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2024-07-11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精选8篇)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1篇

水利水电学院“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2012年5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以水工系党支部活动及班团组织生活形式展开的“创先争优,从我做起”活动在水电基地多媒体教室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除席本次会议的有水利水电学院党委书记、水工系党员陈建康教授,党委副书记水工系党员黄晓荣副教授,水工系其他党员老师,11级辅导员任成瑶老师、王莎老师以及水利类专业两个卓越工程师班的约五十名11级学生。

下午三点四十,活动在水利一班班主任李艳玲老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首先陈书记就“创先争优”主题进行了语重心长谈话,并给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告诫同学们要学会谋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学会宽容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然后其他老师们也相继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告诫同学们善利用于学校的诸多资源去丰富大学生活。接下来,同学们就大学近一年生活的感悟积极发言。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如团组织生活无趣、专业知识过少等),老师们都耐心的给出了解答和指导。对于同学们提出的对教学及团组织生活方面的建议,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并有选择性的接受。交流会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十五。会议期间,同学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比较热烈。

本次交流会的成功开展,一个方面,加深了学院领导及老师与同学们的交流,让同学们对水利水电学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而且也增强了同学们对水利专业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同学们对今后的学习做出更好的规划。

时间:2012年5月11日23:50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2篇

——“卓越”名师工作室经验交流材料

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 郝峰

“卓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质。追求卓越即追求智慧之博大、精神之富有、品德之高尚、业务之精尖。承载着工作室全体成员追求卓越的梦想,卓越名师工作室以“名师成长的摇篮、资源辐射的中心、师生对话的平台、教育科研的基地”的宗旨,以“做有灵魂的教师”为核心追求,本着“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理念,借助“三三”模式下的三级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实用的主题研修和专项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开阔研究视野,促进工作室成员梯级攀升,迅速成长。

一、怀揣希冀 牵手同行

(一)采用“分科研修” 形成专业梯队

工作室将成员视作团队发展的差异资源,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形成竞争力,进而形成工作室的文化张力,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团队的智慧共享中优化研究环境。所谓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为了能使不同学科的老师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多帮助、更高指导,我校卓越名师工作室在认真分析了学校现任教师的特点和专业水平后,将工作室的成员细分为三个梯队,成立了三个学科型子工作室,即:以国家级名师孙红艳为主持人的英语名师工作室,以河南省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的张方名班主任工作室,以及由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郝峰为主持人的数学名师工作室。三个子工作室在各自主持人的牵头下,分别确定了核心成员和发展对象,形成了三个不同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梯队。三个小工作室在卓越名师工作室的统领下既独立发展又抱团共进,几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师工作团队。目前卓越名师工作的总人数已达35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0%。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共同的研修兴趣和价值追求使大家如约而至,倾情投入,成为工作室实现梯级攀升的宝贵资源。

(二)落实“三三模式” 推进名师成长

工作室始终奉行开放、真诚、协作、灵动的工作精神,针对所属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摸底子、找路子、给法子、搭台子”四个方面扎实开展培养工作。

1、摸底子——增强补短 定标导航

主持人对每位成员从理论素养、学科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名师(骨干)等级四个方面进行摸底调查,与每位成员共同制定个人成长目标,并根据个人特点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和帮扶措施,增长长板,补齐短板,为教师成长定标导航。

2、找路子——注重反思 促进成长

深化博客反思,坚持不懈以反思为抓手夯实各项教研训工作。为了有效落实博客反思的实施情况,我校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在郑州市教育博客优秀博主任学智校长和王忠华老师的带领下,成立校级博客团队(名师工作室成员均为博客团队成员),坚持每次研训后都要以撰写反思,以反思作为参加培训和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名师工作室每学期出一期电子博文集。为激发成员写作热情,工作室多次开展博文撰写的推进会,交流会,每月反馈教师写博情况。在骨干力量的带动下,工作室涌现出一批写博精英。任学智、李芳、王忠华进入郑州市博客大赛决赛,任校长和王忠华最终获得优秀奖;孙红艳老师的个人博文集即将出版。以基于反思的博客行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成就教师职业幸福。

3、给法子——专家引领 提升成效

为提升工作室品质,加速工作室实现整体攀升,我们聘请了中国教育资深报记者,曾荣获《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5十大推动读书人物陶继新教授为张方名班主任工作室顾问;郑大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贾莉为孙红艳名师工作室顾问;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苏明强为郝峰名师工作室顾问。这些专家每年定期到工作室指导工作,通过做报告、进课堂、参与教研等方式与成员们零距离、无缝隙对话交流,在个人短板上给予专项点拨,促进成员专业素能的有效提升。

4、搭台子——创设平台 成就教师

“骨干支撑”是教师培训这一系统工程整体架构中最重要的基石。工作室紧紧围绕三个攀升机制,着力为主持人以及成员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让每一位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1)开放课堂,用教师自己的课堂培训教师

工作室紧密结合教研室工作,以“名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专题课堂教学研究。如基于标准的课研讨,双语教学研讨,课堂形态课研讨,课堂教学达标评优活动等等,通过邀请教研员、名师指导点评,同伴互评,自我分析等措施,扎实有效的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切实提高成员们的教学技能。

(2)搭建平台,让教师走出学校磨砺自己

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砺,但是长期封闭在学校这个“象牙塔”内会阻碍她们的视野,削弱她们的豪情。近年来,工作室通过开设卓越讲堂,面对本校以及共同体学校开展学科专题讲座、外出学习汇报、教科研经验分享等活动,培养成员综合素养;通过组织送课下乡,与共同体学校师徒结对,强化成员专业水平;通过与高新区、惠济区、管城区友好学校以及苏州外国语小学等名师工作室间的交流互动,扩展成员们的教育视野。

工作室凝聚全体成员的力量,着力为每一个成员争取展示的机会,谋求发展之路,助推教师、成就教师。在这样环境下,工作室成员们的专业成长扎实、稳健,成效明显。

(三)完善保障措施 提升工作室品质

1、硬件建设保障

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氛围能使教师心情愉悦、工作效率增强。为了能给工作室成员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研究、学习环境,学校专门打造了一个集功能性与休闲性于一体的,充满温馨和时尚感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打破了传统办公室的格局,将整个空间一分为二,划分为办公区和休闲区,让成员们惬意地享受工作学习的乐趣。学校专门为工作室购置了有关班级管理、学生心理辅导、英语教学、数学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为成员们进行专业学习、研究提供了保障。

2、科研引领保障

科研是教师从教书匠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工作室始终将教育科研当成实现“三个攀升”的重要保障,倡导人人有课题的科研观。我们以“三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了以探究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和教师课程开发两个方面为研究方向,三个子工作室成员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开展相关子课题的研究。目前卓越名师工作室省级市级立项课题有1个,市级立项课题有2个,成员市级立项课题有6个。工作室主持人定期组织成员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交流,确保课题的有效实施。

3、网络支持保障

充分利用“二七教师教育网”这个网络平台,学校转为工作室设立专职网络管理员,负责审核上传教师精品博文,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及时更新工作室网页内容,大力宣传我工作室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取得的点滴成绩,倡导成员们积极上传博文。

4、统筹协调保障

以“为每位教师提供最适合的培训”为出发点,统筹协调上下级业务部门、各相关科室和二级机构、学校及各工作站(室)之间的职能和作用,从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形式和培训经费、政策和考评等方面竭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多彩演绎 沉淀芬芳

(一)显特色 多彩研修厚底蕴

工作室的每一次相距,都是一次激情对话:每一次争论,都是一次智慧共享。研读与思考,使成员们积累了追求卓越的底气,质疑与追问,让成员们拥有了超越自己的锐气。几年来工作室本着让“每一位教师在专业中成就自己”的目标,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研修活动。

1、以专业研修为中心 推动成员专业发展

近年来,工作室先后邀请新加坡教育督学洪伟雄、中国教育报、“十大推动读书人物”的陶继新、全国小学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苏明强、郑州师专教授黄光、郑大西亚斯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贾莉、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者、省实验小学数学名师位慧女等教育专家、名师到我校,分别从国际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教学技能等方面为教师们做专题报告。

在每一次的工作室活动中,总能感受到伙伴们闪耀智慧的思维火花,总能欣赏到导师让人茅塞顿开高屋建瓴的点睛之语。智慧的分享让成员们视野开阔,思想升华。在专家名师的引领带动下,工作室成员们形成了比、赶、超的热情,以成为专家型教师为目标,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在进修学校组织的二七“教育专家团队”候选人的评选中,我校郝峰、张春兰、袁进、张芳、王忠华、范淼六位教师成为候选人,为实现个人的名师理想,她们正积极学习、不断积淀。

2、以基本功研修为基石 强化成员内功修为

厚实的基本功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良好体现。工作室邀请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陈刚教授为老师们讲授硬笔书法技巧;邀请清华美院教师到我校指导教师写毛笔字;专家 的指导,促进了教师书写基本功的提升。

3、以拓展研修为契机 丰厚成员多种素能

为排解教师职业倦怠,提升教师抗压能力,我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范淼老师每月为工作室成员们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活动,通过讲座、游戏、禅坐、瑜伽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释放心里压力,调节情绪;为提升工作室教师团队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到白云山进行拓展训练,为期两天的活动动静交替,练思结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为推进我校双语教学的实施,英语工作室成员在主持人孙虹艳的带领下,主动承担起英语课堂日常用语的培训工作,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不但推动了学校双语双文化课堂形态的形成,也使教师们提高了英语口语的技能。

4、以专项培训为依托 拓宽成员国际视野

工作室积极为成员们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分别输送成员们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在郑州市双语教师选拔中,我校孙红艳名师工作室中有8位成员成功入选并赴澳洲进修研修,并获得好评,我校也因此成为我区参加双语教师培训最多的学校。此外,郝峰、王忠华作为二七区与美国约翰逊大学合作项目的首批研究生学员,通过两年的网络学习以及短期赴美研修,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学业。通过走出去,开拓了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们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突亮点 丰硕成果竞芬芳

1、张芳班名主任工作室脱颖而出

2013年2月,以张方命名的班主任工作室从郑州市几十所名班主任工作室中脱颖而出,成为郑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在主持人张方的带领下,工作室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研讨活动,在共同体以及全区范围内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她们开发的“多彩磨砺课程”成为共同体学校班级活动课的典范,张芳带领成员们多次在全区、郑州市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做经验报告,在一次次对外宣传中,提升了工作室品牌效应。

2、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灵活实用

根据我校教师发展需求及学校发展需求,工作室发挥名师引领作用,由名师牵头,开发出三项教师培训课程。其中王忠华老师针对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存在问题开发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课程;孙红艳和张春兰老师针对我校“BBR 4+N”课堂教学形态,开发出“双语教学日常用语”课程,并编写出“双语教学手册”。郑州市名班主任张方则针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及班级活动开发出“班主任幸福成长”系列课程。这些教师培训课程的有效开发,一方面使教师 课程意识得到唤醒,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增强,推动了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名师自身素能的提高。

3、教师梯级攀升成果斐然(1)梯级攀升形成名优团队

近两年来,工作室团队成员不断获得专业提升,在各级名师、骨干评选中捷报频传。张芳实现了由市级骨干教师向省级骨干教师的跨越,朱臻臻、王艳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张春兰被评为二七区名师。至此,卓越工作室形成由一名国家级名师、两名河南省名师、两名二七区名师、一名省级骨干、两名市级骨干的优秀教师团队。

(2)外出讲学成就教师美名

近年来,工作室成员纷纷受邀到各地讲学。郝峰在南宁、信阳、南阳等地做观摩课并现场答疑;王忠华被郑州师专聘为国培讲师,两次为河南省英语骨干教师做专题报告;张方多次在全区以及郑州市名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做报告;张春兰、王跃新、王明华多次为在全区以及共同体内部与英语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孙红艳多次为共同体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方面的培训;董亚萍、冯丽微两位年轻教师走进古荥实验小学做示范课。闫思雨、杨雅静、李佳、董亚萍、冯丽微、杨净净等一批青年教师在市、区级优质课评比中崭露头角,带动了学校青年教师的整体发展。外出讲学,一方面提升了这些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能,另一方面扩大了知名度,成为了“二七多彩教育”的有力宣传者。

工作室为成员们提供了勤练内功的舞台、营造了实践研讨的氛围,也促使问题生成于实践,大家的智慧也在问题探索中生成、生长。在这样一个团队中能时时感受到热切的学习氛围、学习思辩的快乐,因为值得学习的对象就在身边。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3篇

协同创新理念指的是大学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 谋求创新, 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将协同创新理念运用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中, 可以有效解决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实践相脱节、新闻媒体同质化、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问题。协同创新理念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本质内容上是相通的, 构建新闻传播教育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推动。

一、构建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闻传媒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培养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的专业人才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新闻传播教育与媒体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当进行协同创新, 要制定出符合国家需要、媒体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当根据媒体和社会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客观要求和学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规模、专业化程度、办学特色, 准确定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整合媒体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与政府、媒体机构、用人单位等组成人才培养共同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建构旨在将社会和媒体需求与评价机制融入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落实的各个具体环节中, 将“新闻传播人才消费者”转化为“新闻传播人才生产者”, 并与高校人才培养活动形成紧密联系, 实现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都贴近媒体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扩大教学主体外延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是新闻传播教育向新闻传播职业教育转变的重要契机, 高校通过搭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平台, 将不同的培养方式贯穿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扩大教学主体外延, 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学术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的提升。

通过人才的互补共享, 增强新闻传播专业实务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型人才资源是高校的长板, 而实务型人才是新闻媒体的集中优势。高校可以通过实施兼职教师制度, 聘任校外具有媒体经验的新闻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到校授课讲座, 或通过推动青年教师到媒体实践部门挂职锻炼, 拓展教师社会实践角度的专业视野, 避免教师纸上谈兵。通过搭建实务教师共享的平台, 高校可以将“总编记者进课堂、教授讲师入媒体”的形态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 从而共同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前沿化和时效性。高校通过与新闻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优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提升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等议题的商定, 积极探索和开展学校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在新闻传播实践课程教学方面, 高校要积极实施部校共同开发新闻传播方法课程, 共同分享案例教学、新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经验, 开展新闻实战、现场新闻采编等教学形式, 做到新闻战线谈什么, 新闻课堂就要教什么, 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真实的教学资源, 从而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业界, 使科研更着眼实际, 切实提高学生的媒介认知意识和媒体实践能力。

通过高校和媒体的协同, 积极搭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人才和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校园, 学生必须走出校园, 到不同的媒体中参与实践锻炼、参与社会活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鼓励高校与共建单位积极实施大学生校外实践活动, 新闻传播教育要积极与不同的媒体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开展深度合作,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 让学生参与媒体企业的价值创造, 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在提升中成才。

三、打造专属品牌, 提升协同创新教育品质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机制。高校在加强与媒体单位联系与合作的同时, 还要注重品牌效应, 通过打造高校自身的新闻传播教育特色, 促使协同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的形成。

高校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要精简原有常规的系和教研室的组织建制机构, 可以尝试设立涵盖科研、教学、实习实训等多层次业务的专业发展委员会、教育评估委员会等机构, 大力推动高校与新闻媒体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构, 为高校新闻媒体协同创新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和打造专属的组织品牌。高校也要积极搭建由专业教师、新闻媒体人、骨干学生代表构成的教学突击团队, 通过共同组织和参与重大调研课题和研究项目, 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的结合, 这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实训方式, 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成果, 也打造了自身的团队教学和科研品牌。

同时, 高校与新闻媒体也要注重鼓励协同创新的政策和措施, 注重对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专业教师和媒体人从精神和荣誉上进行肯定, 把双方中青年人员互为挂职锻炼作为评优奖先、职称晋升的先决条件等。高校还要把和新闻媒体双方的契合度, 如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否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单位, 把新闻媒体是否招聘到需要的人才等作为协同创新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 从而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的品牌优势。

四、结语

高校要与媒体务实合作, 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探索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高校也要与科研机构、媒体、社会等开展深度合作, 科学制定协同战略规划, 妥善处理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关系, 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 建立人才培养特区, 突出卓越人才培养, 构建全方位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摘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从构建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扩大教学主体外延和打造专属品牌、提升协同创新教育品质三个方面, 论述协同创新模式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人才培养共同体,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4篇

技嘉科技主板事业群市场行销处总监尹雪美女士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虽然技嘉此前一直较为低调,但目前所有型号的X79主板已经正式上市,技嘉也希望借由性能和品质同样卓越的新一代X79产品牢牢抓住高端用户,为他们提供金牌品质和出色的附加价值。而同时到会的还有技嘉科技主板事业群创新暨价值中心产品经理李宏业先生和技嘉科技主板事业群服务暨业务行销中心技术行销柯智化先生。李宏业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产品技术讲解,G1.Assassin2、GA-X79-UD7、GA-X79-UD5、GA-X79-UD3四款首先上市的产品也随之全面亮相。

全新的3路数字供电引擎3D Power,为CPU及内存提供最精确的供电控制,而图形化的3D BIOS也让用户获得了更简单、直观的BIOS调节界面。最新的Bluetooth 4.0/Wi-Fi扩展卡也做到了与时俱进,支援最新的iPhone 4S手机。当然,技嘉此前引以为傲的超耐久4用料设计,Easytune6、Smart6等实用工具亦将全部传承。

而接下来的现场活动更是精彩。首先,国内顶尖MOD玩家邢凯先生带来了使用技嘉GA-X79-UD7和G1.ASSASSIN2两款主板打造的两台MOD作品。而接下来主板事业群服务暨业务行销中心技术行销柯智化先生、TeamHK Centralfield超频战队的王凯先生以及SpeedTime超频战队队长余孟遥先生共同带来的现场超频表演更是把活动引入高潮。最终,技嘉GA-X79-UD3主板搭载英特尔Core i7 3930K处理器在液氮散热环境下,成功超频至创纪录的5654.7MHz(默认频率3.2GHz),并在随后的测试环节中创造了Super PI 1M计算耗时6.625秒,Super PI 32M计算耗时5分57.328秒以及PiFast运行耗时12.95秒的三项全新纪录。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5篇

根据《关于选拔“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的通知》精神,2013年1月10日,在教师教育训练中心首批“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班学生的选拔面试工作圆满结束。

本次选拔从2012年12月18日开始,在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院系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各院系共推荐了310名同学进入学校面试。教务处组织了面试的专家评委,分四组进行面试。整个面试过程分三个部分,粉笔字测试、才艺展示、评委提问,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即兴表达,从中测试面试者的普通话水平、教育理念和综合素质。

“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将于2013年3月正式开班。它是我校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引领作用。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6篇

培育优秀文化 打造卓越品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年是五公司成立60周年华诞,在60年跌宕起伏的发展进程中,五建人矢志不渝,薪火相传,在艰苦奋斗中培育了优秀的企业文化,在创新发展中打造出具有较高美誉度和知名度的企业品牌。下面,我结合公司企业文化的几个核心理念,将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的一些体会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敬请指正。

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几度跌入低谷。但五建人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志气和勇气,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逆境中奋起,谱写了一曲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公司以全省开展文明工地创建活动为契机,确立了“创文明工地,建品牌企业”的品牌发展道路。以招商局广场2#楼建成第一批省级文明工地为开端,相继建成一大批速度快、质量优、效益好的项目,重树了公司在市场上的品牌形象,并为后来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把“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作为企业文化的关键信念之一,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五建人百折不挠的顽强作风,也体现了五建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意志和决心。

二、开拓创新,追求卓越

经验交流材料

这是五建的企业精神。五建人善于探索,勇于变革,在探索和变革中不断攀登新高峰,在生产、经营、技术、质量、安全以及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追求优秀的、领先的、卓越的水平,在各个发展阶段争取创造第一。例如,率先实行“两层分离”、率先通过贯标认证、率先实施信息化建设、率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率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等等。这样一种创先争优、追求卓越的意识和精神,成为五建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成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的强大动力。

2012,公司荣获“创建鲁班奖工程突出贡献奖”、“最具成长性百强企业第六名”、“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先进企业”等3项全国性表彰奖励,荣获“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安全生产先进企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17项全省性表彰奖励。此外,公司基层单位、项目部和个人2012荣获全国及全省性表彰奖励合计90余项,其中鲁班奖1项、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1项、全国工程建设优秀QC成果一等奖1项、长安杯5项,创优夺杯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前不久,公司荣获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2012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获省政府命名表彰的“2012陕西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公司技术中心通过了陕西省认定。公司在精神文明建设、质量兴企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企业的品牌在开拓创新中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开拓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借助优秀文化,打造卓越品牌 经验交流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文化犹如源头活水,不断为企业品牌注入新内涵。五公司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老企业,继承着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财富。这些年,我们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先进的、具有陕五建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借助这样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使我们的品牌更具文化内涵,使我们的企业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更具实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高度关联。没有企业文化,企业品牌难以为继,而没有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将失去外延价值。公司通过创建精品工程和提供优质服务,不但给用户带来物质上的享受,还给用户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保持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公司实施品牌战略,靠企业文化帮助战略落地,靠企业文化动态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企业文化是本,企业品牌是标,标本兼治,才有了今天的陕西五建这样一个行业的知名品牌。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7篇

渤海钻探管具技术服务分公司

企业简介:管具技术服务分公司是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所属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主要为钻探行业提供各种钻具、钻井工具、井控设备租赁及其配套、修理和技术服务;可承揽各种规格的钻具摩擦焊接及综合检测修理业务;生产座封式双级套管头、钻井液管汇及钻具稳定器。公司在管理方面,通过了质量、健康、安全、环境四个管理体系认证以及API 6A和API 5DP两个产品认证。技术装备方面,实现井控装备维修、试压、自动清洗、自动喷漆一体化,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铁钻工”动力钳等一系列井口自动化工具,购置了钻具综合检测仪,使钻具检测、工具和井控服务能力跨入中石油系统先进行列。市场方面,在蒙古国、冀中、冀东、二连、长庆、吐哈、涩北等国内外市场及社会市场提供租赁及技术服务,且树立了良好的管具服务形象。渤海钻探公司提出建设优势突出的国际化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为发展目标,作为其下属的为钻井行业提供保障性服务的管具公司,我们感到责任、压力重大,目前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需要,如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滞约了管具公司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渤海钻探公司目标的实现。为此管具公司引进并实施了卓越绩效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快速推进了公司各项工作的迅猛发展,管具服务能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经营业绩逐年提高。

一、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管具公司在贯彻执行渤海钻探公司企业文化的

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鲜明管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管具公司党委、管具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适应新形势、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战略措施来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规模经济和竞争实力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公司为目标,对企业文化建设认真规划整体部署、积极推进,使之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工作是: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确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根据渤海钻探公司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即“16246”发展战略,重新研究、提炼、确立了“一切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理念、“一切围绕钻井生产”的服务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了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的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了“达三标、保三无、争双优”以及“两学习一加强”等主题实践活动;相继编印了《形势、任务、目标、责任教育》、《廉政文化手册》、《安全质量警句格言及事故案例选编》等宣传教育资料,开办了《廉洁之窗》等栏目,深入进行了科学发展观、市场观、安全观、质量观、服务观和诚信道德教育;结合施工现场标准化、岗位操作标准化和基层管理标准化的推行,把基层文化建设寓于各项管理之中,规范职工行为,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积极更换和规范使用集团公司统一的企业标识,展示公司良好形象;通过编印画册、摄制专题片、撰写稿件,对公司形象进行了广泛宣传,扩大了公司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必须长期坚持、长抓不懈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基础工作,它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是

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基础和重要保证,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生产也体现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没有安全就谈不上质量、工期、效益、市场和企业发展。安全文化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2009年初,管具公司全面实施目视化管理工作,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方式,它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管具公司在实践中拓展了其应用范围,将目视管理与文件制度、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操作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管具公司特色的“3B目视化管理系统”,即:标准化管理目视化、标准化现场目视化、标准化操作目视化。通过“3B目视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使生产现场的各种要求直观化,也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学习、正确处理,因此可以大大提高现场安全标准化的程度,同时也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形成重视人才、培育人才、崇尚贤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员工的参与意识、全局意识、发展意识和工作热情,在金融危机蔓延、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时代,弘扬开拓市场创效益、产品争优质、管理常创新、科技创优势、人才重培养的优良传统,深化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供可靠保证。

二、准确定位,制定系统完善的发展战略 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准确定位,这样在企业跨越发展过程中,都会根据每个阶段的经营特点找出品牌的个性理念来赢得市场。管具公司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准确进行了产业定位:为钻探系统提供钻具、钻井工具及井控设备等项目技术服务;完成了以租赁为主向高技术服务为主的转变。在准确定位的同时,公司制定了详细了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渤海钻探“16246”发展战略为指导,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精心做强钻具、钻井工具和井控设备三大主营业务,做优套管头、钻井液管汇、扶正器等相关产品业务,做大对外租赁业务,发展钻杆制造修复业务,把管具公司打造成为面向国内外市场,具备高、特、优管具技术服务能力的专业化公司。为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每项重点工作都确定了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部署。在2010年,公司确定了“保井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发展理念,并结合管具服务实际,及时提出了“井控装置零隐患、钻井工具零失效、配送安装零差错、生产运行零延误”的“四零”工作目标,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四零”是公司生存的需要,是自我加压的工作标准,是增效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我们管具公司综合管理水平上台阶的发动机、增压器。我们做到“四零”了,钻井生产顺畅了,井打得快打得多,服务的工作量就多,综合效益就会提高,管具公司的声誉也打出去了。

三、加强培训,构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公司始终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只有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使员工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构建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公司将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务预算,并且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用于设施建设和培训工作。一是为进一步推进基层培训学习工作,为基层各单位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培训设备,丰富了培训方式,提高了培训效果。公司将培训课件、安全经验分享材料、各项规章度及检查发现的问题等汇总形成培训教材,发至基层各单位组织全员学习。利用到基层进行检查的各种时机,对岗位员工进行了本岗位业务知识抽考,强化了岗位员工对应知应会知识的学习。二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强大整合功能,将钻具、井控、安全生产、技能操作等业务知识挂于公司网页上,便于职工网上学习。三是聘请业内专家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讲课,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最新的技术资讯。

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除了与配套设施是否完善、培训工作的策划和组织是否到位、培训教材的编制是否合理有关之外,培训师质量的优劣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公司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培训师的建设工作,从基层抽调了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专业能手,对他们进行岗位专业知识、授课技巧的培训,从而使公司各个岗位都有专业的培训师来承担培训工作。管具公司还建立了技师聘任管理办法,凡符合聘任范围和条件的人员,按照聘任程

序,经考核合格予以聘任,并享受相关待遇。被聘任的技师通过导师带徒活动、培训办班等方式,将自己的技能、经验,甚至绝活传授给其他岗位员工。技师聘任办法的实施,强化了技师的责任心,加快了岗位人才培养的速度,同时也增强了操作人员勤奋好学、积极钻研、争创岗位标兵的积极性。

3、培训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比促学、以赛促练、学以致用”,按照“用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以岗位练兵、知识竞赛等形式,每年开展一到两次技能比武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岗位员工按制度进行通报表扬、提职、晋级、颁发奖金等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岗位员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热情,营造了“学而优则荣”的氛围。

4、培训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强全员培训。坚持把教育培训与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等工作相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探伤专业人才的培训中,公司投入12万元从英国购买了焊缝探伤培训练习试块,用于超声波探伤人员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公司有6名探伤工通过了API组织的超声波检验员个人认证考试,并取得了相应资格证书,为外闯市场储备了专业人才。

5、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为了使公司各级员工都能接受到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应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开展的盲目性,公司于2010年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工作。通过对每个岗位建立培训需求矩阵分析图,采用科学的方法弄清各级管理人员、岗位操作人员都需要进行哪些培

训,培训频率和周期是多长时间,对所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什么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从而有效地实施培训。

四、强化过程管理,提供一流产品和服务 公司在大力加强过程管理的进程中,以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以关注顾客为焦点,通过收集、听取顾客意见,采取QC活动、合理化建议、“找死角、查隐患”、问题消项、科研攻关等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对效果检查成熟、稳定、有效的措施纳入标准、规程固化,构成了完整的闭环管理,保证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生产一流的产品、提供一流的服务夯实了基础。

1、建立完善的QHSE管理体系。公司按照GB/T19001、GB/T24001、GB/T28001、Q/SY1002.1、API Q1五个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并认真实施。真正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制度、有记录、有流程、有标准、有监督、有控制,从而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2、抓好供应商的管理,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作为目前以租赁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公司大部分租赁产品都是通过采购产生,因此抓好采购产品质量控制尤为重要,而选择、评价、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是保证采购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公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价、筛选与整合,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建立健全了供应商业绩档案。并与供应商签订了详细的《技术协议》,对其供货状态、供货质量、供

货服务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一些重要的采购产品,采取由专业人员到厂家生产现场实际考察,考察供方的设备能力、技术保障、人员素质等是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采购产品质量。

3、加强产品生产和检维修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是做好产品生产和检维修过程的策划,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了作业规程,明确了质量控制点,确保有严格的标准去评判每个环节工作的优劣。二是严把生产工序的每一个质量控制关,利用例会、班前会、质量分析会、日常的监督检查等时机为岗位操作员工灌输质量理念,坚持岗位操作员工为第一质检员的观点。根据员工的流动情况,及时为新上岗或换岗的员工安排质量、操作技能方面基本的理论培训和现场操作实践,保证每一个岗位员工在独立操作以前,都能了解所负责工序的质量评判评标准和方法。公司始终坚信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只要每一个员工都有高度的质量意识,并付诸于生产操作的每一环节中,产品质量将会稳步提高,坚决执行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准投入生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一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提供给顾客的原则。三是做好监督管理。质量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对基层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生产和检维修过程是否按照规定工艺路线进行,对未按工艺要求执行的,认真分析发生的原因,找出本质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4、开展“找死角、查隐患”活动,落实问题消项整改制度。公司从2010年开始持续开展“找死角、查隐患”活动,从空间

上、时间上和业务上查找QHSE管理方面存在的死角。坚决杜绝空间上、时间上存在死角以及工作的跟踪断档现象发生,力争做到“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不空挡、“业务”上有监控,“操作”上无违章。同时结合“找死角、查隐患”和日常监督检查,公司建立和落实问题消项整改制度。公司、基层单位制定出两级不同层面的消项问题,对已明确的消项问题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基层单位一旦在检查中出现消项问题,视其为“单位违章”,并对其进行严肃处理。通过严格的监管,保证一些顽固、频发问题得到彻底纠正。

5、抓好现场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信息传递、沟通制度,及时掌握钻井公司对钻具、工具及井控装置的配套要求和时间,并根据施工进度,加强协调、及时跟进。严格落实钻具、井控巡检回访制度,加大巡井力度,主动出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诊为巡诊,对现场钻具、井控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及早发现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每月对问题进行通报,每季度进行奖惩考核,确保了钻具、井控设备的完好。

6、坚持钻井市场延伸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根据市场的布局,结合现有资源,及时调整机构,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减少由管具原因导致的钻井等停。特别是渤海钻探苏里格“两提”工作推进会后,公司从优化资源配置、严格质量控制、保障服务正点等方面,制定措施,抓好落实。尤其是在钻具配套上,针对水平井水平段3/钻杆内径小限制泥浆排量,不能较好1〃2

携带井底岩屑而影响钻进速度这一瓶颈问题,他们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及时定做了两套4〞钻杆(DSNC38和HLST39扣型)共10000米,为该区域水平井提速提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科技创新、完善装备,增强服务实力 科技创新、完善装备是市场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我们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1、抓好钻具、井控技术管理工作。为加强钻具、井控设备的资产管理、资料管理和技术状态的管理,由月报制度向日报制度转变,公司于2010年开始研制钻具、井控管理软件,全面实现微机化管理。对钻具和井控设备实现从启用到报废的跟踪管理,接到钻井工程设计开始,就开始建立跟踪管理报表,内容包括配套要求、钻具检测情况、装置维修试压检验情况、送井、安装、交接情况、更换闸板情况、中途巡检情况、相关重点工序情况,以加强对重点井的钻具、井控工作监控,确保现场钻具、井控装备的完好。公司已完成钻具管理软件的研制,目前正在试运行当中,从试运行效果来看,达到了管理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井控应急、检修能力建设。一是将冀东与冀中的井控应急抢险资源进行了整合,增强了冀中地区的井控应急抢险能力。为了能更好的满足现场使用要求,组织冀中井控操作人员就如何使用应急防护用品进行了培训,对水力切割设备增压系统和电控系统进行分离改造,水力切割设备已经

能成功的切割法兰螺栓与套管等,成为应对井控突发事件的抢险利器。二是加强井控应急抢险装备配套研究,研究新型耐用的节流阀和满足特殊需要的内防喷工具,搞好井控应急物资的储备深化工作。三是公司正在进行井控设备气密封试压建设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计划安装一套气密封试压系统和一套水密封试压系统,主要用于满足各种防喷器的气密封试压工作,使公司井控设备的检维修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3、做好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DS系列双台肩螺纹修扣技术,增强钻具螺纹的抗扭强度。实施无磁钻具喷焊耐磨带保护技术,有效提高了钻具防磨损能力,使用寿命明显延长。努力做好4钻杆的优选配套,有效解决了〃苏里格地区水平井3/钻杆强度不足的问题。推广应用《超1〃2声波双通道钻具端区检测系统》、《便携式管具漏磁检测系统》等项目,保证钻具现场质量,满足了钻井生产与安全所需;推广应用钻杆修造摩擦焊接项目,摩擦焊修造的钻杆已成为公司钻杆资源的必要补充,截至2010年底,已生产钻杆2300余根,上井使用1800余根,累计进尺6万余米,使用状况良好,得到了用户的认可和好评。

六、细化精营管理,努力降本增效 公司通过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围绕“四降低、两压缩、两加强”,深挖内在潜力,严控成本支出,提升运营质量。

1、降低资产购置成本。紧紧围绕主营服务业务,盘活可再利用资源,精心做好钻杆修造业务,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外购置,实现内部创效。完善套管头、扶正器和钻井液管汇等自主产品的研发和改进,更新工艺,突出质量。

2、加强财务经营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公司的一切收支全部纳入预算,严禁截留收入,严格预算外支出,严禁私设“小金库”。做好经营分析,目标分解,准确预测经营盈亏,及时调整策略。强化合同管理,规范合同的审批程序。加强工资总额控制,完善分配政策。严格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大合同审计和效能监察力度。

3、严控非生产性支出。严格支出审批程序,严控“五项费用”的发生,将各项控制指标落实到岗位、人员,严考核,硬兑现。

4、抓好物资和设备管理。从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入手,认真落实物资招投标采购管理制度,适应ERP系统运行,重点在制定采购计划、优化库存储备、完善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方面下功夫。强化现场物资使用管理,统一调拨,调剂使用。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努力降低设备修理和购置费用。

5、强化资产动态管理。从跟踪管理、动态管理上下功夫,采取钻具定队与分级管理,合理调整,科学配套,做到底数清楚,管理严格。

卓越交流会新闻稿 第8篇

关键词:合作,交流,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先学后导,评价反馈”的“生本式卓越课堂”理念,落实“学生发展为根本、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整体体现“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评价训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在教学过程的“学、导、评、练”四大环节中,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在生本式卓越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好这一学习方式,我作了以下一些探索。

1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合理构建学习小组,是实现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学习小组应该是这个班级的缩影。学习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状况、个性特征、能力大小、家庭背景等诸方面因素。小组人数一般4~6人为宜,组建时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以4人小组为例,应有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组间同质有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教师应协助各小组明确个人责任:谁当小组长,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谁负责检查等。当然,对于每个同学担任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实行轮换,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锻炼。这样做既便于同伴间的合作,又利于组内的公平竞争,真正起到相互学习、讨论、交流的效果。

2 让学生明确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全体同学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认真组织,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3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交流

1)说得出来。合作交流的起点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引导每一位学生倾吐自己的心声,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让与自己交流的每一同学看到自己的优势。小学生十分缺乏这种合作交流的能力,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2)听得进去。我让学生明白,倾听是一种对发言者的尊重。能在别人发言时仔细倾听,并给予一定的语言或肢体上的回应,同时还能尊重和你不同的见解,这是一种完美人格的体现。再者,我们的倾听是在取他人之长避自身之短,别人独到的见解能丰富自己的学识。

3)能提出来。也就是学会质疑,在倾听别人的见解辨别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疑议,必要时与之产生争执,在争执中达成共识,提高认识。我认为此时才是合作中交流的高潮所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强调辨论时,对理不对人,是对观点的争论,不是对人格的攻击。学生在和谐而有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进行着善意的争执,从中得到合作交流的最大收获与成功。

4)学会冷静思考。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引导学生学会冷静下来对自己和别人的见解作正确的冷思考,认真反思。也就是说,在正确的见解出现后,我们要心服口服。教育学生接受别人的观点,否定自己的,不是没面子,使自身认识在争执中得到升华。懂得认识本身就是在认识——辩证——再认识——再辩证中达到正确。

4 精选问题是合作交流成功的关键。

问题是小组讨论交流的核心。学生讨论的问题应该是经过教师梳理的那些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对无意义、无价值的问题千万不走讨论交流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针对知识的特点,抓住其内存的联系,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5 合作交流应重视方法多样性。

1)要经常变换形式。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变换形式。如自由找伙伴交流、小组长找组员交流、同桌交流、教师确定学生进行分组分层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同时结合班级人数改变座位形式,如“马蹄型”“围坐型”“散坐型”等,给学生更多自由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不要过多干预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看法,让他们自主交流。不要过多限制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时间尺度。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不同意见,大胆猜想,不急于得到圆满答案。合作交流既增加学生参与机会,更促进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合作,扩大信息交流渠道,让后进生先发表看法,不作出对或错的判断,再让优等生发言,各抒己见。让整个交流过程在民主、和谐、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心情放松,胆子也大了,想法也多了,脑子也转快了。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方式,积极引进数学课堂,组织学生从事主动观察、推理和交流等数学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

上一篇:石膏板防裂缝施工方案下一篇:教育行业年度总结报告