培训者,要有敏锐的意识,要有前瞻性、发展性,要整体思考、规划信息技术在学校作用的发挥;要努力改变教师的意识,使其接受新的理念;理念要与时俱进。我校于2002年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七大功能:促教、管理、培训、服务、宣传、经济、辐射,后来又提出了“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服务教育教学、加强课程整合,变革教学方式”的理念。

2.校本为基础

校本性、针对性是校本研修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校本研修要根据学校硬件设施、教师水平、工作需求等实际情况来制定培训的计划和内容,切忌盲目跟风。培训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性。

培训者也要具有校本性,通常多是本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一是要熟悉学校的需求和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要通过自身的示范去吸引、征服、引领大家,进而改变教师意识,使其愿意学。1998年,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通过自身的示范,成功地开始了对教师的培训:①帮学校教师制作赛课课件;② 开发了校本“计算机培训教程”;③承担教育部《全国学科“四结合”》课题研究,并有课例、课件、论文获奖。

3.管理是关键

(1)行政推进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的规划为指导,由校长组织领导,由学校自主开展,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践,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修养为目的。

一是校长对信息技术校本研修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实实在在的重视和支持;二是要通过行政手段成立培训机构,明确培训责任,落实考核要求;三是学校教师全员参与、共同学习、整体提高。

(2)科学规划

作为培训的策划者,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合理规划、总结反思。我们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重庆七中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等规划方案。又根据规划分阶段制定了培训计划以及每次培训的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事实上,很多学校都开展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但由于缺乏校本性、系统性,收效并不理想。

(3)合理安排

内容上,既注重统一性,又注重针对性,更注重实用性。时间上,集中培训与自由练习相结合。方式上,由简入深,抓住典型,带动一片。

三、开展立体系统的研修培训机制

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的立体工程,如何让教师从学到用、从用到研、以研促用?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了技术培训、课堂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推进、课题研究等系列任务,灵活安排,循序渐进,从个人学习到团队互助,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以达到转变观念、整体提高的目的。

1.技术培训

作为最基础的培训,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1)培训内容时代化。结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工作实际,安排相应的培训内容。自1998年开始,先后开展了文字录入、基本技能、课件制作、校本资源库建设、课程整合研究、微课制作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2)培训安排灵活化。针对人员差异,分类分层培训;针对学科特点,个性化培训;针对时间不同步,灵活培训。

(3)培训教材校本化。开发校本研修教材,以内刊编印、发放,供教师学习使用。

2.教学应用

培训重在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通过使用、督查强行推进,通过表彰先进、成果转化激励推进。①督查课堂教学使用情况,与考核奖励挂钩,评选信息技术先进个人;②组织校内课件、课程整合展示课评比;③组织、指导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课件、课例参赛。

3.同伴互助

为了解决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重复制作相同课件的负担,解决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不会做课件、年轻教师会做课件但教学经验缺乏的矛盾,我们开展备课组内课件共享,课件制作老中青搭配协作,为教师提供制作、使用经验分享的机会。

4.项目驱动

为了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提高教学资源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资源建设锻炼教师队伍,促进整体提高。我们进行了:

(1)学科教学资源下载,让教师个人有资源“教”。鼓励大家奉行“拿来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解决教师个人教学之需。

(2)校本资源库建设,让教师集体有好的资源“共享”。我们开展了校本资源库建设,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校本资源管理平台,制定了《重庆七中校本资源库建设管理方案》,学校教师全员参与、人人上传,聘请优秀教师组成专家组对资源进行审核把关,实行专项奖励。

(3)学科资源网建设,使学生人人有网络资源“学”。我们开展了校本学科资源网建设,由各学科组自主策划、自主建设,由学校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指导,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撑和专项奖励。我校13个学科组分别建立了各自的学科资源网,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

5.课题研究

通过以上工作,基本解决了教师使用中的技术、资源困难。但是,如何深化课程整合的观念、提高学科整合的层次?我们选择了课题研究。我校先后承担教育部的重点科研项目 《全国学科“四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全国“十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等。

实践证明:①课题可以接受专家从理念上的引领;②课题可以提供与兄弟学校交流互学的机会;③课题任务可以驱使教师不断接受、尝试、探究新的方法;④课题可以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6.以点带面

我们通过指导年轻教师参加全国学科整合赛课,开展校内各学科组信息技术应用的集体研修。策略是:搭台唱戏、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潜移默化、共同洗脑。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既从教学的角度打造了青年教师,又从学科整合的角度培训了所有教师,同时也打造了教研团队,达到了共同研修、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客观的研修成果机制

我们认为:校本研修是一项讲求实效的共同成长工程,成长即成果,成果即成长。

1.要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我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了整体大幅提升,大多自觉学习、应用新技术、新理念,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主动变革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走向自主,学习能力和效度也有相应的提高。

2.要促进培训者、被培训者的成果提炼

作为培训者,我们先后开发了校本教材5部,出版专著3部,市级以上相关课题结题5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作为被培训者,我校教师在各类赛课中获市级以上奖34人次(其中全国一等奖8人次);学校先后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示范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示范校、重庆市数字校园示范校等。再整理编撰为正式出版物,如《中学计算机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最新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等。

当然,以上系列研修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还是存在培训、使用的死角和盲区。只有持之以恒地建立科学有效的校本研修的常态机制,才能不断突破信息化应用的瓶颈,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彻底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芒,逯行.“集聚方效应”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和效果——以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7-15.

[2]刘慧,王岁花.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269-270.

[3]张志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9):131-132.

[4]斯庆和,钟小勇.信息技术能为学校做些什么?[J].人民教育,2002(6):50-52.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第5篇

一、教学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从扛责任的力度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是一种责任,教师责无旁贷。唯有责任与爱同行才能称之为师,责任与爱永远是师德之魂。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德内涵,表现为外在形式则是高度的责任意识与强烈的责任心。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做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工作。如果缺少发自内心对教师身份的热爱和敬畏,缺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不仅当不好教师,也有愧于人民教师的这一神圣的称谓。师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严慈相济的爱,一种一视同仁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真挚的、广泛的爱。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便得以实现其根本的育人功能。

2、认真学习教材、转变观念、力求创新

新的学期我主要教学的年纪是三年级,所以在个人教学方面我要继续认真研读水平二教材,做到真正的把水平二教材的所有内容吃透,规范自己的课堂用语,处理好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转变自身观念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坚决执行生本课堂、读写课程、学科融合,大胆创新、虚心请教,尝试加入自己的创新,并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能够让学生更多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众生锻炼的好习惯。

3、统一规划,加强梯队建设

全新的一学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一批以年级的同学入队,至此我校足球队已经有了完整的编制,我将和张老师、魏老师鼎力合作,制定出适合我校足球队队员的训练计划与规划发展,力求同学们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足球队再创新的.佳绩。

二、个人发展方面

1、认真读书学习、好好练字

身边有太多的人告诉我一定要多读书,读书对自己的帮助是非常大的,想想自己真的是太惭愧,之前我一直都是在读足球专业的书,涉及到的面实在是太窄了,所以我准备读一些别的方面的书来武装自己,好好练字这个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重要,之前练过一阵,但自己却没有坚持,也就不了了之了,这次自己一定要好好坚持,提升内涵。

2、锻炼身体、保持状态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个人的身体形态,保持自己的身体状态,有一位快退休的前辈对我说他自己现在还能很标准的完成高中课本中的体操教学内容,这样一对比自从毕业到现在总觉得自己保持的不错,结果真的是井底之蛙,熟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本学期一定要坚决执行自己身体训练的计划,不说做到完美,道必须要好过昨天的自己。

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 第6篇

1、加强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

2、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进行教育实践。

3、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4、将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

5、进一步提高现代信息意识,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能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维护,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素材加工,课件修改、制作,网络资源搜索等。

二、学习内容:

(一)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阅读相关的教育书籍如《教育新理念》、《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爱心与教育》、《电脑报》等。

(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继续学习相关的课件制作方法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等。

(三)继续加强个人师德的修养,学习先进个人的事迹

三、学习措施

1、利用课余时间坚持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做到定时、定内容,学习有关优化课程结构的文章和走进课程的信息报道。充分集中时间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与专业的练习,确保课课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2、及时对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用笔随时记录下来抽时间整理,并争取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共同切磋,共同进步。

3、虚心向各科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加强校内外听课,虚心与本校同学科教师交流上课心得,取长补短,尽量挤时间争取去听课,吸收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4、多听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上公开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5、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积极参加培训活动,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安排:

时间、学习内容

20xx.9阅读《现代代艺术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新理念》《电脑报》

20xx.10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xx.11Photoshop绘图软件的学习

20xx.12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编辑

20xx.3《爱心与教育》、Flash动画的制作

20xx.4flash动画的制作

20xx.5学习用Dreamweaver制作静态网页

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第7篇

第一阶段:能力测评、选课指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习时间:-01-15至2016-01-24

学习目标:登录自测、测评选课、加入工作坊

学习过程:

1.登录注册,进入个人空间,体验网络研修学习功能环境 。

2.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

3.进入个人空间,根据选课指南选课 。

4.阅读“教学计划安排表”和考核要求,了解明确项目整体安排与要求。

5.加入工作坊,建立学习共同体。

第二阶段:聚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网络研修

学习时间:2016-01-25至2016-04-24

学习目标:学习理念篇、热点篇、技术篇、方法篇和案例篇课程内容

学习过程:

1.课程自主研修

(1)重构知识,提升素养――理念篇研修(2016.1.25-1.31)

(2)关注前沿,开阔视野――热点篇研 (2016.3.1-3.6)

(3)触摸技术,整合教学――技术篇研修(2016.3.7-3.20)

(4)聚焦能力,精练技能――方法篇研修(2016.3.21-4.10)

(5)创新教学,重塑课堂――案例篇研(2016.4.11-2016.4.24)

2.参与课程BBS“主题研讨”及问题讨论

3.发表研修日志,完成考核作业,针对作业开展作业指导与互评

4.工作坊研讨活动

5.信息技术应用能手经验分享活动

6.参加微课程大赛(从现在开始着手设计微课)

第三阶段:校本研修实践

学习时间:2016-04-25至2016-05-22

学习目标:校本研修实践阶段

学习过程:

1.4月25日-5月4日 在本校完成一次信息技术应用专项技能测试考核,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2.205月5日-2016年5月31日

( 1)在本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提交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 2)在校内完成一次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课堂教学,促进“信息化教学实践”的训练与达成。

第四阶段:研修成果荟萃

学习时间:2016-05-23至2016-05-31

学习目标:研修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习过程:

1.课例分享、交流活动

(1)研磨的课程制作成微课例上传至平台。

(2)以个人或学科工作坊为单位提交。

(3)线上同伴互评、专家课例点评

2.研修成果上传、分享与交流

3.完成培训后调查问卷和训后测评

4.培训总结

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有时可能会耽误培训学习,要克服一切困难,按时登录学习,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保证不要掉队。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教师信息技术个人研修计划

2.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16

3.2016年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共5篇)

4.2016年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5.2016年物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6.教育教学工作计划3篇

7.国培个人研修计划

8.2016幼儿园教师个人研修计划

9.2016个人信息技术研修计划(参考范文)

教师信息技术研修计划范文 第8篇

为了保证研修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北京市、北京教育学院两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由项目负责人牵头,组成了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项目团队,主抓学科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区县负责人三条管理监控渠道,推进项目的实施。学科负责人负责设计本学科的研修方案,组织本学科导师的集体备课等。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技术导师的集体备课,探索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区县负责人负责组班和选任班主任,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学员的作业收交等。由于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整个项目进行得有条不紊,保证了研修的顺利完成。2004、2005年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广泛欢迎,获得了较高的评价。2006年,“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有效技能”子项目,继承了前两年项目的成功经验,又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飞跃。

“有效技能-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研修项目是一个跨院系、跨学科的综合研修项目,涉及中小学1 5个学科(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语文、体育、外语、心理、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思想品德、小学科学、小学英语),涵盖北京市1 8个区县。“十五”期间,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区县领导和同行的通力配合下,在项目组和双导师的齐心协作下,在参加研修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总共组建了9 7个研修班,共有3,100名各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了研修。项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中,教师得到了专业成长与发展。

该教师研修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教师有效技能为主要目的的研修模式,构建大量优质资源,培训大批优秀教师。项目策划之初,在项目负责人的直接参与下,通过问卷调查、下区县座谈等形式,项目组已经清楚了解北京市远郊区县教师急需更新理念、渴望专家引领、缺乏研修资源的现状。为此,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科学地进行了研修理论探索,形成了包括研修方案策划、研修实施模式以及研修过程监控等在内的一整套项目管理文件,并率先提出了“专家引领,双导面授,交流合作,实践提高,追踪反思”的研修模式。在共150课时的研修中,专家讲座8课时,双导师面授7 2课时,另外安排了70课时的网络交流和自学时间。项目强调双导授课,研修过程既有技术培训,又有教学法和教学论的研究学习,本着“能者为师,资源共享”的思想,在研修过程中注重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共同探讨信息技术与受训教师自身业务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主管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